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太白县黄凤山小学 姚红艳
在这一学期里,我阅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本书感受很深,我感觉不是在看书,而是感觉窦老师就在我身边,正用她那充满激情、严谨智慧而不失幽默的语言、慷慨激情地对我讲述语文教学中的精髓,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想谈谈我读这本书的初衷,在我校举行的评教赛讲活动中老师们都积极的参与了进去,但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困难,学校领导从活动反馈中了解到了这一情况,及时从图书室找相关的书籍,希望老师们从名家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机智中获得解除困惑的办法,当我看到这本课堂实录时,我很兴奋,借来后就急不可耐的看第一课《晏子使楚》,读时我被窦老师的幽默诙谐、旁征博引深深吸引,读后我不仅为窦老师的上课艺术和掌控课堂的能力啧啧称叹,引人深思。所以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站得更高,才能看的更远
纵览窦老师的这节课沿着这样一条主线来进行:楚王对晏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 → 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 → 首要是自我尊重的思考。我想只有在教育理念上站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才能够把一节课挖掘的如此深刻,才能够引领学生进行如此深刻的思考,我觉得这正是新课标中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素养的真正体现。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一般以顺利完成品人、评事、欣文、解字等就觉得很成功了,由此可见我们站的高度还不够高,这就提醒我们去更多的关注新课标,跟主动地去提升我们的教育理念。
另外,在窦老师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窦老师恰当的引入了《胯下受辱》、《狼和小羊》、一位历史学家的评语和一位外交家的观点等补充材料,这些无不让这节课锦上添花,而这些材料的妙用无不证实了窦老师的博学多才,更充分体现了窦老师站的的高度之高,以及眼光之远,为我树立了一个明确的榜样。
二、多媒体的适当利用,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
我注意到窦老师的课堂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总是运用的恰到好处,而且简单明了又富有启发性,可见多媒体手段是窦老师挑动学生神经,激起学生激情与只会火花的有力武器。可想想自从我们的导学案全面铺开以来,我们的多媒体设备却被我们冷落了,我想这也是我们实施课改的一个败笔吧。在此我也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多媒体设备为我所用,相信你的课堂也一定会生机盎然。
三、多上公开课是我们专业成长的捷径
在这儿我想引用窦老师在自序中的一段话来阐明这一有观点:"想想也是,有专家高手的悉心传授,虽属"二手感悟",但只要自己肯用心钻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教师也就逐渐从"偶像派演员"变成了"实力派演员"——毫无疑问,其进步速度,比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点滴积累肯定要快得多。于是,我主动申请、强烈要求上公开课。"在上公开课这方面老师们做的都很好,都能积极配合教研组长参与本组及校内的听课、评课活动,很让人感动,我们的教学技能一定会有突飞猛进,不久的将来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活力课堂中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
掩卷回顾,深深印在我脑海里的是窦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是她渊博的知识广度,是她根植与教材又超越教材的教学深度。最后我要对自己说,要做一个像窦老师那样:永保对待工作的激情,对待他人的热情,对待生活的真情!窦桂梅老师的课总是充满激情,如行云流水,像潺潺流淌的小溪,不知不觉间就流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她的课堂总是充满着各种可爱的细节,笑声不断,活而不浮,重而不涩。随意中镶嵌着精致,精致中蕴含着纯朴,纯朴的语言中还蕴含着巧妙的点拨。她的课堂,是"玫瑰课堂",弥漫着花香花色,能够给予学生语文课上的赏心悦目,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被吸引,心灵在激情中而放飞,而感动。她的课堂,值得我们去欣赏;她的书,值得我们去读一读;她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仔细揣摩、体会。这就要靠我们自己去研读,去品味,去领略,去发现,去学习。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
关于窦桂梅老师,以前在教育杂志上我曾经看过介绍她得事迹,但了解甚微,只知道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今天,看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本书后,不能不为她那娴熟的课堂教学而惊叹。下面,就谈谈自己看了这本书后的一些浅薄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看完这本书后,自己真是心潮澎湃,思绪翻飞,崇仰之情油然而生,窦老师的语文课确确实实地把学生引进了语文的殿堂,思想的乐园,智慧的王国!
