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阳飞宇事迹的读后感
今天观看了《曹阳飞宇事迹》报告,心理暖暖的,眼睛湿湿的,一个孝子的形象原来是这样的。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曹阳飞宇在校外租房照顾病父的事迹传开后,在各地市乃至我省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许多人感动得热烈盈眶。曹阳飞宇虽然遭受如此重大不幸,然而,在老师和同学看来,他依然是一个坚强、开朗、阳光、乐于助人的学生。
曹阳飞宇的事迹远不及哭竹生笋那么神奇,这个80后的的孩子也决非虞舜一样感动天地,可我坚信这是最诚挚的、没有任何杂质、没有一点修饰的孝子。而那羞涩的一笑便是孝的表情、孝的代表。
如果召集起现代的80后的孩子,问他们同一个问题:你父亲最爱吃什么?我不敢确定有几个人能自信的说出来;我也不敢确定当一桌美食摆在他们面前时,有几个人能这样想:如果爸妈在就好了,可以让他们也尝尝;我也不敢确定他们是否想过有一天不乱花爸妈的钱,而是恭恭敬敬地送给他们自己的东西。
也许我们看到许多惊天动地的孝心故事,也许母亲节、父亲节来临时,我们尝试孝,然而当站在爸妈面前时,我们又尴尬了,想说的话说不出来,想做的事做不出。于是孝显得那么伟大,而又变得如此遥不可及。
曹阳飞宇的事迹,是否能让你有些对孝的无奈感和温馨感――原来对父母的爱是这样的现实!没有惊险奇幻的境遇、没有缠绵缱绻的言语,只有艰辛中跑步,一日三餐无法保障的孝,也可以交织出人间最美的爱。
不要吝啬我们的孝,对着我们年老的爸妈,让一辈子素面朝天的笑容微微绽放吧!
世界因为孝才美丽,阳光因为孝才灿烂;家庭因为孝才温馨,人生因为孝才幸福。曹阳飞宇孝心撼天,让孝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田里生根、开花、结果,让孝的阳光洒满大地。
读毕飞宇《玉米》有感
lj 作家刘静
总的说来,我是个偏爱读乡土文字的人,我喜欢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探究一个村子的热闹和宁静、快乐和纠结,我喜欢那里面的故事,更喜欢那些关于土地和农人内里的探究和延伸。毕飞宇老师的中篇小说《玉米》就是这样的一部满足我所有期望的乡土小说!
《玉米》是毕飞宇老师2001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我初识《玉米》是若干年前,记得当时自己被其细腻文笔和精彩的故事所折服,爱不释手的一气读完,而且见了谁都要向人家推荐:有空读读《玉米》吧,很好的!多年过去了,书的大概故事我还能讲的出,但很多细节已经记不得了,《玉米》留在自己心里的关键词只剩下了:好,很好,特别好!
最近为了创作乡土小说《牧马城》,我又把《玉米》拿出来读,寄希望自己可以从其中寻找一些创作上的灵感,于是《玉米》里那些不被提起就以为已被淡忘的、当年感动过我的文字又一次触动了我。
《玉米》的文笔是值得我们去推敲和学习的,那是细腻而充满了张力的文字。作者用他独到的功力,赋予了那些简单的文字神奇的力量,他们能把你迅速的带到王家庄:王连方的女人施桂芳就站在不远处,那么慵懒的磕着瓜子;王连方的女儿玉米就在你不远处冷静而凌厉的盯着那些与她父亲偷过情的女人看,眼睛都不眨一下。《玉米》那充满张力的语言同样不失天马行空的气魄,冷静而朴实的文字同样把玉米外表的沉静与内在的倔犟表现的淋漓尽致。
《玉米》写得实在而贴近生活,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恰到好处,让我们这些以前只看表面现象的人看到了别人的内心,并深以为然,虽说小说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但是在读了《玉米》之后,我愿意相信世界上真的存在一个玉米,一个如假包换的玉米。
