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心得 · 观后感

观后感

少数派报告观后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书是泥土,能生长万物之精。读书的人对世界的基本认识也会得到拓展,身处其中更觉得安心。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值得一品再品的读书心得有哪些?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少数派报告观后感,带给大家。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少数派报告观后感(一)

《少数派报告》跟《黑客帝国》一样,它具有优秀科幻片发人深思的特征,同时,它也是一部令人目不暇接的动作片,不停地刺激你的视听器官。

有时候,我们会怀疑,未来究竟是不是能被人预知的呢?或者说,如果能被预知(有人有那样的能力)的话,这种预知是可靠的吗?进一步而言,如何来判断这种预知的可靠性呢?

如果是这样,那么是不是坏人还没有犯下罪行之前,就先被绳之以法?那么,世界上是不是就不会有坏人的存在?在未来的世界,这样一套完美的司法制度终于产生。它,可以预知即将发生的罪行,通知司法人员前往追拿犯人,尽管这些人还没有犯下罪行。

2054年,华盛顿D.C.,所有的谋杀者都在动手前被消灭。未来成为可见的,一切罪行在犯下前,就先接受了处罚。司法部的核心组织中,有一群顶尖的未来警察,任何再隐匿低调的足以指控的犯罪证据,不论时间、地点或细节,都无法逃出他们的掌握;3个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人类,拥有预知未来,并永不出错的能力。这是一个最先进也最完美的犯罪防御系统,没有谁能比其中最优秀的约翰安德顿警长(汤姆克鲁斯 饰演)更致力于预先打击犯罪了。曾遭遇重大创伤的约翰安德顿,将所有的热情投注在这个系统,渴望帮助更多的受害者。

作为这类科幻片,这部电影的各个方面都非常出色,不仅有超炫的特效(刚开始觉得有些刻意在制造未来感,不太自然,到后面才知道,原来都是情节上的铺垫!)。故事情节也非常出彩,先是不断地设置铺垫,然后是悬念重重,最后一个个迷题相继揭晓,加上出色的剪辑,两个小时你却一点都不感到乏味,反而被深深地吸引了进去。同时,本片还探讨了人性的善于恶,真情、执着与虚假、阴谋,影片最后由冷色调转为暖色调。

其实这些相信只要看过就会清楚的,值得一看再看。


少数派报告观后感(二)

有些时候,我们注定是孤立无援的。除了冥冥中招摇的命运,在它觉得玩弄得厌倦的时候,会让天平略微地制造一些倾斜,于是,我们看到历史的胜负在模糊中表现出神圣的感人或撼人。站在一群陌生人甚至是反对者当中去讲演自己信奉的真理,这无疑需要莫大的胆量与谋略。尤其是,当处于一群足以吞噬我们的势力之中。从来,弱者值得人去同情,但是也更能高涨强者的气焰。那些自以为理所当然的偏见与仇恨,向来乐于蒙蔽人们平等自由的良心发现。只是这些标榜为强人的族群,是否就当真的坚不可摧。

往往,当正义的一方崭露一些头角,它们便会自乱阵脚。用更怯的声线,去捍卫自己脆弱不堪的神经。当大局向着光明的一面掀起面巾,在少数派露出欢颜的时候,现实便也发出嗡嗡的嘲讽了。

我们从中,能否界定所谓的弱者已经取得了绝对的胜利?那些滋长在人心中的厌倦与敌视,是否就此连根拔起?没有。我们仅仅能从那稀薄的脱颖里面,寻觅到一些光亮的坐标。从来都是万里长征只走完了第一步。而这第一步,已经让人忐忑不安心力交瘁。少数派。意味着面对的是庞大的对手他们用社会惯常的理念去施咒,便足以坐拥强悍的信徒。挑战变得如此的惊悚。那些漫无边际的嘲弄,那些永无止境的唾弃,都是些让人胆战心惊的法器。是的,我们由此惴惴不安。由此胆战心惊。忘记了怎样去反抗。忘记了怎样去设想那胜利一刻的到来。少数派更多时候直接体现在弱势群体里面。有色人种。妇女。儿童。老人。同性恋者。穷人他们的人数是不少的,但是能够站起来的,永远是少数派,尽管这样的团队,有那么多的权益,要求他们为之争取,为之奋斗。但是,往往就是缺乏信心。怕在站起来的时候,周围只是嘘声一片。没有盟友,你是否还能困兽犹斗。那些本来就稀缺的勇毅与坚执,会否在孤身奋战的时候就忽地灰飞烟灭。你是否胆敢直视对方的眼眸,告诉他们,你所应该拥有的利益,你所应该拥有的地位,你所应该在这个逼仄的环境中享有如何平等的目光。

不敢。所以我们没有出手便已经宣判对方的胜利了。我们的对手如暗夜的毒蛇,他们在嘶嘶地吐着信子。而我们只能任由恐惧啃噬我们的一切灵肉。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度猜想自己站在那些咬牙切齿的兽中间。我会讲演我的宣言。我会争取我希冀的权益。我会受到攻击,那些凌辱的言语和暴戾的拳脚。我幻想自己,也许会撑多一秒。再一秒。直到我也像那些辩手一样,顶住莫大的痛楚与恐慌,咬着牙把真理裁判出来。然后台下,会有犹疑的掌声零星地浮现,然后大片的认同随着欢呼包裹过来。然后,一个亮晶晶的希望会被丢过来,我将怀抱着它辛酸地笑。也许这一天会出现。这样的话我是已经准备好了众叛的场面。但更多的可能是,这只会是一段臆想,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过,然后消逝。我会继续气馁于自己的弱势。无权。无钱。因此注定我将不会是改写历史的那一个。我只有擦边球的欲望。这些欲望飘忽得如同神话。

谁胆敢希冀有一天,境遇会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那些站在历史的高坡上俯视得到的结果,往往淡退了曾经辛辣的血肉之痛。只记得一个结果,三言两语地把所有的潮起潮落诡谲无比的过程淡化成可有可无的背景。从而,那些执着而勇敢的最佳辩手,只能在死灰般的历史教科书里,僵硬地摆着胜利者的姿势。他们的功用只凝聚在历史成型的一瞬,但是他们的果敢,还无法升华为我们信仰深处的图腾。谁判定得了我们的胜负。上帝?命运?谁是我们真正的对手?抑或我们跟本没有对手,只是我们不断地被内心的恐慌恫吓。

hdH765.com更多读书心得扩展阅读

少年派影评


少年派影评(一)

我童年时曾经在山野间有一次神秘经历,直到中学时我才说服自己,那只是一场梦境,并未真实发生过。不过每次回到故乡,我都会不无期待地重返现场,试图看看童话崩解后的现场是否留有遗蜕。《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显然存在两个故事,一个是童话,印度少年与一只猛虎在太平洋上漂流;一个是真相,少年靠吃人肉熬过两百多天的海难。李安用一个纯美童话完成了一次献祭,观影者比如本人的私人童话都借助李安的镜头得以解脱,童年记忆由此超越了真伪,变成了残酷世界的一个备用注脚;谁相信,谁就得着。

什么是好电影?什么是李安式好电影?李安偏好从背面解读故事,他拍的同性恋不是纽约的酷男,是西部牧场的牛仔;他的绿巨人不是英雄,而是慈悲心泛滥的病人;他的间谍也不是杀伐决断,而是立场游移的弱女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按照好莱坞的逻辑应该拍成人与猛虎的三段式关系从对立到和解再到合作,我一直期待老虎跟派一起抓鱼的场景;但李安把它拍成人即猛虎、猛虎即人的故事,少年驯服猛虎,但猛虎最终也没拿少年当朋友,头也不回返回密林。

海难后的一艘小船,救出了斑马、猩猩、鬣狗、猛虎和少年派。猛虎实际上意味着派的自我,在太平洋漂流绝境中,他终于放弃了吃素的信条,放出心中的猛虎,开始杀戮、打渔以及(结尾暗示)吃人肉。然而在人性与兽性的争夺中,他终于决心驯服猛虎,即让自己重返文明。获救后的派,目送猛虎重返密林还记得初恋女友告诉他:莲花要深藏在丛林中。换一个视角来看回到丛林的猛虎如果有空写回忆录,肯定会坚称:自己是单独完成了太平洋漂流227天的壮举,一路上屡屡自我怀疑,在上岸时差点要决心当一只吃素的斋虎了。

这部形而上的电影,借助3D变得形而下。壮丽的飞鱼群,撒娇的巨鲸,奔涌的海豚,一座只存在于幻想中的漂浮海岛,太平洋像一个童话乐园。宇宙原本藏在大神黑天的口中,这么微小的派,何其有幸见到了宇宙的壮丽。李安用镜头完成了献祭,他献出了一个孩子的漂流梦,对大人世界的无趣、无弹性、无厘头强行拔毒。这是一部奥斯卡级别的大作,在李安作品序列里也是上乘之作。

片尾,人到中年的派问记者,你到底相信哪个版本的故事?是事故报告里少年派吃人肉熬过海难,还是自己记忆中少年派与猛虎共同漂流?大多数人愿意相信猛虎的版本,是啊,少年派的历险就像我们的第一道社会阅历伤痕,谁不曾找个童话包裹自己,熬过人海里的漫漫漂流呢?

