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书应该这样读读后感
因为下学期想要研究《如何开发低段绘本阅读,培养孩子乐于读书》,所以假期里搜集了好多关于绘本方面的资料,正巧我的朋友在佳市开了一家绘本馆,她又给我拿了这样一本书,让我翻开后爱不释手,一口气看完了整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是彭懿的《图画书应该这样读》。
图画书,有人又叫它们绘本。说到图画书,不熟悉的人就会说:哦,就是带图的书……其实读者不一样,当然书的内容也就完全不一样了。
书中讲到每一本图画书都绝对经典,让人看后立马有股冲动——这图画书,我想看!图画书毕竟不是纯粹的文字书,它有图画,是图文合奏的艺术,即图文合奏来共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值得反复阅读。要是能掌握一些看图画书的技巧,读起来就会更好玩,更生动,也更深入。而作者阅读图画书的方法——七步读懂图画书,好学好用!
第一步:封面和封底开始讲故事
封面,是图画书的脸。除了吸引我们的好奇心,帮助我们推出故事,它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把这本图画书的创作者和出版者介绍给我们。出版者的名字,其实,一定要看,因为一家优秀的出版社,就是一本好图画书的保证。看得多了,你就知道哪一家出版社出的图画书好了。像我儿子就很喜欢看日本作家宫西达也的绘本作品,也很喜欢听海豚传媒出版的绘本故事。
看完封面,看封底。一本图画书的封底,你可至少要看上两遍——看故事之前,先看一遍。看完故事之后,还要再看上一遍。因为有极个别调皮的作者,会把故事的结尾画在封底上。
第二步、藏在环衬里的秘密。
一般精装书都会有环衬,而平装书则没有。如果环衬是一张有色的纸张,我们一定要耐心地看上十余秒,颜色会给你一种心理暗示,跟随它调整自己的心情,然后走进故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体会。因为,作者所选择的颜色,一定最贴近故事的主题和氛围。
如果环衬上有图案,那么一定不要放过,他们一定跟书中的故事有某种联系。打开一本图画书,先看看前环衬,读完故事,再看看后环衬,看看它们都告诉我们了什么。前后环衬有时会遥相呼应,一个作为故事的开头,一个作为故事的结尾,要是漏看一个,就会读出完全相反的结局。像给我儿子读的绘本故事《好饿好饿的小蛇》时,一开始没有关注书的环衬,还以为小蛇最后因为贪吃一颗苹果树而撑死了感到难过,结果在书的后环衬上就画着小蛇过了好多天把苹果树给消化掉了,它并没有死。可见环衬在书中是多么的重要。
第三步、文字和图画怎样讲故事。
一本图画书至少会包括三个故事:第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第二个是图画讲述的故事,第三个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
图画书的图文关系,复杂而迷人,如果你能学会看懂图画和文字怎样讲故事,那么你就会走进故事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知道作者是怎么讲故事的。我们读图画书,其实读的就是这第三个故事。图画和文字讲故事都有局限性,图画擅长表示空间,却不擅长表示时间、声音、味道、事物的因果关系和人的心理活动,而这些对于文字都不在话下。文字给了我们一双想象的翅膀,要是不小心,就会被图画夺走。
第四步:是什么力量推动我们去翻页
看图画书,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动作,就是用手去翻页。图书创作者他知道图画书是翻页的艺术。一本好图画书,一定有一个好看的故事,让你着魔,非要一口气看完不可。好图画书知道怎样推进故事,它总是在前面一页提出问题,后面一页,也可能是直到最后一页才告诉你答案。除了问与答,重复的情节也是图画书常见的一种吸引读者翻页的技巧。其实,翻页还只是一个动作,真正让我们把图画书那一幅幅单独的图画连成一个连续而又完整的故事的,是我们的想象力——我们是用想象力,填补了图画与图画之间的空隙。
例如我和儿子看过的绘本《 憋不住,憋不住,快要憋不住了》,这是一本会让你从头笑到尾的图画书。这书抓住我们想看别人笑话的心理,巧妙地运用重复技巧,一共重复4次。故事最后一个画面,实际上是后环衬,基本上是白色的,对比前面的黑色环衬,你会发现作者的用意是,前环衬是说英男还在睡梦中,后环衬是说英男已经从噩梦中醒来了。
