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人生读后感1500字

人生读后感1500字

《儒家妙语话人生》之读后感1500字。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儒家妙语话人生》之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宋天天在其编著的《儒家妙语话人生》一书中阐述,儒学是一种关于人及人生的学问,其核心内容是讲如何做人的道理。该书以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依据,阐述了儒家关于什么是人,如何做人,人应该怎样生活及理想人格等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其睿智的人生的哲理,读来使人受益匪浅。

该书共分十四个篇章,每一篇中作者选取儒家经典语句,通过形象生动的举例分析、释义、说明,提出极富哲理的人生感悟。在此,从中选取一些与大家分享,也作为自己的进一步回味。

《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悟: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核心因素。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怎样利用时间。怎样利用时间,我们就会有怎样的生命。

《大学》: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感悟:知识的获取离不开格物致知这一条途径。只有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而不要仅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格物致知能把我们引向并明了万事万物。

《论语》: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感悟:能做到德才兼备最好,当一个人二者不能兼得时,品德应重于才干。因为才能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成,而没有好的品德,则可能有越多的才能就会掀起越多的波澜。

《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感悟:真正的智慧总是与谦虚相连,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样宽厚。浅薄的嫉恨和无知的轻蔑都是粗鄙的表现。帮助别人不求回报是大善,能包容一切是大智。

《幽窗小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感悟;人生到处充满着诱惑,吸引着人去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时刻保持清醒,不去贪图虚荣及短暂的快乐,才是一个负责的人。在宠辱去留间,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活得洒脱自在。

《论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其含意: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小人则结党营私。感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我们必须对每一个人都慈悲。仁爱先从自己开始,公正先从别人开始。

《易经》:即鹿无虞,唯人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感悟:凡事适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适时放弃是一种智慧,正确的放弃是成功的选择。

《菜根谭》: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持久安,毋惮初难感悟:人生若要登攀,一定要有果敢勇气与坚定不屈的精神。

《易经》:弗过,防之。从戕之。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感悟:经常夸奖孩子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少指责,多鼓励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感悟:每一件事都不是孤立的,不要小看小事,只要有益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

《论语》: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感悟:自由的人生只能靠自己来实现和感受,寄希望于他人的嗟来之食,或寄希望于他人的功成名就,都不能为我们带来自己人生的美满。

《论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感悟:为人处世要能以积极心态去主动适应环境,并根据外界环境改变,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行为。要像水一样遇圆则圆,遇方则方,也能在压力面前想办法克服困难。

《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如果一个人愿意把自己放在一个平凡的位置上,以自我为改变的关键,不断反省自己,找到更好的方法,成功就一定等着他。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路遥《人生》之读后感1500字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经典为什么会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到底带给我们什么?一直也在阅读经典,渴望从前人的作品中,获得阅读的快乐、认同和感动,更想从中收获知识,汲取智慧,得到力量。经典照亮不了我们的人生,却可以激起我们的思考与困惑,也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路遥的成名作《人生》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小说以改革初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着力塑造了高加林这一当代中国农村富有历史深度的青年形象,描写了他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他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要矛盾,也让我们在阅读之余对爱情、对人生进行思考与探索。

初读《人生》,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地莫过于纠缠复杂的爱情了:高加林的薄情,巧珍的痴情,黄亚萍的绝情,张克南的真情就这样交织在一起,促使我们思考何为爱情,怎么对待爱情。千百年来,人们也都在探索它的奥秘,可它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体验。虽然我们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我们却可以判断什么不是爱情,也许,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悲剧,一开始就已经注定。有文化、有理想的高加林即使在他和巧珍那段最开心的日子里,也始终想着怎样走出贫瘠的山川。他最初会接受巧珍,更多的原因或许是他做农民的困顿与需要安慰的心理。并不是说他看不起农民,他是农民的儿子,只是多年的教育经历渐渐褪去了他身上的泥土味,他没有想过要像父亲一样一辈子做个农民。但巧珍对加林的爱却是不附加条件的,没有前提,无怨无悔,爱得纯粹,爱得彻底,爱得让人痛彻心扉。

大马河桥上,雪花飘扬。分手的时刻,巧珍哽咽地说:加林哥,我尽管爱你爱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不识字,给你帮不上忙,还要拖累你的工作她摇摇晃晃跨上自行车走了,狗皮褥子掉在了雪地上爱情的过程异常动人,爱情的结果却很残酷。没有终成眷属,难道我们就不需要爱情了吗?当然不是,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目的,爱情也是。尽管结果可能不够圆满,可是仅凭结果评价爱情显然不够客观,没有过程的风风雨雨,没有两个人的相濡以沫,结果也许只是不幸地开始。从悲剧的本身我们看到的不应该只是悲剧,而是希望,是人活着的勇气与激情,我们也正是从那些遗憾和悔恨中不断成熟成长起来,而这正是爱情甚至生命价值的体现。

爱情是无常的,幸福却是真实的。对于巧珍来说,马拴的一句话我一辈子就是当牛做马,也不能委屈了你,咱乡里人能享多少福,我都要叫你享上这何尝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幸福千千万,存于心而不是显于形。对于高加林来说,做了场好梦,猛摔下来,他也不该惋惜,他的爱情不在这里。

1992年黄土高原开始落雪的时节,路遥离开了他热情讴歌的这个世界,离开了我们,时年42岁。虽然他不是一个天才作家,把生活的苦难和残酷写出来也不是他的特色,但是他的好处在于真诚,在于他尽可能地挖掘与表现了每个人本身潜在的朴素而又宝贵的精神,把年轻人的贫穷、窘迫写得如此无辜、纯洁甚至可爱、可敬,这才是路遥的不同凡响之处。

贫穷不是罪过,寒酸不是低贱,落魄依然纯真,这正是高加林们心灵的诗意,也包含着生活的真理这样的人犹如一个贵族,应当得到尊重。《人生》能够在青年人中默默流行30年,原因也在于此。对于众多渴望凭一己之力在社会上立足的求学者、打工者来说,他们依旧面临着残酷的生存压力,而《人生》中那种不屈不挠的信仰,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为苦苦挣扎和奋斗中的青年带来温暖和抚慰,给以他们永远的感情共鸣与精神鼓励!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的话,既是对我们青年人的忠告,也可以看做是对《人生》的注解。

我们的人生该怎么走过啊?

《创造超越人生》之读后感1500字


人生观是我们的第二个灵魂,当第一个灵魂跌倒时,第二个灵魂还可以把我们扶起来。正是这样的开篇语,让我走进《创造超越的人生》,领悟对其内容的诠释,人生真谛的思考。

曾经的我对人生的梦想,空虚过,困惑过,迷茫过。但徜徉在《创造超越的人生》的海洋中,我明确追寻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对自己的人生梦想不再彷徨。书中的人生理念更是带领我度过艰难的岁月,激励我走向未来。

