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我们在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往往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你在写读后感时都会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我们台湾这些年》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我们台湾这些年》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美丽岛事件: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词:白色恐怖。不解释词义,请大家自己去查。这个词对于台湾的意义,大部分就是指国民党自统治台湾以来对异议分子或嫌疑者的肃清及迫害。台湾人民长期处在这种环境里,有话不敢说,有意见不敢表达。表面上,法律赋予大家有集会结社自由,但解释权完全操纵在国民党手上。

另外,“反攻大陆”让人感觉越来越不现实,所以,官方的意识形态及1949年后国民党带来的外省政治精英的统治正当性及政治权利分配性,也开始不断被挑战。因此,台湾本地的政治精英人物开始成为主要的反对力量。

台湾的族群及“外省人”:

数民族大部分都是住在山上——其实他们本来是住在平地的,但汉人来了之后他们被赶走,只好往山上去。而汉人之间的闽南人与客家人又常械斗,客家人因人口较少处于劣势,也被赶离平地,所以在台湾的客家人到现在为止,还是聚集在半山腰地区为多。

社运的启蒙:

汤英伸固然罪有应得,但另一方面大家在检讨的,是整个畸形扭曲的社会对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漠视与歧视,以及有形无形的莫须有排斥,不给他们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等。

后来汤英伸还是死了,但从这件事以后,社会开始关注山胞问题:社会是否给他们公平的对待,是否一直对他们有种有色眼光,是否尊重过他们的实际需要与诉求。

到现在还很难说,当初杜邦中止投资及后续影响对台湾是好还是坏。但这件事代表了台湾民众环保意识的萌芽,在台湾社会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这件事以后,释放了各种相关的工运、学运、媒体运动等各种社会运动的强大能量。

解严:

戒严时代,社会看似和谐,其实是暗潮汹涌。所以一解了严,就如同压力锅爆开来一样,一时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当时参与各种抗争的分子,从基层的计程车司机、农民、工人、老兵、少数民族,一直到牧师、作家、教授等,社会上不管什么阶层,似乎都不想错过这个机会,压抑已久的各种力量顿时激荡而出,各种反对运动、社会运动突然有了宣泄的窗口。

蒋经国去世:

这些历史的尘埃需要更长的时间沉淀,几代后才可能会对功过有更客观的评价。现在有许多人开口闭口总是“蒋经国在位的时候……”似乎那个年代比现在更好。我想,其实可能是怀念当时经济正在全力发展,人人埋头苦干、同舟共济的充实感吧!现在大家都富了,反而一点共同的目标都没了,有些空虚。

《爱拼才会赢》席卷台湾:

时代造就了流行歌曲,流行歌曲又勾起时代的回忆,让人不禁觉得,没有歌的时代是多么的寂寞。

初中能力分班:

当时不太爱读书,在B段班挺开心的,但又看到父母忧心忡忡,所以心里真是有些矛盾,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回头来看,那些所谓不爱读书的坏小孩,其实都是比较缺少理解和关心的。

“新党”成立:

自从党禁解除后,台湾各种奇奇怪怪的小党纷纷成立,但大多是泡沫。新党的成立并得到支持,有其时代因素。一方面,当时民众看到国民党金权政治泛滥,腐败成风,严重败坏了形象。另一方面,民进党的政治立场常常又过于激进,不利于政局稳定。因此,新党的形象正符合民众的要求,很快成为台湾第三大党。

台湾的“大学三学分”:

只能说,社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不知道该反对些什么,导致愤青们很失落。

“外籍新娘”:

当然不讳言,很多“外籍新娘”愿意嫁来台湾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许多人又说啦,那岂不是一段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吗?因此嗤之以鼻。可是很多人忘了,在过去,台湾人不也希望自己的家人嫁给美国人吗?不也希望对方可以善待我们的家人吗?如今,台湾成了东南亚女性向往的富裕地区,但当她们移入台湾之后,怎么就遇到那么多的问题呢?

