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心得感悟30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不会在看完一本书籍后写一份读后感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心得感悟3000字”,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心得感悟3000字

从小到大写过很多有关于小说的读后感,这还是第一次尝试对一篇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演变的巨著谈论自己的看法。这本书对于阅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它并非对简单的史书一般进行历史叙述,而是在进行历史分析。阅读历史分析类的书籍对于史料的掌握程度要求还是很高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我不得不时刻拿着手机查阅很多书中提到的,例如佩里的“黑船队”这样的例子。但我对这本书是敬慕的,甚至于在刚看完第一章后就迫不及待的向我父亲推荐了这本书,父亲还打趣我终于开始看涉及学术的书籍了,因此这篇文章中存在知识的浅薄是必然的,亦会有很多幼稚甚至荒谬的想法。这样的完成度,并不适合去上交一份作业,但完成这篇文章相较于完成已经写过很多次的《平凡的世界》读后感有吸引力太多了。

毋庸置疑,作者保罗·肯尼迪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学派,本书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16—20世纪几个世界大国的兴衰中进行大战略的分析,涵盖地缘政治、经济实力、军事力量、领导人品格等诸多现实主义思想下的权势因素,并且他尤为注重地缘政治对兴衰造成的影响,这种大战略背景的叙述,读来使人感觉非常的通透,还能培养发散性思维。当然,这下说法过于客观与空洞,实际意义太小,但书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

在前工业社会篇,开篇便从欧洲地理的多样性出发,分析了欧洲社会统一的大型专制国家不会长久存在(区别于中国),其多元化富有竞争性的政治主体和市民社会结构长期来说是优于中央集权停滞的东亚和伊斯兰模式,因而对比闭关锁国的东亚,欧洲更易为了谋求发展而越来越重视经济贸易,这也是本书除了地缘以外的另一个鲜明的主题:经济基础决定国家兴亡。经济基础确与国运的昌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单从这一方面来分析,未免还是过于狭隘了,不可否认作者在本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存在偏激的立场,这大概也能解释作者为什么崇尚以经济贸易发展贯穿大国的兴衰始末了。

我们都曾学过当今世界政治在多元化发展,不会再出现近代英美那样的超级大国,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兴起,为世界政治局势注入新鲜的血液,多国并立局势的出现,也是基于那些超级大国的衰落的,本书中,作者的观点是英美的衰落是由于有利的历史和技术环境改变而使这两国的一切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在大家相安无事的情况下分析,各国所占财富m.i1766.com比例以地理面积、人口和自然资源划分,那么英国应占3%—4%,美国应占16%—18%。书中未提中国应占多少,但按照这样的理论推论,中国占比不会比美国少,是不是也意味着未来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不再是美国,而是印度。印度虽然在这种换算标准下比不上美国,但从地缘角度分析,它毕竟与中国紧邻,同中国有着直接的利益冲突。这样看来,就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情况了。

当然,以上分析的前提是相安无事,那么倘若出现了战争冲突呢,毫无疑义的一点就是,战争对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的摧毁力是无与伦比的,避免发生战争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也是近年来国际社会的主流口号。常规武器的单价越来越昂贵一定程度上成为发动战争的经济阻力,但倘若核武器这样非常规武器的出现在世界战争的舞台上呢?作者在书中也表达了对当时两大阵营爆发核大战的忧虑,当然这样的忧虑随着苏联的解体消弭了不少,在现今世界上小国对大国使用核武器无异于自杀,但若是两个实力相当的国家呢?比如印巴两个有核国之间局势的恶化,朝鲜用核武器向西方敲诈,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同时拥有核武器的可能,除此之外,最不稳定的因素是来自伊斯兰。伊斯兰教旨主义是不受任何国家限制的强大力量,从以往的历史事实中可以窥见,他们可以不受任何法律、任何良知的约束,可以使用任何他们能够使用的手段来攻击西方,甚至包括核武器。俄罗斯庞大却又缺乏经费的核武器库以及可以贩毒、印假钞的无赖国家朝鲜,都为这种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埋下隐患。核武器是不能出现在战场上的,一旦出现,怕就要变成人类敲响的丧钟了。

当然,正如作者所言,很多偶然的因素令历史无法预测,中国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太多了。貌似国力强盛的今天,人均水平试图赶上美国,也得是几十年后的事情了,基尼系数超过0.45,非法收入无法控制,似乎又要出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样的尴尬局面。但还是衷心的期望,有生之年中华民族可以实现从经济到文化的全面复兴。

