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山河故人》观后感1800字。

和书一样,观看电影或者视频也可促进人的成长,我们会在观看的过程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想法,对于欣赏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观后感记录下来。整理我们的思维,写观后感不啻为一种好的方式。该如何才能将一篇观后感写好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山河故人》观后感18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河故人》观后感

可能,当贾樟柯远离了《小武》《站台》那几部早期的、灰蒙蒙的粗粝作品之后,影迷们对于他的评判就注定分裂了。这与人们的见识和成长速度有关,也与贾樟柯自己的奔跑节奏有关。总体上而言,很多观众停在了原地,而贾科长自己提拔了自己。
大多数人最初爱上贾樟柯,是因为他身上与生俱来的、呛人的尘土气息。很多人觉得,贾樟柯必须一直这样灰头土脸下去,像一颗绝望的钉子,有必要终生扮演那种边缘而决绝者的代言人,哪怕付出锈蚀自己的代价。但是,贾樟柯怎么可能困住自己呢?如果他的野心真的如此狭窄,那么他最初的作品中也不会渗透出那样击中人心的力量。所以,贾樟柯的变化是注定的。他从叙述自身经验转变成一个可以对更庞大的世界进行虚构写作的作者,这种转身是成为真正导演的必要一步。很多被寄予厚望的艺术片导演都困在了那道门槛之前。而贾樟柯顺畅地越过了那个微妙的鸿沟,而且并不是以损伤自己的特性作为代价。
和《天注定》相比,《山河故人》口碑的共识度可能会高一点,但也不太可能完全被调和。喜欢它的人会认为贾樟柯已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国际化地位,而不喜欢它的人,这部空间线横跨大洋,时间线又直指未来的电影,简直就是装逼过度的一桩铁证。
其实,即便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拍摄了海边别墅和私人飞机以及具有科幻色彩的平板电脑,但这部戏仍然特别贾樟柯,因为你顺着那根线索找到的那只锚,仍然深深地扎在山西的县城里。
一度,贾樟柯想远离县城,他曾经反问,难道我就只会拍县城吗?其实,他并不太在乎拍摄的是县城还是都市。因为从整体意义上讲,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县城肆无忌惮,野蛮生长,不伦不类,活力非凡。
而贾樟柯对于这一切的呈现,不喜不悲,灵活而具有调试性。这个矮小的男人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可以放松地行走在欧洲的红地毯上,也可以瞬间回到县城的小面馆里,在他身上,你几乎看不到文化时差。有太多的导演只能顾及一种文化语境,而贾樟柯可以用标准的中国视角拍摄中国,但与此同时却具备奇妙的世界味道。这来源于贾樟柯对于中国的态度,混杂着旁观和亲昵。他高度理解这个国家,却又天然与其保持着警觉与疏离。
这种呈现中国的方式在《山河故人》中异常明显。有时,甚至同时具备高度陌生化和高度的亲近感。比如,那段有关未来的设定。其实,甩向未来的那段故事,一点也不装逼,那是自然而然生长出的时间线。与其说其中的细节有科幻元素,不如说更像是现实缝隙中挤压出的魔幻,像是幽灵般的一笔,如同《三峡好人》中那个突然窜上天的火箭。
《山河故人》与上一部《天注定》完全不同。《天注定》更像是贾樟柯的一口恶气,一声牢骚,一次摔摔打打。他几乎没有运用最擅长的耐心与缓释技术把抱怨与发泄进行进一步的深化,也没有对注定的暴力和突如其来的死亡进行精神性的探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天注定》是贾樟柯最易读懂的作品之一,表浅,像个插曲,犹如一个有性格但一直好脾气的男人发泄了一通,发泄完了,重新收拾起来过日子。而《山河故人》从那种短促的、爆发的气息和节奏中彻底还魂,又一次有了绵长的喘息。它是一幕舒缓、隐忍却到处密布着残忍的故事。而这一次的残忍,不是来源于社会冲突和身体层面的暴力,而是来自于更无法言说的命运和时间的碾钵。
电影中三个人的命运呈现了这个时代最典型的三种分裂。最初,是时代的变革分裂了他们,他们自己选择命运,有意识间杂着无意识。有人觉得自己可以骑在时代身上,志在必得;有人觉得自己可以更加高渺地看待命运,好像处乱不惊但最终一败涂地;有人在随波逐流中做出了效益最大化的抉择。而当时光流转之后,他们不但被命运分裂,三个人也开始了又一次的自我分裂。
最终,孩子成为了最悲剧化的象征,犹如漂浮于这个世界中的、一颗无辜的原子,从山西的县城飘荡到上海,又飘荡到澳洲,在大洋的边缘囚禁与挣脱,在天空中展开一段绝望的忘年之恋。而那个与之亲昵的女人的身份也高度象征化,老师、母亲、情人、人种意义上的亲近者两个被自己的世界放逐的人,在异乡中用肉身的焊接寻求精神上的切近,但最终注定更进一步疏远了彼此。他们想买票回到山西,但最终因为一次争吵无法成行,这不但是现实中的困境,也是精神上的隐喻。人,怎么可能真的回得到过去呢?某种程度上说,最后那段有关未来的呈现,已经残酷地告诉我们,曾经亲昵的人们被时光搅散了,他们不光隔着物理意义上的大洋,其实隔着精神上的次元。在空旷的屋子中包饺子的涛,在大洋岸边独自站立的儿子,二者哪还在同一个宇宙中呢?
人们总以为自己是被地域分隔,其实,当中国的变化速度超越常态的时候,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犹如离心机,早把我们甩进了不同的虫洞。最悲哀的是,我们总觉得彼此尚有重逢的可能。但永久分别的种子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当缠着丝巾的儿子从飞机上被空姐送下来的时候;当他在姥爷的棺椁前迟疑着无法下跪的时候;当她叫着妈咪的时候,就已经注定,妈妈和儿子永远失去了彼此。最终,这个黄皮肤的孩子忘记了母语,被种植在了澳洲,只留下一个叫做美元的名字,这个名字残留着中国转型期粗暴得毫不掩饰的野心,像一个伤疤,让孩子在哪个文化中都不得安放。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作品有着浓厚的悲伤基调,就像贾樟柯的大多数作品一样。他并非故意呈现一种戏剧化的悲伤,只是他所呈现的这个国度,本身有着挥之不去的悲剧涂层。
大多数中国观众无法接受那种高度还原生活本貌的电影,这源自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回避。有太多忌惮和不满,于是他们想扭头不看,充耳不闻。他们无法接受银幕像镜子一样反射残酷的现实影像,而贾樟柯的作品有一种无声的逼迫感,逼迫着人们通过巨大的银幕,望向自己无处可逃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贾樟柯的作品在当下中国,永远无法取得票房回报的原因。对于说出真相的人,有些人称颂其为英雄,而有些人则斥责他揭掉了自己虚妄的保护色。
更多的、从早期就爱上贾樟柯的影迷来说,他的吸引力在于某种程度上的抵抗,抵抗靓丽,抵抗修饰,抵抗昂扬。但是,贾樟柯其实一直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操持着摄影机的抵抗者,他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艺术家,只不过在客观上所喜爱的图像与这个大国崛起背景下,官方与主流话语乐于述说的腔调不太一样而已。他不是那种故意拍摄黑色事件以刺破中国的导演,更不是那种用鲜红色幕布遮挡中国的导演,也同样不是用粉红的艳丽涂抹中国让人遗忘现实的导演。他无限接近透明的灰。他一直在中国遍布着痰迹、尘土、机遇和小广告的地面上贴地飞行。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山河故人观后感1000字


