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老十分看重书籍,他认为: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所以他非常赞同张元济的一句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从他视书为友:我的藏书都像是我的朋友,而且是密友。所以他把坐拥书城当作自己人生的一大幸事;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他珍惜书籍、重视读书。
在季老的眼里,人生就像随波逐流的花瓣,颠簸一下自己,就清醒一下自己。他既不崇拜哲学大家们的高谈阔论,更不造作自己的文学造诣。在他的文笔里,人生轻薄得似雾不可雕琢,似雨轻抚心灵;北大的老大爷淡泊得如一棵老树可有可无,厚重得如一片薄板遮盖着年少轻狂的北大学子。
一生清淡如水的学者,被人们崇拜地高喊:国学大师。而季老,受宠若惊:受之有愧。而且一直强调自己无大志。也许正是季老的平淡自如、自始至终,穿透了浮躁、急功近利的世人的心灵。季老的自如却深刻的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倡导。平实了人生的繁杂,超越了人生的意义。习惯于人生的磕磕绊绊,成就了人生的意义。季老对于缘分、命运和机遇的解释,犹于他对自己无大志的解释一般朴实和自然。轻轻的走来,自如的行动,恰如其分的啮合,人生的机遇、缘分、命运也。极其平凡的生活,讽刺了轰轰烈烈的浮躁。
季老认为自己是一个颇为敏感的人:我这一面心镜,虽不敢说是纤毫必显,然而确实并不迟钝。我相信,我的镜子照出了20世纪长达90年的真实情况,是完全可以依赖的。按理说,人对自己的我应该是十分了解的,然而,事实上却不尽然。依我看,大部分人是不了解自己的,都是自视过高的。这在人类历史上竟成了一个哲学上的大问题。季老还说:能够60%为他人着想,40%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全书通篇都贯穿着季老通透的宇宙意识,将渺小的人摆上自然界合体的位置上,将一草一木,一虫一鸟摆进去,忽之看宇宙,忽之看内心,整个通透澄明、大智大慧的人生!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寒假回家,本来打算在火车上阅读此书,无奈一路上昏昏沉沉,毫无精神,只能回到家后再看完了。作者刘运峰选编了若干近代名人在大学里面的演讲录,包括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鲁迅、胡适、陶行知、罗家伦,主题是读书与做人。不同的大师对这一主题的阐发各有异同,我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
作者在前言中提到:大学读书有两个目的。第一,在大学静谧而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吸收知识,接受熏陶,感受氛围,利用一切的资源,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丰富、人格健全而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的人,而不是学习一个专业,得到一张文凭。第二,掌握科学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接受一种相对正规的学术训练,而不是学习一种技能。作者还认为,就做人而言,读书也好,治学也罢,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读书、治学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成为社会建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一员。换言之,读书是为了做人,做一个合格的人。
梁启超非常推崇趣味主义,在他眼中,趣味是有严格定义的:凡趣味的性质,总要以趣味始,以趣味终。从这个定义出发,能概括为趣味了有劳作、游戏、艺术、学问四种活动。从这个定义出发的活动不仅能在成功中感到趣味,就算是失败了也能感到趣味。比如赌博为什么不算是趣味呢?因为即使一个人非常喜欢赌博,即所谓以趣味始,但是一定不能做到以趣味终,因为一旦输了必定会带来无趣的结果。对于趣味主义在教育中的应用,他认为:人总有兴趣,或高等,或下等,应该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定之时,给他们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以避免其沉沦于下等的趣味不能自拔。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事业的关键就在于唤起趣味,同时避免摧残趣味。在美术方面,他认为不必每个人都是美术家,但是每个人都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够欣赏美术的美术人。换言之,就是即使不具备创造美的能力,也要具有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接受美术的熏陶是非常有必要的。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对当时大学流弊的批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他说道: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他为此提出了三个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其中我对于砥砺德行中关于娱乐的观点是非常赞成的。他说道: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苦读,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这不正与梁启超所认为的以高等之兴趣取代下等之兴趣有异曲同工之妙吗?蔡元培在《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中提到,现代学生至少具备三个条件: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前者强调体魄之强健,中者强调思维行动之迅速,后者强调精神意志之坚定。虽然我们不是当时的现代学生,却不难看出对于现在的现代学生,这些准则都是适用的。
