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感谢老师有感

读感谢老师有感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怎么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这样的内容,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太白县黄凤山小学 姚红艳

在这一学期里,我阅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本书感受很深,我感觉不是在看书,而是感觉窦老师就在我身边,正用她那充满激情、严谨智慧而不失幽默的语言、慷慨激情地对我讲述语文教学中的精髓,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想谈谈我读这本书的初衷,在我校举行的评教赛讲活动中老师们都积极的参与了进去,但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困难,学校领导从活动反馈中了解到了这一情况,及时从图书室找相关的书籍,希望老师们从名家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机智中获得解除困惑的办法,当我看到这本课堂实录时,我很兴奋,借来后就急不可耐的看第一课《晏子使楚》,读时我被窦老师的幽默诙谐、旁征博引深深吸引,读后我不仅为窦老师的上课艺术和掌控课堂的能力啧啧称叹,引人深思。所以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站得更高,才能看的更远

纵览窦老师的这节课沿着这样一条主线来进行:楚王对晏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 → 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 → 首要是自我尊重的思考。我想只有在教育理念上站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才能够把一节课挖掘的如此深刻,才能够引领学生进行如此深刻的思考,我觉得这正是新课标中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素养的真正体现。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一般以顺利完成品人、评事、欣文、解字等就觉得很成功了,由此可见我们站的高度还不够高,这就提醒我们去更多的关注新课标,跟主动地去提升我们的教育理念。

另外,在窦老师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窦老师恰当的引入了《胯下受辱》、《狼和小羊》、一位历史学家的评语和一位外交家的观点等补充材料,这些无不让这节课锦上添花,而这些材料的妙用无不证实了窦老师的博学多才,更充分体现了窦老师站的的高度之高,以及眼光之远,为我树立了一个明确的榜样。

二、多媒体的适当利用,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

我注意到窦老师的课堂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总是运用的恰到好处,而且简单明了又富有启发性,可见多媒体手段是窦老师挑动学生神经,激起学生激情与只会火花的有力武器。可想想自从我们的导学案全面铺开以来,我们的多媒体设备却被我们冷落了,我想这也是我们实施课改的一个败笔吧。在此我也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多媒体设备为我所用,相信你的课堂也一定会生机盎然。

三、多上公开课是我们专业成长的捷径

在这儿我想引用窦老师在自序中的一段话来阐明这一有观点:"想想也是,有专家高手的悉心传授,虽属"二手感悟",但只要自己肯用心钻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教师也就逐渐从"偶像派演员"变成了"实力派演员"——毫无疑问,其进步速度,比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点滴积累肯定要快得多。于是,我主动申请、强烈要求上公开课。"在上公开课这方面老师们做的都很好,都能积极配合教研组长参与本组及校内的听课、评课活动,很让人感动,我们的教学技能一定会有突飞猛进,不久的将来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活力课堂中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

掩卷回顾,深深印在我脑海里的是窦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是她渊博的知识广度,是她根植与教材又超越教材的教学深度。最后我要对自己说,要做一个像窦老师那样:永保对待工作的激情,对待他人的热情,对待生活的真情!窦桂梅老师的课总是充满激情,如行云流水,像潺潺流淌的小溪,不知不觉间就流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她的课堂总是充满着各种可爱的细节,笑声不断,活而不浮,重而不涩。随意中镶嵌着精致,精致中蕴含着纯朴,纯朴的语言中还蕴含着巧妙的点拨。她的课堂,是"玫瑰课堂",弥漫着花香花色,能够给予学生语文课上的赏心悦目,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被吸引,心灵在激情中而放飞,而感动。她的课堂,值得我们去欣赏;她的书,值得我们去读一读;她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仔细揣摩、体会。这就要靠我们自己去研读,去品味,去领略,去发现,去学习。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听名师讲课有感


本文摘要:开始上课了,一个动人的配乐故事一下子把我吸引了,优美的音乐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动听的诗一般的讲解,给我们带来思考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

将青春的旋律,生命的善待,事业的执着融为一体,“为鲜活的生命奠基”,这是许多人对窦桂梅老师的评价,也是窦老师在全国拥有众多粉丝的原因。

XX年3月20日上午,我有幸在太原师范行知礼堂里听了窦老师指教阅读课《我的爸爸叫焦尼》。

开始上课了,一个动人的配乐故事一下子把我吸引了,优美的音乐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动听的诗一般的讲解,给我们带来思考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课上窦老师不时引导学生把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大家听,哪怕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亲爱的孩子们,猜猜看,儿子见到爸爸会说什么?”(“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就这么一句话,在文中不同场景中重复了五次,而爸爸就在火车行最多人的时候也说了“这是我儿子,他叫狄姆”。窦老师曾多次反复出现焦尼和爸爸这一天的相聚场面,引导孩子从色彩‘构图形状、道具(围巾)展开大胆想象……最后在窦老师深刻内涵的引领之下,同学们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下来,在教学中他不断的引领学生走进她的“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教学主题中,也让学生一次又一次的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时间悄无声息地走过,一堂精彩的课就这样悄悄地结束了,真是让人回味无穷。我也亲身感受到窦老师简单的课堂带给我丰富的感动。

