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自控力》读书笔记:导言。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自控力》读书笔记:导言”,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自控力》读书笔记:导言

本书的目的:

1、如何改变旧习惯,培养健康的新习惯,克服拖延,抓住重点,管理压力

2、人们为何会在诱惑前屈服怎样才能抵抗诱惑

3、理解自控局限

4、培养意志力的最佳策略

章节设计:

1、深入剖析:某种概念在生活中如何发生作用其本质是什么

2、意志力实验:提升自控力的策略

挑战:

1、迎接挑战

2、一次挑战一个概念

3、每周尝试一种策略

4、分享

选择挑战:

1、我要做:什么事情是想多做一些停止拖延的——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逃避的事情)

2、我不要:什么是你想放弃少做一些——妨害了健康、幸福甚至成功(想改掉的习惯)

3、我想要:最想集中精力完成的重要长远目标。那种当下的“渴望”最可能分散注意力诱惑你远离目标(重要生活目标)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影响力》读书笔记


总纲

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德曾经说过: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就是人们可以更频繁地以不假思索的方式行动。不单单是人类,乃至于天地间的万物,千万年的进化孕育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东西,那就是固定行为模式。下面通过一些例子来解释何为固定行为模式。

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雌火鸡细心照顾下一代的行为仅仅是因为小火鸡发出嘁噗嘁噗的叫声。即使将火鸡的天敌鸡貂做成一个模型,只要模型发出嘁噗嘁噗这种声音,雌火鸡细心照顾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而无视模型的气味、感觉、相貌等因素。一旦模型不发出这种声音,它就会遭到雌火鸡猛烈的攻击。从这个生动的例子可以看出,有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刻进了雌火鸡的基因当中,而开启这段基因的钥匙仅仅是这种嘁噗嘁噗的声音。细心观察人类社会,这种固定行为模式是无处不在的,尽管人类更多地来自于后天学习,而非基因。有这么一个例子可以很好地印证:一种普通的绿松石本来销路很不好,但是将其价格提高到原来的两倍的时候,竟然被一无所知的游客抢购一空。这是因为这些游客依赖这么一条公式昂贵=优质,显然这条公式是后天不断学习而来的。

那么这种固定行为模式为什么会出现呢?在漫长的进化史当中,无数次的试验证明某些固定行为模式在统计概率上能够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虽然并不能保证每一次都奏效。文明的不断进步需要人们处理越来越多的事情,然而人们的思考容量是有极限的,固定行为模式从保证效率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尽量减少人们不必要的思考,这无疑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人们渐渐地将一些历来都大多数情况下正确的模式固定下来,以后只要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事件,就直接启动这一模式进行处理,省却思考的烦恼,也就是走了捷径,正如保护自己天敌的雌火鸡,就像盲目抢购绿松石的游客。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有些人发现了这些固定行为模式的时候,居心不良者就很可能利用这些模式来影响其他人,成为牟利者,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受害者却浑然没有察觉到牟利者的存在!呜呼哀哉,这些牟利者造成的最大伤害并不是令受害者蒙受损失,而是严重地伤害了固定行为模式的可信度,其深远的恶果就是人们渐渐地开始怀疑这些亘古不变的信条,人们渐渐开始需要重新思考这些本来并不需要思考的问题,从而导致效率的下降,按照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德所言,这就是文明的倒退。

要想不落入这些牟利者的圈套,就既要有愿望也要有能力去意识到这些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固定行为模式,进而控制自己对牟利者进行反击。作者归纳了六大固定行为模式:互惠原理、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短缺。

part1:互惠

付每一笔债务,就像上帝开的账单一样。拉尔夫沃都爱默生

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互惠原理的出发点是鼓励和保护不同个体之间的公平交易,然而却常常被牟利者用作促成不平等交易的武器:预先给予对方小小的人情,然后提出较大的要求回报。人们往往在接受了小小的人情之后产生一种负债感,正是这种负债感使人们对这些要求失去了抵抗力。比如政界中常见的相互提携、送礼人情,商界中免费试用的产品推销等等。互惠原理的威力在于,即使是一个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不讨人喜欢或者欢迎的人,如果先施与我们一点小小的恩惠,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也会大大提高我们答应这个要求的可能性。这是因为一个不请自来的好处(即使这个好处我们并不想要,甚至转身就回扔掉),一旦被接受,也会制造出一种负债感。牟利者单方面既决定自己以什么样的行为来造成负债感,也决定对方以什么样的行为来消除负债感。这样一来,牟利者借互惠原理一手把他人推入一场不公平的交易。

