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是最近很火热的电影,让很多的人心有感触,其中的故事是讲诉了一个女孩的成长,里面的原生家庭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很大很大,带给很多人感同身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狗十三电影观后感3篇,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吧。
这个畸形的世界啊,中国式教育的残忍,你有没有感受过重男轻女的家族里,作为女孩,那种寒心,甚至都会质疑自己是否真的不应该出现在这个世界。
狗十三真的压抑又说不出具体哪里最戳我好像很多瞬间都似曾相识又离我很远了不愿想起又被剧情带着回忆和这个片子产生不了共鸣的人你们太幸福了真的。
想到德善爸爸说:对不起,女儿 爸爸不知道,对大女儿,要好好好教育;对二女儿,要好好关心;对小儿子,要教他好好做人。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我的女儿,就稍微体谅一下。
电影的后劲真的很大了,最后李玩吃下狗肉,看到爱因斯坦却跟姐姐说我刚才好怕她认出过来,幸好没有的时候,差点哭出来。海报上有句话,每一次成长都是一次凶杀案,因为这样的成长太普遍了,所以没有人觉得不对劲。
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接受着不喜欢的东西,常常放弃心爱的东西,或是被迫,或是甘愿,不想分开也得分开,不想接受也得接受。哭吧,哭完把眼泪擦干净,这样的事情,以后多着呢。
影片的小女孩看了多让人感到不懂事。真正在青春里感到痛苦艰辛的孩子,不会因为一只是不是原来的狗跟父母爷爷奶奶闹这么大。他们的矛盾冲突在与稀松平常的生活里没有让自己获得平等人格来对待的权利。而这部片中冲突起因是一条狗,漫长的寻狗镜头加上片末勿食狗肉的呼吁总让观众跳戏。
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从电影院出来整个人都很压抑,开始回忆自己的成长多少都和李玩有着重合。原生家庭的教育真的会影响孩子一辈子的,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一个孩子,没有能力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就不会考虑要孩子,这不是自私而是负责任。
《狗十三》令我想起了自己的两个经历。
小的时候曾祖母家里养着一只猫。据说比我还要大上几岁。也就是我五六岁时,她就已经十几岁了。那只小花猫几乎占据了我童年的全部。
那时候,几个孩子常常采花帮它打扮。又为它假设一个生日的日子,摆满小零食为它过生日。看到邻居家有一个小公猫,又不顾它挣扎地抱着去和人家公猫结婚。
孩童时的许多馊点子都用在这是小猫身上。但是她总是很温顺地任由我们摆布。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猫和其他小动物校内相比,在我心里是不一样的。对猫的深深热爱大抵也是在那时候开始的吧。
而在我四年级的暑假,也是曾祖母走了的第二年。在亲戚家聚餐时,一位姑姑说:前几天回老家,那只老猫走了。在前面的旧房子发现的,只剩下一些毛了...:
后面说了什么我已经听不清楚了。无数次想过小花猫也会离去,那一刻我听到我的世界里,彷佛有一个东西轰隆一声倒下了,发出了巨大的声响。喉咙突然像被棉花堵住了一般,周围的世界变成了哑剧,再也听不见什么。
啪ldqu()o;啪眼泪一滴两滴。那时候才刚刚开始吃饭,一桌子的亲戚,可是我不顾一切地冲进了房间,眼泪止不住的流。我知道这种行为在大人看来是不懂事的。隐约听到饭桌上有人说:傻瓜连饭都不吃,为了一只猫...
我知道这样的行为很不懂事,不吃饭也改变不了事实。但是那只猫陪伴我很久,我和她有许多的回忆,如果不理解,至少我希望他们沉默也是好的。
可是那一句为了一只猫,不值得却是如此的令人心痛,那种不被理解的感觉像是再被插了一刀...
就像剧中的李玩,她说:找不到能不能不要随便拿东西糊弄我,当我是傻瓜吗其实我特别理解她的心情,她只不过是想找回爱因斯坦,而不是想要一只狗。那种不被理解的感觉多么相似...
