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的生活读后感500字

我的生活读后感500字

我在底层的生活读后感(3)篇。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我在底层的生活读后感(3)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我在底层的生活读后感 第(1)篇

我在底层的生活(完)n(我想起了大学毕业之前自己去打工的日子。跟作者的体验一样荒诞又滑稽,带着反正我会脱离这种生活的有色眼镜。不同的是她干得不错,而我压根儿就不知道怎么迎合别人,明白我这种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这辈子也干不了看人眼色的活儿。)n我结结巴巴讲的故事,只是一个在种族、教育、健康、动力方面享有优势的人,在经济欣欣向荣之际,对如何在经济底层生存下去的一种尝试。1.【炉边餐厅服务员】n我的工作时间为下午2点至晚上10点,工资是每小时2.43美元加小费。服务员的工作就是拌色拉,做甜点,加调料,搅拌奶油。我们有权决定顾客能得到的奶油片和烤土豆上酸奶的数量。所以,如果你想知道美国人为什么如此肥胖,想想女招待们都想通过多给些脂肪来表达人情味并借此挣小费,你就会明白的。房子基本上是他们生活艰难的主要原因。自廉价商店。有一点是我按照中产阶级的观点无法理解的,我的这些同事并不是非常节俭。贫穷并不意味着必须有特殊的节俭方式,相反,贫穷可能会带来更大的花销。如果你无力承受两个月的房租,那你只好改为每周一租。如果你只拥有一间住房,一个盘子,那你就无法一下子焖一大锅扁豆冻在冰箱中备用,虽然这样可能更省钱。如果你没钱买健康保险(“炉边”餐馆吝啬的医疗计划三个月后才生效),那你就不享有日常的医护和处方药,你只能自己买药。玛丽娜的男友之所以丢了建筑工人的差使,也是因为他脚受伤后在工作中耽误了太多时间,而他根本无力承担购买抗生素的费用。小费加上工资也只相当于每小时5.5美元的收人。抽屉里的钱虽然在一点一点增加,但按目前增加的状况,月底大概还需要100美元才能付清房租。没有什么花费可以减掉。2.【杰瑞饭店的服务员】n但我注意到没有人谈和花钱很多有关的事,如电影和购物。我充其量也只有每小时7.5美元的收入。我的同事们中没有赚钱的男友或老公的,都还做一份兼职,尼塔一天要在计算机前工作8个小时。我用房东退的500美元押金,再加上我为下月房租存的400美元和用来应急之用的200美元,支付了海外拖车旅馆46号房的月租费和押金1100美元。我为什么没有介入这件事呢?当然不是因为我有着和记者同样客观、冷漠的态度。相反,某种令人讨厌的奴婢性传染了我,这种感觉就像是杰瑞饭店厨房中的气味,挥之不去,以至于我晚上脱衣睡觉时依然能从身上闻到。在我的真实生活中,我还算是个勇敢的人。但是很多勇敢的人在军营中掩藏起了勇气的锋芒,也许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美国低工资收入的环境中。再在杰瑞饭店待一两个月,我也许就会变成一个不同的人。乔治也会变成这种人。3.【缅因州的清洁工】n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永远不会让自己偏离轨道,或者对未来准备不足,他们也经不起别人的任何评头论足。中产阶级总是有自己的计划,或至少有一个准备着手的事务的清单。中产阶级希望一切事务都在事前安排好,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可以提前进行。我认识到,这里同基韦斯特一样,仅做一份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劳力供求之间新的规则是,工资太低导致人们尽可能多地兼职。我们自知并非白领职员,不可以悠闲地坐着,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吃喝拉撒。一个拖把和一桶热肥皂水不仅会擦净地板,而且还会令干活的人更有尊严。但是正是这种一开始就采取的屈服姿式使顾客欣然接受了佣人服务这种方式。清洁工的运动是一种不对称的、残酷的重复运动,不仅不会强身,反而会破坏人体的肌肉和骨骼。即使在我伪装身份的日子里,我也没把自己想成深受压迫的工人阶级中的一员。我之所以能够不知疲倦地工作,是因为我拥有几十年较好的医疗照顾,享受着高蛋白的饮食,一年中要在体育馆花四五百美金健身。如果说我现在还算是工人阶级中称职的一员的话,那也是因为我干的时间还不够长,还没有把身体累垮的缘故。也许是低收入工作本身使我们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贱民。我晚餐时从电视中发现,电视里人们的薪水几乎都在每小时15美元以上,当然我指的并不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录像和电视剧的内容一般都是描写时装设计师、学校老师或律师,所以这很容易让快餐店的员工和护士助理们认为自己是出席宴会的唯一的畸形人。在文化里,在政治讲话中,在知识分子的努力中,在每天的娱乐中,穷人已经彻底消失了。甚至连宗教都很少提及穷人的困境。我想帐篷复活活动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放高利贷者最终把耶稣搞出了帐篷。3.【明尼苏达州销售员】n大约早上4点钟左右,我突然领悟到这个世界上不止我一个是夜游神。穷苦的女人——尤其是单身女性或是那些因某些原因暂时与穷人住在一起的女人——确实比那些家有两道门,有报警系统并且有丈夫陪伴的女人面临更多可怕的事情。我肯定是知道这些或至少听说过,但是现在我正在切身地体验这一切。后记n《纽约时报》上写的那样,很多雇主宁愿提供各种各样的东西——免费就餐,交通津贴,物品打折,但就是不提高工资。这样做的原因,用一位雇主的话来说就是这些东西在市场发生变化不再需要时,比起增长的工资来更容易砍掉。基于同样的精神,汽车制造商宁愿为客户提供现金折扣却不愿降价;折扣的优点在于它看起来像一份礼物,而且可以没有任何解释就取消它。在两极高度分化的不平等社会中,穷人在比他们经济上优越的人眼中是视而不见的,不屑一顾的。穷人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富有的人,在电视上或在杂志的封面上。但富人很少见到穷人,即使在一些公共场所见到他们,也很少知道他们就是穷人。我不断地听到令人乏味的论点,说“努力工作”是成功的秘密:努力工作就会成功或努力工作使得我们随心所欲。但没有人说过只要你努力工作(辛苦超出你的想象),你就不会深陷于贫困和债务之中。

我在底层的生活读后感 第(2)篇

当服务员这件事情根本无法作假,你要不把食物送到餐桌,要不就是没有。别人认识到的我就是个服务生……这不是因为我假装成那样的人,而是因为我就是那样的人。

这是芭芭拉·艾伦瑞克教给我的第一课。为了了解低收入者如何生存,她先后从事服务员、清洁员、售货员工作,最终得到如下结论——底层人民没办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体面生活。