我完全不顾父愿,甚至违抗父命,也全然不听母亲的恳求和朋友们的劝阻。我的这种天性,似乎注定了我未来不幸的命运《鲁滨逊漂流记》另一部我们耳熟能详的冒险传奇。在漂流开始之前,两位主人公似乎有着相同的境遇:身处本国社会上层、与父亲有价值观冲突、与母亲相对亲近却得不到实质的精神支持、有朋友但不足以让自己坚定下来。

于是,心理逃离这个词跳跃出来,这个词也是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疑问的第一把钥匙为何狂风骤雨、惊涛骇浪之后,只有派一个人活了下来?(鲁滨逊也是如此)当人无法在周遭的世界被认同,便会从人群中心理逃离出来,独享自己的精神世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是给了派一次机会,让他得以尽情折腾。

既然是内心世界的畅游,对于这个终日奇思妙想的派,对于我们所能承受的抽象,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他的出发也许根本就没有他的父母、兄长这回事!这根本就不重要。

相反,当派被大浪卷入水底看到货船下沉的那一刻,伴随着惊恐,他的内心却应当是一种获取自由、远离束缚的快感,那沉坠的货船如牢笼般把现实的冲突和一切阻碍、否定全部拽入海底。

当然,派在海洋上的哭泣,对父母和兄长的呐喊,也是对远离亲人发自肺腑,真的思念。

就这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开始了。

海洋之大,像人的内心世界没边没沿,一旦逃离束缚被释放出来,方觉慌了手脚,丢了航向。派就这样开始了浮萍般的随波逐流无法预知终点,于是恐惧来了。

知惧的人,大多是内心细腻、情感丰富的人。派的多元思维,让他脑海中一切天马行空的构想和情绪得以在海洋中尽情上演:那种情绪如电掣雷鸣般的挣扎、如乘风破浪般的反抗、如止水似镜的稍许安静、如荧光世界的诸多离奇、如闲逛食人岛的忘我的疯狂这挣扎、反抗、稍许安静、诸多离奇、忘我的疯狂全部来自于激情,这激情全部来自于青春,于是有了我们习以为常的那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漂流记。所以,那些青春年少即能出发的人,不幸的背面又充满了世人的艳羡。

现实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每一次唯美画面的出现,在给我们带来视觉震撼的同时,都一次次加剧了派的恐惧。

你可曾想着他是在一个上不触天、下不接地的幽谧的海洋中。

越是恐惧越需要找个伙伴,于是斑马跳到船上摔断了腿、大猩猩坐着香蕉抑郁而来、鬣狗鬼使神差的躲在帐篷下、派在情愿与不情愿当中把老虎拉上了船好吧,权且不想这些装在货船底层并且被笼子紧锁的动物为何会逃离出来,这只能佩服派的想象力了。

接下来,在这些小伙伴之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跟我们讲了血淋淋的社会生存法则:混乱的场面中,来自不同世界的伙伴,很难达成有效的共识,即便包括派在内的幸存者,本性和利益纷争让它们除了在心底残留一点同情之外,别无他法。于是,猎狗趁人之危主动攻击、各个击破,斑马心有不甘含恨而去,猩猩愤怒中透露出绝望。派则逃离现场,隔岸观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老虎最后的突袭,一招毙命的手法,让鬣狗猝不及防,很显然,这场战斗最终的胜利者是老虎。到此为止,船上只剩下了老虎和派。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亦真亦幻的讲述了两个故事版本,老虎也好,厨子也罢,真正的强者与暂时的弱者开始了对峙,境遇让他们容忍彼此的存在,渐渐发展为相互依存,更甚在老虎奄奄一息的时候,派和它相互依偎。若虎为人,心肠也该软了,若虎为虎,奄奄一息的它也当觉着点点温暖,一如它刚刚降临到世界上依偎着虎妈妈,那应当是一种熟悉的味道。

泊岸后,老虎驻足了一会,头也不回的钻入树林中。多少人颇有遗憾。可老虎为什么要回头呢?如果老虎抽象成一个坏人的品质,纵然他感受到人情的温暖,他也未必会放下凶残的本性,而对他而言,没有对派下手,已然是心灵感恩了;如果老虎抽象成恐惧,派已然在漂流中战胜恐惧,此时已经登岸,恐惧岂有再回头的道理。

作家YannMartel曾经说他写作《Lifeofpi》是为了给人生寻找方向和目的。而正是这一点关于生命意义的终极探寻将pi的故事从其他鲁滨逊类故事中区分开来。而整个故事中对于个人信仰体系的象征化表达,则将其升华为一则朝圣者的宗教寓言、一段个人内心世界的孤独苦旅。

整个故事的根基,在于强烈的宿命感。于混乱中存在的秩序,或者无限可能中得到的巧合,也许就是证明上帝存在的最佳证据。成年后的pi说他的故事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也是基于串联起他生命历程的无限巧合:他的名字piscine取自貌似毫无关联的一处法国泳池,只因他的叔叔认为这个名字可以带给他纯净的灵魂;而正由于这个名字太过接近英文中的pissing(小便),饱受嘲弄的piscine才自作主张更名为pi,最终他在海上漂流了227天,恰好暗合通常用来估算pi的分式:22/7。在这样的命运安排中,宿命感油然而生。故事中孟加拉虎的名字Richardparker,不仅是爱伦坡小说中沉船事件的幸存者,而且还是多起真实海难事件中水手的姓名,最不可思议的是,这诸多不同时空中的Richardparker最终都惨遭其余幸存者分食。YannMartel使用了这个名字,正是因为他推测这么多的Richardparker一定说明了什么。pi的父亲曾经劝告他用自己的理智和推理思考上帝,这恰是很多人面对信仰最先采用的方式。但是以人类之有限去思索造物主之无限,理智在这条路上究竟可以走多远?从无限偶然的可能性中剥离出的必然性,也许就是人类得以窥探上帝的唯一方式。

在此之上,情节设定中对于宗教典籍的暗示,则加重了故事的宗教意味。比如pi在漂流中经历的暴风雨,让人不免联想到《新约。马太福音》十四章中耶稣在海上行走的章节。pi长久积蓄的情感在这场暴风雨中爆发,他将风暴视为上帝(透过乌云射下的宛若来自天堂的光束将风暴与上帝统一在一起),在怒吼中责问其带给他的不幸。对比马太福音的故事中,门徒们起先靠着耶稣的神力得以在海面上行走,只因望见风浪甚急,就惧怕而坠入海中。这里的寓意是:信仰可以帮助人们渡过灾难,但是如果定睛于灾难本身的恐怖,则只会被灾难吞噬。pi有如马太福音中的门徒,在长期漂流的折磨中对上帝产生了怀疑。

但上帝行事神秘。成年的pi在开始讲述漂流之旅前曾引用这样一句话。在那场夺去他家人生命的事故到来之前,pi曾祈祷上帝向他显示其全能。上帝回应了他的祷言,却是以这样残酷而不可思议的方式。而这一点只有pi回想这一切时,才能像旁观者般感受上帝对一切的掌控。从最初坐在小木筏上面对被Richardparker独占的救生船哭泣,直至pi意识到Richardparker的共存不仅不是灾难,恰恰是一种恩赐;从pi抱着奄奄一息的Richardparker,绝望地仰天流泪祈求生命的终结,直至上帝将他的小舟推上孤岛,再至上帝用果实中包裹的一颗牙齿让pi意识到只有离开这座食人岛才能重返真正的人类社会pi像是旧约圣经中饱受磨难的先知,在荒野中流浪,因为这正是上帝对他的拣选和历练。而最终,pi的信仰在经历了整个宗教仪式般的试炼后得以完满。

一切尽在上帝掌握,生命的获得与失去都尽在上帝掌控。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一点,如果上帝不能保守我的平安,那信仰的价值在哪里?如果上帝是至善,为何要让无辜的人们失去生命?pi的故事用寓言回答了这些问题。正如YannMartel曾经描述的,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如漂泊于苍茫海上的pi,孤独而缺少方向。也许你可以让自己保持忙碌,但是如果你失去了希望,那肉体的生命只会成为心灵的负担。信仰的价值不在于肉体上的平安和安逸,而在于填补心灵的空洞。pi的孤独漂泊,其实是每个人都不得不经历的心灵苦旅。

