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蒲桥集读后感600字

蒲桥集读后感600字

采蒲台的苇读后感。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最好我们可以用读后感文章的方式,将阅读中的体验记录成文。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采蒲台的苇读后感,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采蒲台的苇读后感(一)

远处的炮火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

读完了着名作家孙犁爷爷《采蒲台的苇》的故事后,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白洋淀不单纯是因为淀里的苇草好看而闻名,是因为苇塘英雄事迹很多很感人而闻名于世:那里的每一片苇塘都有着英雄的传说,那里的人们用鲜血保卫了自己的家园--采蒲台。

有一次,敌人包围了采蒲台,全村的干部和村民都被赶到了冰上,有的干部还带着枪,敌人搜查时,他们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干部,把枪藏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短短几句不仅写出了全村的干部们为民族凛冽大义的献身精神,更赞颂了智勇双全、临危不惧、有超人胆略的女人们,。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这仇恨是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这爱是对战士们的关爱,对家乡的热爱。在这危急关头,她们用智慧与敌人斗勇斗智取得了胜利。

妇女们一起沙着嗓子说:没有,没有。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日本侵略者极其残忍手段的愤怒。是人们愤怒的吼声!

读完全文,不禁让我想起连续剧《小兵张嘎》的主人翁小嘎子和他的伙伴们,凭着机智、勇敢与敌人周旋,痛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采蒲台的男人们、女人们、孩子们,他们都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们的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的!我们将永远记住他们为保卫家园、打击侵略者的丰功伟绩。

采蒲台的苇读后感(二)

远处的炮火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

读完了着名作家孙犁爷爷《采蒲台的苇》的故事后,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白洋淀不单纯是因为淀里的苇草好看而闻名,是因为苇塘英雄事迹很多很感人而闻名于世:那里的每一片苇塘都有着英雄的传说,那里的人们用鲜血保卫了自己的家园--采蒲台。

有一次,敌人包围了采蒲台,全村的干部和村民都被赶到了冰上,有的干部还带着枪,(.org)敌人搜查时,他们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干部,把枪藏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短短几句不仅写出了全村的干部们为民族凛冽大义的献身精神,更赞颂了智勇双全、临危不惧、有超人胆略的女人们,。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这仇恨是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这爱是对战士们的关爱,对家乡的热爱。在这危急关头,她们用智慧与敌人斗勇斗智取得了胜利。

妇女们一起沙着嗓子说:没有,没有。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日本侵略者极其残忍手段的愤怒。是人们愤怒的吼声!

读完全文,不禁让我想起连续剧《小兵张嘎》的主人翁小嘎子和他的伙伴们,凭着机智、勇敢与敌人周旋,痛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采蒲台的男人们、女人们、孩子们,他们都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们的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的!我们将永远记住他们为保卫家园、打击侵略者的丰功伟绩。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采果集读后感


采果集读后感(一)

泰戈尔的【采果集】虽然写在【飞鸟集】之后,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它。这本书不像【吉檀迦利】那样厚,但它所包含的一精一神的重量是一样的。

此书中句子都很短小,但句句包含深意。它像飞鸟集一样清新、自一由,朴实自然。比如:花一蕾企求的是夜和露,而盛开的花朵却要求光和自一由。泰戈尔以他卓越的哲理、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构造了一座宏丽而静谧的诗的乐园。这小小的诗集让人捧阅时感到每张纸都散发着光彩,有一种神圣感。

泰戈尔的个人修养极高,所以他能看见万物之间所蕴藏的哲理,当他把自己的所闻所感写成诗歌后,我们也就品味了他的思想,也跟着他有所提高。由他那至为敏锐、清新又优美的具有高超技巧的诗所表述出来的就不再是诗,而是一种一精一神的宝藏了。

每天读一读泰戈尔的诗,可以让我忘却世上的一切痛苦,这是英国的叶芝对泰戈尔的评价。由于这些诗所处的境界之高,以致于它们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文明的宝藏。

采果集读后感(二)

生与死本是一种永远无法溶合的距离,而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是单相思者的心与所一爱一的人更遥远的距离。相一爱一却不能相处,有情一人不能成眷属,是千古遗憾的情一人间的距离,而明明一爱一着却装着不放在心上,是矛盾而痛苦,逆离真心的距离。可,比这更遥远的距离,你可知?是心的冷漠,是对一爱一的藐视,是面对一爱一自己的人断然掘上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把一爱一远远拒绝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外。

距离原本可以产生美,但这样一种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却是痛苦的。全诗以一爱一为主线,诗人敏一感的字里行间,流露着痛苦而无奈的情感,不能不令人从容。诗歌简短而整齐,全诗由四组不是而是构成,采取驹比的手法,层层深入,把读者带到了那种痛苦的最遥远的距离,并把诗人情怀感染给每位读者。读至最后令人恍然大悟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实际上是心与心的距离,早已泪眼模糊。

人,为何不放下心的冷漠,把心与心的距离拉近,好好去感受别人赋予你的一爱一呢?

别让心与心成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吧!这是一种悲哀。

苇岸《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苇岸《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
上面一句话是作者在思索日出与日落分别经历的时间时留在段尾的,总让我觉得,这世界实在太善变了。或许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我们看到时代在不断进步:科技发达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富强了;但不容忽视的是,新事物的崛起意味着旧事物的衰落。最浅显的便是垃圾变多,人们逐渐学会了浪费。很多过去当成宝贝的物品动不动就扔掉,不再觉得可惜,也忘记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话。于是,我们会很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竟有这般肮脏。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冷漠张狂的刺鼻气味,而我们也将十分荣幸地回归那个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社会。究其原因,还要责怪事物衰落的速度大于崛起么?这时,科技发展反倒成了一种错误了。
我本人是很喜欢欣赏日落的,因为夕阳不像朝阳那样喧闹,也不像正午的日头那样亮晃晃的刺眼。夕阳是温柔的,那夹着金的橙红色鹅卵一般的安详。她轻轻地抚摸着大地,犹如即将逝去的母亲最后一次此文来源于网络抚自己的孩此文来源于网络。眷恋、恬静而伤感,教人不忍心打破这沉静。一眨眼,便只剩下橙粉色的云,游荡在淡淡的蓝紫色天空里,恍惚。
作者还记叙了一个画面:
 一个孩此文来源于网络有着十分幸福的家庭:周末可以和爸妈去山边玩,他有自己的玩具,有自己的小人书库。但是妈妈对他的管教很严,放学一定要直接回家,回到家第一件事是洗手。为此他又感到非常不幸,恨自己的妈妈。
作者在这段文字结尾写了这样一句话:每一匹新驹都不会喜欢给他套上羁绊的人。
我想做一些评论,暂请作者大人原谅我的无礼。我认为,一匹马若真生于某个社会、改变不了自己成为坐骑的命运,那么也只好去坦然面对。一旦因为强烈的拒绝而被杀了卖肉,就比什么都残酷了。生命终还是重要的,不轻生,不被淘汰,就只有接下一场又一场的挑战。想寻得自由,它大可以踢倒那个给他套上羁绊的人,然后从他的身上踩过去,直到那个人再也站不起来。如果被驯服,只能怪自己技不如人。
火可以逆风而燃,是因为它的顽强。风吹得越狠,火烧得越旺。它固执,它偏不向命运低头。那小马驹为何没有这样的勇气?只想燃烧,哪怕只有一丝火苗。风可以把火吹到四面八方,火也可以溯风而上,任谁也动摇不了它坚定的意志。寒风中观赏这一奇景,也许我会被感动得潸然泪下,一面敬佩火的无畏,一面慨叹自己的懦弱。
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强大--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却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
只记得在搬家以前,每一次打开阳台的门都会听到隔壁的猫向我的父亲问好。那的确是只对于我父亲的,因为猫的主人并不善待它,时常把它关在屋里,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父亲有时候会吹口哨来逗那只猫,它也很听话地回应着。时间久了主人不再打开阳台的门,于是我们再也听不到那友善的叫声。现在搬了家,不知那只猫住得还好不好,新的邻居在打开阳台门的时候,还有没有可此文来源于网络的猫问候。
想念一只猫,如同想念一种生活。生活不再,人生也便没了趣味。生活的美需要大自然的滋润,也需要心灵的抚慰。

采果集读后感范文


生与死本是一种永远无法溶合的距离,而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是单相思者的心与所爱的人更遥远的距离。

采果集读后感(一)

泰戈尔的《采果集》虽然写在《飞鸟集》之后,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它。这本书不像《吉檀迦利》那样厚,但它所包含的精神的重量是一样的。

此书中句子都很短小,但句句包含深意。它像飞鸟集一样清新、自由,朴实自然。比如:花蕾企求的是夜和露,而盛开的花朵却要求光和自由。泰戈尔以他卓越的哲理、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构造了一座宏丽而静谧的诗的乐园。这小小的诗集让人捧阅时感到每张纸都散发着光彩,有一种神圣感。

泰戈尔的个人修养极高,所以他能看见万物之间所蕴藏的哲理,当他把自己的所闻所感写成诗歌后,我们也就品味了他的思想,也跟着他有所提高。由他那至为敏锐、清新又优美的具有高超技巧的诗所表述出来的就不再是诗,而是一种精神的宝藏了。

“每天读一读泰戈尔的诗,可以让我忘却世上的一切痛苦”,这是英国的叶芝对泰戈尔的评价。由于这些诗所处的境界之高,以致于它们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文明的宝藏。

采果集读后感(二)

生与死本是一种永远无法溶合的距离,而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是单相思者的心与所爱的人更遥远的距离。相爱却不能相处,有情人不能成眷属,是千古遗憾的情人间的距离,而明明爱着却装着不放在心上,是矛盾而痛苦,逆离真心的距离。可,比这更遥远的距离,你可知?是心的冷漠,是对爱的藐视,是面对爱自己的人断然掘上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把爱远远拒绝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外。

距离原本可以产生美,但这样一种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却是痛苦的。全诗以爱为主线,诗人敏感的字里行间,流露着痛苦而无奈的情感,不能不令人从容。诗歌简短而整齐,全诗由四组“不是……而是……”构成,采取对比的手法,层层深入,把读者带到了那种痛苦的最遥远的距离,并把诗人情怀感染给每位读者。读至最后令人恍然大悟时——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实际上是心与心的距离,早已泪眼模糊。

人,为何不放下心的冷漠,把心与心的距离拉近,好好去感受别人赋予你的爱呢?

