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兄弟余华读后感言

兄弟余华读后感言

余华《兄弟》读后感:李光头的时代。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以下“余华《兄弟》读后感:李光头的时代”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李光头的时代

——余华《兄弟》读后感

向何

余华在他的小说《兄弟》后记里引用了一段耶稣的告诫:"你们要走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大的,路是宽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的人也少。"他说《兄弟》这部作品就是一部从"羊肠小道"出发最后到达"遥远的天边"的作品。

这部50余万字的小说讲的是中国"新时代"的故事,讲物质上开始得到满足的人们开始放纵欲望,讲各式各样的人在时代的洪流中不同的际遇。

小说的主人公李光头,一个"反英雄"式的人,说起来有点像《鹿鼎记》里的韦小宝,他喜欢女人,喜欢金钱,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

李光头是个怎样的人?

小说就是从一场可笑的闹剧开始的,主人公李光头的父亲是在厕所偷看光屁股时淹死的,本着"有其父必有其子"的说法李光头十四岁时因为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被送到了派出所。从在厕所偷看女人屁股开始他的身上就有一种猥琐的气质,余华不仅给他了这种气质,他还给了镇上几乎所有男人这种气质。几乎所有的男人都来向他打听他那天在厕所里看到镇上出名的美女的屁股,而他开始用自己的"描述"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一碗面。

现实也许并没有那么荒诞夸张,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很多人不去做的事情并不是不想做,而是怕被别人说。到底不受道德约束的服从欲望的人更恶劣还是背着人偷偷打听的人更为恶劣?大概两种行为都很恶劣,然而后一种大概是做的人多了,别人又常常不知道,所以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更需要批判第一种。

然而当李光头开始发迹的时候,所有这个人物身上的"猥琐"都变成了"高尚",金钱得到崇拜的时代谁有钱谁的行为便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有句话说"自古笑贫不笑娼",很多人也许不是这样想,更多的人就是这样想,还有人偷偷这样想。

当李光头成了有钱人时他对女人的追求成了正当的事情,因为他已经有能力去追求,因为金钱傍身的他看上去比自己那个老实巴交的兄弟宋钢更吸引人。他像是现在社会里的所谓土豪,钱有很多,追求的东西很多,懂得不见得多。然而尽管懂得很少却是很多人连想象都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比如兄弟的妻子,比如他要登上月球。

宋钢最后死去,李光头最后活的很好,尽管他再也找不到"宋钢味道"但是他终究活的很好。他于是费劲心机的怀念一块长大的兄弟,人们因为他的怀念而得到另一个商机——搜寻宋钢遗物,他们支持他的怀念,无论他怀念的是谁。

宋钢诚实善良,每一个像林红那样的女人都会爱上他,宋钢腼腆克制,每一个像林红那样的女人都可能背叛他。背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到最后你发现你背叛的并不值得,悲哀的是因为你没有觉得自己因为那些不值得的东西而去背叛真正值得的东西的行为并不值得。事实上大概也并没有什么值不值得,无论是怎样的人生,无论是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人们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人们也都在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兄弟》讲的不仅是宋钢和李光头两个人,他们是两类人或者那个时期中国人身上的某种共性。而余华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这种思想完全交给了自己作品中的人,你可以从每一个人物身上体会到那种可喜可悲的心情,感慨时代境况,命运捉弄,然而他到底是没有多说一句,他把自己摘出去了,只剩下里那样的一个世界。于是《兄弟》里剩下李光头的时代。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余华《兄弟》有感


读余华《兄弟》有感

谭伟

第一次接触余华,跟大部分人一样,是从《活着》开始,开始着迷。接下来是《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一部部沉重而细腻的作品,向我展示了一个个余华的精神世界。

工作久了,因为忙碌,书也翻得少了。翻箱倒柜,在衣物箱里抽出了余华的作品全集,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兄弟》,一部余华10年前完成的作品,10年前已看过的作品,然后重看了一遍。

