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我的生活

读后感800字我的生活

《我在底层的生活》读后感1000字。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只要我们认真的看过一本书并投入进去,就一定会在书中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道理。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在底层的生活》读后感1000字,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这本书我看得很慢,大概历时10天,其实作者芭芭拉就是历数了她在三个地方从事的多份底层所从事的工作,过程以及所遇所感。其实,结论可能一开始就明白无疑,那就是底层人们的工资太低,低到仅能维持房租和日常基本开支,没有任何多余的时间、精力、资金积累来帮助他们实现任何流动、提升,更遑论阶层的跃升。任何关于底层懒惰、自私、短视的想法和观念都是肤浅片面的。芭芭拉所从事的工作包括餐厅服务员、保洁员、沃尔玛理货员(服装)等,她必须努力并长时间工作,以负担第二天的支出,甚至要牺牲周末从事两份工作才能保证收支平衡。经济学家所论证的劳动力会自动从工资低的部门流动到工资高的部门的假设是不存在的,因为作为一个穷人,连基本的理性选择都没有。我印象很深有如下几个片段:

片段1:芭芭拉问同事为什么不租公寓,而去住贵得多的日租房?同事回答说因为公寓要交整月租金和押金。没有任何储蓄的情况下,生活就是这样逼迫人,租房的支出越多越被紧紧地锁死,直到无法继续负担。

片段2:芭芭拉亲访了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独自到新地方打拼的单亲妈妈。她当年是干保洁工作一点点走过来的,但是走过来也仅是熬过来,重嫁了人,住在出租房里,没有体力精力再去打工。芭芭拉描绘她自己干保洁员的工作时很生动幽默,让我联想到自己找过的保洁员,并且心里想着自己以后还是多动手做做家里的保洁工作,因为在她的笔下,保洁员也是被公司和经理压榨的人群,跪在地板上撅着屁股从事老派的保洁清理工作,自己的尊严任人踩在脚底。

片段3:芭芭拉在做理货员时疲惫地整理一车一车的衣服,和同事发生争执,看到捣乱的小孩心里怨恨,作者在惊呼,贫穷不仅毁掉物质生活,更会毁掉人的精神世界!把人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只盯着小利,变得苛责、自私自利、缺少包容这很可怕!被剥离了财富、学识、地位等所有一切之后的本来的自我,是什么样,是什么让他们变成那样?同样的,我们作为(也许也不是)中产阶段,是否也会是那样?

我的思路是不连贯的,我想起了我的二姑,在一个药厂里帮人粘药盒子,一个6分钱,或者是十个6分钱,她微笑着干着,往往需要干12个小时才能拿到几块钱来养女儿上学。而我妈也在没有工作后试图去干包装冰棍等工作,也是时间很长收入很低的工作。

我想起我自己,如果不是靠着还有那么点头脑和学习的劲头,我能考上大学、上研,毕业依靠导师的关系找到这份工作,并一干十来年吗?如果我学习不好,我会在哪里?我不擅长表达、沟通,会像我的二姑一样吗?大家都在惊呼现在是一个越来越难以实现阶层流动的社会,但高考考上名牌大学仍是最主要的一条捷径,因为没有这块敲门砖,或许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才能有点发展,而绝大多数必然成为那些社会的底层。

作者身在美国社会,矿工的父亲和货车司机的前夫,让她保留着对底层的那份同情心,让她有机会也愿意去做这份体验。同样的中国社会,我们也时常能看到能听闻,但却觉得不可思议、匪夷所思,为了钱不要命的人们。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些也许都是值得的,因为别无选择希望我能永远记住这本书,保有这份同情心,珍视现在的一切。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我生活的故事》读后感900字


