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最后的合伙人读后感1000字

最后的合伙人读后感1000字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吧!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也许"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就是你要找的,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一)

生执念

电脑放着高峰栾云平多年前致敬经典的相声《买猴》,恰好从书架上抽出来一本《最后的耍猴人》。

提到猴子,除了"孙悟空"之外,我最先能想起来的,便是街头卖艺的耍猴人。还记得小时候,街头上经常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们,带着两三只猴子,挥着鞭子,让猴子摆出各种造型表演着。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猴子表演。其中有只会和观众讨要食物的猴子,是我最喜欢的。追了半条街去让家长带着我去看猴子,直到后来艺人带着猴子离开,我还和猴子去"约"好明年再来。那时候小孩子心性,记不住事情,却还是记着第二年看猴子。只可惜,我想不起来之前的小猴子是什么样子,更不记得耍猴人的模样,所以等第二年再看的时候,应该是别的猴子。

连续好几年,总有耍猴的艺人在我们小镇表演。其中有一位艺人还曾经路过我家,借用电话往老家打了电话。90年代,小镇安装电话的人家并不多,大多数人打电话是要去公共电话亭的。打长途不能直拨,话费也很高。那次打完电话,我爸爸拒绝了那人递给的钱,还请他喝茶和吃东西。我在旁边逗猴子玩。断断续续听着,他和老乡都是带着猴子来的,大多数人看猴子表演是不给钱的,有些给几毛钱或者能讨点烟酒和其他的食物之类。

那时候,我并不懂得"外地人"和"猴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甚至于连"外地"这样的概念都是模糊的。

如今,翻看着这本记录了马宏杰耗费12年时间进行跟拍的《最后的耍猴人》。这本书是马宏杰跟拍河南新野耍猴人在中国各地及中国边境地区行走江湖的故事。整本书从汉代的耍猴历史一直写到中国最后的一代耍猴人,记录了他们云游海外以及上当受骗的种种经历。

渐渐,与幼年那些记忆,重叠了起来。

原来,我童年那只小猴子要冒着头顶高压线的危险跟着他的主人违章扒火车;原来我童年那只小猴子要在没有顶棚的货运车厢里逆风经历几天几夜的风霜露宿;原来我童年那只小猴子和"外地人"几天几夜只有几块干馍充饥;原来我童年那只小猴子要睡在临时搭建的窝棚中;原来我童年那只小猴子随时可能被街头混混殴打。

那只小猴子,经历全国四处游走,扒火车卖艺,打地铺睡觉,最后才出现在我的面前,带给我欢乐……这都是耍猴人的生活状态,然而,耍猴人有他们的道德标准和尊严,他们是耍猴赚钱绝不乞讨,他们是扒火车但绝不偷盗——在这本书中都有真实的描述和照片的鉴证。

看了这本书,我十分敬佩作者,他为"真实"照片的付出辛苦经历。我很难用语言去评价这本书。

如今,因为种种原因,街头耍猴人越来越少。我很多年没有再在街头看到耍猴人,不知道多久以后,社会上还会不会再有耍猴人。但是,我对耍猴人的认知及尊敬,却是不会改变的。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二)

小的时候经常看到电视上又出现耍猴的情节,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表演出现的越来越少,心里不免有丝遗憾。无意中在书店看见了马宏杰的这本书,立刻被他的封面吸引,封面上一个佝偻的老人驮着一直猴子,面对镜头呆呆得望着,身后是茫茫的雪……《最后的耍猴人》就拉开了序幕。

马宏杰是一个摄影记者,耍猴人这个选题,他跟拍了12年。在此之前,西部招妻的选题他跟拍了30年。第一次跟拍耍猴人的时候,他跟着杨林贵他们一起扒火车去成都,时走时停的露天车厢里,装的是随时都像是会倒下来机器,没有一个能躺的地方,人在角落里歪歪斜斜的坐着,因为怕被警察发现,一句话不敢说。两天两夜的行程,吃的是馒头,喝的是凉水。最难熬的是下雨的时候,露天的车厢,没一块儿能躲雨的地方,冬天的雨,即便在中国的南方也是彻骨的冷。火车哐哐当当的走着,从头皮到脚底没有一块儿暖和的地方。

其中有一段特别触动我,书中是这样写的"扒上火车去成都,杨林贵告诉作者:跟我扒火车的班子,是不允许拿车上任何东西的。有时候在车上看到电视机、冰箱以及整箱的香烟,我们都绝对不拿。而且我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不准乞讨。我靠耍猴赚钱,不给任何人下跪,这是我的江湖规矩。"2003年1月11日,第一次跟拍结束,一共74天,杨林贵1000元,杨志800元,杨林志800元,做饭的人370元。

