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项羽本纪有感800字

读项羽本纪有感800字

读《项羽本记》有感。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读《项羽本记》有感,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项羽,是一个多么具有神奇色彩的英雄人物,能以一敌百,能从以前的非有尺寸,三年中率领诸侯灭秦,号称霸王,在历史中也是很少有的,然而没有坐上皇位,就在自己的渺小错误中死去了。

项羽,我仰慕他。

他有着雄心壮志,能对秦始皇的王位说出取而代之的话语,确实有着过人的胆识。在三年之中,从一个小民变成率领诸候的霸王也能看出他是很有能力的,这与他的勇敢与大胆是分不开的。在战场上他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军,在家中又有着柔情的一面,面对着乌江,背对着敌军,他将虞姬杀了,当时他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有着万般的不舍,有着千般的无奈,但是面对着不舍与无耐他只能做的也只有忍痛割爱,亲手杀死了心爱的女人,这种心痛,似乎比亡国更甚,过了江东又奈何,时间和成功又怎样扶平他的心伤!于是他的思绪开始混乱,他找不到自己错在了哪里,只能用天亡我也四个大字来结束自己的一生。

项羽,我憎恨他。

当机不断,优柔寡断,这怎么是成大事者的行为呢?人无完人,但每个人又有自己的非常之处,古之成大事者,无不有能人相助,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懂,妄为西楚霸王!也注定了他的夺天下的道路会作文因此中断,骄兵必败,他就输在这了,而且输得幼稚,输得可惜,就如同一锅的汤,被一只区区不值一提的苍蝇污染得令人作呕。

项羽,我同情他。

似乎他的辉煌从小注定,但他的失败也从小注定,从小就养成了目无一切的自高自大的恶习,却没有人去提醒他,没有人批评他,没有人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实在是可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又无人能让其改之,过之不改,又如何能成为圣贤。作为一个男人,在外他闯出过自己的一片天地,在内,又能怜爱他的妻子,这样的男人也是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一个潇潇洒洒走过一生的男人,试问古今又有多少能做到他这样的人,他,虽败犹荣!

项羽,我珍藏他。

穿越好历史的风尘,借着司马迁的《史记》,我看清了他;他高大勇猛,有着关羽、张飞般的气慨;他为人坦荡,有着周瑜般的执着去打正义之战;他柔情似水,有着林觉民般的怜子丈夫。他的鸿门宴告诉我,有些事不能去做,即使你做了会称帝称王;他的破釜沉舟告诉我,有些事你必须有胆量去做,纵使做了以后会毫无退路;他的乌江自刎告诉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项羽,已在我心底,作为我穿越红尘的朋友,已被我收藏,无法遗忘。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高二作文:至今思项羽—读《项羽本纪》有感


合上书本,静静的回味着那些精彩的情节,如电影中一些破碎的镜头一点一滴慢慢拼凑起来。

你听到了吗?

一条大江,在这两千多年里,一直发出雄浑的呜咽声。它并不是在不满着什么,而是想要唤醒沉睡了两千年的你英雄项羽!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你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的磊落、豪迈!当所谓的故人赶上来追命索魂时,你说:吾为若德。好一个吾为若德啊!说罢,你便砍下自己的头颅,抛向吕马童,我相信在此时,这如千金重的头颅定能把吕马童砸成一摊肉泥这些都是大江悄悄告诉世人的。

微风轻轻地抚过我的脸,感觉是如此舒适。我想,这风或许曾在两千多年前轻轻地抚过你,可能你会受不了这么诗意的一刻。因为你是一个铁铮铮的汉子!有人认为你过于霸道,过于迷信武力。而我却认为你坦率粗犷,用力拔山兮气盖世来形容你才是最贴切的。

帐逢内,烛光散满在地上,你坐在酒席的中间,俨然是个高高在上的王。相比之下,你的好兄弟刘邦显然逊色一些。

项庄在舞剑。

一招一式是如此的干净利落,仿佛剑剑都能击中敌人的要害。只是主人还没有下命令。

然而机会是不等人的。

我突然想问你:多年后,你站在乌江边上身临绝境时,你有没有后悔?后悔没有在最佳时机里杀掉刘邦?