《创造超越的人生》是作者刘墉的传记,它讲述的是刘墉由十四岁到五十多岁的人生。其目的是以最精简的文字,谈其半生思想的挣扎与收获。以王国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衣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人生三境和骆驼的反省,狮子的反省,婴儿回首来贯穿文章,凸显其文章主旨,从而更发人深醒的领悟到刘墉传记中所带给我的人生启迪。童年的刘墉是一个顽皮的学生,英文数学总是不及格,但并没有影响到他对人生观的思考。超越自己则已从初中时代萌发,并且存在记忆里,不断思索,不断发酵。当然,我们也有着自己的人生观,谁不想超越以求完美,而我们缺少的正是对其完美的追求,没有体会到其中的精神所在。正如刘墉所言:这精神的转变需要三变精神如何变成骆驼,骆驼如果化为狮子,狮子怎样变为婴儿。即尼采的精神的三变。他与王国维的人生三境合二为一,成为支撑刘墉的力量。此言何解?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是就像骆驼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么?衣带渐宽终不悔那份壮丽,不是像是勇猛的狮子吗?蓦然回首发现一生所寻找就在不远的灯火阑珊处,不就好比返璞归真的婴儿么?这步步的连接正是引发出我对人生之路的追求,探寻人生真谛的理解。俗语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若十年寒窗是骆驼,那么一举成名是狮子。没有人会在意这其中的过程,只会去期待结果。而刘墉的成长足迹向我们证明:不做骆驼就成不了狮子。他所说的:伍子胥隐忍做乞丐,是骆驼;就功名是狮子,更是有利的说明了这一点。当然,成为狮子后的刘墉需要去反省,当然不仅仅是对成功或失败的自我检讨,更有感受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而后蓦然回首的惊喜。因此,回首前尘,历历在目。有好的,有坏的,有悔的,有悟的。刘墉做完了他这一生的功课,找到了为那理想衣带渐宽终不悔,把今生理想实现的喜悦,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初生的自己。因为他得到了精进,培养出自己的人生哲学或是人生的态度,使他成为一生处事不摇摆的原则,以及面对大痛苦大挫折的力量。

刘墉的人生观及其成长的历程让我对自己的人生观省视,我是否对自己的梦想为知而努力奋斗过,是否经过那精神三界,有过蓦然回首的惊喜。曾经的犹豫茫然让我一直在人生的道路上徘徊不前,从而有种少年老成的可悲的感受。而刘墉不然,正如他所言年轻人要自觉的超越,让我从中认识到了自我,从而定位新的人生观并为之奋斗努力。正如书中所说:是虎就该入深林,而不该落平阳;是龙就该进大泽,而不是游潜水。人生是要不断检讨,不断再充实,不断走下已经占有的山头,才能够享受那无限美好的风光。当然,个人的理想不能仅限于差不多,我们为何不要求自己做出更好,以求完美,为何不利用我们青春的资本更好的拼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呢?为何不趁年轻的时候,走完这天涯路呢。我们需要为自己补货,充实,突破。相信人若没有更高的理想,就会在现实生活中沉落下去。

读完刘墉的《创造超越的人生》,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其经历,更是得到精神的升华,感受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劲与勇气。人生是要积极创造与超越,才能更精彩,才会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的那一刻,望尽天涯路到走向天涯路,找到为理想衣带渐宽终不悔。

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让我们携手刘墉的精神三变与人生三境创造超越的人生!

《卡耐基妙语》读后感


《卡耐基妙语》读后感

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都可能改变你的一生。为何能有如此的评论?为何能有如此巨大的能量?于是,我翻开了这本书《卡耐基妙语》。

这本书搜集了卡耐基最重要的作品《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弱点》、《美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语言的突破》,并搜集了卡耐基夫人姚乐丝卡耐基所写的《写给女性的信》、卡耐基妹妹朵乐蒂卡耐基所写的《智慧的锦囊》等。这些作品,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卡耐基的思想和学说,是卡耐基有关成功之路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已经影响了二十世纪的几代人,造就了千百万的成功者。我翻开了这样一本书,聆听着那些耐人寻味的话语。那一个个平凡的小故事,每次读后都能从中感悟到些什么。如何抗拒忧虑,如何赢得友谊的方式,如何使家庭生活更快乐,如何培养快乐的心理,如何使自己快乐这一切是如此地真实,如此地平淡,又是如此地让人引起共鸣。因为在当今的社会中,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社会,有谁不想过得快乐?有谁不想拥有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有谁不想成为一个受人喜爱的人呢?

我因此领悟到,成功之路,原来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藏在人性的优点里,蕴含在人性的弱点里,可以跳跃在美好的人生里,以及人类潜在的高贵品质、难以置信的心理力量中、一片问候、一个细节、一片温暖的笑卡耐基正是用他那颗敏于感知的心灵,在这平凡的事物中寻觅着通向快乐之路,呼唤着实现美好人生的真心情。

在生活中,成功与快乐,不应该是用来摆设和展示。真正的快乐与成功,应该是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的自然流露,就像天然雕刻的出水芙蓉。但有时,成功与快乐又是需要营造与展示的,让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来陶冶和净化灵魂。作者正是通过平实而真诚的笔墨,集中展示了成功、快乐之道,展示了人间成功与快乐之源,人们需要分享成功快乐,需要营造成功与快乐。

对人类来说,人性中的优点、弱点是通过成功与快乐路途中的必经之路,不可缺少的因素。但,这最必需的东西,偏偏又是最容易被遗忘,被忽略的。这正是这本书提醒世人关注的地方,剖析人性,去调剂自己的心理。

我喜欢静静地聆听他的教诲有如涓涓流泻,读他的书使我能深深感受到作者本人那闪烁着思想的光辉,他决不是一个故作高深的、优越超脱的说教者,而是和我们推心置腹神聊的一个好友。作者自然亲切,娓娓道来,冷峻和热情共铸,浅显中闪烁睿智。

因此,我相信,卡耐基的作品和学说将永久地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卡耐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追求生活事业的成功方面,指导着我们。

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最欣赏书中的这一句话,成功与快乐就在我们自己手中。好好地珍惜,把握吧!

《态度改变人生》之读后感1500字


人生是一个过程。如果说旅游时双程人生,人生则是单程旅游,时倒不会来的旅游。

对社会来说,发展时硬道理,对个人来说,快乐时硬道理。

幸福知识一瞬间的,比幸福更多的是痛苦,比痛苦更多的是平淡。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过平淡的人生、平安的人生。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人要有所畏惧,什么都不怕的人最可怕。

对大多数人来说,知识就是力量;而对领导者来说,智慧就是力量,要用智慧来组织和统领我们的知识。

人生在世,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可无欲。有人喜欢金钱,有人喜欢古董,有人喜欢地图,有人喜欢书画,有人喜欢美女,有人喜欢官位,有人喜欢养生,有人喜欢读书皆人之常情。书中讲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前辈一本正经地说,他一生出入海内外,跨越大江南北,枪林弹雨,历尽艰辛,可谓尝尽人间的酸甜苦辣,至今唯一刻骨铭心的体会就是:健康、知识和朋友缺一不可。健康是最大的财富,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人是群居的动物,没有朋友就变成孤家寡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知识的动物,没有知识就不是精神意义上的人,最多是行尸走肉,与猪狗牛羊等其他动物无异。知识对于人来说极为重要,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不过,人类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想象力和悟性。

就人类总体来说,知识来源于实践。如人类的祖先在实践中发现了钻木取火,并且在此基础上相继发现了火石,发明了火柴和打火机,从而使火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须臾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

对于人类个体来说,知识并不都是来源于人的亲自实践,更多的是来源于书本。如一个人想通过亲身实践,从钻木取火开始,发明火柴和打火机,那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因为在一无所知即零知识的基础上,就是发现钻木取火也是难以企及的科学高峰,更不用说发明火柴、打火机了。

书中讲到读书首先要精深。现代社会不是农业社会,而是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迈进的社会。人们的分工越来越细,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必须有从事某个专业的精深的知识。欲做到精深,读书要四到,即