别让心与心成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吧!这是一种悲哀。

诗经采薇读后感


诗经采薇读后感(一)

《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这首诗就是一个戍边的士兵久历艰苦,在还家的路上又饱受饥寒,痛定思痛后悲伤心情的真实写照。这首诗描写了周人向往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对战争的厌倦。北方游牧民族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出征前杨柳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三年后,生还归来之时雨雪霏霏,战后萧索破败之景顿时跃然纸上,悲凄之感犹然而生。

从戍边者思乡的悲歌中,感悟个体生命的无能与叹息。在保家卫国的精神中,感受个体精神境界对于自然生命的超越。归途中感受个体生命对苦难的体认,《采薇》通过情绪诗意般的流露和宣泄,提出了一个冷峻的理性思考。生命的解读。在浩瀚博大永恒的宇宙中,人渺小的不及一粒微尘,人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自己的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是自己的选择。同样在生存期间,虽然有生存的意识,所谓生存的权利,但你同样没有生存方式的选择。人类不过是装在宇宙这个化学试验瓶中的最微小的一个不等于零的分子,瓶中任何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变化。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使生命的个体陷入困境。《采薇》中的主人公一场战争将他无辜的卷入。他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回家,却难以实现。战争给予他的生存体验是既痛苦而又兴奋的。在这里作者没有写战争中流淌的鲜血,残缺的人体,扭曲的面孔,燃烧的战火,堆积的死体。是因为人在社会主流意识的洗礼中短时间会被蒙蔽,而只是展现了他来自群体意识的兴奋维常之花,君子之车,四牡业业,象弭鱼服,让他体验了从未有过的荣光和威风。同时也给他带来无限的思家的苦痛。战争结束了,经过了生命的苦苦挣扎,他还是他,载饥载饿。试问战争对他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而已。而这种经历与体验原本就不是他的选择,即使他想选择也选择不了。任何生物只能是自然的选择,而选择不了自然。


诗经采薇读后感(二)

《采薇》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小雅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为先秦时代的华夏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八句。是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一般小学的话只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经采薇读后感(三)

《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2020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读《诗经》《小雅·采薇》有感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它唱出了从军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和思念归还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但也深感征战之长苦,将士们的心中深深地渴望和平的心绪,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该小节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反映现实生活,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以抒情诗为主流,出于天籁,成于自然。四言形式,赋比兴手法,重章叠句,双声叠字叠韵等众多艺术特色。其中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更为一大亮点。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等诗句,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切切的思想感情,在含义上多了一层忧伤的情调,但它并不影响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正是因为爱国之深,害怕国家被猃狁所占领,所侵略而表现出的忧愁,这样一群有血有肉的将士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一边防御着猃狁的入侵,一边期望能够早日打败敌人回到故乡这样一种矛盾但又真实的情感深刻地反应了当时劳动人民渴望和平的期盼。忧伤的情感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的从春到秋,薇菜从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到叶片肥嫩到最后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的一串客观现象。时光无情地流逝了。薇菜的由嫩而老不正象征着将士们的身心被时间而不断地消磨着最后变得憔悴的事实。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因此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先是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紧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那猃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而这两章节的色调十分的华美,那层层密密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战马,威风凛凛的将军,华贵的弓箭,齐整的战车,这里洋溢着一种报效国家,不惜血酒疆场的豪放情怀。但在残酷的战争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任随战火的硝烟流逝,以及对遥远的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念,这些阴暗的色调就在这里被冲淡了。反之是战斗时的高昂情怀。因为当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正因为身后有如此承载着自己的温暖思念的美丽的家园。

这首诗的特点还在于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即在路上,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仿佛浓缩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命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这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事实上,这一首诗里的确有着太丰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怀。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说道: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

《诗经·采薇》读后感1200字


这世界上有一千种等待,

最好的那一种叫做来日可期。

我愿意站在这里,

从这一秒开始倒数,

等待多年后的相遇

这是我看完《诗经·采薇》后,脑海中浮现出来的一段话。

“曰归曰归”是《诗经·采薇》中每一位戍边战士心中急切的呼唤。可是这样的等待却迟迟不能实现。从开始的“薇亦作止”,到后来的“薇亦柔止”,再到“薇亦刚止”,随着时间的流逝,薇菜从春天的破土发芽,到到夏天的幼苗柔嫩,再到秋天茎叶老硬,这一生长过程,暗示我们戍边战役时间的漫长,“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从开始的“岁亦莫止”到后来的“ 心亦忧止”再到后来的“岁亦阳止”,思归之情愈加浓烈。久思而不可得的东西,在我们心中会变得弥足珍贵。于是,这份等待就会更加持久。因为等待,是我们和时间之间的一场博弈。等待的不可知性,是一份考验,一天一天,一步一步走向希望或者失望。所以等待的过程,就会变得更加的煎熬,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不能不“忧心烈烈”, “曰归曰归”的心情更加迫切。

因为“猃狁之故”,戍边战士们“靡室靡家”,因为“猃狁之故”,戍边战士们“不遑启居”,因为“猃狁之故”,戍边战士们“戍未定,靡使归聘”,因为“猃狁之故”,戍边战士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

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为国赴难的责任感,戍边战士一边等待着回归家乡,与亲人团聚;一边却要拼死杀敌,为亲人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平安度日。思乡之情与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在戍边战士的心中此起彼伏,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世界太平。

于是戍边战士心中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戍边战士,奋力拼搏,只为早早结束战事,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见到渴盼已久的亲人。“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戍边战士们每天忙碌地战斗者,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紧随战车冲锋陷阵。一匹匹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猃狁实在猖狂,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

戍边战士思归之心急切,可是在国难家仇面前,他们唯有奋力拼搏,别无选择,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出发的时候,杨柳依依,今天我归来之时,却已大雪纷飞。物换星移几度秋,在这期间没有那一刻我是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而今,我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一别经年,“靡使归聘”,家中父母的生死存亡,两不可知,“近乡情更怯”,等待已久的“曰归曰归”终于到来的时候,心中却更加不能平静了。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道路崎岖,即将归家的戍边战士又饥又渴,不由得回想起那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心中甚是忐忑。

因为,这个戍边战士虽然归家了,可是战事并没有彻底的结束,不一定什么时候,他或者更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又将背井离乡,拿起武器,投入战斗,又将面临着“曰归曰归”的思乡之苦。

唯有彻底结束战事,这些戍边战士方能安心归家,唯愿这样“和平”的生活,来日可期!

《克莱采奏鸣曲》读后感


《克莱采奏鸣曲》是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这部作品的奇特之处在于因为其题材的敏感性而曾经被禁,没有出过单行本,只在全集里才有,而普通百姓又买不起厚重昂贵的全集,所以这部作品并未广为流传。

从内容上看,的确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也有其被政治查封的合理性。《克莱采奏鸣曲》文名取自贝多芬的同名交响乐,主人公在文中受到音乐的感召。

《克莱采奏鸣曲》之所以非常优秀在于作者非常诚实地写出了男人的心理。事实上,笔者从未在哪部作品当中见过此类心理描写,而此类心理描写是非常真实的。人类基于礼教及羞耻心经常将真实的情感藏匿起来,能够诚实地说真话的都是非常勇敢的人。所以不禁对托翁肃然起敬。

《克莱采奏鸣曲》上半部分写了男子对女子不可遏制的肉欲需求,写出了男人色情狂魔的本性。后半部分写出了男人步入婚姻之后的嫉妒之情。这无缘由的嫉妒促使主人公杀了自己的妻子。极强的文学张力。

本文顺便探讨了婚姻的本质,在情欲与爱情的冲突之下扭曲的婚姻,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吗?《克莱采奏鸣曲》当中婚姻的困境,其实也是托翁本人苦恼的婚姻的折射。近乎歇斯底里。主人公既受不了他的妻子,又忍不住要与她发生性关系,又受不了他的妻子……恶性循环。而且,在文中,没有什么能拯救婚姻。所谓的爱情是空中楼阁,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主人公与妻子在结婚之前没有爱情,结婚之后互相仇恨厌恶,更是没有机会发生爱情。抑或是,两人根本就不相互了解。孩子也不能成为婚姻的润滑剂,甚至更糟。主人公与妻子所生的孩子,成为他们夫妻二人吵架的工具,真是不配为人父母,以及这样的婚姻生活,真是人间地狱。

婚姻是人类史上绕不过去的话题,托翁深深为此苦恼,《克莱采奏鸣曲》的主人公曾经多次想自杀。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描写人类苦难与痛苦的,阅读起来很难受。《克莱采奏鸣曲》便在优秀文学作品之列。

