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名著读后感观后感1000字

名著读后感观后感1000字

《狗十三》观后感1000字。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你也许需要"《狗十三》观后感1000字"这样的内容,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影片描述了一个青春女孩李玩的成长历程,在物质条件方面,李玩衣食无忧,但在精神层面,她一直备受煎熬。父母离异后,父母都对她很不关心,甚至填报志愿也要顺从父亲的意志,无法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生活上除了父亲偶尔开点空头支票,大部分时间都是李玩一个人独处。

李玩寄居在爷爷奶奶家,也找不到可以产生思想共鸣的人。爷爷表示,李玩的名字取得不好,随便取的,给孙子取名的时候可要好好起名。在典型的中国式教育环境中,长辈在物质条件上无条件满足、百般溺爱,在生活条件不错的家庭中更是如此,只要开口都能满足,而在精神情感方面则是肆无顾忌地百般践踏,从来没有将子女视作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而是当做自己的附属品。

在长辈眼中,小孩子有什么想法并不重要,甚至有没有自己的想法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小孩子能够顺从大人的想法,不给大人添麻烦。小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才是大人不愿意看到的。

这就意味着孩子变得难管不听话,大人要带着面具对付社会上的牛鬼蛇神,身心俱疲,哪有心思满满倾听孩子的想法。长此以往,小孩子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要顺着大人安排的路走下去就好,无论对错,想象力、创造力什么的根本不重要,小孩子只需要安全长大即可,紧接着结婚生子,循环往复,大人们也就功成圆满,问心无愧。

同样的,大人做错了事情也不需要向小孩子道歉,而是反复强调自己付出了多少,通过勾起孩子的愧疚感逃避道歉话题。长辈总喜欢忆苦思甜,不断强调自己受过的苦,并且将一切不行归咎于孩子出生,如果不是因为孩子,自己可能生活得更好。

类似的道德绑架不断上演,一遍又一遍地否定孩子,制造愧疚阴影,让孩子生活在愧疚的阴影下。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也会继续延用老辈的教育方式,进一步扩大愧疚阴影。

典型的中国式教育就此形成,突然闯入她生活的小狗,仿佛一颗救星。她独爱物理,喜欢读《时间简史》,给小狗起名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可以理解她的孤独,可以陪伴她化解苦闷,对她毫无保留地付出感情,同样的李玩也对爱因斯坦倾注了全部感情。在孤独的青春期,一人一狗相互扶持。美好的时光都是短暂的,人总是要成长的,而且成长过程中永远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李玩原本贫瘠的精神世界因为爱因斯坦有了点起色,可意外来临后,李玩发现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大人的权势面前一文不名。

在选择长大和保留自我之间,李玩十分无助地选择了长大。就像影片海报一样,孩子想要长大,就要盖住自己原有的颜色,丢掉幻想,带上灰色面具,只有这样才能在虚伪的成人世界里存活下去。

酒桌上,李玩后妈猛拍领导马屁,听老领导说话不比看展览获益深嘛,听领导的话自然受益匪浅,但这个益处落到谁身上就不一定了。长大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只不过有的人提早进行自主选择,而有的人是被动完成选择。孩子们长大的标志之一就是身体里的一个自己死去。绝大部分时间,我们没得选。

因为如果可以自己做选择的话,我们肯定会选择多读书多学习,提升自己的档次,多交结有学识的人,远离那些将《时间简史》视为娃娃看的书的自命不凡的文化人。尽管在这个世界活得不开心,但或许在某个平行宇宙,我们可以快乐。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狗十三》有感


读《狗十三》有感

文/简单快乐

今天看了电影《印度合伙人》,感触颇深。电影讲述了一个深爱妻子的普通男人的故事,他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修理工,为了爱妻的身体健康,研制出了低成本的卫生巾生产机。

在印度,女性的生理期被认为是不洁净的,是会玷污神灵的,于是,生理期的女人会自觉把床铺搬到外面去,并且避免和任何男性包括自己的丈夫接触,因为她们默认自己是脏的,不能与家人一起吃饭,厨房也是她们的禁区,女学生在生理期也不能去上学。

由于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压制,她们只能用旧衣服、脏抹布,甚至树叶、锯末解决,卫生状况堪忧,很容易感染疾病甚至死亡。男主人公拉克希米,出于对妻子无比的爱,把工作丢在一旁,执着于自制卫生巾的大事业。但是这条路不好走,被家人误解,被村人鄙视,甚至要吊死他,妻子也受不了他的疯癫回了娘家各种困难接踵而来,但是这些都没有压倒他,因为他要让妻子的羞辱变成尊重,他有深深的使命感,他不但要让妻子有尊严,还要让全印度6亿女性有尊严,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了,最终打破了一个国家长久以来的陈旧观念。

他的大爱堪比圣人,他改变的是人们长久以来牢不可破的陈旧观念,给了女人尊严,并且创造了巨大的就业机会,俨然一位救世主。他为什么能承受那么多压力呢?我想应该是因为意义,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曾经有一位美国记者观察过特蕾莎修女照料一位千疮百孔、散发着恶臭的病人的过程,他觉得那个过程如此恶心,他说即使有人给他一百万美元他也不会做。特蕾莎修女听他这么一说,微微一笑回应道对啊,即使给我一百万美元我也不会做。

这个电影,男人女人都应该看看。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或者成功女人背后的男人,也同理),不光是默默付出的意思,还可以激发男人潜力。电影的男主人公,正是因为看到妻子生理期的痛苦与屈辱,激发了他自制卫生巾的念头,这就是创业的开始。现在的年轻人,想要创业,却毫无头绪,是不是因为没有找到真爱的人,潜力无从激发啊?

有理想有目标的状态很好!主人公拉克希米确立了自己的目标,义无反顾地投入进去,他的生活是充实的,是有意义的,是充满希望的,他不会浪费时间,他不会有拖延症年轻人如果总是犯懒、拖延、得过且过,或许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实现目标的意愿不够强烈、缺乏坚毅的品格。

一个人的行动力是否强,就体现在日常小事中。拉克希米看到街上卖的打鼓小猴的玩具,受到启发,改造成切菜机,减轻妻子做饭的辛苦。看到妻子坐在自行车后面不舒服,马上动手给妻子坐了个椅子。看到妻子生理期的痛苦和屈辱,动手自制卫生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键要行动起来,不能只是空想,而迟迟不肯行动。

这让我想到一个实验:两组人分别做陶瓷杯子,第一组被告知做得越多越好,第二组被告知要做出最完美的杯子,结果就是,第一组作品很多,而且不乏品质不错的作品,而第二组却迟迟不动手,一直在思考推翻再思考,最终作品很少而且质量不佳。

总之,电影不错,值得一看,更重要的是看完之后的思考和应用!让我们不断进步吧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1000字


【第1篇】

《金陵十三钗》本是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前称,当听说张艺谋要拍一部日本占领南京时的故事,使用的就是金陵十三钗的名字时,心中想不过又是噱头吧!《红楼梦》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精一华,《红楼梦》中的女儿们都是纯净的一精一灵,那么在日本铁蹄下的南京,女人们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故事在女学生逃难的叫喊声中展开了。刚刚城陷后的南京,一小队即将突围的中国-军人发现一队日本兵正在追赶逃亡的教会女学生,日本兵一婬一邪的笑声中飘过少女们惊恐的呼喊,虽然中国士兵是这只部队仅剩下的种子了,但是依然决然地伏击了日军,最后战至最后一人。

玉墨是秦淮女,她作为头牌的出现只是一个惊艳。青一楼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章节,想来可以与秦淮八艳相配的都是一江一南名士,实为一段佳话。而对于凡夫俗子而言则是蛤蟆嘴里流一出的羡艳,或许使几个臭钱真能度春宵一刻,所以玉墨的出场,就是一个漂亮一妓一女的出现,如此而已。玉墨继承了她的前辈多才多艺的本领,但是她的第一个不俗表现就是拒绝殡葬师约翰。约翰是来给去世的主教收一尸一下葬的,由于没有拿到钱,教堂确实是没钱了,约翰只好留下来过夜。不成想见到了逃难到教堂的玉墨们,随神魂颠倒,直接晕了约翰也曾直接拿钱来勾一引玉墨,但是玉墨只是希望能利用约翰美国人的身份离开南京。

玉墨的女伴离开教堂,会翠香楼去取琵琶的琴弦,为的就是想让即将离去的一爱一人听一曲《秦淮景》,当然此一去即成诀别。玉墨恳求约翰去寻找女伴,约翰在翠香楼见到了被日军强一奸一杀害的女伴,回来后告知了玉墨。并告诉其他女伴,只是被日军的流弹所伤,只是意外。玉墨不但为了女伴恳求约翰,而且和约翰一起掩盖了女伴被残害的事实,实为怜悯的胸怀!

