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故事会读后感2000字

故事会读后感2000字

《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因此,我们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在中外经典名著中你最喜欢看哪一本书籍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章老师借我这本书之前,我没有听过它的名字,我今年的阅读清单里面也没有这本书。不过,既然盛情难却,我也只好接收了。而当我花了大约2周的时间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我错过了这本书,那我绝对绝对会后悔。

因为,多少个夜晚,我捧着这边书,一边读,一边被感动得痛哭流泪。虽然我不是重症监护室(ICU)里的医生,从医的时间也不算长,但是我真的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同身受,并为她做的一切所打动。

本书分上篇及下篇,上篇讲述的是作者抗击甲型流感病毒H1N1的事迹,下篇是作者亲历的各种病例的分享。真实事件加以文学修饰,作者想要传递的是医学人文的感悟。没有太多专业性的知识,全书通俗易懂,适合所有的医生及患者阅读。

上篇的内容描述主人公罗震中作为ICU的医生,在甲流爆发前夕临危受命负责起危重甲流病人的治疗工作。对于这种高危传染病,病人需要隔离治疗。医院开辟了一个远离市区的小平房作为病房隔离救治甲流病人。而这个远离医院、设备老旧、物资缺乏的小平房成为了一个孤岛。罗震中凭着自己坚韧的意志和团队的配合成功救治了危重病人,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

真实而富有情感,这是我读完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也是让我频频落泪的原因。她描述的是医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医院作为一个群体,以及医生与病人的关系,整个社会的现状,都是如此真实。没有一定要烘托医生的伟大,医生也有私心,医生是人不是神;没有说医院就是一个如何和谐的群体,医院里不同医师之间也会有矛盾,也存在着利益冲突,也有权威的压迫与挑战;医患关系就是很复杂,有理解医生的患者家属,就有无法理解的。这就是社会百态,医院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有些细节让我十分难忘并持久地打动着我。罗震中在这个孤岛上守护患者的健康,而这里的基础设施十分老旧,作者必须亲自动手,把所有本应该后勤来保障的事情自己想办法弄好。比如电路老化,会有跳闸断电的风险,作者得自己想办法如何设计和改造电线,让仪器得到双重供电保障,防止断电事故的发生。没有中心供氧,只得自己一个一个地更换沉重的氧气钢瓶。没有专门的影像医生来指导拍X片,也只好自己学。当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作者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出击,凭借自己以及团队的力量去解决困难。那个时候,医生不单单做好医疗工作就可以了,还要把整个后勤、辅助科室、设备等职责扛在肩上。正因为一切为了患者,所以硬着头皮也得上。

天梯这一章,讲述的是体制里的医生要经历的爬梯(晋升)过程。作为一个医生,5年本科,3年硕士,4年博士,顺利毕业可以进入医院工作,然后是升主治,5年升副高,再5年升正高。如果一切都按十分顺利的剧本走的话,40岁之前可以攀登到天梯的顶峰。当然,这是一个普通医生的天梯,如果想爬得更高,还有教授、长江学者,杰青、优青、院士等各种头衔等着你去摘取。作者也是按照剧本一路打怪升级,终于如愿以偿升到正高。然后,作者说,我不干了。那一刻,我真的止不住泪水哗啦哗啦往下流。我作为一个读者,我简直难以理解,为什么?好不容易在一个体制里熬出头了,你却一下子把这些金光灿灿的东西抛到了脑后。随后作者在自己的日记本中给出了回答:

向往当一个纯粹的医生,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为自己的良心和技术自豪,有付出有回报。去掉沉重的铅块,回归一个职业本来的意义我明白了,也很能理解,体制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的发展,也不是每一个医生都能做到临床与科研兼备。我承认能做科研的医生是优秀的,但不想做科研、只想纯粹做临床的医生也是值得可敬的。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选择,而作者的选择就是去一个私立医院做一个纯粹的医生。我不仅十分认同她的做法,并且敬佩于她的勇气。这本书真的带给我挺多的想法与感受,好几个值班的夜晚,我坐在办公桌前阅读这本书,我觉得心特别的安宁。我受到了作者的鼓舞,也让自己更清晰以后要走的路,要做一个怎么样的医生。所以,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想要学医的或者正在学医的同学去阅读,让自己更清楚医生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同样适合像我这种初出茅庐的新手医生去阅读,能够消除迷茫,坚定信念。最后,作者想要表达的还是关于理解和包容。正如作者在序里面写到的那样:常人能体验到手术室外来回踱步的焦虑,看不到手术台上的汗如雨下。常人能体验到被告知病情后的思潮混乱,不知道医生面对不确定病情的艰难决策。常人能体验到重症监护室门口焦灼不安到天明的疲乏和伤心,无法知道紧闭大门后医生盯着监护仪,高强度彻夜工作的压力。因为不了解,所以有误解、有偏见、有无法化解的情绪郁结于胸。良好的医患关系需要医生与患者双方互相了解与信任,这样才能消除偏见和误解,从而让我们共同为患者的健康谋福利。所以,这本书也同样推荐给所有的病友,让我们相互理解。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伟大导师——马克思生平故事》读后感2000字


