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看见》读书笔记2000字及心得感悟。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在你看完那些中外经典名著后有没有收获一些人生哲理?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看见》读书笔记2000字及心得感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2000字及心得感悟

刚读《看见》,是完成任务的心态,一开始对柴静不熟,以为大主持人写的东西会很难懂,只是从老妈那儿得知她是“公知女神”、是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慢吞吞地从序言开始,想着白纸黑字来一遍就已经是阅读了、然后回味一下就叫读后感了。

其间,老妈插话“我挺喜欢柴静的,她做的东西别具一格,属于新闻界的一股清流……”

慢慢地开始对《看见》所记录的前面几个事件印象深刻起来,读着读着我跟着每个事件的人与事,难受、感动、沉重……每个大事件都让我心里久久难以平静,我被震撼了。佩服柴静,能用这样强大的内心进行记录,以此自传性的叙述,对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心理刻画,生动地还原了这十年间的亲身经历、从初出茅庐、无工作经验到明白作为记者的意义,从看见到用心感受讲出所见所想的成长道路上的酸甜苦辣。突然很想跟着她的心路历程而成长,虽然和她的距离很大很大,但还是很希望。

柴静说:“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于是她试着尽可能诚实的写下这不断犯,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复的事实和因果——她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影响的人。就因为她的积极寻找,尽力发掘,才让许多事情的真相以及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一次次地真实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刚进台里,她按原来的花里胡哨的文艺路子走不来,便褪去了那一身洋洋洒洒,重新包装。起初,还令人为她着急,就像一位握着不稳方向盘的司机,回不到正轨上,陈虻的话“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让她明了做新闻也必须有常人之心,解常人之情,做出来的节目才会有人情味儿,才会与人产生共鸣。她妹妹说“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了记者,就没有不去的权利”。让她更深刻地意识到,记者的身上担负了责任,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记者需要一种刨根问底挖掘真相的精神,她感悟了,她也是这么做的。

在第二章中,她记录非典时期的一句话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很特别,耐人寻味。敬佩非典时在前线用生命相搏,坚守原地默默奉献的医生们。佩服柴静的勇气,在危难的时候不顾安危,奋勇当先。她说“我不明白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了,一个声音告诉我,务必明白”。

“女记者也能干好”,柴静用自己调查外贸诈骗公司官员洗钱等一系列经历证实,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刚性,善良的人一旦下定决心看真相,读书笔记就会在调查中不断深挖,绝不会退步。谈到了对吸毒,同性恋者被误判的“犯人”这些常被选择忽视的群体,这一些听起来很边缘,实际上跟我们的生活很贴近,他们跟普通人一样,努力地生存,他们不需要怜悯,只想得到平等的对待。

柴静认为,真实的力量才是重要的,采访不一定要刻意追求什么,如果在采访中过于渲染情绪,会给人矫揉造作之感。在灾难的报道中,柴静真正用心和采访对象接触,真实的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生活,人性自然会从片子里流淌出来。有时候也要做一个甘居寻常的人,报道北京奥运,她走着和其他媒体相反的路子,她把目光投向了哪些不起眼甚至失败的运动员,她坚持着她自己关于新闻人的价值和信念。

通过柴静讲述着十年以来的成长和转变,我也学会逐渐认清自己身上的弱点,学会感受别人。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起那些不幸的人来,像是他们的梦一样。我要学会珍惜,学会用心看待事情,懂得实事求是,评论事情要客观,站在对方角度理解和宽容对方。作者:陈梓晖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活着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活着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今天立冬了,气温也着实降了下来,一阵阵的冷风吹着,这感觉竟然还不错,所以我打算无论周六刮风下雨都要去西湖边转转,也算了了我对杭州的初心!

昨天晚上读完了余华的《活着》,其实感触并没有多么深,难过也没有那么浓厚,甚至于难过持续的时间都没有过夜......