从互惠原理出发,可以得到其另一面:如果他人对我们做出了让步,我们也有义务作出让步。对任何一个人类社会组织来说,让它的成员一起努力去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是带着一些他人不见得能够接受的条件来参与一个具体行动的。只有采取某种方式把这些最初的不合适的愿望搁置到一旁,才能为合作扫清道理。这是一个妥协的过程,而相互退让正是这个妥协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形式。这种妥协的存在孕育了一种称为拒绝退让的策略:假定你想要我同意你的某个请求,一个可以增加你的胜算的方法就是先提出一个比较大的,我极可能会拒绝的要求。然后,在我拒绝了这个请求之后,你再提出那个小一些的、你真正感兴趣的请求。如果你的请求提得很巧妙,我就会认为你的第二个请求是你做出的一个妥协,因而会觉得我也应该做出一个妥协,于是我同意你第二个请求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在这种拒绝退让策略点的影响之下,人们不仅会同意一个请求,更加努力地履行自己的诺言,而且还会自愿在将来做出更多的承诺。这种奇怪现象的存在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第一,退让的行为不仅让受害者同意了提出的要求,而且也使他们感到是自己促成了协议的最后达成,他们对妥协的最后结果更有责任感,更可能遵守这个协议。第二,牟利者在受害者的要求下终于答应放弃自己原来的立场(虽然那本来就是虚假的,但受害者并不知道),做出一个妥协和让步,受害者心中便会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正是这种成就感促使受害者愿意在将来继续与牟利者合作。

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互惠原理的伤害呢?因为互惠原理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其一旦启动几乎没有幸免的可能,其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让它启动,其本质是观念上的转变。当我们发现自己陷入到牟利者设计的互惠陷阱中时,一旦确认对方最初的提议不是一个恩惠,而是一个迫使我们屈从的技巧,我们就将其恩惠判定为诡计,因为互惠原理指出恩惠必须用恩惠来报答,但是并没有说诡计也必须用恩惠来回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所以只要观念上的一点点转变就会将这种心理的负债感消之于无形。

part2:承诺和一致

如果一开始没有拒绝,后来就难了。里昂那多达芬奇

所谓承诺与一致,就是我们都有一种要做到(而且显得)与过去行为相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或选择了一种立场,就会有发自内心以及来自外部的压力来迫使我们以此保持一致。在这种压力下,我们总是希望以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以前的决定是正确的,或者心中幻想出更多理由来说服我们自己,让我们确信以前的决定是正确的。这种固定行为模式的形成是有原因的。很多情况下保持一致都是一种很有益的行为,而且也是非常得体的。自相矛盾普遍被认为是一种不良的品行。如果一个人的信仰、言辞、行为相互矛盾,这个人就会被看做优柔寡断、头脑混乱、两面三刀、甚至有神经病。而另一方面,高度的一致则是和坚强的个性和优越的智力联系在一起的,是逻辑、理性、稳定和诚实的核心。举个例子,众所周知,儿童节之类的节日总是父母给孩子买玩具的高峰期,但是节日一旦过去,玩具销量就会随之急剧下降,绞尽脑汁的商人们终于想出了延缓这种急剧下降的办法。=他们会在节日到来之前大肆宣传某一种玩具(比如芭比娃娃吧),于是在节日到来之前大多数父母都会答应孩子到时候给他们买一个芭比娃娃。然而,当节日到来,父母领着孩子进入商店的时候却发现芭比娃娃缺货了(其实不是因为销量太好而缺货,这是商家故意减少供应量)。这时候,承诺和一致原理就发挥作用了。因为父母之前答应过孩子要在儿童节给他(她)买一个玩具,所以虽然没有芭比娃娃,但是也只能买其他玩具充数了。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等节日高峰过去之后,商家却大量地增加芭比娃娃的供应量,这时候,承诺和一致原理再次发挥作用。因为父母之前答应过孩子要给他(她)买一个芭比娃娃,于是父母们拗不过孩子,只能再次掏腰包买下这多余的玩具。多么聪明的商家!多么无辜的顾客!这样商人们就能将高销量维持更长时间,获取更多的利润。

从承诺和一致原理出发,有一种策略叫做入门策略:从小的请求开始最终达到对大的请求的依从的策略。因为答应一些看起来很不起眼的要求,不仅会增加我们将来答应更大的有关请求的几率,而且也会增加我们答应更大的不相关请求的几率,尤以第二种几率的破坏性更大。所有入门策略关注的都是一件事情:利用一个小小的承诺来塑造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一旦你把一个人的自我形象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他很自然就会答应你的一系列请求,只要这些请求与他的这个新的自我形象想吻合。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承诺都能够影响人们对自己的看法。一个承诺必须是积极地、公开的、经过努力才做出的、而且是人们自由选择的才具备这样的效果。实际上,一个承诺知道的人越多,越是公开,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越多,效果越好。有一句俗语能够很好地印证这个道理:那些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那些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这样东西的人对这样东西会更加珍惜。一个承诺越是人们主动做出,越是不受外界诱惑和压迫而做出的,效果越好。这些原理在实际生活中都有许多的应用,比如探索新型儿童教育方法,又比如商家经常采用的所谓的低抛球销售策略。