《克莱采奏鸣曲》读后感2000字


家庭与婚姻、感情与情欲、性与道德、善与恶、真与假,始终是列夫托尔斯泰苦苦探求的问题,这部不到10万字的中篇小说《克莱采奏鸣曲》仍然有着托翁一贯的思想主题和思辨色彩。其间随处可见的议论让我感到托翁的清醒与深刻,他对婚姻的绝妙讽刺可以让年轻的女性读者对家庭完全丧失兴趣和信心。倘若读者是一个从来不知道托尔斯泰的中年女人,则会想,这个作家是谁呢,怎么说的都是我们的事? 这是经典文学作品永恒的魅力所在。
故事本身很具有讽刺意味。一个少妇完成生育三个孩子的任务后复苏了生命,在丈夫(荒淫无度的地主)波兹德内谢夫眼皮底下与小提琴手(贵族)特鲁哈切夫斯基产生爱恋,二人通过演奏贝多芬的《克莱采奏鸣曲》传递心曲。地主起先为妻子也有了解闷的方式高兴,后来听到了钢琴和小提琴的对话,知道生米将煮成熟饭,醋劲大发,灵魂展开了激烈搏斗。终于,他在一个夜晚从贵族会议上赶回,冲进客厅,把正在与小提琴手大吃大喝的妻子杀死。当地主冲进客厅时,小提琴手吓得爬到了钢琴下面,任凭地主把尖刀扎进少妇的腹中少妇死在了两个男人手里,她以生命换取了终极解放,鲜血染红了她美丽的躯体。
托翁在扉言中引道:门徒对耶稣说,人和妻子既是这样,倒不如不娶。耶稣说,这话不是人人都能领受的。唯独赐给谁,谁才能领受。(《马太福音》)这段引言,直白得一目了然,庸常得即使放在今天也一样具有启示作用。读经典,时常感到历史惊人的相似。前进的是时间,人的行为方式并没有多少改变。在我们周围,一百多年前的故事无时不在真真实实地上演着,家庭与婚姻、感情与情欲、性与道德引发的男人女人的战争时时刻刻进行着,而妇女在其中时常扮演着固有的角色,重复着性别,重复着自己。
托翁曾悲观地说:妇女的解放不在学校里,不在议会里,而在卧室里。他的悲观论调曾遭到列宁的善意批评。我从一个方面来理解他的这句话。卧室当然是女人生命的一部分,反叛卧室是一种勇敢的行为,但是,卧室解放无法涵盖女性所有的解放,女性还有更多的解放自我的方式。例如,像娜拉一样勇敢地走出家门,舍弃荣华富贵,与死水一潭的家庭作彻底诀别。而像波兹德内谢夫之妻那样把又一类贵族作为解闷对象,最终遭遇灭亡,便不奇怪。女人呵,丧生于性别之外,根由在性别之中,不是吗?
小说中的妻子,在遇到贵族特鲁哈切夫斯基之前早已厌倦了固有的生活,与丈夫有过无数次争吵,且产生过自杀行为。但是婚姻的惯性使他们继续保持着夫妻关系,直到新的贵族出现。地主波兹德内谢夫的醋劲也许可以让人联想到奥瑟罗,特鲁哈切夫斯基的怯懦则让我想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20世纪的某一天,在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城市里,一位妇女回到家中,遇见自己的丈夫和一个女人躺在卧室里;丈夫慌乱之中丢下情妇跳上窗台逃跑,但是他没有勇气往下跳,只能双手扒着窗沿将身体悬挂在窗外,以此来躲避妻子的羞辱。妻子见状, 把他拉了上来。她没有羞辱丈夫,而是起草了离婚协议书。后来,她一个人生活,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把事业做得有声有色。唉,这个男人跳窗的细节与托翁笔下小提琴手临阵脱逃的细节多么如出一辙。然而,男人们相似的细节并没有带给女人相同的命运,相反对比出今天的女性的伟大。今天,女性处理感情变故的能力肯定大大超越了一百多年前的女人,甚至超越了今天的男人。她们学会了在感情的风浪中保护自己,其保护自己的方式是积极的:分手,离异,健康地活下去。按照现代观念,还会有更多的选择方式,例如,宽容,有的人还会选择一报还一报。但第一种方式无疑是最具女性色彩的。历史前进了,女性复苏生命不再总要依赖于男性。类似托翁故事中的地主之妻的女人当然还有不少,但是这样的女人不再是一个时代的特征,而是附着在时代之上的水草,一旦遇到旱年,便要沉入河底与泥土粘在一起,而行走在河岸上的,总是那些聪明的、具有女性意识的女人,哪怕她们只是一些雨树。在《克莱采奏鸣曲》中,托翁关于妇女问题的议论比比皆是。他借人物之口说:人们在大学和议会里大谈妇女解放,但同时仍把她们当做行乐的对象。我们这里就是这样教育妇女的,要她们把自己看做是男人行乐的对象。
地主杀了人,只被俄国的法律判了11个月。11个月后,他出狱了,在火车上遇到了我,忍不住向我讲述了事情的经过。他哭着说:我明白了是我,是我杀死了她,由于我铸成的大错,她这个生气勃勃、行动自如、躯体温暖的人,变成了一具僵硬、蜡黄、冰冷的尸体,而且不论什么时候,不论到什么地方,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法补救了。地主呜呜地哭着,追悔莫及。他又说:那场悲剧擦亮了我的眼睛,我用完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了。
呵,这完全不同的眼光到底是什么眼光呢? 托翁没有说。他有些悲观,不相信人类还能建立男女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我则想到,它该意味着一试管婴儿时代的到来,夫妻制的解体,单身世界的壮大;该意味着一男儿从自身的血脉中剔除悠长的奥瑟罗情结,女人用温厚的目光注视男性的心灵,并且给予更多的注目。惟其如此,两性在世界的共存才是可能的。托翁如此感叹倾心多少时间? 一个月,两天,还是半个小时?不,哪怕只有半小时。仁慈的男女会在半小时之后互相怜悯到永远,而凶手,只属于疯子,属于连半小时也要忘却的疯子。
托翁曾经非常喜欢贝多芬的《克莱采奏鸣曲》。我在猜,他是听了这首曲子才有了人和妻子的故事呢,还是先有了人和妻子的故事,然后把曲子放了进去。他以文学和音乐的双重功效为今天的男女敲奏了一串警钟,让他们为和睦相处做好了准备。

刘苇的《此生是我吗》读书笔记800字


刘苇的《此生是我吗》读书笔记800字:

作者已逝。这是他生前留下的影评,书评以及一些随笔,人的肉体虽不再存在,好在总有文字留了下来。

其实这也是我开这个个人订阅号的初衷,把生活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和女儿共同生活中经历的一些小事、故事、图片留下来,真的等将来有一天我不在了,女儿最起码除了自己的记忆以外,还可以从这些数字化的存贮中去了解和回顾曾经和妈妈一起的生活,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妈妈的日常的喜怒哀乐、追求或者喜恶,当然,前提是假如数字化存储可以一直存在,假如她有一天突然有了要去了解的欲望......

跑题了,言归正传,这本书真的非常好看!无论是影评还是书评,都非常有自己的观点和感悟,而且这些观点和感悟都非常中肯和深刻,我猜他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不久就要告别这个世界,他写下的就是自己实实在在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我个人觉得如果只看文字,他是豁达的,而豁达的人,即便知道自己身患绝症,文字表达的内容和精神也会是一样的,于是我猜他对于自己的离开,应该是释然的,感谢上帝!

他自己说:“我是一个卑微者,厌恶凌驾于别人之上,也不愿被他人凌驾。我所做的,只是自愿地向旁跨出一步,从主流生活中脱离而出,越过生活的无形边界,读书笔记借助于评论和自由写作的身份,成为一个旁观者和一切主流的逃离者。而游离与漂移,正是我内心获取自由的一种自我酬谢的方式。对此,我自得其乐,过着闲散而又简单的日子。这样的生活其实相当奢华。因为放弃,即是一种奢华。

他自己说自己的人生,“如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时常陷在不幸的深潭里,为孤寂所浸透。一个孤寂的人书写孤寂,像是昏黄灯光下的形影相吊,会融入更多的心酸和悲哀,时而柔弱得有点失去了骄傲......

不禁想象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孤独的,友善的,沉浸于读书看电影,和周边的人友好相处但又有所游离,没有正式的工作,在电台主持读书节目,平日写些评论随笔,日子过得自由自在也有所局限…...他走的时候也是静静悄悄的,把手头的事情处理好交代好,一个人住进了医院,再没有出来......

不知道他最后的心情和感受是什么样的,生前的这些文章你只能看到自我思维在文字中的浮光掠影,我心底里希望他是释然的,就像他自己文章中写的那样“人生是一场虚无,幸福也是一场虚无……”作者:整天幻想

林采宜的《肆无忌惮》读后感1500字


在图书架上流转一番后,终于在眼前的四个字前停下了脚步。《肆无忌惮》,林采宜。她,一个复旦大学的经济学博士,一个银行卡专家。但在这本淡黄色的封面下,却留着一个女子对爱情,对姻缘是非,对人情世故,对平凡世界事物的采撷的与深刻而独到的注解。而每每读到文末的句点,都会多了一次心灵的震撼,一份世事的领悟,多一次生活于世的思考,一次撩动琴弦的感动。

就像周国平在给她的序中所说的,这些文字像是一个女性写的吗?这是惊叹她的细致入微,她的深刻独到,就算是些许肆无忌惮的话语,让人恍见一个像刀的女人,但切得透彻!切得痛快!

