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水千丞《小白杨》读书笔记感悟及内容简介。

苏轼曾说过:“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我们在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往往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你看过几本中外经典名著呢?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水千丞《小白杨》读书笔记感悟及内容简介”,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水千丞《小白杨》读书笔记感悟及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身为吃喝嫖赌样样皆通的二世祖,白新羽终于被家人踹去军队回炉再造!先不说有如世界末日般的艰苦操练,理应受托要好好照顾他的俞风城,为什么摆明了对他的屁股有兴趣啊!?白新羽下定决心──他一定要离开这里!训练打混、得过且过,对于这扶不起的阿斗样的白少爷,全连队上下的印象差到不能再差。俞风城原是想方设法要将他逼退,可为何目光开始无法从他身上移开……

读书笔记感悟:

俞风城出身军人世家,从小就接受正统军事化训练的他对力量、血性有着绝对的崇拜,因此,他自小就对雪豹大队的小舅霍乔充满崇敬与服从,长此以往模糊了他对亲情和爱情的感情界限。而白新羽起初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泡妞、轰趴、懦弱胆小又害怕吃苦,部队生活只是他被迫接受改造的一个途径。然而两人的矛盾碰撞,不仅让小白有了新的人生方向,也让彼此在磕磕绊绊中收获了得来不易的爱情。人的潜力是无穷的,而时间对人的改造虽潜移默化,却是最为致命。

新兵班的小白是个浑水摸鱼、得过且过的二世祖,在发现撒泼打诨都无法让自己得愿以偿地回家之后,他默默接受了“被抛弃”的事实。日常严苛的高压训练让小白饱受身体折磨,俞的种种打击和性骚扰也深深困扰着他。由于自身底子差,平时训练又不上心,考核后被分配到炊事班喂猪的事实让小白深受打击。受不过战友的冷嘲热讽,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不仅逐渐改变了偷懒的侥幸心理,还偶遇良师了发掘潜能,射击赛场上的锋芒初露让他找到了一丝与以往不同的骄傲。

之后回归连队,小白为了赶超目标付出了巨大艰辛,流血流汗都咬牙坚持,不喊苦不叫累,他开始有了想和先进比高低、想去选拔见世面的想法。意外获得雪豹大队参选资格后,小白给自己设立了行动标杆并坚持到了最后一秒,突飞猛进的表现让人瞠目结舌,正式成员名单的公布也有力回应了之前的种种质疑。

日常的朝夕相处让小白清楚认识到了自己对俞的感情,那是一份舔血过命的交情,然而这份感情却始终敌不过俞风城心中的“白月光”。小白昆仑山的舍命挡抢换来的却是俞放手一别的背影。锥心之痛促使小白退役,而之后的一年半载,心中的这道鸿沟也无法抹灭。

昆仑山一别只是两人情感破裂的一个导火索,而此前的种种误解与矛盾积累才是这场感情戏爆发的引线。昆仑山上的艰难抉择就好比“先救娘or先救老婆”这一世纪难题。于理,俞的选择已是当时最稳妥的权宜之计,自然无可厚非;但于情却难过小白心中的那道坎。选择谁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左右之别。两人的问题关键在于:爱情应该在你情我愿的基础之上发展,俞的招惹挑逗对初期的直男白来说,显然是一种骚扰,而小白被掰弯后,俞却用含糊其辞的说辞和飘忽不定的态度去否定,这种“撩完就跑”的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理应受到小白最虐心的惩罚。

白新羽小白杨式的成长必然离不开战友们的帮扶,但他身上亦是闪光点满满。俞风城想方设法地折磨只是为了让他早日滚蛋,而接踵而至的打击却没有成为压倒小白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他的这份永不言弃的韧性恰好吸引了俞的目光。小白用切身经历有力证明了“因为喜欢你,我成为了更好的人,即使后来你离我而去。”

书的后半段远不及前半段精彩,突兀的圆满结局让我以为作者是在强行HE。相比血气方刚充满男人味的俞风城,我更喜欢对感情果断决绝的白新羽。爱则尽力,分则干脆,绝不拖泥带水,这种个性应是感情中最好的态度。另外,小白从一名吊车尾的废柴,一步步蜕变为部队精英的励志经历,也为我上了一堂最狗血的人生成功学。文/茵子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主要内容简介及心得感悟


堂吉诃德读后感书评300字:

这本书的价值非常高,不仅仅是因为写作方面的内涵和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信息,那就是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前进,思想只能超前而不能落后。故事的内容主要讲述的是骑士没落一个多世纪后,主人公仍然用骑士的思维和方式来处理问题,他周游各地,但他的方式受到了人们的讥讽和嘲笑,也并不能为人们接受,最后四处碰壁终于觉醒死于家乡。读了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不论什么时代,书中所阐述的观点都是积极有价值的,譬如现在,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的创新,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阅读书评:该著作评分9分,是本站极力推荐的书,希望大家都能阅读,从而改变落后的思想和意识,让自己更加优秀。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主要内容简介,欢迎阅读点评!

