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话剧独自温暖观后感影评1500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看视频已经取代看书成为人们知识获取的一种主要方式,我们会在观看的过程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想法,在看完后,对于作品里的情节非常感兴趣,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观后感呢?或许"话剧独自温暖观后感影评1500字"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独自温暖》这是一部话剧,由王延松执导,吕丽萍、侯岩松等主演,讲述四个有个性的人物的故事,随着双方的努力,最后矛盾渐渐解决,这根今天的我们一样,都需要互相沟通交流。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话剧独自温暖观后感影评150()0字。

本剧看上去有点像小时候看的室内情景喜剧,类似电视剧《编剧部的故事》这种。这种喜剧靠室内的几个人物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幽默的语言和事件把人生哲理一一展现出来。引发了观众的反思,让人在品味欢乐之余也能通过作品感悟自己的人生。

其实这个故事主要是讲一个古稀之年的高知老太太的晚年生活,所以她以及剧中其他人物没有全名。姓名只是一个符号,没有符号可以理解为剧中人物的生活境遇泛指很多人的情况。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老妇人的这种毒舌在一般生活中别人很难适应,因为一般都是喜欢听好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就算是恨铁不成钢,也不能老是说话带着锋芒。幸好剧中老妇人刀子嘴豆腐心,而身边的人都知道她的秉性所以相处很和谐。换成现实中可能没有那么风平浪静,因为口服蜜饯和毒舌的人都不讨人喜欢。

此次我买的打折票不巧是在骑楼,也就是相当于山坡侧面。幸好位置没有坐满,我从第7排挪到了第4排距离可以看得基本清楚。

舞台设计上主要按功能把舞台分成餐厅、客厅、车库三块区域,背景后边悬挂着照片和书,餐桌、车模型、书橱、沙发、椅子、台灯、路灯、吊灯等一应俱全,使得场景非常逼真。

在人物去不同区域的时候通过灯光切换如追光来区分场地,剧中使用最频繁的道具是电话。通过电话串联了剧中没有出现的人物:保姆和追求主人公的花心老院士。

剧中人物表演方面都还不错,对话时字正腔圆非常流畅。四位演员的表现也都很自然,非常有代入感。

吕丽萍和孙海英两位老师的表演把人物自带的性格人设体现得淋漓尽致,两人的互动表达了老妇人和司机老楚在长期相处后形成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真情实意。

剧中故事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老人赡养、临终关怀、夫妻相处、老人再婚、子女教育、交通纠纷等。

当然重点还是围绕老妇人的晚年生活,作为一个德国归来、知识渊博的单身老年人如何度过余生是个问题。这个老妇人有一定的哲学思想,对生活很多问题看得很透。所以她把追求幸福比喻为攀登珠峰,而已经再婚第7次的前夫的婚姻称为爬公主坟。

对于追求自己的院士和小保姆勾搭在一起还来追求她感到十分不快,在她心中浪子老是回头就不稀罕了。她的婚姻观十分虔诚,坚持宁缺毋滥。不像以前新闻里说的在宜家相亲的那几个老阿姨,为了一个老头上演全武行还骂对方是野鸡这样吃相难看的举动。

本剧是传统的线性叙事,时空切换通过灯光淡入淡出一幕幕切换。故事特点主要是温情和幽默。我个人感觉撇开台词光故事本身其实比较平淡,并没有刻意设计剧烈的戏剧冲突和反转来增加故事性。

通过该剧让观众可以更多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和心里世界,对于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有更多思考。从这一点来说其实该剧的立意还是不错的,只不过故事前后的衔接有时不是很流畅。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从剧中老妇人与其他人物相处的点点滴滴,体现了老年人的生活观、婚恋观、价值观,生死观等主题。勃朗姆斯的圆舞曲适合跳华尔兹,在剧中烘托快乐的气氛。从台下时不时观众的笑声可以看出效果还是不错的,观众能够理解故事想要表达的情感元素。

长得漂亮是优势,活得漂亮是本事!老妇人代表的是中国老人为自己而活的一种生活方式,不用为别人而活照样可以活得很滋润。看书、喝咖啡、出门兜风、与人攀谈。她的行为和语言体现出了她的开明、睿智、善良、幽默。

本剧没有吕凉宋忆宁夫妇的《原告证人》对戏那么有意思,适合喜欢看温馨家庭伦理剧的观众。人都有老的一天,当我们回望自己的生活时,是否也能像老妇人那样看清生活的本相呢?

初心这个词已经被大家用烂了,我认为一个人的想法应该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如何调整心态和生活方式是当代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就像剧中所有人物无论年龄地位都要做出自己人生的选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看清现实,并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可能人生的道路会更宽广。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独自等待影评


独自等待影评(一)

又看了一遍《独自等待》。结果袁泉和周润发的相继出现着实把我下了一把。不记得最早是谁推荐的片子,这么多年零零碎碎看了好些遍。总觉得那些充斥着黑色幽默的剧情和独白里透着一股子隐秘的小纯情,纯情在什么地方说不清。生活里大概有千千万万个陈文。他骑着一辆自以为很拉风的单车,面子看的比里子中,攥着一把梦想和现实纠结的毛线作无比痛苦状。他爱凑热闹,爱瞎掺和,总觉得自己大器晚成的时候未到,搞搞副业,却总提不起兴致。他鄙视所有庸俗不堪,有那么点小才和小坚持,在朋友借钱时总是不懂如何张口拒绝。他写了一张关于梦中情人的单子,却在所有硬件条件都具备时,无法接受眼里只看的见钞票,脑子里只容得下名利。他在无数周遭神游,被现实打击的无比尴尬,却依然相信明天太阳照常升起。他很迟钝,很真诚。有个人说过,我每次都是满怀希望的站起来,却一次一次倒下去。久而久之就麻木了。可是好歹你是执着的。

在独自等待的旅途中,每一个青涩生命不断努力成长实践着梦想,在不知不觉中体味到成长的真是滋味。我会经常的想起这些话语:我出去看那个路边的蚂蚁;你要命好好活着,要命赶紧去死;帅哥,给你的女朋友买朵花吧;我要是妞,早就爱上我而来;都多大了,还装混混。

