读后感 · 观后感 ·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冲浪者的挑战。

快乐的来源有多方面,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就是一种,在观看过程,会不断的各种想法迸发出来,欣赏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观后感。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观后感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第三次浪潮读后感:冲浪者的挑战”,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次浪潮》这一本为我们讲诉了第三次浪潮很可能对于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回顾了前面几次的时代浪潮,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发生的变革,我们准备好迎接下一次时代洪流了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第三次浪潮读后感:冲浪者的挑战。

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托夫勒认为人类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两次重大浪潮的冲击,每次都会抹杀先前的文化和文明,以前人无法想象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第一次浪潮是农业革命,人们从狩猎时代进入农耕时代,历经了几千年才结束;第二次浪潮是工业革命,至今才有300年的时间,但却带来了过去几千年都不可能达到的巨变; 到了今天(书中的今天指的是1980年),历史发展的速度将会更快,第三次浪潮很可能会横扫历史,对这个时代发生全面的影响。

或许第三次浪潮不能简单地称之为信息革命,而应该是一系列现代科技的深入发展,其包括了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以及遗传工程等,物质和生活水平的标准已经不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唯一尺度,精神层面的富足也是越来越重要。不过要想弄明白第三次浪潮将会怎么样影响这个世界,还是要先看一下第二次浪潮对人类生活的改变。

作者认为,现代工业革命是建立在三个密切相关的信仰之上的,这三个信仰把所有第二次浪潮的国家和其他国家区分了开来。

第一个信仰和自然相关,对他们而言,自然是有待开发利用的对象,人们可以掌控和利用大自然的资源。第二个信仰是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们不仅可以掌握自然,更是处在了进化论的顶端。 第三个信仰是进步原则,即认为历史的发展会给人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冷战还未结束,地球上两大阵营的对垒正如火如荼。而托夫勒却认为,在对待第二次浪潮的冲击这个问题上,两个阵营的观点却是一致的,都同样遵循着上述三个信仰。不管是西方社会的工业革命,还是苏联的社会改造,本质上都是工业社会对农业社会的冲击和碾压。当然书中没有提到的是,就连新中国的创立,也是以工人阶级先锋队为基础的。

工业革命带来了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农业社会中,人们并没有那么强烈的需求,把时间精确到分和秒,一顿饭的时间,一炷香的时间,挤牛()奶的功夫。这种大概的时间段已经能够满足当时的需要。但工业革命之后,工厂的上班时间,火车的进站时间等,都需要更为准确的时间观念把人们的步调统一起来,于是就产生了标准的格林威治时间。

已经适应了农业社会散漫的成年人,是根本没有办法按照工厂主的要求,老老实实的待在生产线上的,于是现代教育便产生了。工业时代才出现的规范化学校教育,本质上就是为了给工厂培养遵守时间、服从管理的工作人员。在第三次浪潮的冲击下,这种教育显然已经没有办法满足未来的需求,但本质的改变目前仍没有发生。

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运作规则,并反复不断地操作着人们的生活。工业社会有6个非常明显的控制人们行为的规则,其源于生产和消费的分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一个规则就是标准化,工业社会可以生产出成千上万标准化的商品,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有可能喝到味道相同的可口可乐。第二个规则是专业化,通过精细化的分工,每个人只是生产线中的一环,就如亚当斯密曾经在书上介绍的制造别针的文章,一个老工人如果独立完成所有环节,一天最多生产20个别针;但专业化的工厂10个人通过分工,每天可以制造4.8万个,平均每人4800个。

还有4个原则分别是同步化、集中化、极大化和集权化,这都是工业时代特有的原则,为第二次浪潮文明烙下了清晰的印记。今天这些原则正在受到第三次浪潮力量的冲击。

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已经离作者所说的今天又过去了40多年,这种冲击我们也能够部分感受得到,就如对于标准化而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个性化,不管是德国的工业5.0还是美国的智能制造,或者是中国的互联网加,都在试图改变原有的标准化的批量生产模式,而是能够根据人们的需求,订制生产出其特有的产品。

信息时代,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其对人们现有生活的冲击是方方面面的,当然或许我们并不能准确的说,第三次浪潮已经到来,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已经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或许第三次浪潮的到来,也会想池塘里的浮萍一样,刚开始是一点点,几乎看不出来,转眼间便已经布满了整个水面。

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做好迎接和融入第三次浪潮的准备。托夫勒在书中以大量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可能会有的一些特征,包括新兴的行业,未来的家庭,大企业的危机,新的社会规范,未来世界的人格等。本书就像是一张描绘未来的蓝图,书中秒回的前景有的已经实现,有的已经不适用,但更多的还是需要探索中。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电影《流浪者》观后感


电影《流浪者》观后感

原创: 隔水望伊人

在这个世界,我们从来不缺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缺乏的是有正义感和良知的人。在朋友的推荐之下,我观看了电影《流浪者》,这一部电影虽然是1952年版的,但是放到现在来看,仍然是一部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

大法官贡纳特坚信一个道理:法官的儿子是法官,强盗的儿子是强盗。正因为这个理念,他错判无罪的扎卡有罪,理由是因为他的父亲是强盗。扎卡一心想要复仇,有一次机会,抓了贡纳特的女人丽列,恰好她怀孕了。

过了几天,他们放丽列走了,散播丽列不忠的谣言。在流言漫天的情况之下,贡纳特抛弃了丽列。丽列从未因此记恨贡纳特,相反她希望自己儿子成为像她父亲贡纳特一样的法官。后来由于家境窘迫,拉兹因为要帮忙擦皮鞋,上课迟到了,被开除了。他想要靠擦皮鞋帮助妈妈治病。这时候,扎卡来了,告诉他致富最快途径就是偷东西。

拉兹尝试偷了第一块面包,后来逃脱了,自此以后,他开始了小偷生涯。无论拉兹身处哪里,都念念不忘儿时的伙伴丽达。所有的同学都嫌弃他的时候,只有丽达对他很友好。等他们长大以后,这份感情渐渐地转化成了爱情。

当拉兹偷了丽达的钱包,发现她就是儿时的丽达,然后拉兹将钱包还给丽达,假装自己是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命运捉弄人,丽达成了一位律师,拉兹成了小偷。当警察来捉偷汽车的人,丽达说这里没有外人。拉兹说自己就是外人。警察撇了一眼拉兹,就走了。

丽达的父亲死了,把她托给贡纳特照顾,他待丽达很好。在他们交流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拉兹说的一句话:“社会上有钱人,他们做了坏事,就因为他们有钱,买了漂亮的衣裳,人们都尊敬她,称他为绅士,而诚实的穷人每天辛辛苦苦的做工还常常饿着独自,因为买不起漂亮的衣服,人们说他是贼,流浪汉、是罪犯,有钱的财政们才是真正的贼,和我一样。”

这些道理都深入浅出,深刻地揭露了印度社会的上层的虚伪。丽达身处在这种环境,能出淤泥不染,实属难得,尤其是她和拉兹的纯洁的爱情。丽达儿时生日,拉兹送她一朵花儿,让她喜出望外。

等他们相遇以后,有一次丽达开玩笑叫拉兹“野人”,惹得拉兹十分生气,甚至动手打丽达。十二年以后,他们再次遇见。丽达甚至主动对拉兹表白说:“我爱你。”拉兹做梦,梦到丽达在云端领跳舞,让拉兹不要离开她。这时候,一个巨人强制让他们分开。拉兹梦醒以后,决心要做一个好人,想要做工养活丽达,不再去做贼。

当拉兹改邪归正以后,经理接到举报,说当过贼的不用。拉兹陷入了情网,而法官贡纳特反对丽达和拉兹的交往。当拉兹走在路上,遇到扎卡,骗他说他要做一笔大买卖,女方家很有钱。扎卡用刀威胁拉兹不要骗他。

扎卡警告拉兹,不管你以后做什么都逃脱不了这条道,走上这条道,难以洗脱了。拉兹想要给丽达买一个像样的礼物,但是他没有钱,只能偷。他骗丽达说,这是从星星上面偷下来的。这根项链恰恰是贡纳特买给丽达的礼物,谁知道当盒子打开,空空如也。

拉兹向贡纳特提亲,想要娶丽达为妻。贡纳特问他父亲是谁。拉兹回答不上。贡纳特开门见山,问他要多少钱就可以离开丽达。拉兹说:“我知道自己是犯人,但是我敢断定,你比我坏好多倍……如果在你眼前是你的儿子,你会指责他贫穷低贱,而毁掉他的幸福吗?”

扎卡被追杀,逃到了拉兹家,丽列痛恨扎卡将他的儿子学坏,败坏他的名声。扎卡为了解救母亲,和扎卡动手,把他捅死。当拉兹被当作罪犯,贡纳特成为了审判的法官,当他问拉兹,你的父亲是谁。周围的人说他是私生子,没有父亲。

丽列为了解救拉兹,去法院门口等他,谁知道遇到车祸,她的头受伤了。丽达正在给丽列录口供,解救拉兹的时候,拉兹被放回来。当拉兹痛恨法官贡纳特,丽列告诉他的秘密,贡纳特是他的亲生父亲。

拉兹的辩护律师几乎可以为他洗脱杀死扎卡的罪责,但是他想要杀了他亲生父亲贡纳特。贡纳特说:“我可以随时杀了你,没有法官会判我有罪。”当一切回到法庭的时候,丽达为拉兹辩护,告诉贡纳特,这是他的儿子。

拉兹说:“我是犯人,做了很多犯罪的事,但是像我这样贫穷的人成千上万,你们能判处我,但不能消除犯罪的根源……我小时候也是清白无罪的,像他们一样天真无邪。我小时候听母亲常说,好孩子,长大以后像你父亲一样成为法官。”

拉兹的父亲贡纳特最后来看了看拉兹,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后来拉兹哭了,他的父亲抛弃了他的母亲,他被生活所迫,变成了贼,想到这一切,他难过极了。拉兹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丽达来探监,拉兹说只要你等我,我还是有希望。丽达说:“三年时光不是很长,我一定等你。”整部电影结束了。

在这部电影里,到处都是对上流社会虚伪的充斥,以及对社会贫穷阶层的生活现状的反思。假如贫穷是一种罪过,那么穷人注定会成为流浪汉、小偷和罪犯,而真正的造成贫穷的社会歧视以及给穷人做工的环境没有根本改善,那么社会动荡在所难免。

我们都是弱小的一粒沙尘,每粒沙尘也构建了社会这座大的城堡。当大部分沙尘滚落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自保,谁都可能成为有罪的人,而真正有罪的体面的社会顶层人士却可以享受着荣华富贵,因为良心从来不受法律的审判。

浪潮电影观后感


浪潮电影观后感(一): 盲从—觉醒—抗争

高一(10) 王义艾

谁能想象,让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和一群自由散漫的小青年转变成一个集权主义者和一群纳粹分子只需要五天时间?德国电影《浪潮》以一周"独裁政治"课为背景,向人们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整个影片似乎都是围绕集权主义展开的,但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或许集权主义就是一切决策都是独裁者掌控的一种权力集中的 形式 吧。领导者利用他的绝对权威鼓动他的支持者做与道德法律相悖的事,从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进而变得狂热,践踏法律 秩序 ,最终走向独裁。

刚开始,所有学生都是具有自由和叛逆精神的,口头上 也 对纳粹深恶痛绝 ,但 赖讷 老师用集体意识和"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等说辞让大家痴迷和盲从并制造歧视和仇恨,使学生们完全失去判断。影片中有这么一幕:在课堂上的第二天, 赖讷 给大家调了座位,并将调整座位的原因说成是"我想打破平常的小团体。你们都有要好的朋友,这很重要。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团结力量大,所以我让一名差的学生,坐在一名成绩好的学生边上。"歧视是很明显的,但他的理由却是 " 团结 " .而且,当莫纳质疑这种做法是在将所有坏学生拎出来展览时,莱纳抓住她的一个用词,狡辩说:"我从来没有提到过坏学生,只提到过成绩差。"并以她和她的同桌举例,将两个人的缺点明白地指出,借口却是很光鲜的。在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紧接着话锋一转,说:"我们班作为一个集体,表现会更好,起码比楼下的无政府班好!"成功地制造了一个假想敌 , 把大家带 入 一种兴奋的状态,至于这个假想敌对大家起到了多大的刺激作用,从前面的踏步游戏中就可见一斑 了 .另外他还认可了抄袭行为,有同学问他们是否可以抄袭时, 赖讷 老师回答是的,理由是这样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利用集体意识掩盖歧视,支持作假,利用假想敌制造仇恨,一气呵成,几乎没有痕迹, 似乎 一切颠覆人类价值观的事,在加上"团结就是力量,集体高于一切"的说词后,就能得到大众的普遍拥护——你如果反对,就是不服从集体,就是自私。

卡罗也参与了关于制服的讨论,但她并没有在第二天按照规定穿白衬衫去上课,这也可以看成是觉醒的表现,促使她觉醒的 也许 是女孩子爱美天性的伸张。这一天,她穿了一件红色上衣去上课。路上,她男友说她自私,课堂上,她遭遇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指责以及老师的冷遇,在别的同学都为集体取了很激进的名字之后,她还是试图用"变革者"这个温和的名字,希望集体保持某种温和的状态。不过,整个集体都开始变得疯狂,她的意见显然不会有人响应。

莫娜的睿智和勇气是我们很难做到的,而卡罗似乎更贴近我们,经历了"盲从——觉醒——抗争"的历程,但是大多数人仍相信"浪潮"能够用集体的力量战胜一切敌人,尽管这 样 是在颠覆 国家的 法制,但大家对此不仅毫无警惕,反而随之疯狂。

当我要反对这样集端主义情绪的时候,却是一点底气也没有的。在我们的社会里,普遍的不公正,黑恶势力 的 猖獗,道德 的 堕落 , 不是我们每个人感觉到的事实吗?而我们不是也 常常 看不到这些社会顽疾被有效医治的任何希望吗?我也不禁要提出疑问:即使对集权主义保持着十分警觉的人,在如今的社会土壤下,真的能够抵挡住它那 巨大 的魅力吗?