第五步:反复多看几遍
要想真正读懂一本图画书,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反反复复细读文本,至少要读到十遍以上。细读也是有技巧的,比如,读第一遍时,你可能被情节牵引着,想知道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故事,飞快的翻页,浑沦吞枣一般把整个故事吃下肚子。但是到了第二遍时,你就要放慢阅读的速度,读完一段文字,再看看图画,想一想文字说了什么,图画又说了什么;第三遍,你干脆就不要读文字了,只要专注的看图画就行,看他的构图、颜色、色调、风格、技法……找出一切隐藏的细节,思考他给你的暗示;第四遍,你把一幅幅图画连起来,前后对比着看,看看一幅图画与前后其他图画的关系。其实一点都不难,只要你多读几遍,就会发现许多你第一遍看时没有发现的东西。细读一本图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太重要了。往小里说,是一次美妙的阅读体验,往大里说,是培养艺术感觉,积累人生经验。一本好的图画书会陪伴我们一生。
例如书中提到的绘本《活了100万次的猫》:让人震撼、让人心悸的故事。我给儿子也看过,甚至看过两三遍,但就是没有发现,绘本里面的白猫出现在后面的跨页时,胡须没有了!这是一个孩子在反复看这本书后发现的,于是他就问妈妈白猫的胡须为什么没有了,妈妈也不理解作者的意图,就询问了出版社,出版社就又联系到了这本绘本的绘画者,画家竟回答说那是她的疏忽,忘记画了。你知道一本图画书从创作、出版到印刷,不知要经过多少大人之手,可是居然没有一个大人发现这个小小的纰漏。但这种小细节,从来都逃不过孩子的"火眼金睛"
既然早就有孩子指出了这个错误,为什么再版的时候不改正过来呢,对于画家来说,加上几根胡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吗?不改。这种错误,被戏称为"著名的错误",会一直留在书里,留给细心的孩子去发现。
第六步:要看版面设计
看不懂没关系,你只要对着图画书的页面版式不停地发问就行。
第七步:一起讨论
讨论什么?从封面到正文,从文字到图画,最难的话题,是本书告诉了我们什么?主题,观点和思想,用思考力才能找出来。
这本书最后的附录是小学生必读的50本故事图画书,现在也推荐给更多喜爱绘本的读者吧。
《100万只猫》、《迟到大王》、《爱心树》、《壁橱里的冒险》、《憋不住,憋不住,快要憋不住》、《打瞌睡的房子》、《大猩猩》、《疯狂星期二》、《菊花娃娃》、《大野狼》、《驴小弟变石头》、《没有耳朵的兔子》、《灰袍奶奶和草莓盗贼》、《活了100万次的猫》、《花婆婆》、《獾的礼物》、《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千万别去当海盗》、《躲猫猫大王》、《开往远方的列车》、《让路给小鸭子》、《书中书》、《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三只小猪》、《睡美人》、《田鼠阿佛》、《铁丝网上的小花》、《图书馆狮子》、《推土机年年作响,乡村变了》、《我不知道我是谁》、《我爸爸叫焦尼》、《我们要去做狗熊》、《夏日的一天》、《小黑鱼》、《小房子》、《先左脚,再右脚》、《星际信使》、《雪人》、《爷爷的肉丸子汤》、《爷爷一定有办法》、《一个不能没有礼物的日子》、《一园青菜成了精》、《有色人种》、《勇敢者的游戏》、《月下看猫头鹰》、《沼泽天使》、《老虎来喝下午茶》。
原来,我们应该这样活
——《巨婴国》读后感
作者 山叨叨
很早就听说过武志红的《巨婴国》,想买来读,可是因为某些原因,下架了,在正规平台都找不到了。
但是对武志红的关注一直未断,订阅他在得到上的心理专栏,关注他的微博,订阅他的微博公众号,就这样一直跟随着他学习心理学,学习认识自我,学习成为自己。
今年,一个偶然的的机会,发现有个微店在卖这本书,抱着不大的希望,以高价购买了这本书。
收到货后,很惊喜,质感好,不是盗版复印本。
爱不释手的天天捧着看,挤着时间看,终于花了将近三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
看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感悟,有很多的想法想要分享,可是,真的到看完的那一刻却又感觉无话可说。