一.惊叹她知识的丰富
从窦老师的讲课中,可以看出窦老师的知识渊博,博古论今,语文功底之丰厚。她讲每一篇课文都会引出与本文相关的文章。她将《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她围绕作者史铁生来组织读物,把这篇文章置于作者的一组文章之中:《我与低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将《再见了,亲人》引进魏巍的《我的老师》将《圆明园的毁灭》引进法国作家雨果的《致巴赫莱的一封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教材进入深入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去读教材外的更多篇文章的欲望,同时,也激起我对读书的渴望。
二.惊叹她语言的魅力
窦老师的语言是激情四溢,很具有感染力。开始上课,她惯用的一句话就是:你棒,他棒,我棒,人人都棒!这三句话看似简单,但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近感。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其富有活力,比如,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就是因为你读的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这样好的评价;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一笑解千丑;真是一笑解千愁,谢谢你的发现,真棒啊!有意思吗?开心吗?快乐吗?等等。
三.惊叹她问题设计的能力
窦老师的课朴实、自然,但在朴实、自然中透出的是智慧。课堂上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切中要害,合情合理。比如《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先由亲这个字2024入手,引导同学们由血缘关系的亲人扩展到对血缘关系的工作同一国度的亲人的理解。如《秋天的思念》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母亲扑下去会是什么?等等,这样的问题真是举不胜举。
以上是自己的三点感受,我感觉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去读一读,读了这本书后对我们以后的教学肯定会有帮助。我也想用这本书上某一位老师来评价窦老师的课堂是用文字2024无法完全传递的,只有你自己亲身起体验去感受这句话,来送给我们的老师,这本书的价值也是如此,只有你自己去读,去品位,去领略。
本文摘要:开始上课了,一个动人的配乐故事一下子把我吸引了,优美的音乐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动听的诗一般的讲解,给我们带来思考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
将青春的旋律,生命的善待,事业的执着融为一体,“为鲜活的生命奠基”,这是许多人对窦桂梅老师的评价,也是窦老师在全国拥有众多粉丝的原因。
XX年3月20日上午,我有幸在太原师范行知礼堂里听了窦老师指教阅读课《我的爸爸叫焦尼》。
开始上课了,一个动人的配乐故事一下子把我吸引了,优美的音乐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动听的诗一般的讲解,给我们带来思考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课上窦老师不时引导学生把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大家听,哪怕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亲爱的孩子们,猜猜看,儿子见到爸爸会说什么?”(“这是我爸爸,他叫焦尼!”)就这么一句话,在文中不同场景中重复了五次,而爸爸就在火车行最多人的时候也说了“这是我儿子,他叫狄姆”。窦老师曾多次反复出现焦尼和爸爸这一天的相聚场面,引导孩子从色彩‘构图形状、道具(围巾)展开大胆想象……最后在窦老师深刻内涵的引领之下,同学们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下来,在教学中他不断的引领学生走进她的“简单的表达,丰富的感动”教学主题中,也让学生一次又一次的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时间悄无声息地走过,一堂精彩的课就这样悄悄地结束了,真是让人回味无穷。我也亲身感受到窦老师简单的课堂带给我丰富的感动。
