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灵魂读后感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灵魂读后感

没有脚才能走到的国家读后感。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没有脚才能走到的国家读后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没有脚才能走到的国家读后感
有这样一个冬暖夏凉的西拉拉弗雅国,房子、屋顶、井水、树、河流都是用美味的食物制成的,天空中到处是烤鸭、烤鹅。这里的人要吃什么,只需要喊一声就可以实现,这里的领导都是爱说谎,爱吹牛的人,不工作、不干活,只知道吃喝玩乐,而且去这样的国家只有那些没有脚的人才能走到。
听了这个故事,大家想去这样的国家吗?大家喜欢这样的国家吗?
我不想去这样的国家,我也不喜欢这样的国家,再说我很庆幸自己有一双脚,那样就走不到西拉拉弗雅国,因为我不喜欢不劳而获,更不喜欢说谎、吹牛、不礼貌。洪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劳而获的人永远都无法体会努力时的快乐和收获时的喜悦。
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人,我会果断地拉住她们,给她们安上一双有力量的脚......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后感才能汇总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读后感才能汇总》,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读后感才能(篇1)

世界从来不是童话,人心依然复杂。

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怀着”世道就这样“的心态面对每个人,世道会把你孤立成傻瓜。

看不透很正常,现在都看透了,要以后的60年人生干嘛?

除非你有另一个打算——出家。

人际关系的本质不是”讨好“,而是首先弄明白对方”想要什么“

以前傻傻地觉得,人际关系的本质就是”搞好关系“,要能跟对方熟透了,最好熟烂在锅里,分不清你的我的,他就不要意思对不住你了。但是后来发现,一方面,这个有点可遇不可求——除非你非要有点目的性,否则人和人之间还是要有点缘分的。另一方面,这个特别累心——你以为夸人不用过脑子啊!就算是把整个地球的褒义词全部打包,也有个整理的时间啊!

但是细细读完《千万次摇摆,才能长大成人》,书里的一个想法一下子点了我一下:人际关系的本质不是”讨好“,而是首先弄明白对方”想要什么“。所谓的”讨好“只是表面的隔靴搔痒,作为职场新人也好,学校的新人也好,进入一个圈子,最重要的核心是:知道他想要什么。

还记得电影《红颜祸水》吗?那个拯救了威尼斯的高级宠妓,为了救自己的国家,被邻国的君主”点名“,拿着刀按在床上,游刃有余地只是说了一句,tell me what do you need.”

我们并不是去为了拯救地球,大部分人对于人际关系,都是出于善意的自保。“知道别人想要什么”,其实也是为了更顺利开展工作,“多替别人着想”,这是小学时候老师就教我们的道理,可是到底“怎么才能替别人想到点儿上”?还是这个理儿。

记得当年参加过一个企业家和学生代表交流会。当时让大家念一句话,“一个人做成一件事,最重要的敢想、敢做、敢为。”问我们,这句话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什么?有过统计只有1%的人才能答对。有人说是“做”,有人说是“敢”,有人说是别的。最后的答案是,“成”。

“讨好”就相当于“做”;“弄明白对方想要什么”就相当于“成”。如果你不是特别擅长应酬,也讨厌维护人际关系,不妨试试《千万次摇摆》书里推荐的这个方法,多想想他真正的need,能给省不少力气。

不要怀着“世道就这样”的态度谁都不信

大概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样的人,总是消极地告诉你“千万谁都别信”,然后给你举出N多个负面例子来告诉你“人心如此险恶,你还是回火星”吧!

我就属于“没心没肺”跟谁都用真心的那种,不过也许是老天觉得我这样的白痴已经属于稀有物种了,于是保佑我没遇到什么坏人。

大概说谎需要很高的智商和记性,可是我觉得我上次要是编的下次一定想不起来……倒是也苦恼了我好一段——世道的确有阴暗面,刚入社会,应该相信谁?应该和谁亲近?

犯懒,直接抄一段《千万次摇摆》的原文,这段话给我的启发还是挺大的——“当所有人都在冷笑‘这年头没谁能相信’的时候,你可以不说话,但是不要附和‘世道就这样’。直到现在,我依然坚信,单纯地对待别人,那好意自会体现其价值。当然,偶尔也可能要付出点代价。当自己以善意对待他人时,代表了在自己工作的环境中,至少还有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存在。而且,这种善意是会慢慢传染的。”

那天跟一个翻译聊天,他说“对待一个淑女,当然要绅士些”。其实大概人也是这样,你用一颗阴暗的心,就发现自己遇到的都是奇葩。就像以前读保罗的小说,说“天使和恶魔长在同一张脸的两面,你遇到哪一面,取决于你见到它的一瞬间”。同理,觉得周围“没人可信?”先检讨下自己,是不是从不相信别人。

世界从来不是童话,人心依然复杂。

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怀着“世道就这样”的心态面对每个人,世道会把你孤立成傻瓜。

看不透很正常,现在都看透了,要以后的60年人生干嘛?

除非你有另一个打算——出家。

读后感才能(篇2)

要有多勇敢才能念念不忘?

曾经说过,做不了恋人也可以做朋友,我知道你努力了,我也努力了,可是我们都做不到。虽然都装做不在意,可是每次的见面都让人心痛;虽然故做轻松,可是每次的通话都带着伤感慢慢地,慢慢地,我们不再写信,不瑞打电话,很少聊天,回家去也没有见面!

我不怪你,也没有理由怪你,是我们都不够勇敢!

你恋爱了,希望你的女朋友可以去到你那所学校;你们那边发生地震,想着你在那里受苦会心里难过;假期回家见不到你,会有些许失落!所有的一切你比我想得更明白透彻,我们已经是两条过了交点的直线,永远不会再相遇了,而只会越走越远!

虽然是这个样子,可是我想说,你依然对我来说很重要。就算有一天我们都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可是你对我依然重要!你的名字刻进了我的心里!我们不可以念念不忘,那就让它在那里沉睡!

谢谢你曾经给我的快乐,谢谢你的理解,谢谢你曾经爱过我!

读后感才能(篇3)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第一》)这是曾子自述他修身养性的话,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些,那么他在修身养性方面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了。这句话是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行为,第一,我替别人谋划事情,有没有尽到我的全力呢?第二,我和朋友相处,有没有做到忠信诚恳呢?第三,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不是和我平常所说所做的一样呢?如果能达到这样的要求,拥有这样的品德,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是懂得学习,并且可以预测他在学习上一定会取得进步和成就。

为别人做事情能不能尽心尽力,只有经常反省自己,体察自己的行为才可能知道,所以要讲为人谋,而不忠乎。和他人相处,是虚伪,是诚实,只有自己知道,只有通过反省自己的行为才能做到真正的忠信;如果自己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与自己平常的言行不一致,不是自己所讲习的内容,那便有失忠信,所以要反省内察。人的根本仁源于我们的内心,能否实实在在地尽心竭力,并不是他人都能看出来的,也不是他人可以强迫你做到的,所以最重要、最宝贵的在于能有反省审查自己的习惯。

在学习中有种境界,被子夏十分称赞,意思和旨趣与曾子的话可以说是一曲二词,内涵上有着惊人的一致。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篇第一》)用白话来讲,即是说:如果一个人喜爱尊重别人的贤德胜过他喜好女色的心;孝敬父母能竭尽自己的全力;为君主做事,可以做到尽忠尽职;和朋友相处可以做到诚而守信,像这样的人,即使他自谦地说还没有学过什么,我一定说他已有很大的学问了。

宋濂是宋代的名臣,他的学习经历可以给我们很多教益。他不但谦虚好学,而且有着诚实守信的品质,正因如此他才能在清苦的环境下博览群书,求师问道,才能学有所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宋濂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读书,酷爱读书的他只能向有藏书的人家借书来看。每次借阅,他总能按期归还,很守信用,人们都乐意将书借给他看。有一次,宋濂借了一本好书,越读越喜欢,于是他就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马上就要到了,于是他决定夜以继日地抄书,只有这样才能够按时归还。当时正是深冬,家里清贫,没有余钱买很多的柴,人住在屋子里都经常打冷战。天寒地冻,寒气袭人,家里又没有其他取暖之物,在抄书的时候他的手冻得冰冷僵直,握不住笔,他不得不放下笔,两手相搓一阵,再把双手放在嘴里哈气,如此反复几次,觉得手稍稍暖和一点,便再接着抄。

在还书的前一天晚上,宋濂的母亲一觉醒来,发现儿子屋里的灯光还亮着,就掀开门帘进来说:孩子,你怎么还不睡觉啊?都后半夜了,天这么冷,小心冻坏了身体。宋濂答道:娘,我抄书呢!娘说:今天太晚了,赶快睡觉吧,明天再抄。白天天气暖和些,屋里也亮堂。宋濂说:明天来不及了,今天晚上必须抄完才行,我答应明天还书的。娘又说:他们家里那么多的书,不会急着要你这本书看吧?那倒是!宋濂一边抄书一边回答:不过,不管人家是不是等着看这本书,到期了就要归还人家,一天也不能耽误。

宋濂的母亲见他坚持继续抄,也就没再说什么,心里觉得有这样一个好学的儿子很欣慰。就这样,宋濂一直抄到天亮,总算把那本书抄完了。第二天,他把书还给了主人家。那人接过书一看,干干净净,不卷不折,还是那么平整,非常高兴,就对宋濂说:快过来看看,这一排都是好书,你想借哪一本就随便挑吧。就这样,经过长年积累,宋濂读了许多书,大大增长了学识。

宋濂渐渐长大,意识到只靠自己埋头苦读固然是个好习惯,但书中许多重要之处不能领会,融会贯通,不能化为自己的知识。他认为有人给他指点很重要,于是决定去寻访名师。不久宋濂打听到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给学者写信要求拜师。当学者收到他的信之后,知道了他的情况,觉得宋濂是可造之材,便和宋濂约定拜望时间。

就在出发前几天,接连下起几场鹅毛大雪,最后好不容易等到天晴了,却又刮起了强劲的西北风。冰天雪地中,天地一片白茫茫,人们都躲在家里,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宋濂的母亲看着天,心里犯愁:那位学者的家离自己家很远,宋濂怎么去呢?

出发这天的早上,宋濂装好书籍捆好行李,准备出发。母亲心中有些可怜宋濂,想让他晚几天再去拜师,便说:儿子,这么大的风雪,怎么能出远门呢?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耽误了拜师的日子。母亲劝他说:儿子,你想想,去老师那里得经过深山大谷,山里的雪恐怕更深了,哪能迈得动步啊!再说,你就穿这么一件旧棉袄,难以抵御寒气呀!宋濂说:娘,约定好了拜师的日子,我做学生的怎么能失信呢?再大的风雪我也得去!母亲虽然觉得儿子的话有道理,但还是忍不住劝他说:儿子,碰上这样的天气,就是迟到了,老师也不会责怪你的。老师可能不会责怪我,这个我也明白。可是我必须守信用,不能因为老师不会责怪我就失信啊。说完,宋濂告别了母亲,冒着刺骨的寒风上路了。母亲站在门外,目送着儿子消失在雪地里。

冒着狂风,顶着飘雪,经过几天的跋涉,宋濂准时到达老师家里。当他见到老师时,老师非常吃惊,这么远的路,这么冷的天,大雪封山,连猎人都很少进山来,他一个文弱书生竟穿着单薄的棉衣进山拜师。老师见了这种情景,心里很受震动,同时还有一点窃喜,认为收到这样一个好学且守诚信的学生是做老师的最大收获。此后这位学者对宋濂知无不教,教无不细,宋濂也不负老师的厚望,最后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一代名臣。

读后感才能(篇4)

如何写好读后感我的感受有三点,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句话:紧扣主题,选好书:励志类、传记类

第二句话:抓住特点,认真读:视角独特

第三句话:把握规律,好好写:感悟深刻

下面先谈一谈,第一句话:紧扣主题,选好书:励志类、传记类

据统计,每年我国内陆出版图书多达20多万种70多亿册,要写好读后感首先要紧紧围绕活动的主题选择好要读的书。这次活动主题“阳光下的足迹”,什么是“阳光”显然不是自然界的阳光,它是一个比喻,我理解包括党的关怀、政府政策、社会关爱、家庭温暖等等,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包括个人对生命的热爱,上海世博会有一个创举:生命阳光馆,反映残疾人工作和生活的情况,这个阳光就是“生命的热爱”;足迹:残疾人成功创业、就业,或使残疾人生活和个人成长、实现人生价值、回报社会、服务社会、激励社会等情况。其目的是展示残疾人的精神面貌、精神追求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使社会更加关注残疾人,营造良好的助残氛围。

第二句话:抓住特点,认真读:视角独特

从提供的14篇读后感来看,写的都不错,但是要严格按照读后感的写作特点和要求来看,存在二种倾向:一种是像书评或者书介,没有自己的感想,没有联系个人工作和生活实际;另一种是有感无书,体现不出来是通过读书得到的启示和感想。所以,要写好读后感,必须紧紧把握读后感的写作特点: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的弊端。