《山河故人》观后感

再看一遍电影《山河故人》,有很多的感触。

第一个感触是:如果我是梁子的话,我会选择去向张晋生妥协,让自己消失在沈涛面前,把张晋生想要的都给他。因为我知道,我没有任何理由去与张晋生抗衡的,张晋生太大太强了,我和他完全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如果和他抬杠的话,到最后吃亏的还是我。这是一种策略,是一种智慧。而电影中的梁子并没有这么做,最终只能落下一个悲催的结局。而张晋生呢,他什么都没有损失,不会因为梁子的抵抗而改变些什么。他想要的东西是很容易获得的,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而已。而梁子在他眼里,顶多是一个小小的绊脚石而已,对他根本够不上威胁。而那晚张晋生对梁子说的那些话,我觉得那才是真正的实话:梁子和沈涛不合适。只是当时梁子还不明白这些。最后呢,张晋生想要得到的东西基本上也都得到了,他就是属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那一少部分成功者。

我在想如果当初梁子懂得那些道理的话,不去向张晋生抵抗的话,最终的结果应该会好很多。或许张晋生会帮助他(他们俩是发小),给他机会,让他一步步地往上爬,去获取一些资源。或许在梁子落难的时候,张晋生会拉他一把。总之,他们还是好朋友,还是发小,梁子或多或少会得到他的帮助。这点很重要。所以,在自己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妥协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你向某人妥协的时候,主动地避开与对方交火的时候(这种交火可能是因为对方引起的),对方会觉得欠你一个人情,在必要的时候或多或少地会帮你一把。

第二个感触是:只有少数的成功者才占据着社会的大部分资源。他们可以用自己手上的资源去换取他们想要的很多东西。而大多数的普通人,是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的。提供给他们的选择范围也是很小很小的。他们当中,也不凡会出现几个人挤进富人的圈子里,但其概率是极其微小的。万人当中就成就那么几个,而且成就的这几个人当中有很大部分是靠运气获得的。真正努力的人未必能够成功。

而那些原本就占有社会资源的那一少部分人群,会更加地努力,更会想办法去巩固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让他们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别忘了,能够获取到社会上的资源的人大多是这个社会的精英,是比我们聪明得多的人。他们懂得比我们更多,比我们更知道如何去换取资源。就这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别去相信电视上所看到的一些败家子官二代富二代什么的。告诉你,真实生活中,官二代富二代们都非常的平易近人,很和善的,他们从小就拥有优越的环境使他们有很高的素养,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识别出来,他们是很受欢迎的。我就结识过几个官二代富二代,他们对人都很友好,比一般的普通人更善良。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在这种社会资源不合理,不平等的情况下,该以何种方式去看待这种不公平,以何种方式去生活呢?

我觉得首先要尊重事实的存在,承认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化。这是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接受和面对的事实,这也是很难做到的一点。但是,任何形式的抵触与逃避都是无济于事的,任何形式的反抗都是很愚蠢的,社会不会因为你的反抗而会发生一点点的改变。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尊重事实的存在,向现实妥协。在承认事实存在的情况下,去想办法如何让自己每天都过得舒服些,平和些。快乐些。自己学会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价值体系。尽可能多的是,心平气和地面对、接受和理解这种不公平性,而不是如何去评价这种不公平性,这没有一点儿意义,社会本来就不完美。

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出身不可控,运气不可控,努力可控。当你没有选择余地的时候,努力是唯一的变数。当你有选择的余地的时候,选择(运气)比努力重要。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个个人都可以用多种维度去定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身份、地位、名誉、富有,这些东西都很美好,但都不是我们所能够把控的东西。生命不仅仅有高度,还有深度、宽度和温度。去追求这些无功利性的东西或许能解放我们的人生。


愿每一个生命都得到绽放!

《山河故人》观后感1000字


《山河故人》观后感1000字

原创: 梦杳

生活中过多的牵绊,让我把看这部电影的时间一推再推。现在,虽然我也只能捡拾起零碎的时间来观看这部影片,但好在《山河故人》是由三个年代组成,过去、现在、未来。它没有被我肢解,非常契合我的时间。

事实上,贾樟柯的电影,我也只是闻其名,而从未看过。但这部《山河故人》给我一种惊艳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朴实、自然、无噱头、写实,有点类似于我以前看过的台湾电影。也是终于明白为什么贾樟柯最喜欢最常用的女演员是他夫人赵涛了。赵涛是看上去不像演员的演员。她说着标准的山西汾阳话,没有明星气,没有违和感,很接地气,在影片中她哪里是贾樟柯的夫人,分明就是在汾阳土生土长的小学老师涛。剧中的梁子、晋生、包括涛儿父亲、矿井工人都分明是他们本人,不是在表演。这部影片在我看来不是戏剧,是生活本身。

山河依旧,故人离散。

影片的最后,50岁的涛儿,也就是2025年的涛儿独自在家包着饺子,她恍惚听到有谁在叫着“涛”,她一愣又转而一笑,是那种自嘲的笑。还能有谁叫她?都不在了。当初她最爱的是矿工出生的梁子,但她没有选择他,而是选择了会赚钱的晋生。可是性格、志趣的不同让他们最终还是分道扬镳。儿子到乐判给了在上海做风投的晋生。现在我们转过来看,如果涛嫁给了梁子会是怎样的结果?可是生活哪有如果,她的选择决定了她的人生之路。

影片一晃十五年后,时间到了2014年。梁子在矿井上查出了肺部肿瘤,需要很多钱做化疗,梁子只得违背当初因涛和晋生结婚所立离开故乡永不回来的誓言,带着爱人和一岁多的孩子回到了故乡。这就是现实的残忍,他不是衣锦还乡,而是狼狈而回。这就是生活,是真实的现实。又有多少人能够锦衣而回?

