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弗兰克?赫伯特著作《沙丘》读书笔记。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只要我们认真的看过一本书并投入进去,就一定会在书中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道理。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吧!那么,对于你来说什么样的书籍才是值得我们阅读的?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弗兰克?赫伯特著作《沙丘》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弗兰克?赫伯特著作《沙丘》读书笔记及读后感心得体会

作者:弗兰克?赫伯特

推荐理由:

《沙丘》植入了作者弗兰克?赫伯特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这部史诗般的科幻小说是精神、信仰和灵感的大熔炉。我们可以从多种层面读解这部小说,它们都隐藏在沙漠星球救世主的惊险故事之中。沙漠生态学是最明显的一个层面,其它还包括政治、宗教、哲学、历史、人类进化,甚至还有诗歌艺术。弗兰克?赫伯特故意在小说结尾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让读者去回味,去推测,去感悟。

书籍简介:

弗兰克·赫伯特以精细入微的笔法创造了一个与地球截然不同的世界。行星阿拉吉斯。既是英勇豪迈、心计深沉的亚崔迪家族的领地,是阴鸷冷酷、顽强剽悍的弗瑞曼人的故乡,也是庞大无匹、可以吞噬一切的沙虫的巢穴。它所出产的,更是整个人类宇宙梦寐以求的珍宝——香料。

以这颗行星为舞台,上演着英勇和怯懦、高尚和卑鄙、忠诚和背叛的大剧,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整个人类宇宙。

人们常常用另一个名字称呼这颗干旱的星球——沙丘。

读后感心得体会: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爱因斯坦

人类最伟大的地方,莫过于想象力,而传世的文学作品里,科幻类的文学小说则是独具魅力的。今天我要的就是科幻小说《沙丘》!说到《沙丘》这个故事,不得不说本书的作者弗兰克?赫伯特,他是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作家。是美国极具影响力的科幻巨匠,是与阿西莫夫并肩的大师。他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如同托尔金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一样,无人可以动摇。他更是首位普及“生态学”和“系统思想”的科幻作家,他教会了科幻作家如何赋予科幻小说以思想。

提起沙丘这个词,我相信呈现在绝大多数人脑海里的画面: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荒无人烟的空旷以及缺雨少水的干旱,时常有可能发生铺天盖地的沙尘暴。每一场沙暴的到来不仅会将原有的沙丘毁灭,更会造就新的沙丘,这就像是一场生生不息的轮回,原点和终点的距离或许仅仅只有一线的距离!

弗兰克.赫伯特抛弃了科幻小说之前特定的高智能的科技社会,在《沙丘》中运用他独特的想象力,在未知的宇宙星球上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封建世界,并通过对该世界的描写将当时的社会现象、政治状况等进行了逼真的模仿和重现。除去了单纯的对于科技的描写,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更多地是利用科幻小说的体裁对现实社会现实事件的反映和对于人类现状的批判。生态学和系统思想始终贯穿整部作品,作者对于人类进化、社会变迁、生态环境等问题进行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全方位思索——无论是在哪一个宇宙星球上,先进科技带给自然界和社会的都不单单是积极的影响,自然灾害和伦理道德仍旧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沙丘》中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全新的故事,故事的主战场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布满沙漠的外太空星球。整个故事并没有设定在某个具体的年代,宇宙名义上由皇帝统治,另一股与皇帝平起平坐的力量来自宇联商会。各大贵族们为了争夺利益或谋取宇联商会的席位进行了尔虞我诈的斗争,主人公保罗的父亲雷托公爵便是这场斗争的牺牲品。雷托明知道陷阱就在前方但为了家族的长远考虑还是选择义无反顾踏上了厄拉科斯,这座宇宙中最富饶也最危险的星球。战争就在前方,只是它并不像雷托想的那么简单。潜伏的叛徒岳医生将雷托当成了向男爵复仇的工具,雷托的手下也几乎在与哈克南、萨多卡的战斗中全军覆没。幸运地是雷托在踏上厄拉克斯前做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安排-联合弗雷曼人,这一点拯救了他的儿子保罗。

最可怕的敌人不是站在对立免得敌人,更加可怕的是心怀鬼胎的自己人,当自己人想法设法要把公爵一家除去时,“自己人”这三个字的含义是极其悲哀的,想象一下当自己身边一直信任的人突然叛变的时候,好像整个宇宙都抛弃了你。哪里才会是你的归宿?或许这茫茫宇宙中那里才是他最终的归宿,那里才有生存下去的道路,那里有他不可避免的宿命。

