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读山河之书有感1000字

读山河之书有感1000字

《山河故人》影评600字。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观看过程,我们可能会不断有思维的火花在跳跃,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的,观看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写写观后感,可以更好地训练我们的写作思维。那么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山河故人》影评600字,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山河故人》影评

第一次看贾樟柯的影片还是《小武》,那时候并不看好贾樟柯这个导演,觉得他在叙事和电影形式上故意讨巧,只是为了推陈出新、另辟蹊径,实则是投机取巧的行为。后来看《三峡好人》更是觉得枯燥乏味的长镜头是催眠神器,不知是受了台湾导演侯孝贤的影响还是这货太喜欢纪录片了,所以拍摄的电影都如此纪实性。后来发觉,当初还是学生的贾樟柯可能各方面条件不足,拍摄器材和场景、演员都十分粗糙,为了在同样粗制滥造的影片中脱颖而出,贾樟柯只能通过别具一格的影片风格获得业内好评,当然,他成功了。
近年来贾樟柯已经受到商业片的影响开始转变影片风格,《天注定》就有明显的苗头,但是并未大获成功。《山河故人》的故事结构和《天注定》类似,都是三段式,但是《山河故人》的叙事就有了明显的突破,感情上也细腻了许多。
第一段故事讲述的是一段三角恋情,其实这反映了当初一代人的现状。贾樟柯塑造的女主角形象不是偶像剧中的傻白甜,反而更像是婊子,徘徊在两个男人中间,没有明确给任何一个人机会,最后选择了有钱的,但是人品和作为却并不光明磊落。你说她利欲熏心,那倒不至于,最起码是真的喜欢,但是如果从一开始就选择错了,真的会毁了一生。
开篇就是一段舞蹈,交代女主角的爱好,接着通过几句简短对话交代人物关系。贾樟柯在人物上面的把握是让观众认可的。
第二段故事是一段母子情,离婚后的女主父亲去世,儿子到乐前来祭拜,许久不见的母子感受到了明显的隔阂,从文化、习惯上就能清楚感受得到,虽然女主过得也很好,家境富裕,但是可以看出她并不幸福。儿子的到来让她重新感受到了亲情的慰藉,然而却发现儿子和后妈的关系要远胜于她。母子俩第一次见面,贾樟柯就通过几句对话表现了二人的差距,儿子喜欢说妈咪,但是女主却不喜欢儿子用这么洋气的词语叫自己,这就是隔膜。
第三段故事是一段母子恋,儿子随着父亲移民澳大利亚,父亲又离婚了,从小失去母爱的儿子变得孤僻古怪,甚至依赖大龄女性,所以才有了和自己中文老师的一段感情。话说第一次在影院看到那段床戏确实有点恶心,怎么看都觉得像是儿子抱妈妈,而且还是用抱着女朋友的方式。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过有关恋母情结的介绍,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所以男性在不成熟阶段都会存在这样的心理,更何况是到乐这样从小失去母爱的孩子呢!
贾樟柯通过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阶段展现一个女人的一生,结尾处女主一个人孤独地跳舞,仿佛融于自然。她背影孤寂,但是整个人的状态很放松,似乎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不错,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珍惜是福。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山河故人观后感


山河故人观后感(一)

老年沈涛给狗解开绳索,在全片最有标志性的那座文峰塔前面的空地上,伴着一首快节奏的英文歌,时尚地扭动了起来。影片结束了。"浅薄"的朱先生不由自主地说道:"这片子要表达什么啊?"我"扑哧"一声笑了。是啊,市场上充斥着太多"表达"的电影。表达一些圣人们几百年前就说过而今被编剧或导演刚刚悟出来的道理,通过对现实的粉饰而不是抽象去表达一些小情感,等等。然而,真正有独立思想的人并不稀罕别人的教导,务实的人也没时间去体悟一个陌生人的小情感。高行健说:"作家并不承担道德教化的使命,既将大千世界各色人等悉尽展示,同时也将自我坦呈无遗,连人内心的隐秘也如是呈现,真实之于文学,对作家来说,几乎等同于伦理,而且是文学至高无上的伦理。"虽然说得是文学,却也同样可以用于表达艺术的意义。文学艺术吸引人的地方恰恰在于它通过某个主观的文学艺术家的角度,试图用冷眼去还原、抽象和呈现出客观的世界。管中窥豹、盲人摸象,虽然不同的角度呈现出来的东西是不同的,但却都是真实的。"作家把握真实的洞察力决定作品品格的高低",艺术亦如是。文学艺术之于人类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引发人们对于人性、社会和时代等等的思考,从而深化我们的生命。一个好的作品恰恰是因为它"呈现"了观众共同拥有或经历的"真实",而不是仅仅"表达"了导演的想法。这也是我一直喜欢贾璋珂导演电影的主要原因之一。《山河故人》,一如继往地将时代中的人性呈现了出来。