课后,我们又倾听了窦老师的讲座《三超越式教学》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他讲座时,不但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而且风趣、幽默,吸引了每一位听众的注意力,不时逗得大家开怀大笑,而且更多的是收获,从中我明白了教学要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
窦老师还提出“三个一” 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这三个一就像三个相转的大齿轮,一个也不能少。在窦老师所在学校低段学生每次拿起笔都要先读儿歌(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躺着。)才开始写字,可见对于握笔写字的重视。
不管听窦老师的课还是讲座,都让我体会到了课堂需要老师的激情,需要用老师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用老师的激情来浸润学生的情感。也让我明白了我们要靠读书来学习知识,靠课堂来实践教学,靠反思来积累经验。
此次太原学习,我明白了:简单的东西有时并不是就不好,今后指导学生习作时,我将尽量避免去让学生华而不实和弄虚作假,煽情过了份,那就是做作了。
我还明白了,应该继续对学生严格要求——在对他们写字的指导上,我可不希望学生把“楚中天”写成了“林蛋大”,即使不能像清华附小的小孩子那样,每逢写字前都要唱儿歌,但也要努力做到坐姿端正、执笔正确。
至少,我更加懂得了,人应该努力去寻找自己本来面目,当我们的心变得不再纯洁,当我们开始习惯于懊恼和抱怨,我们得像狄姆学习,学习他乐观的心态,学习他用简单的表达去赢得丰富的感动。
让我们共同向窦老师学习,让教师的微笑唤起学生的微笑,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
读听名师讲课有感
喜欢这本书,缘于从教以来,一直很喜欢外出听课,特别是听名师的课,每一次听名师的课,都会倍感亲切、舒适,名师的课堂犹如亲切的聊天,却又充满智慧。名师们的每一节课堂都洋溢着浓浓的爱,亲切的交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发自肺腑的评价,如扬起的风帆领着孩子们畅游课堂的王国,给孩子以宽容和激励,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为孩子们鼓足了信心和勇气,燃起了他们参与的激情,撞击出他们智慧的火花。名师的课堂,永远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可是,能听名师讲课的机会实在太少,于是,当拥有这本雷玲主编的《听名师讲课》后,我最常翻的书就是它了。这本书于永正、窦桂梅,、薛法根等许多名师的精彩教学片段,更可贵的是每个教学片段都配有精彩独到的评析,这无疑为我们深入了解名师课堂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书中的一个个课堂实录,一篇篇精彩点评都让我感受到了名师的魅力,感受到了他们对学生对生活对教育的深情,今天借这个机会将阅读中的一点感受,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感动于名师的真心
名师们的每一节课堂都洋溢着浓浓的爱,亲切的交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发自肺腑的评价,如扬起的风帆领着孩子们畅游课堂的王国,给孩子以宽容和激励,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次抚摸,为孩子们鼓足了信心和勇气,燃起了他们参与的激情,撞击出他们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如果老师没有对孩子付出真心,孩子们怎么如此投入如此自信。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作为教育首先要关爱,这些名师们从内心真正爱着这份平凡的事业。
二、倾心于名师课堂的平淡
在许多公开课追求新意、追求时尚、追求完美的时候,名师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最纯朴的方式把“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做了生动的阐释。名师们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花架子,一切都在平平淡淡中完成,实实在在上课,脚踏实地传授知识,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偶有“出彩”的发言,但绝没有“玩噱头”和“作秀”的意思,纯粹是“随意”、“自然天成”的结果,他们的课堂全无“精心打造”的痕迹。他们的精彩来自于平和、平淡。是师生之间的智慧、思想的有益碰撞和对流,是课堂流程的高效,课堂生命的高质量,他们的课堂让我深深感受到“平凡的才是伟大”。