《伟大导师——马克思生平故事》读后感2000字范文:

缘由: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在这特殊的一年,小强有幸在某个微信公众号上遇见这本书《伟大导师——马克思生平故事》,于是迫不及待翻卷阅读,想了解这位200年前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伟大哲人——马克思65年的生活细节以及其思想发展史。

一、生与死

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凌晨2点钟,是家中的第二个男孩、第三个孩子。他出生的年代是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自由发展的时期。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思想意识方面形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著名的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法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而马克思出生的小城特里尔城在1795年被法国兼并后持续20年之久,回归德国怀抱。

在1881年12月2日,马克思的生活伴侣燕妮逝世,1883年1月11日马克思的大女儿燕妮(与母亲同名)在巴黎逝世,两位至亲的离世给马克思沉重的打击。加上常年来的病痛折磨与熬夜研究,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家中的安乐椅上停止了呼吸与脉搏,永远地睡着了,同时也结束了将近40年逃亡生活。

二、高尚的爱情与伟大的友谊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克服当权政府的围剿与迫害、克服自身多种疾病的困扰、克服长期的贫困与窘迫,除了自己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与为全人类解放而服务的追求目标,离不开他生命中两位重要人物。一位是照顾其生活与给予无私的爱的妻子——燕妮。一位是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及好友,给予精神与物质资助的恩格斯。

马克思的妻子燕妮出生于贵族家庭,可以说是官二代。其父冯﹒威斯特华伦是政府官员,当过县长、州长。她比马克思大4岁,与马克思青梅竹马。她欣赏马克思的那非凡禀性的魅力、丰富的想象力、深邃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不为一般男人所具有的刚毅的气质。作为特里尔城倾城的美女,爱上了这位皮肤黝黑,来自与自己社会地位悬殊的马克思,并之后与之陪伴一生。

马克思23岁取得了博士学位,可以说是整个普鲁士最年轻的博士,他先在《莱茵报》担任主编,那时还是有些稿费的。但马克思在报纸上撰写抨击当权者的制度、剥削、谎言与欺骗,受到普鲁士的反击,马克思被驱逐,《莱茵报》不得不停刊,他也开始了逃亡生活。之后的他在《新莱茵报》、《德法年鉴》、《纽约每日评论》等撰笔。但因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直接抨击资本主义社会,报纸的前景堪忧,自己得到的报酬也是极少。马克思是长期生活在穷困的生活中,靠典当家具与妻子的首饰以及赊账度日。有时靠父母辈的遗产与恩格斯寄来的钱度过难关。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马克思这样写道“给我寄上几英镑吧,我还得去典当行赎回我的衣服,否则我就没法出门了,那我就不能去图书馆了。”在这样的条件下,身为官二代,从小习惯了贵族生活的燕妮毅然决然的跟定马克思。困难没有将这对夫妇分开,反倒使俩人的感情更加深厚。

为了能够理解丈夫从事的事业,她自学《政治经济学》,为丈夫誊写手稿,每一本出的书的稿件她都要誊写一遍。马克思的笔记很潦草,可以说燕妮是唯一一位能够看出马克思笔迹的女性。

当燕妮去世后,马克思进入了完全衰竭的状态,仿佛停止了感觉与思考。恩格斯说“摩尔(即马克思)也死了。”可见,马克思对燕妮的感情有多重,这份爱情是多么高尚。马克思去世后与妻子燕妮葬在一起,墓地就是俩人生前一起散步的公园。

马克思人生中不得不提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就是恩格斯。恩格斯比马克思小2岁,他出生于一个资产家庭,父亲拥有一个纺织厂。一个理论研究深入,一个实践经验丰富,两人相得益彰。

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径

马克思从小就展现聪明才智与辩证思考。小时候,在燕妮家中,当大家嘲笑小卡尔的一个牙齿被“老鼠盗走了时”,小卡尔产生了疑问“老鼠真是个大坏蛋!不劳动,专偷我们的东西吃,我长大了专捕老鼠,弄好多好多猫去抓,把世上的老鼠都抓光。不对,猫把老鼠全消灭了,猫吃什么呢?干什么呢?它不变懒变馋,它不也成了老鼠要去偷家里的东西吃?”