作者:暨大人文法学管理学学生党支部龚佳琦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

玄黄

简介:1500年以来世界主导力量的影响力,从区域性到全球性,从单领域到多领域,构成了世界历史的缩影。

在《大国的兴衰》书中,保罗·肯尼迪回顾了五百年以来世界主要大国的兴衰更迭,这些大国和他们的国家行为构成了全球化时代以来决定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动力;并且分析了促成这些权力与力量中心得以翻云覆雨所依赖的发展因素与生存模式,以及伟业所不能摆脱的日落西山为人所替的命运之因。在这个历程中,新兴大国的聚合力随着越来越紧密发展的世界历史,更加顺利的替代前任,并且更加成功的左右着世界的格局,至少五百年以来如此。

这种聚合力表现在大国在不断地优化权力、国家以及世界结构(现代化军队、代议制政府、中央银行、殖民体系……),不断地扩充自身的影响力,这也是一个大国的标配。简单来说,这种影响力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五百年来首屈一指的大国,是从地区性的大国到全球性大国的转化。通过新航路开辟而兴起的暴发户西、葡两国,他们的影响力从来就没有深入到世界主要的文明中心,在拉美和西太平洋的殖民只能说明当时的大国影响力还是区域性的。更加明显的表现是德国和法国,二者在全球性方面与英国有天壤之差,但他们都是数百年来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虽然德法更执着于欧洲大陆的霸权,是天生的陆权国家,这也表明了单就影响力而言他们只能算地区性的大国。英国显然是全球性大国的代表,但他的“成果”在二十世纪中叶后基本为美苏所瓜分。美苏的影响力,毫不客气地说,覆盖了这个世界上存在文明成分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力大的惊人,这是地区性大国所做不到的。

大国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它处于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他对一个地区的影响是从单一或者说少领域扩展到多领域的过程。地理发现以来的世界大国,最初通过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从军事领域或者说单纯的征服掠夺影响世界,继而不再依赖这一野蛮行为,采用相对文明的贸易和政治和关税来影响世界,大英帝国加速了这一深化过程,他在语言、文化、政体等方面影响了几乎全世界。二十世纪以来江河日下的英国,由于他本身不再文明领域内领先世界,所以渐渐被美苏所取代,两个超级大国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影响力,大到决定世界战争和人类存亡、小到游戏一样的干涉一国内政,更换一国政权。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学术等诸多领域深刻地决定了许多现代国家的基因。

从英、法、德等国家主导世界到美苏主导世界,当中一个直观的表现是,后二者在国土、人口和资源上更有优势。在全球国家和民族主义泛滥的时代里,前三位所拥有的殖民优势已然损失殆尽,故而同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美苏的本土优势把他们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中国目前在经济、国土面积、人口、资源等硬性指标上优势明显(印度和巴西也是如此),但迈向一个世界性大国的路,真正的崛起是要在文化、人类优良思想成果、学术和科研等层面在世界上有较大的分量,质言之,话语权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中国的国家崛起还面临着另一个重大的挑战,国家发展和政治文化在骨子里不被西方所接受,并且一直受制于国际上的遏制。客观的说当下中国难以对美国霸权形成有力的挑战,但美国却担心的是中国的潜力和未来。

上一次的世界权力权柄的交接,是在两个文化基因高度相似,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良好的政府与民间友谊的国家间进行。但中国远未达到挑战世界领导权的程度。一个一百零几年前还存在着绝对君主制,六十多年还没有统一、三十多年前还十分封闭、至今国家发展尚不均衡的国家,崛起的道路仍然遥远,换言之中国的当下的重心应当是发展而不是自矜和着急于超越。

大国主导历史风云,这是肯尼迪书中所展现的,也是历史的画卷。

《年青的时候》读书笔记心得感悟3000字


《年青的时候》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由于前几天看见的知乎上一篇关于张的作品的评价,毓跟我提议,每天读一篇张的小说,每一天一篇不是很现实,但重读正合我意。约定了第一篇,也就是《年青的时候》。本篇笔记带有一些剧透,因此建议先把这篇小说看完,再看。

开篇的构局,汝良习惯画一个侧脸,没有眼睛,只是一个轮廓。这是写故事的时候的线索架构,而这个线索也促成了后面他和沁西亚之间的特殊发展。引用老梗:缘,妙不可言。自己也乱写故事,所以对于这个设定觉得很有意思,也就特意拿出来说一下。后边儿,想分主题分析一下。

