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心得 ·

费城故事影评。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书是人类的明灯,帮助人们打开黑夜的大门。读书是为了打破局限,获得更加豁达平和的心态,它是最低成本、最便捷的一种途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对于读书心得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写比较好?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费城故事影评,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费城故事影评(一)

费城故事(ThephiladelphiaStory)是1940年由导演乔治丘克执导的经典喜剧。改编自百老汇的舞台剧。由詹姆斯史都华、凯瑟琳赫本、卡莱葛伦联合主演。《费城故事》是有关三角恋爱、离婚又复合的喜剧电影,在1930至1940年代,这是非常典型且受欢迎的影剧题材。然而此片之所以在当代及后世都被认为是杰作主要原因,在于导演、编剧、3位男女主角、2位男女配角的整体表现杰出,剧中人物的心理、彼此之间的互动,刻划得细腻且传神。费城故事(1993年)重拍。

这是一部奥斯卡影帝、影后联手出演的爱情巨片,女角由三届影后《惊才绝艳》、《猜猜谁来吃晚餐》、《非洲女皇号》主演凯瑟琳。赫本担任,男主角则为《浮生若梦》、《史密斯先生赴华盛顿》主演影帝詹姆斯。斯图尔特。

费城名媛特雷西与丈夫迪克特离异后,准备再嫁。婚礼前夕,迪克特与《侦探》杂志的记者麦考利,丽兹拜访特雷西,并邂逅了特雷西绯闻满天的父亲西斯。于是,一段段亲情,爱情的告白,在影片幽默,讽刺的言语交锋中展开。迪克特一面冷静地护卫特雷西,一面在冷嘲热讽中透露自己深藏的感情。麦考利从对上流社会的冷嘲热讽,到不自觉地投入特雷西爱情的漩涡。未婚夫乔治则在婚礼前一刻表达了与特雷西相同的神圣婚姻观。她该如何抉择?一番多角恋爱的角逐后,特雷西悟到了爱的真谛,情路跋涉,终点亦是起点。

好片!经典估计每个人评价一部影片的时候或多或少的都要用到这样的词语的!我们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但我可以把自己对看完这部影片后的感受告诉大家!这部影片深深震撼了我的心!打动人的不仅仅是感人的故事,还有故事中安迪为了维护自己权益,运用法律武器,挑战这个社会种种的不平(对同性恋的歧视,对艾滋病患者的)。是呀!人生中充满了很多曲折,我们每一天可谓都在挑战和面对这些困难。但真正战胜困难的又有几个人呢?就像我现在,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售后问题,大部分是我没有碰过的,我不懂的,可如果我中途放弃了,我以后永远都不会懂,甚至以后面对各种曲折和困难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都会是:要不要放弃?我觉得很多现在的年轻人都存在这样的人生选择到底要不要放弃?如果还是感觉迷惘,那不妨看看这部两大影帝主演的电影《费城故事》吧!相信看完之后,你会得到更多!

好莱坞一向是娱乐电影的广阔天地,严肃题材影片因为缺少商业效益而不被看好,各大影片公司都不愿花钱投拍。然而,94年,这一情况却突然有所回转,一批对历史反省,对社会关注的严肃题材影片出现,其中以《费城》最受瞩目,反响巨大。

《费城故事》讲述了一个艾滋病患者用法律维护自己权利利益的故事,它被称为好莱坞面对艾滋病的影片。它标志着好莱坞不再逃避社会现实,而正式向泛滥美国的艾滋病宣战了。影片号召人们关心帮助艾滋病人,同时赞扬了艾滋病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

时代在向前发展,我们对于道德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有很多观念的接受,我们首先是从看热闹开始的,我们以为那些事情与我们无关,但当它们对传统观念进行挑战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正是迎接他们挑战的人。

《费城》向我们讲述的并非一个简单的艾滋病人争取权益的故事,它直面同性恋,哪怕是在美国这样的社会中,同性恋依然是一个受到正统道德鄙夷的行为,影片中安德鲁是因为同性恋而染上艾滋病的,因此他被上司视为道德败坏,并被抛弃,于是他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诉诸法律,影片由此而展开。

片中的故事及其结局并不复杂,但他却向世人提出了一个道德问题,对于艾滋病人应该象其它病患者一样给予爱护和帮助,这在哪里都是被认可的,但对与同性恋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影片中,安德鲁和他的恋人并没有受到他家人的不平对待,但是社会的偏见依然存在,哪怕他最终胜得了这场官司,但并不等于他获得了社会的承认。影片正是在这样一种沉痛而又无奈的气氛中结束。它敢于大胆的向社会提出这一问题本身,就标志着这个社会正在前进。

影片主人公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在电影中表现出色,逼真形象,令人感动。为了演好艾滋病患者的瘦弱体形,他用节食的办法将体重减轻了30磅,并亲自与同性恋者、艾滋病人接触,直接体验生活;为了演出艾滋病人独特的绝望心态,他每天都进行造型训练,但回家后又得恢复自我,忍受着内心的煎熬。更可贵的是,他所演出的不仅是一个病人,更是一个坚强的奋斗着的爱着他的家人朋友、他的事业和整个社会的伟大角色。正因如此,汤姆汉克斯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和第44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男主角银熊奖。

大概是因为汤姆汉克斯演的主角安德鲁,并且演的是一个逐渐走向死亡的人,因此观众很容易对他产生同情。汉克斯的这个角色是他的连续两次获得奥斯卡影帝中第一次。看的出,它为此付出了不小的工夫,有很多细致感人的表演。影片中安德鲁是一个头脑精明,口齿伶俐的人物,与下一年中的阿甘形象对比鲜明,表演风格也与《阿甘正传》截然不同,正是安德鲁和阿甘两个人物的塑造,使汉克斯的演技派形象深入人心。因此看看这部他第一次获得奥斯卡影帝的影片还是值得的。

以上是《费城故事》中JOE和ANDREk6)更何况ANDREW没有罪,他是一个工作勤奋、热爱家庭、有责任感的完美男人,他只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利。无论什么人,都有权辩护,请律师代理。简单的道理,却在大众的伦理观面前变质了。在图书馆,在人性善的驱使下,JOE许久之前封闭的良知被ANDREW的坚强、坚定唤起。

HDh765.com更多读书心得编辑推荐

警察故事2013影评


警察故事2013影评(一)

2013年12月27日晚,在参加活动之余到电影院观看了成龙主演的《警察故事》2013版。尽管之前看过几部成龙的警察故事,但感觉这部2013版真是不一样,可以说,成龙先生从之前的成功变得更加成熟了,他的电影从之前的武打为主的动作片上升到了精神片的高度。

这部片子实际上描绘的是几个男人的故事。主人公成龙扮演的是一位经过多少次生死考验的老警察,另外一位是瘸腿的、之前历经无数生死搏击考验的地下拳场英雄武江,在影片中出现的还有武江妹妹之前的男朋友,以及几位武江之前的战友等。他们因为武江妹妹的悲剧性事件而碰撞在了一起。

当武江惟一的亲人妹妹死去之后,他将这份仇恨归于所有当时在场的人们。为此,他做了多年的准备要对此事进行他认为的正义的报复。为此,他将其经营的夜总会改造成为了类似于碉堡的场所,布上了定时炸弹,并将与此事有关联的人全部劫持在了一起,他要与有罪之人同归于尽。影片的情节就是围绕着劫持与反劫持这条主线展开。

但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警匪片。喜欢在这部片子里看到成龙扮演的正直老警察那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甚至他可以去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救下犯下重罪的武江的生命,真是英雄惜英雄。也喜欢另外一位主人公武江,对电影中有钱有势的武江来说,这么做代价太大了,简直就是个悲剧,但之前经历过多次生死考验的武江早就将自己的生死看清,早就做好了迎接悲剧的准备。武江告诉我们自己的生命可以不要,但世界的公正不能不要!从追求公正的角度来说,武江也是一位英雄!