【读后手记】

抓住电影中文格尔、卡罗和莫娜三个人物的言行,概括他们的思想行动逻辑,既回顾介绍了有关电影情节,又点出问题的实质 ,在此基础上,结尾段表达自己的沉重思考 .这样"观"与"感"有机结合,成为一体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

浪潮电影观后感(二)

首先介绍下电影梗概。

电影由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德国某高中一次为期一周的关于"独裁政府"实践课。但实践课逐渐失去控制,最终以一死一伤告一段落,实践课老师被逮捕。

教师莱纳趁手的"无政府主义"课程被学校的老教师抢走,无奈只能选择剩下的"独裁政府".大学参加过无政府主义游行的莱纳没有慵懒地混过这个任务,反而精心准备,让自己的班全面体验到独裁政府的含义。从这个角度看,悲惨的结局反倒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成功教育。

独裁政府无不隐射当年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我们不妨先了解法西斯主义的含义,以便更好地理解电影中的行为。

先从集权主讲起。进入二十世纪,世界上的发达国家进入集权主义时期。工业进步所需的普及性教育只有国家才能有效提供,国家因此在任何领域都扩大了自己的权力和干预范围,包括经济、教育、传媒、文化领域。而法西斯主义国家就是这种集体化倾向的极端化发展。

法西斯主义集侵略性的国家主义与对民主制度的强烈反对于一身,呼吁充满灵感的统治者和精英阶 层的统治。它值得注意的特点是:1)国家至上,个人以为国奉献为荣。2)种族主义,包括自身的强烈优越感和强烈的排他性。3)伟大而遥远的"历史使命"4)言论控制

另外,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说到,孤独感的民众是极权主义政府的基础。这也是关于电影相当重要的一点。

好,我们来看电影。

第一天,赖讷不许他的学生再叫他赖讷,而必须尊称他为文格尔先生;学生在这堂课里必须身体坐直,不能再懒洋洋地躺在椅子上;发言时必须先起立。有学生挑战赖讷的权威,赖讷当场请他放弃这课程。文格尔先生说:"纪律铸造力量!"

第二天,文格尔先生带领学生们做步操,过程中为同学们建立假想敌,加强步操来骚扰正在楼下教课沉闷的维兰德。随后,是换位:拆散原来的小团体,成绩好的和成绩坏的坐在一起,互相帮忙。接着,他要求同学们以后穿制服:白衬衫和牛仔裤。文格尔先生:"团结铸造力量!"

这个场景极像我们的军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集体化让个人的特征消失。拆散小团体,孤立每个人,也就意味着个人的利益在群体中被抹杀,代之以集体的利益。结果是,只剩下集体的利益。此时,法西斯主义的"国家主义"特征便暴露出来。

第三天,文格尔先生让大家投票选出了这团体的名称:「浪潮」。他要求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做出贡献。于是,有人做了网页,有人设计党徽,有人自发印传单。下午,三个同学半开玩笑地要求几个小孩加入「浪潮」才准他们一起玩。当晚,很多人参与进来,把党徽散发到满城都是。有一个学生还不顾生命危险,爬上高楼把党徽印在上面。

第四天,"浪潮"的党徒们通过采纳了一个见面礼手势。于是,开始有人不让不做这手势的人进校门。

这时,"种族主义"尽显无遗,浪潮通过一系列行为增强自己的优越感,同时极具排他性。

第五天,文格尔先生要求同学们把"浪潮"中的经验和体会写下来,反馈中多是赞扬。另外,一个同学开始发现控制不住自己,把反对"浪潮"的女朋友打到鼻出血。文格尔先生也和怀孕的妻 子因"浪潮"的意义吵了起来,妻子离家出走。当晚文格尔先生手机短讯通知,第二天召开集会。

第六天,文格尔先生进入集会,看到坐满了礼堂的「浪潮」党徒们。文格尔先生用国家落后于全球化浪潮,要让"浪潮"领导德国赶超世界。群众沸腾了,而且愤怒地要处置反对者。

最后文格尔先生变回莱纳,告诉了他们真相。"爱之最切"的蒂姆接受不了这个打击,在射杀一个同伴后吞弹自杀。

这一过程展现了"伟大理想"与言论控制,统治者用让人沸腾的伟大理想激励群众,让群体保持团结,并对传媒进行控制,防止反对言论的传播。浪潮者们到处散发自己的图标,却强制收回反对者的宣传单,甚至用暴力应对反对者。

如上,电影中的独裁主义大概如此,一个群体对个人施暴的典型。接下来我们看看个人部分。

阿伦特说孤独是极权主义的基础。电影与阿伦特的观点交相呼应。所有人不同程度地具有孤独感。电影一开头的聚会上,导演就借同学之口说出了这点。我们处于平庸而堕落的年代,没有一个让人振奋的目标让大家走在一起。用碌碌无为来概括当代人的一生再合适不过。

孤独之最是蒂姆,双亲离异,朋友绝少,当有一个无差别的集体向他张开双臂时,他自然义无反顾地热爱这个集体,不惜为之牺牲,不幸的是,这个集体走向的是黑暗。

然而我们虽不是蒂姆这样的极端,心中的孤独和对现实的苦闷却足够被相同的美梦吸引而狂热地追随。

我想这是最危险的地方。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今天,个人孤独无法避免;大约百年前,现代主义哲学的开辟者们无不认为时代精神的堕落,而现在,情况仍是如此。

当然这样的集体的确有一定程度的好处,学校表扬莱纳的课效果很好,学生的确空前团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空前勤奋主动。

不过,在错误的路上,这些好品质只会让自己加速跌入黑暗罢了。

浪潮电影观后感(三):、"浪潮"之思

高一(10)班 方志轩

法西斯,也就是一种极端形式的集权主义。它的恐怖早在世人面前展现——这从"二战"中德意日的凶残暴行便可看出。

这样的一头怪兽会再次降临在这个世上吗?

在今天之前,我肯定会对提这个问题的人摆出嘲笑的姿态说:"怎么可能呢?你真是够傻的。"可今天看的《浪潮》这部电影,却彻底推翻我之前的想法, 原来在大部分人的内心深处,都潜伏着这只小怪兽,只要给它足够的养料,它便会长大且占据这个人的灵魂 .

《浪潮》是一部德国电影,电影中一共有三条线,分别是文格尔先生与马尔科的醒悟、莫娜与卜罗的反抗和蒂姆的狂热。

文格尔先生与马尔科的醒悟过程是坎坷的,都是一些突发的过火的事件所造成的。刚开始,文格尔先生因为自己的建立"浪潮"组织的新尝试而沾沾自喜,因为他从一个被抢课的失败者成了一个学生崇拜、学校领导看好的成功者,在享受了"领袖"的待遇之后,他的内心开始了向独裁主义的靠近。不过,爱人的离去与水球比赛斗殴事件让他回到了正轨上,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但最后因"浪潮"的过火而被警察带走。马尔科先是热衷于"浪潮",但后来因受其影响改变了心境而打了女友,让他后怕并醒悟了过来。从他们两个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法西斯主义的坏处,对待这种魔鬼,我们一定要除之!

莫娜从一开始就是个反抗者,她一直都勇敢的对文格尔先生的"独裁"行动提出反对意见。与莫娜稍有不同的是卡罗,她也响应了前期的"浪潮",但"浪潮"的独裁主义暴露出来后,她选择了退出并且连男友马尔科也不理睬了。她与莫娜看见了"浪潮"的疯狂且预感到了危险,便勇敢地站了出来,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制造了水球事件,让一部分人醒悟。他们代表的是坚持正义、自由主义的勇士,在当今这个世界上,我们应向他们学习。

而蒂姆的狂热则将法西斯的恐怖展现给了我们。不论是大胆的爬墙喷漆,还是与混混的纠纷,亦或是最后的开枪伤人后饮弹自尽,都将法西斯的恐怖展现了出来。蒂姆在这个电影中代表了真正的法西斯,他原先只是个在家感受不到温暖,在外混又没地位,被人欺负并被扣上外号"软脚虾"的可怜人,可文格尔的独裁主义实验使他有了信仰。我们都知道,信仰之力是一种无比强大的存在,强大到让人什么都能做得出来。就这样,他对"浪潮"展现出一种狂热的态度,甚至买了能杀人的仿真枪用来对付"敌人".后来文格尔宣布"浪潮"结束时他疯狂了,他不能忍受他那已释放出来的法西斯小怪兽被扼杀,于是他开了枪,伤了一位曾帮过自己的同学,在文格尔的劝说下,他迷茫了,很快,对法西斯的信仰让他选择了饮弹自杀。这个镜头把我深深震撼,无论是蒂姆死时那迷茫却癫狂的双眼,还是文格尔先生那吃惊而又懊悔的表情,都让我惊恐于法西斯那怪兽的恐怖!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叫法西斯的小怪兽,一旦有了合适的土壤和养料,它便会变的极度危险!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正义、健康的社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我们才会免遭狂热异端思想的伤害。

【读后手记】

"观"的细致,"感"的深入。 对原作三条线的归纳概括简洁,小怪兽的比喻也形象生动 . 材料丰厚,观点才能 站 住脚。

浪潮电影观后感(四): 集体的力量

王悦

在中国,大概没有人不曾听说过文化大革命,只是,人们大多以为,那样的悲剧在现今的社会不会重演。真的是这样吗?

《浪潮》这部影片中, 历史老师文格尔为了让学生对专制 独裁 政体有更深刻的了解,在班里进行了一次试验活动 , 他模仿纳粹党的做法,创造了一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他们拥 有 一个领袖 ,身着统一的服装,用着统一的标志和手势 .绝对服从这 一 思想得到了大多数成员的认同 ,集体给了他们组织和纪律,他们也全身心地投入进来,为集体出谋划策。 短短的五天时间, "浪潮" 便席卷了整个校园,一发不可收拾,最后酿成悲剧。

我发现,影片中多个 " 浪潮 " 分子 大 都 对自己的生活抱有消极、自卑的态度。 蒂姆 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总是被别人欺负; 马尔科 对卡萝 说 过 " 你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我没有 " ;利萨在 与卡萝的 一次争执中说"我不会有 你这样的 感情问题,因为我没有男朋友";包括领导者文格尔先生,他也因为妻子有硕士文凭而 一直活在 自卑 的阴影下 …… 正是 对自己、对生活的不满 ,使 他们 对 " 浪潮 " 这个组织有强烈的依附感,在 集体 中 , 他们感到自己与别人是平等的 ,每个人都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集体可以满足 他们的 归属感、存在感 与 荣誉感 ,集体可以 使 懦弱的人 变成勇者 ,使 叛逆 的人 变 为 顺从 . 他们 正是 需要 集体给予自己的这些心灵上的安慰 , 来掩盖自身 与别人在各方面 的 差距, 来 满足他们的自尊心。

回 望 历史, 我们会发现 就集体的力量 是多么的巨 大而可怕 , 极端 地 认同团结, 潜藏着巨大的危险 .试想一下:如果现在 降临 一场巨大的经济危机,失业率 急速增长 , 民不聊生 ,这时 有人站出来充当 领袖 , 振臂一呼, 鼓吹民众报复政府报复社会, 恢复民族的荣光, 谁会知道自己在那时会做出多么可怕的事情?