或许此时多说已无益,唯有你自己心中明白。

窗外突然下起了雨,忽大忽小,落在土里没有声音,仿佛是带着某种温柔。收音机里播放着某首凄凉的小曲,隐隐约约地透露某种情感。这种婉约,与你的豪迈相比,我显然更喜欢后者。

司马迁真是一位伯乐,若是没有他写的《项羽本纪》,或许在文学长廊里就不存在空前绝后的霸王形象。我知道,苍天既然造就了你,历史就不会磨灭你的。

只是到最后,心爱的女人已持剑自刎,宝马乌骓也随亭长无奈离去,一马一剑一女子,都在我眼前慢慢消逝,融入这混浊的空气中,让人看不见,也摸不着。

而此时,雨却越下越小了。隐隐约约地嗅到了空气中弥漫的新土气息,明明应该是舒适的感觉,但心里却是无法抑止的淡淡的失落和叹惜。一切,只因思念项羽罢了。

读《项羽本纪》有感400字


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盛怒嗔目,威慑四方,其一生荣辱情仇,如同狂风惊雷向我袭卷而来,不禁让我恨、怨、羡、悔交织于心,不能释怀。

恨,不能与你冲锋陷阵,披甲斩敌,同甘共苦,生死与共。自有巨鹿之战,彭越之战的辉煌凯胜,让我更清楚了解你用兵如神,骁勇善战,势如破竹之勇猛气概。

怨,不能替你攘除奸贼叛徒,辟除自傲鲁莽之气。自有项梁,彭越,陈平等人先后背信弃义,投奔敌军,让我更懂得你孤立无援,暴跳如雷之悲痛情绪。

羡,不能像你一样拥得虞姬美人为知己伴侣替自己分担忧虑。自有霸王别姬的悲剧上演,让我更能感受你空虚寂寞,双目落泪之痛惜悲惋。

悔,不能劝你急渡乌江,重振旗鼓,卷土重来。自有东城之围,赠马亭长,赐头故人乌江自刎,让我更能感悟到你知耻重义,纯朴仁爱之大将风范。

李清照曾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悲歌感慨哀念惋惜一代风云人物的饮恨逝去,其诗句如同阴风细雨般叩击我心门,任凭无尽的惋叹随之逝。

读《项羽本纪》有感800字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面对四面楚歌而发出的感慨。他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不变的传说。

项羽自小就胸怀大志,“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在秦皇出巡时,项羽曰:“彼可取而代也!”,他英勇善战,最后兵败,在乌江自刎。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啊!他不懂反思自己过错,在乌江自刎时却说:“天亡我,非我用兵之罪也。”,我承认他不是举贤用能的大人物,比不上刘邦也败给刘邦,但是我却对项羽非常喜欢的,我想说他是一位英雄。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了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残戈……夕阳为了尊严,也许是生无可恋,死亦当鬼雄。他是这么的直率啊,他也是一个用心专一的好男人。他没有刘邦的阴险奸诈。他善良,给予多次刘邦逃生的机会,他骁勇善战,以3万人打赢了几十万大军(史称“巨鹿之战”)。

我们虽无项羽“力拔山兮气盖势”的气势,但我们面对艰难险阻,必须有着一份自信与坚强。项羽在垓下之战以一敌百,他已经胜利了,因为他的勇敢已经在心底是一份莫大的胜利。我们面对着纸上谈兵,更应该给自己更充足的信心,怀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如同项羽,我们可以在孤身作战时不畏惧不退缩;如同项羽,我们可以在面对自己最爱的亲人朋友时认真对待不欺骗;如同项羽,我们可以在学习方面赛出另一种风采。

项羽,我喜欢你。你是李清照眼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好汉,你是每个人心中渴望拥有“霸王别姬”的爱情故事的男主角,你是历史上最令人佩服的将士。虽以失败告终,项羽他却永远在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

读《史记—项羽》有感700字


读《史记—项羽》有感

我在五年级时读了几本与项羽相关文章,始终有一个问题令我大惑不解:项羽,世称楚霸王,秦末天下第一英雄,自反秦出师到垓下一战自刎身亡前,“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项羽言),而史料记载的更有一举奠定秦王朝灭亡的巨鹿之战,流下了“破釜沉舟”的千古英名;彭城之战更是以三万骑兵大胜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打得刘邦只剩一车夫驾车而逃。此等英雄好汉,军事奇才,为什么会因垓下一战而自刎呢?那他到底还算不算个英雄呢?他又是位怎样的英雄呢?当我读完《史记》中关于项羽的内容后,我对项羽有了自己的看法。