同时我们从影片中可以体会到真正英雄的一份真诚。世界上可能有太多的误会,但这种误会是可以化解的,那就是像武江那样用生命的代价去来了解事实和真相。在事情解释不清之时带来往往是人们之间的误会甚至是相互杀戮。在那样的时刻,只有经过真诚坦白之后才会带来一份心安、理解甚至是彼此的敬佩!电影告诉我们,那些敢于面对死亡并付出一切的男人的语言才是可以相信的,因为那是一份用自己的牺牲来证明的真诚。电影里的很多男人都是如此真诚。在影片中,武江的几个过命的兄弟都真诚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影片中还用两次震撼的将手枪对准自己头颅的场景告诉了观众什么是责任,一次是武江妹妹的原男友,他原本可以逃走,但他选择的是留下,他选择的是说明真相之后的举枪自戕,这是一份责任的体现。另外一次就是成龙扮演的老警察为了保卫自己女儿的安危而自我枪击。这两段精彩的枪击片段告诉我们,人是愿意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任的,同时人是为了后代活着的,对后代负有责任的。枪击自己的那一刻,影片告诉了人们,人对自己后代和亲人的真挚感情和本能。

仔细看这部影片,其不仅有几位男子汉人性的正面表达,还有对人性阴暗面的呈现。那位武江用金钱雇来的膀大腰圆,腿部受伤的胖子,尽管只是一个配角,但其体现的是那些为了金钱的人体魄即使是多么强壮,但是在碰到考验之时是多么地怯懦,让人看了也更能对比出主人公的一份高洁。

一点小建议:片尾的花絮部分的确可以带来观众的一份愉悦,但个人认为那会失去主人公原本的英武形象。不愿看到这样的花絮的原因还在于:这会告诉我们影片中的英雄是虚构的,从而也许会给部分观众带来失落之感。自己真的希望中国的现实之中能够有无数电影中主人公那样的勇士!希望中国的每位男人都像主人公一样到自己的孩子成年的时候仍然具有面对强敌而无所畏惧的精神和能力。

在当今物质超越一切的年代,影片之中的描绘使人们看到了真正战士的风采,体会了一份精神的回归,启发当今社会人性和生命价值的自我审视与思考。影片告诉了人们另外一种生死观,带来了是对亲情,道义,正义,真实的呼唤,同时也是对拜金主义,纸醉金迷的人生观的犀利挑战!


警察故事2013影评(二)

我喜欢成龙,就像很多喜欢他的人一样,当他主演的片子上映,几乎都得看一看,否则就像落下了什么东西。

在《警察故事2013》里,成龙走了另一条不是很寻常的路。

虽然我知道在《新警察故事》里,成龙的角色已经有点悲情;但那时侯,他至少还剩下幻想;到了《警察故事2013》里,成龙已经完全落地,就是平常的警察,平常的悲欢。在这悲欢里,我们读懂了一种什么叫做隐忍和伟大的东西。

我们,很多都是平常人,挣工资吃饭,而已。成龙在里边饰演的是个内地警察,没有浪漫的街头爱情,没有很帅气的外表,甚至没有很复杂的故事情节。我觉得他的生活就是和我们之中的很多人一样,大家,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家人活得更好而已。

在这种故事背景下,影片所有的故事都会长成那种隐忍不发的样子。甚至反派老大武老板(刘烨饰演)也会是这个样子。刘烨饰演的武老板,也只是想为自己的妹妹找个真相而已。真相过去,一切水落石出。如果不是在最后地铁的那场戏,我会怀疑武老板可能也是个英雄。但他最后,却是个帅气的罪犯。

景甜,名气越来越大了,这部《警察故事2013》之后,景甜的名气会更大。景甜的出道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每一次出手都是很重要的角色,而且,景甜出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这个很清纯的美女看上去即便在影片里是一朵陪衬的绿叶,和他搭戏的也会是朵很艳丽的红牡丹。在《特殊身份》里,这朵大红牡丹是甄子丹,在《警察故事2013》里,这朵牡丹花是成龙大哥。在这种搭配下,景甜的走红似乎已是必然。相比《特殊身份》,在《警察故事2013》里,景甜的表演有了更为深层次的表演张力,从一个叛逆的太妹,到一个理解做警察父亲的好女儿,这中间的过程虽然有点主旋律的味道,但是腾挪之间,在成龙这个老戏骨的带动下,饰演警察劳模女儿的景甜,已经把那种隔代误会和父女情深表达得相当到位。景甜亮相时候的太妹造型,和在地铁里与刘烨饰演的武老板以及成龙三角对峙,父女之间彻底冰释前嫌,成了这种转换的鲜明对比。

不同于以前成龙的片子,《警察故事2013》呈现出了很明显的话剧特点。故事集中在一个由废弃工厂改建而成的酒吧内展开,辅之以回忆性的蒙太奇手法;而且故事的情节推进又特别紧凑和出人意料,是一种编故事的节奏。缺点是不是很自然,优点却又是把可观、可赏性给提到了一个台面上。

早在《十二生肖》里,成龙就说以后不拍打片了。但是在《警察故事2013》里,成龙的打戏并不是很少,只不过很少再有那些很激烈、冒险的东西,从楼上跌下来的那场戏,看上去不是替身,就是特效,当不得真。


警察故事2013影评(三)

作为成龙的粉丝,看到成龙又有新作自然是十分高兴的,而这部作品究竟如何,其实笔者也是非常的不安,巧的是,这一次等待我影评的不只有我一些喜欢我影评的读者们,连影院的工作人员在收3D眼镜的时候也问了我一句这片子到底怎么样。

一些不了解成龙的人会问,《十二生肖》后他不是说以后不会再拍动作片了吗?是的,成龙自己也承认,本作由于导演的要求,他食言了。而本作并不高的评分也使得本作充满着更多的让观众举棋不定的迟疑。别急,跟着我的文字帮你解答疑惑。

因为成龙,我们自然不得不提到动作。本作中,就警匪片来说动作戏属实少了很多,但是导演还是尽可能的在片中增加这方面的戏码,比如枪战、飞车、打斗、爆炸等元素,就成龙的表现而言,应该说已经是在剧情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和演技,这方面是没有问题的,景甜的表现也较之前上映的《特殊身份》在演技上有很大的提高,刘烨这个性价比很高的影帝自然也发挥的非常稳定,而那威、刘仪伟等人的客串也给本作增添了些喜感。而就剧情方面而言,前面所提到的这些因素还是显得加入的有些牵强而不自然,为了加戏想增加并丰富表达效果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当然,这也能是导演考虑到人物活动的环境比较禁闭,对于情节的叙述会比较枯燥有关。在这方面笔者认为还是能够接受的,毕竟也要告诉观众主角一些背景。

