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000字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000字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500字。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500字

——14法学仲晓英

《大国的兴衰》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宏伟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世界各大国兴之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兴衰,衷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渡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保罗·肯尼迪认为一个大国的成就,既不在于与过去比较获得多大进步,也不在于其当前拥有的财富和力量,而是取决于邻国的横向比较和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这个观点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有相似之处,都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在《欧洲的奇迹》一章中,这个观点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近代欧洲可以脱颖而出?正是由于欧洲各国长期存在的竞争关系,如军备竞赛,殖民地争夺。一个国家兴起了,另外一个紧紧跟上,几乎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这使得欧洲国家们得以保持前进。反观《明朝的中国》一章,中国闭关自守,自认为是大国强国不需要发展,内部抑制商业的竞争性,在安稳的天朝旧梦中渐渐衰败。因此,竞争是复兴的源泉,闭守则是衰败的土壤。中华民族的复兴,竞争是必要的。

中国的复兴,竞争对手很多,邻近的日俄,印度,世界范围的欧美。简单地从经济竞争而言,其中每一个经济体都是对世界经济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如西谚所讲"与高手过招的时候,弱者也会变成高手"。更何况,我们不是弱者。因此,中国的大企业应该做的不是守着国内市场,依靠排挤竞争的垄断来牟利,而是走出去,与外国企业进行竞争。同时,也应该改变国内市场由某些大型国企垄断的局面,扶持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如今中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不断深化,对于竞争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从经济方面来讲,无论是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是保罗·肯尼迪的"经济与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看到了经济对一个国家兴起的重要性。就以《大国的兴衰》中《财政革命》一章为例,讲述了西欧的荷兰,英国,法国的"银子优先"政策。以经济实力为支柱,进行军事扩张与商业贸易,最后先后成为强国。而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的描述,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平衡术》一章,比较详细地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经济,对于穷了一百年,而现在正处于复兴阶段的中国而言,太重要了。中国经济主动融入世界,成为全球经济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一来可以利用经济收入,完善基建,增强国防。甚至支撑起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二来可以在经济上与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

大国的兴起,军事一直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正如保罗·肯尼迪所说,"任何一个大国的胜利,或者另一个大国的崩溃,往往都是军队进行长期战斗的结果"。英国有三次英荷战争、七年英法战争。美国有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德国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日本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军事手段是获得资源比较直接的方式。退一步来讲,即使没有对外战争,但积极的防御力量还是必须的。引用《大国复兴》的一句台词,"中华民族是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但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又何来和平的保障?"例如中国海军的索马里护航,就是典型的军事保障经济。反观近代中国,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多场战争的失利,逐步衰落。落后的军事实力连国家都保护不了,更不用说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了。

国家的强盛,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业务。我们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只要我们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认准一个目标,这种巨大的正能量,就会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利益,冬天更感太阳的温暖。我们每个人都更希望国家的强大。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一片热土上,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我们自己,努力工作。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一)

冬日洋洋,坐在草木依然葱郁的阳台上,读书是一种心旷神怡的享受。1988年《大国的兴衰》在中国初版时,仰仗她的大名,粗略地游览过,近来清闲,再读此书xx年的再版本,结合这二三十年世界的巨大变迁,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有些心得体会。

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宏伟巨着。作者反思五百年世界各大国兴之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兴衰,衷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渡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结合我们国家,在历史长河中,唐、清二朝是多么的强盛,疆土是多么辽阔,几乎是世界的中心。由于内部战争闭关自守,经济和科技的落后,慢慢丧失这种大国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曾几何时,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侵略者的乐园,更有近代日本的入侵,祖国山河,受到惨无人道的践踏和欺侮,惨痛的经历和教训,让我们的民族,懂得了什么是耻辱。

读这本书,我得承认,这本书的名字2020给我带来的思考和她的内容更多。成长在中国,很容易被大国的兴衰这样的题目所吸引。因为我们正处于伟大的变革和深刻的焦虑之中。我们国家处在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的最后阶段,我们仍然有漫长的道路要走,要克服中国在世界上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形象仍需要更多艰苦卓越的努力。特别是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

国家的强盛,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业务。我们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只要我们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认准一个目标,这种巨大的正能量,就会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利益,冬天更感太阳的温暖。我们每个人都更希望国家的强大。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一片热土上,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我们自己,努力工作。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二)

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书店,我的目光便被这本由美国着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写的《大国的兴衰》深深的吸引住了。据说这本书在1987年问世之后,曾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保罗肯尼迪用他那富有魔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的自我演绎的故事,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注视,冲突和融合成为影响历史走向不可忽视的力量。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保罗肯尼迪首先从1500年的世界形势入手,描述了东方帝国在中央集权下稳定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欧诸国之间的不断征战的情形,指出欧洲社会在不断的冲突中产生了军事变革和经济的碰撞,从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正如书中所说,当古老的东方被人们看作是神化般的天堂时,欧洲社会已经悄悄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接下来一个世纪中,欧洲大陆的大国之争纷乱动荡,历史的天平倾向了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五个欧洲大国,那些曾经是世界一流强国的西班牙和荷兰,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沉寂下去。1815年后的一百年间,欧洲形成了战略均势,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使得工业化的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科技的发展和军事系统的现代化成为这一时代战争成败的重要砝码。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二十世纪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各国国力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国与国之间力量的重新分配,国际局势愈发动荡不定。在这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两级世界主导国际社会,美国和苏联这属于不同类型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峙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然而,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大国兴衰的历程仍在继续。

无论是对西方兴起的描绘,还是对两级世界的形成与未来的评述,保罗肯尼迪贯穿全书的思想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国家财富的积累必会导致对军事扩张的需求,而这种过度扩张将不可避免的使曾经称霸世界的大国走向衰落。他还认为,一个大国的成就,既不在于与过去比较获得多大进步,也不在于其当前拥有的财富和力量,而是取决于邻国的横向比较和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从这本书中我还感到,保罗肯尼迪对于大国的理解始终是把它放在整个国际历史背景之中的,由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国的概念不仅仅再局限于一国在某个地理区域中的领先,而是应该扩展到能够主导世界经济和政治的范畴上。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三)

读过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后,发现书中多次提到有关中国的问题。正如他所说,作为一个拥有中古时期最雄厚的经济实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灿烂的文明的东方帝国,中国却越来越远离了本应拥有的大国地位,最终从天朝上国沦落到了落后挨打的境地。他认为,只有国家之间不断竞争才能保持一国的活力,正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国家之间相对实力对比的变化,从而演绎出国家兴衰的旋律。保罗肯尼迪的观点肯定了一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一个国家内部的改革和自我完善也同样十分重要。闭关自守会导致落后,然而在国际竞争中也应该坚持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谋求更多的国家利益。

同时,保罗肯尼迪也注意到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家之间的相对地位。他认为,领先国家的相对力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某些国家的相对实力,从而也就降低了其他国家的相对实力。科学技术是决定大国兴衰诸多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善于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曾经为中华文化的持续兴盛带来了充足的养分,然而当把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对于民主政体不屑一顾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就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可见,科学和文化的固步自封严重抑制了国家的上升空间,由此导致了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落后。而在世界范围内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科技繁荣,成为最终成就了大国的经济实力巨大推动力。幸运的是,在追求中华文明复兴的道路上,我们的先驱对这个问题早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科技上,从师夷长技到实业强国再到现在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文化上,从鸦片战后的维新和变法,再到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一直在探寻着以科教文化来富国强民的路径。

在本书中,保罗肯尼迪还对经济实力与军事力量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探讨。他认为在国家的生产力和取得收入的能力与军事力量之间,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财富是支持军事力量的基础,获取财富需要军事力量作为保障。保罗肯尼迪还指出,军事扩张对大国的兴衰有着刺激的作用。庞大的军费开支给一国带来了经济上的压力,导致了对外扩张,从而产生了国家间争夺海外领土的又一轮竞争。

读罢此书,我感到,没有哪个国家能永远保持兴盛不衰。充满了竞争的世界历史像一条奔腾不止的长河,充满了起起伏伏,更替前行和后浪推前浪。然而正是在这种互相追赶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和政治体系才充满了活力,人类文明才得以不断的前进。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

玄黄

简介:1500年以来世界主导力量的影响力,从区域性到全球性,从单领域到多领域,构成了世界历史的缩影。

在《大国的兴衰》书中,保罗·肯尼迪回顾了五百年以来世界主要大国的兴衰更迭,这些大国和他们的国家行为构成了全球化时代以来决定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动力;并且分析了促成这些权力与力量中心得以翻云覆雨所依赖的发展因素与生存模式,以及伟业所不能摆脱的日落西山为人所替的命运之因。在这个历程中,新兴大国的聚合力随着越来越紧密发展的世界历史,更加顺利的替代前任,并且更加成功的左右着世界的格局,至少五百年以来如此。

