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星星也偷笑600字读后感

星星也偷笑600字读后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三国》读后感2300字。

俗话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细心阅读完一部作品后,就会有独到的见解。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有怎样的格式吗?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三国》读后感2300字”,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古今文人读书,总不免会发出一些感叹,作出一些评论,一人著书一本,总会有另一些人为此书作评。评《红楼梦》的,渐成红学;评钱钟书的,渐成钱学而有一书却不然,人们对《三国演义》的评论往往不是学术讨论会或是什么文学交流会的话题,而是茶饭过后,数人聚拢,撕开嗓子的议论,并美日:论英雄。当然,这此人与事又有谁可以说得这般清白呢? 于是也就没什么标准答案,只凭人随便说说了。
我大概也只能算是一个庸俗的文学爱好者,跳不出这怪圈,尽管几年前已泛读过了,可如今细读一遍后,仍不禁想要评述几句。
汉末皇权尽失,黄巾起义,天下一片大乱,各地群雄并起,虽以剿贼为名,却各怀心事。何进无知,引入董卓,各地英雄以讨董为名,挺进洛阳,却无功而返。后董卓为义子吕布所害,曹操乘机挟天子以令诸侯。灭袁术、败袁超、破吕布,西取幽凉之地、东下青徐之城,北方基本平定,故有一言:得中原者,得天下。曹氏集团一统天下似乎已成定局。可这时,南方以长江之险固守的孙权,早已巩固了孙坚与孙策留下的江南之地,与江夏中山靖王之后刘备合力,大败曹军80万于赤壁,后曹操巩固北方,虽多次南征,但都未有成效,再后,其子称帝;而南方孙权从刘备手中夺过荆州,火烧刘军70万,亦成一国;刘备西踞巴蜀汉中,偏居一隅,到此,三国之势已成,后诸葛亮六出祁山无果,蜀国终为司马集团所灭;吴国势弱,苦撑多年,亦终破亡。
这就是三国的主线,而今天我想评述的却是蜀国何兴、何败。
我个人所见,蜀国的兴起,主要为两个人的功劳。
其一,刘备,刘玄德,此人为中山靖王之后,流入民间,胸怀大志,乱世之中,以德处世(这尚不敢明说),收拢了一批豪杰,文有孔明、庞统、费仲、董允;武有五虎上将、魏延,用人以信,致下以仁,可以说是封建时期所谓的明君了。他应该好似汉高祖刘邦,虽并无太多才能,却是一个极佳的驾驭者。缺少了刘备,蜀汉集团就是一盘散沙,这大致可以从后期刘禅时期的政治松散中看出。
其二,诸葛孔明,号卧龙,乱世之中,隐卧隆中,看似无争于世,实为等待明主,经刘备三顾茅庐后,终肯出山。它可以说是刘氏集团从长坂一败后逐渐走向兴旺的主要谋划者。联吴抗曹,取得了三国鼎立的基本条件;智取荆州,得到了一个安身之地;三气周瑜,巩固了荆州;直入蜀国,基本完成了三国之势;北战汉中,使蜀国达到了鼎盛。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不错的文学家。他应该好似萧何,缺少了孔明,刘氏集团的急速灭亡是不可避免的,这可以从姜维接过大权后的无所作为看出。
对于蜀汉的兴起,不少人还会提起赵云、关羽、张飞、庞统,各人有个人的说,但总不会略去此二人的。
