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一)

工作闲余时间拜读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然而读完之后,却并没有什么太深刻的感觉,作者似乎泛泛而谈,描绘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世界和我们的时代相去甚远,想要从中寻找到一些痕迹,却发现徒劳无功。

有天晚上在进行网一购的时候,突然发现,似乎淘宝网就是作者描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最符合各种条件的存在,有一个大型的虚拟平台,数以百万计的商家在这个虚拟平台上兜售商品,以亿万计的消费者上网的时候,通过这个平台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然后通过先进的网络通讯和商家进行交流,最后达成协议。商家派货,通过四通八达的公路系统,将货品送往全国各地。

【第三次工业革命】书中描述的新型的经济形势和商业形式就是类似的模一式,扁平式的销一售节点遍布全国各地,以淘宝网的网络系统为依托,形成一个庞大的整体,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但是每一个商家都是淘宝网的商家,或者说是主人。庞大的通讯系统为实现这个整体和个体之间有效互动做出不可磨灭的帮助。

这时候我才猛然发觉,原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实际上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了,只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深入的探讨,所以难以轻易察觉。这时候,我又想到一种新兴的职业网络自一由写手,同样是以先进的通讯网络为先决条件,数以万计的网络写手在各个网站上发表自己的小说,将自己光怪陆离的想象写成文字,放在网上发售,然后赚取可观的金钱。因此,也出现了不少的网络小说公司和网站,在业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网络小说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两个实例让我意识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的确确已经发生,虽然之前并没有什么人明确的提出来这个概念,即便是提出来,却没有能够很好的总结,它发生的标志和发源地。作者的这本书很明确的指出来,人类,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

然而如何让本书提出的先进理念为我所用?之前尚未考虑,可是读完一本书,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思考,这和没有读书没什么区别,甚至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思考,而是创新。

借鉴之前成功的经验,我思考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首先一个,是公司相对于整个工业的思考。

相对于整个工业来说,每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小小的发电站,也许一个单独的公司的力量很小,然而数以万计的公司发挥出来的宏观力量绝对不容小觑。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之一,另外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先进的通讯网络。

驹,我们需要一个先进的通讯网络,可以让整个工业都容纳其中,或者说是部分容纳其中,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个平台内知道我们想要的信息,比如产品的需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可以迅速接收到信息,然后投入生产之中;比如原料的供给,什么地方的原料更加便宜,质量更好,再加上运输费用,可以让我们选择最佳的原料供一应商;比如设备的更新,某个公司生产出来的机床能够满足日益一精一密的生产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平台得到最快的讯息,让公司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若是数以万计的公司都能够这样做,那么带给整个工业的利益,就显得尤为庞大了。

这个设想中的网络平台需要庞大的资源,需要数以万计甚至百万计的公司各式各样的公司参与其中,需求的多样化,供给的多样化会使得整个工业网络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建设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的资源也肯定不计其数,如若没有国家政一府的支持,却难以实现。

相对于庞大的全国一性一工业网络来说,这的确有些难以实现。然而一些相对于整个工业而言是小型的产业园的出现,却也能够初步完成这个网络平台的一些要求。以城市为依托,形成产业园区,加强上游供一应商和下游产品销一售与自身的联系,产业园区聚集大量一性一质相似或者相近的公司,依靠产业园区的信息化,甚至不用担心生产的原料和销路问题,专心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并且以更好的产品和过硬的质量为工业园区做广告,让产业园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形成良一性一循环。公司和产业园区形成互依共存的关系,这便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诉求。并非说,必须像书中所说,未来的工业形式必须如同能源一样,庞大的网络将数以万计的微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精一髓。罗马城并非是一日建成,如果不切实际的将现行工业分割成书中描述的样子,只会对现有工业造成不可预计的破坏。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循序渐进的,一年两年之内可能看不出巨大的改观,完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需要半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

除去公司层面的思考之外,或许这样的思考有些不切实际,毕竟即便是产业园区的建立,也不仅仅能够靠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思考就能够建成的,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一精一力进行调研,进行数据的推演,还需要政一府的支持才能够实现。那么,下面的思考,也许更加实际一些。

相对于公司这个整体而言,每一个员工就是一个小小的发电站,我们的生产力就是我们产出的能源,公司付给我们薪水的实质,就是向我们购买能源。若是这样,那么公司就应该尊重每一位员工,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支撑起公司的人物。

然而公司和员工的关系却未必限于这种刻板的关系,也许体力劳动者无法实现,但是对于脑力劳动者,完全可以在工作地点之外对公司的事情进行处理。我曾经想象着一种工作方式,员工在家里面进行工作,将工作的成功通过网络提交给公司,公司按照成果的大小支付给员工一定的报酬。这种形式的工作方式并非不存在,事实上,它们已经在某些新兴的企业中开始实行。

相对于微研公司,我想,依旧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和某些并不属于公司的员工进行交流互动,比如一些简单的设计,如果公司的设计人员根本拿不出时间来完成,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任务,由一些网络上的一些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然后根据设计的结果由公司的人员进行考核是否符合条件,付给设计人员一定的报酬。这样既可以在公司的繁忙季节分流一定的劳动强度,而且还不用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公司的规模,还能够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顺便为公司打了广告。并且,如果这些设计人员的工作完成的很出色,未必不能够保持长期的联系,进而挖来更好的设计人员。当然,这一个想法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个开放一性一的设计平台,能够将公司的任务发布出去,另外,则是任务的保密措施一定要做的很好。这样,公司的实体的规模可能并未扩大,但是软实力和业务的范围却已经扩大很多。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二)

作者的核心理论基础是:基础设施不再是充当经济活动基础的静态模块,而是通信技术和能源的有机结合。

作者由此推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5大支柱,我简单的说一下:

新能源

恐散式发电站绿色建筑物

存储能源的技术(燃料电池等)

智能电网运输

绿色能源汽车

全文描述主要围绕这五大支柱,以及进行的样板尝试。书中提到的大多是欧盟国家的积极参与,美国对此不太感冒。美国提倡的是分布式的中央集中电网,从这点就和作者提倡的分散式智能电网相悖了。而欧洲国家以德国为首则显示了极大的热情和参与度。这从之前的哥本哈根会议的新闻中我也有耳闻,中文媒体另外还痛斥美帝得了便宜还卖乖。至于中国,文中几乎没怎么提,顶多是说中国很有潜力啊,但是还没有什么建树,或者说是努力。但是后来又说中国把五大支柱是分开进行的,因为中央集权,可能很快或是最快就搞完了,方正我是不太明白。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是欧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苦苦挣扎,还在考虑如何提升生产率。作者都提出了生产率不在是社会追求的主要目标,而是符合周期,这一点我也不是太明白。还有两点比较让我印象深刻的是1:美国已经开始对教育开始做改革了,更多的面向了新技术,尤其是作者所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所需要的技术。2:由于生产率的不断提升,更多的岗位将要消失,更多人们可能失业,但是作者的说法是可以跟多的NpO组织,即非盈利一性一质的社会组织。还说人类应该开始更多的享受生活。

作为准制造人士,我对3D打印很是恐慌和激动;我对中国的工业化前景不表示意见,中国是片神奇的土地,不缺乏能人志士,但是现在太看政一府了。中国现在有政改的前夜(或许),又要提升内需,还要面对美帝的打压,最后还得考虑考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那些事。怎么说呢,中国是成为又一个日本式的国家还是打破全球格局,就看这几十年了吧,加油吧,少年们!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书笔记1000字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

首先被这一书名吸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称法着实新颖,怀着一探究竟的态度,我翻开了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

总体来说,这是本讲的是对于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诸多人类发展问题的未来趋势的预测。

在书的封面,一个我之前从未意识到但细思恐极的论点被提出,这一论点也呼贯穿全书——“每次工业革命,经济的变革都是新能源与新通信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随着人们因生存发展需要不断开采、利用石油、碳等化石能源导致储备不足以及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和趋势。事实上,以石油为基础的工业革命正逐渐衰退,永不会再回到其巅峰状态,人们迎来了一个“后碳时代”。人们不禁不知所措:“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需要一个令人信服的新的经济构想,而这个构想,我认为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及绿色能源,这是能源方面的变革;以互联网为依托构建世界范围内的物联网,这是通信技术的变革。

具体来说,这第三次近在眼前的工业革命有五大支柱,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收集问题。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这一共享网络的模型使得不仅能自己使用能源,还能将生产的多余能源提供给电网,运输工具所需能源与共享电网平台也可进行对接。也就是说,在可期的未来,也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每个人家房前屋后建立微型发电厂,能源既可以自用,也可以储存起来到互联网上进行交易……可以说,不同于依赖石油天然气时代个体只是被动的消费者,在这种新模式下每个人都可以是能源的制造、生产者。

在书中的第八章,作者还专门提到教育要面向第三次工业革命。回顾前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普及了识字率,提高了劳动效率。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流水线作业,劳动技能普遍提升。第三次工业革命应提升劳动者的认知,了解到劳动应该与自然保持协调一致。因为前二次工业革命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发展。针对于此,作者提出了“生物圈保护意识”的教育理念,让教育成为“相互合作,充满关爱的学习体验”。故而他提出扁平式、分散式合作课堂。

传统主导的教学方式从上而下,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竞争性而且独立自主的个体。而分散式合作教育方式的目的则是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社会属性。扁平式学习使得教室里的权威从自上而下的等级集权制变为互惠相连的民主权利,学生们会认识到他们需要为自己的教育负责。为自己的教育负责就是要求我们以主人翁的心态包容团队中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既能够接受批评,也能够乐于助人,并愿意为整个学习团体负责,把团队当作自我的延伸。