后来,在我高二的时候也养了一只猫。橘黄色的小猫,在出生不久就来到我家了,圆圆胖胖的。拿绳子逗它,总会乐此不疲地和你闹,睡觉时会打盹,吃东西会狼吞虎咽,向你走来时像一个圆圆的毛球。刚刚为它洗完澡,很快就因为到处跑又弄脏了。
那时候我很爱它,几乎是到骨子里,几乎是睡前想,醒来起它就是我起床的动力。还记得有一次我悄悄地在它耳边说了一句:猫猫,我们结婚吧。被我妈听见了,还笑我,但是猫却听懂了一样,看着我,用头蹭蹭。
上课的时候都会想它想得出神。还记得那年春节,我和妈妈反复叮嘱:你要知道,我们家的小猫,是第一年过春节,它还没有听过鞭炮声。那天晚上鞭炮声很大,我几乎一夜未眠地担心它。
寒假结束,上学了,回来听妈妈可能猫猫想我了,闻着我味道爬到我床上了,还有书包上。那时候听着,突然就觉得那只猫,不像一只猫,像是自己很亲密的朋友一般。
后来我在乎的猫猫,还是丢了。这个消息是在饭桌上听到的。有那么一瞬间,像是回到了四年级的暑假。还是那个我,坐在餐桌上,甚至这种痛比四年级时还要更强烈。但是当时的我,比想象中淡定,没有表露任何的内心想法,强硬地忍住了眼泪。如鲠在喉,却强迫自己把那碗饭,一点一点地吞了下去。而后在房间捂住嘴巴,哭了很久很久。
所以,在影片最后,当李玩看到爱因斯坦却跟姐姐说我刚才好怕她认出我扑过来,幸好没有,却转身找一个没人的地方痛哭时。和我是多么的相似,那一刻没忍住,哭了。
后来才知道。原来,我与这部电影。也早有交集。
关于《狗十三》这部电影在看了wyn的推文以及它的热评第二条之后很想去看狗十三。
wyn说某种程度上说狗十三应该是被归类为「少女恐怖片」。说得真对,我哭成狗。
虽然一直也知道,重男轻女这封建思想。但是,到今天 ,在我们中国依然根深蒂固。个人觉得李玩算是幸运的吧。起码她有很疼爱她的爷爷奶奶啊。爱因斯坦不见的时候。李玩跑出去找狗狗。她爷爷年纪那么大了也陪她到外面跑。
当她爷爷出现在镜头前的那一瞬间我哭了。还有她爸为李玩的事情回家,跟她爷爷奶奶诉说时。
她爷爷说孩子是我带大的我不惯她谁惯她我的天呐, 这是什么神仙爷爷啊。
还有李玩奶奶是一个已经很久没有出过门的老人家了,为了找李玩,她选择了出门。结果迷路了,李玩爸爸责怪她的时候。 奶奶也是维护啊。
而我的爷爷奶奶,重男轻女我也是不奇怪的。只是每次想起我妈说,你爷爷当时知道你是个女生的时候,别人祝他得了个千金,他说了一句:嗨牌啧喔。
现在想起来依然会难过啊。其实爷爷已经不在了, 他走的时候我没有见他最后一面,可是还是哭了好久。也责怪爸妈为什么没有告诉我,尽管知道他一直重男轻女。
《狗十三》这部电影由曹保平执导,张雪迎、果靖霖等主演,讲述了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残酷变化的过程,这是我们今天也能经常看到的现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狗十三观后感精选范文。
原来还有这种描绘少女被训化的成长悲剧的电影,没看这部电影之前好像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被训化着长大的呢,有的甚至都意识不到这是一场驯化。从懂得反抗到屈服于暴力再到现在的麻木接受,接受所谓的懂事,所谓的成长。长大后再去用同样的一套方式去驯化下一代,很无奈但很现实。
我小时候也像李玩一样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不过并不是因为父母离异,而是他们都外出务工了,那时候父亲给我的印象就是寡言又威严,因为磨合不多没少挨父亲的打,那时弱小叛逆的我只会躲在被子里哭和在日记本上一遍一遍的写着我恨你。然后开始学着懂事,少接触少说话少顶嘴,这种模式经常导致和父亲通电话时没有一个共同话题的尴尬,长大了也就全都释然了,觉得父亲这么多年支撑一个家庭也不容易,但还是很难像别的父女一样亲近()。
李玩比我幸运的是,父亲和她也是亲近过的,只不过李玩的感受比不过他的应酬,他的宝贝儿子。
李玩的名字可以随便取,弟弟的名字要认真取。
生气了就狠狠打你,打完后悔了还要强迫你接受他的道歉。
想要和你亲近就强塞你一只狗,狗咬了弟弟就要马上送走,哪怕是弟弟先挑衅狗,哪怕你已经和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爷爷奶奶和爸爸自始至终都不知道李玩不爱喝牛奶。
出去和朋友喝酒要被骂被打,陪爸爸应酬必须要给叔叔们敬酒。
从拒绝狗接受狗依赖狗丢失狗寻找狗极端反抗新狗被迫接受新狗同情新狗再次失去新狗不再找狗