李光头和宋刚两兄弟的故事,特别留意书的封面的标题,"兄"是白色的,"弟"是黑色的,其余是一片蓝。未翻开书的内容就已被这三个颜色所吸引,余华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这本书的基调:在波涛汹涌的蓝色海洋中,阳光、善良、内敛的哥哥与狡黠、聪明、奔放的弟弟,兄弟俩传奇而曲折的一生。

故事的背景依然是余华熟悉的文革和改革开放后的时期,我发现余华的作品都离不开这两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可能跟他个人的经历有关。他是从牙医的职业开始写作的,那时候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他的作品中也不止一次的出现了各种怪诞的"牙医",这是题外话。

宋刚是兄,李光头是弟,两个人异父异母,性格截然不同。但都坐上了命运的这艘大船,在浩瀚无际的大海中,艰难前行。余华将这段历史的沉重通过幽默、怪诞的笔墨缓缓展开,如同用毛笔在创作一幅山水画般,线条或粗或细或重或轻或长或断或延绵或中断,让人随着各种高低长短深浅的轮廓跟着跌宕起伏,连呼吸都是断断续续的。

一幅幅历史画面的铺展,带人回到那个年代。善良的宋刚最后却不得善终,卧轨自杀;狡黠的李光头腰缠万贯、富可敌国,最后甚至坐上飞船去外太空。两个人截然不同的命运,不同的结局,让人怀疑善良、忠诚、爱情、努力的真正意义。

故事发展的脉络一目了然,但每段急转直下的情节安排让人唏嘘不已。金钱背后暴露的人性丑恶、扭曲的人物形象、荒诞的人物性格,一波接一波,一环接一环,一面接一面,没有结束的边缘。看完,抚卷长叹,很长一段时间还会被书本的世界所笼罩着,乌云、冰冷、黑暗,久久不能忘怀。

有时想想,如果自己出生在哪个年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活法?随着历史波浪滔天的潮流,大起大落,奔腾不息,流离失所,居无宁日。后来终于想明白,无论哪个时代、哪种活法,根植于内心最深处的那份倔强、不安分终将主导一切。

王朔说:文化太可怕了,像食物一样,不吃,死,吃了便被它塑造了。

看的书越多,越觉得人生来迷惘,像《阿甘正传》电影开头的那片白色羽毛般,被或轻柔或凌冽的风吹着、托着、拽着、扯着,起起落落,经过一片片树林、一块块草坪、一条条马路、一群群人流……最后落在谁的脚边,被捡起、被踩踏、被忽视,然后,继续着心安理得的漂泊。

余华兄弟读后感600字


在几年前的一个暑假,我天天泡在书店,偶然发现了一本厚重的黑色硬壳封皮的书,出于无聊和好奇,我把它买回了家。

从那天起,我读了它很多遍,直到现在我仍然深陷在它的魔力下。《兄弟》是余华时隔七年再次发表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很多人会认为小说描写的太露骨、粗糙,甚至还有些庸俗,与作者的前期作品《活着》相差甚远。但我觉得,这本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正如余华先生自己在后记写的,小说写的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万象众生的时代,从中可以窥见万生众相。

《兄弟》上部基调完全不同于下部基调,上部幼年的兄弟用他们孩童的眼睛和还未长大的身躯探看着和经历着最痛苦的日子,所有美好都是下一秒悲痛的铺垫,其实整个上部也是下部的铺垫。在上部里宋刚和李光头之间纯洁的孩童亲情仿佛坚不可摧,他们一起经历了短暂的美好时光,父亲的悲惨事故,母亲的含辛茹苦,刚成年的两人相互扶持。就连这种亲情也只是大一点的铺垫而已。