因为自己从事的是一个不需要任何学历门槛的服务员工作,所以对芭芭拉所描写的内容深有体会。从工作性质而言,低收入者们的工作浪费时间、损害身体、没有积极正向的回馈,所以人很容易在这样的环境里变得苛刻。即使芭芭拉作为一个拥有博士学历的专栏作家,她所受的教育依然无法阻止这种精神上的变化。书的25页提到一件事,有次芭芭拉早上04:00从噩梦中惊醒,心里想的是点餐内容被她搞砸的一桌客人,其中有个小孩,大人的甜点都上了那小孩才吃到儿童餐。从这件小事还能看出芭芭拉对弱者的关怀和敬业。可到189页就出现了这样的字眼——

有一次我站在那里,无助地看着某个还不太会走路的小孩,他把伸手抓得到的东西全部从衣架上扯下来,我顿时心想:堕胎用在还没出生的孩子身上真是浪费。

这还只是体验了5个月,那年复一年如此工作的底层人民,又会进化出怎样阴暗的想法?人真的是一种很贱的物种,我们的前辈经过各种流血牺牲才换来8小时工作制,可前段时间整个社会竟然还在讨论996是否合理,我不否定奋斗的价值,但请支持996的老板们、优秀员工们思考一个问题:在支持你加班奋斗的同时,是否有人也在鼓励你消费?消费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会随着收入的减少而降低,各种鼓励超前消费的观念,是否放纵你欲望的同时又把你固定在一份不敢随便辞职的工作上?

但这样的情况对底层工作者甚至是没有的。一旦你做了一份底层低薪的工作,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没办法逃离。原因有四——

第一,收入问题。底层工作者的试错成本是很低的,辞职意味着接下来一段时间没有工作,不能辞职;然而薪水太低存不下钱,甚至还要支付劳动带来的身体损伤医药费。芭芭拉体验服务员时是比其他底层有三大优势的——不拖家带口、有自己的车、因为长期健身高营养生活是一个合格的劳动力,甚至还有1400美元的启动资金。这四点,底层工作者只要拥有其中一点都能改善自身环境,可四点都有的芭芭拉尚不能靠自身奋斗自给自足,其他底层工作者又怎么能呢?

第二,外力,或者说来自管理阶层的阻力。不要觉得底层管理者会考虑员工的发展,在他眼里,你不过是个廉价劳动力而已,你努力工作只会换来更多工作,也不会支持你通过教育去改变自身命运。他会支持你在他设定的轨道上发展——那就是更努力工作、变得除了这份工作什么都不会。我身边也有不想做这份工作辞职转行的,但最后都回来了。因为隔行如隔山,要想真正摸透一个行业需要3--5年,而在条件一的情况下这几乎是天方夜谭。

第三,加在众多低薪劳工身上的种种羞辱(药物检测、不断被监视、被经理申斥)是保持工资低迷的手段之一。如果你被弄到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就有可能会认为自己就该领到那么点薪资。除此之外,底层不健康的环境也会影响一个人。以前我在学校看书画画会喝点小酒,权当怡情。但工作以后喝酒变成了一种交际手段或者说放松手段(因为喝酒会产生类似啪啪啪的快感,从而增进人的信任度,所以很多管理层本身就是酒鬼)。可这段时间,你本可以拿来学其他东西提高工作效率。底层工作一方面很辛苦一方面又要喝酒放松,完全是一个恶性循环。


打了很多字,早上本来计划写《米格尔街》的书评,想起自己的工作又把《我在底层的生活》重新梳理了一遍。芭芭拉说:我们真正应该有的是羞愧,因为某个人做了一份养不活自己的工作只是为了让你享受更便捷的生活。但她仍不觉得这一切有改变的可能性。我则更想发出鲁迅的声音——娜拉出走之后呢?

13:00啦,该去上班啦。

我在底层的生活读后感 第(3)篇

该书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之前没有听过她的名字,但很敬佩她冒险般的科学精神。她隐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潜入美国的底层的社会,去体验底层民众如何苦苦挣扎求生。她有着1200元美金,一辆车子,伪单身的先发优势,最终这个实验仍是失败了。失业必然导致贫穷,但工作真不一定能改善生活。底层民众贫穷的原因并非懒惰、消极,相反书里大部分人积极上进,有的甚至身兼两份全职工作,但依然无法逃脱陷入贫穷的困境。作者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底层民众取得的收入,与生活必须支出无法取得平衡,甚至经常是入不敷出,支出中最大的一项住房的租金压力。一个底层劳工按时薪7美金计算,一周40个小时,劳动收入是280美金。但每周的旅馆住房租金就至少需要200-250美元,付清住房租金,剩下的用于购置其他的生活必须品。虽然有更便宜的按月付费的公寓如500美金,但底层民众仍无法凑齐押一付一的资金要求,无法进入良性的一面。同时,他们还面临着个人健康、孩子抚养等其他问题,经不起一丝的风险,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越陷越深。书里面还提到了一个违背供需法则的悖论,即劳工的工资水平并没有因为劳动力的短缺而上涨,其原因在于并非劳力短缺,而是缺少愿意在现有工资下工作的人。企业主也会利用各种规定和措施阻碍工资上涨,底层劳工们也无法乞求提高工资水平来脱困。这是现实看不到的另外一面。房价过高问题不仅在美国,在中国也是普遍情况,很多工薪阶层都在因为住房问题而苦苦挣扎着……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我在底层的生活》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我看得很慢,大概历时10天,其实作者芭芭拉就是历数了她在三个地方从事的多份底层所从事的工作,过程以及所遇所感。其实,结论可能一开始就明白无疑,那就是底层人们的工资太低,低到仅能维持房租和日常基本开支,没有任何多余的时间、精力、资金积累来帮助他们实现任何流动、提升,更遑论阶层的跃升。任何关于底层懒惰、自私、短视的想法和观念都是肤浅片面的。芭芭拉所从事的工作包括餐厅服务员、保洁员、沃尔玛理货员(服装)等,她必须努力并长时间工作,以负担第二天的支出,甚至要牺牲周末从事两份工作才能保证收支平衡。经济学家所论证的劳动力会自动从工资低的部门流动到工资高的部门的假设是不存在的,因为作为一个穷人,连基本的理性选择都没有。我印象很深有如下几个片段:

片段1:芭芭拉问同事为什么不租公寓,而去住贵得多的日租房?同事回答说因为公寓要交整月租金和押金。没有任何储蓄的情况下,生活就是这样逼迫人,租房的支出越多越被紧紧地锁死,直到无法继续负担。

片段2:芭芭拉亲访了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独自到新地方打拼的单亲妈妈。她当年是干保洁工作一点点走过来的,但是走过来也仅是熬过来,重嫁了人,住在出租房里,没有体力精力再去打工。芭芭拉描绘她自己干保洁员的工作时很生动幽默,让我联想到自己找过的保洁员,并且心里想着自己以后还是多动手做做家里的保洁工作,因为在她的笔下,保洁员也是被公司和经理压榨的人群,跪在地板上撅着屁股从事老派的保洁清理工作,自己的尊严任人踩在脚底。

片段3:芭芭拉在做理货员时疲惫地整理一车一车的衣服,和同事发生争执,看到捣乱的小孩心里怨恨,作者在惊呼,贫穷不仅毁掉物质生活,更会毁掉人的精神世界!把人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只盯着小利,变得苛责、自私自利、缺少包容这很可怕!被剥离了财富、学识、地位等所有一切之后的本来的自我,是什么样,是什么让他们变成那样?同样的,我们作为(也许也不是)中产阶段,是否也会是那样?

