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小学生听一节好课读后感

小学生听一节好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

一直以来,很羡慕那些优秀的执教者,更羡慕听课以后才思泉涌、娓娓道来,而且能评到点,能带给自己学习,给他人带去帮助的评课者。所以一直也在寻找为什么自己不会讲、不会听、不会评,带着这些疑问,我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和《听窦桂梅老师评课》一书,窦桂梅老师书中用平实的语言,美丽的文字记录了一篇又一篇的精炼而又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而在《听窦桂梅老师评课》听评课记录,把我深深的吸引,也让我深深地震撼。原来课可以这样讲,课可以这样听,课可以这样评。

细细品味窦桂梅老师的每一篇实录,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不同年段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窦老师都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引领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我以前在教的时候根据很多课例将文本落脚在对帝国主义的恨和“雪我国耻,振我中华”的空洞誓言上。而窦老师为了让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她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想办法引领学生走进思考的空间。中华的复兴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须让孩子们明白,除了耻辱和仇恨,我们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这就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用真实的课例告诉我们,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传声筒,而应该是一名有勇气的思想者。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引导启迪学生。

听窦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语言的盛宴,语言是热情四溢,感染力着每一位听课者。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结束后老师深情的说“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在隽永深情的语境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其富有活力,比如评价学生的发言情况“你真用心,谢谢你给同学提的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你可真会运用语言,读到课外阅读上的话,就在这里用来评价,这就不仅仅是积累这句话了,而是运用语言,表达你的观点。”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就是因为你读的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这样好的评价;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一笑解千“丑”;真是一笑解千“愁”,谢谢你的发现,真棒啊!”等等。

而窦老师的评课让我深深地感到“评课”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式,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盲目听十节课不如认真剖析一节课。这就要求我们在听课的时候改变听的方式,由听课者变成参与者,知道要听什么,怎么听?听前听后要思考什么。我想在听课的过程中只有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备而听,才能听的出效率,听得出成长。因为只有确定了听课的方向,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才能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就好像上学期我们开展的语文教研活动一样,每个人都围绕执教者的教案进行解读、分析,说一说自己想怎样上,给执教者提出建议,然后在听的过程中选择自己的观课点进行听课,听课后进行细致的分析,这样我感觉才能真正地在听的过程中获得成长。而我们在听课后的评课中也要注意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执教老师优势和不足之处,从建议上着手,真正地起到学习和促进作用。窦桂梅老师告诉我,“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教师超越他原有水平的营养。我感觉其实还应该说一句话,那就是“真正的评课应该给予自己超越原有水平的营养。”这样才能在在评课的过程中建立一种思维方式,站在被评课教师的角度想问题,不能听了就评,信口开河,而应该想清楚,被评课的这位教师最需要的是什么,你评课的重点是什么。而且,不能仅仅用‘耳’听,用‘笔’记,用‘嘴’说,它还应该是专业上的引领与带动。”

纵观窦老师的评课,她都是这样“缺点不漏,优点说尽,方法给够”,给每一位被评课教师传递最真实的心声。可是,反观我以前的许多的评课,很多的是流于形式,有时不知从而说起,有时被动发言,却因为种种原因忽视应该怎样才能正确的评课。窦老师在评价老师的课时,树立了一个重要的观念——评课不是批评,更不是无谓的赞美,评课就是要发现课堂的问题,而且问题就是执教老师的朋友,问题是听课老师的朋友。评课的重要目的就是正视问题和发现不足,这才有助于教师找到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

关于窦桂梅老师,以前在教育杂志上我曾经看过介绍她得事迹,但了解甚微,只知道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今天,看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本书后,不能不为她那娴熟的课堂教学而惊叹。下面,就谈谈自己看了这本书后的一些浅薄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看完这本书后,自己真是心潮澎湃,思绪翻飞,崇仰之情油然而生,窦老师的语文课确确实实地把学生引进了语文的殿堂,思想的乐园,智慧的王国!