书中的福贵让我想起了刘五十、沈四、张二、李玉。这些都是我们村里的人。从生下来到高中毕业,我都生活在那个村子里,前几年传闻要拆,可直到现在仍未有所行动,扬言要住到拆的那一天的我的爷爷奶奶,前几天也终于搬到了城里,那村子现在应该是一座空城了。

此刻,我的脑子里走马灯似的不断闪现着过去和现在村子的模样,一个热闹一个孤清,嘿嘿,想想那个时候我是真讨厌那个地方呀!地主少爷逛窑子赌博输了家产,爹娘去世,女儿变哑,儿子死了,女儿结婚,女儿死了,老婆死了,女婿死了,孙子死了,最后和一头老黄牛相伴度日.....这是《活着》讲的故事。

刘五十年纪轻轻没有本事,娶了老婆游手好闲,不是打麻将就是出去浪,抽个空还要当着村里人的面狠揍老婆一顿,后来老婆死了,留下三个儿子没人管,一个两个三个先是做了梁上君子,后来又成了瘾君子,监狱进进出出只当是家常便饭。

后来刘五十怎么样了呢?因为吸毒身体瘦弱的不成样子,中风后坐着村里给发的轮椅,拿着国家发的补助,经常摇摇晃晃的在小卖铺外面喊着“木烟,木烟,厚大三“(买烟,买烟,红塔山)........

沈四算是村里进城早的那一批人,是个包工头,那个时候赶时髦在外面找了个小三,老不着家,两个儿子扔给老婆,地里的活也扔给老婆,老婆知道他在外风流,吵过,闹过!

“有个啥用么,就可怜了我的娃呀”。

后来沈四和老婆离婚了,老二跟了妈走,老大死了,怎么死的,抽大烟抽多了死了(吸毒),个头跟我一般高,干干瘦瘦的,小的时候我们还一起跳过皮筋(那个时候村里所有的孩子都会一起跳皮筋,无论男的女的,玩的可开心了)......

张二可是个老实人,真真是苦了一辈子!工地上干完活,回家还得紧着地里的活干,话是真的少,就这么唯唯诺诺的一个人,娶的老婆那叫一个漂亮,年轻时候绝对堪比关之琳,现在虽然50多岁了但美人的影子多多少少还能看的出来。

沈二年轻时老婆跟村里一个有钱的人勾勾搭搭,他忍着去挣钱;大儿子不听话吸毒偷电缆,进了监狱被判了10年,儿媳妇跑了,留个孙子不到一岁,

现在他都五十多岁了,苦了大半辈子了,这大儿子又快出来了。

李玉跟我家好像还有点亲戚关系,跟我爷爷是一个辈分的,李玉有个儿子特别爱喝酒,大家都骂他”酒傻子“,酒傻子因为喝酒和老婆离了婚,那个脑子有点迟钝的儿子留给了酒傻子,酒傻子又把儿子留给了他老子李玉,酒傻子的儿子比我高一年级,其实他也不算什么迟钝,顶多就是神经大条罢了,大概没有学坏也是这个原因吧,听说后来好像去学了门手艺,好在能养活自己。

去年听我爷爷说那酒傻子死了,怎么死的?酒喝多了,死在家里几天了才被人发现,之后就埋了,想来那酒傻子也才四十多吧,李玉也是白发人送了黑发人,唯一的儿子,能怎么办呢?

见过太多太多了,呵呵,自己家的我都不知如何下手。我曾不止一次的想象过这些人是怎么活着的,甚至就那样直挺挺的躺在床上想象自己就是他们,然后以他们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究竟要怎么活着,为什么而活着,得出答案了吗?也有也没有。

他们都受尽了折磨,有的自作孽,有的被迫接受,能怎么办呢?

刘五十作死成那个样子,还他妈领着国家的补助一天一包红塔山的抽。沈四老婆离了,儿子死了,小情人也不理他了,仍然一天天的把头发梳的一丝不苟的去城里蹦迪。还没养成年的孙子,即将出狱的儿子,张二要怎么办呢,半截身体要入黄土了,还能怎么活呢。

李玉本来就不大看得上那个酒傻子儿子,可儿子就那样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死了,午夜梦回的时候,李玉会梦到他那个酒傻子儿子红着脸眯懵着眼笑嘻嘻的叫他一声“爹”么?

所以《活着》对我有何意义呢?小的时候看改编的电视剧,因为福贵的悲惨遭遇我难过的哭过鼻子,可现在再读这本书,我竟然有点麻木,我竟然有点麻木,福贵这样的人太多了,这世间太多悲惨了,无论是人为的,还是天降的,能怎么办呢,在找不到任何一个理由活着,也找不到任何一个理由不活着的时候,能怎么办呢,不如就先这样吧,就麻木一点,就麻木一点的暂且这样活着!

