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从小学用典的读后感怎么写

从小学用典的读后感怎么写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习近平用典读后感,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

读《习近平用典》,感受“法治”的理念

在工作之余有幸拜读了《习近平用典》一书,使我深受教育、感慨万千。从学习中充分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文章与讲话中,精心用典,“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以经典名句画龙点睛,形成的文字博古通今、底蕴深厚。

《习近平用典》由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主持编写并作序,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组织撰写解读文字。全书最能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分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治等13个篇章,推陈出新,启迪精神,将“故纸堆”里的典故赋予了“新生命”,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在《习近平用典》中,道家的经典言论出现了8次(其中:《老子》6次、《庄子》2次);法家的经典言论出现了9次(其中:《韩非子》4次、《管子》4次、《尸子》1次)和墨家的经典言论出现了1次(《墨子》)。针对每则典故,解读部分阐述了总书记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诠释了古典名句的深邃寓意。

通过认真的学习,最让我感动的是“法治”篇章。古人的“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道私者乱,道法者治”被习近平总书记灵活的运用,曾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作为强调“严明党的纪律”、重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曾记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年的中央党校进修班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总书记亦引用“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提醒党员干部要谨防“贪欲”之害,干干净净做人。

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中国法治进程进入快车道,“法治”的理念也不断深入人心,这也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最为醒目的标志之一。以韩非子为集大成者的法家思想,也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从近期党中央反腐倡廉的成果来分析,说明我党的高层领导已经下定决心,在一定期间内自上而下整顿党内纪律,只要有党员或党员干部有违背党的宗旨,失去党的原则,利用手中职权等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或罪行,都会被强硬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改造或惩处。

对于老百姓来说:真心喜欢党中央用“法治方式”来管理党员及党员干部;使其各级党组织以“法治思维”带领老百姓建设新中国。真心希望党员及党员干部在组织面前或群众面前均能讲真话,在单位工作中和为群众谋利益时均能做实事。老百姓最恨的是对上喜欢“拍马屁”、“搞关系”,对下喜欢“提起头”、“拉帮派”的投机分子混在党的队伍中。真心希望党中央重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工作方式能天长地久。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1500字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1500字范文: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跟着习近平总书记读好书之天下篇有感。

习近平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传承优秀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贵溪发布”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自开通“跟着习近平总书记读好书”栏目以来,平台已刊发90余篇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讲话中引用的经典篇章,让广大党员干部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坚持每天阅读专栏文章,已成为我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始终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始终把思考作为一种态度、一种乐趣、一种有益的工作方式;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真正做到学思践悟、卓有成效。

学习了“贵溪发布”3月2日推送的文章“跟着习近平总书记读好书之天下篇:山积而高,泽积而长”,让我感触良多。“山积而高,泽积而长”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21日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所作主旨讲话《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的经典用语,源于唐代刘禹锡《唐故监察御史赠尚书右仆射王公神道碑》一文,意思是说,山是由土石日积月累而高耸起来的,水是由点点滴滴长期积聚才长流不断的。两个“积”字,突出了量变的作用。不断的积累,山可高,水可长。其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这样的经典词句,比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铁杵磨成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等。刘禹锡的“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与《荀子·劝学篇》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乃一脉相承,更是一种升华。

这些典故告诉我们,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要注重日常积累,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学习工作是如此,干事创业更是如此,都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集聚点滴努力,才能铸就成功。

塘湾镇取了显著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更得益于塘湾镇历届班子及镇村干部的长期不懈努力。我们将进一步调动全体塘湾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汇聚起磅礴力量,努力为塘湾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凝聚更多的人气、争取更多的机遇,读书笔记努力使量的积累再上新台阶,促成质的飞越。同时,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立足全省,放眼全国,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力争把塘湾打造成“文化名镇、旅游古镇、生态强镇、教育新镇、商贸重镇、宜居小镇”。

山积而高,重在日积月累;泽积而长,彰显上善若水。要做到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实现塘湾镇跨越式发展。

一是以党建为统领,进一步巩固和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我们将在全镇掀起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潮,强化镇村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扎实做好村(居)“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选优配强“两委”班子;重点打造大桥村、塘湾村、港西村、塘湾居委会等4个党建示范点;规范工程领域建设及干部作风建设等制度,突出党建引领,为实现各项发展目标提供扎实的思想、组织和制度保障。

