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篇一:读胡适《容忍与自一由》有感

胡适先生(1891--1962),初名嗣糜,学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史学者,思想家。青年时代留学美国,攻读哲学,文学。受赫胥黎,杜威思想影响较大。1917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倡导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率先从事白话新诗与文学史的写作,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一位主要代表人物。

文章首先用其母校老师布尔先生引出论点:容忍比自一由更加重要。然后又用自己年轻时发表的抵制封建主义的一篇文章作为例子来说明了五十年后的自己觉得年纪越大就越觉得容忍比自一由更加重要。文中说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信神的,居然能有这种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一由。总而有感悟出自己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

随后文章又通过宗教信仰里的容忍与自一由,从而得出宗教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容忍是一切自一由的根本。结尾以自己和陈独秀以前住在报纸上发表的对待白话文不同态度的认识来结尾,最后再次说明了我们必须戒律自己,必须要有容忍的度量。

我的语文老师黄老师在分析全文时,首先从题目入手:分析容忍与自一由的关系,进而提出为什么要先容忍了才会有自一由?这时我才真正明白,容忍其实是自己必须容忍别人的观点,别人才能自一由,相反的别人容忍自己的观点,自己才有自一由而言。我自己转念一想,的确如此,就像卢梭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认为这句话放在这里就是这样理解了: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能够容许你这种观点的存在。

我再仔细的想一想,其实这不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说的和而不同吗?其实孔夫子在两千多年以前都已经提出来了。文章中说: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一由,但因为不容忍态度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我深深的被胡适先生这句话里所透露出的一种人文观点所折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世界正是因为如此多的差异而显得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试想一下,如果春天仅仅只是一种颜色,那不太单调了吗!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容忍,容忍他人的观点,这样才会丰富自己的观点,容忍他人的优秀,自己才会变得优秀,容忍世间万物,花草小鸟才会对你微笑!

想想自己刚进大学的时候,曾经对很多事情看不惯,觉得太不合规矩,现在想想当时自己也是没有能够容忍的度量,因为看不惯就觉得这种行为需要消失,不能出现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去年我才慢慢的是适应过来了。直到今天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真正的明白了,我需要有容忍这种度量,我可以看不惯,我可以讨厌那些我看不惯的事情或行为,但是我可以允许它的存在。突然想起我最先了解胡适也是在大一的时候,是在我的邓论老师胡老师的课上。时间可真快,但也足以改变我们每个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我觉得这篇文章要告诉我的,因为容忍是互相的,我容忍了你,你能够获得自一由,你容忍了我我也才有自一由可言。为什么我们需要容忍,说明对方的事情或者行为是我们所排斥,是我们所不喜欢的,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喜同恶异。正因为是喜同恶异,所以才会有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说法,才会有道不同,不相为谋也的观点。而我们则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我们才会得到相同的回报。我们才会感觉得到互相的容忍,互相的自一由。

忽然又想起了自己在大一的时候,因为自己很喜欢古典音乐,所以在寝室里经常放的是古典音乐,而另外一个室友则喜欢英文歌曲,就这样,当中国古典遇到了外国流行,就会碰出一些小火花来!

呵呵,如今不知不觉已经走完了四分之三的大学路,站在大三的春天里,我会很自信的说我学会了容忍,当然比起胡适先生所说的那种度量,我,还有我们都需要时间的!而我将会一直前行着,这样,当我漫步过容忍的花丛,就会到达自一由的田野!

篇二:容忍与自一由读后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这篇文章是胡适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就是容忍远比自一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一由。

起初胡适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一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

因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2字而自一由我相信只是作为作者对容忍2字的衬托,也是对曾经自己所认为的,执着的一个反剩

作者由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一由。

随后作者回忆自己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于是总结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作者用了很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再次论述自己的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一由重要。

50年过去后,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在这之外,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一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自己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之后作者开始感慨在宗教自一由史,思想自一由史,政治自一由史上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并例举了马叮路德和约翰。高尔文在欧洲革新运动上的例子,阐述过去非此即彼的异端邪说,因而导致互相残酷撕杀,无所不用其极,而这种一性一质是无助人类社会在和平与发展中迅速获得更大的进步。

于是紧接着,最后,胡适先生很自然地把话题放到政治思想上,通过与陈独秀的书信再次表达作者对武断不容忍态度的反对和觉得自一由的重要一性一。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篇三:《容忍与自一由》读后感

这本书本来我是作为消遣来看的,用来轻松平常紧张的神经。看过一点后,便放不下。发现自己的愚钝,原来胡适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弄清楚的事情,正是我们一些庸人现在苦苦追寻,并以弄清楚一些小小的部分,自命不凡,引以为豪,真是羞愧。