我自小长于乡村,是普通农户家的孩子,对村干部和干部家的子女多少是有些羡慕的,羡慕他们吃的好一些,穿的好一些,羡慕他们那些比普通农家孩子好一些的略有点城市孩自的气质。我是一个简单的人,心里怎么想嘴上肯定就怎么说,自小到大我都是如此。我母亲总是为此担忧,怕我因为过于实在而吃亏,她老是拿村干部家的孩子给我做榜样,她说:你看人家阿娟多精灵,瞪着个小眼只看,不多言,像个小大人似的,你好好跟她学着点。小的时候我总认为阿娟是因为没什么可说的而不说,长大些的我,特别是在读了《玉米》之后,我才慢慢领悟娘的话,知道阿娟是什么都懂而她是真的忍的住,不去多说。这应该是一种见过一定世面的村干部家的家属 才有的气质吧,或者说这种少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种神秘感,更容易维持村干部家庭的威望和体面。
玉米不说话,但并不表示她就是弱的,就是没有攻击力的。相反她用比语言强大百倍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攻击力,当然她不是去打人、攻击人,她用的是看不见的刺刀。玉米抱着小八子就那么淡定的站在那些与她的父亲偷过情的女人家的门口,与旁人有说有笑,对那些她仇恨的女人送来的殷勤一概视而不见,弄的对方讪讪的,脸面自然也就丢了个干净净。干部家庭出身的玉米同样也是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的,在管理7个弟妹的过程中她懂得怎么捏七寸,怎么舍小取大,这是一门管理的艺术,而玉米无疑是无师自通的,回头再看看我自己,就觉得我真的是简单的近乎透明了,为此很是唏嘘。
每个人,不论是被我们鄙夷的、还是被我羡慕的,在他们的人生路上都有属于他自己的苦恼,玉米也不例外,毕飞宇老师用"不幸的女人都有一个标志,她们的婚姻都是突如其来的"这句话给玉米的人生来了一个转折。
玉米和飞行员的恋爱因为他父亲王连方的倒台而走向终结。或许是因为赌气,或许是为顾全大局想重拾王家在村里的体面,又或许是为了给母亲和弟弟妹妹带去庇护,玉米选择嫁个一个丧了妻的比自己大几十岁的县城干部。这是玉米的伟大,也是玉米的悲哀,人在选择一些东西的时候,必定要失去更多的东西,比如爱情、比如自由。但玉米就这么选了,她对她的弟弟妹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像母亲一般的感情,她愿意牺牲自己,而去成全他们,这其中也包括那个她并不喜欢的玉秀。但她的弟弟妹妹未必就那么懂事,有的能体会到她的良苦用心,而有的并不领情。玉米的苦楚就更加了一层,但她并不就此停止她的付出,她更加顽强的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她是长姐,却如母。
《玉米》里也有许多充满人生的哲理的句子让我深有共鸣:"虽说还是客气,但是客气和客气不一样,施桂芳现在的客气是支部书记式的平易近人"、"长幼不只是生命的次序,有时候还是生命的深度和宽度"、"心里的事发展到脸上那就不好了"、"一个人如果开始了节外生枝,大方向首先就不对头,说明她已经不行了,泄气了,喊喊冤罢了".
这几天我每天都在读《史记》,其中《曹伯阳背信弃义终亡国》这篇文章我看了好几遍都看不厌,它让我体会到诚信的重要,背信弃义会得到应有的报应。
这篇文章讲了曹国和晋国有约定,曹国不能和别的国家开战。但曹国君主伯阳听信了小人公孙强的谗言,为报私怨和宋国开战,但曹国又不是宋国的对手,没打多久,曹国军队就坚持不住了,只得向晋国求救,但由于伯阳不讲信用,擅自与人开战,所以晋国不愿出兵相救,曹国很快就灭亡了。
由此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呀,背信弃义不仅能使一个国家灭亡,也能使人们失去许多宝贵的东西。对于不讲信用,我也深受其害。
五年级时,我答应好友蒋建给他一块玩具手表,结果我忘记带给他了,这件事使我俩反目成仇;我答应老师从家里带新的练习册到学校给老师,也忘记了,让老师白等一场;和同学相邀去游玩,一回到家就把这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让同学在那里足足等了我一个小时……渐渐地,渐渐地,我失去了许多好朋友,也失去了老师对我的信任。你看,不讲诚信的后果多么严重呀!