这种聚合力表现在大国在不断地优化权力、国家以及世界结构(现代化军队、代议制政府、中央银行、殖民体系……),不断地扩充自身的影响力,这也是一个大国的标配。简单来说,这种影响力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五百年来首屈一指的大国,是从地区性的大国到全球性大国的转化。通过新航路开辟而兴起的暴发户西、葡两国,他们的影响力从来就没有深入到世界主要的文明中心,在拉美和西太平洋的殖民只能说明当时的大国影响力还是区域性的。更加明显的表现是德国和法国,二者在全球性方面与英国有天壤之差,但他们都是数百年来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虽然德法更执着于欧洲大陆的霸权,是天生的陆权国家,这也表明了单就影响力而言他们只能算地区性的大国。英国显然是全球性大国的代表,但他的“成果”在二十世纪中叶后基本为美苏所瓜分。美苏的影响力,毫不客气地说,覆盖了这个世界上存在文明成分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力大的惊人,这是地区性大国所做不到的。

大国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它处于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他对一个地区的影响是从单一或者说少领域扩展到多领域的过程。地理发现以来的世界大国,最初通过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从军事领域或者说单纯的征服掠夺影响世界,继而不再依赖这一野蛮行为,采用相对文明的贸易和政治和关税来影响世界,大英帝国加速了这一深化过程,他在语言、文化、政体等方面影响了几乎全世界。二十世纪以来江河日下的英国,由于他本身不再文明领域内领先世界,所以渐渐被美苏所取代,两个超级大国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影响力,大到决定世界战争和人类存亡、小到游戏一样的干涉一国内政,更换一国政权。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学术等诸多领域深刻地决定了许多现代国家的基因。

从英、法、德等国家主导世界到美苏主导世界,当中一个直观的表现是,后二者在国土、人口和资源上更有优势。在全球国家和民族主义泛滥的时代里,前三位所拥有的殖民优势已然损失殆尽,故而同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美苏的本土优势把他们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中国目前在经济、国土面积、人口、资源等硬性指标上优势明显(印度和巴西也是如此),但迈向一个世界性大国的路,真正的崛起是要在文化、人类优良思想成果、学术和科研等层面在世界上有较大的分量,质言之,话语权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中国的国家崛起还面临着另一个重大的挑战,国家发展和政治文化在骨子里不被西方所接受,并且一直受制于国际上的遏制。客观的说当下中国难以对美国霸权形成有力的挑战,但美国却担心的是中国的潜力和未来。

上一次的世界权力权柄的交接,是在两个文化基因高度相似,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良好的政府与民间友谊的国家间进行。但中国远未达到挑战世界领导权的程度。一个一百零几年前还存在着绝对君主制,六十多年还没有统一、三十多年前还十分封闭、至今国家发展尚不均衡的国家,崛起的道路仍然遥远,换言之中国的当下的重心应当是发展而不是自矜和着急于超越。

大国主导历史风云,这是肯尼迪书中所展现的,也是历史的画卷。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800字


国家在不同的时代,发展也是很不同的。正如工业革命之前,古老的东方帝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而在工业革命后,东方帝国们纷纷没落了,西方资本新兴国家崛起。而近年来,随着西方陷入经济迷离期,东方国家大有复兴之势。本书作者保罗肯尼迪,英格兰人,曾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皇家历史学会会长。现为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重点研究和讲授当代战略和国际关系,是多所大学的客座研究员和客座教授。曾撰写和编辑过10本有关海军史、帝国主义、英德关系、战略和外交等方面的著作。尤其这本《大国的兴衰》,被译成多种版本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其中关于中国的说法,我很是赞同。中国人素来有天下主义的抱负,他并不孜孜于追求中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也不反对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但是,当今这个世界上还是现实主义者多过理想主义者。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有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在这种情况下,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就要准备好有朝一日担当最后的大国的历史责任。如果中国有机会在21世纪成为最后的大国,那就不仅仅是一种崛起,而且是一种复兴。中国与英国和美国不同,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曾经有过多次的沉沦与复兴。中国最近的一次沉沦不过是19世纪的事。中国最近一轮的复兴,也不是21世纪才提上议事日程,而是过去一个世纪艰苦卓绝努力的延续。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国家没有一直领先的,毕竟国与国之间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3000字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3000字

当往日的辉煌还在历史的书页上散发着光芒,衰落却已在不知不觉中逼近。认真阅读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写的《大国的兴衰》,使我的目光穿越历史的长河,我看到几个世纪的国际舞台风云变幻,一幕幕的悲喜剧在世界性的大国中永不停歇的上演。

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宏伟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世界各大国兴之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强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兴衰,衷于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渡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据说这本书在1987年问世之后,曾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册,我看到了五个世纪以来的一场场硝烟弥漫的战乱纷争,一次次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暗中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保罗?肯尼迪用他那富有魔力的语言和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我再现了一幅综合了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的宏伟历史图景。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之中,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的自我演绎的故事,国与国之间相互的注视,冲突和融合成为影响历史走向不可忽视的力量。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正处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吸取历史的教训,借鉴前人的经验,对一个正在成为世界瞩目的大国——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保罗?肯尼迪首先从1500年的世界形势入手,描述了东方帝国在中央集权下稳定的政治体制和中西欧诸国之间的不断征战的情形,指出欧洲社会在不断的冲突中产生了军事变革和经济的碰撞,从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正如书中所说,当古老的东方被人们看作是神化般的天堂时,欧洲社会已经悄悄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接下来一个世纪中,欧洲大陆的大国之争纷乱动荡,历史的天平倾向了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五个欧洲大国,那些曾经是世界一流强国的西班牙和荷兰,已经在历史的舞台上逐渐沉寂下去。1815年后的一百年间,欧洲形成了战略均势,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使得工业化的浪潮席卷欧洲大陆,科技的发展和军事系统的现代化成为这一时代战争成败的重要砝码。当历史的车轮走到了二十世纪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各国国力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了国与国之间力量的重新分配,国际局势愈发动荡不定。在这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两级世界主导国际社会,美国和苏联这属于不同类型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峙带来了完全不同于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格局。大国主导历史风云,这是肯尼迪书中所展现的,也是历史的画卷。然而,这一切都不能阻止大国兴衰的历程仍在继续。

无论是对西方兴起的描绘,还是对两级世界的形成与未来的评述,保罗?肯尼迪贯穿全书的思想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经济实力的增强,而国家财富的积累必会导致对军事扩张的需求,而这种"过度扩张"将不可避免的使曾经称霸世界的大国走向衰落。他还认为,一个大国的成就,既不在于与过去比较获得多大进步,也不在于其当前拥有的财富和力量,而是取决于邻国的横向比较和其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从这本书中我还感到,保罗?肯尼迪对于"大国"的理解始终是把它放在整个国际历史背景之中的,由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大国的概念不仅仅再局限于一国在某个地理区域中的领先,而是应该扩展到能够主导世界经济和政治的范畴上。

读过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后,发现书中多次提到有关中国的问题。正如他所说,作为一个拥有中古时期最雄厚的经济实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灿烂的文明的东方帝国,中国却越来越远离了本应拥有的大国地位,最终从天朝上国沦落到了落后挨打的境地。对于中华帝国衰落,保罗?肯尼迪的解释是中国儒家的保守思想维护了陈腐的中央集权的社会秩序,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西欧国家的相互竞争为各国带来的经济发展的更多机会。其实,我认为保罗?肯尼迪以中华帝国的衰亡作为例子,阐明了他对决定大国兴衰的内在规律的认识。他认为,只有国家之间不断竞争才能保持一国的活力,正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国家之间相对实力对比的变化,从而演绎出国家兴衰的旋律。任重而道远。至于将来的世界,是中国接过美国的接力棒还是二者共同主宰世界,没必要做过多的分析和语言。从现在的情势来看,多极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如何完善自我,而不是怎样尽快主导世界,才是中国最应加以关注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地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利益,冬天更感太阳的温暖。我们每个人都更希望国家的强大。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更应该坚定的拥护党和国家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国家基本路线;坚定的践行"科教兴国"战略。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一片被自豪的称为中华民族的热土上,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我们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创新、开拓进取,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只要我们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认准一个目标,这种巨大的正能量,就会排山倒海,势不可挡,一个伟大、富强、民主的中华民族必将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泱泱大国。