保罗,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从此离开了厄崔迪家族的庇荫,变成了沙漠之中的弗雷曼人穆阿迪布。从弗雷曼人那里,保罗学会了敬畏大自然,珍惜生命之水,驾驭造物主沙虫,他也了解到了弗雷曼人心中的终极目标,将厄拉科斯变成一个绿色星球,不再有沙漠,不再有风暴,不用再穿着厚厚的蒸馏服,不用再为水发愁。弗雷曼人有着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他们相信那一天的到来。在穆阿迪布的训练下,弗雷曼人从面对哈克南人的游击战逐渐变成了围剿战。当皇帝亲征之时,保罗终于报仇雪恨,故事也在此留下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感谢作者弗兰克.赫伯特,他以精细入微的笔法创造了一个与地球截然不同的世界,其中反映的人类与环境发展问题,值得我们深深思索。

别让地球成为沙丘!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余秋雨著作《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余秋雨先生很早就写出的这本《文化苦旅》对很多人来说一定颇有记忆的分量,就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办公室里连着两个同事说“中学时看的书也被翻出来啦?”说实话除了书名,对内容很多记忆都没有了,于是再翻开的时候,除了文学的魅力外,看到的竟然是一本充满文化感的旅行路书,在这里从历史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说一说你见过的,你想要去的山河的星空还有大地的岁月。

读书笔记依旧是以摘要的方式呈现,列举几个最爱的点,把这本书重新推荐给大家。余秋雨先生的自叙,轻描淡写之间也把我们想看世界的心情表达出来!

“在读了很多很多书,经历了很多很多次灾难之后,我终于幡然醒悟,发现一切文化的终极基准,人间是非的最后衡定,还是要看山河大地。说准确一点,要看山河大地所能给予的生存许诺。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

之所以叫做旅行路书,一定是用了文字给了我向往的悸动。

这部分选了“都江堰”和“莫高窟”两个中国古代最神奇的创作,一个是对水的创造,一个是对土的创造,曾经中华历史上生命的力量能够历练水土,必然已经能够重造山河。

都江堰——”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整个画面出现了扬眉吐气般的欢乐,那只能是唐代。春风浩荡,万物苏醒,连禽鸟都是舞者,连繁花都卷成了图案。天堂和人间连在了一起,个个表情生动,笔笔都有创造,唐代洞窟中的一切都不重复,也不刻板。我立即明白,真正的欢乐不可能重复,就像真正的人性容不得刻板。结果,读书笔记唐代的欢乐诱发了长久的欢乐,唐代的任性贴合了永恒的人性,一切都融合的浑然一体。恍惚间,热闹的洞窟里似乎什么也没有了,没有画,没有雕塑,没有年代,也没有思考,一切都要蒸腾而去,但又哪里也不想去,只在这里,在洞窟,在唐代,在吴道子笔下。“

因为历史的原因,因为文化太精彩的缘故,莫高窟的文物和很多国宝一样,被掠夺后放置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于是“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长很长,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那么,我们的心情也被拉长了,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个世界。”

所谓旅程给予我们的不止是浩渺的时空,更给了我们观看人生的眼光和角度

余秋雨先生走了很多路,见了很多景,品了很多事,写了很多字,于是所有的感受都在脚步中混合,也在大地山河中得到印证,于是旅行给予所有人的不只是脚下的路程,还有信中的力量。

“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彷徨。”

文化苦旅读后感:“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贴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亲近。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

李元馥著作《漫画法国》读书笔记摘抄


李元馥著作《漫画法国》读书笔记摘抄

以前读大学的时候特别喜欢李元馥一系列的漫画书。刚好整理房间的时候,找到手写的读书笔记。

1.法国料理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丰富的材料加入葡萄酒!如果说几乎所有的料理都用葡萄酒,那可能言过其实。

2.法国人的饮食特点是:将各种味道的食物和葡萄酒一起享用。

3.法国料理最高级是:放入烤炉里用热气烘烤的食物,把食物放入烤炉里烘烤,能把滑腻的油汁烤出,食物均匀受到烘烤,因此能够品尝到最纯的味道。其次是直接用火烤或用不粘锅炒的食物,也就是放油炒或煎。虽然味道不如烤炉烤好,但原材料味道大体上不便,因而也颇受好评。最次的料理是炖类。招待客人的时候绝对不能上炖菜。同样的炖菜,用葡萄酒炖的话,那个才马上变成高级菜。

