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800字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800字

《哲学与幼童》读后感800字。

爱迪生曾说过:“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中外经典名著就很有必要。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你不妨看看《哲学与幼童》读后感800字,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与儿童天性作伴——《哲学与幼童》读后感800字:

阅读完《哲学与幼童》这本书之后,其实我对儿童哲学的内容也并没有把握多少,但是我至少知道了保护儿童“爱智慧”的天性。儿童其实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就像他们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学习走路、说话一样。当我尝试着把保护儿童“爱智慧”的天性同自己的教学工作联系起来时,我发现只要我们顺应儿童的天性,用心呵护他们的求知之心,那么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必将是“顺风顺水”。

从十八岁入职算起,我从教也有20余年。18岁刚入职的我在中秋节的晚上带着班里一个宝宝买花灯。那双亮晶晶的眼睛深深印在我心里。我希望在教室里的孩子都有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充满信任地看着我。在音乐课中,故事课中,我看到了。我一度以为这样就够了。30岁那年,在全国音乐观摩活动中展示活动。我也以为这就够了。但是,我错了。人类社会在发展,教育形式和内容也不在不断变更。而变更的根本原因,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儿童的潜能,呵护其“爱智慧”的天性,并将他们培养成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我开始像一个初学者那样接触项目学习,开始吸纳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并不断思考,儿童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又应该给予他们什么?

只对方法感兴趣,但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的老师一定会失去力量,或者产生职业倦怠。但如果让学会做研究,尝试用哲学思辨的眼光去看待教室里发生的一切,那么他自己所做的事情在感受中根本不是一种坚持,而更是一种不断更新的源泉。为什么呢?“如果他能了解到人类在物质中的出现所给予的精神规律;如果他能了解到所有的事情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他就能从自己的观察中找到自己的做法,就能感受到一种巨大的使命感”

我们需要把生活中的事情当成学习机会,实施从发现环境的需要来培养幼儿。这就是项目学习中最重要的原则——真实。在幼儿园里,让还没有被固定标准的思维,尽情地自由发挥。在老师的帮助下,想象越来越具体。作者:李静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医务工作者需要点哲学》读后感800字


哲学素养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医务工作者需要点哲学》读后感800字:

近日我们科室共同学习了《院长每月一荐之医务工作者需要学点哲学》后,让我对我们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随着护理观念的改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正全面发展,为了适应当代护理学的需求,护士要不断提高、更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自我修养,护理哲学则是优良品质的前提,更是护理工作的根本。

工作中,护士需要及时执行医生的医嘱,病人数量较多,工作负担较重,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疲惫,以至于思考时间减少,从而产生惯性思维、先入为主、照葫芦画瓢;分析问题常常具有片面性,只看局部,不见整体。在急救或者工作量集中的情况下,护理工作往往会顾此失彼,没有及时三查九对,可能会把医嘱执行错误,导致医疗事故或者医疗纠纷;由于工作量比较大,护理和患者的沟通可能欠缺,导致病人情绪化,对治疗的服从性下降,尤其是老年患者,儿童患者等特殊病人,具有特殊的心理需求,影响医患关系及治疗效果。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差错,大都与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而决定思维方式的,正是哲学思维。正确的哲学思维有助于避免从结果来判断过程。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很多护士或者医生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迷惑:辛辛苦苦的工作最终也没有效果,还不如不付出。但这并不是说过程就毫无意义。马克思说,事物的发展是曲折前进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再从质变到量变,不断循环,呈阶梯状螺旋上升的过程,如果没有付出的过程,即没有量变的过程,就没有质变,不会有科学的进步。所以正确的哲学思维有助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解决矛盾。

护理需要创造性思维,只有创造性思维才能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护理观点和便利的方法,以促进病人更快地恢复健康及护理科学的发展。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注重哲学素养教育,能够使用哲学思维正确的看待问题,看待问题背后的联系,才能以人为本,抓住患者的心理特点,使我们在健康教育中,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充分尊重患者的价值和愿望,为患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健康信息和护理方案,解决患者实际存在的健康问题,促进社会的共同发展。作者:孙文蕾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摘抄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摘抄与读后感2000字,欢迎阅读赏析!

原文摘要读书笔记摘抄:

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收哲学方面的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就全然不同。就作者而言,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这样兴起的。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在西方出现宗教与科学的冲突。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权威在科学前进的历程中不断被消弱。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结果是自身的衰退,大众抛弃了宗教,也就抛弃了更高的价值。幸好除宗教外,还有哲学能搞达到更高的价值。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出世和入世的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使命是要在两种极端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

读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近现代对于孩子的教育和以前不同,以前,儿童教育从私塾开始,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四书五经等,以及修身养性的琴棋书画等技能。学子们寒窗苦读十载,一朝考取功名。现在看来,那时人们是从哲学开始学起,通过诵读和学习经典,这些哲学思想深入内心,随着年龄增长,长大成人,在实践中体会、验证,从而更深的感受到哲学思想带来的不一样的价值呈现。现在的孩子,要按照数理化、文史哲等学科、门类进行学习,学习的门类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精、专,而哲学范畴的内容大部分放在了长大以后再学习。虽然理解能力增强了,但是远没有了幼小时深刻的记忆和感受体验的细致。

在哲学方面,我们前人留给了我们巨大的财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各种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后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再后来的释道儒三家鼎立,哲学,一直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

说到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既是理想主义又是现实主义,对立又融合。既有狂风暴雨般的当头棒喝,又有柔风细雨润物无声的道法天然,以及潜移默化的中庸之道。