影片由三个时间片断构成。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末,还称不上暴发户的男主煤老板张晋生在与煤矿工人梁子的竞争中,赢娶了女主角沈涛,又有幸得子。与此同时,煤价正起来。第二个阶段是2014年,张晋生早已脱离日渐衰落的煤业夕阳,转了风投行业,混迹上海。而煤矿工人梁子却在长年暗无天日的井下劳动中被查出肺病。沈涛已与张晋生离婚,单身一人在汾阳经营一个加油站。给梁子的经济困难搭了把手。送走了老父亲。咽下了与亲生儿子之间的沟通障碍。第三个阶段是2025年,张晋生犯事潜逃在澳大利亚与儿子张到乐同住。无根的张到乐在异国他乡迷茫、痛苦。父子之间从语言到思想的鸿沟,无法跨越。

影片四个主要人物的个性和在时代背景下的生命历程,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煤老板张晋生上进不服输的个性和他的起伏人生、煤矿工人梁子倔强又随和的个性和他的无力人生、富二代张到乐无根的命运、在被安排下成长起来的个性和意识觉醒爆发后的迷茫人生、县城女青年沈涛温和善良的人格以及她孤独安乐的人生。人性与时代在细节中交互。正如一个人的老年沈涛也可以在天地间时尚地扭动。因为,这就是沈涛。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这就是我们的时代。这就是《山河故人》。

山河故人观后感(二)

一个人跳舞,清晨到日暮

周末深夜去看了贾樟柯的《山河故人》。

当片尾的音乐响起,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三段式结构的影片,讲述了一个女人1999年的青年,2014年的中年,2025年的暮年。

她身边的人来来去去,恋人、父亲、前夫、儿子……皆成故人。

最后只剩她形影相吊,看时光流逝,听年华匆匆。

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谁也不会永远悲伤地坐在谁身边。

前苏联有一部电影《一个人的遭遇》,讲述了一个大致相同的故事,不过是在战争年代。

还有余华的《活着》,电影里喜剧化的表演多少冲淡了原小说的悲剧气氛,如果看原小说,你会感到更悲凉的无力。

但这就是生活。

生活是如此的让我们无力,可是我们还是要坚强地走下去。

贾樟柯不是一个将生活戏剧化的导演,你在他的影片中看不到多少刻意的戏剧冲突。

他永远像一个冷静的世俗生活的记录者,镜头里的人物只是说着跟你我相同的话,做着跟你我相同的事。

所以你可能会觉得他的电影不紧凑,但生活本身就是这么波澜不惊。

波涛汹涌的那是主旋律战争片,或者36D的天生尤物。

贾樟柯镜头下的汾阳县城,是如此地接地气,头发蓬乱的中年男人,土气羞涩的县群艺馆演员,到处拆迁的居民区,乱哄哄又生机盎然的街道,几乎囊括了这个时代变迁时,内陆地区城乡结合部的所有元素。

作为VCD时代就看过《小武》和《站台》的观众,我已可以不借助字幕就听懂汾阳话,那是北方语系中难得听到的软语,醋溜俏皮又好听。

不过首次接触的观众得做好全程看字幕的准备。

汾阳系列的电影里,汾阳人心情烦乱时,会爬上城墙登高远望,《山河故人》里依然如是。

这一点,和同样有着古城墙的荆州人何其相似。

因为真实,所以可信,因为接近,所以亲切。

反倒是影片第三段的澳洲故事看着不像贾樟柯的风格,"奶孙恋"的故事设定,也许是为了表现儿子心中的恋母情结吧。

因为妈妈曾经告诉他,牵挂是爱里最疼的那一部分。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天国的列车,沿途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你走完。

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车慢一点,陪伴的时间就更长一些。

影片开头,赵涛在县群艺馆里跳起"pet Shop Boys"的《Go west》时,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听到这支曲子的情景。