涛的父亲在去参加外地好友七十大寿的途中,死于脑溢血。他在好友所在的车站,给好友打了电话告知他的到来,然后在闭目养神中过世。影片中彰显了贾导的人文关怀,他安排几个僧人坐在涛父亲的旁边,好友不断的电话都没有叫醒涛的父亲,这让僧人们意识到情况的不妙。他们走过去,试着他的体温,最终虔诚地为他超度。这个场景来源于一则新闻,在车站候车的男子突然去世,人们都只是围观,只有一个僧人走过去为他念经超度。影片中,贾樟柯没有直指社会的冷漠面,更多的将人文关怀植入,使得暖色调稍重些。是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给人希望。

影片安排晋生带着到乐去了澳大利亚。直接后果是到乐不会一句中文,或者潜意识里,到乐不愿意再回想他的童年,他被父亲带着远走他乡,再没见到母亲。不说中文,这也许是到乐在做无声的抗议。晋生也只能靠百度翻译来和儿子交流。从此涛和儿子到乐远隔天涯。老年的涛在雪中独舞。无论怎样,路还需自己来走。

过去、现在、未来,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因为涛父亲的去世,涛得以见到儿子到乐。到乐完全城市化的打扮、举止让涛知道到乐是不属于自己的,为了陪儿子的时间更长些,涛坐慢车送到乐去晋生那。在路上,涛和到乐共用耳机听了那首《珍重》。

也许在那一瞬,小到乐体会了离愁别绪。这一直深藏在他的记忆中,在长大成人后到乐在澳洲见到了比涛还大的中文老师Mia,久违的母性关怀让到乐对Mia有种亲近感。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Mia与亲人的隔阂,与环境的无归属感,以及爱听《珍重》,都使得两人慢慢走近并擦出爱的火花,也使得母子恋没有违和感。爱不就是这样自自然然地产生地吗?真正的爱是没有标尺去衡量的,没有阶级,不分年龄,不求回报,无关利益。虽然影片结尾是开放式的,但足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哲学。

每个人既是别人的配角,也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他既是在别人的生活里同行一段路,也是最终只能自己走过漫漫人生路。惟愿珍惜、珍重。

《山河故人》观后感300字


《山河故人》观后感

远离自己出生的故土,成长在他乡,远走异国,已听不懂乡音。拥有了不受限的自由,却不知这样的自由带来的彷徨、迷茫、失落从何而来。眼前一望无际的大海,海浪拍打礁石发出剧烈声响。落日余晖,梦幻般的光影与海平面交融。此情此景引得无数游客纷至沓来游览赏历。而这一切却不及耳旁回响着母亲放的那首听不懂的粤语歌来的魂牵梦绕,递过墨镜带上开车的侧脸,场景似曾相识。身体活在当下,心游荡在一个个闪现的Daja-Vu中。根在远方,大洋彼岸,故乡是那回不去的地方。原处守候的人们,经历着自己那一代人的动荡、变革。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行,自己的初心呢,只在回忆青春的律动中得到一丝慰藉。

怎么会有冲动写观后感,一定是被深深地震撼,触及心底。今年的电影节观影数十部百感丛生,却不知从何落笔,可能是人懈怠了,往年看一部写一部的心境也不复存在。《山河故人》一直知晓,未曾细究的片子,昨夜观影后,久久不能平复。虽然对电影在某些时代痕迹的处理细节,觉得有待商榷。素材本身的挖掘立意深刻,发人深省。同时也感恩当下自己所拥有的有母在,不远行的珍贵光阴。

《山河故人》观后感400字


《山河故人》观后感

《山河故人》看完,泪点被戳中数次,影片放完,已是泪流满面,连自己都说不清是为什么。坐了好一会儿,才感到,自己好像是被影片的平凡给震了。从影院走回酒店的路上,脑子里不停地回放着整部电影,耳边却回响起以前央视有个叫东方时空栏目的开篇语: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没错,这就是片子的全部。几个平凡的小人物,渺小得如几粒细沙,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而贾导却依然觉得渺小得不过瘾,非得再把他们扔进三十年的历史长河,再跨越两大洲,使得这几粒小细沙在时空的变迁中愈发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可是贾导又再一拉近镜头,让我们发现了每一个小人物背后的大故事:那些时间,空间,都无法抹去的东西,并由此在不经意间触碰每个观众的心。时代大背景下,绿皮火车变高铁飞机了,小人物鸟枪换炮,西装革履了,出国了,改名了,孩子进国际学校了,结了,离了,生了,走了...拉近镜头,古塔依旧,钥匙依旧,麦穗饺子依旧,大狗依旧,彩条毛衣依旧,汾酒依旧,乡音依旧.....亲情,爱情,友情,乡情....依旧。影片乍一看时间断断续续,但如果真的能把自己带进去,参与进去,就能感觉到它的情感是无比的连贯流畅,让人觉得整部影片就是我们回忆人生的一个过程,有留白,有断点。所以说,《山河故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追求的已经不再是观众的观赏价值,事实上,如果你以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解读这部影片,那么它会让你觉得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山河故人》追求的,是观众的参与价值,就这一点,其实许多导演许多新片好像都在往这方面努力,可是永远跳不出自己的小圈圈。贾樟柯做到了,他给我们带来的,真的已经不再是一部作品,而是一个让人刻骨铭心的,对人生的回顾和再体验的过程。乔布斯的感觉出了吧?