后一部就是现在的故事,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万象众生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在这个故事中,李光头凭借自己天生的商业头脑当上了福利厂的厂长,创业失败后又在破烂里闯出一番新天地。卖了垃圾西装,赚了钱又开始投资房地产,商场,洗浴中心,成了百万富翁。而宋刚为了给妻子林红更好的生活,跟着江湖骗子周游到各地推销小产品,在这期间宋刚忍受着莫大的耻辱和身体的病痛,可当他再回到刘镇时,没有日夜思念的妻子,只有乡里邻居的议论声和行人同情的眼神,知道了自己最爱的女人和自己最好的兄弟发生的事,最后选择了卧轨自杀。

欧洲四百年经历的时代,中国只用了四十年。宋刚和李光头就是连接这两个时代的纽带,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一样天翻地覆,最终自食其果。几年过去了,这部享有国际盛誉的小说,仍然值得大家深思。(王颖)

读余华作品《兄弟》有感


读余华作品《兄弟》有感

李秋杰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余华

前段时间有幸重新拾起了余华的作品《兄弟》,余华的作品我一向都不会只看一遍,《活着》我看了三遍,哭了三回,看了电视剧《富贵》,看了电影《活着》都不止一遍,我对父母时代的那段岁月十分痴迷,我特别想知道父母甚至是爷爷奶奶是怎么度过那段艰难的岁月的,我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知道那个时代的机会;《许三观卖血记》看了纸质版的书,看了电子版,也看了韩国的电影《许三观卖血记》前段时间也一同看了《在细雨中呼喊》。余华的作品就是这么写实,让人仿佛就是置身那个激流涌荡的时代,跳入那场让人余生都会留下烙痕的文化大革命中去。

《兄弟》就是横跨那段时期的伟大作品,余华将自己的写实功底发挥的淋漓尽致,犹如看了一场时长特别长的纪录片,喜怒谩骂,人生的起起落落,文化大革命中每个人的嘴脸,面对自己的利益时每个人的心理拿捏得十分传神,这些都是读完之后的感觉,就像很舒服的大醉了一场,醒来虽然一切依旧,但是每一个细节还都记得那么清晰。

我在大学时期曾经两次在图书馆打开了这本书,但是我翻了几页之后我就在想,怎么还有这样的书啊?太恶心了吧?过了一年之后,再次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同样的场景,比之前多看了几页,觉得还是不能接受,我当时想的是,再伟大的作家也会有那么几部书是庸俗不堪的吧?直到毕业后半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每天早上要坐20分钟下午20分钟的班车,我觉得这段时间不利用起来实在是可惜,就重新拜读了余华大师的这部让我像被人泼了一盆冷水那样的著作。

好了,交代完前面的背景,下面直接说重点,故事的梗概就是以李光头和不同父不同母的兄弟宋刚的传奇一生,李光头的爸爸臭名昭著,年轻时因为在厕所偷看女人而掉进去淹死,所以就跟母亲李兰相依为命,宋刚的母亲因为得病去世,就跟爸爸宋凡平一起生活,命运的安排,两家组合在了一起,于是,就开始了兄弟俩的幸福而又悲惨的一生。

为什么之前一直看不下去呢?因为开篇就是李光头在厕所偷看女人被人抓了,余华大师描述之详尽,令当时充满理想主义的我阵阵作呕,怎么会有人把五六十年年代的露天厕所描述的那么仔细?我实在看不下去,就这样错过了这部好书,错过了李光头的调皮搞笑,脑洞大开,错过了宋刚的温文尔雅和胆小善良,错过了好爸爸,好丈夫,好男人宋凡平。不过,好书什么时候看都不晚,我再次在脑海里完善了文化大革命时的细节,知道了"红卫兵"们的"壮举",知道了好人不一定活的很好,知道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悲哀,每个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