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眼到就要求看得仔细、真切,而不是一目十行,浮光掠影。口到指的是有些优美的句子要反复诵读以增强记忆,这对自己动手写文章增添文采也大有裨益。心到就是要专心致志而不是心猿意马,甚至还要前后比较,这样读书才会有效率。手到就是要求将重要文字画线做记号,甚至做读书笔记,或将重要的片段夹上书签或纸条,以便查阅,节省检索的时间。

其次,读书要博,既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社会科学知识。处于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在精深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唯有博大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否则会成为孤陋寡闻的井底之蛙。现代社会非精不能成为专业人才,非博不能成为管理者。古人所谓的学富五车就是要求人们博学。

第三,读书要学会融会贯通,不能死读书,更不能把书读死。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书业不例外。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看一方面的书,没有看另外方面的书,就会导致一个人的思维走向极端。可见,如果我们把书本知识互相孤立起来,那就会陷入人生识字糊涂始的泥潭而难以自拔,甚至你会由于想不开而跳湖自杀。总而言之,读书要做到博大精深,融会贯通才会有所成就。

第四,读书要讲究效率。尽管开卷有益,但毕竟书海茫茫,而人生精力又十分有限,在博大精深融会贯通的读书目标夏,务须讲求读书之成效,因此对所读之书应作选择。要集中精力读那些可读书,然后再去浏览慎读书,对那些不堪入目之庸俗低级读物知之即可,万不可为之浪费精力,这样才能提高有限人生的读书效益。

一个有才能的人如果不读书就不会有学问,也就不会腹有诗书气自华,而那些才能不那么突出的人只能够努力学习,刻苦地读无字书和有字书。一个人能够将才能与学问高度融会贯通,那他的见识一定会大为长进,离读书明理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之读后感1500字


中国知名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因心脏病于北京时间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我读过季羡林先生的《季羡林谈人生》、《牛棚杂忆》,尽管《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中有的文章我在其他书中读到过,但其中的照片我大多没有看到过。以照片为主,再配以适当的文本,完整地展现季先生的一生,这样的图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读起来更加亲切生动,形象有味。

季羡林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在多学科、多领域长期耕耘,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界泰斗。

读完《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而我要说季羡林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人,是一个说出来的一定是真话的人。

什么叫好?什么叫坏?季羡林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只替自己着想,只考虑个人利益,就是坏;反之能替别人着想,考虑别人的利益,就是好。他进一步解释说:为自己着想和为别人着想,后者能超过一半,他就是好人;低于一半,则是不好的人;低得过多,则是坏人。他说,拿这个尺度来衡量一下自己,我只能承认自己是一个好人,尽管也有不少私心杂念,但总体来看,我考虑别人的利益还是多于一半的,因此我是一个好人。想想我们自己,哪个人没有私心杂念,不考虑个人的利益,可关键在于,你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有没有考虑他人的利益;你在达到个人利益的同时,有没有损害他人利益。

在季羡林先生看来,衡量一个人品行好坏的另一个标准,是说真话还是说谎话。他说: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我的真话总是大大超过谎话的。能承认自己说过不少谎话,这本身就是真话,就需要勇气,就很了不起。季羡林先生曾经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条路?经过慎重思考,他的回答是:还是走这一条路。但是有一个附加条件:让我的脸皮厚一点,让我的心黑一点,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一点,让我自知之明少一点。这就是真话,是一般人不敢说的真心话。

季羡林先生被誉为北大镇校之宝、国宝、国学大师,学富五车,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宗教学、民族学、翻译学、哲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精通语言近十种,其学术著作在文化交流、佛教、语言学等方面均成为独家之言,堪称传世之作。季羡林先生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杰出的学术成就?他告诉我们:我的经验压缩成两个字是勤奋。再多说两句就是:争分夺秒,念念不忘。他说灵感这东西不能说没有,但是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奋出灵感。无论干哪一行,没有勤奋,一事无成。初听起来,季羡林先生这话好像是谦虚,是假话;但细细一想,这是人生的体验,是经验的总结,是肺腑之言,是真心话。

说出来的一定是真话。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的与众不同,也是他的奇特的吸引力和人格魅力。《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不仅用文字、更多地是用照片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真切、真情、真话的季羡林。

儒家经典读后感


儒家经典读后感(一)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孟子》的读后感。

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2020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在茫茫人海中,和所有心中满怀激情的年轻人一样慢慢的摸索前进。我一直认为: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固然重要,但真正来说,有些事情非得自己琢磨出道理来。 我们往往很容易被自己的惰性打败,很容易被自己的弱点打败,也容易受不良习气的干扰。《儒家经典语录》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段话是说:能够做到诚恳的人,往往是选择了善道而坚持不渝地实行它的人。这种人往往还要广泛地学习知识,详尽地探讨事物的原因,谨慎认真地思考问题,明确地辩别是非,并且切实地去做。诚 ,是一种执着;诚,是一种信念;诚 ,是一种精神。懂得笨鸟先飞,就是诚;懂得笨鸟多飞,就是诚 ;懂得学以致用,就是诚;懂得契而不舍,就是诚 。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读书不可死读,要有良好的态度、方法、意志。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先提出一个人对学习的态度和意志来决定对他们的教育方法。

本文中,孔子的言论有四则,告诉了我们一些学习的道理:少年时的学习是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学与思要紧密结合,学习要勤奋,不耻下问;学习要坚持不懈,不得半途而废。有人曾讲过:少年时期学习,就像迎着初生的太阳走路;中年时期的学习就像头顶着正午的太阳跑步;老年时期的学习,就像提着灯笼在黑暗笼罩的迷宫中寻路。这些都充分说明少年时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最高效的、最重要的学习时间段。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还要会思。只学而不思考则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只思不学,则因无新知识的不断汲取,此思就成为空想。善于学习的人,还是一个不耻下问的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在学习中要做到勤学、善思、多问,要学会谦虚,不要觉得向别人请教就是不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有虚心好学,勤奋好学的人,成功才会眷顾与他。学习中遇到挫折与障碍,不要退缩,成功往往在最后一次失败之后出现,切不可半途而废,在学习上就是要坚持学到一点就是一次进步。

从《孔孟论学》的两篇文章中可知,学习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不可一曝十寒,在读书与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有批评与怀疑的精神。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听着老师授课,自己只需要接受知识即可。但是这样只会让我们更加迷惑,有的问题光听不思考是不会明白的。而现在我们缺的正是在课堂上思路随着老师转,积极思考,既听又思考,才能更加好的消化知识,存进大脑。

但有些人在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光自己低着头思考问题,这样既劳神又毫无收获。第一,不听老师讲解,再怎么动脑筋也做不出来;第二,该听的时候不停,错过了最佳时机,以后要补回来也很难。所以上课时必须认真听讲,吸收老师教的知识,并不断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学与思想结合。

学与思缺一不可,它们不能独立存在,但结合在一起,会使学习不仅有效率,也有了很多乐趣。

《小小儒家》读后感


《小小儒家》读后感

中国是个文化传统的大国,中国人民与文化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国的范围内,许多学校都以《小小儒家》的内容为主题。我们学校也跟随着中国的脚步踏上了历史文化的道路,自从学校开展了〞小小儒家〞的活动之后,我就受益匪浅。这个活动让我知道了孝亲尊长、谦虚礼让、勤劳俭朴、关爱他人。给我的学习增添了一份很大的力量。