读后感才能(篇5)

寒假,我在《阅读年选》中读了一篇名叫《重磨才能出细粉》的文章,它让我深有感触。

作者小时候,父亲对他很严格,让他倍感压力。因此,作者对父亲产生了很多不满和低触的情绪,感到父亲很冷酷。有一次,村子里来人找父亲有急事,父亲把没磨好的米交给了作者去完成。作者刚开始用重磨磨米粉,后来推不动了,用院子中的轻磨去磨米粉。父亲回来后看到了一些粗糙的米粉,只是皱了皱眉头,晚上,父亲用作者磨出的粉做了一块糕,作者尝了一下,口感一点也不好。后来,父亲意味深长地告诉了作者一个道理——重磨才能磨出细粉。

就像有一次,爸爸让我把乱糟糟的书桌整理一下。我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玩,胡乱地将读本、课本、试卷等东西统统塞到抽屉里去了,这下书桌上干净整齐了,爸爸还表扬了我一番。后来,我要找一张试卷,天哪,抽屉里是一团糟呀,要找那张试卷,犹如“大海捞针”啊!我只好把抽屉里的东西统统拿出来重新整理了一下,终于找到了那张试卷。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整理,要分类呀!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耐心,你只图一时轻快,将来你会花更多的时间。给自己一点压力,才能将事情做好。”

我终于明白了“没有压力,人生不复美丽”这句话的含义!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一)

王雨晴

早就听过无数人推荐这本书,一直想找个安静的午后细细品读。之前读《我们仨》时,就体会到了杨绛先生文字的力量,文中以隐喻的手法写"我"与家人的离别过程,虽不着一字,却字字流露着老先生心中的思念和痛苦,全篇朴实的叙述中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那么在她96岁的高龄时,又道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呢?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杨绛先生摆脱世俗成见,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步一步探索人生的真谛——一是人生的价值,二是灵魂的去向,前者指向生,后者指向死。我们读下去便知道,其实这两个问题是密不可分的。

随后杨先生提出了"灵性良心"的概念。其中,"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遵守上述道德标准为人行事的道德心。她认为,"灵性良心"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良知良能。"食色性也"则是人的肉体本能,智力和感情也属于肉体本能。佛家所谓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六大罪恶,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躯。灵性良心与肉体则是相互对立的两方,肉体总有无尽的欲念,而灵性良心总在克制着"我"的纵欲放肆。修身就是清欲,超越小我,顺从灵性良心的指导。在人这个复杂的矛盾体上,灵与肉的斗争实时都在,贯穿着人的一生。

那么我们的灵魂又偏向哪面呢?灵魂虽带个灵字,却始终附于肉体之上,与肉体一同感受,一同欲念,一同放纵。所以灵魂实则在肉体一面。"感情是很难控制的,人是很可怜的。"我们的灵魂一生都在这两方中间飘摆不定。

"我们如果反思一生的经历,都是当时处境使然,不由自主。但是关键时刻,做主的还是自己。算命的把"命造"比作船,把"运途"比作河,船只能在河里走。但"命造"里,还有"命主"呢?如果船要搁浅或倾覆的时候,船里还有个"我"在做主,也可说是这人的个性做主。这就是所谓个性决定命运了。"

毫无疑问,人的灵魂需要通过肉体这个媒介来历练,锻炼的成绩只属于灵魂上;灵魂接受或不接受锻炼,就有不同程度的成绩或罪孽;人死之后,肉体没有了,但灵魂仍在,锻炼或不锻炼的结果也就仍在。所以她说:"只有相信灵魂不灭,才能对人生有合理的价值观,相信灵魂不灭,得是有信仰的人。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杨先生问得好:"‘真、善、美’看得见吗?摸得着吗?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只能心里明白吗?信念是看不见的,只能领悟。"我们的问题正在于太"唯物"了,只承认物质现实,不相信精神价值,于是把信仰视为迷信。而杨绛先生所求教的那些来自社会各界的"聪明的年轻人"对精神信仰都抱着不思、不信乃至不屑的态度。杨先生说:"什么都不信,就保证不迷吗?"

杨绛先生没有被普遍浮躁的风气蒙蔽双眼,而是努力拨开迷云,坚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身体切实的去体会。杨绛老先生在96岁的高龄下,将她毕生的感悟总结于此,这已经过时了吗?非但没有,而且比当下的年轻人看的更加清楚透彻啊!我们这个时代确实存在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正是信仰的缺失。孔子尚且感慨:"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如果人没有信仰,又何谈修身呢?

书后的注释也极具特色,它不像其他书那样精短,几乎每篇都是一段尘封的往事,也正是对正文部分人生思考的鲜活例证。辑零碎而显真知,文丛取名"碎金"正是此意。

杨绛先生不如钱先生下笔即用典故,写文章也罢,读书也罢,总是贴身贴肉地去感觉。我总惭愧自己理论知识不够,不能上纲上线地分析作品只能说感觉,试体温。读了杨绛先生后才觉得,这样做也未尝不可。比如杨绛先生书后的《论语》趣,让曾经对古文敬而远之的我都忍不住想去好好拜读一遍《论语》——孔子最偏宠的子路如何"野哉"?孔子又为何训斥宰与"朽木不可雕也"?

周国平说:她的心态和文字依然平和,平和中却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勇敢和敏锐。她如此诚实,以至于经常得不出确定的结论,却得到了可靠的真理。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倘若能够像杨先生这样读书做人,做一枚恬淡的知识分子,我辈这么妄望一下,可否?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二)

第二次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感触颇多。

第一次读它还是2014年冬天,真没想到时间过的真快,去年一年就这么哗啦过去了,完全没有什么浓墨重彩。看来还是得多多记录,多多做些有挑战的事情,才能让记忆更加刻骨铭心一些。

这本书记录了杨绛对人生一些抽象问题的思考。比如神和鬼的问题、人是否有灵魂、人的本性是善是恶、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作为90多岁(当时写书时候)高龄的知识女性来说,每天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她和钱钟书的性情都是偏向于喜静,好读书,思考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是最自然不过的。

可以看出,钱钟书和女儿离去后,杨绛也随时准备着『回家』。她想得很多,想到死了穿什么衣服去天堂,以什么容貌去见爹妈、钱先生和女儿。她做了种种假设, 如果是以现在的样子去见他们,肯定是爹妈不认识她,因为她太老。如果是以十几岁的样子去呢,钱先生和女儿又不认识她。哈哈。真有趣儿。

她喜欢《论语》,书中在阐述观点时,引述了大量《论语》里面的语句。她读《论语》读出了个性的形象。

比如孔子最爱弟子中的子路,并把每一个弟子的特点都能分析出来;她还对孔子的夫人特别感兴趣,因为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 ,寝不言』等言辞,可以看出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极高,那这背后服务他的是谁呢?可不就是夫人么?由此推断,孔子夫妇肯定感情甚好。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番猜想。

多少人从小背《论语》,恐怕并没有这么有趣的思考,只是力求知道文言文的意思,已算不错。还会去考虑作者背后的事情么?不会。

杨先生又教会我们读经典的一招了,就是把书读活了,要放开大脑去大胆地想象。记得在大三上古代文学课时,一位年轻的男老师讲古诗词时会大胆想象,描绘一些场景,又会延展出相关典故及文化背景,这就显得既有趣又有学问,所以,比其他课程,逃课的人少多了。

杨绛先生从小有个温暖高知的家庭,父母的感情甚好,家庭温馨,也为日后她和钱钟书的良好感情做了示范。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她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姊妹众多,关系亲密,相处和谐。 她在家能很好地照顾钱钟书和阿圆,他俩跟她叫娘,这在《我们仨》里也有体现,羡慕!

她的脑子真好使,好多事儿记得门儿清,文章中详细记载了哪一年哪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儿。想必平时有做日记的缘故吧。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的作者,清楚地记载了每年湖面雪融化的日子,融化时长等信息。这也是作家们共有的特性吧。

作家们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善于观察,他们用大量的时间来发呆,观察一些在我们看来特别无聊或者根本不值得注意的事儿,比如杨先生写的《记比邻双鹊》一文,写自家窗前的喜鹊如何建巢、何时同居、baby何时出生、暴风雨侵袭巢穴、baby 死亡等事情,从头至尾,她都了如纸张。

要换作是我这种凡人,断然不会把时间花在这件事情上,因为一来觉得不值,有这时间,蛮可以看点『有用』的有望转换成钱的东西。二来根本没有这种闲情逸致。

看来我们这些普通人也需要时不时从频繁刷朋友圈的状态中抬起头来,或是走出看新闻、打游戏、写方案的格子,去看看蓝天白云、观察观察小生灵们的生活。想必是件趣事。

记得著名女导演王潮歌曾这样批评过这个焦虑的时代,这些焦虑的年轻人:

『我们牺牲了所有生活的乐趣,牺牲了年轻,去追求那一个个理想。我们有太多不满意,对自己不满意,对长相不满意,时间流失就不再来,我们全耽误在奋斗途中了。我们被理想所诱惑,嫌自己不够刻苦,春夏秋冬,活生生的生命对草的香味、云彩流动速度无感。』

或许我们真的是太忙碌了……春天来了,让我们收拾好行装,从容出发吧。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三)

骆兆楠

《走到人生边上》是杨绛女士在96岁高龄之时著作,其首次坦诚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花了一天的时间读完这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对杨绛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了更多的钦佩。

首先,该书是在杨绛先生96岁时写成,也许很多人在这个年纪,已经病卧于床,无心学术,抑或是早已命归西天,去了另一个世界。可又正是这个年纪,正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时候,对人生的感慨也是最多的,杨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这一本书。

人活在世上的价值到底有什么?杨先生在书中不止一次的思考这个问题。杨先生在书的一开头就提到了死的问题,按着中国的抑或是世界其他地方的传统,说死都是不好的,可不提不代表不用面对。人类惧怕死亡,是普遍的规律,所以有很多淡化死亡的说法,有说去往天堂的,有说去往西天的,但天堂和西天在如今的科学下不都不复存在了吗?

对于人生一世到底有何价值,杨绛先生提出,重要的不是一个人在他或她的一生中作出了多大贡献,而是本身身为人、身为万物之灵这件事就很重要。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真正价值所在,才不会因建功立业而沾沾自喜,也不会因默默无闻而自怨自艾。

书中也提到了对善恶的思考,性善和性恶,两个矛盾的方面,一直被人所争论。现在或许大都相信性恶论,于是出现各种各样的"信任危机",就拿我们来说,好逸恶劳就是我们经常表现出来的恶。不到最后关头绝不完成任务甚至到了最后关头也完不成,这种现象叫"懒癌",在多少人身上,懒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杨先生在书中则是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出人的灵性良心是主宰着人之善恶的关键。灵性良心占上风,人们就可克制住小我,控制住贪逸的本性,灵性良心被弃置,那这个人的良心也就输了,内心的欲望膨胀,往往变成极恶之人诸如希特勒,墨索里尼之类。本性是好的,才改的好,本性就是恶的,怎样也变不回好的,这也是我自己认同的。

我庆幸我还走在人生的中央,很多问题可以从现在开始重新思考。我也相信我们的本性是好的,是可以改过来的,是可以变勤奋的。

点评:一本书,一个话题,一点收获,足矣。

《用心才能优秀》读后感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看到封面上醒目地印着员工最佳培训读本的字样,心想会是什么样的内容让它获此殊荣呢?于是怀着好奇的心理,我开始了此次阅书之旅。其实在第一章还没看完时,我的好奇之心已经转变了,我发现上面所举所说,确实让人信服。接着我认真地看完了全书,它使我对工作乃至生活的认知都有了新的改观。

优秀员工就是那些懂得用心去工作的人。用心工作的员工是企业的财富,也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一个用力工作的人,只能做到称职;只有用心工作的人,才能达到优秀。用心工作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工作方法和工作哲学。从平凡到优秀,其实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工作上要用心一点,再用心一点。只要用心去做,每个人都能成为最优秀的职业人!