(本文作者:洛阳汝阳县支行 赵志强,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心得感悟3000字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心得感悟3000字

从小到大写过很多有关于小说的读后感,这还是第一次尝试对一篇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演变的巨著谈论自己的看法。这本书对于阅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它并非对简单的史书一般进行历史叙述,而是在进行历史分析。阅读历史分析类的书籍对于史料的掌握程度要求还是很高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我不得不时刻拿着手机查阅很多书中提到的,例如佩里的“黑船队”这样的例子。但我对这本书是敬慕的,甚至于在刚看完第一章后就迫不及待的向我父亲推荐了这本书,父亲还打趣我终于开始看涉及学术的书籍了,因此这篇文章中存在知识的浅薄是必然的,亦会有很多幼稚甚至荒谬的想法。这样的完成度,并不适合去上交一份作业,但完成这篇文章相较于完成已经写过很多次的《平凡的世界》读后感有吸引力太多了。

毋庸置疑,作者保罗·肯尼迪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学派,本书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16—20世纪几个世界大国的兴衰中进行大战略的分析,涵盖地缘政治、经济实力、军事力量、领导人品格等诸多现实主义思想下的权势因素,并且他尤为注重地缘政治对兴衰造成的影响,这种大战略背景的叙述,读来使人感觉非常的通透,还能培养发散性思维。当然,这下说法过于客观与空洞,实际意义太小,但书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

在前工业社会篇,开篇便从欧洲地理的多样性出发,分析了欧洲社会统一的大型专制国家不会长久存在(区别于中国),其多元化富有竞争性的政治主体和市民社会结构长期来说是优于中央集权停滞的东亚和伊斯兰模式,因而对比闭关锁国的东亚,欧洲更易为了谋求发展而越来越重视经济贸易,这也是本书除了地缘以外的另一个鲜明的主题:经济基础决定国家兴亡。经济基础确与国运的昌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单从这一方面来分析,未免还是过于狭隘了,不可否认作者在本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存在偏激的立场,这大概也能解释作者为什么崇尚以经济贸易发展贯穿大国的兴衰始末了。

我们都曾学过当今世界政治在多元化发展,不会再出现近代英美那样的超级大国,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兴起,为世界政治局势注入新鲜的血液,多国并立局势的出现,也是基于那些超级大国的衰落的,本书中,作者的观点是英美的衰落是由于有利的历史和技术环境改变而使这两国的一切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在大家相安无事的情况下分析,各国所占财富m.i1766.com比例以地理面积、人口和自然资源划分,那么英国应占3%—4%,美国应占16%—18%。书中未提中国应占多少,但按照这样的理论推论,中国占比不会比美国少,是不是也意味着未来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不再是美国,而是印度。印度虽然在这种换算标准下比不上美国,但从地缘角度分析,它毕竟与中国紧邻,同中国有着直接的利益冲突。这样看来,就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情况了。

当然,以上分析的前提是相安无事,那么倘若出现了战争冲突呢,毫无疑义的一点就是,战争对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的摧毁力是无与伦比的,避免发生战争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也是近年来国际社会的主流口号。常规武器的单价越来越昂贵一定程度上成为发动战争的经济阻力,但倘若核武器这样非常规武器的出现在世界战争的舞台上呢?作者在书中也表达了对当时两大阵营爆发核大战的忧虑,当然这样的忧虑随着苏联的解体消弭了不少,在现今世界上小国对大国使用核武器无异于自杀,但若是两个实力相当的国家呢?比如印巴两个有核国之间局势的恶化,朝鲜用核武器向西方敲诈,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同时拥有核武器的可能,除此之外,最不稳定的因素是来自伊斯兰。伊斯兰教旨主义是不受任何国家限制的强大力量,从以往的历史事实中可以窥见,他们可以不受任何法律、任何良知的约束,可以使用任何他们能够使用的手段来攻击西方,甚至包括核武器。俄罗斯庞大却又缺乏经费的核武器库以及可以贩毒、印假钞的无赖国家朝鲜,都为这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埋下隐患。核武器是不能出现在战场上的,一旦出现,怕就要变成人类敲响的丧钟了。

当然,正如作者所言,很多偶然的因素令历史无法预测,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太多了。貌似国力强盛的今天,人均水平试图赶上美国,也得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基尼系数超过0.45,非法收入无法控制,似乎又要出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样的尴尬局面。但还是衷心的期望,有生之年中华民族可以实现从经济到文化的全面复兴。

作者:暨大人文法学管理学学生党支部龚佳琦

大国崛起 (1500字)


大国崛起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九个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大国兴衰更替,留下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葡萄牙,西班牙,15一16世纪,公园1500年前后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相互隔绝,而又独立自主的几块陆地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知道地球是方的还是图的,每一块土地上的人都觉得自己生活于世界的中心,中国的郑和曾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扩大贸易而是宣布皇帝,郑和死后,大海上消失了中国人的身影。

500年前两个不大的国家开起了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不是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编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分别是葡萄牙,西班牙,500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美洲。那么究竟什么力量使一个小小的国家征服海洋,征服世界了,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葡萄牙一个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地方曾被罗马人,日尔曼人,摩尔人征服。正如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斗牛士,生活在这块上的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同入侵略者的抗争,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仿佛根植于基因中追求刺激,喜欢冒险的豪情。漫长的两千多年,眼泪,创痛和牺牲终于换来了宝贵的自由。1143年在光复领图中应用而生,也是欧洲第一个统一的国家,他们资源匮乏,东面近邻的绵绵战火,又不断侵扰着这块贫瘠的土地,独立之后的葡萄牙王国在经历了两个世纪之后,也依然是危机四伏,风雨飘摇。他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被称为死亡绿海的大西洋,恩里克王子带领国家开始了探索海洋的道路开始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变故又把葡萄牙推向了历史的前台,撬动历史的主角就是这些今天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胡椒粒。胡椒粒在现代看起来很普通,但在过去它却是食品保存的主要香料,但是利润丰厚的香料,先是被阿拉伯商人垄断,后又被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欧洲急于摆脱困境,无论是神圣的宗教,还是世俗的商业,都希望能找到强有力的措施来扭转这种局面,在陆地上的军事突围失败之后,焦躁不安的欧洲人开始到海洋中寻找希望,经历了21年,1443年,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从罗马角出发穿越了西非海洋的博哈多尔角,在此之前这里是已知世界的尽头,奋斗了21年和郑和的混和舰队相比葡萄牙人的两三艘帆船微不足道,但是凭着爱冒险的天性,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强大宗教热情,葡萄牙人冲破了欧洲人在心理和生理上的极限他们的探索创造了现在的大洋,源源不断的黄金,象牙,涌入了国库,在1460年非洲海岸探索中被绘制在地图上的海洋达到4000公里这一年恩里克逝去他创造了人类探索海洋的启点,

1487年七月若昂二世国王的带领下占据了香料市场,但遭遇了一个强大对手,刚刚统一的邻国西班牙,伊莎贝尔女王统一国家,他召见了克里斯托人。歌伦布三次,第三次在人力,物力,财力的匮乏下让歌伦布去探索东方,8月30号开始了探索大西洋,1492年10月12日发现了新大陆将世界连在一起,西班牙的成功震惊了欧洲,葡萄牙与西班牙两个世界海洋大国开始了对海洋的争夺,1498年5月葡萄牙达。伽马率领的船队到达n度卡利卡特港,西班牙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开始了环绕地球,世界上在葡萄牙的坚船利炮下一个个海上交通战略要点成为了囊中之物,在50多个据点垄断了半个地球的商业通道在16世纪初的前五年中香料成交量从22万英磅上升230万英磅,西班牙在美洲掠夺从1502年到1660年掠夺了18600吨白银,200吨黄金,16世纪末在世界上有83%的黄金所占有,

葡萄牙:在强大的王权和狂热的宗教信的支撑仰下,伊比利亚半岛征服了海洋,获得了世界。但是,像潮水一样涌入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支撑宗教信仰,为殖民扩张而进行的战争,而没有用来发展真正能够让国家富强起来的工商业。势力强大的王公贵族不愿意看到工商业的发展导致新兴势力的崛起,他们甚至荒唐地把数以万计的从事工商业的外国人,从自己的国土上赶走了。16世纪末曾经拥有难以计数的金银和无比强大的国家机器的伊比利亚半岛,在世界性的演出中开始谢幕。像流水一般涌入的财富又像水一样流走了,除了奢侈的社会风气,没有留下像样的产业,老百姓甚至没有获得像样的衣,食,住,行。