卡债风暴:

—虽然消金业务只是银行的一部分业务内容,但卡债的影响造成大量的呆账坏账,出现了风险承担不足或高估的问题,影响市场稳定。并且,虽然卡债只是整体授信的一部分,但对金融系统带来的冲击高于市场所占比重。这是因为,卡债通常集中于部分特定放款机构,只要一家不稳,就可能掀起连锁效应,形成系统性风险。同时,个人信用恶化会冲击民间消费意愿,也拖累了经济成长。

高雄捷运“泰劳”示威,牵出无数弊案直指“陈水扁一家”

外籍劳工承担了台湾最底层的工作,他们是生产者、劳动者、贡献者,同时也是稳定社会的重大力量,因为若没有外劳,可能许多低阶层工作没人去做。尽管这些外劳有许多付出与辛劳,里面有许多人都有大学学历,英文可能也讲得比大多数人好,但许多台湾人在他们面前不免还是会有些莫名的优越感存在,好像自己高人一等。

精品业:

有人说做营业员,尤其是卖精品的,将客人分类是大忌,但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倒有不同的看法。我想,做任何工作都是一样,都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并做最有效率的事,以求得到最大的利益,卖东西自然也是如此。当然,这并不是说对普通客人就不需要礼貌,一个真正优秀的销售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判断出谁会买谁不会。

精品业的摆设一般以简约为主,摆太多种产品,消费者反而会产生认知错乱而不知道要买些什么,致使精品店失去更多做生意的机会。

“环保购物袋”风波:

富人与一般人买名牌的观念是不同的,富人买名牌,是不想花太多时间去挑选,是直接相信名牌的质量而买,对他们来说,买名牌只是方便而已。但对一般人来说,买名牌只不过是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好像有了名牌在身旁,就会吸引众人的目光,所以需要名牌。

后记:

人在船上,常常觉得自己没动;时代感召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却常常浑然不觉。作者:廖信忠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读书笔记500字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读书笔记500字

前些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做《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是的,光看书名就很吸引人,再看内容就更吸引人了。

“天下第一错字”、“驴是有户口的马”、“常说的不会写的字”、“天后不是天後”……这本书里面几乎什么都有。看到第7页时,出现了一个字,这个字是人们认为笔画最多的,共有57笔。他就是:写出来都难,它念作biang(二声),是源于陕西的一种面,看了这个我真是长见识了!

这本书是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书了,它包含了中国汉字的许多汉字,更让我感受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作者写的内容并不会让你感到枯燥无味,而是用许多有趣味的话语和选材让你不由自主地读进去,去体会文字的魅力。有时候,我看到什么好玩的字时,我还会考考妈妈,看她能不能说出来,然后再告诉他,这个字念什么,我们就会一起恍然大悟,一起学习了关于这个字知识。这本书里面有时还会出现对繁体字或者甲骨文的描述,这就需要自己去查一查了。

一天,我看到一页里面讲这种字,如“”,你看它们多有特点啊,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妈妈叫我吃饭我也没听见,直到她走到跟前来叫我,看到我津津有味地研究,妈妈说,“又在看这本书啦?”,我看了一眼页码,已经不知不觉看到了第一百多页了。

《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东西,比如说用错了词语的意思,生僻字的笔画错误,最关键的还有汉字怎么来的,为什么是这样写的,背后很多很多有趣的故事,等等,我爱上了这本书。

《论语》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论语》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自殷墟甲骨文时代,已逾三千余年。古代文字形体流变,字义辗转引申,有些字已经失去了原来造字之初或所处时代的意思。后世若不详加考察,则难免望字生义,造成误会。

自诸子百家时代,也有两千多年了。古代典籍承载着上古时代的文化思想,但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且历经千年流传变化,若不能置身于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语境,则难免会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

我辈生于此世,能接触到重见天日的甲骨文,又能从世界上不同文化的角度通过对比来诠释这些古代典籍,实在是很幸运。

何以为之?乐之而已。

从今天开始,我会陆续写一些古代典籍的读书心得。第一篇先从?论语?开始吧。

论语读书笔记:

《学而篇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第一次看到它是上初一时,好像语文课的第一篇就是。老师说习字是复习的意思。心想:“学了再复习,没事就复习,反复复习,什么玩意!这孔子不是老学究是什么?怪不得有那么多人要拿他说事呢!”