而本作为什么会得到一个并不高的得分,笔者认为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首先,刚才我们提及到了禁闭,这是近来很多影片都会用到的一种手段,本作中,刘烨饰演的武老板绑架人质,把人质禁闭在一个密不透风的酒吧里,这是一种典型的禁闭的环境设置,可是本作在此方面所作出的渲染并不足,没有制造出一种扣人心弦的紧张感,相反,在枪击方面制造的紧张和感官刺激相对重了些,这自然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是在大环境的渲染上笔者认为没有物尽其用,显得比较遗憾和无力。

本作在叙事方面,逻辑关系交代的是非常顺畅的,采用了顺叙、插叙、倒叙等手法,把一个相对复杂的故事结构的前因后果交代的非常明确,条理清晰。甚至是完美的。

但是,笔者对于刘烨饰演的这个酒吧老板的设定是存在一定想法的。在艺术作品中,一定会建立一个或者多个矛盾点,来让角色在设定的环境中产生突出,这样一个故事才能发展下去,而这个老板一系列的策划劫持人质,就是为了给妹妹找到导致死亡的真相,实在显得苍白些。很多作品中都会设置一个类似心理变态或恶魔的形象。这样很多情节就可以顺利的铺开,故事的推进也会显得十分的合理,但是本作中的酒吧不是变态,更不是恶魔,在很多桥段上,我们看得出这个角色是充满了人道主义的,而最后这个老板甚至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就显得更让人不可理解了。妹妹的死因查明,目的达到,而又不至于被判死刑,警察成龙饰演的钟警官甚至在最后的时刻救了他一命,他却开了枪。说了这么多,笔者就是不明白这个老板自杀的动机是什么呢?

本作就故事框架来说是不错的剧本,但是很多方面的设定是缺乏合理性的。

阿郎的故事影评


阿郎的故事影评(一)

其实故事也很俗套,年轻的阿郎狂荡不羁,天生有开车的禀赋因为放纵失去事业,因非法赛车被捕入狱,因为欲望失去爱情,女友心灰意冷,独自赴美国发展。阿郎与儿子相依为命,十年后,在时装公司工作的女友回来,巧遇阿郎父子,女友爱子心切,希望要回儿子的抚养权,一时间,爱恨情仇,聚散离合,一家人该何去何从。这看起来就像是一出家庭剧,这种题材的电影拍得最好的无疑是《克莱默夫妇》,当然《克》把镜头对准的是中年婚姻的危机,而《阿》更带有浪漫悲情的色彩。

看过电影的人,无不为阿郎感动。什么叫浪子回头,莫过于此。阿郎与儿子波仔建立的父子关系更让人动容。电影一开场,两父子打打闹闹,像一对冤家。嬉笑中,两人几乎形影不离,观众也在一出出闹剧中认可父子关系。然而母亲的出现,给这个家带来一种闯入者的身份。当然,一段时间的相处,波仔与母亲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当对儿子的爱变成独占的时候,这个家又开始破裂。张艾嘉饰演的母亲的也极好的诠释了这一角色。一边是十年的父子亲情,一边是十年后才知道儿子的存在,急切地想要弥补缺失的爱。早已破碎的家庭,十年后又将面临爱情的重组,以及即将分裂的现实。那何苦犯下往年的错误呢。

我其实是个感情丰富的人,但看电影总想忍住不掉眼泪,可是一次又一次的使我不相信自己不容易被打动。而电影里最普通的镜头、最平凡的瞬间也最能打动我。

阿郎和波仔在大街上走,阿郎玩失踪,波仔找不到他,阿郎突然从身后出现当街脱他儿子的裤子,然后父子俩互相追逐打闹渐渐远去。

还有阿郎赶儿子跟他妈妈回美国,儿子不肯,郎大怒,一顿毒打,儿子把妈妈买的衣服全扔出了窗外,最后非常懂事的边抽噎着边收拾东西走人,临走还倔倔的要二十块钱车钱。儿子走了,阿朗蜷缩在椅子里,无声的哭泣。

脸上的鼻子酸了又酸,眼眶有东西转了又转,心头为之一震,刺痛。

当然,家是一定要重构的,尽管我们顺着阿郎的视线看到飞机的离去,母亲终归是要回来的,这一点早已猜到。可是结局我还是猜错了。结局为什么要设定阿郎死去呢,影片中阿郎从摩托车上摔下,声音已消去,只有阿郎的主观音响,罗大佑的歌声在飘荡,面对妻子和孩子的叫喊,阿郎用最后的力气站起来,骑上摩托车,他几乎要超越所有人,然而,他再一次摔倒了,这一次熊熊大火吞没了他,影片在火光中结束。阿郎不用死的话,他超越最后,拿到冠军,一家人团圆,似乎更为观众所接受。当然又仔细想想,这样未免俗套。阿郎最后的比赛已不在乎争得一个荣誉,而是一个浪子的回归,一个要拼尽最后一丝气力也要保全家的男人。


阿郎的故事影评(二)

文/舒天楚

在杜琪峰三个字已经彻底堕落,不能再称为是优质港片代名词的今天,再回头去看看他红火过的那些电影,是件很有意味的事情,更何况这电影里还有罗大佑的歌、有周润发、张艾嘉的出演,对于我来言,就有了足够的吸引力。

这部电影就是1989年的《阿郎的故事》,34岁的发哥、36岁的艾嘉,这两个人的组合在我心目中是超重量级的,何况还有个可爱的小男孩黄坤玄和配角天王吴孟达。

以前看故事简介时,原以为这部电影就是个一般的江湖大哥退出江湖,后来因某事重新出山的老桥段故事。但是,看了这部电影才发现,其实有时故事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怎么讲这个故事,用什么样的感情讲。

这就是一些感动我们的电影的特征:故事也许用一句话就可以讲完,但故事里漫溢的情或许在若乾年后还留在你的心中,久久回味。

《阿郎的故事》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故事很简单,无非是赛车手阿郎(周润发饰)和波波(张艾嘉饰)因为误会等种种原因分道扬镳,留下一个儿子波仔由阿郎抚养,十年后波波想要夺回儿子的抚养权

打动我的不是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而是浓得化不开的情。

一切感人故事,皆是情语。

佩服其时杜琪峰的勇气,因为他没有让这部电影有个大团圆的结尾,而安排了悲情十足的结局,于是原以为三个人能够重新生活在一起,重享家庭温暖,这个幻想却被导演毫不留情地打破了。影片的最后,满脸血迹的阿郎冲过了终点,赛车翻腾,熊熊大火,曾怀着无限幸福憧憬的母与子疯狂地冲向烈火时,阿郎却在火光中永远闭上了眼睛。

一切无言,只有罗大佑苍凉的歌曲适时地响起,《你的样子》:(注:这个词是国语版的,粤语版的歌曲应该是李健达《也许不易》)