项羽是一个英雄。

他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可以冲锋陷阵,转瞬间就能杀敌百人,他用兵大胆,敢于“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佩服他的胆略和勇猛。观看秦始皇出行时,他竟敢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谁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从这点看,项羽的确是英雄。

但项羽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首先,我认为他不注重文化学习,只崇尚武力。他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已经足够了。可他没想到,不学习,有些方面就会无知,无论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无知都会成为绊脚石。其次,我觉得他不善于用人,不能把握好时机,无知使他不知人,更不善用人。张良、韩信都曾经投奔于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刘邦所用,最后把自己打得一败涂地,总算有个谋士范增的才智也给浪费了。要么不执行范增的计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绝好的机会呀,可项羽偏偏痛失良机,要么中人家的计策,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离开他,在忧愤和疾病中去世,使自己彻底失去谋士。

项羽还是一位不善于总结自己失败的英雄。

项羽在临死前曾说:“天要亡我。”而不从自身找原因。项羽英雄盖世,却只会逞匹夫之勇,不能驾驭天下英雄,到死都认识不到自身的弱点,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天,真是可悲啊!

读《癸酉本石头记》有感


读《癸酉本石头记》有感

《红楼梦》是千古一文,其格局文笔,思想性艺术性完美融合,是古典文学的巅峰,放眼世界文坛,无出其右。少时看老版电视剧,深爱之。高中时得红宝友相助,第一次系统的读了全书,是程高通行本,大为震撼,尤其是读到黛玉去世时,天空中似乎隐隐传来哀乐,当时也心中大痛!到北京后多次到西山脚下的黄叶村曹雪芹故居去过,那种萧索悲苦,令人感慨万千。

这段时间老友小马哥推荐,读《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刚刚看了两回,有点不喜。为何?看着宝玉一会为了这个妹妹悲伤,一会为了那个丫鬟流泪,基本没有点正事,纯粹一个纨绔子弟,哪有什么正道?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觉得女子清灵,应该让宝玉修修白骨观不净观,他就知道红粉骷髅了。不过仔细想想,红楼梦的重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封建王朝大厦将倾的悲鸣,曹雪芹吴梅村都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还是耐着性子好好看看吧!

读完了全本,情绪莫名,这样的结局,也太震撼了。偌大贾府,一点点囊里淘尽了,最终死的死,逃的逃,作鸟兽散。元春被皇帝杀,贾府被抄,贾赦流放死在途中,贾政被儿子贾环杀死,贾琏被砍头,王熙凤死在狱中,史太君病死,王夫人被鬼吓死,邢夫人被杀,贾环赵姨娘贾蓉贾蔷柳湘莲冷子兴薛蟠等率领流寇在贾府中杀来杀去,几进几出,基本杀绝了,也都不得好死。黛玉上吊自杀,宝玉湘云沦为数十年的乞丐,宝玉风雪孤独中跳海自杀,宝钗嫁给贾雨村为妾,最终却死在贾雨村当年欺凌的门子手里,妙玉惜春虽然遁入空门,但末世中庙庵也不得清净,妙玉被和尚欺凌,沦落风尘,鸳鸯司琪等成为恶奴,尤其在原版中为贾母自杀陪葬的忠奴鸳鸯,于此却最恨主子,与外敌窜通,致使黛玉屈杀小红,逼得黛玉自杀,贾府彻底沦陷……曾经风华绝代的荣宁二府,只留下李纨贾兰,多少有点念想。

一个家族如此,国家亦然。皇帝先是被流寇推翻,又有戎羌杀来,立了新朝,这就是活脱脱大明王朝末年的景象了。李自成起义军杀进北京城,最终却是满清夺了江山。书中多次出现王朝覆灭,汉人心中不甘为亡国之奴,戎羌也要屠尽前朝余孽。封建王朝的倾颓覆灭,终究是不可阻挡。这短短28回,从个人到家族到国家,一个个零落成尘,再也不复荣华景象!