第三次工业革命可以说是近在眼前,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姿态来面对它。若坐到如此,则未来可期。撰稿/170234俞文捷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2000字


工作闲余时间拜读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然而读完之后,却并没有什么太深刻的感觉,作者似乎泛泛而谈,描绘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世界和我们的时代相去甚远,想要从中寻找到一些痕迹,却发现徒劳无功。

有天晚上在进行网购的时候,突然发现,似乎淘宝网就是作者描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最符合各种条件的存在,有一个大型的虚拟平台,数以百万计的商家在这个虚拟平台上兜售商品,以亿万计的消费者上网的时候,通过这个平台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然后通过先进的网络通讯和商家进行交流,最后达成协议。商家派货,通过四通八达的公路系统,将货品送往全国各地。

《第三次工业革命》书中描述的新型的经济形势和商业形式就是类似的模式,扁平式的销售节点遍布全国各地,以淘宝网的网络系统为依托,形成一个庞大的整体,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整体,但是每一个商家都是淘宝网的商家,或者说是主人。庞大的通讯系统为实现这个整体和个体之间有效互动做出不可磨灭的帮助。

这时候我才猛然发觉,原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实际上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发生了,只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深入的探讨,所以难以轻易察觉。这时候,我又想到一种新兴的职业——网络自由写手,同样是以先进的通讯网络为先决条件,数以万计的网络写手在各个网站上发表自己的小说,将自己光怪陆离的想象写成文字,放在网上发售,然后赚取可观的金钱。因此,也出现了不少的网络小说公司和网站,在业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现在网络小说已经成为年轻一代生活中的一部分。

这两个实例让我意识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的确确已经发生,虽然之前并没有什么人明确的提出来这个概念,即便是提出来,却没有能够很好的总结,它发生的标志和发源地。作者的这本书很明确的指出来,人类,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

然而如何让本书提出的先进理念为我所用?之前尚未考虑,可是读完一本书,却没有属于自己的思考,这和没有读书没什么区别,甚至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思考,而是创新。

借鉴之前成功的经验,我思考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首先一个,是公司相对于整个工业的思考。

相对于整个工业来说,每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小小的“发电站”,也许一个单独的公司的力量很小,然而数以万计的公司发挥出来的宏观力量绝对不容小觑。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先决条件之一,另外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先进的通讯网络。

对,我们需要一个先进的通讯网络,可以让整个工业都容纳其中,或者说是部分容纳其中,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个平台内知道我们想要的信息,比如产品的需求——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可以迅速接收到信息,然后投入生产之中;比如原料的供给,什么地方的原料更加便宜,质量更好,再加上运输费用,可以让我们选择最佳的原料供应商;比如设备的更新,某个公司生产出来的机床能够满足日益精密的生产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平台得到最快的讯息,让公司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若是数以万计的公司都能够这样做,那么带给整个工业的利益,就显得尤为庞大了。

这个设想中的网络平台需要庞大的资源,需要数以万计甚至百万计的公司——各式各样的公司参与其中,需求的多样化,供给的多样化会使得整个工业网络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建设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需要的资源也肯定不计其数,如若没有国家的政府的支持,却难以实现。

相对于庞大的全国性工业网络来说,这的确有些难以实现。然而一些相对于整个工业而言是小型的产业园的出现,却也能够初步完成这个网络平台的一些要求。以城市为依托,形成产业园区,加强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产品销售与自身的联系,产业园区聚集大量性质相似或者相近的公司,依靠产业园区的信息化,甚至不用担心生产的原料和销路问题,专心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并且以更好的产品和过硬的质量为工业园区做广告,让产业园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形成良性循环。公司和产业园区形成互依共存的关系,这便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诉求。并非说,必须像书中所说,未来的工业形式必须如同能源一样,庞大的网络将数以万计的微小企业联系在一起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精髓。“罗马城并非是一日建成”,如果不切实际的将现行工业分割成书中描述的样子,只会对现有工业造成不可预计的破坏。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循序渐进的,一年两年之内可能看不出巨大的改观,完全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需要半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

除去公司层面的思考之外,或许这样的思考有些不切实际,毕竟即便是产业园区的建立,也不仅仅能够靠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的思考就能够建成的,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研,进行数据的推演,还需要政府的支持才能够实现。那么,下面的思考,也许更加实际一些。

相对于公司这个整体而言,每一个员工就是一个小小的“发电站”,我们的生产力就是我们产出的“能源”,公司付给我们薪水的实质,就是向我们购买“能源”。若是这样,那么公司就应该尊重每一位员工,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支撑起公司的人物。

然而公司和员工的关系却未必限于这种刻板的关系,也许体力劳动者无法实现,但是对于脑力劳动者,完全可以在工作地点之外对公司的事情进行处理。我曾经想象着一种工作方式,员工在家里面进行工作,将工作的成功通过网络提交给公司,公司按照成果的大小支付给员工一定的报酬。这种形式的工作方式并非不存在,事实上,它们已经在某些新兴的企业中开始实行。

相对于微研公司,我想,依旧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和某些并不属于公司的员工进行交流互动,比如一些简单的设计,如果公司的设计人员根本拿不出时间来完成,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任务,由一些网络上的一些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然后根据设计的结果由公司的人员进行考核是否符合条件,付给设计人员一定的报酬。这样既可以在公司的繁忙季节分流一定的劳动强度,而且还不用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公司的规模,还能够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顺便为公司打了广告。并且,如果这些设计人员的工作完成的很出色,未必不能够保持长期的联系,进而挖来更好的设计人员。当然,这一个想法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个开放性的设计平台,能够将公司的任务发布出去,另外,则是任务的保密措施一定要做的很好。这样,公司的实体的规模可能并未扩大,但是软实力和业务的范围却已经扩大很多。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1000字


《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1000字

首先被这一书名吸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称法着实新颖,怀着一探究竟的态度,我翻开了预测大师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

总体来说,这是本讲的是对于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诸多人类发展问题的未来趋势的预测。

在书的封面,一个我之前从未意识到但细思恐极的论点被提出,这一论点也呼贯穿全书——“每次工业革命,经济的变革都是新能源与新通信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随着人们因生存发展需要不断开采、利用石油、碳等化石能源导致储备不足以及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和趋势。事实上,以石油为基础的工业革命正逐渐衰退,永不会再回到其巅峰状态,人们迎来了一个“后碳时代”。人们不禁不知所措:“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需要一个令人信服的新的经济构想,而这个构想,我认为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及绿色能源,这是能源方面的变革;以互联网为依托构建世界范围内的物联网,这是通信技术的变革。

具体来说,这第三次近在眼前的工业革命有五大支柱,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将每一大洲的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以便就地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收集问题。在每一栋建筑物以及基础设施中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这一共享网络的模型使得不仅能自己使用能源,还能将生产的多余能源提供给电网,运输工具所需能源与共享电网平台也可进行对接。也就是说,在可期的未来,也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每个人家房前屋后建立微型发电厂,能源既可以自用,也可以储存起来到互联网上进行交易……可以说,不同于依赖石油天然气时代个体只是被动的消费者,在这种新模式下每个人都可以是能源的制造、生产者。

在书中的第八章,作者还专门提到教育要面向第三次工业革命。回顾前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普及了识字率,提高了劳动效率。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流水线作业,劳动技能普遍提升。第三次工业革命应提升劳动者的认知,了解到劳动应该与自然保持协调一致。因为前二次工业革命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发展。针对于此,作者提出了“生物圈保护意识”的教育理念,让教育成为“相互合作,充满关爱的学习体验”。故而他提出扁平式、分散式合作课堂。

传统主导的教学方式从上而下,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竞争性而且独立自主的个体。而分散式合作教育方式的目的则是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社会属性。扁平式学习使得教室里的权威从自上而下的等级集权制变为互惠相连的民主权利,学生们会认识到他们需要为自己的教育负责。为自己的教育负责就是要求我们以主人翁的心态包容团队中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既能够接受批评,也能够乐于助人,并愿意为整个学习团体负责,把团队当作自我的延伸。

第三次工业革命可以说是近在眼前,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姿态来面对它。若坐到如此,则未来可期。

撰稿/170234 俞文捷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篇一: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次浪潮》,相信看到这本书名的人都会想看一下,我也不例外,于是就看了看。谁知竟然被深深吸引,渐致入迷。这本书是美国的阿尔温。托夫勒(Alwin、Toffler)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五百多页,就这样每天看一些,也差不多快看完了。

很久以前看到一句格言: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需要发挥我们自身力量的时候。当时看了后莫名的感动,记了下来。

虽然这种观点看起来也很有道理,有时也符合我们的心理体验。但是,毫无疑问,它与传统的关于挑战、困境的看法大相径庭:一般认为困难等不利条件应该尽量避免,不能避免的时候就该减小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这样说来,传统的观点也是非常合理的,而且人们一般也是这样行事的,趋利避害也是人之常情。

那么,到底哪一方拥有真理呢?抑或各说了一部分?这个问题我有时会想想,不过没有太合理的解答。当我看了《第三次浪潮》的第21章,思想领域的大变革,才得到一个大致的答案。

传统的看法,认为系统是静止的、或者准静止的,平衡态是其稳定态、最佳态。外界的刺激,对系统的稳定和存在,是一种威胁;它经过系统的响应,能够渐近的平静下来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响到了系统的稳定和存在,那我们则应该在刺激和系统中引入消极反馈(负反馈),使得系统重新稳定下来。