影片的最后,文格尔先生突然瞪大双眼,望向前方,他看到了什么? 人性是 不会改变 的, 在人性的光辉下 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但在人性的黑暗下 也诞生了众多的悲剧,这些悲剧总是不断地重复 的, 在不同的体制、不同的国家、不同的 种族 身上不断地重演 , 这是人类千百年来逃不出的怪圈。我们以为我们进入了新的文明时代,以为我们能够远离以前的那些罪行,其实 不然。或许在现今的社会,不需要经济危机,不需要社会动乱,只要有一把火,便可以点燃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 邪恶 的力量,去追寻集体发泄心中的不满。

只是,我想不 大 明白,影片中老师让学生做的许多事情,和我们今天所受到的教育模式如出一辙,那么从小在集体主义的氛围下长大的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被某种力量所征服而不能自拔,又需要几天呢?

【读后手记】

有两点很可贵:一是分析了"浪潮"这类组织产生的社会原因;二是结尾提出的问题有冲击力,让人思考。

浪潮电影观后感(五)

相信看过《浪潮》的人很多,每个人都可能有着自己不同的感想与看法,或许有大部分人趋同于某一个比较大众化的观点,但是在这个普遍的观点后面有着他自己的思考。

《浪潮》是一部很经典的片子,经典之处是它借助了一个事实来表现一个深刻的道理:纳粹离我们并不远!这部片子想要表达出这一道理,让人们明白纳粹行为并没有成为历史的尘埃,它依旧是一颗隐没在泥土之中的种子,而这颗种子不是没有生命,不是不能发芽,而是因为让它萌芽的条件不够,如果达到了它萌芽的条件,那么它会疯狂的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为一棵欲望或意志之树。就像浪潮这个组织一样,为什么它会发展后来的那种地步,完全是因为有一样东西能够让班上几乎所有的人看似团结在了一起,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意志转移,精神归属加上心灵上的寄托。难道不是吗?

看这部电影出来的东西,难免不让人在网上查找有关它的背景什么的,其实这就是一个美国的真实事件转化为一部德国电影,而导演将这个事件升华成为一部经典的电影。几乎没有放过任何的细节来表现出那个活动周的课题:"独裁政治"

为什么普通德国人,如农民、银行雇员、教师和医生都宣称,他们并不知道屠杀犹太人的惨剧?1967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库柏莱中学的一节历史课上,一个学生问了历史老师罗恩?琼斯这样一 系列的 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琼斯大胆地做了一个实验——在他的班上打造一个微型纳粹社会。 这就是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我想要真正看懂一部电影,借助它的背景要容易,但是背景却会影响人对电影主题的理解。因为电影远远表达的不知这些,而是更加深层次的东西。

电影里‘浪潮’这个组织完全是因为老师文莱尔没有取得文化周上讲授他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当他与同事协商失败后,被迫接受这个他不喜欢的"独裁政治"课而产生。

他的目的在当时很简单,就是为了提起学生散漫的学习兴趣,当他发现上一个连自己也不感兴趣的课时,要让学生感兴趣也是空口说白话,毫不实际的。在课上他问所有学生:什么是独裁时,答案花样百出,而更有学生发表看法表示第三帝国不会再出现,已经成为历史时,他别出心裁地想出了一个点子,就是模拟独裁专制这一制度,而时间就是这一周。文莱尔说:每一个专制统治都有一个领导角色,而他被学生们推荐扮演这个角色。那么,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模拟的专制统治制度就以文莱尔为核心开始建立。这样做显然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回答问题,大家开始认真起来,一个个学生开始将浪潮当做自己的归属。做什么都离不开这个组织。

不光是专制制度,任何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领导,而且除了领导还有其他属于组织的东西,就像电影里呈现给人们的,文莱尔提出的,浪潮区别于其他团体的东西,如组织的名字,标志,统一的白色衬衫加牛仔裤。这样一个有了名字。有了标志的组织就建立了,当然最为高潮的区分组织外部成员的那个波浪手势。

浪潮的每一个成员都为这个组织兴奋而忙碌,他们想尽各种方式来宣传这一组织,或是粘贴浪潮标志的贴纸,或是涂鸦,一次来表象他们的热情。是什么让那些本来有些张狂跋扈,或者本来沉默,本来胆小的同学如此积极,我个人认为原因很简单,这个大家庭让他们各自找到了精神归属,心灵寄托或者意志服从。文莱尔做到了,学生们服从他的意志。而意志服从这一点个人觉得最能体现于电影中。

比如马尔科和卡罗这对情侣,当马尔科在卡罗家里,看见卡罗父母在他们面前表现出来的恩爱举动,让他这个没有父母的人羡慕万分,所以他会那样会心一下。而卡罗显然不以为然。重点是在卡罗的房间里,卡罗在网上收集西班牙的名景,她要去那里,这是她的意志。而马尔科明显对此不敢兴趣,而他想和卡罗亲热,当他提出做点别的事情时,这是马尔科的意志,卡罗知道他的意思,但是她表示此时没有兴趣。这就没有服从他的意志,他不高兴地以训练为由离开。

卡罗是电影里少有的没有被浪潮给蛊惑的人,我究其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她就是因为自己的意志没有得到别人的服从,以及她在乎的东西,浪潮成员不在乎。细节:卡罗先很喜欢浪潮(组织定名浪潮之前),从她的热情的反应可以看出来,但是后来她慢慢地不喜欢,到后来退出。相信每个人都觉得她是保持这冷静的心在看待问题。而我个人觉得这恰好也使问题的所在。比如文莱尔让统一作装,卡罗在镜子前面左右端详,就是觉得不好看。加上她老妈说:就像是教会学校穿的衣服,这就更加打击了她的信心——因为她爱美。这是她开始讨厌浪潮的前奏。

而个人意志没有得到服从,或者说心里没有得到满足时,如果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会让人觉得自己小肚鸡肠或者其他什么。当马尔科没有得到和卡罗亲热后,见她没有穿上白色衬衫时,就说她就像文莱尔说的那种人一样——自私!而这明显是他自己自私,但是他通过文莱尔来讲就合理了,因为文莱尔是浪潮领袖,他的话代表大众,而不仅仅是个人。所以此时他发现浪潮的好处,就是可借此来表达宣泄对其他事情的不满情绪。当他走进教室,还补充了一句"她穿白色不好看!"

卡罗的冷静退出就是因为没有得到其他成员和文莱尔的认可,当大家为组织想名字时,她举了半天的手,举到最后班上只剩她一个时,文莱尔却视而不见依旧问还有没有别的提议,我也不知道最后他怎么又提了卡罗。这让她心里很不爽,更不爽的是她的提议就只有她自己赞成,连马尔科居然都不投一票,心里的怒火可想而知啊!这直接导致了她的冷静对待。所以我觉得她的冷静是因为她的意志没有得到别人的服从,我在想,要是她的意志得以服从的话,那么她也会是这个组织的一员,而不是反对。一句话就是她没有从中找到她的寄托,成为了异类。反观,她也将这个组织看成了异类。而浪潮此时已经开始发展了,开始推行他们的价值观,凡是不属于组织的,对这个组织不满的都是异己,就应该排除。

再看文莱尔,我在想在给组织取名字时,看见卡罗没有服从自己的意志穿白色衬衫,让他觉得领导的权威受到了漠视,故此,他才有那种表现。此时他已经开始在为自己的点子带来的影响自鸣得意了,那就是班上空前的团结一心,教室空间的整齐,同学们出奇地喜欢上了这个课。而作为自己策划的这个活动的领导角色,他开始受到同学的敬仰。虽然是他强力要求,硬性规定的。比如上课呀大家称呼自己"文莱尔先生",没有他的允许别人不能发言,发言必须要站立,后来见面要做那个波浪手势等等,但是这些硬性的规定,得到同学们的认可,而且某些规定还是他们想象出来的,这样就他就有了一种成就感。

文莱尔的目的是让同学们体会独裁政治,或者说专制制度,独裁政治的核心就是专制,一个领导大权在握,其余的都乖乖地听命。所以一开始,就要确认谁是领导,只有领导才能发号施令。那么就要选出这个领导,结果大家选择文莱尔,那么有了领导了,就要尊敬领导。所以文莱尔提出大家在课上要叫他"文莱尔先生".

独裁统治的另一个必备要素是严格的纪律,文莱尔想出了"纪律铸就力量",让同学们端正坐姿,提问是要起立,没有他的允许别人不能发言等等。

另外就是团结,文莱尔为了打造班级的团结,于是打乱了原有的各种小集体。重新给他们安排了作为,使原本的那些小团体分散,形成新的团体,而目的是让大家互相帮助。比如莫纳的数学成绩差就让她和丽莎坐在一起。当然这还不能够达到团结一心,他再寻思最能让同学们团结一心的方法,随后他得到了。就是以楼下的"无政府主义"班级为对象,让同学们在教室里大踏步,美曰:让我们的敌人吃天花板的灰去吧!同学们就兴致勃勃地跟着他的节奏开始使劲踏步。虽然这是一个电影细节,但是反应出来的却是很强大的信息。那就是独裁政治的一个特色,树立一个敌人,来铸造团结。或者说是树立一个目标,因为目标一明确,那么大家朝着同一个目标去就能够形成团结的力量,前提之这个目标是符合每一个成员的内心世界的,那么文莱尔选了楼下的班级,目标就明显了。或者是将敌人划分出来了。电影里的细节有点让人觉得好笑,有点让人觉得纳闷。好好的来个大踏步,而目的仅仅是为了让下面的班级不得安宁,这就赤裸裸地暴露出了纳粹的价值观以及他们的逻辑,运用敌对的方法来区分一个群体与另外一个群体。这个方法小层面反映了一个小集体的世界观,大一点就可能上升为民族间的歧视,为了满足自己集体的欲望与需求而对社会其他成员或者民族的仇视。

而文莱尔想出的三句话: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行动铸造力量。在接下来几天的时间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首先进入人们镜头的是那个悲剧到了末世的少年——蒂姆。他是一个性情软弱的人,没有朋友,形单影只。家人对他毫不关心,他的精神生活极度空虚。因为文莱尔的课,因为这个模拟的组织,他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心灵上,精神上得到了寄托。以前的他胆小怕事懦弱,靠毒品来维持和同伴们的交往。而因为活动周文莱尔的课,他发现了他并不孤单,因为有了浪潮,他的胆识强所未有地提高了,让他相信了他不是一个人留在这里,因为他的身后有一个浪潮。他别是再他被来个那两个混混欺负的时候,班上两个同学主动来帮了他,还留了手机号码给他,这让他体味到了浪潮的好处。他开始为此疯狂,爬到很高的建筑上取喷一个超大的浪潮的那个浪花标志,他觉得满足。从此,他爱上了白色衬衫和牛仔裤,吧以前的什么耐克,阿迪达斯等名牌衣裤袜子统统杀掉了,对浪潮近乎变态的热爱方式,让他将全部的精神寄托给了浪潮这个组织,因为它,他找到了精神的家园,找到了心灵的归属。

在他们涂鸦浪花标志覆盖了当地其他流氓团体的标志后,也自然引来了那帮流氓的报复,这时他掏出了抢,吓跑了那群流氓。他露出了一种非常满足的笑,而这只枪却是假枪。他凭借假枪吓走了那帮人,这一切都是因为有浪潮的缘故。即使他拥有一把真的枪,他也不会感到害怕,因为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一个组织的成员。他代表的时整个组织。

另外一个就是马尔科,他没有父母,没有家庭,寄养在卡罗家里,但是这不是问题,因为总体来说他已经很幸福了,因为他又美丽的女友卡罗,是水球队的一员,在同学之间也由很大的威望,尽管已经有了这些,但是他依旧感觉不到归属感,这在他的话里有体现。 马尔科:"浪潮对我意义深远。" 卡罗:"什么意义?马尔科:"归属感……你也清楚,你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我没有。" 但是有了浪潮,马尔科获得了一种归属感认同感。他不仅仅是浪潮的一员,而且连浪潮的名字也使他提议的,这让他倍感亲切。

另外一个是利莎,她是卡罗的好朋友,但是她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女孩,她羡慕卡罗美丽漂亮,羡慕她又马马尔科,或许这种羡慕已经上升为了嫉妒。作为朋友,她不能爆发自己的心里不平衡情绪,但是有了浪潮,她可以指责好友卡罗,这让人不可思议。

浪潮里面的所有人都找到了心灵的寄托,精神的依靠。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有人感叹" 我想要的我应该都有了,衣服、零花钱、诸如此类,我却时常感到无聊。但这几天的经历很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份子。 "

有人说: 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从前我四处惹事生非,仔细想想,我从前的所作所为真是混帐,能投身于一件有意义的事感觉好多了。如果我们能相互信任,可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我愿意为此重新做人。

这是浪潮取得的效果,老师文莱尔体味到了作为一个领导者的乐趣,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组织,在校园里随处可见浪潮的标志,浪潮的问候手势,甚至连有同学买了几个冰激凌也说这只是给浪潮成员的。而这一切变化仅仅是那么几天的时间。