我的思路是不连贯的,我想起了我的二姑,在一个药厂里帮人粘药盒子,一个6分钱,或者是十个6分钱,她微笑着干着,往往需要干12个小时才能拿到几块钱来养女儿上学。而我妈也在没有工作后试图去干包装冰棍等工作,也是时间很长收入很低的工作。

我想起我自己,如果不是靠着还有那么点头脑和学习的劲头,我能考上大学、上研,毕业依靠导师的关系找到这份工作,并一干十来年吗?如果我学习不好,我会在哪里?我不擅长表达、沟通,会像我的二姑一样吗?大家都在惊呼现在是一个越来越难以实现阶层流动的社会,但高考考上名牌大学仍是最主要的一条捷径,因为没有这块敲门砖,或许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才能有点发展,而绝大多数必然成为那些社会的底层。

作者身在美国社会,矿工的父亲和货车司机的前夫,让她保留着对底层的那份同情心,让她有机会也愿意去做这份体验。同样的中国社会,我们也时常能看到能听闻,但却觉得不可思议、匪夷所思,为了钱不要命的人们。从他们的角度来看,这些也许都是值得的,因为别无选择希望我能永远记住这本书,保有这份同情心,珍视现在的一切。

《我在底层的生活》读书笔记及感悟5000字


《我在底层的生活》读书笔记及感悟5000字:

用了几天的时间,读完了芭芭拉?艾伦瑞克的著作《我在底层的生活》,感觉自己必须要写一篇看起来正式的读后感了。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芭芭拉?艾伦瑞克暂时放下自己所属的社会经济阶层的种种便利,孤身一人在美国的底层社会中,从事一些低薪工作(通常时薪为六到七美元)的事迹,芭芭拉这么做的理由是想跃过过美国媒体对低薪人士的主流描述来更加真实地认识底层人士,看看如此低薪的工作能否养活自己并且还能有所发展,芭芭拉在经历了几个月的低薪工作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令人沮丧的,因为答案是,这种低薪工作无法养活一个人,通常这些底层人士都打两到三份的工作,这样才能够勉强地养活自己并且有少量的剩余。

在这个过程中,芭芭拉看见的不仅是他们物质上的贫困,还有资本对他们的精神的剥削,芭芭拉在书中讲到了一位清洁公司的经理,因为清洁工人无法得到雇主的赞赏,转而希望清洁公司的经理能够多注意一下自己,使得这位经理获得了他根本“不配”拥有的魅力。另外一件事,是芭芭拉在沃尔玛里面从事服装女工的经历,在看到另外一名女工在梯子上面整理衣服的时候,芭芭拉发现自己正在心里面诅咒她最好从梯子上掉下来,而看到另一个因为工伤而坐在轮椅上的同事的时候,芭芭拉在心里面暗暗说了一句:“至少你还能坐着”。芭芭拉为自己在心中升起的恶毒意念而内疚不已,从而有感于这样的工作对其工人的精神的双向剥削,既让他们的精神变得空虚,又让他们的内心变得铁石心肠。

在尚未看这本书之前,我承认,对美国的印象停留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历史书籍对这个年代的描述是简单而又令人神往的,一美元等于一克黄金的年代,那时候会有穷人吗?答案当然是确定的,现在的美元相对于人民币是一比六的换算汇率,那么时薪六七美元的美国底层人民相对于美国的物价来说,当然是地地道道的穷人阶级。因为美国的工作时间标准是一周四十小时,根据社会调查结果,大多数美国人的一周工作时长是四十四小时,所以,美国底层人民的月薪估算为九百六十美元到一千一百二十美元左右,而美国普遍的住房租金最低为四百到五百美元,这样的住房根据芭芭拉的描述,大多是位于房车公园的房车旅馆,或者是一些没有厕所和厨房或者共用厕所的房间;还有其他的方面,食物在美国的价格也不低,一个月大致下来能够消耗掉三四百美元的食物,外加其他一些不可避免的消费,如医药、水电、衣服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费用,勉强能够做到收支平衡,但是要在此基础上过的更好一些,则必须要同时打两到三份工作,才能够做到。

的确,美国有相对来说比较丰厚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会根据穷人的社会调查结果,给予他们相对应的社会资源的救助,如提供住房、食物以及其他形式的救助,当然,这些福利制度并不针对那些拿着时薪六七美元的底层人民,社会救助的对象并不包含这些有工作的人,于是有的人情愿舍弃工作去申请社会救助,而不愿去找一份工作,但是自从1996年美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之后,使大多数依靠社会救助的人失去了社会救助的资格,转而投入到时薪六七美元的工作大军之中。在福利制度改革之前,那些中上层经济阶层的人们指责这些依靠福利制度苟延残喘的底层人民,认为他们是懒鬼,对他们的歧视就如同对种族的歧视一样明显,但是芭芭拉却指出,人们无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指责这些底层的人民,依靠社会福利制度的话,能够拥有一套干净、面积比较大的住房,而一旦投入到工作中,则只能一个人或几个人合租一间毫无“隐私”可言的房间。正如某个美国底层人民所说的:如果我投入到工作中,就领不到救济金,但如果我只靠救济金生活,我就会永远成为社会体制的牺牲品。

在阅读这部书籍的时候,我隐约地感到了一阵恍惚的感觉,首先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书中所描写的社会与中国的社会暗合了,也就是当我阅读的时候,我发现美国的底层社会与中国的底层社会差别并没有想象中的大,甚至于是根本没有区别,那个在想象中存在的,每一个美国人都可以出国旅游的景象根本就不是真实的,据悉,美国现在有超过四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幻想这一个群体的人民在夏威夷的岛上悠闲地晒太阳,几乎等同于无知。

也许,不管是哪一个国家,其底层人民的日子几乎都不好过,首先,因为这一阶层的人民普遍来说,都缺乏文化,缺乏对自己未来的预见性,也缺乏对社会形势的判断,所以这一阶层的人民想要跃居中产阶级,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更别说是跃居到上流社会了,虽然跃居上流社会是每一个人隐秘或公开的愿望,但实际上实现的人是寥寥无几的,所以,底层人民的特征几乎在全世界相对趋同,如中国几乎被遗忘的乡野农民和城市的流浪汉,与美国的流浪汉和靠救济金生存的人们的生存困境是一样的,本质上都是缺乏基本的生存资料。