六年级:熊黎明

大国崛起读后感1500字


【篇一:大国崛起读后感】

德国,一个盛产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国度。约翰。克里斯朵夫,很自然的想其了他,这个性格有点古怪却充满人性的形象是我认识的德国人中的一个。爱因斯坦。歌德。席勒。说起德国,想起来的却是一些零星的片断。饱受古典音乐的影响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辉,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民族对长期战乱的分-裂的集体记忆,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

两百年前(1806)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当作战利品被来自法兰西的皇帝拿破伦。波拿巴取走带回了法国,这使得德意志的惨痛记忆被唤起。这个民族的到底曾受过怎么样屈辱我想或许每个民族总有自己辛酸沉痛的历史,但是重要的是他是如果走过坎坷,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繁荣。当拿破仑的军队在1806年悍然入侵时,这个所谓的帝国根本无力抵挡,帝国中两个最大的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遭遇惨败,普鲁士还被-迫割让了一半的国土,支付1。5亿法郎战争赔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解体。

当这片土地上连一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复存在时,人们想起了德意志诗人席勒的一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德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的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奔走游说终于让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呈现出曙光。然而,最后他却已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铁血宰相俾斯麦不得不提,1862年9月30日,刚刚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的俾斯麦走进议会,发表了一段强硬的讲演,他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从此俾斯麦被世人称为铁血宰相。

由德国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无数生命和家园在战火的劫难中消亡,这是全世界都不会遗忘也不能遗忘的历史。而如何对待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是这个曾经失去理性的民族必须面对的一次考验。二战中被杀害的600万犹太民族的冤魂在等待,受到伤害的欧洲和世界在等待。

1970年的一个萧瑟冬日,刚刚上任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二战中,波兰有250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饱经痛苦、绝望的折磨,最终无助地死去。在冰凉的风中,勃兰特一步步走到死难者的墓碑前,在全世界的注视下,这位二战中反纳粹的英勇斗士,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不已的动作:他跪倒在地。德国人诚恳地接受了自己历史上沉重的一面。他们讨论但是没有激烈争论,没有否定自己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推卸自己应该对犹太人大屠杀所负的责任,没有否认自己经受了12年的纳粹独裁统治。诚恳地回忆自己的错误,帮助德国人大大地减轻了民族复兴的困难。

1990年10月3日,勃兰登堡门上的和平女神又一次见证了国家命运,分裂了41年的德国再次统一。这一天,被确定为德国的国庆日。

德国再次统一了,凭借的不再是铁与血,而与120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的环境中,德国人再次创造了经济奇迹。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个历经两次世界大战重创的国家,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而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它也找到了通过振兴欧洲来壮大自己的强国之路。德意志,它在哪里?也许,近两个世纪执著的寻找已经有了答案。在这一漫长的寻找中,所经历的大悲大喜,不仅已成为德意志民族的集体记忆,而且也为已经崛起和正在崛起的大国,书写了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

【篇二:大国崛起读后感】

历史的年轮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使世界的格局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对于理想的大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关于大国的话题,也许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话题。《大国崛起》以其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解读了500年来大国的兴衰更替,探究其兴衰背后的原因。

论葡西两国之兴替

公元1500年以前,世界各地封锁隔绝,与外界联系甚少。葡萄牙位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东临西班牙,西临大西洋。它的光复使之成为欧洲大陆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治的相对稳定缔造了一个绝佳的环境,而与此同时,西班牙,英格兰,德意志等国尚未统一,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地。但是,强大的王权并没有惠之于民,民众利用沿海的位置进行捕捞,以此为生。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点燃了思想的火花,火势不断蔓延。蔓延到了葡萄牙。随着托勒密的地理学说的发现,激起了恩里克王子等人探索世界的欲望。葡萄牙王权的强大,贵族们对东方香料的依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商路的阻断,基督教的盛行,王室的支持,指南针及帆船的改进等,推动了一个又一个远航的冒险家。从非洲掠夺大量财富,如洪猛兽般侵入西班牙,冲击着统治者的神圣。

同时,葡萄牙的邻居西班牙光复了,伟大的领袖伊莎贝尔女王统领军队赶走了摩尔人。在这土地上,地圆学说的广泛传播,加上航海知识的不断丰富,完善,和女王的不断资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无疑震惊了整个欧洲。矗立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小国也因此成为了五百多年前争霸世界的大国。于是,全球扩张开始了。他们用坚船利炮,刺激香料贸易。海上贸易不断扩大,殖民地遍及亚非美等州。源源滚入的财富并没有转化为资本,而遗留下来的却是奢侈的社会风气。西班牙、葡萄牙神话般的崛起却也在神话般的地落幕。

小国何以成就大业?

荷兰,位于西北欧,与英格兰隔海相望,其领土相当于两个半北京,而这样的一个小国,曾以其傲然的姿态攀登到世界大国的顶峰。那么,小国荷兰是如何成就其大业的呢?

银白色的鲱鱼促进了其捕鱼业的发展,便利的水上交通为其提供有利条件,商业的蓬勃发展,为精明的商人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富,造船技术的改造无疑为这个缺乏王权的小国赢得了海运贸易的世界市场。荷兰各省自治经营,当面对拥有强大王权的西班牙时,他们联合反抗。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建立,赋予了商人阶级政治权利。荷兰就这样诞生了,传奇的诞生注定会有一段传奇的经历来续写这个传奇。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为全球商业霸权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到17世纪,荷兰达到空前鼎盛,成为当时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海上第一强国。

小国荷兰,一步步成为世界大国的历程值得我们深思:它不同于西班牙和葡萄牙,荷兰将滚滚流入的财富投放到商业中,而并没有体现在豪华的宫殿里。商业的蓬勃发展,现代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金融体制的不断完善,让贸易迅速发展。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荷兰并没有用强大的王权去限制商业的发展。这也许就是小国成就大业的关键所在吧。

观英国之兴替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位于欧洲西海岸,这个面积不大的岛国却成为世界上的另一个现代化国家,这是为什么呢?

英国四面环海的优势,无疑给英国抢占扩大海上有时提供了便利,同时这无疑损害了西班牙的利益。再加上英国脱离天主教,转而信奉信教,这让坚守天主教的西班牙更加不满。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赢得了海洋上广阔的贸易。英国女王的鼓励,推动了英国商业及殖民地的经济扩张,强大的英国海军挑战荷兰马车夫,将荷兰赶下海上霸主的宝座。强有力的君主制,开明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实行分权的庄园制,为英国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随着英国海外殖民地的不断扩大,市场需求的飞速增长,迫切需求要一种机器来代替人力来提高效率。于是,瓦特的万能蒸汽机为英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打开了现代化工业的大门。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而1852年地万国工业大博览会,象征着那个繁荣的维多利亚时代。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日不落帝国的头顶上的太阳已经渐渐倾斜,海外殖民地的巨大耗资逐渐让英国感到力不从心,英国日不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夕阳在大不列颠群岛上空缓缓落下,却在隔海相望的大陆强国法国慢慢升起。

【篇三:大国崛起读后感作文】

现在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早期的大国,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真可谓是勇敢的探险者、拓荒者。他们勇于向未知挺进。当其他欧洲国家的活动范围还仅限于欧洲本身时,葡萄牙、西班牙已开始了对欧洲外的土地的探索与争夺。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发现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杰作,这两个国家也从外部掠夺来了大量财富。而最终,他们衰落了,因为他们的贪心、享乐之心等等。

荷兰、俄罗斯两国人民的坚强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荷兰在独立前的抗争着实令我叹服;俄国人在强敌临近之际的英勇无畏令我对其深表敬佩。但是,荷兰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活例子,苏联最终也未脱出僵化的模式。

英国、法国、德国都曾拥有强大的军队,同时也有强大的综合实力。若是和平地、与时俱进地发展,他们不仅不会成为明日黄花,而且还会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难。但他们的野心决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将所学来的东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国家,可他们唯独没有学会与人为善,并最终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远见上。

美国从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间运用了各种手段,极力地使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虽说美国崛起的手段没什么值得赞扬之处,但是其维护主权的坚定、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从这9个大国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的衰败埋下了祸根。不论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决不能重蹈列强们的扩张政策的覆辙。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是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的崛起要不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时要为构建和谐世界尽我们的一份力量。在我们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那9个大国在扩张中体现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气,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也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大国曾有过的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许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则是我们要严防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只有在努力维护和平的前提下的锐意进取、团结、独立、自主并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喜人的成绩。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爱好和平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要求,它们同样也是个人应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颗爱国、进取、和平、创新之心。只有我们每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我们祖国的实力才能逐渐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我所谓之人人进取等并非是说每个人都要按同一种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怀着强大祖国的理想去为祖国的发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个性。我认为,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十分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扬,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