中国的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让许多人努力追求,一些热爱文化的外国人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中国文化带到他们的祖国里。从这可以说明中国的文化已经踏入了国外的路,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中国文化的身影处使中国获得〞文化传统〞的称号,让中国人民感到骄傲自满、惊喜苦狂。中国文化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希望,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力量……它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奋的结晶,是现在中国人民宝贵的遗产。中国文化是属于中国人民的,它是一种灵魂,伟大的灵魂,每当中国人民失落时候,他就会让中国人民震奋起来,它就是这样伟大,在关键时候为中国人民创造关键的机会,中国文化不得不要世界人民敬佩。

《小小儒家》这本书的内容分为四大内容,他是根据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它的内容有:孔子简介、儒家名句精选、三字经和弟子规,这四大内容。这四大内容中,〞儒学名句精选〞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它的句子虽然看上去简简单单,但意义却非常深刻,每句名句都深深印在我心中,深深打动了我。在我困难时,我就会勾起对它的思念,它马上会让我树立自信心,让我把事情坚持到最后,它已经是我的座右铭了。它像一个雷达,无时无刻地提醒我,当初我选择的读的时候,是有点不愿意的,现在读了之后才明白,原来之前的选择是对的,我真是太幸运了!那时我在想是不是天帮助了,我现在才明白,不是天在帮助我,是中国的文化让我走上了成功利理想的道路,我跟中华文化的缘分还真好,中国是一个引以为豪的国家,他的文化绝对称得上〞世界第一〞的荣誉!

学习就本书就像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课,它启发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儒学名句精选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这句名句给我深受启发。从中我明白了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艺为凭藉,活动于六艺的范围之中。孔子要求弟子目标在〞道〞,坚守高尚的道德,不背离仁爱之心,要爱好知识与技艺,全心投入到学习中,还应学习各种技艺,不然,人生就会没意义,枯燥了。从中也体会到了做人要立下志向,尊敬长辈,要有善良的本性和慈爱之心,学习各种各样的文化知识,还要流传给下一代的子孙,让他们成为继承人,把中国文化打造得越来越美好,相信中国文化的明天会更好。祝福您,中国!祝福您,中国的文化!

《小小儒家》这本书蕴含着许多文化知识,它要让我们一起到书里寻找更多的文化知识,它要让我们把中国文化传遍全世界,相信有一天这个伟大的愿望会实现。

儒家经典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大全主题阅读推荐:“儒家经典读后感”。

儒家经典读后感 篇1

读书不可死读,要有良好的态度、方法、意志。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最先提出一个人对学习的态度和意志来决定对他们的教育方法。

本文中,孔子的言论有四则,告诉了我们一些学习的道理:少年时的学习是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学与思要紧密结合,学习要勤奋,不耻下问;学习要坚持不懈,不得半途而废。有人曾讲过:少年时期学习,就像迎着初生的太阳走路;中年时期的学习就像头顶着正午的太阳跑步;老年时期的学习,就像提着灯笼在黑暗笼罩的迷宫中寻路。这些都充分说明少年时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最高效的、最重要的学习时间段。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还要会思。只学而不思考则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只思不学,则因无新知识的不断汲取,此思就成为空想。善于学习的人,还是一个不耻下问的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在学习中要做到勤学、善思、多问,要学会谦虚,不要觉得向别人请教就是不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有虚心好学,勤奋好学的人,成功才会眷顾与他。学习中遇到挫折与障碍,不要退缩,成功往往在最后一次失败之后出现,切不可半途而废,在学习上就是要坚持学到一点就是一次进步。

从《孔孟论学》的两篇文章中可知,学习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不可一曝十寒,在读书与学习的过程中,还需要有批评与怀疑的精神。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听着老师授课,自己只需要接受知识即可。但是这样只会让我们更加迷惑,有的问题光听不思考是不会明白的。而现在我们缺的正是在课堂上思路随着老师转,积极思考,既听又思考,才能更加好的消化知识,存进大脑。

但有些人在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光自己低着头思考问题,这样既劳神又毫无收获。第一,不听老师讲解,再怎么动脑筋也做不出来;第二,该听的时候不停,错过了最佳时机,以后要补回来也很难。所以上课时必须认真听讲,吸收老师教的知识,并不断思考才能真正做到学与思想结合。

学与思缺一不可,它们不能独立存在,但结合在一起,会使学习不仅有效率,也有了很多乐趣。

儒家经典读后感 篇2

复兴孔子的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1000字: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论语》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一样,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内心平和,在炎炎夏日中收获一丝清凉。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性格,让我们能更加平和地对待工作中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作为一名实习生,在公司总部机关人力资源部实习的这段时间让我感触良多。首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公司快速紧张的工作节奏。从公司领导到每一个同事,都在为“振兴华北”的共同目标努力奋斗,同事们虽然劳累但是充满了信心,这信心是对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信心,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

其次,让我深感震撼的是大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每天坚持学习。局副总经理、华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程文彬曾在加强总部机关作风建设会议上指出:勤于学习,学无止境。程文彬在强调对标学习和开放性学习的同时,强调“系统内、部门内要互相学习,年轻人向老同志学,老同志互相学,学习的氛围一定要建立起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公司众多优秀的同事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对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告诉大家要想办好事情,就一定要做好准备,公司组织的“书香大讲堂”、经验交流分享会等学习活动,虽然和大家目前的岗位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短期收益”不明显,但日积月累,就会获得“长期收益”。

《论语》中讲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想读好这本书,就必须学会运用这句话。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在一起,做一个会思考问题的员工,做一个有悟性的员工。这样,更有利于自己的快速成长和进步。

于丹老师讲到:“《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尽管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但只要我们坚持阅读经典,读后感.并且在生活中不断践行“忠恕之道”,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最基本的做人做事准则,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热情为大家提供帮助,提升自我,尊重他人,那么不管外界的变化多么复杂,我们都能收获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论语》最让人感动的是其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孔子是一个讲求孝道的人。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如果问大家是否知道父母的年纪,相信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脱口而出,父母总在不知不觉间老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太忙,从来都不是理由,别找借口,也别留遗憾,放下手头的事情,给爸妈发个短信、拨个电话,聊聊家常。

《论语》有学不尽的知识,我也有说不尽的感悟,尽管我还没有做到通读《论语》,但是,我会继续加强学习,将学习的知识结合实际,在未来的工作中,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儒家经典读后感 篇3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大多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了重大影响。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既然谈论语,就不得不谈谈孔子和孔子的为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多才多艺、诲人不倦、食不厌精、懂得享受生活。博学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孔子虽然贫贱,由于出身于贵族世家,少年时受过很好的教育;又由于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曾向老聃学过礼、苌弘学过乐、师襄学过琴;还因为他居住鲁国,正是周公旦后代的国家,周公制作的礼乐典章制度都在鲁国得以流传和保留,可谓当时的文化中心;加上他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政治理想和远大志向,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等诸多原因,遂为他成为彪炳千古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奠定了基础。

读了《论语》让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处人处事的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要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每天都要与很多人接触,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可以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他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像阳光,播撒我心中知识的种子;像雨露,滋润我向善的灵魂。

读《论语》,本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看好书,写读后感的任务,可看着看着竟在书中发现了一个个灵魂,一个个穿梭于仁、学、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灵魂。我还看见了一个君子坦荡荡的孔子,一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一个刚、毅、木、讷的孔子,一个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一个事父母能竭其力的孔子,一个

孔子是很讲究学的,在他的《论语》中就有学而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与思之间的相辅相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态度才会进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其实学习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地治学:温故而知新告诉我们学了就要重新再复习一遍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同样的,孔子也是个孝子,大爱存在他的心中,不只是对人民的博爱,还有对长辈们的孝爱。可是如今的人们渐渐地对孝这个字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原本闪光的字眼逐渐褪色,逝去了原本的光彩,而人也就因此这样坠入了一个他们自认为的美丽却又失重的世界。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句话完全颠覆了平日里人们眼中的孝子形象。也许你以为孝就是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有好吃的就给他吃,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孝,是在心理上的安慰,而不是物质上的丰富;是对得起父母的期望,而不是为了他们的期望而去做一些损害道德的事情;是爱自己,而不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让父母担心、忧虑。

从《论语》中可以学到的还有很多很多,其中的韵味还要大家自己去体会,总之,《论语》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如果大家仔细去阅读的话,一定也能从中得到很多!