二是以旅游发展为主线,进一步盘活资源提升塘湾人气。着力打造唐甸夏家谷酒文化旅游示范村及唐甸夏家至集镇门楼文化景观长廊;着力丰富塘湾古街旅游业态,对古街危房进行修缮,制定政策,激励各式原生态产业入驻古街,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古街、留在古街、爱上古街;着力构筑一座塘湾古村,带动民宿、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着力开发理源心学文化村、芦甸书画村、江坊水村、白果梯田民宿游、醉霞生态游等优质资源。

三是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高标准建设唐甸现代农业示范园;重点推进集镇居民小区改造整治、新区大道景观提升、集镇二期污水管网改造、古街文体活动中心及古街消防设施提升等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新农村建设与宅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建设富而美、特而强的新农村;重点做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力推进“依法治镇”,确保社会稳定,营造安定祥和的宜居环境;重点强化督促落实,保证各项工作做实做细,用行动诠释“山积而高,泽积而长”的内在要义,奋力谱写富裕美丽幸福塘湾新篇章。

作者系塘湾镇党委书记舒绣华

《总书记用典》读后感2000字


《总书记用典》以总书记引用的古典名句为主线,既结合引用时的语境对典故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同时对典故的背景义理进行诠释。品读《总书记用典》,感受总书记对经典的理解和运用,感知古典中经世致用的魅力,感悟政治与文化的深刻哲理。

以下是同学们讨论、阅读后的感想与体会。

辩证篇

本章的开头开门见山的指出,恩格斯曾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便点明辩证法与当今社会,当今中国乃至当今世界的重要意义。文中直言,对立与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没有哲学的系统论,过程论,矛盾论思想,怎么胸怀大局,洞察大势,主持好一个领域的工作,领导好一个地方的发展。从中,我深切体会到了总书记对辩证法的器重以及对官员的要求及殷切期盼。

法治篇

在此篇中总共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用典。分别论述了法治与强国,法治与治国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法制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尊法守法对于每个公民的必要性。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此番言论出自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之口,是一条毋庸置疑的真理,那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引用这句话是想向我们强调什么呢?通过学习对这句话的解读,我们了解到真正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深处的,让公民从心里尊重畏惧法律,而如何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这就需要把奉法者强落实到各个立法、司法、执法者身上。我们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应当通过在校园中对《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等课程的学习做到了解法律并以此严格约束要求自己。法律是做人的底线,是我们必须坚守的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这句话也同样在强调法律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重要,不同于上一句的是,这句侧重点在善字上。是说对于一个国家,所谓善法首先要以人为本,其次要符合国情,切合实际。立善法后便要守善法,让其真正发挥其善用,这一步便需要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来实现了,而我们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分子必然要更好的做到社会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只有做好这些基本要求,严于律己,才能有资格去谈建设富强祖国的伟大理想抱负。

信念篇

毛泽东同志说;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改革先锋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候担任主教练,以梦为马,带领中国女排获得了里约奥运会、世锦赛等多项世界大赛冠军;在水稻之父袁隆平眼里,梦想是让水稻像高粱一样挺拔,稻米结得像葡萄一样一串又一串;互联网行业带头人马云等。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拼博,为梦而生,因梦而强。

人生的小河在信念和理想挖出的沟壑里流淌。理想和信念是发展之根本,正是因为坚定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一些人虽九死而尤未悔、历百折而仍向东。作为共产主义接班人,必须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品格,不论风吹雨打,总要坚劲挺直。自觉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始终做到理想信念不滑坡、革命意志不动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创新篇

十八大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其中洗洗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即引申为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技术创造前有詹天佑京张铁路人字形铁轨的奇思妙想,后有马云无人药店、无人酒店的大胆尝试。近几年来,国产品牌越来越频繁的在国际电子产品展会CES展中登台亮相,向世界展示来自东方的强大力量。既让我们为国内科技型企业高速发展感到惊喜,也让世界切实感受到了中国智造的快速崛起。

制度革新前有从农村包围城市的独创性战略,后有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决策。从反腐倡廉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一次次挑战,总书记认为,最根本的就是改革创新。要让创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须由制度创新带动科技创新,让创新享受制度红利;科技创新反哺制度创新,让创新的源泉永流。

随着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正在成为创新的沃土。把创新熔铸进各项工作的年轮,时间会为每一个奋斗实干的身影报以掌声。驱动创新的快车直抵远方,我们将御风而行、大展作为。