她写情感婚姻:调情的魅力在于它的暧昧,因为暧昧,所以自由,微妙所暗示的情感如同一份打印精美却无任何承诺的合同意见书,没有法律效力,也没有道德约束。而被年轻的女生偷,同时被年老的女性管,成功的男士总是挣扎在诱惑和约束之间。大多数女子总是上辈子当小偷,下辈子当看守。足见她的把玩与张狂。

她把出轨比作情感的旅游, 但接着劝慰道:从渴望出游到渴望回家是人性的本能,游而不归通常是小概率事件。

所以折服于她长着一双洞悉事物的眼,仿佛是一个心理学家,在你的面前分析情感的脉络,但既有一针见血的刺痛,又有雨过青山的醒眼。在一阵酥麻柔软的思想按摩后,多了一份的理解后的舒适与宽容。就如张爱玲所说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而她对平凡事物的见解,也有穷不尽的意味,犹如佛家的参透:山是静止的,用千年不变的身形承诺永恒,永恒是古老的谎言;水是流动的,用无休无止的变化诉说无常,无常却是世事的真谛。而山是包容的,水是透彻的。所以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她撩开了面前的珠帘,让人有明晰看见的领悟。时事本无常,无论是劳燕各分飞,还是筵席曲尽众人散,即蒲苇韧如丝,磐石终尽转移抑风化。所以既然永远是欺骗的字眼,倒不如不固执也不痴缠,因势顺流,学习水的真谛。亦如闽南歌中所言,有缘无缘这一切随缘,以水代酒,少份醉意,让心胸坦荡。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为常情,则无需怪责,只恐岁岁不知所错之处。就像每每出门放松旅行,回来却常是疲倦身躯,并且如此追求物质上的保留,似乎旅行的目的无外乎一张张的相片。所以她说,有时山川古迹,风景气候都只是借口,旅游的奥义是在自由自在状态下对生命的别样体验。幸福的感受是物不能尽的,也没有别人的标准,它只在于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而我们也终于留一份思考,给自己一张问卷:生活如何充实?如何快乐?

我们总是过于劳累,过于心急。比起我们的祖辈父辈,我们累在哪里?累在心里。因为我们要的太多,争得太多,却总觉是理所应当。也常常如猪八戒吞食人参果,胡乱吃完才问:猴哥,这人参果究竟是什么味?一直反省,还是一错再错。老子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可以不为圣人,却可行之道。所以要学会满足,学会放慢脚步,学会给人生留点空白。就如她的比喻,中国画中的留白,五墨之色不可用满,要留出空白给月光淡淡,要留出空白给烟云隐隐,这叫以白守墨。如果没有空白,翰墨的精彩如何体现?只因太多追求,太多计划,太求精致,太求完整,才会有太多的苦累与后悔。回头灯火阑珊处,却让国粹给了答案,那便是剔除所有杂枝末节的写意。

而我就这样浸没在她的文字里,因为她的善解,她的入木三分,她洞察的细微与平息气和的姿态,所以能精到其中又有超乎其上,让所有的美丽谎言华丽地走光,更还璞玉的温滑与厚实。她娓娓道来,轻轻演奏刻在弦上的D调,而我已为之深深感动。

采无花果作文400字


无花果在水果世界里是一种最为奇特的水果之一,因为人们都说它是不开花的,那么,无花果是不是真的不开花呢?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一起去江心洲采无花果,去了解无花果的奥秘。

坐了几十分钟的汽车,我们终于来了了江心洲,我和乐乐第一个欢呼起来,而王逸涵和王曜涵也不例外。因为我们到的时候已经11点多钟了,所以我们打算先吃午饭,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吃完饭,我和乐乐就来到了无花果园。我们查了一下自带装备,乐乐带了头盔和篮子,我带了弹弓、子弹、火柴、军刀、水杯和创可贴。

装备齐全!开始摘果,我先拿起弹弓,把子弹发射出去,OK!命中。果子掉了下来,乐乐顺手接住了它,放到了篮子里,之后,子弹没有了,我把火柴点燃,发射出去,命中了一个根。根被烧断了,一串无花果掉下来,我顺手就把燃起的根用军刀割掉,把果子放入篮子里。最后,我们一共摘了54个无花果。

我拿了一个无花果,剥开一看,我终于知道了,原来,无花果的花就在它的身体里啊!

装台读后感


装台读后感(一):小人物,大情怀

《装台》这部小说,是我在"2015中国好书"获奖名单里看到,读完它花了我两个星期的时间。全书共四百多页,最后的两百多页,到凌晨两点半才一气读完。很多年不读小说,更没有这种欲罢不能的感觉了。看完后,没有熬夜后的疲惫和内疚,反倒有些兴奋,还暗自庆幸:这么好的一本书,幸好有缘结识,幸好早些读完。

《装台》写的是一群靠安装和搭建演出舞台,出卖体力而生存在城市底层的民工。围绕着这样一群小人物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不平凡的"大"光辉。刁顺子是这群人中的代表、小说的主人公。围绕着对他的装台生活的描写,让读者越来越多地看到他身上的大情怀:

知恩图报。真正做到 "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朱老师在他小的时候公正、平等看待他,从未歧视。这样的恩情让他牢记和感激了一辈子。逢年过节,坚持三十多年探望,并为无儿无女的老师送了终;剧团靳导经常因工作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体无完肤,让顺子自卑难堪过。但又因她会在瞿团面前为工人说公道话、争取应得利益,猴子因工受伤后亲自探望并带头捐款等善为,刁顺子对她偶有恨意,亦一直心存感恩;虽然他与瞿团身份地位完全不对等,甚至无法进行平等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但他把瞿团的信任和照顾一直铭记于心。在工作上拼全力支持瞿团、内心时刻充满感激。

重义轻财。顺子一生都游离在社会的底层,每一分钱都挣得不容易,但他决不做唯利是图之辈。大哥回乡探亲之际,大肆挥霍。他去找大哥,本意只想拿回大哥借自己的两万血汗钱,却意外收到大哥额外给到三万元巨款。他并没有心安理得收下,后来大哥欠债不辞而别,他毫不犹豫的把那三万给了疤叔抵债;恩师死前,曾提出有意将自己的房子留给顺子,顺子虽然也有犹豫有动心,但最终还是帮老师将价值三四十万的房子捐给了学校。这个选择确实很令人意外。对于带着全身伤病又年老力衰的顺子来讲,这不是个小数。但他骨子里还是希望能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光明正大,花钱心安理得。

朴实与厚道。虽然他是装台的小包工头,但他从不多拿多占,干活捡最苦最累的走在前头,不偷奸耍滑。既使身体拖得要垮了,也死挺着冲在前头,不请病假,甚至不告诉工友获取额外的照顾,做完工程一人默默住院去。

重情重义,责任感强。自小离家、对家庭没有责任和付出的大哥穷困潦倒地走到了生命尽头,顺子在得知真相后义不容辞的把他接回家全心服侍,给到他温暖的亲情、无私慷慨的临终关怀;对待无儿无女的恩师,顺子陪他走到了最后,并一手处理老师的后事;对于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二女儿,在前妻死后,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无怨无悔的供到上大学。

诚实守信,专业敬业。他答应下的工程,无论克服什么样的困难,都全力配合,保证工期。从不落井下石,借机加价;多年的装台经验,把自己的眼和手锻炼成最精确的测量工具,不用尺子不用秤就足以不差毫厘。能把本职工作(哪怕是粗活、脏活)干到如此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或愿意做到的。以至瞿团带队去北京演出,危难时刻把追光和移动铁架子这样额外的技术活儿交给他的团队完成。顺子和他的工友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居然无师自通,完成得很好。不得不说是他们日集月累形成的过硬的业务素养成就的。

如果说是一个高大上的光辉形象做这样的主角,具有这么一系列高大上的品德,会让人顿生景仰。但主人公顺子恰恰是个活得现实而卑微,带着狡黠和小气缺点的人。 他几乎没有离开过出生地;他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靠出卖体力和血汗而养家糊口;他是那个一天到晚低声下气,要看"东家"脸色,借机卖乖行事的小工头;是那个连女儿都看不起的,在全村人眼里"混得最差的城里人". 如此坚难的处境下还能坚持勤劳、踏实、诚信、坚韧、敬业的本份,何其可贵!

细细品味这些散落在平凡、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的品质,是那么陌生而又熟悉,遥远而又真切。这些高大上品质就在我们的身边或者我们自己的身上,就散布在成万上亿的平凡人身上。熟悉到看不见,平凡到尘埃里,有时就那么的灰头土脸、黯然失色。但在这部作品里,经过作者的笔,就这样一一呈现了。正是有太多这样的小人物的坚持,才让社会得以正常运行,文明和美德于平凡、静默中得以传承和宏扬,这是最低调的奢华。

虽然我们经常听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直到作品的结尾,作者也没将主人公顺子的升华为特具励志效应的艺术形象。他最终还是做回那个卑微的包工头,甚至又要重复走他那"捡了个媳妇,为别人养娃"的老路上。当我们还在他的生活处境和未来命运而焦虑的时候,他却蹬上那老旧的三轮车,沿着熟悉的街道渐行渐远了。不得不惊叹小人物们的顽强与坚韧。你很快要为自己的忧伤感到多余,为自己的担心而脸红。生活还在继续,经历了那么多磨难都被他们神奇化解了,还有什么可以难得住他们吗?从小人物的大情怀里,我们看到了微弱的希望,点点的温暖。读完后并不悲观、绝望,反倒心中暖意和希望。

冲突是戏剧常用的手法,做为剧作家的作者陈彦在小说写作过程中也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主人公刁顺子的日子里的小苦小难一直不断,但随着情节的推进,所有的苦难似乎都累积在一起集中爆发了:大哥欠了一屁股巨债二话没说人间蒸发,债主堵到门口年夜饭都吃不上了;大女儿在家闹得鸡飞狗跳,把原本破烂不堪的家砸了个片甲不留;含莘茹苦养大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二女儿离家出走,再也不愿回来了;最心爱贤惠的女人也终因大女儿的不容而离开了。如果说,之前还一直为他曲折的生活提心吊胆,看到了这个时候,就真有些万念俱灰、无所适从了。