而且影响到了卡罗年幼的弟弟,这让卡罗担心,开始反对。我个人认为此时的她不是因为一开始的她认为的不公平对待才反对,而是现在的情势已经摆在眼前了,那就是浪潮已经让它的参与者变得越来越专制。比如卡罗看见他的弟弟在门口拦着同学,必须要作一个浪潮成员的波浪手势才能让他进入里面。马尔科也开始意识到了一点点问题,因为他本来很爱卡罗的,但是他却生气打了她。他开始迷惑,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文莱尔也开始意识到了他对这个事情似乎失去控制能力,因为那个狂热的成员蒂姆,已经将他当做自己的精神领袖。要保护他的安全,而且这一切也只是因为浪潮这个集体。他觉得他是为了集体在保护这个集体的领导,而且在混混用染料浇了文莱尔的车窗时,蒂姆已然感到了保护文莱尔是多么的有必要。

在水球比赛上,学生们大打出手,加上马尔科对文莱尔说的话,他真正地认识到了事态失控了,他得想出一个办法来化解这场闹剧。

电影的高潮部分是最后文莱尔在礼堂里的讲话:

" 德国近年来每况愈下!我们是全球化中的输家。但政府却告诉我们,努力干活才是摆脱危机的唯一办法。那些政治家根本就是经济的傀儡。失业率必须下降,我们还是出口大国。但实际上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

" 恐怖活动是现今最大的威胁,而恐怖活动正是我们自己通过散布不公正而一手造成的。当我们把自己的星球一步步推向毁灭的时候,那些富人却在一旁摩拳擦掌,建造空间站,还想从高处来欣赏这一切。 "

" "浪潮"是改变这一切的唯一途径!团结一心,其利断金!我们!今天,此时此地,我们将创造历史! "

" 从这里开始,"浪潮"将席卷整个德国,谁要是阻止我们,"浪潮"将把他吞噬! "

加上他因为马尔科的反对而将他当做叛徒,而在他一声令下,将叛徒压上来时,那个守门的同学一下子就冲过去和大家一起将马尔科押了上去。但是当文莱尔问:我们应该怎么处置叛徒时,没有人说话了。他反问那个押马尔科上来的学生时,那学生只说:"是你让我押上来的",最后还是文莱尔说:"我们可以把他绞刑或者砍头,我们也也可以折磨他让他屈服。"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以为是真实的,太过于逼真了。但是这只是文莱尔的一场戏。目的是要大家明白这些都是专制政府会做的事情。

文莱尔:"这样的独裁统治如今是否可以再现?这正是我们现在所做的,法西斯主义"

他像所有人道歉,这一切都结束了。在场的人都是一脸的茫然,无法相信。特别是蒂姆最不能自拔,最终掏出枪射向同学。因为他觉得自己被欺骗了,他的意志崩溃,所有的信念都以湮灭。当他将枪口对准了文莱尔时,文莱尔说:文莱尔死了,谁来领导浪潮。蒂姆只好吞枪自杀。

看了这部电影,我们就如同浪潮的参与者一样明白,原来法西斯,纳粹主义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因为我们的内心都有着一种难以名状的不平。特别是今天中国的社会现实,只要关注新闻的人都知道社会的形势,大家的内心一定会有各种痛和不平衡,为什么别人可以那么富有,而我只能这样为了基本的生活奔波?为什么一部分人有和谐的家庭,有美丽的爱情,而一部分人却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社会问题造成人心的不平衡,让人觉得不公平。如果现实里有人再次将人们拉拢到一起,就像浪潮里的情节这样引导下去,相信第三帝国会复苏。

现在的人就像开头在酒吧里,那同学说的那样"当今的人想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人人都只为自己想,我们这一代,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将我们团结在一起的目标。"

这句话很可怕,有人想要找到这个目标吗?一定有人有,就像"基地"组织,或许在任何一个国度都有,只是他们他们不敢。

浪潮电影观后感(六):我们离法西斯有多远

高一(10) 高维清

"把叛徒带到前面来!"马克文先生在礼堂上威严地说。一礼堂里身穿白衫的人立刻激动起来,几个壮实的男生将马尔科抬起来,直送到赖讷面前。这是怎样的无条件服从啊!这天是周六,犹记周一时大家对独裁专制不屑一顾,只为修学分而勉强出勤,仅仅五天,就能这样的改造一个人,这真让我震惊。

必须要说,懒散与绝对服从是两个极端,其中还有一个叫集体感和个性并存的地方。我们穿校服,有徽章,有上课前的礼仪,也要举手,被点名后起来发言,但你见过哪个学校的学生会到处乱写乱画自己的校徽?我们有纪律,班有班规,校有校规,这没错。但我们也有思想,我们得独立判断事物的两面性。我们在学校不会对老师本身服从,但我们会对知识服从,在知识的不断碰撞下,我们的头脑得以更加清醒,让我们敢于去挑战老师。影片中有这样的人,卡罗不得已退出课程后印宣传单让同学们觉醒,不要沉迷于其中,她正是那种有自己思考的人。而蒂姆呢,丧失自己的思考,只以为在这儿找到了归属感,狂热的干一些疯狂的事,最后不能接受现实,杀了一个同学后饮弹自 尽。 课文本上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中的"我",一个八年级的文科学生,浑浑噩噩地上了战场,三个月后回到自己的母校,四肢仅剩一肢,盲目地为法西斯卖命,直到文章最后才似乎清醒一些。

我们离法西斯有多远?仅在有没有个人独立思考之间吗?

我们 还要有坚强的意志。试想像,你旁边全是狂热分子,就像是文革时期。你想了,他们这样是不对的,我不能这样,但摆在你面前就两条路,一是把自己变成狂热分子,二是在别人的不断批斗下 , 你会选择什么呢,大多数人都会选择 前者吧 ,他们会对自己说,哦,这是环境所逼,不这样做也没有办法啊。电影中这样的镜头也不少,不做浪潮的问候手势不许进校门,不穿着印有浪潮标志的衬衫不能进去看水球赛,这一切外在的环境都压迫着你。于是打着"顺应时代潮流""人要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旗号下把自己改造成法西斯。

100分钟的电影很快就结束了,将一个人改造成一个法西斯真的要5天吗?不,只要打破那两条防线,你就离法西斯 就不远 了。法西斯到底离我们有多远呢?当你打破了自主思考和坚强意志的那一刻 !

【读后手记】

本文逻辑层次很清楚,分成两个分论点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一是"有没有个人思考,"二是"有没有坚强意志",结构匀称,有点《六国论》的遗韵。此外,把电影中的所谓集体主义与我们学校的集体主义比较等处,也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辩证和全面。

浪潮电影观后感(七):我们离纳粹究竟有多远

高一(10)耿子衿

pART1 集体主义与军国主义

如果一个班级穿着统一的制服,迈着统一的步伐,或者拥有自己集体的标志与问候的方式,或许看起来这只是一个组织得当,纪律严明的集体。可是如果他们将自己团体的标志散布到全城的各个角落,甚至不顾生命攀上脚手架只是为了喷染上"浪潮"的标志;用枪威胁他人,只是因为那些人不懂得什么是"浪潮";占领自己的地盘而不让其他学生入内,只是因为他们不会"浪潮"的问候方式。这是不是太过了呢?

pART2 盲目与清醒

当一群人执迷于"浪潮"之中,还有人是觉醒的,她们不愿意穿上统一的白衬衫、牛仔裤,所以退出了这门课。她们尽力让同学们不至于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卡罗因为她的清醒而被同学排挤,因为不愿穿制服而被说成自私,因为他不愿再次融入浪潮而和男朋友闹别扭。她纵然有她的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她所想的所做的,又有哪位"无私"的人愿意倾听与分享呢?

pART3 自卑与崇拜

文格尔先生因为自己与妻子之间的学历差距,曾一度感到自卑,但是他组织的"浪潮"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转眼间成为学校最风光的老师。他沉浸在巨大的权力欲中无法自拔,那成就感更是可怕的毒药,这让文格尔先生立刻从自卑的人转变成一个自信、自负的"统治者",他甚至对妻子说出"我起码比你好,不用一个星期要吃一次镇定剂才敢去学校上课。"究竟是怎样的欲望彻底改变了一个人?

pART4 固执与坚持

坚持是个好品质,这是一种坚毅与顽强。而固执却是愚蠢的,它让人越来越盲目、糊涂,忘记起初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它让人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无法停止内心的欲望;它让人混淆是非,开始不明白对与错,是与非。文格尔先生固执地开展活动,是自己成就感的驱使,却让自己于欲望中越陷越深,导致了悲剧。固执与坚持对于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pART5 浮光掠影与本性难移

影片最后,当文格尔先生召集所有"浪潮"成员点明一周以来他们所作所为的恐怖,这意味着课程的结束,浪潮的垮台。然而那军国主义思想已深入那狂热学生的血液,有人因幻灭而崩溃,开枪打伤了一名学生后,饮弹自尽了。本初的目的,因为欲望的驱使,固执的坚持,内心的渴望而变了模样。这样的结局又是喜是悲呢?

悲,因为那是两条人命,因为那是欲望,因为那是乌托邦般幻想的破灭。

喜,因为那是更多人的觉醒,因为那是句点,因为那是对纳粹德国是有可能复辟的最有利的拒绝。

【读后手记】

本文表达 很有创意:把一帮学生堕落成纳粹分子的思想过程分解为五步,每一部分叙议结合,看似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实际上层层推进,最后收束为"悲""喜"两个方面,显出与众不同的思想个性。

浪潮电影观后感(八): 黑暗与光明

高一(10) 蔡嘉懿

黑夜,一双笼罩着整座城市的翅膀缓缓煽动,吹起森寒的风。令人胆颤,也令人疯狂,仿佛那风具象化了,如无形的浪,在深幽的黑夜里涌动着,浪潮铺天盖地,犹如数以千计的蚁群狂肆地吞噬着,扩张着它们的领地。而黑夜触及的一切,被迅速的萎缩,腐烂,最终化入黑夜浪潮中,而犹存的萤火之光,闪烁数次后,挣扎着,被一浪高过一浪的黑潮湮灭,迅疾消逝。

以上,便是我对电影《浪潮》的直接感受。

文格尔老师活动周的课程叫"独裁统治"."独即自我,单独,裁即统治,权力 . "文格尔 如是 说 ,以 回应有同学的质疑与不解。

"又不是我们做的,我们为什么总要没玩没了地背负着罪恶感。"

"你们认为独裁专制在德国不可能重演吗?"

"绝不可能,缺乏民众基础。"

之后,文格尔的实验,仿佛打开了毁灭人类的潘多拉魔盒,学生们都成了专制独裁下的奴隶。很讽刺 地 ,原来,独裁专制最丰富的资源恰恰正是民众 自身 .

在用纯白漆出的礼堂内,几百名白色衬衫的人一起庄重肃穆地作出如蛇虫一样扭曲怪异 、 令外人好笑的手势,我不禁胆寒而茫然,这些人是被他人操控了内心,还是被自我操控了内心?

"人人平等"、"有意义的事"、"互相信任,团结"、"重新做人"状似美好的词汇在那些兴奋得几近癫狂的笑颜里化作无穷的厉鬼。它让人们清晰地看见被明明白白地剥开的心灵,那是每个人心中的潘多拉魔盒在打开后所看见的丑陋,这是人类无法抗拒的心魔 : 嫉妒 、 不平 、 毁灭 、 私欲 、 暴虐 、 自私 、 冷酷 、 血腥……这是罪孽,如利剑撕开了世界粉饰太平的面纱,嘲笑地看着自以为伟大足以主宰万物的人类。

随着地狱召唤般大提琴的呻吟,我仿佛看见,最黑暗的欧洲中世纪,无知的人们蛊惑 于 十字架的召唤,入魔般纷纷投身于十字军的洪流中,首领振臂一呼,便用血液与尸体为他开路,而这首领仅仅是一位教父。东汉末年,行医天下的张角三兄弟,利用人们在苦难中的挣扎与绝望,从而成立了使人闻风丧胆的黄巾军。"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 "在统治者心中如蝼蚁般的农民,却用信仰的血腥暴力最终打垮了大汉朝廷,成就了日后的三国……一幕幕从眼前掠过,有希特勒痴狂癫疯的演讲,有日本武士挖心剖腹为天皇效忠,有印度僧侣操纵奴隶,给妇女儿童带去无尽灾难的累累罪行,有邪教士,巫术女,怪异癫舞背后人们疯狂追随……

不由叹息,充满魑魅魍魉的人世间,可还有清平太宇?