一.惊叹她知识的丰富

从窦老师的讲课中,可以看出窦老师的知识渊博,博古论今,语文功底之丰厚。她讲每一篇课文都会引出与本文相关的文章。她将《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她围绕作者史铁生来组织读物,把这篇文章置于作者的一组文章之中:《我与低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病隙碎笔》。将《再见了,亲人》引进魏巍的《我的老师》将《圆明园的毁灭》引进法国作家雨果的《致巴赫莱的一封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教材进入深入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去读教材外的更多篇文章的欲望,同时,也激起我对读书的渴望。

二.惊叹她语言的魅力

窦老师的语言是激情四溢,很具有感染力。开始上课,她惯用的一句话就是:你棒,他棒,我棒,人人都棒!这三句话看似简单,但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近感。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其富有活力,比如,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就是因为你读的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这样好的评价;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一笑解千丑;真是一笑解千愁,谢谢你的发现,真棒啊!有意思吗?开心吗?快乐吗?等等。

三.惊叹她问题设计的能力

窦老师的课朴实、自然,但在朴实、自然中透出的是智慧。课堂上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切中要害,合情合理。比如《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先由亲这个字2024入手,引导同学们由血缘关系的亲人扩展到对血缘关系的工作同一国度的亲人的理解。如《秋天的思念》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母亲扑下去会是什么?等等,这样的问题真是举不胜举。

以上是自己的三点感受,我感觉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去读一读,读了这本书后对我们以后的教学肯定会有帮助。我也想用这本书上某一位老师来评价窦老师的课堂是用文字2024无法完全传递的,只有你自己亲身起体验去感受这句话,来送给我们的老师,这本书的价值也是如此,只有你自己去读,去品位,去领略。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太白县黄凤山小学 姚红艳

在这一学期里,我阅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本书感受很深,我感觉不是在看书,而是感觉窦老师就在我身边,正用她那充满激情、严谨智慧而不失幽默的语言、慷慨激情地对我讲述语文教学中的精髓,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想谈谈我读这本书的初衷,在我校举行的评教赛讲活动中老师们都积极的参与了进去,但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困难,学校领导从活动反馈中了解到了这一情况,及时从图书室找相关的书籍,希望老师们从名家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机智中获得解除困惑的办法,当我看到这本课堂实录时,我很兴奋,借来后就急不可耐的看第一课《晏子使楚》,读时我被窦老师的幽默诙谐、旁征博引深深吸引,读后我不仅为窦老师的上课艺术和掌控课堂的能力啧啧称叹,引人深思。所以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站得更高,才能看的更远

纵览窦老师的这节课沿着这样一条主线来进行:楚王对晏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 → 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 → 首要是自我尊重的思考。我想只有在教育理念上站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才能够把一节课挖掘的如此深刻,才能够引领学生进行如此深刻的思考,我觉得这正是新课标中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素养的真正体现。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一般以顺利完成品人、评事、欣文、解字等就觉得很成功了,由此可见我们站的高度还不够高,这就提醒我们去更多的关注新课标,跟主动地去提升我们的教育理念。

另外,在窦老师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窦老师恰当的引入了《胯下受辱》、《狼和小羊》、一位历史学家的评语和一位外交家的观点等补充材料,这些无不让这节课锦上添花,而这些材料的妙用无不证实了窦老师的博学多才,更充分体现了窦老师站的的高度之高,以及眼光之远,为我树立了一个明确的榜样。

二、多媒体的适当利用,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

我注意到窦老师的课堂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总是运用的恰到好处,而且简单明了又富有启发性,可见多媒体手段是窦老师挑动学生神经,激起学生激情与只会火花的有力武器。可想想自从我们的导学案全面铺开以来,我们的多媒体设备却被我们冷落了,我想这也是我们实施课改的一个败笔吧。在此我也希望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多媒体设备为我所用,相信你的课堂也一定会生机盎然。

三、多上公开课是我们专业成长的捷径

在这儿我想引用窦老师在自序中的一段话来阐明这一有观点:"想想也是,有专家高手的悉心传授,虽属"二手感悟",但只要自己肯用心钻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教师也就逐渐从"偶像派演员"变成了"实力派演员"——毫无疑问,其进步速度,比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点滴积累肯定要快得多。于是,我主动申请、强烈要求上公开课。"在上公开课这方面老师们做的都很好,都能积极配合教研组长参与本组及校内的听课、评课活动,很让人感动,我们的教学技能一定会有突飞猛进,不久的将来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活力课堂中展示自己独特的魅力。