课后,我们又倾听了窦老师的讲座《三超越式教学》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他讲座时,不但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而且风趣、幽默,吸引了每一位听众的注意力,不时逗得大家开怀大笑,而且更多的是收获,从中我明白了教学要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

窦老师还提出“三个一” 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这三个一就像三个相转的大齿轮,一个也不能少。在窦老师所在学校低段学生每次拿起笔都要先读儿歌(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才开始写字,可见对于握笔写字的重视。

不管听窦老师的课还是讲座,都让我体会到了课堂需要老师的激情,需要用老师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用老师的激情来浸润学生的情感。也让我明白了我们要靠读书来学习知识,靠课堂来实践教学,靠反思来积累经验。

此次太原学习,我明白了:简单的东西有时并不是就不好,今后指导学生习作时,我将尽量避免去让学生华而不实和弄虚作假,煽情过了份,那就是做作了。

我还明白了,应该继续对学生严格要求——在对他们写字的指导上,我可不希望学生把“楚中天”写成了“林蛋大”,即使不能像清华附小的小孩子那样,每逢写字前都要唱儿歌,但也要努力做到坐姿端正、执笔正确。

至少,我更加懂得了,人应该努力去寻找自己本来面目,当我们的心变得不再纯洁,当我们开始习惯于懊恼和抱怨,我们得像狄姆学习,学习他乐观的心态,学习他用简单的表达去赢得丰富的感动。

让我们共同向窦老师学习,让教师的微笑唤起学生的微笑,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

读听名师讲课有感


读听名师讲课有感

喜欢这本书,缘于从教以来,一直很喜欢外出听课,特别是听名师的课,每一次听名师的课,都会倍感亲切、舒适,名师的课堂犹如亲切的聊天,却又充满智慧。名师们的每一节课堂都洋溢着浓浓的爱,亲切的交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发自肺腑的评价,如扬起的风帆领着孩子们畅游课堂的王国,给孩子以宽容和激励,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为孩子们鼓足了信心和勇气,燃起了他们参与的激情,撞击出他们智慧的火花。名师的课堂,永远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可是,能听名师讲课的机会实在太少,于是,当拥有这本雷玲主编的《听名师讲课》后,我最常翻的书就是它了。这本书于永正、窦桂梅,、薛法根等许多名师的精彩教学片段,更可贵的是每个教学片段都配有精彩独到的评析,这无疑为我们深入了解名师课堂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书中的一个个课堂实录,一篇篇精彩点评都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魅力,感受到了他们对学生对生活对教育的深情,今天借这个机会将阅读中的一点感受,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感动于名师的真心

名师们的每一节课堂都洋溢着浓浓的爱,亲切的交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发自肺腑的评价,如扬起的风帆领着孩子们畅游课堂的王国,给孩子以宽容和激励,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为孩子们鼓足了信心和勇气,燃起了他们参与的激情,撞击出他们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如果老师没有对孩子付出真心,孩子们怎么如此投入如此自信。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作为教育首先要关爱,这些名师们从内心真正爱着这份平凡的事业。

二、倾心于名师课堂的平淡

在许多公开课追求新意、追求时尚、追求完美的时候,名师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最纯朴的方式把“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做了生动的阐释。名师们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花架子,一切都在平平淡淡中完成,实实在在上课,脚踏实地传授知识,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偶有“出彩”的发言,但绝没有“玩噱头”和“作秀”的意思,纯粹是“随意”、“自然天成”的结果,他们的课堂全无“精心打造”的痕迹。他们的精彩来自于平和、平淡。是师生之间的智慧、思想的有益碰撞和对流,是课堂流程的高效,课堂生命的高质量,他们的课堂让我深深感受到“平凡的才是伟大”。