那悲歌总会在梦中清醒

诉说一段哀伤过的往事

那看似满不在乎转过身的

是风乾泪眼后萧索的影子。

多么好的歌曲,好像就是为这部电影定做的一样,妥帖自然,煽起多情人的泪。

生活,就是这样:大团圆总是人们美好的希望,但命运却总是爱跟善良的人们开着残忍的玩笑。于是,我想敢于直面生活的残酷,敢于让阿郎这样死去的导演,也是一个有个性的导演。可惜的是,如今的杜琪峰,这种艺术个性却渐渐消亡,电影的产量虽然越来越高,可是,他的名字已不再令我期待。放眼当今香港影坛,不知道该期待谁,不知道该相信谁,不知道还有谁能不再让观众失望,或者太失望。

还好,我们还有金钱和时间,我们可以尽情享受那些曾经留在记忆中的香港电影给我们的感动,我们还可以细细体会昏黄的光影中那些不会过时的感情,那些历久弥新的电影依然像那个沙哑的嗓子一样,如老树般迷人。

只是有时会梦想,何时发哥和艾嘉还能够这样合作一回,虽然这对组合并不如《秋天的童话》中的发哥/红姑的组合那样完美,但是他们毕竟带给了我们一次无尽的感动,然而这个梦看来已没有多少实现的可能。

于是,只能选择再看一遍《阿郎的故事》,选择在歌声中渐渐苍老。

北京爱情故事影评


北京爱情故事影评(一)

我经常的做一个梦,梦中我学会了飞翔,我没有注意我是否长有翅膀,只觉得自己象春姑娘一样,空气象游泳池的水一样温润,我在空中以游泳的姿式,忽而向左,忽而向右,忽而又优美轻灵的向前,我感觉到微风的轻拂,我想我一定衣袂飘飘,宛若仙然;我以为我已经忘记了这个梦,《北京爱情故事》里年轻学生懵懂初恋那部分剧情,就是帅帅小男生骑自行车忽然幻觉的那场戏,突然叫醒了我。陈思诚鬼才一样,可能很多人认为这场戏不明所以,可有可无,但我觉得恰到好处,让我感动的几乎落泪,这是对真爱对自由的向往,这是小男孩纯真内心的释放,如果是我为导演,我宁愿把这场戏放到最后,而不是中间的第四部分;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所有最最怀念的都是初恋,那为了爱愿意付出一切的最初的情怀,影片的前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分别讲了青年期的激情,结婚后中年的麻木、欲望与背叛,不惑之后相互的理解包容及对婚姻的重新理解,还有老年时的相濡已沫,这些部分都充满了无奈与现实的残酷,例如青年时金钱、地位、房子、车子与爱情,内心天秤中不断的挣扎,中年时欲望、偷情、幽怨、自责、理智总也纠缠不清,不惑之后平淡、如死水微澜,理解中或许有一些放任,轻视虽然也猜忌但已不那么在乎,生活中棱角的磨平,老年中面对老去,面对夕阳,面对疾痛死亡,人生不过一瞬间的感叹!这几段都有太多的顾忌,太多的束缚,太多的羁绊,所以我宁愿把第四部分放到最后,小狗式的爱情,纯纯的唤起压抑的我们。

我在北京生活工作了14年了,每一个在北京生活工作的人,都有自己的感情故事吧!这么多年,跌跌撞撞,感情一段一段,有刻骨铭心,有云淡风轻的,过了而立之年,然后寻求一种稳定,然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结婚,安定下来,这是每个年轻人的必经之路吧。但不经意间,翻开日记,打开记忆的闸门,过往一幕幕,仍然萦绕在内心,挥之不去,爱,这个迷人的字眼,什么又是爱,谁能参的透,请不要在这个城市里不要迷失掉!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的爱有了杂念,我们的爱不再纯粹?在这个肉欲横流,物欲也横流的社会里,从我们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起,在北京这样具有象征性的充满压力竞争也充满诱惑的大都市里,我们便不再聪慧,我们身背后的光逐渐淡去直至消失,我们不再纯真,我们随波逐流,麻木的寻找我们的所谓爱情,我们为了恋爱而恋爱,为了结婚而结婚!

人又为什么要结婚,人类做为动物出于生理心理的需求在一起,可是一旦结了婚,就背负了社会、道德、责任等多重框架的制约,不再自由,这也是所谓婚姻即是坟墓的解释吧!我尤其喜欢王学兵和余男那一段戏,其实并不是不爱,只是爱也是有不同阶段的,此刻爱累了,我不想为王学兵正名,但是我觉得我能理解他,现实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状态,或许有些人认为是欲望的解读,但我更认为是对自由的渴求,对一种平淡生活的摆脱和厌倦。

对第一断陈思诚和佟丽娅的剧情其实不满意,影片应更多铺垫一下,这搞的一见就上床,干柴烈火的,怎么就那么有真情了?而拒绝2小时2000万的剧情更显得立牌坊,说实话我不相信这样的有人会拒绝这样的条件,2000万不说,况且人家耿乐有模有样也有情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这文里也是提出问题,解决不了问题,不褒不贬,也无所谓正确错误,只是提出这种种的状态。

而影片似乎传达的是,爱不过就是这样,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

对影片创作很赞,开头字幕的设计就很用心,大家自己去看,我不剧透了。看到字幕这样别出心裁的,以至于认为有更独剧匠心的,以至于影片放映陈思诚和佟丽娅见面那场酒吧戏时,影院故障一分钟的黑屏光有声音,还以为是有意为之!

整体故事有张有驰,节奏紧凑,故事关联度也都很强。影片最后医院中那场戏尤其赞,镜头晃动不断切换生活中存在的人们,他们的爱,他们的喜怒哀愁,配上音乐歌曲很感人。

我仍然最喜欢小男生小女生那段戏,那似有似无的,朦胧纯真的爱,还有那段自由的飞翔!

在最忙碌的日子,看完了《北京爱情故事》。对于电视剧,自己一向都是比较滞后的,除非有N个人在自己的身边说它好看,除非自己真的闲得下来而且有这个心情,才会去观看。我是一个不擅于观看连续剧的人。这一次,看着看着,就转化成得空,就会停下来欣赏它,或者熬上个大半夜。如果是因为电视剧本身吸引自己,那还不如用更准确的说法借着剧情反观自己这一路走来的历程。

看了太多的情感类的影片,对于爱情,或许已经很难再有影视片会打动自己。这几天的观看,自己会沉迷在《北京爱情故事》里的友情、爱情、兄弟情里。甚至有时候遭遇某些剧情,自己都会有轻轻的鼻子发酸的感觉。其实,相较于其它的影视剧,它的剧情并没有那么的突出,它的拍摄方式也并没有那么的出类拔萃,反而可以感觉陈思成第一次做导演而又些许的稚嫩。但是,无论如何,它吸引了自己观看,乃至于有了一定程度的共鸣,它就已经成功了。至少捕获了某一位观众的驻足。这也正是自己曾经做主持人时的一个想法,不奢望影响大众,但至少能用自己的真情实感让某个孤寂的角落的某个人产生共鸣。

友情,是本片最打动自己的。每一个人的出身都不尽相同,自然每一个人的生存方式都会有不同。其实,谈不上谁对谁错,只是在成长的道路中看每一个人自己的选择而已。石小猛的堕落,尤其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错。社会的逼迫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他又能如何?社会不会因为个体而改变,只能是个体去适应去融入这个社会。但是这又并不代表吴狄的坚持就错了。反而是因为有了吴狄这样的人存在,这个社会才存在着温暖,存在着情感的延续。兄弟反目,这是剧情发展的必然。可是,想一想这三者的个性特征,想一想他们各自在这个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以及因此而导致的价值观的变化,这难道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再现吗?朋友间确实不该存在阶层,但是朋友间存在着各自的生活通道,这就直接导致了后续的生活轨迹的变化。人生在世,擦肩而过的人有很多,有些人在你身边留了下来,有些人只是给你留了点印记,还有些人就纯粹只是过客。朋友,我们得珍惜。但是,朋友,我们更应该有选择。