可是,科学家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积极反馈,那么外界刺激的波动,又会引发什么事情?研究耗散论的普里高金指出:积极反馈在系统中的存在,会使得外界环境的波动,得到惊人的放大,直到现存均势被破坏,现存结构被粉碎。而这旧结构解体的过程,往往并不一定伴随着混乱和崩溃,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级的结构的过程。他从物理和化学反应中观察到这类现象,而这不光有纯科学的意义,而是具有哲学共性的,也就是所谓的秩序来自混乱,从波动中建立秩序。这种意义下的外界刺激(波动),就是机会,产生新结构的机会了!所谓机遇只光临有准备的头脑,说的也是这样一个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馈特性的人吧。

综合起来,前述两种观点,适合于两种不同的条件。对于远离平衡态,积累了种种信息和资源,具有了相当的正反馈的情形而言,刺激、挑战就是机会,就是新旧交替的机会。但是对于近平衡态,或者具有负反馈的,相当稳健的系统而言,刺激和挑战,是应当努力衰减掉的。这也分别对应我们面对挑战的两种态度。准备好了的时候,就欢迎挑战;还欠缺的时候,别硬撑着,能闪就闪吧。

【篇二: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在《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中,托夫勒用浪潮来比拟人类文明的发展,他认为第一次浪潮是农业文明,第二次浪潮是工业文明,第三次浪潮就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而托夫勒在20多年前预见的未来是: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为可能;人们将摆脱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自己动手做)运动的兴起时过境迁,如今我们才发现托夫勒的预言竟大多民已成为了现实。

读这本书,感觉很晦涩,很难读懂。其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但我从本书中学到的一知半解也使自己受益颇多,这本书使得我认识到了社会变迁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一个文明被另一个文明所代替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我们每个人要获得成功一样,都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文明更替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只有那些能够洞察未来,并且能够迅速行动的人利用。同时,文明的更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改变,只是在这渐进的过程中我们都没有去想,去看,去关注这些微小但是很重要的变化。这就像现在低碳经济的到来,可能会使得以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为主的时代的终结,而一些清洁的新能源将会越来越重要,当然和第一次了浪潮的农业文明向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转变一样,这些变化将会慢慢的被人们所熟知。

托夫勒告诉了我们预言的方法就是学会观察!当我们认为托夫勒的言论很神奇的时候,其实是从侧面说明我们自己的浅陋,如果我们能认真地观察我们身边的事,那我们就不会惊讶为什么他能发出那样的评论,托夫勒通过对现实中的各种事物的观察,推断出了未来将会发生的一些事,这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的技能,有前瞻性、能准确地预测未来将会发生的一些事,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形势,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学会观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和观察世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以适应瞬间万变的世界,提高我们的生存力,不至于被社会淘汰。如果我们不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我们就不能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那我们就不能及时作出反应,也就会处于劣势,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害处。

【篇三:《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作文】

《第三次浪潮》这本书是美国的阿尔温。托夫勒(Alwin、Toffler)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五百多页,就这样每天看一些,也差不多快看完了。感觉颇有启发,于是写出来,与朋友们分享。如果借不到纸版的,电子版的很容易下载到。

对于这样一本大部头著作来写评论,当然超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因为它所涉及的东西太多了,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这是一部巨著,我只能仰望而已。

传统的看法,认为系统是静止的、或者准静止的,平衡态是其稳定态、最佳态。外界的刺激,对系统的稳定和存在,是一种威胁;它经过系统的响应,能够渐近的平静下来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响到了系统的稳定和存在,那我们则应该在刺激和系统中引入消极反馈(负反馈),使得系统重新稳定下来。

可是,科学家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积极反馈,那么外界刺激的波动,又会引发什么事情?研究耗散论的普里高金指出:积极反馈在系统中的存在,会使得外界环境的波动,得到惊人的放大,直到现存均势被破坏,现存结构被粉碎。而这旧结构解体的过程,往往并不一定伴随着混乱和崩溃,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级的结构的过程。他从物理和化学反应中观察到这类现象,而这不光有纯科学的意义,而是具有哲学共性的,也就是所谓的秩序来自混乱,从波动中建立秩序。这种意义下的外界刺激(波动),就是机会,产生新结构的机会了!所谓机遇只光临有准备的头脑,说的也是这样一个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馈特性的人吧。

综合起来,前述两种观点,适合于两种不同的条件。对于远离平衡态,积累了种种信息和资源,具有了相当的正反馈的情形而言,刺激、挑战就是机会,就是新旧交替的机会。但是对于近平衡态,或者具有负反馈的,相当稳健的系统而言,刺激和挑战,是应当努力衰减掉的。

当旧的平衡打破,新的结构出现以后,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及外在的历史、当下与环境的关系。个人的经历不管怎样丰富,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同一件事,却能够产生千百种不同的理解。所以历史和环境都需要重新解释。有学者说过: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他大概是说的是历史都是按当代的思维模式被理解。这个工作重要而且必要,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尽管意识到新旧结构的更替,但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更替会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个有意识的过程,会使新结构进一步巩固并发展。

【篇四:读《第三次浪潮》有感】

记的是读硕士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上海的机场书店里,我的导师看见了这本书并推荐给我。当时只是囫囵吞枣地翻阅一下,并没有仔细体会字里行间所体现出的智慧,这次有机会,正好可以系统地阅读一下。

该书的作者托夫勒一位伟大的未来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末完成这本书,他在书中对人类未来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预测。托夫勒巧妙地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浪潮:第一次浪潮为从约1万年前开始的农业阶段,即对应的农耕文明;第二阶段为从17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阶段,所对应的是机械文明;第三阶段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这正是当下的数字信息化时代。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一些预测,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事实,还有一些正在发生着,托夫勒所拥有的才智远见,独特的视角,逻辑分析能力都让我无比佩服。为什么托夫勒具有如此远见卓识,从他的书中不难看出他比较善于观察世界,留意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趋势,而仅仅这个还远远不够。托夫勒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联系,并正确推断出事物发展的方向。正如英国吉登斯说的那样:托夫勒将社会学通俗化了,让人们都来关注社会变迁。他是一个站在一个世纪预言下一个世纪的天才式人物!

这本书以前阅读的时候只是在意其对历史时期的断代,而且各个时期中只关注建筑设计的发展,比如农耕文明的手工业制造,工业时代的机械制造以及数字时代的数控制造。而对其它则缺乏关注,导致知识面的狭隘。书中托夫勒从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写到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再到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无不体现他对世界发展的信心,更加重要的是他那独立自主以及全面的观点,确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第三下浪潮》一开始就提到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它带来了新的家庭形式,工作模式,爱情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经济和新的政治冲突,尤其是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意识。它是了解现代的关键,是今后事态发展的核心。人类正面临这向前大跃进的年代。它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动乱和不断的创新和改造。尽管我们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它,但我们正在从头开始建设一个卓越的新文明,这就是第三次浪潮的含义。

托夫勒首先着重论述第二次浪潮,对第二次浪潮的文明结构做了系统性的分析,并深刻剖析第二次浪潮打破并取代第一次浪潮文明的必然因素。第二次浪潮社会的技术领域是由以石化燃料作为能源的基础,并实现了大规模集体生产,大规模销售系统构成的。农业的技术领域被工业的技术领域所代替,非再生的能源直接投入大规模的生产。书中总结归纳出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集权化是指导所有第二次浪潮国家的六条原则,他们和谐一致,相互强化,相互补充,这六条原则组成了带有第二次浪潮文明特色的标记。并以此判断民主国家制度成为第二次浪潮文明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

当然,托夫勒在书中也相应地说明二次浪潮过程中的可取之处与弊端。非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当今社会技术不断发展,数字信息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都造成颠覆性的影响。托夫勒指出在技术领域和信息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人们对过去生产生活状态的反思都对第三次浪潮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三次浪潮文明许多特征同第一次浪潮文明的特征一致,因此只需经过较少的破坏,痛苦和未来

的冲击而实现变革。像在能源,农业,技术和通讯,经济领域个人思想和行为,都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一个全新的社会,将建立在过去和将来的融合,第一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的融合上面。第三次浪潮是第一次浪潮的一个高起点的回归。

当然,《第三次浪潮》从很多方面对事物的发展都做了详细的分析,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巨作在出版不久之后则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甚至持续热销二十年,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全球发行上千万册。托夫勒穿越时间和空间,阅读了海量般的信息从家庭生活到微生物学,并将其整合成一种卓尔不群的历史观。毋庸置颖,这的确是一种振聋发聩的经典作品!而且对当今社会思潮也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我们现在正亲历着如托夫勒所言的第三次浪潮社会,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大变革的强烈冲击让我们感到动荡和不安,而托夫勒的著作则给我们指引出了清晰的路向。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多年以后,当年阅读托夫勒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着他们创造未来。

现代科技冲击着我们,我们也在接受各种信息资源。在这部走在时代前面的书中,不得不承认闪烁着冷静的判断和丰富的知识,不得不惊叹托夫勒确实是个言智的预言家。

总的来说,《第三个浪潮》给了我很大感触,我们生活在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的巨大冲突之中。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的这种超级斗争将会日益尖锐,这将对明天的政治和新文明的形式本身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逃脱不了这场超级斗争的浪潮,每个人在这其中扮演一个破坏或创造的角色。但它教会了我们要用全面以及碎片的观点来看待事情,确实,不失为一部经典巨作!

