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难忘的启蒙读后感600字

难忘的启蒙读后感600字

难忘的启蒙阅读感悟。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在我们阅读完一部文学作品时,心中就会产生很多的想法。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有怎样的格式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难忘的启蒙阅读感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提到 启蒙 一词,你首选想到的可能是启蒙老师。是呀,是他们,在我们童稚的心灵播下美好的种子,是他们教导我们学会做事、做人、要好好学习。读了课文《难忘的启蒙》,我有着和作者同样的感受,我也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我的启蒙老师们。

春节前的一次大扫除,使我重新拾起了那本被遗忘在角落的作文簿。翻开看看,老师对我的评语都是细心的,既指出我的不足,又说到了我写的好的地方。特别是其中的一句话,使我非常感动: 一定要好好学习写作,将来会有所作为的。 几年过去了,我仍然按照老师的话去学去做,虽然作文仍不算很好,但是我想,一定不能辜负了老师的期望。这就是我中年级的语文老师 严老师。

严老师不仅教我们学习,也教我们做人。记得三年级的时候,老师把优秀少先队员的称号评给班上几位老师的孩子。读《难忘的启蒙》有感读《难忘的启蒙》有感。同学们多少都有些不服气,我也认为老师太偏心了。本来就敢直言的我,在日记中写出了我的观点,原认为老师能谅解,没想到后来严老师对我的日记的评语写了近一页,叫我要先正视自己,再去审视别人。老师虽没有直说,但我还是感到了老师的失望。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没看清自己的模样就去骂别人了。因为我牢记着严老师在手册中对我的评语: 人生何处不欢乐!

同样值得怀念的,还有一年级的吴老师。由于一年级的时候我很胆小,吴老师就特意派了几位善交际又胆大的同学,来慢慢接近我,和我交朋友。后来,我的好朋友惭惭多了起来。真感谢吴老师,若不是她,我现在也许还孤零零的呢。

从小到大,每一个老师都是令我难忘、感激、敬佩的。几句作文中的评语,一段手册中的评语,无一不包含着老师亲切的关怀,深深的爱。教会我为人处事的老师,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读《难忘的启蒙》有感文章读《难忘的启蒙》有感出自/article/wk-13438601235021.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难忘啊,我的启蒙老师!

今天当我读了《难忘的一课》后,心里感到无比的感动。

这篇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后,作者在台湾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刻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文中的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意思深刻,贯穿全文,反复出现,每次都伴随着一段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内容虽然简短,意思简明,但从#from 读《难忘的启蒙》有感来自学优网/end#中还能看出台湾人民不忘国语,体现出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就是五十六朵花儿,大家就应该相互帮助,而我们现在却相互嫉妒,把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原有的团结、诚信、勤俭全部都失去了,使我们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都将快枯谢。我们用这些换来的却是欺骗、浪费。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呢?-----就是因为可恶的侵略者造成的,我们中华民族在他们的魔爪下毁于一旦。

这使我想起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情景:公元1661年3月,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2500人,战舰500艘,从福建厦门出发,经澎湖直抵台湾西海岸。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经过8个月激战,终于击败了荷兰殖民者,迫使荷兰侵略者寡成了白旗投降,被荷兰侵占了38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中日甲午战争实力或台湾才被我们收复。

我们炎黄子孙一定要坚强不屈,要是我们中华民族更加美好,是我们五十六朵鲜花开得更加艳丽,我们一定不会再次输给侵略者,我们一定要让中华民族更坚强,为了祖国的美好未来,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吧!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感悟幸福阅读答案


感受幸福

①幸福不是一个无法破译的谜,但一万个人肯定有一万个谜底。

②幸福有无数种,但拿别人的幸福人生做范本去实践,肯定是谋杀自己。

③自己把自已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做到这三点,人就跨入了幸福之门。

④幸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什么都有,什么都让人羡慕的人,他不一定幸福;一个一无所有,什么都不起眼的人,他不一定不幸福。人的幸福感不是清贫所能剥夺的。