独自等待,夏雨在等待着自己生命之中的女孩,等来的却是错误的人。小李走了之后,他发现的另一个事实就是,自己身边,朋友的妹妹一直暗恋着自己的事实。原来在等待,不独有我、。但是,生活是现实,而不是童话,如小夏所说:如果是童话,我一定会有一个特完美的结局、

你说怎么弄:北京的街头,走着不知名的寂寞。大路两旁,一个是追寻路快乐,希望能够永远做自己;一个是怀揣着青涩的梦,永远在踌躇,即使对岸是渴求的美丽。

金笔一直在流水般倾泻着此时此刻的感受,与其说文思泉涌,倒不如说那时深深的感受在瞬间迸发,激起了朵朵寂寞的浪花。即使是等待,只要明了真正的感情,那么幸福依然会垂青。他一人又一骑绝尘的寂寞挥洒着内心的莫名的悲伤。一个人派回在老北京的街头,始终坚信会有一个人适合他的爱,所以独自等待,再也不会奢求那梦中情人般的初恋。

当此时冰不住仰头举着可爱的礼物满脸通红的等待,而此时只会苦涩的摇摇头最多祝福一下那不知何处的曾经的爱人,再或许也就只会眨一眨的眼,又继续闭目养神……

独自等待,或许那个人就在街口。

独自等待影评(二)

电影《独自等待》以一个平凡的北京青年的一件情感事件为视角,以极大的普遍性和观众引发共鸣。讲述了一个大学里学会计半途而废,和哥们开着理想中的小店,热爱幻想,过着幸福单一平凡生活的及其普遍的男主人公形象,普遍到我们几乎觉得他可能是一个我们的同学,我们曾经的玩伴,生活在我们中央。这个在事业上碌碌无为却一直坐着当恐怖小说作者的梦想却写着自娱自可又漏洞百出的恐怖小说的大男孩儿,有着对待爱情独特的执著。十七岁就在本上列出梦中情人的标准,并一直作为终极目标来寻找自己的梦中情人。终于在他在遇见李冰冰扮演的女主之一的刘荣之后及其震撼的发现她与自己年幼时列下的标准几乎一致后就毫不犹豫的陷入对爱情的幻想和执著。一见钟情穷追不舍,热恋贴冷屁股的故事从此开始,可是,与终极爱情童话喜剧故事不同的版本是,有着仅凭表面上符合要求的理想对象其实是个有思想有野心的厉害角色,导演为了符合这一人物形象,给她安排了一个符合人组心理的定位身份,女演员。被浮华吸引挣扎虚伪的角色。片中,面对陈文的一路猛追不舍一直若即若离变幻莫测的梦中情人让他无法自拔又捉摸不定。陈文自然无法避免又心甘情愿的在乐观沮丧幻想失望的天平上极速变换又无力挣脱,又在一帮瞎吃瞎喝瞎玩瞎闹的狐朋狗友的再三教唆指点帮忙下,他频频出招,出尽洋相却都以失败告终。影片在铺陈进展到这里的同时。陈文和李静的爱情线索也慢慢浮现。这又是一个近乎存在及其贴近生活的形象出现在电影中,片中李静默默暗恋陈文多年,却以哥们的身份留在身边帮助他,在面对陈文一次一次为了理想中的情人受伤自暴自弃的时候,一直陪在他身边,并且鼓励支持他,但陈文却一直被梦中情人所吸引,漠视其他,忽略了李静对自己的真心。终于陈文在慢慢的从梦中情人的梦中觉醒的时候却也令李静心灰意冷,黯然离去。

一部电影,或者说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他们的成功一般不是巧合。他们往往来自于导演多年来沉淀的生命体验或者对生活的深度思考。能成为脍炙人口富有深度内涵的电影更是给一位影像大师呕心沥血,毕生追求的事业。制作一部画质精良的电影容易,但是要使电影同时内敛哲理,复合时代精神并且还要迎合观众口味的电影在如今极具个性化和商业化的电影时代中确实有着诸多不宜,万人挤独木的场面。

那么我想,能有如此能力,且眼光、品味另类独特的年轻导演,在中国数一数二的就是拍摄《独自等待》的伍仕贤了。这位来自于美国的善于中西合璧的导演,能运用来自不同国家的拍摄技术,用更为广阔的思想,拍摄出他想要的情感,画面。再加上起承转合、衔接得当的优良剧本,《独自等待》能够在国内掀起类型电影的新浪潮是必定的。再有,快节奏的电影情节也能给观众带来观影的快感,加之有如静态动画的电影美学,大胆运用大量的振动与晃动来建构故事的表面化的波澜,不再依靠简单的人物运动作为构建画面的基本元素,让镜头活起来。这种新颖大胆的叙事方式已经推出就就被广为运用的中国电影的拍摄创作技巧当中。