我们周围也有一些人因为不讲诚信而遭受巨大损失。我姨婆家附近有个烤牛肉串的小贩,他的牛肉串又鲜又嫩,非常好吃,许多人都去买,我也经常去光顾,所以他的生意非常兴隆。但前不久,那个小贩听说用猪肉代替牛肉价格便宜,赚钱多。于是他就偷偷地用猪肉替代牛肉做牛肉串,人们买了一吃就吃出来了,以后就再也不买他的牛肉串了,而且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不做他的生意了,他也只好关门倒闭了。
因此,诚信是做人之本。我们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才能在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传奇女子曹云霞
——读《曹云霞传奇人生》有感
文/汪彩萍
最近,读了香港市民蔡凯宁女士编辑的《曹云霞传奇人生》,被书中的女主人公曹云霞的曲折人生经历打动了。该书录入了曹云霞生前撰写的文章、亲友怀念曹云霞的文章,以及曹云霞写给服刑丈夫的书信、照片等珍贵史料。
曹云霞是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蔡省三的结发妻子,是该书编者蔡凯宁的母亲。蔡省三是江西铅山人,曾是蒋经国身边最为器重的得力干将。在孩子的心中,母亲的形象总是完美无缺的。蔡凯宁的母亲曹云霞与其它女性不同,她从战乱年代走来,个人经历曲折非凡。她从小过着受人尊敬的上层生活,后来突然坠入到地狱般的生活。她吃过的苦,受过的精神虐待,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些磨难都被曹云霞战胜了。25年后,丈夫出狱,夫妻复合,曹云霞在香港又开始了二次创业,终于过上了富贵稳定幸福的生活。
曹云霞人生大起大落境遇,与她的非凡人生经历有关。曹云霞是湖南耒阳人,黄埔十六期毕业,1940年,她与蒋经国在赣南时的文胆蔡省三相爱并结婚,蒋经国不仅出席他们的婚礼,还亲自为他俩证婚,并送给他们:"同心同德,报国报民"八个大字。在随后的日子里,曹云霞与丈夫一直追随蒋经国,从重庆到南京,丈夫的职位步步高升,成为国民党的中将,他们的两个女儿也相继在南京降生。1949年初,当蒋经国试图说服蔡省三夫妇去台湾时,蔡省三为报蒋经国的知遇之恩,主动放弃了去台机会,并要求潜伏下来,为蒋家王朝效忠。他企图在家乡上饶建立根据地,开展所谓的游击战,想挽回国民党的颓败局势。然而,蔡省三的美梦很快破灭了。1951年6月,潜伏在上饶的"商人"蔡省三被捕,夫妻俩从此天各一方。
爱情的最高境界是舍,是替对方考虑。服刑的蔡省三主动向法官要求解除与曹云霞的婚姻关系,法官问为什么,蔡省三说,我判了死缓,不知何时出狱,我希望云霞和两个孩子不要被我的罪名所累,希望云霞早点嫁人,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夫妻俩含泪而别。当法官问蔡省三还有什么要求时,他要求当场写一首诗歌送给妻子作别,心地善良的法官同意了,蔡省三写道:
"在那阴郁寒冷的一天
我俩作了夫妻最后的会见
你那智慧浓情的双眼
深长地,深长地注视着我
我想拥抱你作最后的告别
……
亲爱的,永别了,永别了
我想尽情地、饱满地看你最后一眼
可是泪水淹没了我的眼帘
我呀,朦胧得什么也看不见
什么也看不见
哪年,哪月,我俩再能够同仰阳光灿烂的晴天。"
这首饱含悲情的离别诗,曹云霞珍藏了25年。
当一位文化程度并不高的男子出于同情想帮助曹云霞并娶她为妻时,曹云霞只有一个要求:"蔡先生什么时候出狱,我就什么时候与他复婚。"对方因为仰慕曹云霞的才华,答应了这个要求,并签下了君子协定。此后,曹云霞随新的丈夫在上饶生活,与其它家庭妇女一样操持家务,并与后夫又生养了一对儿女。为了改善这一大家人的生活,没有工作的曹云霞长年在福建、安徽等地做小生意。福建有位老中医同情曹云霞,向她传授了中医知识和家传的几味秘方,让她有了安生立命之本。
这二十五年,曹云霞无时不刻挂念狱中的蔡省三。她给蔡省三写信,以兄妹相称,有时也写亲爱的,信中时常夹着思念蔡省三的诗词。曹云霞还省下布票和生活费,为蔡省三做棉鞋、做内衣,并寄去她学做的铅山豆豉粿,以解蔡省三的相思之苦。
1975年3月19日,蔡省三与292名战犯一同被特赦释放,在监狱里呆了25年的蔡省三走出抚顺战犯劳教所,夫妻终于破镜重圆。当时继夫不舍,曹云霞无奈拿出了他们的君子协定,加之当地也出面做了劝解工作,患难相处了20多年的这对特殊夫妻和平分手。此时,曹云霞54,蔡省三56.归台无望后,夫妻俩滞留香港并在港定居。