也许真的有。不,是一定有!电影里的卡罗便是这样勇敢坚定的女孩,她看清了这次荒唐实验下的不安定与躁动,纵然这份清醒回报的有男友的背叛,朋友的指责,同学的排斥,师长的冷漠,但她依然坚定不移地斗争着,用全部力量来反抗,仿佛那片充斥着邪恶的黑夜里,冲出了打破桎梏与藩篱的曙光。这曙光是光明与希望。

"人之初,性本善。"甜甜脆脆的童音里,我忽然忆起人性的另一面,那是众夫所指下,哥白尼在熊熊烈火中的嘶声高呼;那是五胡乱华,中华民族有生力量几近全灭,嵇康的登台振臂,目中所含的坚决无悔;那是迎奉佛骨,天下所趋,韩愈敲醒民众,石破天惊的一纸书文;那是醉生梦死,在只求一饷贪欢的主流思想中,岳鹏举守土开疆泣血丹青的传奇凯歌;那是所有青年都铭记的五月四日,唤醒中国新民主主义思潮的先驱者们在北平城内磅礴的力量……

也许人性本恶,也许人性本善,也许,人类本就是游走于善与恶的边缘,人性需要温暖的大环境去感化它,包容它,接纳它,使之相信世间存在的美好与幸福,这样的社会,这样的世界,岂能容得下法西斯的存在?还准许让专制独裁立足吗?

《浪潮》意在警告人们法西斯的力量依然如同一座趋势待发的火山,隐匿在每个人的心中,人类需要保持清醒与冷静的头脑。

电影更意在为人类的道路出了一道选择题:是善还是恶,善,则用温暖与微笑掩埋火山的躁动,使人类得以繁衍生存,向前发展;恶,则任意操纵被世界冰冷所造成的如行尸走肉般的人类,让他们机械地自相残杀,最后,宇宙依然存在,而人类却毁灭于同室操戈的杀伐中。

而此刻,经历过 漫长 世纪 以来 数不尽的灾难与毁灭后的人类,站在 通向未来的 岔路口,又将选择什么呢?

【读后手记】

(1)文中揭示出"浪潮"组织的实质,就是在 "人人平等"、"有意义的事"、"互相信任,团结" 等 美好词汇 粉饰下,释放出" 私欲 "" 暴虐 "" 自私 "" 冷酷 "" 血腥 "的 心魔 ,一针见血,有穿透力;(2)展开联想,例举历史上现实中的类似现象,由点及面,说明这类让人迷狂的"浪潮"组织的普遍特点,结尾表达出对人性善的执着和坚守。

浪潮电影观后感(九): 世界离纳粹只有 五 天

高一(10) 丁志伟

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后极权"时代日渐没落的今天,"纳粹"这个只在历史书中出现的名词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 . 然而它真的不会卷土重来了吗?美国琼斯老师的实验,德国据此改编的电影告诉我们——世界离纳粹只有 五 天。

面对一群只是来混学分,并不认真的学生,面对一群认为纳粹已经远去,没必要怀有负罪感的德国青年, 赖讷 · 文格尔老师开展了一项模仿纳粹的实验,建立了一个名为"浪潮"的组织。成员必须身着白衬衫,上课前必须起立高呼"早安文格尔先生",狂热分子蒂姆创建了浪潮的标志,组织成员将浪潮的标志涂刷于城市的大街小巷,连市政府楼顶也被涂刷,他们主张"纪律铸造力量""行动铸造力量""一切为了集体",出生贫穷,被称为"软脚虾"的蒂姆更是在"浪潮"组织 中 获得了同伴的帮助,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随着组织的不断壮大,校园里所有反对浪潮组织的人都被排除在集体之外,不受待见,连科罗年轻不懂事的小弟弟都在教学楼门口拦住同学,强迫他们做"浪潮"的手势。在妻子马尔科等觉醒人的提醒下,身为领袖的文格尔先生逐渐从个人巨大的崇高感中走出,召开集会。在集会上他批判德国政客,批判德国高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号召"浪潮"组织席卷全国,台下几百位成员欢呼附和,当"叛逆者"马尔科提出异议时,全场指责他,要求文格尔先生责罚他,在此期间,文格尔指出:这一切举动不都是法西斯主义的一部分吗?个人对集体的完全服从,对反对者的排斥……他解散 了 "浪潮" , 可此时,狂热的蒂姆已将"浪潮"视作自己的全部生命,心里巨大的落差让他最终开枪打伤同伴, 又 吞弹自尽。

伏尔泰曾说过:"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在片中,没有原则的集体主义,泯灭个性,消除差异的制服,对异己的隔离与言论自由的取消,一个元首,光天化日之下,类似黑话的手势,煽动性反政府演讲,对未来利益的许诺,标榜团体的仪式,归属感等,这不就是典型的法西斯主义吗?一开始谈及法西斯主义,无原则的集体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同学们头头是道,可当法西斯如微风细雨般来临时,大家都沉浸在团结友爱 的 同志心中了。

在文格尔先生让同学们写对"浪潮"活动的感想时,有人写道:"浪潮组织让我们所有人一律平等,无论成绩好坏,我们每个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尊重,我感觉这是件有意义的事,"而对待那些没有加入浪潮组织的人,浪潮成员又好像天生高人一等,将那些人排除集体 之外 .这不就是纳粹德国的真正写照吗?组织之 " 我 " 的生长,意味着个体之 " 我 " 的消亡,没有底线的合群,将使人类走向疯癫。浪潮本是一个中性词,可当它成为一种暴力,便成了吞噬一切 的恶魔 .

有时, 使一个国家变成人间地狱的东西,恰恰是人类理想的天堂。人类对乌托邦的向往没错,可这种理想 一旦 被某些人操控,便带上了攻击性和毁灭性。

纳粹的出现,法西斯的猖狂都有其必然原因,每个人的内心都埋有一粒独裁的种子。关键在于,经历了法西斯冷酷统治后的人类能否通过教育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是非观, 从而真正铲除让 独裁统治种子发芽开花所必要的养分 —— 这是看完 电影《 浪潮 》 后我的思考。

电影第三波观后感


《第三波》是一部来自爱尔兰的科幻恐怖电影,影片首播于2017年的多伦多电影节,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并不高,一起去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温暖的尸体,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化的丧尸逆转成人,这部第三波更进一步展开了想象,加入被治愈的丧尸带着那段恐怖的记忆回归社会生活会如何。一部设定新奇的丧尸题材影片,脑洞大开,创意满满,然而在剧情的发展和充实程度上显然功力欠缺,又莫名回到了低阶丧尸满街跑,屠戮市民,击退规军的俗套,令前期建立起灾后新秩序的政府再度弱智了一把。

如果我的脑洞给编剧,我会这么编。

1、在治愈者回归社会,研究发现治愈者不会被感染者识别为攻击目标,于是积极组织一只由可控治愈者组成的特殊对丧尸小队,以应对突然危机。

2、森安作为主角被困于自己的噩梦中不断挣扎,在与康纳的理念背道而驰选择揭发康纳后,被选召入特别小队。

3、康纳实施释放感染者计划时,特殊小队以极少数量堵在隔离区门,尽数歼灭逃离者。

4、女同科学家不要那么智障为救百合而失智相信康纳导致感染者释放,新增感染者8000。

5、艾比可以更真实一些,不要那么圣母婊,高喊着原谅他然后得知真相后大叫滚蛋,几乎就是人设崩了。

虽然是一部丧尸题材的影片,在这个有趣的设定本应该成为一部更有故事情节和丰满人物形象的,结果依旧没能成为经典。影片虽然演绎着治愈者回归的生活,对照现实不难发现影设那些身背污点的犯罪者回归社会可能遭遇到的问题,甚至体现了一些较为偏激的观点。结果在一片混乱之后草草收尾,所有人物的结局一个没交代,这是还准备拍续集么求放过啊!

很奇怪这部丧尸片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差点让我错过。这片子高分不敢说,但让我打分7.2分保底。我在短评里写的6.5还是过于保守了。

里面涉及到生死,病人的权利,康复者人权,小部分人的暴乱,群众与政府不同视角下对待问题的思路,科研者面对解药研发的心态,不同阵营人对待问题的看法与冲突。至于理智与情感更不用说了。是这两年看过最为有深度的丧尸电影。全片丧尸镜头少之又少,更多的想引起观众的思考。导演很会借助光线明暗的对比,环境色彩渲染也很好。个人认为是个很好的剧本。电影中演员演技全部在线。片中的丧尸病毒只是导演用来表达思想的工具。

真的是一个好本子。不同角色阵营的人物成长变化也很合理。一定要说硬伤,在于对政府和军方人物的刻画过于单薄,导演把更多的镜头给了社会上出现的新歧视,对于无法康复人员的描写也过少,主要矛盾在于康复者融入社会后面临的问题和周围人的看法。但并没有一个合理的方法让危机再次爆发。不过让我欣慰的是导演追求的并不是疾病再次爆发后的恐慌,而是被康复者有意放出无法康复者再次爆发疫情后,科研人员找到了一直无法康复的原因,这种矛盾真的很难以平复。

后丧尸时代的忧患思考,题材很新颖,符合女性导演的视点,属情感类型僵尸片,立意不错,聚焦被治愈的丧尸恢复人类之后的权益,与社会、亲人家庭之间的矛盾,政府对人权的设立和权衡,影射现下社会对于边缘群体及疾病携带者的歧视和疏离,进行了一场隐性的道德价值探讨,全片节奏缓慢,但处处压抑不安,并大胆揣度和预言了不公引发的骚乱征兆,作为丧尸恐怖片,片子的戏剧冲突和视觉冲击明显疲软,文艺惊悚缺乏大量的高低起伏,所以乏味和无趣立现,在鼓吹哲学和人性思考的同时,丢掉了类型片本该拥有的极致元素和趣味性,这()是最遗憾的部分。

因为之前看过英剧《复生》,同样是丧尸治愈后回归社会的故事,但(复生)结合了同性恋群体等边缘人,人性永远人我们不断去思考的话题。此电影的台词和背景乐很不错,值得学习。压抑感的气氛营造是此片一大胜利,但是和《夜间飞行》总比差的有点大。就是这么一部片子,不完美但是水平也是中上游,和同期的国产片子相比真的很不错,国产电影需要新的导向和思考。

电影浪潮观后感


电影浪潮观后感(一)

《浪潮》一片在六天内讲述了一场名为“浪潮”的微型极权主义运动从游戏般的开场、到野火般迅速蔓延、再到不可名状的狂热、直到最后惨淡收场的全过程。整个《浪潮》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样本,生动的说明了极权主义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任何极权主义运动的形成都有他不可或缺的要素,包括意识形态,一个政党(组织),一套方略等。

意思形态是有阶级性的。如果我们把《浪潮》中的这些中学生看成一个阶级,那么这个“中学生阶级”往往感到与家庭的疏离、对现实生活厌倦,在精神上无所归依。他们的这种相同的感觉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学生的意识形态”。而文格尔老师创造了一种使人人平等的,使生活充满希望的“浪潮的意识形态”。当一个人并没有或者无能力去发掘出自己内在真正的自我价值的时候,他就开始趋同于其他主流人群或者非主流人群。他需要一种归依感,尽管这种归依感是虚无的,但只要他觉得自己是混在人群中的人,他并没有被人群抛弃,那么他就得到了满足。蒂姆无疑就是这种人的典型,他的生活中缺少最基本的关爱,又往往被人欺负。所以他急切地在“浪潮的意识形态”中寻求慰藉。同时,许多像他一样的人继续完善了这种意识形态。

一个极权政党要有一个领袖,一个领袖还要有一批死忠。领袖和他的死忠构成一个政党的核心,是政党的主力军。从影片的内容来看,“浪潮”已然呈现出某些明显的极权政党的特性。如果我们把文格尔老师看作是“浪潮”运动的极权政党领袖,蒂姆、或许还有最后揪着马尔科上台的那几位同学可以算作是领袖的死忠。那绝大多数“浪潮”的参与者其实都只是被其神秘魅力吸引的外围人员。外围的人员就像一堵保护墙,将核心成员和外部的正常世界隔开,使他们觉得自己所在的世界与外部世界完全不一样。他们开始敌视外部世界,凡是不属于自己世界的人都被视为敌人。所以,我们看到片中的锡南半开玩笑的说买来的冰淇淋只给“浪潮”的成员吃时,其实就暗合了这种组织特性。同时,他们也明确地树立了一个敌人,那就是楼下学习无政府主义课程的班级。与敌人的作对使这个组织更团结,更有活力。

当然一个政党还要有他的标致,仪式。通用的标志和统一的仪式,使组织内部的成员与外界有了鲜明的区分。这种区分使内部成员感受到了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一个政党想壮大起来必须有一套策略。不管什么策略,这些策略必须与人的心理暗合。社会心理学家斯泰纳曾经提出过一个“沉睡者”的概念,来指代正常情况下蛰伏,但有时却被唤醒的残酷的潜能。基于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文格尔的班级里全是一群“沉睡者”,他们的暴力潜能被“浪潮”所唤醒,导致他们一步步滑入恶的深渊。与家庭的疏离、对现实生活厌倦,在精神上无所归依,使“浪潮意识形态”的侵入有了可乘之机。标新立异,人人平等,又与中学生的内心需要暗暗结合。最终,他们的暴力潜能被唤醒了,浪潮也在校园甚至城市中席卷开来。