反正周六我是一定要去西湖边的,要去吃碗混沌,嘻嘻!作者:随风

《莎士比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莎士比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在这本书里,莎士比亚不是一个文学符号,他是一个我们身边可以接触到的凡夫俗子。我们可以认识一个鲜活的莎士比亚,他是那个特定时代里一个戏剧作者的普遍状态,让我们知道“莎翁”对“莎剧”是有所有权的,这个概念贯穿整本书。

首先,书中特别指出,莎剧是演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在我们看到的文字之前,他们早就在很多剧场里经受过千锤百炼,并且明显带有集体创作和演员的临场发挥。我们看到的莎士比亚文学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泛,已经超越了莎士比亚这个人物的阶层,所以后世的人会认为不是莎士比亚这样的地位的人能写出来的。但在他的年代,他的剧本都是不折不扣的创作,是真正的大众艺术。

就如同红楼梦有红学,莎士比亚文集也有莎学,莎学最热门的话题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到底都是不是他写的,这也是本书要揭晓的答案。倒莎派的观点是,莎士比亚是一个草根,他不可能写出宫廷里的生活,并且都那么的详尽,他们还给莎士比亚配上一些代笔的人,出名的比如有伊丽莎白女王。以下介绍本书内容。

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1564年,他的父亲是个手工作坊的老板。生意好了之后,父亲就积极往政治生活发展,但也正因为如此,家里的经济又出现了问题。直到莎士比亚自己走红了,家里的经济才开始好转。莎士比亚虽然是普通人家的小孩(不是贵族),但也读过一些拉丁语写的书,这也让他能在拉丁文的著作里获取灵感。莎士比亚的炒房也是出了名的,他会购买凶宅当做粮食仓库,能从中间大赚一笔,他还喜欢一些风险低的投资,再加上剧场收入,他也是名利双收的大乡绅了。在书里面,莎士比亚还经常吵架,催债,维权打官司,虽然没有文案记录,但是从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出他也具备了市井人物的狡黠。

莎士比亚的情感话题一直也是后世人的喜爱,特别还专门为他拍摄了一部《莎温情史》,但作者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更真实的莎士比亚,他在17岁的时候很可能脚踏两只船,表面上与女孩A结婚,实际又暗恋着女孩B。正牌的太太叫做安妮·海瑟薇,与好莱坞大明星同名,年纪也大了莎士比亚8岁。虽然夫妻在生活上过得不错,一起操持家务,一同理财,但是情感明显是有问题的,因为能找到大量莎士比亚写给别的女人的情书。最后莎士比亚遗嘱里只留给这个太太一张床。但是作者又给了翻案的结论,他认为遗嘱归遗嘱,根据法律这位太太一分钱也不会少,这份遗嘱属于莎士比亚典型的贫嘴。

要理解莎士比亚的作品,不能以现在的思维去想当然的认为当时的剧院和现在一样是正规的入场,收门票,安静的坐下再看戏的。当时基本都是公演,舞台上的表演也是真刀真枪的,可能一个不走心就演变成的真人格斗,当然场下也不会劝架而是起哄或者嘲笑。观众也不是社会地位高的人,基本都带着啤酒,吃着花生米,还有可能直接和台上演员飙戏。当时的统治者也非常担心这样的戏剧会对国家凝聚力产生不好的影响,这点我们现代中国人比较容易理解,相当于所有的剧本都没有过审核。但是莎士比亚是聪明人,他还是比较克制的。莎士比亚为剧团写剧本,剧本是属于剧团的,再加上演员有适当的砍戏,事实上真正的原稿已经大打折扣了。之后由于莎士比亚出名,枪手又发现了商机,会一边看戏,一边抄下内容发表。所以市场上混杂着各种版本的同一部剧本。最终莎士比亚和他的团队也忍无可忍,以他自己的名义正式出版了一些剧本,当然这个时候又专门给这些剧本加了一些高雅的内容。最后给我们现在人看到的莎士比亚选集,会给人一种受到高等教育,无所不知的莎士比亚形象。

莎士比亚还有一个贡献,就是给英语文学带来的活力。他就是英语最重要的推广人和奠基人。在他那个年代,英语没有被大家广泛认可,当时主流都使用拉丁语,所以世界上的人也觉得学英语没必要,直到莎士比亚的出现。我们现在用的英语里,公认有1500~2000个是莎士比亚创造的,这些词语通过文学传播,快速的到达了世界各地。