一、家庭-茫然

汝良对父亲是鄙夷的,觉得不体面。对于自己的家庭也是鄙夷的,同样觉得不体面。父亲喝酒,猥琐地从锡壶里倒点暖酒在打掉了柄的茶杯中,脸喝得红红的,油光贼亮。这极为让汝良不齿,甚是低俗粗鄙。没有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没有帅气的忧郁,全然不同于电影里的那种高尚的下流。

而对于其母亲,不识字,更不知生活,平日里的消遣无非叉麻将,听绍兴戏。对于汝良的想法乃至这个人,全然是不懂,连代沟都称不上。只懂做些东西,逼他吃下去,然后泫然送他出门。两个姐姐涂脂抹粉,长的不怎么美而不肯安分。底下一大群弟妹,脏,惫赖而不懂事,孩子气的孩子。

这样的家庭,通常是乱哄哄的。每天从清晨一睁眼就是吵吵闹闹,弟弟妹妹的哭声,母亲的喝骂与埋怨,直到深夜在喝骂与哭声吵闹声中睡去。在这样的环境里,无法安宁下来。每个人都苦,又好像都默然接受了生活本就是这个样子而就这样过下去。汝良不太一样,他对于生活有观察,便成了孤伶伶得旁观者。他想跳脱出去,却不得已身在其中。因为家是你甩不掉的,只能也苦苦得熬着。

再跳出来一层,这一家人,茫茫然得活着。像极了在流水中不由自身的鱼,他们也不知道自身。也就是顺着自己的心情和欲望,纠纠缠缠,不清不楚。迷迷糊糊也就是一辈子了。

这在那个时代,是寻常,也不寻常。即使是描写那个时代的小说里,也有活得明白的人。而即使在现如今,家家都有大学生,也一样多得是这样浑浑噩噩过着。被生活折磨着,再把这份折磨转嫁到他人身上去的家庭和人。局外人自然知道要不得,局内人,哪怕知道要不得,也没有办法。

二、父亲与年青

这是一个关于传统与潮流的问题。在每个人的成长阶段,似乎都要经历这种对于旧一辈的生活,以及他们生活中的一切的鄙夷的阶段。只是不久前知乎上有人回答的一段话,让我深以为然。他的父亲在一次与他闲聊时说:不是你父亲喜欢老旧的东西,我所喜欢的在我十七八岁的时候,也是流行。到了四五十岁,我喜欢的还是自己十七八岁时喜欢的东西罢了。时代变了,这些东西不流行了而已。父亲母亲,上一代人,也年轻过。只是时代在变,曾经的浪头总会被推拍在沙滩上。

而年轻人觉得父辈老旧也是自然的事情,因为年轻人才代表乃至引领潮流。这根太阳东升西落,月明则星希一样是再自然不过的自然。就好像前些天爸妈与我闲谈,妈说道现在的年轻人谈个恋爱多冲动。爸毫不留情揭妈的短:你当年不也是一样,天黑了也要骑自行车往我家跑。而妈也毫不示弱反击:还不是因为你没有自行车。

谁都有年轻的时候,而年轻,就要有年轻人的样子。有朝气,有活力,肯去拼搏,肯去冒险,对这个世界还抱有幻想也愿意为之而努力。待到老了,也可以端坐家中,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啊。

想想其实蛮好玩的。

三、恋爱

张在还很年轻的时候,就把爱情写尽了。虽然她的笔下女子,大多精明而油腻,但自己却还是稚嫩,毕竟纸上得来终是浅的,恋爱一事,必得躬行。从一次次甜蜜,痛苦,伤痕中吸取经验。胡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会满怀信心一点点靠近,当奖章已经获取,便抛却掉了。

这篇小说里,汝良的恋爱,爱的是自己的梦。又不得不提那个侧脸的巧妙之处了。年少时,很多时候在未遇见那个人的时候,就已经有过很多幻想了。幻想着某个场景,某种氛围,某种气质。而之后现实里某个瞬间的心动,也往往是某个恰好的时间,某个恰好的人,某个恰好的场景与之前曾幻想过得重合。于是,心动的感觉也很自然而然的发生。这个角度来说,会喜欢上什么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注定了。

而还有一些人,甚至未必对具体的场景或者人有过幻想。而只是对爱情这个东西,听着小说和人的描述,而产生的向往。之后,在一些莫名的心跳加快的时候,或者心里产生一些异样情绪的时候,比如:刺激。再比如:感动。把这些情绪自己蒙骗自己为:喜欢,心动。然后,就像有了一个理由,顺理成章得去称之为爱情,来满足自己的向往和好奇。