那是在大学校园里主席像下的周末舞会上,心怀鬼胎的我们,围着一个来自云南白族的校花肆意地扭动身体,挥洒荷尔蒙过剩的青春,意图引起校花的注意。

但最后我们往往追不到校花,只是沦为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笑话。

当影片最后赵涛在漫天大雪下重新跳起《Go west》,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眼里会有泪光闪动。

人生几十年,不过弹指间,大好青年变成空巢老人,每个人都注定孤独。

就像阿妹在一首歌里唱到的。

我一个人跳舞,

从清晨到日暮。

山河故人观后感1000字


《山河故人》观后感

再看一遍电影《山河故人》,有很多的感触。

第一个感触是:如果我是梁子的话,我会选择去向张晋生妥协,让自己消失在沈涛面前,把张晋生想要的都给他。因为我知道,我没有任何理由去与张晋生抗衡的,张晋生太大太强了,我和他完全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如果和他抬杠的话,到最后吃亏的还是我。这是一种策略,是一种智慧。而电影中的梁子并没有这么做,最终只能落下一个悲催的结局。而张晋生呢,他什么都没有损失,不会因为梁子的抵抗而改变些什么。他想要的东西是很容易获得的,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而已。而梁子在他眼里,顶多是一个小小的绊脚石而已,对他根本够不上威胁。而那晚张晋生对梁子说的那些话,我觉得那才是真正的实话:梁子和沈涛不合适。只是当时梁子还不明白这些。最后呢,张晋生想要得到的东西基本上也都得到了,他就是属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那一少部分成功者。

我在想如果当初梁子懂得那些道理的话,不去向张晋生抵抗的话,最终的结果应该会好很多。或许张晋生会帮助他(他们俩是发小),给他机会,让他一步步地往上爬,去获取一些资源。或许在梁子落难的时候,张晋生会拉他一把。总之,他们还是好朋友,还是发小,梁子或多或少会得到他的帮助。这点很重要。所以,在自己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妥协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你向某人妥协的时候,主动地避开与对方交火的时候(这种交火可能是因为对方引起的),对方会觉得欠你一个人情,在必要的时候或多或少地会帮你一把。

第二个感触是:只有少数的成功者才占据着社会的大部分资源。他们可以用自己手上的资源去换取他们想要的很多东西。而大多数的普通人,是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的。提供给他们的选择范围也是很小很小的。他们当中,也不凡会出现几个人挤进富人的圈子里,但其概率是极其微小的。万人当中就成就那么几个,而且成就的这几个人当中有很大部分是靠运气获得的。真正努力的人未必能够成功。

而那些原本就占有社会资源的那一少部分人群,会更加地努力,更会想办法去巩固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让他们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别忘了,能够获取到社会上的资源的人大多是这个社会的精英,是比我们聪明得多的人。他们懂得比我们更多,比我们更知道如何去换取资源。就这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别去相信电视上所看到的一些败家子官二代富二代什么的。告诉你,真实生活中,官二代富二代们都非常的平易近人,很和善的,他们从小就拥有优越的环境使他们有很高的素养,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识别出来,他们是很受欢迎的。我就结识过几个官二代富二代,他们对人都很友好,比一般的普通人更善良。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在这种社会资源不合理,不平等的情况下,该以何种方式去看待这种不公平,以何种方式去生活呢?

我觉得首先要尊重事实的存在,承认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化。这是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接受和面对的事实,这也是很难做到的一点。但是,任何形式的抵触与逃避都是无济于事的,任何形式的反抗都是很愚蠢的,社会不会因为你的反抗而会发生一点点的改变。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尊重事实的存在,向现实妥协。在承认事实存在的情况下,去想办法如何让自己每天都过得舒服些,平和些。快乐些。自己学会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价值体系。尽可能多的是,心平气和地面对、接受和理解这种不公平性,而不是如何去评价这种不公平性,这没有一点儿意义,社会本来就不完美。

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出身不可控,运气不可控,努力可控。当你没有选择余地的时候,努力是唯一的变数。当你有选择的余地的时候,选择(运气)比努力重要。

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个个人都可以用多种维度去定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身份、地位、名誉、富有,这些东西都很美好,但都不是我们所能够把控的东西。生命不仅仅有高度,还有深度、宽度和温度。去追求这些无功利性的东西或许能解放我们的人生。


愿每一个生命都得到绽放!

