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

《全球通史》第3章读后感10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在我们上高中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中外经典名著。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全球通史》第3章读后感1000字,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第3章 最初的欧亚大陆文明 (p55页)

1.文明的特征:城市中心,国家权力机构,艺术、科学的专业划分,阶级的产生,权贵和平民阶层。

2.文明产生的原因:人口急剧增长是直接原因。生产力的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了文明的产生。

3.文明带来的必然后果:不平等出现,阶级的产生。

古典文明产生于公元前3500年至1500年,公元前3500年,最早的文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苏美尔,相当于今天伊拉克的南部地区。

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最晚的一个,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那个时候正好是中国的夏商朝代。为什么中国人一直以古文明而骄傲,而其他三个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印度,似乎没有这般强烈。对印度人的态度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以后来讨论。

易中天的一个视频演讲中,他提到中华人都有一个遥远的中华梦,似乎认为中华民族曾经是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民族,现在虽然落后了,依然想复兴昔日的民族之光,以至于沉浸于往昔而难以自拔吧。

原始部落的平等关系,大多建立在血亲关系上,文明产生后人与人关系变成了纳贡的关系。权贵阶层,拥有几乎所有土地财富资源,农民比部落时期要更加辛苦的劳作才能勉强度日。

在俄国沙皇统治时期,贵族在乡间别墅,配有300~800个仆人,这些仆人可以被任意出售,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广告牌:本人有意出售桌布,还有两个受过训练的女孩和一个农夫。在中国引以为荣的强大汉朝,公元一世纪,一位观察家写道:一个农民的双腿像烧过的碳棒,后背结满了盐痂,皮肤像锥紫都刺不穿的皮革,拖着扭曲的脚掌蹒跚前行。

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巨大差异,即便到今天也存在,1984年12月,英国卫生部在报告中称:在几乎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以一个体力劳动者为户主的家庭成员,平均身高要明显低于,非体力劳动者家庭的成员。

在两性关系上的不平等,由于劳动强度的大大增加,妇女已无法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被迫待在家里主持内政,从而与社会逐步脱节,变成不重要的地位。

在男尊女卑的数千年历史中,也偶尔产生了几位非凡的女性,比如古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迷倒了罗马的凯撒和安东尼,阿斯帕西娅迷住了希腊的伯里克利,拜占庭帝国第1位女王艾琳皇后,唐朝的武则天,中国第1位真正意义上的女皇。虽然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显赫的名声,但对女性的地位并没有改善多少。直到20世纪下半叶,女性的地位才得到明显的改变。这种不平等地位的改善,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技术的进步,似乎越来越明显,而在人口持续增长和文明深度发展的今天,是否会打破文明产生时带来的不平等,还是有待观察的。

我们希望深度文明,能够重新带给我们平等从而打破文明的魔咒。

下面是公元3000年前,埃及一位父亲送儿子上学时说的话:

学习写字要用心,学会了,什么重活都可以甩得远远的,还能当名气很大的官,书吏是不用干体力活的,却能指挥别人。

我亲眼见过在炉边干活的金属制造工,10个手指就像鳄鱼爪子,身上的臭味比鱼卵还难闻。种田的,一年四季只有一套衣服,嗓子粗哑的像老鸦叫,10个手指从来不得闲,两条胳膊让风吹得干瘦如柴。他休息的地方是烂泥地。

用心学习吧儿子,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和学习相比的,在校学习一天,得到的好处一辈子也享用不尽。

而在当下,我们依然还是要像3000年前的这位父亲说的话去做。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3000字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3000字:

“《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重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阿诺德·汤因比曾这么评价这本历史巨著。笔者在读完书后,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并不是简单地表达对一国的情感,而是体现了对人类发展深深的忧虑,这也是本书所凸现的“全球史观”之精髓,让人获益匪浅。

首先,先谈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是一位享誉全球的美国历史学家,曾获得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闻名世界,但他其他优秀著作(如《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等等)也同样具有很高学术价值。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于2004年3月23日去世,笔者此次阅读的是第七版,也是目前最新的一版。

为什么要出面向21世纪的新版本?作者在本书的致读者一文中这样说道:“新世界需要新史学”。古语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往今来,无论历史的车轮如何向前转动,史学都没有停滞不前。世界在变,史学发展也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以期能做到反思过去与展望未来。

《全球通史》是一部在“全球史”潮流中的奠基杰作,它最早出版于19世纪70年代,一经问世便被翻译成各种文字畅销于全球,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不断更新版本,多个国家的历史教材也纷纷从中引用摘录。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本书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呢?