三、醉心于名师语言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综观名师的课堂,我们常有这样的感慨:他们的高明之处更多的是在于用满面春风的语态,饱含真情的语气,洋溢激情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从而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以至于转化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特级教师窦桂梅就常常这样激励学生——对回答得不对的学生说:“感谢你为同学们提供了思考!”对回答时不够流畅,声音小的学生,反复启发仍不理想的学生说:“理解他吧,他把自信藏在心里了。”对答错的学生说:“也表扬你,表扬你的勇气!”一句句真挚的话语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学习的信心。其实面对学生,教师的话讲得得体就是感染力,讲得精彩就是影响力,讲得智慧就是催生力,讲得深情就是冲击力,所有这些“力”加起来就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它推动着教育教学活动顺利高效地向前展开,也激励着每位学生健康活泼地走向成功。此外, 名师们又都是读书的爱好者,生活的有心人。课堂上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既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他们的语言又常常是幽默的,幽默语言调节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得以发展,更让课堂增加了浓浓的人文气息。
四、佩服于名师的个性表现力
都说语文教师应该拥有的一种勇气,众观名师的课堂,他们的个性表现力都非常强,或温婉大气,或风趣深沉,如:窦桂梅老师的开朗与热情,宜于创造生命化的课堂,能够带给学生刻骨铭心的美好回忆,薛法根老师浓浓的书卷气、质朴的个性令人敬意油然而生,韩军老师底蕴深厚、思想敏锐,有大家气象。而书中的每一个富有新意的教学片段,都凝聚着名师的智慧和汗水,体现他们对新课标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践行。
虽然,我手头上的这本《听名师讲课》是2004年出版的,可能有些教育理念已经有点过时,但我想,名师的智慧是不会过时的。
李镇西老师《心灵写诗》读后感
理想的教育就是教育者用心灵在学生的心灵中写下心灵的诗篇。读完李镇西老师的《心灵写诗》,这句话在我的心灵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不由得使我想起荷尔德林的诗意的栖居 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栖息在一个灵动的,充满智慧与情感的世界里,让每个个体能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获得生命的感悟与成长。(窦桂梅)诗意的生活应该是儿童的本色生活,童心未泯,生活就这样充溢诗意的光辉:他们坐在树的年轮上,看蝴蝶跟绿叶的交谈,柳树在钓一个春天,微笑真的是一朵朵馨香的玫瑰儿童那一张张纯真无邪的脸庞,自由舒展的身影不正是如花儿迎风招展?她是那么纯净,如此温馨,如此绵长,如此真挚怪不得李镇西老师说:我每天都在记录花开的声音所谓花开的声音,并不仅仅是学生青春绽放的乐章,也包括我生命流淌的旋律。这其实就彰显了教育的一种姿势诗意的栖居。
诗意的生活是多彩的。对于儿童来说,所有的思都是诗所有的创作也都是诗。只有当我们的教育真正基于儿童、面向儿童、为了儿童时,方能滋养儿童、发展儿童、成全儿童,实现教育与儿童精神生长、生命生长的同构共生。由此,李镇西老师将和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化作了一次心的交流,情的碰撞,并一再地感谢学生,让时间作证,用行动说话,诠释了无痕的教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就是说,为人真诚,严于律己,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别人的敬仰,从而自然会引起人们的仿效。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日常的谈心中,李镇西老师就好像是一个长大的儿童和学生同坐在一艘教育的诺亚方舟上,共同谱写教育的诗篇,真实地为学生撑起一片多姿多彩的艳阳天。
在这样的天空下,儿童用他可感知的非理性的方式自发地用唱歌、舞蹈、绘画、游戏等来表达着、创新着自己的生活这就是花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儿童的栖居不就是诗哲海德格尔所倡导的诗意的栖居么?