这个过程体现了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李玩的成长,一句都是为你好,一句听话让我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坚持,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经历了这些的李玩终于意识到狗在新主人那里才是最安全自由的,自己早已被生活磨平了棱角,被迫接受了成人世界的所谓规则,就像最后在餐桌上吃狗肉还要不得不说一声谢谢一样。
似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光,我们已经无力反抗,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有很多,但希望我们在驯化下一代时,能尽自己所能给他们多些自由,多些向往。
能引发人的反思,这部电影就已经成功了。张雪迎和果静林老师表演的都很好,但配乐有的过于嘈杂有的过于吓人,总的来说还是希望这种细腻有意义的影片会越来越多。
观赏一部影片,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观看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或许这个时候我们的感受不能用单纯的语言表达出来,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狗十三观后感之三”,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一个特别爱看电影的人,因此,看到《狗十三》的豆瓣评分特别高时,就特意去看了这部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个初中女生的平凡故事,这位女主好像和我的年龄相仿,但是她的爸爸妈妈离异,一直被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爸爸也为她找了一个继母,她拥有了同父异母的弟弟,但是家人都没有告诉她,并且为她买了一只金毛狗陪伴她,让她不是那样孤独。
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在于电影里全是平凡的生活片段,剧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苦恼。剧中女孩在生活里也有自己的特长学科物理,也有自己一直不拿手的弱项学科英语。大人们总是逼她学自己不爱的东西,离异后的父母也没有时间陪她。当狗走丢之后,大人们都没有去寻找,都认为一只狗不值得大动干戈,只有女孩知道狗也会迷路,也会感受到害怕,只有孩子才能明白一份真正感情的价值。
电影里有很多的冷暴力,比如说爷爷奶奶在知道孙女一直没日没夜地找狗的时候,说“你是要逼死我吗”。爸爸总是对她说:“弟弟还小,要让着他”。家人都认为一个科技展览会不如一个生意饭局重要。只有女孩守护着内心的声音。小王子曾经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记得”。真正重要的东西不是生意,而是一家人团团员员,可以相互陪伴着对方,愿所有人乘风破浪后归来仍少年,像电影中的女孩学习,守护自己在意的真情。
观影是对人大脑的一种全方位刺激,作品中有非常打动人的地方,让我们感慨万端,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观后感。很多人都是在写观后感的过程获得成长。你正准备写一篇观后感吗?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收藏]狗十三观后感精选,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很讽刺的是,每当懂事的时候,总会有些事会发生。拿了年级第一,正好赶上弟弟生日;拿了奖状,第二只爱因斯坦死了…懂事到底是什么?真的这么重要吗?还是说懂事只是家长想要减轻自己负担的一个说辞?家长在外工作这么辛苦,回来你还不懂事?!那所谓的懂事和真正的长大又是不是一回事?李玩去酒吧喝酒被骂,在酒桌上就被要求喝酒,这两套标准,就是让孩子去懂事的模式吗?其实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也就是这样的,当你有些自己的想法,想去实施,但父母得知,总会跟你说不行,不现实幼稚。可能确实很多孩子的想法很天真很草率,但他们有错吗?他们没错,只是不适合成年人世界的规则罢了。那就应该去浇灭他们的想法,强行安排上觉得正确的事情吗?