《大国崛起》既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有所启示,也对我们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篇四:大国崛起读后感】

现在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早期的大国,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真可谓是勇敢的探险者、拓荒者。他们勇于向未知挺进。当其他欧洲国家的活动范围还仅限于欧洲本身时,葡萄牙、西班牙已开始了对欧洲外的土地的探索与争夺。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发现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杰作,这两个国家也从外部掠夺来了大量财富。而最终,他们衰落了,因为他们的贪心、享乐之心等等。

荷兰、俄罗斯两国人民的坚强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荷兰在独立前的抗争着实令我叹服;俄国人在强敌临近之际的英勇无畏令我对其深表敬佩。但是,荷兰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活例子,苏联最终也未脱出僵化的模式。

英国、法国、德国都曾拥有强大的军队,同时也有强大的综合实力。若是和平地、与时俱进地发展,他们不仅不会成为明日黄花,而且还会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难。但他们的野心决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将所学来的东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国家,可他们唯独没有学会与人为善,并最终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远见上。

美国从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间运用了各种手段,极力地使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虽说美国崛起的手段没什么值得赞扬之处,但是其维护主权的坚定、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从这9个大国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的衰败埋下了祸根。不论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决不能重蹈列强们的扩张政策的覆辙。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是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的崛起要不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时要为构建和谐世界尽我们的一份力量。在我们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那9个大国在扩张中体现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气,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也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大国曾有过的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许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则是我们要严防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只有在努力维护和平的前提下的锐意进取、团结、独立、自主并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喜人的成绩。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爱好和平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要求,它们同样也是个人应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颗爱国、进取、和平、创新之心。只有我们每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我们祖国的实力才能逐渐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我所谓之人人进取等并非是说每个人都要按同一种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怀着强大祖国的理想去为祖国的发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个性。我认为,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十分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扬,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

《大国崛起》既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有所启示,也对我们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篇五:大国崛起读后感】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而这部记录片恰恰又说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统一信仰,信仰决定了文明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国家通过输出自己的文明,从而决他奇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面积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时人口约1010万。这个国家的面积和资源还不如中国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图上还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纪时不到100万的人口,打破人类传统的亚欧非三块大陆的传统。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为了这个简单的愿望,葡糖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领下开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却从没有一次远洋的经历。

德国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了义务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使得铁血宰相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在攻陷法国首都巴黎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自豪的说道: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苏联为了尽快成为世界强国,把重工业列为国家的首要发展目标,直到今天我们对俄罗斯的航母、潜艇、驱逐舰和先进的导弹都耳闻目染

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谱系的美国在另一块大陆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9大强国的辉煌中也都沾染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残酷和侵略他国乃至灭绝异质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即,西方社会主导全球的大趋势并没有逆转。

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经过以上叙述应当说,21世纪中国将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这已不再是空谈而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以何种方式来完成这一进程,不仅为海外所瞩目,同样值得中国人深思。

写作示范:大国崛起书籍读后感(1500字)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写作示范:大国崛起书籍读后感(1500字)”,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大国崛起书籍读后感【篇1】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而这部记录片恰恰又说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句话:“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统一信仰,信仰决定了文明的统一。这样才能使国家通过输出自己的文明,从而决他奇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葡萄牙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面积92391平方公里,20xx年时人口约1010万。这个国家的面积和资源还不如中国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图上还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纪时不到100万的人口,打破人类传统的亚欧非三块大陆的传统。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为了这个简单的愿望,葡糖牙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领下开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却从没有一次远洋的经历。

德国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了义务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在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使得铁血宰相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在攻陷法国首都巴黎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自豪的说道:“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苏联为了尽快成为世界强国,把重工业列为国家的首要发展目标,直到今天我们对俄罗斯的航母、潜艇、驱逐舰和先进的导弹都耳闻目染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的海洋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成就的大不列颠“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要件。至于继承欧洲文化谱系的美国在另一块大陆的崛起,日本和俄罗斯的后发制人,除了自觉的赶超意识,也经历了制度转型的阵痛。当然,这9大强国的辉煌中也都沾染了穷兵黩武的战争残酷和侵略他国乃至灭绝异质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来的500多年间,这些强国或有兴衰,但他们的一个或多个在21世纪依然占有全球主导地位。即,西方社会主导全球的大趋势并没有逆转。

对中国而言,读懂这9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9个大国在过去的150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经过以上叙述应当说,21世纪中国将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这已不再是空谈而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以何种方式来完成这一进程,不仅为海外所瞩目,同样值得中国人深思。

大国崛起书籍读后感【篇2】

历史的光环像一阵风,这里吹吹,那里也吹吹,不可能只停留在一个地方,不可能永远沐浴着某一片土地。近现代以来,大国的兴衰,此起彼伏,汹涌澎湃,演绎着一曲曲惊心动魄的历史沧桑之歌。从大国的兴衰之中,我们可以品悟、借鉴到许多知识、经验,用以兴盛我们伟大的祖国,使我们的国家能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历史之风陆续吹遍了西欧一些国家,让它们在历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而处在清末的东方之国,却将这股风拒之于窗外,最终被无情的历史之鞭抽打的遍体鳞伤,一边呻吟,一边在时代的后头慢慢地踱动。

而这种拒人于门外的行动,正是由于人们的极端思想造成的。封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狂傲自大、小农意识等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使他们在落后与先进的泥淖中苦苦挣扎,不知究竟走向何方。这些守旧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造成了人们闭关自守、以土地为中心的非商品意识,从而遏制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牵制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与更新,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均落在了时代的后头。

大国的崛起虽然有各式各样的历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的崛起与衰弱,都有着相似的情况。其中,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国家的兴盛,思想文化上必须有一个突破,一个较前面历史的新的突破。而无论这种突破是彻底的,还是不彻底的;是以先人的思想为基础的,还是承接未来的,都可以从思想层面上为一个国家的变革垫下厚实的基础。

思想文化不仅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在政治、经济、教育、科技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结合大国兴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具体谈谈这些联系。

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思想文化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往的政治体制必然不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陈旧的政治体制日益暴露它的种种弊端,阻碍了历史的前进。此时,新的顺应历史潮流的思想文化往往会深入人心,促进人们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的勇气与决心。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已不再适应新生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阻碍了英国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国王处处限制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自身的权力集中。但国王忽视的一点是,此时资产阶级思想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了,人们对封建王朝已不再抱有太大的希望,资产阶级带给人们的利益远远胜于封建王朝的统治。随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以贵族为中心的封建王权政治体制,建立起了有利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利益的君主立宪制。

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使英国更大程度上支持海外贸易、殖民扩张等有利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利益的刺激,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在英国爆发。英国成了日不落帝国,称雄于世界强国之林。又如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之前,启蒙思想在法国茁壮成长,深入人心,使人们日益察觉到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权主义的落后。长久的思想酝酿之后,出现了如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影响时代的启蒙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激发了资产阶级探索革命的热情,终于在1789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随后拿破仑进一步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播到大部分欧洲大陆,有利地推进了整个欧洲政治体制的变革。

所以,没有思想的进步,是很难在政治上取得突破的;而没有政治上的进步,其他方面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从而一个国家就无法走在时代的前列。与西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期满族统治之下的中国,外族入侵,中华文明遭受了很大的残害。满清统治阶级紧紧束缚人们的思想,禁锢人们进步的、革命的思想。这种封建王权集中思想造就了中国特有的奴性文化,在这种奴性文化下,很多人不敢有任何的奇思妙想,包括科技上的创新、政治上的革命、文化上的变革等等,一切秩序都在顺与从中。这种奴性的思想严重束缚了人们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遏制了其新生的萌芽。满清政府还建立一套严密的思想制度,并因此滋生了人类罪恶的文字狱,以及各种惨不忍睹的酷刑。这些危及人的生命的措施,进一步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使之如一条狗一样服服帖帖地跪在主人的面前,并为其舔足。

明末清初以及后来的清朝出现过资本主义的萌芽的迹象,然而都在这些畸形的思想之下淹死了,以致于造成后来的资本主义思想如果不是寄生于传统的思想之上必然会失败的一种局面。封建思想的强大,阻碍了维新变法运动及其以后的一系列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变革扼杀在摇篮里的襁褓中。后来,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中国。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注定是解放中国的一把利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扎下了深深的根,最后将封建残余思想消灭殆尽。然而,由于传统的思想文化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地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仍然在封建思想中独行,严重削弱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实力。