⑤大权在握的人看上去很幸福,然而,背后却隐藏着身不由己和牺牲人格。一个败下阵来的商界巨子,一个落伍的学界泰斗,一个被挤下台的政界高手未必与幸福绝缘。

⑥幸福也不能用成功与否来衡量,成功者的内心往往是孤独的。孤独难有幸福的空间。

⑦最不幸福的人是那些终日惶惶不安,迷失在自己制造的种种需求之中的人。

⑧幸福是一种经历,是一种悟性,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感觉,是一段偶然愉悦的时光, 是一种生活的从容。它可能就在阳光灿烂的早晨,在下雪的午后,在等待孩子退烧时,在夫妻晚上相对默默静坐时,在洗衣店里取回他或她一套衣服时。一个人如果在这种场合找不到幸福,那么走遍天涯海角也是找不到的了。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悄悄地开,又悄悄地落,犹如不知名的小花。

⑨幸福有时也是痛苦的孪生兄弟,这就是为什么幸福的人用歌声裹着眼泪,不幸的人用泪水浸泡着歌声的原因。

1.用文章中的话回答,幸福是什么?

2.怎样才算跨入了“幸福之门”?(用原文回答)

3.细读第⑧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作者写这些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

4.这篇文章是针对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什么现象而写的?它给了人们什么启示?

5.根据平时的积累,写一句关于“幸福”的名言警句。

题型:阅读理解

答案

1.幸福是一种经历,是一种悟性,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感觉,是一段偶然愉悦的时光,是一种生活的从容。

2.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把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成熟。做到这三点,人就跨入了幸福之门。

3.让我们学会在小事中感悟幸福。

4.作者是针对现代社会中诱-惑太多,竞争太残酷,人心浮躁,不少人在喧嚣的尘世中忙碌、奔波,整日忧愁、孤独、空虚,甚至于自卑等活得苦累不堪的现象而作的。它启示人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正视生活,迎接挑战,抵挡诱-惑,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意思对即可)

5.示例:人是自己幸福的工匠。(语言精练,意思正确即可)

听雨季羡林阅读感悟


季羡林的《听雨》清新质朴自然,读起来感觉很亲切。

“听雨”这样一个简单的题目,作者却围绕着它写了雨声的诗词,听雨时的心情,听到雨声时的联想。

研究学问的季老,听着阳台顶铁皮被雨打的声音,他感到很舒服,从中他能听出金声玉振,他能听出黄钟大吕,他能听出大珠小珠落玉盘。他还能听出雨如弹素琴,如舞霹雳,如百鸟争鸣,如兔落鹘起,他听得心花怒放。

听雨他想到了林妹妹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他想到了朋友的诗句,还想到了蒋捷的《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

季羡林感慨一番,才说出自己欣然听雨的原因,十年九旱的北方春季太需要雨了。这一年春,天旱得邪行,季羡林天天看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连做梦看到了都是细雨蒙蒙。现在雨下了,他如何能不高兴呢。

雨声是多种多样的,只有雅人才能听懂。听雨听出了一生。

“天义有意,听者有情。”读季老的散文,你不仅能感受到他胸襟博大,达观睿智,还能学到“谦虚”这弥足珍贵的品质。记得《听雨》中季老时不时称自己为俗人,一个学贯中西的东方学大师称自己为俗人其谦逊由此可见。这不免令我想起“感动中国”颁发给季老奖项时,他反复念叨着“不敢当”,那种季老独有的谦虚令我感动不已。

季羡林的书就像一面镜子,当你面对它时,总会发现自己情操上的不足,但当你虚心求教时,镜的那一头季老也总会循循善诱地向你传授人生之道。

-------------------华丽丽的分割线------------------

对于散文,我有偏爱,又有偏见。为什么有偏爱呢?我觉得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最能得心应手,灵活圆通。而偏见又何来呢?我对散文的看法和写法不同于绝大多数的人而已。

我没有读过《文学概论》一类的书籍,我不知道,专家们怎样界定散文的内涵和外延。我个人觉得,“散文”这个词儿是颇为模糊的。最广义的散文,指与诗歌对立的一种不用韵又没有节奏的文体。再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骈文相对的,不用四六体的文体。更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随笔、小品文、杂文等名称混用的一种出现比较晚的文体。英文称这为essay,familiaressay,法文叫essai,德文是Essay,显然是一个字。但是这些洋字也消除不了我的困惑。查一查字典,译法有多种。法国蒙田的Essai,中国译为“随笔”,英国的familiaressay译为“散文”或“随笔”,或“小品文”。中国明末的公安派或竟陵派的散文,过去则多称之为“小品”。我堕入了五里雾中。