如果把pi的漂流看做对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那么孟加拉虎Richardparker的存在则加重了这一层象征意义。同样因为意外获得了名字,并同样受困其中,作者似乎从一开始就暗示着Richardparker与pi之间的联系。一方面,Richardparker代表了pi心中的恐惧。而他们之间关系的发展,正阐明了宗教徒们经常引用的信仰的作用。pi起初畏惧Richardparker,但正是这种畏惧使他保持警惕,帮助他度过了漂流的日子;而最终pi消除了对Richardparker的恐惧,这种变化恰如赞美诗《奇异恩典》中的歌词所言:奇异恩典,令我敬畏;如斯恩典,免我忧惧。(英文中此处的敬畏和忧惧其实是一个词)信仰可以带给人敬畏神的心,而最终信仰可以消除人对世界更重要的,对自己内心的恐惧。另一方面,Richardparker具象化了pi人格中原始的、动物性的一面,即弗洛伊德称之为本我的那部分。动物本能帮助pi在救生船上活了下来,但是他也需要随时保持警惕不被Richardparker代表的本我吞食。同样的挣扎也发生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当pi的小舟被推上孤岛,他本来可以同众多的猫鼬一样,在动物本能的支配中渡过余生(我们注意到,此时的Richardparker仍然和pi在一起);而很多人的生命,最终正是沦落为像猫鼬一样庸庸碌碌,在同样的生活轨迹中往复。但是上帝再一次显示了他对pi命运的掌控,孤岛让pi活了下来,但却远不是他旅途的终点。在暴风雨的一场戏中,pi面对风暴中如神明般的光束激动欢呼,而Richardparker则只是惧怕躲藏。这种对比实际上强调了,将人性与动物本能区别开来的,是每个人心中对于上帝朴素的信仰。最终Richardparker与pi永远的分离,不仅代表着动物本能让位于人的文明属性,也表征着pi信仰的升格。

得益于导演李安极具独创性的镜头语言与匠心独运的特效,pi的内心探索获得了震撼的视觉化表达。李安的电影中素来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但不同于以往作品中写实的手法,本片中李安创造性地将魔幻现实主义融入到对自然景色的捕捉中,使pi的漂流之旅如一场醒着做的梦。无论是金色夕阳下静谧如镜的水面,或者是与星空融为一体的碧蓝海水,抑或是飘着小雨的灰色雾霭,这些景致始终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具象化表达。这种处理方式更加深了故事关于自我探寻这层意义的解读。

pi的信仰是兼容并包的他即接受多神论的印度教,同时信仰一神论的天主教(虽然他幼年接受了伊斯兰教,但他最终受洗成为了天主教徒)而李安将这种对宗教的宽容进一步深化为泛神论的基调。电影一开始便是一组美到令人唏嘘的镜头,而配乐中的摇篮曲哼唱着这样的歌词:你是孔雀?羽翼华丽的孔雀?你是月亮?月亮温暖的柔光?你是花朵?甘露般甜美的花蜜?自然之美是相通的。这里的每一帧镜头都是高度提炼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将自然界统一于这样的美感之中。全片中,李安有意隐去了杀戮、死亡、腐朽等自然界丑陋的一面,始终保守着镜头中流溢的美感。而通过自然风光折射人物内心的手法,又将自然与人类融合为一。而在代表着pi情感高潮的那场暴风雨中,镜头又将大自然与上帝联系在一起。至此,影片完成了对于人类、自然、上帝的统一。暴风雨来临前的月夜中,pi于深邃的海水中望见鲸鱼被揉碎的身体幻化出陆上百兽,继而化作千万鱼群成为他母亲的笑容,继而于他母亲眉间的朱砂痣中显现无数星云,这段诗意的镜头不仅呼应了影片第一部分中,关于从印度教神灵克里希那嘴中看到整个宇宙的典故,同时也可以看做李安个人信仰的表达。我们不难理解李安流露出的泛神化信仰,正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地日月的崇拜,其实东方神秘主义哲学中自然与神灵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等的。

从对故事结局的处理中,我们则可以窥见李安对待信仰的态度。pi曾经多次指出这个故事可以让人信仰上帝,但影片结尾处pi讲出故事的另一个现实化版本时,观众却如片中的作家一样忍不住思索究竟哪一个版本才是事实真相?这重新将我们带回理智与信仰角力的赛场。无论电影开始时的pi多么的信心满满,也不管pi的故事(有老虎的那一个)如何清晰的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对于这两个版本的最终选择权在每位观者自己手中,而pi能做的,也只是在作家选择了老虎的故事后无力地说一句谢谢。pi接着点明:上帝也是这样的。你是选择相信宗教经典中难以置信的神迹奇事,还是只相信逻辑和理智接受的事物,这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宗教信仰与自由意志难以调和的矛盾。pi的故事再有力,在别人的自由意志面前也是苍白无力的。人们的理智宁愿将Richardparker的故事理解为pi的想象;恰是这一点,将很多人阻挡在宗教神圣的殿堂之外。但是李安对故事第二个版本的处理中,朴素的镜头与简单的独白式叙事与第一个版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较原作小说中利用叙事结构增强第二个版本的可信性,李安此处似乎通过弱化第二个版本的真实性而将个人的选择融入其中。但是如影片结尾pi所言:这个故事现在是你的了。李安只是将故事讲给了我们,故事的结局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毕竟信仰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孤独面对的心灵之旅。可是,人,是不是应当去畅快一回?

回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在国内引发的解读热潮,你会发现两大脉络:一是对于人生的感悟,譬如那句人生就是不断的放下,但我却从来都没有好好的道别,就被人不断的当作名言警句提起;而老虎不回头的唏嘘,一时间也充盈互联网理查德帕克执拗的盯着陌生的墨西哥丛林,然后不管不顾的纵身跃入,只留下身后的派徒然长叹。第二,就是对于真相的索引、探求,也就是所谓第二个故事的来龙去脉,那些动物到底代表着谁,谁杀了谁,谁又吃了谁,以及食人岛、果实里的牙齿、狐獴等意象到底隐喻着什么具体事物,国内观众乐此不疲。

这其实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某些特质:在我看来,就是由于宗教背景的阙如,导致国人重情感伦理,以及对超验思维的不自觉排斥一定要找一个坚实的现实主义土壤才肯罢休,不然,整部《少年派》就是一个不可理喻、无所依归的故事对于有着五千年文以载道传统的中国人来说,那意味着《少年派》根本无法走完编码-解码的大众文化消费流程。

当然,在一个后现代的语境中,想树立一元化的文本解读权威是徒劳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接受美学思想已经被庸俗化为某种反智的口号,每一个解读者都不得不事先做一番政治正确式的声明:这只是一家之言笔者也概莫能外。

回到影片的文本,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基本忠于原著小说的电影,原作者扬马特尔也参与了编剧,套用作者论的观点,电影《少年派》其实应看作是马特尔-李安作品,要理解电影,免不了要不断的回溯到小说,二者相互结合,可能更利于思路的爬梳。

电影基本照搬了小说的基本结构,首先是一个倒叙的叙事大套层,由作者马特尔本人去采访有着传奇经历的成年派;然后,在派的讲述下,一个三段论的故事就此展开:派的儿时经历,派所经历的奇幻式的海上漂流,最后是第二个版本的展露。之前一直好奇李安会怎么改编这个小说文本,后来发现,李安采取了大巧若拙的改变方式:不改编当然有大量的细节调整,但基本故事结构纹丝不动,对书中那些奇幻场景的描述,李安也采取了近乎狭路相逢勇者胜式的啃硬骨头的表现方式通过3D特效场景还原出来,打了一场结结实实的文字影像的符号遭遇战,挑战着读者的想象力。现在看来,经历了孩子、动物、水、3D等诸多技术难关后,李安取得了难以置信的胜利,在李安之前,3D、CG特效等手段还停留在视觉杂耍的手段,用于营造奇观化的视觉场景,因而常常被知识阶层贬低为形而下者,经过李安的淬火,这些新兴电影科技已经可以为更深邃的主题和富含哲理意义的影片服务了文艺片和商业片的二分法是粗暴的,但日常语言的粗糙本性已然反证了这种二分法的合理性,所以我们似乎可以充满逻辑漏洞的说一句:从李安开始,3D、CG等新兴特效技术,终于开始为文艺片服务了。俗常的理解,所谓画鬼容易画狗难,在《阿凡达》里营造一个完全异想的世界其实并不难,在《少年派》里搞出老虎、狐獴、大海来,才是金刚钻(此处绝无贬低前者的意思)。

《少年派》的原著曾经在2002年获得布克奖,就欧美图书市场而言,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布克奖有点像奥斯卡,诺贝尔文学奖反而类似于金棕榈。所以,《少年派》在欧美早就是畅销书,七年前就已被翻译引入内地,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现在看起来,电影的营销宣传作用居功至伟。