《山河故人》观后感1000字


《山河故人》观后感1000字

原创: 梦杳

生活中过多的牵绊,让我把看这部电影的时间一推再推。现在,虽然我也只能捡拾起零碎的时间来观看这部影片,但好在《山河故人》是由三个年代组成,过去、现在、未来。它没有被我肢解,非常契合我的时间。

事实上,贾樟柯的电影,我也只是闻其名,而从未看过。但这部《山河故人》给我一种惊艳的、似曾相识的感觉:朴实、自然、无噱头、写实,有点类似于我以前看过的台湾电影。也是终于明白为什么贾樟柯最喜欢最常用的女演员是他夫人赵涛了。赵涛是看上去不像演员的演员。她说着标准的山西汾阳话,没有明星气,没有违和感,很接地气,在影片中她哪里是贾樟柯的夫人,分明就是在汾阳土生土长的小学老师涛。剧中的梁子、晋生、包括涛儿父亲、矿井工人都分明是他们本人,不是在表演。这部影片在我看来不是戏剧,是生活本身。

山河依旧,故人离散。

影片的最后,50岁的涛儿,也就是2025年的涛儿独自在家包着饺子,她恍惚听到有谁在叫着“涛”,她一愣又转而一笑,是那种自嘲的笑。还能有谁叫她?都不在了。当初她最爱的是矿工出生的梁子,但她没有选择他,而是选择了会赚钱的晋生。可是性格、志趣的不同让他们最终还是分道扬镳。儿子到乐判给了在上海做风投的晋生。现在我们转过来看,如果涛嫁给了梁子会是怎样的结果?可是生活哪有如果,她的选择决定了她的人生之路。

影片一晃十五年后,时间到了2014年。梁子在矿井上查出了肺部肿瘤,需要很多钱做化疗,梁子只得违背当初因涛和晋生结婚所立离开故乡永不回来的誓言,带着爱人和一岁多的孩子回到了故乡。这就是现实的残忍,他不是衣锦还乡,而是狼狈而回。这就是生活,是真实的现实。又有多少人能够锦衣而回?

涛的父亲在去参加外地好友七十大寿的途中,死于脑溢血。他在好友所在的车站,给好友打了电话告知他的到来,然后在闭目养神中过世。影片中彰显了贾导的人文关怀,他安排几个僧人坐在涛父亲的旁边,好友不断的电话都没有叫醒涛的父亲,这让僧人们意识到情况的不妙。他们走过去,试着他的体温,最终虔诚地为他超度。这个场景来源于一则新闻,在车站候车的男子突然去世,人们都只是围观,只有一个僧人走过去为他念经超度。影片中,贾樟柯没有直指社会的冷漠面,更多的将人文关怀植入,使得暖色调稍重些。是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给人希望。

影片安排晋生带着到乐去了澳大利亚。直接后果是到乐不会一句中文,或者潜意识里,到乐不愿意再回想他的童年,他被父亲带着远走他乡,再没见到母亲。不说中文,这也许是到乐在做无声的抗议。晋生也只能靠百度翻译来和儿子交流。从此涛和儿子到乐远隔天涯。老年的涛在雪中独舞。无论怎样,路还需自己来走。

过去、现在、未来,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因为涛父亲的去世,涛得以见到儿子到乐。到乐完全城市化的打扮、举止让涛知道到乐是不属于自己的,为了陪儿子的时间更长些,涛坐慢车送到乐去晋生那。在路上,涛和到乐共用耳机听了那首《珍重》。

也许在那一瞬,小到乐体会了离愁别绪。这一直深藏在他的记忆中,在长大成人后到乐在澳洲见到了比涛还大的中文老师Mia,久违的母性关怀让到乐对Mia有种亲近感。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Mia与亲人的隔阂,与环境的无归属感,以及爱听《珍重》,都使得两人慢慢走近并擦出爱的火花,也使得母子恋没有违和感。爱不就是这样自自然然地产生地吗?真正的爱是没有标尺去衡量的,没有阶级,不分年龄,不求回报,无关利益。虽然影片结尾是开放式的,但足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哲学。

每个人既是别人的配角,也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他既是在别人的生活里同行一段路,也是最终只能自己走过漫漫人生路。惟愿珍惜、珍重。