当牟利者拿起承诺和一致原理作为武器企图影响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问自己一个关键的问题: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倒流到我做出之前的那个承诺之前,我还会答应他现在的要求吗?这样我们就能判断,那些我们心中认为支持我们做的正确的理由到底是真实的还是由于我们做出了承诺而被迫编造出来的支持理由。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我们就应该果断地拒绝他当前的要求。

part3:社会认同

在大家都用同样的方式思考的地方,没有人思考得很深刻。瓦尔特李普曼

社会认同原理指出:我们进行是非判断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们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情,我们就会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比如就拿著名电视剧《爱情公寓》的配音笑声来说吧。诚然我承认《爱情公寓》的确很戳到我的笑点,但是不可否认在某些审笑疲劳的时刻,我的确被配音笑声带动笑起来了。一般来说,当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时,当形势显得不很明朗时,当不确定性占了上风时,我们最有可能以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然而,在通过观察他人来消除我们的不确定性的过程中,我们很可能忽略了一个细小但很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他人可能也正在观察中寻找社会证据。特别是在形式模糊不清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看一看别人正在做什么,这种倾向可能导致一种被称为多元无知的有趣现象。

对于这么一种社会现象:当一名受害者在极度的痛苦中挣扎的时候,却没有一个旁观者伸出援手。社会上一般以人性的冷漠解释之,殊不知多元无知才是真正的原因。当紧急事件发生的时候,如果有许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原因有二。第一,当周围的有几个可能帮忙的人时,每一个人的责任感便降低了:也许其他人会帮忙的,甚至他们已经这样做了。第二,根据社会认同原理,许多时候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紧急是从其他人的反应出发的,殊不知其他人也在寻找社会证据,其结果是大家都没有采取行动。

了解多元无知现象甚为重要,因为它关乎生命。旁观者没有采取行动并不是因为冷漠无情或缺乏善意,而是没有搞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们既不知道是否存在一个紧急事件,也不知道如果情况紧急的话自己是否有责任。如果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有责任介入一个紧急事件,他们的反应是很迅速的!当紧急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保护自己的关键就在于减少旁观者的不确定性。比如呼喊求救的时候直接指定求救对象,甚至指定救助自己的方法。一旦有人开始帮助我们,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帮助我们,因为社会认同原理已经站在我们这一边了。就像是放在天平上的球,一旦我们轻轻地将球拨动一下,剩下的事情就可以交给万有引力去完成了。

社会认同原理在商业广告中也大有用武之地。众所周知,一开始的广告都是明星亮相,然而近来普通人做的广告也渐渐风行起来。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广告商知道,将产品推销给普通观众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证明其他普通人也喜欢并且使用该产品。社会认同原理作用范围如此之广,以至于文学领域也有其身影。文学家歌德的代表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一经出版,轰动一时,整个欧洲卷起了一股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以至于好几个国家都将此书列为禁书。社会学家戴维菲利普斯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一个地区关于自杀事件报道得越多,其自杀率越高。他将其命名为维特效应。这是因为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别人自杀的消息之后模仿了他们,这些内心痛苦的人按照其他内心痛苦的人的做法采取了行动。

不正确的数据导致社会认同原理提供错误信息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发生在社会证据被有意伪造时。毫无例外地,这种情况都是牟利者为制造一种大量的人正在以他们所希望的方式行动的假象而炮制出来的。第二种情况是一个无意的、自然的错误像雪球似的越滚越大,从而产生社会认同,导致我们做出不正确的决定,多元无知就是这么个例子。

part4:喜好

一个诉讼律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让陪审团喜欢他的客户。克莱伦斯搭柔

喜好原理指出:人们总是比较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比如,商家就会采取举办家庭聚会的促销手段,主人向与会朋友推荐商品,朋友们不好意思拒绝主人(甚至他们因为喜好的原因根本就没想过要拒绝主人),商家得以大大促进自己的销量。由此看来,博得人们的喜爱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上为影响人而交朋友这种现象不正是很好的佐证吗?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别人喜欢我们呢?关键有四个。第一,外表吸引力。大家一般都承认外表漂亮的人在社会上有很多优势,他们能够让旁观者自动地、不假思索地产生下意识的反应。第二,相似性。人们通常都会对与自己相似的人更有好感,不管这种相似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第三,称赞。人们对称赞基本毫无免疫力。第四,熟悉。人们总是比较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前提是得到这种熟悉所需要的接触必须是愉快的经历,否则结果会适得其反。