政治体制的不健全,无法使一个国家真正地走向强国之路,或是长久地保持大国的地位。目前,中国虽然在党中央的领导之下呈现出一个大国的形象,但从根本上来讲,中国仍然处在落后的行列。因为政治体制的外壳掩饰不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中国官僚主义作风仍然占据政治思想的一部分,许多官员还和满清时期的走狗一样,根本不为人们的利益着想,天天喊叫着社会主义制度,自己反倒成了资产阶级的一份子,满脑子中都是权力、利益、金钱等。从中国目前的官僚腐败状况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政治体制是畸形的、不健全的。而要突破这种后天形成的弊病,必须在政治思想上作出一番改变,比如说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反观世界上先后崛起的大国,无一不在思想上取得突破。中国欲崛起,成为完完全全的大国,必须要使人们从封建残留下来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没有实事求是的解放思想,只能在表面上作一个强国。

二、思想文化与科技的关系。思想与科技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思想的改革,科技也只能局限在某一个阶段,要提升需要很长的时间;而科技得不到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也只能停留在某一个阶段。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均是建立在人们思想的解放之下的。

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的视野得到开阔,不再停留在原有的固定思维上,从而又进一步反作用于思想,推动思想的革新。从大国兴衰的历史来看,不论是老牌的大国,如英国、法国,还是后起的大国,如德国、日本,都极大的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19世纪末期德国渐渐赶上了英法并超过了它们,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科技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于科技上明显落后于德国,这可从一些重大的发明中看出。二战后,日本和德国迅速崛起,都得益于两个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依然掌握着世界的核心技术,正由于科技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迅速,因而这些国家至今仍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繁荣崛起没有科技的支撑会是怎样,而这些科技的发展,必然要有一个支持它的政治体制。现在,随着各国对高新技术的重视,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对科技的投入下了很大的功夫。就连小小的朝鲜,也日日叫嚣着要发展核武器。而中国在科技的投入上却不太令人乐观。自主创新能力严重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中国人民很容易自满,看到了发射几颗卫星边欢呼雀跃、激动不已,然而我们与那些大国想比,还是隔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科技的发展,主要是靠国家的力量。当年日本崛起之时,很多企业的发展均源自政府的支援,当企业做大做强之后,政府又辅之以政策性的指导。

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在于人们思想的高度认识。由于骨子里没有切实际地认识到科技的力量,人们往往忽略科技在各行各业的作用。另一方面,尽管许多人重视科学技术,但存在大量的复制、克隆,而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进行自主创新,从而不能解决科技欠发达的实质问题。而且,很多人把一些资源花在一些无聊的但自认为很必要的官僚关系上。

三、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从长远看,不是靠充裕的廉价的劳动力,而是取决于高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整体思想文化的提高。简单具体来说,就是教育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力量也是不能忽视的。目前这些发达国家的教育事业均比我国发达。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崛起,是长远的推动力。

总之,一个国家的强大,一是靠思想这把利器,二是靠科技的超前发展。思想与时代同行,科技与潮流共进。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我们的国家会如汉唐一样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大国崛起书籍读后感【篇3】

主要介绍了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客观公允地解读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国的崛起史,让我对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发展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一直以来都有怀疑,为什么欧洲发展的那么快,难道仅靠英国的工业革命,还有法国的革命吗?

那么又是谁带动了整个欧洲的发展呢?看了大国崛起我才明白,欧洲的发展史从海洋开始的,这要从葡萄牙说起,公元1143年,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葡萄牙,在光复领土的战争中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罗马教皇的承认,这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然后在葡萄牙国王恩里克的带领下,葡萄牙启动了征服大海的行程。

也正是海上之路使葡萄牙摆脱了贫穷和落后的境遇,也打开了欧洲历史崭新的一页,葡萄牙的近邻西班牙也看到了海洋的巨大的财富,并于葡萄牙一同竞争海洋上的财富,西班牙渐渐习惯了掠夺殖民地得来的财富,不去投资本国的工业,而转身购买国外昂贵的商品,久而久之,国内的工业极度萎缩,而货币又急剧贬值,人们却还沉迷于消费。我们知道,一个机构极有可能因为没有能力做出改变而死亡。我也知道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时期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不能做出改变而衰落。

其实这里面最让我感情趣,也最让我着迷的是面积只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半北京,它的名字叫作荷兰。14世纪时,荷兰的人口不到100万。当时约有20万人从事捕鱼业,小小的鲱鱼为五分之一的荷兰人提供了生计。从捕鱼业开始,(荷兰)产生了和东北欧、英格兰、南欧、非洲的贸易。由捕鱼的传统产生了海上(贸易)的传统。地处西北欧的荷兰,面朝大西洋的北海,背靠广袤的欧洲大陆,欧洲的两条主要水道,从这里入海。为了排涝,荷兰人修建了多条运河,构成了当时欧洲最发达的水上交通网。这些优势使得荷兰具备了成为欧洲新的商品集散地的可能。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也为荷兰提供了成就商业帝国的历史性机遇。如果说,早开始远洋冒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那么,紧随其后的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着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荷兰人是一个商业王国,这个国家的人民热衷于商业,可以说这个国家是一个由商人建立起来的国家,因为国家的制度法律等等都与商业就有密切的联系,最早证券交易所也是这个国家创办的!这个国家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当西班牙人向荷兰人发出统治的信号时,荷兰人竟然同意了西班牙人的要求,他们并不在乎谁去统治他们,他们只要安全,和商业贸易。但是西班牙的贪婪,终于让荷兰人推翻了西班牙的统治,对于那些领导独立战争的商人们来说,他们最想得到的不是政治权利而是商业利润,所以,他们希望找到一个强有力的保护者,由他来照顾荷兰的安全,而自己去照顾好自己的生意。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出现了:荷兰人将自己的国家托付给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英国女王爽快地同意了做他们的君主,并派出军队保护荷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精明的商人们很快发现,英国女王收取的保护费,实际上比他们赶走的西班牙国王还要高。

1588年,在奥兰治亲王威廉的领导下,七个省份联合起来,宣布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这是一个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家。很多历史学家说,它是世界上第一个赋予商人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我第一次见到由商人处分政治权利的

国家!这也是荷兰至今都是一个发达的国家的最好的证明!他们善于经商和理财。当然还有好多好多的大国的崛起和衰落!打开视野,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上强盛之路的开端。学习的目的是赶超。在历史上,像俄罗斯一样实施赶超战略的后发国家,还有德国和日本。他们构建的社会体制,他们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和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五百年前,因为海洋,人类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台,大小强弱的国家都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 五百年后,因为天空,人类进一步拓展了这个舞台的空间。当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同步知晓天下事的时候,世界变小了。世界也变大了。1961年,一个叫加加林的苏联人离开了地球,第一次在太空中飘荡行走。一个月以后,美国的阿连小谢泼德也上了太空。他在太空飞行时不断说的一句话是:地球外面的世界真

美好。 从地球仰望天空,是那样地遥远清澄,偶尔飘过的云彩,会遮住人们的视线。云彩的上面,将会是什么呢?是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温床,还是未来大国竞争的疆场?或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经放弃陈旧的思维模式和全球对峙时代的种种偏见;或许,在未来五百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世界的发展仍将经受各种考验。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国崛起书籍读后感【篇4】

美国从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间运用了各种手段,极力地使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虽说美国崛起的手段没什么值得赞扬之处,但是其维护主权的坚定、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从这9个大国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的衰败埋下了祸根。不论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决不能重蹈列强们的扩张政策的覆辙。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是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的崛起要不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时要为构建和谐世界尽我们的一份力量。在我们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那9个大国在扩张中体现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气,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也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大国曾有过的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许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则是我们要严防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只有在努力维护和平的前提下的锐意进取、团结、独立、自主并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喜人的成绩。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爱好和平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要求,它们同样也是个人应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颗爱国、进取、和平、创新之心。只有我们每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我们祖国的实力才能逐渐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我所谓之人人进取等并非是说每个人都要按同一种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怀着强大祖国的理想去为祖国的发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个性。我认为,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十分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扬,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

《大国崛起》既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有所启示,也对我们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大国崛起书籍读后感【篇5】

《大国崛起》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牙,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着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再观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记得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人类不断延续,永不熄灭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国家的精神传递的骨干,德国正以这一点换来了最终的胜利