“你到底要什么?你说嘛!你要天上星星,爸给你去摘!你要啥?!你说嘛!”这是当爱因斯坦走丢之后,李玩不接受新的狗,而半夜不归喝酒,奶奶出门寻找迷路回来后,李玩的爸爸情绪激动,问李玩的话。孩子到底要什么?喜欢什么?很多家长其实并不知道。李玩不喝牛奶,她的奶奶爸爸都不知道;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爸爸不仅搞错了展览的时间,也因为酒局使得李玩错过了展览;到底是不是爱因斯坦,没有人在乎,只不过是一只狗罢了,为什么你还要“无理取闹”?!李玩强行喝了牛奶,吐了,为了不让爸爸难堪,吃了狗肉。小孩背负的不够多吗?家长觉得自己工作压力大,背负着一家的生计,孩子的未来。可是孩子背负了什么,想要什么,又有几个家长会在乎?李玩要的不是爱因斯坦这条狗,要的是陪伴,要的是在乎她的心,并不是真的在意爱因斯坦是不是会回来,而是你们找都没有找就告诉我,爱因斯坦没有了,没有人在乎她的感受,那只不过是一条狗,再买一只一样的不就行了,又有什么区别?可是对于李玩,它的意义不一样,爱因斯坦是她用拌饭喂大的,走丢的不是一条狗,还是她的寄托,而家长先是用旱冰鞋转移她的注意力,又用另一条长得一样的狗,妄图平息这件事,根本不在乎李玩脾气的真正原因。而在她决定接受第二只狗狗后,因为弟弟被咬伤,又被送走,多么的悲哀。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先是被爸爸搞错了时间,又因为酒局而错过了最后的观展时间,她内心的失落失望,也没有人在乎,不过就是一个展览,没有大人的生意重要,不过是一件小事罢了。
看似温馨的家庭,小孩的内心确实无比的寂寞。李玩虽然是电影的主角,但却感觉她是如此的没有存在感。爷爷奶奶把她当小孩宠着她,只要三餐吃饱。爸爸只要她成绩好,什么都可以满足她,但她却只想知道狗的下落。李堂作为她的闺蜜,却也只是看大人眼色,并不会和她站在同一战线。爱因斯坦丢了,没人在乎;买来的不是爱因斯坦,没人在乎;弟弟昭昭生日时,她就像一个局外人,没人在乎;她爱看的展览,没人在乎;她准备的演讲,没有人在乎;她不喝牛奶,没人在乎;而大人在乎的,只是你有没有吃饱吃好,你成绩好不好,家里人和不和睦,外面工作做的好不好,而不是你的狗是不是原来那条狗。
反过来说,大人也有大人的无奈和心酸,李玩问爸爸,“你和妈妈是怎么认识的?”爸爸泣不成声,并且不想让李玩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我不是一个好爸爸”,大人又何尝不想陪伴小孩,但是大人也是有心无力,无可奈何。所以总希望孩子懂事,可以分担他们的压力,希望他们不要闹腾,在家乖乖的,不惹事,不闹心。我们已经从小孩变成了大人,李玩也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得懂事,变得不让人操心,也逐渐去理解大人的世界。
“这种事以后还多着呢”是整部片子最心酸最无奈的一句话。只是告诉你,你就慢慢习惯吧,毕竟你也改变不了什么,就受着吧,忍着忍着就习惯了。毕竟人世间有太多你无力改变的事情,渐渐的你也就变得冷漠,变得和大人一样了。
李玩在电影中一直提到的平行宇宙理论,其实是她觉得自己遗憾的一个弥补,她觉得在另一个宇宙中的李玩会过得更好。她问“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她和父亲说的“不该用一个谎言去弥补另一个谎言”她和父亲说“应该让昭昭和奶奶道歉”,其实都是小孩天真直率的表现,不懂得伪善不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而生活渐渐的也就磨平了她的棱角,当她最后看着弟弟昭昭的时候,也许她也懂得怎么做一个大人了。
片中还有青春的荷尔蒙,躁动,不羁,和懵懂的爱情。李玩可能比别人更冷静,更快的成长了。与其说是青春片,不如说是一部家庭片。那在看电影的我们,是不是也“长大”了,“懂事”了呢?希望在这个世界中,你长大的慢一些,快乐一些吧。
还是有一个完整的家好,有父母,有我,喜欢的话,可以再养只宠物。有缺憾的人生才完美,我一直这么认为!也或许是在自欺欺人?谁知道呢~开心最重要,万事做到倾尽、无悔就好!
关于《狗十三》,张雪迎在其中饰演的是13岁的少女李玩。李玩有着不幸福的童年,父母离异,与奶奶爷爷一起生活。唯一对她不离不弃,一直陪着她的只有那只当初因为是爸爸送过来而被嫌弃的小狗爱因斯坦。但是就好像不开心的事情总会在李玩身上发生一样,小狗走丢了。我觉得吧,大概是爷爷奶奶的缘故,而且小狗丢了,没有人去找它。最后知道这件事情的李玩开始不再想要事事听话,大人的世界里总是他们有很多苦衷,他们是对的。
但他们又何曾想过,小狗也有生命。李玩疯了似的出去寻找爱因斯坦。明明是很委屈的,奶奶一着急晕倒了,李玩还要挨打受呵斥。爸爸给的爱太过于疼痛,如果我是李玩,在爸爸娶回后妈时就不想承受,在爸爸在酒桌上逼她喝下牛奶时,再错过展览会的时候,就不在会接受。后妈找回来的爱因斯坦,即使李玩说不是,但我觉得就是。这是李玩的反抗。因为找回来的小狗和爱因斯坦一样黏着李玩。
后母生的弟弟很淘气,淘气的有些讨人厌。玩超级英雄的游戏打破了奶奶的头,自己哭了起来,李玩说了两句不重的话却被爸爸骂。全解人都护着讨厌的弟弟。李玩还算懂事,事情放在心里,苦都自己咽。弟弟的超级英雄目标锁定了爱因斯坦,拿着棍子打它。狗狗叫了起来,弟弟吓哭了。梁子也是结下了,后母呵斥小狗,爸爸也用拖把用垃圾桶打它。而李玩上前,狗狗便乖乖听话不在吵闹。这个时候,可能李玩的心里已经感觉到了吧,自己和狗狗一样在这个家里的位置都像是多余的一般。心里苦涩涩的。第二天,弟弟就被小狗咬了,后母大吵大闹要把狗狗送去狗肉馆。他们真的是一点都不顾及李玩的感受啊,考虑都不考虑就把小狗送到了狗肉馆。后母终归是后母啊!