前几年的时候,我曾经打过一次为期二十一天的暑期工,在深圳一间比较著名的茶餐厅里面当点餐服务员。如同芭芭拉在书中对餐厅服务员的描述一般,在工作时间里面不能够坐着,一天总共要站八个小时,中间有简短的吃饭时间才可以坐下。做的工作并不怎么需要用到大脑,只需要将客人点的菜名写到单子上面,然后交到厨房就可以了。在饭点的时候,餐厅会迎来一阵疯狂的吃饭大军,一波又一波的客人带着空空的肚子到处找位子坐,然后疯狂地叫着服务员要点餐,但是人多的时候几乎无法兼顾这样的工作量,所以常常是我们弄得晕头转向,而客人们则抱怨连天。如果说一开始这种工作还有一点新鲜感的话,那我实在不知道那些从事了半年甚至于一年的人是如何保持住对生活的憧憬和愿望的,因为整个过程就是重复,你知道虽然今天的客人与明天的客人会有面貌上的不同,但实质上他们都是抽象的空肚子,对着你大吼着要点餐,就像一个刚出襁褓的婴儿一般。再做了十几天下来,因为一开始做这种工作总是容易犯错,所以我总是被客人骂,被骂的很不舒服的时候,我就差一点要去报复客人了,有一位客人或许看出了我的心理冲突,开始对我变得畏惧,但是事实上我想多了,因为她向经理投诉了我,然后我就被训斥了。在我结束暑假工之后的几个月,网络上就流传着一个视频,一位服务员将滚烫的火锅淋在了一位女顾客的身上,在初次看见这个视频的时候,我的内心惊恐之至,以至于手脚都在颤抖,在我被训斥之后的几天,我就辞去了工作,但是假如我是一个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这间茶餐厅里面工作的人呢?我会不会没有办法排解自己内心的郁闷而做出疯狂的举动?答案是不确定的,起码那个时候我才是一个大一的新生罢了,一个不懂世事,对未来充满浪漫憧憬的人。虽然事后我并没有做出过激的行为,但是这一个差点失足的心理动因(我曾经也想过报复),着实让我的心灵受到了伤害,我开始毫不犹豫地防范他人,并且对商业社会的一些原则进行了思考,一是顾客是上帝的原则,二是要求服务人员全程赔笑的原则,这两个原则虽然看上去合乎经济流动的要求,但却实际上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戾气,因为顾客既非上帝,服务人员也并非是机器人。这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一隅,或者也可以归类为现代商业社会对精神的剥削,你可以看到有很多店铺的门口,经理将员工集合在一起,唱歌或者跳舞,唱的歌跳的舞无非是在彰显店铺的规范化和优质服务的核心,但是却没有多少这些店铺会关注员工的内心福祉,一个人除了需要亲情、爱情和友情之外,还需要什么呢?而假如一个人,连这三者中的一者都没有呢?毫无疑问,这些既不在社会企业的考虑范围内,也不在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中,事实上,要求社会企业关注员工的内心福祉,根本就算不上是政治正确的。

不仅如此,经济上对底层人民的剥削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它的步伐。暑期工的工资跟全职工的工资是一样的,领的都是深圳在2014年的最低月薪2030元人民币,餐厅没有安排加班,所以不会有加班费,不过公司会提供住房和餐饮,所以除去一些必要花销,一个服务员最多能够存下一千五百元的存款。但是,这样的数据很容易让人产生服务员有不错的待遇的印象,因为事实上,根据深圳的物价来说,这群服务员并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从各地涌来在深圳从事低薪工作的人,在老家几乎都有一个沉重的负担,那就是一家几口人的生计问题。在贾樟柯的电影《天注定》的最后一个故事中,一个工人被他的父母质问有没有乱花钱,这个工人留着无声的眼泪感到无助,说着“我也要吃要穿要住啊”;所以往往,一个低薪人士并非只要养活自己就可以了,他的背后背负着一个家庭以及他自己所要前往的未来,这个未来包括以后结婚的费用,以及可能会发生的病痛灾害,或者是其他的什么必须要付出的费用。十年前到现在,深圳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平均工资从一千元左右,到现在的平均一千七八百元,看起来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了,但是其实物价也急剧升高,十年前,工人的一顿饭可能维持在五元左右的水准,现在已经涨到了十元以上,还有其他的一些,例如衣服的价格、水电的价格、网络费用等等,所以这群工人的实际购买力并没有升高多少,而且根据经济原则,你根本无法将提升基本工资的行为,称之为资本家或政府的良心发现,实际上,提高工资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促进普通民众的购买潜力,民众的购买潜力实际上是商业社会的润滑剂,所以一般来说,如果物价上涨,伴随的是基本工资的上调,这就几乎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社会上几乎充斥着苏格拉底称之为无用之物的商品,大多数商品企业的最初做法是,聘请一位广告设计师,将其品牌的商品打造成社会上不可或缺的资源的幻象,从而在人们心中植入这种幻象,将他们的虚荣心拉起,然后就可以大行其事的上市了。但是仔细想来,诸君最好看看自己的房间周围,有多少事物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对比一下我们伟大的广告设计师们所设计的诱惑的广告就知道了。所以,一个拿着底层薪水的工人不仅要面对经济上的困窘,还要被商业社会的虚荣的邪恶本质所伤,一个拿着最新苹果手机的人从你身边走过,一个开着跑车的人戴着墨镜在马路上飞驰而过,而你穿着笨重丑陋的工服,被标签化在角落中。这样的失落估计很多中产及以上的人民完全没有体验过的。

当然,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困境,通过引进外资,通过中外合股,使得很多本地的企业面临着破产,这样的景象本质上是非跨国企业的竞争力的下降,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底层乃至中产阶级的上升道路,于是在中国的社会中,你总是可以看见几种恐惧蔓延,一是底层人民无法晋升从而成为体制化的牺牲品的恐惧,二是中产阶级破产而成为底层人士的危险,三是全国人民生活在一种奇异的戾气而被戾气所伤的恐惧,你根本无法确定,你明天上街的时候,是否会被一个失去理智的人砍死,而看起来,这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当然,我不是在宣传某种地方保护政策,而是在说明,全球化进一步地将全球资产汇集到少数的人手中,这些人手里面握着的资产占据了全球的重要一份,自然,流落到底层人民手中的是少之又少的。人们或许可以宣传某些看起来无比正确的观点,来反驳对少数资本家的抨击,说努力工作就会有相应的回报,但是,这些无疑都是资本家们买通网络写手们而故意传开来的致幻剂,从本质上来说跟彩票的性质是一样的。那些占尽社会资源的人跟那些有一丝希望的中产阶级争抢廉价的房子,争抢教育资源,而将社会上最劣等的资源给予底层的人民,虽然的确有人会通过自身的禀赋和努力而晋升到上流社会中去,但是这并不影响上流社会的人民所占据的大部分资源。