《容忍与自一由》与其说是演讲录,不如说是一本极具教育意义的青年读本。书中的一些见解,放在当下也是不落伍的,如对于教育的一些看法。有早瞻的眼光,我们什么时候能拥有此。好的思想和科学都是经得住时间的洗礼的,《容忍与自一由》能保留下来,胡适能名至今日,都是岁月的审批所归,所以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读的书,里面有些观念可能不适合一些人群和目前社会,见人见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的更远。

这本书让我学会谦虚求学,知识浩瀚无界,自己所学不过小之又小的一部分,就算有所成就,也不值得骄傲自豪,应该继续扩大自己的学识,继续学,以有涯追求无涯。以及先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严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人生

这本书,看完后,你一定会不充饥,继续追寻其他的书。这本书的含金量较高,胡适先生,如果以后我可以做到他那一半就好了。我不是天才,想有所成就,只能勤奋+方法。刻苦起来,今年快结束了,在图书馆偶遇这本书,是缘分。及早教人清醒,省去糊涂探索消去的时间。

篇四:《容忍与自一由》读后感

其实,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让我想到了法律与自一由这对词语。因为在高中的政治课堂上,在学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时,老师就一直在强调自一由是寓于法律中体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原来,一切的自一由都是以不自一由为代价的。这就好比胡适先生的这篇文章,说的是容忍与自一由,这恰不是法律与自一由的同类项吗?

容忍与自一由,于我而言,就是当一个人因某人某事而恼怒时,如果无法容忍,就无法释然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不安灵,自一由便无可言说。我想,这大概是对胡适先生的文章最通俗的理解了。

从写作角度来讲,胡适先生用他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来阐述他对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一由。再总结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胡适先生用了许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论述自己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一由重要的观点。

50年的时光,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能从他的文章中看出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一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他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在胡适先生利用古今中外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心路历程:从年轻气盛到能够随年龄增长体味到容忍的重要一性一,从无法容忍到包容,然后在思想上及行动上获得自一由。这些都可以从他对《礼记王制》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理解中发现; 而且在中国古代四诛与西方宗教迫害的举例中,我们更能看出他对容忍与自一由的深致理解,从而让我们随他的脚步,随他的亲身感受,一点一点的吸纳他的信念,最后明白他对容忍与自一由的深刻感受。而胡适先生通过与陈独秀先生的书信再次表达他对武断不容忍态度的反对和觉得自一由的重要一性一来表达他的政治思想时,这让我们更加实在地明白他的容忍与自一由。

容忍远比自一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一由这应该就是胡适先生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吧。

因此,我们也应该懂得包容,学会包容,然后为自己的心灵谋得一片自一由的天空。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论文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论文范文一

这篇文章是胡适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就是容忍远比自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由。 起初胡适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 因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2字而自由我相信只是作为作者对容忍2字的衬托,也是对曾经自己所认为的,执着的一个反省。作者由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随后作者回忆自己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于是总结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作者用了很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再次论述自己的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由重要。

50年过去后,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在这之外,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自己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之后作者开始感慨在宗教自由史,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上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并例举了马丁。路德和约翰。高尔文在欧洲革新运动上的例子,阐述过去非此即彼的异端邪说,因而导致互相残酷撕杀,无所不用其极,而这种性质是无助人类社会在和平与发展中迅速获得更大的进步。

于是紧接着,最后,胡适先生很自然地把话题放到政治思想上,通过与陈独秀的书信再次表达作者对武断不容忍态度的反对和觉得自由的重要性。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论文范文二

读过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这篇文章后,觉得这个题目颇值得讨论一番,于是便落笔写下自己一些肤浅感想。

容忍与自由,粗看二者意思无所关联,而细琢磨起来含义很深。我以为容忍与自由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如果没有容忍便没有自由,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感悟其中道理,一个家庭,假如成员之间不能互相容忍对方的缺点或生活习惯,不允许、容忍对方持有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或看法,久之这个家庭就会出现不和谐之音,人心不悦。社会也是这样,当我们走向社会与不同人接触时,总是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念,不能接受或容忍别人的观点,争高论低,引起纠纷矛盾,久之互看不顺是非不断,人心压抑。扩而大之,便是国家,世界上有200余个国家,社会制度不同,各民族宗教信仰不同,如果不能相互容忍包容,相互不能友好往来,久之互为利益而争,国之不和。 这样一来一个家庭不和睦;一个社会不和谐;一个国家不和平,岂不就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自由了吗?当今中东地区战火不断,有的国家内部矛盾重重,恐怖事件时有发生,不都是把自己的观点认定为是吗?不能接受容忍别人而引发的吗?