在众多国家中,东亚岛国日本尤让我折服,我们暂且撇开他们对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暂且收起我们对他们敌意的眼光。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我们中国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却以他强大的国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们的前头。他曾经和我们的大清帝国一样,资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样惨痛的遭受着西方列强无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对同样的状况,他们看到中国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顶礼膜拜所带来的暂时安稳,他们迅速图强振国,维新求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摆脱西方列强侵略并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始终都坚持团结,善于学习的民族创造了今日的辉煌。

看了这部纪录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中国近代闭关锁国的政策让我觉得可悲,中国官员天朝上国的迷梦让我觉得可笑,中国腐败无能,欺软怕硬的清政府让我觉得可恨,我终于理解鲁迅心中对落后中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痛感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定就注定了中国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运。总观12个强国的历史,我不懂当拿破仑为凯旋门垫下第一块基石时是怎样的喜悦,我不懂当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环境下昂首挺胸所拥有的勇气,我不懂那时的总统罗斯福带领整个美国走过血肉模糊,充满硝烟的世界大战所付出的艰辛,可我知道,一个国家要崛起必须先唤醒国民的思想意识。德国的教育,日本的虚心,法国的自立,对比中国的闭关锁国、保守落后,显然中国从一开始就注定自己胜败存亡的理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在我们看似再熟悉不过的语句,经历了漫漫胜衰成败的岁月却始终被尊颂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然而,透过表面华美的现象,我们试者问自己的心灵,这些被世人推崇的精神又究竟实实在在的实施了多少?最终又真真切切的见效了多少?在我们的国度里,这些都不过是一些形式,一些装饰品罢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记录片的解说词相当好: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国!这样的总统,才能永垂史册,这样的国家,才能熠熠生辉。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实力业绩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看了这些,不说也知道为什么中国现在比别的国家落后。而英国、荷兰等国家是那样的强大。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发展比较迟。不过中国发展速度很快,年收入以百分之九点几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都给其他大国造成了恐惧。这部纪录片是品读历史的见证,更唤醒了人们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它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大国崛起书籍读后感【篇6】

看过《大国崛起》使我对世界历史有了一个真正的了解。但不免让我想起了中国可悲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后。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一个接一个的出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顶尖的新时代。五百年前航海技术的提高人类终于有了一种真正的世界观。先后出现了殖民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国家都有着早期大国的.相同的特点,靠掠夺别的国家的资源,充实国力兵力,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国家和人民的消费消耗是无限的,没办法发展本国经济的特色,终于在无限的消费中保持不住强国的地位。这让我们明白了靠掠夺只能是暂时的强大,最关键的是要能发展自己国家特色的经济,才能站稳世界强国。

在这部纪录片中,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还是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为海洋霸主,或是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条件。而面积只有两个北京大的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证券交易所,建立银行信用体系的国家。正是这种经济体制的创新,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经济,也使面积这么小的国家脱颖成为当时世界性强国。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使其成为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这无疑告诉了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强占先机,才能立于强国之列。但是,当世界上的国家一个接一个的崛起时,当时的清政府却依旧落后。明朝时期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看了这些,我想我不说同学们也知道为什么中国现在比别的国家落后。而英国、荷兰等国家是那样的强大。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发展比较迟。不过中国发展速度很快,年收入以百分之九点几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都给其他大国造成了恐惧。

这部纪录片是品读历史的见证,更唤醒了人们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它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大国崛起书籍读后感【篇7】

《大国崛起》读后感1000字:

作为一个中国人,也许是民族的历史情愫的作用,我不是很喜欢日本,但我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强大的民族。日本拥有发达的科技,一流的人才,国民素质较高、拥有极高的创新精神。但是在封建时期一向作为中国学生的日本,为什么这个国家和民族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的民族意识相当强烈。《大国崛起》里有这样一个场景:此刻日本每年还在纪念百年前的黑船事件,就是当年美国人佩里带领几艘蒸汽战船侵略日本内海,逼迫幕府当局开放国门的历史故事。

这一事件对日本的影响其实类似于中国遭遇的鸦片战争,但中日两国对待外来的“敲击”表现出来的绝然不同的态度直接导致了两国之后截然迥异的命运。我们对于英法逼迫开放的反应最先是军队的抵抗,其次是民间的不满,最后是义和团式的破坏。我们的皇帝把英国人送来的蒸汽机步枪等设备丢弃在圆明园的地窖里尘封。而日本人对欧洲列强逼迫开放的反应则显得灵活许多,他们直接答应了门户开放的要求,他们对西方先进的科技设备羡慕不已并全面引进,他们的政府代表团游历欧美后对日本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他们也经历了开放后的冲击。但他们却处理好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再者日本人做事比较认真且极致。做一件小事往往带着信仰去做,诸如包装这种生产环节也是做到尽善尽美,日本产品的质量可见一斑。日本工业生产师承德国及欧洲发达国家,经济体制也是。经济体制与技术相辅相成再加上民族的优秀品质,使弹丸小国跃居世界列强也并非难事。如果把日本的时代化成几个阶段的话,会发现每个阶段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日本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好一个学生,明治维新前中华文化在日本影响极广,明治维新后日本用心汲取资本主义较封建主义更高级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如果说发达国家的影响逐渐蔓延,那么日本是在有意识的,加速这种蔓延,并且在这种影响中使自我更加开化强大。

还有一点日本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使其获得了大批高技术人才,不管战争对其硬件条件的摧残有多大,都不能抹掉这种人才资源的优势。

最后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百姓如今能高兴的庆祝着黑船入关。从中启发我们的是:只有善于学习,善于改变的民族,才能有这样的自信和勇气来庆祝一个本是悲伤痛苦的日子!

读《大国信仰》有感1500字


读《大国信仰》有感1500字

胡冉

在读了《大国信仰》这本书后,感触颇多。不仅让我认识到信仰对一个人、一个国家的意义,更让我体会到信仰对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书中序言说"个人有信仰才不会与禽兽为伍,社会有信仰才有发展方向",对我个人而言,谈信仰可能太空太大,也可能不太能完全地理解信仰的博大精深之处,但这句话却是我看一眼就能够记住并明白信仰之重要的一句话。我们很小但国家很大,读完整本书才明白,社会主义中国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是需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实践,具体明确地探讨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的发展前景,才能引导人民群众树立起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十九大上也强调过,要在党内党外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也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因此,构建融合中国国情的大国信仰具有深远的意义。

书中用五章内容讲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各个时期,并且分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相似和不同,进而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发展到共产主义的五个时期。从萌芽时期、创立时期、发展和完善时期到成熟时期以及大融合时期。中间过程之曲折,历经的磨难与考验也是可想而知的。

萌芽时期,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上百万名共产党人和人民战士英勇牺牲,他们的精神支柱便是自由平等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创立时期,社会主义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资本主义承袭封建主义的侵略剥削,社会主义用共同富裕打倒掠夺剥削。中国共产党人依靠人民勇于探索,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和完善时期,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而成熟时期,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建立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榜样国家。从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步入正轨。随着民主浪潮兴起与科技发展加快,各国之间也加快融合,使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变得更加成熟。大融合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世界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我相信在未来,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将成为现实。

读完这五章的内容,我才觉得历史也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枯燥,它虽然平铺直叙,但谆谆善诱,让我这样一个不太爱历史的读者能够静下来仔细看完,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书中通过国内与国外的发展历史比较,社会主义建设受到的挫折以及世界各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情况,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以萌芽、确立和完善的根本。再根据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最新发展状况和中国社会主义完善国家制度的榜样作用,来告诉我们,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到不分种族、国家的完全平等和共同富裕,多数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成熟时期的艰难。在这样的历时大背景下,我坚信,经过社会主义制度在本质上公平公正的大融合时期,定会实现共产主义。

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这个重要时期,不仅是我们国家,我们党,还是我们个人,都要做好榜样,树立人生信仰。社会在不断进步,自然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无限的,永远不可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也会随着社会发展出现新的社会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而继续进步。所以,反腐倡廉绝不只是一阵风,它会一直坚持不懈;全面改革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发展成熟的关键。“致天下者治在人才”,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者,我也理当好好努力,做好每一份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工作,多向前辈学习,每天定好自己的小目标,寻找更近一步的大目标。在之前的轮岗实习中,每个部门都有自己不懂并且学习的东西,不能只要求自己掌握已经会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对于工作中不太懂或者很复杂的问题,不能被动,迎难而上才是新青年必备的信仰之一。我想我作为一个初学者,先做到以身作则,从做好小事开始吧,未来是属于革命老一辈的,但也是我们新青年的!