或许,这群占尽资本的人早已经与各国政府达成了共识,既要在经济上对他们剥削,又要让他们有足够的金钱能够拉动经济,既要让他们感受不到剥削,又要使他们快乐的安于自己的位置。所以,世界各地几乎都不可避免地开始娱乐化了,各种明星、网络红人、电视剧、庸俗电影、庸俗音乐通过社交软件占据着人们的时间,人们再也无法正常地说话了,说话的首要目的无非是娱乐,既娱乐自己又娱乐了众人,这些娱乐化的信息使得人们几乎无法严肃起来,在现今,如果有人讨论世界的贫穷问题的话,立马会有人用一些娱乐垃圾来将话题引走。当然,你不能简单地将这种现象归因于那些资本家们,认为这单纯地是他们的阴谋,那些被娱乐垃圾迷糊了眼睛的人,根本没有足够的意志力量去抵御这些垃圾对他们生活的入侵,资本家们大概只是顺势将娱乐化发展到了极端,虽然这跟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不过,我始终看到,正是那一群所谓的大学生们,首先身处于娱乐化浪潮中。身处于娱乐化氛围的人,不会觉得自己不快乐,相反,人们往往太过于快乐,以至于在诸多廉价的快乐中无所适从,这正是时代的难题也是难题的一种解决方式,通过输送这些廉价的快乐,以达到对人格的控制,对人格的控制几乎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式,谁都可以用人生快乐论来对那些沉重的学者和其他为了事业而献出毕生心血的人。

但是,最大的贫困,永远是让那些明明深处于贫困的泥沼中的人快乐地处于双重地贫穷中,不仅仅是物质的贫穷,也是精神的贫穷,不过有一个趋势在表明,那些聪明的人打算让这些底层的人民生活在一种虚假的物质中,然后剥夺他们的精神。

不过抨击始终是收效甚微的,无论我们怎么发出牢骚、哀嚎或者故作卑微,情况还是没有丝毫的改变。这就等同于芭芭拉在书中所描写的一样,芭芭拉想通过组织工会来维护这群底层人士的利益,奈何这些底层人民对于自己的困境并没有感到什么不妥之处,对于芭芭拉所发出的牢骚也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不禁使芭芭拉感到困惑不已,人们缘何以至此?对自己身边息息相关的事情视而不见,芭芭拉提出,这可能是与这群底层人士心理上的孤立无援有关,因为,这个时代是陌生人社会,组织工会使得他们疑虑颇多,而且在工作一天之后,这群人往往是精疲力尽的,更别想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所预见了。

现代商业社会的趋向是明确的,那就是经济的分层将越来越明确,而且,经过了几百年的现代商业经验的沉淀,那些位居上层社会的人有足够的经验和教育理念来维持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利益,也许阶级固化也是不可能的,但是维持上流社会的基数,则是一定的,因为事实上,从文明的初期至今,社会资源就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经过了数千年的变化,这群人只不过是变了职业以及占据资源的形式,从封建时代的帝王、官僚和地主,变成了现在的商人以及政客,前者以地的形式占据资源,后者则以看不见的资本的形式,底层人民拥有的资源也变了,从以前的少到只能赚到口粮的地,到现在的口袋中捉襟见肘的薪资,本质上都是因为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所导致的。

也许哲学家会说,劳动的价值理应重新来估价,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劳动,脑力劳动抑或是体力劳动,其本质都是一种付出,当然人们会说,体力劳动大多数人都可以从事,但是脑力劳动则是属于少数人而又极富建设性的,当然不可以同日而语,在人类的身体中,唯有大脑才是人们唯一值得夸耀的地方,当然,我从来不会觉得这样有什么过分地问题,但是有很多需要体力的劳动,并非是人人都能够忍受得了的,例如下水道清理工,这就需要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够从事,例如清道夫,不仅需要身体的耐力,还需要很强的心理素质才可以,那为什么这群人的薪资会少的如此可怜呢?即使人人都可以成为潜在的清道夫和下水道清理工,也无法抹杀掉这种工作的基本价值,当然,无论是何种体力劳动,都面临着被机械化取代的结果,人类可以发明出一套清洁机器人,可以发明其他的所有体力劳动的工作的机器人,我确信这就是未来,但是,在尚未成为现实之前,我说的即是现在,我们理应重新估计这种劳动对社会的价值,然后将这种价值换算成更高的薪资交于这些辛勤工作的人;顺便说一句,当我在不管哪一个地方遇见这些清洁工的时候,我都理所应当地从他们的身边走过,几乎是骄傲地闯了过去,但是,这确实是一个不太良心的行为,我能够站在如此干净整洁的街道上,全拜他们的与真实价值不符合的辛勤付出。

我觉得资本的本质就是邪恶的,或最多是偏中性的,原因在于,一个企业的既得利益者的工作大多是想着,如何能够压低成本,并尽量地抬高价格,于是我们这些消费的人,在社会上常常会购买到与他们的实际价值相差地很远的商品,我们去吃饭的时候,用两百元只能吃到实际上除去任何其他成本只值一百元的食物(我说的成本是指,店铺的租金、食物的原价、服务人员的薪资等大小加在一起的价值),而用一百元只能买到价值四五十元的食物。但是我想,假如机器人取代了大多数人的工作,那么这样的价值体系就会崩溃掉,我的意思是,人们原本可以在辛苦工作之后去饭店大吃一顿,这样的行为是餐厅的润滑剂,而当大多数人失去了工作之后,他们不能依靠自己去养护自己,所以情况会发生变化,企业或者政府会接管这群人的生活问题,那么企业或政府肯定不会允许一个小小的餐厅对其指手画脚地压榨,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取代掉商业社会的普遍原则。

未来时代,物质贫困和剥削一定会跟随着机器人的全面崛起而沉入海底,取而代之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人安于自己的位置,并且依靠政府的接济快乐而平庸地活着。或许,这不是他们最难堪的归宿,起码,为了一亩薄田而奋斗终生的事情,最好还是不要发生了。作者:胡振舒

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所理解的生活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你好,苏菲,好久不见。

第一知道韩寒这位作家是在初中的时候。也许,一切都是来的那么巧。处在叛逆期的我,遇到年轻气盛的他。一切都是那么刚好。连喜欢上他都是那么巧。

五、六年了,一直喜欢到现在。我想,以后也会依旧喜欢。

曾经有段时间,韩寒也遭遇过事业尴尬时期。被人打假说他的作品是抄袭。对于这种无聊的打假人士,真让我觉得他可怜。韩寒的风格难以模仿的,他的文笔,他的写作方式,他的韩寒范,对于我这位读者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亲切,多么的享受。

偶然会在书店看到他的书,依旧是让我那么兴奋。

想起年轻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会模仿他的写作手法写文章。虽然模仿的乱七八糟,但那是我最开心的一段时间。反而,我很感谢这位韩寒,让我了解自己,原来在内心深处有许多细腻的心思,是我可以用我自己的笔,用我自己独有的风格,呈现在我自己文章里。

说来可笑,我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写文章了。但是写计划,写总结,写读后感更为顺手些。在这几年里,写的更多是短诗,在往前几年是写长诗,在往更久以前写的是大篇幅文章。只能说,每段时期里,社会的大背景是不同的,经历事情的情绪不同,所呈现的作品也是不同的。