李玩后来因为物理第一或是满足了父亲的虚荣吧,父亲答应了带李玩去那家狗肉馆,可是爱因斯坦已经不在了。父亲大概是感到了对不住李玩,可是再买一只有怎样,终究不再是爱因斯坦了。不用,谢谢,还差一句我恨你吧。
在大人们虚伪的酒桌上面,硬塞下的狗肉,冰冷的红酒,一切都是令人所不向往的。
后来啊后来,李玩在街上碰到了一只和爱因斯坦长得很像的狗,她说,它是爱因斯坦,姐姐也说是爱因斯坦,可是追过去,狗狗也并没有扑上去亲昵的问候李玩。这只狗狗并不是真正的爱因斯坦,是李玩在欺骗自己,又或许,它就是爱因斯坦,也说不定呢!
大人们的世界,充满了虚伪,冷漠,我不想进去。因为无力改变。
跟爷爷奶奶长大。爸爸为了李玩能够进入一个好的高中强制给爱好物理的李玩改到英语组,这招致李玩的不满。为了缓解紧张的父女关系,爸爸送了一条狗。李玩开始对小狗厌恶,然后同情,接受,照顾,喜欢,最后依赖,把它看成自己的精神寄托与要好朋友。
狗丢了,家人弄了一条一模一样的狗来糊弄李玩,令李玩怒不可遏。爷爷因为把小狗弄丢被李玩推倒,摔断了腿。多年不出门的奶奶因为寻找李玩迷了路。爸爸为此大动肝火,李玩在丢狗的委屈中知道自己的任性妄为给亲人带来的伤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知道狗可能找不回来了。于是开始接受这个现实,丢狗让李玩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不仅仅只围绕自己转,个人感受固然重要,他人的感受亦是十分重要,亦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积极学习,积极生活。
经过努力,李玩英语考了第一,激动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爸爸,欢天喜地地以为爸爸会奖励自己为自己庆祝一下。爸爸明知电影本周不上映却还要表面欢喜地带李玩去,实际上只是无法开口而编造一个谎言骗李玩去参加儿子的一周岁生日。宴会上,看着爸爸忘情地给弟弟唱生日歌庆生,李玩懂事地拍着手庆祝,迎合地笑着,笑容里带着羡慕,努力而尴尬地笑着,笑里带着对爱的渴望,笑容渐渐消失,退出人群独坐到沙发上。考了好成绩本来今天是主角的,无缘无故杀出一个素未谋面的弟弟,抢走了本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刻,自己还要为他庆祝生日。凭什么,为什么,自己想要做的不能做,不想做的被强制去做,自己拼命努力懂事只是为了得到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却求而不得。我就是不高兴,不开心了,我不愿陪笑了,我想一个人静静。这里是李玩的第二次成长,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应强加在别人身上,自己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幸福要建立在自身之上。典型的例子就是李玩得了省物理竞赛一等奖之后很淡定,没有跟周围的人说。
李玩陪新弟弟玩,弟弟不小心哭。公园想陪弟弟玩,却被后妈制止。李玩明白无论她对弟弟再好后妈都不会在内心认可他,她想对弟弟好,是自己想对弟弟好,并不是为了讨好后妈。陪酒,吃狗肉,做这些不愿做的事都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最后一次成长,是关于遇见的狗是否是爱因斯坦,其实这只狗是不是爱因斯坦对李玩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她已经长大了,已经会照顾自己了,已经学会了如何被爱以及如何去爱人。
片尾李玩的哭泣,我想要表达的是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委屈的宣泄,宣泄狗丢了,被大人欺骗,接受弟弟,敬酒,吃狗肉这些种种无能为力但必须接受的事情所积累的委屈。成长是痛苦的,成长意味着我们要接受一些我们看不惯接受不了还改变不了的事情。李玩的故事就是这么一个过程,看不惯看不惯的东西,不接受不能接受的东西,力所能及地去改变这些事情。
我坚信李玩会有一个美好幸福的人生,因为她懂。
去年有一部电影《狗十三》上映,但当时错过了电影院,没想到下档后,今年在视频网站看了几遍。真的是一部非常有感触的电影。
没有人的成长是不经历痛苦