再来说说为啥莎士比亚有了这样的地位,在16世纪肯定不会只有莎士比亚一个剧作家,可当时剧作家总是有着高学历,也不愿意来到群众中,更愿意服务上层。他们的文学很容易被底层人民抛弃,就好比新闻联播的内容不可能在老百姓之间转发500次的,能高速分享的一定是八卦新闻。

最后作者讲到了莎士比亚笔下的灵魂人物,他没有选择知名度最高的哈姆雷特,他选择了在几部作品中都出现的福斯塔夫,他是一个不容易评价的人,他作为一个没有美德的弄臣,为何在文学上表现的那么可爱。作者就认为,他身上堕落的人性,无赖又机智的性格掺杂在一起,和当时文艺复兴倡导的思想解放恰好一脉相承。

总结,莎士比亚的身份是能接触到当时的经典拉丁文学的,他的戏剧一开始是演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他给英语在现代世界做出来很大的贡献。以下是我瞎扯,如果看官感到不适,不接受职责。我认为莎士比亚在当时可能就是郭德纲先生,从市民中走出来,加上台上的随机应变,慢慢的给一部剧本完善,他也是这个时代,这门表演艺术上最杰出的代表,可以想象,400年后的人再来看今天的郭德纲肯定也会给他包装的我们现代人都看不懂。作者:托马斯熊

《活着》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活着》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昨晚一口气看完了(为什么说一口气看完,因为没有具体分章节的我就会一次性看下去,可能怕看的太断太乱吧...)这本《活着》,看完了快十点,心情沉重,莫名难受,睡的迟。可能看书的奇妙就在你看完的词汇、句子、章节乃至对整本书的理解之后,推翻了那种理解,或者说也不是推翻,像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可能让你理解的更清晰直观,也可能更模棱两可。

书末几页是一些摘录,评价和赞誉。其实我看完也有这其中的一些感受和想说的,又说不定点上,看了看这些各大摘录,心情好些没那么堵了,因为准确的写出了一些我想说,水平达不到说不出来的词话,这好像找到一些共鸣。

我说不出它是怎样讲述一个惨淡的活着的人生经历,只是觉得书名活着这两个字恰到好处。我也说不出专业的话去概括去赏析这关键词的意义,遂拿别人的话来一说:象征,用死亡象征活着。我也记不清很多历史文化背景,那些只在历史课上了解的最多,简单搜索了一下,哦,大背景是:国民党统治后期,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而在一个特定的也特殊的社会大背景下,这个活着就不仅仅是活着了,除此以外的可能还有死亡,命运,人的意志。

一个地主家的少爷福贵吃喝嫖赌,最后把家中一百多亩地也输给别人了,穷困潦倒之时父亲死了后又母亲生疾,前去求医;半路被抓当壮丁;再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时母亲已经过世,妻子苦着带大了儿女,女儿却不幸聋哑了。而悲惨生活才真正开始降临。妻子家珍因患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儿子有庆因血型与县长夫人相同为救她被抽血而死;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二喜结婚后刚生了一儿子,凤霞却大出血死了;不久家珍也死了;再后,二喜在工地被水泥板夹死;凤霞的儿子取名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最后只剩一个老头和一头牛,活着。

一次次好像很戏剧性的死亡,又很偶然的死亡,可在时代背景下,它发生又是那么的合理和凄凉。

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似乎在看的时候在大脑中能看见那些个场景,动荡,凄惨,挣脱不开那种命运的无奈。不煽情,只是叙述,甚至不知道站在什么角度去描述的,结果却让人震撼和悲痛。

家人一个个死去,希望一点点破灭。支撑福贵活下去的是什么?可能是信念,是一种意志罢了。可活着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还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事物m.i1766.com而活着?福贵属于后者吧,因为他没有什么了,所有的都离他而去了。他是怎样活下来的,是怎样承受这种一次次猝不及防的失去,又是怎样的继续活下去,或者不久,他也死去了。

所有人都死了,福贵奇迹般的还活着。

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什么。

好像又说的虚设了。可精神、信念、希望、意志这些东西,本就是虚的,它们寄生在人身上,才造就的很多种可能。

文章最后福贵在田地边上和老牛说的话,更像是活着的一种延续。老牛有很多个名字吧,凤霞,有庆,二喜,家珍,苦根,福贵。。。

或许,

死已经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作者:安琪

《简化》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简化》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2000字:

这是《六顶思考帽》的作者爱德华.德波诺的另外一部作品,和《六顶思考帽》一样是一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可操性极强的一本书。这本书同样关注的是创造性的领域。作者核心观点,无论是在设计产品活或者流程的时候,都应将“简化”作为重要价值取向放在首要位置,并且成为设计过程中的一种习惯思维。正如开篇提到的“简单易于应用,但难以设计。所以需要一些创造力。”

首先为什么要简化呢?