吴魏和吴狄这两个人物我不知道该怎么具体的描述,但是他们却真正代表了社会上存在的两个观点。很多时候水火不容,却在很多时候我们又想最大可能地去融合。追求利益并不可耻,坚持梦想更不可耻。只是我们最终该如何选择,该如何平衡。做事,不能太过极端,不能被欲望左右一切,要不然石小猛最终的苦果也会摆在我们面前。金钱与情感有时候是矛盾的,但是它未必就是矛盾的。面包会有的,爱情也是会有的。但是我们得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去收获,而不是交易。更何况原本我们根本就没有交易的资格,凭什么拿别人的幸福来交易呢?反过来,沈冰所说的能买走的东西,谁也留不下;买不走的东西,谁也拿不走更是将这种交易抨击地体无完肤。

在看《北京爱情故事》的过程中,好几次有冲动拿起电话拨给自己身边的几个好友,可是却不知道该说什么而让自己打消了这个念头。有时候很羡慕故事里的三兄弟。一个球场,一个饭馆,见证了他们曾经的喜怒哀乐。一起喝酒,一起打球,一起谈心,一起带着各自己的全部。这种友情的表现已经不是用融洽这个词汇可以描述了。随着成长,随着变迁,朋友间的这种相聚越来越少。也就开始羡慕影视剧中各种深沉的友情了。真正的友情,真正的爱情,真正的亲情,都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

寒假转眼之间就快结束了,假期除了当好家庭主夫,洗衣买菜做饭做好老婆的后勤部长以外,闲来无事陪老婆看了几部电视连续剧(《换乐无穷》、《缺宅男女》、《重案六组4》、《北京爱情故事》)。《北京爱情故事》看到最后几集时,老婆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用光了半包抽纸。《北京爱情故事》其实讲述的就是我们这些80后北漂们在北京打拼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在剧中角色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难怪老婆入戏如此之深!

《北京爱情故事》的主要演员许多都是《士兵突击》里的演员,刚开始我一时之间很难接受他们身份的转换,特别是饰演石小猛的演员张译在《士兵突击》里饰演的史进班长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啊,在这里竟然变成一个魔鬼;看到陈思成我就想起他在《红旗渠的儿女们》中饰演的角色,咋看他都不像富家公子哥,后来才慢慢接受他的转型。对于剧中人,我和老婆一致喜欢那个率真、善良、仗义、乐观的林夏,希望她和程峰(绰号疯子)能够最后在一起,可惜她还是撂单了;对于坚持爱情至上的吴迪和沈冰,他们其实是一路人,面对爱情与面包的抉择时都毅然选择了爱情;吴迪和伍媚不是一路人,他们分开是明智的,长痛不如短痛,伍媚和吴魏才是一对,但是最后吴迪和紫曦重归于好很难令人,我觉得杨紫曦的爱慕虚荣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她还是会再以后伤害吴迪的,杨紫曦是面包和爱情都想要的人,为了面包宁愿选择爱情;疯子起初游戏人生,但是最后浪子回头,难能可贵,为了追沈冰,那份执着令人感动,为了朋友敢于两肋插刀;石小猛最后以悲剧收场在我的预料之中,他是一个为了面包不惜放弃爱情的现实主义者,与吴迪的理想主义正好相反,他的命运既可悲又可怜,但是他干的那些损人不利己的事又着实可恶,就说最后吧因为嫉妒沈冰和疯子在一起,派人给疯子设陷阱挑拨疯子和沈冰的关系,最后导致沈冰发生车祸,自己也痛苦万分,绝望之下投案自首。

关于面包和爱情的抉择,让我想起了博弈论里的囚徒困境那个游戏,其实石小猛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困境。他面临面包和爱情的双重诱惑,他最终倒向了面包,舍弃了爱情,他不确定沈冰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他自卑他害怕他会被沈冰抛弃,届时他将一无所有,而舍弃爱情却可以换来足够多的面包,但是他最终可以躺在面包上面睡觉的时候他却失眠了。导致石小猛选择面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他家庭出身所带给他的自卑感,更有杨紫曦舍弃吴迪而带给他的强烈的刺激,他不想吴迪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但是他没有想到沈冰和杨紫曦不是一路人。当疯子的父亲开出条件要石小猛出卖自己的爱情时,他完全可以带着沈冰回老家去发展,没有必要为了京城那套38平的房子和所谓在京城扎根的迷梦苦苦挣扎却毫无结果,他和《蜗居》里的郭海萍是一个样子。

今天是又一个情人节,又想起了《北京爱情故事》里关于爱情与面包的抉择,扪心自问当我们面临二者的抉择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会是石小猛、杨紫曦、吴迪、程峰、林夏、沈冰、吴魏他们中的哪一个呢?你能保证你的另一半会做怎样的选择呢?

忠犬八公的故事影评


忠犬八公的故事影评(一)

影片取材于发生在日本真实事件:一条秋田犬在主人去世后,连续12年坚守在车站等候他回家。至今东京涩谷车站还有狗狗八公的铜像,而它的遗体也被国立上野科学博物馆保存。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曾经把这个题材搬上银幕,大获成功,催泪的效果一流。两年前,美国人翻拍了此剧,由老戏骨理察基尔担纲主演,故事的发生地也相应的换到了美国。

不过,我更感兴趣的还是影片的叙事方式,因为煽情很容易,但要煽得高明却很难。君不见国内很多影视剧拼命想要感动观众,演员们亦落力表现,时而撕心裂肺地喊叫,时而泪如泉涌地痛哭,但除了个别情感脆弱的大妈大婶会抹几下眼泪之外,大部分人还是无动于衷,甚至银幕上演员在哭,影院里观众却在笑。打动人心,有时候还是润物细无声更加奏效,尤其是对于这样一个温情的题材而言。

一个半小时的影片,被划分为三个段落:第一部分是教授拣到狗,妻子强烈反对收养,但最终他对狗的喜爱之情打动了她;第二部分是小八长大,养成了每天去车站接送教授上下班的习惯,某天它突然学会了一直拒绝的拣球游戏,但那天之后,教授再也没有回来;第三部分是教授去世后,小八不愿与教授的女儿一家生活,长途奔波回到车站,风餐露宿,天天等候教授回来。这其中除了第一部分有一些戏剧冲突之外,其余两部分都相对平淡,如果是平常小学生写作文,估计一二百字就讲完了,现在却被化为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让人不得不佩服日本编剧对平凡生活的表现能力(美国版用的还是22年前日本版的剧本)。