全程白描的写真手法是小说的又一大特色。在塑造各行业各性格人物上,对其语言、神态、动作、内心等方面的白描手法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每个形象都生动传神,入木三分,足见作者功底之深厚。

好多年没有这么由衷欣赏一部好的小说了。无论从情节还是艺术手法方面,都享受了一餐盛宴的感觉。当一个人能心无旁鹜,从艺术的角度欣赏艺术本身的价值,并且恰巧遇到值得欣赏和仰慕的作品,是一种多么美好的际遇和享受。一部能引人思考和回味的作品必定是好作品,能写出如此好作品的作家必是伟大的作家,都是值得感恩和铭记的。所以,认认真真写一篇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有限的观后感,也算是我对这部小说以及它的作者最虔诚的敬意和感激吧。

装台读后感(二)

这是一部现代现实主义小说,整个小说把当下装台人的生活描与的淋漓尽致,让我对这个陌生的行当有了深刻的认知,更对主人翁刁顺子充满油然的敬佩之情!刁顺子对装台自发的执著和专著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那种自然、又是那么必然,即使用现代的词来说,也已远远超越了所谓的工匠精神。刁顺子的一生经历折射出了复杂而又简单,不可想象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是那么的真实、解手可及! 他没有高深的文化、还满口脏话、形象气质更不用提,甚至活的在外人看来还是那么的窝囊,腰永远挺不直,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我们就是一个下苦的",不,就连自己的亲生女儿刁菊花和养女韩梅也这么认为。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却让他带的装台兄弟始终不离不弃、死心塌地跟他装台一生;离了他刁顺子不仅装台班子会散了,而且整个西京城再也找不到一个比他更好的装台人!在生活中娶了四任老婆,个个漂亮,除了第一个老婆嫌贫爱富弃他和女儿和别人跑外,其她三个都是那么心甘情愿跟他,他就是这么的,他就是他刁顺子。

刁顺子是地地道道的西京人,却干起了这世上最苦逼的装台工,所谓装台就是给各种剧团演出、企业大型文艺活动搭台、布景、布灯、操控一系列复杂专业的工作。这个工作每次活动一干就是连轴转,连续工作24是平常的事,睡觉也是在白天挤时间,每天也就睡个3、4个小时,每个活动都是赶,每个都不能出任何差错,就是这样的工作,是刁顺子带领一批外来农民工,用双手、不,是用全身能用的部位没日没夜的持续在西京城干出了名堂,他们已不仅仅是装台工,他们已把装台装出了灵魂和生命!这一切都得益于每次给不同的剧团装台被团长、导演、场监、灯光师、演员骂的跟狗血喷头似的给骂出来的!导演、灯光师那种对台上台下每个细节的苛刻程度是常人无法想像的。举两个小例子就能明白那工作是如何繁重,装台上仅一个灯就一百四五斤重,而一装就是2、3百个灯,而且是装在空中,装好灯光师、导演还要反复调试,反复的更改灯的位置;再说布景和操控,布景师画出轮廓后,那么多专业布景都须这些装台工来画,而且还必须画出他妈的灵魂,布景位置也是反复的调整,演出开始后,还要会打追光灯,追光灯打的还要他妈的跟人物融合在一起,把追光打出生命来,那景机关重重,更是重的几个人都推不动,就这在每次切景时,都用这些装台工用人在台子下拉着景的机关反复的跑啊跑啊,不亚于百米冲刺的准备。 可以想像每次的折腾,他们内心是多么的憋屈,刁手下的猴子、大吊可以情绪一大堆,甚至摞挑子,但只有他刁顺子每次,每次都是在团长、导演、灯光师、布景师面前标准的一套:"您放心、保证到位,咱就是个下苦的".而每次在演出结束后,都不忘给导演、团长不自觉的叫好,不为别的,每次就是为了能顺利的拿到装台的下苦钱,给兄弟们一个交待。

而他这一个刁人物,每次干活专捡最重的,钱也仅是比每位兄弟多拿一份,而且这一份很多时候还拿不到,如是亏了,先亏了自己的,拼了命想法把兄弟们的那些要回来,而刁顺子的拼法是低三下四、一句我们就是下苦的,死缠烂打的方法要回来的。

通过努力,他们刁顺子这些装台人最终却赢得了靳导、瞿团、名演的认可和尊。从一批仅是装台工到十八般武艺全拿,全是耳溽目染、用心观察所得。

其它更多精彩故事等你来发觉,像刁顺子与四任老婆的故事、大吊的来历、三皮的故事、蔡素芬的故……

装台读后感(三)

文‖艾尚侬

读李彦的这部书,感觉必须得写一篇读后感。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这本书的,是在叫做《2015年中国好书》的节目颁奖典礼上。当时印象很深刻,由著名演员张嘉译读的书里的一段话,感觉很有意思,因为他是用陕西话读的,而我也是陕西人,所以感觉很亲切。

李彦说过他办公的地方就有一个剧院,而他也因为工作原因给这些装台人打了几十年的交道,所以对这些人甚是熟悉。

总体来说故事是由两条线索展开,一个是装台人的工作,一个便是主人公的家事。

小说是以刁顺子娶第三任老婆开始的,蔡素芬,一个很漂亮去死了丈夫的女人,对顺子体贴入微,而且很能吃苦。并且也引出了顺子的女儿,桃花,她是本书的最大矛盾体,专门是制造麻烦的始作俑者。而且结尾也是以娶他手下大吊的媳妇和菊花的闹腾结束的。

刁顺子的一生很坎坷,娶了三任老婆,最后都离他而去,跑的跑,死的死,出走的出走,可谓是命运多舛,时运不济。而且有严重的痔疮和脱肛,每每看到他在装台的过程中犯痔疮,而坚持到最,我都会很心疼他,因为他是名义上的老板,是头儿。每次装台他都身先士卒,搬最重的箱子,电脑灯等等,都是为了手底下的人,因为他们看到头儿这么用力的干活,也会很也会用上吃奶得劲去全力以赴的。

我很佩服李彦,他对那些小人物的刻画很到位,说到位不妥,是真实。就是因为他跟他们一起生活过,真真正正的了解他们,才能写出爱说闲话的猴子、死性不改的墩子、为女儿看病的大吊、还有一心喜欢刁顺子媳妇的三皮。他们都是有个性的人物,鲜活的人物,这些人物的创造本身就已经结合了他这么多年接触到了装台人,再加上自己的构思,所给我们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是一个很有凝聚力的团队。虽然这一个一个的个体都是最终为主人公服务的,但是他们都实现了他们应有的价值,也带给人更多的反思。

菊花,刁顺子的女儿,大反派,整本书很多篇幅都是讲的她跟别人吵架,不是跟她爹刁顺子吵,就是跟她爹的蔡素芬吵架,还有第二任老婆留下的女儿韩梅。一个三十多岁的剩女,长得丑,没啥能耐,而且还整天抱怨。最让人气愤的是,她根本不把她爹刁顺子放在眼里,认为装台是个低贱的活,人家村里靠赌博为生的刀疤叔都活的比他高尚,而他刁顺子就是生活在西京城白菜心里地地道道的蹬着三轮车的装台人,没有脾气,软弱,窝囊,没骨气,爱奉承。不过在一群手底下的人看来,他的奉承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能给他们要到拖欠的工资,也只有刁顺子能做到。

在作者李彦看来,装台不仅仅是干着笨重的体力活那么简单,他把装台看成了一种艺术的展现,那些装台人人人都是艺术家。因为里面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感悟的,比如打灯光,比如布景,比如替演(本书中顺子演了一条狗)比如道具的制作都需要一定的艺术细胞,而装了几十年的装台人对这些都能讲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偶尔也能出谋划策得到导演和剧团负责人的赞赏。

顺子他哥刁大军,也是一个五十多岁五大三粗的人,因为好赌博,从小赌到大,一直赌到香港的都城。但是在生命垂危之际,大家才知道,那个大腹便便,出手阔绰,爱放屁的刁大军都是装出来的,他因为输了钱就不辞而别,留下顺子替他收拾烂摊子;答应了菊花带她去香港过幸福的生活而誓言。

有一个人自我感觉是书里最无辜的受害者,那就是顺子第二个老婆带来的女儿韩梅,没有血缘关系,一直被菊花欺负。原因就是韩梅比她漂亮,韩梅学历高,韩梅想要跟她分家产,韩梅有个很不错的男朋友,韩梅知书达理,没有多大脾气,一心只想着只要自己能守住她这个所谓的家,在西京城就有一个落脚的地方,有一个根。因为母亲去世,她唯一的亲人就是继父刁顺子,而她到最后还是看不起继父,因为她看到女儿菊花跟她吵最后一次架时竟然跪在她们面前,感到最后的希望已经破灭了,毅然决然的离开,去找她的男朋友,她很无奈,很无助。

书里还讲到了与顺子工作息息相关的三个人物,三个工作上的伙伴,三个有鲜明阶级区分的领导。他们分别是寇铁,负责承包装台活的寇主任;瞿团,剧团里的负责人;靳导,一个四十多岁,感性与理性相互结合的为艺术献身的女强人。他们的任务说是为主人公服务,但也能体现出书外的官场来,靳导是导演,一切她说了算,她说行就行,不行说再多的话也无济于事,因为在她眼里工作是很严谨的,她是一个很不错的领导,对待下属,该骂骂,该夸夸,该奖奖,该罚罚。尤其是当知道猴子把一根手指弄断以后,不听顺子劝阻,硬是在戏剧表演完之后,不顾劳累的去医院看望猴子,还拿出自己的钱给他。这里充分体现了一个爱民如子的关爱下属的领导形象。

