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600字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600字

《从唯一之词到任意一词》读后感心得体会。

爱迪生曾说过:“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有怎样的格式吗?在这里,你不妨读读《从唯一之词到任意一词》读后感心得体会,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从唯一之词到任意一词》读后感心得体会:

批评家敬文东的《从唯一之词到任意一词》一书终于被我慢悠悠但认真地读完了。这之前,我曾自我安慰式地对他说,我看书很慢,可看一本顶人家看三本。这当然是玩笑话,中间也有被个人写作、家庭琐事等不断纷扰的原因。而这本书,确实给我付出的时光带来丰厚的回报,和极为丰富密集的思考和重要的警醒。

敬文东曾说,他眼中的文学批评“既不臣服于文学创作,也不负责指导文学创作_它平行于文学创作”,这是我第一次阅读他的批评专著,我觉得从他批评的独特角度、对诗人文本的深度解析等方面,可以说他坚持甚至做到了忠于他对文学批评所提出高标准的写作定位。

这本书读来引人入胜但又时常令我想放一放,这也是为何读它花去了我不少的时间的原因_它需要我调动更多有关文学创作、社会学、哲学、心理学以及个人生活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回忆与思考,以帮助自己理解和审视他书中的言论。在阅读方面,我一直要求自己秉持开放的态度,但又不放弃保持怀疑的原则。一本书之所以带给我愉悦,除了书中精妙的论述与思想,审视和验证它们所必须经历的思考过程也尤为重要。

坦白说,开始读它,并不习惯书中占了很大篇幅的注解。它总令我分神,当我读完当页的注解,思绪已跟着飞走了,而且我会跑去找注解中所提到的比较陌生的书或人物来阅读。等绕了一圈回来,几乎忘了之前正文读到哪儿了,这让我既欢欣又懊恼。儿子的阅读速度一向很快,他要我试着不要去理那些注解,先把正文读完,有需要再回头去查。后来证实,这建议十分有效。

阅读敬文东之初,曾对其文旁征博引有所疑惑:为什么他常对一个观点要引用古今中外的文化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与论证(这恐怕是他的文章区别于他人的重要特征),而这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看似不够自信,也稍显啰嗦,更有炫耀之嫌。后来得知他原本是个理科生,在一个访谈中他说,“在回望来路时,我希望自己能看到事项的生长点在何处,它曾经历了哪些波折,哪些游弋和犹豫。”众所周知,理科生做事素来逻辑缜密,访谈中的话又清晰地道出了他的内心,他希望以自身成长的轨迹为论述的展示视角,并使读者既明白他的观点也明白形成他观点的脉络。我想,这或许和他从事了多年的教育工作也有些许关联。

书的副标题是“欧阳江河与新诗的词语问题”,显然是借对诗人欧阳江河新诗的分析为核心内容展开论述的。欧阳江河是我国新诗写作这一百年来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独特的诗歌风格与写作思维,值得任何一位诗评家仔细研读,是有志于诗歌批评的写作者无法绕过的研究对象。敬文东与其同为蜀人,对其多些关注是很自然的事。尽管在阅读本书之前,已在微信平台上读了些敬文东的文字,对其批评风格有了些了解,但那些文章毕竟不长,各种批评维度的展示都不如这本九万字的论著来得清晰。

我读这本书基本上可以用“震撼”或“吃惊”来形容,倒不是没读过和它一样犀利睿智的批评语言,而是在当下中国批评界,尤其是对名人的作品的批评,已经很少能见到像他这样大刀阔斧的态度。无论是对欧阳江河诗歌文本所获的成就的高度赞誉,还是对其文本问题的深度批评,他都以旁若无人却又极其恳切自信的态度来对待的。可以想象,写作的时候,除了倾尽全力去表达,他心无旁骛,丝毫不受外物的干扰。对诗人的赞誉他不吝笔墨,绝不含糊,不见丝毫矜持。譬如,对欧阳江河的诗歌《玻璃工厂》,说其“展现出非凡的敏锐与才华。他很清楚,如何处理物,如何处理叙事性的现代场景,尤其是如何处理围绕物和叙事性场景组建起来的现代经验……经由如此这般高质量,尤其是高难度的思考,欧阳江河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更新了对新诗的理解。”而一旦他批评起来,那也真是刀刀见血,这里就不列举了,确实看得我心惊,诗人要有多强大的内心,才经得起这不留情面的文字……