反之,我们把念头一转,学会了容忍,它表面看是你接受了别人,更深一层是你已经学会为别人着想,一个家庭之中都互相为别人着想,家庭便和睦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都能互相为别人着想,社会就和谐了,国家之间能互相着想,互相尊重,世界就和平了,世界和平了我们每个人还会不自由吗?这就是容忍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容忍是门功夫,真能作到了,它的确能帮我们解决问题。

胡适先生在年老的时候才看出容忍带给自己与社会的好处。而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就把胡老先生的体会经验借鉴过来为之所用,把从我作起落到实处。不是总等着别人先改变,先改变自己,学着容忍别人,慢慢地,我们生活的环境会更美好!更和谐!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精选)


老实说,我已经多年没有好好读一本书了,读书说到底就是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并从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曾在群里与朋友探讨,什么样的书才是一本好书?我想好书的定义并不在于别人,而在于自己,即适合自己阅读,并让自己能够从中收益良多的书,就是一本好书。

另一方面,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本身就是一本好书,很多人生的感受、感悟,并不是简单地从书本中就可以获得的,而要从自己的心田生长出来。每个人的心智就好比是一棵树苗,所有来自别人的东西,都只是一些零散的营养,如果这些营养不能够被自己的心智吸收,并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东西,那么也许一转身,它们就会消散在记忆的大海中了。

回归正题,一看容忍与自由这个命题,就感觉是一个哲学命题,很显然,正是因为有了某个环境的容忍,所以才了这个环境中的自由。如果父母不能容忍你的玩耍,那么你就可能只剩下听话的“自由”了,如果学校不容忍你的爱好,那么你就可能只剩下学习的“自由”了,如果社会不能容忍你的言论,那么你就可能只剩下服从的“自由”了。

胡适文中说明自己是个无神论者,而他周围的人却多数是信神的人,是别人的容忍才让他有了独立信仰的自由。人类历史上每当一种新的思想出现时,往往会遭受到旧思想的封杀,等到新思想战胜了旧思想后,这个其实已经不再新鲜的思想,又可能会成为其后生思想的封杀者,如此循环,相恨相杀。然而我们为何不能想到另一种情况,人类的思想本身只是一棵同根同源的大树,每一种新思想的出现只是这棵大树上新生的枝头。很显然,新生的枝头并不会扼杀其它的任何枝头,相反,恰恰是因为有了新生力量,彼此的共同体才能够变得更加强大。

胡适文中谈到他与陈独秀一段对话,前者主张容忍不同的意见,而后者则旗帜鲜明地主张更为正确的意见。究竟孰是孰非?我的理解是,如果仅仅从学术的角度看,胡适的观点肯定更正确,毕竟人人都是需要自由的;但站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看我觉得后者更正确,为什么?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混乱而危急的关头,必须团结成一体以共同突围,必须要在无限黑暗中找到一条光明的通道,若是各执己见,则必然是一盘散沙,等着被敌人围剿。(很遗憾的是当时的国共两党并没有真正的团结成一体,也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了后来外族的大肆入侵)。

当然,历史的背景是在不断变迁中的,如今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和平年代的主题应该不再是战争,而是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是为老百姓谋福祉。所以我们更需要崇尚容忍与自由。

最后再说一说容忍与自由的辩证法。前面已经说到,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但是否容忍越大自由就越大?显然不是!因为如果你太自由了,就可能会伤害到他人的自由。比如有人未经允许,就大摇大摆地进了你的家,这时候你还能够容忍他吗?

所以说自由是有限度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当忍无可忍时,也就是自由消失时。那么请问各位朋友,这个自由与容忍的限度在哪里?我想这个限度就是要以不妨碍他人的独立自由,同时又不伤害他人的切身利益为前提。(吉鸿)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700字


有人说:“病症是鲁迅看的准,药方是胡适开的好”。我们在这个系列里不谈政治,只是从胡适先生的文章中窥见一点日常生活中的有用之道。

先生是一位异常可爱的人,平和有趣,他的文章温和有仁,先生自己温煦蔼然。那种宛如天赋般的从容在阅读的过程中迎面扑来,令人异常舒服。我突然意识到,这种从容平和也恰恰是我们在工作中所必需的。我们从容平和,客户就会感到舒服,就会减少摩擦矛盾,我们的合作也会顺利不少。所以今天我们聊聊这篇文字中透露出的与人相处之道。

平和的心态需要包容的雅量,先生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我们不喜欢与自己不一样的人,我们排斥另类的行为方式,这种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当大家都抱着这种信念,矛盾当然就会不可避免,冲突也会随着而来,麻烦多了,我们的业务,公司的利益都会受到冲击。先生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我们在现场做业务的时候,我们在与客户沟通的时候,有太多的被冷落被敌对被刻意刁难,仔细想想,也许客户从心底里觉得我们不是他们,对于他们而言,我们是“异己”,是来找麻烦的人,所以才会产生那种难熬的局面。读后感·如果我们也采取相同的待人之道,那业务不可避免的肯定就黄了,所以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早就给我们指明了解决之道:“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我们不能假定自己是对的,这是与人平和相处的基石。