这本自传体著作,可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这句话吸引了我的目光,使我迫不及待地拿起这本书《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说实话,对于海伦凯勒其人早就听说过,但直到现在才捧起她的书与我的学生一起感受着海伦凯勒给我们的震撼。
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于美国,一岁半时因病失去了所有的视觉、听觉及说话能力。她并没有做过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却受到全世界亿万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因为,她在6岁时,学会了摸盲文、拼单词。她在老师沙莉文的精心指导下,学会了拼写单词,她似一块干燥的海绵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在10岁左右,通过触觉学习说话。 为使她的小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她的话,她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和句子,有时甚至读几个小时,她每天坚持练习,练习,练习……
可想而知,当海伦第一次开口响亮地叫出爸爸、妈妈时,那种喜悦会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田。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当命运之神重新正视这个她要抛弃的孩子时,也被她的毅力所打动,重新眷顾了她。在沙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她学会了五种文字,培养了许多爱好,并且在20岁的时候顺利考进拉德克利夫学院,四年以后以优等生的身份毕业,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她把自己一生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身上,她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值得世人学习。尽管命运之神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尽管她也曾迷茫,尽管她也曾暴躁,尽管她也曾失去希望,但她却用勤奋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她的名字已经成为坚忍不拔意志的象征,传奇般的一生成为鼓舞人们战胜厄运的巨大精神力量。
海伦凯勒克服了上帝重重的考验,感受到了光明。她用动人的笔触描绘着她心中 看到的世界: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像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我们很难想像到一个长久与光明、色彩、音乐隔绝的人竟然有如此诗意的感觉。
这本书不仅仅对那些残疾人有鼓舞作用,同时也给每个健康人一种强大的震撼。正如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所说: 我们都希望这部书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让她的精神感染力,在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制度下的人们都能从海伦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励斗志,这是因为那种不畏困难勇于同自身弱点拼搏的精神,始终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生活的意义_活法读后感1000字


生活的意义_活法读后感1000字: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书,封面华丽,装帧精美,但打开阅读之后却发现内容空洞无物,甚至语句不通、错字连篇,很有种被欺骗的感觉。《活法》(珍藏版)的封面设计十分简洁,第一次见就感觉这本书可能与众不同,初读几页,我就判定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活法》的作者是稻盛和夫,日本商界传奇人物,一手创立了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2010年,他接受日本政府的邀请,以78岁高龄出任破产重建的日航的会长,仅仅一年,就让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创造了日航60年历史上最高的利润。

虽然这本书自带了作者的光环,但书的内容却没有因此显得苍白,反倒相得益彰,让读者理解了他为何能取得那样惊人的成就,并赢得世人的景仰。书中作者说:“如果要问我成功的理由,理由就是这一点。就是说,我的才能或许有限,但我拥有虽然单纯却非常有力的指针_追求做人的正确的准则”。所谓“做人的正确的准则”,就是正直、勤奋、谦虚、坚强、节制、自利利他等等,不能虚伪、懒惰、傲慢、卑怯、贪婪,不能骗人,不能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等。这些准则是不是很面熟?没错,这就是儿时父母和幼儿园老师教我们的,现在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儿女能做到的,一些简单的做人的道理。

内容如名,《活法》主要论述了作为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工作、生活,以及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扩展开来,这些原则和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各种组织、公司,乃至国家,毕竟所有这些都是由人在主导运作的。书中着重强调了利他原则,“利他”就是与人为善,为世人、为社会尽力。联想到宁波最近发生的一些本可避免的悲剧,究其原因,自私自利、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

“每一天都极度认真”_这是作者着重提到的另一个原则。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缺乏认真和激情,度过一个懒散消极的人生,未免太可惜了。读后感

·

要想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一天一天,一瞬一瞬,冠以“极度”二字的认真态度必不可少。由此,我想我们的引航工作更应抱有这样的态度,不单单要认真做好每一条船,而且应该要“极度认真做好每一条船”。

《活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本励志书,“轻描淡写”地提到了作者如何从一位连工作都找不到的普通学校的毕业生成长为商界传奇;同时也是一本实用的人生教科书,教读者换一个角度看世界,拨开云雾,化繁为简。在此,真诚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相信聪慧的你读后会有更多收获。作者:刘洪举

《我决定简单的生活》读后感800字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就是极简主义者,来时一个人,去时也一个人。为了证明我们是认真活着,所以我们给自己增设了很多必需品,从一无所有到琳琅满目。

本书终极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减少

太多的物品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压力,从而并不能顾及重要的事情。东西少了,选择就少了,就会把精力留下。减少物品,完全不是盲目放弃,而是为了更加专注于更加重要的东西。

减少必需品

围绕旅行,举个例子

家里和酒店:两个空间对比,虽然酒店没有什么烟火气,但是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更加干净整洁,更加整洁舒适,更加随心所欲。不多不少的物品全都是必需品

