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

解读明朝的历史_《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最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解读明朝的历史_《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解读明朝的历史——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

《万历十五年》、《中国近代史》是两本历史书,前者讲明朝万历年间历史,后者讲清末历史。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在前一阵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里被提到两次,高育良为什么成功?可能就是从这本书里得到了启发,本书着重说了六个历史人物,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但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表露无疑,维护皇权统治的“利器”竟然是道德,是礼,靠的是四书五经。于是催生出只讲道德不讲法律的文官集团。

其实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制度问题,两万文官抱团取暖,内部又分派系,皇帝很多事情是左右不了的,比如腐败问题,当时一个二品大臣一个月俸禄只有一百五十两银子,更不要提其他的小官了,所以地方官收取“常例”,京城大官收受地方官贿赂,想要励精图治,大刀阔斧的改革,像习近平总书记现在一样实行依法治国,使各级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更是难上加难。

礼虽然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却也是社会进步的巨大阻碍。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道德亦有阴阳。

海瑞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都知道,他是个大清官,抄家只有十两银子,但他断案的标准如下,令人不敢苟同。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可以想象,以“礼”断案可能得到真正公正吗?文人也有阴阳,张居正在我的印象里本来同他的名字一样,的确张居正有严厉,为国尽忠的阳的一面,但同时他也有任人唯亲,排挤对手,个人生活奢侈,放纵部下贪污的阴的一面。

更可笑的一点是万历皇帝和文官集团关于立储一事的争执,文官坚持立长子,因为长幼有序,万历皇帝一心想立自己心爱的郑妃的儿子为太子,最终还是抵不过数万名文官,也因此在万历十五年开始不理朝政,以老子的“无为而治”为借口,不上早朝。说到底还是社会制度问题。

后来满人入关,建立大清帝国,他们实行的重农抑商的保守统治。所以近代的屈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近代史那本书就不再写了,这段历史都比较熟悉。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明朝的皇帝_《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明朝的皇帝_《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皇帝,一个令人垂涎的职位。请允许我用“职位”来界定这个活生生的人。他是皇宫中万人仰慕的角色,一个小小举动便会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有道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他是皇宫中至高无上的存在,哪怕是个傀儡,也能够“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他是皇宫中人人渴望的到来,多少人翘首企盼他的宠幸……

可是,拥有无上权力的皇帝真的是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人吗?

不,不是。作为一个帝国的标志,遑论自由。

朱翊钧,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后世都称呼他为明神宗,年号万历,故后人又称“万历皇帝”。而我,总愿称他“朱翊钧”。

即位时的朱翊钧,年仅十岁。那时的他已经接受了四年的堪称魔鬼式的皇太子训练。明穆宗为他安排了一堆讲师进行辅导,学习治国方针、国家章程。本该天真烂漫的年纪,朱翊钧却只能在皇太子的路上一路向前,埋葬自己的肆意。稍有偏差,就可能万劫不复。

重担来得是那样的快。明穆宗的龙驭宾天,群臣的劝谏让朱翊钧登上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宝座,成为了皇帝。从此再无童年可言。

可是十岁的你,又如何处理国家大事呢?但好在你有一颗励精图治的心。于是在首辅张居正的建议、辅佐下,每天太阳初升时你就驾幸文华殿,听儒臣讲读经书。结束后批阅臣僚上奏的奏章,下午复回讲席,再读史书,练习书法,复习功课。只有每月逢三、六、九常朝之日,才暂免讲课。除此之外,即使是隆冬酷暑亦不间断。稍有懈怠,就会受到长跪的处罚。

记得当时你最爱书法,你得意洋洋地请张居正和其他大学士看你秉笔挥毫,期盼着他们的肯定与赞赏。可得到的却是书法课的取消,原因是书法是末枝小节,沉迷于此的大多是昏君。

你无法反抗,若是不从,“昏君”的高帽就会落在你的头上。你也无法去太后那里撒娇,自从你成为皇帝,亲情也变得虚假。好想抱一抱独自承受的你,告诉你,“写得真棒,加油!”