掩卷回顾,深深印在我脑海里的是窦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是她渊博的知识广度,是她根植与教材又超越教材的教学深度。最后我要对自己说,要做一个像窦老师那样:永保对待工作的激情,对待他人的热情,对待生活的真情!窦桂梅老师的课总是充满激情,如行云流水,像潺潺流淌的小溪,不知不觉间就流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她的课堂总是充满着各种可爱的细节,笑声不断,活而不浮,重而不涩。随意中镶嵌着精致,精致中蕴含着纯朴,纯朴的语言中还蕴含着巧妙的点拨。她的课堂,是"玫瑰课堂",弥漫着花香花色,能够给予学生语文课上的赏心悦目,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被吸引,心灵在激情中而放飞,而感动。她的课堂,值得我们去欣赏;她的书,值得我们去读一读;她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仔细揣摩、体会。这就要靠我们自己去研读,去品味,去领略,去发现,去学习。

教师读《听吴正宪老师评课》有感范文


要上好一堂“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难!这也是我心中一直以来的疑惑,拜读完吴正宪老师的《听吴正宪老师评课》一书后,我有所顿悟了,我也在认真地体悟着什么叫“专业地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

评课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对一节课效果的评价。吴老师的评课关注了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对学生的课后访谈,让学生参与评课;二是注重与教师的对话,教师既是智慧的分享者,又是智慧的奉献者;三是注重方向的引领,引领教师对课堂教学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数学教育价值的讨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吴老师对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片断进行深入剖析与点评,我有这样一些收获: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在一节课中一定有几个主线的提问,能将这节课的魂抓住。恰到好处的提问,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有效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是提高课堂思维含量,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素。吴老师也提倡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是一种教育理念,等待是一种教学策略,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当然,情境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取悦学生的游戏,而是创设学生主体参与的一条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同时,情境设计也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也要保证这一活动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的:“要让孩子们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些关键步子。而且仅仅是关键步子”。在课堂上,也要注意渗透数学文化,如在《生活中的负数》这一课中,自然地引出数学文化史实:“对负数的认知,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节好的数学课给予学生的绝不是单纯的数学知识,适时适度地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文化的发展,欣赏数学文化的智慧,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尊重、理解,是促进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策略。

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以《质数与合数》这一课的教学、评课为例,很好地诠释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30%的信息,如果动手的话,吸收信息可能达90%以上,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用大脑去思考,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实现数学知识的内化与升华。

要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得知“法”明“理”。吴老师以《一个数除以小数》为例进行点评,使我们认识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而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帮助学生知“法”明“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有不同的学具进行支撑。另外,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学会思考的方法,让他们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并将积累的学习经验迁移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

培养学生“数”与“形”有效结合的能力。如一年级的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这节课中的算理理解比较困难,则可引导学生用图像表达出学生的数感,给孩子们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让“形象”与“抽象”有效的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灵活举例,帮助理解的能力。如《小数加减法》中,1。52+0。3为什么药小数点对齐?对算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非常困难,若举例:去超市买东西,一件是1。52元,另一件是0。3元,要知道一共有多少元?就得相加,0。3元是3角,2是2分,3角不能直接和2分相加。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小数点对齐”是为了保证“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确保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简单的例子使抽象的算理变得具体而形象了,也有助于更多的学生更深入地解释算理。

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在《圆的认识》这一案例中,学生A发言切中要害,而且惜字如金,老师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你的话不多,总是非常精要”。言语中不由自主地流淌出对学生的欣赏。课下采访学生的感悟是:“我真有才”。读到这名学生已经通过老师对他的评价建立了一份自信,也读出了他的喜悦,这样的评价是有后劲的!当说到直径定义的时候,学生B回答:“对称轴是直径”,由于离题太远,老师随口说了一句:“对称轴今后我们会学到,请坐!”课后问学生B的感受:“我好失落”,学生B语气低沉的话语敲击着我的心灵,不经意间,老师打击了一颗本来兴高采烈,洋溢着生命活力的童心,学生本来是想得到老师的肯定,但是得到的却是一盆冷水浇头,让这“失落”的声音时刻警示自己吧!