简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需要建立一些常规化的认知,来简化每次行动前判断的复杂过程。德博诺提出,大脑是一个自组织的信息系统,允许通入的信息自行组织为常规模式,这些模式构成了个人的认知基础,思考的真正目的是摒弃思考。

此外,德博诺认为,思考的主要功用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改善我们现有的工作对象并发现新的工作对象(创造价值)。我们所犯的思考的大多数错误根本不是逻辑错误,而是认知错误,也就是常规的认知出现偏差,因为常规认知是“第一性原理”。因而简化的实质是,从纷繁的枝叶回归到最基础的主干上。

简化有什么好处呢?

简化可以让生活和行事变的更简单和轻松。无论是机器设备的一键式启动还是政府部门的一站式服务等都减少了操作的复杂性,让生活变得更轻松。

此外简化的系统更易于建立,易于监控和易于维护。因为将事物分解成较小的单位,分散化和模块化设计都是实现简化的做法。简化同样能带来时间,金钱和精力的节省。

简化更是一种美学,无论是在艺术还是建筑和服装领域,简约也越来越受欢迎。人们也更重视简单的生活方式。

这一切都说明,简化在我们日常中越来越重要。

但是事物不可能朝着简化的方向自然演变。事实上,产品都是越来越复杂,而不是越来越简单。因为人们总是在目前的系统上添加更多的功能和特性,而不是重新开始设计。

此外在产品流程设计的时候,人们往往满足于找到的第一种方案,而不是继续寻找更简单的方案。追求卓越并不是人的天性。

所以德博诺认为,简化的首要规则是,你必须想让事情简化。

很多时候,有许多人是故意把事情弄的复杂,一方面是他们缺乏简化的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设置复杂的路径和高深的门槛限制其他人进入,从而显示自己的智力或者地位,获得一种优越。

德博诺指出一种现象,有很多作者之所以将书写的难懂,也正是出于这种目的。简单的道理写上复杂的内容,无论是批评家还是学术界却都奉为珍宝,因为他们以读懂而优越,从而普通大众都以为能读懂就是优越,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书不怎么样好读,却依旧被无数人追捧的逻辑。而马丁路德当时将圣经的内容翻译成德语,而不是用拉丁文的目的,就是要突破这种门槛,让普通人都能读懂圣经。

为此德博诺提出了简化的一个系统性建议:

一,回顾历史。事物之所以存在,不过是因为他们一直存在,但是他们过去也许有存在的理由,该理由可能很早以前就已经失效了。

二,剥除,修理,削减,瘦身等。没有理由继续存在的东西,应该毫不犹豫的去之而后快。

三,倾听建议。找到“懒人”,让他们给出简化的建议

四,组合。将不同的功能和操作组合起来。

五,提取概念。简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回到系统和产品设计的最初的概念和目的。

六,关注主干,采取措施应对例外。重要的大多数才是关注的重点,为了极少数的例外考虑,将会使产品和流程复杂。但是涉及到安全的如飞机的设计还有法律的编写例外,考虑到所有的例外非常重要。

七,重组,对现有模式的梳理和改变

八,重新开始,全新的设计。

九,分成模块和较小的单位

十,激发性切除,尝试去掉某个冗余,如果系统仍能正常运转,然后可以果断去除

十一,能量转移,将事情模块化和分散化

十二,阶梯方法,持续改善,积小流成大河

十三,韵味方法,彻底改变基础认知

这些是一套循序渐进的方法,按照这个方法大部分的内容都可以进一步简化。方法很简单,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简化的意识和决心,因为简化的过程并不是容易的,它会引起系统的调整,尤其是对既得利益者的损害,让简化无法执行下去。

因此德博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建立一个简化中心,一个公司应该设立负责简化的部门。在他们的推动下,简化才能更有效的执行下去。

当然,对于个人而言,自己就是自己的简化中心。面对复杂的生活,如果想要过简单的生活,也可以参照上面的一套方法来简化。作者:哈皮波

喜欢《《看见》读书笔记2000字及心得感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