谈论蜀汉的兴起,人们总是这么兴奋,因为这总令人感到如此的豪迈,英雄如此的出色;可对蜀汉的衰败,似乎却总是闭口不提,毕竟,落寞的英雄总让人感到如此的凄凉。但论到蜀汉的灭亡该归咎于谁时,大家更是众说纷纭。大多人提到的是刘禅,是他的无能害了蜀国。我以为不然,他或许真的是无能的,但我们应该看到,蜀后期大都由孔明一人说了算,刘禅只是一个木偶而已,他的无能对蜀汉有不利影响? 最大的一次也只是在听信谗言后,无故召回一路获胜的孔明。
也有人说是关羽,是他的大意失荆州成为蜀汉从盛到衰的转折点,其实也不是很实际,毕竟蜀汉还是从火烧连营八百里后元气大伤的。至于一些说是马谡、姜维的,就没必要了,小人物而已。
我认为真正为蜀国灭亡埋下定时炸弹的还是前面提到的刘备和孔明。
其实这只要细细分析,是不难理解的。
刘备在称帝以后,政治才能的贫乏似乎逐渐明显了起来,而孔明此时却无法完全约束他了,与曹操比起来,真是整整低了一个档次。称帝后,他对挖掘人才不再像以前那般热心,却只信任那些一起打江山的弟兄,关羽的惨败就使他失去了一个政治家所应有的理智与镇定,意气用事,过早结束了联合抗曹的孙刘联盟,出兵70万,以报仇为名讨伐东吴,至最后火烧连营八百里,一把火烧了蜀国的兵,烧尽了手下的将,留给他那无能的儿子和孔明的却是政治上的孤立,兵力上的不足,人才上的贫乏! 真正到最后关兴、张苞死后,蜀中竟无人可用。这大概也是失街亭的原因吧孔明不得不冒险起用自己不是很了解的新人。可以说刘备奏响了蜀国灭亡的前奏,为蜀国的灭亡挖下了地雷坑。
而孔明就是蜀国灭亡的元凶了。
蜀国早期,孔明以他的才智引领着由刘备招来的一帮英雄南征北战,所向披靡,而身后有刘备这一明主,对他充分的信任。可后期呢? 他仍然像早期一样,南征北战,结果如何? 看过《三国》的人都能看出,手上的将是死得不剩几个,却不见新将起用;国内的兵力越来越少,每次出祁山的兵力都明显少于前次;内部政治矛盾逐渐尖锐,刘禅甚至对其有短暂的不信任。也许他并没有认识到,但我觉得他不是没认识到,而是主观上犯了错误。
记得三顾茅庐一回,孔明论天下之势于隆中时,他曾说过:先成三国鼎立之势, 待北方有乱,可由荆州使一上将军出上庸,自己将一军出汉中,北方可定,天下可定。可是后期,北方曹丕、曹睿统治相对稳定,荆州已被东吴所取,而上庸的刘封、孟达也已降了魏,可以说三个条件只剩下一条了,而自身也是元气大伤过的,这么说来是一个条件也不具备。
而他还是无休止的、一次又一次地北伐,甚至有时明知不会有何作为,仍不停地出击,难道仅仅只是为了守住那隆中对的豪言? 还是为了刘备白帝孤托? 我不清楚! 我只是不愿承认这个中华千年难遇的智者是一个个人主义者!
孔明为蜀汉之灭埋下了地雷,可他没踩,而是留给了可怜的姜维。姜维小心翼翼地走了多年,最后还是踩爆了它。他也似乎全领悟了他老师孔明的精神,同样不停地北伐,不过更好像是对魏国不痛不痒! 而手下的人更是少得可怜! 魏国降个小小的夏侯霸,已成珍宝! 无奈,无奈了!
我想用一句话说,大概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了,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安排,一千多年过去了,他们也早已成为历史天空中几颗闪烁的星,供他人评说了。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征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征文(一)