子曰:“必也正名乎!”这个名,我正不了。我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中国是世界上散文第一大国,这决不是“王婆卖瓜”,是必须承认的事实,在西欧和亚洲国家中,情况也有分歧。英国散文名家辈出,灿若列星。德国则相形见绌,散文家寥若晨星。印度古代,说理的散文是有的,抒情的则如凤毛麟角。世上万事万物有果必有因。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呢?我一时还说不清楚,只能说,这与民族性颇有关联。再进一步,我就穷辞了。

这且不去管它,我只谈我们这个散文大国的情况,而且重点放在眼前的情况上。“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文学范围内,改文言为白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七十多年以来,中国文学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据我个人的看法,各种体裁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戏剧,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这是福?是祸?我还没见到有专家讨论过。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的长篇小说的形式,很难说较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什么优越之处。戏剧亦然,不必具论。至于新诗,我则认为是一个失败。至今人们对诗也没能找到一个形式。既然叫诗,则必有诗的形式,否则可另立专名,何必叫诗?在专家们眼中,我这种对诗的见解只能算是幼儿园的水平,太平淡低下了。然而我却认为,真理往往就存在于平淡低下中。你们那些恍兮惚兮高深玄妙的理论“只堪自怡悦”,对于我却是“只等秋风过耳边”了。

这些先不去讲它,只谈散文。简短截说,我认为“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坛上最成功的是白话散文。个中原因并不难揣摩。中国有悠久雄厚的散文写作传统,所谓经、史、子、集四库中都有极为优秀的散文,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无法攀比。散文又没有固定的形式。于是作者如林,佳作如云,有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旧日士子能背诵几十篇上百篇散文者,并非罕事,实如家常便饭。“五四”以后,只需将文言改为白话,或抒情,或叙事,稍有文采,便成佳作。窃以为,散文之所以能独步文坛,良有以也。

但是,白话散文的创作有没有问题呢?有的。或者甚至可以说,还不少。常读到一些散文家的论调,说什么:“散文的窍诀就在一个‘散’字。”“散”字,松松散散之谓也。又有人说:“随笔的关键就在一个‘随’字。”“随”者,随随便便之谓也。他们的意思非常清楚:写散文随笔,可以随便写来,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愿意下笔就下笔;愿意收住就收祝不用构思,不用推敲。有些作者自己有时也感到单调与贫乏,想弄点新鲜花样,但由于腹笥贫瘠,读书不多,于是就生造词汇,生造句法,企图以标新立异来济自己的贫乏。结果往往是,虽然自我感觉良好,可是读者偏不买你的账,奈之何哉!读这样的散文,就好像吃搀上沙子的米饭,吐又吐不出,咽又咽不下,进退两难,啼笑皆非。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样的文章没有市场,正相反,很多这样的文章堂而皇之地刊登在全国性的报刊上。我回天无力,只有徒唤奈何了。

要想追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并不困难。世界上就有那么一些人,总想走捷径,总想少劳多获,甚至不劳而获。中国古代的散文,他们读得不多,甚至可能并不读;外国的优秀散文,同他们更是风马牛不相及。而自己又偏想出点风头,露一两手。于是就出现了上面提到的那样非驴非马的文章。

我在上面提到我对散文有偏见,又几次说到“优秀的散文”,我的用意何在呢?偏见就在“优秀”二字上。原来我心目中的优秀散文,不是最广义的散文,也不是 “再窄狭一点”的散文,而是“更窄狭一点”的那一种。即使在这个更窄狭的范围内,我还有更更窄狭的偏见。我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即使是叙事文,也必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者为我所不龋《史记》中许多《列传》,本来都是叙事的,但是,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片悲愤之情,我称之为散文中的上品。贾谊的《过秦论》,苏东坡的《范增论》、《留侯论》等等,虽似无情可抒,然而却文采斐然,情即蕴涵其中,我也认为是散文上品。

这样的散文精品,我已经读了七十多年了。其中有很多篇我能够从头到尾地背诵。每一背诵,甚至仅背诵其中的片段,都能给我以绝大的美感享受。如饮佳茗,香留舌本;如对良友,意寄胸中,如果真有“三月不知肉味”的话,我即是也。从高中直到大学,我读了不少英国的散文佳品,文字不同,心态各异。但是,仔细玩味,中英又确有相通之处;写重大事件而不觉其重,状身边琐事而不觉其轻;娓娓动听,逸趣横生;读罢掩卷,韵味无穷。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读阅读名著,感悟成长