对于中国本土的认识,导演伍仕贤也有着自己的体会,并映射到人物的塑造当中去。首先对于人物北京年轻人形象的塑造。在以往我们接触的电影电视作品中,最为成功经典的当属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下雨的成长的北京青年的形象,他们有的性格冲动、有的玩世不恭,大多处在自己的世界里调侃着自己的人生,但是《独自等待》中的北京青年们并没有肤浅的把经典拿过来照搬照抄,同样是展现北京青年的形象,片中值得体味玩味的是李冰冰彰显的张扬随意与内心的冲动与保守结合成的矛盾体人物,电影借助这个矛盾体制造故事冲突,展开情节,做的自然且合理;其次,对于中国人性格精神的解析也可称得上是贴切,真实。在绝大多数北京知名作者中,都带着些许的黑色幽默、痞气,导演伍仕贤自然也不放过这么个传承,展现的好机会,所以,专门为夏雨和李冰冰构建了一个男生会错意的荒延桥段出现了,甚至与在整个影片中都充斥着一种荒诞扯淡的气氛,以幽默自嘲的方式让观众在笑过之后有着些许的哀思,伍仕贤构建的这种“扯淡”实际上是对以往著作家的致敬和传承,也以这种方式和观众形成良好的沟通,是影迷不感到陌生,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于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方面,导演伍仕贤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传统爱情电影的模式不同,《独自等待》中似乎有糅杂了写对爱情的不屑一顾和患得患失,男女主角不是那种爱的一往情深粉身碎骨不能罢休的莎士比亚性格,而是选择比较真实的把恋爱开始阶段做一个剖析,从一开始的犹豫不决给不给对方打电话,到仔细揣摩到神经质的把刘荣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言行都分析清楚,可见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待爱情时的顾虑和敏感和自我保护,而陈文等一帮人煞费苦心地借来车子,找来李静表演,与刘荣的左右摇摆,虚虚实实,更是对爱情的一种唏嘘嘲讽,把游戏人间的感觉代表成须臾飘渺的爱情;伍仕贤这位新一代的美国导演,是个还未被繁琐悲催的生活琐事摧残的沉闷,老成的,带着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乐观幽默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作品青年导演,在影片《独自等待》中,伍仕贤吸收了大量的时尚符号和流行元素,包括极致灵巧的安排周瑞发在内的大量明星客串和八卦娱乐的调侃,还有就是善意的戏仿嘲弄和致敬一些经典的电影桥段,一些题材深刻或冷面扮酷的帅哥形象也被他善意的嘲讽了一番,等等,可见伍仕贤作为导演依然不是他调皮幽默和年轻人对流行时尚的理解,突出了顽皮孩童天性。

电影《独自等待》运用国产片中难得一见的娴熟流畅的叙事手法,使电影故事进行的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加上熟练巧妙的声画剪辑技术,过渡自如的转场与大量看似错乱的闪回都与电影的情节配合的相得益彰,有着极具明快风格的节奏感,在对于题材人物的把握,凭借着导演自身的生活观察体会拍出了时刻处在洋溢青春感性与趣味感的青春小清新电影。保证了观众比较舒适和熟识的完成整个观影过程。

独自等待影评(三)

带入性很强的电影。每个人似乎都经历过影片中的情感。一帮狐朋狗友组成狗头军师团,献计献策献宝,让人觉得“我和你在一起是一件被人祝福的事情”。然而祝福毕竟只是祝福,有时它变化成一段美满,有时它换一个讽刺。

看这部电影,你可以在每个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是找到身边某个朋友的影子,想起一段故事。谁不曾是那个以为找到了梦中情人而后受伤的陈文,谁不曾是那个不能在一起但我们还要做好朋友的刘荣,谁不曾是那个玩暗恋的李静。电影中陈文自述的旁白,太过经典,导致影评也没什么陈词可以堆砌。

陈文最后写下:献给从你身边溜走的那个人。独自等待。电影的最后没有交待陈文跟李静最终是否在一起。但陈文独自等待的是什么呢?玄乎些说是等待爱情,而喜好happy ending的我们也可以认为,他等待的是李静从广州回来。第一,他不抽烟了,李静不让。第二,他不再写恐怖小说了,李静让他写自己心里想说的。第三,事情就该这么发展。要不如何献给从身边溜走的那个人呢?在陈文沉浸在刘荣的痛苦中时,是李静默默溜走了。

然而在感情中,说不清谁从谁身边溜走了,我们也可以说刘荣从陈文的身边溜走了。唯有最后在一起的,方可冠以缘分之名。没在一起的,太阳照常升起,生活继续。痛苦会让人看清现实,总结经验,钝刀刮肉逐渐练就一颗敢于投压哨3分球的大心脏。So,已经在一起的朋友们,互相珍惜。有人从身边溜走的朋友们,不必惋惜。没事听听歌,譬如电影中的插曲:花儿乐队的《MISS YOU》。独自等待吧,值得等待。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观后感影评欣赏2500字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是一部来自韩国的爱情电影,由洪尚秀导演,金敏喜主演,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著名的女演员和一个有妇之夫的婚外情的故事。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直都喜欢洪尚秀的电影,他是我观影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全刷系(拍摄的所有电影都看)导演。

总是不清楚为什么喜欢他的电影,其实那么的平淡。

人物简单,故事单调,场景单一,冲突极少。总是没完没了的交谈,扯的还都是些琐碎之事。没有亮眼的景致,没有刻意的构图,也没有深邃的意境,感觉连构思都谈不上。场景可谓简陋,人物的扮相可谓简朴,还常给人慵懒之感。然而,恰恰是这些简洁的处理,琐碎的呈现,却给我一种强烈的真实感,仿佛自己就坐在那些人物的隔壁桌边,正细细观察他们,听他们的谈话,感受他们之间的气氛。

观看这部《独自在夜晚的海边》时,我才准确捕捉到了洪尚秀的电影所散发的魅力点。

金敏喜站在那间简陋的咖啡店门外,抬手看了看天空,点燃一根烟,开始轻轻哼唱起了一首歌。她随歌轻轻晃动,表情淡然,时而吸一口烟,哼两句,目光幽然地看向前方。远镜头里,她穿着长袍式的黑色外衣,宽松的黑色长裤,加一双普通的球鞋,非常朴素的打扮,未施妆粉,长发随意束在背后,整个印象只两个字:简、素。她举着烟的手,淡然的样子,真是可以足足打动屏幕前的观众及镜头后的那个人。这一小节,足以说明,人物也可以创造意境,一个人的表演也能达到。

这一段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略带忧伤与迷茫的女子,她似在感受一种心情,回忆某段感情,体会当下的所思所感,神情是出离的,吸烟的动作十分自然,有种深深沉醉在自我情绪中的意境。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似魂游、出世时,此人及其整个氛围的烘呈尤其打动人,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魅力。为什么?此人仿佛不是此世的人,此人也许感知到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讯息,或者说,此人已经超脱了我们执着的实相,而这些实相令我们烦恼、焦虑,此人与我们不同,我们是浑浊的,此人是清澈的。请注意,这是关于思想境界的,关于存在状态的,与现世的物化的事物没有半点儿关系。