当教会女学生决心跳楼以保持清白的关键时刻,玉墨决然提出愿意替换女学生去赴日本人的庆祝会。不仅仅是因为女学生们曾经掩护过玉墨们免遭日军的糟蹋,而且她觉得这些女学生根本不可能应付得了残暴的日本人,还 有可能就是她想保存这些纯洁的少女给未来。

能把纯洁的少女留下来,也许是给未来的最好的礼物了!

在日本人庆祝占领南京的祝功会上,女学生们将是一道绝佳的美味。女学生们明白这个结果,所以决定“绝不能让日本人糟踏我们的身一子了”,随相约跳楼以死明志。是啊!这个世界上,在这个男人主宰的世界上,也许只有土地和少女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价值所在了。日本人占领南京,中国军人既不能守土,也不能保护自己的少女。

想来中国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刻!那些汉一奸一们又按捺不住无知的兴奋,期待着外族人的入侵!人必自虐而后人欺之!中国人的人一性一在哪里?

在中国军人奋不顾身阻击日军,战死到最后一人;在女学生们跑到地窖前,被日军发现后,为了掩护地窖中的玉墨们依然跑向楼上;在绝不让日本人糟蹋,而决然走向楼顶的女学生身上;在为了掩护女学生的清白,坦然替换女学生,英勇赴义玉墨们。人一性一中最光辉的就是牺牲一精一神!

这时想到了日本人,也许将来还 会是其他外族人,这些侵略者通过战争创造了一个人间地狱,在我们的国土上,安宁不存在了,尊严不存在了,生存不存在了,生命不存在了,家不存在了,国不存在了。战争,特别是战败,会毁灭一切,毁灭一切美好,掩盖一切丑陋。

【第2篇】

The Japanese?they are amateurs,amateurs.these en,they are professionals.“日本人只能算是业馀的,这些女人,他们才是专业的”,将全剧推向高一潮!

再说女学生和秦淮女子们。他们之初实际上是对立的,女学生连厕所都让秦淮女子上,从心底裡是排斥这些风尘女子的。而这些风尘女子同样也看不起这些学生。后来日军禽一兽的到来,秦淮女子佔用了学生的地窖,导致学生们来不及躲藏,被日军禽一兽们伤害。秦淮女子对女学生有所亏欠,态度有所变好。而女学生此时却还 是与秦淮女子们格格不入。后来日军禽一兽们要十三个女学生们去为他们所谓有“唱歌”,女学生们为了不让自己的身一体被玷污,决定跳楼自一杀时,秦淮女子才真正良心发现,为了不让他们自一杀而故意骗女学生说他们愿意替女学生去日军军营。但是后来想想,秦淮女子们又开始进入思想斗争,他们都知道去日本军营对他们来说意味著什麽?由于前面女学生的排斥行为让他们有足够的理由不为女学生去死,但是当玉墨告诉他们要不是女学生把日本兵引开大家都完蛋时,大家的意见渐趋一致了,于是有了“商女也知亡国恨”替女学生受难的义举。真不愧是一部人一性一大片。

从剧情的角度来说,叙事手法讲究,详略得当,故事发展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为观众展示了战争时期的残酷恐怖和人一性一的无私与伟大。从拍摄角度来说,基调明确,镜头捕捉和切换相当一精一彩,尤其是巷战的拍摄非常给力。从演员角度来说,人物表演都很到位,包括神父,玉墨,特别是要不要为女同学去受难时的讨论和假神父安慰女同学秦淮女子不会出事的情景,感情细腻而朴实,令人感动。

总而言之,金陵十三钗是一部非常伟大的人一性一大片。当然,如果你是想来看一部辛德勒名单,我劝你还 是不要看了。如果你是想看一部集结号和南京南京,那我也劝你不要看了。因为本片给不了你这些。本片只是以战争作为背景,其实他他发生的地点可以是在东北抗日战场,也可以是其他任何抗日战场,至于是不是发生在南京,本身不是最重要的,同时影片裡边的战争场面和激烈巷战也不是最重要的。本片最重要的是在提示人一性一的伟大,那就是告诉我们,当有人将要把美好事物撕碎在另一个人面前的时候,无论是士兵,“混混”还 是一妓一女,他们的怜悯之心都在说服他们宁可丢掉自己的一性一命也要将这美好的事物保护完整,避免伤害。这便是人一性一的伟大,平凡而又朴实的伟大。

【第3篇】

战争给一个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巨大的伤害,虽然战后设施可以重建,主权可以恢复,可对民族的侮辱、对人民的残害,是长久不会消退,且隐痛无限。

几年前就听说张艺谋导演要拍一部叫《金陵十三钗》的新电一影。初闻片名,以为是一部类似《花样年华》风情的电一影,所以并没有太关注。直到近期影片公映,才知道是部战争题材的影片,而且是以“南京大屠一杀”事件为故事背景。自己曾在南京学一习一生活过多年,对于“南京大屠一杀”事件并不陌生,我也曾参观过纪念馆、参加过纪念活动和观看过很多相关的影片。但这部《金陵十三钗》让我对这段历史留下的痛楚体会更加深切。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里有清纯刚烈的唱诗班女学生,也有香一艳坚韧的秦淮歌一妓一。没有战争原本不会一交一结的两群人,却在战争中相互帮助相互保护。最后各自上卡车的惨烈悲壮程度犹如女版的“狼牙山五壮士”。可正因为是一群手无寸铁的女一性一,在战争中她们又受尽了欺凌与侮辱,那让人透彻心扉的痛,比起男一性一战争片来更是疼得真真切切。作为一名女一性一观众,看影片中每一位女一性一,说着地道的南京话,嬉笑怒骂中熟悉的方言俚语,觉得她们是那样亲切真实,自然她们受的那种苦就会痛彻我的身心。作为一名母亲,看到孩子们凄惨的叫一声、无助的眼神、生命的逝去,我的心彻底的碎了。

脸颊上一丝清凉滑过,泪水不知何时流一出。无声的,不曾有过泪眼朦胧时,只是一直细细的流一出。

《金陵十三钗》选取角度很独特,瞄准了战争中最弱的与最强的两类人。在战争中,只有很少的女一性一能拿起钢槍,走上战场,正面阻击敌人的入侵。更多的女一性一是手无寸铁在斗争。看到战争中,女一性一在用身一体抵挡着敌人,那才是战争之最痛。影片也首次触及了战争中真正并大量存在的“一性一”问题。由于观念问题,人们一直难以接受和不愿面对这一问题,所以很多影片回避了,或一带而过。可这种对女一性一的侮辱,对民族的凌一辱,才是我们心底最深的痛,怕是今后数代人经历几个世纪都不能消逝的痛。

同时我不得不佩服张导的功底深厚。影片并没有什么血腥和残暴场面,但一些战争过后的画面,足以让人感觉到的可怕与凶残。废墟中的家园,还 是让人那么熟悉和留恋。一曲《秦淮景》在战争中唱起,秦淮风情中透着无限的凄凉与悲壮。与其他悲情电一影不同的是,影片放映中还 有好几次笑场。可谓是含泪而笑,苦楚当中有诙谐,这也让观众感到了,战争并没有摧毁民族的勇气与希望,我们还 是能笑出来的。可见导演对整部电一影的感情的驾驭能力是非常强和到位的。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我和媳妇走出电影院,坐上104快车回家。车上媳妇让我说说观后感。我说:“好!”我又问媳妇电影怎么样?媳妇也干脆地说:“好!”