小说里的前三分之一不厌其烦的交待了派的成长历程,他的出生地位于印度南部的本地治理,相较于受到英国殖民者影响、普遍信仰印度教、本土通用语言主要是梵语和印地语的印度其他地区而言,本地治理地区长期被法国殖民,穆斯林、基督教徒、耆那教徒为数众多,泰米尔族人口比例较高,泰米尔语较为流行事实上,派的本名就来自于巴黎的一所游泳池,可见其中产阶级家庭与法国文化的勾连。

派的父亲之所以决定要移民,历史背景就是英迪拉甘地总理统治时期,实行了短时期的紧急状态,建立了短期的个人专权,大幅削减了地方政府的自治权,这段历史甚至被成为印度独立后最黑暗的时期,受到法式西方民主思想深刻影响的派一家,想移民也不难理解。

有趣的是,派这个名字是派自取的,就是对应着圆周率的希腊字母,在电影中,李安加入了派神童般背诵圆周率的桥段,而究其本意,可能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无理数回顾西方历史,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主义者甚至会为了一个无理数杀人,拉夫乔伊在《存在巨链》中总结古希腊哲学思想时,曾把丰盈、充沛作为其主要特质,对于一个认为宇宙是圆满的人来说,跟最完美的图形圆形紧密连接的居然在小数点以后无限不循环,委实有几分无理。

无理成为一个重要的潜伏线索,李安在论及《少年派》时曾说过,我们需要叙事,不然我们的生活就会像一样继续下去我想,这里说的意思是,叙事成为人类把世界化为可知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手段,有某种类似康德所说的人为自然界立法的隐藏含义叙事必定建立因果逻辑,同时将外部世界伦理化。

于是我们看到,小说和电影都不厌其烦的交待了派同时皈依三大宗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历程。对于一部奇幻电影来说,这些看似无趣的说教显然不是闲笔不过对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这些交待可能无足轻重。

印度教是派一出生就信仰的宗教,历史造就了派的印度教信仰,无须赘述,而他对其他宗教的看法,其实也应和着印度源远流长的宗教融合脉络。早在古印度的沙门思潮时期,带有抵抗种姓制度和反婆罗门教色彩的耆那教、佛教的诞生,就有一些宗教融合的底蕴,到了印度的近现代时期,巴乌尔文化的勃兴,巴哈依教、克利须那教派的迅速传播,以及罗摩克里希那、甘地等思想家的论述,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宗教融合思想。诸神皆一神的想法,放在派成长的语境中,并不稀奇小说中有一段派同时与三教智者神父、伊玛目和梵学家辩论的描写,在引用了甘地关于宗教并存、融合的语录后,这场辩论立马告一段落;此外,考虑到教派冲突引发的千年惨剧,印度小伙派的宗教兼容并包思想,显然也有某种普世人道主义思想的质地。

关键是,不论什么宗教,派都是笃信不疑的坦率的说,派已经对制度化的教义做了内心修订,不然他同时信仰三教本身的行为本身就是抵触三教教义的。而经历了惨绝人寰的海难之后,派内心的宗教信仰依然坚定这里不得不做一下解释:老虎的名字理查德帕克在西方文化中常常与海难、食人联系在一起,1884年在一场英国的海难后,一位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孤儿被人分食;而在艾伦坡的小说里,这个名字也与同样的事件相连。更重要的是,在小说中,派自述海上漂流时出现了短暂的失明,失明期间他居然偶遇了另一位漂流难民,而那位难民被老虎吃掉,复明后的派只看到圆圆的人头盖骨,虽然后面的情节在电影中被删掉了,但从这些草蛇灰线中我们不难推知,第二个故事就是一个极端重口味的人吃人事件,只是细节如何,已经无法厘清。

小说中交待了派与动物的特别是老虎的交流,一来与后文的与虎同船构成逻辑对应(派掌握驯虎技能);二来,则可以看做是某种生态主义思潮的回响二战以后西方世界兴起了声势浩大的生态神学思潮,作为在西方大众文化中广泛传播的《少年派》(电影和小说),笃信三教的派其实也很容易被当做一个生态神学信徒走入万千受众心中。更重要的是,小说中作者借派之口说了一段话:我并不是要为动物园辩护。要是你愿意,你可以把所有动物园都关闭我知道动物园已经不被人们喜欢。宗教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关于自由的某些错误观念使两者都遭了秧。由此可见,出生在动物园世家的派,其背景跟宗教、神学的主题不无联系。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祛魅(韦伯语)过程,米兰?昆德拉曾在《被背叛的遗嘱》里引用了海德格尔的悲观谶语:诸神就这样终于离去,来说明在祛魅后的世界里,人类那刻骨铭心的迷惘与孤独。而对派来说,这一问题始终是个伪命题,那段不堪回首、把人置于空前极端境遇的经历,其实可以被看作其内心的试炼。从伊壁鸠鲁、约伯到现代无神论者,神义论的抗辩始终在西方宗教文化史中存续。西方世界一直有一个终极的存在神(目的论意义上的),而被赋予了道德属性的善神,似乎总在挑战信众的心灵:既有神的荫庇,世间为何还有苦难?具体到《少年派》里,我们不难发问:那个心存善念的素食主义者少年,为何要遭遇如此苦难?

耶稣在《马太福音》里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的凄厉呼告,似乎从未在信教者耳旁销声匿迹,派只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重启了这一议题。众所周知,西方世界在现代化的历程中,有一场在社会生活中表征为政教分离的思想启蒙大潮,经过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斯宾诺莎、卢梭等先贤的持续掘墓,宗教的神圣性被彻底解构,宗教作为目的论的最高代表,最终完全退缩到私人领域(或者作为公民宗教、理性宗教等心灵鸡汤式的理想形态获得合法性)马克里拉用夭折的上帝来命名这一历程,可见其对西方文化脉络的撕裂性影响之深。

问题是,去宗教化的努力在21世纪似乎不得不回潮,罗尔斯也在《政治自由主义》中修正了其在《正义论》里过于极端的论述,道德目的论被重新置于公共生活的价值谱系中,公器一直在被警惕并妖魔化着(国家成为利维坦怪兽),现代科技的发展似乎不断证明着原子式个人自然权利的合法性,按照施特劳斯的说法,我们在一片低俗但坚实的地基上委身于第二层洞穴(对柏拉图洞穴譬喻的谑用),虚无主义思想盛行,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此情此景,神何处藏身?

cad实习心得报告


cad实习主要是为了我们今后在工作及业务上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增强了我们今后的竞争力,为我们能在以后立足增添了一块基石,分享心得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cad实习心得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cad实习心得报告篇1

一、课程实习的目的:

把握auto cad用于工程制图的基本操作,了解工程图纸绘制的格式和要求,能够用auto cad绘制二维的工程图纸和简单的三维图纸。并简单绘制校本部大门十字路口地下通道。

二、课程实习的任务:

(1), 掌握AUTOCAD的绘图环境设置及绘图命令的操作。

1、 绘图环境及单位的设置。

2、 工具栏的设置。

3、 绘图命令的输入方式及坐标的输入方式。

4、 图层特性管理对话框设置。

5、 点、直线、参照线、圆、圆弧、矩形、多边形、椭圆命令的使用。

6、 正交模式、对象捕捉模式及对象追踪等命令的使用。

7、 等份点的绘制。

8、 图案填充命令HATCH 。

9、 pline命令的使用。

(2),掌握AUTOCAD的绘图编辑的操作。

1、 复制copy、删除delete命令。

2、 打断break命令,修剪Trim命令。

3、 阵列Array命令使用。

4、 区域填充命令solid的使用及可见点格式设置。

5、 镜向mirror,等分点Divide及 直线拉长命令使用。

6、 非连续线型的设置LTSCALE。

7、 倒角Fillet、偏移offset命令的使用。

(3), 掌握AUTOCAD的文本输入与尺寸标注的操作。

1、文本的输入与编辑

2、 图块的创建

3、 尺寸的标注

4、 尺寸标注的编辑

(4), 掌握AUTOCAD的图形的输出操作。

1、 模型与图纸的切换

2、 打印绘图设备与打印图纸的选择

3、 打印输出比例的调整

4、 图形在图纸空间的布局

5、打印输出

(5),掌握AUTOCAD的三维作图及编辑,以及对三维图像的视图设置及渲染的操作。

1、 掌握用户坐标系UCS用法

2、 掌握三维作图简单命令

3、 掌握三维编辑和实体编辑

4、 掌握三维动态观察器的使用方法

5、 掌握视图的用法

6、 掌握视口的使用方法

7、 掌握简单着色和渲染的用法

六、心得体会: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对CAD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渐渐地掌握了多种作图技巧。我也慢慢学会:每个工具栏中都有着相应的命令工具,它们都有着自己的职责。在绘制图形前要建图层,最基本的线形设置如细实线、粗实线、中心线、虚线。这次cad实践使我的AutoCAD制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制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列如:最初总是忘记编辑图层,对图案填充工具和比例缩放不是很熟悉当老师告诉我们解题过程时,却发现实际画图却是如此的简单,简单不是说说而已,是经过多重的练习。我们都知道做任何事都要学会总结。使用AutoCAD也是一样,当我们总结出来经验和绘图的方法时,就要不断的去创新,寻找更加简便的方法,只有这样绘图能力才能不断的提高。在学习AutoCAD命令时始终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要把学以致用的原则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以使自己对绘图命令有深刻和形象的理解,有利于培养自己应用AutoCAD 独立完成绘图的能力。制图的过程当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当问题很复杂的时候总想放弃,不过最后都坚持了过来,这是对我心理素质的提高!