【篇五:读《第三次浪潮》有感】

曾看过这么一句话:改变世界的有三种力量,暴力,金钱和知识。这句话在很长时间内鼓励着我前行,然后就一直很想看这句话的作者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这学期,我好好阅读了这本书,感想良多。

该书的作者托夫勒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末完成这本书,他在书中对人类未来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预测。托夫勒巧妙地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浪潮:第一次浪潮为从约1万年前开始的农业阶段,即对应的农耕文明;第二阶段为从17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阶段,所对应的是机械文明;第三阶段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这正是当下的数字信息化时代。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一些预测,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事实,还有一些正在发生着,托夫勒所拥有的才智远见,独特的视角,逻辑分析能力都让我无比佩服。

为什么托夫勒具有如此远见卓识?从他的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比较善于观察世界,留意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趋势,而仅仅这个还远远不够。托夫勒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联系,并正确推断出事物发展的方向。正如英国吉登斯说的那样:托夫勒将社会学通俗化了,让人们都来关注社会变迁。他是一个站在一个世纪预言下一个世纪的天才式人物!

这本书以前阅读的时候只是在意其对历史时期的断代,而且各个时期中只关注建筑设计的发展,比如农耕文明的手工业制造,工业时代的机械制造以及数字时代的数控制造。而对其它则缺乏关注,导致知识面的狭隘。书中托夫勒从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写到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再到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无不体现他对世界发展的信心,更加重要的是他那独立自主以及全面的观点,确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第三次浪潮》一开始就提到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它带来了新的家庭形式、工作模式、爱情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经济和新的政治冲突,尤其是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意识。它是了解现代的关键,是今后事态发展的核心。人类正面临着向前大跃进的年代。它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动乱和不断的创新和改造。尽管我们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它,但我们正在从头开始建设一个卓越的新文明,这就是第三次浪潮的含义。

托夫勒首先着重论述第二次浪潮,对第二次浪潮的文明结构做了系统性的分析,并深刻剖析第二次浪潮打破并取代第一次浪潮文明的必然因素。第二次浪潮社会的技术领域是由以石化燃料作为能源的基础,并实现了大规模集体生产,大规模销售系统构成的。农业的技术领域被工业的技术领域所代替,非再生的能源直接投入大规模的生产。书中总结归纳出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集权化是指导所有第二次浪潮国家的六条原则,他们和谐一致,相互强化,相互补充,这六条原则组成了带有第二次浪潮文明特色的标记。并以此判断民主国家制度成为第二次浪潮文明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

当然,托夫勒在书中也相应地说明二次浪潮过程中的可取之处与弊端。非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当今社会技术不断发展,数字信息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都造成颠覆性的影响。托夫勒指出在技术领域和信息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人们对过去生产生活状态的反思都对第三次浪潮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三次浪潮文明许多特征同第一次浪潮文明的特征一致,因此只需经过较少的破坏,痛苦和未来

的冲击而实现变革。像在能源,农业,技术和通讯,经济领域个人思想和行为,都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一个全新的社会,将建立在过去和将来的融合,第一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的融合上面。第三次浪潮是第一次浪潮的一个高起点的回归。

当然,《第三次浪潮》从很多方面对事物的发展都做了详细的分析,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巨作在出版不久之后则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甚至持续热销二十年,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全球发行上千万册。托夫勒穿越时间和空间,阅读了海量般的信息从家庭生活到微生物学,并将其整合成一种卓尔不群的历史观。毋庸置颖,这的确是一种振聋发聩的经典作品,而且对当今社会思潮也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我们现在正亲历着如托夫勒所言的第三次浪潮社会,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大变革的强烈冲击让我们感到动荡和不安,而托夫勒的著作则给我们指引出了清晰的路向。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多年以后,当年阅读托夫勒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着他们创造未来。现代科技冲击着我们,我们也在接受各种信息资源。在这部走在时代前面的书中,不得不承认闪烁着冷静的判断和丰富的知识,不得不惊叹托夫勒确实是个言智的预言家。

总的来说,《第三个浪潮》给了我很大感触,我们生活在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的巨大冲突之中。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的这种超级斗争将会日益尖锐,这将对明天的政治和新文明的形式本身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逃脱不了这场超级斗争的浪潮,每个人在这其中扮演一个破坏或创造的角色,但它教会了我们要用全面以及碎片的观点来看待事情。总之,在此书中我受益颇深。

【篇六:《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偶然的机会,看到一本书的书名,《第三次浪潮》,名字挺有诱惑力的;而且不只一次被我看到的文章所引用。于是产生了好奇,碰巧图书馆有,就借来看了看。谁知竟然被深深吸引,渐致入迷。这本书是美国的阿尔温。托夫勒(Alwin、Toffler)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五百多页,就这样每天看一些,也差不多快看完了。感觉颇有启发,于是写出来,与朋友们分享。如果借不到纸版的,电子版的很容易下载到。

对于这样一本大部头著作来写评论,当然超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因为它所涉及的东西太多了,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这是一部巨著,我只能仰望而已。

但在读书中我还是时不时冒出一些想法,于是我想把这些零零散散的想法记录下来,也许并非毫无意义吧。另外,新增一个分类:读后感。这将是该分类的第一篇。

在这里,我也非常希望朋友们,能够把你们所喜爱的书籍以及理由,简要的推荐一下。谢啦!

很久以前看到一句格言: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需要发挥我们自身力量的时候。当时看了后莫名的感动,记了下来。前段时间遭遇了心理困境,偶然在一个心理咨询师的网站上,看到了这样的话:别担心,痛苦和困难只是暂时的,它们只是生命对我们善意的提醒:该改善自己生命的质量了。两种说法,异曲同工,都表达的是对待外界冲突(困境、挑战)的积极看法。

虽然这种观点看起来也很有道理,有时也符合我们的心理体验。但是,毫无疑问,它与传统的关于挑战、困境的看法大相径庭:一般认为困难等不利条件应该尽量避免,不能避免的时候就该减小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这样说来,传统的观点也是非常合理的,而且人们一般也是这样行事的,趋利避害也是人之常情。

那么,到底哪一方拥有真理呢?抑或各说了一部分?这个问题我有时会想想,不过没有太合理的解答。昨天,我看了《第》的第21章,思想领域的大变革,才得到一个大致的答案。

传统的看法,认为系统是静止的、或者准静止的,平衡态是其稳定态、最佳态。外界的刺激,对系统的稳定和存在,是一种威胁;它经过系统的响应,能够渐近的平静下来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响到了系统的稳定和存在,那我们则应该在刺激和系统中引入消极反馈(负反馈),使得系统重新稳定下来。

可是,科学家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积极反馈,那么外界刺激的波动,又会引发什么事情?研究耗散论的普里高金指出:积极反馈在系统中的存在,会使得外界环境的波动,得到惊人的放大,直到现存均势被破坏,现存结构被粉碎。而这旧结构解体的过程,往往并不一定伴随着混乱和崩溃,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级的结构的过程。他从物理和化学反应中观察到这类现象,而这不光有纯科学的意义,而是具有哲学共性的,也就是所谓的秩序来自混乱,从波动中建立秩序。这种意义下的外界刺激(波动),就是机会,产生新结构的机会了!所谓机遇只光临有准备的头脑,说的也是这样一个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馈特性的人吧。

综合起来,前述两种观点,适合于两种不同的条件。对于远离平衡态,积累了种种信息和资源,具有了相当的正反馈的情形而言,刺激、挑战就是机会,就是新旧交替的机会。但是对于近平衡态,或者具有负反馈的,相当稳健的系统而言,刺激和挑战,是应当努力衰减掉的。这也分别对应我们面对挑战的两种态度。准备好了的时候,就欢迎挑战;还欠缺的时候,别硬撑着,能闪就闪吧。

研究还指出,这个新的结构,其内部关系更紧密和复杂,对外则需要更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互来维持。近来有种慎独的体会,似乎也正反应了这个规律。慎微的体会,是否表明系统的不稳定性,仍处在变革的范围内?

当旧的平衡打破,新的结构出现以后,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及外在的历史、当下与环境的关系。个人的经历不管怎样丰富,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同一件事,却能够产生千百种不同的理解。所以历史和环境都需要重新解释。有学者说过: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他大概是说的是历史都是按当代的思维模式被理解。这个工作重要而且必要,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尽管意识到新旧结构的更替,但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更替会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个有意识的过程,会使新结构进一步巩固并发展。

【篇七:读《第三次浪潮》有感】

20年前的《第三次浪潮》在打开国门之初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然连绵不绝。托夫勒在这本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多年以后,当年阅读托夫勒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看他们创造未来。

这是一部给几代人指明未来方向的不朽经典思想震撼至今不绝同时这也是一部鸿篇巨制之作!托夫勒穿越时间和空间,阅读了海量般的信息从家庭生活到微生物学,并将其整合成一种卓尔不群的历史观。毋庸置颖,这的确是一种振聋发聩的经典作品。托夫勒的视角如此犀利独特,无人可及,他的著作就是一个解读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永恒路标。托夫勒超越了所有的意识形态和科学预测,更加显现出他过人的视角,这的确是一部集大成之经典。

托夫勒在20多年前预见的未来是: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为可能;人们将摆脱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自己动手做)运动的兴起时过境迁,如今我们才发现托夫勒的预言竟大多已成为了现实。

如今,让我们重温托夫勒的这部经典作品,感受托夫勒惊人的激情预言。在这本书里,作者托夫勒将社会学通俗化了,让人们都来关注社会变迁。他是一们站在一个世纪预言下一个世纪的天才式人物!

