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陶行知读后感600字

陶行知读后感600字

陶行知先生与他的孩童教育理论读后感心得体会。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陶行知先生与他的孩童教育理论读后感心得体会》,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陶行知先生与他的孩童教育理论读后感心得体会

作者:黄心悦

【摘要】陶行知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将自己的思想主干融化进自己每一时间段修改的对孩子的理解透彻且纯净。他在论著中强调孩子们先天的本真与创造力,强调每个人都可以做老师也可以做学生,社会是教室,自然即老师。本文就陶行知先生的儿童教育理论为主题,分成著作背景,著作内容介绍,对著作的评价以及现实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评述。对“以孩童为本”和“大人们要变成儿童”写出了细致的感触。

【关键词】陶行知;儿童教育;教育者

一、著作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历史背景

20世纪20年代,那个让现代几乎所有文人热血澎湃想要回归的年代,那个思想的碰撞与开放在今日完全不可想象的年代。思想文化领域兴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西方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强烈的碰撞。

新文化运动让中国的教育实践者对全世界的教育体制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实践,新民主主义教育开始萌芽。

但是新旧文化碰撞的同时,中国沦落入了战乱的时代,贫穷和不安全感开始笼罩全国。各位有志爱国之士在各个方面奋起勃发想要争回国家主权,并渴求和平。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便是在此番政权的动乱变更中摇摆起伏的。他为了适应中国农村的现状,让更多的人们获得知识,开始推广“普及教育”,强调“人人都可以当老师”。同时在国外留学之后形成自己生活教育,由做中学的一派唯物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并且就如他所说的那样,从“做”开始出发,从生活出发。

令人感喟的是,除了教育,陶行知先生在动乱时期一直四处奔走为中国的主权劳心劳力发表演说,追求和平。但是抗日结束后,本以为可以舒缓一口气的人们,却迎来了内战。陶行知先生终是没有看到新中国成立的模样,在向国民党宣战的几天后,因为整日整夜整理文稿而猝然离世了。

那是一个动乱但是美好的年代。那时的学界,随便搬出几个都是一等一的大山,不像如今,连山丘都难以寻找。

(二)作者思想背景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有很多转变的。17岁的他本就读于赴杭州准备进入广济学堂学医,因为不满学堂高昂的学费和对非基督徒的歧视,三天后便愤然退学。但在21岁时,陶知行先生,在《金陵大学学生陶文濬的信仰自述》中提到“约有四年了,我的心灵一直是个战场,耶稣基督和撒旦为占有他二战。耶稣最终得胜利。自这一刻起,我就成了他的追随者。”

又或是在陶先生20岁时,他深信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从“文濬“改名了“知行”。在1917年从美国留学归国之时,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陶先生改名为“行知”,字与字翻的筋斗把先生内里的想法很明确直白地吐露了出来。再往后,陶行知先生创造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提出了“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科学论断,并指出行和知是在不断地盘旋升华的,又改名成了单字“衡”。

在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课时,老师为我们剖析了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异同。听课时便一直将其与陶行知先生联系在一起。从“知”到“行”到“知行”不断循环得到的“衡”,算是研究的完善路程,也是陶行知先生的一生。

刚看到时,我便在想“先生也真是愿意改变。”我从来不觉得“善变”是个贬义词,相反我觉得这样的行为令人觉得纯粹与感动。没有体会到基督的好时,就算是强迫,就算是利益与它息息相关,还未成年的陶行知先生便已经有了自己心中的判定,不愿信教受洗就是不愿信教受洗。后来信教了,是因为感受到了其本身的魔力。改名也是,一个人的名字相当于他的象征,有多少人在不敢或是懒于甚至因为拉不下面子不愿向外吐露自己大方向转变的内心,但于陶先生,他敢推翻以前自己的思想,也敢承认自己从前的不成熟再将新的自己用最直面的方式展现出来给众人。

