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把时间当作朋友》序的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苏轼曾说过:“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把时间当作朋友》序的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把时间当作朋友》序的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阳光博雅读书社社长吴江首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希望读者读纸质的,并且是正版的。还要写读书笔记。读正版读图书,是尊重作者劳动的表现,是鼓励作者能创作更优秀作品动力的源泉。是作者观察社会,总结规律,精华思想的完美呈现。我作为图书发行者,本身也是一位读者,感觉自己好像有责任来做这件事,应该做得更好,来引领中国梦登山队队友和更多的人读起来,做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让灵魂和身体都在路上,把工作和生活当做修行场,从而活出最好的自己,为个人梦、家族梦和中国梦加油!

经过一翻折腾,图书终于到手。素雅的封皮,超想象力的迷宫图,让我快速地浏览到了下目录和序,也许是心不静,没有什么印像。终于在晚上才认真地读完了他的序。

作者开宗明义地说,这不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人没有办法管理时间的,时间也是不听从作何人的管理。它只会自顾自一如既住地流逝。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主张一个人必须在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之后,才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也只有这样,时间才会是朋友,否则,他就是敌人。如使用时间的人心智太低,使用所谓的时间管理,能治标,不能治本,甚至既不治标,更不治本。

作者认为这不是一本成功学书籍,而是认为所谓的成功,从来都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依然不是。作者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一点,我也是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但无理论来支持和认证。主要是自己懒,不想干这活哟。读书笔记阅读后让我思考一个问题,人人都说“活出最好的自己”,怎么样才能做到呢?现在至少让我明白让自己处于成长的路上,哪怕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下去,就能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认为人的理性是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建立的。不能接受现实,一切都是虚妄。只有坚强的人才能接纳现实,才能做到接纳是福。才能有力量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活出精彩的人生。

作者认为有用道理往往是简单的,不值得一提,甚至反复提示,引人厌烦的话。但在付出代价后才能收到的,但有的代价是可以接受的,有的则不能接受。我在此深有体会。作者:李仕敏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都是平凡人,为什么若干年之后彼此已成天壤之别?时间这条船,为什么只送心智成熟的人去往梦想的彼岸?

前一阵子,虽然一大波考试和实验来袭,不过我还是抽空看完了李笑来所著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感觉里边许多观点颠覆了我早已根深蒂固的观念,我对时间这一概念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part0:所有人的困境

许多人都有时间恐慌症,经常对感觉时间不够用。没有时间了的感受和恐惧,使得他们超乎寻常的勤奋,哪怕只是虚假的勤奋,恨不能废寝忘食。而同样的感受,使得他们终日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实际上却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无论哪一种都注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已经没有时间了这确是冷冰冰的现实。

part1:心智的力量

书中所谓心智指的是人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象、假设、推理,而后指导其行为。

心智不同于智商。一个人智商很高,会被人称赞为聪明,如果一个人心智力量非常强大,我们往往会用另外一个词去形容睿智。而前者往往被人冠以小字,而后者冠以大字。这样,就分得清心智与智商了吧。

每个人所拥有的心智力量各不相同,而心智力量的差异会给每个人的一生带来无法估计的价值差异。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除了看得见的相貌、身材、出身、财富之外。

举一些例子加以阐述。

观察身边的人,你总会发现有一些人不愿意去学习某方面的知识,或者拒绝学习某个科目,他们是基于以下的逻辑的:我知道我现在要学习、要努力,这个没问题。问题在于,学习也好,努力也罢,就好像投资一样,都是要投入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如果在我根本不能确定我现在的学习究竟能给我带来怎样的结果的情况下,我就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那我不就是连傻瓜都不如了吗?所以,你必须告诉我,学这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没有用的东西我才不会去学呢!这是一个非常完整,也合情合理的逻辑。

但是,面临同样的问题,有些人却是按照以下的逻辑思考:正是因为我不知道它有什么用,所以我才要学呀。不知道有什么用处的东西说不定会在以后有很大的用处呢!这也是一个非常完整,也合情合理的逻辑。或者这类人根本就没想过这个问题,时间就直接花在学习上面去了。

如此看来,两个逻辑必然导致两个结果,一个拒绝学习,虚度接下来的日子,一个愿意学习,每时每刻都充满着收获,两者的时间质量便有了天壤之别。这就是所谓的不同的心智力量导致的价值差异。

