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杨绛《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

终于要开始动手写读后感了,大学毕业的这个假期既是心情轻松也是身体轻松,闲来无事决定把书架上那些没看过的书都看上一遍。

刚开始回家是只想着睡觉的,谁知道第一天刚到家和老爸一起看朗读者,竟被赖声川读的《宝岛一村》吸引了过去,想起看了不足两章的《桃花井》,便下定决心开始看书了。第二天起了一早(在家的好处是老妈总不让我睡懒觉)就开始记单词看书了。不知道为什么,以前每个假期看书我总是看不进去的,看一会便放一边,不如电视剧综艺来的爽快。这个假期刚过小四周,却已经蹭蹭看了五本书了。而且丝毫没有想要打开电视电脑ipad的冲动,甚至当是看小说比那些有意思的多。

原本我是很懒得写这些东西的(说句题外话,我有多懒呢?公众号里北京周边下照片还没整理,毕业日记下还没开始写,怕是已经多久没有更新写东西了。说到这里,又想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写公众号,也有很多否定的声音,刚开始我只是想把美食推荐给大家,渐渐的这个公众号变成我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写写考研经验,写写旅游,写写毕业,写写心得体会……也不在乎有多少人看,只觉得以后回过头来看会是满满的回忆。事情多的时候总想弃了这个公众号,但是王忆南的爸爸有一次来北京意外地夸奖了我的公众号,觉得我这样时常写着些东西记录生活是很好的。我内心极其欢喜,叔叔是能懂我的人。我也渐渐感觉老写些东西自己的心境会慢慢改变,也许还能有些提升吧。真是感谢叔叔让我有能够写下去的动力),书看过了就看过了,可是我站在书架前翻弄书本的时候,拿起贾平凹的《老生》,我前个假期刚看的书啊,竟然一点儿想不起来讲的什么了,只模模糊糊记得有个甚似神仙的老头在某村经历的一系列。再看看《追风筝的人》,《蛙》等等等等都只记得个大概了。叹息。是该写点儿东西了,总不至于以后看着这些书都不记得自己看过那般尴尬。

先写《桃花井》?不了,先写《我们仨》吧,这几天刚看完的书,倒是感慨万千,再不写怕是又记不住了。

我每天睡觉前,无论午觉晚觉,都会思绪万千感觉灵感迸发,想起好多话好多事儿想写下来,可是我真是极懒的,懒得坐起来,哪怕拿个ipad手机给它写下来,等我再醒,好多东西已经想不起来了。

扯远了,回到《我们仨》。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朗读者里出现很多次了,自己也从不同的地方读到过很多片段,一直没过全书。那天和爸爸去书店,看这书也想买看那书也欢喜,可看到《我们仨》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我才不过三天,就看完了。

讲的内容大家都知道了,就是钱钟书先生,杨绛先生和他们的女儿钱瑗(不知道该不该称先生)的故事。书分为三部,最后还有三个附录。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古驿道上的相聚相离,像是杨绛先生做了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梦醒时走到钟书身边看望他,梦中却又奔波到生病住院的钱瑗身边。45页里,“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这句话给我印象最深,我一直找不到那种形容悲痛到极致的话语,这句倒是一下子戳中了我。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讲的就是杨绛和钱钟书从结婚到英国、法国再回到中国,从上海、苏州再到北京,从两个人变成我们仨,从抗日战争、“三反”、“双百方针”、文化大革命再到新中国成立,三个人相互扶持,相守相助,温馨单纯的一家人的故事。(写到单纯温馨,便又想起这段时间一直在看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书虽是讲的诗词,但我私以为他的理论配上小说文章也是可以的。我每每在看《我们仨》,总觉得字里行间简单朴实又情真意切,倒像是王国维提到的“隔”与“不隔”,这便是不隔吧,“如果在一部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感受,且能做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致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不会给人雾里看花之感。)

79页里那段杨绛先生做饭的文字(“我很内行地说:‘得剪掉须须和脚。’活虾在我手里抽搐,我急得扔下剪子,扔下虾,逃出厨房……”),倒让我想起有一次我给王忆南做饭。我刚开始是一点儿不会做饭做菜的,连鸡蛋都不敢炒,后来总到王忆南哥哥家吃饭,王忆南又因为胃痛生了一次病暴瘦到只有58公斤(他188的身高),我开始尝试着向妈妈和哥哥学习做菜,想着自己有时间多给他做做菜养养身体。慢慢的也就熟练了。有一次周末去他家做饭,他在旁边看着我,我刚打开空心菜,一只巨大的虫在叶子上蠕动,我尖叫着扔掉菜叶逃出厨房抓着王忆南:“虫,虫。”老忆南呆了一会,只顾着笑我,然后宽慰我说:“我去洗,洗完你再来吧。”我就只在背后安心看着他。这时门铃响一个查水表的阿姨进来,进到厨房看水表,自顾呵呵笑起来了,我刚纳闷呢,她走到我身边:“你倒真是有福气的人啊,老公在厨房洗菜忙活你在旁边插着腰看着。”来不及解释呢(也没必要解释)她带着一串笑声走了。我佯装生气对着王忆南说:“功劳倒全被你占了!”王忆南笑的更欢了。