儒家经典读后感 篇4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x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儒家经典读后感 篇5

儒家经典的传承——《论语》读后感800字:

很感谢中央民族干部学院能在每天的经典诵读环节安排诵读《论语》,我也很感谢中青班班委能安排我做为《论语》的领读者之一。

对于我们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的国学功底都不是很扎实。我第一次相对完整的、正式的接触《论语》并建立起对国学文化的浓厚兴趣始于十年之前,2008年我在北京大学脱产学习两个整月,系统地听了很多关于国学的讲座,期间对国学产生了极大的热情,购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但大多数后来都被束之高阁。所以,总体来讲,我对国学尤其是奉为经典的《论语》是愧对往圣先贤的!

但是当我再次翻开典籍,尤其是朗朗诵读之际,我仿佛又觉得经典似乎也并不那么陌生,里面的很多句段又似乎那么耳熟能详。开篇即:“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

每当读到这些语录,似乎能够立即唤醒我们骨血里那最原始的记忆,我顿时明白了,因为我们皆为炎黄子孙,几千年的经典文化早已深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是我们没有察觉,没有在意罢了!

曾几何时,我们片面批判传统文化、否绝经典,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然而当我们时常感叹国人素质有待提高,惊于海外尊崇中国传统文化礼仪而困惑迷茫之际,蓦然回首,却发现《经典》就在灯火阑珊处!

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能让经典重放光茫,能让我们曾经迷惘而又躁动的内心归于平静。重读经典,与往圣神交,继先贤绝学。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为新时代的一名领导干部,我们更肩负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美德之重任。诵读经典正是我们学习、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必修之课,同时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历史使命。

我们应汲取传统经典的精髓,勤思之、笃行之、修已身、树新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践行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却的历史使命!

儒家经典读后感 篇6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孟子》的读后感。

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儒家经典读后感 篇7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薄书一本,细读一遍,终生无悔。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而其中有几句论语,我也是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xx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着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儒家经典读后感 篇8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在茫茫人海中,和所有心中满怀激情的年轻人一样慢慢的摸索前进。我一直认为:前人总结的经验教训固然重要,但真正来说,有些事情非得自己琢磨出道理来。 我们往往很容易被自己的惰性打败,很容易被自己的弱点打败,也容易受不良习气的干扰。《儒家经典语录》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段话是说:能够做到诚恳的人,往往是选择了善道而坚持不渝地实行它的人。这种人往往还要广泛地学习知识,详尽地探讨事物的原因,谨慎认真地思考问题,明确地辩别是非,并且切实地去做。诚 ,是一种执着;诚,是一种信念;诚 ,是一种精神。懂得笨鸟先飞,就是诚;懂得笨鸟多飞,就是诚 ;懂得学以致用,就是诚;懂得契而不舍,就是诚 。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毕淑敏养心妙语读后感


毕淑敏养心妙语读后感(一)

剥去这个金黄色的绚烂外皮,露出的是浅浅的淡雅的封面,正如书中的内容,在深刻精致的语言中蕴含着浅显却容易被忽视的人生体验和生活哲学。许多书衣上都爱标榜男人\女人必读,史上最畅销、大小奖项通吃等吸引读者的目光,但表里如一名副其实的不多见。这本书打出女人枕边书的广告,我倒觉得是恰当合适的。

多少个睡前寂寞的夜晚,我在翻看这本小书。不需要标记独到那一页,随处可以开始,随时可以结束阅读。

毫不留情的解开生活的面纱,一语中的的道出芸芸众生的内心世界、直击心灵最深处,独特老练的眼光展示生命的纯洁和真实,形象的比喻、短小的句子如此贴切又完美的讲述人生经验。不一样的伤痕在此可以找到同样的慰藉,在十字2020路口迷茫徘徊的青年可以慢慢理顺思绪,浑浑噩噩活着的可以发现迷失的自我,找寻目标和方向。规规矩矩恭恭敬敬过日子的也会发现点什么。它告诉所有人一个摸不到却朦胧看到的答案。

然而,生活能有什么答案呢?毕淑敏的言谈太冷静了,太深刻了。甚至过于冷静深刻了。反反复复的读这本书,那些常人不曾总结过的箴言也许把你平静的心灵搅得波涛汹涌,也许把曾经的欢乐和泪水开闸泄洪般的穿透人心,反倒在这形而上的精神食量中找不到一点实用的生存技巧,但重要的是,每一句都触动人心,提醒你这颗鲜活的需要营养不断补给的心。

一周后、半年后,或者很久后,别忘了再翻翻这本书吧。


毕淑敏养心妙语读后感(二)

早在二十多年前就知道毕淑敏了。不过最近看她的《毕淑敏养心妙语》才发现,她所谈论的话题也都是我所关注的。比如孩子的世界、婚姻的实质、家中的万千、女人和男人、人生的沉思、心灵的保养、苦难和幸福、学习与教养、事业和友情等等。而且我们有很多相同的或类似的观点。现摘录一些与各位朋友分享:

对一个孩子来说,什么最重要呢?就是有成功的经验,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有什么比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孩子的体验和记忆更重要更珍贵的东西呢?谁能改变一个孩子的童年体验,谁就能改变他眼中的世界和他的人生蓝图。

太看重一己气节的人,其实是一种枯燥的自卑。你以为在人面前挣得了面子,失去的却是尊重与宽容。片刻的满足带来长久的隐患。聪明的男人和女人,千万别因小失大。

爱是全部身心的投入与契合,在这种人无与伦比的亲密关系中,容不得丝毫的虚伪与欺骗。哪怕在高明的演员,也无法在如此近距离的耳鬓厮磨中,将真相掩盖得风雨如磐。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声叹息,一个背影都是上好的奸细,可以把爱与不爱的信息,通通出卖给对方。更不消说,沉溺爱河中的人,如同张了顺风耳通天眼,还有神鬼莫测的第六感为虎作伥所以,爱是异常独特的双人考试,考场中不容作弊。你可以看对方的卷子,但自己的卷子要自己答。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爱是最需要实话实说的。不爱了还强装爱,爱着却要强装不爱,都是人间的大辛苦大困难之事。难为了自己,伤害了对方,机关算尽,又很难达到目的。现代人,你何苦做这赔本的勾当!