阅读名着,感悟成长。大家应该都知道海伦凯勒吧!我读了《海伦凯勒传》后感触很大,她的一生历尽坎坷与艰辛。

海伦一出生便开始遭遇不幸,她从小因生了一场大病而导致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为了学习,父母帮小海伦找了一个家教老师。为了学习盲文,小海伦把手指头都摸出了血,家教老师心疼的为她包扎了伤口,因为她勤奋学习,最终考上了哈弗大学女子系。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能够看见世界无数风光的心灵之窗眼睛,还有可以领略各种优美声音的耳朵,但又有许多人不珍惜他们少年时的时光。将来到了社会上成了一个没用的人,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海伦呢?她生来就有残疾,但她十分珍惜时光,十分努力用功读书,学习。不浪费时间,学习盲文将手摸出了血,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社会上那些不思进取的人呐要知道珍惜时间!

海伦的一生都十分坎坷,但她却用她的行动告诉人们,一个人是否成才将来是否光明,不是靠你的优越条件而是靠你是否努力了!要拥有一双智慧之眼去观察世界,去发现人文地理,去了解社会情感。海伦是一名生理上有障碍的人,但她却在父母的关怀下,老师的关心下,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读书写字,她像一块干燥的海绵,不停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对世间的任何事都充满了兴趣,对任何事的表现都仿佛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似的,兴奋激动,而我们却不会去发现,常识已让我们逐渐失去了想象的空间。我们也要去发现去创造。

海伦的事迹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人的一生不会被命运改变,我们要去改变命运。我们要学会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精神。我们也要去学习那位家教老师的精神,去呵护,去关心残疾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让我们向着改变命运去出发。