我不是红学家,也不敢妄议这突然出现的《癸酉本石头记》后28回,是否是曹雪芹真笔,既然是吴氏本,也有人说是明末吴梅村所写,或者是别人写的交到吴梅村手里,到清代又转到了曹雪芹手里。如此种种,与我等无碍。但我个人感觉,这个版本,写的太悲惨,太直白了,矛头又直指清政府,曹雪芹毕竟出身贵族,而且曹家和满清皇族曾经走的很近,在当年文字狱盛行的年代,曹雪芹断不会如此幼稚。而在原版中,是没有明确的朝代概念的,这就更能指向两千年的封建王朝。

中国文学的精髓,最要中正平和,得之中道。红楼梦的地位,很大程度在于曹雪芹的春秋笔法,所谓哀而不伤。虽然程高本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结局也还圆满,不至于太悲惨。这是红楼梦能够保存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癸酉本,还是过于直接了。在这个版本中,宝玉黛玉也没有往日的清灵俊逸,动人心魄,黛玉小性子太狠,宝玉还爱男风,更别提宝钗见异思迁,心狠手辣了。一部文学作品,如果都是阴郁厚黑,没有一丝温暖,虽然往往是事实,却总是不让人爱之深的。

此外,文字功底上,这个版本还是差了些,略显粗糙。加之又有很多议论,尤其是黛玉,很多对国家世事议论,有很明显的末世微言特征,虽然讲的很好,却不一定符合黛玉的性子。尤其是92回,93回,96回,黛玉的言语,确实讲的振聋发聩,"天地之间,最尊贵的是人,人代上苍辖理方地,使之风调雨顺。若人间昏庸,或泰极丕来,盛极必衰。天厌世人,当可以洪水,地震,狂风等天灾减摧人口恒之,人有何资质夺天之权行凶霸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人人皆可死,他们为何不死?管他八大王,九山王的,迟早会有报应,真真人若无知可以祸国殃民矣!"这里的八大王,不就是张献忠吗?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个版本才是曹雪芹真迹。也附录于此,共勉。

《红楼梦》遗失的部分终于出世了

——读《吴氏石头记》后二十八回有感

李晓鹏

昨天熬夜读完了《癸酉本石头记》(又称《吴氏石头记》)后28回,非常确信这就是红楼梦遗失的后二十八回原作者所著真本。多少年的疑惑全都解开了。结局太惨了,惨不忍睹。

我不是红学专家,但是《红楼梦》前八十回庚辰本和甲戌本也各读过四五遍,从胡适到俞平伯到周老先生等大家的一些研究红楼们的代表作也读过,网上各种探轶闲聊也颇喜欢参与。这28回我只读了一遍,没有去做任何考证对照。里面有些地方要想挑刺是能挑的出来的,比如林黛玉在危难关头与贾府家人激辩男人应该怎么样才算是男子汉之类,似乎有些现代口语的痕迹,有后人传抄修改的可能。但我仍然非常确信这是原著,因为《红楼梦》作者的那种文字功底和写作水平那绝不是能模仿得来的,这后28回整体来说文字之好、构思之神是超过了前八十回的。

前八十回的写作水平有目共睹,所以很多人读到程高本就不往下看了(我也是这样),因为程高本后四十回写作水平就掉下去了一大截子。读一百二十回本就好像走路走着走着突然从悬崖上跌下去一般,是没法读通顺的。还有一些好事者像什么刘心武之类的续,那就不说了,我捏着鼻子也读不下五百个字。

我自己也写过一些书,非常理解作者构思一本书的那种思考过程。作者写一半之后,若后人想要来续,难度极大。齐白石跟学生们说过一句话:"学我着生,像我者死".文学艺术领域的顶级大师是无法模仿的。若有些人想要故意模仿红楼梦,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蹩脚的。若要把红楼梦基本不漏破绽的接上,而且文字水平又不输前八十回,而且还要保持原作的语言风格。那么这个伪作者的聪明才智恐怕须得是原作者才智的两倍以上,方能胜任。前八十回已经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了,难道原作者死后世上竟然会有文学才能倍之的人为之续书而自甘于不留名字默默无闻吗?我是不相信的。