(个人思考:猫还是要加强自身建设呀,可不能变懒变馋)

学习哲学后,偶然的机会让马克思进入到了柏林精神生活圈子——博士俱乐部。那时的马克思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忠实者。

在之后从事《莱茵报》主编,马克思在思考与写作中逐渐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抽象超阶级的观点中冲出来,形成了自己新的世界观。

结识恩格斯后,马克思与之充分书信来往,频繁交换观点与看法,《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形成了独特的观点。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宣布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正式产生。

之后的十几二十年,马克思大多数时间在家中、大英博物馆广泛阅读书籍,进行理论研究,1867年9月14日,划时代巨著《资本论》第一卷诞生,里面包含了大量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以及社会运转更替的根本。

以上只是一些个人不成熟的摘录与观点,供大家参考。如有深刻解析,欢迎交换想法。作者:小强

名著的读后感2000字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出自余华的短篇小说《活着》的自序。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每当读这本书时,我就会觉得自己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其实都不算什么,人总是这样,如果他没有体会到真正的痛苦,他会天真的以为他所面临的是天大的困难,所以便忧郁困惑,一筹莫展。读了这本书便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去追求我想要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人从生到死都在追求的东西,也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所在,但往往还是有很多人找不到他们想要的幸福。而我就以读了《活着》这本书后的感悟来浅谈我对“幸福”的一些看法吧!

活着,是为了什么而活?还是单纯的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最基本的能力,简单的两个字却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幸福的追求,但往往现实却给了我们太多的苦难、无聊和平庸。而我们只能一点一点的去忍受,去担负起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在经过一次又一次地披荆斩棘后才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朵幸福之花。正因为得来不易,所以才更加渴望和珍惜。

主人公叫“福贵”,一个在现代人看来略显俗气的名字,可是却代表了那个年代天下父母亲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但什么是福?什么是贵?也许他们并不知晓,他们既单纯得可爱,也愚昧到可悲。于是一个个悲剧就此诞生,出生在富贵家庭的福贵并没有那么像父母所希望的那样富贵,他的人生还是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到最后才知道好好地活着才是老百姓真正的福贵。想来也是警醒我们每个人:今天你所拥有的如果不努力抓紧,明天也许就不是你的了。要珍惜眼前,活在当下。

福贵的一生可谓当时底层社会的一个缩影,劳苦大众对于生活的磨难只有坚忍,而没有力量去改变他。赌光家财,气死老父,他的人生从平坦大道走向了死胡同,但最可贵的是他乘着自己年轻气盛,以狂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他这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家珍。他的幸福大门为家珍而开,也从未关过。

福贵的一生是那么的漫长也是那么的短暂,让我强忍悲痛来复述他的一生吧!成亲不久,赌光家财,气死老父,同时失去了最有力的精神之柱和物质之柱;家道中落,岳父强行带走怀孕的媳妇,好在家珍最后回来了;外出买药,不幸被国民党抓壮丁,战场上捡了一命,但也许是他的母亲一命换一命的吧;回到家以为全家四口人可以安心过上好日子了,不料儿子有庆十三岁时却因为救人献血过多而死,生活再次陷入悲痛;女儿凤霞人机灵漂亮,但因为小时候的一场高烧变成了聋哑人,本来就不舒心的日子更加难过,还好找到了一个能当半个儿子的女婿—二喜;在以后的这段时间里恐怕是福贵一辈子中最快乐的时候了,女婿对他们很好,全家其乐融融,但可怕的事又发生了,女儿凤霞在医院生孩子的时候死去了;不久之后他生命中最珍爱的人,终于承受不了打击离他而去;但好歹他还有爷孙三人相依为命,没过几年二喜因为一次建筑事故被水泥板砸死了;原本一个六口之家,还剩两个人,但命运觉得给他的痛苦还不够多,再一次夺走了他只有六岁大的外孙的生命。一个迟暮之年的老人,经历了如此多的生死离别,却依然坚强得活着。因为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需要他,被人需要也是一种很大的幸福;因为他知道,上天让他活着是去努力追求幸福的,尽管幸福离他很远,尽管只剩他一个人,但只要他自己不放弃,明天也许幸福就来到他身边了。有人说过幸福就像一只翩翩蝴蝶,你永远也追不上它,但它却在不经意间落在你的肩上。