5.肉要配红葡萄酒,鱼或海鲜配白葡萄酒。

6.香槟不能弄得太冰,也不能温,只有在“凉爽”的时候喝,才能品尝到最佳的味道。

7.香槟不能放冰箱里,只有当客人点的时候,就埋到冰块李送上来,并不是为了冰冻,而是为了使其达到最佳的“凉爽的状态“。

8.吃蔬菜沙拉时不能拿到切着吃,只能用叉子吃。

9.吃鱼的,吃完一面后,要把鱼刺剃掉,再继续吃。

10.(法国)吃饭时一定要把两只手都放在餐桌上

11.(英国)除了切肉时以外,右手都放在餐桌下面

12.正式场合

开胃酒——餐前小菜——开胃菜——鱼——牛猪羊肉等——鸡肉等家禽。

13.法国法律规定:劳动者不论是谁都可享受一年5周的休假(35天)(带薪休假),加上圣诞节、复活节等,一年大约能休息60-70天。

14.“养老金”是对那些从事了一定时间工作的法国国民。国家以其对社会贡献为标准,每月给他钱。

15.从两岁半的“母亲学校”一直到大学毕业近20年的教育都是免费的。

16.法国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把一年分成3个学期。

17.只有5500万人口的法国,宠物的数量近7000万。

18华盛顿+莫斯科=巴黎

19.1789年7月14日,法国的国庆日革命纪念日(法国大革命爆发)作者:李元馥

李泽厚著作《孔子再评价》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李泽厚著作《孔子再评价》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孔子的时代是氏族宗法制向地域国家制转型的时期。孔子思想是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孔子创始的这一儒学心理文化结构复杂多元,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很大影响。

孔子维护周礼。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套典章制度规矩。它由原始巫术礼仪演变而来。周公在这一演变转化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周公制礼,即周公整理、改造、规范了巫术礼仪、先人习俗。一方面,它注重上下等级、尊卑长幼的严格规定;另一方面,它因为延续氏族共同体的基本经济社会结构,而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古典文献和现代民俗学都可印证。

这套礼仪对于氏族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是不成文的习惯法(信)。礼仪繁多,其起源和核心是尊敬祭祀祖先神灵。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贵族衰弱,土地私有,商业兴盛,新兴阶层壮大。“群臣太富”。经济的强大导致政治的夺权、军事的侵吞。沿袭氏族部落联盟体系的天子-诸侯-大夫的周礼统治秩序彻底崩溃。

赤裸裸的压迫剥削和战争主张取下温情脉脉的礼德面纱,公开维护压迫剥削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理论(管仲-韩非的法家思想)取得优势。

孔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明确地站在了保守的一方。

但历史的前进无法阻挡,即使它有时要付出很大的牺牲。战国文明和秦汉帝国出现了,早期宗法制中的民主仁爱人道也被历史无情地淹没。恩格斯说:“生产的每一进步,同时也就是被压迫阶级即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的一个退步。”

历史向来就是在这种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行进。正如战争是历史进步的推动力,但反战也是人民正义的呼声。正如挫折使人痛苦低沉,但也使人成熟强大。

君主集权专制取代氏族贵族民主。落后的家长制的氏族统治结束了。

孔子好古复礼,向往西周礼乐仁和的“黄金时代”,是逆历史潮流的,是不现实的,是保守落后反动的,是有时代局限性的。但他反对残酷的压迫剥削、反对战争扩张,强调仁义道德,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人民性。其仁学思想体系就建立在这样一种矛盾复杂的基础上。

孔子释礼归仁,将社会外在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自觉,成为周公制礼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又一重大创举,为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后世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也因此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象征,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仁学思想可分四因素: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个体人格。其整体特征则是实践理性。

一、血缘基础。

释礼归仁。礼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体系,即:氏族/家/大夫——部落/国/诸侯——部落联盟/天下/天子的体系。孝悌为仁的基础,亲亲尊尊为仁的标准。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恩格斯)。人类早期社会无不如此。中国当代社会依然存在,“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

二、心理原则。

作为社会规范的礼,是以食色声味和喜怒哀乐等人性为基础的。那么,人性是什么呢?以“三年之丧”为例,孔子认为只要心安就可以了。儒家重视这种孝慈亲情,并将其心理化,转变成人性之一。动物不守丧,只有人守丧。外在社会规范变成内在心理要求。疑点是,宰我认为三年太久,一年可已。不是不守丧,是度的问题。孔子却认为宰我不仁。不过一切皆在是否心安,这是重视心理原则。人性如同修养,亦人人不同。孔子将观念、情感、仪式(宗教三要素)消融满足在日常生活亲子关系中,而不须再建立宗教神学信仰,使得儒家成为准宗教(不是宗教但起到了宗教的作用)。这也是为何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知识分子不信宗教的深层原因。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照样可以活,因为儒家起到了宗教的作用,以至于一些人要把儒家儒学变成宗教乃至国教——儒教(没有这个必要也不太可能)。儒学重视完善人的伦理心理状态,也就是完善人性,培养适度、美好的人性,追求君子圣人的人格理想人生境界。