中国人说话的“传统美德”是,话说三分好,点到为止。尤其当今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共同进步的现实氛围下,无论什么界,都越来越少有人愿意毫无保留地上阵,见血见肉。我之“震撼”“吃惊”便出于此。

然而细读本书的人,不难感受到他批评背后对诗歌、对诗人的火热诚挚之心,说其是“爱之深责之切”也不为过。整个阅读期间,我渐渐理解到他所说的批评文本的独立性,以及作为一个批评者内心所必须拥有的强大自信与坚定的孤独_这种孤独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不被理解或认同的寂寞或困扰,而是清楚对所要完成的事须独自肩负起使命感的那种心境。

本书随着欧阳江河的诗学之问,即“堪与新诗相匹配的词语究竟长相为何”而展开,而敬文东也认为“词语问题大有可能成为新诗面临的基础性问题,甚或根本性难题”。书中诸多深刻观点值得研思,尤其对从事新诗写作的人,尽管他说,诗歌批评不对文学创作负责,但这不等于写作者不从中受益。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而我想,受益最大的应该还是书中的研究对象,虽然自己的文本被批评家像外科医生那般解剖,然而谁能否定,这样的解剖不是可以获得最多真相的途径?医生有极大的可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当然,也不能排除书中会因种种原因而存在一些误解。但即便是误解,也可以推动诗人进行深刻的反思与追问。更何况,对于一个进入诗歌史的诗人而言,任何人的批评都不可能是一锤定音或盖棺定论,它只可能成为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或理解诗人、诗人的文本以及诗歌本身的重要文献。从这个角度而言,批评家与诗人虽不互为依附,但他们的确互为成就者。

诗歌创作相对于批评论著,更多地涉及并需要调用诗人的潜意识,这和诗人们常说的“灵感”、神来之笔”的感受十分类似,几乎每个诗人在写作时都能遇见这样的情况。很多时,诗当中的一些句子,诗人无法说清楚它是怎么来的_有点像是水到渠成,又更像是从天而降。虽然诗人不是也不可能完全靠潜意识来完成一首诗,但不能否认的是,它总或多或少地占据了一首诗的一部分,或说它的出现令诗人获得了去写一首诗的动力或在完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批评家们是善用理性思维的人,对于人的心理活动、知识与环境背景等诸方面对人产生的影响的研究,是他们写作的常规性的训练与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诗人自己不能破解之处也许在评论家那儿确实不难解析。这也是为什么,有时作者对能够深入理解自己的作品、甚至对作品所指进行了有效能指的延伸的读者或批评家甚为感动和欣慰,觉得自己遇上了知音。对能指出自己“隐藏”起来的一些情绪和感受的人,也会感到吃惊,如同自己的秘密被人发现了_无论这种秘密之前是故意设置的还是经由潜意识发挥的。

本书从欧阳江河的诗学之问切入,尝试通过对他诗歌文本的深入探讨,对引起“唯一之词到任意一词”的变化因素、过程和结果进行阐释。最初这令我想到了诗人韩东曾提出的著名论断“诗歌到语言为止”。不可否认,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更小的组成单位便是词语,诗人的思想、感受固然重要,但诗歌作为优先表达审美或说通过审美情趣来表达内心的一种艺术文本,挑选和组织怎样的词语来表达所感所思,对一首诗而言确实是性命攸关的。词语的运用、结构的编排等是一首诗形式美的有机构成,是诗歌技巧的体现,决定了一首诗是否能在呈现出艺术气质的基础上,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内涵。尼采认为,形式对于艺术家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只有当一个人把一切非艺术家看作‘形式’的东西感受为内容、为‘事物本身’的时候,才是艺术家”,而词语在诗歌中具有构建诗歌形式与承担诗歌表达的双重身份,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巴金《做一个战士》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问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回答他:“做一个战士。”