84页,“钟书谆谆嘱咐我:‘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这句话王忆南倒是真真切切一字不差地冲我讲过。都说爸爸喜欢女儿,不假,我偏也喜欢女儿,主要原因倒不是儿子调皮不好养活,只怕他生的像了我,是个小矮个,那真是遭了殃了。

112页,“他发愿说:‘从此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读到这里是真的感慨自己幸运生在了和平的年代。抗日战争时代,钱钟书、杨绛和钱瑗是分离的,所幸他们是“知识分子”,好歹能在乱世为自己谋一份生,刚分开的两年后,钱钟书辗转回到她们身边,自己的女儿却不认识自己了只把自己当成想要抢走母亲的坏人。

121页,“忧患孕育智慧。”122页,“对国家有用的是科学家,我们却是没用的知识分子。”“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128页,“我们闭塞顽固,以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不能改造。’可是我们惊愕地发现,‘发动起来的群众’,就像通了电的机器人,都随着按钮统一行动,都不是个人了。人都变了。”看到这里是我感慨最深的。我高中学历史的时候最不想学的就是清朝末年、抗日战争和文革三个时期。清朝末年恨清政府迂腐不堪,抗日战争恨日本人烧杀掳掠,文革恨控制人的思想。我老说:“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是有思想的。”但有些人总想把“人”当成“动物”来看,控制思想好管活。当你不能自由地思想,不能自由地说话时,才是最可怕的“人类末日”。想起之前看的《使女的故事》,还有《寂静的烽塔》,他们都是狠狠严厉压抑你的思想,只能遵从他们的教义,事实确实是好管活,《使女》里政治安定国家稳定,《烽塔》里的阿富汗也终于不在陷入战争中,但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种“令人心惊肉跳的祥和。”

164页,“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患。”“人间也没有永远。”每一个字说的都是真真的真理啊,那么简单的话语却是说出了现实的真谛。我在看这本书时,真是不忍心用笔划出我喜欢的地方,一点点都不想弄脏,看了一遍还想再看一遍,“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之前看向往的生活,黄磊说:“人没有办法选择父母和孩子,血亲的关系是命中注定的。但是朋友和爱人是你能够选择的,所以一定要慎重,一定要遂心。”人生没有永远,但求不负此生,只愿能与自己珍重的人,自己爱好的事儿共度余生。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杨绛名著《我们仨》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杨绛名著《我们仨》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突然想起了在去年5月25号,105岁的杨绛先生去世,于是便有我看了她的《我们仨》。

《我们仨》是杨先生以一种陈述的方式,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回忆了一家三口的快乐与艰难,爱与痛的日子。她的文字是简单朴实,却更能让人们体会到他们的家庭悲与欢,也更会让人们联想到自己的家庭从而产生触动,像我一样。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杨先生用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她描述了女儿和丈夫先后病重去世,给我一种沉重的感觉,想到了自己因病去世的姥姥,脑中浮现的都是她卧病在床的身影,挥之不去;第三部分,应该说既是文章的结尾去恰恰也应该是故事的开始,用最平实的文字记录自1935年伉俪二人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最后直至他们相继去世。

杨先生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就这样用文字的形式呈现给了所有人,我感动在两人留学时的爱恋,感动在喜得爱女的激动,感动在一家三口困难时的互相鼓励搀扶,也感动在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杨先生的悲痛后的乐观。但我想,我最后其实最为感动的是一家三口平日的粗茶淡饭柴米油盐的生活。因为那像极了我的家庭,简单又平常。

5.25那天网友说“杨先生今天凌晨一点走了,一家三口终于在天堂团圆。先生一路走好!”往往击中我泪点的不是爱情,而是无私的亲情。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


我们仨读后感400字: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读至散文末尾,一种心酸化作干枯的藤蔓爬山柔弱的心田,久久不去。静坐了好一会儿,仍是不舍得合上书的尾页,瞬时,痛苦、悲伤、难过与凄然仿佛都随着岁月的积淀在杨绛先生那清澈的眸子里化作红尘中的平淡与安详。

人生如梦,平平淡淡才是真,我们何必去追求那功名利禄,何必去向往那荣华富贵,何必去在意那浮云粪土般的纸醉金迷呢?何不静下心,慢慢来,让如水般的平淡浸染自己的身心,平淡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没有惊涛骇浪,亦没有狂风暴雨,只是一叶小小的扁舟在和风里静静地数着阳光下碧水的波纹,简单又幸福。

让亿万颗心随时光跳动,打响岁月的节拍,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我们何不珍惜身边的爱人,品味生活的真谛,奏响生命的乐章,在彩云和琉璃里绽放最美的色彩,在人生的小路上留下最深的脚印!作者:方玉琼

素心_《我们仨》读后感


素心_我们仨读后感:

“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此为素心者也。”_题记

读完杨绛先生的92岁高龄所作的家庭回忆录《我们仨》,不免很是伤感。

我们仨,其实最是平常不过的。如杨绛先生所述,谁家没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两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们三个或四个五个不等。只不过各家各个样儿罢了。可是,读完《我们仨》,却深刻觉得,这个我们仨,永远只能属于先生一家了。因为,任意一个个体的我们仨,不若能够像杨绛先生家这样,如此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如此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如此不食人间烟火般的出尘。

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俩人都已年老,老人多梦,常梦分离的孤清。于是,杨绛先生做了一个历历如真的“万里长梦”,钱钟书先生无来由的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总是烟雾迷茫,五百步外就看不清楚;空气郁塞,叫人透不过气;路坎坷难走,怪柳嶙峋,九转千回。但女儿钱瑗,那个相伴相助的阿圆,带着妈妈,没走一步冤枉路的,找到爸爸。虽然是在古驿道上,虽然钱钟书先生病中,也算是合家团聚。一刹时,钟书先生久病未愈,钱瑗也病了,一家人,寻寻觅觅,聚合离散。在梦里,久病初愈的老人,深一脚浅一脚的跋涉在神秘的古驿道上,寻觅照顾着钟书先生的身体,夜晚又变成轻灵的梦,沉重疲惫的奔忙于各个熟悉的地方之间,空灵的搜寻病中女儿阿圆的消息。

书的开篇只为记梦,先生的文字平淡朴素。这让我很不明白的是,何来古驿道?为什么古驿道如此神秘曲折?为什么梦得如此深沉心伤?!为什么单纯的亲情中却弥漫着难以言表的沉痛忧伤?为什么这么单纯的一家仨,团聚这么难?先生说,古驿道上的警告,有“不知道的事,不问”,可我还是问了这么多。可以见得,身处古驿道中的杨绛先生,该有多么的茫然!

“万里长梦”的终结,“我们仨”在古驿道上相失,老人的眼睛,早已干枯得没有泪水。先生的心,从不断的绽出几个血泡,添了几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到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一齐流下泪来;再到经过痛裂、结痂,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石块,每跳一跳,就牵扯

着肝肠一起痛。我终于明白,杨绛先生是用梦幻文学的形式,讲述爱人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生前最后的一段时光。独女钱瑗,小名圆圆,虽生于乱世,却是可造之材。只是,世道无常,刘阿姨口中的钱老师,学生口中的钱教授,医生称呼的钱瑗,父母心目中的明珠阿圆,却因为脊椎癌早于父母谢世,白发人送走了黑发人。明知女儿不放心的走,明明万般舍不得女儿离开,钱钟书先生昏乱之中,说出了“叫阿圆回自己的家”的话,杨绛先生痛乱的捂紧痛得开裂胸口,还是安慰阿圆安心离去。

一年之后,重病的钱钟书先生下世,白发老妪送走白发老翁。相扶相持的“我们仨”,就此这么轻易的失散了。古驿道上原本艰难相聚的一家,只余下杨绛先生。譬如人生长恨水长东,一片黄叶,秋风凋零,乱石间飘落,拍打着驿道往回扫去,一路上都是离情。在空中打转,在空中零落。失去了家人的家,从此就不复成家,而成了名副其实的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平静而悲怆。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如此平实的话语,却让我瞬间潸然泪下。百岁老人那份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感同身受。

沉定简洁是杨绛先生作品的语言特色。于淡雅中,却有荡气回肠之力。平实朴素的语言中,有着百载沉积的智慧与本色。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先生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百岁的杨绛先生,我想,唯有素心兰才能与她般配。

何为素心?

“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此为素心者也。”

以梦幻文学的笔触,有着超脱凡尘般的仙思和诗意般的灵慧,然却生性静默、平和,托身于古驿道的幽谷丛林,经霜傲雪,更具历经世事的从容旷达之姿,如兰斯馨。

由此想,人生一世,早应如此,岁月有时,荣辱有止,低调生活,心静如水。

是以君子爱兰。作者:蔡胜君

我们仨读后感300字


我们仨读后感300字:

春,是钱瑗身披快乐如天使般降临,他们三人的生活中的乐趣露出新芽;夏,是他们三人亲情的盛放,浓郁的花香伴着欢声笑语,在家庭葱茏的树荫下,氤氲开来。秋季已至,再难忘、再美好的时光也无法永驻于人的身旁,它只会踏上名为“变迁”的长风,在你的生活中远去。编织绿荫的千万片叶子会被时间染黄,人不免也会变得衰老,最终也会被袭卷而来的变迁带走,叶会凋零,人会死去。寂寥的冬,冰冷的古驿道之上,只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拾起道边的回忆,重温那个万里长梦。只剩她一个人,思念他们仨。

他们一家在寻觅中度过日子,在相聚与分离中度过生活。他们永远在驿道上跋涉,家在远行中散了,作者却还在路上寻觅早已支离破碎的亲情。作者:马东源

杨绛先生书籍《我们仨》图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杨绛《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我们仨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