也还有的是,因为孤单。为了逃避,对于爱不爱也都不在意了,只要有个人陪着就好。读倾城之恋的时候,对于炮火轰炸的夜晚,她看着身边的他,想着:我只有他,只有他!看到这里我就有怀疑,这是爱么?只是人世本就艰苦,很多时候,不要去m.i1766.com拆穿,就这样任由着她去吧。毕竟,能有个人在身边,就很不错了。况且最重要的是:他俩本身互相之间是喜欢的,只是一直都不确定。跟宝黛一样,非得闹腾,可劲儿闹腾,闹到后来终于相信了一样。

而我在这儿较真,有点不知好歹。却也并非如此,明心而已。

回到小说,在还是不太明白的时候,汝良还是本着憧憬和对于这种巧合的惊叹,好好打扮着去应约了。这里得说:赞!不管最终如何,在见女孩子的时候,好好着装打扮一番,不仅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感情的尊重。而后,他就渐渐明白了,眼前人非心上人,心里的梦是完美的,而眼前人是血肉之躯,有着各种小缺点。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在很多青春小说电影里,都是一个主题。但为了故事的戏剧性,往往给出的是不正确的但确实是很常见的答案。梦的破灭之后,是分散。仿佛这就是年轻时的爱情。可我觉着,为什么,或者说凭什么?这样才是年轻时的爱情?非得悲剧?非得离散?为什么不能如心灵捕手中基廷教授的话那样呢?(我知道在那部剧里他不叫这个名字,但是我对他的死亡诗社印象太深,就记得这个了。跟中国的和珅一样。)他描述他的妻子:放屁,睡觉磨牙,等等很多小缺点,可是这些缺点让他更加爱她。

又扯远了,回来回来。汝良好在的地方是,他自知。他知道他爱的是一个梦,是自己对于爱情的憧憬。他努力学习德文:“我爱你,沁西亚,你愿意嫁给我吗?”并不是真的要对现实里的她去说的。他会这样做,甚至也并不是对她的喜欢到了这个程度,只是他喜欢这样做,这样才是他的爱情。

请不要误解,我内心里对汝良是赞赏的。好过胡,好过很多:玩玩而已,何必当真呢的老司机。

只是最终这个梦注定要碎的,因为沁西亚不是同他一样的人。沁西亚是把根扎在现实里的。她也有梦。只是她分得清梦与现实。有句话:有些人其实二十五岁就死了,只是到了七十岁才埋进土里。这句话,用在沁西亚身上,也合适。只是,这里就有看不懂的地方了。沁西亚喜欢汝良吗?不知道。应该有点好感,不然在看见满书的她的侧脸的时候,不会脸红心跳。不会主动请他中午和她借补课的名义约会。

但,自身的桎梏太过沉重,她终归是归于现实。嫁给了一个俄国人,有着好看的鼻子。

最终,张给她安排了一个病重的结局。我个人觉得,病重的其实是汝良的梦。终于,他左手画的那张侧脸,出现了。这真是一个残酷而美好的结局。残酷在于张毕竟让他的梦碎了。美好在于,这个梦本就是注定碎的。倘若张写得是多年后,再看见沁西亚,成了和汝良母亲一样的人,那大概更让人难过。张还是善良得很,心也软得。

而汝良从此再也不画小人,可以解读为不再幻想。而如果这样解读,就显得汝良很脆弱了。现实里有这样的,受过一次伤,就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这样的人,终归是胆小的。不好。要按我的风格来,不画小人,是他只会画这个侧影啊。不再画了,是对这个已经落到实处的侧影不再幻想了。放下,是对两个分开了的人最好得尊重。

而对于爱情,还是要抱有幻想的。有人说,爱情像鬼,都是听过的人多,真正见到的人少。不过,对这两个,我都信。

写偏了,不过我写东西本就是信口胡诌。还有很多写的过程中想到的,但是懒啊,就说这么多吧。

《软弱之道》读书笔记3000字心得感悟


《软弱之道》读书笔记3000字心得感悟

作者在序言中以一个他人常问及他的问题——“如何成为一名作家”——出发,陈述自己成为作家乃是神旨意的偶然!所以,作者能分享的只能是他写作过程中的三点感悟:有些值得说的话,要理解写作对象对你所写文字的反应,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达!