在《金陵十三钗》公演前两天(XX年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c3版刊登,读家莲珥题为“筋骨不错,内力销欠”的文章。文章指出影片不足之处,现摘录几段:

一句话点评:小说借由战争这一极端环境对女性这一性别的思考和颂扬被人道主义与战争反思所替代,因此观者才觉得整部影片煽情太过、压抑太过、未留出口。

张艺谋肯花两个小时的银幕时间来品这故事的味道,但可惜最终也只借用了骨头,却将骨髓剔出,又填入新的作料去烹饪一道好莱坞菜单上常有的“人道主义+反战”的浓汤,实属可惜。

然而所道“可惜”者,则在于张艺谋为赶“战争史诗电影”这早非时髦的时髦而延展了电影的宽度,代价则是不得不牺牲和消减了本可深挖的原著所天然带来的厚度。

中篇原著的主要篇幅集中在女学生与秦淮女子的多次短兵相接中,她们之间复杂而暧昧的关系不断流动变化,直至高潮。

而张艺谋的这版电影虽筋骨不错,却也只能说是短一口气的战争史诗,没修炼好内功的江湖把式。

我认为,《金陵十三钗》的主题是让国人永远记住那段血的教训和对战争的反思,而不是以女学生与秦淮女子多次短兵相接为主调。

我还认为,可以对影片技巧做探讨,但不要说得那么不中听。

莲珥是专业影评,细读了严歌岺的原著,还能结合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与之对比,确实是读家。而我和媳妇是普通观众,以前都没听说过严歌岺,当然也没看过《金陵十三钗》,所以,就我们这类的观众来说,看到中国军人与日军的巷战,热血沸腾激情亢奋;看到灭绝人性的日军凌辱中国女学生,五内如焚心如刀割;看到风尘女子从逃命躲到教堂,却最终舍身相救女学生,肃然起敬泪盈眼眶。有这些就足够了。

看完电影,我感到中国必须强大,必须走强国之路,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000字


【第1篇】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一团一师 一团一长谷寿夫等法西 斯 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一杀……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一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一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一杀,中国军民被槍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日军侵占南京期间强一奸一了成千上万的妇女,他们不分昼夜并在受害妇女的家人面前施行强一暴。有些妇女被日军强一奸一了好几次,往往有妇女受不住日军的折磨而死。除此之外,日军还 强迫乱一伦行为。估计当时发生的强一暴案可能超过20,000宗。

……屠一杀、强一暴、爆炸、一尸一体……历史很多时候都比文学更加重口味,而电一影作为文学的一种直白表述方式,无法将历史的真实美化或者涂改,1937年12月13日,当日本占领军进入南京那一刻起,就注定这段历史画面必定是“血腥”、“残忍”、和“少儿不宜”的,联想到最近东南亚诸国以此起彼伏、你追我赶的一精一神争相以凌一辱中国为乐,我们就明白重现这段历史到底有着多么深重的现实意义,弱国,不仅仅无外一交一,甚至也没有起码的为人的权利,在战争面前,很多时候,女一性一无论是从事特种行业的还 是从事衣衫光鲜行业的,对于征服者而言,都是待宰的羔羊,她们的命运无疑将没有任何差别……

其实初看这部电一影时,我很容易想到的同类型影片是《南京大屠一杀》或《辛德勒名单》但是看完这部电一影之后,我却很愿意将这部《金陵十三钗》与《苏菲的选择》进行比较,在很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很多时候人们都被迫做出某些非人道的选择“两个只能活一个,选哪个???”从普世主义价值观出发,其实哪种选择都是“错误”,一妓一女和女学生,其实就如同《唐山大地震》中内疚的母亲的选择一样,哪一个都不应该牺牲,但是很多时候,总是要做出一个看似“损失相对较轻”的选择……最后,那十二位风尘女子和那个名字一性一格都非常模糊却在生死关头深明大义的教会收养孤儿的献身就已经具备了非常崇高的意义,但是电一影真的进步了,我们没有看到整齐划一的八女投一江一,我们看到的是人一性一的懦弱和纠结,那位在最后一刻想退出的女人,我们也无权去指责她的不够高尚和善始善终,毕竟,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那些忽悠别人“为神圣事业献身”的所谓价值观本身就很龌龊和自私,所以,很高兴,中国电一影的一点点细微的进步就意味着世界电一影的一次飞跃,毕竟,这是影响十四亿人的生动文学……

最好的电一影总是来源于历史而将历史升华,但是忠实于历史本身还 是至关重要的,从这点上来看,《金陵十三钗》比起《南京!南京!!》之流高出何止一个段位,保卫南京的是当时国民革命军中央军的主力,因此基本上都是德式装备和服装,此外,对于日军强悍的战斗力在影片的开始也做了比较真实的渲染,步兵与坦克装甲部队的无缝配合,一精一准的射击技术,最为难得的是“鬼子”终于明白手榴弹并不是“特供”国军或者八路的,训练有素的战术反应和一精一准的瞄准射击和投弹一操一作,都是《步兵一操一典》所必须掌握的帝国军队士兵能力,而佟大为扮演的国军军官从反击到最后殉国都表现的真实残酷和可歌可泣……“一寸山河一寸血”当年的中国军队就是凭借“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意”的决绝走上淞沪、走上枣宜、走上沂口、走上台儿庄、走向长沙、走向昆仑关的……所以,这个片段的表现非常可圈可点,值得大书特书……

方言、日语、英语的准确使用,使得影片具有强烈的真实感染力,我曾经看过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南京》,里面有大量对幸存者的采访口述,其中大量为南京话,还 有部分苏北话……

电一影没有如以往主旋律抗战电一影强调“中日世代友好”而刻意编造日本军人做活雷锋或者日本女人与中国男人的乱世情缘,电一影中唯一相对有教养的日本军官长谷川,也并未违背他军人服从的天职,而其他士兵动辄杀人、打人、强一暴妇女更是描写的真实残酷和血腥……去年的《拉贝日记》里虚构的张静初弟弟拿日军军官的手槍杀敌救姐的案例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且不说日军的警觉一性一是否如此之差,且一个十几岁的未经过军事化训练的一毛一孩子知道怎么打开手槍保险这点就基本判定情节的弱智可笑,在一个正在被屠城的地方,一个弱女子被流弹打死将是最体面的一种结局,《金陵十三钗》剧情非常压抑,却让我们感同身受的了解了那个不堪回首的历史片段……

每一个角色都有血有肉,可歌可泣,在这部几乎除了男主演没有明星的“大制作”中,可以看到演员们的努力,电一影中的每一个龙套都非常敬业和入戏的完成了所有表演,每一个一妓一女都活灵活现,跃然画面……包括那个奄奄一息的国军童子军,好的电一影就是你不一定记住了演员,但是一定记住了角色,最后所有的角色组成了一个完整震撼感人至深的故事,而讲好了这个故事,这个电一影就成功了……

最后,我默哀一分钟为那些死于1937年的同胞们,希望,你们的死可以唤醒这个麻木的民族,并且在未来的某一天真正觉醒……

最后,我希望身边的朋友都去看这部电一影,因为,我们必须真实的感受这段国耻,我们才能明白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和影响……

最后,我想说,感谢张艺谋老师,感谢严歌苓老师,感谢《金陵十三钗》剧组的每一个人,经典由你们之中产生……

历史无数次教育我们,对邪恶的纵容就是对正义的背叛,中日友好这个童话,只有等到中国真正强大,日本真正为其罪恶赎罪的那一天,才会开始……

【第2篇】

《金陵十三钗》是部极好的小说,而张艺谋的电一影改编的要比原著小说更好。电一影多了更多的一爱一恨,多了更多的矛盾,虽说整部剧的节奏依然是紧凑而趋于平缓,最终的结尾似乎水到渠成,没有什么突如其来、跌宕起伏和戛然而止,但在145分钟里,依然让我泪流满面。