很多人觉得史书难读,认为其过于乏味枯燥,所有叙述不外乎将历史从古至今、循规蹈矩地记录下来,因此只有一些学者或专业学生愿意深入阅读之中,这就降低了书的阅读传播效果。

但是这本《全球通史》不同,它的语言通俗易懂,自然就吸引了更多的受众。文章合为时而著,一部好的史书,始终不应该脱离现实,能够用历史知识给当下以反思借鉴,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启示。《全球通史》正是这样的一本书,它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它对21世纪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整个人类的未来进行了深刻思考和启发。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西方在近几个世纪来的主导地位,而民主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又进一步巩固了其地位。因此,自然有很多史学书籍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来叙述历史。二战后,美国崛起并与苏联形成了两极对抗的冷战局面,看似毫无硝烟的世界,却暗流涌动,局部战争不断。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世界迅速发展,东亚各国逐渐崛起,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到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变成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也更加明显。

世界多极化趋势难以逆转:

世界格局的变化也促成了史学观念的改变,《全球通史》则是一种全新的历史观——全球史观——的代表作。二战后,已经有许多学者开始试图以一种全球观念来解释历史,他们摒弃了传统的“西方中心论”和那些较为狭隘的史学观念,认为应该用一种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视角去评价各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等等,是他们常用的口号。

在读本书时,读者能明显感受到作者中立、客观的态度,它不以国籍、意识形态、个人观点来评判历史发展。但人无完人,只要生活在现实社会,总会受到世俗客观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也不例外。编者在前言部分也直言道,可能是西方中心论的余毒所致,读书笔记虽然他不认为西方文明比东方文明高端,但是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东方论”的影响。他始终不敢给现代文明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他意识到此前的说法明显忽略了东方文明对于三大革命的历史贡献,所以感到了一种道义上的不安、踌躇。

一直以来,人们从课本中学到的历史,都带有一种本国的视角,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对于本国与外国的历史带有一种潜意识的偏向情感。这虽然会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但是却不够客观。

例如上课时老师提到过的“各个国家对1840年中英之间的战争的命名”问题:在中国它被称之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因为我们认为这是英国试图用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国门而引起的一场非正义性质的侵略战争;但它在英国却被称之为中英战争,这一说法明显是想掩盖其侵略中国的实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国家的利益和意识形态对于历史的客观评价有着决定性影响。

英国人将“鸦片战争”称之为“中英战争”:

中日的关系亦然,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日渐猖獗:修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等等,甚至妄图将钓鱼岛划为己有。这些对历史篡改的行为,正是基于他们对于自身所犯的罪行没有根本的反省和认识,所以试图以掩盖他们不光彩的历史,而这不仅会使日本的年轻一代认识不到本国所犯的错误,还严重伤害了中国以及全世界人民的情感,这种行为必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反对和唾弃。因此,客观地记述历史既是对过往的尊重,也是对现世的负责。

另一方面,它给我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历史视角。高中课本基本上是按照中国古代史、现代史、世界史分别来介绍的,这样我们对于特定时期的历史可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而,这也导致我们对于同一时期的中、西方的时空概念不甚明确,虽然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横向对比,但还是更加注重纵向的叙述。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过往的世界缺少一种全局性的认识。《全球通史》向读者展现了一种宏大的、世界性的视角,它在叙述时将整个世界联系了起来,减少了地域和民族的局限性。

最重要的一点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向读者提出了一些问题,也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人类存在的目的又是什么?新兴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人类通过自身的智慧成为了世界主宰,我们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使自己陷入新的困境。在作者看来,“人类应该去寻找一个“伦理罗盘”(即当盲目的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在全球泛滥时,让人类尽量避免成为“经济动物)来引导技术的发展”。

刚去世的伟大物理学家霍金,曾三番五次地提出“人工智能威胁论”,警示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可能会毁灭人类。2016年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了世界顶级围棋大师李世石;今年3月18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坦佩市发生了世界上首例无人驾驶汽车撞人事件,引起了整个社会的不安。

人工智能的利弊该如何权衡?

这些不禁让人们担心起来:人工智能是否会在未来彻底将人取代?可能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与人类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冲突、人工智能发展的透明度如何监督、法律条文如何规定、人工智能造成失业问题等等,都将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人们无法否认整个社会始终在前进着,也无法改变这样的趋势,人类只能不断地弥补缺口。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的,现在到了对现存的惯例和制度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行之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时宜的。

尽管现在充斥着不少关于人类未来悲观论的言论,但是斯塔夫里阿诺斯仍然抱有一种乐观的态度。现代人拥有两个祖先们没有的武器——飞速发展的科技和人权意识的觉醒,它们或许可以带领人们奔向自由王国。站在历史的路口回望,人类未来的命运终将掌握在自己手中,社会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也取决于人们如何将把所学到的,借鉴的知识与智慧付之于实践。作者:张慧敏