洪尚秀的电影里的男男女女,大都有种出世感,这种出世感与佛教里的所谓出世有所不同。这些人实则深陷入世间的纠缠,几乎无发自拨,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可见入世其实很深,他们执着于与他人间的感情,与自我的不和解,似乎坚定自己的追求,却又不断怀疑追求之物存在的真实性。你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他人、对自我的质疑,他们在用自己的眼晴与心去考察这个世界,脱离世间的纷乱与混杂去考察,希望看到或是感知到真实的东西,也便是以出世之姿超越虚相去寻到真实。

所以在洪尚秀的电影里,你总是有些虚实不分之感,他喜欢用一些手法迷惑观众。比如这部《独》电影里,最后那段,当躺在海边同一位置的英熙(金敏喜饰)第二次被人唤醒时,你才恍然大悟,原来刚才是个梦,是虚相。然后你不自觉会去回味之前她从海边起身后所发生的一切,那些情节里实则不就透露了英熙真实的心理吗?所以,你能说那不是真实的么。

真假、虚实,交替出现后,当你产生迷惑时,此时最吸引人,你会想要探寻真相,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当你细心观味时,你会发现,在虚幻中才显露出人物真实的心理与情感,而在现实中的一切,看似真实,实则是违逆了人的意愿的。

当一个人醒来,发现那真实可信的事物原来只是一场梦时,会无尽的失落,会倍加珍惜梦里感知到的一切。如此一来,我从电影里看到的虚相才尤其令人感动。

洪尚秀利用虚实相结合的手法比较老道,除了时间倒错(如《自由之丘》),梦实交替外(如《独自在夜晚的海边》),还有人物的矛盾言行(如《你自己与你所有》),同一人物、同一时空、同一情节的不同解构(如《这时对那时错》),总之,你看到的人物、情节、情景,会令你产生错觉,分不清何为真、实,何为假、虚,电影的魅力由此而生。其实说来,这是非常有深意的,功底了得。仅凭此一点,他的电影就足以吸引我了。

然后,洪尚秀的电影的另一大魅力点,便是人物的对话了。

曾经我十分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喜欢看他电影里的人物间的交谈情节,乐此不疲,常常还看得哈哈大笑起来。慢慢看久了,越发看出这些情节的魅力所在。简单一句概括:琐碎中见真诚,平淡中现深刻。

这些人物,他们突然相遇,或站或坐在某处,或是家里、办公楼前、咖啡馆里、大排档处、街边、景点大门、公园长椅边,开始絮絮叨叨说些无关痛痒的话,甚至还有前言不搭后语的。尤其是当人物坐在一起喝酒时,总是会发生语言琐碎、重复、矛盾、激烈的情形。如对情节推动十分在意的观众来说,是难有耐心看下去的,简直不知道这些人、这两个人到底在纠缠些什么,那么不着边际,半天说不到重点上来,闲扯半天也没个结论,只是在发泄、暧昧,做些无意义的事情而已。然而,洪氏电影的特点就是如此。

我开始发现,这些情节、人物、对话,其实饱含一种真实,进而延伸出一种真诚。这些人物为什么说话那么琐碎,喜欢不断重复,总绕着弯子,那是因为他们内心是矛盾与纠结的,但是他们又想追求一种真诚的表达与真实的探索,便在进与退间不断徘徊。平常之人为什么说话可以干净利索,尤其是现代人,一开始对谈最好就直奔主题,因为人们攻利,只想要结果,并不喜欢过程里的探索,还有重要的一点,说得越多便暴露得越多,人们大都不希望被别人看穿,因为人们喜欢呈现给别人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不想被轻视或把握。

但洪氏电影里的人物是真诚的,即便他们想要掩盖一些阴暗的心理,也是呈现出一种痛苦的样子,因为他们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他们其实想活出真我的。所以我喜欢他的电影,喜欢他电影里的人物,虽然有些人的经历有些不堪,有些人物有些神经质,但是我看到了人在矛盾与痛苦时的真实样子。像《独》里的英熙在失恋后承受着孤独与思念的痛苦,还有不被理解、认同的无助,以及爱与不爱的矛盾,她那样深度地陷入这些郁闷的情绪之中,毫不掩饰自己颓废、失落的样子,与友人一起也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无所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她那般的真实。

真实的人才可信,所以那么多的影迷喜欢洪氏电影,大概就是从这些电影里感知到了人在与自己、与他人间的复杂纠缠中的真实状态,并是以如此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也才明白为什么洪氏电影里的场景总是简陋的,情节总是单一的,人物的样子总是简朴的,因为电影的主旨在对人的观察,对人的状态、情绪、心理、语言的观察与呈现,其他的,都是身外物,能简则简,不能形成过多的干扰。由此证明,洪氏电影是真文艺,而非造作。