这几年中,关于韩寒的作品,是在他微博与博客的文章阅读的更多些。所以在阅读《我所理解的生活》时,就像和老朋友见面一样。亲切、自然、熟悉是最直接的感受。

最开始读韩寒作品时,很喜欢他的文笔。带点黑色幽默,明里暗里的讽刺社会。对于叛逆期的我,确实是很合胃口。也是他能一直吸引我阅读他作品的原因。

而这本书更多的是“柔”。柔在于他的态度,柔在于他的文字,柔在于他的情绪。

那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更大的感受是,我与这位作者一同在成长。虽然我们不认识彼此,虽然我们没有见过对方,甚至我们不在一个城市中生活。但是,我们对待这个社会的态度,对待所理解的生活,却是那么相同。

原来,韩寒也喜欢在深夜写作。我也是这样。

深夜,心静,许多白天所隐藏的情绪会被深挖出来。等到天亮,这些情绪,又继续会被掩藏。

并且,韩寒总结他这些年写作经历过的三种变化。“说服你,拉拢他,剖析我”。不得不让我佩服,一位会使用文字的作者,他总是能用简明扼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让我不断的去进行思考。

是的。曾经,想着怎样去说服读者去进行的写作,时间长了,发现容易这样容易背叛自己;曾经,想这怎样去拉拢读者去进行的写作,时间长了,发现这样容易迎合大众;而现在,更喜欢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想。

通过用文字,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想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后,把自己的作品翻出来看看。才发现,我们让自己陷入在愤怒、忧郁、烦恼很长的一段时间;才发现,我们让自己陷入在失恋、伤心、痛苦、回忆很长的一点时间;才发现,我们最后都可以坚强的走出自己最低谷的时期。

而现在的一切只为自己。只为了解自己,只为认识自己,只为剖析自己。

我该庆幸,我不需要为了谋生而动笔写作。我可以在开心时写作,我可以在难过时写作,我可以在有感动的时候写作。我只在,我想写作的时候写作。不为一切,只为我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写作。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韩寒

以上全部内容,是我阅读完《我所理解的生活》一书后的读后感。

我的早年生活读后感


篇一:我的早年生活读后感

最初读这篇文章时,我只为文中幽默的语言而欣喜,我佩服丘吉尔的风趣以及他那乐观的心态。因此我想在大多数欧洲人当中都是乐观的,不知这种普遍的现象是因何而成。

若以历史为据,那便是欧洲长期动荡,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或议和成为家常便饭。这就造成了欧洲人的乐观思想,因为没有什么比战争、死亡更可怕,又何必为一些小事而发狂。

读了这篇文章,我也知道,并非每一个伟人在少年或孩童时就异常聪明的,那样的人只能算得上是所谓的神童。

每一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丘吉尔这句话可谓是十分经典,是他对自己的评价。

以我个人情感来看,我十分赞同丘吉尔的想法。刚满十二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主考官们最心一爱一的科目,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喜一爱一诗歌和写作,而主考官们却偏一爱一拉丁文和数学,而且他们的意愿总是占上风,不仅如此,我乐意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知道的。我本来愿意显露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则千方百计揭露我的无知。这样一来,只能出现一种结果:场场考试,场场失败。

我喜欢丘吉尔的这篇文章,所以我只是纯粹的欣赏,不想去解剖它的内在,因为我个人认为那样只是会把这篇文章杀死,使它变得毫无趣味可言。我也不喜欢以读《我的早年生活》有感,而把自己的感情强加进去论述,那样只会使这篇文章变质,并且我也没有权利去做。这样出现的结果只是:以作家本人为媒介,把文章抄写下来罢了。

因为我并不能了解他的感受,也不能把自己的感觉强加于他的身上。毕竟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以丘吉尔的语言来说,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昆虫,就算都会飞,但形状却不一样。就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想与命运一般。

篇二:我的早年生活读后感

当我整整读完这篇课文的一刹那,我忽然之间深深感觉到了这篇课文的重要一性一,而这篇课文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把每一个人都比喻成昆虫,可是他却说自己是莹火虫,丘吉尔的功课成绩不太好,可是威尔登博士却让他进了哈罗公学.丘吉尔在这种尴尬的环境中,继续待了近一年的时间,班里的同学都去学习拉丁文,希腊语以及如此类旧的辉煌学科,而丘吉尔却偏偏相反,他努力学习着英语,因为他认为英语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后来,丘吉尔开始了军旅生活,他父亲看见他的部队里各个一精一神饱满,认为他有军事的头脑.短短的这一些就证明了什么呢?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有自信,勇敢,努力就能成功.对于那些勇于拼搏的人,我默默地敬佩他们,尽管是失败的,还有什么好怕的,因为你已经努力了。

篇三:我的早年生活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叫《我的早年生活》,对此,我深深地受到了感触。

丘吉尔说过一个人绝对不可在遇到危险的威胁时,背过身去试图逃避。若是这样做,只会使危险加倍。但是如果立即面对它毫不退缩,危险便会减半。在他眼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闪光的地方。不要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不行就认定自己方方面面都不行。最终的成功不是看你有如何卓越的才华,而是你自己对自己有没有信心。

作者丘吉尔是英国的首相,这篇文章写了他12岁时,就进入了考试,主考官们最喜欢的不是他喜欢的历史、诗歌和写作,而是拉丁文和数学。他很乐意向别人展现他知道的,但考官总是揭露他的无知,所以场场都失败了。

但丘吉尔还在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在知识和能力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所以他才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我体会到了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同样的事,不过我们不能放弃。我和丘吉尔比,我是十分渺小的。我没有他那永不放弃的一精一神;也没有他那坚强的意志力;更没有他那在尴尬的处境中,还能继续生活将近一年。就是因为长期生活在差班中,才使丘吉尔了解那些聪明学生的优势。

丘吉尔一面在低年级停滞不前,而另外却能一字不漏地背出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并获得全校优胜奖,还通过了军队征兵考察,一切都令人觉得前后矛盾。

读了这篇文章,我仿佛身临其境,丘吉尔度过的日子给了我无比震撼,我应该向他学习他的品质和一精一神。

篇四:我的早年生活读后感

每个人都是昆虫,而我是萤火虫多么恰当的比喻,当你慢慢在读一篇文章时,好像只是在写一些平淡之事,

但是当你在仔细读时,就想在大海上迷失的方向的时候,一个微笑的女孩给了你人生的指南针,我独自长吟,我喃喃自语,作者在成绩非常不好的前提下。还是考上了学校,但是在中国的话作者会考上吗?不用多问,不能,中国就是让好多成才的人才,和工作侧身让过。

在看一下作者在考入军官学校的时候,是他运气好,多少人会说这么一句。但是在我看来切不是,因为就算他知道的新西兰的地图,她没有努力一怎么会考上呢,因为苹果不知道落了几百年,但是只有牛顿去思考,所以不要说上帝没有给你机会,只是你不会思考罢了。