当然,美国人对剧本的本土化改造也相当成功。例如在日本版中,有小八冲着教授遗像哀呜,跟着教授灵柩奔跑的场景,相当有冲击力,但这些不符合美国的国情,于是美国版中设计了拣球的情节:小八刚到教授家时,他便教它拣球,甚至不惜嘴里含着球在地上乱爬(正是这一幕感动了教授夫人),示范给它看,可谁知这种美国式的生活并非日本狗的天性,小八始终学不会;其后,教授的毛脚女婿上门,为了和准岳父的宠物套近乎,又玩了一下拣球的游戏,结果狗狗无动于衷,尴尬的小伙子不得不自己去把球拣回来,慌乱之中还被绊倒摔了一跤,大出洋相;而教授病逝的当天清晨,小八好像有预感似的,嘴里叼着球追到车站,出人意料地表现了两招拣球的技巧,令教授欣喜不已。就这样,通过球这一核心道具,三个部分被有效贯穿起来。而小八去世的那个环节则被美国版很好地保留下来:漫天风雪中,处于弥留之际的小八在恍惚中看到车站的大门打开,教授面带微笑呼唤着自己的名字,它仿佛又回到从前,飞快地扑向教授的怀抱,而现实中,年老的小八趴在雪地中慢慢闭上了眼睛

以动物为主角的影片非常难拍,国内在这方面鲜有尝试,除了动物演员比较难驾驭以外,如何在细微中见真情也是很考验功力的地方。拿这个故事来讲,日常养狗本来就不可能有什么波澜起伏的曲折,大部分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要让观众看得有趣、不生厌,已经有难度,何况教授去世后,连人狗互动这一点也丧失了,要表现出一条狗日复一日的守候,还要感动人,谈何容易!美日电影人在这方面的努力,颇有借鉴意义。


忠犬八公的故事影评(二)

原本对本片的期待不太高,原因很简单这样的故事应该是日本人拍的。像《导盲犬小Q》和《十个约定》那样,让人情不自禁的潸然泪下。看完本片才知道,美国人也可以拍出日式的煽情,而且还在多方面更胜一筹。总之,在这不长的电影中,不知多少次我难以抵抗,直到视线模糊。

先来说说这个温情感人的故事,这种电影应该算不上剧透了吧。教授在火车站捡到一只秋田犬,并把它带回家喂养。一段时间后,这家人再也离不开这只叫八公(Hachi)的小狗了,而八公也再也离不开教授了。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分享,且八公每天都会去火车站等到教授下班归来。日子平静且温情的过着。不幸的是有一天,教授突然发病死亡,而八公却一如既往的每天守候在火车站等到教授从人群中走出来,一等已是十年,直到死去。故事基本可以分成两部分,以教授的死亡为界,大概在一小时处。第一部分,教授遇到八公,收养它,让它健康快乐的成长,每天上班它要把教授送到火车站,每天五点左右它又会在自己固定的位置等待教授下班,而周围的人们也习惯了八公的到来,以及它每天等来教授时兴奋的画面。那一天教授骄傲的给周围的人展示八公会去捡球了,他很欣慰和满足的走进火车站,从此,他再也没有回来,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第二部分,教授走了,而八公依旧每天去等待,周围的人也照顾着它,冬去春来,直到它再也等不下去了,闭上眼睛,它看见了教授微笑着的脸,对它喊着Hachi,Hachi,goodboy。

催人泪下的场景密集的集中在第二部分,也就是从1小时以后开始,我的视线就不太清晰了。从第一部分的叙述来看,走的是一个温情喜剧的路线,不少人与狗之间的小段路还能让人忍不住发笑,一切都看起来那么温暖,教授的女儿也结婚了,后来怀孕了,普通家庭的温馨在这里体现到了极致,看似不温不火,实则让人会心一笑,在这样的氛围中,八公也分享着主人的快乐。

几乎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教授上课期间倒地而亡,氛围就这样哀伤了下来。虽然狗的脸不会有任何的表情,可是我分明从八公的脸上看出了哀伤,哀伤得让人怜惜,它或许永远也不知道它的主人还会不会回来,或者为什么不回来,但它做它自己的事,就是在自己的固定位置上守候教授的出现,它期待着下一个出现的就是教授,并伴随着一声亲切的Hachi。它宁愿相信是自己没有足够的寿命等到教授的出现,而教授是一定还会出现的。看到这样的场景,所有养过狗,爱狗或情感细腻的人,都会潸然泪下,因为人们明白一只忠犬是会这样做的,它们对自己的主人永远不离不弃。所以,人们会去喜欢狗这种动物。

不得不说本片绝不亚于同类型的任何日本电影,据说本片在日本也是赚走了大量票房的。如此感人的故事,演员也表现出色,本片男主角教授是李察基尔饰演,他很适合这个角色。在看多了不痛不痒的商业电影后,看到这样一部有内涵有故事的温情片,着实让人感动,而且这样的感动绝不来自于滥情。不少媒体预计,来年的奥斯卡会出现这个名字。故事以教授外孙的讲述开始,也以他的讲述结束,他的题目是我的英雄是八公。这时,唯一不同的是,银幕的这边早已泪流满面。八公原型的铜像温情的故事必将延续。从遇见你的那一刻起,我们,注定会有一生的守候。


忠犬八公的故事影评(三)

每个男人,都应该拥有一条大狗。这样,在你的人生征途中你就永远也不会感觉到孤独和寂寞;因为你拥有一位最忠诚勇敢的伙伴与朋友。

每个女人,同样都应该拥有一条大狗。这样,在你遇到了险情的时候你就永远也不必为之害怕与担忧;因为你拥有一位最无畏强悍的卫士与情人。火神纪《撰狗狗领养广告辞》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部电影几乎可以算是一个日本秋田犬(JapaneseAkita)最华丽丽的广告长片;只是,我们会那么心甘情愿地掏钱给这部广告长片买单,并且我们还被整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幽幽轻叹:这钱花得值啊。呵呵,现代人呀我们会为自己的眼泪买单,并且除此之外一般我们都无法落泪。是的,我们在大银幕前苦修多年把自己的泪腺练得几乎水火不侵之后,电影人拖出一条满脸哀怨的大狗后,我们苦修得来的免疫力瞬间被它给彻底瓦解了。

这是个挺奇怪的现象。多少次镜头里的俊男美女们哭得七零八落时我们报以之笑场,可是这条大狗拖出来之后仅仅只是让它安坐在镜头前的花坛上安安静静地坐着,用大量的胶卷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特写的同时讲述一个颇为姗姗动听的故事,却能将我们的最后的那道心理防线完全地击垮。我想过这个问题,然后有一天突然间就豁然开朗了。因为动物对我们往往更真诚一些,而且它们还没有进化出能够思考的大脑来,它们的本能决定了它们不会跟我们玩心机游戏,所以它们对我们也更真诚一些要什么不要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全凭它的动物本能。所以对着一头看起来颇有些可爱的动物,我们总会更轻易地卸下防备进而与之坦诚相对;如此一来,它们总能轻而易举地完成轻松一击。

这部电影,说白了其实简单得几乎可以用直白来形容,可是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简单明了所以才更显得感人。类似电影里的剧情,其实可能在许多的犬种身上都可能发生;可是别的犬主也许都不那么重视,日本人抢先给他们的八公(Hachiko)建起了雕塑,并且把它的尸体制作成了标本收入他们的国立科学博物馆。早在1987日本导演神山征二郎执导了一部电影《忠犬八公物语》(Hachikomonogatari)之后,八公的美名早已经传遍了世界各地。这部翻拍自日本旧作的电影,延续了其平静淡雅的叙事风格,重新演绎了现代版本的忠犬故事;我本以为看这部电影会不会只是在茶余饭后打发半晌闲暇时光,结果终于还是在意料之外彻底完败了。