物品:整理行李时往往会越塞越多,失去方向;旅行时去时整理的井井有条,回来的时候乱七八糟。其实大可把那些随意会被替代的人和事抛之脑后,需要时再买即可。

出行路线:紧锣密鼓的安排反而会太过,计划赶不上变化,抓重点,并做好备案,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搏击俱乐部》中,泰勒德顿:你已经被物品奴役了

你天生放浪不羁,没想到现在却被不会动不会说话没有思想的物品奴役了。

拒绝奴役,减少信息量

从it时代到DT时代,手机虽然把我们生活方式变得十分极简,但是却用另一种方式充满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接受信息的速度变快,可是处理能力依旧很差。说一件很现实的事情,虽然现在的手机很小,全部的可用信息全部都装在里面,但是查找些重要的资料比传统找法耗费的时间还要长,更困难,好比大海里捞针,量大了,准确度也难了。

满足也是有上限的

曾经非常想要的东西,终于得到手了,很满足,但是久而久之发现,超级满足和满足也只是肾上腺素一时的喷发,绝大多数我们现在认为的满足都是转瞬即逝的。所以满足也是有上限的,特别是人的感情。不是有钱了就要吃6顿,比别人多1个小时。愿我们,尽量即时满足,即时行乐。

《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读书笔记及读后感范文


《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读书笔记及读后感范文:

陆续花了两个周末读完了《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认识了一个低调、智慧、富有野心的碧桂园和杨主席,也看到了一位财技高超富有进取心的职业经理人。

最初读此书一是受朋友圈《碧桂园的1000天》民间1万元难求一本书的猎奇心影响(据说杨主席买断了所有印刷本,可惜没有买下百度,恩,可以考虑把百度收了……)刚好也想借地产高层视角了解一下内部人眼中的地产行业运行机制,探究一下这个低调的宇宙第一大地产商。

碧桂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2个字:战略眼光、极致效率、随机应变

碧桂园的船长——杨主席(杨国强,低调到不容易记得名字,还是跟着作者一起称呼杨主席)

每个企业都有灵魂人物,王石之于万科,许家印之于恒大,孙洪斌之于融创,这三个名字都是如雷贯耳,时不时霸占财经头条。杨主席之于碧桂园也是一样的重要,但基本上除了胡润百富榜公布时会被上头条外,几乎听不到“杨国强”这个名字,杨主席应该说最低调的。

从书中看,杨主席的战略判断能力极佳:在13、14地产困境时敢于逆势拿地,为15、16年的兴起储备了充分弹药;在15、16大家疯抢一二线时,碧桂园精耕三四线;在大多人开始布局三线线的16、17年,碧桂园又正式进军一线城市;在大家纠结国内地产市场容量上限时,碧桂园又到了马来西亚。几次关键时刻的战略判断正确极大地推动了碧桂园发展,没有杨主席的战略眼光和魄力不会有碧桂园的飞跃。

碧桂园地产特色:极致的效率+垂直一体化

杨主席推崇两本书,一本是李明博的《经营未来》,另一本是讲沃尔玛的《富甲美国》。杨主席推崇的是像沃尔玛做超市一样做房地产——薄利多销,卖大众买的起的好房子——这也是碧桂园的核心经营策略。杨主席放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就算每平米赚100块也可以做!”,虽有夸张之嫌,但表达了他的经营哲学,薄利多销、极致效率。杨主席很认同雷军的经营理念(打造爆款做出规模获取规模经济),两位都用极致性价比成就了千亿企业。

杨主席治下的碧桂园追求效率到了极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成就共享567法”:拿地后5个月卖楼,6个月现金回笼,7个月达到资金收支平衡。碧桂园关注的是自有资本回报率,而不是追求绝对毛利率,看中的是股东资本回报率。拿地后6个月收回自有投资(含利息),实现了资本高效利用。从这角度看地产项目并不是一个长周期产业,反而是一个周转短、效率高、盈利强、复制性好的产业。