「必备」山河故人观后感3篇


走进电影院,我们经常会沉浸于精彩的影视作品,当我们观看完一部作品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观后感就是把具体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观后感就是一种感受,是由心而发的的感受。您对撰写观后感有多少心得呢?读后感大全小编现在向你推荐山河故人观后感,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山河故人观后感 篇1

喜欢这个故事的叙事,平淡,舒缓,简洁不拖沓,可是该讲的又都讲了;残酷,但足够温存,而且有足够的空间让观众回想和思索。导演好像要表达的是形散神不散,可最后一部分没有处理太好,整体感觉还是有点散,喜欢20xx年之前的叙事。总体讲更喜欢《世界》。

1. 贾樟柯对20xx年的把握不是很好,为什么要把这一段放在未来呢?肯定不是因为对人民币的信心,哈哈。仅仅是因为大尺度姐弟恋的需求吗?虽然这一点是对女性生产力继续解放所带来的必然改变的信心,但仅仅因为这个,整个故事完全没有必要放在未来。如果说是因为叙事的延伸,那起始可以早一点。唯一能解释的就是编剧/导演对自己青年时代的留恋和思索,以及基于此的对未来人心的揣摩。

但如果要展现未来,不仅仅是改变一个地理环境就能展现的,而且即便是换环境,为什么就是墨尔本呢,这里可以是新西兰吗?如果可以,那这20xx年的意义就更低了一层。

在20xx这一段里,几个老戏骨的表演都不太到位,小男孩表演比较张弛有度,显得更出色。就情节来讲,20xx年那一段主要就是在围绕着因为父子矛盾展开,故事相对单一,没有足够张力。

2. 不管是什么毁掉了一个孩子的一生,这个孩子都是生活悲剧的最集中体现。三个时代,看出中国近二三十年发展的轨迹以及人们面对畸形发展的经济所做的抉择。好像是性格决定命运:涛不张扬,也没有野心,待在山西,最后雪中独舞;梁子倔强,出走,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干活,最后病入膏肓,凄凉返乡;张老板顺势而上,在乱的发展中趁乱作为,但最终也以惨淡人生收场,妻离子散。所以这不是个人能选择的,不是性格决定的,是时代决定的。

梁子看到动物园里被关在笼子里的老虎时,想到自己满身活力和奋斗的欲望,却无力挣脱也无力掌控,满身的无奈;小男孩从一开始就没有过自己的选择,不是听妈妈的就是听爸爸的。最后他被困在一个不知道是故土还是异国他乡的地方。想要寻找自己特别珍视的故人,可是又模糊到以为是前世。小男孩的形象未来中国人要面临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无奈,也是贾樟柯选择20xx年的一个原因吧。

故事以舞蹈中的音乐开始,以音乐中的舞蹈结束。仿佛在说不管外面发生什么,故土这里依然平静。这里的叙事没有《世界》中的失望,更多的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淡然。最后一个人,在空旷的原野跳舞,观众看得伤感,可人物却那么平静,人生起伏都已经不重要了。与之相对应的是装煤卡车那一幕,观众看得屏住呼吸,可旁边的工人们却不急不躁,铲铲土,继续。另一幕是飞机失事之后缓慢开过的货车,涛吓坏了,观众也看得惊呆,可卡车没有停也没有提速,跟什么都没发生似的,继续。另外就是父亲的世,观众看得不可思议,一旁的和尚不喜不悲,该念经念经,该超度超度。这或许是贾樟柯认为对生活应有的态度吧,有好有坏。

3. 姐弟恋其实是无意识里对妈妈---故人---的眷恋,可是自己却以为是前世。有意识里能做的就是把钥匙好好保护,时刻不离,这是一种珍惜。对小男孩这个孤独的人而言,唯一的慰藉是有山河故里,可连唯一的故人---自己妈妈---的名字都不记得了,连母语都忘了,那山那河还能算作故里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梁子的钥匙在,可锁已经被砸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dollar的钥匙在,可锁后面就是故里吗?如果不是,他的故里在哪呢?是墨尔本吗?结合电影标题英语翻译,Mountains may depart.援引自《圣经》,放在这里隐含的意思是对故土一直的眷恋。这种复杂的矛盾的心理,在20xx年的时空背景下展现,给20xx年这一段增加了表现空间。

整体看这是贾樟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思索,感觉他想要重新定义“山河故人”,可是又没有定义好,所以20xx年这一段整体上来讲,把握和展现上欠佳。

4. 涛儿在两个男性之间徘徊,后来欢心结婚,就是悲剧的开始。先失了恋人,又失了丈夫,再失了父亲,等发现和儿子距离越来越远又无力挽回时,才意识到最后又失了孩子……唯一能做的是坐个慢一点的火车。面对各种困境,没想过挽回或者改变,或许是性格或许是无力,总之是在诠释着这个人物。这个性格好像是遗传自她的父亲。父亲很早就看出女婿不靠谱,但依着女儿自己的心意,没有横加阻拦,而是转身走了;女儿离婚了,也不逼迫女儿再嫁,或许是不想逼迫或许是觉得自己无力改变。最后父亲安然世,还有僧人超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福气。他是一位在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也是贾樟柯对普通山西百姓的展现,超度是在致敬。

5. 语言。整个电影,有两个画外音,都是女性来说的,说的时候都是普通话,普通话代表着一种普世性,“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或许痛的时候才能感觉到爱”。而山西方言一则代表一种地域性,小,二则代表一种封闭性,不接受新事物。所以不管张译走到上海还是墨尔本,叫张晋升还是Peter,只要还操一口山西方言,他就没有走出山西。而山西方言和英语的对抗则更加预示着父与子之间不可能沟通或调和的隔膜。

山河故人观后感 篇2

以前看过贾樟柯的小武、世界、小山回家、还有三峡好人的一部分。小武是我影响最深的一部,这部电影唤起了我小时候对父辈的记忆,剧中的人物的举止、说话的方式、审美都有他们的影子,女主角在KTV唱歌一段特别的让我感动。山河故人中有一段在迪厅跳舞的场景,老实说我常常听说却从未真正见过,那段很美。看山河故人的时候就想起来如果我所认识的一些人能在荧幕上看看他们自己,那一定很动人。

电影中的场景有巨大的荒诞效果,群山之中精致的飞机场,雾霾下的县城,一片片的基建场面,人显得孤独而寂寞,反差,突兀,没有美感。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之外,都是孤独荒诞的场景,人如蝼蚁,不知为何而生,和现实那般相近。

山河故人,最后的张到乐如果象征着我们的未来,那这未来就如张到乐本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该不该回去找自己的妈妈。就像他所说的那么多年过去了,妈妈还是那个妈妈,还是那个故人吗。这份情怯,没有答案。张到乐恋母,恋的那般理所当然。可是当张到乐亲了他的老师之后,老师回应他,让我感到惊讶。怎么会呢,他不过是需要一个情感的依恋而已,你为什么要回应呢,他是小孩,而你是成人啊。然而,她当然可以爱,但是电影对她的感情还传达的不够那么理所当然吧,或者是我不够了解另一种文化环境的原因。