电影中的李玩,经历了成长期的阵痛,被家庭逼着“长大”了,其实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小时候我也经历过那个时期,可能比李玩更严重。当然我承认,初中时期的我没有李玩优秀,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多都是父母或者老师来决定,我自己没有什么想法,所以觉得自己更可悲,连反抗的基础都没有,全部都是父母或者老师说了算,怪自己不够勇气。
听话了也并不代表妥协
李玩最后吃下了狗肉,也成了大人眼中听话懂事的小孩。虽然大人眼中她是长大了,听话了,但是不代表她就真的妥协了。她只是选择把悲伤和不满深藏而已,她不想让长辈们再为她难过和操心,所以就算再爱狗再难过也还是随了大人们的愿。她真的长大了,她以后有能力也绝不会让自己的小孩再经历和她一样的经历。
多换位理解和共情,其实矛盾并没有那么大
电影中,父亲是爱女儿的,李玩也是爱爸爸的。但是,他们之间却经历了巨大的情感战争,女儿在父亲面前吹酒瓶,父亲不惜痛打了女儿,并且彻底压下了女儿的焰火。其实,他们之间只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多想一想,其实冲突也是可以避免的。父亲也不容易,为了事业也得在老板面前点头哈腰,中年男人的压力可想而知,女儿如果早一点理解也就没有那么大的怨念了。同样,父亲也不能觉得子女就是自己能控制的,对于他们的承诺可以随时违反,或者认为子女的爱好和梦想没有自己的事业重要。中国式父亲都有这个毛病,但是子女应该有他们自己选择的权力,父母不应该过度干涉。
最后,李玩和爸爸在车内,响起了《再回首》音乐的时候,李玩爸爸痛哭说自己不是一个好爸爸,我也看到了做父亲的忏悔和悲伤。其实,父母也有父母的难处,小孩成长没有一个不经历痛苦,但是,人到中年,也没有哪一个父母是轻松的。
《狗十三》这部电影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了,并且被这部电影感动了,很多人都会感同身受,被女主角的命运所感动,你看过这部电影有什么感动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狗十三观后感700字范文欣赏,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
看了《狗十三》,昨天看了一遍感觉特别的压抑,同情李玩。感觉没有人关心她,大家合伙欺骗,有一个有心机的后妈,一个特别惹人厌的弟弟,以及面对一群死气沉沉的生意人组成的饭局。
站在李玩的角度,感觉这个家庭真是糟透了。
可是仔细想来,这些人中其实没有真正的坏人。爷爷奶奶爱李玩,爸爸也爱她,堂堂是个好姑娘,后妈也没对她做恶。
何帆老师说,读小说要悬置道德判断。看电影也是。我们很容易说谁对谁错,可是带入到各个角色当中,我们也许并不能比他们做的更好。
爸爸有爸爸的无奈,在李玩和新家庭之间要权衡,要面对焦头烂额的工作。对李玩最大的希望就是“懂事”。能有个好成绩就是“骄傲”了。打过女儿扔过狗,也逼过喝酒。可是哪个父亲没有打过骂过或是伤害过孩子呢?为了不伤害李玩,昭昭出生好久之后才在滑冰场让他们见面。
姐姐应该就是李玩的成长版,男朋友喜欢李玩她没有闹,大家换了一只假的爱因斯坦,她选择息事宁人。大家对昭昭一拥而上,姐姐过来安慰。
奶奶几年没有出过门,为了李玩出了家门。是奶奶一拖再拖,没有把昭昭出生的消息说出去。
后妈的位置本身挺尴尬的。一面是自己的.家庭,一面是李玩。我想她自然不喜欢李玩,李玩也不喜欢她,李玩是孩子不喜欢就不喜欢,她是大人,就要给李玩送礼,给姐姐送礼。她是有怨气的,狗咬了昭昭之后,她让爸爸把狗送狗肉馆,虽然恶毒,却也情有可原,父母总是舐犊情深的,就像爸爸一手把高放拍在墙壁上一样。
爷爷给孙子取名“昭昭”,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意思是贤者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让别人明白。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今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说今天的人自己都没有明白却想让别人明白。也许大家的不和谐,都来自于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而没有考虑到他人的想法。
影片是站在李玩的视角去拍的,唤起了我很多童年不好的回忆。可是一个人成长过程就是从昭昭、李玩、姐姐、爸爸妈妈再到爷爷奶奶的过程。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才能活的坦然吧。