充分挖掘课堂生成资源—成全学生。如《可能性》这一课为例,让我深刻体会到:恰到好处的追问,可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追问不当,可能就会影响授课老师的节奏,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打乱课堂秩序。因此,对于老师来说,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时候提问,如何提问题等,都需要认真思考并谨慎处理和把握。“追问只需要几分钟,课下得练几年功”,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的考验。

我会将我的这些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运用到我的课堂教学中,慢慢成长,静待花开。

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后感(优选范文)


3月22日,第十四届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展示培训活动正式开启。我们学校也组织了听课学习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吴正宪的名字。听吴老师的汇报,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带我领会了未知的世界。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更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这门学科它所拥有的独特魅力,因此我借阅了一本吴正宪老师的著作《听吴正宪老师评课》。读完后觉得吴正宪老师的评课抓细节、抓本源,真正关注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长,我更多地体悟到什么叫“专业地读教材,用心地读学生,智慧地读课堂”。

读后感大全网提供给您优质的阅读读后感的平台,希望您能喜欢。

书中,吴老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课:第一部分主要通过对一节课或一个教学片段的点评,引导教师对“准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材,有效教学活动设计,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等方面进行思考。第二部分记录了吴老师与教师在课后的对话式评课。通过与教师对话,可以了解教师在教学中真实的想法和困惑,这样可以使得评课针对性强,促动了教师的主动反思。第三部分记录了吴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式评课,即通过课后对学生的即时现场访谈,从学生的视角评价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评课的重要资源。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在一节课中一定有几个主线的提问,能将这节课的魂抓住。恰到好处的提问,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有效的问题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是提高课堂思维含量,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素。吴老师也提倡教师要学会等待,等待是一种教育理念,等待是一种教学策略,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吴正宪老师上课的时候也是如此,她会请多名同学上台一问一答,引发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一个从出题的人角度思考问题,一个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一问一答自行解决问题。学生答不出来也会给他思考的时间,耐心等待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构建数学思维、搭建知识框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拘泥于一种解题方法,注重孩子发散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当然,情境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取悦学生的游戏,而是创设学生主体参与的一条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同时,情境设计也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也要保证这一活动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读完吴老师这本书受益良多,对自己吸收优质课所提供的教学思维又多增加了一些方法途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将此书推荐给同行一线教师,愿我们尽享悦读人生,脚踏实地,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有感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读后有感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课上的要精彩还要会听课和评课。听评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然而从教以来我一直感觉在评课时不知道说什么,从哪些角度评课。每当听到同事们专业的评课,敬佩不已。这学期开学校教科室发给我们这本书《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空闲时间仔细读过以后,发现其中有许多可以学习的,尤其是如何进行听评课。下面我来谈一下读完这本书的一些感受。

一,做好听课前准备

教师要想从听课中学到东西,就必须做个有心人。以前我在去听课时,直接拿着听课本走进班级,有时连相应的教材都不带,发现一节课只是匆忙的在记录,不能很好的体会授课者的设计意图,获得的只是整体的一般印象或对某个问题的表面了解。一节课听下来感觉收获不大。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以后,我觉得作为观察者,我们要把听课内容找来预习一下。和被观察者进行交流和探讨。研究本课的教学目标,分析难点、重点。本课的大致结构是什么?和授课班级的情况。同时设想一下,假如让我上这样的一节课准备怎样教法。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

二,观察的角度要多维化

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然而 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观察》教会我从四个维度进行观察。一,观察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观察学生在的课堂表现,学生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二,观察教师的教,看看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看看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否达成。看看新课如何导入。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三,了解课堂性质,也就是这堂课是什么课?四,体验课堂文化,也就是我在该课堂呆了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自从读了这本书,我在听课时就特别注意从这几点入手,能够抓住重点,在评课时也就有话可说了。

三,尝试小组合作

以前去听课,我都是单兵作战,但是观察点繁多,既要看教师又要看学生,还要对现象作出快速判断,顾此失彼。《课堂观察》提倡我们建立合作体。在读完故事合作深入,无尽的探索后,我觉得在以后的听课中,我应该多和同事合作观察,我想这样可以激发更多的思维火花。