电影浪潮观后感(二)

团结就是力量,但也有可能成为致命性的毁灭力量。

影片以一个德国高中校园活动周开始。教师赖纳·马克文被学校要求教“独裁政治”的课程,照本宣科无法赢得学生的兴趣,有的学生说独裁不会再有了,法西斯已是历史,没必要再讲了。为了使课程继续,马克文决定采取课堂实践的方式,用符合独裁政治的因素来要求学生,让学生切身体验独裁政治。开始学生们并不配合,因为他们都是受独立开放教育观念而成长的,个性,随意,自由是他们的准则,个性就是上帝。拉帮派,贩毒,做爱乱性,自我主义,比赛时单打独斗是这群高中生的常态。这一切看起来似乎很颓废,很糟糕。但影片显然不是来批判这些的。

为期六天的活动周以星期一马克文老师提议上课要起立回答问题,经过允许才讲话,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开始了。对没有受过任何拘束长大的学生来说,有人坚决抵制这种集体去个性化而退出,也有人因为新鲜而留下。事情进展很顺利,接下来的几天,马克文带领大家做统一踏步来体验集体的力量,更多的人感到有趣而加入,貌似颓废的学生们开始乐衷于集体这一统一形式。于是有人提议穿统一制服,白衬衣加牛仔裤,以便更好体现集体精神。大家忙着买白衬衣;蒂姆深陷集体主义,把其他个性衣服烧掉;卡萝没有穿白衬衣上课,被马克文老师故意忽略,卡萝最终退出课程学习,并因此与男友马尔科争吵,双方陷入误会中。大家为集体起名为“浪潮”,并为之绘图作为标志,“浪潮”开始行动,到处贴发图标,在汽车,橱窗,建筑物上漆喷图标。后来又有人发明手势,作为“浪潮”人员见面的手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浪潮”,“浪潮”成员开始阻止其他非成员进入校园,并强迫他人作统一手势。在在第五天下午的水球比赛中,“浪潮”成员让每个进入赛场的人必须身穿白衬衣,否则禁止入场。在比赛时,个性的马尔科不再单打独斗,似乎一切顺利,但“浪潮”成员为集体荣誉与对手发生暴力冲突。卡萝意识到“浪潮”向邪恶不可控制的方向发展而散发传单阻止“浪潮”,马尔科因此愤怒动手打了卡萝;马克文也与妻子因“浪潮”事件争吵,马克文太太愤而出走。马克文与马尔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第二天在礼堂结束“浪潮”,但陷入太深的蒂姆用手枪逼迫马克文不要结束,而开枪误杀同学,继而自杀,马克文被警方逮捕。而“浪潮”成员用两条生命换来血的教训,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独裁。影片以卡萝与马尔科和好,同学们痛苦深思,马克文在警车里深思结束。

影片开始有同学说,独裁不会再有,法西斯已是历史,而影片结尾马克文说,我们的所作所为正是纳粹法西斯的形式。它悄悄地不为人知的轻易控制了每个人的思想,麻痹了每个人的意识,也轻而易举的吞噬了任何反对的声音。极其统一的集体,没有个性,不存在反思,每个人都服从统一的思想,而从来不会思考这些思想是否是正确的。在高度统一的集体里,彼此没有差别,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为所谓的集体荣誉失掉应有的个性,并深以为傲。在这种集体无差别的热情与期待中,这个集体就很容易被煽动,哪怕把曾经深受喜爱的同学揪出来作叛徒也毫不留情面。集体的狂热感占据着每个成员,从而不自觉失掉了同情心,失掉了人情味,失去了判断力,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狂热的集体主义排斥其他任何反对的思想,排斥压迫任何不服从集体的人,在排斥的过程中,释放出人性最疯狂最丑陋最卑鄙的一面----一切不同于集体的东西都要想方设法毁灭,哪怕用最残忍最血腥的方式。

影片中只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校园课程实验,却演变成一场创立者都无法预测难以控制的集体狂热集体崇拜,以致只有死亡的血腥才能将其控制,代价无法也难以想象。影片开始同学们表现出的那些颓废与集体狂热后的血腥死亡相比,已不是什么了。

集体自有它的好处,强大的力量,高效的执行力,但若不加控制走向极端,集体主义就演化成魔鬼撒旦,任何不可预知,任何形式的灾难都会因之产生。而我们所要警惕的是如何有效合理的使用集体力量,不让任何人打着集体利益的口号来控制个性,反对真理,防止任何形式的独裁形式,不要让法西斯,文革的历史悲剧重演。

电影浪潮观后感(三)

谁能想象,让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和一群自由散漫的小青年转变成一个集权主义者和一群纳粹分子只需要五天时间?德国电影《浪潮》以一周“独裁政治”课为背景,向人们展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整个影片似乎都是围绕集权主义展开的,但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呢?或许集权主义就是一切决策都是独裁者掌控的一种权力集中的形式吧。领导者利用他的绝对权威鼓动他的支持者做与道德法律相悖的事,从中获得满足和成就感,进而变得狂热,践踏法律秩序,最终走向独裁。

刚开始,所有学生都是具有自由和叛逆精神的,口头上也对纳粹深恶痛绝,但赖讷老师用集体意识和“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等说辞让大家痴迷和盲从并制造歧视和仇恨,使学生们完全失去判断。影片中有这么一幕:在课堂上的第二天,赖讷给大家调了座位,并将调整座位的原因说成是“我想打破平常的小团体。你们都有要好的朋友,这很重要。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有限,团结力量大,所以我让一名差的学生,坐在一名成绩好的学生边上。”歧视是很明显的,但他的理由却是“团结”。而且,当莫纳质疑这种做法是在将所有坏学生拎出来展览时,莱纳抓住她的一个用词,狡辩说:“我从来没有提到过坏学生,只提到过成绩差。”并以她和她的同桌举例,将两个人的缺点明白地指出,借口却是很光鲜的。在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紧接着话锋一转,说:“我们班作为一个集体,表现会更好,起码比楼下的无政府班好!”成功地制造了一个假想敌,把大家带入一种兴奋的状态,至于这个假想敌对大家起到了多大的刺激作用,从前面的踏步游戏中就可见一斑了。另外他还认可了抄袭行为,有同学问他们是否可以抄袭时,赖讷老师回答是的,理由是这样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利用集体意识掩盖歧视,支持作假,利用假想敌制造仇恨,一气呵成,几乎没有痕迹,似乎一切颠覆人类价值观的事,在加上“团结就是力量,集体高于一切”的说词后,就能得到大众的普遍拥护——你如果反对,就是不服从集体,就是自私。

卡罗也参与了关于制服的讨论,但她并没有在第二天按照规定穿白衬衫去上课,这也可以看成是觉醒的表现,促使她觉醒的也许是女孩子爱美天性的伸张。这一天,她穿了一件红色上衣去上课。路上,她男友说她自私,课堂上,她遭遇同学们异样的目光和指责以及老师的冷遇,在别的同学都为集体取了很激进的名字之后,她还是试图用“变革者”这个温和的名字,希望集体保持某种温和的状态。不过,整个集体都开始变得疯狂,她的意见显然不会有人响应。

莫娜的睿智和勇气是我们很难做到的,而卡罗似乎更贴近我们,经历了“盲从——觉醒——抗争”的历程,但是大多数人仍相信“浪潮”能够用集体的力量战胜一切敌人,尽管这样是在颠覆国家的法制,但大家对此不仅毫无警惕,反而随之疯狂。

当我要反对这样集端主义情绪的时候,却是一点底气也没有的。在我们的社会里,普遍的不公正,黑恶势力的猖獗,道德的堕落,不是我们每个人感觉到的事实吗?而我们不是也常常看不到这些社会顽疾被有效医治的任何希望吗?我也不禁要提出疑问:即使对集权主义保持着十分警觉的人,在如今的社会土壤下,真的能够抵挡住它那巨大的魅力吗?

灵魂冲浪观后感集锦7篇


从哪些角度可以写好一篇影片的观后感呢?观后感是表达自己对于影视作品认识和思考的重要途径,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更多的文学知识,小编精选的“灵魂冲浪观后感”或许能够增加您对该话题的认识,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灵魂冲浪观后感【篇1】

刚看完一部电影,《灵魂冲浪》

讲叙一个女孩子贝瑟尼,汉密尔顿从小受父母的影响,深爱冲浪,在她第一次赢得比赛胜利后得到一家公司的赞助,继续参加下一次比赛,在另一片海域中冲浪时,被鲨鱼咬掉一条胳膊,她很镇定,没有慌乱,努力配合好友父亲的救援,从而死里逃生,从此面对新的生活,

很多人对她的勇敢事迹感到非常敬佩,她成了名人,出院后她坚持下海冲浪,想凭着一条胳膊回到以前在海上英姿飒爽的样子,但是必须面对跟以前不一样的生活,穿衣吃饭,端东西,拿东西,扎头发,一条胳膊很困难,最崩溃的是她最爱的冲浪也因为一条胳膊而将要终止,经过一段时间的强烈心里斗争,她站了起来,跟她父亲一起艰苦训练,从大的冲浪板开始,到小的冲浪板,要一一练习到能驾驭为止,成功了,再次去参加夏威夷地区业余冲浪比赛,但是在比赛过程中,刚开始表现还不错,但到最后在冲击区被一波接一波的大浪给掀进海里,爬起来又被冲进去,最后冲浪板断裂了,无法再继续,不得不面对失败,她很沮丧,最后把冲浪板都送给了几个跟她要签名的小孩,不听父母的话,把自己封闭起来。

父亲开导她,你只是还没找到自己想要找的,还在迷茫中,等你找到了,,一切都能如你所愿,灵魂冲浪观后感,观后感《灵魂冲浪观后感》。迷茫中她跟救援队到受灾区发放物资,在车上看到到处都是倒塌的房屋,凌乱的临时住所,失去家人的灾民,被震撼了,当地一个女人透过翻译感谢贝瑟尼给她的帮助,然后跟她讲起当时的情形,讲起她失去的家人,悲痛欲绝,泪流满面,泣不起声,贝瑟尼也忍不住哭泣起来。

当迷迭香抱起个小女孩告诉她,自从海啸后,小孩子就再也没有笑过,也不愿意说话,贝瑟尼用灿烂的笑容邀请小女孩来冲浪,下海,刚开始小女孩躲起来,后来终于被渲染了,一起下海去玩水,躺在冲浪板上被贝瑟尼轻轻地推着,在海上,终于露出了笑容,大家都拍起掌笑了起来,跟着有更多的大人,小孩拿着冲浪板一起下去海里玩了,尽情享受现有的一刻,贝瑟尼终于找到了,冲浪并不是她的所有,因为中间还有爱。

她回去后,收到全球各国的粉丝来信,鼓励她继续勇敢,做回自己,她下定决心要参加全国业余冲浪大赛,父亲在滑板上装了条手拉的绳子,这样她就不会在海里抓不住滑板了,跑步,引体向上,俯卧撑,在木板下放瓶子保持身体平衡,坚持缎练,终于经过重重的关卡,到了全国性的比赛了。

在比赛时,刚开始表现平平,到最后位居第五位时,在跟玛丽娜相较时,她从玛丽娜的底下穿过,冲上浪尖,来个精彩的回转,赢个9。7的高分,是整个比赛的最高分,但还是位居第五,在只剩下1分多的时候,海是并无大浪,可以说她快输了,但她感觉到了,有个大浪即将要来临,就独自向前划出队伍,她突然停下静望着海面,所有人都不解,在吹响了喇叭停止了比赛之后,她爬上了滑板冲上了最好的浪,以最好的角度穿过通道,再来几个精彩的回旋,哇,所有人都在为她惊呼,她成功了,

但是最后不计入分数,她还是第五位,当记者采访她时,问她会不会遗撼,她说,我来冲浪不只是为了冠军,最后第一名玛丽娜深深地被她折服了,跟她同享冠军宝座。

这样的一个女孩,以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冲浪的挚爱,对残酷人生的不妥协,最终赢得了成功,胜利,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真名就是贝瑟尼,汉密尔顿。她以自己为例,告诉人们,上天给我们柠檬,我们就给它榨出柠檬汁来,不要放弃自己心中的理想,不断努力,终会走向成功。