三、醉心于名师语言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综观名师的课堂,我们常有这样的感慨:他们的高明之处更多的是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饱含真情的语气,洋溢激情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从而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以至于转化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特级教师窦桂梅就常常这样激励学生——对回答得不对的学生说:“感谢你为同学们提供了思考!”对回答时不够流畅,声音小的学生,反复启发仍不理想的学生说:“理解他吧,他把自信藏在心里了。”对答错的学生说:“也表扬你,表扬你的勇气!”一句句真挚的话语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学习的信心。其实面对学生,教师的话讲得得体就是感染力,讲得精彩就是影响力,讲得智慧就是催生力,讲得深情就是冲击力,所有这些“力”加起来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它推动着教育教学活动顺利高效地向前展开,也激励着每位学生健康活泼地走向成功。此外, 名师们又都是读书的爱好者,生活的有心人。课堂上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既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他们的语言又常常是幽默的,幽默语言调节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以发展,更让课堂增加了浓浓的人文气息。

四、佩服于名师的个性表现力

都说语文教师应该拥有的一种勇气,众观名师的课堂,他们的个性表现力都非常强,或温婉大气,或风趣深沉,如:窦桂梅老师的开朗与热情,宜于创造生命化的课堂,能够带给学生刻骨铭心的美好回忆,薛法根老师浓浓的书卷气、质朴的个性令人敬意油然而生,韩军老师底蕴深厚、思想敏锐,有大家气象。而书中的每一个富有新意的教学片段,都凝聚着名师的智慧和汗水,体现他们对新课标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践行。

虽然,我手头上的这本《听名师讲课》是2004年出版的,可能有些教育理念已经有点过时,但我想,名师的智慧是不会过时的。

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感:构筑自然的课堂


构筑自然的课堂

——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感

姚飞云

前些日子,我去书店买了一本书《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当时就是出于好奇,这是一本课堂实录,我想看看名师是怎么上课的,自己也想学一些招数,企盼能借此书解答一下我心中的疑惑。买回家后,我便开始阅读,读着读着便发现只剩下望洋兴叹的份了,我认为李老师的课堂确实属于专家型的课堂,我的课堂则太稚嫩了,就像一个位处平地的人面对高楼找不到攀登的入口,我顿时陷入了迷茫,怎样才能做到与学生自由舒畅地交流,让所有人的交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探讨、辩证,如抽丝剥茧般地获得真相,揭开谜底呢?我自认为做不到李老师那样,为自己找了些理由:自已学识不渊博,学生素质不高无法深度畅谈等。没几天,我便将此书束之高阁,不再理会了。

近几天,因为我在教学小说单元,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如何启发学生分析人物成了我的困扰,于是我又将此书找了出来,进行了仔细阅读,这一次我有了一些收获,可以实实在在地借鉴一些教学智慧,而不再是把它当作高高在上的圭臬了,这还真应了那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话了。

首先,李老师在开课之前有一首古诗词欣赏,学生把自己阅读过的好的诗词拿出来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或朗读或品味。这一举措就很值得学习,在学生写作时我总是抱怨他们语言乏味,涉猎不广,不能旁征博引,殊不知自己又在课堂上给过他们多少时间,创造过几次交流提升的机会呢?若能像李老师这样,每天积累一首诗词,这样滴水穿石般的坚持效果真会如古人所说“不会作诗也会吟”吧。

再次,李老师的课堂是随意的课堂,自然的课堂,教者不卖弄文采,也不炫技巧,就是和学生平等地问答,依据学生的话再一层一层地往深里挖。如教学《祝福》时,学生在读完文章后,他也不作任何提示,问学生能读出些什么东西。这一问看似很宽泛,不着边际,如按教参上的要求,初读课文后,应引导学生学习一下字词,再看小说结构,再分析人物,提炼主题等。我这样的小教书匠就喜欢教参上的这些“章程”,奉行得头头是道,认为这些教学步骤缺一不可。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之后,我明白了教无定法,不要太程序化,有些程序不是所有的课堂都实用。另外,我很是佩服李老师的谈话艺术,有一个学生说他读完作品的第一感觉是愤怒,愤怒当时的人情冷漠,李老师就顺势提示“比如——”,这一提示是希望学生将问题说具体,能由结论说到现象。这样就引导大家回到文本中去分析问题。在大部分学生都发表了高见后,他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辩论,祥林嫂到底是自杀还是饿死,冻死的?这一辩论结局不重要,但学生各找证据,把当时的社会风貌及祥林嫂的遭遇来了个彻底的大清查,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比起老师的灌输,不知要强多少倍呢!最后,因学生认识水平毕竟有限,李老师便很自然地揭晓了答案,祥林嫂死于“礼教”,那么这个礼教中针对妇女的内容又有哪些呢?学生便猜出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内容,随后他又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的中国“礼教“是否茫然无存了呢?发人深思的结尾使得这堂课意义深远。