我喜欢会做饭的女人,这是从远古传下来的手艺。无论从爱自己还是爱他人的角度想,食都是一件大事。一个不爱做饭的女人,像风干的葡萄干,可能更甜,却失了珠圆玉润的本相。

我喜欢爱读书的女人。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不读书的女人,无论她怎样冰雪聪明,只有一世才情,可书中收藏着百代精华。

一个人的魅力,往往在他退休之后看得更清楚。属于职务的光环被岁月褪去,属于个人的精神光芒焕发出来。这个过程对有的人是苦闷,对有的人是新生。

人如果被人利用,一般认为是大不幸。但世上的物要是不能被人利用,这物就是废物,是要被抛弃的。不是能否被利用的问题,而是对方利用你的时候,你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这是不是带有浓烈的功利色彩?所以被人利用还不是人生的大不幸。人要是完全无法被人利用,才是最悲哀的。

我们爱什么恨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都是由我们的记忆组成的,甚至可以说是由我们的记忆控制的。记忆是我们的无冕之王,记忆是我们体内的暴君。记忆主宰着我们却又不动声色。当我们以为自己是在书写新的篇章的时候,记忆在一边暗笑。所有草稿早已打好,你不过是在一字2020一词地誊清。

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也就降临在你的双眸。

感动在某些人眼中,似乎是一种低级体验,却是我写作时持久的源泉。惟有感动了我的人和事,我才会以血为墨写下去,否则便不如罢笔。这感动是有严格界限的,对个人尤为苛刻。我会经常为一些私事苦恼,但它可以纠缠我,却不会感动我。或者说我尽量不让那些只属于个人的悲哀蒙住我的双眼。个人的情感只有同人类共同的精神相通时,我以为它才有资格进入创作视野,否则只不过是隐私。

好了,摘录得够多了。还是用毕淑敏的话作结语吧:外人强加给你的意义,无论它多么正确,如果它不曾进入你的心理结构,它就永远是身外之物。


毕淑敏养心妙语读后感(三)

这本书更像是我怕锦囊妙语,解答心中时不时的烦恼和困惑多次翻阅这本书是在心情不好 或是睡前翻阅 而这一次心平气和的翻阅又读懂不少其实每一次怀着不同心情与疑惑去读一本书 都有不同色彩的感慨但重要的是 每每读完都有种 不夸张的说恢复到心最平静的时刻且更能够理性的思考不再因为一时情绪而胡思乱想或许下一次翻阅 又有更多的成长我很爱这一句爱怕模棱两可。要么爱这一个,要么爱那一个,遵循一种全或无的原则。爱,就铺天盖地,不遗下一个角落。不爱就抽刀断水,金盆洗手。迟疑延宕是对他人和自己的不负责任。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国学经典,它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下面小编整理了一篇优秀的《论语》读后感,欢迎大家点击阅读!

在《论语》一书中,谢了人世间愈多的”道理”,而我认为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人生之道”了.

从古至今,人生一直是人们最关心最为重视的,有多少名家感叹光阴的流逝,庄子就曾经说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就像白驹掠过,稍纵即逝.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刘禹锡”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白居易, 曹操也有类似的诗篇“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等.更有对联说,”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对”数千年往事,汪到心头.”

从古人的字字句句之中,我们不难看出,世界上没一个人都是秒显得,转瞬即逝的生命.所以,在这短暂的生命之重,我们更应该去合理的区规划他.就在孔子感叹光阴流逝之时,他给千万代的后人描述出了这样的一种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大致的人生的路标,在这些路标上面.有几个重要的阶段被孔子很重要的强调了出来.孔子所说的” 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同样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曾经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是说,自己并不是生下来便了解很多事情的,只不过是对古人的经历与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一直不断的学习.对于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候,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现在许多的孩子并不是”十五向学”了,可能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但我觉得这样并不一定管用,并不一定对孩子的未来有用.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要边学边思考,还要去应用.把自己先进所学的只是去最大化的利用的一种学习的方式.就在这样一种学于思的磨砺与历练之中,不断提升自己,慢慢地有所感悟,一直到孔子所说的30岁.

“三十而立”,我想对于身处现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的我们来说,在我们现在所出的这个年龄段就要”有所立的趋势”了.在我看来,三十而立的”立”字是非常有含义的.立要是内在的立,只有内在的立了,才能在以后的人生中定义自己的位置.就拿很简单的登山来说,泰山上有副对联”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句话讲得并不是说登山,就是把山给征服,而是自己站在山巅之上,山提升了自我的高度.所以,我觉得,三十而立的立并不是指外在的立,而是内心的立,是忠于自己的心灵,并不是外在.就像晋代名士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访问朋友一样,带了朋友的家的门前不敲门转身就走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想念这个朋友远道而来,而到了朋友家门前,兴尽而返.

从三十岁到四十岁,便从”而立之年”到了孔子所说的”不惑之年”不惑中的惑,显然就是迷惑的意思.在人之前的四十年的光阴之中,人一直在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获取着东西,金钱,名誉等等.当这些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便会变得”惑”,所以孔子便提出来”不惑”.在之前的人生中,人已经获得了许多许多的东西,有有用的,当然也有不需要的东西,现在的人就应该把不需要的东西舍弃.人的内心就像一栋房子,人刚刚搬进去的时候房子里面什么也没有,慢慢的,人一点一点的布置家具,进行装潢,不知不觉的东西越来越多.最后发现连自己的地方都没有了.最后导致的就是被金钱和荣誉所迷惑,迷失了自己的内心.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四十而不惑”便是阐述这个道理.不惑便是舍弃那些会迷惑自己,自己不真正需要的东西.

“五十知天命”.孔子所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人生与天命都是不定的,没有什么埋怨的.所以,孔子所说的”知天命”当中,知是很重要的.要能够了解自己的天命,能观察到冥冥之中的事情,辨析人间好坏,能了解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情,那么就能平心静气的去面对了.我们经常说不要怨天由人,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去抱怨,不把一些责任推卸给别人.这么难的事情孔子怎么能做到呢?是因为.孔子要求自己,比要求这个社会,要求别人应该怎么样,都重要得多.所以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内心已经能了解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不会怨天尤人.能做到知,其实也就是把学习到的各种知识,在筛选之后,融汇到一起,并进行提升.当知天命之后,就要来到孔子所说的”耳顺之年”了.

“耳顺”便是无论什么样的话都能听进去,都能站在发言者的立场去想问题.在知天命之后,孔子提出”六十而耳顺”在知晓天命后,区最大限度的包容他人.一个人要是想做到耳顺,我想就要让自己的心胸变得宽广.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最后一个境界,也是最高深的境界了.人活到了70岁.肯定经历过了无数坎坷,就像俗话说的”走过的桥,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要多”.到所有坎坷都经历过所有的规矩已经成为生命习惯时.那么就能随心所欲了.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佛寺里面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到佛像面前来膜拜.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由跟他采用同一座山的花岗岩砌成的.终于有一天,台阶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座山,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门去膜拜你?佛像谈谈的对他们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几刀才走上了今天这个岗位,为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修成佛.孔子所描绘的几个人生境界,都是非常注重内心,要到最后,必须先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行的.

孔子所说的境界,是我们在不同人生阶段所参照的镜子.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面,我们更需要这样一个有条理,有序的生活.英国科学家之前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为了试一试南瓜这样一种普普通通的廉价的植物生命力能有多强,就在很多很多同时生长的小南瓜上加砝码,砝码的重量就是小南瓜所能承受的极限。 这样,不同的南瓜压不同的砝码,只有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一天几克到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这个南瓜成熟的时候,上面已经压了几百斤的重量。 最后的实验是把这个南瓜和其他南瓜放在一起,大家试着一刀剖下去,看质地有什么不同。当别的南瓜都随着手起刀落噗噗地打开的时候,这个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子也弹开了,最后,这个南瓜是用电锯吱吱嘎嘎锯开的。它的果肉的强度已经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生命中的压力,也许可能更好的激励我们.在当今竞争的压力下,我们也许能够在20岁就领悟到孔子所说30岁要领悟的东西,在30岁就能领悟到40岁的境界,那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真的是太有用处了.