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知青岁月读后感

心中有民 心中为民

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月,终于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虽然只有三个部分构成,但这三个部分已然代表着全部,我感受颇多,更是受益匪浅。以前我只知道习近平总书记有过知青插队的经历,从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才得知原来我们党的总书记的知青经历如此坎坷,却又如此丰富,如此充实。在神圣的革命老区延安插队的这7年时间里,总书记彻底把自己的心态从“大城市”调整转型到了“小山沟”,哪怕成为最后一名走出山沟的知青,心中放在第一位的永远是老百姓,心里总是想着如何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不喊空口号、不搞花架子,心中有民,心中为民成为了他的“常态”,我想这正是总书记所提到的他系好了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上好了人生的第一堂课。

在插队的这7年里总书记从青葱少年成长为成熟青年,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下,越是能磨练人的品质,考验人的意志,总书记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大关,真正做到了融入百姓、深入百姓、心系百姓,在与百姓打交道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了很好的成长。试想我们在总书记插队那个年龄还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但是总书记已经在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延安老区带领着百姓把生活过得更美好。我想这段知青岁月对于总书记自己来说也必将是终身难忘,是人生接受锻炼的一课,也真正做到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管他在赵家河大队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还是在梁家河大队担任村支书,都能立足村情,大胆探索,埋头苦干,和百姓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着百姓们打井、打坝、修公厕、建设沼气池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造福于民的“民生工程”。心无百姓莫为“官”,总书记在担任梁家河大队村支书后,把这个“村官”与百姓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捆绑在了一起,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态度,把百姓的冷暖放在了心上,真正做到为百姓做好事、解难事,哪怕是后来被推荐上大学,临走前他还是说了“要是梁家河村民还需要我,我就不走了”这样感人肺腑的话。

在延安插队的经历是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的开端,正是在那里他把村支书干的有声有色,时刻为民,始终为民,慢慢读懂了“中国农村”这本大书,为以后真正走上从政道路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时至今日,总书记从最基层到党的核心,这是巨大的转变,但唯一不变的还是那颗装着百姓的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心中有民。心中为民,百姓真正需要什么,我们党就为百姓做什么,民生大计永远是第一大计,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这也正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真正价值取向。

从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再联想到我的工作,作为一名基层财政人,我也奋斗在基层一线,面对百姓群众的时候,我也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心中有民,心中为民,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二、发扬螺丝钉精神,不怕苦,不怕累,把财政工作做得更好,令百姓更加满意,令社会更加满意。三、要鼓劲加油,有创新意识,拼搏意识,在本职岗位上奏响人生最优美乐章

《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


《习近平讲故事》读后感

文豪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只有认真读书,才能立于前人肩膀之上,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最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讲故事》一书,在深受启发和触动的同时,也深感如果党员干部不读书、不学习,就赶不上时代潮流,难以沉稳应对各种严峻形势和复杂局面。党员干部要把读书作为一种追求、一份责任,坚持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强党性、长力气,在读书中感悟信仰的力量。

读书可以品鉴信仰的味道。一本好书、一篇好文、一个故事,就是一个个信仰的坐标,蕴藏着信仰的强大力量。回顾党史国史军史,很多故事都感人肺腑、发人深省、触动灵魂。在品读《习近平讲故事》一书的时候,这种体会更加深刻、更加透彻。习近平总书记以卓越的历史智慧、朴素的真情实感和广阔的思维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打动人、鼓舞人、激励人的故事,既是对党员干部的关心关爱,更是用心良苦的谆谆教诲。从贫困马克思写就《资本论》到长征路上半条棉被,再到把泪焦桐成雨的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无不体现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信仰的不懈坚守。书中有智慧,也有信仰,读书可以坚定理想、坚强党性、坚定信仰。特别是经典原著、红色书籍,更要精读细品、反复研读,在多学深思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站稳政治立场,立起党性原则,进一步树牢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信仰可以激发读书的动力。信仰中潜藏着深厚的力量,一旦和读书学习相结合,必将迸发出动人心魄的磅礴伟力。年仅13岁的周恩来立志救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奉献一生。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生活时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把读书当作最大的爱好,当作修身立德之本,上山看羊、下田锄地时坚持看书,走30里路只为借书,即使是现在身居高位、日理万机,也从未中断过读书。相比而言,我们现在读书学习的环境条件这么好,可供学习的书籍也很多,反倒出现读不进去、学不经常、缺乏思考等问题,表面上看是心浮气躁、没有耐心,实质上是信仰之基扎得不牢。事实一再证明,读几本书、看几篇文章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读书,读一辈子书。而做到这点,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大恒心大毅力,这种大的恒心毅力来源于真正的信仰,来源于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信和坚守。