第二次阅读此书后,我想到了去年看过的一个词“润泽的教室”,这个词语是一个叫佐藤学的日本教育家提出的,他说“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与承认”。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课堂啊!“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柔和。李镇西老师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的课堂。

教书也是一场修行,尝不到一些酸甜苦辣,承受不了一些孤寂与迷惘,恐怕连“教书匠”也是当不好的。虽执教十多年,但自觉离“匠”都还距离甚远,论方法论艺术都还有些蒙昧,自省一下还是有惰性在作怪,相比李镇西,实在是汗颜。以上所写的读书心得,还是决心用到教学中去,不求画虎象虎,只求能有所更改,有所变化也是好的吧。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一直以来,很羡慕那些优秀的执教者,更羡慕听课以后才思泉涌、娓娓道来,而且能评到点,能带给自己学习,给他人带去帮助的评课者。所以一直也在寻找为什么自己不会讲、不会听、不会评,带着这些疑问,我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和《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窦桂梅老师书中用平实的语言,美丽的文字记录了一篇又一篇的精炼而又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而在《听窦桂梅老师评课》听评课记录,把我深深的吸引,也让我深深地震撼。原来课可以这样讲,课可以这样听,课可以这样评。

细细品味窦桂梅老师的每一篇实录,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不同年段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窦老师都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引领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我以前在教的时候根据很多课例将文本落脚在对帝国主义的恨和“雪我国耻,振我中华”的空洞誓言上。而窦老师为了让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她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想办法引领学生走进思考的空间。中华的复兴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须让孩子们明白,除了耻辱和仇恨,我们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这就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用真实的课例告诉我们,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传声筒,而应该是一名有勇气的思想者。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引导启迪学生。

听窦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语言的盛宴,语言是热情四溢,感染力着每一位听课者。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结束后老师深情的说“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在隽永深情的语境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其富有活力,比如评价学生的发言情况“你真用心,谢谢你给同学提的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你可真会运用语言,读到课外阅读上的话,就在这里用来评价,这就不仅仅是积累这句话了,而是运用语言,表达你的观点。”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就是因为你读的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这样好的评价;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一笑解千“丑”;真是一笑解千“愁”,谢谢你的发现,真棒啊!”等等。

而窦老师的评课让我深深地感到“评课”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式,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盲目听十节课不如认真剖析一节课。这就要求我们在听课的时候改变听的方式,由听课者变成参与者,知道要听什么,怎么听?听前听后要思考什么。我想在听课的过程中只有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备而听,才能听的出效率,听得出成长。因为只有确定了听课的方向,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才能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就好像上学期我们开展的语文教研活动一样,每个人都围绕执教者的教案进行解读、分析,说一说自己想怎样上,给执教者提出建议,然后在听的过程中选择自己的观课点进行听课,听课后进行细致的分析,这样我感觉才能真正地在听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而我们在听课后的评课中也要注意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执教老师优势和不足之处,从建议上着手,真正地起到学习和促进作用。窦桂梅老师告诉我,“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教师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我感觉其实还应该说一句话,那就是“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自己超越原有水平的营养。”这样才能在在评课的过程中建立一种思维方式,站在被评课教师的角度想问题,不能听了就评,信口开河,而应该想清楚,被评课的这位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评课的重点是什么。而且,不能仅仅用‘耳’听,用‘笔’记,用‘嘴’说,它还应该是专业上的引领与带动。”

纵观窦老师的评课,她都是这样“缺点不漏,优点说尽,方法给够”,给每一位被评课教师传递最真实的心声。可是,反观我以前的许多的评课,很多的是流于形式,有时不知从而说起,有时被动发言,却因为种种原因忽视应该怎样才能正确的评课。窦老师在评价老师的课时,树立了一个重要的观念——评课不是批评,更不是无谓的赞美,评课就是要发现课堂的问题,而且问题就是执教老师的朋友,问题是听课老师的朋友。评课的重要目的就是正视问题和发现不足,这才有助于教师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的读后感


寒假中我读了《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这是我第一次读中学语文老师的课堂实录,很受启发。尤其对如何进行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有了一点新的认识。纵观李镇西老师的课,不追求新颖的教学设计,也不追求课堂的所谓高潮,你能很明显地感到李老师的课无非是这样几步:学习字词——学生交流读后感受——学生质疑、讨论、解疑——老师读自己的体会,与学生共享。这是如何的简单!没有繁杂的课件,没有过多的讲解,一切都是那么简单、朴素,就像咱们平时上的家常课!但是却有太多的“不期而遇”和“无法预约的精彩”。它不像我们平时所看到的课那样,显示出设计的匠心,刻意的雕琢,它给我的感觉就是随心所欲,游刃有余,水到渠成。拿李镇西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有人曾说,把简单的招数运用到极致,就是绝招。但这一切必须以教师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高超的驾驭艺术为基础。你能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师对教材深度的解析,对课堂高超的驾驭艺术。