书看完之后,我再想到底学到了什么,或者明白了什么,答案是收获颇丰。

首先它让我了解到了原来社会上还有装台这样一个行当,他们是一群默默付出不为人知的劳动者,为了生计做了这个有苦又累,没日没夜连轴转工作的底层工作者。还有对亲情的思考,现在也会有人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认为父母的工作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家里穷、父母去看自己时不愿相认等等。加上作者为写这本书所做的前期准备,能看得出作者是一个很细心,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人,也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还有这本书平实的写作方法,独特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高潮,让我受益匪浅,今后以此为鉴,写出属于我自己的装台来。

写作模板:《诗经·采薇》读后感(1120字)


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在阅读写的作品时,我们会得到一下启发和知识。通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那么,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怎么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写作模板:《诗经·采薇》读后感(1120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诗经·采薇》读后感(篇一)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六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军车,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着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诗经·采薇》读后感(篇二)

《采薇》是《诗经》中的名篇,这首诗就是一个戍边的士兵久历艰苦,在还家的路上又饱受饥寒,痛定思痛后悲伤心情的真实写照。这首诗描写了周人向往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对战争的厌倦。北方游牧民族侵犯周朝,士兵为保家卫国而出征。出征前杨柳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三年后,生还归来之时雨雪霏霏,战后萧索破败之景顿时跃然纸上,悲凄之感犹然而生。

从戍边者思乡的悲歌中,感悟个体生命的无能与叹息。在保家卫国的精神中,感受个体精神境界对于自然生命的超越。归途中感受个体生命对苦难的体认,《采薇》通过情绪诗意般的流露和宣泄,提出了一个冷峻的理性思考。生命的解读。在浩瀚博大永恒的宇宙中,人渺小的不及一粒微尘,人来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自己的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是自己的选择。同样在生存期间,虽然有生存的意识,所谓生存的权利,但你同样没有生存方式的选择。人类不过是装在宇宙这个化学试验瓶中的最微小的一个不等于零的分子,瓶中任何元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变化。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使生命的个体陷入困境。《采薇》中的主人公一场战争将他无辜的卷入。他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回家,却难以实现。战争给予他的生存体验是既痛苦而又兴奋的。在这里作者没有写战争中流淌的鲜血,残缺的人体,扭曲的面孔,燃烧的战火,堆积的死体。是因为人在社会主流意识的洗礼中短时间会被蒙蔽,而只是展现了他来自群体意识的兴奋维常之花,君子之车,四牡业业,象弭鱼服,让他体验了从未有过的荣光和威风。同时也给他带来无限的思家的苦痛。战争结束了,经过了生命的苦苦挣扎,他还是他,载饥载饿。试问战争对他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不过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而已。而这种经历与体验原本就不是他的选择,即使他想选择也选择不了。任何生物只能是自然的选择,而选择不了自然。

《诗经·采薇》读后感(篇三)

《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人黯然伤神?

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警奇特。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诗经·采薇》读后感(篇四)

《诗经采薇》中情感最突出的恐怕就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句了。从字面上来理解,可能会认为这是一首描写风景的诗,其实这首诗却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他忧伤地想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柳丝低拂;而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雪花漫天飞舞的冬天了。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大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远,味之无尽。

这四句是诗经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具体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个戍卒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心情。

读了《采薇》,想到诗歌中士兵们有家不能归,战争让多少人流离失所,让多少家庭家破人亡。我很庆幸,庆幸自己能生活在和平年代。可以专心学习,可以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我希望世界上从此没有战争,永远充满着和平。

《诗经·采薇》读后感(篇五)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它唱出了从军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和思念归还的情怀。全诗六章,每章八句。诗歌以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但也深感征战之长苦,将士们的心中深深地渴望和平的心绪,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该小节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反映现实生活,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以抒情诗为主流,出于天籁,成于自然。四言形式,赋比兴手法,重章叠句,双声叠字叠韵等众多艺术特色。其中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更为一大亮点。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朝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守卫中国,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等诗句,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切切的思想感情,在含义上多了一层忧伤的情调,但它并不影响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正是因为爱国之深,害怕国家被猃狁所占领,所侵略而表现出的忧愁,这样一群有血有肉的将士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一边防御着猃狁的入侵,一边期望能够早日打败敌人回到故乡这样一种矛盾但又真实的情感深刻地反应了当时劳动人民渴望和平的期盼。忧伤的情感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的从春到秋,薇菜从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到叶片肥嫩到最后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的一串客观现象。时光无情地流逝了。薇菜的由嫩而老不正象征着将士们的身心被时间而不断地消磨着最后变得憔悴的事实。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因此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先是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紧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那猃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而这两章节的色调十分的华美,那层层密密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战马,威风凛凛的将军,华贵的弓箭,齐整的战车,这里洋溢着一种报效国家,不惜血酒疆场的豪放情怀。但在残酷的战争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任随战火的硝烟流逝,以及对遥远的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念,这些阴暗的色调就在这里被冲淡了。反之是战斗时的高昂情怀。因为当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正因为身后有如此承载着自己的温暖思念的美丽的家园。

这首诗的特点还在于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即在路上,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仿佛浓缩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命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这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事实上,这一首诗里的确有着太丰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怀。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

清代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说道: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

班主任读孙蒲远的美丽的教育有感


班主任读孙蒲远的美丽的教育有感(一)

只是在图书馆里偶遇的一本书,以前并未听说,而且这本书是写给年轻的班主任的,我已不再年轻,当时借回来的原因是看到上面有介绍怎样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如何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等文章,我现在接手的一年级让我有点身心俱疲,很想再找到相关的引导,让我逐渐能够从无序中走出来。

孙蒲远老师这本书写得非常细,而且很多孙老师在教育中处理问题的细节,让人觉得可以向孙老师学习、模仿、一操一作,通读全书,我感受到孙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无微不至的关一爱一、以及孙老师本身散发出的魅力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还有让我敬佩的是,孙老师喜欢开展中队活动,而且是公开课形式,她自编自导很多节目,把对学生的教育放到节目中,让参加表演的学生从中受到教益。

驹这本书我真的是相见恨晚,一爱一不释手。怎么让学生在老师的惩罚中感受到老师的一爱一?

热一爱一学生、宽容学生是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冲学生微笑,对学生的所有行为都表示赞同呢?当然不是!驹在集体中造成很坏影响而又毫无顾忌的孩子必须给予严格的制止甚至惩罚,这种制止或惩罚是直截了当的,态度是非常严肃的,要使学生认识到老师坚决反对这种行为。但不可以讽刺、挖苦,不可以侮辱孩子的人格。这样的严格要求同样是对学生的一爱一。

当学生没有认识自己的错误的时候,不能让步,不忍就是对学生错误行为纵容。为所欲为的孩子长大是不会被社会接纳的。对学生不一良行为的坚决纠正是毋庸置疑的。李某个一性一很强,非常聪明,听说过去有错也很少承认。我接班后的一天,书法课上别人不小心把他的手弄上墨了,他就把人家的衣服涂了一大片墨汁,而且态度十分蛮横。我强行命令他把同学的衣服洗了,虽然他一直气鼓鼓的很不情愿,但我必须让他洗,我得让他知道故意弄脏了别人的衣服不洗是绝对不可以的!其实我也知道,刚上三年级的男孩子洗也洗不干净,但这是矫正他错误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他洗后,我仍旧态度很强硬地对他说:让你洗就得洗!错了就得改!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让他回家了。他走后,我把衣服洗干净。我知道,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呢。中午,我和同学们在教室里聊天,他来了,并不进来,趴在门的玻璃上看。我装作没看见。他进来了,不往我这边来,自己走到教室后面的一个墙角,脸冲里站着,我还当没看见。他又换了一个墙角站着,过了一会儿,他慢慢往我这边蹭火候到了!我冲他说:过来,说!我脸上仍没有笑容,这时他赶紧过来:刚才是我的错,我不应该故意把同学的衣服弄脏。态度大有转变,这时我的态度也马上随之缓和下来,那么刚才的冷淡是什么意思呢?是对他的一种惩罚!是向学生无言的宣告:老师是绝不允许一个学生坚持错误的!我的冷淡或者愤怒是说明我对他错误的不能容忍!但是,孩子一旦有了要改正错误的愿望,哪怕是很含蓄的,也要紧紧一抓住!这是一爱一护学生上进心的重要环节!现在我面对的是一个经过思想斗争想改错的孩子,我的态度自然就变得很诚恳了:我是非常尊重你的,一开始,给了你一个台阶,希望你做自我批评,向对方赔礼道歉,你为什么不下这个台阶?非要敬酒不吃吃罚酒!我犯混的时候,老师给台阶也看不见。这句话已经说明了他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这会儿为什么又想通了?我故意问,也是想强化有错就得改的规矩,我看是胳膊拧不过大一腿。这是他对我处理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我达到目的了。担任,以后细致的思想工作还需慢慢做。老师处理的每一个问题,同学们都在看着,受教育的不仅是他一个人,通过这件事,让大家都知道:任何人不能坚持错误。有错就得改的班风也就树立起来了。同时,我也挽回了他的面子。现在的孩子聪明得不得了。这个班升到四年级,当我用冷淡的方法惩罚另一个和他差不多的孩子时,李某放学后主动和我一起走,悄悄对我说:您先冷淡他几天,然后,您再对他稍微好一点,他就会受宠若惊,对您百依百顺。你怎么知道?孩子笑了:您对我就是这样的,我有体会。我不是要你们百依百顺,包括我在内,有错就改,大家都要服从真理。孩子连连点头,看,孩子自己从我的惩罚中也体会到了其中的一爱一!

