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我们的小镇话剧读后感

我们的小镇话剧读后感

2018年我们的小镇话剧观后感3篇。

聚精会神地观赏影片或电视剧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2018年我们的小镇话剧观后感3篇,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2016精选我们的小镇话剧观后感(1)

在本周周四,我们在活动中心观看了《我们的小镇》,整部戏演员们都在很用心的演,观众也比较积极的配合着。我在看完这演出之后,感触也很深。

第一幕,演的是小镇的一天,那是那时候是主角们小的时候,表现出他们的天真,两小无猜。第二幕是演主角们成年后,情窦初开,两情相悦的美好画面。第三幕是女主死后的追悼会以及亡灵返乡之后发生的事情。

在看完整部戏之后,我感觉这部戏就是为了表达人活着才是最美好的,只有在活着的时候真正认识到此时此刻生活的价值,生活才是有意义的。但是人活着的时候,总是不会发现自己到底有多幸福,相反,他们总是抱怨生活,抱怨麻烦,抱怨一切令他们不爽的事。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吧生活过的这么盲目,更多的,我们要多一双眼,一双能发现生活幸福的眼睛。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其实生活真的很美好,别等到失去了就才后悔。尽管生活中有着总总的不如意,但是我们要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就如一句戏中的台词“没什么可以认真的”,没错,这种心态我们可以面对烦恼,面对痛苦,面对人生。

“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面对困难挫折和痛苦时,这种心态往往能让我们更冷静,更能度过这艰难的时期,没错,没什么可以认真的。

2016精选我们的小镇话剧观后感(2)

阅读《我们的小镇》,我会将这些字一个个置换成舞台演员的台词,会想到舞台上奔走不停的演员们将我读到的这些字,一句句地说出来。这和阅读普通小说的经验不同。普通小说,我对词语的体味更多地停在安静里,而《我们的小镇》是有声音的,阅读这样一个剧本,我常常会被里面念台词的人的语气吸引,甚至打断。

是的,我被某个人的一句话带到自己的童年,或者我的故乡里。

尽管是美国一百年前的作品,但是,作为一个小镇,它在世界上仍然有着时间的公约性。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这个被怀尔德无数次重复表述的小镇,仍然可以想到自己的故乡,甚至将自己故乡里的人和故事代入在这个剧本里。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看我们的小镇话剧观后感作文


《我们的小镇》是桑顿·怀尔德(1897~1957)的代表剧作,曾获1938年普利策戏剧奖。本剧以歌洛威尔小镇上两个家庭为主线,通过描写镇上居民的平凡生活,探讨了成长、婚姻、死亡以及生活的意义。本场演出的演员们来自各大院系各个年,级,皆是非专业演员,却以隽永真挚的表演使现场观众身临其境般经历着20世纪初的美国小镇的日常生活,感受着它们的所经历的悲喜哀乐。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们的小镇话剧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我们的小镇话剧观后感1】

舞台监督,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定好角色的第一天,导演就这么跟我说。我当时就在心里想,在话剧的舞台上讲故事,那应该是什么样子。现在已经到了紧张的最后排练阶段,然而我并没有想得很复杂,我想,熟悉我们的小镇,然后自己走进故事中,才会把大家也带进来吧。简单的,和你们一起看这简单的小镇生活,也许就是目的。

戏剧于我们并不是一场风花雪夜的事,对于戏剧的热爱源于内心,始于声屏。声屏总有一种魔力,凝聚着一批喜爱戏剧的人,于是,搭一张台,打一盏灯,一部戏剧的雏形从白纸黑字中跳脱于舞台上。

在声屏,做了一些戏,演了不少角色,过了很多瘾;在声屏,遇见一群一样有梦的人,于是你们一起编织众多亦真亦假的梦,夜幕寂静,世界呢喃。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最大的成就莫过于承受痛苦、纠结之后的角色跃然于台,在话剧里我很享受每一个角色塑造亦或临摹的过程,从无到有的一切原因始于你,他的气息由你决定,他的情感由你传输,他的生活由你呈现,这是一个奇妙美好的过程。就像谷亦安老师所说:“演员在表演中思他人所想,做他人所做,悟他人所感。”想来表演最吸引我的地方也于此,它给你一个机会在可能平凡的一生中尝试过各种人的生活,剥离自我过活多我,用自己的一切折射万物真实虚伪的某些面和角,在享受表演的过程中淋漓尽致释放自己是我对于表演的自私所求。

话剧《淡水小镇》观后感


话剧《淡水小镇》观后感


总试图知道,所花费的时间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
比如说,在行业的分析上会给我什么启示?
比如说,在提高沟通效率上给我什么提示?
比如说,在创作鉴赏推广上给我什么暗示?