故事还是那个故事,人物还是那样的人物,狗狗也同样还是那样的狗狗;只是,我们也许太久没有发现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小感动所以太容易临屏感伤了呢。理查基尔(RichardGere)饰演的帕克威尔逊(parkerWilson)教授在某一天夜里乘火车回家,在火车站里拣到了一条秋田幼犬,他本来想把这条犬交给火车站的管理处被拒绝后无奈地将这条幼犬带回了家里,又因为找不到幼犬的主人所以他只能把它一直养大。有一次,秋田犬八公循着主人的气味一路找到了主人上班必经之路的火车站去,主人只得把它送回家之后才去上班,八公却从此记住了主人上下班必须经过的这个火车站,早上送主人去上班,下午五点准时地等在火车站门口守着主人归来。

这成了一个不需要约定的承诺,送往迎来的一人一狗成了这个边陲小站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如果没有意外,电影到这里不过只是一部无甚乐趣的小生活片;然而,帕克之死把这个故事从乏味推向了感人。

没有人告诉八公帕克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已经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或许,告诉了八公它也不会明白。在它心里,主人只是跟往常一样去上班了,只是这一次上班的时间很长很长,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回来了。所以八公每天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事,在傍晚一点时分跑到同一个地方去等着,期待着哪一天推开那扇门的正是自己的主人。

所谓感动,其实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第一天只是自然而然的事,第二天、第三天也只是一种习惯。可是习惯是一个可怕的事,如此习而惯之一直等下去,第一年、第二年乃至十年,没有人会轻易地说,他并不感动。因为别说是一条狗了,就算是一个曾经挚爱着自己的人,是否也有如此的耐心如此重复一件事,直达十年。就算全世界都已经忘记了帕克,八公却还在痴痴地守望着自己的主人哪天突然就回来了。八公的故事感动了火车站周围所有的人,人们会给它食物,让它一直生存在这个边陲的小站边上一直等着它的主人。一直到它老了,死了。也许可以说,八公是这个小站外一直坚守着的一种精神象征,而不再仅仅只是一条痴心妄想的老狗。

念念影评


念念影评(一)

记忆像鱼穿行在脑海中,童年的创伤,带来磨灭不掉的记忆,不断闪回的过去见缝插针,疼痛、伤感、困惑与迷茫接踵而至,人生选择中,慢慢找回曾有的点滴美好,都是曾经深爱的印记。张艾嘉执导的《念念》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育美是一个画家(梁洛施饰)与拳击手周永翔(张孝全饰)是情侣关系,育美的哥哥育男是一个为生活奔波的台东导游(柯宇纶饰),他们各自生活在诺大的台湾。然而,儿时的阴暗的记忆一直带给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印记。

创伤是一个现代性的话题,大都市台北给予创伤这一话题一个非常大的展现空间。不论是战争,还是屠杀等,这些都能造成极大的身体和心理创伤。影片一开始,望着天空、不断呢喃的育美,一直在找寻某种逝去的温暖。然而,天空并未下雨,也未出现颓靡的情绪渲染。人经常跟自己说话,不仅是一种心理的解压,而且是一种变相的宣泄。育男来到台北,试图寻找离家出走的母亲与妹妹,缺失的母爱在他的心中不断加深,以致于总会认为是母亲的偏心,才选择带着妹妹离开。儿时的周永翔一直被灌输成为一名真正的拳击手,却屡次失败,甚至因为视网膜的严重恶化而面临禁赛的问题《念念》在思考创伤和意识、创伤和身份、生存相关的问题,并展现了创伤人物心理的困扰。

两兄妹的心理困扰源自于父母的离异,内心的缺失让自己产生了严重的怀疑。育美喜欢低喃自语,用画作抒发内心的情绪表达,在地铁上,她似乎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急速画下,却在意识外,察觉到与童年记忆相关的画面。育男整天奔跑在台北与台东之间,用很少的时间吃饭,却意外遭遇到穿越时间的酒吧,在那里,等待着他的却是久违的快乐,现实本身与梦境的相互堆叠,更像是人的镜像的自我表达,当现实环境已经缺失的人(母亲)与事(玩乐)没有得到满足,在梦中便会变得甜美而幸福。现实的电话铃声则是一碗醒酒汤,将育男拉回到现实之中。父母的离异,两个有着血缘关系的儿女走上了人生不同的轨迹,却因为创伤记忆,变得有点另类。有时给人一种想要了解自我生命的感觉育美下地铁后,差点掉落,周遭的人会对她产生怀疑,在回家的小路上疑似看见男人;育男没有轻生的念头,却与朋友的相处有着隔阂,没有真正摊开心扉创伤记忆有别于日常生活记忆,创伤人物通过行为重演等方式再现创伤情景。于是,我们可以理解到,育美与育男与人的格格不入正是创伤记忆的影响所致。

全篇过去与现实相互穿插,不断推进故事的发展。母亲(李心洁饰)成为最为核心的人物,是她导致了育美与育男记忆的创伤。父亲只想以卖面为生,在一个小地方安静的生活,而母亲一直远离绿岛去更大的环境生活,与父亲(陈志朋饰)在观念上产生差异。执念之间,所有的平静被打破,一场分别在所难免。很多人都会觉得父母的离异不会对孩子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自孩子记事开始,所有的记忆就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堆积,以至于在长大后,碎片的记忆便会蜂拥而来。张艾嘉擅长用意念化的镜头推进人物内心世界的走向,不断出现的水中美人鱼的童话故事与水中不断游弋的女人成为最有代表性的意念的具象表现。相比较创伤带给人以噩梦、闪回等方式的重复逼真化的出现,这些拍摄于水中的画面则显得更加梦幻与美好。影片并没有给人以再次经历痛苦、失去甚至死亡的心理机制上的叙事的颓靡表现,反而带给观众一种超乎想象的内心表达。

创伤的延宕性、潜伏期、无时性和重复等特质,决定了创伤是一种孤独的情感体验。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孤独的个体,就算是亲兄妹,更别说是从小励志成了国家拳击手的阿翔(全名周永翔),影片后半段将镜头转向了这个更为孤独的个体。尽管他有自己爱的女朋友育美,却一直没法实现成为正式拳击手的梦想。雪上加霜的是,他的眼睛问题。对他来说,有限,只能用极少的时间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这些逝去的时间,却如流水一般幻灭。他需要的更多的是内心的一种弥合,他看见了自己去世的父亲,与父亲对话聊天,与父亲比拳,所有的一切却仅仅是他内心迫切需求的幻象,其实是一种自言自语的表现。因为他儿时记忆的缺失的父爱,让他不敢成为一名父亲。这是内心深处最私密的部分,却以一种缓慢的人物对白方式进行处理,更易于走近这个人物本身。正像张艾嘉《心动》中的初恋故事一样,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上的舒缓表达。当然,这三个人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是亲人的关系,一方面都是记忆创伤的受害者。创伤是具有社会的属性的,当社会、集体遭遇历史性创伤童年有关缺失的经历,个人创伤的证词和见证成为联系伤痛集体的纽带。于是,导演让我们能看到这三个人所经历的一切,便将这种见证与证词更为形象化。