本书更多地从员工的角度出发,让员工从内心深处意识到用心工作的重要性,是培养员工责任心,提升企业凝聚力,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指导手册和员工培训读本。一个不能把心思用到工作上的人,永远只是个小角色;一个用力去做工作的人,只能说他还称职;而只有用心去工作的人才能达到优秀。这里所说的用心,不单要把心思全部放在工作上,而且还要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创造。任何公司、企业都需要用心工作的人,而这样的人也能备受企业的青睐。思想决定成败,头脑决定前途,有思想有头脑的员工是最有价值、最有发展前途的员工。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


【篇一:国家的视角读后感】

《国家的视角》一书很难读,在书中詹姆斯斯科特分析了极端现代主义的独裁主义国家规划中的各种失败,书中介绍了巴西利亚建设的失败,美好初衷为表征的运动何以使城市愈发混乱和背离了和谐的发展轨道?作者在书中深入剖析了它的根源。他认为,如果要想取得成功,中央管理的社会规划必须要了解地方习惯和实践知识。

一、追求宏观目标也要考虑微观现实。比如书中介绍管理者为了对某种美学形式的追求(比如宏大的气势、对称的格局、表面上看严整规则的秩序),致使他们未考虑到社会微观层面上的合理结构。比如巴西的首府巴西利亚建造,从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的角度看,新建的巴西利亚符合清晰整洁、简单有序的几何美学标准和公平合理、严谨科学的政治理念。然而巴西利亚的规划者尽管考虑到城市宏观水平上的和谐与健康,却忽略了微观秩序上的复杂性。如果强行从地理上将不同的建筑,不同的机构隔离开来,城市微观的社会秩序就被人为地破坏了,人们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都将受到诸多限制。

二、城市具有多样性并不断变化。现代城市设计的最大问题是把一个静止的格局置于丰富的未知可能性上。国家管理者为了控制的方便,往往采取清晰简单、一刀切的运作方式,忽略了项目实施过程中复杂的细节。规划者试图将动态发展中的城市束缚在静态的格局之中,然而城市的复杂结构之演变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假设一个勤勉的规划者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他的信息也无法满足所有个体不同的需求,更何况并非所有的规划者都有这样的耐心去收集信息。

三、在考虑规划问题时需留有余地。詹姆斯斯科特希望人们不要忘记理性和科学的局限之处,注重实践的知识和本土知识,给不可预期的事物留一点余地,给未来的发展留一点弹性空间。勒库布西耶的规划者关注的是整体城市景观形式和将人从一点转移到另外一点的效率,而雅各布的规划者则自觉地给非预期的、小的、非正式的,甚至没有产出的人类活动留出空间,这些活动构成了有生命城市活力的关键。所以说尽管城市规划者试图设计和固定化城市,但是城市往往逃脱他们的掌控,总是被居民再构建和塑造。城市建设须具有开放性、可塑性和多样性,这使它们可以满足为数众多的不同目标,包括许多尚未形成的目标。

【篇二:国强民富在何种视角下崛起】

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詹姆斯C斯科特(JAMESCSCOTT)在其名著《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一书中,通过对不同领域事务的实证分析,作者发现:软弱的公民社会、自上而下的国家视角以及极端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是导致这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斯科特教授指出参与者视角下的规划和互动会真正导向社会工程的成功和意义实现,从而揭示国强民富之路。

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作者纵横捭阖,从森林木业的现代化谈起,到现代城市规划,再到革命政党执政,最后到村庄的集体化和强制村庄化等。其涉及的范围跨度大,分析的事情也林林总总,但是主要分析点都会落到自上而下的视角、盲目自信的社会工程实施者以及永远处于被规划状态的社会工程客体。通过对社会工程过程详尽和深刻的分析,作者令人信服论证了正是这种视角指导下的实践导致了社会工程的失败。并且,作者睿智地洞察到,在正式宣布的规章、运行过程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运行的机制和地下经济。而且,也恰恰是这些非正式运行机制,推动了正式规章和机制的生命力延续。最终,作者得出结论: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任何社会工程都具有有限理性,如果不保证工程客体的参与和推动的话,那么这些工程往往会走向失败,与最初实施该工程的想法是背道而驰。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国家能力的建设问题。作者从政治社会学角度分析国家能力的强弱具体体现在对统治范围内税收收取的精确与否。在结合事例的分析基础上,作者深刻指出,靠从国家视角指导下的自上而下的国家能力建设往往效果甚微,甚至有可能背道而驰。而且,这种视角根本就没有考虑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利益保障。其实,两者有着重要的辩证关系:提升国家能力不等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是富裕、幸福的民众组成的国家,其能力一定不会差,并且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大。

书中所分析的事例,无论是苏维埃的农庄集体化,还是极端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乃至貌似科学规划的现代林业,看了之后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些事例就发生在笔者生活的昨天和今天。因此,其主题,对当下中国的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下面,从正反两方面,谈谈笔者看了此书后对当下中国未来发展的思考。

先谈正的一面。看了该书对苏联城市和农庄现代化试验实例分析后,联想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与实践,感觉中国之所以能在苏联解体后发展和崛起,就在于中国走出了一条鼓励自下而上探索改革的路径。自从1978年邓小平复出后,提出著名的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猫论,在保持政治统一前提下,在经济政策上容许、鼓励基层改革创新,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小岗村农民首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农民首创,最终得到政府承认,并在全国推广,大大促进了农村生产生产力的发展。再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深圳特区、苏南乡镇企业、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无不是中央政府在维护政治权威前提下的放手地方改革取得的成绩。

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和推进,给予地方政府改革的权限逐渐延伸到行政体制、社会福利事业改革等。已经普遍实施的村民自治、闻名全国的仇和执政模式等都是很好的证明。中央政府此举极大的调动了地方政府改革开放的积极性,很好的保持和增强了地方政府的活力。

也正是在全国各地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鼓励和放权下,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也因为其尊重地方性知识、地方实践,鼓励地方创新改革,不但没有步前苏联的后尘,还走出了自己的崛起之路。

再来谈谈负的一面,或者说是值得我们警示的一面。当下中国大陆,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进行。一时间,城市里大楼林立,楼层越盖越高,越建越漂亮。让人放眼一看,感觉中国城市现代化程度已经是非常之高。但是,貌似漂亮、现代的城市里,有着大量买不起房的蜗居一族,高企不下的房价蒸发了很多民众的生活幸福感;在城市居民享受还不够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权益时,同一座城市里还有一部分人城市外来人口,他们为城市做出的贡献不亚于其他人,但是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子女,由于户籍政策、社保制度等原因,都无法能顺利融入城市生活,甚至连子女入学都成问题;在快速城市建设中,看似推进城中村非贫民化的举动,实质大大损害了居住其中居民的利益,并且也给其他社会群体带来不便;沦丧的社区精神,社会信仰缺失,导致城市暴力犯罪增加。等等,诸如此类问题,正如《国家的视角》一书分析的,不同视角指导下的城市规划对规划者的意义和对居住者的意义不同的。而我们要的是对居住其中的民众有意义的城市规划,是民众视角下的城市化。如此,城市生活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正如《国家视角》一书指出和以上引申两个事例分析,不同视角指导下的社会工程的发展前景是不同的。自上而下的国家视角,其指导下的社会工程试验因缺乏与地方的互动,违背地方实际情况,导致试验往往走向失败。而从参与者的民众视角出发,尊重地方性知识,注重过程的开放性和不断修正,往往会取得社会工程试验的成功。中国当下的得与失也很好的验证了此理,未来的发展就更要以此为警示,从民众参与者视角出发,注重民众的互动,引导未来民众生活更加幸福,国家也更加强大!

【篇三:国家的视角读后感作文】

《国家的视角》一书角度新颖,集中阐述了在上层设计和国家控制力思维推动下德、英、苏、巴西等多个国家简单而刚性的林业经济、城市建设、农业与农村改革、税收征管或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失败案例与种种不良弊端。美国籍作者詹姆斯。C。斯科特,是一位从事政治学和人类学研究近半个世纪的著名学者。他以全球的视野、国家的角度平和地分析社会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各项工作的负面效应,这是我们平常很容易疏忽的一种思考方式。独裁主义、极端现代主义现象,其实在我们当前的国家建设各个方面都有若有若无的影子存在。因此,《国家的视角》给我的启示是,开展斯科特式思考对我们温岭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来说,显然也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温岭人多地少资源缺,区位优势不足,这样的城市其实是很脆弱的。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上下强调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业绩考核首论GDp,淡化了环境保护、淡化了科学建设,结果陆续出现河道污染、空气质量变差、违章建筑普遍、流动人口暴增、社会管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低档设备缺省安全保护装置、全国性流动的农民工摇身一变而成产业工人后缺乏有效劳动技能培训和必须安全常识,导致了机械工人频繁出现断指伤害。

工厂环保措施不足,忽视职业健康预防,导致鞋业刷胶工人出现胶水慢性中毒等职业病危害。

工业性生产出现大量的废旧物品被拆解或者焚烧,导致土壤污染、空气污染源源不断产生。

地方政府把重视税源征管作为重要短期目标,以获取更多的地方可支配财政资源。工厂为获取利益最大化,简化了所有的设施、设备和人员配置以及教育培训。薪酬采用计件式工资,导致工人自身忽略了疲劳作业、环境改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等需求。

走进学校我曾发现,规格一致的教室,穿着统一的学生,网格式整齐划一的四平米教师办公区间。这样的模式简直就像工厂里生产工业产品一样,毫无个性展现和审美培养意义。学校看上去就像工厂无异。这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

《国家的视角》启发我们,推进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围绕沿海开发、城乡融合、产业转型、开放带动、环境提升发展战略,必须要进行系统、理性地思考,必须要重视对自然的尊重、对社会秩序的关注、对人性的关怀。必须避免和摒弃掠夺式、过度利益化等短视症做法。和谐社会建设,还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积极思考,尤其是要多一点斯科特式的思考。

用心才能优秀读后感


最近,本人读了《用心才能优秀》这本书,觉得很有触动.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用力工作的人,只能做到称职;只有用心工作的人,才能达到优秀.用心工作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工作方法和工作哲学.从平凡到优秀,其实只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工作上要用心一点,再用心一点.只要用心去做,每个人都能成为最优秀的人!

我们常常发现,一起到一个单位工作的人,同样的起点,然而,一段时间后他们之间却产生了巨大的差距,有的人成为单位里的核心员工,受到领导的赏识;而有的人却总是碌碌无为,工作一直不见起色……如果认真地留心过周围的人,或者认真地分析过自己,就会发现,很多人在面对挫折,面对问题时,常常会为自己找个堂而皇之的借口:"如果不是领导没布置清楚,我一定会干得很出色.""如果不是同事给我设置了障碍,我一定会顺利完成的.""如果不是天气的原因,我一定不会迟到的."事情出现问题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身的原因,而是把问题归咎于别人或者外界,强调如果别人或外界没有问题,自己肯定不会出现问题,用以减轻自己的责任,这是大多数人在出现问题时经常抛出来的理由.

一个堪称优秀的人,会把问题归结到自己的身上来,仔细地反省自己,问问自己是否用心对待每一份工作.用心工作,最大的受益者是你自己,糊弄工作,最大受害者也必定是你自己.如果你努力工作,热爱工作,工作也会回报你,眷顾你.因此,我们每天都应该保持对工作的兴趣,能够有持久的热忱,并能将每一天的每一份工作看得同样重要.只有用心对待每一份工作,积极面对和完成人生的每一项任务,才能享受工作带给自己的乐趣和收获.

用心工作之余还要勤于思考."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当你静下心来,以平静的心情和开放的心灵,用心思考时,你才会有所收获.家喻户晓的华人首富李嘉诚之所以能成为首富,就得益于他能不断地思考.从打工的时候起,他就是一个勤于思考的高手.假如你每天都漫不经心,那么每天也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自己不会有任何发展.用心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作为一种态度,它能使我们做好本职工作,更加出色;作为一种思想境界,它能使我们用长远的思考来规划未来.用心是一种品质,有了这种品质,才能打造出无与伦比的精品;用心做事是一种情操,有了这种情操,你才能在工作中创造和谐美好的人生。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读这本书源于看了行走的力量这篇报道,一件事情做了八年,是怎样的一种坚持?看这本书也有自己内心的向往,向往着布达拉宫,向往着雪域高原。

看了几页就放下了,总是被这样那样的事情所耽搁。朋友介绍可以听书,赶紧从手机上下载。读书的是个女声,还有配乐,这样听书真是一种享受。

一个穷苦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年幼时父母离婚,他与大弟跟着母亲生活,小弟则跟着父亲,小弟后来有了继母,继母的儿子大陈坤一两岁,小弟在父亲新组建的那个家里日子也并不好过。在听到两个孩子去爸爸家拿钱,闻到肉香味,爸爸却没有留他们吃饭,两个孩子饿着肚子走回家,我当时眼眶发热,特别想哭。在这样一个特殊家庭里成长起来的陈坤,其性格也异于常人,他敏感、自卑、孤寂,他好强、坚韧、独立。特殊的环境有时会毁灭一个人,但有时也会成就一个人,陈坤应当属于后者。成名后的陈坤,收获了鲜花、金钱和名利,物质上该有的东西都可以实现了,生活品质也与从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的陈坤,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名利所带来那种飘飘然的感觉。想反,他陷入到了更加迷茫的深渊之中,他觉得今天取得的这一切来得太容易了,太不真实了。这时候的他开始静下心来,不断地思考和反思,不断地自我剖析,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那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更多的人,用自己的行为和行动影响更多的人。

行走,不是简单的旅游,也不是享受,不是为了向他人炫耀我去过那里,也不是拍拍照留存纪念到此一游证明我来过。行走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行走?行走,是与自己的内心对话,看见不一样的自己,挖掘出自己未曾有过的潜能。行走在前面的路,充满着未知,遍布着荆棘,蜿蜒曲折,艰难困苦,但你毫不畏惧,勇于尝试,发起挑战,把它踩在了脚下,这就是行走的力量。也许这也是他组织这次行走的目的。在这一路上他们有过争吵,有沮丧,有误会,互相争辩,挑战自我,与自己较劲,后来又团结在一起,特别的真实感人。他把这些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去面对他们,所以有时候会发脾气。他想告诉同学们,有一天你会感谢那个残酷对你的人。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发脾气是不成熟的表现,他在一路上自我反省。我也开始自我反省,我总是用所谓的爱与觉得这样对孩子好,来要求孩子,用严酷冷漠的话语命令孩子,有时候伤害他也不自知。这样的肆无忌惮真的好么?