《人生》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1500字《人生》


路遥这篇小说题目为《人生》,这个题目颇大。人生,千姿百态,酸甜苦辣,又岂能是短短的十万字所能书尽写完的?所以,路遥小说中展示的只是发生在一个小角落,在浩瀚人生中的一段故事,可是故事中不同人物有不同追求,这折射出的条条纹线不断延长,不断纵横交错,俨然已是那千姿百态的人生。
小说主角高加林的人生正如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一样,有低谷,亦有高潮。加林是一个有才华,又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他的才华让大队书记高明楼都佩服、忌惮。作者借高明楼之口这样评价过加林:他会写,会画,会唱,会拉,性子又硬,心计又灵,一身的大丈夫气概,别看你我人称大能人二能人,将来村里真正的能人是他。但是,加林只是一个没有后门可走的农村青年。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我想,这个矛盾已经决定了加林的人生走向。故事发展的曲曲折折,正体现了矛盾斗争的孰强孰弱。
小说中可以看到加林性格里很重要的成分:不服输,敢做!告状被敢怒不敢言、害怕大队书记高明楼权势的父母拦了下来,加林是愤懑的,可是,上天也是十分眷顾他的,这段时间他有了一个可爱的恋人:巧珍。
巧珍这个人物堪称完美。她温柔善良,是村里二能人刘立本的二女儿,她是前村后沟数一数二的俊女子。我想,作者也是十分偏爱巧珍这个人物的,让如此众多的优点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巧珍没有上过学,却有着极高的精神追求,她崇拜知识人,所以,她暗恋加林。她的爱是安静的,同时也是炽热的,在加林低沉的时候,她以自己的方式走进了加林的世界。
加林与巧珍的爱情发展的相当快,很快就成了村里的焦点。巧珍这个对待爱情火一般炽热的女子,对待爱人却有着水一般的柔情。她听加林的话刷牙,遭来全村人的白眼,她跟随家人为井水漂白更有众人的不解与嘲讽,可她依旧恋着加林,在她的心里,加林就是一切。
我敢肯定,加林也是深深地爱着巧珍的,因为看着巧珍他会感到高兴和发自内心的愉悦,跟巧珍在一起,他很开心。当他听到那首信天游:上河里(那个)鸭子上河里游,一对对(那个)毛眼眼望哥哥。他会裂开嘴笑。可是,这并不代表他满足当前的生活。在城里与人打架就是他心中压抑的爆发!终于,加林的机会来了,他的叔父回来了,很快地,加林被得罪过他的人帮忙走了后门,到了城里。加林到底不愧高明楼的称赞,他努力的工作,属于他的光彩很快耀亮了所有人的眼睛!这时,黄亚萍来了,跟巧珍不一样,黄亚萍大方,前卫,有主见,有文化,她更能与加林成为知己。当黄亚萍主动向加林示好时,加林矛盾了,他深爱着巧珍,可是他的抱负、他的理想需要在更大的世界才能施展。他感觉城廓是这么小!街道是这么短窄!正如黄亚萍那首诗一样:
赠加林
我愿你是生着翅膀的大雁,
自由的去爱每一片蓝天;
哪一片土地更适合你生存,
你就应该把那里当做家园。
加林正如一只大雁向往更广阔的蓝天,向往外面的世界。当他知道与亚萍在一起可以实现他这个理想时,他放弃了巧珍。我想,这会是他人生中最错误的决定,像德顺老汉评价的一样,他失去了有着金子一样的心的巧珍,金子一样
小说尾章写得那么凄凉和萧索,加林被揭发走后门回到农村,巧珍却已嫁了人。尾章的章名是:不是结局。确实不是结局,以加林的能耐,他还会有他的未来,可是那个爱他的巧珍呢?
小说结尾与那个大字不识当了一辈子老农民的德顺老汉的话来点题,这说明了除了文化,经验和阅历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德顺老汉说: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是的,不会有!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德顺老汉是爱生活的,正因为这样,他的一生未必有多么精彩,可他却活得潇洒,活得明白!
我一直在想,加林追求他的抱负有错吗?肯定是没有的。他错的只是没有认清现实,他错的只是没有把握好他最珍贵的东西。世事多变,人生浮沉,我们更应该注重今时所有。纷扰的世界需要我们的镇静,所以,我们必须拥有无比广阔的胸怀。怀有一颗平常心,才能像德顺老汉一样活得潇洒,活得明白!

人生读后感1500字


人生读后感1500字(一)

说实话,第一次读此类型的书,因为书中的年代离我们较远,那一代的人的生活使我无法去深了解的,只是,读完了后,发现有很多画面还是熟悉的,这可能因为我小时候在姥姥家呆过两年吧。同样是在农村,只是姥姥家是比书中更远离城市的山里。

在书中,山坳里朴实的民众羡慕并且尊敬有文化的读书人,即使他们的学历并不那么高,就如后来再次回老家时,听见山村里的老人谈起考上学的孩子,口气是羡慕的,觉得那些孩子为家里争了气之类的,只是,那时,我还比较小。当去年回老家高考时,才明白,那些考上学的,即使是些大专院校,不需要是名牌大学,也是能令人高兴的。那时,或许我能明白当听说我考上了一本时,姥爷和爷爷他们为何那样高兴。

在书中,朴实的村民把村官都看的那样大,让我想起了古装剧里的七品县太爷,虽被称为芝麻官,可在那老百姓眼里的大老爷,分明就是这一方土地的最大的。书中的村官为自己谋些小利,村民见了,也只是敢怒不敢言,畏惧的成分多些,那高加林的父母在高加林的教师工作被村长的儿子三星取代,高加林怒不可遏,说要写状子告的时候,可是他父母说了这样一段话:好我的老小子哩!你可千万不要闯这乱子呀!人家通天着哩!你告他,除了什么事业不顶,往后可把咱们扣掐死呀!我老了,争不得这口气了;你还嫩,招架不住人家打击报复,可千万不能做这种事啊之后还要高加林不要抱有怨恨,见面要好好说话,又送了好多东西给村官。即使他们心里有怨气,也不能明着来。这种情况其实是一个缩影,如今依旧存在着,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地方依旧上演着。就像我们社会中存在着这种以权谋私的事,民众即使有怒,却也不敢怎样,只得屈服和妥协于权利。书中的的例子只是工作被换掉了,如今,我们也会听到在公务员考试中某成绩优异者被某高干子弟替掉云云。亦或是其他方面,世事百态,不同的场景上演着,实质却惊人的相似!

