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边城有感800字

读边城有感800字

美从悲来_读《边城》有感800字。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当我们细心阅读完一部作品后,就会有独到的见解。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你会不会在看完一本书籍后写一份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美从悲来_读《边城》有感800字”,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美从悲来_读《边城》有感800字: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边城》的结尾,作者并未直接点明翠翠最后会如何,而是留下遐想,令读者回味,大体上讲,这个故事是一个悲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前的边城是美好的,翠翠与祖父在临溪的白塔下渡船,无拘无束的生活,而傩送则与他的大哥在端午节上捉鸭子,他们过着如童话般美好的生活。

可一切,都随着时间而变化,祖父去世,大老也离开了人间,正是这种种因素,导致翠翠与傩送无法真正生活在一起,可也正是这一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正如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才能更加震撼人心,这难道不是悲剧中的美吗?

而傩送去流浪却也正是情理之中,是因为他与大老相比较导致大老南下,间接导致大老死亡,他对于大老是愧疚的,他确实十分喜欢翠翠,可这也同时是他的内心十分纠结,惟有出去,离开这里,才有可能洗刷这份愧疚,如若不离开,两人反而会因为大佬而无法真正幸福,作者并未点明结尾,傩送是否会回来,留下一个谜,使人遐想,“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不正是悲剧中的美吗?

翠翠的爱是超越世俗的,不求于名利,可这如此接近于自然的爱,却无法真正收获结果,她是十分喜欢二老的,可她并未去争取,她所做的只是等待,他的祖父为她争取,可闹出了误会,间接导致祖父的死亡,可这也更加坚定她自己“等”的决心,无人再会帮她。读后感

每一个故事都有结尾,而对于《边城》,或许以悲结尾,才会更好吧,令人惊叹于美好,更惊叹于美好的破碎,悲剧的美,才令人更加深刻。作者:万裕明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朱光潜《谈美》有感


最经,我阅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颇受启发,收获良多。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美学这一陌生学科的大门,让我第一次真正领略到美学其独特的知识魅力。最难能可贵的是,朱光潜先生能够用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原本深奥枯燥的理论分析地如此客观、如此透彻、如此深入浅出,让我们这些美学的门外汉也能读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读完这本书,头脑里不是堆积如山的理论包袱,而是一种通透的、简单()的、贴近于生活的印象,这也就使我在阅读后收获了更多的知识,以下就是我对于这本书内容的一些总结和概括,以及我在阅读后的所想所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本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章节间的思路连贯,层层深入,其间的论述有理有据,语言深入浅出。本书主要探讨了关于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美是什么,美从哪里来,美具有什么特点,美与自然的关系,美与实际人生的距离 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美学问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朱光潜用客观、精确、凝练的语言对其加以分析和论述,使读者初步了解和认识美学,正如朱自清在《谈美序》中所说:“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书的第一章到第三章重点论述了美感是什么,美感从哪里来的问题。在

第一章中,作者以一颗古松为例,将人们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态度加以比较和区别。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所以,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在第二章中,作者强调要以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的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华丽丽的分割线------------------

长时间不曾读书,更不曾这么认真的读书。《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学出版)又名《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到底什么是美? 为什么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先生告诉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性,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研究。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讲心理。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理论。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个疑问,自已认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义吗?

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非常费力。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无声告白》读后感800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无声告白》读后感800字:

作者以散文的清淡与美感,讲述了一个特别沉重的故事:迪莉亚,一个父母眼中的掌上明珠,尤其是母亲心中极大的骄傲,但是她死了……关于迪莉亚的死,家庭中的每个人的心情状态、情绪表达、肢体动作、心理转化等等被作者描摹地很是到位。

感觉作者写的特别好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家长带给孩子们的影响有多大,迪莉亚的外婆是一个非常传统女人,也是家政课老师,她认为女人的天职就是家庭,但是迪莉亚的母亲玛丽琳并不这么认为,她像只不安分的小鸟一样开始横冲直撞,最终因为遇见爱情而甘守苦涩,于是,玛丽琳将自己的一些梦想,成为一名医生,无形之中加在了迪莉亚的身上,而年幼的迪莉亚最终因为承受不住父母的期望而选择了自杀。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着父母的影子,原来的时候不觉得,当渐渐长大,会发现一些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是受了父母的影响,我们后天的教育规避了其中一些,所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跟父母又不一样的地方。

另外我觉得文章非常好的一点是,它从来就没有说教,只是行云流水的生活,在真相背后被揭开的时候有一种恍然,这一手法,有些类似《解忧杂货铺》。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这本书封页上最显著的一句话,也是对我最震撼的一句话。摆脱他人的期待,真的太难,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都不是独立体,我们都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在我们都没有察觉的时候,我们就被影响了。可能我们内心或者大脑觉得,自己对于他人行为的不赞同,但是有时候不知不觉我们也在变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这种情况说不清对还是错,总而言之,我们被他人给影响了。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吧,我们不喜欢一首歌,甚至到了讨厌的地步,但我们会在无意识的时候哼唱出来。我们管这种现象叫做洗脑。所以,要想真正摆脱他人的期望和影子,我们必须学会反洗脑。