现代科技冲击着我们,我们也在接受各种信息资源。在这部走在时代前面的书中,不得不承认闪烁着冷静的判断和丰富的知识,奈比斯特到哈佛来演讲,真像个言智的预言家对未来学和社会学有所了解;关注科技的发展对社会带来的正负效果。所有这一切变化,变革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改变了我们了解世界的能力。

托夫勒着力于研究当代社会的变革方向,形成了著名的三次浪潮理论。托夫勒认为,今天的变革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次浪潮,这是人类文明史的新阶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状态。他强烈主张,人类应该在思想、政治、经济、家庭领域里来一场革命,以适应第三次浪潮文明。托夫勒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著作中探讨了大量变革时代的经济问题。

本书是一本颇有争议的著作,在叛国思想文化界特别引人注目。作者提出的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变化与趋势,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注意与研究。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形势和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动荡,一些政治家认为,现在迫切需要集中设计出一种行动方案,使人类能够应付所面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挑战。

托夫勒这本书出版后,成为爆炸性新闻。昨天在电视上看到托夫勒夫妇在介绍睛书的写作思想时,我佩服他们天才般的预言。在我们所从事的各种工作中,没有探索,没有预言,社会将无出路。

托夫勒告诉了我们预言的方法就是学会观察!

【篇八:《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人类的发展历史是一幅巨大的画卷,从诞生到现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人类的思维从未停止过对历史的思索。如果简单地对人类社会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三个阶段。这一理论是由美国记者出身的社会学家、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创立的,在《第三次浪潮》这本书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托夫勒着力于研究当代社会的变革方向,形成了著名的三次浪潮理论。托夫勒认为,今天的变革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次浪潮,这是人类文明史的新阶段,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状态。他强烈主张,人类应该在思想、政治、经济、家庭领域里来一场革命,以适应第三次浪潮文明。托夫勒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著作中探讨了大量变革时代的经济问题。

1980年托夫勒出版的轰动世界的《第三次浪潮》,形成了自己的未来学思想体系。第三次浪潮,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和社会在适应这企变化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它强调人们如果不尽快适应这些转变,将同样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且,第三产供销浪潮对明天的社会进行了认真的构思。

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它,不知道是特意还是随机,从那么多的书刊里,唯独只有它诱惑了我,说它的封面吸引,那根本就是不可能,它不过是蓝与紫的混合体。但是,我仍然为它着迷。

确实,你不得不佩服托尔勒,虽然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那一切根本就是未知数的、一切都是浮云,但现在,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那惊人的预言他科学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用碎片式世界的观点展现给世人一个赤裸裸的世界。

就像英国吉登斯说的那样:托夫勒将社会学通俗化了,让人们都来关注社会变迁。他是一个站在一个世纪预言下一个世纪的天才式人物!

这样一本巨作,确实超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它所涉及的东西真的是太多了,多到让你觉得有点空虚,甚至是害怕,他从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写到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再到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无不体现他对世界发展的信心,更加重要的是他那独立自主以及全面的观点,确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但是,面对这样一部巨著,我也只能做到仰望而已。

读书时我时不时冒出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却又是零零散散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有如此的语言呢?看完之后,疑惑也慢慢解开,而且你也会觉得事情确实有它的存在理由。虽然对于专家来说,这并不是一本论证严密的书,但对于我们仍处于大学时期来说,他用那美妙的文字,向我们一步步展现出真实的未来。

1980年,也就是《第三个浪潮》新鲜出炉的时期,出乎意料的是,这部巨作在出版不久之后则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甚至持续热销二十年,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全球发行上千万册。这样一部鸿篇巨制之作!不读是不是有些可惜呢?托夫勒穿越时间和空间,阅读了海量般的信息从家庭生活到微生物学,并将其整合成一种卓尔不群的历史观。毋庸置颖,这的确是一种振聋发聩的经典作品!而且对当今社会思潮也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然而,为何它有如

此的魅力呢?它的魅力在于不同的人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未来碎片,这些碎片组成了未来的整体,而这种碎片式世界也正是托夫勒以及托夫勒夫人的主要观点之一。

作者在书的开头部分先简要介绍了人类社会的第一次浪潮,第二次浪潮。作者重点对第二次浪潮的国家就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工业革命是第二次浪潮的主要特征。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生产力的巨大释放使人类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都发生的巨大的变化。由于在第二次浪潮中,工业革命带来的大量机械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因此社会表现出对于机械主义的崇拜。这种机械主义逐渐扩展了社会学,经济学,人文学甚至生物学领域。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而社会也表现出对于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急切渴望,因此作为经济发展的附属产业例如通讯,交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同时对于第二次浪潮的主要能源化石燃料也进行了过度的开发和利用,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在第三次浪潮中,作者认为变革首先出现在能源形势上的变革。第二次浪潮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源于生产方式对于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作者因此认为例如太阳能这样的清洁能源将会成为第三次浪潮的发展基础。随着第三次浪潮社会经济的进一步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传输速度和量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互联网技术以其高速的传输速度和丰富的信息表现方式,成为了未来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而计算机作为了一种智能的工具,区别与第二次浪潮的机械工具,具有更高的智慧,因而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第二次浪潮,生产能力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上的差异。也真是机械生产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提高,使人们在第二次浪潮表现出了对于机械主义的崇拜。而随着生产工具差异的缩小,在第三次浪潮,劳动者的脑力成为了生产的主要因素。而随着劳动者地位的转换,也要求处于第三次浪潮的企业对于劳动者的运用更加的灵活,而绝非如第二次浪潮那般只是让劳动者重复进行简单的几个步骤的机械运动。

我们现在正亲历着如托夫勒所言的第三次浪潮社会,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大变革的强烈冲击让我们感到动荡和不安,而托夫勒的著作则给我们指引出了清晰的路向。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多年以后,当年阅读托夫勒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磔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着他们创造未来。《商业周刊》上也曾出现过这样一句话:托夫勒的视角如此犀利独特,无人可及。他的著作就是一个解读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永恒路标。

现代科技冲击着我们,我们也在接受各种信息资源。在这部走在时代前面的书中,不得不承认闪烁着冷静的判断和丰富的知识,不得不惊叹托夫勒确实是个言智的预言家。

当今中国,正处于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的过渡阶段。在中国存在大量以传统机械生产的小企业,他们依靠化石能源,破坏环境,出卖劳动者无创造力的劳动。而同时,以通讯,金融,清洁能源为主的一批新兴企业正在中国发展。这些企业依靠本国劳动者的脑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参与国际经济间的竞争,领导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第三个浪潮》给了我很大感触,他告诉我们,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科学,经济的发展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作为现代的每个人,都有必要从中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只有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才能让我们在关键时刻顺应时代发展的

浪潮,做出正确的选择。它教会了我们要用全面以及碎片的观点来看待事情,而且托夫勒告诉了我们预言的方法就是学会观察!当我们认为托夫勒的言论很神奇的时候,其实是从侧面说明我们自己的浅陋,如果我们能认真地观察我们身边的事,那我们就不会惊讶为什么他能发出那样的评论,托夫勒通过对现实中的各种事物的观察,推断出了未来将会发生的一些事,这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的技能,有前瞻性、能准确地预测未来将会发生的一些事,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形势,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学会观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和观察世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以适应瞬间万变的世界,提高我们的生存力,不至于被社会淘汰。如果我们不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我们就不能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那我们就不能及时作出反应,也就会处于劣势,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害处。

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篇一: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第三次浪潮写作于1980年。

作者将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科学放在一起讨论,甚至部分哲学也在一起讨论。

以下部分是读书笔记,部分是我自己的想法。

其实我不推荐你一上来就看我的读书笔记,那是嚼别人嚼过的馍。你应该自己去看这本书,然后得出你自己的想法,再看看我们的想法有什么一样的地方,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不一样。

好,言归正传。

第一次浪潮是指的农业文明,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锄头为代表的低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土地和人的体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体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家庭;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神秘主义,典型如东方的神秘主义。

第二次浪潮是指的工业文明,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机器为代表的高价格高价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资金和化石燃料;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化石燃料;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大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机械主义,典型如西方的机械思想、流程管理。

第三次浪潮是目前正在兴起的浪潮,暂时没有确切名称,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在目前为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目前限于我的接触范围,我还想不出其他的)的高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是人的脑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脑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目前处于萌芽状态,为小团体或个人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包括去中心化,混沌主义,但总体上目前不明确。

ps,每一次的浪潮都是建立在前一次浪潮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目前能了解到的是第二次浪潮基本上是建立在摧毁第一次浪潮的基础上的,第三次浪潮与第二次浪潮如何相处,目前尚无定论。

中国,乃至世界,都存在一个现象,那就是发展及不同步,当部分国家部分地区部分城市部分人口已经开始第三次浪潮时,还存在部分国家部分地区部分城市部分人口处于第一次浪潮中。中国部分农村现在处于第一次浪潮,仍然采用自有小田地的方式实现自给自足,部分农村已处于第二次浪潮初期,开始工业化建设。

我们不知道历史是如何产生的,无论是宿命论还是非宿命论。

没有人可以创造历史,我们都是历史洪流中的芦苇,选择不同的方向产生不同的结局,可以说是努力的结果,也可以说是选择的结果。

so,我们要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这是阅读第三次浪潮这本书的目的。

【篇二:《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记得在高中的某一本学习辅导书的背面封面上写着阿尔文托夫勒的一句话,具体是什么已经不知道了,但是当时肯定给了我比较深刻的印象,从此我知道了有个美国未来学家叫做托夫勒。然后,当时就在想要是能读读托夫勒的书籍该多好啊。而在前阵子听冬吴相对论节目,吴伯凡先生提及《第三次浪潮》很多次,我到上海图书馆恰好借到了这本书。翻看一看作者是阿尔文托夫勒,忽然就想起了十年前那个想读他书的念头,哈哈。