我自己也总结了一些心理体会:

第一:不要偷懒,刚开始的时候,积极性很高,每天都在画图,在熟练了之后,就觉得不像做了,我时刻提醒自己,在学习的领域里,只有勤学好问。永远探索你不知道的前方。

第二:勤学好问,刚开始学习者软件时,我对很多方面都未熟悉,这就需要我勤学好问.因为经验对于新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不过能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讲究条理,我们往往会表现急躁,这是正常的,但最好不要急于求成,我们要抱着踏实的态度来做事,虚心点往往能得到别人的认同.其实我发觉前辈做事有一点很值得学习的,就是他们做事很讲究条理,他们遇到问题会一步步去解决,而不是惊慌失策。

第四:多和同学交流,多和他们交流,能从中学到不少作图经验,也可避免走一些弯路。

cad实习心得报告篇2

一、任务与目的

实习是大学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我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这次实习的目的是让我把握 Auto CAD用于工程制图的基本操作,了解工程图纸绘制的格式和要求,能够用Auto CAD绘制二维的工程图纸。

二、实习时间

本人于20xx年4月27日至20xx年元月20日在广西益中建材有限公司项目部CAD制图员和文员岗位上实习。

三、实习内容

做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们在大学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三上学期最后三周的生产实习,我有幸到益中建材有限公司实习,在将近1个月的实习期里,我初步接触建筑建材、设计的一些运作,熟悉了画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图,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负责指导我的是一名姓王的建筑结构工程师,实习内容主要是AUTO CAD的运用.在王工的悉心教导下,很快我就熟悉了CAD的各项命令,使自己的基础更牢固,技术更全面, 实际操作能力有所提高,以下就是我的一些实习过程和体会。

20xx年4月27日,实习的第一天,我被分配到设计公司的一个集体办公室,自己只有一张小小的办公桌和一台电脑。可是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什么也插不上手,只是这里看看,那里逛逛,最终还是公司里的王工程师给我指了条路,他告诉我一些简单的要求让我用CAD软件画一个两层的办公楼的平面图和立面图,终于有事情做了,于是我就乖乖的做起了图。说实话我以前在学校的时候经常画图,速度和质量相对来说都是很高的,可是当我以很快的速度完成后,王工指出了很多规范上的不足,然后他就耐心地告诉我设计的流程和不同建筑种类的设计规范要求。首先,是对建筑的整个流程的了解。建筑物的形成、流程如下:投资商投资--国家审核批准--设计院做出建筑方案--中标--设计院进行建筑设计(包括建筑物正,立,剖面,水电,供暖的设计)--建设部审核批准--施工单位施工--监理进行审核--施工完成,交工--装潢公司进行装修--交工--由投资商和房产公司进行买卖。整个过程中,建筑的设计部分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所以设计的时候,每一步都要按照规定,每一步都要谨慎。设计时也有它的过程:做方案(必须符合结构要求)--进行平面设计(设计的同时,由结构师就行调整,平面做法应符合结构要求,调整的同时,结构师进行结构设计,两者属于同步进行,同步完成)--立面,剖面设计--水电,供暖,电梯设计。

对这一些方面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我们进行了实际操作--绘图。 绘图所用程序为AUTO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具有二维,三维绘图功能。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建筑物平,立,剖的二维绘制。 绘图,要先对功能进行了解,再就是熟悉里面各个工具的用法。绘图的时候也有步骤:轴线--墙线--门窗--楼梯--屋内布置--标注。还要一边绘制一边修改。刚开始画一些简单的房屋平面图,学着用快捷键做图。在绘制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如弧线与直线的交接,图形的闭和,楼梯的绘制,在做这些时候经常出现错误,影响下一步的操作。在这些操作中,就需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去修改。

在学习过程中,师傅和同事们都给了我莫大的帮助,教会我怎样用快捷键,作图的过程中如果使用几个小技巧,确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我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四、实习心得体会

第一次到公司实习,刚来的时候心理很没底,不知道怎样与别人相处。实习几天后发现,与同事相处并不难。当你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时,你就要多问,在问的同时,就增添了你和同事交流的机会,这样,不仅问题解决,也很快融入了集体。在这里,要勤学好问,多与人交流,要以诚待人。

这次的暑期实习带给我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经验,更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更可喜的是我在实习期间还结识了一些好朋友,他们给予我不少的帮助.俗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把理论用于实践是学得不深刻的.当今大学教育是以理论为主,能有机会走进设计公司去实习,对我来说是受益非浅的.我就快毕业走向社会了,相信这次实习对我日后参加工作有帮助.

通过这次实习,在设计方面我感觉自己有了一定的收获。实习主要是为了我们今后在工作及业务上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增强了我们今后的竞争力,为我们能在以后立足增添了一块基石。实习单位的王工也给了我很多机会参与他们的设计是我懂得了很多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将来从事设计工作所要面对的问题。这次实习丰富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使我向更深的层次迈进,对我在今后的社会当中立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我也认识到,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单靠这这几天的实习是不行的,还需要我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点一点的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才行。我面前的路还是很漫长的,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地走好。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终身受益,在我毕业

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来,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努力。

cad实习心得报告篇3

为时三周的cad实习,在老师的教导下,我虚心的学习了cad的操作方法。并了解了关于cad的知识。

autocad是一门应用的技术性应用软件,在机械,建筑等行业尤为的,电脑辅助绘图相手工绘图有的优势在精度,准度,美观度它远超于手工画图。这次实习是非常有用的,它为我以后社会,工作奠定了坚固的基础,下面是我对这次实习中autocad的操作方法的总结:

1:autocad采用三维坐标系统在空间位置显示在屏幕上状态栏中的坐标值。当前光标所在位置。

2:模型空间是指计算机屏幕如同窗口来观察房间的模型,合pan和zoom命令窗口的位置和大小。可以从任间角度来观察模型的局部和。

3:文字中编辑l对已标注的文字编辑autocad二个命令:doledit和broperties命令

4:使用工具按钮视窗缩放,在标准工具栏中安排了视窗缩放按钮,操作时用鼠标左键单击打开。并将鼠标移到所选位置放开左键。

5:图的单轴拉伸,就cad来说就有方法:将绘制好的图定义成块,然后插入块,此时就可以单轴拉伸(缩放),方法是,使用绘图菜单,单击块创建块块定义对话框命名选取

。随后在图纸或模型空间插入块,插入对话框,选择刚定义的块,对话框中的缩放比例选项中输插入块在x或y方向的缩放比例,插入的图形就按你指定的比例缩放。

拥有这次实习的经历,使我在实习中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让我学到了许多课堂而皇之上学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许是实习日子短对开autocad的还,cad的见解还很,但我相信这次以后我定会努力,实践才是检验的最佳验金石。

心得:大学阅读心得报告


无论是严谨雄辩的哲学思想,还是奥妙无穷的知识,无论是精美绝伦的唐诗宋词,还是神气有趣的神话传说,无不以书的形式传承至今。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学阅读心得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www.dhb100.com

大学阅读心得报告1

好久没有看大部头的小说了,我是因为一个多月前看了两位友人的电视剧《天道》(由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改编)极高评价观后感后,才禁不住在网上找来小说看的。

看完了作者豆豆编着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后觉得不过瘾,又从网上下载了改编的24集电视连续剧《天道》看,看完后一时对感悟到的东西不知如何表达。只是按捺不住自己被触动的心情给友人发了一条“果真不错”的短信来解说我当时的感受。

《遥远的救世主》是一部富有哲理、值得阅读的小说,无论是对我们的生活、对事业、对爱情都有所帮助。小说主要讲的是:一个是游走在法律边缘,无人能理解的商业怪才丁元英,一个是拥有法国绿卡,却执意留在国内当刑警的年轻女子芮小丹,由于命运的偶然交错,引发的不仅是爱情,还有一场关于商界规则,关于正义、道德和人性的纷争的事情。

丁元英,一个与传统文化观念格格不入的另类人物,他活得明白活得透彻,我佩服他也喜欢他。这位传统文化的叛逆者在柏林私募基金分红会议上突然宣布私募基金解散,结束了他在法律真空地带利用文化密码对中国股市的屠杀性掠取,孑孓一人回到了中国某古城隐居下来。这种举动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很欣赏丁元英那首自嘲“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大志戏功名,海门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也很信服书中所讲的“一个人的觉解程度,直接决定影响到一个人理解通晓事理的能力”这个观点。

丁元英,一个不想做生意的人却为了他的红颜知己想要的“礼物”做成了一个神话般的生意;他想过一段平静而隐居的生活却过了一段极不平静的生活;他害怕爱情却在不知不觉间拥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许生活就是这样爱捉弄人吧,最想得到的往往得不到。

丁元英,在面对他心爱的女人离去时,表现出的沉默,让我想起来就觉得心痛。

小说中的女主角芮小丹,一位从小在法兰克福长大中国刑警,她美丽、善良、独立,有着挥之不去的超俗魅力。她让丁元英这个害怕女人的男人,都不能不爱。我尊崇她的随性、她对爱情的最后诠释。在面对死亡之时,她是那般的“如法”从容。作为一个女人,就算她能悟透贪、嗔、痴,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但她还是不能完全超脱女人的本性,追寻一种永恒,爱的永恒。人,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是一种超脱,但有时也是一种无奈。我想,芮小丹她不是没有看透,所以她想让爱永恒也只有当死亡接近时的从容面对。这一点我特别佩服她。她真是不简单!