耍猴人其实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靠着自己的手艺吃饭。但你说这是虐待动物,你说这是文化糟粕,你说这是我们对其他物种的奴役,以前的我也会这么认为,就如现在街头再也看不到耍猴人的身影。但是这是另一种生活,他们依靠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手艺兢兢业业的生活。我们只看到他们为了钱财把绳索套在猴子身上,可是我们没看到私底下的他们和猴子同吃同住,第一口饭都是留给小猴。于他们来说,这些猴子不是生财工具,更像处久了的家人。

就像《新世纪周刊》评价他们是"无法用道德标准去评判的一群人",看到他们像流浪乞讨那样带猴杂耍,会觉得邋遢低俗,有嫌恶;看到他们扒火车,睡桥底,啃脏馒头,为了一分钱斤斤计较,这样带着不惧死亡地挣扎去卯足劲生存,又心生同情;看到他们不同于盗贼之流的高尚人格,于同伴于陌生人间的舍命相助,又异常感动敬仰。特别是,他们对于猴子之间的感情,会开怀得笑,会痛快得哭,会疼惜得抱,越来越明白其实人性是个很复杂的东西。无法用一面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里面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因为贫穷苦难而挣扎。

作者在书里还有这么一段杨林贵这次外出遇到了两个人,与他们的交谈让他感触很深。在湖北,一个穿着得体的公务员对杨林贵说:"你干点什么不好,非要干这下三流的事情。"杨林贵回答说:"我想当官,我知道我不会当,但是我肯定不会当贪官。"在景德镇,一个16岁的女孩看完猴戏,对他说:"老爷爷,你这一生给多少人带来了快乐啊!"杨林贵听后,那天路上都很开心。

公务员眼中,杨林贵的职业是下三流的,是带着有色势利的眼镜去看。而杨林贵则说:肯定不会当贪官,语气果断,他觉得他和公务员之间你不高贵我不低贱,我们之间是一样的。你眼中的是下三流,而我眼中的你也不是什么好玩意儿。在景德镇碰到的小姑娘则击中了杨林贵的软肋,这一生不被理解,委委屈屈过生活,不被周围的人所认可。而小女孩的一句还能让他明白,原来有人为因为我的职业而感到快乐,这是这一天,或者这一月,甚至这一年,予他最大的礼物吧。

2014年9月,鲍风山等新野四位耍猴人因耍猴被法院判以"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罪".虽经过上诉,二审改判成无罪,但二审法院认为一审确认的违法事实存在,只是因为"情节轻微,可不认为是犯罪".鲍风山对马宏杰说,自己被捕时,他带的那只叫阿丹的猴子护主心切,朝公安们直扑,被他拉住了。有位公安当场指着阿丹喊:"信不信我打死你。"拘捕期间,被带走的6只猴子里,这只叫阿丹的公猴死了。

书的最后一页,马宏杰放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工作人员从冰柜里拿出冻得僵硬的猴子阿丹的尸体。一张是,鲍风山抱着阿丹的头坐在地上痛哭不已。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最后的夏天》读后感500字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措手不及的意外,我们有时也会抱怨命运的不公,但我们要学会坚强,以乐观迎接生命中最艰难的挑战。这是我从《最后的夏天》一书中领悟的。

《最后的夏天》主要讲述的是女孩梅格和她的姐姐莫莉跟随家人一起搬到了乡下,从此两个女孩摩擦不断,打得不可开交。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莫莉突然不停地流鼻血,曾经漂亮大方、开朗活泼,像星辰一样耀眼的她身上插满了管子,而内心一直深爱着姐姐的梅格,终于知道了残酷的真相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以朴实的语句,描写了一家四口欢乐、平凡的生活;后半部分则用悲伤的语调,讲述了梅格和爸爸妈妈以乐观战胜了生命中最艰难的挑战。读完这本书,我被梅格一家打动了,深深的关爱和亲密紧紧包围着这个家,快乐和悲伤同时呈现在这部感人的书中。

读过这本书的人,谁不为莫莉的离开感到惋惜?谁不被梅格的坚强所打动?又有谁不为梅格一家遭受折磨而感到命运的不公?的确,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措手不及的意外,我们有时也会抱怨命运的不公,但我们要学会坚强,以乐观迎接生命中最艰难的挑战!

用微笑面对一切困难,用爱点亮生命中的希望!