由喜好衍生而来的一个重量级原理就是关联原理。关联原理指出:不喜欢坏消息是人类的天性,换消息的晦气会传染给报告坏消息的人。即使这个人对这个坏消息毫无责任,仅仅因为他与坏消息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就有了不喜欢他的充分理由。气象预报员为自然恶作剧付出代价正是绝佳的例子。同样的道理,与好消息联系在一起却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欢迎和爱戴。关联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关联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有一种所谓的午餐策略正是利用了关联原理,因为人们在吃东西的时候所经历的人和事会更加喜爱。(pS:难怪约妹纸总是少不了吃饭这一环节~)。举一个体育的例子,人们总是希望与自己有关的运动队赢得比赛,比如国家队,比如家乡队,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感。根据关联原理,如果我们能够用一些哪怕与自己只有非常肤浅的关系(比如说来自相同的居住地)的成功把自己装点起来,我们在公众面前的地位也会上升,我们的脸上也会更有光彩。正是由于所有这些原因,我们总是煞费苦心地控制我们与胜利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关系的能见度,彰显正面的联系,掩盖负面的联系,以使旁观者对我们有更高的评价因为更喜欢我们。虽然这种想要沉浸在荣耀的光环中的愿望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某些有着性格缺陷的人这种愿望显得特别强烈。因为他们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在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价值估计过低。正是这种感觉使他们不是从自身的成就,而是从自己与别人的成就的关联中,来寻找荣誉和尊严,悲夫!

对于牟利者欲将此关联原理加之于我们身上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对牟利者的喜欢已经超过了正常的地步,这就是提醒我们需要警惕的信号。我们必须将交易者和交易本身明确地区分开来,划清界限,而只应该根据交易本身做出决定。

part5:权威

跟着行家走。维吉尔

权威原理指出:人们对权威有着深深地责任感。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更可怕的是,当我们放弃独立思考权利的时候,不用权威的实质,只要带点权威的暗示,就足以让我们停止自己的思考,进入唯唯诺诺的服从状态。有三种最典型的权威象征:头衔、衣着、外部标志,这三个象征也常常为牟利者伪造以作谋利之用。保护自己免受权威原理伤害的关键就是以一种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分辨两种情况:什么时候应该听从权威的意见,什么时候则不应该。我们应该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这个权威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专家?他的头衔、衣着、外部标志是伪造的还是故意让人产生联想的?第二,这个权威会不会对我们说真话?即使是最有知识的权威也不见得会诚实地对待我们,因此我们对他们的信任程度还是应该有所保留的。

part6:短缺

去爱一样东西的方法之一就是意识到它可能会失去。格克切斯特顿

短缺原理指出:一种本来人们没有多大兴趣的东西,仅仅因为正在迅速变得越来越难得到,马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俗话说,物以稀为贵。由短缺原理出发,可以得到两种常见的策略:数量有限策略和截止时间策略。比如商家故意告诉顾客某种商品供应短缺,不能保证一直有货,甚至是似乎再也不会有了。比如商家给顾客提供的商品加上时间限制,甚至是除非立即购买,否则的话就要付更高的价钱,甚至根本买不到。

由短缺原理衍生出一个有意思的理论心理抗拒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一种机会变得比较难得时,我们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自由。而失去已经获得的自由是让我们深恶痛绝的事情。心理学家杰克布雷姆指出,人们都有一种维护既得利益的强烈愿望。以这个观点为核心,他建立了解释人们对削弱的个人支配权产生反应的心理抗拒额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每当人们的总有选择收到限制或威胁时,维护这种自由的愿望就会使我们对这种自由(以及与之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产生更加强烈的要求。因为,当越来越严重的短缺或其他什么因素使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自由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我们就会通过更卓绝的努力来抵抗这种干扰,已达到维护自己自由的目的。比如儿童的抗拒心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都可以通过心理抗拒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随着社会迈入信息社会,信息也渐渐成为可以变得短缺的东西,自然也不能逃出心理抗拒的理论范畴。更为有趣的是,人们普遍觉得新近变得短缺的东西比一直就短缺的东西更有价值。我们不仅在某种东西变得短缺时更想得到它,而且在面临竞争得到它的愿望又更加强烈。

面对短缺原理带来的强烈的情绪化变动,我们免受牟利者伤害的关键在于分清楚使用和占用的区别。有时候,人们的满足感不是来自于对短缺商品的使用,而是对它的占有。每当我们面临某种短缺的压力时,一定要问自己:我为什么想要这件东西?假如我们是为了那种拥有某种不可多得的东西而带来的社会上、经济上或心理上的优势,那么短缺的压力应该成为衡量其价格的相当准确的指标。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并非为拥有而拥有,我们想要一样东西是由于它的使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牢记:短缺的东西不会仅仅因为供应有限就会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尾声