张晋生,再听听张到乐这名儿。晋生,还有文化的源头,有明确的身份定位。可是到乐dollar已经赤裸裸的表现出对金钱的崇拜,而竟然没有人对此表现出反对,沈涛没有,沈涛的父亲也没有。如果有,我想电影会呈现出来。文化。电影里哪里还有哪里看出这里是中国吗,拆拆建建,现实的中国是可以看出来,但是文化上已经彻彻底底地,可以看出一种末路般的前途。20xx年,沈涛走出梁子的家时,一伙儿孩子穿着西洋服饰、敲着西洋乐器从巷子走过,她把十五年前那份请帖塞进包里。在十五年前,沈涛还会自己写词来唱一段地方戏,十五年后,已经写不出了。20xx年,五十岁她还在包饺子,还好。她给张到乐包了一个麦穗的饺子,领他去阳明堡姥爷去世的车站,她大概是想让这个说妈咪不喊妈的孩子体验自己所过得生活,记住那份中国人常会露出的寻根情结。

电影最后,她仍旧养着一条狗,那条能活十五年的狗可能早死了,但是对狗,对活物的感情却无法消失。从她开始跳舞那一刻,突然有一瞬我感觉,我好像就一直在等着她跳这段舞,整部电影就是在诠释这一段舞蹈所含的孤独、温情、爱恋、苦楚、不知所以的现实、青春。这样的人怎么会老呢。又该怎么想象她的死亡。是人也,难以忘怀。

梁建军,一拳头的力量含有炸裂感,后来掉在沈涛眼前的飞机也有炸裂感,这是电影中常常展现出来的一种节奏。梁建军,一怒一恨之下,誓不回来,可是肺不好了。如果死了,埋哪儿呢,还得回来。他的妻去找沈总求助,在大狮子下,两人都是侧影,可是两人的身份、处境仍旧被展现出来了。当然,发财了的.沈总门前的两只大狮子,与梁建军生活境遇的压力,那股张力,彻底。梁建军,出走并没有像惯常的故事情节,就此打了翻身仗,发财致富、衣锦还乡。并没有。挖煤的仍旧挖煤。搬砖的仍旧搬砖。他借钱时所想到的第一个朋友就是当初离开时一起吃肉喝酒的好兄弟。很好,朋友还在。这段十几年后的戏份,不仅交代了乡亲依旧,还牵出老朋友们的现状,续上了再次会面以及后面的情节。梁子很自然地再也见不到远在上海的张晋生。开头张晋生与梁子的诀别那一刻,真,善,也美。

看电影迟到十分钟左右,错过了开头。看电影的状态,是边看偶尔和同伴互相弹幕。植入的苹果品牌、张晋生的口音、故事年代,以及十年后那段科幻片里的电子产品。张译是我们最熟悉的话题。还觉得梁建军的妻子比沈涛好看很多。叶倩文那首歌,后来知道是,珍重,统计出现了三次。看得不严肃,检讨与否,是另一个话题。

我们后来讨论,这电影讲了什么啊。剧情比较弱,人物的性格形象则非常强烈,如果剧情能更戏剧,那大概也会吸收更多的票房,但这不是生活,不是贾樟柯的电影。画面美。时代的印记非常多,这也算是贾樟柯电影一个特点吧。混搭感强、人物结局模糊,留白多,留给观众自己填充,好看。一个时代的巨变,身在其中很难感觉,被呈现出来则极具震撼。

除了人情温暖,如何还能走过这百年孤独呢。在心里起舞吧。

山河故人观后感 篇3

穿着红衣服的沈涛从张晋生的汽车后备箱里发现了一捆炸药,阴郁的张晋生装作满不在乎地说,他要去炸了梁子——也就是他的情敌。沈涛又惊又怕,必须要张晋生放下这个念头,晋生答应了,把炸弹放到了河上的冰窟窿里,牵起长长的引信,交到沈涛的手中。

沈涛默默地把引信点着了,两个人站在河岸上静静等着。

炸弹爆了,响声震天。

沈涛其实能感觉到张晋生的偏执和阴郁,但就应是没料到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是多大的隐患

沈涛以为她亲手排掉了梁子和张晋生之间的一个雷,其实,从她决定要跟晋生好的那一刻开始,她就亲手点燃了埋在自己生活里的那枚炸弹的引信。

沈涛是爱梁子的,她走向张晋生的每一步也都是充满了疑虑的。她只但是是犯了很多年轻女孩都会犯的迷糊,毕竟好生活就摆在那里,只要自己点点头就随时属于自己了。沈爸爸看得清楚,因此当火车上女儿跟他讲自己选了晋生的时候,老爷子默不作声,一个人端着茶杯在两节车厢接缝的地方站了很久,脸上全是忧心。

沈涛最爱的是梁子,但是不安现状的她选取了在她认为更好的未来

张晋生是很有钱,但是张晋生太阴郁和偏执了,甚至隐隐透着冷酷和残忍,那种性格说不定能帮他在做生意的时候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是生活里,这种性格太难相处了。

张晋生总是戴着墨镜,可能也提示着他人格的黑暗面吧

沈爸爸没有干涉女儿的决定,尽管这个决定让他忧心不已。沈爸爸是有福气的老人家,因此他寿终正寝的那一刻,身边有几个大和尚,为他念经超度。

之后,沈涛离婚了,张晋生带着他们的孩子到乐去了上海,沈涛也从当年开杂货店的小丫头变成了加油站的老板沈总。离婚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谁也不说,可我固执地认为张晋生必须是那种会打老婆的男生。

再次见到张到乐的时候,沈涛看着眼前这个戴着爱马仕丝巾,打扮得像个ABC,张嘴不是“Mummy”就是“姆妈”的洋气男孩,眼里全是陌生和凄惶。而7岁的到乐更是可怜,他知道面前这个是自己的亲娘,知道自己不就应对她表现出来的亲近有任何的违逆,但是感情上又的确无法毫无芥蒂地接纳。母亲情绪好的时候,在他面前表现出来的是关爱、贴心、照顾;母亲情绪差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老娘是你亲妈”的那种霸道,和崩溃。对于前一种,到乐善解人意地理解,尽可能给出温暖的回应;对于后一种,到乐只能默默走开,或者走不开的时候,默不作声。

爱马仕丝巾的符号好处,象征着孩子和母亲,根本就已经是两个世界

沈涛认为自己跟儿子好是天经地义的,要求儿子跟自己最亲也是天经地义的,她粗暴地扯下孩子颈上的丝巾,粗暴地一把将孩子推倒跪在外公的灵牌前面,以彰显自己对这孩子的合法主权。她还郑重其事地把自己家里的钥匙给了孩子一把,强调你不止是上海那个家的孩子,也是我这个家的一员。母亲是在发奋弥补母子之间的隔阂,但是母亲的做法却是一向在给孩子的心头加上重枷。

沈涛把家里的钥匙给了孩子一把,母亲脸上满是天经地义,孩子眼里,只有恐惧和为难

那把钥匙到乐一向挂在胸前,不敢让父亲,也许还有继母看见。之后已经快成年的到乐,心里一向像被一把锁锁住,不敢应对自己,不敢应对父亲,更不敢再回到母亲身边看看。

梁子生病死了,父亲寿终正寝了,儿子去了地球的另一端没有音信。老年的沈涛,一个人牵着一条狗儿,安安静静地生活着,她跟自己和解了,跟生活和解了,她的脸满是安详,满是对世界的善意,甚至感恩。

但是到乐的一生,要挣扎到什么时候呢?