《兄弟》这部小说是分上部和下部,上部主要讲的是兄弟俩小时候的一些故事,包括李光头的一些小流氓行为,宋刚经常会被欺负,再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一些疯狂的举动,母亲李兰病了又病,父亲宋凡平耐心地爱着这个来之不易的小家,到最后父亲被红卫兵活活打死,母亲李兰去世,爷爷去世,就剩兄弟两人在这世间相依为命。下部主要讲的是改革开放时期人们的浮躁,物欲横流,宋刚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李光头捡起了破烂,在政府门前,后来创业成功,摇身一变成为了大老板,宋刚成为了这个超快节奏时代的淘汰品,连续做了很多工作依然养不起自己最爱的女人,之后毅然外出打工,靠卖保健品挣钱,一出就是好几年,李光头成为富豪之后,重新追求起了兄弟宋刚的老婆,并成功到手,宋刚回到家后得知此事,卧轨自杀,至此全书完。我用了半个月的闲碎时间看了这部书,有笑有泪,当然是哭的多,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简直是我都想冲过去打那些所谓的红卫兵们,看到父亲宋凡平惨死车站,我哭了好久…

怎么说呢?我觉得那个年代的人们应该是印象更深刻吧?我虽然90后,但对那段时光着实着迷,我太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每个经历过的人都怎么想,这也许就是情结吧,就像冯小刚导演拍的思想类的电影一样,都是有情结在里面的,就像9月30上映的《芳华》,我一定会去看的,我相信冯导的这部电影不会差的。

《兄弟》这部作品我就不赘述了,我只能说,喜欢的话可以看看,上部刻画的人物形象还是十分饱满的,到了下部可能李光头的形象有点稍微神化,但是,瑕不掩瑜,大背景是不变的,我不敢妄加评论,只是个人的读后感而已,给大家算是一个分享吧。

余华《兄弟》有感:你是我兄弟


余华在后记里写道:写作就是这样奇妙,从狭窄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投无路,从一条羊肠小道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

高中时,语文老师介绍余华:因父母从医,打小在太平间玩耍,见过太多生离死别,对生命和人性有自己鞭辟的感悟。后弃医从文,用文章传递他的独特感召。

那时,只是停留在听的层面,尚未理解。

余华系列,几年前就到手。躺在书柜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捧读。性格所致,在自己没有准备好之前,不愿意轻易尝试悲剧。忌惮沉吟其中,无法抽身。因支教期间娱乐活动贫乏,囫囵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呐喊》看完。穷山恶水的环境加上穷山恶水的心境,积重难返。以致于对这三本书有了阴影,不想二次翻阅。至今,只记得大体内容,以及零星的片段。除了悲,好像再无其他隽永的印象。所购的四本,《兄弟》行文最长。一是受先入为主的情绪影响,二是自己确实很久没有尝试厚书。束之高阁,每每余光扫到书柜一隅,不自禁抽出来,又放进去。

雪灾,蜷在火盆前看《兄弟》,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而后一发不可收拾,通宵看完。甚至搜集了该书书评。余华系列,看了四本,有话可说的,只有《兄弟》。

《兄弟》成书历时两年,小说从*前后开始,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直至全球化的今天。故事荒诞不羁,充斥着矛盾、*、狡黠、混乱和放纵的欲望……滑稽但不是喜剧,讽刺成一出戏剧。

书里李光头和他父亲一样好色粗鄙,和重组家庭的兄弟宋纲相依为命,却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一个是天生的奸商,借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狂热,利用机会主义和儿时就出现苗头的经商头脑,获得金钱地位和美色;一个温文尔雅书生气十足,连自杀都要带口罩害怕肺病传染给收尸的人,却和残酷的世界格格不入。从事机械枯燥的工作,被生活的重担和不堪现实折磨的体无完肤。回家连家门都进不了,卧轨暴尸。兄弟俩命运的铁轨相撞之处在于,李光头和他的朱砂痣白月光——宋纲的太太林红一起背叛了他在世上的亲人,永远失去了他的兄弟。两个命运浮沉,故事画上句号。

故事能一句话概括完,但写了近700页。如果是单纯的苦情剧,如祥林嫂逢人就哭的戏码,也就没有很强的可读性了。这本书的惊艳之处在于:

