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读后感

军争篇_孙子兵法读后感1500字。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军争篇_孙子兵法读后感1500字》,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军争篇_孙子兵法读后感1500字:

文:浩瀚若烟;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七篇“军争篇”的第四部分,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凡用兵之法......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意思就是:

大凡用兵的法则......没有比两军相争更难的了,而两军相争难就难在“以迂为直,以患为利”_要把迂回的道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转化为有利。孙武认为,故意采取绕远路的办法,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去而后先到达两军必争的战略要地,这就是掌握了以迂为直的计谋。

根据孙武的解释,以迂为直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从地理位置而言,“迂”指迂回,曲折,中间有其他东西阻隔。“直”指直达的近路。与敌交战,直取戒备之敌,距离虽近,但难以达到目的,故虽近犹远。而迂回虽距离远,却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容易达到目的。这就是迂与直的转化。

第二,从时间上讲直取的距离近,部队出击的时间就短;迂回的距离远,部队出击的时间就长。然而,直取与迂回一旦与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相对立,时间的长短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迂回敌虚者,易攻而费时少;直取敌实者,难攻而费时多。迂与直又发生转化。

第三,从谋略的角度看,以迂为直主张实行迂回,是教人高瞻远瞩,不要从眼前的局部利益出发,而要着眼于长远的、有关全局的最终利益,由此生发出种种诈术,或避实击虚,或暗渡陈仓,或无中生有,或瞒天过海,从而导致敌人判断上的失误,创造乘隙而进的战机,从而达到直取的目的。

景元四年,邓艾巧妙地运用了迂直之计,派骑兵偷渡阴平,出其不意,攻袭蜀军,终于攻占成都,破降刘禅。

在正面进攻不能取胜的情况下,采用违反常规的方法,从敌人意想不到的阴平道上,历尽艰难险阻,绕远路到敌人的后方,击中敌人的薄弱环节,最后以奇取胜。

军事作战中采用“以迂为直”之计,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奇效;而在正直、经济领域,乃至于日常生活中,有时为了说服固执己见者放弃自己的见解,也经常采用迂回包抄、绕道而进的策略,“触龙说赵太后”即是典型一例。

古人云:欲速则不达。赵太后在强秦压境之时,本已手足无措。而大臣们又没有冷静替她着想,而是软硬兼施逼她以长安君为质,结果自然引起赵太后反感。

而触龙之所以能说服赵太后,是因为采用了迂回的方法。先是不忙点题,从问安、拉家常开始,使她解除对自己的戒备。然后以“男子也爱儿子”为话柄,读后感.

引出赵太后爱长安君的话题,再比较她对燕后与长安君爱的不同,迫使太后承认自己爱长安君不及爱燕后那样计远,最后使太后心甘情愿地让长安君出质于齐。

别的大臣单刀直入,想走近路,结果把事情弄僵。触龙绕了一个大弯子,虽费了不少口舌,却很快达到目的。

在谈判中,尽管按照国际惯例,主张“光明正大”,但在人海茫茫、商人云集的国际大市场里,无奇不有,用诈者也难以避免。所以,对谈判人员来讲,掌握识诈、防诈的方法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如下面几种方法:

稻草人,稻草人策略的核心是以假当真,通过制造假象,迷惑欺骗对手,使对手接受自己的条件,达到自己的目的。

空城计,商务谈判中的“空城计”与军事上的“空城计”,在做法上基本相似,都是以无充有,以虚击实。

先纵后擒,先纵后擒在商务谈判中,被视为良策,经常使用,具体做法是:虽然谈判的目的是要达成某笔交易,但在谈判中却心急面缓,将自己的态度控制在半冷半热、不紧不慢的状态,装出一副满不在乎谈判成败的样子。

假出价,假出价的目的在于消除变价,排除其他对手,使自己成为卖主的唯一交易对象。

声东击西,声东击西策略即以假象造成对手的错觉,伪装攻击目标。

扮疯相,扮疯相在谈判中,以语言或表情表现出急、怒、狂、暴的姿态以唬住对方,动摇其谈判决心。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取其益端,去其弊端!