锡兵在我们眼的玩具,但是作者切让兴趣变成了自己的才能,因为我们不一定都是优点,但是要把优点放大,这样你才会发光。

不要总是说上帝没给你机会,

因为你没有参考

只有少数在思考-----

学校如翻滚汹涌的大海。

只有无知的人会沉下---

而聪明的人会游览。

那无声的私语在我的耳边

似曾幽幽的吹嘘,―

像秋雾里的远山,半化烟,

在晓风前卷舒

我的工作与生活读后感


我的工作与生活读后感(一)

作者/马毅阳

马毅阳

热爱汽车的朋友们一定不会陌生福特这个品牌,亨利·福特,美国汽车工程师与企业家,福特汽车公司的创立者。近日,我有幸阅读了亨利先生的自传--《亨利·福特自传:我的生活和事业》,收获颇丰。

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认为,在19~20世纪,美国有两位最伟大的企业家,一位是"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中一位是"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亨利·福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福特"汽车这个品牌,他还代表着一种执著的、永不言弃的创业精神。福特的一生成绩斐然,不仅仅是福特汽车,还有他那一刻"为人民服务的心".

在本书中,作者亨利·福特仅写了极短的一段关于自身的经历,大多的笔墨用于描述自己的管理心得和人生理想。而令我印象最深刻是第二章节中的一句话: "在商业的运作中,最令人吃惊的方面是,大量的注意力都是针对金钱的,只有少量的注意力是用于服务".亨利先生对该现象的否定,体现出不论是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还是在21世纪的中国,服务在市场中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

人们总有一个严重的商业误区:金钱大于服务,就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不少有潜力的企业最终走向倒闭之路,金钱应该作为劳动的结果,而不能是在劳动之前。商业竞争过程中,硬件投资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实现同样的品质甚至更高,但是在经营过程所提供的服务却是与一个企业整体的商业氛围和服务水平呈直接的关系。顾客在购买产品时往往是将可以获得的价值与该商品的交易成本做比较,当顾客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后所获得的价值越大,那么顾客对该产品便会越满意。各个企业相同的产品可以趋于同质化,但是提供的服务却是不一样的,良好的服务会给顾客不一样的感受,即使该企业的产品不是最令人满意的,但凭借优质的服务,顾客甚至可以放弃部分产品功能,来选择服务更好的企业。海底捞火锅,一定不是世界上味道最好的,但该企业带给顾客的服务体验,使得该企业成为各大城市炙手可热的连锁火锅店。

在我看来,服务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是分内的服务,这是我们的本职服务,如果做不到,顾客就会换一家;二是边缘服务,可做可不做的服务,是一种主动服务;第三层服务则是与产品无关的服务,它能为顾客带来惊喜。我们大部分能做到一层,少部分会去做第二层,但是极少数的人,才能做到第三层的服务。

作为欧非中心投资发展部的一员,我可能不会直接面对购买饲料、鸡苗的顾客,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去理解服务,做好服务。对外,项目合伙人、合资方、收购方其实就是我的顾客;对内,领导、同事也是我的顾客,他们要购买我的产品(专业知识、执行能力、分析能力),而我在做好本职服务的基础上,也得做好以上所说的三层服务,这里可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做项目汇报的时候,做出一个可让领导理解的ppT是产品的质量,那么一个流畅的汇报就是第一层服务;如果还能把ppT做的文字少,数据多,做到内容可查,可追,可溯,排版清楚,逻辑流畅,那么可以算为第二层服务;在此基础上,如果ppT还能够美观、新颖、甚至是内容上的创新,那么第三层的服务也有所触及,那么参会人,也就是你的"顾客"就会满意。

因此,不管是企业,还是我本人,想要自己永葆活力,在市场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除了要不停提高商品质量外,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并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服务,服务永无止境。

我的工作与生活读后感(二)

作者/冷月华

冷月华

读完亨利福特先生的《我的工作与生活》后,感受到莫大的启发。可以说这本书也是福特先生的自传小说。完美的记述了他的人生,他的事业,他的商业理论。这远远不止是一种商业理论,而是对能把这个世界变得更适合生活而起作用的理论。福特汽车公司的商业成功与众不同,这一事实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以人人皆知的方式证明:上述理论直到今天仍然是正确的。

在书中他对贫穷作了解释。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他看来,是根源于生产和消费之间——包括工业和农业两方面的——权力的来源和运用之间的糟糕关系。消灭贫穷不能通过个人节俭,而要通过更好的生产。"艰苦"和"节俭"的观念已经腐朽不堪了。这些观念或许给我们当下的扶贫工作提出了一个好的思路,中国古人就有,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或许也就是这个意思。有贫穷就有慈善。上帝不允许我们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生灵冷漠无情。问题在于,我们把这一伟大的美好初衷用在了同情二字上。在人类的帮助被系统化、组织化、商业化和职业化的那一刻,这种帮助初衷就被弱化了。我们的同情心如果足以帮助人们摆脱困难的话,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都有足够的同情心让他们根本就不会陷入困境之中。然而同情心并没有让他们摆脱贫困。所以同情心不是慈善,任何人都有同情心,那并不是慈善。真正的慈善应该是一个系统化的,组织化,商来化,职业化的事业。

我还学到了很多对待生活对待事业的心态,诸如:一旦你有了某个好的想法,就一定要集中精力把它实现,而不是到处闲逛,一路空想。一次一个想法就足够了。我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去做事:在开始动手之前把每一个细节都计划好。而动手操作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你不可能从书本上学会东西都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还有:商业最令人吃惊的地方是,商人们往往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金钱上,只把少量的注意力关注于服务,这在我看来是违反了自然程序的。当一桩买卖完成时,厂家和顾客的关系实际上并未结束,而恰恰是刚刚开始。任何把服务放在首位的人,其出路都是非常清楚的等。

福特先生的商业理念,我想是他成功的关键。对我们现在从事商业运营的人们很有启发作用。试想在那个半个多世纪以前,有如此远见,有如此的洞察未来的头脑,他的商业想不成功都难。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看似很难做到,或许我们认为福特先生是一个商业天才。其实不然,他只是没想忘记经商的初心,没有忘记商业的服务本质。反观现如今,反是视金钱为商业的未一目的,永远也达不到新高度。

福特公司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事实上,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的首要目的都不是商业利润。真正伟大的企业家或者某一领域的领袖都有着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无关于金钱,无关于荣誉,简言之,无关于物质的东西。这个梦想是一个伟大的宏图般的愿景。比如,袁隆平的梦想是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远离饥饿的威胁;萨姆·沃尔顿的梦想是建立最完美的零售公司;默克则向员工强调药品旨在救人而不是利润。同样,福特的梦想也无关于物质的东西,他的梦想是让每一个普通美国人能开上自己的汽车。他在《我的工作与生活》中指出:金钱若被置于工作之前,便等于扼杀了工作,并破坏了服务的基础;一个企业如果首先考虑的是赚钱而不是工作,那么失败的恐惧必将降临在它的头上,这种恐惧阻碍了企业的每一条发展之路,它使人害怕竞争,拒绝自身的革新,害怕做出任何的改变;任何把服务放在首位的人,其出路都是很清楚的——尽可能以最好的方式工作。