电一影开始不久是一场小规模的槍战,士兵们掩护着女学生的逃亡,放弃了自己出城的机会,敌不过坦克,就以自己的身躯前赴后继,掩护同伴前进,最终的一个带着炸弹冲向坦克。最终一个个牺牲。然后是第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镜头,消灭了紧跟着的一群日军之后,女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向前继续逃,士兵们躲在残垣断壁之后静默地目送她们远去。这样的一刻,没有言语,来不及道谢,学生们只是边跑边转过头看着满身硝烟的士兵,只有那么短暂的一刹那,除却踩在瓦砾上凌一乱的脚步声,只有眼神的一交一流,却包含了太多太多。

第二个镜头当属秦淮河女人们的登场,美丽的旗袍,一精一致的妆容,实在是惊艳无比。虽说是在逃难,她们那样款款走来,一颦一笑,风韵十足。从《色·戒》开始,我就一直很迷恋烈焰红一唇的旗袍女子,女主角上挑的眼线恰到好处。她放下提箱,用带着手套的手轻一触红一唇,向楼上的美国殡葬师送去一个飞吻,霎时迷倒万千。好似她虽出于风尘,却依然高贵优雅。

我以为李教官会同小说里一样,躲入教堂,然而电一影中却没有。他悄悄地将之前女学生拉下的鞋子放在门口,他一个人独自睡在教堂对面纸店的废墟里,他在傍晚布好手榴弹,他及时地救下了书娟,他 槍 法极准,他一个人消灭了一堆的鬼子,他在自己的身上绑上引线,临死时从楼上坠一落,消灭了最后一小批鬼子。我想最终击毙他的那个日本兵在动手前犹豫了,他没有料到之前的袭击都是由这一个中国兵完成的,他看到那人临死前的笑容时恐惧了,然后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扣动扳机之后,迎接他的,也是死亡。

对于流里流气满眼只有钱的美国殡葬师米勒是如何变成神父约翰的,我觉得贝尔将这个过程诠释的非常好。影帝总是有影帝的实力的。他醉酒、一爱一钱、一爱一美一女、不祈祷,却在危难的时刻穿着属于神父的袍服,用自己掩护着身后的女学生们,大叫着“This is the house of the Lord!”他冲出去寻找失踪的香兰和豆蔻,他撒了善意的谎言,告诉其他人豆蔻和香兰只是被流弹所伤,没有受苦,他放弃了和同胞一同乘船离开的机会,他义正言辞地告诉日军:“Children cannot go!”他最终带着女学生们逃出南京。我忘不了他电一影最后的那个眼神,脏兮兮的车窗后面,他开着车,眼睛里有如释重负也有无尽的悲哀,然后渐渐地红了,渐渐地涌上了眼泪。不知他在想谁,是死去的孟先生,前途未卜的乔治,死去的香兰和豆蔻,还 是,日军车上的女人们,和玉墨呢?

我其实很喜欢豆蔻这个角色,从看小说的时候就喜欢。她其实很单纯,她喜欢王浦生,又或者她其实只是想要个平平淡淡安安定定的生活。她说,浦生,你娶我吧,我跟你回家种地。可浦生没有田。她说,那我弹琵琶,你拿个棍,我们要饭给你一妈一吃,可浦生没有一妈一。她想在浦生弥留的时候弹琵琶给他听,可琵琶只剩一根弦,她一定要回去拿琴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而复返,终于被禽一兽不如的日军抓住,凌一辱致死。只留下一卷染血的琴弦。同样的还 有香兰,她只是个一爱一漂亮的小姑一娘一,她回去找耳坠,还 不忘在破碎的镜子前照照,看着自己依旧姣好的容颜,她在中槍倒地之后还 抱住日军的腿,想阻止他们去害豆蔻,然而只是螳臂当车,日军在她死后也没有放过她。花一样的生命啊,就这样流逝了。其实小说里说的是豆蔻被折磨得疯了,而口里却一直念着浦生的名字。

玉墨是个太美好的角色。她是秦淮河的头牌,她姿容出色,她气质出尘,她擅长琴曲,她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她聪明机智,她处变不惊,她深明大义,她是个有故事的女人。我想,要不是这乱世,她也是秦淮八艳似的人物,惊才绝艳,会有无数风一流才俊为她一掷千金却依然难以一亲芳泽。然而她不幸生于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年代,她有不幸的童年,她沦落风尘。可她能在危急时刻为女学生们打开地窖的门,她对书娟说,我替你去。她也有脆弱的时候,她在踏上生死未卜的前途之前对约翰说,别在战后找我,明天之后,我的身一体就不是我的了,你现在就带我走吧。她想回到自己的十三岁,她说她十三岁之前都是个好姑一娘一,她在临去之前拿起琵琶,带着姐妹们为女学生唱一首《秦淮景》。她义无反顾地登上日军的车,却红着眼眶回头看着约翰微笑。

其实小说里写书娟不喜欢玉墨,是因为玉墨是介入了她的家庭的第三者,直接导致她的父母去了美国把她一个人丢在南京,因而她恨玉墨。而电一影里并没有这样的桥段,书娟她们只是单纯地将自己和所谓的钓鱼巷女人划分开来,不喜欢她们,却一点点地了解了她们。书娟其实是个很不一样的小女孩,她不同于其他的同学,她很冷静,她也很大胆。她躲在管道里大着胆子同约翰说话,她看到日军冲过来,为了掩护地窖中的女人们,果断地作出决定带着同学们跑到楼上,她机智地跟日军说小蚊子是她们丢一了校服的同学,她跟伙伴们说,不能让日军糟蹋我们,于是排好队爬上教堂最高处准备自尽,自己站在第一个。她以平缓悲痛的语调叙述这个故事总是带着一双纯澈的眼睛观察四周,看着周围的人来了,又走了,再也不出现。

乔治是个好孩子,我确定。他一定要完成英格曼神父的遗志,好好照顾女孩们。他请求约翰留下来,请求他修好卡车带他们逃出南京。他决然地成为了第十三钗,他不愿意中途跳车,为的是给约翰和女学生以充足的逃跑时间。他带上滑稽的假发办成女孩子,那一刹那我却笑不出来,只能流一出眼泪。那个带着瓜皮帽小眼镜一操一着一口不太流利的英语的稚一嫩男孩,那个带着假发穿着旗袍深深地低着头青涩的假女学生,我不愿意去想他的结局。

孟先生是个汉一奸一,他为日本人做事,他不是普通人眼中的好人,然而他是个好父亲。他拼了自己的命,也要保住女儿的安全,于是冒着风险给约翰送来修卡车的工具。他紧紧跟随着日本军官,恳求他救出自己的女儿,却发现上了日本人的车的其实不是那些女学生,他惊讶地愣住,却什么都没有说。日本军官忽然转身朝他开槍的时候,随着那砰的一声,我的心一颤。于是这位父亲就那么曝一尸一街头,约翰来不及将他埋葬,只能用帽子盖住他的面容,他临死,也没能见到女儿一面。

电一影里,玉墨说,别人总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一位姐妹接着说,隔一江一犹唱后一庭花。别人骂我们的话,我当然要记住。于是这群女子作出了这样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来。其实小说里还 有一句话,商女不知亡国恨,隔一江一犹唱后一庭花,难道我们不唱,国就不亡了吗?最终的那曲绝唱,那曲《秦淮景》,吴侬软语,煞是好听。女子们旗袍艳丽,款款走来,依旧是衣香鬓影。曲子里唱的是一江一南锦绣,金陵风雅情,仿佛外面的废墟瓦砾,残垣断壁都是假的,走出这个教堂,外面还 是堂阔宇深,世外桃源……然后她们走了,她们穿上女学生的衣服,她们也可以娇俏清纯,她们再也杳无音讯。约翰说,她们的工作是有关一爱一与恨,只是她们的一爱一和恨,比平常人要多一点。