刘冰,这个想过好日子的平庸男人,他不明白世上本没有救世主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这个道理。我觉得他是最可悲可怜的。

另外,电视剧《天道》中那首《天国的女儿》的曲子,感觉真是天籁之音,它如此的纯净和一尘不染,很喜欢听。

大学阅读心得报告2

《平凡的世界》

许多人都喜欢用“平凡”这个词来描述自己,用它的反义词——“伟大”来形容他人。的确,在茫茫的人海中,我们每个人只是海中的一朵小浪花,看似渺小,但并不代表不重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正是通过一群平凡的小人物,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以孙少平等人位为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在复杂的矛盾纠葛里所展现人物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从小处着眼,作者刻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衬托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反映人们的思想,给人以亲近,给人以启迪。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我认为孙少平这个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线,通过他的成长和成熟的经历,展现给大家面前的是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对生活的憧憬与无奈。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贫穷曾让许多有理想的人们意志消亡,可在逆境中人们的自卑与懦弱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它,相反我们要用另外一种眼光去学会欣赏。那种战胜自我,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现出自卑里的坚强让我敬畏,因为那也是一种精神。战胜困难,摆脱束缚,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的体会生活中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学会生活,懂得珍惜,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也是一种警醒。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正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他认识到了平凡,也选择了平凡。

当我费力的打开第一页的时候,就被一个雨雪描写的场面给吸引住了:“…系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雪花,正纷纷玲玲的飘洒着…”我喜欢景物描写,给人美的享受,这可能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受,春天到夏天,夏天到秋天,秋天到冬天,冬天又到春天,过度的非常自然,跨越了近__年的季节变化,相同的季节不同的手法描写,让我大览宏图。

最让我赏识的是,从这些平凡人的故事中,作者给我们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们怎么去生活,和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思考,书中多次提到对人生的赣台,这可能是这本书的深邃所在,也是这本书的精华。

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

其中穿插两个字交错复杂的爱情故事。孙少平是幸福的,因为有田晓霞的出现。即使他们最终不能到一起,他们都是幸福的。这也是孙少平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一点,他遇到了田晓霞。然而,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真爱呢?对于很多人来说,孙少平的爱情是让人羡慕的。少安是平凡世界里面写的最成功的人物,我是这么认为的。真的是把人物形象刻画到了极致。我甚至感觉少安就是身边的某一位人。他小时候因为无钱读书而退学,他与润叶的爱情是那么的让人惋惜。是的,没有浪漫。少安,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对于家他没有一点点的自私。为了家里能够维持下去,他放弃了润叶。尽管书中说他对润叶是一种兄妹之情,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他接到润叶给他告白信时他的那种喜悦,甚至抓狂。润叶这么好的人,少安没有理由不喜欢。只是我们的少安责任心太强,他在潜意识李认为自己给不了爱人幸福,因此他不敢去谈爱情。他只有婚姻,没有爱情。他的老婆必须是能够与他一起撑起这个家的。再说到少安的事业,可以这么说,少安是一个很精明很勤劳并且思想很先进的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够发家致富并不超出我们的意料,他的经历却是几经坎坷,几度起伏。多么的现实啊,付出才会收获。有得当然有失,事业上如日中天时他的妻子却病入膏肓。这又是平凡的世界一大绝笔。

《平凡的世界》对我的影响也许我现在还无法预测,有一点时肯定的,它给予我一种来自灵魂的震撼。它改变了青春时期的我。我的思想,我的行为,我的态度。真的事无法言语,只记得那段时间自己好像很麻木,就像回到了那个时代,内心充满着各种幻想。我开始变得多愁善感了,我感觉世界事多么的美好。

生活没有如果,他们的命运告诉了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受制于这个时代。我们不能完完全全的决定着自己的命运,我们要做的是怎样让我们更幸福。有远大的理想很好,想平凡的生活也好,这只是我们追求幸福的一种途径。

大学阅读心得报告3

精疲力竭地读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却无奈地发现没有任何的思路,大概这是第一次读到如此抽象、生涩和难解的文章吧。或许是有些不服气,当我鼓足勇气读过第二遍的时候,却发现和初读这篇文章的感觉略有不同,好像有那么一点似懂非懂的感觉萦绕在心间。欣喜若狂的我而后又重复阅读了几遍,再加上老师的引导,终于,我对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从前的一切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他指出要正确理解实践的意义,从而正确的解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我们并不能单单从唯心主义来理解人的单纯能动性,也不能单单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的单纯受动性,而是要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人既受自然性的支配,同时又能以自己的能动性来改变自然,从而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其次,马克思在“提纲”中还提到这样几个观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然后,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在肯定了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同时,批判了其只能把人类理解成一种内在的,无声的,将人从肉体和精神的状态中主观剥离,批判其否定了人可以改变世界的可能。

最后,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於改变世界。”实践是______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唇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而人类的不断进步,恰谴应了这样一个观点。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通过学习提纲使我认识到将唯心主义观点和唯物主义观点相结合起来分析问题的必要性以及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做到一分为二;并且要注重实践,牢记实践出真理,只有实践才知对错,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大学阅读心得报告4

在夏衍的包身工中,有许多艺术性很强的句子。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这个句子把几个描写包身工紧张,忙乱,邋遢的短语放在句首,比把它们放在主语后面要好得多。因为对“从楼上冲下来”的人,我们第一眼看到的只能是她们的“蓬头,赤脚”;而且这几个短语节奏急促,正和“冲”的情景相符,若说成“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一边从楼上冲下来了”不但节奏变缓了,而且包身工们被奴役的形象特征也削弱了。这谓语前置的句子实在用得好,大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四点半之后,没有线条和影子的晨光胆怯地显出来的时候,水汀门路上和弄堂里面,已被这些赤脚的乡下姑娘挤满了……”,这个句子,妙就妙在“没有线条和影子的晨光”,使人展开想像,悟到这是早得不能再早的时间。更妙的是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指出:面对包身工们恶劣的生活环境和残酷的工作,晨光也“胆怯”,真使人读之心寒d子的文学性的确非同一般。

“所有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包藏,自由地使用,绝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这一句,也让我心动。作者用新颖、别致的比喻把包身工喻为罐里装的东西,被迫与外界隔绝,只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区间里,形象地突出了包身工毫无自由的悲惨遭遇。揭露资本家的残酷无情。

大学阅读心得报告5

看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的感触很深。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著名作家奥四的代表作。书中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并以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苏联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写出苏联时期斗争的艰苦和那个时代的美好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

我很敬佩保尔的这一点品质,他的确是一个顽强的人,当他负伤不得不退出战场之时,他仍然在后方不停地为社会的发展做着贡献。当他被诊断出神经中枢有毛病时,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想方设法的工作,争取多为社会做事。最后,他两腿瘫痪、双目失明,不得不放弃工作。但他仍然坚决的拿起笔,再次顽强地与命运做起了斗争。正如贝多芬所说:“人应该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应该屈服于命运,应该奋斗终生,顽强拼搏。在小说中,我最欣赏其中的一句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认为这话很对,准确地说明了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难道不是这样吗?一个人不应虚度年华,也不应碌碌无为。一个人总应该为社会、为大家甚至为自己做一点事,那怕是一点点,也不能虚度此生,才能算得上是在“活着”。

对于我们来说,狼烟滚滚已成为历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了解了历史,让我们铭记许许多多的革命先辈们,认识到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所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愧为是一本好书。