最后以先生在文章中的一句话结尾: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


容忍与自由 读后感(3)篇


在很多其他文章中对胡适先生有过概况性的了解,比如毛主席在建国以后的“反胡适运动”比如蒋委员长在胡适去世时的悼词“旧文化新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我想能使两位杰出的政治人物排斥和赞赏的,一定非常人所能及,但是对于胡适先生的著作这是第一次拜读,应该很庆幸能读到这部著作,如果用一个词语形容,该是“真知灼见”。但是在庆幸的同时又有遗憾,我书读到《好政府主义》这段的时候,觉得自己还是太肤浅,《容忍与自由》的成稿应该是在胡适先生的生命后期,内容中非常多的章节思想已经非常纯熟,尤其是政治自由,言论自由等方面的写作更是非常见水准,大胆,尖锐。我觉得还是该先看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等作品,就像吃东西,总得先喝汤,然后依次循序渐进,但我却觉得自己上来就吃了营养最丰富的“大菜”,所以对于个别政治方面的内容还是有些难以消化的感觉。依自身经验来说,了解一位着实喜欢的学者的著作时,还是应该先看他前期作品,虽可能不如后期作品完善,但对于读者个人的思想引导来说还是对的。以上都是废话,说这部书,一半的篇幅描写的“自由”由此可见,国外多年的求学及生活经历对胡适先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文中的很多言论思想拿到五六十年以后得现在也是一点都不过时的。自由和宽容是相辅相成,没有对思想,言论,政治,宗教,人权整体大环境宽容,便没有以上这些的自由可谈,自由是建立在宽容的基础上的,所以宽容比自由更重要。着笔再多的就是新闻出版自由,不由让我想起了现在的传媒行业,民国和抗战时期的新闻人都有高度的职业责任心和爱国意识,新闻和媒体真是在引领者一个时代的思维,但是现在的媒体人呢?唉,不说也罢。最后分享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个教育案例,胡适的母亲,应该是叫冯顺弟,嫁给胡传)胡适的父亲,胡传年长二十多岁,在胡适6岁的时候受日本人的战机轰炸,一年后身亡,留下儿女多人由冯氏打工抚养,艰难度日,胡适爱读书,在国外读书期间,冯氏购得一部书邮寄给胡适,书值270多元,当时毛主席还在学校的图书馆做管理员,那时毛主席的月薪是30元,对于一个以给人家洗衣的落魄妇女来说,可见她境界并不同于其他妇女,就是有这样不同寻常的母亲才有了后来的文学大咖,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的发起人胡适先生。由此可见,对于孩子的教育,可以吃穿玩上限制,但是对于他精神世界的思想激发,父母可以提供的外力协助是万不可少的。

心得体会:自由主义的第一个意义是自由,第二个意义是民主,第三个意义是容忍——容忍反对党,第四个意义是和平的渐进的改革;

自我提升生存法则: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三个防身药: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

相信:“努力不会白费”“信心可以移山”“功不唐捐”又说:“只要功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

做学问: 勤谨和缓”;

择业:  希望青年朋友们,接受我经验得来的这个教训,不要问爸爸要你学什么、妈妈要你学什么、爱人要你学什么。要问自己性情所近,能力所能做的去学。这个标准很重要,社会需要的标准是次要的;在这种情形之下,试问是社会的标准重要,还是个人的标准重要?当然是个人的重要!因此选科择业不要太注重社会上的需要,更不要迁就父母、兄长爱人的所好。爸爸要你学赚钱的职业,妈妈要你学时髦的职业,爱人要你学社会上有地位的职业,你都不要管他,只问你自己的性情近乎什么?自己的天才力量能做什么?配做什么?要根据这些来决定。

能力:个人兴之所近,力之所能只有一行

“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胡适先生似乎一生都在践行自己对自由与容忍的理解。从个人思想到国家政治,从作为新闻人的责任与使命,到对女性解放的提倡与建议,再到对祖国未来栋梁之材的寄语与勉励。他所倡导的依“性之所近,力之所能”择专业,和“勤谨和缓”的治学态度,至今依然贴切适用。在那段风起云涌、云谲波诡的时代,他们这一辈人对社会对国家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令人敬佩之至。一些文字会让你觉得,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去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些许贡献,推动这个社会和国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即便如今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远远超过当时,却始终觉得现今的青年人与老一辈学者之间存在着太大差距。

相信《容忍与自由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