影片《念念》一直贯穿着母亲讲给育男与育美的一个小美人鱼的故事,最终,这个故事渐渐弥补了兄妹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再次遇见;阿翔与育美生了一个乖巧的女儿,组建成幸福的家庭,很大程度上让阿翔的内心得到平衡。不得不说,张艾嘉在这部电影中的所有处理温暖而深情。作为一部文艺片,《念念》值得你慢慢体会。最后想说,一部好的文艺片同样具有市场号召力,拍了四十多年的电影的张艾嘉,一直在坚守自己的理念,拍自己喜欢的电影,不被市场所影响。

念念影评(二)

首映现场见到张艾嘉,短发、皮衣、牛仔裤,回答问题语速极快且声音洪亮,常常在每句话的结尾处加上一句你知道,但由于语速过快常常吞掉了道字,直接变成你造。人一紧张就会脑子跟不上嘴,想必张姐也是紧张的。《念念》是一部不那么大众的电影,对于观众的第一反应她一定也是有些担忧的,但她说她很平静,她还说人年纪越大就越要学会平和,她学习打坐,让自己和自己的内心交谈。

就像这部电影一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和一个不那么难懂的道理,却需要历练很久才能参悟的透一切幸福的前提是先要跟自己和解、先学会爱自己,没人能帮你,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的解药。所谓的念念其实就是先找个地方和自己痛痛快快的聊一聊。

正如张姐所说,《念念》是一部平和的电影,节奏缓慢,故事简单,音乐节制,不渲染情感上的碰撞纠结,也不铺设戏剧上的转承启合,只呈现人物的生存状态,沉闷的外表之下,情感却在不断的累积,当暗涌的情感到达临界点时却含而不发,转为娟娟细流在胸中涌动,剧中人物在自己和自己的交流中得到了慰藉和情感释放,观众也产生了一种自己想要和自己交流的冲动,把种种情绪内化为一种释然的情绪,这是这部电影最最成功之处。电影中那些色彩浓烈的空镜头和文艺气息十足的运镜和构图恰到好处的传递了一种平和、积极的情绪情感,一切都恰到好处,多一分则狗血、俗套,少一分则牵强、晦涩。

片中的三位主角既是戏中的角色,也像坐在戏外的我们自己,也许每个人都会有情感上的纠结,尤其是那种来自于父母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对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存怀疑,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会在性格上存在缺陷,无法断言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但大部分的人也许或多或少都会有,就像是阿翔想要获得父亲的认可、育男纠结母亲和妹妹为何不辞而别、育美对母亲的去世耿耿于怀,于是他们童年的阴影让他们无法活的舒展,只能负重前行,对于母爱、或者父爱的纠结成了一笔永远也还不清的高利贷。大人们撒手人寰,孩子们却始终活在他们留下的雾霾之中,就像是歌里唱的,谁也没有时光机器,就算是真的回去了又能改变些什么呢?

《念念》里,张艾嘉运用了一种奇幻的处理方式,让父子和母子在时光中重聚,长大了的孩子见到了年轻的母亲、父亲,他们像陌生人一样聊着无关痛痒的话题,看的人却十分感动,也许那些所谓的阴影和纠结只不过是没有机会再去和他们聊一聊天,所谓的父爱和母爱也不过是能和他们发发牢骚,再叫一声爸、妈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你懂了、也就感动到了。

当然,奇幻的情节只能出现在电影里,即使是电影,导演也用镜头告诉你,一切不过只是想象而已,正如阿翔在海边对着空气挥舞着拳头。筋疲力尽之后,他突然想通了,他得不到的父爱,但他却可以给予父爱,与其纠结得不到的,不如把自己的全力给予自己的爱,于是他成为了一个好父亲。在那个狂风大作的夜里,育男见到了自己的母亲,他突然发现母亲原来并没有不爱自己,她的离去也不是自己的错,于是他也释然了。

所有你纠结的、无法释怀的,终有一天都会变成平静和释然,这就是所谓的成长。

张艾嘉导演用一种简单、干净、透明的处理方法拍出了《念念》这个故事,本应该是狗血的剧情却拍的简单、动人、发人深省。这种平静的讲述方式,来自于生活的历练和对于人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所有的一切最终都要归于平静,而这种平静终究是自己给予自己的。没什么是放不下的,没什么是过不去的,与其纠结那些得不到的爱,不如努力把自己爱好好给与那些值得去爱的人,不留遗憾。

《念念》很文艺、很清新,没有丝毫的商业气息,是一部只有沉得下心,才能看得进去的电影。尤其是在如此浮躁的大环境中,能够安安静静的看这样一部电影真是难能可贵。在好莱坞和国产烂片横行的氛围中,《念念》这样的电影显得特别珍贵。

只有静下心来,你才能看见自己,所有的不愉快,念一念也就过去了。

念念影评(三)

文/表江

看多了质量一般的国产青春片和爱情喜剧,偶尔来个台湾文艺片,感觉也满清新的。《念念》比张艾嘉(微博)以往的作品都更文艺,之前的《心动》、《203040》、《不一样的爸爸》相比之下甚至都显得有点商业了,不过好几年没当导演的张艾嘉,看重的也许就是《念念》的纯粹。但文艺可以是贬义的也可以是褒义的,在《念念》这里,算是中性的,它并不文艺得十分自我,但也没有文艺出新高度。

《念念》打动我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柯宇伦扮演的育男在意识中穿越回去遇到母亲,让母亲再给她做一次蛋炒饭,母亲离开后和父亲一起生活直到父亲去世的育男性格变得沉默安静,再次看到母亲时情绪才略有激动。另一处是育男再遇妹妹育美(梁洛施饰),两人经历少年时期的痛苦终于成熟,情绪平静。家庭的破碎给孩子带来的痛苦是长期的,育男和育美都执着于母亲更疼爱谁这个问题,母亲出走后当第三者的行为也给育美留下了很大的困惑,育男在父亲的重压之下性格内向压抑,多年独自生活,育美在和阿翔的恋爱过程中也出现很多无法控制的情绪问题。阿翔也一味背负着父亲的期望而在为并不适合自己的拳击奋斗。

基本上《念念》的三个主人公成长时期的问题主要都来自于父母,中间张艾嘉采用了几处超现实的手法让他们和父母对话,并且在对话后基本上解决了内心的心结。育男是穿越回去,阿翔是想象和父亲钓鱼,育美是女性则是通过生育孩子来使内心变得强大。超现实的手法并不高级,也不值得鼓励,张艾嘉对这种手法的甚至有点生硬,尤其发生在育男身上的一些穿越戏,非常莫名其妙,即便有些有戏剧张力的段落,也完全赖于柯宇伦表演的不错。张艾嘉想表达的是年轻一辈和上一辈需要好好对话沟通的主题,但其实难沟通的是上一辈,基本上是他们的强压、自私,给了下一辈并不正确的人生方向。不过《念念》的励志在于三位主人公的问题在成长过程中都解决了,成长的痛苦就是当时作天作地,回过头云淡风轻。

张艾嘉最好的导演作品,我个人认为还是《心动》,可能因为《心动》跟个人经历有关,感受更为切身,而《念念》有点说教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心动》颜值更高,那算是金城武最好看的时期。

喜欢《费城故事影评》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心得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