许久没有写过这么长的读书笔记了,确实是因为此书太过精彩!六大影响的武器,用之正道则造福社会,用之邪道则贻害无穷,务必谨之慎之。

《教学勇气》导言及第一章经典读书笔记摘抄


《教学勇气》导言及第一章经典读书笔记摘抄

导言源自心灵的教学

1、我是用心的教师,有时在教室里忍不住欢喜。然而在另一些时候,教室却如此毫无生气,充满痛苦和混乱——而我却对此无能为力——此刻的所谓教师就像无处藏身的冒牌货。(p1)

2、我们教授的学科是像生命一样广泛和复杂的,因此我们有关学科的知识总是残缺不全,无论我们自己如何致力于阅读和研究,教学对控制内容的要求总是使我们难以把握;我们教授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要清晰、完整地认识他们,对他们快速作出明智的反应,需要融入鲜有人能及的弗洛伊德和所罗门的智慧。教师的自我认识。(p2)

3、就优秀教学而言,认识自己与认识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p2)

4、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的、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p2)

5、优秀教师需要自我的知识,这是隐藏在朴实见解中的奥秘。(p3)

6、教与学对于我们个体和集体的生存,对于我们的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拓展教与学的能力,复杂、混淆、冲突缠身的快速变化将会损耗或拖累我们。与此同时,抨击教师成了时尚。如今超负荷的要求使我们惊慌,我们需要为我们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和无法忍受的过失找替罪羊。教师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他们是如此普通且无反击之力的群体。我们责备教师不能够医治那谁也不知道如何医治的社会弊病,我们坚持教师要即刻采纳多由官方的万能机器最近编制的任何“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大挫了那些有能力帮助我们寻找出路的真正的教师的锐气,甚至使他们变得束手无策。(p3)

7、教学是有意图地创造这些条件的行动,而优秀教学要求我们真正懂得意图和行动的内在源泉。(p6)

第一章教师的心灵

8、上我的课时,一开始学生们就像修道士一样静默无声。任凭我使出浑身解数,他们就是没有反应。然后我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由来已久的恐惧中:我的课一定很沉闷!这些年轻人课前还在门厅走廊生龙活虎、谈天说地,转眼间,一听我讲课就变得如此麻木不仁。(p1)

9、我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参加过很多教学研讨会,观摩过其他老师的教学,阅读了不少教学著作,反思了我自己的经验,也积累了一大堆实实在在的方法。但是每逢走进一个新的班级,好像一切又都要重新开始。我遇到的问题,其他所有教师也都常常遇到,都熟悉。但这些问题仍然使我惊慌,而我对这些问题的反应,尽管随着岁月的磨炼,表面上圆滑老练了,但实际上仍感力不从心,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一样摸索着。(p2)

10、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p2)

11、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p3)

12、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好老师具有联合能力,形成的联合不在于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p3)

13、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p3)

14、如果教学不可局限于技术层面,我就不用因要把我作为教师的独特天赋才干硬塞进强求一致的方法框框中而痛苦,不用遭受遵循别人开出的、强求一致的标准的痛苦。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而痛苦,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自己的标准而痛苦。我们必须寻求一种尊重教师和学科多样性的教学理念。(p4)

15、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自身完整,就是说,无论怎样我都是一个整体;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是一个处于复杂的、不断需求的、终生自我发现的过程中的敏感领域。自身认同在于构成我生活的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身完整与这些力量的联合方式有关,使我的自身完整协调,生机勃勃,而不是七零八落,死气沉沉。(p5)

16、优秀教学核心的整合状态,就是拥有一个完整的、不分裂的自身认同。这样才能把学生、学科和自我统统编织到一起。(p8)

17、内心世界的冲突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他的教学就成了战争,而不是艺术。分裂的自我总是使自己与他人隔离,甚至为了维护那脆弱的自身认同去伤害他人。(p8)

18、教学一直都是个人生活与公众生活危险的会合。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站在个人与公众相遇之处。(p10)

19、教师们常常遭受解体的痛苦。这种痛苦来源于切断了与我们自身真实的联系,切断了与我们投身教学的热情的联系,也切断了与心灵的联系,而心灵才是干好所有工作的源泉。(p13)

20、心灵导师的力量不一定在于提供给我们好的教学模式,心灵导师的力量在于他们能唤醒我们内心的真谛,这是多年后通过回忆其当初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可以重新点燃的真谛。如果我们与一位伟大导师的相遇,使我们在内心发现了教师的真心,那么回忆当初相遇的情景可能有助于我们重新建立起教学的信心。(p14)

21、好的教学有很多形式,好的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会淡忘,但对好的老师本身却会长久铭记。而且感谢我们的老师很重要,再迟都不怕。(p14)

22、心灵引导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不仅仅学生要遇上合适的导师,导师也要遇到合适的学生。在这种心灵相遇的过程中,不仅显示出导师的素质,引发出来的学生素质也同样发人深省。(p14)