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张艺谋的片子里最好的一部。因为唯一一部我在看预告片的时候就能找出中心思想的电一影,而不似《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剧情画面华丽无比,却看了几遍都不知道到底想表达什么。虽说还 是南京大屠一杀的老题材,这里却没有《南京,南京》那样大规模的战争冲突场面,也没有《拉贝日记》里面那样的救世主。大部分的剧情只是发生在这个小教堂里面,每个人都是最底层的普通人。独特的视角决定了这个故事的不同。面对战争普通人的无能为力和积极反抗相互一交一织,缠绕出的是人一性一的魅力。每个人心目中的国仇家恨,让他们在这么一刻由普通人成为了英雄。好似女主角对约翰说的:“What you did today makes you a hero.”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600字


【第1篇】

前天,我和妈妈以及妈妈的朋友一起去看了时下最流行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是讲述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的故事。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片战乱,到处都是尸体,民众扶老携幼仓皇出逃。中国军队与日本军队进行了殊死搏斗,可惜中国的武器不如日本先进,损失惨重。

看到这里,我心想:日本人太残忍了,杀死了那么多中国人,简直惨无人道。镜头转向教堂内,管理这个教堂的是一个外国人,他细心地照顾着中国伤兵,这一幕与日本人的残暴行为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同时藏在教堂里的还 有十三个女学生和一群风尘女子。

有一个细节,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杀时,躲在一个草堆中的人发出了一些声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我原以为他们会把那几个人找出来,谁知,他们竟然用刺刀狠狠扎进去,我清晰地看到,拔一出来的刺刀上已经染上了殷红的鲜血,我的心颤一抖了一下。虽然我早在历史书上了解到日本鬼子无恶不作,但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还 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恶了。而另一场戏,是日本军队到教堂搜查,女学生和风尘女子都在四处逃窜,当十四个风尘女子躲进地窖后,地窖里发生了一场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紧紧顶住,只有一个叫墨玉的,一直说着:“让学生进来。”而当女学生逃到地窖口时,日本人也已追到门口,其中一位学生毅然决然地带着同学们离开了地窖,朝楼上逃去,这一刻,我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自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安危的态度,一种是无私的态度,处处为别人考虑,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后想了很多,其实这两种态度也就是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两种人啊,看来,无论是过去还 是现在,人心都是一样的,有善良就会有自私啊。

最后一段,是学生在唱歌时,日本人听了之后,要求她们去给日本军队唱歌。这天深夜,几个女学生商量决定一起跳楼自杀,决不为日本人唱歌。我似乎感受到了她们那种宁死不屈的勇气,更是她们的中国情结让我感动。就在她们准备一起跳下去的那一刻,十三人出现了,说愿意替她们去。看到这里,我深深感动。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决定啊,为了他人,牺牲自己,不也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在灾难面前团结互助的精神吗?最后,她们一起带着“暗器”去了日本军队,而学生们安全离开了。

结局没有放出来,留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看了之后,依然回味无穷。最后那一段,也是全片的亮点,是对中国团结精神最好的诠释。

【第2篇】

昨天星期日,我去观看了这部备受争议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这部戏在微博上抵制 的很厉害。原本我也想,再没有看的情况下随波逐流的抵制一下拒看。但还 是禁不住好奇的诱一惑,想看看到底为什么要抵制它。于是坐进了电一影院,但说句心里话,就冲这部片子骗了我大把的眼泪这个份上,花50元还 是值得的。影片有个最大的败笔,就是那半分钟的床戏。把原本很凝重的题材变得有点滑稽。我不反对在凝重的题材里加上一些轻松的元素进去,但把这生编硬造的床上戏给加进去就太有失水准了。以为这半分钟的一床一戏就能把人吸引进电一影院就能制造出票房的奇迹,那也太小看观众的智商了。真不知道张艺谋想什么呢?人家严歌苓的原著里根本就没有这段情节,你张艺谋好色这口,也认为观众都好这口?简直恶心死了,这是这出戏的最大败笔。其次,这出戏很多情节不能细琢磨,都不合逻辑,经不起推敲。虽然不合逻辑但还 是很感人,无乱男女老少,我感觉身边的人都流泪了,其实流泪是因为南京大屠一杀的场面实在是触目惊心太残忍了,让人不忍目睹那些人的死法。

影片拍的很凄美,镜头影像都很漂亮,演员演的还 不错。而且电一影也确实反映出了日本人的奸恶凶残的嘴脸,也反映出来无论什么样的女人在大是大非上都还 能展现出伟大来。当然男人也很伟大!任何人都有伟大勇敢的一面。

我想我的这些评论还 算是中肯,这部影片也不像网上评论的那么不堪入目,还 是可圈可点的。

【第3篇】

张艺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大导演,其电影导演艺术和才华毋庸置疑。但最近看了他几年前拍的“金陵十三衩”,觉得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这部电一影公然为南京大屠杀时的汉奸张目和翻案,令人匪夷所思。电影叙述者书娟之父身为政府交通部门官员,因未及时将女儿送走,选择留下来做了汉奸。这种理由不经大脑考虑,似乎合乎人情,颇有几分道理。但国家民族大义,人格尊严,岂可用这种个人或家庭的情感得失作交换对价?多少母亲为了国家,将年轻的儿子送上了抗日前线;多少义士为了民族,忍痛别离新婚的妻子,告别年幼的子女。它们舍弃个人感情和小家,才保住了我们中华民族这个大家。书娟父亲仅为了保护自己女儿就要做汉奸,这样的理由谁没有一箩筐呢?按照这种逻辑,中国一开战就投降好了。这不正是汪精卫他们的主张?影片中国军抗日勇士战斗到最后一人,或许也是家有老小的。他本可以换上便装逃命,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自称保存生命是为日后多杀鬼子,但他没有这样做。影片借殡葬师之口,反复说明书娟的父亲是好人。电影安排他死于日军槍口,似乎也赴了国难。如此笔法,将他的死与国军战士的死放在一起,实乃对民族英雄的亵渎。以上虽然只是副线情节,但这些情节是小说原著没有,拍电影时特意加上的,应属导演团队的创作。

这种故意的表达,虽然在言论自由范围,受到法律保护,但与我们一直坚持的意识形态或政治底线不相容。一般观众或许无法辨别,就在浑然不觉间,被汉奸文化洗了脑,就像受嵌入式广告影像一样。

张艺谋作为一个功成名就的大导演,为何要拍这种意境的电影呢?是自己也浑然不觉,还 是被人收买或挟持了?不管怎样都是令人悲哀的。

【第4篇】

今天,我在网上看了由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很震撼人心的电一影。坐在电影院里,看着银幕上的场景,感觉自己似乎也处在当时那个动乱的年代,那个极度的炼狱中。我为眼前的人物的痛而痛,为那些放弃离开已经沦陷的南京,继续与日本军做殊死搏斗,哪怕只剩一人,与敌军同归于尽,不惜冲在死亡的前线保护教堂的女学生的中国士兵而感动,为日本军队在南京到处搜抓女学生,对女性如牲畜般地蹂躏,残杀而激愤,为那些逃命的沦落风尘的女子在最后关头挺身而出,代替女学生去参加日本军队所谓的庆功宴而对她们激赏,同时对不能改变当初的历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残酷的历史在自己眼前重现而感到无能为力,并感到深深的无奈和彻骨的辛酸。

有些场景当时真地很有让我嚎啕大哭的冲动,特别是那些女子和女学生的最后对话,整颗心都是无比的沉重和苦涩,对那些日本军队的军官和士兵一直受的思想教育和绝对的服从而感到深深地悲哀,他们似乎已经丧失了“人之初,性本善”这种人性的基础。

电影最终也没有交代那些代替女学生去日本军营的女人最终是怎么样的,只是交代了女学生最后是在外国人的帮助下顺利地逃离了南京。可能那些女人是活着逃出来了,可能是被那些日本军给残杀了,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但我宁愿是前者。

在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我觉得我们中国人不能忘了以前的历史,要时常保持戒心,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现在世界上的国家对我国的态度,尤其是日本,我觉得更是不能失了戒心。古人有句话说的真地很好,那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我们更是需要居安思危。