成年以后的到乐,脸上的阴郁跟他的父亲如出一辙

如果当年沈涛没有选取张晋生,如果当年沈涛安于自己的现状,嫁给了小工人梁子,没什么大本事,却心胸坦荡,热情善良的梁子,她的生活会是怎样样呢?

可能梁子就不会出门去外地的煤矿打工,也就不会生肺癌,会一向健健康康地活着,沈涛会跟他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但是一家三口只能窝在梁子家的老房子,过着衣食无忧却也不富不贵的小日子。他们的孩子不会有机会去澳大利亚,可能只能和父辈一样,守在家乡过普通人的日子,一代一代繁衍下去。

但是沈涛并不是那种安于现状的性格,因此如果她嫁给了梁子,也许两个人的日子也是吵吵闹闹,沈涛埋怨梁子没本事,一吵架就会翻出当年大老板张晋生还追求过自己的往事,梁子开始还百般包容,之后也实在难以忍受,于是出轨,离婚,沈涛天天对着自己的孩子咒骂自己当初瞎了眼才会真的嫁给了你爹……

梁子之后娶的媳妇个性满足于跟他在一齐的简单生活,梁子患病以后一向不离不弃,沈涛做得到么……

总之,对于大时代里面的普通人来说,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蝴蝶效应,年轻时候做的很多决定,不止自己的后半生的走向被改写了,很可能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孩子也都被牵扯了。

但是每一个点的人生,只能被决定一次,无法去探寻,当初如果是另一条路的话会怎样。

幸福,也许就是在生命的每时每刻里,对自己的坦然应对,和内心深处的安宁充实。因此,每当我们去做一个决定的时候,其实都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只能欢喜向前,不能犹疑,不能后悔,怀着一颗欣喜的心,坚信好生活就在前面。

《山河故人》影评600字


《山河故人》影评

第一次看贾樟柯的影片还是《小武》,那时候并不看好贾樟柯这个导演,觉得他在叙事和电影形式上故意讨巧,只是为了推陈出新、另辟蹊径,实则是投机取巧的行为。后来看《三峡好人》更是觉得枯燥乏味的长镜头是催眠神器,不知是受了台湾导演侯孝贤的影响还是这货太喜欢纪录片了,所以拍摄的电影都如此纪实性。后来发觉,当初还是学生的贾樟柯可能各方面条件不足,拍摄器材和场景、演员都十分粗糙,为了在同样粗制滥造的影片中脱颖而出,贾樟柯只能通过别具一格的影片风格获得业内好评,当然,他成功了。
近年来贾樟柯已经受到商业片的影响开始转变影片风格,《天注定》就有明显的苗头,但是并未大获成功。《山河故人》的故事结构和《天注定》类似,都是三段式,但是《山河故人》的叙事就有了明显的突破,感情上也细腻了许多。
第一段故事讲述的是一段三角恋情,其实这反映了当初一代人的现状。贾樟柯塑造的女主角形象不是偶像剧中的傻白甜,反而更像是婊子,徘徊在两个男人中间,没有明确给任何一个人机会,最后选择了有钱的,但是人品和作为却并不光明磊落。你说她利欲熏心,那倒不至于,最起码是真的喜欢,但是如果从一开始就选择错了,真的会毁了一生。
开篇就是一段舞蹈,交代女主角的爱好,接着通过几句简短对话交代人物关系。贾樟柯在人物上面的把握是让观众认可的。
第二段故事是一段母子情,离婚后的女主父亲去世,儿子到乐前来祭拜,许久不见的母子感受到了明显的隔阂,从文化、习惯上就能清楚感受得到,虽然女主过得也很好,家境富裕,但是可以看出她并不幸福。儿子的到来让她重新感受到了亲情的慰藉,然而却发现儿子和后妈的关系要远胜于她。母子俩第一次见面,贾樟柯就通过几句对话表现了二人的差距,儿子喜欢说妈咪,但是女主却不喜欢儿子用这么洋气的词语叫自己,这就是隔膜。
第三段故事是一段母子恋,儿子随着父亲移民澳大利亚,父亲又离婚了,从小失去母爱的儿子变得孤僻古怪,甚至依赖大龄女性,所以才有了和自己中文老师的一段感情。话说第一次在影院看到那段床戏确实有点恶心,怎么看都觉得像是儿子抱妈妈,而且还是用抱着女朋友的方式。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过有关恋母情结的介绍,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所以男性在不成熟阶段都会存在这样的心理,更何况是到乐这样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呢!
贾樟柯通过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阶段展现一个女人的一生,结尾处女主一个人孤独地跳舞,仿佛融于自然。她背影孤寂,但是整个人的状态很放松,似乎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不错,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珍惜是福。

观《山河故人》有感


孤独的时空漂泊者

——观《山河故人》有感

陈君兰

走出电影院,我在手机上打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流淌的时间就是故乡。而这正是哀伤所在。"

我看《山河故人》的时候,几次湿了眼眶。

很多贾樟柯的粉丝认为,这部电影和他之前的作品很不一样。也许吧,因为这部电影似乎不再纠结于各种现实的反映和符号的表达,只是随时间的流淌讲述了一段有关山河与故人的故事。然而,经典的山西口音和悠长安静的长镜头时刻提醒我,这仍是一部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贾氏电影。

影片前后用了三种画幅来表现三个年代,故事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淌,从1999年到2014年,再延续到未来的2025年。

1999年的山西小城汾阳,涛儿和煤矿主张晋生、矿工梁子陷入了一段年轻的三角关系。张晋生最终赢得了涛儿的心,而伤心的梁子选择了离开,成为影片里第一个远走他乡的人。2014年,病重的梁子携妻带儿回到了故乡,而此时的涛儿已经离了婚,儿子张到乐将要被前夫晋生带往遥远的澳大利亚。2025年,长大成人的张到乐早已忘记了中文,他与父亲无法沟通、矛盾重重,只记得母亲的名字叫"tao",并与中文老师米娅发生了一段忘年恋。