一、矛盾。

从20世纪跨越到21世纪,从新中国最为动荡的年代写到经济坐上高速火车的时代,杂糅了跨时代的许多不可忽视的因素。客观的社会环境、主观的意志——病态的人性,畸形的社会结构、固化的阶级观念,崇洋媚外的思想、日常生意经的演进……全都掰开捏碎一锅炖。

余华很有野心,因为处理得当,野心并没有成为整本书的短板。招招打点兼顾得当。为何杂而不乱?余华巧妙的抓住矛盾这条主线——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不在同一条轨道上。精神和物质不匹配。当十年*的专政走向结束时,暴力和狂热以另一种方式被完全释放出来。

两兄弟连接了矛盾。《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评论说:李光头象征着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宋纲则代表了被新时代抛在后面的一切。

单拎出来的各色人物,也有矛盾。苏妈在内的刘镇村民对入伙李光头随风倒的态度、林红眼看李光头发达后纠结的心理……

故事不是平铺直述,于无声处听惊雷,矛盾驱动一波三折。

二、血性尿性——灰色地带

书里的人物,不是个体,是社会的群像。这本小说如何做到写实?在于,余华笔下的人物,并不是单面。有血性有尿性。

恶心的李光头,是个彻头彻尾的坏人吗?不然。李光头对宋纲的兄弟情不掺假。儿时分糖时,李光头让宋纲吃四颗,给自己留一颗;拿到工资给舍不得花钱快瞎了的兄弟配近视眼镜;在兄弟和林红之间,果断选择兄弟;自己潦倒林红不让宋纲接近自己时,他对宋纲说就是天翻地覆慨尔慷了,还是兄弟;陶青有恩于他,撒丫子的李光头尊敬陶县长而不把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放在眼里;李光头事业蒸蒸日上时想着拉曾经落井下石的势利眼——五个合伙人一把;顾及旧情任命张裁缝当副厂长;对福利厂的十四个残疾人跟对自己的亲人一样;不计前嫌维护宋纲自尊心偷偷塞钱给宋纲看病,自己发达后想着给兄弟安排闲职;宋纲自杀后他声嘶力竭的咒骂自己声嘶力竭的哭泣不掺假,就连思念成疾颓废入骨,上班的动力也是替兄弟好生安顿林红。大开豆腐宴,宴请八方来客,悼念他可怜的大兄弟。甚至觉得,他荒诞的太空梦,只是为了带兄弟的骨灰到不被打扰的地方了却凡尘……

李光头好色,但这辈子只爱过林红。为林红断了根基,看林红被欺负替其报仇……

次要人物陶县长,也不只有一面。起初,他是书中的一抹温存,和偷偷给两兄弟肉汤的人民饭店厨师一样,是乱世中的一束光。随着剧情的发展,陶青也落了权色的窠臼。

就连可怜人宋纲,能说他一直是好人吗?还不是给周游出浑主意卖假货。

"人性不是非黑即白,它还存在很多灰色地带。"

柴静在《看见》里说:电视节目习惯把一个人塑造为好人,另外一个是坏人。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我们总喜欢因为一件事给别人定性判死刑,什么事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好人,也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坏人。所谓好人也会抵抗不住诱惑失足做坏事,同样我们口诛笔伐的坏人也有可能于卑劣的灵魂深处良心发现做好事。只能说好事做的多趋近于好人,坏事做的多趋近于坏人。如电影"烈日灼心"里邓超、郭涛、管虎饰演的三个罪人,他们劣迹斑斑的灵魂也是有闪光之处的——三人的兄弟情让人泪目,三人为了让小女孩有个干净的童年而不明不白的赴死。就像潮湿的一隅长出一朵蘑菇,肮脏的土壤开出一朵小花。蘑菇可能有毒,小花可能无香甚至短命,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们存在过且装点过这个世界。

又要引用老生常谈的一句话了:善良是天性,但善意是选择。

三、从狭窄写宽

余华在后记里写道:写作就是这样奇妙,从狭窄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一条宽广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投无路,从一条羊肠小道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

一部社会的史诗,余华没有在恢宏壮阔的历史背景上重点着墨,而是以小见大,叙述变得个性化。小路选择的人少,自然不拥挤。所谓的大事件,不就是一件件老百姓的小事堆积而成吗?

