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永远的红楼梦读后感

永远的红楼梦读后感

永远的经典,永远的朋友——我和母亲共读《红楼梦》。

中国四大名著声名远播,现在世界人都知道这四本传奇著作,四大名著电视剧版虽也看得过瘾,但终究少了一份韵味,读名著有时候虽然枯燥了些,但只要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就会体会不一样的快乐。人,只有多思考,才不会被困惑止住脚步,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那么,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永远的经典,永远的朋友——我和母亲共读《红楼梦》,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两本沉甸甸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红楼梦》摆在面前,我与妈妈相视而笑:这个寒假我们母女要一块儿看《红楼梦》。

对我而言,《红楼梦》是文学颠峰之作,虽断断续续地看过几段电视剧,平日也多提及书中的宝哥哥、林妹妹,但对于原著,却至今未完整地读过。总以为大家之作高不可测,平平小辈不能彻悟其意,因此不愿细细地通读。妈妈聊发少年狂的理由很新奇,她在一个节目中看到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女孩对《红楼梦》了解很多,顿生羡慕之意,于是决定和我一起看《红楼梦》。

经典果然不凡,两本手捧在手里,明显的沉重感,我有些担心:咱能看完吗?妈妈笑了:咱们慢慢看。于是我们就向《红楼梦》开战了。

最初我们的劲头儿都很足,一有空儿就捧着看,因此每天都能看好几回。记得老师说过这本书的前5回,对于理解整部书很重要,应当作重点来看,我也提醒了妈妈,于是我们在前5回上,花了较长的一段间。随着春季的临近,家里越来越忙,读书的时间被挤的少之又少,而且与看电视、玩游戏、找同学玩这样丰富的假日活动相比,安静地看书似乎成了最不可理喻的事,在娱乐大潮的冲击下,我们的读书活动渐渐被荒置了,有时一天也看不了一页内容。

有一晚,我拖着玩了一天的疲惫的身子准备睡觉,忽然瞥见了桌子上的《红楼梦》。这本几天前我还痴迷其中的书如今安静地躺在那里,与这节目的欢乐与躁动作文格格不入。我静静地拿起它,同样的厚实;翻开几页,熟悉的内容:它一直都没变!我忽然明白:这喧嚣的世界,节日在变,欢乐在变,但一本书不会变,它内在的文化知识是长盛不衰的。一本书可以享受追捧,也可以容忍冷漠,无论你何时想读,它都可以安静地做你的朋友,最冷静的朋友。

第二天,我对妈妈说:我们继续看《红楼梦》吧。妈妈笑了:这些天咱们都把这事忘了。于是闲暇时分,我们母女又捧起了《红楼梦》。

两代人同读一本书,自然会有不同的感悟。黛玉的孤高冷傲,宝玉的顽劣多情,宝钗的精于世故,当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母女间也有了新的交流话题。我喜欢宝黛之间的纯真爱情,认为薛宝钗是这份美好爱情的第三者,而妈妈则以她更成熟的眼光来看待这场爱情,她认为贾宝玉和林黛玉都不够成熟稳重,黛玉的性格过于孤傲,即使没有薛宝钗插足,宝黛也不一定有结果。可能这就是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认识吧。

可是我们也有相同的观点,比如在看待贾政教育宝玉的问题上,我们都不反对这样的教育模式,都以为这样的教育完全没有尊重孩子,一味地责罚、辱骂只会导致两代人的隔阂越来越深。

不觉间假期就要结束了,虽然没有读完《红楼梦》,但这次读书的最大收获并不是对《红楼梦》有多么透彻的理解,而是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个多变的时代中,一本书是你永恒的朋友。

hdH765.com更多四大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我喜欢曹雪芹的《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题记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滚滚红尘演绎出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繁华褪尽,留给我无限的启迪。在拜读着曹雪芹的《红楼梦》时,我看透了世间的悲欢离合。

曹雪芹是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字梦阮,号雪芹。他是一个旷世奇才,虽贫穷,但他创作了这部著作。喜欢这部名著,更喜欢其中那栩栩如生的人物。

宝玉情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这就是《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他出身于显赫的封建大家庭里,却是一个叛逆者,他一心追求真挚的感情,毫不顾及家族利益。他和黛玉终究阴阳永隔。一个身心俱碎,含泪九泉;一个万念俱灰,遁入空门。封建社会,给他造成极大的痛苦。

看透世间,我读懂了他.......