23、我开始寻找一种与我自己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要与我自己的个性整合,就像我导师的教学方式契合他的个性一样——我的导师之所以有魅力,关键是他在他的教学方式和他自身之间找到了一致性。(p16)

24、这并不意味着讲授法是错误的教学方法,这仅仅说明我的身份特质跟我导师的不一样,我更适合用对话法。(p17)

25、我们不需要像专业主义文化鼓励我们去做的那样,用教学技巧来掩盖我们主观本来的面目。相反,我们可以利用教学技巧使自我天资更好地表现出来,从中产生最优秀的教学。(p17)

26、如果我能牢记我自己灵魂的内在多样性和我自己的自我展现的缓慢步伐,我就能更好地根据他们年轻人自己的生活步调,为他们自我的多样性发展提供服务。(p18)

27、通过回想我们的导师,我们想到我们自己。通过回想我们自己,我们会想到我们的学生。(p18)

28、所以我不再需要一个师傅,现在轮到我去做别人的导师了。我需要转过身来寻找我自己潜滋暗长的新生活,把我年轻时导师赋予我的厚礼馈赠给年轻人。我这样做的时候,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才有新的发展机会——在每一次与学生的生命重新相逢时获得发展。(p18)

29、师徒是人类古老的共舞舞伴,教学的一个伟大收益就在于它每天都提供给我们重返这古老舞池的机会。这是螺旋上升地发展的代际舞蹈,在此过程中,长辈以他们的经验增强晚辈的能量,年轻人以他们新的生机充实、激发年长者,在他们的接触和交流中重新编织人类社会的结构。(p18)

30、我们许多人都要服从一种要求,就是不仅通过与导师的相遇学习教学,还要求通过与具体研究领域的相遇学习教学。(p18)

31、个人和团体外显的表现仅仅是“前台”部分,而“后台”活跃的现实远比我们在前台看到的行为更有影响力。(p20)

32、当寻找我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时,我找到的并不都是令人自豪的、光彩的东西。当我回想起相遇于那些形成和揭示我的个性的事物的时刻,才知道发现自我有时是让人尴尬的——但是它们也是真实的。(p22)

33、与导师和学科的相遇可以唤起自我意识,获得一些我们是谁的暗示,但是教学的呼唤还不单是来自外部的融合—没有我灵魂的首肯,任何外部的导师和学科都不会对我产生影响。任何真正可信的教学要求最终是来自教师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使我尊重真实的自我。(p23)

34、当我侵犯了我自己,不可避免地,我最终会侵犯与我共同工作的人们。到底有多少教师将他们自己的痛苦加诸于学生?这种痛苦就是来自于:他们正在做的事从来不是,或不再是他们真正倾心的工作。(p23)

35、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然乐此不倦。甚至这些艰难的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p24)

36、教师的内心不是良心的呼唤,而是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的呐喊。(p24)

37、心灵深处直对心灵深处才产生共鸣,如果我们不能发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我们当然听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声音。(p25)

38、外部强制力量的工具偶尔可以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但是并不能取代威信。权威、威信是来自教师的内在生命。(p26)

39、唤回了我的自身认同和完整时,当我牢记我的自我个性和我的天职意识时,威信就树立起来了。这时教学就能够发自我自己真实的内心深处——这是一种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共鸣的真实。(p27)

《可复制的领导力》读书笔记


《可复制的领导力》读书笔记:最后一点最值得落地执行

领导力现在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必备能力。今天推荐阅读的这本书《可复制的领导力》,有几个要点如果能get到,并落地执行,不管对带团队还是家庭里带孩子都能带来巨大的帮助。

嗯,我确实认为管理团队和带孩子是共通的。举个栗子,主动参与这点。我们希望把我们要孩子做的事,变成他自己要做的事。比如这周末我们想让她去做A事,但是,如果强行要求孩子会反弹。我们经常会为他提出ABC,让他自己去选择,并暗示或引导他主动选择A,让他认为他是自己做出的选择,而不是爸爸妈妈强行让他做出了这个选择。

就是要把你要员工做的事,变成他自己要做的事。员工就会主动参与并乐在其中。言归正传,开始解读这本《可复制的领导力》。

一、观念:人人都能学会领导力

领导力是可以标准化的,他这边举了西方领导力培训跟我们国内的领导力的培训的区别。也举例世界500强大型公司和草根创办的公司在标准化培养人才上的区别。确实,领导力是可以复制,可以通过一二三条理性的流程梳理出来。

二、角色定位明晰、领导和管理区别

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每个人都会同时兼着三个角色,每种角色的作用不同:

领导者的角色:营造氛围

管理者的角色:避免事必躬亲(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的人)

执行者的角色:给出结果

领导的核心驱动力,是“尊敬与信任”

管理的核心驱动力,是“怕”