感觉只有这样才好意思跟别人说,我去看了场话剧。它哪里好,哪里不好,推荐你们去看

然而,这只是一部由情感堆积的话剧。发生在小镇上的邻居之间,内容是最简单的日常生活:小镇的一天,小镇姻缘,小镇墓园。再直白点,是陈医师和艾编辑两家人的日常,两家小孩之间的爱情,和艾茉莉之死。曹启泰用三个小时讲了跨度几十年的事情,出来时已近十点,时间太快。就像第一幕用几十分钟讲述了小镇的一天后,我不自觉地正襟危坐,心想,真实的一天比这长太多了。

叫孩子起床、孩子磨磨蹭蹭、邻居之间拉家常、聊梦想、爸爸教育儿子应该帮妈妈做家务所有人都经历过或者经历着。我们会想,艺术不是应该高于生活吗?上次去参观艺术展,我还煞有介事地和别人说,我理解的艺术就是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做到极致,我们平常人不那样,而艺术家把那些极致的一种态度或者状态展现给我们,从而拓宽我们对生活的认知、对情感的体验。所以我们是去旁观。而此次,作者分明在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参演,都是艺术家。
前两幕这层意思还不那么明显,第三幕中艾茉莉灵魂重回人间就把这块遮布完全掀开了。站在另一个空间看当时当地的平常,有那么那么多自己不曾用心留意的细节。那时候的母亲那么年轻、那么漂亮;那时候的父亲那么乐观、那么强壮;那时候的自己不知道那就是爱,那就是自己自我又叛逆的成长。
佛教有个观世音又叫观自在菩萨,于是明白,能够站在另一个角度默默观看到这一切,必然大彻大悟,清楚了诸多因果道理。剧中让过世的艾茉莉看着十岁时的自己,突然就想起一句俗语,我们常说三尺之上有神明,这个神明或许真的不是别人,而是,未来的自己。

人还是要一对一对的活才有意义。
剧中不经意地一句台词,只有用过心的人才会感受到它的力量。遇到对的很难,所以那些一对能够对一生的人总是让旁人羡煞。剧尾所有人绕圆圈一周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对啊,我们是一对一对的活着,可是走的时候却是一个一个离场。我们知道这是必然,然而,难道因为知道结局如此残酷就放弃开始的机会吗。尽管艾茉莉因为生子难产而死,思索通篇,却丝毫未提及她对此生的不满、对婚姻的悔意、对生产的恐惧。只能说她,不幸中还是有幸福的。

而真正打动人的,是剧中女人的一句叮嘱。心里一酸,让我想起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自己多幸福,这么大了回到家还能叫一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无论何时,回到家仍然是那个让他们引以为豪的孙子、外孙。每次回家都太想和他们说说话,每次离开又会怕他们有怅然若失的失落。亲情是浓于水的,他们六十年一起相互扶持、经风历雨都化作简简单单的一句叮咛、一句嘱托。我们常常希望看到伟大,而它往往就在身边。真心祝愿他们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看着我们这些儿孙们一点一点长大。

一部话剧,如果能让我们重新认识一句俗语,如果能有一句台词让我们记住,如果能给我们带来一次心灵的震撼,自然、真实又不造作,那么,应该还值得一看吧。




路上想的问题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我只想握紧旁边这位姑娘的手。突然明白,这才是大家来看一部话剧真正的原因。
原来,是爱。

2018年红色话剧谁主沉浮观后感3篇


2016红色话剧《谁主沉浮》观后感(1)


《谁主沉浮》是浙江话剧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创作排演的献礼剧目,邀请了总政话剧团团长孟冰担任编剧、宫晓东担任导演。全剧巧妙的运用了近年来流行的“穿越”元素,让一名在上海新天地采访的青年记者穿越时空,回到1921年7月23日的中共“一大”会场。通过青年记者的视角,以片断和跳跃的形式展现共产党一大会议的进程和主要内容;同时,也通过他与毛泽东等当时参加“一大”的15位新青年的对话,传递出理想与信念的主题。

除形式上巧用“穿越”,《谁主沉浮》在舞美上也颇为用心。为表现时空对话,一面印有当年15位“一大”与会者头像制作的沙幕将舞台前后分隔,青年记者与毛泽东在沙幕前对话,当讲到某位与会者的命运走向时,沙幕便缓缓拉开,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向历史的窗,窗后是演员们展现的一段段革命故事。此外,该剧的音乐以现场伴奏为主,一架钢琴一架古筝分列舞台左右,随着剧情的发展,由演员现场伴奏渲染气氛。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谢幕别出心裁地让“一大”新青年与当代的年轻人同台舞蹈,两代年轻人活力四射的热舞,既拉进了他们彼此的距离,也拉进了舞台与观众的距离。