言归正传,写点儿读书笔记吧。

已开始就有句话,本书献给:认为人类历史远未结束,人类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的人!挺好的,我应该是这样的人,哈哈。

作者将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划分成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指的农业文明,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锄头为代表的低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土地和人的体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体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家庭;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神秘主义,典型如东方的神秘主义。

第二次浪潮是指的工业文明,大约从17世纪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机器为代表的高价格高价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资金和化石燃料;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化石燃料;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大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机械主义,典型如西方的机械思想、流程管理。

第三次浪潮是目前正在兴起的浪潮,暂时没有确切名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在目前为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高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是人的脑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脑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目前处于萌芽状态,为小团体或个人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包括去中心化,混沌主义,但总体上目前不明确。

其实现在,目前的世界还是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的交替共存之际,在中国还在处于工业化的大潮之中,还是主要崇尚规模化、标准化,当然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在中国也算蓬勃发展,第三次浪潮力量已经初步显现出来。在发达的美国,第三次浪潮汹涌澎湃,但是第二次浪潮的支持者们依然不愿退出历史的舞台。

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有这6个原则:标准化、专门化、同步化、集中化、极大化、集权化。

托夫勒提到第三次浪潮中一个重要经济变化是产消合一者(prosumer)的出现,他是生产者producer和消费者Consumer的结合(而工业革命是将二者完全分离的)。

他有预测说,未来的农业朝能源农庄发展:为能源生产而购置作物。

总之,他的观点就是,第二次浪潮已经遇到的严重的问题,第三次浪潮已经到来,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有重大的变革,而且最后还说到了政治上的革新和未来的民主应该有怎样的变革。

最后,不管未来学家怎么说,现在中国肯定是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都在很快地发展,一方面,中国工业化还远没有完成,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第三次浪潮也在风起云涌,这个时期社会的各种各种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要说在短期内第二次浪潮停止,第三次浪潮完全主宰中国社会,还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篇三:《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作文】

记得在高中的某一本学习辅导书的背面封面上写着阿尔文托夫勒的一句话,具体是什么已经不知道了,但是当时肯定给了我比较深刻的印象,从此我知道了有个美国未来学家叫做托夫勒。然后,当时就在想要是能读读托夫勒的书籍该多好啊。而在前阵子听冬吴相对论节目,吴伯凡先生提及《第三次浪潮》很多次,我到上海图书馆恰好借到了这本书。翻看一看作者是阿尔文托夫勒,忽然就想起了十年前那个想读他书的念头,哈哈。

言归正传,写点儿读书笔记吧。

已开始就有句话,本书献给:认为人类历史远未结束,人类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的人!挺好的,我应该是这样的人,哈哈。

作者将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划分成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指的农业文明,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锄头为代表的低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土地和人的体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体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家庭;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神秘主义,典型如东方的神秘主义。

第二次浪潮是指的工业文明,大约从17世纪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机器为代表的高价格高价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资金和化石燃料;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化石燃料;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大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机械主义,典型如西方的机械思想、流程管理。

第三次浪潮是目前正在兴起的浪潮,暂时没有确切名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在目前为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高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是人的脑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脑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目前处于萌芽状态,为小团体或个人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包括去中心化,混沌主义,但总体上目前不明确。

其实现在,目前的世界还是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的交替共存之际,在中国还在处于工业化的大潮之中,还是主要崇尚规模化、标准化,当然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在中国也算蓬勃发展,第三次浪潮力量已经初步显现出来。在发达的美国,第三次浪潮汹涌澎湃,但是第二次浪潮的支持者们依然不愿退出历史的舞台。

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有这6个原则:标准化、专门化、同步化、集中化、极大化、集权化。

托夫勒提到第三次浪潮中一个重要经济变化是产消合一者(prosumer)的出现,他是生产者producer和消费者Consumer的结合(而工业革命是将二者完全分离的)。

他有预测说,未来的农业朝能源农庄发展:为能源生产而购置作物。

总之,他的观点就是,第二次浪潮已经遇到的严重的问题,第三次浪潮已经到来,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有重大的变革,而且最后还说到了政治上的革新和未来的民主应该有怎样的变革。

最后,不管未来学家怎么说,现在中国肯定是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都在很快地发展,一方面,中国工业化还远没有完成,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第三次浪潮也在风起云涌,这个时期社会的各种各种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要说在短期内第二次浪潮停止,第三次浪潮完全主宰中国社会,还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篇四:《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第三次浪潮》由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著,这是一部鸿篇巨制之作,本书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感受方式,刷新了我对现存事物、体制以及运行方式的理解。

我对本书大致的概括是,托夫勒以其犀利独特的视角,分析了三次科技革命的变革过程,阐述了人类现今工业文明的形成、变革和发展,并在意识层面解释了社会、家庭观念的形成,并以其浪潮的观点分析、预测了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次浪潮》分析问题的方式犀利独特,是特别值得学习的地方。

抓取事物的本质去看待该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一个冗杂的表象背后,会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规律。《第三次浪潮》中的观点、分析绝不孤立任何一个事物,甚至,我们要挖掘表面上毫无关联事物的潜在关系。就像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复杂、混乱、不可预测、拥挤的世界,你可能会被它繁杂的表象迷惑,无法揣摩。但如果你看到它背后的规律,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你会发现它呈现出一个整齐的排布。工业文明的社会衍生出了成千上万的机构、制度、观念,理清它们只需要顺着第二次浪潮发展的纹路,整个大局便能清晰的展现。这种表象背后规律的探寻是十分必要的,它是一个规律性的存在,能够对现在行为和未来生活做出指导和预测。

《第三次浪潮》认为,一切事物和活动都是可以预测的,即坚持因果论。就像撞球,只要用适当的力度,从最佳的角度击球,结果就会如愿以偿。但这里的因果论与第二次浪潮机械的因果论有很大区别。第二次浪潮文明,十分复杂的事物会被简化成一个简单的模型,归纳出一些简单的公式,利用这些可以兴建桥梁、发射无线电波、预测生物变化、预测个人行为。但第三次浪潮时代的因果论需要新的综合方法。事实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没有一个事物会维持原状,未来是流动的,不是冻结的。未来由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事物决定,而且每件事都会牵动全局。所以,事物的未来不能用破碎、僵化的碎片来拼凑,而需要联系综合而形成一个全新的模型。

《第三次浪潮》传达的这些思想,使我重新看待这个工业文明的构成与运作,包括政府行为、企业决策、个人行为,我相信它们会更加清晰而有序,我也相信能够利用这些思想能更好地透视事物、指引未来。

【篇五:《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第三次浪潮》这本书是美国的阿尔温。托夫勒(AlwinToffler)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五百多页,就这样每天看一些,也差不多快看完了。感觉颇有启发,于是写出来,与朋友们分享。如果借不到纸版的,电子版的很容易下载到。

对于这样一本大部头著作来写评论,当然超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因为它所涉及的东西太多了,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这是一部巨著,我只能仰望而已。

传统的看法,认为系统是静止的、或者准静止的,平衡态是其稳定态、最佳态。外界的刺激,对系统的稳定和存在,是一种威胁;它经过系统的响应,能够渐近的平静下来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响到了系统的稳定和存在,那我们则应该在刺激和系统中引入消极反馈(负反馈),使得系统重新稳定下来。

可是,科学家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积极反馈,那么外界刺激的波动,又会引发什么事情?研究耗散论的普里高金指出:积极反馈在系统中的存在,会使得外界环境的波动,得到惊人的放大,直到现存均势被破坏,现存结构被粉碎。而这旧结构解体的过程,往往并不一定伴随着混乱和崩溃,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级的结构的过程。他从物理和化学反应中观察到这类现象,而这不光有纯科学的意义,而是具有哲学共性的,也就是所谓的秩序来自混乱,从波动中建立秩序。这种意义下的外界刺激(波动),就是机会,产生新结构的机会了!所谓机遇只光临有准备的头脑,说的也是这样一个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馈特性的人吧。

综合起来,前述两种观点,适合于两种不同的条件。对于远离平衡态,积累了种种信息和资源,具有了相当的正反馈的情形而言,刺激、挑战就是机会,就是新旧交替的机会。但是对于近平衡态,或者具有负反馈的,相当稳健的系统而言,刺激和挑战,是应当努力衰减掉的。

当旧的平衡打破,新的结构出现以后,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及外在的历史、当下与环境的关系。个人的经历不管怎样丰富,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同一件事,却能够产生千百种不同的理解。所以历史和环境都需要重新解释。有学者说过: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他大概是说的是历史都是按当代的思维模式被理解。这个工作重要而且必要,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尽管意识到新旧结构的更替,但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更替会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个有意识的过程,会使新结构进一步巩固并发展。

【篇六:《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第三次浪潮》这本书是美国的阿尔温。托夫勒(AlwinToffler)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五百多页,就这样每天看一些,也差不多快看完了。感觉颇有启发,于是写出来,与朋友们分享。如果借不到纸版的,电子版的很容易下载到。

对于这样一本大部头著作来写评论,当然超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因为它所涉及的东西太多了,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这是一部巨著,我只能仰望而已。

传统的看法,认为系统是静止的、或者准静止的,平衡态是其稳定态、最佳态。外界的刺激,对系统的稳定和存在,是一种威胁;它经过系统的响应,能够渐近的平静下来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响到了系统的稳定和存在,那我们则应该在刺激和系统中引入消极反馈(负反馈),使得系统重新稳定下来。