真正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感受是李老师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在他的课堂上,李镇西老师是引导着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讨论,质疑,从而达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没有老师对学生强加的理解,有的只是学生自己的感悟。学生的智慧火花时时闪现,学生在自由地思想。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学习着思考着收获着。学生成了课堂的绝对主人。他把倾听还给了学生,把阅读还给了学生,把研究还给了学生,把讨论还给了学生,把创造性的解读还给了学生,把问题还给了学生。给了学生言论自由的空间,学生畅所欲言,滔滔不绝,掌声如雷。教室里的所有人包括听课的老师都沐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身心愉悦。李镇西老师自己也反复强调:“尊重学生,这不是一句空话。当学生的思想正在熊熊燃烧时,教师不能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扑灭学生的思想火焰。”他还说:“尽可能地引导和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悟课文,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哪怕是肤浅但很真诚的理解,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进而贴近作者的精神世界,这个比我个人滔滔不绝或慷慨激昂地精辟分析更为重要。”李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会激励学生去谈自己阅读文本后的第一感受,从不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强加于学生的头脑里心灵里,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有着很强烈的生命意识。整体感知后,李老师又总会想尽各种办法引导学生去提各类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质疑课本质疑老师,绝不迷信书本迷信老师,在真理面前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上《孔已己》一课,开始老师不急着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提问,使学生的思想不囿于课本和教师的讲解,创造性地思考,大胆地提出存在的疑惑和不同的看法。这样,学生思维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的状态。接着用关键性的提问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究。李老师用“孔已己究竟死没死”引出课文最后一句“大约孔已己的确死了”,然后抓住“大约”“的确”大做文章,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个牛鼻子牵得好,全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人物命运及性格特征、造成孔已己悲剧的社会根源等等都顺势牵了出来,迎刃而解。还有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背景及语言材料感悟人物的心灵。文学作品的教学,关键就是这个“悟”字,即能否领引学生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处。进入了,则大致也能理解作品的主旨了,没进入,学生的情感活动仍然游离于作品之外,即使教师口若悬河,对作品条分缕析,学生仍不能理解。

他上的朱自清的散文《冬天》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一开始,李老师就设置了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要求学生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的敞开心扉,尽情的将自己的感悟、思考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共享。有些学生敢于坚持己见,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流出真情的眼泪,激起了自己的共鸣。在处理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李老师成了一个出色的主持人,穿针引线,让学生在质疑中展开辩论;他又是一个睿智的评论家,点评总是那么精当、幽默、宽容、真诚、自然。当学生的回答与自己有同感的时候,他情不自禁的说:“我真是感慨万千,真想和你握握手啊!”他真的和那个学生握手了,这个学生在老师这样的鼓舞之下,学习思考的积极性肯定会更强。事实证明的确如此,那个学生接下去又说了很多,而且都很精彩。其实在李老师的课上这样的赞美、鼓励的话比比皆是。比如,你这个问题有科研价值,你很会动脑筋,你能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表达对这篇课文的看法很新颖,你能联系前后文来分析不错。我想,正是因为李老师的循循善诱的引导,对学生慷慨的赞扬,才使得他的课堂精彩纷呈吧!除此以外,让我感触很深的还有李老师执教的《荷塘月色》。李老师只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轻轻松松地将学生引领进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走进朱自清的世界,读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其中无不体现出李老师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睿智的思想。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李老师不仅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循循善诱、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师能把自身的文化积淀融合于教学之中,提高课的质量和品位,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他的许多评论,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平日勤于阅读、积累文化的必然展现。”

: 《鲁滨孙漂流记》750字读后感 : 《妈妈的心有多远》读后感

读窦桂梅老师的赢在课堂有感


读窦桂梅老师的赢在课堂有感

窦桂梅老师分享的《赢在课堂》读来颇有感触,把这个链接分享在学校qq群中,2节课时间下载次数达14人,不知这14位同伴感悟如何? “赢在课堂”,是多少教师的心声!本学期组织教师开展了很多次课堂观察活动,教学专题研讨活动,老师们交流研讨的态度和内容都不尽如人意。例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题研讨会上,我用一句话总结老师们交流分享的激发学习的方法“实际用的方法都没说,说出的方法都没实际用”,在学校费尽心思搭建的平台上简单拿来别人的建议来展示,与其说是展示,不如说是应付,活动效果微乎其微。