“达到目的”为益端,“达不到目的”为弊端;“使对手达到目的”为弊端,“使对手达不到目的”为益端。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将军可夺心_《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军争篇2000字


将军可夺心_《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军争篇2000字:

文:浩瀚若烟;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七篇“军争篇”的第三部分,将军可夺心。

将军可夺心。

意思就是:

将帅的意志和决心可以设法使之动摇。

将为三军之主,战争中将帅起着重要的作用。

“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因此,屈人之兵,因先屈其将帅。擒贼先擒王,敌将服则敌众服,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要夺将之心,必先对敌将的个性、品格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与实施攻心夺气的方略。

孙子在《九变篇》中指出:“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五危”即将帅的五种心理缺陷,“将军可夺心”就是要根据敌将不同的弱点实施谋略,方能奏效。

“必死,可杀也。”勇敢本是将帅的第一要素。但是,如果是勇而无谋,“必死”就成了死拼蛮干,他所指挥的军队就容易被敌诱杀。

“必生,可虏也。”意指贪生怕死的将帅,必然临阵畏怯,容易被俘,甚至导致军队的灭亡。

“忿速,可侮也”将帅心理状态不好,情绪不稳,易躁易怒,容易中敌侮辱之计,贸然兴兵而失败。

“廉洁,可辱也。”廉洁本是美德,可是过于追求个人声名,就会被敌利用,对其侮辱使其失去理智,引起上钩。

“爱民,可烦也”将帅在决策中,如果只顾眼前利益,过于溺爱百姓,会受到各种牵扯,耗时费力,贻误战机,使敌有机可乘,故意用兵扰民,诱其出战,误入圈套。

“将有五危,用兵之灾”,孙子的这一思想启迪我们,对敌将实施攻心战术,一定要针对战将的性格和不同类型,实施不同的夺心之术,才能收到奇效。

“将军可夺心”要对症下药,对付不同性格类型的敌将,应使用不同的手段。

对于勇多谋少、骄横轻敌的将帅,采用“卑而骄之”、“勇而示怯”之法,使其越加狂妄,贸然动兵而落入圈套;

对于脾气暴躁、情绪大起大落的将帅,采用“怒而挠之”、“诱而辱之”之法,使其忿而兴师,愠而致敌,导致失败;

对于好大喜功、贪图小利的将帅,可以使用“诱之以利”、“顺详敌意”的战术,使其求胜心切,轻率出战而陷入被动。

孙子在《九变篇》中提出“将有五危”,在《始计篇》中提出“诡道十二法”,都是“将军可夺心”的具体方法。

古今中外有不少这样的成功战例。有因敌将骄纵而制之者。

战国时期赵国将领李牧镇守北部边境期间,针对匈奴骄横的特点,他做了一条规定,一旦匈奴入侵,全体将士一律回营,不得抵抗。匈奴每次入侵,赵军都是避而不战。匈奴以为李牧胆怯,越加骄横轻敌。

这时,李牧见时机已到,派精兵16万人设下埋伏,尔后让边民和部分士兵将牲畜全部赶出来放牧,以诱匈奴来抢。匈奴单于果然中计,率领大军前来抢掠。李牧指挥伏兵出击,把匈奴打得人仰马翻,杀死匈奴骑兵10万余人,此后,一连十多年,匈奴都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骄纵敌将,隐强示弱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之初,我军抓住美军将领高估自己、轻视我军的心理,在敌向我发起试探性进攻时,

我先后主动撤出飞虎山、德川等地,以小股兵力节节抵抗,又将3个军撤到云山以北,诱使敌人大胆地向我预定的战场冒进,使其兵力分散,战线拉长。

我军趁机给予出其不意的打击,迅速打开战役的缺口,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有因敌将趋利之性而制之者。香饵可使鱼忘钩,利欲能令人智昏。对于那些贪功图利心切,计胜不计败,知利不知害的敌将,则应舍利而诱之。还有一类敌将贪图的事战机之利。

对于性情暴躁、情绪不稳、气量狭窄的敌将,则采用“怒而挠之”的激将之法,使其盲动而上当。

除了上述针对敌将性格、心理夺其心外,瓦解、动摇敌将意志的还有多种方法。如采用离间计,在敌人之间挑拨是非,引起纠纷,制造隔阂,如刘邦采用陈平之策,离间项羽与范增,加速了项羽的失败。又如对处于困境的敌军,采用威慑攻心之术,使敌将斗志消沉。

解放战争后期,在我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的凌厉攻势下,蒋军身陷困境。这时,我军展开了多种形式的正直攻势,促使国民党的许多将领由原来准备作困兽之斗,到主动放下武器,率部投降。