《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800字


不毛之地上涌出的泉水_《植树的牧羊人》读后感800字:

“我”在1913年,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地上,遇到一位沉默又自信的神秘牧羊人。牧羊人一直一个人种着树。1919年,”我”重返荒原,那儿已有了一片树林。在1945年,荒原俨然成了生机盎然的热闹村庄。

这是一个关于奇迹的故事。让人读着读着,不觉莞尔。但文中一句话,引发人深深思索: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那时,“我”正处于一个极端困迫的处境,已走了五个小时却滴水未沾,牧羊人为“我”带来了惊喜,“我”内心重燃希望之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的希望之水。牧羊人在战争期间仍坚持种着树,这片曾只有干涸泉眼的土地上,出现了泉水_而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那仿佛是我无法到达的一段路程,而这11公里是树林!要多少棵树才能达到遮天蔽日的11公里?而它却为一双手所造就,那么,这双手一定是毅力、坚持、执着的化身。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执着之水。在这不懈的努力下,昔日的荒地成了沃土,一万多口人过着幸福生活。这绘本中的原图,我也见识过了,从1913年的素描,到1945年大块大块的蓝色、绿色,是一种创造的力量!没有创造,何来幸福?何来生命?

牧羊人是不毛之地上的创造之水!有了希望,才能执着;有了执着,才能创造;有了创造,才能出现生命。这是我想到的第一个感受。其次,这个故事也至关人与自然。这泉水般的牧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将自然打造得更加平凡而至美。

我想起《青山不老》。里面一个住所简陋的瘦小老头,带着一群老汉在晋西北无比恶劣的环境下治理山沟。15年,绿化了八条沟,造了3700亩林网。他不愿享清福,只要一辈子种树,实现自己的价值。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使他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

环境需要人类去守护,去努力。而这两位老人以生命化为青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从人民的勇气、幸福而出发。于是,在不懈努力下,牧羊人创造了沃土和人民的舒适生活;老人攒钱买了电视机给乡亲,也用树林挡住了狂风,守住了珍贵的黄土。他们这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他们做到了上天才能做到的事!作者:倪泠

谁是你灵魂的摆渡人_《摆渡人》读后感心得体会


谁是你灵魂的摆渡人_摆渡人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文\兰心儿。放寒假了,想听长篇小说。翻看喜马拉雅上的小说,看到了这本《摆渡人》,打开听朗读者的声音,还不错。于是寒假的第一天,我便开起了假期阅读模式_听书。

寒假比较短,又加上快要过年了,比较适合听书。听书最佳好处是解放了双手,可以一边做家务,一边听。

《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在听完迪伦穿越荒原,跨越界线,到达目的地时,我因小说而产生了很多想象。

我不想说迪伦与摆渡人崔斯坦的爱情,那是少男少女的爱。但通过他们的爱,我在想,假设迪伦不是15岁意外死亡,那么还会在穿越荒原,摆脱魔鬼地界的过程中与摆渡人产生情感吗?会不会因在人世间经历的太多,会对爱不再有那么强烈的需求?

崔斯坦告诉迪伦,他的灵魂的模样,会根据需要摆渡的灵魂的需求。十五岁的迪伦,需要的就是一个看起来酷酷的少年,因为这样的形象会让迪伦产生好感,会因爱而能穿越魔鬼杂生的荒原。崔斯坦为了帮助迪伦穿越荒原,差点被魔鬼撕裂,是迪伦的一次次呼唤,才让崔斯坦摆脱魔鬼,负伤累累地重回迪伦的身边。

“我引导灵魂穿过荒原,保护他们免遭恶魔毒手。我告诉他们真相,然后把他们送到他们要去的地方。”这是摆渡人的职责。但是,崔斯坦告诉迪伦真相后,迪伦非常平静,没有哀怨和痛苦,这让崔斯坦很吃惊。崔斯坦摆渡过成千上万的灵魂,他被她的灵魂所打动。

我们死后灵魂所穿越的荒原的模样,就是我们的心性的样子,是我们在人世间留下的没有做的事情吗?摆渡人也是我们心性的样子。你心中有爱,你的摆渡人也会心怀爱意,来摆渡你。听到关于荒原,我想象着,我将来灵魂要穿越怎样的荒原呢?在我们关于死亡的文化里,就是西天。临行时,亲人是不放心的,男的给扎上一匹马,女的给扎上轿子。还会放上很多物品,钱,是不可缺少的,还会放一些干粮。亲人会嘱咐一番。看来,去西天极乐世界的路上,是艰难险阻,会遇上很多阻碍和挫折,一如迪伦所穿越的荒原一样。有沼泽地,有高山,有湖泊……一到晚上必须回到安全屋,否则就会被魔鬼拉进地狱。

那么我的荒原会是怎样的呢?或者说,我走向西天的路会是怎样的一条路呢?善良的心性,还会遇到那么多的艰难险阻吗?恶魔不会被我感动吗?在俗世我竭尽所能尽自己的职责,用心做该做的事情,给不幸的家庭带来希望,恶魔还会为难我吗?就算把我拉进地狱,我也不会变成恶魔的,我怎能做阻碍灵魂穿越的魔鬼呢?我做不到。活着做不到的,死后灵魂依然是做不到的。或许,即便是我的荒原险象重生,我也不会胆怯,我在人世间学会坚持,学会了面对,更学会了坦然面对死亡,那点挫折或许在我灵魂的眼里算不了什么,我的果敢会让魔鬼退却吧?