了解过这样的你,便不觉得十年后遇到郑贵妃_你的挚爱_时你的荒唐、反抗。她是你的知己,她从来不把你当做皇帝,而是把你当做一个普通的、有血有肉的“人”,在她的身上,你嗅到了久违的自由的气味。你不再是皇宫这座铁牢里孤零零的“犯人”,你与她肆意享受着爱情与自由的芬芳。读后感.

但随之而来的是立太子问题,你想立爱情结晶为太子,但群臣总以“立长不立幼”为由胁迫你。你内心痛苦万分,你可以反抗的,就像正德皇帝那样潇洒自在地活着。

可怜你心中的责任感时刻鞭策着你,你不能叛逆,不能一意孤行。这些苦你都默默承受,只因为你是皇帝。

后来,你想练兵,想出巡,申时行也不让。你被皇权束缚在了这座被称为皇宫的牢笼里,像一个“活着的祖宗”。

你看似拥有天下,却又一无所有。于是纵情声色成了你冷漠无言的反抗。世人诟病你中后期的荒诞昏聩,我却哀叹你金丝雀的一生。

愿你来生不做皇帝。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绽放光芒,拥有甜蜜爱情、温馨亲情、真挚友情。愿你来生自由飞翔!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500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500字:

万历十五年终于读完了,不管花费有多长,还是可以欢喜一下的。本书分为七章,讲述了明神宗朱翊钧到张居正到海瑞再到戚继光的身平事迹,涉及万历期间的政治军事文化哲学等各个方面,语言深奥,由此及彼,深刻叙述了万历年间总体的发展形势:政治上文官居大,即使是皇帝也受制于文官集团,并不能随性所为,即使在皇帝看来立嗣这等家庭内部的事务,也会以冠以国家社稷之名,而万般刁难,皇帝也不是万万人之上,言行举止均受到限制,并不能根据个人喜好作出决定。此时的皇帝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机构,一个处处受制的机构。皇帝没有了个人意志,即使宠爱的妃子也不能给出承诺,导致的后果是皇帝的怠政。由于明朝已经历经几百年,形成了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度、法律制度及思想文化,即使皇帝的怠政导致政权旁落,但仍能维护社会表面的安定,不至于使国家机器失灵。明朝发展到了后期,不能说皇帝都是昏庸无能的,但基本都不是伟大的政治家或皇权的热衷者,为此,文官或者宦官此时就会显得特别重要。张居正就是其中的代表。

张先生位为首辅之首,虽不是什么宰相,但凭借皇帝及太后的信任,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学士张先生在理政之期,确实是鞠躬尽瘁,但也是权倾朝野,既能左右皇帝的意志,也能凭借自己的喜好,控制人事任免,朝廷之中,只要是反对自己的官员,一概遭受打击,而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仕途必定坦荡。可以说,张先生任首辅期间,事事躬亲,奏章“票拟”也是张居正的意思。在国家制度上,张居正也是势在改革,为此也是得罪不少人。作为一个政治家,张先生处处以国家社稷为重,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张先生却以清廉自居,到其死后的清算之时,发现张先生的家底真可谓富可敌国,试想,在明朝向来以打击贪官为重的制度下,一向受人敬仰的大学士家底竟然能有如此多的财物,不得不使人怀疑之前张先生的一贯主张是否正确,张先生的人格何在,国家之前在张先生的领导下订立的制度是否正确。而受到更多打击的就是文官集团的集体攻击。当然还有一个人就是万历皇帝,对张先生言听计从的小皇帝现在也是困惑了,难道之前自己信任的人事物都是假的?或者仅仅是看在皇帝年幼而一直在欺骗玩弄?为此,皇帝很震怒,张先生也很无奈,因而对张先生的清算也更为彻底,只要是其生前任用过的人也大受打击,其子也不得在朝为官,家产也全部被收没。盖棺定论,张先生显赫之时受到万人敬仰,结局也是悲惨的,可以说世态炎凉,可以说罪有应得,更甚问为落井下石,但纵观整个明朝史,张先生的功德还是远远大于其过失,仍旧值得推崇。