《全球通史之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读后感1500字


全球通史之历史对今天的启示读后感1500字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此为历史等社会人文学科热点讨论的问题。在《全球通史》中作者提到1971年,全世界都已经发现了塔萨代人。这一感到惊奇和兴奋的发现对于解释上述问题有帮助。书中讲到塔萨代人的相处。他们过着几乎完全相同的生活。他们根本就没有武器。战争这样的十词语与他们毫无关系。其自从与外界接触后,他们采用了菠萝刀。但是他们拒绝使用矛和弓箭,因为他们不能运用这些武器。他们具有平等的观念。在群体中,所有成员中分配自己采集来的所有食物。塔萨代人的这种生活真实性,有人表示怀疑,有人提供辩护。不幸的是,所有的塔萨代人在已经知道的同时。人们又在新几内亚发现了另一个有30人的小群体,即分途人,这个部落的人都是凶暴的武士,他们不断的用弓箭进行战斗。历史上类似的矛盾现象,在美洲印第安人中间也出现过。科曼奇人和阿帕契人将他们的孩子培养成战士,但另外一拨人去培养他们孩子过和平的生活。而且至今仍存在这样培养人的状况。

上述情况对我们认识人性的本质究竟有着怎样的启示呢?历史记载表明,人类生来既不爱好和平,也不喜欢战争,既不倾向合作,也不倾向侵略,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他们的基因,而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教给他们的行事方法。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单独就这一问题专门进行过研究。他得出结论说,人性是一种巨大的潜在性或因社会影响而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侵略性不是人类与与生俱来的或不可变更的特性,而是一种鼓励侵略的社会环境的产物,“人性”问题,对我们大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变的更加致命,同时也更频繁。在包括人类历史大部分时期的旧石器时代战争并不多见。小型的食物采集者群体只能占用那么大的地盘,占领相邻部落的地盘,对他们来说并无多大用处,事实上,他们很可能在战争中失去一切。因为那时全球的人类少得可怜。血腥的战争极可能毁灭整个人类。小猴子只需要完全依赖父母一年就可以独立生活。而人类需要长达六到八年的年时间。族群中的合作体系能给能给小孩提供必要的食物和保护。从而,更好的保证他们在漫长的依赖期中盛传生存。简而言之,在旧石器时代的几百万年中,乐意合作的血亲社会之所以能占上风就因为,他们十分适合人类智这个物种的生存。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所有这一切都起了变化。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口不断增加,村庄拓展成城镇。从而,拥有巨大宫殿和庙宇,以及多年来的财富的帝国,由于此时可以争夺的东西时在太多了,战争变得越来越频繁,也愈来愈多。但是,到了近代之时,大屠杀却已变得很普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840万军事人员和130万平民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军事人员和平民分别增加到1690万人和3430万人。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话,伤亡人员肯定还会有更加惊人的增加。有来自30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于1985年9月报告称核武器攻击造成的冲击波和辐射效应会直接夺走几亿人的生命,但是全世界50亿人中,有10亿到40亿人将死于饥荒。这种饥荒其起因于冬季核爆炸。核爆炸产生的黑色蘑菇云形成的巨大云层会遮盖地球。从而使全球的植物得不到热量和阳光。历史给予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核战争并非不可避免,因为战争的发生不是由于“人性”,而是由于人类社会的缘故,而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类社会重新构建,以下是人类学家阿舍利蒙塔古就人性问题得出的结论要点,毋庸置疑,我们生来就具有吸引所赋予的,做出各种行为的潜能,但这些潜能变成实际能力的方式,则取决于我们所受的训练,取决于学习,我们真正继承的是塑造和完善自身的能力,使自己不成为奴隶,而成为命运的主宰。人在社会中成长,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成长成熟之时,也是人成长和成熟之时。

作者:陈金淮安区林集中学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1000字:笫一卷第1-7章


《格列佛游记》读书笔记1000字:笫一卷第1-7章

今天我读了《格列佛游记》笫一卷的第1、2、3章。第一章是《覆船遇险》格列佛出生于诺丁汉郡。他的父亲有五个儿子,格列佛排行第三。家世不好的他辗转学习到了一些知识,这些年少时的经历让他对航海产生了兴趣。为了能挣到更多的钱来改善生活,他开始出海。不幸的是,在一次航海中覆船遇险,格列佛潜水逃生,在利立浦特境内安全感陆,但是却当了俘虏,被押解到了内地。那里的居民身高都只有六英寸左右。

第二章是《博得国王的欢心》格列佛被押到内地后,利立浦特国王在几位贵族的陪同下来看他。在他看来,国王的仪容和服饰都非常特殊。后来,在学者们的帮助下,他学会了当地语言。同时他又以自己的温顺性格博得国王的欢心。但在规定下,他们搜查了格列佛的每个衣袋,并把他的腰刀,手枪没收了。