他在自序中写到:我只需放松行走,一心行走,不管前途风景万变。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又蕴含深沉的身影,在生命中的低潮,走到西藏,这个被众人当作是荡涤心灵的地方,净化光环背后的阴晦,一步一步走完整个旅程,回归心中的平静。

这本书听了两遍,利用碎片时间,在主播抑扬顿挫的读声中,在轻柔的音乐中,脑海中会出现一幅幅画面,犹如身临其境。

我也应该走出去,净化一下心情,反省一下自己,走到自己的内心深处。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_2300字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2300字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聚光灯之外平凡、真实、温暖而又坚定的陈坤。书名像游记,可却是一部内心读白,更是一个在世间行走的人很老实的心灵告白,你可以读到他的挣扎,他的茫然和转化。不少人可能会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迷茫、彷徨,还有坚定的行走,不少内容让人产生共鸣、心生感动。推荐!

成长过程中或许都梦想着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那个人。小时候的父亲高大而伟岸的形象是自己的偶像,后来成为优秀的学生成了最大的骄傲,慢慢的名人、偶像成了自己追逐的目标……陈坤怀揣梦想,一路走来,超越自己和过去,从出生、童年、少年到离开家乡来到北京,从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成为一个被大家认识的人,从一个孤僻、自卑、傲慢、怀疑的男孩慢慢成长为一个简单相信、充满正面能量的男人。也许他说的只是无数的巧合在恰如其分的时刻出现,改变和游戏着他的每一个瞬间,所以,是“巧合铸成了有趣的陈坤”。但也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成就“恰如其分的巧合”。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面对努力付出而实现的梦想或许不是兴奋而是迷茫。或许感到自己得来的一切超出自己的预期,整整三年的时间他感觉是虚幻的,整夜整夜的失眠,厌世、悲观,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有几次我靠近窗户,差点跳下去。外在的拥有也带来了内心的空虚和漂浮。笃定与坚守让他悟出了禅定,去完善内心的核,充实正面的力量,战胜内心的恐惧。

生活就是一场修行,在每一次行走中不断净心修身。书中讲到纪录片《搭车去柏林》里说: 每天早晨你只知道自己所在的这个地方,绝对不会知道今天晚上会发生什么事情,自己会睡在哪儿,会到达哪个地点。完全是未知的。每天都是充满了这种惊喜和愉快,从沮丧到惊喜,经常是一秒钟的事情,可能你沮丧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天,然后突然有一个人想帮你了。这就是在路上的感觉。生活就是一直在路上的一场修行,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出现什么,会发生什么。一路行走,一路坚守,莞尔一笑,你会发现已在幸福的在彼岸赏花。

附部分书摘:

没有太多表演才华却能被大家接纳并且很繁华地存在,感恩大家的宽容。 没有太多伟大的人生目标却可以被朋友师长推动鼓励,感恩你们的善良。 没有太多文字的天赋却可以出这本书,感恩兄长费勇先生、纪汶汐小妹妹及“东申童画”团队所有人的推动和期许。

真实的丑陋比虚假的繁荣美一千万倍!

陈坤把这个活动组织得很不娱乐,完全像一次严格的修行,用他的话说:在行走中回到平静的内心。

据说,人在两种状态里,都会遇到魔鬼:一种是失意的状态,一种是得意的状态。不过,在我看来,得意时更容易遇到魔鬼,更容易迷失。

当你经历过许多,经历过贫穷,经历过富裕,经历过暗淡,经历过繁华,你就会觉得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一切都很朴素。

有时候,你不经意间对别人的好,可能你自己都忘了,但是别人会记一辈子。这个观念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善待别人,随时伸出手帮助别人,在你自己可能是举手之劳,但在别人,可能是雪中送炭,特别珍贵。

你们要知道,做演员首先要学会做人。” 这是我在电影学院里一开学就听到的话,很普通,但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让我终身受益。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内心充满正面力量、有益于社会的人。表演也罢,设计也罢,如果只学技巧,不去学习做人,做一个有力量的内心丰富的人,那么,就不会有优秀的作品。

世间多风雨,我愿意和你们一起同行。

把自己如何从重庆到北京,如何成名,如何迷失,如何找到自我,以及如何想做这个行走项目,坦诚地讲给他们听。

从某种意义上讲,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伤害你,也是你成长的动力。所以,有时候,微笑和鼓励不一定是好事,冷漠或打压也未必是坏事,只看对面的人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和承受这一切。

人生是一场又一场巧合的相遇。遇见了就是缘分,没有对与错、好与坏。缘来了好好珍惜,缘尽了自会分离。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容易得来的,想得太多;得不到的,苦苦追求。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别人推自己一把。我生命中也有过很多老师和朋友,在关键的时刻往前推了我一把。我特别知道,那个简单的动作,可能会改变别人的一生。

羊湖的蓝,是只有西藏才有的蓝。纯粹,自由,原始,神秘。西藏的山水,神奇之处在于,远远望去美得令人窒息,走到近处却能感受到强大的力量。那沉稳坚毅的“身姿”只在传述一句话:不是你征服我,就是我征服你。

经过头天下午色拉乌孜山的冲突、晚饭时的正面交锋、深夜的坦诚交心,我和同学们之间少了几分客套,多了一分默契。

保持一颗清贫的心 虽然出名太早,但我是苦孩子出身,再加上时刻在反省和自律,所以无论走多远,我骨子里仍是朴素的人。

有一种温暖不问理由。

当我了解了死,我更珍惜生。于是不再逃避,坦然地向前走。

往上爬,登山包越来越沉。进山时我们雇了牦牛队,可以把部分装备交给他们,减轻负重。但我选择自己背。我是这样的人,在看起来并不那么阳刚的外表下,有一个非常强硬的、抗耐力的心。我喜欢跟自己较劲,包越沉越好。给自己施加更多的压力,只为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小时候因为心里没底,故意表现得特立独行;现在明白,真正的特立独行在心里,而不是你证明给别人看的那些。

当我们的人生遇到选择时,当你犹豫不决时,我的经验是,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我一直都相信,我们身体里原本就具有强大的力量。我们不必向外寻找,它就在我们的心里。只要你安静下来,就会与它相遇。

只要你行走,就能与你生命中的真相相遇。 正如我。 走着走着,就找到了自己。 走着走着,突然就走到了西藏。 走着走着,就走进了阳光照射下的内心世界里。

感恩所经历的奇迹,一路见过无数的彩虹,已是幸福,却能如此的幸运。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篇一: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看完陈坤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心中有种说不出来的感慨与感动。之前只是看过他演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只知道他是一位一炮而红的明星,仅此而已,不是很了解,所以更谈不上喜欢,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便深深喜欢他的个性与率真,佩服他的洒脱与超然。

作为一个一炮而红的明星,有人称之为暴发户,还有人说他是花瓶,而面对来自上天突然的眷顾,没有人能够真正体会到他内心的纠结与抑郁、复杂与不安。很多人就是这样,看不到别人留过的汗水与泪水,看不到别人背后艰辛的付出,只是关注眼前看到的一切表面,而嫉妒的永远都是别人收获的成果与辉煌。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行走的力量,有人说他的这种行为是在作秀,有人说他只是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无论怎样,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然带给我们一股正面的力量、向上的力量。他们在一路行走、一路反思、一路成长,成长的方式有很多种,而陈坤只是选择了一种他自己喜欢、并且认为可行的方式而已,可以说这就是他,最真实的他自己,而现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够活出真正的自己呢?

就像书中说到的,现在的人都喜欢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如果别人对我们好的话,我们会想他动机的背后是不是有什么企图或者阴谋?还是为了讨好我而想获得一些什么利益?当别人对我们不好的时候,我们会感叹:世态炎凉!如此,我们的很多思想与行为都在围绕着别人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别人的关注与评价,这样的自己活得不累吗?我还是我吗?

看着书中拍的那些盲童的照片,看着志愿者们留下的眼泪,突然想起我们大学时去聋哑学校的时候,当我想起那些孩子天真无邪的笑脸、明亮有神的眼睛,我不禁想问:是我们在安慰并影响着他们,还是他们在传递正面能量给我们的同时悄悄改变着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而对于他们,只不过比现实中的人们看到的、想到的要简单许多罢了。

只有当慢下来、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接近自己的内心,才能够更好的明白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没有谁能够永远陪伴谁,除了自己。然而,我们总是试图在外寻找同伴,讨好、将就,害怕失去,恐惧孤独,最终却冷落了那个最忠实的自己。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其实一切都不是偶然,一切都是必然。巧合也是一种缘分,一步不多,一步不少,恰巧合上步伐。

【篇二:《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关于西藏游记的书,在看陈坤的这本突走西后对西藏又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但不变的就是对西藏的神秘的感受,对精神的一种思考,西藏就是有这样的一种力量,让人沉静下来,脱离开城市的喧嚣,静下心来聆听自己的心声,停下匆忙的脚步,慢慢品味自己所走过得路和将来要走的路。西藏就是一个思考人生的地方,是神圣的是平和宁静的。

看这本书其实一开始是冲着喜欢陈坤所以去看的,然而看完这本书又会更加的喜欢他,其实这是个循环吧,喜欢一个人才会去了解,然后了解后又会更加的喜欢。感觉书中这样的陈坤不像一个明星,而更像一个邻家的大哥哥,愿意和你讲述他的事情,告诉你他一路生活过来的各种经验教训,用他的经历让你少走生活中的弯路。虽然在书中有时候会感觉这样的陈坤有点奇有点怪,但继续了解下去,又会发现,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迷惘会迷失方向,那时候各种人会有各种的表现这都不稀奇。最后走过来的经验才是值得注意,值得去考究去发现去成长的。

人无完人,即使是明星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也有心情低落沮丧的时候,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陈坤喜欢说他如今的成功来自巧合、幸运,无可否认其中的确有这样的成分,但其实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有那份坚持那股劲和努力吧!没有一份成功是能靠偶然得到的,其中的辛酸汗水只有个人自己知。看他的经历会有一种很大的鼓舞和激励吧。

我不是一个喜欢听大道理的人,因为道理谁都懂,做不做得到却又是另当别论,喜欢说大道理的人有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对于突走西这本书中的道理我却很能接受,喜欢陈坤用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中带出一些人生的真理,也许其中会走歧路,但最终还是能回归正途,其中的过程就显得更有教育的意义,更有思考的价值了。

【篇三:《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作文】

读完《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这本书,我感觉,人生就是一个旅程,我们一直在路上,没走一个脚步,回望过去,那就是我们成长的每一步。

而书中又有着这么几个片段,让我在陈坤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其中一个片段写的是陈坤的大学生活,是他与黄晓明、赵薇、史光辉、许云帆等同学的相处,因为生活的窘迫,所以他要拼命地打工,身体状态不好,而同学们则是以一种能够维护他自尊的方式在照顾着他。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有一句话,有时候,你不经意间对别人的好,可能你自己都忘了,但是别人会记一辈子我很庆幸,在班上,我也有着这样的同学。2012年01月08日,那个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捧着一颗破碎的玻璃心来到学校,原以为他们不懂我,不理解我,不明白我,可他们,却可以为了让我心里舒服而去听一些类似于鸡同鸭讲的事情,可能这件事情他们已经忘了,但是我却永永远远记在心里。还有那个小黄姿,在我夏天长痱子最难受的时候,那么多年,每一个夏天,都是我自己一个人挨过来,可是,这个夏天,不是了,她陪在我的身边,会帮我拍,轻轻地拍着我的后背,我就那样靠在她的肩膀上。这会是我这辈子最美好的记忆,这一辈子,我都会记得,曾经,在我初中的时候,有着这么一位小孩把我放在心上,这么帮我拍过背。

书中陈坤和周迅的友谊也很让人羡慕,周迅是那种只要坤儿一个电话就可以过来的朋友,在坤儿伤心的时候,迅哥儿可以在那儿像抚摸一直小狗一样地抚摸着他,缓缓地,很有节奏,一句话都没有说。黄姿,对我来说也是这样的朋友,在我最受伤的时候,她可以每个课间都来抱着我,也是那样地抚摸着我,缓缓地,我抱在她小小的身子上,莫名地,会有一种安心的感觉,对她,我觉得,已经是一种依赖了,从前,总是我护着小丫头,现在,我却成了她嘴中的那孩子,陈坤说,周迅有的时候更像姐姐,我对黄姿也有如此的感觉。我们的友情,已经是可以变成亲情了,就像亲人一样。亲情,永远是最牢固的,亲人永远会陪你走到最后,没有理由的,有的时候,无声就是胜于有声,在乎与不在乎,就在那么一个小小的举动中。

陈坤写道,他的恩师曾经对他用过激将法:你等着老师表扬!我就是不表扬!我记得,小学毕业那年我的语文老师也这么对过我,埋怨,有过,波老师对于我们全班都是严要求,高标准,所以,没少招到我们同学在背地里埋怨,可是现在,才发现,老师当初的用心良苦。若不是老师的打击式教育,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王嘉嘉,当初,就是因为老师那不冷不热的态度让我这个往届老师眼中的宝贝感到有一股征服感。我总是努力地学,努力地去表现,只为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没有当初老师的激将法,我的作文水平可能还是那样停滞不前,这位恩师,一直都让我念念不忘,有一天,你会感谢那个曾经对你残酷的人。

人生,就是一个旅程,我们一直在路上,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要学会感恩每一个人,无论他们怎么样对你,感谢那些对你好的人,因为别人没有义务对你好,而人家却做到了;感谢那些伤害过你的人,因为他们,你才会变得更强大。人的一生中,我们要学会不断地反思,找到自我,清楚和明白自己所想要的,追求正能量,不要让环境带着你走,要让你,去控制一切!