2016红色话剧《谁主沉浮》观后感(2)

话剧《谁主沉浮》场景取自上海“一大”旧址,剧中人是当年参加“一大”的15名代表。剧情以片断和跳跃的形式展现了“一大”开会的进程及会议的主要议程。剧中除对15位代表做了普遍的介绍之外,着重对马林、李汉俊、张国焘、毛泽东、王尽美等人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重点刻画,有的段落表现了他们在法西斯和国民党的枪口下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有的段落表现了他们晚年对自己人生之路的反思……

“该剧思想深刻,构思精巧,视角独特,语言生动,是一部有着深刻思想内涵和较高戏剧审美意识的作品。”该剧主创人员表示,话剧《谁主沉浮》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憧憬未来,对中国革命和共产主义理想充满信心、壮怀激烈的博大胸怀。

2018年不变的步伐观后感3篇


2016不变的步伐观后感【1】

在省纪委十届六次全会召开之际,由省纪委宣传部与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专题片《不变的步伐——湖北省正风反腐纪实》,于1月22日和23日19:31在湖北卫视播出。

《不变的步伐》是湖北第一部以正风反腐为主题,系统反映湖北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的纪实片。该片分《风正帆悬》和《利剑出鞘》上下两集,共80分钟。上集《风正帆悬》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主题,介绍湖北落实“两个责任”、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的具体举措。下集《利剑出鞘》从党章这一总纪律、总规矩开篇,反映了湖北挺纪在前,严肃查处一批违纪违法的领导干部。

“反腐败斗争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就筹备中央纪委六次全会、谋划好2016年纪律检查工作,召开座谈会,要求持续保持遏制腐败高压态势,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应该说,十八大以来,在中央正风反腐的不懈努力下,经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洗礼”,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渐成共识,“不敢腐”正向“不能腐、不想腐”迈进。然而,树倒根犹在,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就像“牛皮癣”,一旦停止对症施药,便容易反复发作。一言以蔽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打“持久战”。

“纪纲一废,何事不生?”从已经发现的问题来看,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任务依然艰巨。权钱、权色、权权交易屡禁不止不说,官商勾结、窝案串案更是频频出现;一些腐败现象从“地上”转向“地下”,方式更加多样,手段更加隐蔽复杂;还有的甚至订立攻守同盟,公然对抗组织调查……种种问题,也呼唤着党纪党规的“安全卫士”持续保持反腐高压态势。

2018年电影《当我们年轻的时候》观后感


2016电影《当我们年轻的时候》观后感1

青春励志电影《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于2015年5月2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开机仪式。历时九个月,影片于2016年2月25日在烟台公映。

影片主要讲述女主角景秋为了研究生考试,服从学校安排,来到一处偏远的小山村支教的故事。片中穿插了富二代的狂妄不羁,村民的憨厚淳朴,故事朴实无华。该片为烟台本土小成本制作,拍摄地为龙口下丁家镇木厂村,风景清新自然,富有乡土气息。但是,整部影片看下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

其一,对于惜时如金的大屏幕来说,影片安排过多的暗夜场景,对此的交代,最后蜻蜓点水式的就结束了。影片也采用了航拍,可航拍的效果却不明显。其实结尾处完全可以航拍下山上的苹果大丰收场景,寓意也是不错的。

其二,村中几个人物感觉有点诡异:不是放风筝就是打拳的白头发大叔,不是贴宣传画就是搬东西的戴红袖章大哥,说话时而口吃时而流利的村主任,包括主任小跟班……一个个的感觉都不太正常。是不是有点丑化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农村?好人、正常人都跑到城里打工去了吗?

其三,乱石坡那场戏表现得不好!本来可以渲染下,譬如刚把孩子抱走,十分之一秒后一块巨石滚下、有惊无险……电影本来就是讲究视觉冲击的,如果把很多场景留给观众遐想,那就达不到电影应有的效果了。最终,富二代受感染回家向父亲申请资金,捐助小山村。当提出要捐助一百万时,村民们却反响平平,剧情的设置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其四,光影效果不太好,完全没有剧照看着舒服,白白浪费了小山村那么美的山山水水。

“丑媳妇不怕见公婆”,不知道把这部影片捧上天的网友或者影评人,是在鼓励烟台的本土电影,还是在害烟台的本土电影?所以,烟台本土电影,需要加油,不要怕揭短,扬长避短,方为上。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2018年我们的小镇话剧观后感3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的小镇话剧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