【第5篇】

张艺谋,驰名中外的大导演,作为一名大导演,他的电影已经不需要大明星去宣传,他就是他的电一影的卖点。《金陵十三钗》是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是一部宏大的战争史诗电影。每一部电影都是褒贬不一的,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视觉眼光,不同的价值观立场等等。但对于我,一个不研究电影拍摄技巧,处理手法,情节起伏的普通观众,只是单纯看电影、欣赏电影的普通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已经足以触动我的内心,让我感动,让我深思。关于历史,关于人性,似乎永远不会有确确实实的真相,它总是要我们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悟。战争是那么的残酷,到处充斥着野蛮,人类建立的文明毫无立足之地,战败的一方,就像俎上鱼肉,战争中的生命脆弱得不比一朵野花,卑微得不如一颗尘土。我该多么庆幸生活在一个安全和平的国家,在一个安全和平的时代。战争会永无休止地一直存在,但至少,现在的我不需要去面对,那是常会被我们忽略的幸福。

《金陵十三钗》里的故事地点就在南京的一个天主教堂里。在那里,女学生们的单纯、善良、纯洁与一妓一女们的世俗、妖艳、放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两极化的主人公的拌嘴与吵架中教堂成了人性集中的舞台。以赵玉墨为头的妓女们在教堂里抽烟、喝酒,说婬荡的话,以孟书娟为首的唱诗班的女生们对她们嗤之以鼻,总以为自己代表了女性性格中最美好、最让人向往的一面,妓女们在她们眼中则代表了女性最为丑陋、耻于示人的一面。学养、身份与境遇完全不同的两拨人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一群女人的贫嘴吵架成了矛盾冲突的一个小高潮,其中以女学生们阻止妓女使用她们的茅厕为代表。但是这并不代表她们永远水火不容,她们在关键时刻还 是表现出了人性善良美好的一面。比如在日军第一次闯入教堂发现女学生时,妓女们为了救女学生一直把地窖的小门敞开,而女学生们为了不把日军引到地窖,宁愿跑到楼上引开日军,自己受苦。这些都鉴证了人性的闪光点。

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倒不如说是关于人性的电影,抑或是关于救赎的电影,可,救赎的是?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我和媳妇走出电影院,坐上104快车回家。车上媳妇让我说说观后感。我说:“好!”我又问媳妇电影怎么样?媳妇也干脆地说:“好!”

在《金陵十三钗》公演前两天(2011年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C3版刊登,读家莲珥题为“筋骨不错,内力销欠”的文章。文章指出影片不足之处,现摘录几段:

一句话点评:小说借由战争这一极端环境对女性这一性别的思考和颂扬被人道主义与战争反思所替代,因此观者才觉得整部影片煽情太过、压抑太过、未留出口。

张艺谋肯花两个小时的银幕时间来品这故事的味道,但可惜最终也只借用了骨头,却将骨髓剔出,又填入新的作料去烹饪一道好莱坞菜单上常有的“人道主义+反战”的浓汤,实属可惜。

然而所道“可惜”者,则在于张艺谋为赶“战争史诗电影”这早非时髦的时髦而延展了电影的宽度,代价则是不得不牺牲和消减了本可深挖的原著所天然带来的厚度。

中篇原著的主要篇幅集中在女学生与秦淮女子的多次短兵相接中,她们之间复杂而暧昧的关系不断流动变化,直至高潮。

而张艺谋的这版电影虽筋骨不错,却也只能说是短一口气的战争史诗,没修炼好内功的江湖把式。

我认为,《金陵十三钗》的主题是让国人永远记住那段血的教训和对战争的反思,而不是以女学生与秦淮女子多次短兵相接为主调。

我还认为,可以对影片技巧做探讨,但不要说得那么不中听。

莲珥是专业影评,细读了严歌岺的原著,还能结合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与之对比,确实是读家。而我和媳妇是普通观众,以前都没听说过严歌岺,当然也没看过《金陵十三钗》,所以,就我们这类的观众来说,看到中国军人与日军的巷战,热血沸腾激情亢奋;看到灭绝人性的日军凌辱中国女学生,五内如焚心如刀割;看到风尘女子从逃命躲到教堂,却最终舍身相救女学生,肃然起敬泪盈眼眶。有这些就足够了。

看完电影,我感到中国必须强大,必须走强国之路,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闪电狗》观后感300字


【第1篇】

星期一,老师带着我们去看3D电影,到了片场,老师还发给我们每人一副3D眼镜。戴上眼镜,仿佛我就在电影里面。影中有五个主人公:小女孩佩妮,闪电狗波特,黑猫咪咪,小仓鼠阿诺,坏蛋绿眼怪。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件闪电狗历尽艰难,把小主人佩妮从火海中就出来的事。在这部电影中了,我最喜欢绿眼怪,因为他的武器很先进,喜欢闪电狗,因为他很勇敢、坚强、遇到困难永不退缩。

这部电影里我最喜欢黑猫骂波特这段剧情。咪咪给它那么好的窝,可波特还要去找佩妮,这时咪咪开始发话了:“这么大的城市,你不可能找到佩妮的,你走吧,走,走,快走!”我知道咪咪只是不想让波特受太多罪。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想:我一定要像闪电狗学习,勇往直前,不言放弃。

【第2篇】

星期一,我们去3D电影院看《闪电狗》。

到了那里,老师发给我们一人一副眼镜,戴上眼镜以后就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电影开始了,影片讲的是一只叫波特的狗和它心爱的小主人佩妮在拍电影中走散了,波特发誓一定找到佩妮,在寻找佩妮的途中波特结识了两个好朋友---黑猫咪咪和小仓鼠阿诺。它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大火中找到了小主人并救了她。波特和佩妮团聚了,它们和咪咪、小仓鼠一起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特别喜欢阿诺,因为它在波特放弃的时候总是鼓励它,让它坚持下去。我想起了妈妈批评我的样子,我真想让妈妈像阿诺一样好好的对我、鼓励我。

闪电狗观后感400字


【第1篇】

星期一下午,老师带我们去看电影,到了电影院里,我们像兔子一样兴奋地跳来跳去,走到了影院里面,老师开始发一副神奇的3D眼镜,电影开始了,我们戴上眼镜,感觉我们也像在影片里面一样。

影中有四个主人公:小女孩——佩妮、闪电狗——波特、猫——咪咪、小仓鼠——阿诺。在这个故事中,波特和佩妮在一次拍电影的时候,不小心分散了,闪电狗在四处找佩妮的路上碰到了两个好朋友,一个叫咪咪,一个叫阿诺,它们一起去找佩妮,最后闪电狗从火海中救出了佩妮。

我最喜欢闪电狗了,因为它很勇敢,很可爱。其实当它知道自己后背那黑色的闪电是用墨水画的时,他觉得自己没有神奇力量,没有狮子吼,它泄气了。这时,小仓鼠对它说:“是谁把绿眼怪的计划给破坏的?是谁一心要救它的小主人?是你,闪电狗,都是你。”波特听了,感觉自己浑身又充满了力量。每次我想到考试考不好的时候,妈妈总对我说:“下次再考好一点。”我想这就像小仓鼠对波特一样,这是对我的鼓励和关心。

我要学习闪电狗的勇敢、坚强的精神!