【篇四:《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这不是一个演员的自传,而是一个普通人的自白。

前段时间在网上不记得是宁财神还是王小山推荐过这本书,我一看是陈坤写,想想应该好不到哪去吧。后来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评价确实挺高。于是就把它收录在我阅读计划的书单之内,但我也就是这么做了一个记号而已,留意着,以后碰着了就买本来看看,随缘,我也不会刻意去找它。

前两天陪朋友在地下城买吃的,路过那个小书摊,我顺便看看,这小书摊从来就没主动给过我什么亮点,除非我自己列个单子让老板给我进货,他这几乎没什么我感兴趣的书。而那天我发现了这本《突然就走到了西藏》,颇为眼前一亮,但是到了月底身上没钱,就也没买。谁知回去后,晚上睡觉一直惦记着这本书,毕竟一本曾经关注过的书,忽然出现在眼前,不买心里挺痒痒的,于是第二天一早,便向同学借钱把它买了回来。

这本书不紧不慢的看,我两天读完。其实很多书在阅读的过程中都很痛苦,但是读完之后会有一种类似饱腹的满足感,有时为了那种满足感,会让自己痛苦几天乃至几个月。陈坤这本书,读来不痛苦,平淡,轻快,难得是读完之后依然有满足感。

这本书的大背景,是讲陈坤组织的一西藏行走的公义活动。他在北京召集了十名大学生随他进藏,以徒步行走的方式经行一次他通过自身经历悟到的修行。这种层次的公义,在娱乐圈里已经是很难得了。书中还夹杂一些他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演艺生涯,原来陈坤从小也是个苦孩子,我就喜欢苦孩子。

其实陈坤的文笔并不怎样,火候不够,语言也略显琐碎,但贵在诚恳,一切诚恳,纯粹的文字都是富有力量的,本书通篇描述了一场历练与成长。

有趣的是,我发现陈坤并不是一个很高明的人,从书中描写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他的处事原则与方式并不聪明,经常会运用一些错误的方式并信奉一些歪理,文学底蕴也不是很高,但是人不坏。他身上有一样很珍贵的东西,就是自省,在面对一些错误时,他总能通过自省达到悬崖勒马的作用,并且从他写的东西里,你能真切的感受到他确实不断的悟道了很多新的东西,我想这也是一种福德吧!

他组织的这次西藏行走的活动以及他赋予这次活动的意义,与他的成长经历分不开。他在经历贫穷、痛苦和迷茫的时候并没有迷失自己,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坚持,斗争与思考,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当然也有些我不认同或者觉得不高明的地方,但是能看到一个人成长,不论是谁,我想都是一件欣慰的事。

这本书,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我对他的成长经历有兴趣,对去西藏的行走的活动有兴趣,但对书里说他的拍戏生活则完全没兴趣。因为他还没有成为一个有艺术沉淀的演员,也几乎没什么好作品。第五章通篇说他拍戏的生活,文笔也不好,个人建议可以不看。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娱乐圈普遍存在的毛病,从陈坤的一些处事方式和言辞举止上看,感觉他挺娘的,平常光看外表完全没发现啊。书里写的他在一些比较触动的事物场景面前总是容易眼眶湿润或者鼻子发酸,不过他也有一股娘气的韧劲。

最后一章,是十个大学各自的一篇日记,让人感动,陈坤还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至少升华了十个人。书中有些平淡的小智慧,但是要细心发现。有几句话我比较喜欢:

万物皆一物,当你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

全身心的坚信某种力量时,原来自己可以如此幸福!

当你学会开始往前走的时候,你生命中所有的遗失、不能弥补的缺憾,都变得不那么强大。它像云朵之于天空,稍带滑稽和无所归属的样子滑过,从来不曾因为它而改变天空的蔚蓝。

但愿这本书能给比较宅的人带来一些出行的勇气!

【篇五:《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我多么期待行走的力量是一场开始宁静的革命,一场可以重新导入内心世界的修行,一次开始抚摸自己灵魂的发现之旅。

By陈坤

不得不说,买这本书也是一个巧合。再推荐书单了看到这本书,不过吸引我的不是书名,而是写书的这个人陈坤。明星写书,为的不过是炒作。但是,为什么他的这本书会在高中生品味书香推荐里?同时我也质疑,他不是专业作家,可以写好吗?抱着种种疑惑,我把它带回了家。

是的,我读完了。

我读了两遍。第一遍,翻开书,便一发不可收拾囫囵吞枣的看完了。然后,我发现我需要读第二遍。

这本书了的陈坤不是那个在聚光灯下在电视机里的那个陈坤,整本书,他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贫苦的重庆小孩,到巧合的考上电影学院,接片,偶然出名,有所成就,迷失,找到自我。之中的章节穿插了行走的力量-西藏行的种种感悟。这本书了我看到的是脱离名人身份,真真实实的一个人。行走的力量不如说是寻找心的旅程。

陈坤一起行走的十个大学生志愿者行走11天,32座大山,115公里,最高海拔5231米,这之间因为各种问题有过争吵,有过激烈的辩论,有过坦诚相见后的和解,陈坤说,他也曾质疑是否选择错了,后来发现,人生是一场有一场巧合的相遇,遇见了就是缘分,没有对与错,好与坏,缘来了好好珍惜,缘尽了自会分离。有些时候陈坤就把他们当做了自己的弟弟妹妹,用最真实的一面去面对他们,所以有时他会暴躁的大发脾气,他想告诉同学们,有一天你会感激那个残酷对你的人。而同时他也发现,有些时候吵架发脾气都是不成熟的表现。他在一路上自我反省,作为读者的我也同样在反省,有句话说:爱你的人有时得到的是你最尖锐的字眼。因为他们爱你,所以你肆无忌惮,这真的好吗。有时爸妈会用严酷冷漠的语气骂你打你,这可能会造成很大的不愉快,你可能会记恨他们,但这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伤害你,有时你的动力,会让你铆着更大的一股劲。

最让我感动的一段是关于梦想的追逐。有两名大学生因为规则限制无法加入行走的力量这个活动,但他们为了自己的这个梦想跟在队伍后面走了一路。他们一路搭车到西藏,旅途虽然艰苦,缺氧,没钱一系列问题挡不住他们的步伐,在搭车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能很简单的感觉到人性的闪光面,感觉人与人之间是可以单纯交流的,只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想太多了,利益冲突,各种冲突。或许在成长过程中人的心会变的坚硬,真实的自己会被一层一层的包裹起来,有时想想,世界也没那么糟吧,感觉一下世间美好的一面,拨开坚硬的外壳,露出柔软的内心,相信那些善意与包容,与世同乐。后来,对梦想的执着足以感动任何人,为什么就不可以成为梦的推动者呢,让他们进入队伍了也许能改变他一生呢,也许他就是未来那个有光芒的人。他们一起完成了梦想。有时候,我们对梦想不会那么执着,不仅仅是因为各种挑战与困难,还有时间的磨练,有时,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当初追梦的激情。但谁没有梦想?你为此努力了吗,尽力了吗,在种种重压下你坚持过来了吗,或许结果并不满意,但在这过程中你收获的更多。

我也很感动陈坤愿意与我们分享在他作为一个儿子,亲人,父亲,友人时与我们的异同,没错,他和我们一样,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他也有过彷徨,迷惑,被名誉充斥丧失自我再找到自我,他通过严格的反思来约束自己,调整自己,这是对繁荣保持警惕心,是对恶魔的反抗心,对清贫的敬畏心。这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好的一个榜样,严格约束自己,不断调整前行。

只要你行走,就能与生命中的真相相遇。在行走中找到自己。

【篇六:《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好久之前,听说过陈坤有一个行走去西藏的事。第一感觉,就是娱乐圈里摸爬滚打累了想去放松调整下心情,或者是在浮华中迷失了自己,想去西藏净化一番心灵。还记得这个活动有个特别正能量的名字行走的力量。

说来买这本书,也多少和快男有关系,今年陈坤担任了快男的评委,而在同时评委的陶晶莹多次插广告奋力宣传下,我也对这本书感了兴趣。上网,找了个店,下单。就剩满怀期待了。书到的时候还在暑假,这个夏天总是安静不下来读书,一直拖到了开学,带着《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进了大学。

结果许许多多的新鲜感又让自己根本没时间捧起书来安静地读读书。就这样两个月过去后,我开始有意地挤出时间,给自己一段读书的时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突然就走到了西藏》我读得非常快,甚至让我自己都有些难以喘息因为它是如此的一气呵成。陈坤在书中以行走的力量活动为线索,讲述自己的成长,出名,反思,行走和那些他悟出的道理。

作为读者,我看书时一方面惊叹陈坤本身性格的强势与对自我认识和把握的到位,另一方面却更加向往行走,尤其是像去西藏这种改变一生的行走。陈坤本身信佛,童年孤僻的他很享受独自打坐,静心修行。所以在行走一开始,队里关于禁语的规定就在第一天出现了问题。由于在高原容易产生高原反应,而且行走本身就是一次个人的修行,对于在行走中讲话是非常分散精力的事,所以禁语是很必要的规定。

可当10名大学生和陈坤同时上路时,陈坤和工作人员有交谈,其他同学也以为禁语可以就此打破。纷纷开始张嘴讲话,到行走快结束时,陈坤问大学生有哪些人破了禁语,所有人都举了手。陈坤顿时大怒,一言不发转身朝山下走去,走到同学们看不到的地方,把手里的登山杖用力朝石头上砸,登山杖几下就断了。

到了晚上,紧张的气氛更是火上浇油,有同学质疑陈坤自己首先打破的禁语,可陈坤却想告诉同学的事,不要关注他干什么,而是应该做好自己。双方展开了激励的辩论,最后却谁也没有投降。最终还是陈坤自己反思后,走到同学宿舍,先向同学道歉然后以自己从小的经历来告诉同学们他做行走的初衷和原则。终于,同学们也理解了这位大哥哥的想法。整理心情,他们继续出发了。

如今中国的驴友越来越多,而此次行走的力量只在北京的大学中招募自愿者。从一万八千人中多番选择培训,最终选出十名很适合行走的大学生。可在最后的队伍里,多了两位海南的大学生。他们自身也非常喜欢旅行,但由于报名的限制。他们没有能报上名。最终,他们决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陈坤。在打了一个月的工筹够路费后,他们一路搭车从北京一路前行,穿过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最后是到达西藏。

两个年轻的大学生,用招手搭车的方式走完了京藏线之旅。他们每一次到达新的地方,接受人新的帮助,就会拍下照发微博@陈坤和@行走的力量。虽然他们历经了许许多多困难,在西藏也如愿找到了行走的力量的队伍。但出于对其他十位大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团队规定的严守,陈坤代表团队狠心拒绝了他们的加入。可是,行走本就是一件坚定的事。当陈坤从拉萨坐车去羊湖的路上。看到两个身影在前面走。两个大学生看到他之后说坤哥,我们只是想跟在你的后面走。陈坤的眼泪就掉下来了。他拍拍他们肩膀说,上车!这也让我相信,陈坤这一次的决定,也是更完美了他的行走。