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商学会成立会上提出的关于人格的实现的观点非常有道理,他说道: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个人人格是最要紧的。人格要与人合作才能表现,假使你孤居远处,隐居鸣高,那么就算你有高尚人格,也无由表现了。正如儒家所阐述的仁那样:仁,必须是两个人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大学读书应该与他人同心协力地合作,因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的人格才能得到锻炼,才能得到实现。
鲁迅重点围绕文学、社会、革命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比如他认为是社会决定了文学,革命的形势决定了革命的文学,而不是反过来。这些观点都深深地体现了马克思的社会思想。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他提到: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他认为当时新式女子遭遇困境的根源是社会的经济制度。这些都体现了他深深的唯物主义思想。鲁迅虽是一个文艺分子,然而他却特别注重实干,认为要尽量避免空谈。所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也。
胡适认为大学生毕业了之后容易出现两种问题,第一个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因为到了实际社会里往往所用非所学,往往所学全无用处,往往可以完全用不着学问,而一样可以胡乱混饭吃。第二个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与冷酷的社会接触,容易感觉理想与事实相去太远,容易发生悲观和失望。多年怀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热诚,奋斗的勇气,到此时候,好像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对此他给出了三个解决办法。第一个方法是总得时时寻找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趣的问题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人们就有动力去研究他,即使困难重重,这就好像是一个男子追求一个女子,那么他就会竭尽所能,即使追求的难度非常的大。第二个方法是总得多发展一些非职业的兴趣。因为所寻得的职业也许并非兴趣所在,有自己感兴趣的业余事情,这样个人的感情才能有所寄托,这样业余的闲暇时间才不至于无所事事。所谓的业余8小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些人努力发展自己的业余兴趣,以至于其业余成就远胜于其本职成就,这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的。第三个方法是总得有一些信心。他强调的是相信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就像佛家所云:昨日之因,今日之果;今日之因,明日之果。这样才能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
陶行知在他自己创办的育才学校的三周年纪念晚会上提到每日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正如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些要求与蔡元培在《怎样才配做一个现代学生》中提出的三个要求不是非常相似吗?身体讲究调节改进饮食和预防疲劳的休息。学问讲究一、集、钻、剖、韧五字。工作讲究敏捷正确地把自己岗位的职务做好,并且要做好为止。道德讲究在健全自己私德的前提下护卫公德。
书末收录了罗家伦在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大学西迁后他发表的十一篇演讲,讨论涉及到人生观、道德、知识、荣誉、权利、义务、目的、手段等很多方面,实在难以一以概之,故不在此详述。不过里边提到了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这种社会现象以及其解决办法,想来现在社会也存在这病症,或许这可以提供一种解决的思路吧。
《人生》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400字
这两日,利用一切闲瑕时间看完了路遥的《人生》。说来惭愧,我只读过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还是十多年前了。看完《人生》,个人认为它不如《平凡的世界》,那种对于人性虚荣、见异思迁写得并不够深刻。
主人公高加林,虽然在村民眼里是个才子,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可是当他面对人生的抉择时表现出来的冷漠自私和后面遇到变故表现的懦弱消沉,明显不如村姑巧珍来得令人痛快。巧珍虽然是个大字不识的女子,但从小生活在乡野田间,那种自由自在的性子,还有坚韧的意志力,都让她在面对人生的痛苦时,显得更冷静理智,也更淡然。
我并不觉得高加林可恨,相反,我觉得他挺可悲的。因为他出生的时代限制,他家庭背景的限制,以至于他并没有在青少年时期养成正确的三观,才有了后来一系列悲剧故事的发生。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其中只有几步是最重要的,走错了也不能反悔,你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前行。我们的一生中,大抵都在不停的选择,无关对错,仅仅只是在于你是否有勇气承担一切后果。借用一句我最喜欢的诗句来作为结尾吧: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路遥的《人生》书籍
《从0到1》读书笔记与读后感思考,欢迎阅读点评!