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向我投诚、起义和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部队达177万人,占歼敌总数的22%。

总之,“将军可夺心”要根据战场上不同情况,针对不同的对手,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心战效果。

谈判中也常用攻心战术,即从心理和情感的角度促其统一,谈判者经常用如下几种手段,如满意感,满意感是一种使对方在精神上感到满足的策略。

头碰头,双方采取小圈子会谈,以解决棘手问题的做法,也叫场外谈判或非正式谈判。鸿门宴,在国际商务洽谈中,“鸿门宴”之策,主要取其“宴”之形,“意”之本。通过宴会来缓解气氛,减除心理上的戒备或对立情绪无疑有奇效。

恻隐术,恻隐术是一种装扮可怜相、为难相的做法。奉送选择权,奉送选择权是一种让对手任意挑选自己给出的两个以上的解决方案中的一个,自己不会反悔的做法,以情动情,人的感觉能互相传递和感染。

一个谈判者,要想让对手产生自己所期望的感情,或喜或怒,或爱或恨,首先自己要具有这种感情,并设法传递给对方。

以诚换诚,诚恳是不可用智慧、能力或者严谨的法律条规来取代的。

语言说服,以双方满意的条件达成协议。

这几种策略在谈判中经常使用。

将军可夺心!

自身是否可以做到不被夺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谈判你做不到,凭什么让谈判者做到!

知敌我之情势_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军争篇1000字


知敌我之情势_孙子兵法读后感之军争篇1000字: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七篇“军争篇”的第五部分,知敌我之情势。

一、兵法解析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行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意思就是:

事先不了解各诸侯国的正直动向和图谋的,就不能预定外交方针;不熟悉山林、险阻、水网、沼泽等地形的,就不能行军;不使用乡民做向导的,就不能获得有利的地势。所以出兵作战以欺诈取胜,以对自己是否有利来决定行止,要根据敌人兵力的分散和集中的状况,来变化自己不同的战略战术。所以,军队的行动迅速起来像疾风,慢起来像森林那样,风吹过时枝摇而杆不动,攻击和侵略时要如同烈火,坚守和驻守时要像山岳一样不可动摇,难以窥测要像阴云蔽天那样,行动起来要像迅雷不及掩耳。占领和掠夺敌方的乡村城镇,要把资财及时分配补充给自己的军队;打下来的地盘要及时赏给有功者,要权衡利害关系,然后相机而动。先懂得迂直的计谋就能取胜。这就是争夺主动制胜条件的原则。

两军交战,只有知敌我之情势,才能调动军队,争取胜利。因此,为避免腹背受敌,就要先知道诸侯们的动向;为避免遭到埋伏,就要熟悉地形;为得地利,就要任用向导。

要以是否对自己有利来决定行止,要把敌人的近直之路化为迂远曲折,使其利变成不利。而把我方的迂远曲折化为近直,使我之不利变为有利。读后感

·

在战争中要注意隐蔽自己的企图,避开敌人的阻碍,在敌人觉察不到或防守薄弱的地方绕道而走,出敌不意地达到自己的军事企图,以取得胜利。公元前623年,晋文公事晋、齐、秦军救宋,与围宋的楚军在决战时,就是采取了以迂为直的战法打败楚军的。

战斗开始时,晋军为避免与楚军的中军主力决战,令军士把驾车的马蒙成虎皮,先向楚军的右军进攻。楚右军是由盟军组成,战斗力最强,遭打击后立刻溃退。

晋军又故意佯退,诱歼战斗力较弱的楚左军。楚左军又被歼。这时,楚统帅下令撤回楚地,晋文公就这样利用以迂为直的计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古今联想

要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迂”与“直”本来是一对矛盾体,但在军事战略上,“直”往往最难达到的,双方的注意力都在于此,成了实际上的“直”,“迂”和“直”往往会发生转化。

三、读后感

知敌我之情势!