四,听课后要整理材料

在听课的过程中,有时有些细节我们来不及思考,如果听课后不进行材料整理,在评课时就很难说出独到的想法。 课堂观察中讲到听完课要进行课后会议,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听完课及时整理思路,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进行反复的琢磨。总结本课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不足,为评课提供材料。

五,听课后要不断反思

以前在听课后我没有写课后反思的习惯。听过就听过了,听课的印象很快淡出记忆,包括一些曾经被感动的好课,时间久了,也只留下一丝曾经的感动,无法回忆和思考到底好在哪里。在读完故事分享中是谁改变了我的专业生活后,我觉得自己在今后也要写一写课后反思,把详细的课堂片段记录下来,加上自己和别人的分析,可以为以后研究相关的专题提供很好的例子。

走进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课堂观察》这本书为我今后的听评课指明了方向,让我感受到教学的低温,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500字


王教授提出了一个疑问:我们的学生究竟是在学“教师的语文”还是“课程的语文”?

我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 回想语文课堂上我到底在教什么?——当然教我理解的语文课!学生课堂上到底在学什么?——当然在学我所理解的语文课!——因为我提出的所有问题,我早已胸有成竹,学生当然只能“按我的要求来回答我的提问”,如果学生回答的内容跟我预设的不一样,我会循循善诱地、一步一步地把他引导向我想要的答案。——这几乎是每个老师的答案! 可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自己的学习体验在哪里?学生的个人思考在哪里?……

如果一个人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他怎么可能思考?如果一个学生的思想已经完全被限定,他怎么可能思考! 一个人如果不思考,就不会有自己的看法、见解、思想,那他怎么会去想别人所未想,发前人所未发,做别人所未做?他怎么会有各种奇思妙想去发明、去创造?我想,当年的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肯定不会是在写作业,他一定是在自由的思考,当上帝将苹果抛下来时,正好回答了他苦思冥想的问题——正是思考诞生了举世闻名的万有引力理论。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永远被老师牵着鼻子思考,听话地“按老师的要求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稍微出格一点就要被老师否定,所有的思考都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那么,我们又凭什么要求我们的孩子热爱学习、思维发达、创造力丰富呢? 钱学森教授生前曾经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问题困扰了我们很多很多教育者,我想,王荣生教授的这篇评课感言,似乎也在默默地探讨这个问题,让我悚然警悟,让我深深地反省、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做一棵有思想的芦苇?

《松子评课》读后感


《松子评课》读后感

听课、评课是小学数学主要的教研活动。而我又比较怕评课,刚好在《小学数学教师》上看到这本书,就去买来看。这本书不仅提出了教案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而且还结合具体的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使本来枯燥乏味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容易领会,因而好的经验学得到手,还可以举一反三。也让我对评课的意义与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以下谈谈我对评课的一些新认识:

1、评课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反馈。

任何有目的的行动,都必须有反馈的信息才能实现控制,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反馈信息的系统,要实现控制是不可能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好不好,效率高不高,是对老师施教的反馈。但是,这样教学为什么会效果好,效率高,那样教学为什么会效果不好,或不是很好,这就要加以研究和评论,评课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一环。

对于《能被3整除的数》的不同教学设计中,都给予了不同的反馈评价,通过不同教学设计带来的不同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而分析出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手段,为我们老师开拓了更多的思路,开阔了大脑的视野,相信我们能从这些细致的分析和建议中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2、评课活动应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

以前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我往往只注重对某一环节实践效果的反思,很少从理论的高度去反思教学,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知道,评课不能是主观臆断,必须用一定的理论为指导,反过来说,通过对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评论,也可以检验和丰富教学理论。所以,可以说评课是课堂教学实践与教育教学理论之际的桥梁。

本书对刘治平老师的《我教鸡兔同笼》中,提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由于思维过程不够抽象化,而采用符号画的方式,用既是形象的图画,又是抽象的符号,使儿童的思维逐步抽象化,直到用算式表示解题过程,这时儿童的思维也随着发展到抽象思维。这些巧妙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师辛勤教育背后的智慧,也鼓励着我们学习前人的长处,并以这些为理论依据,积极发展更多的好的教学智慧。