垂直一体化:自有园林配套,自有建造配套,自有酒店配套,自有学校配套。

自有园林配套:最大的好处是以低成本园林配套,而不是堆砌名贵树木,用平常草木成不平常园林效果。碧桂园自己体量足够大,这个模式可复制性强,规模效应显著。

自有建造配套:最大好处是可以控制施工时间,虽然成本比外包要高出一些,但效率有保障很多,节约下来的时间成本可以大大降低财务支出,算总账是划算的。如果遇到价格、政策波动,时间更是生命,有了自己的建造队伍,生命线就抓在了自己手中。

自有酒店配套:用酒店替代会所不失为一个妙招,很少见会所经营特别好的,会所规模小、成本高,规模不经济。而升级为酒店,引入外部客户化不经济为经济,不仅仅可以提供更丰富的服务,对社区配套也是一种提升,进而有利于周边社区地产价值的提升(估计政府也很欢迎)。

自有学校配套:刚需客户特别关心的一点就是就学(幼儿园与小学配套),碧桂园有自己专业的教育产业配套,既满足了客户需求,又布局了一个朝阳产业,不得不说战略布局上的巧妙。(已经分拆美国上市)

(垂直一体化的好处不在于降低成本,而在于提高效率,通过效率提升来提高综合竞争力。这一点上和比亚迪很像,碧桂园通过垂直一体化缩短了推盘速度,从而获得更好的资金周转,做大了规模;比亚迪通过垂直一体加快研发速度,迭代出更好的新能源车型。差异在于碧桂园通过此方式迅速做大规模后获得了规模经济,而比亚迪尚未做大规模,综合优势并未显现出来)

最后要感谢一下作者——吴建斌,当时碧桂园的财务总监,现任阳光城副总兼财务总监。没有他的记录和创作,就无法看到碧桂园狂奔背后的种种抉择。书中,作者从财务角度复盘额碧桂园近三年的发展,作者从中海跳槽过来也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大幅降低了碧桂园融资成本,部分归功于吴总的中海经验和财务专业,部分也离不开政策放宽地产公司(白名单)银行直接融资限制。书中也能看到作者一直期待改变碧桂园更多,也作了很多努力(抗争),但事后看作者也发现杨主席的判断往往是正确的,杨主席强调了一点“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财务不应成为公司发展的制约“,这个定位和作者的期待恐怕有很大差别,也许是作者后来离开的因素。作者期待从财务角度治理公司,有全面预算,有负债率红线(不超过70%),有现金流管控,这会是一个稳健发展的公司,但很难成为一家有爆发力的公司;而杨主席心中还有更高的山要攀登,源源不断招募能帮他实现梦想的人才(已经招募了几百名博士,号称要招募1000人)。

作者关于杨主席最后概括了四个特点:眼光准(战略)、善于反思(错了马上改)、执行力强(盯着干部执行,不行就撤职)、善于分享(两层合伙人制度)。其实还有很多,比如专注,比如定力,碧桂园应是几大地产公司里最专注地产行业的。

碧桂园与恒大、融创、万科比较:

碧桂园VS恒大:都是三四五线起家,恒大胆子更大杠杠更高,好在这一把判断正确一下子卸下了担子。差别在于恒大一直在多元化,恒大冰泉、恒大粮油等耗费了不少集团资源,同时恒大的资本运作复杂,回归A股悬而未决,碧桂园相对简单、专注,资本运作仅限于为实业服务。

碧桂园VS融创:融创也是效率高营销狠,很会利用媒体宣传,品牌形象上融创胜出碧桂园一大截,更受中产青睐。但连续接盘万达、乐视、海航资产,创造了“孙宏斌轮“的融资神话让人匪夷所思(我并不认为完全基于商业判断,也许另有高人安排)。如果回归聚焦地产,两者应该是难分伯仲,甚至融创更优,但成为接盘侠的融创多了几分不确定。

碧桂园VS万科:王石的白银时代判断让万科让出了头把交椅(不能说白银时代完全错了,但可能判断早了三五年),没了王石的万科也很难奋起直追,万科依然会是一家管理优秀盈利能力很强的地产公司,战略眼光和风险偏好是万科与其他企业的最大差别。如果危机来临,相信万科准备是最充分的,如果危机迟迟不来,万科可能要为自己的保守而永远地让出江湖老大地位。

如此看来碧桂园成为宇宙第一大地产商并不是偶然,相信碧桂园不止于此,杨主席的全球“森林城市”才刚刚开始……作者;高川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我在底层的生活》读后感1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后感800字我的生活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