【第2篇】

星期一下午,老师说:“我领你们去3D电影院看电影!”同学们听了,都非常高兴。走到3D影院,老师给每人发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非常神奇,我带上这副眼镜就仿佛走进了电影里面去了。

这个电影里共有四个主人公,一个名叫“佩妮”的小女孩;闪电狗“波特”;黑猫“咪咪”;还有就是小仓鼠“阿诺”。影片讲述了波特勇救小主人的故事:在拍戏的时候,他们不小心分散了,波特在辛辛苦苦的找主人的过程中遇到了两个好朋友:咪咪和阿诺,他们历经重重困难,最终波特在火海中救出主人。

我喜欢绿眼怪,因为他长着一只绿色的眼睛,他还发明了好多没人见过的东西,但是他是个残忍的人,他的头脑很聪明,所以我要学习他的聪明,长大当个发明家。但不会像它那么残忍。

我被波特救小主人的故事所打动。看完这个电影,我想我也要像闪电狗那样,做个勇敢,坚强的孩子。

【第3篇】

星期一下午,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去3D电影院观看电影。到了片场,老师就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副眼镜。电影开始了,我轻轻地戴上眼镜,仿佛我也在电影里面了。电影中有四个主人公,小女孩——佩妮、闪电狗——波特、黑猫——咪咪、小仓鼠——阿诺。

这部电影讲了一件波特和佩妮之间的事情。一次拍电影的时候,波特和佩妮分散了,波特一路都在寻找它的小主人佩妮。正当它历尽了千辛万苦的时候,它遇到了两个好朋友:咪咪和阿诺,它们陪伴波特一起去找波特的主人,最后在火海中救出了它的主人佩妮。

这部电影很使我感动。我喜欢电影里的闪电狗,它坚强、勇敢,还有坚持不懈,遇到事情永不退缩,不放弃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是,我还喜欢小仓鼠,因为当闪电狗知道了自己没有神奇的力量准备放弃时,小仓鼠对它说:“是谁破坏了绿眼怪的计划,是谁一心想找它的主人。是你,是你!”闪电狗由此而又重新充满自信。

我心想:妈妈要是能像小仓鼠对待波特那样对待我该多好啊!当我做错事的时候她不是一味地埋怨我,而是鼓励我,我一定要让妈妈也看一下这部影片。

观后感范本: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630字)


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观看一本好书之后,我们会受益匪浅,有一些启发。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读后感是人们读完书后的真情实感、独到见解。怎样将自己的独到见解写进读后感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后感范本: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630字)”,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篇一)

战争是丑恶的,生活中原本色彩艳丽、光彩夺目的东西到了战争年代都会黯然失色。战争是残酷的,人类最宝贵的生命到了战场上也可能只是一颗子弹的价值。热血、尊严、勇敢,当然还有恐惧、凄厉、胆怯,再复杂的情感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中都会被放大,哪怕是再矜持的人都藏不住对于残酷的惶恐。

整部电影的基调是沉重的,观影时的深呼吸成为我自己的主旋律。看到教导队员用血肉之躯与坦克相抗衡,看到队长用生命保护了女学生,让我体会到了激情,这不是比赛胜利时的狂喜、更不是日进斗金时的快感,它可能是废寝忘食完成工作时的推动力、也可能是跑马拉松时自己的呼吸声。总之它可能是一种很熟悉但很遥远、想抓住却又悄悄溜走的复杂情感。

交通部长的无奈被几句简单的台词演绎的淋漓尽致:“在这样的年代里,保卫不了国家、保护不了南京、我为自己的女儿考虑有什么错?”,想当慈父,却成为女儿痛恨的汉奸,观后感《金陵十三钗观后感600字》。想保护女学生,却连自己的性命都没有保住。他被日本人击毙的瞬间,我感叹这样一个会三国语言的高官,在战争年代的性命犹如草芥,可悲、可叹。

大胡子美国人一直在做选择。初到教堂时,他看似选择了金钱,其实是为工作;在酒醉过后,他选择了站出来保护女学生;在朋友出逃时,他选择留下;正是这一次次选择让他成为了英雄,正像玉墨说的,他是一个胡子邋遢、烂醉如泥的英雄。活得长久虽然是主流的想法,但是如何有意义才是难题。

谁说XX无情,电影中的这十三位红尘女子各个有情有义,可以为了小战士冒死取琴弦,只是为了能赶在他临死前为他弹上一首秦淮曲。为了掩护姐妹逃走,已经中弹了还死抱住日本人的腿。最后说出了感天动地那句:要杀要剐有姐姐们挡着呢!这种爱早已超出普通的情怀,非但有情有义,而且至诚至真!

整部电影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非常生动传神,就连日本长官的无奈也进行了深入剖析。结尾没有描述十三钗勇斗日本魔鬼的情景,给我们留下的只是她们美丽的身影。影片对于细节也非常考究,战场的纷乱感就像身临其境般,观影完毕后让人感触颇深,非常值得观看!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篇二)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金陵十三钗》,虽然电影已经结束,但我依然沉浸在电影之中。这部电影的背景要从南京说起,南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故事的城市,做为六朝古都的它本身就承载了历史的厚重,而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城,百姓的死难更是为它披上了一层沧桑。整部电影将战争期间压抑恐惧的氛围描述的林离尽致,古城沦为炮火纷飞的地狱,教堂成为岌岌可危的堡垒。

1937年,日军火烧南京三天三夜,千万条生命死日军手中,这就是当时的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主要讲述了一群刚从日军手里逃出来的女学生来到了教堂,同时还有十四个风尘女子强行在教堂避准。一开始,女学生们嫌弃那些秦淮河女人,觉得她们衣衫不整,这时,一个日本军官要那些女学生去酒会唱歌,人们都知道,人一旦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那十四女人主动替女学生去了酒会。

这个电影让我印像最深的是玉墨,这个风生女子为了阻止女学生们自杀,同另外的女子们替女学生们去了日军的营地。或许有人说,去军营不是去送死吗?对,她们就是去送死,可是为女学生们生命,为了新一代的布望,她们在所不辞。

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可她们毅然赴死,用自己的身体救了一群孩子。在最危险的时候,她们挺身而出,她们忘记了安危,她们忘记生死,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在那个古老的教堂里,见证了她们的勇气,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篇三)

“我喜欢它,是因为它很像战争中一抹粉红,很有特点。”

而正是这一抹粉红,点缀了这一片狼藉的战场,才使得中国人在这样的绝望之中,看到了一丝希望的光芒。生于当代的我们,要倍加珍惜前辈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强大我们的国家,同时壮大世界渴望和平的力量。

愿人性之光永远照亮在充满希望的中国大地上,愿和平的光芒永远围绕着全人类共同的家园!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篇四)

这部影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我们祖国女性的残暴和羞辱,以及十四名风尘女子为救十三名女学生的伟大故事。虽然这部影片所呈现的只是电影效果,但是这确实是我们国家抗战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故事。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一群女学生为了不接受日本人的庆功邀请而跑上天台想要自杀,然后那十三位风尘女子说“姐姐们替你们去。”的那一幕。她们知道要是真去了,前面等她们的是什么,但是她们为了保护女学生,毅然地做出了这个决定,其实他们也很害怕,但是她们的“姐姐们替你们去”的声音非常的坚定而有力量,让人十分的安心。

鲁迅曾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并称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风尘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他们当之无愧。

大胡子美国人一直在做选择。初到教堂时,他看似选择了金钱,其实是为了工作;在酒醉过后,他选择站了出来保护女学生;在朋友出逃时,他选择留下;正是这一次次的选择让他也成为了英雄。

在如今这个和平的年代,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要时常保持警惕,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界上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于帝国主义国家更是不能失去了戒心,古人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居安思危

作为大学生,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珍惜如今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负韶华,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篇五)

观后对片中多个镜头历历在目,心境分外沉痛。战争是不分国家、不分地域、不分种族的,战争是残酷的,在我们抱怨当年日军暴行的时候,事实上在之前的纳粹二战中,早已上演过。不管是在欧洲大陆上的犹太人杯具,还是在亚洲大陆上中国的陨落,历史只是一次次在上演人类的贪婪与野心,欲望与自私。片中的细节不管是不是真实的,我们都相信在战乱的年代,国人是团结的,中华儿女是齐心的。即便政府早已不复存在,“国”在当时必须是凝聚众人的基础,信念的所在!大到现任政府、小到如俾草民,一句话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泯灭——落后就要挨打!