三:提升领导力的两个方法

那么如何来提高这个领导力呢,解决方案就是通过两个方法游戏话组织和沟通视窗。

1)游戏改变世界.游戏化组织,让工作能变得更有趣。操作建议:

------要有共同的目标。就是明确团队的愿景。

------制定清晰的游戏规则。如何做能晋升,如何做能得到成长。

——及时反馈。让员工的参与感产生价值感(关于反馈后面重点做说明)

——自愿参与。就是要把你要员工做的事,变成他自己要做的事。员工就会主动参与并乐在其中。就是我开头举的那个例子。

2)沟通视窗。领导力的核心驱动力,是尊敬和信任,信任可以通过沟通视窗来提升。

沟通视窗有四个象限:

公开象限: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这个名人是最大的,名人的公开象限最大。

隐私象限:是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包括忘记说的秘密(知识的诅咒),心照不宣的秘密,dds(又深又暗的秘密)。

盲点象限: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

潜能象限:自己和他人都不知道

提升信任操作建议:

扩大公开的象限,激发潜能象限。

我们会发现,公开象限和信任高低成正比。如果我们要给我们身边的人做个信任的排序,那一定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最高,其次是自己的闺蜜兄弟,读书笔记然后才同学同事等。就是越是了解,越是信任。扩大公开象限能提升信任——不定期组织团队成员开公开象限扩大会家庭上,扩大和孩子的公开象限可以是——秘密分享会,比如周一个小时,私密时间,分享自己的秘密。

四、本书最值得落地的技能

最后分享一点精华要点是:正面二级反馈,绝对能引爆你的团队。

反馈有三个层级:

零级反馈——看见了也不说

一级反馈——只做评价,不给理由

二级反馈——既给评价,也给理由。

最好的反馈标准就是二级正面反馈。既给评价,也给理由。就是他做的好,要及时告诉他,他做得好,并且告诉他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如果大家之前没有这个习惯,我认为这点是本书价值最大的技能。正面反馈,是塑造员工(孩子)行为方式最好的方式。

关于反馈,里面同时提到了要会倾听。沟通与倾听,我后面专门给大家分享另一本书《非暴力沟通》,BIC工具:1)关注事实,不讲观点,2)提示短期后果,3)分析长期后果,并且和员工自己的利益挂钩。

这本书是价值很高的一本书,找出3个可执行落地的,你就得到了。作者:宝姐姐

《影响力》(第七章)读书笔记感悟


《影响力》(第七章)读书笔记感悟:

今天是《影响力》读书笔记的最后一章,写完这本读书笔记,如果宝宝还没发动,那么接下来我就继续写《稀缺》的读书笔记,或者从孕妇的角度推荐一些好用的东西。

说实话,我觉得看外国人(尤其是欧美人)写的书,还是很有些困难的。不知道究竟是因为他们的逻辑与我们不同,还是由于译者的种种原因。总感觉书中的观点反反复复,不够清晰。

当然,最有可能是我的学术水平不能达到大师的级别,所以读起来略感纠结。《影响力》是,《稀缺》也是。因此,我决定,《稀缺》的读书笔记不按照章节来写,自己重新梳理归纳一下思路,分成三部分左右。假如你去买衣服,并且同时看上两件衣服。你很犹豫,不知道该买哪一件。此时,你突然从导购小姐口中得知,其中一件就只剩下你手里这最后一件;而另外一件则还有很多存货。此时,这两件衣服在你心里的地位还一样吗?

我想,显然是不一样了。如果你最终只买一件的话,很可能会买那件只剩下一件的衣服。因为经验告诉我们,稀有的就是好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梳理的,影响力的第六个因素——稀缺。对应《影响力》第七章。

一、稀缺的作用原理

稀缺的作用原理也很简单:机会越少见,价值就越高。

稀缺在生活中应用也是随处可见。比如说,你有一张印刷错误的人民币(注意:只是印刷错误,但是是真钱),这张面值100的纸币上居然少印了一个“0”!

你会如何对待这张纸币?当废纸丢掉?显然不可能。就因为这个荒谬的印刷错误,你手里这张纸币可能就价值连城了,因为它是一种“珍贵的错误”。就因为这种错误太过稀缺,反而显得弥足珍贵。

我上小学的时候遇到过一次类似的状况。有一次买完零食,老板应该找我五毛钱。于是,老板找了一枚黄色的硬币给我。

众所周知,我们的五毛硬币就是黄色的,我看都没看,握着硬币走出小卖店。走在路上,我打开手心,我仔细看了看这枚硬币,居然上面的数字是“1”。小学的我,只知道亏了4毛,于是立马跑进小卖店跟老板换了个5毛的硬币。后来想起来,觉得自己真有点傻。那枚硬币当然有可能是一种“珍贵的错误”,也有可能是其他币种的硬币。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比4毛钱更有价值。稀缺影响我们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同样一件物品,我们对失去它的恐惧远大于得到它的渴望。