在人世间心性的模样,就是将来穿越荒原的模样,如果我也有摆渡人,也会像我一样为了目标,而坚守着,不怕任何劳苦和艰险呢,有摆渡人帮我,我更能闯过荒原,安然达到目的地的。

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穿越荒原,跨越界线,到达目的地。有些灵魂,当知道自己脱离了人世间的肉身,躯体已经死亡后,大多会沉浸在痛苦和留恋中,便没有勇气穿越荒原,达到天堂。于是,很多人就沦为了魔鬼。

在听书的过程中,我会想起父亲,不知父亲是否穿越了他的荒原?不知道他去极乐世界的路上,有没有遭受挫折?善良的父亲,一生为人真诚,恶魔不会为难他的,因父亲即便是被拉进地狱,也不会变成魔鬼的。

谁是你的摆渡人?摆渡人的模样又是怎样的?有时,会想象一番。迪伦的摆渡人是崔斯坦,崔斯坦是根据迪伦的需要而出现的模样。而我呢?我需要怎样的摆渡人呢?百家笔记网m.simayi.net是亲人还是爱人?或许是他的模样,会让我安然,会让我信任,我会相信他,和我一起穿越荒原,跨越界线,到达目的地,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所有的想象有些苍白,毕竟是经历了人世间的春夏秋的人了,对爱情不再渴望,对生活却喜欢上了平淡。看透了世间的是是非非,以一颗清欢之心过活,会不会对摆渡人的模样没有了别样的需求,摆渡人只管以自己的形象出现,只要有相伴,指引,我都会坚持穿越荒原的吧?

听读这篇小说,虽然还有一点没听完,但我感触和想象颇多。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摆渡人,即便是活着,心灵也是需要摆渡的。或许你经历了亲人的离世,你才会懂得生死,才会读懂离别,才会看透生命,才知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或许你遇到了真爱,却不能相伴,你便会明白爱情的真谛,婚姻的无奈。当看清了自认为是朋友的真性情后,你才明白,所谓的友情,不过是自我心灵的需要,如果沾染世俗,就会失去了真正的意义。经历的人,经历的事,让你改变,看懂,看透,这人,这事,就是在摆渡你,让你从简单学会了复杂,又让你从复杂走向简单,都是时间老人在摆渡你。只要你有足够的强大,保持心灵的纯净,你的摆渡人也会有如此的模样。

无需去想象未来摆渡你灵魂的人的模样,现在开始,好好修炼你的内心,让自己的心性多一份善良,多一分快乐,多一份果敢……我相信,无论在穿越荒原,还是走向西天的路,摆渡人都会帮你跨越地界,到达目的的。

《罗马人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罗马人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罗马人的故事》。这本书很详尽的讲了古罗马的历史。虽然我现在还没有看完,但是我发现了古罗马在当时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与他们的习俗非常有关。

我注意到,很多民族在征服了其他国家或者民族之后,做法都出奇的相似。有的国家劫掠一番之后就带着大批的战利品离开了,有的国家还会掠夺一部分人民用作奴隶。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使战争带来的收益最大,他们放弃了一样很大的资源,就是土地。古罗马的人民在各个大小战役中,给予战败国本国的公民权,或者通过缔交“拉丁同盟”的方式来扩张自己的版图。但是我认为,罗马能从一个蕞尔小国,发展为如此庞大的帝国,善于同化别的国家只能说是表面上的原因。究其根本我认为是当时罗马人开放包容的内心。

早在罗马王政时期,罗马人包容的传统就已经被打下了。当开国君主罗慕路丝死后,继任他的就是刚刚被同化入罗马的外邦人—努尔。自此之后,直到王政时代结束,罗马王的位置经常会给并非罗马本土的人。读后感

·

后来罗马王政虽然陨落了,但是罗马人的开放包容保留了下来。一直持续到后来的罗马共和国时期,也就是罗马开始统一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的这一时期了。

罗马人不仅给予战败国本国的公民权,而且甚至允许他们持有双重国籍。而且平等对待所有的民族,就连修路,也会为新加入罗马同盟的城邦而继续延长。这些种种举措,不仅使罗马得到罗马联盟的爱戴,更使得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等城邦直接投靠了罗马联盟,最后才进一步赢得了布匿战争的胜利。

这种思想,也为罗马带来了强大的凝聚力。他们包容所有来投奔的民族,所以所有人都将罗马视为自己的母邦。有着与之共存亡的决心。所以在汉尼拔接连大破罗马军队之后,罗马还会有前仆后继的公民自愿参军。

这包容的思想,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时代以前,我认为这就是罗马可以打败迦太基,日耳曼等众多强国的原因。相关:罗马人的故事读后感1500字

喜欢《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最后的合伙人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