花了六元钱在腾讯上看了部电影《狗十三》开始以为是写忠犬跟狗主人的故事,实际是一个13岁女孩养了条狗,后来狗丢了,一家人就帮忙寻狗,没找到就买了条差不多的狗代替。狗主人坚持要找到原来的狗狗,说狗可以换,与狗的感情是换不了的改不了的。
父亲恼火狠揍了一顿女儿,觉得女儿不懂事,家里能做的就只能这样,这就是原来的那条狗,只能这样。揍完还跟女儿道歉说自己过分了,请求女儿原谅。还说揍她是为她好,将来小孩长大就明白了。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后来爸爸和继母生了个弟弟,故意隐瞒她,有一次英语考试全年级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爸爸说奖励她带她看天文展览,兴致勃勃跑过去,爸爸却记错了时间还有一周才开,借机带她去认识并参加弟弟的两周岁生日会,整个场面很热闹唯独她被冷落。
弟弟跟父母经常来爷爷奶奶家玩,弟弟就是小皇帝人人宠着惯着,拿着衣服叉谁都打。
打破了奶奶的脑袋,狗狗被打得汪汪直叫,爸爸却说孩子还小不懂事,乖狗狗太凶。有一次弟弟又来打狗狗,被咬伤,继母要爸爸立刻马上把狗送走,送去狗肉店剁了,女儿再三恳求爸爸不用送走狗狗,爸爸头也不回义无反顾地送走了狗狗。小姑娘疯了似的满大街找狗肉店找狗狗。心碎了无痕,哀莫大于心死用在此处正合适。
什么时候人可以一瞬间长大?大概就是在你失去一些自己很珍惜的东西的时候。成长不仅仅只有快乐,还有的是痛苦,长大意味着你可以开始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接受生活中的各种磨难,其实谁想长大呢?以下是电影狗十三观后感作文,与大家分享。
她叫李玩,一个十三岁的少女。一个离异的家庭,一个陌生的父亲,两位慈祥却不懂自己的老人,一场单调无味的校园生活。这,是她原本正常平凡的轨迹。却因为它,一条狗,逐步改变
那是一条继母为讨她开心买来的狗,那是一条被父亲强改自己不喜欢的兴趣班时令她心烦的狗,那是一条只会乱叫打扰她的狗可那条狗却,不知怎的,一直围着她转,任她如何踢,如何赶,它都不走。妥协,让它进房间;妥协,喂它吃狗食;妥协,允它上床睡深爱物理,为它取名爱因斯坦;每日为它拌狗食,与它共散步;早上,它送她出门,晚上,它迎她回家,她盈着笑,它摇着尾一起度过了多么美好的时光那段时间,爷爷奶奶见她久违的笑着,笑着直到那一天
直到那一天,它走丢了她不顾一切,冲出家门,她大声喊着它的名字,疯狂,激动。不管巷子里多黑,她冲进去;不管城市多大,她拼命跑;不管行人多多,她见一个问一个。不惜推到年迈的爷爷,不惜顶撞生气的父亲。印了无数份传单,跑遍每一个角落再次陷入绝望那一日,听闻爱因斯坦找到了,她疯跑回家。不是它,不是它!继母父亲爷爷奶奶对她笑脸盈盈,骗她,连最亲密的姐姐也骗她
她彻底叛逆。学会了混夜店,学会了喝酒,学会了夜不归宿,学会了离家出走,更极端,更歇斯底里,更让爷爷奶奶捉摸不透。疯过了,哭过了,终于选择接受现实,走向那条不再乖顺的爱因斯坦,对它也不再温柔
大概慢慢明白了这无奈,这现实。被爸爸暴打含泪说出我错了,对父亲的道歉显得如此冷漠而冰冷。学会了面对,终于决定好好学英语,终于取得了进步,终于得到了父亲的夸奖,终于可以得到一个愿望不知,看场天文展那么难,不知,再次碰到酒那么容易。不知,竟然突然有了一个弟弟,不知,他抢留不住。获奖后,父亲笑眯眯的答应我去见它可等来的
接受了,在那个男孩说喜欢自己时说出了反正还会再有下一次;接受了,在叔叔强烈邀请吃招牌狗肉时张开了嘴;接受了,当弟弟的生日时全家为他祝福,当聚集所有人目光的人不再是自己时默默离场,对姐姐说着没事,脸上的微笑却不能再苦涩。接受了,那日在街上看见了心心念念,日夜思念的真正的爱因斯坦时不再回头。错过了它,转过下一个街口,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
爱因斯坦,你知道吗,或许你还是原来的你,可我已不再是以前的我了。第一眼将你认出,又何尝不想抱抱你,溜溜你可是,或许我再也没有资格了。当我吃下了那一块狗肉,当我接受了你的冒牌,当家中的宠爱已经不是在我身上汇集,当寻你的启事慢慢破损,当我不再是我
在车里问父亲,当初,你为什么和妈妈分开?父亲哭了起来,《再回首》歌声响起,或许,一切,再难回首。
我叫李玩,在悲与喜,痛与爱,虚伪与无奈,假意与真心中,终于接受了成长。走了自己仅剩不多的爱。
七言·观电影《狗十三》有感(附:影评)
七言·观电影《狗十三》有感
by之梦轩主人
豆蔻梢头尽风波,从来青春坎坷多。
直待残灯照霜雪,一樽清酒一声歌。
注:
豆蔻:即白豆蔻的果实和种子的俗称,可以入药,古人常用豆蔻比喻少女。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昨日,观电影《狗十三》有感,遂成诗。
附:《狗十三》影评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看过电影《狗十三》,你会发觉这是一面镜子。
没错,是一面镜子。它让每一位中国观众看到自己的青春,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成长影子。
“你长大了,应该懂事了”。“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这些影片中的台词,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在大家小时候,经常听到的言语。这些看似爱之深的父母用语,托起了《狗十三》女主李玩看似平常但又残忍的青春蜕变。
《狗十三》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张雪迎饰演的女主角李玩13岁,而狗指的是电影中两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
这部电影中出现的许多情节都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经历过的,不论失去个人所爱事物后的焦虑与悲切,还是在教室里、舞台上的尴尬无措,抑或是在饭桌上和成年人格格不入却只能笑脸相迎,这样的情节与其背后刻画出的角色情绪,都勾勒出了一位性格不成熟、有着自我意识却要面对成人世界诸多压迫的青少年形象,而这位青少年,其实和曾经的我们,一模一样。
《狗十三》在命题上提出了对中国现下教育体制和社会现状的批判,溺爱源于父母本性,但责骂却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所谓的成长,去“更好地”适应社会。但往往父母不知何时让孩子独立,所以我们在青春期产生了自我意识之后,才会表露出叛逆与自我。电影中的女主角李玩为了寻狗,表现的非常焦躁、急迫,在我们看来,她的很多行为确实是自私任性,但这正是因为她没有独立应对挫折的意识和能力。而在她的自私任性之后,是来自父亲的打骂,或许在这个时期父亲才开始明白,他有教育女儿成长的责任,但这又必须要建立在一种权威之下。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场在自我意识与领导权威之间的斗争。但这种矛盾是可以在成长中被消解的,前提是在家庭的墙壁之内。
而电影真正想要突显的,是青春世界与成人社会之间的战争。
电影有三段酒店饭桌的戏都相当精彩,第一段戏让李玩接触到了成人世界中的庸俗,第二段戏刻画了她的自我意识和成人庸俗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在第三场戏中(不剧透),李玩的自我意识彻底的崩塌,她开始向成人世界趋同与妥协,因为她在斗争之后明白了自己的弱小,也认清了世界的本质,但这种崩塌与妥协的背后,是内心的刺痛,而那种内心巨大的撕裂感也在那一刻,从银幕中穿出,直抵观众。
成长的代价是对庸常社会的妥协,是对成年人的谄媚,是对这个狗13一样的世界的被动和解。无论是狗,还是十三岁的少女,都在被驯化变得温顺。真希望如李玩所说有个平行宇宙的李玩,那里的她可以活得率真爽朗,自在洒脱。希望我们都不要在这个狗13的社会里,活成爱因斯坦。
《狗十三》在命题上提出了对中国现下教育体制和社会现状的批判,溺爱源于父母本性,但责骂却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所谓的成长,去“更好地”适应社会。但往往父母不知何时让孩子独立,所以我们在青春期产生了自我意识之后,才会表露出叛逆与自我。电影中的女主角李玩为了寻狗,表现的非常焦躁、急迫,在我们看来,她的很多行为确实是自私任性,但这正是因为她没有独立应对挫折的意识和能力。而在她的自私任性之后,是来自父亲的打骂,或许在这个时期父亲才开始明白,他有教育女儿成长的责任,但这又必须要建立在一种权威之下。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场在自我意识与领导权威之间的斗争。但这种矛盾是可以在成长中被消解的,前提是在家庭的墙壁之内。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狗十三》观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