3、评课应发扬先进,扬长避短。

发扬先进,要说出先进在什么地方,理由是什么,以便推广经验。对于现在流行的一些教学方法中的不足,应予以指出,并加分析找出原因,关键还要找出补救办法,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可以把问题先提出来,大家一起研究。

评课教我们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领悟更深的教学理论。而《松子评课》会带领我们走入评课世界。

读窦桂梅老师的赢在课堂有感


读窦桂梅老师的赢在课堂有感

窦桂梅老师分享的《赢在课堂》读来颇有感触,把这个链接分享在学校qq群中,2节课时间下载次数达14人,不知这14位同伴感悟如何? “赢在课堂”,是多少教师的心声!本学期组织教师开展了很多次课堂观察活动,教学专题研讨活动,老师们交流研讨的态度和内容都不尽如人意。例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题研讨会上,我用一句话总结老师们交流分享的激发学习的方法“实际用的方法都没说,说出的方法都没实际用”,在学校费尽心思搭建的平台上简单拿来别人的建议来展示,与其说是展示,不如说是应付,活动效果微乎其微。

学校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旨在引导教师观察别人的课堂,思考自己的课堂,同伴互助,共同成长。现实情况是, 即使教研组长在课前会议上,给每位观察者确定了观察任务,老师们也无心真观察,或者是不屑观察别人的课堂?正如窦桂梅老师分享的:老师们缺乏的就是互相“读课”的习惯,各自作自己的事情,没有人关心别人,更不会想到怎么依靠别人帮助来完成自己,即便读人家的课例,大多也是因为自己要讲这一课,才拿来参看的,或者学校要求听某节课,也带着作业本,批改作业时冷不丁抬头看一眼而已。也就是说,教师间,互相之间已经不怎么“读”对方了。“真正的问题是,教师互相之间的感受已经越来越麻木”,“变得缺少“交集”了。”

在备考专题研讨会上,学校特邀了相关教研员参加指导,而个别教师的表现也是差强人意。读了窦老师的文章,我想到这些老师可能也自觉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自身学科素养也不错,对课堂的理解也有了“真知灼见”了,和人家的建议不能产生深入的共鸣时,大多以自己的“先见”衡量别人的建议,不认同的,就统统否定。很大程度上,似乎是很难兼容别人的建议了,在惯性思维定势影响下,依然我行我素了。

引用窦老师的经典语句自勉:课堂上,要成长,要开花。为什么,有的人,连花都没有开过;有的人,开了花可不结果,就谢了;而有的人结了果,但结果也有大有小,结了大果那叫硕果,只有一个硕果算不得大成功,硕果累累,桃李满天。

一句话,课堂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经营的地方,是我们人生修炼的道场。课堂就是一本人生的大书,自己写来大家读,有的章节很精彩,有的段落却模糊。不说什么无怨无悔,不说什么十分满足,只知道赢在课堂,就是赢得人生。于是,你会跟着提供不同案例的教师们一起唱起:“……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

《有效备课 上课 听课评课》读后感


《有效备课 上课 听课评课》读后感

包桃桃

2013年第二学期一开始,林校长发给我这样一本书《有效备课 上课 听课评课》。读后收获挺多的,下面我就自己的感想说一说:

余文森先生主编的有效教学丛书系列中的《有效备课 上课 听课评课》一书明确说明教学的有效性内在的包含了备课的有效性、上课的有效性、听课和评课的有效性,并以上课的有效性为核心,亦即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是实现上课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听课和评课围绕上课展开,同时促进上课的有效。那么,怎样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才是有效地呢?

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凡有几年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但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是老师的家常便饭,老师在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方面,也要不断改进,使之更为有效更为充满活力。 那么如何实施这些呢?