对于没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环和猫,都值得她们冒死追寻。这就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无关世间安稳和动乱。和平年代,她们也是边缘人,战争年代,同样没有逃脱边缘。从良家女子变为妓女起,她们就学会了在自我的世界里求生存。

电影比小说更充实饱满,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张艺谋独特的美学,教堂彩色的玻璃在电影中其实起到了很重要的视觉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电影情节很紧凑,一环扣一环,不像小说天马行空。

作为电影来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设置,还是画面拍摄手法,大到战争场面,小到地窖里的十四钗生活,都看得到张导的用心良苦。

全片几乎一半英文一半南京话,注意了一下,贝尔的英文对话都尽量简洁,句式简单,玉墨的英语则用了许多很漂亮的句式和词汇,显得她很有教养,毕竟是在教会学校呆过6年,是班上英文最好的。从这一点上说,十三钗具备了国际大片的基本素养。

学会尊重下层人民,这是礼貌人的基本素养。因为每一天装扮得光鲜亮丽,人模人样的,未必背地里做的勾当就比妓女台面上的钱色交易更正当。“妓女是妇女最古老的职业。”和那些被包养的女人相比,起码她们是靠自我谋生。这些人之所以比我们过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因为她们自身的原因,而是被社会放逐了。

搞艺术的,请不要用常人的世俗心态来揣度他们。不是所有导演都冲着金钱和利益而去,不是拍了个电影就是为了拿奥斯卡。他们想做的,无非就是拍一个好电影。一个首先是自我喜欢的电影,然后是能赢得观众喜欢的电影,最终才是评委喜欢的电影。

真正的艺术家,不为别人而创作。他的创作,是内心的需要,是艺术的呼唤。好片不怕被泼脏水,好导演根本就不在乎无道德的诋毁。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2篇


2011年12月24日平安夜,当一部部电影名字出现在影城大屏幕前供观影者选择时,我们选择了看《金陵十三钗》,一开始并没有对这部剧抱有任何的幻想,纯粹就是打发时间,同时很久没看电影了,也是想看,不过,看完之后我可以说不虚此行,当然每个人看完之后的感觉不一样,我也只是阐述我个人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而已。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老某子近几年来拍的最好的一部,也是最值得人们去电影院花钱观看的一部。

故事的背景是1937年日本占领的南京城,满目苍夷,到处都是尸体,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到处都充满了颓废到处都充满了无情的杀戮和罪恶,那时候的南京城陷入的是怎样的境地,死城,地狱之城,无助的哭喊,奔跑,身后那穷凶极恶的鬼子们的咆哮叫嚣。

而故事从一个名为孟书娟的女孩的视觉中讲述她所见过的亲历过的战争年代,李教官带着所剩无几的战友为了帮助教会的女学生们逃回教堂而血战到底,那时候中国的武器非常落后,对付日本的坦克几乎是没有应对的方法的,所以只能靠战士们的血肉之躯,前仆后继的用自己的身体做盾牌,只为了最后的战士能够尽可能的靠近坦克,战士们一个个的倒下,当爆炸声响起时,相信每一个看了这样场景的观众都会为这样的场面给震撼住,不由自主的会升腾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悲悯和悲壮来。

一座已经破败的教堂,同时汇聚了三路人马,第一批是教会的学生陈乔治孟书娟为首的十几个孩子,而第二批是一个叫约翰的美国人,他来教堂的目的纯粹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而第三路人马就是那些秦淮河的十四位妓女们,这三路人为了各自所需而逃到了这座看似平静的教堂内。李教官不属于这三路人,他身为中国军人只是在捍卫他军人的职责,他保护不了那么多人,也做不了什么事,他闯入教堂的目的只是将处于垂死边缘的孩子浦生能够在走完人生路之前是在温暖的地方度过,仅此而已,铁骨铮铮的男儿当走到虚掩的大门前听着孩子们的祷告时泪不由自主的落下,这是他第二次,第一次是亲眼看着自己的战友们当人肉盾牌去摧毁坦克,看着那么多同胞惨死在鬼子的铁蹄下,看着自己的战友英勇就义的壮举,一个男人,一个军人他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落泪,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这真的是极度的难过了吧。他整晚只是在教堂对面书店的废墟中度过的,当第二天见到那些畜生魔鬼闯进教堂要侮辱那些女孩子时,他开枪射击引出鬼子,他用他的智慧和敌人周旋,但是他只是一个人而已,面对穷凶极恶的鬼子兵的枪林弹雨时,他最后的结局终究逃不开死亡,那炸弹已经将他炸的血肉模糊,当鬼子兵走到楼顶时见到奄奄一息的李教官,他们全体向他开枪射击,他挣扎的起身用最后一口气跳下楼同时扯动炸药和鬼子们同归于尽。何其之悲壮,何其之英勇无畏,他为了保护教堂的女孩子们不被侮辱而暴露自己,用自己最后的一口气血拼到底,他是好样的,他以及他那样的军人是真正的中国军人。

而约翰那个为了钱而来到教堂的美国人,从一个不问世事的酒鬼,从一个吊儿郎当的洋人,当见到鬼子们要侮辱中国的女孩子,做出禽兽不如的事时,他能够勇敢的站出来,阻止鬼子们的行径,他虽然也害怕,但是在他身上可以见到一个人的光辉,也可以见到一个人的最真实的一面,他有自私的一面,但是同时也有同情弱者的一面,虽然他可以离开,但是为了一个诺言,为了一句承诺,为了孩子们称呼他的这一声约翰神父,他选择和孩子们在一起,即使他很渺小但是有他这样的大人在,孩子们会觉得温暖无比,更会觉得有依靠。约翰的光辉和伟大是循序渐进的,但

《人狗奇缘》观后感


《人狗奇缘》观后感

哥哥灿和他爱哭鬼妹妹小瑞相依为命。小瑞的生日就快到了,她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一条小狗,由于爸爸去世了,妈妈因为家里穷,抛弃了他们,姑姑每月寄来的生活费很少,要买一条狗,简直是痴人说梦,但灿为了达成妹妹的梦想,不顾一切到邻居家偷了一只拉布拉多幼犬。从那以后,家里多了一位新成员——狗狗心意。心意这个古怪的名字也是有来历的,小瑞自认为这是妈妈送的礼物,是妈妈的一番心意,所以给狗狗取名为心意。

然而,就在一个阳光普照大地的冬天,他们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灿、小瑞、心意去江面上滑冰时,他哥哥灿肚子疼拉屎去了,突然,一个风筝掉在江面上,心意好奇地跑去,用鼻子拱,却不下心掉进水里。小瑞想看看心意爬上来没,不料自己也掉进了水里。我们一般都以为会出现忠犬救主的情形,可并不是这样,心意艰难的爬上来了,小瑞永远的沉下去了。

哥哥灿气急败坏的将责任推到了心意身上,将他拒之门外,无辜的心意大惑不解,仍然在门苦等着灿。灿坐上前往釜山找妈妈的火车,心意选择了跟随,他靠着气味,一路跟到釜山,饿了就吃垃圾和水沟里的水,几天后,心意总算找到了灿,但灿还是对心意不理不睬。

此时的灿已和不良分子交往,不良分子给他们每人一个任务,每天去骗钱,每日上交。不够数就会被不良分子的狗——贝克咬。慢慢的,灿原谅了心意。不过,好景不长。一天,灿回来发现心意被贝克咬的遍体鳞伤,灿最终决定背弃不良分子。(读后感 )不良分子和他的狗贝克一起追着灿和心意,贝克被车压死,不良分子伤心欲绝。

不良分子为了报仇,在灿生病时,神不知鬼不觉的带走了灿,准备将灿活活淹死,心意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它及时赶到,咬下水管,让灿转危为安,不良分子被警察赶来抓走,心意却被不良分子打得奄奄一息了,灿怀着怦怦直跳的心带着心意去看医生,医生无奈的摇了摇头,灿得知心意只有几天的寿命了,灿将心意带回了家。

一天,灿发现心意在门口无力地趴着,心意咬着灿的裤子,似乎想去什么地方,灿终于明白,心意是这么爱着小瑞,灿带着心意去小瑞等他的候车站,这是他们第一次等小瑞,也是最后一次,心意还是离开了。

灿的妈妈知道自己女儿小瑞死了,便大哭了一场,向灿认了错,回到了灿的身边。

许多情节中,我最喜欢最后一幕,灿交代心意,在他上学期间要好好照顾妹妹小瑞,灿要求心意拉钩,这只有灵性的狗,真的将它的爪子伸过去和灿勾勾手。

这部电影是不是一部动人心弦的电影呢?

相信《《狗十三》观后感10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名著读后感观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