《大国与将军》读书笔记1500字


《大国与将军》读书笔记1500字:

马歇尔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把复杂问题转化为基础性问题。在极度沮丧的情绪中,潘兴将军展露出不可动摇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马歇尔的用人之道。一是乐观和足智多谋的降临,他们能够快速进行判断,又冷酷无情的决断力。二是足够的理智。可以避免因为快速作出决定和行动,而导致荒唐的错误。

马歇尔对置身事外者,个人主义者,特立独行者和空想家,更加的不齿,不信任。马歇尔需要的是沉稳,头脑冷静的团队合作者,他极看重个人能力,也看重团队合作精神。

一旦新的领导者走上领导岗位,那些人就要对他们进行测试,以确定他们之中谁真正具有才能。我会让这些人接受最严格的考验。马歇尔认为军队的核心价值观是团队合作。二战期间,马歇尔最关键的做法也许就是创建了一套激励体系,激励美军在谨慎的基础上再加一定的冒险精神。这个体系达成了产生军事效能的目标。

马歇尔很清楚的看到,艾森豪威尔老练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他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在质朴的乡下男孩性格的背后,艾森豪威尔确实是一位富有创造力,同时又雄心勃勃,积极进取的军事思想家。

成功的为将之道所包含的,首先是知道应该做什么,然后再寻找合适的人选,这就是一只脚踩着批判性思维的知识领域,另一只脚踩在管理和领导的人事领域。简言之就是想和做。

任何问题都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但是战略家必须透过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那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艾森豪威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她伟大的人格魅力,幽默感,逻辑性以及诚恳和正直,它激发人们心目中的爱和无穷的忠诚,在处理摩擦问题和性格冲突上有着神奇的方法,他知道为了解决问题如何做出让步,而不会背离任何原则。

马歇尔将艾伦描述为,能让所有下属精神振奋,而且可以完成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稀有人才。但艾森豪威尔想要的是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而不是离经叛道的独行侠。艾森豪威尔相信现代战争变幻无常的本质,让这种不守规矩的做法变得十分危险。

艾森豪威尔将功绩归于下属,通过宣传他们的成就,来提升他们的名望,是他们在同行中脱颖而出,能得到历史学家更多的关注,而麦克阿瑟却刻意拒绝,读书笔记让下属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在陆军中,麦克阿瑟最终成了一个坏榜样,是未来的陆军军官,要避免模仿的对象。今天的美国陆军,对大胆、激进、过度张扬的个性依旧谨慎。

一位将军的才能体现在他于战争爆发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强而有力,坚定不移,深思熟虑的领导方式,是大有好处的。

泰勒几乎是在和乔治马歇尔的理念对着干,他热衷于政治,没有努力消除将军们之间的不信任,而是利用那些不信任,他形成了一个习惯,不说那些他明知道是正确的事情,只是说那些自认为应该说的事情。

用直接真诚的对话是观点上的不合能被发现并解决,是制定政策的最好方法。但林登约翰逊却惧怕这些观点上的差异。相反,他试图通过避免对话来掩盖和减少差异。

在接下来的几年,陆军对装备进行了现代化的革新,对训练进行调整,使它更符合实际,编写了新的战斗手册,详细的讲解如何与苏军对抗。

在那些具有才能,但是也无法更上一层楼的军官的军旅生涯中,我发现了一种共性,他们无比顽固,不愿去完成自己必须履行的义务,因为他们认为那些任务蠢透了。他们总是抵触自己认为愚蠢和无关的事情,却未能熬到可以做他们认为至关重要的事情的时候。---鲍威尔

鲍威尔一直卑躬屈起,直到他爬上可以摆脱这种行为的位置。

拒绝从政治角度考虑问题是不切实际、不合理的,因为战争的存在就是为了达成政治目的。

他知道如何在战争中将对手打的落花流水,但却不知道需要得到什么样的结局。

拉姆斯菲尔德是个糟糕的微管理者,他不断干涉下属的工作,却又不给出明确的指示。

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分析战争,积累可行的经验一直是将领的核心任务。

将领们卷入党派斗争之中,这是一个他们不熟悉的领域,因此将领们不可能表现的很好。

训练往往只能让士兵学会解决已知的问题,只有教育才能让士兵对不可预料的麻烦有更好的准备。作者:匂彼得

帝国兴衰史 (500字)


八国联军入侵故宫是一种耻辱,是一个伟大民族饱受凌辱的开端,是一部强盛帝国的兴衰史。

故宫又名紫禁城,是一座举世闻名皇家宫殿。是由明、清两朝修造,位于世界三大宫殿之首的宏伟建筑。

故宫见证了两大盛世,十步一亭台,百步一宫殿。有气势宏伟,顶刻白龙的朝政殿,又有金碧辉煌,可以俯视整个北京城全景的天安门,是座被外国称为金砖、金瓦建成的宫殿,是大清帝国康乾盛世的完美写照。但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也终将光芒散尽。一个拥有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帝国也抵不过科技的落后和政府的无能,最终帝国衰败了。在鸦片与洋枪洋炮的帮助下,三万八国联军不费吹灰之力。这时,我们这位伟大的皇帝去哪了?早就穿上老百姓的衣服跑了,最终,穿着皇帝服的德国军官续写了一个伟大民族的百年耻辱。

我恨清王朝的皇帝为什么要临阵脱逃,而不是身先士卒同仇敌忾愤起反击。我恨当时军队为什么要投降?我恨一个强大的帝国的帝国为什么会衰亡?

冷静之后,我觉得人们应该不被现在的美好生活所迷惑。因为落后就要挨打,为什么现在日本敢对一个大他几十倍的国家叫嚣钓鱼岛,还不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先进,不够强大吗?所以,我们一定要勿忘百年国耻,励精图治,发展科技,让我们的国家走向世界的巅峰。

六年级:田宇欣

公务员读《大国崛起》有感1500字


公务员读《大国崛起》有感1500字

〇戚仲义

缘于对《大国崛起》这本书的钟爱,不仅因为历史性强、可读性强,而且是教育性更强,特别是对我国近年来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方面的论述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大国崛起》一书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的葡、西、荷、英、法、德、日、俄和美国等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历程。虽然各个国家的崛起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宜”的规律和公式,但是正如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样,历史演进的一些细节,同样能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留下一些深刻的启示。

通过对《大国崛起》的阅读,我认为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都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心态:

首先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知识是当今社会的生产力,谁掌握了知识产权,就是掌握了生产力。因此,我们每名国税系统的干部职工,无论你的职务高低、工作、生活条件如何,都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不断的创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一来,你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体现个人人生价值。

其次要讲诚信。如果向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比生命更重要?《大国崛起》中的荷兰商人们用他们的行动作了很好的回答:那就是信用。他们用生命作代价,守望信念,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商法则,赢得了海运贸易的世界市场。一个人,“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个企业,如果伪劣盛行,人们互相猜疑,信用体系崩塌,企业是迟早要倒闭的;一个国家,更是要注重信用,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要有自由的思想和创新的思维。人都会犯错误,但区分性质,如果是在为单位发展,开拓新空间、新思路上,犯了错误,我们可以及时总结,开拓思维,只要不是重复一个错误,我们就有发展。对人要宽容,更要对人的思想自由宽容。思想的自由,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竞争力,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绵绵不绝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我们税务系统也一样,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对不符合群众利益的问题,我们要及时改正。

同时,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创新的主力,这一点通过近年来日新月异的税收信息化发展形势就最能说明问题。要想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掉队落伍,就必须要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使自己不断更新知识、增长才干,同时还要运用学到的知识,积极开拓思维,不断创新各项工作,这样才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与尊重,才能做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读了《大国崛起》,我终于理解了鲁迅先生对落后中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奋情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就注定了中国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运。纵观那些强国的历史,我虽然无法感受当拿破仑为凯旋门垫下第一块基石时是怎样的喜悦,无法感受当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环境下昂首挺胸所拥有的勇气,无法感受当年的罗斯福总统带领整个美国走过血肉模糊,充满硝烟的世界大战所付出的艰辛,可我却从中深切的体会到了,一个国家要崛起必须先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必须首先要唤醒国民的思想意识。

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改革开放使我们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质的飞跃,尽管在各个领域都还存在着不尽如意的矛盾和困难,但相信我们一定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把这些问题逐一解决好。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经验,创造并坚持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一往无前的坚定走下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必将列于大国崛起之列!

掩卷思考,感触良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会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坚持不懈、勤勉学习,潜心思考、丰富底蕴,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为宁强国税的和谐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宁强县国家税务局干部 )

喜欢《《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国的兴衰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