学校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旨在引导教师观察别人的课堂,思考自己的课堂,同伴互助,共同成长。现实情况是, 即使教研组长在课前会议上,给每位观察者确定了观察任务,老师们也无心真观察,或者是不屑观察别人的课堂?正如窦桂梅老师分享的:老师们缺乏的就是互相“读课”的习惯,各自作自己的事情,没有人关心别人,更不会想到怎么依靠别人帮助来完成自己,即便读人家的课例,大多也是因为自己要讲这一课,才拿来参看的,或者学校要求听某节课,也带着作业本,批改作业时冷不丁抬头看一眼而已。也就是说,教师间,互相之间已经不怎么“读”对方了。“真正的问题是,教师互相之间的感受已经越来越麻木”,“变得缺少“交集”了。”

在备考专题研讨会上,学校特邀了相关教研员参加指导,而个别教师的表现也是差强人意。读了窦老师的文章,我想到这些老师可能也自觉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自身学科素养也不错,对课堂的理解也有了“真知灼见”了,和人家的建议不能产生深入的共鸣时,大多以自己的“先见”衡量别人的建议,不认同的,就统统否定。很大程度上,似乎是很难兼容别人的建议了,在惯性思维定势影响下,依然我行我素了。

引用窦老师的经典语句自勉:课堂上,要成长,要开花。为什么,有的人,连花都没有开过;有的人,开了花可不结果,就谢了;而有的人结了果,但结果也有大有小,结了大果那叫硕果,只有一个硕果算不得大成功,硕果累累,桃李满天。

一句话,课堂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经营的地方,是我们人生修炼的道场。课堂就是一本人生的大书,自己写来大家读,有的章节很精彩,有的段落却模糊。不说什么无怨无悔,不说什么十分满足,只知道赢在课堂,就是赢得人生。于是,你会跟着提供不同案例的教师们一起唱起:“……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阅读着作,感受魅力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阅读着作,感受魅力

自从听了窦桂梅老师的课,我被她独特的魅力所深深感染,寒假带着对窦老师的这份崇敬,我细细的评读了她的着作《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从书名就了解书中都是窦桂梅老师听课后的一些点评,书中记载的是窦老师从执教教师课堂语言,教学内容,教学韵味,或是教学的落脚点对教师教学进行的评价。从她别具一格的评价中,你会认真的去思考作为教师,立足课堂,着重修炼的素养应该是什么?作为教师,当你评价他人的课堂时,应该注意的又是什么?

窦老师在评价老师的课时,表明她的评价观念评课不是批评,也不是赞美,而是要发现课堂的问题,这样有助于教师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评课时,做到缺点不漏,优点说透,方法给够。传递评价者真实的心声,真正的水平,告诉授课老师怎么做会更好,令他信服和接受你的观点。作为一线教师应该转变态度和观念,珍惜听课的机会,通过评课彰显自己的认知专业水平,切勿人云亦云,敷衍附和。今天我就感受肤浅的谈谈自己阅读的一些体会和收获。

一、注重教法的实效性,关注学段特点。

窦老师择录低年级识字2024教学评课多章,并谈到对低年级识字2024教学的建议,提出灵活识字2024。所谓的灵活,就是几种识字2024方法韵语识字2024,集中识字2024,归类识字2024,随文识字2024,字2024理识字2024等,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段学期有所侧重和区分,不要每个老师都千篇一律的进行一种方法的复制。不要把识字2024教学固定在一个模式上,一个步骤上,也要适当地运用其他方法,有些时候,注意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灵活运用,方能产生效率。

识字2024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出深刻的思考,每堂课中那种方法最有效,就采用那种方法。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和目标是不一样的,作为教师,必须牢记这一点。(举例:祖的偏旁认识示表示古代祭祀的仪式,表示一种敬畏。)

二、树立正确的评课观。

窦桂梅老师认为,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教师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评课时,首先要建立一种思维方式,站在被评课教师的角度想问题,不能听了就评,信口开河,而应该想清楚,被评课的这位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评课的重点是什么。而且,不能仅仅用耳听,用笔记,用嘴说,它还应该是专业上的引领与带动。

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窦老师说,好课是看不出教的痕迹的,看似师生随意聊天,可课堂上常常高潮迭起,悬念频生,教师引导学生探奇览胜,流程中往往是山重水复,别有洞天而这些,其实就是教师经意备课的结果。