《从0到1》可以视为去年在创业圈最火的一本书,众多大佬写序背书。书中以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的视角,探寻商业与未来的秘密。阅读本文,将在十分钟内掌握本书的精华思想。
作者彼得蒂尔与其他几位创始人早年创建了paypal公司,paypal于2002年以15亿美金出售给eBay,彼得蒂尔创建了Funder funds,马斯克创建了SpaceX、特斯拉公司,其他几位合伙人也分别创建了Linkedin、Youtube、Yelp等众多估值超10亿美金的科技公司以及风投机构,这样的成绩令人惊叹,也让我们想一探其中的秘密。
本文分享作者的几个观点,这些观点对笔者很有启发。
垄断孰是孰非:
作者提出反主流的观点,垄断并非坏事;充分的市场竞争,长远看没有公司会获得经济利益。美国各航空公司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每卖一张票平均只有18美分的利润。垄断会带来巨额的财富,支持产品的研发与改进。Google被视为全球互联网公司,其垄断的搜索业务带来的巨大广告费收益。Google母公司Alphabet则去寻求其他营收的突破口。
这里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垄断者不会抵制创新,Google作为搜索的垄断者依然去寻求新的市场。垄断企业是不断更换的一个过程,从上世纪70年代的IBM垄断硬件,到后来微软取代了IBM垄断了操作系统,到后来iOS/Android又将微软的霸主地位推了下去。垄断的利润,给了企业规划未来的资本。
垄断并不是商界的症结,而是成功企业的写照。
垄断企业:
想在商界成功,主导一个小市场要比在大市场中分一杯羹容易的多。在大市场中找不到好的出发点,将会陷入竞争,残酷的竞争将吞噬掉利润。
一旦主导了一个小的市场,需要以此为基础,循序渐进地扩大规模,进入相关的市场,有纪律地扩张。
在创建企业过程中,正确认识破坏性创新。不要破坏,躲开竞争,不成为其他企业的眼中钉。创新应扩大市场,对整个产业有正面的回馈。
被忽视的法则:
爱因斯坦宣称福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但大多数人将其遗忘或选择性的忽略。作者提到幂次法则是为了另外一个反主流的观点,投资中应考虑幂次原理,读书笔记而不是华尔街经理们最擅长的组合投资。但人生总,总不能加入几十家公司,也不能从事几十种多元的职业。学校的教育中,我们只学到了线性增长,而错过了幂次原理。
一家成功公司的收益,可能超过它之后长尾公司的总和。想成为一家成功的公司,有许多必要条件。作者用一个章节介绍了恪守常规与用于发现秘密公司的巨大区别,积极去发现一些尚未解决的需求。
智能时代:
彼得蒂尔在书中也提到了机器与人关系的思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对我的启发很大。科技是人类的补充,不是替代人类。当AlphaGo击败柯洁时,是人类的胜利。当人类发明汽车后,人类和汽车赛跑便不太可能胜利,人工智能同样如此,科技将更好的为人类服务。简单地从需求分析,人类需要的是漂亮的房子、美食等,而机器的需求绝不是这些,机器的需求是电,这就意味机器或人工智能并不向人类争夺资源,更不会取代人类住别墅和香槟。
聪明的计算机,是敌是友?人工智能究竟能不能成为真正能思考的智能,这是22世纪人类应该思考的问题。对遥远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应该影响我们制定当下发展的计划。
书中对创业基础、团队建设、新能源环保也有许多精彩的看法,感兴趣的读者可详细阅读。
《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读书笔记1000字:
这本书看了2遍,值得看两遍的书不多。因为现在看到太多战略不重要,产品最重要;营销不重要,产品最重要……等等之类的观点,所以这里给了我一个清醒思考的机会。
创业是一个非常开放的事情,开放到让人无所适从乃至惶恐。像傅盛所说的理念一样,一个创业公司CEO的首要问题是将一个开放的问题,变成一个封闭的问题,这样创业就有解了,才有目标,才能给聚焦一点去做好,才能够有精益创业的机会。市场就像一个原始森林,如果盲目去做好所谓的极致产品,估计就是在森林里打转,是出不来的,于是我就用“探险”这个词来描述好的创业方式,而不是用“冒险”这个词。
本书最重要的问题是写在开头的:“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这是辨别一个人是否拥有独立思维的切中要害的一个问题。正如笔者说说,出彩的回答很少,相对于智慧,这些想法缺少的更是勇气。针对这个反主流问题,多数回答都是对现在的不同看法,而好的回答应该尽可能地使我们看到未来。创业本身就是一件反主流的事情,能够看清未来的异端人士才更适合。
创新不是从1到N,而是从0到1;
全球化并不全是进步,大多数只是模仿,太多民族丢掉自己的特色,反而失去了独特创新和进步的优势;
竞争会扼杀创新,所以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开辟新市场;
“产品会说话”是谎言,如果没有天使用户,利基市场,病毒式营销,一炮而红是幻想,客户不会主动上门;
失败者才会去竞争,创业者应当选择垄断,特别到了一个赢家通吃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创业开局十分重要,“频繁试错”是错误的,市场不会等你太久,精益创业也不能盲目,必须有针对性地反向去努力深挖;
一个企业不可能光靠品牌吃饭,必须做好基础产品,形成社群;
员工持股必须从创业开始就实施,一个拥有独立特行魅力的企业文化才能给吸引优秀员工,吸引客户。
从0到1创造是新市场可能会比较困难,要求比较高,就像拥有发现“美”的能力者。但我们即使没有发现美的能力,但发现丑的能力肯定都是岗岗的,只要把丑的认真改得美一些,有品位一些,也不错了。我国市场上的产品太多了,并且假冒伪劣、次品充斥,只要用心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很快就会出来。不知道这样算不算是另一个意义上的从0到1。记得独立思考哦,毕竟这个才是一切的起点。作者:刘将茂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从《读书与做人》看人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季羡林读书与做人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