而这种诗意,让教育保持着一种儿童姿势:停下呵斥的言辞,让儿童可心地唱;收回牵扯的手臂,让儿童回归田野;收回规训的条文,让儿童回归草根读完李镇西老师的《心灵写诗》,我的脑海中不时就会浮现荷尔德林所神往的《远景》中的踏青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季节闪闪发光,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 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 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 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 这一切都来自完美;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在很多人的眼里,教师是一份轻松的职业,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教师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不容许有半点的闪失。一个人的灵魂可以很强大也可以很脆弱,而这一切的改变可能就在教师的一个眼神里,教师的一句真诚的鼓励就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在读此书以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满腔热情就足够。读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我为自己的狂妄与无知汗颜。我从书中感受到:在实践中成长的老师将要经历那样多的磨砺,学生对教师的爱戴是多少点滴的累积,教师对学生的付出又是多少岁月里的呕心沥血。
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说实话,我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总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李老师的话使我受到了启发,也增强了信心,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正如同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每天进步一点是一样的道理。只要自己肯付出,认真地去想,努力地去做,使自己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那每天就都会有新的快乐。实实在在的做法以及自身的不断的自我超越的境界就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书的序言部分也让我颇有感受,虽然《序言》仅仅只有四页,但也是书的精髓所在,其中李老师谈到本学期他担任着两个班语文课,连早读和辅导课在内,周课时二十一节,此外还担负着校长的一些职务,他很坦率:“我现在感到累,的确累。”但他本人对于“走路都在备课的状态而感到高兴,准确的说,感到内心的宁静,因为这种状态能够让他感到踏实,感到不浮躁,这是一种与学校与学生真正融合在一起才有的心态。“做最好的自己”正如李镇西老师讲的那样,才有了: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当遭到非议和误解时,虽有过灰心但不气馁。正因为这样,李老师才会有今天的成就,而更难的可贵的是如今“硕果累累的他还依然保留着那份对学生对课堂的挚爱。李镇西老师的书里有这样一段话: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说:“从教25年来,风华正茂也罢,人到中年也罢,默默无闻也罢,暴得大名也罢,普通教师也罢,教育专家也罢……这一切都没有改变我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我一直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和学生零距离!”读完这段文字,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好老师,更想努力地去做一名好老师。
现在我才深刻的明白,要承担起教师的职责,不仅需要我不断的自我学习增加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爱心去灌溉。只有充满对职业和对学生的爱,才能令我肩负起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最后,我想引用附录中的一段话:教育是美丽的——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按照名师工作室的要求,我利用9-10月份的时间阅读了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本来很少读书的我,却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其中有句让我印象深刻,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这段话我是这样理解的,觉得话中蕴含很深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
想想自己每天的教学过程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走一些弯路,我用恨铁不成钢和急功近利的方法矫正他们的行为时,却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我不妨向李镇西学习,手持爱的灯盏,用心灵的灯光为之引路。给孩子一分信任,就搭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孩子一分鼓励,为他的每一进步喝彩;期待他下一次可以做的更好,那就为孩子点亮了一盏心灯;给犯了错的孩字2024一点宽容吧,让我们无私的爱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
读后,心里极不平静,这正是我所急需的,他像一盏明灯,引导我向做最好的我不断探索!前行!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心得
有幸读了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这篇文章,读完后让我感慨万千、受益匪浅。《做最好的老师》就是 李镇西老师自己和自己比的真实记录,是他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拢的全程实录。全书洋洋40余万字2024,分为10章:爱是永远的理念;提高教师的素养;育人之道;走出教育误区;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以学生为主体;锻造卓越人格优生的培养;学生思想改造工程;学生青春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学,但我最欣赏的是《爱是永远的理念》《提高教师的素养》。下面就我的一点认识与大家共享。
一、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字2024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真的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觉得有些惭愧,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我简单的总结了一下:
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一起欣喜。
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二、做有思想的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仅有童心与爱心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师。李老师书的第二章便是提高教师的素养。最欣赏里面的三篇文章《做有思想的教师》、《阅读和写作,提高教师素质》、《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
书中这样说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仔细想来不无道理,回想从教十几年的自己,不正是缺乏思想吗?工作之余从未主动思考一天或几天来的工作,思考自己的课堂,思考自己的学生。在接受各级培训,听取专家讲座时,也只是习惯性的接受,很少主动去思考。近来,张局长不断提起做人民满意的的教师,我想其第一步一定是要有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质,只有有思想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做人民满意的的教师是应该深深根植在我的心中,甚至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成为一种信念和追求。
读完李镇西的文章,我决心做自己心中最好的教师,让自己在教育的舞台上,演好自己的小角色,让台下的观众为自己的表现发自内心的喝彩。许多年后,我们不会都成为名家,但是许多年后,我们一定会桃李满天下的!