还是那句话,真正的文艺是绝对的个人主义的,是对个人的深度探索。

《独》()的有趣还在于,金敏喜仿佛在本色表演,因为她与洪尚秀闹出的轰轰烈烈的婚外恋,与电影里的故事如出一撤。她能拿奖名至实归,她把英熙的魂儿演活了。

话剧《日出》观后感


话剧《日出》观后感

第一次写话剧观后感,不是科班出身,难免不专业,仅仅拙见,相互交流。
我是一个喜欢和关注道具、舞美的观众,首先,从道具和舞美来表达我的看法。女主角陈白露被爱人抛弃后迫于无奈成为舞女寄生在上海滩,周旋于各色人物之间,内心荒凉空虚但依旧存留着小女孩的那一点纯真和善良。
陈白露第一次出场是与昔日恋人方达生的见面,身着粉色长裙,温柔可爱,妩媚俏皮。这时的陈白露衣食无忧,只要她愿意,大丰银行的潘月亭可以为她散尽千金,她对日出还有着殷切的期望,她甚至还可以奢侈的拿出自己的善良纯真救了小东西一命,她将她身上仅存的对世界的一点希望和美好都寄存在了小东西身上,所以当小东西再次被金八掳走时,那个粉色的、存留着善良纯真的陈白露也被掳走了。她希望方达生和潘月亭找回小东西,不仅是救人一命,也是对自己的救赎(个人觉得,也有对方达生的歉意,方达生带小东西走,也是带走了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自己,倔强、顽强、被爱)。
第二幕她换上了妖娆的红裙,各色人物开始登场,乔治、顾八奶奶、李石清、胡四各个阶层、性格迥异,都对她奉承谄媚,夸赞她的性感聪慧,张乔治甚至为了她和妻子离婚来向她求婚。这一幕的她可以向方达生展现她无奈和光鲜的真正生活,因为方达生此时想要挽救的已不单单是往日的竹均,还有存留着她身上天真纯良的小东西,她无需再掩盖自己的空虚的窘境。
自甘堕落而又不甘寂寞、厌倦奢靡生活而又无法摆脱、放荡空虚,这才是那个寄生在上海滩的她,就像一朵开的正娇艳的玫瑰,想采的人一大把,灌溉浇水的却只有一人。
第四幕的陈白露更加奢华,黑色的长裙,晶光闪闪,她厌倦上流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生梦死的糜烂生活,但又无法抵御这种生活对她的腐蚀;她不想这样生活下去,但又离不开这个丑恶的地方;她虽然不能自拔,却还想救人,当她亲眼目睹小东西等社会底层的人们被摧残、被蹂虐,痛苦地在生活中挣扎时,自己真的无能为力了。这个黑暗的金钱社会让陈白露看不到了任何希望,她问王福升:舞会结束了吗?他们为什么还不结束?他们什么时候玩够?她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对自己残酷的折磨,但又无法自拔,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头,她选择了在这个黑暗的上海滩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第二部分是台词,个人觉得李石清这个角色是这场戏里最生动的人物,可能因为他代表了当时上海滩大部分的普通人吧,对上层阿谀奉承、努力做出人前光鲜的样子、时时刻刻想向上爬,成为食物链的顶端,成为像老板那样的有钱人是他们的梦想,而他们又无时无刻不在鄙夷、嘲讽自己的梦想。李石清说:我和他(潘经理)差什么?他没有脑子没有思想,但是他有一个好爸爸,生来就给他准备了这么多钱!所以他以为自己抓到了潘经理的短处,就可以和他平起平坐。从之前点头哈腰的潘经理、小姐、方先生、失陪,失陪、到升为乡里之后带着些许傲气的月亭啊、陈小姐、少陪,少陪福升啊,从动作到台词,都非常生动直接的表现出李石清作为一个小市民,贪婪、阴险、自私、冷酷的本性,发财的欲望使李石清变得冷酷而残忍。他丢下一家大小,连儿子的病也不顾了,拼命追逐着金钱,但结果却不仅丢了养家糊口的饭碗,而且儿子小五的命也搭上了。他幻想着要翻身,却在以为最风光得意的时候,被老板炒了鱿鱼,落得个穷光蛋的下场。短短的一幕剧,命运三次捉弄他,三次离梦想一步之遥,却又被打回原形,三次心理变化积累,让他的仇恨到了极点,也完全失去了理智,最终他看到潘月亭的破产而狂喜不已,自己的儿子病死在医院却无能为力。这是李石清的结局,也是这个时代小人物的命运。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头。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太阳升起来了,大丰银行的大楼遮住了54号的太阳,这就是那个金钱时代背后太阳照不到的黑暗之处。我们该睡了,54号所有的人都要睡去了,睡在这个被金钱覆盖、永远黑暗的休息室。
(第三部分是胡四,胡四是这一场我最喜欢的一个演员,带着阴柔气息的戏子角色最好演也最容易演不好导致十分做作,但是王雅迪老师将细节处理的非常好,刚刚出场时的那一声你别听他的~,胡四一下就生动起来。尤其是被小东西泼了一杯热茶之后,厉声尖叫的腔调,摆弄衣服时的心疼和傲娇,以及离开妓院时的步伐和表情,一气呵成,大快人心。)我就是觉得这个娘炮演的很真实【笑哭脸】

话剧《赶集》观后感


话剧《赶集》观后感


这话让人怎么说呢?相当意外,非常意外,肯定要意外!
如今还有人把老舍先生的文字改编成话剧,而且竟然有一大票人们挤挤擦擦地拥到天桥艺术中心剧场,只为去看一场六个大男人演绎老舍七十多年前小说里男男女女的喜怒哀乐。这都什么时代了,这都小小人物贷款买苹果X的时代了,还提喽出来这些老古董来编话剧,这就是吃饱了撑的,简直的!

要不是剧本策划关大爷知道我一向懒惰和贪小便宜的心态,热情地用赠票手段给我挖个坑去跳,我是绝不会去沾什么话剧这类高雅艺术的一丢丢儿边儿的。窝在家里刷刷朋友圈,看看可以让人忘了自己还有脑子的抖音小视频什么的是多么的惬意。何必跑大老远往高雅上凑合,在如今的世道,那是多么的装和累!

无论如何,白来的几百块钱的戏票是不能浪费的,那不符合我们当今的道德观念。我磨磨蹭蹭地坐地铁倒公交,历经一个半小时,甚至用上了百度地图,才找到了天桥艺术中心的大门,打这儿开始我就不自在。这是珠市口大街?我以为我走到了某个河北县城行政中心的地盘:牛X的楼房,宽宽的街道,大片的树木,除了对面依稀可辨的自然博物馆是我久远记忆的模样,这哪里是老舍先生的北京啊?这哪里是乱糟糟却有意思的南城!