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早年丧父,12岁被母亲送去车站食堂洗碗,饱受苦难。后到发电厂烧火,认识了朱赫来。红军撤走后,德军进攻保尔的家乡,加上阶级斗争,人民的日子很艰难。布尔什维克朱赫来被追捕时,暂住保尔家,给他讲许多革命道理,对他很有影响。后来,朱赫来被捕,保尔打倒押送兵,放走朱赫来,自己却入狱。出狱后,他住在冬妮亚家冬妮亚找到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他让保尔参加红军。一次激战中,保尔头部受重伤,但最终死里逃生。出院后,不宜回前线,便做团的工作,修筑铁路等,以后他参加工业建设和边防战斗,入了党。由于他多次受伤生病,忘我工作等原因,1972年他几乎完全瘫痪,双目失明,他在忍受极大痛苦的情况下,决心帮妻子达雅进步,并开始文学创作,以另一种方式生活。保尔能成为英雄主要在于他的追求和努力的塑造。他从小就有一身正气,反对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反对官僚主义。他佩服朱泽培加里波第,在朱赫来的教育下,他更加明白他要做的是什么——就是将个人事业与祖国的需要相结合,做一个能尽一切力量奉献于祖国的革命者。为了这个理想,他经受住了生活和战争的考验,的确称得上是一名坚强的革命者。在他的心中,革命事业与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任何情况下,他的革命信念总是坚定不移的,所以他才有力战胜死亡与病痛,将毕生投入事业中。这就是保尔这个革命者的崇高精神,钢铁就是在这如同烈火燃烧的斗争考验中炼成的。

从小说中,我们也看到了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保尔瘫痪失明后,想到自杀,但自杀就等于背叛革命,于是他又极力鼓励自己振作起来,想办法活下去。对待挫折,不是逃避,死亡是最愚蠢的办法,活着就是一种希望,没有什么比坚强地活下去更有意义了。在面对挫折时,应该想到目标,你还有多少没有完成,你应该从痛苦中走出来,重新为它努力奋斗,理想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即使破坏了,还可以再树立一个,像保尔那样的处境,都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你为何不可呢?

保尔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句话说有了人应该有伟大的理想,有了理想就要行动,行动了就要尽力,尽力了才不会有遗憾,他这种为实现理想而拼搏的恒心、决心与行动实在令人震惊,正是他这种精神让中老年人怀念,又鞭策了无数年轻人,为千万青年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时过境迁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事业的追求不再那么执着了,往往是力不从心,茫然无措或是一蹶不振,人们仍需要从这样的书中汲取精神。应该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好书,保尔是一个永远的人生强者,一个乐观主义的勇敢者,他的精神永远是不变的向导。

实现理想并不是件容易之事。不过,你应该明白,理想就像空中的风筝,离你再遥远,你手中的线总是牵着它,一切尽在你的掌握中,你得从每件小事做起,哪怕只是捡起一颗钉子,为别人倒水,都是实现理想,培养高尚品格的一小步——因为你的事业一定是要奉献于人的,如果能这样看待,挫折不也只是一小步么。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由小事起步,努力锻炼自我,你也会是一块钢铁,相信,你一定有抓住“风筝”的一日。

大学阅读心得报告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一)

我和橙子观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片很精彩,3D立体效果不错,画面和音乐非常唯美,电影讲述的故事也很有内涵。影片内容是成年派向作家讲述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中海难幸存者是少年派和动物们,鬣狗先后杀了断腿的斑马和母猩猩,老虎又杀了鬣狗,派和老虎共存并最后获救;第二个故事也是我认为的事实真相,幸存者是船上的几个人,凶残的厨师杀了并吃了断腿的水手,后来又杀了派的母亲,派杀了并吃了厨师并独自漂流直到获救。

我觉得整部电影所探讨的是关于宗教和信仰的问题,这也是电影的主线,印度教毗湿奴神更是主线中的线索。派最开始信仰的是印度教,后来逐渐接受了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但他内心最深处的根应该还是印度教。影片开始,派介绍了躺着的三面神毗湿奴神,世间的一切只是他的梦境;在接受基督教后,他向毗湿奴神祈祷,感激毗湿奴神介绍基督教给他认识;他在海上把一条鱼杀了后非常悲伤,跪着感谢毗湿奴神化身成鱼来帮助他;中途给他希望、给他补给的海上食人浮岛是睡着的毗湿奴神形象;甚至于派讲述的第一个动物故事也是在模仿毗湿奴神,把原本发生的海难幸存者杀人、食人的残忍事实幻化成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就如同毗湿奴神做了一梦,人世万物都来源于他这一梦。

派在漂流中也曾质问神,已经失去一切,还要怎样。除了原始、本能、生存欲望的支撑,信仰如同一根救命稻草给他生存的希望。派故事里的老虎就代表了他另一个自己,脱离了文明世界后所剩下的原始、本能、凶残、兽性、欲望等等,派和老虎之间经历了从恐惧、对抗、试图驯服到共存、依赖、相依为命的过程,中间的转折点是在一场大风暴中,派和文明相连接的日记本被风刮走,生存工具尽失,派被折磨的精疲力尽,在这种绝境下和老虎形成了依存关系,在以后更加艰难的漂流生活中,支持他生存下去的就是这种最原始动物性的本能。无论漂流生活多么艰辛,有老虎与他为伴、神给他指引,他内心始终有生的希望。当他重回文明世界后,老虎也同时悄无声息的消失了。

或许人们在面对非人的痛苦和折磨时,即使有质疑,心里都会不自主地产生并跟随信仰。日本海难调查员尽管觉得动物的故事很傻,但听完第二个故事后,他们仍然在报告里写上第一个故事。作家回答派说他喜欢第一个故事,派说所以你跟随了上帝。到这里,派似乎扮演了毗湿奴神的角色,他幻化了一个带给人们希望,英雄的、传奇的精彩世界,听故事的人或许质疑哪一个故事是真相,但他们都喜欢第一个故事,并把第一个故事作为真相传递给别人。就像派说的,怀疑是信仰的一部分。信仰带给人们希望以及更多,人们理性的思考,使信仰更加有力量。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二)

看了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我触动很深,深深地为少年派的这次奇幻旅行感到敬佩和惊讶。影片用美轮美奂的画面和童话般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凶残的现实,如此绚烂的奇幻之旅,色彩美得令人窒息,幻境变得奇妙无常。

派是一个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与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他由最初的与理查德帕克相互提防,想要杀死对方的心理逐渐变为相互依赖,也变成了派生存下去的一种动力。在他们历尽各种挑战和磨难后,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而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很有感触,老虎因为饥饿而跳下海中,准备攻击派,但派敏捷地爬上小船,而老虎挣扎着却无法爬上去。本来派可以乘机铲除这个隐患,但他做了一个令我震惊的决定,他选择救老虎,并把船留给老虎。或许,这就是人性与兽性的区别吧!派的善良让我很感动,特别是他为老虎的食物杀了一条鱼时流下的眼泪,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

而最让我疑惑的是,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持着派,让他有如此坚强的求生欲望?如果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或许我支持不了几天,但派却顽强地在海上漂泊了227天。但当看到派高呼GOD时,我或许明白了,那种力量就是信仰。就如西格里夫萨松的那句诗说的:我心中有猛虎,细嗅蔷薇。人性的两面,信仰,都是活下去的手段。

关于片末少年派给出的两个不同版本的漂流故事孰是孰非的激烈讨论更是引人思考。看完电影后,我问同学:两个故事你们更相信哪一个?当时同学略微迟疑了一下后回答是第一个,而另一个同学的答案也是第一个。的确,第一个故事是那么美好,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但似乎又给人不太真实的感觉,特别是那个小岛上发光的树、莲花中的人牙、岛下涌起的酸潮都充满了奇幻的色彩。其实我相信无论是电影中的角色还是观众们内心深处都是知道第二个故事才更真实合理,但是这个故事却真实的过于残酷,让人觉得人类在某些情况下还不如野兽,这让身受文明社会教育长大的人们从内心感到抗拒。

本片只有到最后才是高潮,而且只有最平淡才是高潮。如果影片只是普通的奇幻漂流,那就只是一个简单的视觉绚丽的冒险片,但是最后出现了第二个版本的故事,过程无比残酷而又无比现实,由此,将普通的奇幻漂流升华到生命的挣扎。你是愿意选择相信神,还是选择相信现实?