两年前在一次讲座中初闻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前段时间我有幸读完了这本书,感慨万千。这本书记录了李镇西老师从教25年来的经验与收获,从一个青涩懵懂的职初老师到经验丰富成熟“老”教师,他在平凡的教学生活中,发掘出如何做“最好”的老师。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用李老师的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个的“更好”就汇集成了最好”。拿昨天的自己与今天的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这不禁让我联想到,每周都会上一节新课,在上过第一次课后,要做好课后反思,思考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否合理,表述是否简洁易懂,在不断改正后,问问自己今天上的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是不是更有创新;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情况,面对学生在课堂上说话、捣乱的,我是不是更加从容冷静的去面对?
学生童心的保持,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成熟,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教育不应该是老师的居高临下与学生的俯首帖耳。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老师,我既憧憬走进教室,又烦恼如何管理学生纪律,大声呵斥的“药效”似乎并不能维持多久,把居高临下地批评孩子转换成组织一些有趣、吸引人眼球的教学活动,使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在校园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学生的好朋友,师生接近,人格互相感化。我时常和孩子们分享儿时的趣事,而孩子们也会与我分享他们周末的行程或是家庭生活,在这相处的过程中,老师会觉得自己也充满了童真与稚趣,这就是老师受学生的感化。真诚平等的态度,才能让老师赢得学生的由衷爱戴。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他的教育思想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作为一个老师,但是做老师的心态却不一样。我以前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从来不知道应该如何更好的表达,我认为严就是爱,读了李镇西老师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明白了教育,需要我们常常站在儿童的角度看问题,所谓的理解儿童,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儿童的心去理解儿童的心。平时我总是拿一个成人的标准来看待我的学生。我经常对他们说你们都有这么大了,什么道理不明白?成天只知道吃、玩,什么时候才能把劲儿用在学习上!
冷静下来想想,他们才多大,也不过十二三岁左右,正是爱玩的年纪,如果都把他们变成我们心目中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习少玩的完美类型,那孩子们就成了我制造的模具中的工具。我忽略了孩子们的内心,忽略了孩子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李老师能够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向学生学习,他真诚的尊重学生,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李老师说的好: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决不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回忆自己的教育行为,我陷入了沉思:亲其师,信其道,古人尚且明白的道理,而我实在是做得不够好。作为教师,在学生的面前要保持着一份童心,用自己的童心唤醒当代孩子的童心,这样才会走进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感受你的爱。我想,只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够去教育你的学生,说是教育,或许更多的是一种行为的感染。
也许有人会问:难道就没有让你头疼的学生吗?有呀!怎么可能没有呢?但我换一种眼光去看这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我便不再头疼了。换一种什么眼光呢?那就是科研的眼光。我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这是摘自李老师书中的一段话。再对比自己对待后进生时的厌恶及不耐烦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是呀,正是因为我们平时对学生缺少发现,不懂得用科研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而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教师本身对问题学生都心存一种抵触、排斥的情绪,在面对他们的时候又怎么能把心平静下来,对学生循循善诱呢?谁都会犯错误,何况是孩子呢?我想更大的原因是因为我的心态没有摆正,虽然我的出发点是好的,动机是好的,但是我面对问题时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难免会狭隘,取得的效果也是事倍功半。
李老师说得好: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强调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因此,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所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是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中最好的那一个自己。是的自己和自己比,每天都问问自己: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吗?相信肯定了这个问题才可以去开展你的教学,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体现出你的爱。
李老师认为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充满人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喜爱的老师,一定是最富有人情味的。
李老师的这些教育理论将成为我的照明灯,把教学育人当做是自己毕生的追求,一次一次地赶超自己,立志做最好的老师。
最近在闲暇之余,我认真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在阅读中,时时会被李镇西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