《刑法的启蒙》读后感2500字


《刑法的启蒙》读后感2500字
一提到刑法,估计首先闪过大部分人脑海的都是由一个个法律条文构成的刑法典,而很少人会想到没有条文的刑法领域,即刑法的法理世界,条文背后的刑法思想。以前我看的书也是,基本上都是涉及刑法条文的内容或者由刑法条文展开的相关理论知识,而没有看过很系统的刑法思想发展史。而陈兴良老师的《刑法的启蒙》这本书可以说是很好地介绍了刑法思想的发展过程,从孟德斯鸠到李斯特,从刑事古典学派到刑事社会学派,以人物带动学派及学术观点,系统的介绍了刑法思想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发展到现在的。从孟德斯鸠开始,他主张超越实在法,进而探寻刑法的精神,是理性的开始;而紧追随孟德斯鸠的是贝卡里亚,他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坚持理性,主张建构公理。随后边沁的功利、费尔巴哈的威吓、康德的道义、黑格尔的诉诸理性,他们的思想理论体现了刑事古典学派的魅力。而龙勃罗梭是一个分界点,他的犯罪人论代表着刑事人类学派的出现。但是,龙勃罗梭的弟子菲利和加罗法洛却另辟蹊径,创立了刑事社会学派。最后是李斯特,他主张的是目的刑主义,同时偏向于特殊预防。
读完整本书,可以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刑法思想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虽然说这些刑法思想家只涉及了其中某一点而不及其余,但是就这一点恰恰是以往的全面中所没有的,因而又是深刻的。而且在那样的时代,他们能够挣脱封建的牢笼,追求理性,进而形成自己的一套思想理论,是很值得尊敬的。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一个个片面的刑法思想家,他们突破了平庸的全面,带给我们全新的视野,给我们呈现出全面片面全面的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发展轨迹,才使得刑法思想的不断成长,进而发展到今天的样子。可见,这片面的背后蕴藏着多大的力量,也正是这些否定性的力量,让我们处在永远进步的潮流之中。在这一点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刑事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龙勃罗梭。他生于意大利维罗纳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曾在帕多瓦大学、维也纳大学和巴黎大学学习语言和文学,后改变志向成为了一名军医,期间他对3000名士兵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1862年他兼任帕维亚大学的客座讲师,而后他逐渐从精神病院和监狱收集去世的精神病人和罪犯的颅骨,最终于1870年在解剖土匪头子维莱拉时发现了返祖遗传的现象,支持了他的刑事人类学的观点,即犯罪是由基因决定的,这些基因通过遗传而获取,因而犯罪是天生的。可以说,他的这一理论是在他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这一点从他的著作中也可以看出来,他的著作都充塞着大量的数据、图表,很明显地体现了他的实证主义的精神。因此,尽管他的天生犯罪人理论显得有些片面,受到很多人的批评,但是没人会否定他对犯罪学所做的贡献,他把实证的、归纳的方法引入犯罪研究领域,引起了犯罪研究领域中的一场方法论革命,使犯罪学向科学方向大大迈进了一步。就如莫里斯帕米利在为龙勃罗梭《犯罪及其原因和矫治》一书的英文版写序时所说,无论他有什么错误,龙勃罗梭都是伟大的先驱者,他的独创性和多方面的天才,他的富于进取性的人格,导致了将近代科学的实证方法、归纳方法应用于犯罪问题的伟大运动,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加有力地促进了新的犯罪学科学的发展。这个评价对于龙勃罗梭来说还是比较中肯的,从中也可以看出龙勃罗梭的人格魅力。因为他的天生犯罪人的理论一经传播便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有力抨击,比如法国人类学家保罗托皮纳德和英国犯罪学家查里士戈林,都对龙勃罗梭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但也不是固守他的理论,而是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论,客观地面对大家的批评。这也就成就了在龙勃罗梭后期著作中堕落等后天因素的出现,并从生理、心理、环境、气候等多方面对犯罪原因进行了探讨,天生犯罪人在罪犯总数中的比例也一再降低。这些都足见他的个人魅力,不愧是一位严肃的科学家,因为只有高尚的人格,只有真正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才能做到客观地看待大家的批评,才能如此严谨地对待自己的研究,进而不断地修正,科学地进行分析和把握,从而完善自己的理论。
除了龙勃罗梭,还有另外两个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贝卡利亚,一个是黑格尔。首先,贝卡利亚,是因为他的很多观点具有前瞻性,很经典。例如,他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总结出来的一些普遍公理,就有很多是我们现在奉为原则的东西,如罪刑法定主义、罪刑均衡主义、刑罚人道主义。还有他的废除死刑的观点,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废除死刑的人,尽管不是一个彻底的死刑废除论者,但是他对废除死刑的必要性的论述可谓是很充分。而且在那个时代提出废除死刑,足见他的远见卓识,毕竟就目前来说很多国家已经废除死刑了,而且就整个世界来说,彻底废除死刑是一个必然趋势。他对刑罚适用原则的阐释也是很经典的,他从三个角度来论述刑法的适用原则,即刑罚的必要性、刑罚的确定性、刑罚的及时性,其中对刑罚的确定性的论述是极有见地的。他认为刑罚的确定性,即有罪必罚,是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而不是刑罚的严酷性,因而他反对酷刑。贝卡利亚建立了一系列刑法理论中至今被公认的公理,他的《论犯罪与刑罚》成为刑法学中的经典,因此,他被称为刑法学之父可谓是实至名归。另一个是黑格尔,他的理论可谓是相当深奥,就目前来说我还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比如说他对法的界定,他说分为三个阶段:抽象法、道德、伦理,但是我还是不是很理解其中的涵义和联系。因此,对于黑格尔,我还需多多阅读他的书籍,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哲学原理,明白其中的奥妙。(读后感www)
除了以上对这些刑法思想家的敬仰以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还有了自己对阅读的一个新看法。我觉得阅读不应该是自己以前认为的那样,仅仅是掌握他们的观点,更重要的是阅读的整个过程。当自己在看作者对一个问题进行推理阐释时,要搞清楚他是如何一步步得出自己的结论的,同时,自己也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自己的观点是什么样的,理由是什么,这样的观点站得住脚吗,与其他人的观点的不同在哪里。事实上,阅读它应该是一个启发式的工具,引导读者去思考。遇到一个问题时,重要的并不是说要想方设法地去找到各个学者的观点或者说找到一种通说,一个结论性的答案,而是通过阅读促使自己也去思考,去发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我看完该本书后对阅读的一个全新的认识。

《难忘的启蒙阅读感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难忘的启蒙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