宽容、善良是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福贵的儿子有庆是为了救他战友春生的老婆才不幸死去的,一开始家珍不肯原谅春生,但大家经历了提心吊胆的文革后,命运悲苦的他们还是重归于好,所以遭遇不幸却依然懂得宽容的福贵仍然是幸福的,他用宽容和忘却来清除痛苦,让内心有更多的空间来容纳幸福。

也许我们所看到的,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但我相信任何人都会被他这种坚强所打动,从而来坚强地面对自己的人生。也许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但也许能宽若天地。

幸福只是内心对生命流转的一种感受和领悟,而这种感觉不在于它的长短,但只要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存在,珍惜它的存在就已经获得了幸福。

在贫苦的边缘,幸福仍然可以光顾,在光鲜的背后,幸福也许仍然味同嚼蜡。是否幸福,不在于你所处的环境,而在于你所营造的心境,是否幸福,不在于你拥有了什么,而是在于你内心感觉到了什么。做事遵循于本心,幸福就可以很简单,幸福的内心才是成就我们幸福人生的主体。

积极追求幸福是没有错的,但我们在匆忙赶路的时候,却忘记了祝福。现在的我们似乎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一直在忙,一直在往前赶,以为拼命赶路的我们会在某个终点获得幸福。于是在这种不能停止的追求当中,我们深感疲惫,却一直不曾追到我们希冀中的幸福。生命本就是一个过程,如果我们只是匆匆忙忙、平平庸庸的追求幸福,然而却忘却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那么我们是否幸福,都早已没有了感觉。所以当你不停向前奔跑的时候,适当慢下来,欣赏沿途的景和人,也许你会收获不一样的东西。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知幸福的心灵。就让我们放飞心灵,感悟幸福吧!

《技术的本质》读后感2000字


技术给我们带来舒适的生活和无尽的财富,成就了经济的繁荣。我们的世界因技术而改变。技术从何而来?又是如何进化的?如何正确看待技术和自然的关系?这就是《技术的本质》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思考。

01技术的来源。技术是对现象有目的的编程。最初的技术是对自然界直接呈现的现象的应用,比如有些材料被切削时出现了薄片状,这就是燧石或带刃工具的根源;重物在坚硬的表面上可以碾碎东西,这是碾磨草药和种子的根源;柔韧材料通过弯曲可以积蓄能量,这是用鹿角或小树杈制成弓的原因。这些现象自然地直陈在大地上,使原始的工具和技术成为可能。

现象是技术赖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源泉。发现新现象的途径,一方面关注在实验过程中被忽略的细节,另一方面通过理论与推理寻找想象的蛛丝马迹,同时不要忽略尝试过程中出现的副产品。

瑞士发明家梅斯特劳爬山时,注意到宠物狗身上粘满了带刺的苍耳,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发明了尼龙搭扣。

19世纪末,美国人发现,牲畜吃了山羊豆后很容易死亡。研究发现,山羊豆之所以会导致动物死亡,是因为它含有一种名叫山羊豆碱的化学成分,它会剧烈地降低动物的血糖。通过这个现象人们合成了一批山羊豆碱的类似物,二甲双胍就是其中一种,这就是二甲双胍现在被用来治疗糖尿病的原理。

1669年,德国的一位炼金术士试图从尿液中提取黄金,虽然黄金没炼出来,却意外发现了白磷。白磷在军事上它常常被用来制造烟幕弹和燃烧弹。

历史上的炼金术士不仅详细记录试验的过程和结果,而且通过使用量杯、天平、比重计这些工具,对实验进行定量的分析。由此诞生了今天的现代化学。

技术是那些被捕获并使用的现象,是对现象有目的的编程,是应用一种或几种现象之后乔装打扮出来的,我们一直以为技术是科学的应用,实际上科学建构于技术。

02技术的进化。技术是一种自创生式组合进化过程。新技术的诞生,成为进一步建构更新技术的潜在构件,创造新技术的构件本身也是技术,使得这一进化得以进行下去的是,持续的捕捉和驾驭新现象。这种捕捉和驾驭本身又需要现有技术完成,技术以一种自展式前进着。技术的新物种诞生于需求和想象的链接,先想出一组可用的效用,然后找出实现这个概念所需的元器件或集成件,进行组合,这就是技术的自创生式进化过程,过程的核心是组合。