要坚定信仰快乐读书。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新作为,对读书学习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党员干部,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适应形势任务变化,扛起责任、强化担当,带着信仰和感情抓学习、干工作,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书学习的重要指示,真学实做、真信真用,在夯实信仰、坚定理想的基础上,多学习多读书多思考,让读书和信仰循环流动、互促共进。要把读书当作一种兴趣爱好,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获得智慧,养成博学深思的好习惯,力求读有所得、学有所获。

回顾历史,读书与信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代代人靠着读书带来的知识和力量,靠着信仰的支撑顽强拼搏、接续奋斗,开创和发展了伟大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高瞻远瞩、统筹谋划、攻坚克难,团结带领人民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40年来,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的路上披荆斩棘、守望相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1921年以来,走过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风雨历程,我们党一步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由此上溯到1840年以来,面对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近代屈辱史,无数中华儿女、万千文人学子用血肉和精神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用不屈的意志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再次以坚定的步伐迈向了富起来、强起来。展望明天,我们将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坚定信仰,依靠读书走向未来。

习近平在正定_读后感


《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感

《习近平在正定》这本书反映了习近平同志自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期间,对党忠诚、善政为民、深入调研、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用青春和汗水带领人民谱写正定时代新篇章的奋斗历程。《习近平在正定》采访实录为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精神营养,为一名国企基层员工提供了生动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习近平在正定》采访实录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经历的一个缩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矢志修为、方得正果,领袖是在历史磨砺中走出来的,是从人民衷心爱戴中确立起来的。党的十九大进一步确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这是我们党遵循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作出的重大政治抉择,是我们党顺利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人民意愿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经过历史证明、实践检验的,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采访实录中每一个故事都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非凡的人格魅力,正是这种伟大的人格力量让全党、全国人民更加衷心拥护和爱戴人民的领袖。采访实录生动展现了党的领袖从政起步的奋斗轨迹,充分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其深刻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有助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助于更加坚定自觉地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看齐核心、捍卫核心。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所具有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实践基础、群众基础,切实增强对维护核心、维护权威的情感认同、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诠释。《习近平在正定》采访实录文风质朴,内容详实,全面、生动、真实地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的峥嵘岁月,让人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鼓舞、思想得到升华、工作得到启迪。采访实录告诉我们,总书记当年从政的初心就是要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当年在梁家河与正定为百姓做实事的初心,放在中华民族史、党史、新中国史中去思考,就是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也应成为今天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如何做好一名基层干部。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明确提出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四有标准就生动体现记录在《习近平在正定》之中。我们学习《习近平在正定》,就是要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充分感悟领袖的思想风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强化自身的使命担当。就是要学习习总书记以身许党许国、以身报党报国的赤子情怀,为国家兴盛、人民幸福,身体力行投身实践;学习习总书记真抓实干、锐意改革的雄才胆略,以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学习习总书记艰苦朴素、以身作则的人格操守,严格自律,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学以致用,结合本职工作,《习近平在正定》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如何当基层干部提供了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进一步激发了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的态度。我们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历程中汲取政治营养,用实际行动向总书记看齐,向总书记学习,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折不扣落实好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做一名让组织放心、让领导满意的员工。做到心中有党,对党绝对忠诚,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心中有责,切实把责任扛在肩上,敢于担当、不辱使命,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做到心中有戒,带头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感


《习近平在正定》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习近平在正定》采访实录这本书,她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续篇,生动反映了习近平同志作为党和人民领袖的成长奋斗经历,读起令人鼓舞、深受启迪。

28岁的习近平同志到河北省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等待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还有些人不以为然,说什么高干子弟,无非是下来镀金。但3年后,他人未离开,正定人民就好评如潮。

当时,习近平同志常常走访座谈、进村入户、虚心请教,他很快抓住当时正定面临的主要矛盾,大胆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经济,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甩掉高帽子。正定是高产穷县,片面追求粮食高产,踩棉花,挤油料,压瓜果,砍副业。粮食亩产超千斤,但群众交完征购粮,剩下的不够自己吃。习近平如实向上级反映正定的情况,请求把粮食征购基数降下来。在中央派出调查组核实后,决定把正定粮食征购任务减少2800万斤,缓解了正定农民口粮紧张问题。

二是推行大包干。正定确立了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思路,先在里双店公社搞大包干试点。里双店实行大包干后,当年农业产值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增加到400多元。此后,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广,奠定了经济腾飞的基础。