熟知敌我,才可作出最准确的判断,才有可能取胜!作者:浩瀚

兼顾利害_孙子兵法读后感1500字


兼顾利害_孙子兵法读后感1500字: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八篇“九变篇”的第三部分,兼顾利害。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意思就是:

明智的将帅考虑军队作战问题,总是兼顾利害两个方面。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条件,便能把事情办好: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因素,祸患就能设法化解。因此,要用对敌国有害的事情去威慑他,迫使他屈服;要用敌国感到不得不做的事情去困扰他,使他疲劳不堪;要用利益引诱调动敌人,使他听从我们的驱使。

战场上的利与害是一对矛盾。从静态角度观察,两军交战,对己方有利的,对敌方必有害,反之亦然。利与害又有统一的一面,在此时此地是利与害,在彼时彼地未必是利与害。

从动态角度看,利与害又互为缠绕。比如利于己方展开进攻的方向,又正是敌方重兵把守之处,这是利中有害。而兵陷死地之后,又往往能唤起将士死中求生的决心,这是害中有利。

正因为利与害的对立统一,互相制约,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孙子的“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告诉我们:

第一,明智的将帅在考虑战争问题时,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既要看到利,也要看到害,不要见利忘害,也不要见害忘利。

第二,要利用敌人贪功求利心理,巧妙调动敌人,达到化敌之利为敌之害,化我之害为我之利。

“智者之虑,杂于利害”强调兴兵作战一定要兼顾利害,不能只贪功求利,草率用兵。

春秋时期,晋献公欲灭掉虞国和虢国以扩大地盘,先派荀息带上名马、宝玉出使虞国,向虞侯街路出兵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虞侯道:“虢国是我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我国也随之灭亡了。可虞侯贪图晋献公送的罕世之宝,不听宫之奇劝谏,借路给晋军。读后感

·

晋军灭虢之后路过虞,虞侯出城犒军,晋人一拥而上,捉住虞侯,夺回名马、宝玉,顺手灭掉了虞国。

虞侯贪利不思害,为贪珠玉财报而导致亡国。两军交战,利与害是客观存在的。军事指挥员要做到趋利避害,化害为利,就应在顺利时多虑可能之害,防患于未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突破到了离柏林六十公里的奥得河,胜利在望,全军上下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可朱可夫元帅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发现由于进攻神速,后方的补给一时跟不上,苏军还出现了掉队的现象。

他记得大战初期,德军攻到离莫斯科三十公里之处时,补给线太长,侧翼出现空袭,自己就利用这一空隙从侧翼反击,一举挫敌,扭转战局。

现在情况倒过来了,德军会不会也利用空隙,从侧翼包抄我们呢?于是他下令部队放缓进攻速度,收缩战线,同时向侧翼派出坦克部队。结果,坦克部队遇上了敌人包抄的反击部队,由于朱可夫元帅事先做出了预防,使苏军顺利地攻占柏林。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一个成熟的指挥官,不仅在顺利时要预见可能会有的祸害,在危难时刻也应该多寻有利因素,不能丧失必胜的信心。

在制订企业经营战略时,”杂于利害“是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一条原则。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往往兼有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杂于利害“就能发挥有利因素,尽量消除不利因素,使制订的战略措施更有利于企业的稳定与发展。

兼顾利害:

这几天,学习到人性就包括趋利避害,说到底,兼顾利害就是此意了!作者:浩瀚若烟

阅读《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


阅读《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

简介:《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其哲学思想仍然值得现在的我们研习借鉴。作者孙武。

喜马拉雅上的音频“长篇解读《孙子兵法》”陶荣荣,在最后一段讲解中概括了他对整本书的总结。下面我在这个总结基础上表述一些自己的理解。

以强胜弱: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先庙算,分析好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对比自己和敌人。认为自己有胜算再打战,如果自己不如敌人就不要打。以弱胜强是小概率事件,不要去赌小概率事件。学会自己认输,如何接受失败。

数胜必亡,一战而定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战兵贵胜,不贵久。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

打战能赢也有代价,战争的代价非常大,要思考值不值得。数胜容易主矫民疲而导致失败。

胜而不定就没有意义,胜利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平定天下,如果胜战后不能平定就没有意义。

先胜再战: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胜可知而不可为。

胜中求战,而不是战中求胜。先修炼自己,让自己不可被战胜,再等待敌人出漏洞。

耐心等待: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耐心,耐心,耐心,不能焦虑,不要因为焦虑而采取行动,不要认为等待是不作为,作为可能是作死。一定要行动有利再行动。

以正合,以奇胜: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以正兵交战,以奇兵制胜。分战法,要分兵,有预备兵。诡诈在兵法里面不是主要。

知己知彼: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知己知彼关键在知己,先管好自己。不可胜在己,自己不可被战胜,敌人无从下手。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军争篇_孙子兵法读后感15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孙子兵法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