简单说一下读完这本书后的感觉吧: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读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各篇文章独立成章,缺乏整体的逻辑性,书的前半部分读着很带感,后半部分感觉有些重复前半部分了。
但是,本书的观点以及视角很值得期待,对于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于我,我觉得让我能够更好的觉知自己,构建成熟的心智模式,不再沉溺于幻想中。
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集体停留在婴儿期:从整体上概括了我们中国人普遍的心理状态是婴儿期的状态;
第二部分,巨婴心理:共生,则是具体解读一下我们文化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就是婴儿找妈,寻求共生;
第三部分,中国式好人,则是解读了中国式好人的内在心理及其产生的根源,实质是压抑封闭自己需求讨好他人;
第四部分,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则通过现实现象具体分析了婴儿期的全能自恋在国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第五部分,孝就是顺,则是分析了中国的孝顺文化;
第六部分,无回应即绝境,则对中国人的巨婴心理根源进行了解读。
第七部分,从龙成为人,则告诉了我们如何从神魔成为人。
我个人认为其中的逻辑性应该是:首先第1部分介绍我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然后第2部分说明在这种心理水平下,我们的生活模式是寻求共生;接着第3、4、5部分就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事件及中国社会的一些普遍行为方式进行了一些解读分析。最后第6、7部分则是告诉我们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成熟的人。
生而为人,多有不易,生活就是有诸多艰难。我们如何成熟且自信的在这个社会生活、立足,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课题。或许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对自已的行为保持觉知,觉知它的根源;对当下的生活保持体验的态度,让一切的感受流经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与它同在;对未来知晓它的艰难但仍然充满期待。如此这般,头脑清醒、胆大心细的活着。
听说《图画书应该这样读》是孟素琴老师推荐的书籍时,心想:肯定是不错的一本书。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心里有些不以为然,不就是图画书吗?这样的内容连孩子都会读,没有什么好难理解的,为什么要让我们读这样的书呢?开始试着去读这本书,想从书里找到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渐渐的被这本书吸引住了,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正确认识图画书;如何去阅读图画书等,我才为自己原有的想法感到羞愧,通过读《图画书应该这样读》我从中学到了我不知道的知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收获。
一、目录吸引了我。
我的读书习惯是先看一遍目录,从目录里大概的了解这本书,简单的扫了几眼,觉得有点意思,目录第一部分图画书:图文合奏的艺术,我很认同,我也喜欢图画书,更喜欢图文的结合,特别是图画更形象的展示文字的意思,欣赏图画也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一般。更吸引我的是目录里七步读懂图画书,第一步:封面和封底开始讲故事,我带着怀疑的心情想,封面也就是一幅好看的图来吸引读者,有什么大学问吗?第二步:藏在环衬里的秘密,调动了我的好奇心,想去看一看书中能有什么不一样的秘密,使我想认真的从中找到答案,这也是作者把智慧藏在目录里带我一步步走进书里吧!因此有时目录也是我们首先要看的重要一页。