三是富农。当时正定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多种经营年收入达4300万元,人均100元,社员收入由100多元增加到200多元。淀粉加工、肉制品加工、面粉加工等形成了规模。

习近平同志的正定奋斗轨迹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诠释,是一位对党忠诚、善政为民、深入调研、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他任县委书记时就获得中央主要领导认可,被认为乃栋梁之才。

1984年9月,在中组部汇报会上,有十多位县委书记汇报,其他书记谈得比较常规。习近平同志的汇报与众不同,他体现的是大局观、深远的战略眼光。他从正定的发展,谈到中国的人才战略、资源战略,包括对未来的展望人口不断增加,自然资源越来越少等问题。还提到地区发展要有长远规划、工业与农业相结合、工农联盟的思想等。与会人员明显感觉,他思路很清晰、很有创造力、很有思想。

会后,中组部秘书长何载在给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简报中,特别提到习近平讲得很好,有战略眼光感觉他是个栋梁之才。胡耀邦看了之后,在栋梁之才下面郑重地画了三条横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我们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此乃习近平同志正定经历之启示!

《习近平在正定》心得体会

近日读了中共中央出版社刊发的采访实录《习近平在正定》,被那些正定往事深深触动。书中这些在正定跟习近平一起工作的受访者,见证了习近平同志从政起步的奋斗轨迹,描述了那些关于习近平的正定往事,为我们全面展现了一位对党忠诚、善政为民、深入调研、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优秀年轻干部形象。青年从来都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到的一样,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青年人要始终踏踏实实工作。时任正定副县长的王幼辉在采访中谈到,习近平和他下乡时都会吃派饭,还要按规定交饭钱和粮票。即使当了县委书记之后,也从来不开小灶,不搞特殊化。他没有因为自己是干部子弟,没有因为自己来自中央而高高在上,而是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兢兢业业,骑着那辆二八自行车跑遍正定的没一个村落。县委大院晚上最后灭灯的总是他那扇窗户。在深入了解正定的县情之后,他制定出一条适合正定发展的半城郊型发展模式。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人民信赖的基层工作者,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上踏实认真,生活上艰苦朴素,才能创造青春之我。

青年人要敢于担当才能创造业绩。程宝怀同志评价习近平做事实在,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敢于大胆提出和解决问题。正是这种敢于开拓、勇于担当的精神,才让正定在后来的发展中看到希望。初到正定,习近平发现正定虽然粮食高产,但百姓普遍很穷,还存在吃不饱饭的现象。他联合县委副书记给中央写信反映,才实现了正定从高产穷县到高产富县的转变。这种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报效国家的强烈情怀,让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间,引进人才,传承文化,为正定此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青年人充满激情和活力,要会学习、能实干、敢担当,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主动扛起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在真抓实干、有所作为中检验自己。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读后感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读后感

1968年年底开始,响应毛主席号召,大批知识青年选择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送别的车站上,亲人涕泪涟涟,但有一个人是笑着的,他就是驻扎在梁家河村时间最久的知青——习近平主席。

对于习近平主席在梁家河的经历,我在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有了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习近平主席在他的七年知青生活中建立起了与人民群众的亲密纽带。从初到农村的不适应与迷茫,到后来得到村民一致认可,逐步入党,成为梁家河村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人民缔结了深厚的情谊。访谈录中有一个部分是对当年与总书记有过接触的村民的访谈,村民们谈起总书记,字里行间渗透着爱戴之情。在他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总书记曾与村民们一同修渠打坝、为村民治疗腿伤、帮助村民找回丢失的猪、调解村民间存在的矛盾。他从一个青涩不谙世事的少年变成了沉稳老练的党组织工作者,为村民们办了不少好事、实事。时至今日,我们在新闻上看到走访农村的习近平总书记,他不说官话套话,对村民的日常生活困难非常了解,与村民的交谈中常常流露出真情实感,这与当年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生活有密切关系。

让人们印象深刻的另一个方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读书思考的热爱与执着。知青时期的习近平,由于家庭的问题几乎不可能有入校读书学习的机会,但他在艰苦的知青岁月里从未中断读书与学习。据当时的村民回忆:“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热爱知识,他怎么能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坚持读书?怎么能七年都坚持读书呢?”真正热爱读书的人,他们的读书面是非常宽广的,谈及读书不同的人回忆到了总书记所读的不同的书,从马列毛理论书籍到唐诗宋词、中外名著,总书记都有涉猎,宽广的涉猎使他的思想更加高远。总书记的学习与思考也体现在他办事的过程中。当时的梁家河做饭难,村民为了找柴耗费大量精力甚至因为从洪涝沟里捡柴丢掉生命,习近平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很快到四川学习沼气技术,通过实践与摸索终于在梁家河办起了沼气池,引起县市重视嘉奖。