黛玉传

可叹停机德,谁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那黛玉的美貌,叛逆的思想,为那花残落到的叹息,无一不浮现在我眼前。她的美貌连王熙凤也感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她的内心敏感,葬花时,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用一抔净土掩风流。听人唱起只为你如花美誉,似水流年,便顺口吟成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名句。

看透红尘,我读懂了她......

之所以喜欢《红楼梦》,是因为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刻苦,是因为那动人的故事情节,是因为那才能不凡的王熙凤、大大咧咧的史湘云、淡然冷漠的惜春、村气十足的刘姥姥......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听一曲红楼吟唱,看世间悲欢离合,梦一回红楼沉醉,品红尘滚滚......

《红楼梦》带给我的不仅是动人的故事情节,也为我编织了一个美好的文学梦.....

红楼梦里梦红楼——读《红楼梦》有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中,我为林黛玉牺牲了太多眼泪,就是她那清灵秀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气质吸引了我的目光。黛玉的一生就是一个悲剧,她与宝玉两小无猜的恋爱也是注定的悲剧。黛玉瘦弱的身体、孤傲的个性与自定终生行为都不是贾母所喜的。于是,她怀着纯洁的爱对世俗的愤怒离开了尘世间,实现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誓言。

黛玉小小年纪,父母便离世,过着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她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率真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

黛玉的泪所表达的是世间最贞洁的感情,是对异端的崇敬,更是对自身的怜悯。黛玉葬花便是这性格的真实写照。她不忍看着落花被玷污,希望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于是她用锦囊收集花,用一杯净土掩风流。一首《葬花吟》道出的是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

昨晚红楼入梦里,红楼梦里梦红楼。林黛玉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严酷现实中香消玉殒,而贾府最终也归结红楼。

我说《红楼梦》


乾隆朝中期,有一本名曰《石头记》的手抄本小说,在坊间流传。凡阅读者莫不感觉耳目一新,以为是前所未有之奇书。这《石头记》就是后来的《红楼梦》。

看过一本当代小说家编写的历史小说,说乾隆朝的事儿,让《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书里露了一脸儿,书中的曹雪芹虽落魄却不潦倒,说不上谈笑有鸿儒,却也来往无白丁,多与官宦交游,共雅士宴饮。书中还讲道,权倾朝野的和珅和大人对《红楼梦》情有独钟,读的如痴如醉。至此,我心里打了一个问号:乾隆皇帝读过《石头记》吗?如果说乾隆皇帝没有读过此书,我觉得不太靠谱,我凭什么下此结论啊?可如果说乾隆皇帝读过这本书,以这位爷的眼神和手段,一旦嗅出了书中的“排满”或“革命”的味道,曹雪芹恐怕在劫难逃了。我左思右想了一阵儿,认为《石头记》这本书虽然在乾隆朝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甚广,但是知道作者是谁的人并不多,也就是曹雪芹的一二知己故交。

嘉庆初,才有一个叫袁枚的雅人披露《红楼梦》为江宁织造曹寅之后人曹雪芹撰写,对此,有人质疑不信。最后,经胡适之先生的考证,终于在学界达成共识,一致认为《红楼梦》确实为曹雪芹所著,因为曹家在祖上是阔绰过的,曹雪芹是有资格成为这本奇书的作者的。

《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谁,对于读《红楼梦》的人来讲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读者们特别想知道的是这本奇书到底讲的是谁家的故事。在《红楼梦》前后,好像还没有任何一本书对读者有如此巨大的诱惑,来探究类似的问题。比如,另有一部同样著名的古典小说《金瓶梅》,读者们除了对干净的删节本深表遗憾和强烈不满之外,没有人整天的琢磨着:这写的是谁家的烂事儿啊?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西门大官人档次太低的缘故,不就是阳谷县城里的一个土财主么?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走。可是读《红楼梦》就不同了。