行吧,我不乱讲话了,徒然给自己添堵。连赐予我快乐小胡同串子童年的朝内南竹竿胡同,都从精美的四合院群落变成了乱哄哄的大杂院,经过00年代初的拆迁,再进一步变成了立体的更乱的大杂院。现在偶尔路过南小街,看着戳在那里,还没羞没臊写着南竹竿胡同字样的路牌子,我就气儿不打一处来。生气之后想想能做什么呢?改变的何止是街巷!然后就灰溜溜走开,该干嘛干嘛去。

拿了票,进了剧场,更不自在了。老的少的,还是那么多人。烦不烦啊,每天在路上、车上、超市里、写字楼里,就看人了。都不过是满脸的心事,麻木的眼神,皱得像小山似的不耐烦的眉头。虽然这里面的人都是悄声低语,甚至笑眯眯地期待地看着四周和紧闭的红色大幕,我就觉得他们是为了装成高雅和懂艺术来的,这世道,有几个有那么多闲心和本事儿惦记高雅。

找到自己的位子,我就来个北京瘫半躺进舒服的椅子里,谁也不看,掏出手机在那里开始刷朋友圈。

到点儿了,灯光却没暗下来,啥意思这是?我这手机还没来得及静音呢,大幕后面就钻出来个穿长袍戴瓜皮帽的家伙,不过这衣服可不讲究,支支楞楞的一看就是纸的,你看,现如今高雅就是这个下场,连道具大褂都做不起了,你是演的什么戏!不过也难怪,什么动批啊,天外天啊之类的服装小商品市场都被当低端请走了,估计他们也没地儿买便宜衣服了。再看足足六幕戏的布景,就那么几个高大的木头框子装上竹帘子转来转去的假装房子,假装院子,假装街景。我确定这是高雅艺术没有市场导致没有资本支撑的实证!巴菲特说了:,算了,不说了,巴菲特从来不会投资话剧。

这位纸大褂的爷上来就宣布《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
壹,在观剧之前,务须伤风,以便在剧院内高声咳嗽,且随地吐痰。
呵呵,这个有点儿意思了,这不是老舍挤兑70年前观众的小杂文吗!我才不上当。不过,没读几段儿,这位先生,却走到观众席里面,让观众替他念,观众还傻乎乎地争先恐后抢着举手,你说这台词都让观众念了,你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你凭什么还卖票啊!这可真是人心不古,以活跃气氛为名占我们观众便宜,我心里这叫一个不自在。

恩,纸大褂的爷从我身边走过的时候,我偷偷摸了一下他的衣服下摆,没错儿,一定是纸的,颜色和图案是画上去的,可颜料又值几个钱儿呢,切!

等观众拖拖沓沓地念了几段,纸大褂的爷大概觉得有点耽搁时间,影响他们散戏后吃宵夜。快步跑回台上,把剩下的读完了。大幕拉开,就开始了第二段《创造病》。俩男的装成小夫妻的样子,服饰鲜亮,可依然都是纸做的,记住哈,全部戏装竟然全是纸的,你说把角色都弄得跟漫画儿里的人儿似的,除了缺钱买道具,就是为了达到以古讽今的作用,这是一定的。导演准是把住了老舍先生一贯对中国人坏毛病刻薄极了的手段,现如今都讲和谐文明,虽然有点过头儿,变成了冷漠疏离,可这么做也太过分了一点儿。

接着就是《牺牲》、《黑白李》、《邻居们》几个老舍先生短篇改的几幕。说实话,我竟然都喜欢了,黑李替兄弟白李去死的时候,因为整天盯着各种屏幕而干涩的眼睛竟然湿了一湿。

具体的剧情我是懒得在这里重复的,老舍先生的《赶集》在书店里摆着呢,自己寻去,或者买了票去天桥艺术中心看看话剧,我没空给你们在这里废话。改编的还是不错,虽然,我们看过原著的,很难会对改编成戏剧电影的小说全部满意,但是,至少保留了原汁原味神韵的这个话剧,我倒是越看越消失了开头就摆在心里的不自在。可以说甚是满意。更打心眼儿里头感谢关大爷赐予的参与一把高雅艺术的机会。

其实这所谓高雅其实就是把最俗的生活,提炼成永恒的段子。而永恒,那就是人们心里永远不变的一些善良,一些亲情和一些小小的坏毛病。所以我劝大家伙儿别装,像老舍先生这样的生活中得来的艺术,才是高雅。那些不知所云的看不懂的高雅,才是装!用鲁迅先生的口气说:那简直是一定的!

等全体六位都变成了穿着纸大褂,戴着圆礼帽的爷,走出来一起读老舍先生的《我的理想家庭》,不自在的心情就几乎消失得没有了一点儿点儿,不由自主地和着纸大褂们默颂了起来。老舍先生描述的理想家庭和那个小小院子的情景,听着,念着,回味着,才知道那就是日常的天堂,生活的真谛,心里除了舒服就是舒服!我似乎听到了大人们在院门口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看到了枣树的影子在瓦片上缓缓的爬行着,闻到了墙根儿下青苔潮乎乎的青涩味道。

至于开头儿,为什么说关大爷给我挖了个坑去跳呢,是因为老爷子一直痛恨我堕落到整天只在朋友圈里三言两语地胡说八道,几乎忘了啥叫写正经文字,就用这么个法子督促我上进一点儿。散戏第二天,就在微信里打上门来要观后感,吓得我几乎要屏蔽老爷子了,想想他们读书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底限,还是没敢下手。而老爷子过后再绝口不提此事,更是让我惴惴不安。今天去老爸家,爬上书柜翻出《赶集》原著匆匆温习了一遍,回家我就这么胡说八道乱写一气,交差了事儿。可离开看话剧《赶集》那个星期五,也是过去两个礼拜了,对不住啊!不是对不住关老爷子,是对不住自己尚未完全泯灭的那颗赤子之心。(对不住关老爷子,别打我。)