可是,科学家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积极反馈,那么外界刺激的波动,又会引发什么事情?研究耗散论的普里高金指出:积极反馈在系统中的存在,会使得外界环境的波动,得到惊人的放大,直到现存均势被破坏,现存结构被粉碎。而这旧结构解体的过程,往往并不一定伴随着混乱和崩溃,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级的结构的过程。他从物理和化学反应中观察到这类现象,而这不光有纯科学的意义,而是具有哲学共性的,也就是所谓的秩序来自混乱,从波动中建立秩序。这种意义下的外界刺激(波动),就是机会,产生新结构的机会了!所谓机遇只光临有准备的头脑,说的也是这样一个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馈特性的人吧。

综合起来,前述两种观点,适合于两种不同的条件。对于远离平衡态,积累了种种信息和资源,具有了相当的正反馈的情形而言,刺激、挑战就是机会,就是新旧交替的机会。但是对于近平衡态,或者具有负反馈的,相当稳健的系统而言,刺激和挑战,是应当努力衰减掉的。

当旧的平衡打破,新的结构出现以后,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及外在的历史、当下与环境的关系。个人的经历不管怎样丰富,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同一件事,却能够产生千百种不同的理解。所以历史和环境都需要重新解释。有学者说过: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他大概是说的是历史都是按当代的思维模式被理解。这个工作重要而且必要,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尽管意识到新旧结构的更替,但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更替会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个有意识的过程,会使新结构进一步巩固并发展。

【篇七:《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记得在高中的某一本学习辅导书的背面封面上写着阿尔文托夫勒的一句话,具体是什么已经不知道了,但是当时肯定给了我比较深刻的印象,从此我知道了有个美国未来学家叫做托夫勒。然后,当时就在想要是能读读托夫勒的书籍该多好啊。而在前阵子听冬吴相对论节目,吴伯凡先生提及《第三次浪潮》很多次,我到上海图书馆恰好借到了这本书。翻看一看作者是阿尔文托夫勒,忽然就想起了十年前那个想读他书的念头,哈哈。

言归正传,写点儿读书笔记吧。

已开始就有句话,本书献给:认为人类历史远未结束,人类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的人!挺好的,我应该是这样的人,哈哈。

作者将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划分成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指的农业文明,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锄头为代表的低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土地和人的体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体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家庭;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神秘主义,典型如东方的神秘主义。

第二次浪潮是指的工业文明,大约从17世纪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为以机器为代表的高价格高价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为资金和化石燃料;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化石燃料;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为大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为机械主义,典型如西方的机械思想、流程管理。

第三次浪潮是目前正在兴起的浪潮,暂时没有确切名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的特征为:1、生产工具在目前为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高价值低价格工具;2、经济运作涉及的资源主要是人的脑力;3、经济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人的脑力;4、经济运作的典型单位目前处于萌芽状态,为小团体或个人企业;5、文化的主要表征包括去中心化,混沌主义,但总体上目前不明确。

其实现在,目前的世界还是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的交替共存之际,在中国还在处于工业化的大潮之中,还是主要崇尚规模化、标准化,当然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在中国也算蓬勃发展,第三次浪潮力量已经初步显现出来。在发达的美国,第三次浪潮汹涌澎湃,但是第二次浪潮的支持者们依然不愿退出历史的舞台。

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有这6个原则:标准化、专门化、同步化、集中化、极大化、集权化。

托夫勒提到第三次浪潮中一个重要经济变化是产消合一者(prosumer)的出现,他是生产者producer和消费者Consumer的结合(而工业革命是将二者完全分离的)。

他有预测说,未来的农业朝能源农庄发展:为能源生产而购置作物。

总之,他的观点就是,第二次浪潮已经遇到的严重的问题,第三次浪潮已经到来,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有重大的变革,而且最后还说到了政治上的革新和未来的民主应该有怎样的变革。

最后,不管未来学家怎么说,现在中国肯定是第二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都在很快地发展,一方面,中国工业化还远没有完成,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第三次浪潮也在风起云涌,这个时期社会的各种各种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要说在短期内第二次浪潮停止,第三次浪潮完全主宰中国社会,还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800字


阿尔文托夫勒,未来学大师、世界著名未来学家,著有《第三次浪潮》、《未来的冲击》、《权利的转移》、《财富的革命》等书,其中,《第三次浪潮》是一部给几代人指明未来方向的不朽经典,思想震撼至今不绝,持续热销二十年,已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全球发行上千万册。
在《第三次浪潮》中,作者阐述了由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趋势。作者认为,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个时期名曰第三次浪潮文明。人类迄今已经历了两次浪潮文明:第一次是农业革命,即人类从原始野蛮的渔猎时代进入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历时几千年;第二次是工业革命,历时300年,它摧毁了古老的文明社会。工业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0年达到顶峰。在第二次浪潮时期,以使用不能再生产的化石燃料,作为能源基础;技术突飞猛进;出现大规模的销售系统;技术突飞猛进;出现大规模的销售系统。家庭不再是共同劳动的经济单位。小家庭、工厂式的学校加上大公司,三者形成第二次浪潮时期的社会结构。第三次浪潮时期,以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遗传工程组成工业群;社会进步不再以技术和物质生活标准来衡量,而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来衡量。这个时代,鼓励个人人性发展,但不是创造某个理想的超人,而是培养一种新的社会性格。在第三次浪潮条件下发展新的民主,摈弃谬误和吓人的观念。第三次浪潮文明,是对未来社会设计的一种蓝图,其立足点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所阐述的内容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一些重要观点。
每一次新浪潮的出现,都是以旧的浪潮为基础。在浪潮不断更变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文明也伴随而产生。我们现在正经历着第二次浪潮文明向第三次浪潮文明转变的过程,结果会怎样,现在尚无定论。但可以说的是,没有人可以创造历史,我们都是历史洪流中的泥沙,选择不同的方向产生不同的结局,可以说是努力的结果,也可以说是选择的结果。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的洪流也是不可阻挡,我们只有好好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才能不至于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笑傲明天。

《第三次浪潮》读后感1000字


《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读后感(优秀范文)


不知该如何评价《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这本书,就如同不知该如何评价其作者克劳斯·施瓦布。施瓦布最大的功绩在于其发起创立的“世界经济论坛”,这一论坛成为全球政府和顶级商业领袖趋之若鹜的年度盛会,成为引领未来经济新思潮的思想盛宴,成为世界最大的非官方国际会议。1971年,年仅34岁的施瓦布,非官非学非商,却因在美国学习期间看到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跨国公司将要扮演的重要角色,希望能够引领欧洲跨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从而邀请400位欧洲工商界人士在瑞士发起成立了这一论坛。施瓦布从1972年开始在日内瓦大学任教,他还在一家跨国公司从事过三年的高管工作。而这些都不足以支撑他将这一论坛执掌得声名鹊起,我想除了他科学家的学术基因、政治家的眼光视角,更重要的是他总是坚定不移地从未来看当下,所以,这个论坛议题的前瞻性是吸引所有名流的重要元素。当这位老人面对对他的各种称谓时,他更愿意以“艺术家”作为自己的标签,是啊,创意对于艺术来说是最重要的禀赋。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第四次工业革命》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可以说“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个定义也缺乏严谨的推演论证。全书分为三章:第一章概括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整体情况,概而言之就是:技术和数字化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特质,其将改变一切,速度和规模惊人,又会促进跨学科的协同发展。这一革命将加剧不平等,最大的受益者是智力和资本的提供者。第二章介绍了革命的三大技术驱动力分别是:物理类、技术类、生物类,并对未来10年可能出现的技术引爆点进行了预测。第三章阐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各方面的颠覆性影响,包括:经济方面,虽然老龄化注定经济增长缓慢,但因为技术进步引发生产效率提升,所以作者倒是较为乐观。有三个因素使可见的未来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可期,分别是:20亿人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可以纳入全球经济;处理负外部性(如碳排放)能力的增强导致的经济增长;以及数字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所以,一个国家甚或一个组织如果没有认识到建立创新生态的必要性,则其被颠覆的压力会非常大。劳动力市场方面,会被改写: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会被机器取代;组织的领导要对员工培训,并开发相关学习模式,让员工可以与那些能力、互联程度和智力水平越来越高的机器一同工作,同时要不断审视自己,是否足够创新和变更,速度是否足够快。对国家而言,如果低成本劳动力不再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则全球制造业可能回归发达经济体。工作模式上,更多地雇主利用“人力云”来完成工作,弹性工作将重塑雇佣关系的各方面。在行业方面,行业数字转型是所有行业面临的挑战,开放和流动性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特点,而网络和数据安全的投资将激增。只要使数字、物理和生物领域实现跨界整合,就可以成功地颠覆一个行业。这部分作者还探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政府管制的挑战,能否建立创新生态体系,能否建立灵活治理机制,能否建立一个抗风险能力更强的监管体系和立法体系是未来政府竞争的主要方面。那些有足够支付能力的人可能会聚集在一些体制强大、生活品质高的国家,这里可以吸引最高端的人才,获得最多的专利,掌握世界大部分风险投资,因而必然能充分利用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

应该说这本书更是建立在世界经济论坛议题上的整理和升华,是群体智慧的书,也必然伴随着浅尝辄止的问题。其中20xx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关于未来10年公认会出现的技术引爆点的报告,为我们坚定不移地投资未来提供了些许思路;这本书的作用大约也就是启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提醒我们时时要站在未来看当下。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