另一个朋友问我:“怎样对付生活?”我仍旧答道,“做一个战士。”

《战士颂》的作者曾经写过这样的话:

我激荡在这绵绵不息、滂沱四方的生命洪流中,我就应该追逐这洪流,而且追过它,自己去造更广、更深的洪流。

我如果是一盏灯,这灯的用处便是照彻那多量的黑暗。我如果是海潮,便要鼓起波涛去洗涤海边一切陈腐的积物。

这一段话很恰当地写出了战士的心情。

在这个时代,战士是最需要的。但是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持枪上战场。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枪弹。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他并不一定要流仇敌的血,却能更有把握地致敌人的死命。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享受阳光,却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驱散黑暗,这是战士的任务。他不躲避黑暗,却要面对黑暗,跟躲藏在阴影里的魑魅、魍魉搏斗。他要消灭它们而取得光明。战士是不知道妥协的。他得不到光明便不会停止战斗。

战士是永远年轻的。他不犹豫,不休息。他深入人丛中,找寻苍蝇、毒蚊等等危害人类的东西。他不断地攻击它们,不肯与它们共同生存在一个天空下面。读书笔记对于战士,生活就是不停的战斗。他不是取得光明而生存,便是带着满身伤疤而死去。在战斗中力量只有增长,信仰只有加强。在战斗中给战士指路的是“未来”,“未来”给人以希望和鼓舞。战士永远不会失去青春的活力。

战士是不知道灰心与绝望的。他甚至在失败的废墟上,还要堆起破碎的砖石重建九级宝塔。任何打击都不能击破战士的意志。只有在死的时候他才闭上眼睛。

战士是不知道畏缩的。他的脚步很坚定。他看定目标,便一直向前走去。他不怕被绊脚石摔倒,没有一种障碍能使他改变心思。假象绝不能迷住战士的眼睛,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除非他死,人不能使他放弃工作。

这便是我们现在需要的战士。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具有超人的能力。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每个人都可以做战士,只要他有决心。所以我用“做一个战士”的话来激励那些在彷徨、苦闷中的年轻朋友。

《另一种面孔》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另一种面孔》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世界的凛冬之一:另一种面孔

在会场几个不足20岁的大男孩儿(他们都是上一部几大主角儿的儿子,难免让人心生好感)同纳粹党的冲突已然让人觉得心头一紧,而后面马赫以放狗撕咬容格致死胁迫罗伯特转卖了自己心头肉的酒馆简直让人不能读下去了。

凛冬的冷彻入骨,读的压抑。

打卡,世界的凛冬第二章。16%

格雷格以崇拜的姿态旁观着父亲在商业活动中的种种手段。尽管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加入了对戴夫·罗赫的陷害,却并不能跳出他作为儿子的身份从道德和真相的角度去分析父亲的行为,这是他的原生家庭言传身教中一直不曾有过的一环。耳濡目染父亲的不择手段,他也会长成父亲的那副德行吧。然而,他的身上就没有一点儿他伯伯格雷戈里的血液么?我的内心一直期盼着有什么意外的情况扭转打破他的生长模式。

然而,替父亲下作行为买单的却是女儿黛西,她唾手可得的向往婚姻因为父亲对戴夫的陷害而泡汤。

格雷格的爱人杰姬留下信件告别。这是会促使他转变的事件么?