在书中,高加林在失意时遇上了淳朴善良的巧珍,巧珍为了心上人在改变着,用真诚的心的心对高加林好,关心着他,把他渐渐带出了失意。在他准备在农村扎根,与刘巧珍生活一辈子时,又一下子迎来了自己在县劳动局当局长的二叔,最后被马占胜走后门安排到了县委当了一名通讯干事,你看,人生处处充满抉择与考验,我们面临各种诱一惑,而高加林在一爱一情面前也做出了选择,他放弃了淳朴的巧珍,选择了黄雅萍,深深的伤害了巧珍这个对他一心付出的善良女孩。即使黄雅萍也一爱一着他,可是他们之间的一爱一情到底不如与巧珍之间的纯洁干净,掺杂了他将因为和黄雅萍在一起而会得到的利益;掺杂了一些或多或少的世俗的东西,变得不再纯粹。一爱一情的美好在于它的纯洁无暇,容不得瑕疵。所以,当你想利用一爱一情达到自己的目的时,一爱一情往往会拒你于千里之外。所以对待一爱一情,我们千万别因抱什么非分之想而去破坏了它的纯洁和美好。不得不说,有时候命运的安排是如此的神奇,就在他在县委宣传部里干得红红火火,准备和黄亚萍一家去南京,追逐自己的梦想时,又一下子被张克南的母亲揭发,不得不回到农村,老老实实的当一名社员。这种巨大的人生起伏,让我想起了一种刺激的游戏过山车。巨大的落差起伏,真是考验心脏的承受力啊!好像人生总是存在着太多的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亲身也有体会,有时候当我太想做成一件事时,往往它的结果不如人意,而有时以平常心去做某件事时,却又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知道是不是太想做成的事抱的期望太太,所以常常会失望。人生就走在一条多弯道的盘山公路上一般,每一个弯道后都有不同的风景,而我们永远不知道在下一个弯道过后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乱石杂草还是绿茵鲜花。

人生读后感1500字(二)

这是我读路遥的【人生】以后的感觉,但以下内容并不只针对这本书。【人生】是我在图书批一发市场跟着其它几本书一起买回去的,在我十九岁时候我最一爱一看的书就是如同这本书名的一类。看完【人生】以后我没有立马思考什么,我知道思考是一件费脑的事,并且需要时间;然而我下午有课,马上又要去吃午饭,于是决定下午时候再思考,而我一般是边思考边写,因为这样一来我才会觉得是真正思考过。我和小张一起去吃饭,边走边讲话,这是当然的事,内容随意和平常;比如今天天气,比如看见蜻蜓而各讲小时候关于蜻蜓的一些事,或者问起对方的男友。什么都聊,却又似什么都没聊。谈话让我们认识朋友而让我们的人生得以继续,谈话也同样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串联起我们的人生,难道不是这样吗?谈话包括了回忆,八卦,感叹,疑问和解答等等。到了教室以后,在手机上百度了【人生】看了关于此书的一篇读后感,我摘抄了里面一句话:如何在作出选择后承担起所选择的责任,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这也是我读后的感觉!也许是我不懂如何读书,或者是我思之肤浅,看了【人生】以后,并不想去说主人公加林哪里对,哪里错。我的脑袋一片混乱,于是我得对自己讲一些话:书本是能写出时代、社会的缩影,典型的人物和故事;但是它毕竟不是真实的生活。谁也不是书里的谁,只能说相似而已。里面的人物让人喜一爱一,里面的故事让人向往,但那是经过加工的,不复自然。于是书里书外,不能较真的去对比,去相信。我们只能看,可别入了书里去,而我以前可是栽了进去。书里加林的那半截人生,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他只能代表一种人生而不是所有。

书里的他们形象明显清楚,故事脉络清晰,对话少而重要。书外的我们却正好相反,而且更为琐碎。为新衣服破了口子而郁闷,得了感冒而一精一神不振

【人生】一书,里面加林的曲折坎坷,都是没有对错的,不该以简单的对或不对来加以评价。发展至今,没有谁拿刀一逼一他。只是不得已,比如教师职位被下;只是自己跟着内心走,比如放弃巧珍。这是选择,选择必定有失有得,是否得不偿失,是否后悔,或者会庆幸,谁又会事先知道呢?就像你要送一件衣服给你不认识的人,你选择的结果是否会得到别人的满意而让你满意,谁又知道呢。一切都不是偶然,加林的得意与失意,难道不正是我们正在体会着的酸甜苦辣吗?

加林就像我们的朋友,我们站在他的生活之外俯视他,也许是能清楚的做着局外人而对着他指手划脚,尽管他听不见,我们还是会为他违背了我们的意愿而批评他,说他活该!其实一个人怎样做是不需要别人来指挥的,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想法,那么,他最后的结果,我们同样也只能默然。看完【人生】心生怅然或者欣慰,因为我们总是会在看书的同时把自己想成是里面的人。真的,好像他是另一个自己,活了一种我们无法活的生活,然后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经验,知道怎样做会更好,会不觉太遗憾。也思考了人生可能面临的各种可能,当在我们真实的生活中遇到时,便能从容,甚至对生活感到更有信心和把握。加林所面对选择时的内心的矛盾,同样时是大多人的难题,如果是我,我也会选择和巧珍分手和亚萍在一起,不是我忘恩负义贪幕虚荣,而是当时我以为那样会更好,是为了实现梦想。我无法知道最后的结果,但是有机会谁又会甘心放弃。加林和巧珍越来越无话可谈,面对她的知识匮乏不足和她温柔的一性一格美丽的脸庞时的挣扎;面对亚萍的滔一滔一不一绝和自己的共同之处;再把两个人一对比,加上对未知的渴望,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做出和他一样的选择。他没有错,为什么要说他抛弃了现实?难道仅仅是时代的关系他就显得不切实际吗?不是的,他是勇敢的,他的人生还没完,他的才能,他的向往,他的抱负都在促使他走出大山,只是他没有学会一样东西,所以才让这一切看起来就是时代的错!

那就是,他没有学会勇敢的承担起选择后的结果,他虽然没有逃避,但是他没有仔细问过自己的内心,他只是在接受着社会给他的不公,不幸。而他的一爱一情,绝对不是用理一性一可以分析的,谁的一爱一情都不可以。他的结局不是结局,因为他才二十几岁。小说最后的他一无所有,但这时却正是他开始得到的时候。他在故事结尾为何是这样呢?是他的个一性一,价值观,所遭所遇和时代背景下的结果,没有为什么,就像此时为什么你在看我的文章而还不是在吃西瓜是一样的道理。

看似有解,其实无解,这种为什么是没有必要问的。他的选择并非是抛弃现实。如果他不和亚萍在一起,就代表他不是一个渴望实现梦想的人,而他是一个勤奋,多才多艺,渴望城市,不甘做土地的奴隶的人,那么他的选择就是必然的。

最后是他放弃亚萍的,其实他可以走的,不管幸福不幸福,他可以跟着亚萍走,因为当时的亚萍也是真心希望他走的,可是他没有,不代表他留下来就是正确的,他一爱一着的珍巧已经嫁人,他也许能继续当老师,但是他不一定就心甘情愿,如果还有机会也许这一切又会重演,谁又知道呢?可是最后他听了顺德大叔的话,好似顿悟到了什么,于是像下定决心要留在这山里,但他内心,从此大概是有了遗憾的吧。这个结局,就是因为他没有仔细想过怎样去承担选择后的责任。也因为这是作者的安排,也许当时的社会确实是那样,让人觉得不知是自己开了生活一个玩笑,还是生活开了自己的玩笑。只是,我认为他不会放弃梦想,他会调整好梦想和现实的距离,他会让自己幸福,我也是这样希望的。那么在我以后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就知道我会怎样做了。你怎样希望他的?你也就知道如果你和他有同样的难题时该怎么做了。人生就是这样,从不会断,接受着上帝给你的安排。这就是我看后的感想,也许很混乱,也许没有意义,但是我的感想,用不着谁管。可以在更高一点的看这个故事,其实很多时候,都用不着去抱怨,而应该学会从容处之,跟着自己的心走,所得所事都是必然,都是一个缘分!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儒家妙语话人生》之读后感15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人生读后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