有没有人曾经想过人和人的大脑是什么样的关系?估计许多人只能从物理层面对其进行区分。设想一个场景,你本来在努力复习,因为期中考试快到了。忽然你旁边的人玩起了游戏,你看着心里痒痒的,你也跟着想玩了。于是,你以今天没吃早饭以致自习效率低下为由,打开电脑玩起了游戏。等你筋疲力竭得结束游戏之后,天啊,已经过去三个小时了,是时候该吃中午饭了以上场景是不是有似曾相识之感?其实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到底是你想玩游戏,还是仅仅是你的大脑想玩游戏?有没有可能你是想认真复习的,只是你的大脑想玩而已。

这样就引出了下面的命题:你并不是你的大脑。大脑控制你的行为,但是你控制你的大脑!试想一下,大脑作为你的一部分,你却让它控制了你的全部,这不是主次颠倒了吗?要知道,大脑作为一个生理器官,它会随时随刻产生消极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你真正愿意付诸实现的吗?所以,不要再让自己成为自己大脑的奴隶,而要选择翻身做主人。领悟了这个道理,颇有一番拎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扯离地球的韵味,虽然后者已经被物理学证明是永远不能实现的。

认识到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之后,我们便可以有所行动。比如,控制自己的情绪,推迟满足感等等。这里有必要提到一个关于大脑遗忘痛苦的机能。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此功能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其在人类的可延续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试想一下,一个人一生会遇到多少不如意的事,会承受多少痛苦,假如这些痛苦你都铭记在心的话,你能活得快乐吗?你能活得精彩吗?你可能已经发现,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是否觉得已经逝去的日子特别的美好呢?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肯定不是的,因为如果那是真的话,那么说明人活着真是越活越不美好了。这显然是不对的。从大脑遗忘痛苦的角度出发便会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回忆的美好只是因为你把当时绝大多数的痛苦都给淡化遗忘了。即使你不是故意的,但是你的大脑会自动帮你完成这工作,除非你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忘却那些痛苦。你若不信,你能想起你上个月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吗?上上个月呢?

啰嗦了这么多跟遗忘痛苦有关的内容,只是为了以下阐明它与学习的关系。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从小快乐地学习,寓快乐于学习之中便被大力提倡,不管其初衷是什么,从遗忘痛苦的角度出发,这绝对是无比正确的,因为痛苦地学习到的东西我们大脑会自动遗忘呀!这是多么可怕呀!我现在终于知道我为什么每次背完单词都记不住了,无论我用了多么高的记忆技巧。换个角度讲,认识到这个,那么自然就知道改善学习效果的方法之一便是努力使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书中举了一个人背单词的例子,他想方设法说服自己每背一个单词就相当于自己在未来多收入若干美元,这样,他每天背几十个单词就相当于赚了几十美元呀!这能不快乐吗?虽然不知这方法对我是否有效,不过这倒是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part3:提高心智,和时间做朋友

所谓和时间做朋友,说的是合理地利用时间,从容优雅的生活,而不是被各种的没有时间了所苦苦折腾。

从这个角度看,人类也许是地球上最尴尬的物种之一:长期的进化使人类发展到今天这个高度,但是,每个人在出生的那一刹那,实际上居然在与其他的动物站在几乎同样的起点上,心智要从零开始进化。

获取更多的知识几乎是开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书中强调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也提到了关于学习的量变引起质量的阶梯状爬升过程。

其中有一点比较吸引我的是关于正确对待老师的话题。有一个常见的现象:学生因为讨厌老师而拒绝学习。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无论如何都不应该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深思一层,老师也是人,也有犯错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过分依赖老师,科研能力很强的老师并不一定就能教得很好,用自己的学习结果去衡量老师往往也是不正确的。

part5:小心所谓成功学

现在社会流行成功学,只要看看各大书店关于此类书的畅销就可以略窥一二了。

书中花了一整章的篇幅去批判成功学。比如,作者认为所谓成功学的核心缺陷是其对成功的定义。成功学对成功的定义是相对性的,如果你比社会上许多人活得更好,那你就是成功的。如此的定义必然导致其根本性的错误,因为相对是没有尽头的。也有些东西是无需比较,也不能比较的。