在第9篇《一堂好课好在哪儿》中,窦老师例举了一位科学老师执教的课堂,从窦老师对这位科学老师的评课过程中,我在头脑中组合这位科学老师的备课过程:从生活入手,寻找自己需要的几种植物。整整用了一个中午的时间,找齐了自己课堂需要的水葫芦水芙蓉铁黄冠,在经意的准备中,课堂上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彰显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佩服这位执教的科学课的老师。课中,在看似轻松与不轻松间,科学老师胸有成竹的和学生进行着对话,好多时候学生都要实验,讨论,这些环境的更替需要老师调节好学生的情绪,组织好秩序,这需要科学老师具备组织课堂的能力,为了一节科学课,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为了有效运用课堂生成,教师需要储备的东西太多了。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平时的教学,哪一堂课不需要我们好好准备,即使一本书一篇课文一个知识点你已经驾轻就熟了,可是,面对的学生不同,亦不能简单的复制。那么,我们又为自己的这堂课储备了多少专业知识呢?这节科学课上,教师同时对学生的绘图本领和概括能力进行有效训练,老师带领学生从观察到范画标注名称短短2分钟,学生掌握方法马上绘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整个过程没有刻意求新,没有花拳绣腿标新立异,而在于真、实,老师的教学行为指向性明确,学生学有所获,这就是一堂圆满的课。则好课必须为学生服务的。

不管什么课,课上数十个鲜活的生命在思想的原野上驰骋,在精神的苍穹里遨游,教师的驾驭能力应变能力跟随学情接受挑战,在挑战中疏漏、欠缺难免的,教师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才有了智慧的生成。好课永远在我们实践的旅程中,在我们苦苦的追求中。

三、关注课堂的师生对话。

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总会刻意准备师生对话。何谓师生之间的真正对话?窦老师的观点告诉我们,对话不是简单的舌头行为,以一定区别于灌输式的教学。我们的教学,通过对话,借助文本,深入探究,然后走本,形成自己的观点。窦老师建议老师必须读书,善于思考,从历史的高度,文化的高度,哲学的高度,认识对话的意义,必须把对话放在高处,方可一览众山小,带领学生走向光明的人生彼岸。

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平等,爱,谦虚,信任,希望,批判思维等,这是教师具备对话的必要条件,而且通过师生真正的对话达到教育的目的。那么,平等的对话,巧妙的提问,师生愉快的合作,都是良好的对话具备的特征。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捕捉能力,根据学情及时抓住课堂生成,形成课堂智慧;根据对学生的评价有力的跟进和推动课堂的行进;通过对学生的挚爱和信任引导启发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表达自己的个性观点。

现在的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日益提高,做一名教师不容易,做一个好教师更不容易。教师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还要有精湛的教学水平。不仅要懂得教学理论,还要积极投入教学实践,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充实自己,超越自我。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成了我们生活必需,工作必需,生存所需。特级教师窦桂梅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是我的一面旗帜。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中,古德拉教授认为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要使教室成为“开放的教室”,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也就必须成为倾听的教育者,可见,教师的倾听与对话是多么重要。

事实上,倾听与对话发生在每一个教室,每一处教育场景,我们平时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其实,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使用的对话以向幼儿传递信息为主,而不是真正在倾听儿童,有的老师想有意识地改善这样的现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总是不能达到与幼儿互动比较理想的状态。

读到书中有一章是“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也许我们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些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需要做的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书中指出:在鼓励开发分享和主动倾听的环境中,对话得到最好的生成和发展。聪明的老师明白物理空间、活动安排和气氛是如何通过互相作用给孩子以机会,让他们谈话、互相倾听,安全、自在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特别是提到对话空间的内容时,解释的极其详细,包括全班对话的空间、小组对话的空间、一对一对话的空间。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学会为幼儿的对话提供空间,在哪些空间全班可以对话,在哪些空间小组可以在一起谈话,在哪些空间一对一的对话可以发生。

想起近期听过一位青年教师的语言活动,在所有环境中,教师采用的大部分都是教师对全班这样的一个对话模式,导致了整个活动的氛围都是处在一种比较躁动、又略显死板的状态中,教师在上面说的很累,而下面的幼儿虽然一起说了,但是却缺失了个别幼儿表达自我的机会,没有了体现幼儿自主性的空间,并且将幼儿的倾听忽略,这样的语言活动是无效的,幼儿在这样的时空里得不到真正的语言领域的发展,所以教师还是要认真地研读这本书,习得一些有益的方法,进而转化为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手段,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范文


《老师,你在听吗?》第七章,让语言发展中的儿童加入对话这一节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小女孩:她叫劳拉,6岁。她拒绝和学校中的任何一个人说话,包括他她的老师、同学。但是她在家绝对是一个爱说话的孩子,她在家里会经常和家人说起学校的事情,而且每天早晨都乐意来学校。在学校的休息或午餐时间,她也会和其他小朋友在教室玩耍。但是在学校她就是不开口说话。