二、认识了图画书。
读一本书,首先想了解的是这本书有什么不同之处,从目录里我想知道为什么图画书是图文合奏的艺术?作者象看透读者的心一样,用精练的语言详细的为我解答着, 读到这里我才明白,图画书与文字书、动漫书的区别,带插图的文字书与图画书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插图只是对文字的说明,如果把插图删掉,你照样看得懂这个故事,如果把图画书的图删掉,它就不成为一本书了。它是依靠一连串的图画和为数不多的文字结合,用图文合奏共同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动画书更想动画片,第一次知道图画书不仅是为幼儿创作的,也是为大人创作的,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也都喜欢看图画书,图画书的种类也很多,有认知类图画书,有科学类的图画书、故事类的图画书,也为喜欢看得人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三、学会了七步读懂图画书。越来越被这本书吸引,才发现我以前读书时忽略的地方也存在着学问。第一步,从封面和封底开始了解图画书,大致掌握这本 讲的故事,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如创作者的名字写在书名下,如果只写某某某/著,就是作者和画家同一个人,第二步,了解藏在环衬里的秘密。有时作者会把故事的结尾画在封底上。精装环衬上有些画面可能是后面故事的一个开头,后面的环衬有可能告诉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尾。第三步,文字和图画怎样讲故事。我知道:图画擅长表现空间,却不擅长表现时间、声音、味道、事物的因果关系和人的心理活动,就需要文字去表达,有的故事要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讲述故事。第四步,是什么力量推动我们去 翻页。第五步,反复多看几遍。第六步,要看版面设计。第七步, 一起讨论。给了我很大启发,发现了许多在以往经常忽略的东西, 值得一看。再有,这本书还向我推荐了很多很棒的图画书,一本好的图画书,一定有一个好看的故事,让你着魔,想一口气看完不可。一边看着详细的解说,一边看着故事,真是一种精神享受!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图画书原来是这样读的,七步读懂图画书,可以真正读懂一本图画书,不同年龄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在读中感受到书的魅力世界,以后我会虚心读书,向同事和学生推荐这些好书,让大家都来参与到阅读中。
读数学应该这样学有感
今天早饭后,爷爷让我和姐姐一起念了羊城晚报黄荣臻撰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数学应该这样学,读后启发很大感触很深,深受鼓舞。
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教学体验,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数学应该怎样去学习,才会有比较高的效果。强调必须首先掌握六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课外练习——小结;其次,要学到点子上要攻克重点、难点;第三,做练习,做练习对巩固数学知识有很重要的作用,但要做有训练价值的习题,少做怪题、难题、垃圾题;最后就是写小结,经常将学习中的难点、易错点、技巧小结出来,是可以将知识由多变少、由难化易的好方法。
读了此文章后我受益非浅,文章让我懂得了只要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选择了有效的训练题目,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就会成为轻轻松松的事;也让我懂得学习数学也要认真小结,把各章节的内容及时小结,把做练习或考试时做错的类型进行小结;把相关同类的内容进行合并,对加强记忆是非常有用的。我将努力按照这个思路、这种学习方法去攻克数学难关,同时也要举一反三,用这种方法去攻破英语和语文,以优异成绩升上中学。