三、人道主义。

既维护上下尊卑的氏族社会等级秩序,又保存原始民主人道的温情脉脉,坚决反对残暴过分的压迫剥削。此即中庸,“籍敛中而庶民附”。

由亲及人。由爱有等差到泛爱众。“亲亲爱民”,此民仅指氏族部落联盟内的自由民,不包括夷狄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从整个氏族社会的和谐发展的角度来主张一种原始的人道主义。仁的人性体现在社会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中。人对他人要有责任心,不能只顾自己;对社会要有责任感,不能只顾自己身边的一小群人。

这里的人道主义是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遗风。禅让、明堂可为佐证。

这与后来发展成伪善的仁是很不同的。这时候的仁还带有很大的忠诚性。

四、个体人格。

仁,在外的表现是人道主义,在内的表现是个体人格的独立自主。也就是所谓的“君子。”它要求氏族贵族成员承担起复兴周礼的历史重任。它既是理想人格又是个体行动。它把对原始氏族首领的要求标准降为对所有氏族成员的要求标准。孔子以身作则地实践了这种具有历史责任感的伟大人格。

基于这样的追求,在认识论上孔子重视教育,强调学习历史和现实的知识,提出了一些普遍的教育规律。勤奋学习与磨练意志相辅相成。刻苦的自修与伟大的使命感使个体人格达到仁的最高点:杀身成仁。在这里,孔子把本属于宗教信徒的素质要求归结为不须服从神的个体自觉。所以,中国的志士仁人不需要佛祖和基督,却同样会有献身精神和救世理想。

正如康德所说,古人把哲学家特指道德家,即在理性指导下自我克制的人。它不仅仅是一些道德教条,而是半哲学半宗教的理想人格。

五、上述四个方面共同形成了一个整体特征:实用理性。作者:晁若愚

老舍著作《小铃儿》《马裤先生》读书笔记600字


《小铃儿》《马裤先生》读书笔记600字

《小铃儿》和《马裤先生》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篇幅都不长,但是写的都非常有意思。

《小铃儿》是老舍先生的第一部短篇小说。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小铃儿,本来非常听话、懂事,但学校的先生一直让他记国耻历史,画国耻地图,并没有教会他分辨是非曲折、好人坏人,小铃儿的心里都是仇恨的火苗。一天到晚他都想着报仇打小日本的事,妈妈知道后让他当个孝子就好了,不要去管什么国恨家仇。小铃儿后来跟着几个同学一起计划成立个什么会去报仇,在他们眼里:不听话的同学就是小日本,在洋教堂上学的同学也是敌人,对付这些人要用拳头…最终他们几个都被学校以聚众群殴闹事给开除了。

学校的教育方法很有问题,用报仇雪恨误导同学,给他们灌输仇恨的思想,对他们纯真的心灵造成负面影响。妈妈的教育方法也有问题,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有勇气和斗志的懦夫。我觉得在这个年纪,应该教会他们正确的是非观念,和分辨真假的能力,而不是被仇恨冲昏了头脑!

《马裤先生》这篇故事特别有趣,“我”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穿着怪异的人,他就是马裤先生。他穿马裤,戴平光的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脑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是不是穿的不伦不类?马裤先生总是一次次地喊茶房,跟个唐僧似的给茶房念“紧箍咒”,让他一会拿枕头,一会拿开水,总之是把茶房弄得焦头烂额。即便是晚上睡觉也念叨着茶房。他对“我”却很客气,和气的探问,见“我”不想搭理他也就识趣的不去招惹“我”了。

马裤先生是我们现在说的很没素质的那种人,在公共场合,还有别的乘客,他却总是可着自己,大呼小叫的,他还随意抠鼻子,拍鞋上的土,既呱噪又邋遢,如果说你外出的时候遇到这样自私自利的人,你是不是也烦透了?不过这只是一些人的看法,实际我还觉得他挺有意思的。因为有这样的人逗乐,我们也许就不会觉得旅途漫长无趣了…作者:伦喋喋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弗兰克?赫伯特著作《沙丘》读书笔记”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