接下来,作者将自己初期写作出书的情况作为例子,阐述以上的写作三感悟!随后,作者认为自己的作品,根据其关注点可以分为四类:圣经的权威(此乃一切活动的基础性原则),基督徒的生活(基督徒如何与上帝相交同行)、清教徒传统(重新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灵修大师),要理问答及要理问答教育(基于圣经的系统性信仰教导)!

全书以哥林多后书5:1-6:为查考经文,论证了一个真理:基督徒若要灵命刚强,道路就是谦卑、拒绝盲目自信,在属灵上看到自己的软弱。全书四章分别论述了什么是软弱,认识自己软弱的呼召,钱财奉献与软弱之间的关系,盼望如何坚固软弱等四大主题!

第一章,作者主要讲述了何为软弱!属世社会会期待人们强壮,这与圣经中上帝鼓励他的跟随者要刚强壮胆,非常相似!因为门徒们、如约书亚,提摩太等,在面临重担时都感到软弱无力。软弱即无力感,可以指身体软弱,智力水平弱,也可以指弱势,性格软弱,人际关系软弱。软弱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拒绝软弱,因为它会让人十分不舒服、感到失败、无能与痛苦。因此,任何揭露或鄙视他人软弱的人,都令人深恶痛绝!

软弱与失败感紧密相连,笼罩着人前行的每一步。基督徒要因基督给的盼望而信心满满,不过现实生活中却不是如此。因此,我们当认识自己的软弱,生出谦卑,依靠和仰望耶稣,活出刚强的生命。至此,我们方能领会保罗“我何时软弱,何时就刚强”的属灵教导!

而后,作者说明了哥林多后书写作的背景与目的。因为哥林多教会有许多的问题,保罗前面与他们之间有所沟通,所以保罗这次写信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希望借着论述自己对哥林多信徒的爱,让他们打开他们的心迎接保罗;二是让他们预备好捐献;三是消除挑拨离间者对他与哥林多信徒关系的影响!保罗在该书信中一反常态,并未以直言不讳的方式讲述,而是迂回地去论述一些问题,特别是谈及一些软弱。这在第三部份中达到了高潮:有一根刺加在他身上,上帝虽未医治,但上帝自己却成为了他软弱中的刚强!

最后,作者论及自己人生中软弱的经历:头部戴上铝制保护套近十年而使活动受限,近年来髋骨脱节而体衰无力!这些软弱,使作者更加赞赏哥林多后书,此书便是默想的结果。

第二章,认识自己软弱的呼召。与其他书信相比,保罗在该封书信中,叙述的信心与逻辑有一些被弱化!他在5:6-6:2中,谈及他作上帝仆人的动力源头。他向哥林多信徒说明自己癫狂或激情的动力,是为上帝或为他们,好叫他与哥林多人之间的关系得以改善。这些动力包括三个方面:一生讨基督的喜悦(如爱慕他,顺服他,厌恶罪,与罪挣战,爱人如己,寻求圣洁),上帝在末日审判时给予忠诚的嘉奖(不是说为救恩奋战,而是为奖赏奋斗),因基督爱的激励而行动(基督的死与复活,更新了我们,活出新的样式)!总结起来,这一切都是因为基督,他借着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让上帝看我们为义,进而使我们与上帝和好!我们也做了这和好信息的使者,叫我们去传扬祂!总而言之,无论何种形态的软弱,都是生活的常态,福音呼召我们要正视承认自己的罪与软弱、过犯与亏欠,进而仰望基督,热爱基督,信靠基督!

第三章,论述金钱、奉献与软弱之间的关系!有人在电影中将金钱视为“梦幻的泡影”;不过,现实生活中,世界却将金钱视为能力,力量和稳定的源头,贫穷与资源有限则是软弱的表现,是所有人都避之而不及的。我们也总是在软弱时去抓住那些强大的东西,比如财富!在圣经中,耶稣和保罗都提醒我们要防备财富,不要落入金钱的陷阱当中!按圣经的教导,钱财只是一个工具,属于上帝,不属于我们所有;我们只是管家,要用钱财来拓展上帝的国度,帮助有需要的人。然而,人在钱财方面的更新与成长可能是最迟,最慢的,最困难的!

保罗担心哥林多信徒不再信任他而耽误了奉献之事,因此保罗花了大半的篇幅、论及他行动的动机,都是为了恢复哥林多信徒对他的信任和情谊。而后,他以“捐献是他们富足感恩之情,真实盼望的显明”为理由,鼓励他们奉献!而且,其他收到奉献的信徒也会因此将荣耀归给上帝!