当年,曹云霞从大陆出境,走过罗湖口岸时,身上除了换洗衣服,只剩15元港币,蔡省三和曹云霞面临困境。但经过艰苦磨砺的蔡云霞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她白天利用学会的中医技术,在香港开起了中医诊所,自己配制药丸,弥补生活费的不足。晚上写文章,在香港台湾等地报刊发连载,挣取微薄的稿费。起初,她在香港的诊所无人问津,当人们得知,她的丈夫在狱中二十多年未近女色,出狱后夫妻相见不能行房事,是吃了曹云霞配制的药丸后,三天就得到根治,如新婚一般。这消息传出后,曹云霞的男科诊所在港台名声大噪,门庭若市。靠着医术和写作,曹云霞和丈夫在香港过上了稳定的生活。此时,她还出版了几部传记文学,投资了商界和博彩业,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仅五年的时间,她在香港就拥有了地产和工厂,过上了有尊严的上层生活。
曹云霞与丈夫在香港生活了21年,1995年12月,患肝癌晚期的曹云霞回到丈夫的出生地――铅山县河口镇。1996年1月28日,曹云霞在河口镇自已建的狮江别墅逝世,走完了七十六年不平凡的人生旅途。
曹云霞与蔡省三的人生经历,说明了在政治动荡战乱年代,他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走向,他们的悲喜人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令人可贵的是,面对命运的挫折,曹云霞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她后来与蔡省三复婚,也许对继任丈夫有失公平,但爱情就是这样,掺不了假,哪怕人嫁给了你,但心却属于蔡省三。曹云霞的人生终于以圆满的喜剧落下了帷幕,这有她的不懈努力,也有上苍的眷顾。
曹云霞逝世时,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吴官正和蒋经国的公子蒋孝严都送来挽联。蒋孝严称曹云霞"范垂巾帼".是的,曹云霞的一生,无愧于这四个字。在中国的那个年代,像曹云霞这样的悲剧人物有许多,但未必有曹云霞这样的好结局。但愿天下永远太平,曹云霞的悲喜人生不要重演。
读灿烂千阳有感【一】
这是一本即《平凡的世界》后又一次深深感动我的书,感谢作者带给了我全然不同的感受,让我认识了阿富汗,让我去了解阿富汗人民所经历过的苦难,尽管这苦难或许只是一部分。
作者展示给我的是人性的光辉,人们心底埋葬的关于希望的种子,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处境,这粒种子永远不会死去,终有一天,希望会萌生出嫩绿的芽,救赎每一个虔诚的人。两位阿富出身汗完全不同但又普普通通的女性各自带着不属于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摧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
在不可宽恕的年代,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最终,自由与幸福抵达了穿越了战乱的莱拉,用玛利亚姆的生命这是20世界70年代到21世纪初的阿富汗,这使我十分震惊,我意外于此般生活竟然在这么近的年代发生,这并不是过去,或者这还是未痊愈的伤疤。
我喜欢看书中字2024里行间传递给我的主人公自我救赎的毅力,她们有她们的信仰,或许我无法完全理解这样的信仰对她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隐约可以体会,信仰是她们身体中不能缺少的东西,就像大脑,就像血液。但是令我十分悲痛的是宗教往往被用作成有些人实施残暴、谋取私利的幌子,但信仰本身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
这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零星感受。我相信,它能带给我的远远不止这些。
读灿烂千阳有感【二】
读一本书,从来没有像这样心情沉重。看完书后,觉得世界如此灰暗、人生如此悲哀,这是第一次。