除此之外,所谓成功学还在方法论上犯了逻辑错误。绝大多数关于成功学的书都是这样阐明自己的观点的:某人过去是这么干的,而现在他成功了。所以如果你现在也这么干,那你也一定会成功。稍微冷静点地分析就可以发现,他这么干就成功不代表你也这么干也会成功呀。与其说许多人无法看出其中破绽,倒不如说他们不愿意看破,他们希望有一个可以快速成功的美丽的谎言去满足他们急切的欲望,因为他们已经没有时间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part6:更多思考

除此之外,书中还深入思考了许多问题。现简要记录如下:

①努力是应当的,无需强调。虽然客观上出身、运气等比努力起得作用都大,但是努力仍然是最重要的!因为前者无法改变,只有后者可以改变,所以要将其发挥到极限。

②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人际关系学说甚嚣尘上,然而其核心缺陷却在于过于强调技巧的重要性。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所能结交到的朋友绝大多数都是与你相当水平的人,要想获得高质量的人脉,根本解决之道是提升自己的水平。

③效率低下很多时候是因为回避困难。许多人在着手一堆任务时,总是不自觉的选择最容易完成的,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上边。但是却忽略了困难的任务,重要因困难而重要,困难因重要而困难,只有完成困难的(也就是重要的)任务,才算得上有效率。

此书可谓给我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思考,真心感谢作者李笑来的贡献。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发现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可能对我们种族的存活无助,甚至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自从文明以来,人们即不甘心于将事件看作互不相关而不可理解。他们渴望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今天我们仍然亟想知道,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人类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所从事的不断探索提供充足的理由。而我们的目标恰恰正是对于我们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出完整的描述。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人类的一切追求不外乎如此。可是这简单八个字,又岂止是那么简单。

这个世界分两种人,一种人穷其一生,追求的是对这个世界的完整描述,一种人更喜欢用已有的知识去实践,前者带来了科学,后者带来了技术。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并不存在高下之分,但只有前者,才能写出这样一本书,才能写下开篇的那些话。因为他们无可救药地问自己:

我们应该如何去完整地描述这个世界?

从人类自身的大小尺度来看,我们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大量在这个尺度的信息,并且通过对微观和宏观不同尺度的探索,掌握了许多超出感官认知的知识,继而改造出了目前这个信息时代,可是这样就够了吗?当然不够!

我们应该如何去完整地描述这个世界?

微观尺度上从微生物到细胞,到分子,到原子,到质子、电子和中子,再到夸克,我们依旧没有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基本粒子——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构件?

我们早已无法光用肉眼的看去探索微观尺度了,取而代之的一个词叫“观测”,即不一定看到,但通过各种转换和设计,我们能观测到一个信息,在基础知识足够的情况下,这个信息可以支撑我们去理解那些看不到的东西。

虽然这个问题可能会被人类本身的存在所局限,虽然很可能人类本身作为理论中的一部分是无法跳出这个世界来得到客观的统一完整理论的,但这并不会让人们忘记那个几乎发自内心本能的疑问。

我们应该如何去完整地描述这个世界?

同样的,宏观尺度也无法给出解答,如果光速无法超越,那我们永远无法看到那些早已远去的物质,更别说整个宇宙了,人类甚至永远无法接触,无法记录,无法观测,甚至无法理解的某些东西,难道就真的不存在了吗?我们也仅仅是这个完整世界的,其中之一罢了。那就这样放弃了吗?不会,永远不会,就像我们有些时候觉得人类会不由自主地往灭亡的方向走一样,这个描述世界的追求是本能的,就像你前方有一个黑洞,即使知道看一眼你就会被湮灭,你也会忍不住去看一眼的,因为你在这个问题上又可以前进一步了,这种欲望是无法克制的。

我们应该如何去完整地描述这个世界?

我们是穿梭在星际间的小小浮游,转瞬即逝。

可是我们依然努力地看见了宇宙,如此壮美。

假定我们是理性的生物,既可以随心所欲地观测宇宙,又可以从观察中得出逻辑推论。在这样的方案里可以合理地假设,我们可以越来越接近制约我们宇宙的定律。

然而,如果真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则它大概也将决定我们的行动。这样理论本身就决定了我们对之探索的结果!