我觉得感伤。

1999年的梁子的无奈,是爱情、是生活、是现实,这无奈逼得他远离了故乡,又在2014年带给他致命的肺病。这是大时代裹挟而来的小人物的悲哀。

而1999年幸福步入婚姻殿堂的涛儿和晋生,在2014年成了分隔两地的陌生人,即使涛儿仍守在故乡,她的儿子到乐也早早地被上海的一切影响,对家乡、甚至对母亲全然陌生。比起这山西小城,"上海"代表的是现代化、国际化,它是故乡的反义词——儿时的到乐已经开始了背井离乡的旅程。

到2025年,名为"美元"(英文名为dollar)的到乐生活在澳大利亚,彻彻底底忘记了中文,以致无法与父亲交流。澳大利亚对他来说并不是真正的"家",因此他找不到归属感,甚至因此困顿于人生的意义,成了一个矛盾而痛苦的人。此时的张晋生对于离乡的焦虑表现得更为直接,他在澳大利亚摆弄着早年在山西找不到的枪支,眼前却没了梁子那样的"敌人";他无法与只会讲英语的儿子交流,这种父子情感的远离,让他暴躁易怒;他和这里的生活、这个时代的生活,显得格格不入。

值得一提的是到乐与他的中文老师米娅发生的那段忘年恋。相差近四十岁,高空中到乐对米娅的忘情一吻,让人有点猝不及防,但是这小小的猝不及防之后,你便知道,这又是情理之中的。到乐仅仅记得母亲的名字叫"tao"——是母爱的缺失诞生出这样的爱情。看似是身处未来的两个自由思想之男女拥抱在一起,实际却是两颗漂泊异乡的孤独心灵在互相取暖。放肆爱情的背后是让人感伤的情思。

时空的转换演绎着各种不同的远离。贾樟柯用他独特的手法表现出了魔幻与现实的交错相融。未来的2025明明还未来,你却觉得它是如此真实。无论是故乡的黄河还是未来澳洲的海岸,翻滚着的涛涛江水和海水就仿佛时间一样,一边滚滚流逝,一边冲击着故人们不断远离故乡山河。你太过渺小,根本无力与之抗衡,于是人人都在孤独地流浪他乡,成为时空的漂泊者。这就是我所说的湿了眼眶的感伤。

叶倩文的《珍重》和迪斯科舞曲《Go West》贯穿于整部影片,一个温柔,一个狂热,却都一样是萦绕于故人们心中的旧年代的旋律和情感。

最终,到乐的回乡之旅因和米娅的一场争吵而无法成行;涛儿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房子里包着自己根本吃不完的饺子。澳大利亚海边的到乐、汾阳雪地里的涛儿,他们好像置身于不同时空。我们不知道故事的走向,也不知道故事里的离乡人最终能否寻回心里的故乡,我们只是安静地看完这个故事,然后轻轻收藏了贾樟柯想要告诉我们的那份感伤。

影片的最后,《Go West》响起,年老的涛儿独自在旷野的雪中起舞,神情仿佛1999年。

江湖儿女观后感范文:江湖有儿女,山河无故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由赵涛和廖凡等主演的爱情犯罪电影《江湖儿女》呢?影片首播于今年的9月份,主要讲述了巧巧与斌斌相爱分离由重逢的故事,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相对不错,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看完电影丧了两天,为巧巧不值,为自己不值。

相对以前的自己,现在可以用逆来顺受来形容自己的情感状态。不奢求你给我什么,你给我什么我都照单全收,优点我欣赏,缺点我包容和接受,只要我认定了就是你。

经历过逆来顺受,却认清,我无法一眼认定一个人,也无法一直包容和接受。我试着逆来顺受地迎合和喜欢,却始终不忍自己受到伤害。

可能本质上说自己逆来顺受,更像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手段,不动于情,不愧于心。

我对世界本就恐惧,逞能地和世界打交道。两性之间,朋友之间都是我心甘情愿的付出和默默的等待以及相互的磨合造就了深深地信任基础。

江湖儿女里面巧巧也是,有了坚厚的信任基础,凭着信任,救了斌斌一命,替他坐了五年牢,去重庆寻斌斌,又回大同继续做江湖。

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我想不通斌斌最后走了,现在也还是不懂,但我懂巧巧,我也不钻牛角尖想斌斌为啥走了,他凭什么走了。虽然巧巧大半辈子都因斌斌很伤心,但巧巧在做她自己,做她认为的江湖儿女,她进了江湖中,走不掉的。所以不管斌斌如何对她,好与坏,后来都不重要了,虽然很痛。

看完电影回去的路上胸口一直闷闷的,替巧巧难过,替自己伤感。斌斌这是一棒子一棒子往巧巧的身上打啊。

坐在图书馆门口我打电话边说边哭睡觉前边喝酒边哭。

冷静下来,想抱抱巧巧,巧巧别伤心,你已经拥有属于自己的江湖。

再抱抱自己,坚定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已经在做自己了,更重要的是坚定自己。

《山河恋》观后感范文


这部剧延续了于妈的风格,本是亲密无间的姐妹却要在那深宫内院斗得你死我活。玉儿与海兰珠是一对同父异母的姐妹,她们在草原上打猎放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两人在叼羊大会上遇到了各自心爱的男人,玉儿对自己的姑父皇太极一见倾心,而海兰珠则对青梅竹马的恋人卓林芳心暗许。这样看来姐妹的反目并不是因为同一个男人,但命运却把二人推向了同一个男人皇太极。初见玉儿的多尔衮深深的被玉儿吸引,可是却相见恨晚。玉儿已经爱上了自己的哥哥皇太极,但多尔衮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默默的守在他身边,因为在他的心里已经再也容不下别人。这是多么复杂的关系侄女爱上姑父、弟弟爱上嫂子、姑父爱上了侄女同父异母的姐姐,这样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从一开始就是错的。但他还是一错再错了下去。

玉儿对于痴情的多尔衮一直心怀愧疚,但二人之间却是不可能有什么结果。为了平息多尔衮与大玉儿之间的流言蜚语,多尔衮娶了大玉儿的表妹小玉儿,希望多尔衮可以从那段恋情中走出来。却不料这又是一段悲剧的开始,在多尔衮前往科尔沁于小玉儿定亲时多铎在途中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琪琪格,却不料这个琪琪格却是他素未谋面的嫂子。他与自己的哥哥陷入了同样的困境,爱上了一个自己不该爱上的女人,索性多尔衮并不像皇太极那样,虽然无法将心交给小玉儿但却对她呵护有加。但小玉儿的意外身亡使多尔衮自责不已,并立誓此生不会再娶。