一、堂吉诃德简介:

《唐?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17世纪初创作的长篇反骑士小说,是一部优秀的世界名著。

二、堂吉诃德主要内容介绍:

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唐?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区的守护者),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

三、堂吉诃德读书笔记经典语录好句摘抄:

1、命运像水车的轮子一样旋转着,昨天还高高在上的人,今天却屈居人下。

2、恋爱是戴着眼镜看东西的,会把黄铜看成金子,贫穷看成富有,眼睛里的斑点看成珍珠。

3、贞洁端庄是内心的美,没有这种美,肉体不论多美也算不得美。

4、美德的小径是狭窄的,恶德的大道是宽阔的。

5、婚姻是一条绳索,套上了脖子就打成死结,永远解不开了,只有死神的镰刀才割得断。

6、强求不可求,可求失于手。

7、你以无理对我有理,让我自觉得理亏,正如我埋怨你的美丽也是有道理的。

8、名誉和美德是灵魂的装饰,要没有它,那肉体虽然真美,也不应该认为美。贞操是美德之中最最足以使身心两者都增加美的。

9、我的丰功伟绩,值得浇铸于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当我的这些事迹在世上流传之时,幸福之年代和幸福之世纪亦即到来。

10、情欲只求取乐,欢乐之后,欲念消退,所谓爱情也就完了。这是天然的分界线,不能逾越,只有真正的爱情才是无限无量的。

11、我知道鲁莽和怯懦都是过失;勇敢的美德是这两个极端的折中。不过宁可勇敢过头而鲁莽,不要勇敢不足而怯懦。挥霍比吝啬更近于慷慨的美德,鲁莽也比怯懦更近于真正的勇敢。

12、一个规矩女人的美貌好比远处的火焰,也好比锐利的刀锋;如果不挨近去,火烧不到身上,剑也不会伤人。

13、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昔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

14、说我是毒蛇猛兽,那把我当做有害的东西不加理睬就是了;说我忘恩负义,那别巴结我就是了;说我无情无义,那一扭头就是了;说我是狠心人,那别死追着我就是了。

15、曼查有个地方,地名就不用提了,不久前住着一位贵族。他那类贵族,矛架上有一支长矛,还有一面皮盾、一匹瘦马和一只猎兔狗。锅里牛肉比羊肉多,晚餐常吃凉拌肉丁,星期六吃脂油煎鸡蛋,星期五吃扁豆,星期日加一只野雏鸽,这就用去了他四分之三的收入,其余的钱买了节日穿的黑呢外套、长毛绒袜子和平底鞋,而平时,他总是得意洋洋地穿着上好的棕色粗呢衣。家里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女管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能种地、能采购的小伙子,为他备马、修剪树枝。

16、历史是真相之母,是时间的竞争对手,行为的存放处,过去的目击者,现在的示例者和忠告者,未来的指导者。

17、我将与世长辞,我生我死都不指望有丝毫侥幸。

18、历史是真相之母,是时间的竞争对手,行为的存放处,过去的目击者,现在的示例者和忠告者,未来的指导者。

19、金子要经过烧炼,才见得成色好坏;女人照样也得经过一番考验,才见得她的节操。

20、你以为钟情于天使, 其实是中了邪魔。

21、没有时间磨不掉的记忆,没有死亡治不愈的伤痛。

22、安逸、享受和休养是为怯懦的人们准备的。

23、天让我生在一个铁的时代,就是要让我召回一个金子时代,也就是黄金时代。

24、历史孕育了真理,他与时间抗衡,保存了人们的实践;他是往昔的见证,当今的教训,未来的借鉴。

25、自由是天赐的无价之宝,地下和海地所埋葬的一切财富都比不上。自由和体面一样值得拿性命去拼,不得自由而受奴役是最苦的事。

读后感心得体会:堂吉诃德能够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重要的原因就是书中的内涵和思想是非常先进的,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思考,做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人。

《非暴力沟通》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5000字


《非暴力沟通》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5000字:

这一期我们分享的图书是《非暴力沟通》。咱们的读书会的设立初衷是想给大家提供一种利用碎片时间的方式,改善大家的阅读质量和阅读体验。大家平时的科研和课程都很忙,吸收知识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破碎,而现在的手机阅读又加剧了这种碎片化阅读的体验。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不能即刻把阅读的内容纳入自身知识体系的话,内容很快就会被我们所遗忘,这就是碎片化阅读的消极影响,也是我们致力于改善的现状。第二的初衷是想为大家推荐一些较为基础、阅读感好同时又靠谱的心理学书籍,希望这些书能够帮助大家自我启发,更好地调节心理状态或者更顺畅地和周围人进行沟通。希望我们的读书会在这两方面能够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而我们也非常期待着从你们的讨论与反思中学到更多的东西。那我们下面进入这本《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分成十三章,我们在几次分享中会根据这本书的脉络一点点与大家梳理书中的主要内容,并辅以生活中具体的例子和我们的一些个性化思考,既是分享也是提问,所以希望大家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

这本书的主要结构是相对比较明晰的,前两章作者主要提出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即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阐释了一些带来负面影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即“异化的沟通方式”;第三到六章作者更将详细地阐释了四要素的内涵,向我们辨析了一些相似的概念并提供了一些模板与练习;第七到八章主要讲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来倾听他人;第九到十三章主要讲述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来爱自己。在开始之前我们先就前言的内容进行一些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前言提出了“什么样的人应当来看这本书”这样一个根本性的内容,而他给出的答案其实是“面对生活中的某些事和人感到愤怒”的人们。这个说法似乎有点抽象,因为听起来好像每个人都被包涵进来了。但事实上,前言指出了全书,也就是“非暴力沟通”之所以能够完成的前提条件,也就是化解自己的愤怒。这本书的作者始终以一种相当平和的姿态来叙述他在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他在教会我们沟通技巧和交流方法之余,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平和的人”。

前言作者提到的另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很多潜藏着的暴力。我们总是以为暴力以为着肢体冲突,而往往暴力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比如网络商家已经把各种节日变成了购物节,比如垃圾食品广告和店铺充斥着大街小巷,比如我们打开手机看到的各种形式的推送广告,这些都和言语暴力一样,是一种几乎压制性的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非暴力”不是温顺或者听话,而是积极进取,是一种对待生活的选择和一种清醒的态度。

说完了前言,我们正式开始第一章的内容。作者在一开始表明自己的态度与理论基础:作者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而非暴力沟通理论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而像我一样的读者在这里会遇到根本性的问题:我们面对的现实很可能是,不管我们相信或者不相信人性本善,都会在生活中遇到很多让我们感觉很受伤的事情,周围总是有一些不考虑他人想法的人。宿舍中我们可能经常感到愤怒,而当我们想要融入某个团体的时候也不总是受到欢迎。那我们是否还能使用书中的内容和沟通技巧?一个相对个人化的理解是,非暴力沟通,或者是用爱沟通是我们面对世界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世界本身的样子。就像哲学会同时讨论“世界应当是什么样”和“世界是什么样”,政治学会同时讨论“理想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和“我们当下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那样,这本书其实也在同时讨论“我们应当如何与人相处”和“现实中我们会遇到哪些与人相处的境况”这两个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宗教不再能够抚慰人们的心灵,因此才有了心理学的巨大发展。但我想,心理学和宗教之不同在于心理学对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视,也就是说,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极端重要的。这比哲学领域的理想和政治学领域的理想实现起来要容易得多了。因此,我们对于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为的“自知”和“自觉”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平时和人沟通的时候可能经常会遇到“不可理喻”的人,但是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通常觉得自己是对的。比如“熊孩子”的家长们,是真的认为全世界都应该让着自己的孩子。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他们没有反思过。这也是一种对于自己的想法不自知的表现。

另一个有意思的内容是,作者说“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也就是说,非暴力沟通也可以让我们得到某种快感,并不是一味地容忍。这和我们一开始说的“非暴力不是软弱”的观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非暴力沟通”和我们所说的圣母心和老好人是非常不同的。我们帮助他人,但并不丧失自身的边界和原则,不以损害自身利益为代价,这是一种平等的沟通方式。

第一章中最主要的内容还是作者提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第一个是留意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观察。观察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客观的态度。第二个要素是表达感受,这两点我们可以结合起来讨论。当咨询师或者沟通者问到“(针对某个人或某件事)你怎么看?”的时候,我们通常听到这样的回答:“我觉得他做的不对/我觉得他是个让人讨厌的人”;我们也可以这样回答:“我觉得很愤怒/我觉得很受伤。”这两种表述方式虽然很可能说的是同一个负性事件,但前者显然是评价,而后者是相对客观的描述。第三个要素是说出哪些需要导致了这些感受。“说出需要”是我们需要联系的意向技能,在我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包括我在内),他们觉得自己的需要是不值得被满足的,说出自己的需要就意味着麻烦别人,就意味着会受到责备,因此说出“我需要你的关注与照顾”、“我需要个人空间”这样的话对我们是需要勇气的,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拒绝的能力,说“不需要”的能力。