随后,作者论述了何为奉献:基督徒的奉献是一项属灵恩赐,也是一项效法耶稣的属灵操练;基督徒的奉献是我们作为管家,受托付对上帝钱财的管理;基督徒的奉献是使用上帝的金钱来事奉(传播福音,建立教会,照顾贫乏者);基督徒的奉献是对属上帝钱财的一种态度,以取悦和荣耀上帝为目标。因为我们应感激那恩慈的上帝,慷慨施舍给有需要的邻舍,全新跟随救主基督耶稣,荣耀上帝,那么我们就必须奉献!如何奉献呢?作者认为基督徒的奉献当是自愿的,乐意的,经过深思熟虑的,智慧的办理,尽可能合作的完成!

金钱与投资不是人社会地位,安全感,重要程度的衡量标准;同理,穷人不会因为没钱而失去价值!作为基督徒,不要认为有了钱就逃避了软弱,相反的是软弱与世界同存同亡!因此,我们要学习耶稣的贫穷,效法保罗因软弱而得的刚强!学习基督徒的金钱管理与奉献原则,在主里刚强!

第四章,用盼望来度量软弱。作者儿时男校的校长比尔,学识渊博,信仰佛教,但他临终时发出了无望的哀叹之声:等待终局。人们在各个生命阶段中有各样的盼望,然而人生苦短,年老时,我们许多事情都来不及做。有什么能为晚年提供一幅美好而丰富m.i1766.com的人生呢?圣经给出了答案:盼望,对上帝允诺之美好未来的确信。圣经论及的终局是是奇妙而荣耀的,让人充满了敬畏、兴奋、惊奇与喜乐。

该书信中,保罗处在关系的困境中,我们或许会以为他会沮丧烦恼,语言会表现出疏远与自我防卫,然而他的书信表现出来的完全是相反的境况:展示出一种无止息的爱与无法摧毁的盼望,必胜的确信,充满了欢欣的情绪。

上帝借着死而复活,使我们每日更新:我们身体不断衰残,但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恩典让我们超越了自然,肉身的限制、有限的生命,承担着苦楚,盼望着荣耀,得着无尽的能力与喜乐。靠着主,基督徒必然会活出一个超然的人生,以荣耀为标记:得着基督里的荣耀。我们的眼睛要不顾,不看那可见的,会朽坏的,而是要仰望看见那不能见的永恒之物!这盼望会消除那些至暂至轻的苦楚--身体衰弱,心里痛快等。作为基督徒,要坚信神的应许:得着新的居所,新的衣服,过上新的生活。

软弱乃是基督徒的生活之道,无处无时不在!面临身体衰老,体弱多病的时候,希望保罗的盼望能将我们托住,成为我们软弱中的力量源头。

感悟:人是彻底的败坏、毫无良善!这句话总结了人性的软弱,然而骄傲和自义始终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以为我们自己还有那么一点良善可言,然一切皆是自欺。作者指出了刚强的出路,乃是承认我们的软弱,依靠我们的救主。这个很简单的道理,恐怕也不是每个人都真的知道!

承认自己的无能、败坏和软弱,是一种真实而谦卑之生命的流露;唯有我们不做主,不当老大时,基督耶稣才能成为我们人生的主宰。阿门!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3000字:

一、缘起记事

这套《资治通鉴》是我于2010年购于北京。为中华书局《资治通鉴》点校本二十册套装,1956年6月第一版,2009年4月北京第12次印刷。

这套书应该是2010年,我搬到新办公室时购入,当时作为大部头放在新办公室。记得当时书柜中间靠上一层是《资治通鉴》,中间靠下一层是《德川家康》。但购得时并没有开始阅读,只是作为充门面装样子闲置在书架上,一放就是八年时间。

在今年年初开始重新读史书后,依次已通读完钱穆《国史大纲》、吕思勉《中国通史》和傅乐成《中国通史》等通史著述以及《史记》的第一册。按照本来的书单计划是看近十部左右的通史,再开始看断代史。也是兜兜转转转了一圈,发现自己真正要读的却正是书架上闲置了八年的这套《资治通鉴》。故当展卷读到韩非子“生于微而成于著”易曰“履霜坚冰至”时,忍不住感慨真真是这样!