话剧《人赃俱获》观后感


话剧《人赃俱获》观后感

从周二首映前见面会结束后,盼星星盼月亮的盼到周六 ,终于可以去看人赃俱获了,满心欢喜。
当灯光再次变暗,影影绰绰的看到两个人影,凭着第六感,和对身型的判断:枫哥出场了[鼓掌]当一束追光亮起,打到二人身上,果然,第六感正确。
说实话,只在枫哥出场的瞬间花痴了一下,因为接下来完完全全的被剧情带走了!沉溺在剧情中,根本来不及花痴写给一个努力的boy和认真的团队人赃俱获观后感一出场 走路形态也好 神情也好 完完全全的是个小偷,是丹尼斯。根本联想不到琅琊榜中景睿的侠气。老话说:隔行如隔山。对于表演来说,我是个彻彻底底的门外汉。但门外汉有一句话想说:演的好棒!(就是这么简单粗暴[doge])丝毫不会串戏,也不会把生活中帅气逗比的他联想到写给一个努力的boy和认真的团队人赃俱获观后感
略略嘶哑的嗓音,一丝不苟的表演,一个大大的赞送上。记得多喝水,还有贴心妹子们送的润喉糖。明天还一场,加油!
为了戏剧的冲突,演员一次次的摔倒在舞台上真的是很拼很赞很敬业,也很让人心疼;看着汗水从哈尔,从丹尼斯脸上流下滴落,由心底的佩服和心疼。
掌声,鲜花,好评,是你们应该得到的。
演出结束后,小伙伴们默默拿出手幅,您冲着台下挥手,当时真的好开心。枫靡天下,熊宝相随,不是说说而已。
在这里,也要给您道个歉,给您送礼物的时候打断了您和别人的谈话,真是对不起。因为我怕您马上就走,而礼物给不到您。但无论什么原因,打断别人说话就是不礼貌的行为,我诚心的向您道歉,也向和您交谈的那位姐姐道歉写给一个努力的boy和认真的团队人赃俱获观后感
一个秘密乐园 一个迷你暖蛋 一张明信片,聊表心意而已。希望工作之余,可以闲时娱乐。工作再忙,也请千万照顾好身体。祝平安喜乐。
最后,正儿八经的结个尾:
谁能想到,救死扶伤的护士居然是个杀人犯;谁能想到,本应刚直不阿的探长竟收受贿赂。原来,在金钱利益面前,人性竟如此黑暗。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对现实里某些现象的讽刺吗? 三字经里开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那后来呢?性相近习相远了吗?一时被利益遮挡的眼睛,何时才能睁开。
当爸爸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眼角闪着泪花,听着后边的争吵。那个场面,真的忘不了。
谢谢导演,每一位演员,每一位工作人员为我们带来的这场直击心灵的盛宴。

话剧《哥本哈根》观后感


话剧《哥本哈根》观后感

晚上看了话剧《哥本哈根》 ,这是一部让人致敬的作品!
剧情如下:剧的表现形式是三个人死亡之后的亡灵展开的对话,亡灵分别是二战时期的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和波尔的妻子玛格丽特。海森堡和波尔都是犹太人(波尔是一半的犹太血统),在当时的环境下,德国迫害犹太人,并且入侵和占领了很多国家,很多德国犹太科学家都逃到了美国,如爱因斯坦等。在1941年,德国侵占了丹麦,当时两位物理学家都被德国警察所监视,在德国负责核反应堆研究的海森堡仍然冒着危险来拜访丹麦的物理学家波尔,波尔是海森堡的老师、朋友、甚至如同父亲一样。三个亡灵是很多年后三人死亡以后的存在,他们在一起回忆到底1941年的见面都谈了些什么,和揭开了一些误会,当时的更具体的情况是这样:虽然是犹太人,但海森堡仍然负责了德国的核技术研究,当时美国和德国都在研制原子弹,海森堡意识到了制造原子弹的方法,但却没有去深究,他处在了矛盾中:作为一个科学家,是否应该努力研究出核武器,帮助自己的祖国德国进行战争毁灭其它国家?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来拜访波尔,当时波尔实际上也在暗中帮助美国研制核武器。两人在哥本哈根见面以后,海森堡提出了自己的遗憾,但两人却因为各自的立场和当时的环境,并没有深谈下去,仅仅开了个头,海森堡又回了德国。后来波尔去了美国,帮助美国研制出了核武器。在二战后期,美国将原子弹用于了对日作战。总所周知,德国没有研制出核武器。在剧中,海森堡的亡灵说出了自己当时的策略:一方面继续负责德国的核反应堆事务,让核反应堆用于能源,一方面让核武器的研发处在只开花不结果,事实上是表面在为希特勒研制核武器,实际上是在拖延,而正因为如此,德国才并为研制出核武器。他当年去拜访波尔,也是希望波尔可以和美国的科学家们一道,在核武器的研究上有所把控,因为他的道德感告诉他,科学家不能完全成为了杀戮的工具。但因为1941年在哥本哈根二人的会面只是点到为止,而且也不能根本上左右美国开发核武器的步骤,所以后来美国制造出了核武器。

剧目的表现形式很新颖,话题也很深刻。作为科学家,海森堡承受着不为人知的孤独:一方面是自己的祖国,研制核武器是帮助祖国杀戮外国,可不研制核武器,自己的人民就可能受到杀戮。另一方面是美国等同盟国正在研制核武器,其中还有自己的挚友加老师,所以不知为什么,海森堡就来拜访波尔,可应该说什么?各自有各自的阵营,所以也只能点到为止,还需要一步步的回忆和讨论,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才最终理清楚所有的误会。话剧还表达了人对自我探索的无知、对科技带来杀戮的反思,最终观众们全体起立,掌声经久不息,我们使劲拍手,对台上扮演德国科学家海森堡的演员深深致敬:我们感谢在历史的长河中,在那样最疯狂最辛苦的黑暗年代中,还有微弱的光亮,艰难地试图照耀这颗曾经快要爆裂、自以为是宇宙中心的星球。我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分析美国当年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必要性。当时美国督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受到日本的拒绝,美国遂使用了原子弹,但事实上,当时日本已无能力反抗也无反抗意图,只是希望谈判能保存天皇,而继任罗斯福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却执意使用了原子弹,真正的目的还有其他意思:对日本带来战争的报复;对即将成为最大对手苏联的威慑;还有就是杜鲁门本身的性格特征!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几十万亡灵成了政治家功勋章上被拭去的污点,痕迹不再被显示和提起。风光的是赢家和明星,可或许很多时候这只是一个碎片。海森堡,曾经在是否帮助祖国发展核武器上面临着选择。事实上,祖国不等于政府,对祖国的爱和政府的爱不一定要划等号。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曾说:每个人都是全人类。在看《哥本哈根》时我想起了中国古代被秦国坑杀的四十万赵国战俘、想起了wen ge 时死于jia bian gou的人吃人的惨剧,我们有关系吗?
我们看到了外界,躲避着外界的危险,并随时准备反击或侵略,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国境边界,但或许我们应该梳理下我们的内在和彼此的联系。