第四个要素是具体的请求。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和对方沟通,但其实我们只是在抱怨,把消极的情绪和我们的愤怒传递给对方。抱怨会激起对方的防御机制,而明确的需求表达和请求则更容易让沟通顺利进行。我们可以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当我产生了愤怒的情绪或者当我想要进行沟通是,想想“我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分别是什么。非暴力沟通模式适用于各个领域之中,更具体地说,这其实这是一种站在同时站在双方角度考虑问题的态度。

另外我想补充的一种个人经验是,当我们学会了沟通技巧想要学以致用的时候,我们要做好时常遇到阻碍而导致沟通失败的准备。除了技巧运用不够熟练的原因之外,当我们面对特定类型的人群,如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等时,与心理健康人群沟通的方式往往不能奏效。我国目前的心理咨询行业还不完善,选择接受咨询的人相对较少,有大量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往往对于自身状况没有自知,并伴随强有力的防御机制。我有一个朋友,自身性格兼具骄傲和自卑,和她聊天的时候你经常能感觉她在否定你。我和她的沟通经常是无效的,我和她说“我因为你的某种行为而感到很难过”,她会回答“我都是逗你玩的呀”或者“我没有这样做过呀”。那面对这样的人,非暴力沟通其实也是有效的——是内部有效。掌握非暴力的沟通方式会让你对双方的行为、心理都有相对明确的认知,也就是说,即使沟通无效,你也不会因此而生气。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提到,在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这大多是我们下意识的自我防御行为,且往往伴随着愤怒。而当你接受了来自他人的攻击和痛苦表达,因为深刻理解对方而完全不觉得愤怒的时候,你就已经消解对方的情绪并开始为进行有效沟通做准备了。

在第二章中,作者为我们列举了几种“异化的沟通方式”。异化了的沟通方式也就是指看起来是非常普遍的,我们经常遇到的沟通方式,可实际上这些语言不是沟通,而是暴力,是阻碍沟通进一步展开的原因。第一个异化的沟通方式是道德评判。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我们在评判的时候,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道德框架,我们评价那些出了我们心里道德框架的人。而这些道德框架多数从成见中来。成见也可以叫做常识,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关于所谓“社会规范”的知识。成见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其好处,它可以使我们远离生存危险(“比如阴天要带伞”、“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成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非常可疑的。比如八九十年代,我们管穿喇叭牛仔裤的人叫臭流氓,这就是一种成见。如果多说一点,我们在哲学层面讲非常善于基于感受然后跳过感受,直接形成意见,这种意见就是成见的来源。我们通常不会说“咖啡是苦的”,而是直接说“这个咖啡太难喝了”,其实两者之间的联系只对你个人是成立的。所以其他的道德判断某种程度上也是这样。

第二种是进行比较。大家或许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或许经常被父母念叨“别人家的小孩怎样怎样”,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经常会面对的关于比较的场景。另一个而我们经常会遇到的相近的语言暴力是来自老师、家长甚至自己的“别人都可以,怎么就你不行。”活在朋友圈中的我们甚至经常会对自己进行比较然后对自己说“别人活得都那么好,怎么就自己不行”,这也是一种比较。

第三种是回避责任。比如我“不得不”、“你让我”难过/操心、“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丈夫说“不是我不做家务,是我太忙了”这些表达都属于这类。书中对这一部分有比较详尽的举例,这里我就不多做介绍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在不少犯罪案例中,杀人犯都会说“都是他们逼我的”,这算是程度最严重的回避责任了吧。选择承担责任,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不是逃避,这也是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一步。第四种是强人所难。我们有时使用威胁的方式与人沟通。或者试图使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控制他人的行为。在恋人之间女生有时候会用这样的句式:“你要是爱我就应该…”这就是一种强人所难。对方不是万能的,这个句式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另外需要注意和反复申明的是,作者认为异化的基础是性恶论。个人认为即使对于性本善的观点保持怀疑,这些方式也不应当是我们与人沟通的方式。毕竟没有对人性加以明确定义的孔子也教会了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三章的内容是区分观察和评论。关于观察和评论的辨析我们已经讨论得比较详细了所以这部分我们可以比较简略地讨论。作者在这里举例说明了几种混淆的方式,其中比较吸引我的是“把推测当做事实”,我自己受到过这样的语言暴力。大家也可以说说你们在生活中对别人做出的评价或者受到过的由于混淆了观察和评价所遭到的语言暴力,看看有没有哪一条比较让你印象深刻。