舞一把青龙偃月,表一颗赤胆忠心

——读《三国演义》有感

作者/林焕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否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垂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煮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每次读着这首《临江仙》时,我都被其中的所隐示的沧桑历史所震撼,感受着《三国演义》其中荡气回肠的战役,那一段被后世所铭记的历史,悄然在《三国演义》中上演;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在其中表露出来,一代奸雄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刘备,忠肝义胆的关羽,忠心护主的赵云,还有张飞,周瑜,诸葛亮,司马懿…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品位三国就是在品读大千世界人物形象。

几次读这本书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但是在每次的品读过程中都有一个人给我留下难以泯灭的印象,他就是——关羽。

"身高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是在这本书第一章《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所描述的关羽的形象。就是这样的关羽在《三国演义》的五虎上将上表现得霸气十足,那一颗赤胆忠心觉得让无数后来人都佩服的五体投地。

发生在关羽身上的每件事都会让我们觉得这样的一个人可能只会在历史中出现。依稀记得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时候是在初三的时候。顶着中考的压力,在课桌的掩护下,我带着对历史的不解一头扎进了这本书里,从此我就迈上了对一位圣者的仰慕之路。老师口中那位挥着青龙偃月刀的关二爷,就这样在我的印象中开始浮现。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也许这些事情只有他能做得出来吧。现在也忘了当时是什么念头驱动我看了这书,只是知道自己已经看了。迷迷糊糊看到了关公败走麦城的时候,当时真有种回到三国时期,帮助关公功成身退。然后帮他找到一个世外桃源,终老一生。现在想起来我当时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归属,并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

后来在不甘的驱动下,我又从那堆旧书中找到这本《三国演义》,继续着我对一个圣人的仰慕。继续从书中找出一些心灵的震撼。于是我再次捧起了这本演绎着惊心动魄的书。

再次品味到关公的气魄,心中那份激动之情陡然而生。从桃园结义开始,关羽就开始了那条不能回头的忠心路。初对付黄巾军时先斩程远志,后在汜水关前"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这都是三国演义里描写的单挑战斗,于万众之中斩杀颜良,"匹马斩颜良 ,河北英雄丧胆; 单刀会鲁肃 江南文武寒心"正是其中对他的英勇的描述。再后来就是他那"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每次发生在他的身上的故事,都能品味出一代武圣的雄霸之气。《三国演义》最后对他的结局也许是有些悲剧色彩,但是世上谁能逃避命运的安排,于是他的结局也就显得合情合理。败走麦城,显圣玉泉。

也许是冥冥中的安排,我到洛阳继续我的求学之路。在这个曾经演绎着无数金戈铁马的地方,在这个千年帝都,我有幸到关羽的长眠之处——关林一睹当年他的英姿。一个巨大的石碑"汉寿亭侯"树立在他的墓前,我觉得这并不是他所想要的吧,也许坟茔上那些陪伴他的灵魂长眠的古柏才是他真正想要的吧。那象征着当初桃园结义的结义柏,和证明他沧桑霸气的旋生柏也许会默默滴陪伴他继续受后世人的敬仰。

赤面秉忠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作者简介】齐能,四川师范大学。

三国演义读后感征文(二)

读《三国演义》有感

二等奖:徐兢

作为一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小说,三国演义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历史故事。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何谓英雄,书中讲到了的这些英雄人物骁勇善战,智计百出。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书中写到的蜀汉五虎上将,曹魏五子良将,作为主公的豺狼董卓,建安八子之一刘表,江东猛虎孙坚,奸雄曹操。仁主刘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孙权,这些人物都在我们的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的是忠臣,需要一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历史中的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七擒孟获,摆八阵图。空城计,锦囊杀魏延,为蜀汉后期进攻魏国做好了充足的钱粮准备才有了七出祁山这样的宏伟的战绩,可是在后人看来我们伟大的诸葛丞相却是一个"常败将军",两把火丢了博望坡和新野,火烧赤壁乃周瑜为主将,七出祁山一次都没成功,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蜀汉历史中诸葛亮的存在是举足轻重的,作为蜀汉的第一任丞相,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然而诸葛亮他独有的特殊人格,择梧而息,择主而事,他竭尽忠诚于蜀汉,在主公刘备死后,他留下的"先主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诚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这篇出师表流传百世,显示了一个汉末时期大儒的精神。