她的老师没有抱怨,采取了“接收现在的劳拉”的策略……突然有一天,劳拉第一次在班级中讲话了。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我突然瞥见劳拉的小手高高的举在半空中。我是多么兴奋,我努力克制自己,等到正在说话的小朋友发言结束之后,我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转向了劳拉。她给了我一个很简单的回答,接着我们继续我们的教学活动。孩子们似乎也明白这对于劳拉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通过脸上的表情来为劳拉的表现感到高兴,而不是用一种让劳拉不知所措的过分激励的方式。”从那天开始劳拉并没有奇迹般地在学校的任何时间都开口说话,她依旧保持她的安静不语,但是她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更加自由自在,并且偶尔会用语言和她的同伴分享她的想法……

我读着读着不由自主地联想起我们班的小C,他长得人高马大,他也是这样一个不爱讲话的孩子,每天早晨来园见到老师、阿姨是他最尴尬的事,因为他很不愿意说“老师早!阿姨早!”他喜欢一个人看书,看书的时候会自言自语,但是一旦有人走近他便不再发声。他很要好,每次老师布置的手工、绘画都力求完美,因为动作慢常常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于是大哭大闹。当他有求于老师的时候,也常常拽着老师的衣服,用手指着某件物品让你猜测,如果你领会错了他的意思,便又是一场疾风暴雨。

大班开学到现在已经快一个月了,这个月里,他没有发过一次脾气,阿姨说小C长大了,进步了。可是恰恰相反我却多了几分担心,因为这一个月里我几乎没听见他的一点声音,哪怕是哭声。我多么希望小C像劳拉那样突然有一天也能高高举起他的小手或是主动跟老师,同伴说话呀!

我能为他做些什么?这是我目前需要明确的事。他喜欢看书,他对汉字认读感兴趣,在这个时候跟他交流汉字也许会更令他舒服、自然。重要的是可能要营造一种对话的氛围。如:亲切的态度、积极地鼓励性的回应以及对他能力所表现出来的信任,能让他渐渐找到安全感,然后慢慢地参与到对话中。

不管这些对于小C来说是否有效,我必须尽力去尝试。我相信:要有耐心,并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成为有学习成就的一员;我也相信有付出一定有回报!我静等着花开的美妙瞬间!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3)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3)

老师你在听吗?这是美国作家丽萨.波曼女士与2008年推出的一本儿童教育的力作。她着重围绕教师如何创造一种民主对话的环境,如何支持高质量的交谈,如何鼓励、支持对话的学习和发展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前提下参与对话进行了阐述。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其中提到了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下参与对话,这就让我想到了小班孩子,他们刚入园,经验少。就看搭积木的时候吧,有的孩子总是默默的坐在一边,摆弄积木,很少与同伴交流,有的孩子想要同伴的积木,也不会和同伴商量,而是动手就抢。

孩子总是特别善于模仿,老师怎么说话,孩子就会跟着学,老师的一言一行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在平时就比较注意和孩子说话的方式,比如在晨间游戏时,我会坐在他们的小桌子边,和孩子们说话,在说话时,我一直注意拉着孩子的小手,或者轻轻把孩子拉着靠近自己,这样不仅让孩子感觉到亲近,孩子的小手同时也会自然乖乖地放在两边,小眼睛自然而然的看好你了。有个别孩子胆怯,眼睛望着地上不敢看我,我会轻轻捧住孩子的小脸,对他微笑,或者把他抱在膝盖上,使他感到老师不是那么陌生,再和孩子说话时孩子的眼睛就敢看我了。孩子在我的目光中读到了亲切和温暖,和我建立起了信任,同时也学会了和我说话时的目光交流。

孩子在回答我的问题或者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某一件事情时,我总是做到很耐心地把他听完,没有特殊需要从来不打断孩子的说话,也不在孩子说话时喝水或者做其他事情,总是蹲下身子眼睛看着他。班级中有个叫楠楠的孩子特别喜欢说话,每天都会来告诉我自己在家干吗了,吃了什么,哪儿去玩了等等,每天听他说话,有时候也会觉得烦,敷衍他一下,可是今天他跑来告诉我:老师老师,我马上过生日了,到时候请你去我家吃大蛋糕。让我觉得心底暖暖的,原来我在孩子心中的位置这么重要,同时也让我觉得,听孩子们诉说,其实也是一件很有意思、很重要的事情。

听是学习的精华,马拉古兹的诗《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就说到了: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我们就要近距离的去聆听孩子的心声,用适合他们的对话与他们交流,用心去接受每个孩子,去感悟每个孩子。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感谢老师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