有时,就是在我惩罚孩子的时候,也掺有鼓励的成分。一次辅导班上,我事先说好要安静写作业,谁也不许随便说话,说了要受罚的。教室里安静极了。可是过了一会儿,一个功课不错但纪律散漫的孩子就小声说了一句话,我严肃地问:谁?周围同学都看他,他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我说:该罚吧?他无可奈何地点点头。我想,六年级了,学习非常紧张,利用这个机会轻松一下吧!于是就郑重其事地说:罚你表演一个凶残的日本鬼子形象!全班同学都愣了,继而大家眼睛里都放射一出了异样的光彩。这个同学一看,也来了一精一神,问我:可以化装吗?我点头。于是,他迅速地戴上小黄帽,把一块方手绢掖在帽子后面,嘴唇上方用两面胶贴了一小块黑纸,他本来就戴眼镜,钟面一来,活像一个日本鬼子,他走到前面,瞪起双眼,一副狰狞的面孔,拿起米尺作为日本军一刀,猛地在空中一挥,口中大喊:搜嘎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我说:活灵活现的一个日本鬼子的凶残相!好,回座位。他老老实实回到自己位子上,踏踏实实写作业,没有再说一句话。同学们把这种惩罚称之为新鲜的惩罚、友善的惩罚、有趣的惩罚。看,惩罚也变成了展示孩子才能的机会。这其中是不是也含有鼓励的意思呢?这叫罚中有奖,效果远远超过了简单生硬的批评。当然,这方法要因人而宜,要慎重使用。我们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都是十分和谐融洽的,不然,也可能会产生副作用。教育方法是有很大灵活一性一的,这取决于教师的创造一性一。

有一天,我检查【古诗四首】的背诵情况,我们班51个人,课上没那么多时间一个人一个人地查,只好利用午休时间了。从大队委开始,然后是中队委、小居长、队员,都挺顺利,但轮到第二小居小居长的时候,他竟然是同学提醒一句他重复一句,显然背不下来。我笑眯眯地说:怎么办?罚扭大秧歌!呼声震耳欲聋。这个小居长是个特别老实很有人缘的人,平时从不唱歌跳舞,所以罚他表演这个节目大家格外开心。我给他腰间系上两条纱巾,他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不会扭秧歌。我说:没关系,很简单,往前走三步,往后退一步,来,我在前边示范,还给你打锣鼓点,呛呛齐呛齐!他学着我的样子,生硬但非常认真地扭了几下。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在这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难得这样轻松一下。这位被罚的同学回家玩命地背古诗,当他一妈一一妈一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了被罚的情况,他一妈一一妈一也乐了。

当天课间,一个女同学来到我跟前,说:您有一颗童心。表现在哪儿?表现在刚才对同学那种友好的惩罚上,也表现在您平时的说话、做事上。我发现她说话时眼睛里有泪水,问她怎么了,她说:有您这样的老师我感到很幸福,可惜就要毕业了。孩子的话对我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肯定,使我认识到符合客观规律、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它不仅教育着个别学生,也教育着全体学生。而且,孩子也从这样的惩罚中体会到了老师的一爱一。

在集体教育中,你的方法是堵多还是引多,班主任每天都在管学生,常常一进班,就陷入繁忙的事务一性一工作中去了。每家的孩子都很宝贵,班主任老师的责任重大,唯恐孩子们出问题。所以,有的老师在课间活动前嘱咐学生:课间不许打闹,不许追跑,不许在校园里踢足球,不许要做正当的游戏。不许的活动都非常具体,而正当游戏却很一抽一象。其实完全可以表扬那些课间活动开展得好的同学,他们在课间都做了什么,是怎么玩的,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这是引。

老师们在集体教育中,最好少说不许,多说应该。不许是堵,应该是引。

表扬学生的优良行为是强化,这是正强化;批评学生的不一良行为也是强化,是负强化。强化的结果都是使这种行为更增强。因此我们对学生的不一良行为要淡化。如果我们不是很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行为,非常容易习惯地总说不许,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注意时时处处改变自己的行为,就会养成用引导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优良行为。

班里无论发生什么事,在处理时,首先要表扬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好的。比如,同学中出现了打架的现象,老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首先要问:当时有人劝架吗?他们是谁?他们是怎么做的?在了解事情的经过时,让大家挺谁能主动承担责任,让同学们发表看法。再让同学们讨论:这件事怎样处理会避免一场架?可以别人说,也可以当事人说,发现有的同学不推卸责任,主动承担责任就要肯定。一个六年级特别淘气的男同学在美术课上往一位女同学的图画纸上乱画,班主任找这个男生进行教育,这个男生只说了他对不起那个女生的事情,并向这个女同学道了歉。老师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没想到课间另一个同学来告诉老师,当时那个女生打了那个男生十几拳。老师马上当着全班说了这件事,一是肯定那个男生犯了错误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挑别人的一毛一病,把责任推给别人,二是启发那个女生也要向对方道个歉。这样问题才算真正解决了。

学生记中队日志,也要指导学生以表扬好的为主。让值日班长管理学生时,也要以表扬为主。总结班里的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以表扬为主,这样班集体的正风正气就树立起来了,学生的优良品德也容易形成。

班主任读孙蒲远的美丽的教育有感(二)

假期,我仔细读了孙蒲远老师写给年轻班主任的【美丽的教育】一书。

全书共八章,写到了大部分班主任可能会碰到的178个问题。联想到我自己,一个担任着班主任工作的我,也多多少少碰到过一些类似的问题,因此我也很喜欢这本书。我一爱一我的学生,我的学生感到幸福,我也感到幸福;我的学生感到快乐,我也感到快乐;同样,我也得到了他们最真挚的一爱一,一爱一是没有时间、距离的。

书中让我深深感受到的是,孙老师对学生那份浓浓的一爱一心。正如本书封面上写到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孩子对自己的班主任简直到了崇拜的程度。班主任提倡的东西将会酿成这个班的班风,班主任的好恶将回成为这个班学生的是非标准,班主任的要求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习惯,班主任常说的话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座右铭,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一性一格气质的形成都起着举重轻重的作用也正是这个原因,孙蒲远老师的高尚人格对其学生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力。孙蒲远老师,融43年的心血与智慧于一炉,谱写着栩栩如生的儿童生活,展现着一爱一的力量。这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学生心理学和教育学,也是新的教育诗篇。

玖完这本书,我的另一个感受是班主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任。正如孙蒲远老师说: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孩子对自己的班主任简直到崇拜的程度。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的学生影响非常大,班主任提倡的东西将会酿成这个班的班风,班主任的好恶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是非标准,班主任的要求将会形成这个班学生的习惯,班主任常说的话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座右铭,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一性一格气质的形成其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的,完全是这样,班主任高尚的人格对学生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力。

在书中写到他善于细心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认可他们的努力,鼓励他们的点点滴滴的进步理解他们的苦衷和需求,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走路。引导学生及家长特别注意欣赏和学习同学身上的优点。培养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习惯,努力形成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班风。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使我明确了一位班主任所要做的点点滴滴。

许多人感叹班主任工作枝蔓纷杂,回首自己的班主任生涯,发现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又好像什么也没做,垫起岁月砝码的日子,就这般消逝于平庸的忙碌里,忙了三五年又忙了三五年,蓦然回首,生命除了收获一把年纪,别无所获,我们给学生解释过碌碌无为这个成语,此刻,这成语又是如此真切地描述着教育本身的生命状态。现代教师需要在蜡烛燃一烧照亮学生的同时,擦亮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需要改变,改变工作的状态和人生行走的方式,改变蜡炬成灰后连泪也干了的喑哑人生。投入工作,赢得乐趣,正是书中给了我启示,正是调整了心态,改变了对学生的态度,我才收获了很多,每年的教师节,是我最高兴的日子,我会收到往届学生最真诚的祝福。

玖完【美丽的教育】一书,我一直在想,小学教育是一个多么丰富的世界啊!有了孙蒲远这样的老师,多少孩子会绽放开梦想的花朵,而让童年色彩缤纷。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以孙蒲远老师为榜样,做孩子们的良师,做家长们的益友!

班主任读孙蒲远的美丽的教育有感(三)

文/李浩

【美丽的教育】这本书,它是著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孙蒲远老师写的。读一本好书,记住一个美丽的名字孙蒲远,记住了一个令我为之震憾的美丽句子:我觉得我头顶上的一陽一光最灿烂,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在【美丽的教育】中,孙老师通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案例向我们展现着一爱一的力量。字里行间,散发出快乐和幸福的气息。孙老师,是一个真正把学生装在心里的人。

孙老师有这样一句话:因为我为这样的孩子带来了欢乐而孩子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她的班里有个孩子患了耳聋病家长因为担心孩子会影响班级的平均分而要求孩子退学。孙老师并没有因为个人私利而顺水推舟而是执意要求孩子留了下来。在孙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这个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参加了工作。一家人在看望孙老师时感动地说:要不是您我一妈一一妈一说我现在只能打哑语和别人交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是更需要一爱一和教育的群体。孙老师就是以她母亲般的温暖为孩子撑起了一片明朗的天空用教育家的执著与睿智呵护着幼苗的成长。正是这种为自己想的少一些孩子就得益多一些的无私之一爱一让孙老师的人格绽放出了绚丽的光彩。

在体会着孙老师的工作方式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孙老师有一颗宽容的心。因为她深一爱一着学生,所以她能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在孙老师的心目中,孩子就是孩子,是可以犯错误的,是可以被原谅的。即便孩子犯了很大的错误,令人十分气愤,老师最好也不要声嘶力竭、暴跳如雷,这头的话,做过头的事。有失教师的尊严,破坏了教师的形象。