读《创客:新工业革命》有感


读《创客:新工业革命》有感

创客,这两个字2024近年来在我们温州是耳熟能详的名词。顾名思义,是将创意努力变成现实的人。很多人,会误解创客是很高大上的东西,其实,我们一件小小的作品都能使我们成为小小创客家。

创客重在创,它意在培养人的创造力,动手能力。美国的家庭基本上都有都有一个车库,里面有很多的制作工具,很多孩子小时候就在这里玩,动手能力在耳濡目染和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与此同时,我们中国的孩子坐在静谧的教室里刷题、接受知识,渐渐地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在这个提倡创新的时代,创客应运而生。在教育界,创客主要是利用开源软件结合硬件编程,创作作品。然而各个行业都需要掀起创客运动。创客运动是让数字2024世界真正颠覆现实世界的助推器,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浪潮,全球将实现全民创造,掀起新一轮工业革命。

这本书讨论了全球最关注的领域--制造业,同时制造业的话题也越来越成为中国最关切的话题。书中说:这是一场即将到来的革命。其实它是正在进行中的革命。这是一个创客的时代,他们引领科技行业走进了一个新的方向,即个体制造时代的到来。运用互联网和最近的工业技术进行创造,创客运动发出了最强音。如果说《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的核心是互联网与新能源融合在一起所引发的工业变革。那么《创客:新工业革命》一书的核心则是互联网和制造业融合在一起而引发的一场制造业革命。

我们是人口密集型国家,我们都制造业都是靠着廉价的劳动力支撑着。但是,面对互联网无所不在的时代,老的制作业模式将会被淘汰。我们必须要让全新的数字2024科技与古典的自己动手的匠艺迎面相遇,构成了新工业革命。随着数字2024设计与快速成型技术赋予每个人发明的能力,创客一代使用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必将成为下一次全球经济大潮的弄潮儿。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以前我们的工人都是坐着手动制作,所谓的纯手工,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工人不在需要动手,只用管理机器,这不仅加快的效率,也是我们整个社会进步。

读《创客:新工业革命》,感叹创客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创客,创在动手,新与理念。对我们创客指导师来说,我们必须完善自己的知识理念,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用心去培养新一代的创客们,即使一次小小的讲座或知识普及,都是让创客的种子在他们心里悄悄种下,为他们掀起世界科技的神秘面纱。

读《创客,新工业革命》所感:我们该给孩子们什么?


我们该给孩子们什么?

——读《创客,新工业革命》所感

任大齐

暑假里连读了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免费》、《创客》,又参加了温州教师教育组织的“创客孵化研训班”(有介绍人工智能和python的讲座)。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大家关注到这样一个问题:5年后、10年后、20年后的社会会是怎样的?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有哪些?因为这决定了不同阶段的教师所要给予孩子的该是什么?

对于上述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今天就来聊聊安德森给出的答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安德森,美国《连线》杂志前任主编,喜欢从数字中发现趋势。他是经济学中长尾理论的发明者和阐述者。著有《长尾理论》、《免费:商业的未来》、《创客,新工业革命》等作品。前述的安德森的这三部作品,可以算作是安德森的经济预言三部曲,其中长尾理论已经被现实中的无数的成功的商业案例所验证,如Google搜索、百度搜索、淘宝网、当当、滴滴出行、余额宝、共享单车等等,成为当今生活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经济现象,而且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紧接其后的“免费”经济预言也在中国开花结果,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开先河的史玉柱凭借《征途》让人们看到了“免费”的威力,紧随其后的“360安全”工具像一股旋风席卷了pC端和移动端,虽说这两个案例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却让人们看到了“免费”这种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现今,高德地图、QQ、微信、有道翻译官、网易邮箱、各种输入法等等各种免费的互联网服务无不在证明着“免费”经济给社会带来的变革。这里简洁的介绍一下“免费”经济模式的原理,在这种经济模式中,首先利用“免费”服务吸引巨大量的用户使用,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生产出大量数据,公司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的一个领域),在这些海量的用户数据中获得有商业价值的数据,实现商业价值。举个例子,高德地图为数以千计的用户提供免费的地理定位服务,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为高德地图提供了自己当前的位置、将要经过的路径(导航数据)、路况(行驶速度),当同一地区同一时刻的大量用户数据上传的高德服务器后,高德就可以推测出该地区路段的实时路况(畅通、缓慢、拥堵)服务于高端用户,以及给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车流量信息(获取回报)。

那安德森的第三个经济预言《创客(Makers)》又讲了什么呢?安德森的书中并未给出非常详实具体的描述和概念,当通过对祖父发明“喷灌系统”与用创客的方式发明“喷灌系统”的类比揭示了所谓创客行为的特点,现将这些特点简述如下:(一)严重依赖互联网;(二)强调物理空间分离的团队合作,既合作者分处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通信工具进行远程合作;(三)利用数字化制造工具进行制作,基于此才能实现制造过程的远程非失真传递,如一个创客在温州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花瓶,并用3D打印机打印(一种数字化制造工具)出了实物,他将花瓶生成的G代码(一种控制3D打印机的指令)传送个身处美国的朋友,朋友只需将代码输入3D打印机,便可在美国得到一个一模一样的花瓶;(四)通过分享作品的数字化信息实现团队对作品的的共同改进;(五)是开源软件精神在物质制造世界的实践;(六)是满足利基市场(长尾市场)的需求的有效方式。

创客这种生成方式,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像桌面3D打印机和四旋翼无人机等成功案例,但总体来将还处于萌芽状态,根据发展的趋势,其爆发式的发展会出现在未来的10到20年间,这也正好回答了文章开头的问题,那我们教师针对未来的创客社会,我该给予孩子们些什么呢?结合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下面提一下我的看法:(1)最重要的是使用网络与伙伴进行合作的能力;(2)对数字化工具的理解,只有理解了工具,才能正真使用好该工具;(3)创新思想,做一个生活的观察者。

那专业知识技能呢?首先,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学习,专家系统等),专业知识的准确获取会变的异常简单,专业技能将大量被机器所代替,及时机器无法完成,也可以很方便的通过远程合作的方式得到来自互联网另一侧的帮助。

这也正是我们这些在培养15年后社会人才教师所需思考的现实。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读后感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罗伯特的三次复仇行动》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讲到:罗伯特是一名教四年级的老师,但它不会六以上的乘法。

一天,国家级的检查员坐在后面椅子上听课,前面一切都很顺利,这时,勒康提了一个问题:老师,7乘9等于几?罗伯特答不上来罗伯特去开窗户,撞破了肖斯的眉心和眼睛,布里吉特见状昏了过去,罗伯特准备打电话叫医生,不料,鱼缸碎裂,七条金鱼全部死亡,检查员倒在了碎玻璃上,让罗布特出了大丑。

退休后,罗伯特开始了三次复仇行动。

第一次报复行动中,罗伯特带着大狗布鲁,到勒康的饭店去报复,把勒康的餐馆搞得一塌糊涂。 吉约把罗伯特的衣服拿走,让罗伯特光了一上午的身子

第二次报复行动中,罗伯特便在吉约的派对上,让垃圾从天而降,搞得光鲜亮丽的客人一个个狼狈不堪。马赛克毛毛让罗伯特一生永远都没有女朋友,让罗伯特非常烦恼。

第三次报复行动中,马赛克毛毛小姐的音乐会上,罗伯特被她的经历和真诚所感动,就饶恕了曾经对自己搞恶作剧的学生马赛克毛毛。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不管谁欺负你,也不要去报复,一定要宽恕他(她)们,帮助他(她)们改掉坏毛病,要永远尊敬老师。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之读后感


我是以一个同情的心理来看罗伯特的。他真的很可怜,就算他做了三次的报复行动,可是他好可怜。从小就被别人用一种瞧不起的眼神看着,小时候就是因为没有他们高,他们就可以天天欺负他了,天天给他难堪!如果换做是我,或你,或是他,大家的心里一定都不是个滋味,让人气愤的直想哭。

在这之前,老师说这个罗伯特是个老师,而且这本书是写他是怎样报复他的学生的。我当时很惊讶,老师报复学生,为什么会这样,以大欺小可不好呀!随后,这本书把我给吸引了。我翻开书,看了一下目录,还是觉得罗伯特很过分,身为大人的怎么能欺负小孩子,还当的是老师呢,我还想象了一下可能会怎么样了。

看着看着,哦,原来罗伯特讨厌小孩呀,可是,那他为什么还去当老师呢?不是讨厌么?而且还教了三四十多年。后来,才知道是在他的小时候,他的同学欺负他,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阴影,就算当了老师,竟然还会被自己的学生欺负。

我觉得,那些曾经欺负过罗伯特的人,现在被报复也是正常的,谁叫之前欺负他的,活该!

让我更觉得可恨的是,在罗伯特还是老师的时候,那时当老师已经15年了,有几次,他的学生本知道罗伯特不会乘除,只要一大过16的数字,罗伯特就不会了,还成心害他出丑。太可恶了。名人名言:mrmy.org

不过再怎么样,罗伯特还有他的妈妈,小时候,被欺负,还可以搂着妈妈大哭一顿。现在妈妈老了,他们相依为命的生活,一定不希望别人去打扰。

就算他是受害者,可是,我还是要说一说他:这样,一点男人多尊严都不懂,小时候被同学欺负,长大了还被比自己小的人欺负,还有没有自尊心了,等到老了,取了媳妇,难道还要被老婆牵着鼻子走,男人的尊严到哪去了,还是和男的,就是因为这样,不给他们一个狠狠地教训是不行的,要给他们当头一棒,让他们尝一尝什么是挨打,没面子的滋味。哼!

相信《第三次工业革命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第三次浪潮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