列夫策划的另一起歪曲事件——工会领导的和平抗议变成了工厂护卫队的自卫保护战——刺激伍迪看清了报社在权利游戏中的性质——控制舆论走势的好帮手。

沃洛佳在西班牙内战的经历让他进一步看清了共产党清洗异己为主的政治行为,宁可错杀不能遗漏的残暴手段动摇了沃洛佳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甚至,若不是因为父亲在清洗活动高层缺少主力的形式下得以重用的庇佑,他自己也会成为苏联在西班牙失败政策的替罪羊。但是抛开政治信仰的动摇,以爱国之名,他继续在柏林秘密开展间谍招募工作。沃纳因为反对纳粹统治而同沃洛佳有了共同的反法西斯目标,因而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并引荐了因为身处要职而能够提供准确且尤为重要的军事信息的海因里希,后者因为曾站在协助希特勒掌权的中央党派而充满了罪恶感,并在沃尔佳的游说下同意以间谍的方式反抗法西斯为自己赎罪。讽刺的是,很快,苏联就同德国签订了和平条约,并一起瓜分波兰。

美国。格斯杜瓦在分析欧洲新形势后,借机重谈以国际联盟的形式阻止世界战争的再次发生,成功劝说罗斯福总统带领美国议会加入并领导国际联盟,以扭转大战在即的欧洲形势,进而实现世界和平的终极目标。

英国。在袖手旁观纵容西班牙叛军夺得政权后,在德国同苏联签订和平协议继而入侵波兰时,不得不加入同德国纳粹政府的对抗。西班牙战争让劳埃德体会了战争的残酷与荒谬,无辜的战士不仅葬送在同敌人的对垒中,更是莫名其妙的死在指挥官的私欲中。然而大局已定,一场新的大战迫在眉睫。

《像间谍一样思考》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像间谍一样思考》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时下有一部很火的剧《楚乔传》。里面有几个很神秘的组织分别叫做蝶纸天眼,大梁蝶者以及洛河。这三放势力分别是所在国家的顶级情报机关,负责收集各类情报然后反间其他国家的大臣。自古以来,情报机关就是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即使是在《琅琊榜》中,江左梅郎也是凭借着庞大的情报系统成为了必争的人才。那么如果能像间谍一样思考,必定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竞争。

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像间谍一样思考》是卡尔森,一位曾经的美国中情局间谍所写,详细地记载了她被训练出来的思维方式是如何帮助他获取信息,赢得成功的。

1、确认关键信息渠道

书里所说的道理是可以提供关键信息的人不一定深处在关键的岗位上。这就是要求我们打破固有思维去寻找和定位关键信息的来源。假如一个小偷要偷保险箱,不一定要从主人的口中得知保险箱的具体位置,可以试着从管家下手!嘿嘿。

2、循循善秀,拼凑信息

有时候一些问题直接问,很多人是三缄其口。信息无法得知。可是可以试着换个方式旁敲侧击,诱惑出我们想要得知的信息。比如在面试的时候,读书笔记HR会想要知道你的上家公司的工资,很多资深的HR不会直接问你月薪多少,而是问你每月交多少税或者五险一金。用这种提问的方式,避免了面试者的谎言。当然,大家现在知道这个窍门啦。可以反过来运用啦。“间谍”有术,你我亦能反其道而用之。嘿嘿。

3、验证信息,确保真实

你我现在都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接受到的信息不计其数,如何能最大限度的辨别真伪成了我们的负担。书中说言,我们可以通过3种不同的途径去验证某条信息。这样经过检验的信息就是真实可信的。这让我想起来最近南方大雨,不少地方闹洪水。各种新闻都在报道。可是真实的严重程度却众说纷纭。灾情时刻,最害怕的即是失真的报道。我会1多搜几家网站的新闻和电视台的报道2看纸质报纸的报道3打电话回家询问。这才清楚地知道了家乡和亲人们的情况。也才安心下来。所以听到的信息一定要多放求证。