在曹魏政权的初期,曹操手下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谋士,如果不是他的英年早逝,曹操不会败于赤壁,不会在后期刚愎自用,甚至就不会有司马懿的上位,他就是鬼才郭嘉郭奉孝。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郑州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曾说过:"希望大家看看郭嘉这个人".郭嘉到底有多牛呢?毛泽东能够有为什么要人们去了解郭嘉呢?相比于在文官凋零的蜀国内发挥自己一技之长的诸葛亮。郭嘉在人才济济的魏国中能够脱颖而出更显示出了他的不凡。如果说诸葛亮的厉害之处在于政治,在军事上显得有些逊色的话,那么郭嘉便是是整治与军事上的天才。从年轻时候的结交名士,到弃袁投曹,到之后的每天建议,每个谋划都显得那么深谋远虑。郭嘉擅长谋断,对于敌人的状态和行动的判断比较准确,郭嘉和贾诩都是一类人,此类人都是攻心为上,只不过贾诩擅长的是政治方面,郭嘉则是在军事上。郭嘉和诸葛亮不但作为个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在各自阵营的分量也都一样。刘备得到诸葛亮以后的说法:"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曹操得到郭嘉以后的说法则是:"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刘备临终前,是托孤于诸葛亮的;而曹操多郭嘉,也曾"欲以后事属之".只不过因为郭嘉英年早逝,我们没有看到那一天,也因为那个原因,郭嘉这颗将星不像诸葛亮那样璀璨。

在东吴政权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了很多名将诸如周瑜,鲁肃,陆逊,甘宁等人,但是在这些历史有名的将军,都督中有一个人不得不谈,那就是战败武圣关羽,白衣渡江的吕蒙吕子明,这位东吴第三任大都督年少时依附姐夫邓当作为校尉征山越战黄祖骁勇善战,但是此子有勇无谋,于是当时的东吴主公孙权劝其多读兵书,史书,吕蒙乃悟,之后他读的书,超过了许多宿儒。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孙权人命吕蒙为大都督,率军隐蔽而出直袭江陵,而骄傲轻敌的关羽,对吕蒙的袭击行动一无所觉,导致了最后的兵败被擒。可惜之后吕蒙疾病发作,即使孙权千方百计的诊治护理,并且派遣道士为他祈祷,想保全他的性命,但是最后吕蒙还是在孙权的内殿中去世,享年四十二。在吕蒙生前,所得的金银财宝和各种赏赐都交到府库中收藏,且命令主管人员,待其死后,把这些全部交还朝廷,并且留下遗言丧事务求简约,不的奢侈。对于吕蒙的评价后世给出早年果敢有胆,后来折节读书,见识精博,渐能克己让人有国士之风。

阅读《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阅读《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八月底,终于把厚厚的《三国演义》看完了,由于计划失误看了比较久,一般来说一个月就够了,看这种名著的时候不能着急,毕竟内容多内涵深,就是定好计划踏踏实实去读就可以了。

《三国演义》一共有一百二十回,讲的是魏(以曹操为首领)、蜀(以刘备为首领)、吴(以孙权为首领)三国争霸的故事,前期吴国比较强盛,后期主要是魏国和蜀国实力相当争斗不断,特别是两个国家的军师诸葛亮和司马懿智慧的较量,然后吴国就属于墙头草左右联盟摇摆不定,和其他国家互相利用。其实我觉得曹操和刘备之间没有绝对的输赢,刘备更懂的忠君爱人重情义,但是他又有点优柔寡断,妇人之仁,这在关键时候是很要命的,曹操呢,他更果断富有智谋,他前期也很谦虚礼贤下士,但后期国力强盛以后就开始有点骄傲自大不懂得忠言逆耳也杀害了很多忠臣,刘备,曹操,孙权(活的最久)都先后死去,最后的时候其实就是三个国家子孙好几代人之间的战争,最可惜的就是蜀国,诸葛亮智慧过人、神机妙算又在刘备死后鞠躬尽瘁扶持后主,又有张飞,关羽,赵子龙等侠肝义胆,武力超群的将士,本可以无往而不胜,但是刘备的子孙不仅无能而且无脑,听信谗言陷害忠良,荒淫无道,最后竟举手投降把国家拱手让人,气煞我也哈哈哈哈,故事的结局就是司马炎窜夺魏位统一三国建立晋。