有时候,把故事说得太完整了反而不是一件津津乐道的事,让观众思考的空间已经被导演陈述完毕,口有余香但不持久。导演李安将争议留给观众,让观众在看完影片之后,仍有无尽的遐想,这也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原因之一。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三)

昨天半夜,和好友临时起兴去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除了让人惊叹的精美画面,本片更大的看点在于各种鲜明的意象、丰富的隐喻,可以猜想,每位观众们都能从影片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更有趣的是,本片花费了大量心思去勾勒一个少年的幻想、意象,最后才用短短几分钟时间抛出了一个简单、血腥的现实,少年派的主观世界成了本片的主角,这是一段真正的精神之路,也可以看成个体发展过程中的自性整合之旅。

所谓自性,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概念,是指心灵的中心和整体;心灵发展的过程就是通过整合而成为独具特色的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合的人。影片中的少年派跟随父母要离开家乡和爱人,在驶向未知的旅途中发生了海难,失去了他的家人,这个内向、纤细的大男孩被彻底抛向了一个失去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世界,这样的世界在派的眼里正如那一望无际的大海,危险重重,随时可能被暴风雨吞没。也正是在这样的绝望与未知里,孕育着自性发展的可能,当鬣狗咬死了猩猩时,派失去了自己的母亲时,痛苦与绝望逼出了一只纵身跃出的孟加拉虎,这只老虎是派的另一面,它狂暴、凶猛、难以控制,可以象征着本能和欲望,也可以象征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与兽性,它与那个敏感、纤细、笃信宗教、只肯吃素的少年派如此不一样,却又如此真实的共处在同一只小船上。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里都住着这样一只孟加拉虎,只是常规的生活无法让它一跃而出,而派在无常的绝境里真正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孟加拉虎。

影片接下来更加惊悚,少年派与他内心的孟加拉虎展开了斗智斗勇,其中一段驯兽的画面尤其让人看到这激烈的内心冲突,驯服本我、驾驭兽性,与自己的对立面整合正是每个人想要完整的必由之路。当毁灭一切的暴风雨过后,派看到了神光,跪地长啸:你带走了我的所有,你还想要什么?!,而象征着兽性的老虎却在这样的暴风雨里瑟瑟发抖,遍体鳞伤。影片进行到这里,少年派第一次见到了他心中的上帝,也意味着他与自己的对立面达成了平衡与统一。暴风雨过后,少年派抱着受伤的老虎,他们在彼此的眼睛里归于了宁静,也重新获得了秩序。

如果自性的整合之路只走到这里,也许,少年派将成为一个与自己妥协的普通成年人,也会获得暂时的宁静与满足。在影片里,少年派和他的孟加拉虎来到了一个类似仙境的岛上,白天有着无穷的食物,干净的淡水足以让他在这里生活下去,他也的确钟情于这个小岛,不想离开,甚至将女朋友送给他的红绳也系到了那棵树上。在岛上有无数狐獴便是这样生活着,他们警觉、弱小,生存力极强,却对同伴的死视而不见,对夜晚来临的危险只知道尽一切可能躲避。在这个岛上,你可以在白天尽可能享受物质的充裕,在夜晚尽可能躲避残忍的危险,苟延残喘的活着,这也正是大多数人类的生活。他们选择了逃避死亡,逃避痛苦,纵情享受生命短暂的欢愉,却忘记了这座岛本身正是吞噬生命的食人岛。

少年派之所以能从这样短暂的欢愉中猛醒,得益于他看到了那个仿佛莲花的树叶,一层层剥开后看到了人类的牙齿。这里有许多可能的隐喻,甚至也与印度教的教义有关,但从自性的发展来说,一个人唯有敢于面对死亡的真相,才可能真正走向有意义的人生。岛上的狐獴其实来自沙漠,却选择了继续留在这里,也许只是因为贪婪这里白天的富足,宁可忘记黑暗来临时的残酷。少年派看到了人生的终极真相后毅然决定离开这里,最终来到了彼岸,完成了艰难的自性整合之旅。这离开岛屿的一步隐喻着自性的成长在象征性的死亡中获得圆满。正如荣格所说,当一个人,经过了愚昧、无知、迷信,对自然的恐惧、盲目地崇拜,在无数无谓的抗争和追求中的迷失,获得了必要的对自身和外在世界的认识之后,从而有能力而且敢于承担自己的一切时,就没有必要再将自己的希望和恐惧交付给外在的神仙、皇帝、救世主,没有必要再在外在的偶然性中寻找自己立身行事的依据。这样的人才可能真正获得意识境界的提升,才真正可能回归精神的家园,才真正敢于享有渴望已久的自由。少年派也的确在来到了彼岸之后与自己内心的孟加拉虎分开了,没有一点留恋。自性成长之路进行到这里,兽性、本能、欲望与理性、节制等对立面真正融合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旧的碎片消解了,成为整体的一部分,少年派完成了自我救赎,到达了精神的彼岸,换句话说,自性是一颗潜在的、具有神性的种子,蕴含着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少年派的这一路奇幻之旅正是寻求自性发展的心灵之路,是一条走向神性的精神之旅,我们每个人都和他一样,正在路上。

毫无疑问,少年派的故事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简单的心理分析,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这些意象,去体会这个故事,体察隐喻的过程本身足以让人愉悦。这是一场无意识的对话,少年派的名字本身代表的便是没有穷尽的圆周率,愿这没有穷尽的心灵之旅回响在每个人心里。

《有效教学设计》读书报告


近日读了gary r.morrison,steven m.ross,jerrold e.kemp写的《有效教学设计》(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对教学设计又有了一些重新的认识。这本书与我们以往看到的那些教学设计的书籍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它借鉴了企业管理和企业培训的先进理念,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在了教学目标的归类、教学内容排序、教学策略选择方面。通过阅读此书,不仅了解了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具体方法,更加了解了教学设计发展的基本趋势。下面谈一下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感想和疑惑。

首先,对国外有关教学设计的几种称谓有一些认识,国外认为教学系统,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学习系统设计,基于能力的教学,标准参照的教学,绩效技术等都可以表达教学设计这个概念。其实国内的一些专家也常常把教学设计等同于教学系统设计,这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近些年来的一些理论纷争也涉及过这个概念(如李康的《教学设计课程中若干问题的分析》);另外就是对绩效技术和教学设计的理解,可能最好的认识就是两者侧重于不同的方面,教学设计侧重于教育方面而绩效技术则侧重于企业培训方面。原本教育技术学就是从国外传播到中国的,在翻译一些著作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偏差,所以在今后的阅读中还是应该多多的阅读英文原著,这样可以对一些概念名词的解释有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提出的框架是在肯普模式的基础上又结合了企业培训的先进理念提出的,将教学设计大体分成了9个模块,另外还有始终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评价,修正,规划,实施,项目管理等。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需求分析和目标分析的描述,这是我们再阅读一些只针对教育的教学设计书籍中所了解不到的。这里所描述的需求分析与软件开发前期所做的需求分析十分的类似,所以我觉得教学设计本身就是教学开发的过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而已。需求分析和目标分析也是有所不同的,需求分析是从大量的资源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数据,花费时间长,关注范围比较广;而目标分析花费的时间少,关注的范围有限,它从人们提出问题开始,注重问题的解决方案,适合在少数人中进行,设计人员可以依靠这些少数人提供的准确信息,具体选择哪一个方法取决于多方面,包括成本,时间,和从参与者那里获得信息的准确性等,所以当我们决定要去开发一个项目之前,我们必须确定用哪一种方法来进行问题的分析,这样我们对整个开发的过程会产生一个总体的认识。

第三,近日在翻阅一些期刊杂志时,常常发现教育技术学的一些理论来源与传播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罗杰斯对传播(扩散)过程(创新,沟通,时间,社会关系)的描述,这本书中有关项目的实施过程也借鉴了这一理论,创新就是对于正在考虑使用的组织、经历、员工、教师或者学生而言的某种新东西,也就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学会也创新,把视野放宽,吸纳更多的东西,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创新;沟通是传播理论的核心,我们必须将创新的信息传递给潜在的用户,以便让他们决定是否使用这些信息;所谓时间就是用户可能在不同的阶段决定采纳不同的创新方法,做到恰到好处;社会关系网描述的是我们目标群体成员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理解这四个方面的角色,可以帮助我们为销售产品制定更好的计划,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运用一些策略(如cler模式或者创新传播的外在理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性是无限的,特别对我们教育技术学而言,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做到博览群书。

第四,前面已经提到,本书紧密的结合了企业培训的思想,所以在最后几章里,从开发的成本,设计人员的角色以及项目管理和计划实施都给予了详细的说明。我们看到整个设计开发的过程是及其的复杂,它涉及到人员之间的配合,成本及预算的分析,另外还涉及相关的法律问题,这让我们看到在每个项目的开发中,团队的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以上几点就是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的一些想法,总体来讲,在描述整个的设计元素方面这本书同加涅的《教学设计》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因为结合了企业培训的思想,科学系统地介绍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这本书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其实仅仅阅读这些方面的理论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实践的机会,到最后我们所得到的只能是一个理论的空壳。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预先的去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然后结合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再回过头来温习一下这些理论,让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产生对理论认识的一种升华,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吧。所以,尽管我们看懂了这本书,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已经懂得了如何去设计,如何去开发,我们有的也只能是了解了大体的框架,知道了一些应该注意的东西,在今后应该多多的把握实践的机会,将理论于实践结合起来。

读书心得《少数派报告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心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