不必明说,一层一层扒掉遮羞布,读者从窄处窥到专属时代的光景。

四、戏剧性

林红和宋纲的结合,倒是因为粗鄙的李光头死缠烂打,让怀揣少女情怀的林红注意到一滩污泥旁边的书生宋纲;而后林红却和她厌恶甚至憎恨的李光头混在一起,沉浸在欲望和短暂的愧疚中;江湖骗子周游因为自己偶然留情意外得到的小生命竟让他收心,周游摇身一变为周不游,算是乱世中一抹慰藉;受李兰(李光头之母)所托帮持李光头的民政局局长陶青竟因李光头扶摇直上当上县长;漂泊在外的小关剪刀,竟然在他乡遇到同样境遇的宋纲,"命里只有八斗米,走遍天下不满升"的难兄难弟惺惺相惜;以及两兄弟本不应该有的结局……

《兄弟》一书的戏剧性在于,像是戏剧,又像是冥冥之中命中注定。说不清楚是意料之外还是意料之中。本来就是个荒诞的社会,发生什么都不足为奇。

五、命运的延续

李光头和他未见面的父亲*山一样浑;宋纲和他的教师父亲宋凡平一样儒雅善良,就连死相都如出一辙;早点铺的苏妈好不容易把自己的女儿拉扯大,女儿苏妹却延续了她的命运。村邻不知道她男朋友是谁,就像不知道她的父亲是谁一样……

这也是一种戏剧性,又不完全属于戏剧性。说不上是余华巧妙安排,还是命册早已写好,亦或是时代悲剧。

高中语文老师说,辛亥革命前的变革,是自发而不是自觉,革掉皇帝的脑袋自己坐上龙椅锦衣玉食,而没有怀疑这个制度本身。书里的人物不是吗?没有从父辈母辈的老路中反思,自己应该是什么样。时代所致,很难有自我觉醒。

故事落笔时,没有交代李光头的企业走向个人发展……算是留白吗?可能不必挑明。李光头注定下半生在思念、内疚、以及带兄弟的骨灰飞往外太空的美梦中度过,自食恶果。林红,声色犬马了以残生。

读罢,冷静下来,无法将宋纲的惨死完全归咎于李光头和林红的不伦。宋纲骨子里,是个纠结懦弱的人。甚至说服了自己,林红是个十恶不赦的人吗?不是,是命运的错。就像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男主的太太,在他最窘迫的时候,没有选择和丈夫统一战线。可是有错吗?一个女人,看不到生活的未来,芳华已逝,凭什么命运分给她的粥比别人的稀一些?

余华说:上半部是*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相当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现在的故事,那是一个**、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要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

*,试图相互调和又相互分离。是好事还是坏事?是好事也是坏事。四十年,创造了中国奇迹,从手推车到高速火车。然而,时代准备好了,时代里的人没有准备好。

一好友热爱文字,文笔娴熟。我好奇:为什么不读文学?她说:文学本是主观的,要剥茧抽丝构建一庞杂的系统,理性分析出所以然,对她而言,失去了喜爱文学的那份纯粹。理论是灰色的。我不置可否,若有所思。余华不是学文学出生,对他而言反而铸就了他不恭的文风。爱他的人,爱死他的不羁不入流;不习惯的人,批驳他的怪诞、形式粗糙。一千个人看余华的作品,有一千种感受。相信亲历过动荡的四十年的读者,比我有话说。