后来的后来,他们还越过了海拔超过5230米的垭口,去了盲人学校。在盲人学校里,陈坤特别喜欢其中一个叫扎西赤美的小男孩。他从那个男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儿子的影子。可他却没有个对那个男孩有特别的不同,或者说更多的关爱。他说,害怕小男孩因此会抱着一种渺茫的希望希望陈坤会回来,这样一来,其实是对他的另一种残忍。残忍,陈坤的观点又一次震撼了我,对于平凡的我和许多人来说,如果喜欢,那一定会更多或刻意地关爱他,我就是这样,喜欢就让他知道,喜欢就让他过得比别人好。可是我却忽略了环境的不变性甚至说是社会的残忍。所以,读别人的行走也是一次修行。

当我们真的忙到一种不知道在做什么的状态,请一定要停下来,不要慌,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做的是什么。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行者,在行走的过程中慢慢变坚强。

【篇七:《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明星写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无病呻吟、写真、游记、美容化妆品推销、炒作都是负面的代名词,以往的概念里,明星嘛,你就好好唱歌、演戏好了。为什么要写书呢,写书该是作家的事儿。

后来,慢慢知道,看到负面的,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是负面的。看不到阳光,是内心太过灰暗。自己的个性不完整,所以觉得别人也都该是残缺的。

知道陈坤,源自《金粉世家》里的七爷,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个性,但这个人的眼睛里总有一份忧郁的气质。它给人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很吸引人。再后来的《像雾像雨又像风》,对修表匠和富家女在竹林里隐居的单纯生活很向往,每日黄昏,周迅扮演的富家女扎着两条长长的马尾,双手托着脸颊,蹲在门口,大而期盼的眼睛定定的盯着路口,等着卖风筝的陈坤回来。纯洁的东西总是吸引人,我也不例外,由此喜欢上了陈坤和周迅。后来的赵薇,他们这几个人,总是不能很好的形容,都是有故事的人,眼睛里就可以看到,那种深深的、像隧道窗口一样的眼神,仿佛你只要愿意,就可以由这个窗口进入那个深不见底的隧道去知道更多的故事,一种颓废的刺激

去年,电视节目偶尔看到陈坤组织一些学生去西藏开始体验行走的力量,以为作秀罢了。过几天又看到,说陈坤因为在行走的过程中学生讲话而生气,觉得有点意思。再后来就慢慢忘了这件事儿,最近无意从橘子那看到这本《突然就走到了西藏》,抱着翻翻看的想法,没想到一不小心就看了小半本儿。

为什么要行走,用陈坤的话说是要找到自己。这个概念很多人大概没思考过,为什么要找到自己?我不是一直都在吗?

刚到这个城市的时候,还小,又忙着工作。再上学的一年里,从集体宿舍里搬到了自己租住的小屋,前几天害怕,后来慢慢习惯。有时没事儿,就睁着眼睛躺在床上想:我是谁?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什么?偶尔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哦,我长这个样子。黑褐色的眼睛?不长的头发?薄薄的嘴唇?手指胖胖的?张开眼睛,视线里的景致是这样的?是谁?赋予我的思维方式,它和别人不同?为什么?怎么我在这里?

来到这个城市,为什么?上这一年学,为什么?马上要再工作,为什么?为什么我叫这样的名字?究竟是为什么?我为什么来?要到哪里去?深深想下去,越发想知道真相。有一次回家,问妈妈:妈,你有没有想过你是谁?我一直在想,我到底是谁,好奇怪?妈妈的回答是:哈你是我女儿啊。

显然,妈妈没想过这个问题,给不了我想要的答案。这是个长远的课题,几年过去了,笨笨的我依旧没弄明白我是谁?为什么在这儿?虽然不知道答案,但我想终究会找到它。

陈坤从小就爱打坐,打坐可以让他安静下来,进入内心和自己对话。自己是谁这个问题,他也问过自己,在迷失的那几年里,他很少打坐。虽然功成名就,物质富足,但总觉得自己少了一个核,拥有这些后自己还要往哪里去?核在哪里?在别人看来什么都不缺少的他,自己清楚自己的需求。于是再开始打坐,从调整呼吸开始,一步步走进自己的内心,和他对话。终于豁然开朗:生命中不光有我的家人需要我照顾,还有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我未来真正要去努力的方向。要再有生之年尽我所能去帮助更多的人,帮助他们的生活远离痛苦,帮助他们的心态远离灰暗。当我生出这个信念之后,我的心里重新充满了力量,对未来也生出了新的希望。

行走是另一种禅定,为了传播正面力量,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东申童画,从几万名北京的大学生里精选出10名大学生同他一起参加这次西藏行走的力量。没有网络,没有语言,只是一次纯粹的行走。头顶的云彩、天上的鹰、脚边羊卓雍错纯蓝色的湖水,配合着只有自己能感觉到的心跳和呼吸,一切都安静存在着。很让人向往。西藏太远,我想最近一次爬山,也要来一次这样纯粹的行走。

书中的大强和小梅很让我感动,知道陈坤在海选,但前提是北京的大学生,这两个海南的学生虽然喜欢行走却没有报名资格。于是两人从三亚一路搭车前往拉萨,沿途举着行走的力量条幅,一路宣传,并拍下照片发在微博里,希望加入行走的力量。沿途穿过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最后到达西藏。陈坤的一队人马到达拉萨时,他们已经在西藏等了十多天。看到他们的执着和勇敢,我为自己总是说说就算了,半途而废的一个个小梦想深感惭愧。相信不论是这两个孩子或是精选的10个大学生,这次行走的收获应该是很大的,起码为自己种下了一颗正面思考和安静内心的一颗种子,在日后的人生旅途上开满积极向上的格桑花。

我是谁?从哪里来?去哪里?自己这个悠远的课题还要继续思考下去了

【篇八:《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

其实现在脑子里有很多思绪,所以下面肯定是篇流水账,无所谓了,反正自己从来都是思绪到哪,写到哪的。

首先说下我看这本书的契机,应该是从看到2012年中国作家富豪榜,居然看到了陈坤名字,当时我第一反应就是此陈坤是我们所知的陈坤,还是就同名同姓。群里那几位姐姐,跟我反应是一样一样的。明星出书,这年头很正常,可是真从来没把陈坤跟作家靠过边!但也是因为从来想过好好去了解陈坤。明星,好像上高中起,就没对哪个明星特别狂热过了。哈哈,细数一下,自己的追星历程。源头应该是小学六年级,那时候周杰伦出第一张专辑《双节棍》。那是我的同桌是我们年级的那啥头头,家里很有钱,传言是想校长都要让他几分。其实吧,他不坏,也不痞,反倒是家教很严,他爸对他要求很高。只是在学校,那些真正痞的人,围着他,把他称头头,然后其他同学的畏惧,让他自我很膨胀而已。我呢,这种性格,毫无悬念的那时肯定是个乖乖牌。那时,好像还没Mp3,大家还是拿磁带听歌的。印象很深的,当时同桌的他很得意拿了个磁带炫耀,说《双节棍》很好听,不过他说我这种人应该不会喜欢那种风格的东西的。然后我告诉他,我也有磁带,我也很喜欢!他很惊奇,后来JAY是我们那段时间的一个共同话题。周杰伦刚出道的时候,真的各种非议,好多人不看好,但是自己就喜欢特立独行的东西。所以喜欢周杰伦到现在多少年了。初中那时,电视剧《萧十一郎》很风行,吴奇隆无疑成为众人的偶像,其实吧,我最喜欢的吴奇隆的剧除了《萧》,就是《少年王》,我眼中的吴奇隆就是痞痞的大侠!至于小虎队,对于我们80后的末班车,小时候对小虎队真是知之甚少的,小虎队好像就是1989年解散的,那是我们都刚出生,怎么可能了解。后来一直一直很喜欢吴奇隆!高中好像没什么特别的印象。反而到了大学,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喜欢许嵩,很欣赏他的才能,欣赏他拒绝所有的唱片公司,完全靠自己一个人完成专辑,其实吧,还是欣赏他的特立独行!我也摸透自己了,就喜欢那种有才的,但低调不喜欢宣扬,欣赏特立独行的人!后来许嵩走到了公众面前,他是绝对有这个实力的,而且这也是一条对的路,这样他的才能才能发挥,不被埋没!可是吧,自己对他,反而感觉淡了。我这种心理真奇怪,当然还是很欣赏许嵩的。现在嘛,对那种众星捧月的主潮流的东西,都不太感冒了,反而喜欢网上一些声音好的原唱或翻唱的歌手,尤其是古风!好像自己细致研究过的明星就这几个了。

对陈坤的印象,我脑子里似乎把他和黄晓明捆一起的,当然不是那种会混淆的那种,可能在我的思想或审美里,他们是归于同一类的(应该没有坤粉或明粉想pia我吧,我说的仅仅是我的审美,而且只限于外形)。对陈坤印象最深的一部剧是《金粉世家》,陈坤演很好,但不喜欢七少爷这个角色。然后就是《名扬花鼓》,那个角色我很喜欢!陈坤在书中说,他最喜欢是《故梦》,但我之前真没听说过这个剧!再后来看《盗墓笔记》,看到三叔对陈坤的推崇,好多《盗墓》粉对陈坤COS小哥,各种认同和赞赏,但我当时真是困惑的。陈坤,小哥,气质哪像了?我之前对于陈坤这本书是一无所知的,对陈坤本人的了解也只限于他演的角色,甚至于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他的儿子的传闻,也就是新闻看过就过了!哈哈,自己原来这样不八卦的啊!总觉得明星出书,第一反应就是写真,不管怎样,作家富豪榜还是的体现某些方面东西的,对陈坤能出现榜单上真挺惊奇(之前关注太少了),所以出于好奇,在网上查了这本书。网上有试读本,看了几页,读到一些句子,我脑子蹦出来的是,这陈坤一定是个水瓶座,查了下百度百科,果不其然。小小地得瑟下,实在是因为他的想法或思维方式跟自己太契合了。然后就网购了这本书,看着看着,我一个人在房间,看到书中有些句子,我都忍不住惊吼出声,实在是因为太过相像,感觉在看自己的内心剖析,很惊喜,也有点惊吓!当然我说的我们这种思维的相似,是陈坤早期一些想法,他写这本书,证明他已经从某些早期的思维中升华出来了。很替他高兴,欣于他的成熟!

突然觉得自己下面要写的东西,会很不衬本文的题目,管他了,随心所欲的写就是了。真的很惊喜看到这本书,因为让我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足迹。陈坤说,因为自己小时候父母离婚,而经常受到欺负。其实,自己也是的。只是我的导火索不是自己爸妈离婚,自己在亲情方面得到的爱是完整的,所以自己一直都是幸福和幸运的。记得学前,自己是自己村里的小霸王,反倒是村里另外一个小孩因为父母闹矛盾,我还经常指挥其他小朋友欺负她。可能吧,后来那些可能都是对我这些行为的报应,言重了。上学了,我们要到隔壁村去念书,我们村四个女生,一个男生(这男生其实精神不太正常,出生的时候某些药物用过度了),他蛮劲很大,但真的只是有一股蛮劲而已,但是他记性很好,就像某些自闭症的人,总有某方面的天赋,他能记住他所听过的任何的一个人的名字。鉴于自己在村里的霸王位置,他很听我的话,是超听,他喜欢咬人,所以好像自己对谁不爽,就让他咬谁,估计自己的霸王就是这么来的,不过那时自己打人也挺狠的,不应该说狠,自己右手的感情线很直,很长,他们说这种手型的人打人很疼,试过自己打自己,的确挺疼的。不过好像也没记得自己打过哪个人啊!上学了,隔壁村那些小孩,看我们很不爽,(诶,当时那么小,为什么就有自己领地保护意识,或许,真是,人之初,行本恶)。她,一个很小巧,很漂亮的女孩子,真的很漂亮,可是就成了我的噩梦。很不幸,她是她们村的老大,他爸爸好像是村官,不是很记得了。因为我们村的那个男孩,总是傻傻的,所以她们就经常欺负他,那时候总觉得自己是老大,要保护自己人,所以每次都起头跟她们闹,那男孩急了,就咬人。然后老师,家长出现,就成了我们的错,本来那男孩能跟我们坐一个教室上学,已经是件很求情的事,其他家长都怕他突然发疯,伤了自己的孩子。还有我们村,人本来就不是很多,小孩年龄也是很脱节的,都是比我们大好几岁的,也就是说,当时三个年级在一起教室的也就我们这一年级这么几个人,其他二年级和三年级都是他们隔壁村的,真是势单力薄。那时候,上学都要路过那漂亮女孩的家,记得有一次,他爸妈居然把我拦下来,叫我不要欺负她们女儿,还记得那女孩在旁边得意的样子。天哪,我晕死,明明受欺负的是我们,好不?后来,那女孩更嚣张了。她们开始藏我的书包,每次吃完午饭回去,我的书包肯定不见了,我每次都要满教室,满学校的找书包,有时候被他们关厕所。渐渐的自己被孤立了,那男孩为我抱不平,受欺负,又开始咬人,后来老师说没办法,让他回家了。不明白,怎么那么小,怎么就那么坏了。但现在真不太记得自己当初怎么想的,不记得是否跟爸妈打过小报告,当然说了,也改变不了多少。当然那时生活不全是这些,还有好多开心的事的。不过真好多细节都忘记了。但这些事,改变了自己不少东西,尤其是性格,自己变得沉默了,不在那么嚣张,以为自己就最大了。自己明白这种沉默,是自卑的萌生!有时会想,如果当时没有这些事,任其自己那种性格发展,现在自己性格是咋样的。但这种事从来不容假设和如果,而且性格的形成也不是这么一朝一夕的。这段回忆,其实一直都是自己压心底,想选择性忘记的,真后来没跟谁提起过。我不知道我们那些当事人,是否和自己一样,我也不知道家长们是否记得,还是家长根本不知情,可能从另一个人说出来,可能就另一版本了,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况且那个漂亮的女孩都已经不在了,世事真是无常。后来四年级,我们都到镇上读书去了,到了那里,我们都成外人了,意外的,我们居然开始团结了。那个女孩真的很漂亮,也很聪明,从什么时候我们开始成为好朋友。不过小时候自己皮肤黑黑的,像个男孩子,一点也够不到漂亮,所以自己还是自卑的。其实自己内心很羡慕那个女孩的,但是后来一场车祸夺去了那女孩的生命,我们村三个小孩还去参加她的葬礼,看到她爸妈的悲痛欲绝。那时,自己还对自己那时被欺负时,心里对她的埋怨和诅咒负罪过,总觉得自己咒死她的,但真的自己从来没希望谁死过,从来从来没有,不管是谁。陈坤书上过,只要这世上有一个人记得你,那么你还是活着的,不管怎么样,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她的,无关欢喜!我以前总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个伤疤,我不敢去揭,但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嗯,都过去了!