例如,医院宣传体检,如果只是从正面强调体检的重要性,未免显得枯燥乏味。而反面强调你不体检可能造成的损失及存在的风险,就会使得你不得不严肃地考虑体检的必要性了。

二、稀缺的例子

稀缺在生活中非常的普遍。

第一个例子。

如果你是女性,应该对这个场景非常熟悉:商场的一个你喜欢的牌子打出广告——限量版,数量有限,最后一天。这简简单单的三句话,你可能就已经攥着你的钱包君心神荡漾了。

第一,限量版。说明独家供应,毫无疑问,稀缺。

第二,数量有限。说明数量稀缺。

第三,最后一天。说明时间也稀缺。

三重稀缺齐上阵,难保你不会脑子一热就贡献出了钱包。

第二个例子。

有三个牛肉销售员。你猜测一下哪个销售员销售业绩好。

销售员A给客户打电话,做标准陈述,介绍自己的牛肉。

销售员B给客户打电话,除了标准陈述以外,还附加了一个消息:最近牛肉会紧缺。

销售员C则是在销售员B的基础上又透露出“牛肉会紧缺”的消息是从公司内部传出的,很多客户都不知道。

显然,C的销售业绩最好。B相对于A的成功之处是制造了货源稀缺。而C相对于B的成功之处是同时制造了消息和货源的双重稀缺。因此,客户更为紧张。

第三个例子。有关叛逆。

如果你养过孩子,那你一定知道“可怕的两岁”。

我第一次知道“可怕的两岁”是在买二手婴儿床的时候。卖家的孩子差不多两岁,她告诉我,两岁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

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你要抱着他,他偏要自己走;你要让他自己走,他偏要你抱。

为什么会如此难缠呢?

原来两岁的小孩第一次有了自我意识,形成了自由的概念,只是他不知道这个“自由”的边界在哪里。他在试探“自由”的边界,同时也害怕失去自由。也就是说,“自由”在两岁的孩子这里较为稀缺。青春期的叛逆也是类似原理。

我们所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一对相识不久,且背景差异很大的青年男女,为何在短时间内产生天崩地裂的爱情。

当然,你可以说这正是爱情的迷人之处。然而从稀缺的角度去看,这个故事只是对“自由稀缺”的一种反抗。因为家里的阻挠,两个人感觉到失去“选择的自由”,自由越是稀缺,越是珍贵,于是两人拼命反抗。

从这个角度看来,如果把主人公换掉一个,变成迈克尔和朱丽叶,或许这个故事的结局还是一样的。

三、稀缺的特点

稀缺的特点之一:新稀缺的影响远远大于持续稀缺的影响。

一件物品你一直拥有,突然被拿走;另一件物品你一直没有。你感觉那种稀缺对你来说更抓心难受?显然是拥有过又被拿走。前者是新的稀缺,而后者就属于持续稀缺。

根据稀缺的这一特点,作者也提醒家长们:管教前后不一的父母,孩子更容易逆反。谁能忍受的了本来已经到手的自由又被夺走呢?

稀缺的特点之二:竞争造成的稀缺更为重要。

你身边一定有过排队买苹果手机的例子吧?虽然我自己不能理解苹果粉的狂热,但是这个现象就是由竞争造成的稀缺。因为有那么多人一起争抢,竞争就产生了;首发数量有限,稀缺产生了。这种由竞争产生的稀缺使购买者更加坚定了要买到的信念。

四、如何应用稀缺

无论是你是专业卖家还是二手物品的卖家,“稀缺”对于销售来说,绝对是不二法宝。

销售时,你可以运用“限时”的原理来打造“时间稀缺”的氛围,让购买者感觉到时间的紧迫;同时,你也可以同时约见多个买主,让买主之间由于竞争而产生稀缺,估计很快就有人沉不住气要下手啦!

在家庭教育方面,孩子不珍惜时间是个令家长非常头疼的问题。

一般来说,家长较为珍惜时间,因为家长已经“蹉跎”掉不少岁月,加上每天要处理家庭和工作各种杂事,时间就会显得非常稀缺。

而小孩子每天只有上学这一件事情,当时时间不稀缺。对“时间稀缺”感受的巨大差异让父母和孩子之间冲突不断。因此,在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可以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时间的稀缺和宝贵,从而珍惜时间。

五、如何拒绝稀缺

如何能拒绝“最后一天,售完为止”的诱惑呢?

方法很简单:警惕。当你在顺从环境中体验到高涨的情绪,就需要警惕。

问问你自己,你这么按捺不住钱包,到底是希望能占有这个商品呢?还是真的觉得这件商品的功能非常赞?如果你心里的答案是:占有!好了,感觉带着你的钱包君离开吧!作者:左手姑娘

喜欢《《自控力》读书笔记:导言》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