头脑中出现一副画面:人如同石子,飞向了大海。石子都想激起最独特最大最持久的浪花,但无论是怎样的玫瑰绽放和浪花飞溅,都只是一瞬,既然如此,或许我们所能拥有的占有,最值得是专注于本身,绽放本身。

话剧《海鸥》观后感


话剧《海鸥》观后感

由清华同学会成立的上海缘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的第一部话剧《海鸥》,今天的演出非常成功,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微剧场近距离观看话剧。演员和观众的交流就像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息息相关一样,沉浸在剧中的观众连咳嗽都不敢发出声,生怕打扰了中间舞台上的演员。这部剧由九零后女生谌桔改编自契诃夫同名巨作《海鸥》,由两个年轻的男女演员丁宁,丁辉出演,他俩一人分饰两个角色,这也是全球首次《海鸥》话剧只用两位演员的一次尝试。披上外套就是妈妈,脱下外套就是二十岁女孩,两位演员的表演十分到位,角色极其容易分辨,特别是女生的演技自然娴熟完全融入到角色里,超棒[强] 编剧把契诃夫深奥的原著改编成中国小镇发生的故事,贴近生活接地气,好看[赞]只是剧情结束前阿科的又一次自杀显得有点突兀,找时间得请教下唐老师[微笑] 整天在商场里搏杀的我们偶尔静下来看看文艺点的戏剧,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学修养,更是一次身心的调整,再次感谢唐大姐和会长的引领。

话剧《清明》观后感


话剧《清明》观后感

这是一个话剧。校长的形象饰演得非常好,可以作为偶像去学习。他的气场可以学习,与人的见面礼也很好,胡适和校长见面见面礼非常漂亮,胡适在几米远的地方的时候就停下来喊人,然后别人应了之后在上来与人握手。非常地热情礼貌。
校长为人正直,所以最后什么把国立第三大学申请下来了,把自己的校长职位搞丢了,其实那个时代这样的人,这样的叫正直,这个时代已经找不到这样的人了,这样的人也做不到校长,因为他没把甲方的人服务好,人在社会上有很多甲方的人需要服饰,人还是要能够变通一点,不然社会上不好生存。
那时候的人的爱情非常简单,甚至校长的侄女愿意嫁给一个将死之人。可能日久生情吧。爱情是个神奇的东西,可能真的能让人不顾一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形容人每年都有变化。物是人非。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校长,你们怎么来了这也是打招呼的一种,但现实生活中不太常用。其实看话剧以及电影可以学到很多打招呼的话术,可以多关注关注。

话剧离去观后感


话剧《离去》观后感

最近也许是人品大爆发,竟然一周看了两个话剧,朋友说我走文艺范,我总结自己外表粗鲁,内在草包,看话剧整个一个暴殄天物,话剧创作也需要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欣赏,就想伯牙遇子琪,我可不是自谦才这么说的,之前讲到的列兵们,没有朋友的提醒,都不知这是一出名剧,也不知道哪个国家创造的?问完问题,想到话剧中的名字,都是俄国人的名字。才知道自己问了一个很傻的问题。今天看完《离去》话剧后,还在想为什么中国,没有创作出这么好的话剧?被朋友又一语戳中了自己的短板,知识的匮乏。尤其是话剧的起源和历史。看来不懂还是少说话,这样还能装装,可惜小时候的老师告诉我不懂就问,养成了习惯,当今社会还是会装的有地位。
话剧《离去》观后感
话剧一开始就是给一位老话剧演员颁奖,像是终身成就奖之类的,舞台上另一个穿黑衣服的人,用一句名言交代了自己的身份,他的出现,让整个剧得老年痴呆的主角很好的,说出自己内心的独白。这也是整个系中最脑洞大开的地方,现代都市生活的我们都很少关注自己内心的自我,反而,剧中的老人,对自我的恋恋不舍,提示着我们珍惜眼前,多关注自己内心,发现真我,不要让生活改变自己。舞台上主演一人分饰两角,埃略特的真我与他相伴左右。真我则更接近心理学中的那个潜意识,成为埃略特内心的代言者,无奈得了阿斯海默证,这个躯壳忘记的越来多。真我同时还是剧中的叙述人,补叙剧情;或时而跳出剧情,对剧中的角色作出评价。这个多功能的真我成为结构全剧、推动剧情发展时序多样化,以及时空中自由变换的纽带。
像李尔王一样,埃略特也有三个女儿,一个整天忙于死板工作的大女儿,电视演员二女儿,还有一个抽烟酗酒的小女儿考狄利娅。剧中的考狄利娅出场最晚,台词最少,却是唯一继承了原作名字,并作为故事关键的角色。她出走流浪,归来后家里的房间已被占据,她还要与两个姐姐共同面对记忆减退、疯言疯语的父亲,姐姐们商量要将父亲送到养老院,考狄利娅却说我们应该享受现在这个父亲。
是的,她用了享受这个词,因为只有考狄利娅用她好奇的眼睛去观察父亲的生活,尝试进入他的处境、他的世界去理解他的改变。所以在剧的结尾,考狄利娅在这种独特的、宝贵的爱的方式中找到了责任,她与父亲一起成为了崭新的人,找到灵魂的居所。人生有很多无解的题,这个故事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不能指责谁,生活中有各种无奈,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谁也不能说谁的选择是对是错。没有真正的遇到选择的时候。你无法真正体会到,选择的难。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话剧独自温暖观后感影评15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