《山河故人》观后感300字


《山河故人》观后感

远离自己出生的故土,成长在他乡,远走异国,已听不懂乡音。拥有了不受限的自由,却不知这样的自由带来的彷徨、迷茫、失落从何而来。眼前一望无际的大海,海浪拍打礁石发出剧烈声响。落日余晖,梦幻般的光影与海平面交融。此情此景引得无数游客纷至沓来游览赏历。而这一切却不及耳旁回响着母亲放的那首听不懂的粤语歌来的魂牵梦绕,递过墨镜带上开车的侧脸,场景似曾相识。身体活在当下,心游荡在一个个闪现的Daja-Vu中。根在远方,大洋彼岸,故乡是那回不去的地方。原处守候的人们,经历着自己那一代人的动荡、变革。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行,自己的初心呢,只在回忆青春的律动中得到一丝慰藉。

怎么会有冲动写观后感,一定是被深深地震撼,触及心底。今年的电影节观影数十部百感丛生,却不知从何落笔,可能是人懈怠了,往年看一部写一部的心境也不复存在。《山河故人》一直知晓,未曾细究的片子,昨夜观影后,久久不能平复。虽然对电影在某些时代痕迹的处理细节,觉得有待商榷。素材本身的挖掘立意深刻,发人深省。同时也感恩当下自己所拥有的有母在,不远行的珍贵光阴。