陶先生的中年时段是最令人心血澎湃难以忘怀的,从1927年3月15日晓庄师范学校的正式开学起,在我心中,他的“行”才真正活了起来。老山脚下的小庄,变成了劳山脚下的晓庄。日出而作的,是新时代的晨曦。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听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他在写有关乡村教育文章的时候,就经常提及要用爱去播撒教育。

在爱的基础上,再有他堆砌起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相关适应时代适应当下,尽可能让所有人能够学习到知识的教育体系。

1930年4月,陶先生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中开头便是“三年前的今日,老山下的小庄出了一桩奇事。他们是来扫墓吗?香烛在哪儿!强盗来分赃吗?如何这样客气!他们是开学呦。开学?学堂在那儿!?连燕子都不肯来的地方忽然这样热闹,奇怪得很!”

明明是一段很干净没什么内容的文字,读来却紧紧捉了我这个读者的眼球。在小学作文教学里,我们一直强调真情实意才能够传达情绪。随后文章的每一句话,都让人想要摘录下来。连看的人都不自觉的心潮澎湃,我很难想象在陶先生讲话时,下面学校成员们的心脏,会弹动得多汹涌澎湃。

他说:“学堂是有的,不过和别的学堂不同。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下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室,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太阳月亮照耀他工作,一切人,老的、壮的、少的、幼的、男的、女的都是他的先生,也都是他的学生。晓庄生来就是这样的一副气骨。”

他说:“晓庄可毁,爱不可灭。”

读到这里,本来读得半透的那些教育理念,在我脑中全都破散了。文字变成了可以触摸到的东西,内化进了自己的心里。有些文字是工具,但有些文字,是承载着感情的活体。我可以不凭借着任何照片就想像出晓庄的模样。就像先生在《护校宣言》中写的那样“我们想不到人间有什么势力可以把他们连根拔掉。”。

蒋介石在民国十九年四月十二日下令通缉陶行知。

士兵们查封晓庄,但晓庄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朱笔大封条竟不知贴在何处。

陶先生说,晓庄已撒出无数的种子,这样的学校是无法封闭的。

再往后,因为动荡的时局,离开了晓庄的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一直在积极谋求教育救国的途径。创办“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上海工学团,组成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在他1933年所作的文章《小先生与普及教育》中,很直观地提出了“人人都能做老师”的观点,普及教育开始被广泛推广。1934年2月,陶行知在自己所创刊物《生活教育》中发表了《生活教育》、《普及什么教育》、《小先生》等多篇文章,同年的7月16日,他在发表的《行知行》之中明确提出了自己“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并且正式改名为陶行知。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书笔记摘抄及心得感悟!

【经典摘录】

我们要用教育的力量建设新中华。

我们要用教育的力量,叫日本人回到日本去改造日本。(《今后中华民族的使命》)

【若有所思】

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古往今来,国难当头之时,冲在前面的,往往都是那些平日里敦厚寡言的“弱冠”。

读此文,知陶老先生之侠气,不输武穆、文山。这样的一位老师,站在学生面前,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

不由想到:“技艺”略逊却铁骨铮铮的老师,和“技艺”超群却奴颜婢膝的老师,谁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由此可知,教育之“道”远重于教育之“术”。学“术”,终究只是落个皮毛,修“道”,方是不二法门。

须知,任你口若悬河舌灿莲花,都不敌四字:以身作则。

【经典摘录】

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通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

中国教育的第二个普通的误解,便是一提到教育就联想到笔杆和书本,以为教育便是读书、写字;除了读书、写字之外,便不是教育。

【若有所思】

这篇文章是对“朱端琰”的回信,写于1929年。

朱端琰是何许人也?问了度娘一整天,没有丝毫收获。从陶老先生所回答的几个问题来看,他的提问挺尖锐的,如“要明白火星是否要到火星里去?”“分子运动等如何可以明白?”“如何可以了解哥仑布探获新大陆的故事?”“如何可以得到飞机无线电的知识?”读书笔记“做不完的就不要学不要教了吗?”“科学家的发明、哲学家的理论、宗教家的教义都是从‘做’上得来的吗?”“晓庄因实行教学做合一不就忽略了看书吗?”“教学做合一不太偏重技能而忽略知识吗?”。

正如前文学习《“伪知识”阶级》时自己也曾提出的近似于无赖的问题一样,这些问题都直奔陶老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所提倡的“只有从经验里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而去,而且,这些问题天文地理宗教科学几乎无所不包,照此推断,难道是故意挑衅之辈?