皇太极因海兰珠的死大受打击最终一病不起,但当他知道海兰珠死亡的真相时他彻底的崩溃了。他伤害了一个曾经深爱他的女人,却把心交给了一个一心想要杀了自己为心爱的男人报仇的女人。他是一位伟大的帝王却不是一个成功的男人,起码在感情上他输得一败涂地。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并未抢夺皇位,而是遵守了他要守护玉儿的誓言。让她的儿子福临登上了皇位,并尽心辅佐福临但他的尽心并未得到福临的体谅。年少气盛的君王把他视为自己的杀父仇人欲除之而后快,福临设计杀害多尔衮,多尔衮明知是圈套但还是义无返顾的跳了进去,在死前他终于完成了自己此生的夙愿,他静静的死在了玉儿的怀里。

玉儿看着怀中死去的多尔衮,心中感慨万千如果当年他选择的是多尔衮,而不是皇太极那结局又会是什么样。或许那些那些悲剧就不会发生,但世上没有如果,那些错过的人和事不会再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观后感收藏】山河月明观后感(350字)


静下心欣赏一个作品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观赏了作品之后,我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我们对待生活的方式是丰富且多元化的,观赏影片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其实最好的欣赏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观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作品观后感记录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观后感收藏】山河月明观后感(350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河月明观后感(篇一)

《山河月明》这部剧中自然少不了这对夫妻的戏份,剧中马皇后揪老朱的名场面令人印象深刻。虽然这段戏份很可能是编剧的个人发挥,不见得是史实,但足以说明他们夫妻俩感情甚笃,从逻辑上是完全可以自洽的。电视剧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历史,电视剧是在历史的宏观背景下的合理虚构和演绎。

太子朱标一家子的关系朱标作为大明王朝开国太子,其权力之大恐怕是历史上其他各个朝代皇太子所完全不能比拟的。作为老朱最中意的接班人,朱标享受了最顶级的教育资源,由太史公宋濂担任其授业老师。朱标还能随父亲南征北战并协助处理军务,这样既可以学习治军的方略,又能在军中树立威望和积累人脉,为日后顺利接班做好铺垫。朱标能文能武,不仅能和文臣打成一片,也能得到武将的支持,纵观整个大明王朝早期,再也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接班人。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可能是天妒英才吧,这位地表最强的优秀太子不幸英年早逝,朱元璋的接班人计划遭遇了挫折。电视剧《山河月明》中朱标的戏份也不少,演员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

山河月明观后感(篇二)

剧情设计及演员对朱标的演绎,堪称一大亮点,甚至有些处理得过亮了,角色身上有了青年英主的气象,这不太像史书上的朱标,倒有些接近青年康熙。当然,历史和人物本来就是复杂的多面体,我们也不完全排除真实的朱标身上很可能有剧集中演绎的这一层面,剧集是大众文艺,不能深刻到让观众时刻带着专家式的辩证思维去看戏。

《山河月明》第二个让人遐想之处在于,剧集显示出了古装剧和历史剧的无限可能性。该剧播出前的预热宣传,以及播出后的一些评论文字,多爱用“史诗”形容。可播出后再看,历史情节的铺陈虽说是有的,但对史料的改动也不小,叫“史诗剧”显得略严肃了,称“传奇剧”可能更加合适。

山河月明观后感(篇三)

《山河月明》讲的是朱棣的故事,结果已经播出过半了,朱棣还只是个王爷。当然这部剧的槽点还不止这些。1、老戏骨多但是戏份少初看这部戏的阵容还是很强大的,像《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的合体,王庆祥饰演的李善长,张丰毅饰演的徐达,王劲松饰演的刘伯温,杜源饰演的胡惟庸,王绘春饰演的姚广孝,张光北饰演的王保保,王姬饰演的马皇后等等。如今老演员的数量已经是衡量一部古装历史剧好坏的标准之一了,本来以为这些从经典历史剧中走出来的演员会给这部剧增色不少。结果所有的这些老演员的戏加起来还没有一个蒙古的公主戏份多,甚至不如太子的一个侧妃多。虽然这部戏的第一主角是冯绍峰饰演的朱棣,但是既然选择了找这么多老演员来饰演朱元璋时期的重要角色,总要好好利用起来吧。

山河月明观后感(篇四)

《山河月明》来到了第7、8集,朱元璋与淮西勋贵们的暗斗变成了明争,李善长、胡惟庸、宋国公、朱亮祖、傅友德,这股暗流在涌动,随时可能撬动这刚刚建立的大明江山。胡惟庸看似效忠朱元璋,但他的聪明、他的腹黑让太子朱标感到恐惧。

徐达得胜而归,与朱元璋、马皇后家庭聚餐,烧鹅再一次出现在了显眼的位置,我猜测这部剧要批判徐达之死与烧鹅阴谋说,胡惟庸取代李善长成为相首,这期间其实是略过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杨宪,但是如果这也按照史实去拍,就会让观众找不到重点,毕竟讲述的是朱元璋和淮西勋贵这条线,而杨宪是刘伯温保举的,又涉及到淮西和浙东的党争,之后还有左丞相汪广洋,那就真成了纪录片了。

山河月明观后感(篇五)

这部剧里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就是朱雄英,朱标的嫡长子,为朱标的正妻常氏所生。其他影视剧很少提及的这位皇长孙,他的后台太硬了,外祖父是大明王朝第一悍将常遇春,舅姥爷是大名鼎鼎的大明战神蓝玉。只可惜这孩子命太薄了,活了不到八周岁。如果他能正常地活着的话,很有可能是大明的第二任或者第三任皇帝,也就基本没有建文帝朱允炆什么事儿了。

但是,历史永远是不能假设的,由朱标侧妃吕氏所生的朱允炆阴差阳错地成为了皇长孙,太祖朱元璋的钦定继承人。洪武皇帝为了给朱允炆顺利接班扫除所有障碍和潜在的威胁,不惜大开杀戒屠戮开国功臣。老朱本以为这样就能保建文帝一生平安无虞,但最终还是未能避免朱棣朱允炆叔侄兵刃相见同室操戈。老话说的话,清官难断家务事,老朱虽贵为天子,也难断自己朱家的家务事,或许这就是天意吧,毕竟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皇家也概莫能外

相信《《山河故人》观后感18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