至于活着的祖宗申时行,则是与张居正相反的典型人物,受中庸的影响,擅长妥协之道,洞察事事的阴阳两面。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产生矛盾之时,也能居中调停,缓和各方的不快。这与他能窥测旁人心情的能力及敏感之心息息相关,让人君和人臣互相迁就互让就成了其职责之一。虽然这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事方针并不能永远做到弥患补阙,但至少能带来一时的和解。申时行的无为而治的结果可能是在任时没有太大的作为,这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张居正治下的隐患还没有彻底消失,作为继任者的申时行也只能采取中庸之道。

此书没有具体写明朝的宦官制度,不过哪怕只知晓一点明史,都了解明朝宦官制度的辉煌,皇权旁落的对象除了文官,另一个就是宦官,在我的印象中,宦官都是奸佞之徒,全是马屁精,不过在看了本书之后发现,能当权的宦官都是知识渊博之人,而非鸡鸣狗盗之辈。读书笔记宦官被送到宫里,其中聪明机灵之辈就会被送到翰林院学习,与皇家子弟的授课老师无异,而毕业之后要替皇帝审核、归纳折子内容,因为明朝的奏章都是晦涩难懂的文字,日理万机的皇帝哪有时间一一过目呢,于是皇帝的伴读们自然就得担此重任了。试想,宦官如果是文盲,如何替皇帝分忧。

明朝治理依赖文官集团,而做官的风险也是很大的,按照我们的想法,当官当然是为了光宗耀祖,也是生财之道,但是明朝的俸禄却是极低的,甚至都无法养家糊口,这就自然滋生了贪污腐败的出现,所为一阴一阳,既有阳面道德伦理的维护,也有阴面私心贪欲的作梗。不贪点实在也对不起列祖列宗呀。但是有那么一位确实例外,铁面无私,即海瑞,他是官僚的模范,他尊重法律制度的程度到了一种死板的境界,伦理道德的坚决信奉者和执行者,对国家和人民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甚至可以自我牺牲,即使有被贬的危险,也是死谏,只要这种进谏是于国于家有利的存在。正是这种个人道德之长的优点,使其对治下的地区及乡绅也是一丝不苟,刚正不阿,不容有半点的疏忽,也不容任何的弹性之为。一方面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另一方面必然也会得罪权贵。海瑞试图在现有的国家制度下以个人力量对抗强大的社会力量,个人的冲动及过于自信的信念必然是不能成功的。政府不凭借技术和经济的力量扶持民众,仅有道德上的宣传,结果只能事与愿违。个人力量的不足加上政府的羸弱,导致的结果自然也不外乎个人的悲剧了,海瑞也不能善终。

说了文官,就不得不再提到武官,万历年间的武官制度是受制于文官集团的,帝国重文轻武,在军队的给养及军官制度上都不及文官。当权者看中一个将领应当具备的素质是勇敢粗豪而非头脑清醒,后者有文官就够了,组织上低能必然造成装备上的落后,导致的后果就是军队的战斗力与农村的民兵相去无几。而此时倭寇侵犯东南边境也是非常时机。戚继光由于与张居正交好,为此也得到重用,当然戚将军又岂是无能之辈,既有运筹帷幄的谋略,也有因地自宜的创新,自创有个人特色的戚家军,其发明的战法确实令人惊叹,各种兵种协同作战,并使用火器。当然戚家军也是在戚继光的严治下才能具备抗倭的过硬素质,即使练兵之时的小便也是过错,可见严厉程度。不过最终能达到应有的军事效果也是值得的。

书中提到的历史人物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作者在书的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大历史观的认识,从万历皇帝身上,我们才能更清晰的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个人是好是坏,一切的一切,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读史也是明鉴,万历十五年还是值得一读。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1500字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1500字:

自己本不是一个历史观很强的人,听说《万历十五年》是因为其在《人民的名义》中高曝光率,但当时只在kindle上粗略读过后便搁置了。最近一档综艺节目叫做《一本好书》,从万历皇帝的视角出发对该书进行了舞台剧式的演绎,看完心情久久不能平息,为一个孩子背负的王朝,为一个帝王无奈的抗争。

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而采取了传记体的铺叙方式。书中所叙,不妨称为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不论是主要人物万历皇帝朱翊钧,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官戚继光,哲学家李贽,他们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便是侧面提及的人物,如冯保、高拱、俞大猷,也都没有好结果。这种情形,断非个人的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时的制度已至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牺牲品而遭殃受祸。