但又感觉不太像,一是本篇开头陶老先生说“第二次手书,业已拜读”,如果只是单纯非难,估计不会如此耐心,倒像是有志于实践陶老先生理论且有疑问亟待解决的人;二是从陶老先生答书的语气来看,对每个问题都十分诚恳地进行了解答,无丝毫不耐烦之感,也无任何“意味深长”词句,从上文陶老对日本人尚且金刚怒目的性情来看,不像能对挑衅者隐忍至此。

说实话,阅读过程中,陶老先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些地方并没有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或许,是对他的教育思想了解尚过于肤浅,期待今后继续学习中能有精进。作者:东篱

《陶行知生活教育导读》读后感400字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生动鲜活的生活现实,学生就能感悟、领会所学知识,从而构建数学模型。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要求学生每人带一本日历,观察每个星期的七天,即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不断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然后提问:一个星期七天的出现有规律吗?经过讨论,学生在这一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很快理解了循环小数中的几个重点词不断地、重复出现、无限,为学习循环小数的知识找到了生活事实。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两篇)


早在读师范时老师就给我们介绍了陶行知,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为人民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最近我仔细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内容论述精当,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是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至于偏狭”。以社会做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是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做一个身强体健、品行端正、学识丰富、能力高强、兴趣高雅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为主,言教为辅。还可以学习名人伟人,教育学生做人。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更主动),用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贯彻在实践中去。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正是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实践课程之一。其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的数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依托不同的学习内容,从思维、感官、行为、语言等各方面培养学生“做”的兴趣和能力。许多成功的数学课例表明,只要教师能在“做”中教,学生就能够快乐地在“做”中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和发展。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我们教师既不能“面目狰狞”,又不能“唯唯诺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必须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基础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宽容和引导,更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爱的关怀。老师和学生要充分沟通,老师不仅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感情、独立意识,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建立健全的身心;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错误和缺点,也要求老师毫不犹豫地批评、校正,加以引导。宽容不是纵容,引导而不能误导,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指出他们的不足,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和尊重。

让我们以“生活教育”为本,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修养;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让学生在“做”中学,凭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500字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书笔记500字:

未认真读陶老作品之前,就已久闻其“生活教育”大名。

“生活教育”应该是“生”的。学生是有生命的,绝不是我们手中的复读机,不能以其对标准答案复述的准确程度来做唯一评价标准;教师也是有生命的,绝不是车间流水线上的一台台机械,不能单纯用工业化的数据来评定其“绩效”。所以,教育也应该是有生命温度的,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其让一个孩子能进重点大学但还需要母亲去给他洗衣做饭,不如让他走出校门后能够以一个独立、健全的人过平凡普通的生活。

“生活教育”也应该是“活”的。知识是活的,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所以不能死守那一本本教材;方法是活的,适用于这个孩子的未必适用于另一个孩子,适用于今天的未必适用于明天;过程是活的,不必非得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环境是活的,不必非得拘泥于一室之内……遗憾的是,我们总要面对太多的“规则”甚至是“细则”。

有“生”,有“活”,孩子们才能生龙活虎,教育才能活色生香。

经典摘录摘抄:

1、“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

2、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也要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否则一入社会,便现出手慌足乱的情状来。(《社会即学校》)作者:东篱

《陶行知先生与他的孩童教育理论读后感心得体会》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陶行知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