实引力子构成了经典物理学家称之为引力波的东西,它是如此之弱——并且要探测到它是如此困难,以至于还从来未被观测到过。

空间和时间一起,可以形成一个有限的四维的没有奇点或边界的空间。

迄今为止,大部分科学家太忙于发展描述宇宙为何物的理论,以至于没工夫过问为什么。另一方面,以寻根究底为己任的哲学家跟不上科学理论的进步。作者:良辰天

《时间都去哪儿了》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500字


《时间都去哪儿了》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500字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这句话是每一个喜欢《阿甘正传》的人都能背出的一句台词,他的中文意思是: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而你的暑假就像是巧克力中的一小块,你可以去慢慢品尝它的味道,也可以一大口直接吞掉。

暑假,是每个孩子都有梦想的假期。我们也不例外,在放暑假之前,我们会给自己定个目标,会制定好学习计划,制定好每天的日程安排,然后接下来做的就是等着暑假的到来。

当暑假真正到来的时,我们想的却是,现在还早,反正还有两个月,先玩会,明天再说……第二天,又想还早,明天一定早起看书...…第三天早上起来,刷会微博,玩会手机,一看时间还早,起来吃片面包,又睡一觉,一看中午了,吃个午饭,睡个午觉,一觉起来下午……又觉得时间不够用了,然后安慰自己道“明天一定早起努力看书”……如此反复,恍然间,两个月就过去了,要开学了。

回头望去,你发现你什么事都没有做,曾经制定好的减肥计划,你发现你又胖了;制定好的学习看书,你发现书本已经落灰;制定好的约上好友,你发现你们从未联系……

可是,看看身边的同学,他们在与我分享他们暑假的每一件乐趣,以及他们成功的完成了他们自己制定的计划。再想想自己,时间都到哪儿去了?突然觉得莫名的苦恼。这不正应验了那句话——我的暑假是在大口吃巧克力,而同学们却在一点点品尝……于是我下定决心,我要重拾自己的计划,并且努力去实现。

我想,我们虽然不能改变时间的速度更不能让时间停留,但我们能拓展时间的宽度。我们要充分利用命运给我们的分分秒秒;在忙碌和快节奏的工作中、学习中、生活中,把每一天的生活变得有意义,有质量,有价值。作者:丘煜方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股市中有一句人人皆知的话: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其实读书又何尝没有风险呢?读错了一本书可能会让读者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会影响一生,毁掉一生;而读对了一本书,对人的一生或许会大有裨益。因为现在的书籍越来越多,到书店逛逛,映入眼帘的各类畅销书琳琅满目。图书或许已经从过去纯粹的“精神食粮”,逐渐演变为一种纯工业品,现在更像是快餐一样的快消品了,值得人反复阅读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在拿到《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像往常一样,随手翻翻扉页,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标题党”,用送一封信的故事吸引读者的眼球,甚至还吹嘘为“一本改变世界的书”。当看了接近一半的时候,敬业美德、商业信条、人生信条此类的词语浮现在我脑海中,这或许跟很多畅销书一样,应该是“心灵鸡汤”吧。当把这本书读完了之后,我才逐渐发现了这本书的不同之处。我便又仔细研读了几遍。“信使精神”是我对这本书的概括总结,这也将会成为我今后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标准。

当接到送信任务时,罗文中尉没有提出任何疑问,孤身一人,毫不迟疑,即刻出发。这应该就是“信使精神”的首要标准_忠诚。那么要对谁忠诚呢?对我个人来说,我认为要忠于祖国、忠于事业、忠于上级、忠于共产主义信仰。

在完成送信任务的过程中,战火纷飞、炮火连天给罗文中尉带来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在他孤身一人,历经艰险,秘密登陆古巴岛的时候,我仿佛身临其境般为他担心,想为他出谋划策,真担心他无法完成任务,耽误了加西亚将军及时调整战略部署。但是,直到他顺利完成任务,我才意识到,这样一个百折不挠、敢于冒险、全力以赴、勇于献身的战士,是不会被任何困难打倒的。这就是“信使精神”的第二个标准_担当。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生命跟时代的崇高责任联系在一起就会永垂不朽”。作为一名军人,就要担当起“军令如山”的职责;读后感

世界上能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是稀有的,偷懒、推诿、取巧的人是无法走向成功的。就让“信使精神”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在我们工作中落地开花吧!作者:高双燕

相信《《把时间当作朋友》序的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