灵魂冲浪观后感【篇2】

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们常常感到凌乱,常感到人生的道路异常曲折。在这个嘈杂和繁忙的时代,我们经常会迷失在浮躁的步伐中,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迷惘和烦恼着。而《灵魂冲浪》这一书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一缕灵魂的指引,让我们摆脱了找不到方向的困境,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灵魂归宿。

《灵魂冲浪》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航空公司的CEO,他精彩的人生旅程被记录在书中。曾经被权势、金钱和事业搅乱且不知所措,无数次陷入身心俱疲的情况。然而,作者却在这些困境的磨炼中,找到了灵魂的重要性,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归宿。这本书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自我探索、寻找内心和谐、理性思考等方式来实现高质量生活。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阐述了生活中财富和事业的重要性,但更加强调的是,人的灵魂所拥有的财富,这是最重要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意识到一个人所拥有的财富是丰富多彩的,有金钱、物质,有智慧、文化,还有灵魂。而其中,灵魂则是最有价值的。

因为人的一生,金钱虽然有它的意义,但是真正让我们感到幸福的是内心的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往往来自于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个火焰。这个火焰是魂,是最真实的自己,是我们推动前进的动力。也是我们身体内最真实的脂肪。

阅读这本书,我深深被作者的哲学理念所感染,深深地被那充满灵性的言语所打动。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充满力量的人格模型,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我们不必过于追求物质上的财富,而是要注重精神上的内涵,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作为一个人,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心灵处于自由状态,却才能不断寻找真正的意义。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意识到自己的欠缺之处,知道了快乐的来源、内在的力量。在之后的人生旅途中,我希望自己能继续追逐内心的自由和意义,不断成长和进步,抛弃那些消极、浮躁、破碎的东西,迎接鲜活、希望和美好的新未来。

《灵魂冲浪》是一本启迪人心的好书,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品味的佳作。它不仅简单明了的表达了一些深沉哲学的思考,更是告诉我们如何成为独立思考的人,如何拥有一个自由的灵魂。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内世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探索、寻找,去领悟并发掘内心真正的价值,去让自己有自己的生活,不落入日复一日的无聊和常规的死循环之中。生活竟然如此的美好,让我们一起奋斗,去发掘生活的难度和美妙。

灵魂冲浪观后感【篇3】

今天,我读了《冲浪手丹尼尔》,大概内容是:丹尼尔13岁时对冲浪有狂热的喜欢,每天都冲到浪线外,一天中午,意外发生了,受伤很严重,当他见到妈妈时,却安慰妈妈说:“我很快就会好的,医生说我八天后就可以下水了。”“他疯了吗?”妈妈想到,病床上丹尼尔一直要求妈妈答应他再回去冲浪,第八天妈妈坚决的和他说不能去,但丹尼尔说:“妈妈不是教育我不能轻易放弃吗?”这句话说服了妈妈。现在,丹尼尔在世界职业冲浪手中排名第二十五位。

读了这篇文章,我最大的感想是:每个人都有理想,要实现理想就要永不放弃,从容、乐观的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必须有坚定地信念!做最好的自己!

现在也有很多坚持不懈的人,比如说跳水冠军郭晶晶,在她背后,也有数不清的困难。九岁那年,她在练习跳板时不小心摔了下来,造成左腿腓骨骨折。她一边疗伤一边补习文化课,那时候腿还不能着地,稍一活动就会疼的锥心刺骨,但她看着队友们都在进步着急得不得了,受伤刚满一个月,夹板还没有拆就下水训练了。半年后,她不仅追上了队友……正是晶晶的一味坚持,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最优秀的她。十年里,不知背后隐藏着多少泪水!

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平凡的小事,在遇到不会做的习题时,就会很不耐烦,立刻问家长,其实如果再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呢?再比如,,运动会时当我们很累了,已经快坚持不住的时候,就有可能会选择放弃。但如果我们坚持下来了,那种成功的喜悦谁能体会得到?

司汤达说过:“一个人只要强烈的坚持不懈的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罗曼・罗兰也曾说过:“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我觉得他们说的很对,胜利就在前方,只要坚持下来,你就会获得成功!成功后的喜悦,是任何人都体会不到的!

同学们,有梦想就要有坚定的信念,坚持代表成功,我们一起努力,加油!

灵魂冲浪观后感【篇4】

演员的脸部表情、编剧的安排、震撼的音乐和场景、有趣的拍摄技巧……这些都是好电影带给我们的感受。它们,能让我陶醉于情节中,身历其境,增添了我的想像力,也更让我开拓眼界。

那一天晚上,妈妈突然发现了一部叫《灵魂冲浪手》的影片。一位美国女孩贝瑟妮,非常热爱冲浪,从小,爸爸妈妈就带着她和哥哥一起去她们家附近──夏威夷海冲浪。但突然地,在某一天,不幸的事发生了!贝瑟妮遭到鲨鱼的,左手被咬断了;但她不放弃梦想,继续冲浪。经过了辛苦的,终于重登舞台,成为一位职业冲浪手。

当贝瑟妮的左手被咬断时,到处都是血,她昏迷在海滩上,我看到她在一旁的家人慌张地叫救护车,我当时内心十分地焦急、紧张,全家屏气地注视着电视。贝瑟妮痛苦地发现她的梦想快要毁了,伤心地哭着,我和妈妈也流下了泪来,她彷烦闪宋业闹心好友,我非常希望她能实现梦想。

经过一番挣扎,贝瑟妮开始苦练。只有一只手,怎么能撑起冲浪板,还要滑水前进?苦练的情节真是让我又担心又害怕!电影里拍了很多她比赛冲浪的镜头,面对双手健全的竞争者,我觉得实在很不公平。裁判愿意先给她十分钟先跑,但贝瑟妮了。我觉得她好勇敢,看到她努力地站在冲浪板上,试着用一只手保持平衡,有好几次被水淹没,但不管如何,她都会再重新站起来。

看着看着,我发现自己又流泪了。我哪有她的勇气?在众人眼光下,向生命的低潮奋斗,朝着自己的梦想,化不可能为可能。很多人没有她努力的,不像她,总是毫不,勇敢向前。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我对生命斗士都充满了敬佩,觉得他们实在很伟大!那部电影,让我很,不仅让我认识了伟大的.物,也充实了我的想法、我的生命,也让我看到了世界的美丽!

灵魂冲浪观后感【篇5】

灵魂冲浪这个词汇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或许会让人感到困惑不已。但是对于有过冲浪经历的人来说,他们会理解这四个字背后隐藏的深意,知道它所具备的特殊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是“灵魂冲浪”呢?

灵魂冲浪,其实就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如果将冲浪比作是海上的一场冒险,那么灵魂冲浪则是一次心灵的冒险。在生活的起伏中,不断地助长自己能够披荆斩棘的胆子,让自己的灵魂能够像冲浪者一样,勇敢地面对这多变却又美丽的世界。

我曾经在海边看过许多冲浪者,他们或许在某一刻能够像驯良的比熊一样优雅地航行着波浪之上,或许在某一刻会受到急剧波动的折磨。但是,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们都从不放弃,一直勇往直前。我想,正是这股勇气和豁达的精神,让这群人敢于挑战自我,完成对内心乃至世界的探索。

当生命承受着如同洪水般的压力和风浪,灵魂就需要勇往直前地披荆斩棘,冲浪完成总是需要许多倍的努力,因此,灵魂冲浪也同样需要坚持和意志力。冲浪,不同的海浪,需要不同的技巧和适合的方式。同样,灵魂的冒险也是这样,它需要适应不同的磨难和压力,以及寻找不同的通往灵魂成长的道路。

不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灵魂的成长中,我们都需要掌握这种持续不断地前行精神的真谛。这种持久的努力可以让我们在充满挑战和机会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冲浪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正如冲浪者在海浪之间游动一样,我们也可以游弋在生命的波澜之间。只要坚持不断地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收获心灵的终极成长。

灵魂冲浪观后感【篇6】

演员的脸部表情、编剧的安排、震撼人心的音乐和场景、有趣的拍摄技巧……这些都是好电影带给我们的感受。它们,能让我陶醉于情节中,身历其境,增添了我的想像力,也更让我开拓眼界。

那一天晚上,妈妈突然发现了一部叫《灵魂冲浪手》的影片。一位美国女孩贝瑟妮,非常热爱冲浪,从小,爸爸妈妈就带着她和哥哥一起去她们家附近──夏威夷海冲浪。但突然地,在某一天,不幸的事发生了!贝瑟妮遭到鲨鱼的攻击,左手被咬断了;但她不放弃梦想,继续冲浪。经过了辛苦的练习,终于重登舞台,成为一位职业冲浪手。

当贝瑟妮的左手被咬断时,到处都是血,她昏迷在海滩上,我看到她在一旁的家人慌张地叫救护车,我当时内心十分地焦急、紧张,全家屏气地注视着电视。贝瑟妮痛苦地发现她的梦想快要毁了,伤心地哭着,我和妈妈也流下了泪来,她彷彿成了我的知心好友,我非常希望她能实现梦想。

经过一番挣扎,贝瑟妮开始苦练。只有一只手,怎么能撑起冲浪板,还要滑水前进?苦练的情节真是让我又担心又害怕!电影里拍了很多她比赛冲浪的镜头,面对其他双手健全的竞争者,我觉得实在很不公平。裁判愿意先给她十分钟先跑,但贝瑟妮拒绝了。我觉得她好勇敢,看到她努力地站在冲浪板上,试着用一只手保持平衡,有好几次被水淹没,但不管如何,她都会再重新站起来。

看着看着,我发现自己又流泪了。我哪有她的勇气?在众人眼光下,向生命的低潮奋斗,朝着自己的梦想,化不可能为可能。很多人没有她努力的精神,不像她,总是毫不退缩,勇敢向前。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我对生命斗士都充满了敬佩,觉得他们实在很伟大!那部电影,让我很感动,不仅让我认识了伟大的小人物,也充实了我的想法、我的生命,也让我看到了世界的美丽!

灵魂冲浪观后感【篇7】

《灵魂冲浪》是一部让人深感震撼的电影,它告诉我们,人生就像冲浪,需要在波浪中挑战自己,去探索内心深处的梦想和追寻人生真谛。这部电影里既有张力爆棚的情节,也有让人反思的内心探索,更有一股澎湃、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

影片讲述的是杰伊(Jonny Weston 饰)的故事。他是个年轻人,怀揣着成为专业滑板手的梦想,却在父亲去世之后,感到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无望和空虚。正当他迷失自我,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抱怨之际,杰伊来到了加勒比海岸。在那里,他结识了志同道合的“古典派冲浪手”乌萨(Geoff Stults 饰),并一见钟情于珍娜(Leven Rambin 饰)。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杰伊获得了一个秘密训练小组的邀请,成为了乌萨带领的一众冲浪好手之一。在与队友不断训练、比赛、冲浪过程中,杰伊逐渐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和活力。他明白,只有在波浪中拼搏,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冲浪让他的灵魂重新与生活契合,也让他学会了如何对人生有所期望,并在努力中慢慢地追寻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这部电影中,虽然冲浪是引领人生故事的主题,但是冲浪的核心意义,其实是一个探索、挑战、和拼搏的过程。杰伊不是一个顺从自然和命运的人,他敢于冒险,承担挑战自己的责任。电影的镜头不仅仅记录了他在海上的扫荡,更加详细地呈现了他的冲浪技巧以及细致入微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起初,杰伊只是因为受邀而来到这里,他犹豫不决、感到迷茫。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发现对于冲浪的热情和探索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而这更深层次的欲望,和后来他和乌萨之间动人的谈话,凸显的是一个年轻人面对自己的未来时,内心的焦虑、无奈和求知欲望。这是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它深刻而细致地刻画了一个年轻人从对于生活的抱怨,到对于自我的探索和坚守定位的过程。

总的来说,“灵魂冲浪”这部电影,是一部有力量的青春励志片,深刻又生动地展现了年轻人面对生活和自我,内心探索、坚定决心和不懈追求的故事。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个灵魂,在内心深处,有着难以想象的力量,只有当我们去探索它,挑战自我,不断冒险,才能得到更为宽阔和精彩的人生。

态度第三章读后感欣赏


从小我们就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意思就是,我们我们在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态度,然后才能更好的向目标前进。由吴军老师著作的《态度》主要讲述了态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系哦啊百年这里整理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态度》这本书是从金马老师处了解的,币圈金马奖的作业是阅读《态度》第三章,并写一篇读后感。

《态度》这本书是吴军老师写给正在上大学和高中的女儿们的家书。这封家书的第三章,重点讲了对待金钱。

金钱,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都是非常渴望拥有的,而且是越多越好。至于是多少,其实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那么,从吴军老师写给女儿们的家书中,他对于金钱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态度》第三章/对待金钱,一共有第()13-第20的8封信。分别从面对贫穷的态度,对于现状的分析,对于花钱的方式,对于财富的运用,对于钱的用途和获取,对于投资的建议,对于原则的把握以及自身的金钱观等方面进行了讲述。

可以说,这一章的内容,不仅对吴军老师的女儿是受益终身的,对于任何一个有幸读到的读者来说,也是受益终身的。

这一章的内容,不仅需要去读,更重要的是需要去践行。

以面对贫穷的态度来说,如果不能正视贫穷,就不能发掘出贫穷积极的一面,不能让一个贫穷的人奋起,改善自身的生活现状,而是就此沉沦,无法自拔。

承认了自己贫穷,才能以初学者的心态去对待金钱,对金钱产生敬畏,才能更好把握金钱。

钱说到底只是一个工具,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大价值。该花的钱,要花。该省的钱,要省。

财富的运用,要抓西瓜,弃芝麻。

知道怎么花钱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赚钱。开源节流,才能财源广进。

有了一定的钱之后,就一定会有投资的需求,那么,关于第一次投资的建议,就一定要去认真对待。

投资是大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关于投资的三条红线是一定要注意的!!!