愿你我都能有获得和甄别信息的能力。

红与黑读后感心得体会


红与黑读后感心得体会:

红与黑讲述的是一个富有才华又身怀野心的年轻人于连,从穷苦的木匠儿子,一步步踏近贵族阶层的故事,故事里有两个女性人物,是于连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前者是德瑞那夫人,是一个年长于连近十岁的美丽妇人,后者是侯爵的小女儿,玛蒂尔德小姐,一个十八岁的巴黎名媛。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拿破仑战败,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之后,社会等级依旧分明,第三等级的人怀念伟大的法兰西皇帝,贵族重掌权利,与第三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于连拥有惊人的记忆力,能背诵整部拉丁文的圣经,不论是书籍还是对话,他都能过目(耳)不忘,凭着这个技能,年迈的谢兰神父把他送到市长德瑞那先生家做家庭教师,这是于连改变一生的开始。

于连负有天生的才华,也有天生的敏感和骄傲,他内心狂热地崇拜拿破仑,那是一个凭着能力可以建功立业的时代,如今已经一去不返。所以他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开始寻求宗教的庇佑,着黑袍成为教士和神父,这是跨越阶级的唯一之选。然而,优秀的才能,姣好的面容,内心的抱负,都注定他无法寂寂无名地过一生。

于连的两段爱情都是被动的,德瑞那夫人是一个善良单纯的人,于连的出现让她第一次感受到异性的吸引力,青春的少年,区别于丈夫的柔情,她不顾一切想守护他。玛蒂尔德小姐身边围绕的总是贵族的纨绔贵公子,于连在这些人中间显得尤为特别,因为他从不逢迎自己,甚至非常冷漠,这种反差让她爱上于连。

我试着理解这两段爱情的降临,德瑞那夫人对于连而言,是平等的恋人,即使身份看来并非如此,两个人在心灵上是平等的,他们彼此依赖,当这份感情败露,于连不得不离开贝藏松,前往修道院学习,之后去了巴黎,遇见第二份爱情。而玛蒂尔德小姐,一开始两个人毫无交集,是美丽的侯爵女儿跨出了第一步,于连从这份感情中获得的认同感超乎想象,来自贵族的垂青,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也让他患得患失,因为一旦失去,就开始怀疑自己。

这两份爱情都是外界的争议越大,当事人反而越坚定,好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不被人拆散,不经历抗争,顺遂地进入婚姻是索然无味的,德瑞那夫人认定这是她心灵的归宿,玛蒂尔德小姐以为这是跨越阶级的伟大爱情,所以不顾一切地营救于连。

我们都是皮相的奴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一个拥有美丽面容的异性总是让人心驰神往,在市长家里担任家庭教师的于连,在侯爵府担任秘书的于连,都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俘获芳心。我们都对异性的好感非常敏锐,尤其是来自那些我们自己也有好感的人,一旦发现幸运降临就迫不及待的接收这份好运,究竟这是不是于连真正的爱情,我不知道,因为没有机会证明。有时候我们是别无选择,有时候我们是放弃选择,名著里的故事并不让人惊叹,这个年代的爱情也并不容易,然而从不见得有何伟大之处。

于连为什么要杀德瑞那夫人呢,可能他看到那封毁谤的信,对昔日的爱人产生了强烈的愤怒,所以策马前往维里埃尔,买了枪并装上了子弹,

故事的结局,于连被处以死刑,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生命终结在22岁,死于两场恋爱,也死于对那个年代的绝望,即使于连最终能活下来,也只能更名换姓,去一个遥远的城市终其一生,他的抱负他的理想永远没有机会实现,等级制度森严下的法国,允许有才能的年轻人出现,但不会允许他挤入贵族阶层,破坏既定的等级秩序。

当然,这个故事最主要想传达的意思,我想应该是:姐弟恋是没有好下场的。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从唯一之词到任意一词》读后感心得体会》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唯一的听众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