另外一个想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总是”和“从不”的句式,这在心理咨询中也叫“绝对化”。当我们自己说出绝对化的语言,或者面对他人对自己说出的绝对化语言的时候,可以试着从这里出发进行分析。当妻子说“你从来不做家务”的时候,我相信并不是丈夫一次家务也没有做过,妻子想表达的内容是“我经常一个人做家务,这让我感觉很累。我希望你能增加做家务的频率表,以帮助我减轻负担。”作者在这一章结尾也列出了一些可以进行练习的语句,大家可以试着完成并进行拓展。

第四章的内容是体会和表达感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我们常常善于压抑自己的感受,因为我们被教育认为集体更重要,个人不重要。事实上在前现代中国,我们每个人都是以“集体”为单位生存的。在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承担不同的职能,比如一家几个儿子,有的负责账务,有的聪明就被送去读书,女人们负责持家和生儿子,等等,甚至在西方的前现代社会也是这样,只不过西方世界的现代比我们开始得要早而已。在那样的社会里,我们谈论个体甚至个体感受是没有用的,人们最重要的目标是繁衍和生存。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心理学是现代社会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和“主体”的概念被不断提上日程,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也被反复讨论。在这一章中,我们要学习两种技能,一个是体会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一个是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一个观念,我们在日常沟通中,尤其是社交场合中往往会避免示弱,或者表达我们的担忧和相对“柔软”的感受,因为在这个竞争压力非常大的社会中,示弱就意味着被欺负。但事实上,示弱很多时候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技巧。作者在书中给出了表达情绪的词汇表,我们可以试着用这些词汇来所谓“造句”,也就是用他们来表达我们面对不同事物的感受。作者:徐栖

《包法利夫人》的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600字


《包法利夫人》的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600字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主要内容简介:

女主人爱玛是一个在修道院接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孩。因为阅读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小说,对贵族式爱情充满幻想,于是选择和医好她父亲腿伤的包法利先生结婚。婚后包法利先生的木讷、呆板、庸俗和她幻想中的爱情相差甚远,她开始对包法利先生渐生厌恶,转而追求自己想象中的爱情。

首先她爱上了莱昂,但莱昂很快去了巴黎。耐不住单调无趣生活的她,终于在庄园主罗尔多夫的诱惑下与之相爱。就在她打算和罗尔多夫私奔时被罗尔多夫抛弃,她变得一蹶不振,丈夫夏尔为了让她开心带她去卢昂看戏,再一次遇见莱昂,俩人旧情复燃,开始频繁幽会,为了维持幽会时奢华的生活,她背着丈夫一次次向商人勒乐借债,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欠下巨额债务。后来被债主勒乐逼迫还钱,包法利夫人求助无门,便向两个两个情人求助,无果,于是选择吞砒霜自杀。

读后感心得体会: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其实一直以来读小说似乎一直处于看热闹的层次。所以在读这本书时并未能悟出很多道理,也没有看出“爱玛的死不仅仅是她自身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作者努力地找寻着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可能更多注意力集中在了故事情节而忘记了思考。文中有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详细而精彩,似乎国外文章都喜好通过环境衬托人物。而这在只注重故事发展的我读来却无比痛苦。不过翻译后的文笔很棒。想买了纸质版再读一遍。文/卿云。

《堂吉诃德》主要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400字


《堂吉诃德》主要内容简介及读书笔记400字:

堂吉诃德内容简介: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唐·吉诃德原名)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恰”(德·拉曼恰地区的守护者),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

堂吉诃德读后感:读这本书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很荒唐,感觉是一本以一种很荒唐的故事来寓意人生的讽刺小说。它讲的是堂吉诃德喜欢看骑士小说,并且走火入魔,还自封为骑士,想着能像书中的骑士守护女神,行侠仗义,游走江湖。主人公做出了很多很奇葩的事情,比如收把风车看成是巨人,把绵羊看成是军队,等等。

给我一个非常大的感触:我们当中的很多人也许因为看了很多书,或者说自己的阅历比别人大,总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按照自己脑中既定的模式或者说是书中的看法说法,或者是道听途说的事情,不分场合、不分当时的条件和情景,生搬硬套,东施效颦,最终闹出一出出闹剧。作者:河马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水千丞《小白杨》读书笔记感悟及内容简介》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