吴军老师的金钱观是需要了解一下的,作为一位过来人,给出的建议,是值得参考的。

金钱就如同一面镜子,你怎么对待它,它就怎么对待你。

第三堂课观后感精选


第三堂课观后感是由栏目小编为您整理和分享的内容。优秀的电影同样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家或多或少都沉迷于优秀的影视作品。 让我们将心中的感受记录下来,写出一篇观后感,坚持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重新建立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第三堂课观后感(篇1)

萨仁图娅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正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飞天梦,但,航天事业,需要后继有人。太空授课,就是要让孩子热爱航天,首先要让他们走近航天、了解航天。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通过天地对话这种授课方式,也把神秘的航天科技逐渐渗透到全民科普教育之中,让民众对航天与生活等各方面的关系及作用,有更深入的认知,进而更加理解和支持航天事业。

“太空授课”开辟了科技与学生面对面授课的新方式,这是一次崭新的教育改革,这个改革必然激发出更多社会领域与学生面对的授课方式。做好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所有领域的责任。这个责任我们都懂,但是都做的远远不够,今天,太空授课迈出了伟大的一步,我坚信,这伟大的一步,必然引领处更多领域的社会授课之步,必然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崭新内容,社会教育的神圣职责必然得到很好的落实。

第三堂课观后感(篇2)

虽然疫情阻挡了我们上学的路,但阻挡不了我们热爱科学的心。今天我看了《天宫课堂》,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似乎有诉不完的'科学情怀。

在空间站里,陈冬、刘洋、蔡旭哲等三名航天员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课。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小时,但它拉近了我们与宇宙之间的距离。在这一个小时里,我大饱眼福,不仅看清了失重状态下饱和液体结晶的现象,了解了在空间站里必须通过离心力才能使水油分,还知道了在微重力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会大显神威。这一切让我感受到了太空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最后,他们还为现场课堂的同学们解答了很多有关宇宙奥秘的问题,我多么希望自己也是现场的一员能向他们请教!

我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听完这堂课更加激发了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我深深的知道,要想探索宇宙奥秘,必须从小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将不懈地努力奋斗,去实现我的天宫梦。

第三堂课观后感(篇3)

今天我们集体在教室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的现场直播。在航天员王亚平的介绍下,我们见识到了太空站的神奇之处。天宫中有卧室、卫生间,还有可以满足航天员们体能锻炼需求的太空跑台和自行车,大大丰富了航天员们的业余生活。

在失重状态下,航天员们不仅可以轻松倒立,还能在太空舱中自由漂浮。航天员们还能利用专业的设备进行太空环境下的实验,让我们更是惊叹不已。例如,用吸管轻轻一戳,乒乓球就沉入水底。还有更神奇的,将储水袋轻轻一挤,水袋中的水就会形成一个水球悬浮在太空舱中。还有好多有趣的实验,让我们这群好奇宝宝看得津津有味、目瞪口呆。

直播结束后,节目里的实验一直在我脑海里闪现,意犹未尽的我打算周末再看一次重播,探索更多的奥秘,感受更多的乐趣。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让我为中国骄傲!

第三堂课观后感(篇4)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在学校的组织下,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三课,这次授课与上一次一样,继续使用“天地对话”进行授课。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给我们上了一节生成有趣的物理课。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一个小实验不仅教给我们了物理知识还反映出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功。这份成功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没有他们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跨过道道险关,怎能从无到有发展起我国的航天事业呢?

我们相信,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下,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将为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三极观后感


《第三极》是一部由曾海若导演的纪录片电影,影片首播于2015年,凭借精美的画面赢得了网友们的一致好评,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自从做了旅行之后,几乎每天都在看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看到审美疲劳,看到想吐。唯独对西藏情有独钟,百看不厌。

昨天,看完了央视2015年推出的纪录片《第三极》全部六集,更加深了对这个地方的向往。在这之前,看了《冈仁波齐》,不能理解为什么好好的日子不过,要跪走2000公里的长途去转山;也看了《77天》,一个人一辆自行车横穿羌塘无人区,觉得这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看完《第三极》,豁然开朗,原来,这世界有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不管你理解与否,它就在那里。

第一集 生命之伴

在青藏高原,每个生命都是值得被尊重的。无论是受伤的黑颈鹤,或是凶残的雪豹;无论是长大后会吃羊的狼崽,或是多数人觉得惹人厌烦的毛毛虫;绵羊可以因年老而死,藏獒可以接受哈达。

次旺大爷在老婆去世的第49天,买下了一只羊,取名次仁。作为放生羊,这只羊会得到他的照料,一生不被宰杀。老人带着他的羊去喝茶、坐公交、转经,俯瞰拉萨,羊褪下它的毛给老人做被子。当老人生病不能去转经的时候,这只羊不跟其他人走。老人说,会养到它死。

这只羊是次旺大爷的信仰,他相信,这只羊是自己老婆的转世。

第二集 一方热土

在这片广袤的高原上,人们懂得如何使用大自然的恩赐。用狼毒草造纸,用鸡爪谷酿酒,采集蜂巢卖钱,同时用自己的方法治理风沙,使荒土重新变得富饶。藏民从土地获取生活物质,也用自己的劳动回馈土地以旺盛的生命力。

开耕节时两位老奶奶的对话:

眼睛现在看得不太清楚了,你的怎么样

我的话,在山上看那个羊已经看得不太清楚了,我反正是因为看不清新闻里边的文字而发愁, 但心里在想,这把年纪了,该修心而非修身了

我现在已经习惯了宁静的生活,只有善念是最好的陪伴

善念是两位老奶奶的信仰,她们相信,有了善念的陪伴,才不会感到困惑与烦恼。

第三集 高原之歌

雪域高原之上,不全是荒芜,这里有大片的绿色。人们以传统的方式在美丽的草原驯马,赛马。海拔5000米以上还有村子,人们以放羊为生,在最寒冷的时候,利用冰面,把羊赶到一个小岛上吃草。看到石头入药,神授说唱草原英雄格尔萨的艺人,这在以前,是会直接换台的,当这些场景放在第三极的背景下,又是那么的若合符节。

为了再造一根鹰笛,藏民玉古辗转了无数的山头河谷,只为了寻找雄鹰翅骨,在亲手制作一支鹰笛,传给自己的子女。

鹰笛是玉古的信仰,他相信,简单粗朴的笛声会高远悠长。

第四集 上善之水

提到西藏的水,首先想到的是三大圣湖:纳木错、羊卓雍措、玛旁雍错,本集却讲了几个不会想到的故事。人们用咸水造盐,用水车制作藏香,泡温泉洗去疾病,在西藏唯一一个捕鱼的村落,制作牛皮筏、下水捕鱼。

上善之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造福了这里的人们,人们反过来给水以朝拜。

本集也重点讲了印度人的神山圣湖之旅,他们朝拜的是恒河的一个重要源头,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这些都是他们的信仰,他们相信,这就是世界的中心。

第五集 大山儿女

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大山也养育了这帮心存善念的人们。墨脱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山上的野苹果给了村子巨大的生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特有的石头制作的石锅是一个村子的收入来源。神山冈仁波齐脚下,无数虔诚的人们,为了洗去一生的罪孽,一步又一步五体投地的跪拜。

神山是朝圣者们的信仰,他们相信转山可以洗清一生罪孽,可以在轮回中免遭堕入无间地狱,如果在转山中死去,也是一种造化。

第六集 高原相遇

这一集主要是拍摄幕后的一些花絮,()历时500多天,10万多公里,在青藏高原,可以说很多地方都隐藏着生命危险,拍摄者们不仅拍出了西藏的美,也把藏族的文化与信仰展现在观众面前。当然,拍摄者们自身,会有更多的感悟。

给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第三极,是拍摄者们的信仰,他们相信,这部美丽而又充满人文的纪录片,能够唤起人们渐渐消失的信仰。

科技不断发展,我们的效率仿佛越来越高,《人类简史》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以为节省了时间,其实是把生活步调加速成了过去的几十倍,整天忙碌焦躁。现在该知道为什么整天那么焦虑了吧,种种想让生活更轻松的努力,反而带来了无穷的麻烦。

如果转山转水转佛塔真的可以修得来生,我愿做一个藏民。

利用两周的饭点,看完了《第三极》,五颗星。

镜头一直在做减法。看了花絮,才知道摄制组在镜头之外的琐碎杂事和无尽等待。但和镜头里那些山脉、河流、森林和人们的笑容比起来,这些一地鸡毛也就不足道了。

极是一个略带偏执的形容,而西藏却更像是和。人们所处的地理和气候是极端的,但人在用一种简单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老人们对湖而立,群羊在牧民的带领下穿越冰面,西藏大学里的格萨尔王传唱人,帐篷里善待小狼崽的人家,行大礼绕冈仁波齐山脉一周的信徒太多画面了,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坛城的制作。

僧人们用笔在寺庙的地上勾画出城的轮廓,再将颜色各异的粉末撒到那一个小指甲盖大小的范围内。花费许久制作好的坛城,随即被僧人们摧毁。这大概就是许多人事的缩影。

假如要用一个词概括他们,我想用全心全意。无论是信仰,还是日常的一件小事,西藏的人们都能全情地投入,这一点很令人动容,也恰好是我弄丢的品质。

以后要去第三极看看。

大概看了一下所有影评,没有低于三颗星的,好奇这纪录片真的有那么优秀吗?

影片一开头的藏猕猴,我很好奇到底是他们离开家园的主要目的是政府出于经济利益的规划搬迁,还是为了给猕猴让出生存空间?如果是因为前者的话,那猕猴的幸运不过是大多数人顺带手完成后,又由少数人将其升华到如此高度,并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过度粉饰的结果罢了。凭借我们基本的生活常识,大家觉得哪种情况更真实一点呢?

一开始是在朋友圈看见的这电影,妹子发了一张第三极的封面海报,还有一张藏民们磕长头朝圣时的街拍,配上一句话:有信仰的人真是可怕!

作为一个从小在藏区长大的人,我当然也觉得他们很可怕,他们有信仰,我们汉族没有吗?如果说我们现在没有的话,那四十多年前的中国人不但有,而且是狂热的。不仅我们中国人有,全世界的人都有过,日本人德国人,他们谁不曾为信仰狂热过?但正是这样一个个为自己神圣的信仰癫狂的民族,把自己和几乎整个人类世界一次次的引入了绝境,人类哪一次集体性的历史悲剧,没有这样信仰的影子?当光环笼罩于我们头顶之时,人们高喊一句XX万岁,所有信仰以外的一切,变得都不在那么重要了,正如他们十年前做过的那样,也正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次上演,并将继续无数次上演的那样。

我曾n多次的走过寺院的转经筒,也不知在那里留下过多少与他们的欢笑与泪水。但是,我也亲眼目睹过在那个特殊时期那里所发生过的种种种种......那里真实的样子我比大多数人都更清楚。我有很多藏族朋友,我丝毫不觉得他们比我们要低级野蛮,因为整个人类历史中,为了信仰而癫狂的乌合之众真的一点都不让人感到陌生。

现在的我们,也许不会再发自心底的信封什么主义,但是我们自古以来对先祖对传统的崇敬之心,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这样的情感让人尊重,但凡事都有物极必反的时候。当我们为了捍卫自己的传统文化而鄙薄异族文化的时候,当我们为了捍卫自己的民族尊严而诋毁别国民众的时候,我们自己都很难发现自己那狰狞的面目,和当初犯我中华者并无二般。

西藏是一方净土?也许吧!当一支支不远万里朝圣的队伍经过时,这样的虔诚是否真的能拭去我们内心深处的肮脏?这样的虔诚是否又会因为一句饱含深情的呐喊,而将自己信仰以外的一切都视如敝屣?我深切的希望,不要!!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第三次浪潮读后感:冲浪者的挑战》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