从今年2018年3月7日开始展卷《资治通鉴》第一册,到六月底左右已经看完了第六册。这时候因为中途过于艰涩,决定跳过了第七册至第十一册的魏晋南北朝部分,继续从第十二册隋文帝开皇年间读起。到现在八月中旬已经看到了,第十四册唐高宗永徽年间。《资治通鉴》全文约三百万字,再加上脚注,于我而言也是篇幅浩瀚。阅读近半做一个中场笔记,也算是对自己近半年来阅读的一个记录。

以下读书笔记都是阅读时随性有感记录,零散杂乱的记在手机或朋友圈里,今日梳录整理以备后来查阅,记载的疏漏谬误之处定然不少,还望阅者海涵。

二、读史感想

经常有人会问我,时隔这么多年,为什么会突然开始看史书。一是步入不惑之年,自然而然的开始对自己的人生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反思;二是前段时间,系统的学习了文艺座谈会讲话和文代会讲话的原文,领导人在讲话中引经据典鞭辟入理,让我读后很受启发、很受震撼,深感不能不学习,不能不思考。

世界之有人类,准确的年代不可知,有说法认为已有700万年左右。而历史确切的纪年,只有两千余年。正像人活了一百岁,只记得一年不到的事情。而往往现在的人,这一年的事情也一无所知,却认定自己明天就能功成名就,很可笑对么?看到他人可笑之处,自然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但好在看到自己的影子并不可怕,对世界运转规则的无所知却更可怕。

吕思勉说:任何一事一物,要询问它的起源,我们现在不知所对的很多。其所能对答的,又十有八九靠不住。然则我们安能本于既往,以说明现在呢?这正是我们所以愚昧的原因,而史学之所求,亦即在此。史学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实,(二)加以解释,(三)用以说明当下社会,(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为什么共和国的两位领袖都会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因为历史是过去无数个世代里,对曾活着的人的记录。任何人的经历都不能重来哪怕一遍,但历史可以重读无数遍,直至从中发现最本质的道理,那种被活下来的人称为历史规律的东西!

陈王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江河也为之颤抖吧?霸王破釜沉舟,拥虞姬于怀而灭秦。日月也为之黯淡吧?历史焦距拉长,却只是一瞬如那熄灭灯火的一闪。在他们辉煌的一闪之时,一个角落一个身影迎风斩蛇,大丈夫当如是也!两朝、四百年、二十九帝。新时代的车轮一旦启动,当下的主宰怎知不是那过渡的一闪光?不拘一格如信长,势如雷霆如秀吉,不动如山如家康公。哪有什么能驾驭历史洪流的“天下人”?只有少数顺应洪流而活下来的人,这个道理看来真是中外皆同啊!当张良三番五次,拾履黄石公受《太公兵法》,当武田信玄得到《孙子兵法》而大喜,将风林火山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他们可也是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历史只有循环。他一定是看了通鉴才这么说的。

历史也许是一个世界的轴,是时间和空间的XY轴。时间是X,空间是Y。当XY都趋向无穷大的时候,你所经历的事物就很快的消失了。很可惜,我们人类能用文字看到的模糊记载,这个轴不过只有两千年而已。但依然,你能看到史书中的某个点,有可能它会闪亮一下,像灭了灯或燃尽的火。就这么一下,在社会学上是奇观,在天文学上是星体,在佛学上是尘埃。它那寂灭的闪亮,叫做空。

三、记录的那一闪

1.最近老看到“砥砺前行”,不知其所以然。字典写什么磨刀石什么鬼?图样图森破!《史记》说帝颛顼,“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集解:“砥,平也。四远皆平而来服属。”索隐又说:“据《大戴礼》作‘砥砺’也。”磨不是目的,四远皆平才是目的。“少昊以前,天下之号象其德。颛顼以来,天下之号因其名。”

2.看到史记说龙姓起源,有一只著名的龙姓氏起源为“纳言龙”。名为“龍”的贤人,在尧帝时就被举用了,但是并没有确定分管工作。到了舜帝,舜说担心歪理谣言扰乱民心“谗说殄伪,振惊朕众”,你就担任“纳言”的官职吧。这个“谗说殄伪”,《集解》郑玄解释是,“所谓色取仁而行违”,所谓的两面人。《正义》孔安国云,“纳言,喉舌之官也。听下言而纳于上,受上言而宣于下,必信也。”纳言龙也是中华宣传工作的起源了。

3.刘邦入咸阳,同样也是欲抢些金银财宝女人罢了。但萧何为他占领了秦丞相府图书馆,从此天下关卡、户口多少、强弱之地的大数据就尽归沛公。然后有樊哙能劝,有张良能进,让他乖乖的听话。钱和女人,都要等等,而沛公能听劝而还军霸上。所以作为枭雄,私欲旺盛不可怕,但一是要善用人,二是要能听劝。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存活率。劝了以后呢?就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刘邦约法三章。所以刘邦这个人也有他自己的特点,除了会用人、能听劝,还能给自己加戏。只要你把道理说通了,我不但能按你的剧本来,还会演得更好惟妙惟肖,为汉高祖鼓掌!