初读《兄弟》,皱眉头,口味实在太重,更甚于前三本的总和。我从嗤之以鼻到鼻尖泛酸。余华说叙述统治了他的写作,而他的写作统治了我。我的情绪被故事走向牵引着,我的毛孔随着人物命运舒张。很怀念的一种感觉。

余华是个有讽刺激情的人,十年*,随着改革开放、全球化浪潮而飞速发展的看似风平浪静中国社会下的实则暗流涌动……不该遗忘,不应遮羞。

从小处讲,这本书对我的意义除了上述,更在于固化我对亲情的认知,李光头和宋纲的兄弟情,无关血缘,更关风月;也因写实,让我理解了和我不在同一时代的人的志不同道不谋。书里小关剪刀抱着"孩儿立志出乡关"的年轻意气,漂泊数年,回意已绝。他劝宋纲:你才出来一年多,你还能回去,再过几年你回去的心都死了。蓦地,竟有些理解漂泊在外迟迟不归的亲人。书中人物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很是熟悉。家中长辈,是那个时代的人,每天都在上演书中的一些桥段。我是出生在盛世的人,应当理解他们带有时代残余的"自由意志".

故事很荒诞,追根溯源,确有孕育故事的土壤,好似真实发生过,藏在历史的某个角落里,藏在某些人心里。

"李光头,你以前对我说过:就是天翻地覆慨尔慷了,我们还是兄弟;现在我要对你说:就是生离死别了,我们还是兄弟。"

余华《兄弟》读书札记


余华《兄弟》读书札记
蒋文玲


“李光头的眼睛透过落地窗玻璃,看着亮晶晶深远的夜空,满脸浪漫的情怀,他说要把宋钢的骨灰盒放在太空的轨道上,放在每天可以看见十六次日出和十六次日落的太空轨道上,宋钢就会永远遨游在月亮和星星之间了。”
这是整本书结尾的最后一段,两个从小相依为命的俩兄弟,却性情迥异,一个粗犷,一个老实,他们的命运也截然不同。

《兄弟》的作者是为大家所熟悉的余华。《兄弟》全书分上下两部,主要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小说上部的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那个水深火热的荒唐而惨烈的时代。李光头生而丧父,父亲是流氓,死得不光彩,他们一家成为全街人鄙夷的对象。这时宋钢父亲宋凡平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孤寡无依的母亲——李兰。在妻子过世后,宋凡平便与李兰相依为命,重新组合家庭。没有血缘关系的宋钢和李光头自然成为了兄弟,他们相处得也很融洽。但好景不长,宋凡平遭批斗被活活打死了,惨剧发生后,李兰痛不欲生。上部的故事随着这个家庭的破碎而结束。

下部的故事背景则比较贴近现在,情节中出现了一位重要的女主人公——林红。宋钢和李光头都喜欢上了林红,在爱情的撕扯下,两兄弟的感情出现了裂痕,最后,宋钢抱得美人归,两兄弟就此分道扬镳。可是不久宋钢失业了,后来又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他的生命被压垮了,他选择了自杀。李光头得知后,悲痛欲绝。虽然与宋钢已有嫌隙,但他他平日里只是嘴巴硬,其实他的心里却比谁都要关心他的兄弟……

《兄弟》将文革和现在这有着天壤之别的两个时代连接在一起。这四十几年的变化相当于欧洲的四百年的变迁。所有的惨剧,都是那个时代的不足为奇的荒诞现象。在那个年代下,或许人们的真、善、美都早已被这个乌烟瘴气的社会环境给蒙蔽了。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依然可以冲破层层雾霭,引人寻回日出的方向,或许这就是人性善的光辉吧。
同样的社会下,兄弟俩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虽然他们走向了不同的人生方向,可是每当他们眺望心里那最温暖的角落,他们一定会看见彼此。因为——“我们是兄弟。”

相信《余华《兄弟》读后感:李光头的时代》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兄弟余华读后感言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