当有了最初的燧石、碾碎、弓等技术之后,接下来,这些原始工具技术再继续使其他技术成为可能。火使烹饪成为可能,挖空的原木使最原始的独木舟成为可能,烧制使陶器成为可能,由此又开启了更多其它现象:某些矿石在高温下产生可以被塑形的金属,又因之产生了武器、凿子、锄头,元素的组合就此开始发生:用纤维编制的带子将木柄和金属绑到一块,组成斧子。技术和工艺实践的集群开始出现,如染色、纺织、打铁、造船。随后对这些现象的利用系统化,化学、光学、热力学的现象被理解和应用。就这样由少及多,数量多了就成了专业的,专业化以后再发现更多现象。

将适合的组件及功能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解决方案。同时满足人类需求,这才是技术进化的动力。所有技术产生于已有技术,已有技术的组合使新技术成为可能。

03技术和自然。技术是对自然现象的合奏和应用,技术源于自然,是对自然现象的编程。在仅仅两三百年的时间里,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寿命延长了,使我们比先辈的过得更好了。同时技术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切的不安!这种不安源于害怕技术解决问题的同时,带来更多的新问题的恐惧。

当我们邂逅技术,比如干细胞再生疗法,我们会心怀希望,但我们也立即会问:这样做是否自然?我们会被这两种无意识的力量所左右。一个是人类寄托在技术上的最深切地希望;一个是对自然的最深切的信赖。这两种力量相互挤压,相互融合。

我们从一个机器强化自然的时代(节省体力、织补衣服)到达了一个用机器来模仿或替代自然的时代(基因工程、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身体植入)。从应用自然,发展到直接干预自然。

我们期待技术能使我们的生活得更好,能解决我们的问题,能使我们摆脱困境,能为我们和子孙后代提供想要的未来。然而,作为人类,我们实际上不应该和技术如此紧密的结合,而是应该和自然融合得更为紧密,和我们最初的环境,以及最初使我们成为人的那些条件相融合。

人类需要的不只是经济上的舒适,人类更需要需要意义和目的,需要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果技术将人类与自然分离,就消弭了人性,如果技术加强了人类和自然的联系,就确立了人性。

技术是自然地拓展,是人性的拓展,是更深的宇宙法则的一部分,了解了技术的本质,你才能掌握未来。

《美国的悲剧》读后感2000字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老套也简单,几句话先介绍一下大概:21岁的街头传教穷牧师的儿子颜值小青年克莱德,爱上了同样是底层社会出身的农民的姑娘23岁的傻白甜罗伯塔,说傻也不准确, 挺单纯的。 简单爱不多久, 颜值青年有机会爱上了尚不满18岁的白富美桑德拉, 这个关联给他带来了一丝希望, 就是有可能实现改变社会地位、拥有巨额财富、以及跻身无法想象的上流社会美好生活的梦想,就是人们常说的美国梦。这个梦还极遥远极渺茫,但是克莱德想要抓住,因为太渴望! 而傻白甜这时怀孕了, 无可奈何下情急逼婚,这明显的阻碍着克莱德美国梦的实现,颜值青年动了杀机,发生了悲剧, 爱情没有了,梦想幻灭了, 他自己也遭到了该有的惩罚, 电椅死刑!

故事很简单,但不同的人就会写出不同的效果。西奥多.德莱塞,在美国与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同时代同高度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把它写成了世界名著,还被时代周刊评为最伟大的100部小说之一,中国入选的只有一部,就是《红楼梦》。

小说共三卷。第一卷我简单的总结为堕落与无知。克莱德在15、6岁的时候伙同一群社会青年偷车出游并慌乱紧急下撞死了一个小女孩,逃跑的过程中车翻了,克莱德跟其他几个同伙害怕会坐牢,逃掉了, 开始了四处躲避的游荡人生。所谓堕落是结交了一批不良之友, 挣点钱只懂得穿戴打扮逛妓院, 享受低级乐趣。 所谓无知是不懂法律,遇事只能逃避。

第二卷我简单的总结为欲望与幻灭。克莱德在新的工作环境里遇到了罗伯塔,本以为不会属于自己的爱情出现了。姑娘的单纯是有原因的,看看她的原生家庭就知道了:

罗伯塔的父母是不承认事实、崇尚幻想的那种美国精神的绝好例子。泰特斯.奥尔登(父亲)是千千万万这类人中间的一个,他们来到世上,过了一生,到死离开了世界,可是归根结底,连任何一件事情也没有弄清楚过。他们出世了,做了一些颠颠倒倒的事情,然后在浓雾中消失了。泰斯特跟那两个比他大可跟他差不多糊涂的哥哥一样,所以成为农民,全只因为他父亲是个农民。他现在所以在这个田庄上,就只是因为他父亲把这个田庄传给了他,就只是因为在这里待下来,耕这块地,要比到别处去营生来得容易些。他投共和党的票,因为他自己的父亲投共和党的票,因为这个郡一向是共和党的一郡。他从来没有过相反的想法。至于他对政治和宗教的看法,凡事什么叫作对,什么叫作错,这一切观念,他都是从四邻借来的。这一家人从没一个读过一本严肃、有启发性、能给人正确知识的书,一个也没有。不过,从习惯、道德、宗教来说,他们是头一等的,诚实、正直、敬畏上帝、品行端正。

紧接着白富美出现了,克莱德见到了什么是豪华的大房子,见识什么是海边的度假,骑马、划船、打牌、网球、夜夜莺歌燕舞的迷醉让他以为离美国梦不远了。为了摆脱已经怀有身孕的罗伯塔,开始有了害死她的恶念,此刻的梦境昭示了他的内心:

然后,没有多久,他做了一场心惊肉跳的短短的噩梦,梦见一只凶猛的黑狗要咬他。他心里一吓就醒了,这样算是逃过了恶狗的牙齿,然后就又睡着了。可是现在啊,他正在一处很怪、很阴森的地方,是深谷中一处树林里,再不然就是在一个山洞里,或是一处高山中狭窄的峡谷里。那里有一条小路,从这里一直通出去。起初好像是一条很好的小路。可是,他愈是沿这条路往前走,就愈显得窄,愈走愈窄,也愈黑,到后来,这条路就根本找不到了。接着,他回过头来,想看看他能不能找到回头的路,只见背后盘着一大堆蛇,最初还以为只是一堆矮树呢。但见上面至少有二十来条毒蛇狰狞的头、叉形的舌头、玛瑙色的眼睛。他马上转过身来,可是前面又有一只带角的猛兽,身子非常巨大,走动的时候,矮树都被它踩在脚下,挡住了他的去路。万分绝望之余,他吓得使劲叫起来,终于又吓醒了,这一晚就再也睡不着了。

他一边想要逃避和摆脱,一边也受着内心道德尺度的煎熬。最终他还是没有战胜内心狂躁的恶魔。

第三卷我简单地总结为挣扎与平静。计划并不周密的凶杀案被检察官找到127个证人,证词是足以致死的证据。可是当法律遇到了政治,就发生了扭曲, 律师与检察官是政治上的对手, 如果你要他死, 我一定想办法让他活, 为了政治的胜利, 可以用谎言抵挡法律。 于是有了一段又一段慷慨陈词的辩护。 精彩辩词的段落太大了, 就不在这里引用。 律师的挣扎, 当事人自己的挣扎,都没有足够的力量, 最终正义战胜邪恶,克莱德被判了死刑。这时克莱德的妈妈出现了,这个贫穷的虔诚的基督徒,一生献身传教事业,却没能用信仰帮助儿子。然而此刻她不放弃,她不相信儿子是罪人,不相信! 于是她竭尽全力的依旧挣扎着要挽救他:

为了某种原因,他们并没有想到会碰到一个这么粗俗、这么没有文化,可是又这么坚信的人物。那双宽宽的平底鞋。那顶奇形怪状的帽子。那件破旧的棕色大衣。可是隔了不多一会儿,她这种恳切的态度,她对儿子的信心和慈爱,她这对坚定的、好问的、极富于人情味的清澈而纯洁的蓝眼睛,流露出的是精神上的确信和自我牺牲,连一点动摇的阴影也都没有,这可把他们都吸引住了。

母亲的信念再坚定也无法改变事实。母亲的爱再深厚,也无法动摇正义。克莱德最终的忏悔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当西方最微弱的昏黄也消逝的时候,黑夜终于降临了。先是一抹粉红色的、朦胧的幽光,接着是一片黑暗。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医述:重症监护室里的故事》读后感2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故事会读后感2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