在福特看来,商人们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金钱上而不是服务上,这完全违反了自然规律。福特说,在一桩买卖完成时,厂家和顾客的关系实际上并未结束,而恰恰是刚刚开始。这在当时不可谓不是一个突破性的看法。福特认为,如果你能提供全面的服务,以最好的质量生产,以最低的价格出售,你将面临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它甚至可以被称为是普遍需求。这一点在今天当然已经被普遍理解和接受,但是在当时,大部分公司或者说工厂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的汽车集中在高价区间,争夺着不多的富人市场。而福特的眼界显然更加高远,他成功地开辟了低价车的市场,在一片充满竞争的血腥红海中开辟了一片广阔的蓝海。

读了福特先生的商业理念,看似简单的道理,要真的做到又谈何容易,我想我们还是应当先从个人修养做起,正是因为福特先生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情操,那些理念正是他人格力量的沿伸,水到渠成。

30岁后,我靠投资生活读后感(3)篇


这个钟还是印象很深刻的。

美林时钟图(国际上非常实用指导投资的一种工具)。

讲经济运行分为四个阶段:复苏、过热、滞涨、衰退

复苏期:是刚经历衰退,市场开始复苏,购买力开始增加,而这时生产端开始逐步复苏,产业链由下游传递到上游还需要一个时间,这时企业就可以以低价买进原料,高价卖出产品,这时企业盈利状况好转,股价开始有所体现,此时

股票>债券>现金>大宗商品

过热期:经济过热,不断从上游传递到下游,原料等开始上涨,并且带来补张或超涨,这时企业利润下降,大宗商品价格提升,投资固定资产或实物商品收益开始凸显,这时大宗商品>股票>现金/债券

滞涨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不断提升,消费需求被抑制,企业这时产大于销,经营情况下滑,股价开始下跌,然后波及上游大宗商品,这时现金>大宗商品/债券>股票

衰退期:这时包括现金所有资产都开始下跌,此时债券>现金>股票>大宗商品

书里面还说了很多赚钱的路子,房产啊,车牌啊等,不过这本书应该不算系统编写的,感觉更像写论文似的,凑在一起的,不过也好,也算普及投资理财知识嘛。

『一个孩子财商培养计划』

3岁:辨认纸币和硬币。

4岁: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如画笔、泡泡糖、小食品。

5岁:弄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并正确进行钱货交换活动。

6岁: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开始学习攒钱,培养“自己的钱”意识。

7岁:能观看商品价格标签,和自己的钱比较,确认自己的购买能力。

8岁: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并想办法自己挣零花钱,如卖旧报纸获得报酬。

9岁:能够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

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留着大笔开销时使用,比如,买溜冰鞋、滑板车等。

11岁:学习评价商业广告,从中发现价廉物美的商品,并有打折、优惠的概念。

12岁: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的尝试,以及打工等赚钱实践。

13~15岁:可尝试一些安全的投资工具和服务,知道如何进行预算、储蓄和初步投资;

16~17岁:要学习一些宏观经济基础知识,学会关注全球市场信息,了解简单的金融工具之间的相互联系。

『为孩子设计“金钱游戏』

想要让孩子懂得理财,应该先让孩子注意身边与金钱有关的细节。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设计一些与此相关的“金钱游戏”,孩子都愿意成为游戏中的胜者,好胜之心就会驱使他们时时刻刻去关注。比如,猜物品的价格。家里可以准备一个纸箱,纸箱里放一些日常用品,比如饮料、糖果、书、橡皮、铅笔、尺子等,就是些日常孩子们可以接触到并能找到价格的物品。这些物品都不标上价格,让孩子们来猜,如果谁猜对了就交给他相应价格的钱,到最后看谁的钱最多谁就是胜利者,可以给胜利者设置奖励。而孩子们为了成为大赢家,平时跟父母逛超市的时候就会主动去留意商品的价格,并把价格记下来。

《在底层》读后感600字


《日瓦戈医生》这部解冻文学时期的长篇小说,因帕斯捷尔纳克凭借它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更具有传奇色彩。故事的男主人公尤里日瓦戈是一名医生,但是在他成为一名医生之前,更准确的说,是他的这一生,都过得非常之坎坷,有点生不逢时的有伤感。首先是被父亲抛弃,尔后失去母亲。长大后,才当医生、成了家不久,便被应征入伍,随后更是颠沛流离,认识了女友拉拉,经历了他认为最美好的爱情,经历过各种生离死别,最后在坐电车的时候,心脏病发,猝死于车上,终于完结了他痛苦的一生。
在我看来,日瓦戈医生更大程度上来讲,是死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孤独感。战争,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罪恶,是所有不幸发生的根源。革命,本来就是要流血的。到底一直以来被颂扬的十月革命,以及前后的一系列战争,带给俄罗斯人们是福多于祸,还是祸大于福呢?我不是政治学家,也不是历史研究者,无法从这一深层次去评论它。但是就我自己的观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后果,我觉得这场战争对于俄罗斯当时的群众来说是一场灾难。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知识分子更是痛苦。
对,每个人都被洗脑了,大家都接受了这些凶残被视为阶级意识的奇迹,野蛮行为被当成无产阶级的坚毅和革命本能的典范。只有他,医者仁心的他,怎么也接受不了战争的残酷。医生是救人的,怎么可以变成侩子手呢?在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亲身经历了所有,他变得又疲倦又孤单。就想孤身一人走在无垠的沙漠,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希望,或许,只有死,才是最好的解脱。

《在底层》读后感500字


《在底层》并没有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剧中人物有小偷、妓女、手艺匠、过去的演员、落魄的贵族、潦倒的知识分子等。他们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联系,除了贝贝儿、娜塔莎、瓦西丽莎之间的爱情纠葛,还有几对夫妇和恋人关系外,他们再没有什么联系。这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各自为生存忙碌,在这个客栈,一些人来了,一些人去了,他们的生活如此进行着。就算安娜的死,也没有引起他们多大的议论。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其他什么追求,只是想活下去而已,在这部戏剧里人类好像一群困兽,人人奋力挣扎以便苟延残喘,他们的生活是悲惨的。这部话剧通过对这群底层人物的刻画,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动荡与黑暗,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剧里充满了杂乱、绝望、痛苦、灾难、疾病。在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他们注定了被压迫与被欺辱。这部戏剧同时也暗示了积极的人道主义。沙金说人是自由的他可以随意为了什么区努力,去牺牲;人,就是真理!人,是伟大的!人能创造一切,结束一切万事都在于人,万事都为着人;对人应该尊重!

相信《我在底层的生活读后感(3)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的生活读后感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