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就更难了。因为有时候我们找到的自己,并不都是我们喜欢的样子。身边有位朋友,其实我特别地佩服,Ta在寻找Ta自己的时候发现Ta自己的并不好,或者说离自我期望有点远,Ta开始了艰难地自我斗争。人,其实说服别人容易,说服自己难,我的这位朋友最终做到了,Ta做到了自己喜欢的样子,也成为了大家喜欢的样子。

想变成真正的自己,需要太强大的内心,也许正如范老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才行。我们可能做不到,但是我们也得努力做到。作者:阿拉平平

高中生读边城1000字有感范文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你读过这本书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边城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生读边城1000字有感范文(一)

“有一小溪,溪边有做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很是纯朴,很是简单啊……

在这样一个纯朴的人家、乡村小镇中,充满了“美”与“爱”。这,便是沈从文的《边城》给我最大的感想。

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和一位保有着中国传统美德的老人,祖孙俩相依为命。他们以摆渡为生,不管晴朗炎热还是大雨磅礴,爷爷总是为别人摆渡,女孩翠翠也总是陪着爷爷。祖孙俩的情感令我羡慕,但他们的家境也令我很是心寒。

平凡纯朴的生活,怎么也抵挡不住爱情的闯入。

每个人的爱情都会有萌生、觉悟、执着三个阶段。已是亭亭玉立的少女的翠翠在小镇看龙舟时,她的爱情种子萌芽了,因为她见到了傩迭。第二年,在小镇看龙舟,他们再次相遇,但这时傩迭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就这样,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开始了。

天保与傩迭俩兄弟知道了对方的心思之后,公平地展开了对决,但哥哥天保知道自己会输,也为了祝弟弟幸福,选择了去闯滩,却不幸遇难。故事到这本以为会有一段美好故事开始,却不是这么如人意。傩迭独自离去了……

在那以后得雷雨天气里,爷爷去世了……这使原本还沉浸在悲伤中的翠翠,不得不转瞬成为一个大人。最终,她像爷爷一样,以摆渡为生,一直守在小溪边……

每个守护在一个地方的人也许是单纯的尽职,但,也许是等待……等待一个重要的人,这样的等待也许会有效,但,也许只是徒劳罢了……

边城,茶峒,同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俗纯朴的地方。这里,没有利和益、权和势,这里有的,只是真诚相待、友爱、纯朴、善良和天真。面对如今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那里,是人们向往的天堂吧……

高中生读边城1000字有感范文(二)

“二十年来生者多已成尘成土,死者在生人记忆中亦淡如雾,惟书中人,俨若可以不死。”

那样一个少女,在古老、寂静的水乡叙述着她羞涩的爱情。在那样一幅山水迷蒙的画卷中,永远印刻着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那老人永远想要保护那女孩,而那女孩永远需要那老人的呵护,因为那是她唯一的亲人。

黝黑的皮肤,清明如水晶的眼眸,让两位年轻人爱上了她;如燕雏般渴求的眼神、寻求依靠的目光,让爷爷不忍离开她,并为之操劳终身;不知不觉到来的青春,蒙上羞涩,带着些许萌动,最终却无法掌握命运。

翠翠,翠色如翠竹,亦脆弱。

爱情来得如此简单,几面之缘就让爱苗滋长于心。然而旁人的促成似乎更多于本人的意志。旁人并没有强加,而他们其实早已心意相通,只是不曾表露。隔着山水,这感情来得如此朦胧。

爱情却进行得如此艰难,没有兄弟间的角逐,只有全身而退。是为了翠翠的幸福而退出这场游戏放她走,还是为了兄弟间的情谊,不忍抹杀。最终牺牲自己,让爱成为一把匕首,将自己的心割裂。

那段时间,那老人似乎在城内城外跑得很忙,然而更奠定了结局的悲凉:

爷爷终究死了,翠翠等待的那个人,他是否知道翠翠在等他呢?他是否会回来呢?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在这个寂静的水乡,从未说出口的“爱”字,从未流露过的感情最终让一切心绪归于平静,却让人心如止水,望眼欲穿。

纵有“有情人终成眷属。”,却也有命运弄人。为命运所掌控,让他们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离,悲剧早已奠定,让所有臣服者绕着既定的圈走,默默无言,只剩泪水。

为何只剩守候,为何要守望幸福,为何让萌动的心羞于见天际?若是成为命运的掌控者,也许一切都会艳阳高照,照开愁云密布,照亮城里城外,照亮左岸右岸,照亮山水两头。水的一头会有鸳鸯共双溪。

全境抑郁到不能自已,然而让人不忍逆转。

高中生读边城1000字有感范文(三)

总觉得《边城》这样的书,是该静下心来好好读的。无奈我平日没有足够的时间细细品味,也便不想去读。那日闲来无事,偶然捧起这本书,竟在恍惚之中被领进那如梦如幻的世外桃源。

边城依山傍水,风光旖旎,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只留下静谧安详。一脉清流缓缓流淌,洗净人们心上的垢污,小小山城里淳朴赤诚的民风撼动着我的心,不由让我生出几分羡慕。