今天我读了沈习武写的超人服装让我感觉真的好神奇,也很向往。
书中写的是马小可在网上搜索到一个网站,该网站说只要输入自己的个人资料,经过验证,免费赠送超人服装。他就认真的输入了自己的资料,果然通过了验证,又经过打印机打印了一件簿如纸的超人服装。他激动的穿上了超人服装一下子就感觉到了无穷力量,他可以轻轻的托起一张大沙发,脚下一使劲就飞出了窗户。他还帮助警察叔叔轻而易举的抓住了两个歹徒。
他把超人服装还推荐给了好同学,他们还组建了一个超人行动小组。社会从此多了一份安宁。
如果真的有这样的超人服装,我一定也要加入行动小组,让坏人再也不敢出来了。
《卖米》读后感一
现代快速运行的步伐,如同一台翻滚不止的机器,不断将以前老旧的事物和东西抛之身后。
最近,一篇《卖米》在朋友圈内被竞相转发,火爆了网络。《卖米》的篇幅不长牵着,几分钟就可读完全文,文章几乎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堆叠和修饰,但作者却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家子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写得人潸然泪下。文章的内容直白易懂,讲了因作者的父亲生了病,母亲就打算和她一起担一些米去集上去卖给她的父亲买药。她和母亲二人一共担了一百五十斤的米去集市,在开市的时候因为她们家的米筛得比其他的都好,米贩给出的价是一块零八,但她的母亲因为坚持要价一块一而没有卖。等到快要散市的时候,母亲就叫价一块零八,米贩给出的价只能是一块零五,二人久持不下,因此也没能把米卖出去。到最后母亲把米价降到了每斤块零五,但那时候没有米贩来收了,一天下来母女二人也没能把米卖出去,所以只得又把米给原路担回家去。回家的时候,因为作者心疼母亲,担了最重的那份,可是她一个不小心把米撒了出来,母亲可惜那些米,就把撒出来的米捡起来放在帽子里带回家去喂鸡。到家后,母亲跟父亲讲了这一天的卖米经过,他们都认为农民种出这些粮食也实在是不容易,不能贱卖。无奈,一家人总是要过活的,父亲的病也是要治的,母亲对她说,明天少担一点去另外的地方转场卖米。全文简简单单,就讲了她和母亲的一天的卖米经过。可是,在那些平凡的字和语句之外,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深思。
也许很多人觉得一块一和一块零八不就是差两分钱而已,母亲不必如此的坚持,卖了就卖了呗,没什么大不了的。毕竟现在几乎就没有分的概念了,连最简单不过的辣条都是伍角钱的。可是在当时艰苦的年代中,不仅要养活一大家子,还要考虑孩子的学费的问题,父母就不得不攥紧手中的一分一毫。作者的父母不过是当时中国几千万农民的一个缩影,他们都是一样的辛勤,拥有如文中白净的米那般淳朴的心,善良,无私的为孩子付出,同时又陷入无奈的困境之中。
他们永远都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那个在我们身后为我们付出的父母。
《卖米》读后感二
读了《卖米》。这篇文章很平实,很淡然,有一种安和的力量。
作者飞花写这篇文章的年纪,是多大不清楚,面对贫弱的现实,有无奈和伤心,抱怨,或许是因为当时经历卖米这件事情时,飞花那时候是中学生,十五六岁,仍然纯洁,质朴。
然而,通常底层人民的严肃在于,在健康平安的前提下,费尽所有力气,仅能维持生活。
一旦健康不保,或者遭遇意外的伤害、打击,挫折,就真的很难,陷入雪霜的境界。
这真的是一种很脆弱的微平衡,就像站在一根线上的不倒翁,一点点风吹草动,它就要掉下去。
不幸的是飞花的家庭,她爸爸多病,妈妈的手有不便,弟弟年幼。
这在农村,真的是很难。农村的农业,在过去机械不发达的年代,田地里的农活都是体力活,男主人病了,虽然女人也很能干,但依然是很弱的。
所以贫病交加的家庭,是她的状况。而农民又是底层。所以在卖米这种交易中,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不仅是他们,就是其他的农民也是没有的。但是她家的米好,所以收米的人愿意在当时的价格上1块5分加三分钱,他们呢,想按上场的价格,在加两分钱,就死一块一毛,结果没有谈妥。
在临近收场的时候,收米人依然出1块5分,她们想卖1块8分钱,收米人说,开场时,都没卖出去一块8分,现在收场了,谁收?还说了一句,做梦。