许慎?说文解字?:“習,数飞也。从羽从白。”许慎生活在东汉,当然没有见过甲骨文,我们比他幸运。习字上面的两个羽当无异议,为雏鸟反复振翅之意。下面的部首甲骨文不是白,是一个口或者口中一点。有人说是鸟巢,有说是日字。我认为是指示,表示雏鸟站在某一物体上扇动翅膀,准备飞翔。

再来看学字,上图中的两个字左右通用。爻者,卦筹也。先民用此演绎的理论,是为《易》。下面是秃宝盖,住宅之义。后来篆书又在下面流变加一子字。可见学字的本义是儿童在室内学习卦筹的意思。

另外,爻字为声旁的字不多,教字是一个。按形声字造字原则,上古学字发音当更接近xiao,而非xue。

字的本义并不代表引申之义,具体要结合所处的时代和语境才能辨识。先秦典籍中有关习字的用法,特别是学字和习字对用的有?礼记?和?吕氏春秋?。

?礼记?月令?:“季夏三月,鹰乃学习。”这恐怕是学习这个词的首创。不管怎样,雏鹰要飞翔,总是要离开巢穴,练习翅膀的扇动来对抗地心引力的。

?吕氏春秋?造父?:“造父始习于大豆,蠭门始习于甘蝇......凡人亦必有所习其心,然后能听说。不习其心,习之于学问;不学而能听说者,古无有也。”大豆是驾车的高手,甘蝇善射。这两项技艺也是春秋时期“六艺”的两项,叫御和射。驾车和射箭这些技艺,都是必须要练习才能学会的。此其一。

省略号后面的意思我翻译成:“人必须修炼心性,使他的心做到不偏不倚,才能正确听取意见。不习心,起码也要学一些道理,然后加以练习掌握。既不习心,也不实践,又不学道理,这样还能正确听取意见的,从来没有这样的人。”从习心到习学问再到学,佐证了学和习的关系。此其二。

可见,习字在孔子时代和学字对用的时候,是练习,实践的意思。

这句话就翻译成:“从老师那儿学会了一个道理,回来后有时候去实践验证一下,不是很快乐吗?”

是啊!老师课堂上说凹面镜可以把光聚焦产生热量。回家之后,马上找了个放大镜到处照,照蚂蚁,照自己的肉,照树叶,直到把树叶点着,好玩!

老师还说,两个不同重量的大铁球从高空抛下来的话,一定是重的那个先落地,真的吗?我就试试吧。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通常的翻译是: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我,不是很高兴吗?从字面意思上看,挺好的啊,没什么毛病。孔夫子也不总是学究一枚呀,也有接地气的时候。有老朋友来了,当然很高兴,说不定“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再整二两老酒暖暖肚也未可知呢!

但如果仔细体会夫子的为人,如果知道朋字在孔子所处时代的用法,如果能把这三句话当作一个整体来看,这样理解就有些简单了。

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呢?《论语·述而》有:“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问子路,你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子路没敢说,或者不会说,反正是没说。夫子一听着急了:“你怎么不说呀!你就说,他一来劲就疯狂干活,太疯狂了忘记了吃饭,太快乐了忘记了忧愁,结果连自己都快老了还不知道这样个人!”

哈哈,他也有要证明自己的时候啊!这样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人专门把老朋友来家了这样的琐事说一说,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是想说他好客,或者他重感情,还是什么呢?

我想他在说别的什么事。

《礼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礼记》是几乎与孔子同时代的作品。有朋自远方来:有同学从远方来到我家。同学,那就跟普通的朋友不一样了---——学的东西都是一个老师教的。

把这三句话连成一体来看,就可以这样翻译了:有同学从远方来到我家,我正在实践老师教我的道理,并且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我把这些成果分享给他,我们一起探讨,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通常的翻译是:人家不理解自己的想法,自己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行为举止吗?这样翻译当然也没毛病。

但如果把这一段话当做一个整体,就有意思了:同学看了我的研究成果,他不理解或者否定了我的成果,但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行为举止吗?

如果我的研究还得出了和老师教不一致的成果,那么,同学们就更有理由质疑了。伽利略扔铁球是为了验证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两人所处时代相差几乎m.i1766.com两千年。假如亚里士多德是伽利略的老师,同学们会怎么说呢:你的两个球是不是同时仍的?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人指使吗?等等等等。

但如果仅限于学术探讨,即使双方有不同的意见,也不会因此而破坏关系,伤害感情。所以在?论语·子路?里孔子说了几乎相同意思的话:“君子和而不同。”

读到此,孔子的形象呼之欲出:老师教了学问,他回来之后兴冲冲地实践,验证,获得了一个研究成果,就高兴得不行不行的。同门师兄弟来了,他赶紧告诉同学他的研究成果,这简直爽爆了!两个人一起探讨,甚至争辩得脸红脖子粗。虽然没有达成共识,但大家都不生气,各自保留各自的观点,这才是君子的行为举止啊!