我个人写作水平未必怎么好,但对文字本身是非常挑剔了。单就小说来说,基本不读翻译过的外国名著,当代小说也很少看,只读中国古典文学,此外也就是金庸了。核心问题不是故事,主要就是觉得文字读着无法忍受。像莫言、高行健之流写的那些个东西,简直就是文字垃圾,用来侮辱中文的,得一千个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无用。

这个二十八回本我只刚读了一千字,就已经很确信这跟前八十回是一个作者所写了。只是显然前八十回是经过精心修订的完成稿,而后二十八回还有些粗糙,但那种文学巨匠鬼斧神工摄人心魄的才华,是一以贯之的,绝无疑问。不需要再考证了。

昨天晚上虽然有很多事,但仍然毫不犹豫的放下一切,连夜读完,一直读到凌晨三点过。今天中午起来就早饭也不吃开始写这篇文章。

只有读完这后二十八回,才能理解前面八十回。之前包括俞平伯和周老先生在内的红学专家们的各种分析跟这二十八回相比,都显得非常小儿科了,就是文学天才和文艺工作者的区别。它的很多情节发展是让我这种读过多遍前八十回的人不敢相信,但是读了之后又不能不相信,无法不相信的。仔细思考思考之后,才发现前八十回确实是那个意思,只不过未读这二十八回之前自己想不来而已。

像宝玉的婚事。看了前八十回的判词等暗示,都知道宝玉和黛玉是结不成婚的,而宝玉是和宝钗结婚的。所以有人就推测这是贾母死后王夫人力主促成的。因为王夫人和薛姨妈是亲姐妹嘛。而黛玉是贾政妹妹的女儿。一般外婆(贾母)疼爱外孙女是天性,而嫂子(王夫人)和小姑(黛玉之母)则往往没有什么亲情。但这二十八回本里面,贾母去世以后,贾政提起宝玉的亲事,王夫人一开口就是黛玉,没有给贾政任何选择,完全没有提包括宝钗在内的任何替代人选。

这个看起来突兀,但细想之下其实必然如此。因为王夫人就宝玉一个命根子,这个亲儿子的幸福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宝玉每天干了什么,她肯定是天天盯着有人给她汇报的,很多事她嘴上不说但心里知道。像宝玉只喜欢黛玉这么明显的事情,当妈的会不知道?如果强迫宝玉娶宝钗,会有什么后果,她肯定翻来覆去想过。此外宝钗还有薛蟠这么一个到处闯祸的哥哥,将来保不定会出事连累到宝玉。这些事情她必然早想好了。娶黛玉,然后找个懂事的袭人来帮衬着。站在当妈的角度来看,这就是最好的安排。

而贾政竟然也没有提宝钗,却说的是妙玉。一方面是担心薛蟠,一方面似乎也对宝钗的人品有些意见。宝钗在同龄人中算早熟有心计的,但这点心计在贾政王夫人这样的过来人眼里还是不难看穿的。这一点上贾政和王夫人完全一致,都没有把宝钗列入考虑的范围,初一看颇为惊讶,细想之下也是理该如此。妙玉其实是贾政早安排好的人选,因为他跟妙玉父亲关系好,早年把她接到大观园来住就是为的这个。对于宝玉对黛玉的感情,贾政常年在外不太了解。他更多的从黛玉身体不好、性格冷漠这些比较浅的方面来看待宝黛关系的,而不像王夫人那样心细。后来王夫人意外去世,贾政在跟宝玉谈了之后,对自己的意见作了修正,让妙玉为正,黛玉为副,两个都嫁给她。宝玉竟然同意了。但妙玉经过反复思考,知道他这是被逼所为,遂偷偷离开贾府独自远游去了。贾政也就同意了宝黛的婚事。

后来宝钗的表现较为恶劣,设计害死了黛玉。而且这个计策是非常恶毒的。这是一大想不到。黛玉死后她和宝玉结婚,天天逼着宝玉读功名,宝玉无法忍受遂离家出走多年不归。在这种情况下,宝钗偶遇贾雨村,觉得贾雨村才是一心功名、有雄心抱负的男子汉,喜欢上了这个老男人。当时贾家薛家都完全败落,贾政、王夫人、薛姨妈和薛蟠都已死,宝钗竟然甘心嫁给雨村作了妾。后来她命运还可以,雨村正室死后就把宝钗扶正了。二人感情很好,对于经济仕途的学问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贾雨村也一直步步高升,宝钗当了几十年的贤内助,这段时期应该是她十分幸福的时光。虽然后来贾雨村犯案抄家,她又跟着他被发配东北,最后死在那里,但相对于其她女孩儿来说,已是最好的结局,毕竟享受了多年幸福的家庭生活。