古人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在当时的背景中,总书记踏踏实实扎根农村,勤恳学习为民办事,最终使自己的心智得到历练与升华,从而在更高的舞台的展现出个人风采。这一段经历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以此激励自我,不断对自己的思想和能力进行锤炼。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读后感


《习近平同志在正定》读后感

最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以下我的具体心得体会

第一、有感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中不断思考、敢于解放、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习了《习近平同志在正定》这篇通讯,最深刻的体会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工作中不断思考、敢于解放、勇于创新的精神,他在正定期间,通过到实地调研研究了解基层情况和问题实质,通过外出学习先进经验的方法解放思想、破除认识壁垒,通过试点实践证实改革效果、创造正定效益,都体现出他不断思考、敢于解放、勇于创新的思想和认识水平。

基于他不断的学习和思考,造就了高瞻远瞩的眼光,形成了正确、长远的工作思路和方向,实施于经济发展、农业开发、文化保护与传承、人才挖掘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创新型的土包分包到户、文化旅游创新、蔬菜种植、乡办工业改革等等,都离不开创新的思路和改革的勇气,最终带领正定走出"高产穷县"的现状,发展为"半城郊型经济强县"、"红楼文化之都",经济效益呈现跨越式增长,人民收入水平连年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些思路和建议,有着十八大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一体化的影子,应该说,习近平总书记早在三十年前,就以正定为点,形成了今正定中国发展未来的谋划和思路,其思想水平层次之高,眼光之长远,令人叹服。

第二、有感习近平总书记勇于改革的实干精神

面对30年前贫穷落后的经济环境、封闭保守的思想氛围,改革的意义尤显重大而深刻。刚刚从文革的阴影下走出的正定,干部群众中存在着观望、疑虑、怕犯方向错误的思想,落后的工业基础设施,收入低下的贫穷农民,乡镇企业的起步维艰,面对发展小康社会的目标,困难重重。如果没有对现实现状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如果没有对未来强大的期盼和坚持,如果没有对困难无畏的勇气和担当,正定的每一项改革都不会成功。在习近平总书记勇于改革的实干精神下,迎难克艰,需要省里支持的跑省进京,需要群众支持的用政策给效益,需要人才支持的敢于爱才敬才、聚才用才,需要资金支持的教育、文化以敢于花大钱、舍得投入,为防止由经济增长而诱发的思想作风腐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不忘根本,加强党建,加强队伍和群众的联系和沟通。这样先进的管理理念,这样扎实的工作风格,再加上解放了束缚的思想、坚持不懈的一贯作风,正定的成功和发展成了必然。

勇于改革的实干精神,到了今天仍然是我们最必不可缺的思想认识,无论工业、农业、经济、文化、治理、服务,只有认真改革才有发展和进步,勇于改革的精神,将指引我们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不平凡的力量,推动实现社会更稳定,人民更富足的新社会。

第三、有感于习近平总书记认真简朴的工作作风

为民所思,为民所想,不怕丢帽子,不怕承重任,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认真简朴的工作精神。虽然习近平总书记到正定是才不过28岁,还不到不惑之年,又是高干子弟,但从他到正定第一天起,就简简单单一间办公室,普普通通一床旧军被,吃食堂,骑着自行车下基层,给正定人民留下了"平易近人、健谈、谦和、朴实"的印象。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近平总书记却只保持了最简单、最基本、最朴实的生活,不攀比、不要求、不浪费、不显派头,依靠谦逊朴实、亲切和蔼、实是求是、尊老敬贤的为人,赢得了正定人民的支持和爱戴。

在今天,认真简朴的工作作风是我们迫切需要的,经济利益的驱动已经使大批干部的思想都脱离了正确的方向,形成了奢侈之风、攀比之风等不良风气,贪污腐败、收受贿赂的现象时有发生。正自身作风,保持认真简朴的工作作风,保持清正廉洁的思想意识,方能保持党的优良风气和先进性,为党的发展保驾护航。

以上就是我学习《习近平同志在正定》通讯一文的心得体会,更重要的是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的工作作风、敢于解放、勇于创新的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具体的岗位工作中。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习近平用典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从小学用典的读后感怎么写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