这才是那个率真好玩的孔子吧!作者:相逢只若初见

《看见》读书笔记2000字及心得感悟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2000字及心得感悟

刚读《看见》,是完成任务的心态,一开始对柴静不熟,以为大主持人写的东西会很难懂,只是从老妈那儿得知她是“公知女神”、是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慢吞吞地从序言开始,想着白纸黑字来一遍就已经是阅读了、然后回味一下就叫读后感了。

其间,老妈插话“我挺喜欢柴静的,她做的东西别具一格,属于新闻界的一股清流……”

慢慢地开始对《看见》所记录的前面几个事件印象深刻起来,读着读着我跟着每个事件的人与事,难受、感动、沉重……每个大事件都让我心里久久难以平静,我被震撼了。佩服柴静,能用这样强大的内心进行记录,以此自传性的叙述,对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心理刻画,生动地还原了这十年间的亲身经历、从初出茅庐、无工作经验到明白作为记者的意义,从看见到用心感受讲出所见所想的成长道路上的酸甜苦辣。突然很想跟着她的心路历程而成长,虽然和她的距离很大很大,但还是很希望。

柴静说:“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于是她试着尽可能诚实的写下这不断犯,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复的事实和因果——她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影响的人。就因为她的积极寻找,尽力发掘,才让许多事情的真相以及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一次次地真实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刚进台里,她按原来的花里胡哨的文艺路子走不来,便褪去了那一身洋洋洒洒,重新包装。起初,还令人为她着急,就像一位握着不稳方向盘的司机,回不到正轨上,陈虻的话“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让她明了做新闻也必须有常人之心,解常人之情,做出来的节目才会有人情味儿,才会与人产生共鸣。她妹妹说“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了记者,就没有不去的权利”。让她更深刻地意识到,记者的身上担负了责任,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记者需要一种刨根问底挖掘真相的精神,她感悟了,她也是这么做的。

在第二章中,她记录非典时期的一句话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很特别,耐人寻味。敬佩非典时在前线用生命相搏,坚守原地默默奉献的医生们。佩服柴静的勇气,在危难的时候不顾安危,奋勇当先。她说“我不明白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了,一个声音告诉我,务必明白”。

“女记者也能干好”,柴静用自己调查外贸诈骗公司官员洗钱等一系列经历证实,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刚性,善良的人一旦下定决心看真相,读书笔记就会在调查中不断深挖,绝不会退步。谈到了对吸毒,同性恋者被误判的“犯人”这些常被选择忽视的群体,这一些听起来很边缘,实际上跟我们的生活很贴近,他们跟普通人一样,努力地生存,他们不需要怜悯,只想得到平等的对待。

柴静认为,真实的力量才是重要的,采访不一定要刻意追求什么,如果在采访中过于渲染情绪,会给人矫揉造作之感。在灾难的报道中,柴静真正用心和采访对象接触,真实的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生活,人性自然会从片子里流淌出来。有时候也要做一个甘居寻常的人,报道北京奥运,她走着和其他媒体相反的路子,她把目光投向了哪些不起眼甚至失败的运动员,她坚持着她自己关于新闻人的价值和信念。

通过柴静讲述着十年以来的成长和转变,我也学会逐渐认清自己身上的弱点,学会感受别人。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起那些不幸的人来,像是他们的梦一样。我要学会珍惜,学会用心看待事情,懂得实事求是,评论事情要客观,站在对方角度理解和宽容对方。作者:陈梓晖

京瓷哲学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京瓷哲学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1、最近读了稻盛和夫的《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很少有人会如此耐心、接地气地将自己的经营智慧说得面面俱到。如何为人,如何经营,如何管理,甚至如何处理不良资产,这位可爱的老头都事无巨细地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印象最深的是对于产品定价和不良资产处理,当京瓷还是一家几十人的小型公司时,稻盛就比同行看得长远。