1583年春的会试,万历皇帝询问与试举人,为什么他越想励精图治,但后果却是官僚的更加腐化和法令的更加松懈?是因为他缺乏仁民爱物的精神,还是在于他的优柔寡断?或许他已感觉到自己拯救一个看似坚不可摧实则摇摇欲坠的大王朝的无力。在与文官集团经历了长达15年的立太子之争,万历与文官集团彻底决裂,并开始长期罢工,直至1620年万历驾崩,帝国暮气,回天乏术,24年后,整个明朝灭亡。

看到此时,非常纳闷,为什么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的矛盾会如此之深,到可以终身不上朝?是只有万历如此还是明朝的皇帝均是如此?可能都是如此吧,他抗争过,尽管他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但被剥夺个人意志的他抗争不过2万人的文官集团,抗争不过没有法治只讲道德终要走向灭亡的封建帝制。万历登基时还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他曾经也勤勉朝政励精图治,关心国家和人民,可当一个摆设的皇帝真的是一件让人厌倦的事,罢了罢了。

关于张居正,因为其是湖北江陵人,印象深刻当年高考语文(湖北考生)的阅读理解就是选自熊召政的《张居正》,后来也听郦波教授在百家讲坛讲《风雨张居正》,虽不太记得清内容了,但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如泣如诉的语风难以忘记。“整顿官吏,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仓粟充盈,可支十年有余”。《明朝那些事儿》对他如此评价: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不说他身负绝学,改革创新,也不说他专断独行,表里不一,只是想不到在其死后遭万历清算抄家掘坟,曾经的亦师亦父,亦臣亦友的情谊可以变得如此决绝,不禁唏嘘,或许不止张居正是一个复杂的人,是人性本就复杂。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西班牙的舰队已整备出征英国,世界局势如是。而1588年1月17日清晨,“将星西殒之际,我们一个古老的帝国业已失去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戚继光的“鸳鸯阵法”最开始是从老板口中听到的,当时查了资料并没研究出什么所以然,待今日重读本书,发现“鸳鸯阵法”其实是因时制宜之策略,是在军事创新与正直妥协之间实现平衡的智慧之举。读后感

·

从古至今,改革都不是一条好走的路,充当改革家,既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更要有审时度势的大局观,从实际情况出发。同理到企业发展中,最完美最先进的改革方案往往是无法执行的,在妥协中务实前进,达成目标或许才是法则。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万历十五年间,发生的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的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历史并不是一人一时,或者一朝一世的孤立事件,而是有它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的。而要发现这种联系和规律,就不能拘泥于单独的大小事件,必须将它放在大视野下,才能看得明白”,此乃作者的“大历史观”。

正如王强老师在混沌大学《历史的凝视》课程中所说的,对过去有意识,对未来有觉知,这似乎将人类同动物区分开来。培养历史观,其实是让我们去了解历史的事实与真相,因为历史是时间的证人,是真理的光亮,是记忆的生命,是生活的导师。我们走向历史的同时,也在走向未来。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2000字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2000字:

《万历十五年》是一出悲剧。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和挣扎,但迫于环境,他们最终一一失败。失败的不是他们,是明朝,是时代,是万历十五年的所有人。

这场悲剧的核心,在于朱元璋的顶层设计能力太差,没有靠谱的治国框架,又非常的幼稚,最后沦落到以德治国。小时候看古装电视剧总觉得里面的事情都没法理解。

大臣们为啥因为皇帝立谁当皇后、当太子,吵得不可开交,以死相逼?大臣们为啥成天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吵来吵去?为什么倭寇这种东拼西凑的强盗帮,能对明朝造成那么大损害?为什么当官的人一定得四书五经,文章写的好?不应该考察管理能力什么的么?