想查看更多读后感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书中,李老师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极强的教育故事之中,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反思着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的心灵又一次得到洗涤。其中他的班级工作、育人之道,更是深深地吸引着我,感染着我、启发着我.....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制能力,让学生做到班主任在与不在都一个样呢?这是我当班主任以来一直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今天,我在李老师身上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权威转化。
李镇西老师认为,把教师的权威转化为集体的意志,这是班级管理中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原则。如何做到"权威转化”他的做法如下:
一、引导集体。就是在班集体形成之初,巧妙地引导学生把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求当作自己的愿望提出来,使班级纪律在学生心目中不是“班主任对我的要求”,而是“我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如新生开学,对学生提出三个问题:大家是否希望咱们的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既然每个同学都有这个愿望,那么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每个人应不应该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要克服缺点,班级需不需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纪律,就已不仅仅是教师强加的“条条框框",而成为学生集体的内在要求。
二、利用集体。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集体中客观存在的一些与教师权威一致的积极因素,利用这种积极因素来抑制集体中的消极因素。由于这些积极因素是学生集体中客观存在,又与教师意愿不谋而合,因此它虽然蕴含着班主任的教育意图,却使学生觉得这是集体的意志,而非班主任的权威。如对于少数违纪的学生,李老师从不以班主任的角度提出,而让学生自己摆违纪现象,论违纪危害。这样,对违纪学生来说,他们受到的惩罚,并非班主任的“铁腕”,而是来自学生集体的谴责与制约。
三、规范集体。李老师常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法规,以此作为一种制度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所制定的班级法规尽可能地包容班级一切可能出现的违纪情况;不仅提出纪律要求,同时有相应的强制办法,明确“违反了纪律要怎么办”。既体现出学生之间的互相制约也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互相制约。人人参与管理,人人又被管理。
四、服从集体。班主任同所有学生一样,服从集体意志的结晶——班级法规。面对班级法规,班主任越是炫耀自己的权威,凌驾于集体之上,便越没有权威;相反,如果班主任越是放弃自己的“权威”,自觉服从集体意志,那么,他实际上已在学生心灵中牢牢建立了自己真正的权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面对班规,人人都没有特权,从而学生会更自觉地接受集体意志的约束。
受李老师的启发,我也在班级中实行了班规法制,从提出到制定,从制定到实施,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班级的违纪行为也明显下降。
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给我的启迪和感悟还不仅仅于此。对后进生的教育上,李老师的种种观念及一个个成功的案例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看完了这本《做最好的老师》之后,我明白了后进生犯错的“频繁性”,以及进步过程中的“反复性”的特点,懂得了对后进生教育的“长期性”和“艰难性”,知道了原来要容忍“后进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李老师的教育理论将成为我教育教学的指路明灯,我将会继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一次一次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李艳丽)
我最近一直在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书中的内容犹如阵阵清风吹进我的心里,让人感动,荡涤心灵。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它集中展示了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他从自己身边的故事讲起,朴实形象的语言中透露着诗意,包含着深情。
其中有句让我印象深刻:“‘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这段话我是这样理解的,觉得话中蕴含很深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
想想自己每天的教学过程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走一些弯路,我用恨铁不成钢和急功近利的方法矫正他们的行为时,却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我不妨向李镇西学习,手持爱的灯盏,用心灵的灯光为之引路。给孩子一分信任,就搭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孩子一分鼓励,为他的每一进步喝彩;期待他下一次可以做的更好,那就为孩子点亮了一盏心灯;给犯了错的孩子一点宽容吧,让我们无私的爱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毕老师多次这样对学生说。他说:“‘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这就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自觉的追求更好的境界。这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在不断追求“更好”。“但是,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树立人生和事业的标杆,做最好的自己。
读后感《听李镇西老师讲课的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李镇西教有所思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