陈坤说,自己是自卑的,但自卑和自傲是孪生兄弟,总是一起出现的。其实深切明白自己的性格,自卑,但正是因为自卑,自尊心很强,很极力表现给别人看,想证明自己很行,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会因为无意的别人的一句话或动作,感到很受伤,质疑自己。陈坤书上写的真一字不差体现自己,有时候真很想去抱抱陈坤,或握握手,跟他说:兄弟,我也是这样的,这样的。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是很多因素导致的。我很感谢一个老师,就是我五,六年级时候的班主任。他那时候刚毕业,就分配到我们当班主任。哎呀,我又要开始花痴了。他很帅,至少是那时我们学校公认的,是连开完家长会,家长都会说帅的那种。哈哈,我哈第一个帅哥就是他,那么小就开始花痴了,诶。我是从四年级就开始住校的,那时候我们住三楼,一边住学生,一边住老师。而他就住我们我们同一层,开始我们是我们班长有事去过他宿舍找他,说他宿舍贴了好多画,都是他自己画的,那是我们班长也特别喜欢画画,所以从她嘴里说出来,语调都是上扬的。然后后来我们晚上会听到吉他声从他房里传出来,然后崇拜之情直线上升啊,后来在班队活动课,他亲自谈过吉他给我们听。他教语文,教美术,我们班唱大合唱,他帮我们弹钢琴伴奏。那时候就觉得他完美得不像话。很幸运的,那时候,自己写的作文总是能得到他的亲睐。自己变的沉默之后,就经常自己一个胡思乱想,脑中奇怪的乱七八糟的想法很多,加上晚上总是要求老妈讲些各种各样的故事,作文写出来是还有一些内容的,总觉得自己不会说,但一定要写出来。那时,真特别期待上语文课,上作文课,喜欢他念我的作文。他很喜欢体育,那时我们住校生要晚自习,而他似乎每天晚上都要跑去跟那些体育老师打篮球,然后晚自习开始几分钟,他会把我从教室叫去他办公室,给我一支红笔,然后稍微跟我讲解一下,然后留我一个人在办公室帮他批作业,虽然是被指派干活,但我觉得自己是被他重视的,所以很开心很开心,他打完球,回办公室泡面吃,然后我把一些我拿不准的东西跟他讲一下,让他自己改。他也深知我的性格,一有机会,他就会让我练胆子,到讲台读作文,讲故事,上课有机会就找我回答问题。真的,他真的给我回复了很多自信。但自己也干过错事,那时候,知道他对我好,其实也不是,他对谁都好,但这种好,是根据个人不同性格,不同对待的。但我那时是不懂的,总觉得他对我有特殊待遇,有一次和某同学发生矛盾,其实是我的错,但我觉得仗他对我的偏爱,能得到他的袒护,结果当然被他严厉的骂了一顿。被骂的时候,有过埋怨,但之后懂了很多。一开始,我们班每个人对他都是喜欢的,但渐渐的,背后关于他的坏话越来越多,说他爱跟家长打小报告。其实他接手我们班的时候,我们班是超乱的,尤其以我同桌为首的那一群人。他很凶,反正后来我同桌是怕了他了,收敛了很多!但我说了,我同桌本来其实就不痞,但他都收敛了,其他人也就收敛。但是吧,我们班其他几个男生真不是善茬,后来在初中他们很好地验证了我说的话。六年级毕业的时候,我们班从乱班评上了临安市先进班级。真心很感谢他,真心很难用语言表达,后来陆陆续续发生了很多事,他是我第一个铭记于心的恩师。上次远远看见他,当时不方便打招呼,他已经从一个帅哥变成大叔了,身材有点发福了,但是还是觉得他很帅!那时因为他,我的愿望是当一个作家,只是现在都不知道被自己遗忘到哪个角落了。

陈坤说:自信不是简单地渴望别人认可你,你要在自己内心深处觉得,我可以。不用理会别人的怀疑或轻视,我真的可以,我能做得很好!我会努力朝这个方向努力的。陈坤说他内心其实是个很犟的人。我也是,我也是。无意间,点开了某个人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她说,觉得陈坤书里写得很真,说陈坤坚持着一些错(应该不是错,我忘记是哪个形容词)的原则,她意思是该想说,陈坤不是那种圆滑的人,坚持的一些不是很聪明的原则和规定。是,在行走中,陈坤的要求的确挺怪的,我觉得他之前应该先跟大家解释一下,禁语的目的,但他没说,也至于后面他的脾气实在是。如果我是自愿者之一,我开始也是不能理解的。真心挺钦佩那些自愿者的,以我这身体素质,我能撑过来嘛?有怀疑,但真站那里,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不会退缩的。因为自己真是个很犟的人,我有自己的原则,自己认定的事,很难被更改。貌似自己平时挺和颜善气,但真只是个保护色而已,但也是这么多年被慢慢磨出来的。记得初中时,初一时自己的成绩平平,中上吧,具体的忘了。叔叔家的经济情况比我们家好很多,那时候我上学骑了辆别人家骑过的自行车,那天去叔叔家给自行车打气(自己家打气筒坏了),叔叔说了句,这么破的车,还打什么气,直接扔了算了。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这句话伤到我了,我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好好读书,挣好多钱,将来一定要比叔叔家有钱!然后真心开始发奋图书,初二的时候,成绩就窜到年级第一了。对于身边的人对自己这匹突然蹿出来的黑马感到惊讶的表情,自己很是受用。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当时提着一股劲,想挣一口气,而发奋地干一件事所带来的充实感。陈坤说,他当时拍《金粉世家》也是卯着一股劲的。但真的,越长大,思虑越多,就越难说服自己找一个很单纯的理由,而全身心的去干一件事。陈坤说感谢那些对你严厉的人。对啊,其实任何事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最重要的是自己这么看待这些事。当然从来也没认为叔叔严厉或怎么样,叔叔是个嘴硬心软的人,是个比我老爸不知靠谱多少倍的人。

书中陈坤还说,对于受过的苦痛和漠视,或说严重点羞辱,一般有两种人,一种是在自己成名之后,狠狠得报复,把当时受得气。加倍发泄在新人身上;另一种是,因为记得自己当年的感受,所以反倒在成名之后不去伤害别人。我记起我们高中的一个语文老师,很推崇的一句话,我当时并不理解,心因饱经忧患,而越益温厚现在明白,这是怎么样的大气!

实在写好多了,真心好久没写这么长篇的东西了。但真要写,还有好多要写的。我再提两点吧。陈坤:在我的思维方式里面,对于不成正比的收获,感到很不安!陈坤对于自己得到的一切,他自嘲自己是个暴发户。他曾经在名利中迷失自我。当然,我没这种烦恼。人在普通生活的时候,会有些祈求和希望,不管这个祈求和希望是实在的财富还是带有虚荣心的成就感,起码有所寄望。当财富和名誉突如其来超出预想,当命运女神突然眷顾让你春风得意,反而让你害怕,你会突然迷失!这是陈坤书中的原话,我是个普通人,我要的也就是实在的财富和带有虚荣心的成就感。陈坤说,他在出名之前的愿望,就是挣钱,有个自己房子,去旅行,去吃好吃的,我想这是好多人的梦想,当然includingme。我正在努力去实现这些,而且我一定会成功,嗯哼,哈哈!其实关于这点我想说的,自己不是个能坦然接受别人对自己好的人,因为即使是父母,也没有绝对的那个义务对你好,更何况是非血缘关系的人,早几年,对自己过于好的人,其实自己是各种不安的,就像陈坤说,那些就像是自己非正比的到的东西,自己会极不安,总觉得欠着别人。而且自己是不相信长久之人,很怕自己过于习惯某个人,习惯过于被照顾,害怕得到后再失去。看到某部小说,主角说,我不是一个能接受别人对于自己好的人,除了你!我也好想找到那个除了你,但是估计很难跨越自己内心的那条线。有时候觉得自己过于理性,我不敢想象自己以后会不顾一切得爱上一个人,应该永远不会有吧。如果有,会不会打破自己所有的理性,变得不可救药,呵呵,还是不能想象有那么一天。因为我现在是理性的,哈哈!但后来,对于自己好的人,怀感恩态度,虽然还是会歉疚,会不安,但是会慢慢地回报回去,对于那种回报不了的,我就只能选择绕道了,我承受不住自己内心的那种不安感!

最后一点是陈坤说自己是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啧啧,我还以为这个名词是我专想出来的。我是个喜欢做一件事,首先把最坏结果想一遍,然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这件事。然后结果怎样,自己都不会过于失望,因为开始前,自己已经把最坏的结局预想过了。当然有时结局会出于任何的猜测,但天塌不下来,再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来都是祸福相依的。所以,失落时会难过,但不绝望。反倒是得意或成功时,自己会莫名害怕,总觉得人生轨迹是根抛物线,当你在得意时,在制高点,接下来就该下落了。但是吧,人生应该是波浪线,时高时低,最重要的是向前走。就如陈坤说的,人生全部意义就在于行走,面向前方,不要停下!