从内容上来说,我对以下几点略有体会:

1、文学性,从内容题材上来说,这本书和我看过的《伊利亚特》有点像,都是叙写国家之间的战争,但是我觉得《三国演义》可读性更强一点,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有趣,情节连贯跌宕起伏,虽然内容多但是很想让人读下去;从人物刻画上来说,和《红楼梦》相比,我觉得她更注重通过人物细节动作姿态等方面来反映人物性格,而《三国演义》则在人物外表形象方面刻画很成功,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描述的时候立马就可以联想到某个人,其实这一点挺难做到的,如果是我们自己写的话很难描述的那么形象准确。

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行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姓刘,名备,字玄德。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姓张,名飞,字翼德。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微风凛凛。姓关,名羽,字云长。

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青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脂概。_诸葛亮

2、历史性,这可能是这种古典名著的一个很重要的价值所在吧,名著里的描写每个小细节都透露着当时的一些文化,人情世态,比如穿着配饰,旗帜,茶酒仪器等等,了解的中国文化多了可能对其中的一些描述更有体会,《三国演义》属于历史小说,有虚构的成分,但也有一大部分是有历史根据的,

桃园三结义(刘备、张飞、关羽)

周瑜打黄盖_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既生瑜(周瑜),何生亮(诸葛亮)。

折了夫人又折兵(周瑜)

十面埋伏空城计草船借箭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还有一些正直性军事性的东西,就不详述了

对于个人来说,其他方面就可能看了心胸会更开阔一点点眼界格局更大一点点吧,有点读史明鉴的意思,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也能学会吸取很多东西

然后就是我个人觉得这本著作的一点局限吧,就是这本书透露的有一点男女不平等的思想,这是当时的历史背景带来的,在当时很难突破那样的思想局限,不能以现在现在的眼光来要求过去,所以只能辩证的看待吧

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二夫人曰:“叔叔自家裁处,凡事不必问俺女流。”

最近事情比较多,笔记有点匆忙,总的来说,就是慢慢试着去品读这些名著,发现也没以前想象的那么高深莫测、晦涩难懂,我这个版本应该是百分之八十还原原著,高中文言水平就差不多够了。作者:Evans

关于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后三个时期比较熟悉,也就不一一介绍了。

《三国演义》中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印象最深的,文属诸葛亮,武属关羽。

说起诸葛亮,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至于关羽,则是忠、义、勇的象征。但缺点就是有些自负,此处也就不再一一列举。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阅读《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


阅读《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

东汉末年,宦官当政,天下混乱,群雄四起。一位旷世枭雄刘备刘玄德,以仁治国,得到天下人的爱戴,我也从中明白了许多。

我认为:刘备之所以得到三分天下,是因为他尊重老臣,喜爱幼将,因此有无数贤臣前来投奔。因而全国上下老幼非常尊崇刘备。假如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尊老爱幼,也将会有许多阳光向上的好朋友,使你也变得阳光有活力_爱人者人恒爱之。

东吴的孙权是个招贤纳才的有志之人,他从小就很有志向,给了很多流离失所的贤才以容身之所。我们要像孙权一样善于招纳人才,遇到优秀的人要多与他交往,自己也会从优秀的人身上受益良多。

虽说曹操极其贪婪,但我觉得曹操身上也有我们应该拥有却没有的品质。他善于管理,而且奖罚分明,奖得让人心满意足,罚得让人心服口服。这些是我们现在的人很难做到的,这是领导指挥能力的完美体现,如若不然长大后也就只能庸碌无为。

《三国演义》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其中最有收藏价值的一本书,这本书通俗易懂,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作者:董恒煕

相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三国》读后感23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星星也偷笑600字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