孙老师说:一爱一学生不是一种工作方式和方法,而是师德的根本品质。的确,一爱一是装不出来的,不是一种方式方法。孩子如果一爱一你,会在路上大声叫:老师好!害羞的学生也会腼腆的对你笑笑。看到这些一爱一自己的孩子,可一爱一的孩子,怎么能不喜欢呢?一爱一孩子就要表现出来,多多关心一爱一护这些花朵。

淘气的孩子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们往往能够做出一般好学生做不出来的业绩。的确如此,淘气的孩子常常比较聪明,一旦聪明在不好的地方会令老师头痛不已,但只要给予他们时间和教育,他们真的就会变成一匹黑马,给你惊喜不断。我不会放弃班上任何一位调皮的学生,只要多关心一爱一护他们,即使小学初中阶段他们不怎么样,但长大懂事后一定也会有一番成就。

有些话是我们非常容易说出口的,却绝对不可以说出口。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不要打击孩子。不要总是说他怎么不好。这样是不利于改错的。应该告诉他改正错误的方法,树立他的自信。使他向好的方向发展。

孙蒲远老师是一爱一的大师,是脱离了浮华的一爱一的大师。这是中国教育名家林格对孙蒲远老师的评价。

玖完这本书,我的第一个感受是班主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主任。正如孙蒲远老师说:班主任在小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孩子对自己的班主任简直到崇拜的程度。小学班主任对自己的学生影响非常大,班主任提倡的东西将会酿成这个班的班风,班主任的好恶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是非标准,班主任的要求将会形成这个班学生的习惯,班主任常说的话将会成为这个班学生的座右铭,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对学生一性一格气质的形成其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的,完全是这样,班主任高尚的人格对学生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力。我不禁想起这样一句话,守住一份童真会年轻一生,坚定一份信念会执著一生,铭记一份关怀会感动一生,放飞一份一爱一心会收获一生。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会向孙蒲远老师以及身边所有这样的老师学习,不断地提醒自己,让一爱一心永驻心田,用一爱一心温暖童心,做个富有一爱一心和童心的人,一爱一学生,一爱一生活,成就美丽的教育人生!

葛朗台读后感


葛朗台读后感(一)

文章作者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也妮葛朗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最大的成就是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典型。

这本书以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为核心,老葛朗台是其中性格最鲜明的人物。贪婪和吝啬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在老葛朗台眼中,金钱高于一切,没有钱,就什么都完了。文中对于他对于金钱的贪婪有着这样的描述:他半夜里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密室之中,爱抚、把抚、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临死之前还让女儿把金币铺在桌上,长时间地盯着,这样他才能感到暖和。对金钱的贪得无厌使老葛朗台成为一个吝啬鬼:尽管拥有万贯家财,可他依旧住在阴暗、破坏的老房子中,每天亲自分发家人的食物、蜡烛。为了金钱,丝毫不念父女之情和夫妻之爱:在他获悉女儿把积蓄都给了夏尔之后,暴跳如雷,竟把她软禁起来,没有火取暖,只以面包和清水度日。当他妻子因此而大病不起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请医生要破费钱财。只是在听说妻子死后女儿有权和他分享遗产时,他才立即转变态度,与母女讲和。由于贪婪和吝啬使老葛朗台变得更加的狡猾和工于心计。对于每一笔买卖,他都精心算计,这使他在商业和投机中总是获利。另外,他还经常装口吃和耳聋来蒙蔽对手。

老葛朗台是巴尔扎克刻画得最成功的吝啬形象之一,已成为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人物而广为流传。

老葛朗台的贪婪和吝啬虽然使他实现了大量聚敛财物的目的,但是他却丧失了人的情感,给自己的家庭和女儿带来了沉重的苦难。而他的女儿,欧也妮,是这部小说中最为善良、纯洁的一个人物,整部小说就是以她的悲剧人生为中心线索的。她的美德在痛苦的生活和与老葛朗台、夏尔、德蓬风等人的对比中逐渐呈现出来,她所遭遇的人生苦难越多,周围其他人物的虚伪、丑陋越突出,她的善良、宽容、慈爱也越显分明。专横、吝啬的父亲老葛朗台给了欧也妮一个黯淡而凄凉的童年,并且葬送了她的青春。对她来说,生命中的唯一希望是期待中的爱情。为了爱情,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全部积蓄,资助恋人夏尔到海外去谋生;为了爱情,她勇敢地反抗父亲,不为他的淫威所屈服。为了爱情,她苦苦等待多年,终日思念、牵挂远在万里之外的恋人。但是,无私的爱换回的却是无情的背弃。在海外发了财回来的夏尔贪慕名利,抛弃了欧也妮,想娶一位贵族的女儿为妻。遭受巨大打击的欧也妮独自承受痛苦,而且以德报怨,依然宽容地对待夏尔,并拿出巨款替夏尔还清了父债,成全了他与贵族小姐的婚事。这样的爱情是纯洁和高尚的。欧也妮对待金钱的态度也是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尽管她所拥有的财富不断增加,但金钱对她来说既不是一种权力,也不是一种安慰。她根本不把黄金放在心上,只在向往天国,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只有一些圣洁的思想,不断地暗中援助受难的人。对宗教的虔敬之情使她超越了个人的创痛,以慈悲之心善待世人。她用金钱去兴办慈善事业,而自己过着节俭、朴素的生活。

作者满怀同情与赞美之情塑造了欧也妮,使人们在这个为金钱遮蔽的黑暗世界里看到了一抹亮色,与此同时,又不禁为她作为无辜牺牲者的命运感到同情。所以,她的悲剧是她身边的人造成的。这出悲剧,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与火,却让人读完之后,为欧也妮的悲剧的一生哀叹,在哀叹的同时,引发了读者对于金钱观的一连串思考。

葛朗台读后感(二)

《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写的一本小说。这本书通过葛朗台夫妻、父女、伯父与侄儿等家庭矛盾,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家庭中的金钱关系。这部小说成功塑造了葛朗台这个吝啬鬼的形象,令我爱不释手,是中外名着中的经典之作。

本部小说主要讲了吝啬鬼葛朗台的家里迎来了他的侄子夏尔,女儿欧也妮和夏尔产生了感情。夏尔后来走了。接下来欧也妮的母亲死了,后来葛朗台也死了,欧也妮继承了所有遗产。夏尔后来回来了,却变成了连强盗匪徒都不如的人。欧也妮最终抛弃了这段感情,和仆人拿侬孤老终生。

读完这本书后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葛朗台,作者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刻画出葛朗台这样一个吝啬的淋漓尽致的艺术形象。(.org)例如描写葛朗台的手套像警察的一样,结实耐用,用二十多个月都不会坏,而贵族公子夏尔的手套是精美的手套的雪白皮子,进行了强烈的对比。

再下来是葛朗台太太和女儿欧也妮,她们两人被老葛朗台当牛做马地使唤,比奴隶还要惨苦许多,令人奇怪的是她们级竟然半点怨言都没有,也许是身心都麻木了吧。但夏尔的到来让她们母女俩的心灵重新出现了生机。在夏尔离开后母女二人十分怀念夏尔,后来欧也妮的金币风波使葛朗台太太在忧患中死去。后来欧也妮也发现身边的所有人都不可靠,最终也在信仰的支撑下度过余生。

《欧也妮葛朗台》让我们认识了吝啬的葛朗台,忠诚的仆人拿侬,虔诚、善良的欧也妮和葛朗台太太,令我们感慨他们的一生。

葛朗台读后感(三)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人间喜剧》。小说集中的一部作品。《人间喜剧》它揭露了当时资本家的丑恶面目,鞭鞑了社会的黑暗,世态的炎凉。同样这篇小说也是如此。

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可憎的吝啬鬼形象老葛朗台,他以积累财富为乐趣,他家财万贯,但却穿着破旧,居室简陋;他能言善辩,有一套套理论,但当他谈生意时,却狡猾地装成一个结巴;他说渴望亲情,但当他妻子病危时,他却舍不得花钱去请医生。他的一生,没有享受过,也从没快乐过,因为他考虑的只是怎么算计别人,怎么样才能赚到更多的钱,为了金钱可以放弃一切,这是多么愚蠢,多么可悲。他临死前还念念不忘自己的万贯家财,在垂死挣扎的一刹那还不忘将手伸向神父的金十字2020架。在金钱面前,幸福简直一文不值。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如此,他仅仅是一个缩影,通过他我们看到一个唯利是图,互相算计的社会。他的一生,深刻暴露资产阶级家纯粹的金钱关系。

小说的主人公欧也妮是一个令人惋惜地女儿,她不懂利益的纷争,不追求金钱的虚荣,但可悲的是她出身在这样一个家庭,这样一个社会,有着这样的一个父亲。她的生命中也曾出现过一道波澜,她企图冲破家庭社会的束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的社会不允许,她的爱情在这样的社会终究成为虚幻。他们看中她的只是她的金钱。这样一个天真纯洁的人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注定只能成为悲剧。

看完作品,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书中的一个个人物给了我强烈的内心震撼。人生究竟为了什么?联系当今社会,许多人为金钱,权利,名望,欲望奔波劳碌,勾心斗角,互相压轧,比如一些官员贪污腐败,某些人抢劫犯罪,一些奸商制造假冒伪劣商品,他们与葛朗台,查理又有什么区别,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然而他们快乐吗?不要选择一条错误的道路,那只能使你暂时的满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明白,那条道路是多么肮脏、丑陋,而你终究也会明白这些毫无意义。人生是充满黑色调的。那么人生到底是为了什么?也许只是几个知己,几个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一些够用的钱,一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一个适合你的目标和一段充实的生活就足够了。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能做到问心无愧,那么你的人生将充满乐趣,生活将更加精彩!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采蒲台的苇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蒲桥集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上一篇:参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