真还有好多好多要写的,但时间不允许了,下次估计攒不出这么多思绪了。感于陈坤这本书,但本文不像读后感,倒像自己的自叙了。陈坤是走出自己了,自己虽然欣于这本书,感于我与书中的思维的过于相似。但我前面就说了,我这种与陈坤思维的相似大多是陈坤未走出自己之前的。所以这书对于自己更多是激励和指导作用,但其实吧,其实好多道理都懂,但有些东西必须经历过才能彻悟吧。所以,行走吧!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300字


走在人生边上,除了年龄,还有灵魂。当然,这两者相辅相成。希望将灵魂洗净铅华然后回家,对人生来一次深思,对生命进行拷问,到底我们匆匆忙忙来往真正的意义所在何方。

之所以会为人是因为灵性良心,杨先生,百岁老人,到底善良,把生而为人的定义放到最低;她也最通透,懂得人啊,形形色色,粘上些灵性良心就可称人。所以,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能容忍、容纳很多其实不配称人的人皮、人尸。

人性善论看到了,人初生为赤子时的纯白,我认为这是一种乐观主义,努力去纠正和塑造人性里黑色的东西。而我认为性恶论更加符合对现下人的认知,人性里最多最广泛的是灰色地带,首先要做的是正视,其次才是纠正。人,生来就像一艘破船,余生的精力都要用来修修补补。这艘船上有灵性良心,然而在浩瀚而风浪的大海上,这一点点的东西要经受一生的吹打和考验,风平浪静时见不了可贵,最可贵处当在漆黑夜里的狂风呼啸、海浪夺命中。

作为掌舵者的自己,当时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努力反思自己,努力提升自己。

《走到人生边上》(精选读后感)


《走到人生边上》读后感1200字

杨绛先生老年说的话必定是有一定道理的,她也悟出了很多很多道理,下面,我来就她的这本《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一书中结合她所说,说说我的看法。走到了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对生活一定有很多的感悟,虽然她自己觉得自己老了,但是她并不是那种消极的人吧可以说。她说:“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而断为不存在。”这是在讨论鬼神的存在与不存在,也许鬼神是有的,也许鬼神也是没有的。“我认为,身后的事,无由得知,我的自问自答,只限于今生今世。”这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我觉得人就应该要这样,就事论事。开始看到杨绛先生说人有灵魂的时候,我觉得这有点荒诞,因为我是无神论者,我认为先生的想法不对,看到先生后来写的灵与肉我才想清楚,人应该是有灵魂的,不然就只有一个肉体而没有灵魂,那不就是很呆的了吗?“每个人如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经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当时却是不由自主。”或许每个人回顾自己的过往中都常常为自己的做的不好的事愧疚,包括我自己,但是我们总是在事后才会领悟,有的事情只有做过才知道会是怎样,才会知道以后该是怎样。我回顾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的时候,我也时常感到后悔愧疚,不好意思。然后又渐渐忘掉,除非经过某件事除非有人提起,又不会太注意这些不好的事,这真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可是认真来说,这又不是很复杂。人各有命,或许我们的命好,或许我们的命不好。我们不能选择我们一出生下来就有的环境,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我们自己以后的命。就像农村百姓殉国,也是自己选择自己的命,这是一种高尚!“声名显赫的人,死后没多久,就被人淡忘了。淡忘倒也罢了,被不相识,不相知的人说长道短,甚至戏说,恶搞,没完没了,死而有知,必定不会舒服”可见后世人对死去的人的评论,如果是赞扬,那必定会令人欣喜,如果是批评,那定会令人不舒服,说到这里,问题也来了,我们不能随便评价别人,不能随便请假某件事情的好坏。我们常常在照镜子的时候认为自己多么多么好看,认为镜子里的自己有时候才是真正的自己,其实并不然,有的镜子会把丑照成美,商场里的大镜子一定是会把人照的美美的,不然怎么能够让顾客买衣服呢?我们自己单独照镜子的时候也是这种心理,自己总是好看的吧,镜子里的自己多么多么好看。但是有时候我们只有真正的认清了自己,才能够做一个足够好的人。“假如人死了,灵魂还保持生前的面貌,美人也罢了,不美的人,永远那副模样,自己也会嫌,还不如聊斋里那个画皮的妖精,能每夜把自己画得更美些,读后感可是任意变样儿,亲人不复相识,只好做孤鬼了。”女生都有一颗爱美的心,或许男生也都有一颗爱美的心。可是如果容颜不变,多年以后,我们真的还能说这是自己吗?人生的哲理是无穷无尽的,有许多许多我还没有参透,我正在参透的过程中,就走到了人生边上也不能自暴自弃,依然要积极乐观地生活下去。也希望每个人的晚年能够有幸福快乐的回忆。

国家大事的读后感


篇一:大事中国 读后感

作业纸

(课程名称:现代服务业概论)

班级: 14创业3学号: 1422710303 姓名: 戴炳

坤 成绩:

注意:请规范完整的填写以上内容,违者视为未交。 请写上主题。

篇二:做小事成大事读后感

做小事成大事读后感

一个球赛的结果,也许就取决于一个球员的某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件事情的成败,也许就取决于当事思想的一个小变化;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也许就取决于是否把握了一个小的机会……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一个人的力量可谓小矣,地球的质量可谓大矣。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可以转化为大,大也可以转化为小。生活中因小失大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做好每一件小事!有一句话说得好:“生活中充满了细节,总是那些看来非常偶然的细节会对我们的人生有帮助。”总有一些小事,会深深地打动我们,烙进我们的记忆,决定或改变我们对人和事的看法和态度。同样,小事有时又加一张定格的照片,成为我们留给别人的难以抹消的印象。细节有时又像一道闪电,将一个人情感和灵魂深处的东西照个通透。小事是有力量的,这个力量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做小事成大事》这本书正是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为读者奉献出成大事者必须注意的50个小事,其中包含了如何做人、做事、工作、交际、说话等到方方面面。通过大量的故事、寓言生动阐述了现代人培养自己细节精神应当掌握的技巧和策略,可以成为广大读者朋友提升个人修养、陶养个人情操、提高人生辨别能力的良师益友。

众所周知,人活着就要谋生,就要做事。做事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根本。做事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使命。要学会做大事带小事,做小事成大事。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古往今来,一些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大理论家关于做事多有论述。孔子倡导“事思敬”。孙中山提倡:“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毛泽东告诫全党要“为人民服务”。首先要树立竞争意识。当今世界充满着挑战,充满着竞争。对每个人来说,要想在社会上立住脚,并搏得一席之地,那就要学会竞争。社会竞争需要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要有真才实学,即真本领;二是要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和口才能力,能推销自己。以做人的方式做事,以做事的结果看人。要做事先做人。不会做人的人,肯定也做不好事。一个不想做事的人,也肯定不会以做人的方式去做事。由此可见,要做事必须先做人。做人与做事是互为因果的。爱岗敬业,钟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胸怀全局,立足本职。服从分工,听从指挥。接受任务愉快,完成任务彻底。要知道伟大出于平凡,创业出于实干。要勇于拼搏,逢“一”必争,凡冠必夺。实践,是增长才干的源泉。要注意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提高。关照小事,成就大事。领会意图,超前思考,总结升华。争第一、不落伍,永不言败。工作中应做到凡事予则立,事前有所言,事后有所述,善始善终。做事要认真细微,一丝不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个社会要繁荣发展,必须崇尚实干,讲究实效。要努力在分管的工作中成为“行家里手”、“活字典”、“多面手”、“难不住”、“问不倒”。同时,还要提倡文明上岗、礼貌待人、微笑服务。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在工作上要细心,在名誉、待遇上要粗心。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中求精,小中见大。做任何事情,都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慎之又慎。切实做到不误事、不出事、不乱事。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要学会平衡自己的心态,不眼红,不效仿,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要宰相肚量,大将风度。见恶不怕,逢善不欺,知足常乐。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保持大方得体的仪容。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服装的整洁、得体,不仅是自我形象的展现,也是对交往对象的尊重。着好服饰是社会交往的第一步。服饰整洁比较容

易带给人之威严感。故要善于着装,巧于打扮。力求做到:外表有形,风度优雅,气质脱俗,语言优美,衣着整洁,行为有谱。

坚持学习,不断充电。学习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昭示、职责的要求,是人生必须终身面对的课题,是做人与做事的前提。未来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未来的企业,是学习型企业;未来的领导,则是学习型领导,这是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任务。学习是开拓事业、发展事业、成就事业的基础。学习是残酷竞争中避免被时代淘汰,并能与时代同步的利器。学习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学习形势十分逼人。老年人知识老化要更新,青年人阅历浅,知识要补充。电脑和外语被人们称为跨入新世纪的“通行证”。学习已不仅仅是谋生的需要,而是为了形成健康的价值取向、完善自我、保持良好心态,提高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应成为终生的需要,成为一种伴随终生的生活方式。学习就像喝苦丁茶,先苦后甜。

人们常说: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原来并非是去寻找脱离现实的目标和追求。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成大事的委实不多,大部分还只能是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简单的事,也许过于单调,过于平淡,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

认清做小事成大事的道理,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好,把目前的事做好,就能够让自己心情愉快,生活充实。充实之谓美也!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简单的自己变得不简单,平凡的自己变得不平凡,正如海尔总裁张瑞敏所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不是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最后,我愿普天下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存好心,会处世,能办事,做好人。而且只做好人不做坏人,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篇三:人生为一大事来读后感

读刘彭芝校长《人生为一大事来》有感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取其中的“人生为一大事来”作为对自己“近二十多年来思想和工作的片断”记录的书名。起初看到这本书没什么感觉,也不明白题目的具体含义,直到逼着自己去读这本书之后,才被书中内容吸引了。

只看完第一部分“校长是个领跑人”就被刘校长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动了,刘校长的人生就是为教育这件大事来的。

总是仰慕人大附中的美名,曾经以为人大附中招收的都是一流的好学生,他们的德智体美根本用不着老师操心,他们天生就是好学生,就是人中之龙。这本书让我清楚地认识了人大附中,了解了人大附中为什么驰名,原来人大附中的学生也不是天生优秀,而是人大附中的教育使他们成为优秀。

正是因为有了像刘彭芝这样敢想、敢为、敢当的校长,才能将一所学校领向世界,居世界一流。办一所“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学校,人大附中做到了。

读到“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我惊讶了。刘校长从早晨5:25分起床一直到晚上23:30,始终不停地工作着,而前一晚她只休息了4个小时。开校会,布置基建工作,联合办学的商定,与台商洽谈,与学生座谈,还有高三的家长会,处理初三的学生问题,接待家长。我在脑中想象着刘校长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敬佩。想想刘校长,再想想自己,有什么理由再对自己的工作有任何抱怨呢。同时心中也一直存有一个疑问:“刘校长为什么有这样充沛的精力”? 从没听说哪所学校会为一个人开的一个班级,所有的授课安排与正常班级一样,更重要的是为一个学生配备了曾多年担任年级组长、政教主任、教务主任有着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退休老师担任班主任,心理学博士担任副班主任。用这样大的力度来拯救一名富有攻击性、性格复杂、冷漠无情、学生见了四处逃散的问题学生。最终经过努力,将惹事生非的孩子拉入正轨。这是多么伟大的教育,这个孩子又是多么有幸成为人大附中的学生。孩子父亲的话说明了一切“刘校长不让我说感谢,我一定要感谢,因为人大附中的决定让我想不到,孩子的变化更让我想不到,我会全力配合学校的工作!”“人大附中的决定是令我意外的重大决定,体现了对孩子的爱和信心,这就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今天是孩子重生的日子,我这个做父亲的也有信心了!”当她被提升为副校长时,她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学习怎样当好副校长。

于是,她找来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书拼命地学;当她当了校长以后,她的第一个想法还是学习,学习怎样当好校长;去香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休息的时间,其他几个女教师去逛商店了,而她还在钻研资料、、、、、、向书本学习、同行学习、向实践学习,还向外行学习。学习之后,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的实际,把学到的规律“嫁接” 到学校管理的工作中。因此,学习成就了她的过去,塑造和辉煌了的现在,也必将影响着她的未来。纵观每一位教育家,都是咬定学习不放松。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安克慧在如饥似渴的学习方面,不也和刘彭芝一样吗?安克慧虽然没上过大学,只有高中文化,但她凭着那坚忍不拔的毅力,每天给自己规定读20页,她的学识,她那深厚的文化底蕴都在不停地潜滋暗长,她之所以成为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也完全取决于她对学习的执爱。每天读20页书,简单!当初我也曾这样想,可试了两天之后,我才发现这事做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那么容易!读一天、两天还可以,难的是每天都读20页,没有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而自怀缺少的恰恰是这种毅力和精神!

总感到自己在好多方面不能得心应手,总感到自己有好多的知识需要解汲取,需要补充;总感受到有太多的困惑需要解决??怎么办?唯有学习!唯有学习帮能帮我!不要再去抱怨没时间学习,要学人利用点滴的闲散时间,向教育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也可以向外行学习!虚心一些,你就会发现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怎么办?毫不犹豫地拿来!学来!那么,为了追求更多的求知的快乐和效力,我可以舍去一些生活上的享受!让学习塑造我的现在,让学习影响我的将来,学习伴随我的终生!“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我的头都大了啊!”训斥也是常有的事。刘彭芝老师的作法值得我学习和借鉴!她说得太好了!“也许校园生活在学生的生命里只是一段行程,老师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但对于一个把教育视为事业的人来说,一节课,一个决定,一种选择,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千千万万青少年的人生指向,我们的劳动和付出,我们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可能给他们的生命带来精彩的瞬间和灵魂的冲动。”因此,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树立正确的、全面的、发展的育人观念,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升华自己的教育思想,使之科学化、艺术化。

2 要有一定有超前意识。要站得高,还要看得远,要脚踏实地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3 加强学习和反思。

4 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给予那些滞后后以更多的关爱。

中国教育学会顾问吕型伟先生说:“名校必有名师,没有一批学高身正的名师,绝成不了名校。尤其重要的是还要有一位不仅善于管理,而且有理想、有理念、有人格魅力的好校长,这是一所学校能否成为名校的关键人物。”刘彭芝校长就是人大附中成为名校的关键人物。

做人应有自己的梦想。刘彭芝在接任校长时,就给自己的学校定下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办成一所 “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世界名校。事实证明,她做到了。借用刘校长的话来讲:“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所学校,需要一股劲风吹动起来,汹涌澎湃,奔向她应该到达的目标。

喜欢《没有脚才能走到的国家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灵魂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