读《红楼梦》的人们认为大观园是存在的,园子里发生的故事是真实的,人们揣测和臆断着《红楼梦》讲述的是这家或那家的故事,却都经不起严肃推敲,基本是穿凿附会,不靠谱。即便如此,读《红楼梦》的人们还是从书中读出了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文化艺术、丧葬餐饮等等等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对书中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进行特别研究的人,被人称为“红学家”。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最初读《红楼梦》的人们之所以感觉耳目一新,以为这是一本前古未有之奇书,原因也在于此。因为在《红楼梦》之前的中国小说不是这么个写法。鲁迅说它“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读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点,看到 “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时,我眼前一花,疑惑了三下,暗道:难道先生也是这般见识?真的以为书中人物确有其人?把《红楼梦》当纪实小说读了?反复品读之后,才觉得谬的是自己。“真的人物”并不是“真实的人物”。倘若有读《红楼梦》者,真的以为书中有姓名称谓的七百三十二人,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某某某和谁谁谁,恭喜这位,这般的读法,迟早会成为“红学家”的!

文学作品中的“真的人物”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他们虽然不是“真实的人物”,没有具体所指,但是,他们确实存活于真实的世界,这些人物就在我们身边,或许是对面的王二麻子,或许是旁边的孙大胖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鲁迅先生后来的《阿Q正传》便是塑造了这样一群“真的人物”,使得为数不少的国人以为先生文中的某人物实指自己,对号入座之后,便跳起脚来,大骂鲁迅先生丑化了自己的尊容。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作品,是值得一读的。当初父亲允许我读《红楼梦》是为了使我提高语文水平,父亲说:《红楼梦》是汉语言文学中的极品之作,熟读之,作文不愁矣!在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每与父亲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时,父亲总是摇头摆手,告诉我:小说而已,切莫为所误!直到若干年之后,我似乎才有所领悟这“切莫为所误”的含义。

林语堂有言论:在中国,一为文人,便不足为观。我觉得林先生此语言重了。我以为在中国,成为文人,不过是失足而已,尚可救药,倘若再不谨慎,不幸而成为“专家”,那可是真正的堕落了,你也就别把他们当人看了。你瞧一眼当今那些所谓的“红学家”,便是这最好的佐证,他们已经把一本好好的《红楼梦》连同他们自己,弄得是面目全非。

读《红楼梦》者,最好不要去参考任何“红学家”的研究成果或听取任何所谓专家们的诠释。“红学家”们信誓旦旦言之凿凿地告诉你大观园是谁家的园子、贾宝玉是谁家的公子、十二钗的前世今生,这是纯粹的扯蛋!倘若信以为真,便真的要为其所误了。《红楼梦》者,小说而已。

把《红楼梦》当真事儿去读去考证去研究的,是“红学家”们的读法。还有一种读法,就是直接走进大观园,去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或宝玉黛玉、或宝钗熙风、或贾政薛蟠,等等等等,谁的脑袋谁做主。

在现实中,贾政般的厌物非常之多,但在精神上,幻想着自己就是贾政的人却十分罕见;薛蟠的“女儿乐”也算作名诗了,现实中人,太多的比起薛蟠的下流有过之而无不及,却每每以风流自诩,唉,真是个,不知耻!不知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数风流人物,算红楼名模,还得看金玉良缘木石前盟和金陵十二钗。弱一点的自比林黛玉,虽弱不禁风但顾影自怜,总觉得自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胖一点的好比薛宝钗,肉不叫肉,那是温柔敦厚;脸上长个痦子实话有点大舌头,还有个史湘云可以说事儿呢!至于男人,雄性荷尔蒙分泌一失调,马上就当仁不让的自以为是贾宝玉转世重生了。其实,书中的贾宝玉没有这么操蛋,不是这个德行。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永远的经典,永远的朋友——我和母亲共读《红楼梦》》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永远的红楼梦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