首先,我们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阶段性学习中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钻研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了解新的课程标准对本章节、本单元、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如何界定的;研究本课时与前后课时之间的知识联系,做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把握;深入研究教学内容,正确的把握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考虑如何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认知状况创造性的实用教材。在实施过程中要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必须熟读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能好的指导学生和研究自己的教学能力。

其次,上课。上课的教学方法要灵活简便,上课更要注意教学方法。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非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花样百出,以示在教学中贯彻了新理念。在课堂上,要做到让学生接受,就得学会各种技能。教学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教学方法应按照学生的学习起点、教学的内容与目标进行选择,灵活简便一点,实用就好。本书讲解了讲授的技能、提问的技能、倾听的技能、观察的技能、点拨的技能、情境创设的技能、课堂调控技能等。在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同时还要注重情感的渗透和教育。上课时我们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培养开放思维。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允许和鼓励学生的质疑和释疑。相信学生,尽量不代替学生完成任务。重视评价,善于利用评价的激励作用组织教学。做到以上几点,相信我们的课堂是活跃的,开放的,更是灵动的。

再次,听课。学会听课,有助于自己的成长。听课,如何去听?这要求我们记自己的随想,边听边记。注意环节,还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关系。授课老师这样做的原因和意图。注意教学的真实性,真实的成分有多少。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一定恰当的评价。做到这些,听课才会有意义,老师才能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

最后,评课。刚当老师那会,每次听完课都不知道如何去评。一节课往往因专业的评课而精彩,上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茅塞顿开,听课者因专业的评课而豁然开朗。评课,我们要明确教学内容。当然也要认真听课,了解讲课教师的教学设计。

如果新老师都能做到上面的几点,相信那将是一个飞跃。

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读后感


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读后感

本学期,利用闲暇断断续续读了《听课评课与教学断想》一书,于文森教授在书中通过对课堂听评课的分析,对有关教学问题的思考和感悟,用各种教学随笔和短文的形式展示了他的教育、教学思想,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一、听课评课,借鉴别人经验

于教授说,真正的教育学是活在课堂里的。《公开课断想》一文中讲到公开课的意义是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促进学科教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我们每学期都要听课,其中许多是公开课,公开课一般都是开课教师精心准备过的,其实都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常常有许多可学之处,值得学习和借鉴。听课后的一些思考、点评和分析,能带给我们许多启发和灵感,让我们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价值和魅力,从而学到许多经验。在准备过程中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如今年我校教师在市学业水平考试培训会上公开课《认识国家》,在磨课过程中,我们组的同事共同听课、评课,提出建议,帮助老师备课,每个人都学习感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学专题,表达的是余文森教授对各种教学现象和问题的相对专业化的看法和见解;对比自己的教学实践,感受到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上,尊重学生,随着新课程课堂变革的实施,我开始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逐渐改变教师讲为主到学生学为主。引导学生勤学、勤思考、勤动手,使课堂向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转变。不断学习,认真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取长补短。自己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很多感受和收获。

二、课堂落实,创造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要抓落实》一文认为课堂要特别注重抓落实。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要抓落实,每个环节的目标、内容、任务具体清晰。要求认真备课,根据教学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整体把握全册内容,单元教学内容及每课的主要内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及重难点,通过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制定出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备课时老师要想好教什么,什么需要教,只教学生不会的,这种“针对性”非常重要。凡是学生自己看书能懂的,凡是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弄懂的,经过学生之间交流讨论能懂的,也不教。上课时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与学法指导进行自主学习,并结合目标要求对所学内容进行重点训练。这样目标具体明确,效率就高。课后作业向课堂转移,极大地减轻了自己和学生的负担,也能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

始终以生为本,及时解决课堂问题。如常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常常看到小组内组长与部分同学在讨论、学习,甚至是独自学习,其余同学在闲聊。组长汇报时还说是经过了小组成员深入的讨论。通过老师指导,让没参与自主、合作学习的参与到自主、合作学习之中。帮助到位是在学生愿意学又学不会时,教师起到帮助作用。只要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之时,及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去,有个别问题就讲解点拨,共性的问题再面向全体同学一起探讨解决,课堂才为更加有效。

三、不断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书中还讲到作为教师要,坚持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从学习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学习不在于年龄多大,有没有时间,而在于你是不是愿意去学,乐不乐意去动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阅读各种有益书籍,使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我们现在开展的课题研究、集体备课、集体教研都是为教学服务的。积极实践,及时反思,才能做得更好。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促使自己不断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通过不断地学习,力求把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升华的过程不断积累经验,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和实施,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其变成属于自己的经验。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小学生听一节好课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