哲学,离我们很远,又很近,有时遥不可及,有时却又近在咫尺。在现在社会,我们常常把哲学单独拿出来看,却忘了,在古时候哲学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这部简史,有助于我们很好的梳理下前人留给我们的哲学财富,有助于我们透过哲学,通过哲学去看待我们眼前的世界,去看待日益丰富、海量的信息,让我们的心灵有个可以休憩的空间,让浮躁和茫然不要那么紧紧逼迫,给心灵一个可以小憩的空间。

生活的哲学_《围城》读后感


生活的哲学围城读后感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在此书中,他以幽默的语调揭露了民国时期封建思想与崇洋思想盲目结合所带来的弊端。围城取自书中人物苏文纨所说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我们的生活也就像是一座大围城,人永远也逃不出无形的四堵墙下无尽的压力和束缚。

书中苏文纨把方鸿渐放进了他的城,却将苦苦追寻他的赵辛楣据于城外,但最终反而将自己锁在了曹元朗的城里。这样一层一层的城最终造成了她婚姻的悲剧。当然也有事业的围城,三闾大学里的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压抑着方鸿渐,致使他放弃了那里,离开了这座城,面对的却是一个留存着封建思想的家庭纷争中,让他一步步踏入了爱情的陷阱,走入事业的低谷中,从而导致了一个如此悲凉的结局。

钱钟书先生在这本书中把当代社会的封建,留学生的傲气,事业的争斗以及朋友之间迂腐的恭维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清了当代社会的光明与黑暗。友谊、亲情、学历的重要给与了我们压力,这些压力又转化到激烈的勾心斗角的社会竞争中去。我们不能逾越社会这座大围城,我们只能尽全力,充满自信地去拼搏,并始终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座围城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书中主人公方鸿渐本认为博士头衔毫无实际,可为了恭维丈人和父亲,买了个博士文凭,这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可见当时崇洋媚外,追名逐利的思想有多么迂腐。钱钟书先生就是这样用这种带有幽默而又深含哲理的比喻批判了当时人们扭曲的人性。方鸿渐离家一年,回家的时候远别虽非等于暂死,至少变得陌生,回家只像半生的东西要回锅,要煮一回才会熟。作者巧妙地把每次的归途比作是煮一次回锅饭,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书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如:夜仿佛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了,它给太阳拥抱住,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句把夜写得富有生命力,又能给人一番遐想,真是美极了。又如:天空早起了黑云,漏出疏疏几颗星,风浪像饕餮吞吃的声音,白天的汪洋大海,这时候消化在更广大的昏夜里。看到这些,真是不得不佩服钱钟书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作者在文中鲜明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孤芳自赏的鲍小姐,儒弱玩世的方鸿渐,争风吃醋的苏文纨和唐晓芙,执着顽固的赵辛楣等等,他们在这座围城里争来斗去,这里面充斥着虚荣、丑陋、庸俗,当然也有自信、坚强、执着。书中写道:一个人的缺点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且地位爬高了新标识。其实优点跟缺点一样,如果我们没有爬树的经历,这些潜在的东西就不会被人发现。这样书中的人物自然就冲不进别人的城,也走不出自己的墙。

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一堵城呢?小时候,我们就像一根线牵着的风筝,可以自由地观赏城外的风光,肆无忌惮地做任何事,但始终都有一根线引导着我们,伴我们成长。后来,这根线越变越短,我们开始有了来自学习的压力、父母的压力还有责任的压力。我们的内心被压抑在这四角冰冷的城里。可不管怎样,我们始终都要面对这种人生,面对这里面激烈的竞争,压力的束缚。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这座城里创造异彩,增添一些自己的光亮。

读完《围城》这本书,我的感悟也许就似书中的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了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作者:sophia

老人与海读后感启示与赏析800字


老人与海读后感启示与赏析800字:

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正和一条千磅多重的大鱼奋战着。过去的两个星期,老渔夫圣地亚哥遇到了一条极其强大的马林鱼,与它在海上战斗了五六个昼夜,才最后取得胜利。在老人把马林鱼运回村的途中,鱼的血腥味引来了一群牙齿锋利且又凶猛的鲨鱼。老人为了保护这条马林鱼又跟这些鲨鱼搏斗了好几天。最后,鱼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骨架了,但圣地亚哥老人仍然不放弃,迎难而上,坚强不屈。他屡败屡战,凭着顽强的意志胜利返航,尽管拖回的只是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老人对生活的不懈追求深深打动了我。人生的路从来就不平坦,要达到自己的梦想,总是要经历无数次失败与挫折。我们要有一颗坚韧的心,可以笑对失败,乐对挫折。

我也有梦想,我的梦想是考上心仪的学校。我也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挫折让我暂时消沉,但我会努力向圣地亚哥老渔夫学习,享受迈向理想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享受努力的全过程。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旅程的终点并不是唯一目标,更值得注意的是沿途的风景和我们看风景时的心情!”

我愿我的人生旅程,有坚强乐观相伴,有宽容坦然相随。我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努力,我就可以;我坚强,我能到达。

“一个人并不是天生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却打不败他。”合上书,《老人与海》中的这句话依然在心里回荡。感谢这本书,给了我面对困难的无限勇气。我的心仿佛也踏上了那艘挂着“超越极限”四个大字的渔船,随着它一起驶向未知的大海……

后记:

梦想的路上一路坎坷,失败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你没有勇气去面对并战胜它。每次失意经受挫折时,我总会翻翻《老人与海》这本书,从书中获得勇气。这本书时时刻刻在激励着我不要气馁,努力去做,总会成功的!

感言:

这本书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和面对生活的勇气,也使孩子明白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赏析:

这是一篇写得较好的读后感,读得明白,感得真实,悟得深刻,更可贵的是能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写感想,且语句顺畅,简洁明快,主旨明确。(刘瑛)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哲学与幼童》读后感8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哲学与人生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