事有反常必有因,因,就是这个国家的正直框架。在明朝,德是治国方略,德是行政依据,德是文官集团的底盘。德是治国方略。皇帝就必须成为德的最高代表。所以皇帝要不停的出席各种卵用没有,纯粹作为象征意义的活动,以此来强调自己的德。而文官集团会严密的监督他,因为皇帝有德,政权的合法性才能稳定,文官才能高枕无忧,这是文官集团的命根子。

德是行政依据。因为这个国家太大了,由无数个农村组成,国家的行政效率又太低。每件事情如果认真去判断,成本极高,文官集团是吃不消的,不如用规则极其简单的德来判断。所谓大道至简嘛。

德是文官集团的底盘。既然是以德治国,官员的核心能力也就成了德,所以,长袖冠衣,三滤长须,雍容雅正,成了文官的经典形象,至于能力,不重要。整个文官集团,基于表面上的共同信仰,绑定在一起,这就叫底盘。

在这个框架里,最开心的是文官集团,他们也是国家真正的主人。

对上,他们严格要求皇帝。不能有丝毫自身的特点、私信、个性,一定得代表好「德」。对外,他们打压武将集团。因为德既然是最高代表,稳定就成了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出了乱子,本身就是无德的表现,那武将的平乱,又有什么可值得夸耀的?再说,文官要求德行,武馆要求能力,文官自然看不上武官。

对下,他们基于「德」的要求治理老百姓。判案的时候,哥哥和弟弟,就判弟弟错。穷人和富人,就判富人错。丈夫和妻子,就判妻子错。对事实的考量?他们才不在意呢!

对内,他们组成一个个利益集团,相互间争斗的极其厉害。几乎每一次朝堂上的争端,或者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被用来党同伐异,维护自身利益。对自己,他们表面标榜道德,背地里极尽私欲。即使比较清廉的官,也觉得搞些灰色收入理所应当。在这个以德治国的框架里,你会发现,一切都解释通了。

大臣们为皇帝立谁当皇后、当太子,吵得不可开交。是因为皇帝违反了立长的道德规则,而违反道德,就会触动统治合法性的根基。大臣们成天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吵来吵去,表面是为了小事,实际是为了铲除异己,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都是利益。

倭寇这种东拼西凑的强盗帮,能对明朝造成那么大损害。是因为武将被打压的过于厉害,军事极端不受重视。当官的人一定得四书五经,文章写的好,而不应该考察管理能力。因为以德治国,官员的核心能力,就是德。

在这个诡异、崩坏,江河日下的系统里,很多人在做着自己的反抗。万历和正德发现文官集团表面冠冕堂皇,背地极尽私欲的真相,决定不再合作,一个不上朝,一个成天出去打仗。

张居正想要中兴明朝,整顿税收,大权独揽时尚能推动少量地区执行,却触动了文官集团的利益。所以一死,所有改革全部恢复原样,自己也身败名裂。

申时行吸取了张居正的教训,不再强力推动,改成和稀泥,努力在协调各方利益的情况下做好事情,缺只是小修小补,还被文官集团骂道德不够。海瑞选择相信德,过的一贫如洗。但受时代所限,他判案仍然是根据德,而非法律。同时他太扎眼,为整个文官集团所不容。

戚继光非常现实,从小兵用的武器、战术,到治军方略,战略战术,都按照实际情况来。该送礼送礼,该送美女送美女。即使这样,在他的靠山张居正倒台后,他也被迅速罢官。

李贽的悲剧,不在于最后的自杀,而在于他从来没有圆融一体,自身思想前后矛盾。他希望能弥合文官集团的私欲和道德,这几乎不可能。「万历十五年」里的每个人,就这样在激荡和反抗中走完了一声,迎来最终的大失败。以上,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框架。这个框架不仅能帮你更加理解明朝。其所揭示的问题,很多在当今依然存在。比如老百姓期盼清官,缺不呼唤法制。一堆人对封禁咪蒙弹冠相庆,缺又对另一些封禁的内容扼腕叹息。德治的弊病,思维的惯性,早已延续了几百年。

而这本书带来的方法论,则是大历史观。历史里的八卦,个人的命运,各种奇闻异事,悬案迷踪,都并不重要。要把眼光拉长到三五百年,看到大的历史脉络。观察不妨细致,格局却要宏观。这句话,是对《万历十五年》最好的注脚。

相信《解读明朝的历史_《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