溪上总泊着一只渡船,老船夫一辈子毫无所图,只是一心一意地用这只渡船载渡来往的客人。他与这渡船定是产生了感情的吧。渡船同他来回渡客,静静感知周遭发生的一切。这渡船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往来的游客,也承载着这小城的记忆,还有专属翠翠和老船夫的故事。翠翠一定曾在心底将满腹的心事说给这渡船听。渡船不能言语,可它定能明白翠翠的心。

溪边一白塔,默然耸立,在高处俯视这个小城和城里的一切。它不忍看着那纯真可人的翠翠在渡船上为等待心上人的归来黯然落泪,终于在暴风雨中轰然倒塌。那场雨带走了守护着翠翠的白塔,带走了陪伴翠翠多年的渡船,也带走了翠翠唯一的亲人。老船夫终日为翠翠的婚事担忧,却没来得及看见翠翠拥有幸福, 就带着对孙女的挂念离开了人世。

同时爱上翠翠的两兄弟天保和傩送没有反目成仇,选择了不同的方式为自己争取翠翠的心。二老的歌声有如山间的竹雀。自他开口的一刻,大老已经预知属于自己的命运。大老决然出走,却被无情的茨滩漩水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而自责填满了二老傩送的心,他放弃了与翠翠的爱情,放弃了那个深深惦念着他的人儿。

这个凄美动人的故事没有华丽的笔触,从头至尾都是淡淡的细腻真实,卓然清丽的美感使我的心头空落落的。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我仿佛看见翠翠已成长为温婉清新的成熟女子,坐在船头痴痴等待心上人的归来。

记忆里仍有那个女孩的影子,黑黑的皮肤,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分外绰约动人。

从读书到出轨_读《轨》有感1000字


从读书到出轨_读《轨》有感1000字

周末,在那个进出了20多年的学校图书馆,我被管理员怀疑了身份,在出示了教师证件后才被允许进入。踏入那个熟悉的地界,视线之内的确都是20岁左右的来这里复习考试的年轻面孔,我这个大妈级别的周末阅读者被质疑身份也是情理之中吧。不知是因为互联网的兴起,还是金钱带来的超前繁忙,有闲暇有兴趣坐下来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却又与各种网络小说读者趋之若鹜的真实场景对比强烈。看来不是人家不喜欢看书,而是不再习惯在固定的地点、环境、翻一本沉甸甸的书。网络文学亦如互联网一贯的呈现模式,只求吸引眼球的繁花似锦,无需精雕细琢的文学修辞。新媒体的文字从来都是可以夸张的、杜撰的,甚至谣言四起的,但白纸黑字的杂志报刊却会让所有的撰稿人不得不守住内心的底线。所以,网文读多了人会变得浮躁、多疑、焦虑甚至无所适从。这个时候,如果有人送来一本久违的纸本小说,并且能够从开篇的情节就让你无法释手,自然就如同在喧嚣的都市里身处清净的咖啡馆一般,细细品味细腻的文字,随着作者勾画的那条路一直走下去,直到一切真相大白,才惊觉原来在我们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生活轨道上,也会有希区柯克式悬疑发生的概率。

曾经在读书前跟友人玩笑,如果书名叫《出轨》,或许更迎合了大部分读者的需求,友人笑笑回复了我一个字“俗”!一天一夜的时间,我痴迷地陪伴在林水清的世界中,看着她在庸俗的市井生活里挣扎,看着她在出轨还是不出的情感中纠结,看着她在突如其来的变故中无助哭泣,看着她在抽丝剥茧后的真相面前的一声叹息。出轨么?想清楚再决定吧!

因为这世间从来都没有秘密。如果没有青城告诉胡凯那个秘密,如果没有美溪告诉秀芹那个秘密,如果没有月琴告诉美溪那个秘密,如果没有张波告诉青城那个秘密,如果没有胡凯告诉水清那个秘密,如果,如果,如果…那么这个小说里曾经发生的一切都会永远是秘密。秘密总会被揭开是因为没人能真正守住秘密,也包括出轨。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轨迹的下一步是直线还是曲线,抑或更悲观一点地假设可能是个断点,我们能留给自己和亲人的明天是阳光灿烂还是倾盆大雨,取决于你想制造多少不堪揭开的秘密。很喜欢李玲写的书序“人每走一步,都带着当时当地的情感和思考,对与错,是与非,都只能在某个未知的将来才可揭晓,这就是人生的无奈,却又是人生的奇妙”。生活的轨迹,可以是三点一线,可以是每天绕城的奔波,如果把握不了明天,那就忘记昨天的爱恨情仇,好好珍惜今天吧。

友人很年轻,却在平淡无奇的都市生活中制造了一起希区柯克式的悬疑大案,让人从“出轨,可能会死人的”浅显结论中重新审视自己,审视生活,审视近在眼前却可能抓不住的未来。如果小说叫《出轨》,那么真的俗了,如果小说叫《死亡约会》,又太侦探了,果然《轨》很恰如其分地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相信《美从悲来_读《边城》有感8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边城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