若单看前八十回,虽然觉得宝钗功利了一些,但绝想不到她对宝黛这样无情。可细想之下,前八十回仔细描写"冷香丸",说她的冷是娘胎里带来的寒毒,其实已说的颇为刻毒了。而贾政王夫人完全不考虑宝钗,对金玉良缘的说法不屑一顾,看似奇怪,实则必然。这些说法,在前八十回没有回应,是应在后二十八回的。

参与害死黛玉的人里面,还有鸳鸯。这也是一奇。因为她在前八十回里面扮演的是受迫害被逼反抗的正面形象,同时对贾母十分忠诚的。但其实她作为贾府里的底层奴婢,对整个贾府上层一直怀恨在心。不仅仅是恨一个贾赦,除了贾母外几乎所有的人她都恨。贾赦说她想嫁给宝玉,她是非常愤怒的。宝玉逗她玩儿,在宝玉看来是亲昵的举动,在她看来则近乎于侮辱,不过不得不强颜欢笑罢了。贾家败落以后,她一直想找机会报复并且占据一些贾家财产。只不过一直没找到机会。后来参与害死黛玉,有被逼的成分,也有自愿的成分。

这二十八回和前八十回的判词和脂批是完全对得上的。但是它不是那种感觉——根据脂批去编故事。而是浑然天成,既合理又奇妙,不是通过探轶考证能想出来的。看了之后就知道,一定是这二十八回故事先写成,脂批和判词再来根据它来写的。

全书原本是明末著名诗人吴梅村所作(也可能是别人所作而吴梅村保存的),后来到了曹雪芹手里。他看了之后估计是很激动,联想到自己家族败落的经历,对全书的悲剧性情节特别有感悟,于是用毕生精力对其进行增删润色,基本完成了前八十回,后二十八回没修改完就去世了。作者前八十回就是在拉弓,后二十八回是在放箭。前八十回竭尽全力描写了一个世外桃源一般美好的世界,年轻富贵的男孩和女孩们在大观园里嬉戏打闹。外面世界的险恶虽然偶尔会渗透进一些到这个桃花源里,不过都是伏笔引线,不影响整体安静祥和的美好气氛。读完之后是一种十分舒适悠闲的体验,适合在一个阳光美好的下午,泡上一杯清茶,在一个窗明几净的地方细细的品读。里面有些不祥之兆难免让人为未来担心,但也不会影响阅读心情。

然而这一切原来都是作者狠心的安排,把这些写的越美好,后来撕碎了给人看,才能越显得惨烈无情。作者撕碎的不仅是那么一个大观园的美好生活,还有就是很多前八十回看起来还不错的人的人性,让人产生一种更深刻的绝望。最后的悲剧不是以曹家犯事被抄家为背景来展开的,而是以明朝灭亡的大背景来展开的。曹雪芹不过是根据这个大悲剧,结合自家的家庭遭遇来对原稿进行补充修改罢了。原作者的立意比曹雪芹更高,不是写的自己家庭的悲欢离合,而是深刻的亡国之恨。所以他才能这么狠心,把这些的美好写的那么惨、那么痛。前八十回的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只有看了二十八回才明白,它真的是写的末世,一个国家一个王朝的末世,不是写的家族衰败。这似乎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它会失传数百年。程高本有可能不是高鹗出于兴趣续的,而是满清贵族让他们补上的,以替代原来的二十八回本,不希望它流传。程高本和这个二十八回本之间,有些内容是重合的,应该是高鹗从这个本子上抄了一部分过去。加上这二十八回之后的红楼梦,是比之前的八十回本更伟大更深刻的文学作品。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如果由八十回本来代表,我觉得是分量不足的。只有加上这二十八回之后,它才配得上中国古典文学史巅峰之作的桂冠。

读后感《读《项羽本记》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项羽本纪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