4.汉文帝时行德政四海宾服天下归心。一日文帝游霸陵时突发奇想,要乘车冲下陡坡,飙把越野,玩个漂移,被中郎将袁盎过来抓着马辔制止。皇帝说,啊,将军你还怕啊?将军说,臣听说有钱人家的小孩子都不坐在堂边,怕不小心摔着。况是皇帝呢?今天您乘六匹马的车冲下坡?要是马惊了呢?要是车翻了呢?您就算自己无所谓,为高祖皇帝考虑过吗?为太后考虑过吗?皇帝说,这个车我不飙了。大王也经常对人说,家大业大,何须涉险?也是同样的道理吧。

5.周纡是一个比较残暴的能吏,当时他升任洛阳令。上任就打听望族的名单,官吏列举民间的豪强来回答。周纡厉声大骂说道:“我本是问像马氏、窦氏(皆为太后母家外戚权贵)等贵戚人家,谁要知道这些卖菜的奴仆是哪个?”于是手下官吏瞧着他的脸色旨意行事,比着做激烈严酷的事。当时的权贵都怕他,连走路都要弓身小步。

通鉴上说,窦氏显贵得势时,只要有一丁点儿私怨的都统统被杀。周纡认为自己不可能保全性命,就关了柴门不出,等着灾祸临头。然而窦笃等人因为周纡做事公正,而且谁都知道周纡与自己一向有仇怨因而没敢加害。

东汉的洛阳令,针对大将军大司马什么的太后的弟弟皇帝的舅舅啊,那么针锋相对还能幸存!九年以后外戚果然就被团灭了啊。所以西汉的司隶校尉,东汉的洛阳令什么的一动,就是一场血雨腥风了。这些观察到了,也算是君子察微了。

6.汉献帝兴平二年,孙策以怀义校尉起兵,年不满二十,兵不足两千,终取江东。晋武帝太康元年,吴后主以荆、杨、交、广四州,四十三郡,五十二万户,二十三万兵而降,三国一统于晋。有人将兵两千能成霸业,有人御数十万劲旅却为羔羊。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人,是少数人,是少数关键的人。

7.今读通鉴述玄龄曰“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唯恐一物所失,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明达政事曰能、辅以文学曰才、夙夜尽心曰勤、唯恐一物所失曰谨、用法宽平曰公、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曰贤、不以求备取人曰宽、不以己长格物曰厚、最后说恐惧若无所容曰忠。叹为观止。

8.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太宗徙诸王,重新分封了十七个王。其中有十个皇弟和七个皇子。并将一些实力派的诸王,派往各地担任都督。诸王离京赴任的时,太宗流泪哽咽不止,“兄弟之情,哪有不愿意经常共处的。但是因为要以天下为重,不得不分封诸地,孩子还会再有,但是兄弟可不会再有了。”后学天台胡三省注中说,太宗流泪,哽咽不止,是不是想起了建成、元吉的事情啊。那是在十年以前,高祖武德九年,公元六二六年。那一年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他的哥哥太子建成,他的部将尉迟敬德也杀死了他的弟弟李元吉。同日,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也分别被尽诛。这十二个人头落地的皇子皇孙当时也都是封了王的。

9.读通鉴至李世勣薨,李一代名将能谋善断战无不胜,破突厥破薛延陀破高丽。他临战选派将领,一定选相貌丰满的人,人问原因,他就说命薄的人怎能成就功名?世事自古如此。

历史的洪流之中,新旧时代交替的时候,映入眼帘的会是哪一页?是即将翻过的那一页。通鉴说君子察微,是从细微的起因而觉察昭昭之果。人处世欲聪明,何也?聪以知远,明以察微。所以虑远察微,就是聪明的处世之道。希望幸存者都能从中吸取教训,听人劝聪明的处世吧。

记录九个历史上一闪而现的小故事,作为读史笔记的开始。最后还是那道思考题:一滴水如何能够知道洪流的方向?

作者:龙和光不同尘

喜欢《《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心得感悟3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子读书读后感的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