她们也生气,于是就担着米回家了。
她担的是重一点的,途中米撒了,妈妈说了她一句,因为心疼米,没有关心她的脚扭伤否,她难受了一下,后来很快调整过来,回家了。
到家后,她跟爸爸汇报了经过,爸爸,没有怪妈妈,直说那些米贩子黑心,只赚农民的钱,并说,在城里一斤米卖一块5毛呢。但是转而,妈妈说,明天去转步的场,卖米,爸爸说,少担一点,一个人担50斤左右就可以了。但,那是十几里的山路啊。
她说,别因为价钱又卖不出去,妈妈说,不会了不会了,无论是1块8分,还是1块5分,都要卖掉的。
她很纠结,难过,想哭,但是不想当着父母的面哭,想被窝里哭的。
但是头一占枕头,就睡着了,她太累了,睡的又香又甜。
这件事就算完了。
也许是她仍然年轻,十五六岁,天真,淳朴,虽然现实幸苦,那时候不那么敏感。她的父母,心态上,却高于一般的农民,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暴躁的情绪。不然,就是她在写作时加工过了。她后来在身前最后一封信种写到了,她是属于心态比较好的,她说她她素来有些傻气,对于太过抽象的概念,不大能理解。人是最能适应环境的动物之一,而她也是容易随遇而安的一个人。她也有伤心难过的时候,不过更注重眼前,那些抽象的飘渺的担忧很少困扰到,反而是那些琐碎的细节更令她关注。生活从来不会是完全的光明,也不会是完全的黑暗,即便是阴云漫天的日子里,也会记住往日的阳光,并憧憬明日的美好。
也就是说,她是一个不那么深刻,不固执的,心态宽厚的人。她很积极,乐观,阳光,因为从她现实的经历看,她从中学开始,都几乎在辍学的边缘,是老师的惜才,她在重点高中读了一年,后来因为经济,转到普通高中。
她还出去打工,因为家庭不能依靠。她的心态还行。如果这种性格可以遗传的话,她的父母也是很善良积极的人。虽然他们贫病加身。
她天分很高,心态也好,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才很平实,很客观,很实际。才能有一种很大的力量。吸引人,感动人。所谓力透纸背。那是当时事实的力量。是很有说服力的。
有一句话,说,很多人的努力远远没有到拼天赋的地步,就在自我设限了,这是向上的限制。这大概是真的。现实中,更多维持微弱平衡的穷人呢,还没有经历过绝望,自己就先崩溃了。所以,穷人,想要逆袭,都要豁出去的,真的拼命的。不然的话,留在底层,依然费尽力气,还谈不上半点尊严,这种尊重,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周围人,她得不到,他就不会施舍出去。
所以,要说贫穷是原罪,倒也不夸张。有一个出身贫穷的作家说,穷人不配有梦想。她说这样的话,也不是歧视穷人,而是她自己就死一个有梦想的穷人,她要改变,她已经改变,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成功,而是她知道,穷人在追梦的路上,有多难,或者是,一生都未有可能实现。
苦难本身不值得歌颂,这些故事能被传颂,是因为作者不是普通的穷人,她是一个天分很高的聪颖的农民子弟,大部分穷人的生活,不被认知。或者他们是如此的相像。
贫穷是一种罪,当你好不容易脱离它后,还会以它为耻。就算你不,你飞上天后的,成功的圈子,也会让你以为。贫穷本身是落后,但是落后的一种强大的力量是,它能扭曲人性。使人脆弱到不若一只蚂蚁。
所以,奋斗、拼搏,是为了改变,是为了摆脱啊。当然事实有用,现在穷人的底线大大提高,机械化,到现在,农田,修路建房,都不需要拼体力。但是很多穷人,他们下作,他们的想法,思维惯性,依然停留在过去,那是对穷苦的深深的恐惧。那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深深刻在心里的伴随一生的烙印。
飞花,没有被打败,她是一个贫弱中,高尚的人。但是她短暂的生命,难道不是命运的束缚。好像穷人多病,她说她讳疾忌医。病本身很客观,但穷,使得他们自身免疫系统低下。受到一点侵扰,便无能为力。她的大病,从从确诊,到离世,也不过短短两三个月。
我能从她的文章中得到的,我钦佩她的好心态,努力,她的爸爸妈妈。
这种心情是很无力的。也许能激发出一股力量。
总之,我们是都记住了她。
读后感《《服装应该这样卖》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这样活到105岁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