《山河故人》观后感1800字


《山河故人》观后感

可能,当贾樟柯远离了《小武》《站台》那几部早期的、灰蒙蒙的粗粝作品之后,影迷们对于他的评判就注定分裂了。这与人们的见识和成长速度有关,也与贾樟柯自己的奔跑节奏有关。总体上而言,很多观众停在了原地,而贾科长自己提拔了自己。
大多数人最初爱上贾樟柯,是因为他身上与生俱来的、呛人的尘土气息。很多人觉得,贾樟柯必须一直这样灰头土脸下去,像一颗绝望的钉子,有必要终生扮演那种边缘而决绝者的代言人,哪怕付出锈蚀自己的代价。但是,贾樟柯怎么可能困住自己呢?如果他的野心真的如此狭窄,那么他最初的作品中也不会渗透出那样击中人心的力量。所以,贾樟柯的变化是注定的。他从叙述自身经验转变成一个可以对更庞大的世界进行虚构写作的作者,这种转身是成为真正导演的必要一步。很多被寄予厚望的艺术片导演都困在了那道门槛之前。而贾樟柯顺畅地越过了那个微妙的鸿沟,而且并不是以损伤自己的特性作为代价。
和《天注定》相比,《山河故人》口碑的共识度可能会高一点,但也不太可能完全被调和。喜欢它的人会认为贾樟柯已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国际化地位,而不喜欢它的人,这部空间线横跨大洋,时间线又直指未来的电影,简直就是装逼过度的一桩铁证。
其实,即便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拍摄了海边别墅和私人飞机以及具有科幻色彩的平板电脑,但这部戏仍然特别贾樟柯,因为你顺着那根线索找到的那只锚,仍然深深地扎在山西的县城里。
一度,贾樟柯想远离县城,他曾经反问,难道我就只会拍县城吗?其实,他并不太在乎拍摄的是县城还是都市。因为从整体意义上讲,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县城肆无忌惮,野蛮生长,不伦不类,活力非凡。
而贾樟柯对于这一切的呈现,不喜不悲,灵活而具有调试性。这个矮小的男人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可以放松地行走在欧洲的红地毯上,也可以瞬间回到县城的小面馆里,在他身上,你几乎看不到文化时差。有太多的导演只能顾及一种文化语境,而贾樟柯可以用标准的中国视角拍摄中国,但与此同时却具备奇妙的世界味道。这来源于贾樟柯对于中国的态度,混杂着旁观和亲昵。他高度理解这个国家,却又天然与其保持着警觉与疏离。
这种呈现中国的方式在《山河故人》中异常明显。有时,甚至同时具备高度陌生化和高度的亲近感。比如,那段有关未来的设定。其实,甩向未来的那段故事,一点也不装逼,那是自然而然生长出的时间线。与其说其中的细节有科幻元素,不如说更像是现实缝隙中挤压出的魔幻,像是幽灵般的一笔,如同《三峡好人》中那个突然窜上天的火箭。
《山河故人》与上一部《天注定》完全不同。《天注定》更像是贾樟柯的一口恶气,一声牢骚,一次摔摔打打。他几乎没有运用最擅长的耐心与缓释技术把抱怨与发泄进行进一步的深化,也没有对注定的暴力和突如其来的死亡进行精神性的探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天注定》是贾樟柯最易读懂的作品之一,表浅,像个插曲,犹如一个有性格但一直好脾气的男人发泄了一通,发泄完了,重新收拾起来过日子。而《山河故人》从那种短促的、爆发的气息和节奏中彻底还魂,又一次有了绵长的喘息。它是一幕舒缓、隐忍却到处密布着残忍的故事。而这一次的残忍,不是来源于社会冲突和身体层面的暴力,而是来自于更无法言说的命运和时间的碾钵。
电影中三个人的命运呈现了这个时代最典型的三种分裂。最初,是时代的变革分裂了他们,他们自己选择命运,有意识间杂着无意识。有人觉得自己可以骑在时代身上,志在必得;有人觉得自己可以更加高渺地看待命运,好像处乱不惊但最终一败涂地;有人在随波逐流中做出了效益最大化的抉择。而当时光流转之后,他们不但被命运分裂,三个人也开始了又一次的自我分裂。
最终,孩子成为了最悲剧化的象征,犹如漂浮于这个世界中的、一颗无辜的原子,从山西的县城飘荡到上海,又飘荡到澳洲,在大洋的边缘囚禁与挣脱,在天空中展开一段绝望的忘年之恋。而那个与之亲昵的女人的身份也高度象征化,老师、母亲、情人、人种意义上的亲近者两个被自己的世界放逐的人,在异乡中用肉身的焊接寻求精神上的切近,但最终注定更进一步疏远了彼此。他们想买票回到山西,但最终因为一次争吵无法成行,这不但是现实中的困境,也是精神上的隐喻。人,怎么可能真的回得到过去呢?某种程度上说,最后那段有关未来的呈现,已经残酷地告诉我们,曾经亲昵的人们被时光搅散了,他们不光隔着物理意义上的大洋,其实隔着精神上的次元。在空旷的屋子中包饺子的涛,在大洋岸边独自站立的儿子,二者哪还在同一个宇宙中呢?
人们总以为自己是被地域分隔,其实,当中国的变化速度超越常态的时候,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犹如离心机,早把我们甩进了不同的虫洞。最悲哀的是,我们总觉得彼此尚有重逢的可能。但永久分别的种子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当缠着丝巾的儿子从飞机上被空姐送下来的时候;当他在姥爷的棺椁前迟疑着无法下跪的时候;当她叫着妈咪的时候,就已经注定,妈妈和儿子永远失去了彼此。最终,这个黄皮肤的孩子忘记了母语,被种植在了澳洲,只留下一个叫做美元的名字,这个名字残留着中国转型期粗暴得毫不掩饰的野心,像一个伤疤,让孩子在哪个文化中都不得安放。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作品有着浓厚的悲伤基调,就像贾樟柯的大多数作品一样。他并非故意呈现一种戏剧化的悲伤,只是他所呈现的这个国度,本身有着挥之不去的悲剧涂层。
大多数中国观众无法接受那种高度还原生活本貌的电影,这源自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回避。有太多忌惮和不满,于是他们想扭头不看,充耳不闻。他们无法接受银幕像镜子一样反射残酷的现实影像,而贾樟柯的作品有一种无声的逼迫感,逼迫着人们通过巨大的银幕,望向自己无处可逃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贾樟柯的作品在当下中国,永远无法取得票房回报的原因。对于说出真相的人,有些人称颂其为英雄,而有些人则斥责他揭掉了自己虚妄的保护色。
更多的、从早期就爱上贾樟柯的影迷来说,他的吸引力在于某种程度上的抵抗,抵抗靓丽,抵抗修饰,抵抗昂扬。但是,贾樟柯其实一直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操持着摄影机的抵抗者,他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艺术家,只不过在客观上所喜爱的图像与这个大国崛起背景下,官方与主流话语乐于述说的腔调不太一样而已。他不是那种故意拍摄黑色事件以刺破中国的导演,更不是那种用鲜红色幕布遮挡中国的导演,也同样不是用粉红的艳丽涂抹中国让人遗忘现实的导演。他无限接近透明的灰。他一直在中国遍布着痰迹、尘土、机遇和小广告的地面上贴地飞行。

喜欢《《山河故人》影评6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山河之书有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