关于产品定价,稻盛和夫一早就意识到,不能按照传统的成本乘以利润率的方式来设定价格。稻盛在书中提到,传统制造业的利润率大约在20%,如果按照这个思维,很难再有突破的空间。很多公司会通过压缩利润率来换取订单,给公司带来很大的生产压力,甚至会亏本经营。

这让我想起最近学习的薛兆丰经济学,薛老师也提到产品的价格不应是通过成本和利润率的换算得出,而是由供需决定最终的生产要素价格。稻盛甚至更直观地认为,产品定价应是消费者能承受的最高价格。稻盛在每一次产品定价中都会亲力亲为,结合市场行情等多方面因素,探索那条金线。

2、京瓷在创立初期,因为公司规模小,没有知名度,常规产品的生产订单都会被大企业接走,京瓷能拿到的订单都是比较复杂疑难的产品生产,有的甚至是还没有人开发出的新产品。为了让公司生存下来,稻盛会接下公司员工看来肯定无法完成的订单,并且承诺会准时完成任务。

然而,经过公司研发部门没日没夜的努力,他们总能按时完成任务。所以,稻盛倔强地认为,他没有“撒谎”。如何在降低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又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制造出精美的产品,京瓷的作风是研发新材质、新技术。我理解的是,当同行还在同一个纬度上考虑如何降低成本的时候,京瓷会从改变维度的方式上直接颠覆传统模式。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令人赞叹。

3、在处理不良资产上,稻盛从一开始就果断地砍掉不良资产,这种思维让京瓷在往后的金融危机中成功豁免。在当时的日本,制造业需要缴纳将近50%的税,税务的繁重,企业家身上的压力相当沉重。当时的税务官员上门调查,对于多做出来的产品模具都会计入公司资产。

模具再被用上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扔掉又可惜,一开始京瓷会留出专门的仓库来存放这些模具,税务官都会毫不犹豫的将这些财产计入应纳税的企业资产中,稻盛多次上前解释,这些磨具不能算作公司财产,因为,他们卖不出去。但是,税务官问,那为什么要存放在这里?稻盛说,以后可能会用到。税务官苛刻地说,证明还是可以卖。

几次周旋之后,考虑到这些模具一方面要多纳税,一方面要占用仓库,稻盛痛下决心,不良资产一个不留。也正是这种严谨的态度,在经融危机时期,很多企业因为不良资产处理不当,当初认为值钱的东西,实际根本无法变现,贷款还不上,资金链断裂,直至走向破产。京瓷的做法,从一开始就预防了将来可能遇到的风险,让人佩服。

4、之前读过稻盛的《干法》、《活法》,这本《京瓷哲学:人生与经营的原点》更加全面地叙述了稻盛的经营哲学。稻盛像一个老师傅,手把手地教你如何经营。

读完全书之后,笔者发现,国内很多企业都在借鉴稻盛的经营哲学。比如阿里巴巴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对员工底层价值观的关注。据说,阿里巴巴招录高管时,马云仍然会亲自参加面试,他关注的是应聘者在价值观上认不认同阿里的文化。罗振宇的得到,每次召开员工例会都会在平台上直播,让公司管理实现透明化。这些作法,也是京瓷在经营管理中一贯的作风。

5、这本书由笔者很尊敬的一位当事人推荐阅读,该企业家在经营公司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稻盛和夫的理念,近期遇到运营瓶颈,他果断地调整公司人员架构,亲自带着员工到原材料市场采购,排查企业运营中的痛点,试图扭转局面。

我想,管理好个人或者说一个家庭,与管理好一个企业的智慧是相通的。底层价值观很重要,比如正直、善良。还要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要有一些预判和准备,比如职业上可能遇到的瓶颈或者困境,可以通过多元方式将其化解,不要为了急于求成而走捷径。我总有一个观点,很多事情没有捷径,真正的肌肉是通过每天坚持不懈的锻炼积累的,而不是打一针就能拥有确保终身的power。

稻盛和夫提到的在擂台中心发力,运用到生活中也一样,这也是抗风险的一种长远考虑,不要等自己被逼退到边缘的时候再发力,想扭转局势已经很难了。

以上是我在工作之余,脑子里一直回荡的关于京瓷哲学的脆片式内容。这本书中的智慧远不止这些。我会再次阅读再次分享,相信下回会有更好的体会。

相信《《我们台湾这些年》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