第三章是《重获自由》国王和大臣都很喜欢格列佛,他在宫里过得也算舒适,但是格列佛还是想早点获得自由。利立浦特宫廷中经常举行各种游戏,甚至大臣的选举也靠游戏。于是格列佛就发明并表演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游戏给国王和男女贵族解闷。最后在格列佛再三的要求以及接受他们提出的很多条件下重新获得了自由。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下章见。

今天我读了《格列佛游记》的第4、5、6、7章。第四章是《参观皇城》获得自由以后,格列弗参观了利立浦特京城密尔顿多和王宫。之后有一天,瑞颛沙内务大臣找他谈论帝国大事,我听后表示愿意为国王效劳,对敌作战。

第五章是《与敌国对战》按照国王的要求,格列佛去了不来夫斯古帝国的海岸把他们的战舰抢了回来,阻止了敌人的侵略,使得不来夫斯古,读书笔记国王遣使求和。因此,国王授予了我高级爵位。不幸的是,一天国王的寝宫突然失火,格列佛却用了不恰当的方法挽救了宫殿,甚至跟王后结下了仇怨。

第六张是《利立浦特的形形色色》,格列佛对于利立浦特人民的学术、法律、风俗和教育儿童的方法都很赞赏,不知不觉,已经在这个国家住了九个多月,格利佛的衣食住行还算不错。后来出了一点小麻烦,不过为了一位贵妇的声誉,格列佛进行了激烈的辩护。

第七章是《逃出敌国》格列佛的,朋友向他透露了有人阴谋控告他犯了叛国罪行,并且给他看了弹劾书,这格列佛只好逃到不来夫斯古去。我在那而受到欢迎,并且在国王的帮助下回到了祖国。读了这四章文章,我知道了要为别人贡献,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帮助别人时要先思考再实施,要不然会做错事,而让别人觉得你是故意要做的。

阅读《法拉第传》读后感1000字


阅读《法拉第传》读后感1000字:

趁着暑假之际,我有幸阅读了伟大科学家法拉第的传记——《法拉第传》。读完后,我的心中如惊涛骇浪般涌动,久久不能平息。他的事迹犹如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星,给世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1791年9月22日,他诞生在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里。他的童年不是鲜花灿烂的花园,而是布满荆棘的荒园。由于家境贫寒,他仅读了小学就去街上当报童。1804年,当他踏入了书店,属于他的命运轨迹从此偏离了原有的世俗方向。在他给戴维当助手时,他无时无刻不在抓紧时间去汲取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当他了解到《大英百科全书》中关于电学的文章时,他付诸了实践。他研究发现:当电路中电流通过时,它附近的普通罗盘磁针就会发生偏移。所以他猜想假如磁铁固定,线圈就会运动。因此,他发明了第一台使用电流让电台运动的装置——发电机。

法拉第的恩师戴维曾经说过:“我对科学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法拉第。”他身上最吸引人的便是那锲而不舍的精神了。遥看历史长河,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不也是如此——他读书时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就连身旁正下着大雨,也毫无察觉。这些伟人之所以被世人世代传颂,不单单只是他们的研究成果,还有他们锲而不舍的精神。

相信大家对蝉并不陌生吧,成年的蝉会将卵产在地底4~5厘米深处。一般情况下,卵在地下过了三个春秋后,到了来年春雨时节,他们稚嫩的身体才会从卵壳中钻出来。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直接无忧无虑的飞到地面上,他们还要用刚从卵壳钻出的小脚一点点凿开那4~5厘米的厚土才能活下去。所以我们看到的每一只蝉,都是经过残酷的淘汰,通过不懈的奋斗才有幸站在大地这个舞台的。我们的学习亦是如此,无数个挑灯夜读的付出,都是在为将来的功成名就注入心血。(谢老师注:这句话,可以展开一场讨论!)

老话说的好:“实践出真知”。爱实践,这也是法拉第一生中最大的特点。像比萨斜塔实验中,伽利略仅仅用一个小小的实验就让世人对他的理论心服口服,从此不再相信在科学界有着极大权威的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那个谬论。记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我国开展了一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最后大家得出的统一结果,便是“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源自生活,生活源自实践。学会实践,是通往科学的第一把钥匙。在物理课堂上,老师总会将书中的原理以实验的形式展示给我们,因为只有实践了,我们亲眼看到了,才会相信真理。

《法拉第传》告诉了我们,在学习探索中要有一颗坚持不懈的心,要勇于动手实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作者:张卓如

相信《《全球通史》第3章读后感1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全球通史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