因为好奇,从同学那里借来了《灿烂千阳》,这是一本战争小说,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提不起多大兴趣去看,因此借来后,把它搁置了很久。前几天,看到枕头旁边的这本书,也闲着没事,就翻起来了,没想到被这书的内容吸引住了。连续看了几天,直到今天终于看完了,而看完后,内心也很压抑,总想着要写点什么。
故事发生在充斥着战争、暴乱中的阿富汗,故事主人公(私生女)玛丽雅姆十五岁那年,为了更贴近父亲的生活,离家出走,满怀希望地去到他父亲的住所,然而,迎接她的并非父亲的慈爱接纳,换来的是她父亲让司机打发她离开的残酷。玛丽雅姆终于看穿了他父亲的虚伪,伤心、绝望地回去她母亲身边,然而她回到家里看到的却是更令她肝肠寸断的一幕:她母亲因为对玛丽雅姆的行为感到绝望而吊死在树上。
因为她母亲的离去,她父亲不得不把她接去同住,不久,她就被她的继母嫁给了大她30多岁的拉希德,她父亲也因为爱面子、懦弱而没有反对这门婚事。玛丽雅姆曾以为自己从此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几度怀孕又几度流产后,拉希德对她也产生了反感,把她当成泄欲工具以及发泄怒火的对象,稍有不顺对她又打又踢,而玛丽雅姆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命,对一切都是逆来顺受,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正当玛丽雅姆以为自己的一生就要如此黑暗地度过时,莱拉进入了她的生活。
莱拉是玛丽雅姆和拉希德的邻居,十五岁的莱拉,因为战争,失去了双亲,从小的青梅竹马塔里克又离开了喀布尔,拉希德在被炮弹炸毁的废墟里,把莱拉救了出来,然后又欺骗莱拉塔里克已经在战火中死去,而此时怀莱拉又怀着塔里克的孩子,她不得不嫁给可悲又可恨的拉希德。
一开始,玛丽雅姆视莱拉为敌人,骂莱拉是小偷抢走了她的丈夫、生活、家庭。直到有一次,在拉希德暴打玛丽雅姆时,莱拉挺身而出护着玛丽雅姆。从此以后,她视莱拉为自己的女儿,给予她母亲似的待遇。当拉希德要伤害莱拉时,玛丽雅姆鼓起从来没有的勇气,用铁锹打死了拉希德。为了让莱拉和她的爱人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玛丽雅姆决定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来全力维护莱拉,让她和塔里克远离这是非之地。
也许,在玛丽雅姆看来,用生命来换取莱拉的幸福,这是最简单的事情,因为她觉得她一生最美好的回忆都是莱拉给予的,因此她很平静地接受了塔利班判她的死刑。
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很大,一直从玛丽雅姆出生的1959年讲到xxxx年,期间,充斥着阿富汗的是战争、饥饿、暴力、不平等。在一个xxx的过度,作者通过两个女人的命运讲述着整个阿富汗人们的命运和生活。无论是打着什么旗号而发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都只有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故事中两个女人的命运也反映了阿富汗妇女的命运:男人的专制、不断的家庭暴力、被剥夺各种权利等等,看这本书,除了悲哀,还有希望:莱拉和塔里克最后回到停战建设的家乡喀布尔,把原来的恤孤院建设为学校。传达出停战后,阿富汗人们重建国家的希望。
胡塞尼的《灿烂千阳》展示了最残酷的故事情节,让读者看到最美好的人性,在血腥的阅读过程中,带给读者一个带着眼泪微笑的结局。
故事最后,玛丽亚姆的父亲给玛丽亚姆留下一封忏悔的信,这让读者在为玛丽亚姆悲戚的时候稍感安慰。玛丽亚姆和莱拉是彼此的灿烂太阳,在困苦的生活里给予彼此慰藉,依靠。女性的伟大在这两个卑微得命如蝼蚁的女人身上像阳光一样温暖着读者的心灵。
小说给我们读者的最大启示就是:给予,永远是得到幸福最好的途径。
读后感范文|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作文|四大名著读后感|中外名著读后感
就算天空再深看不出裂痕,眉头仍聚满密云。故事的结局,正像一个巨大的雷,赤裸裸地打在头上,沉重,却又是意料之中。
最近又重新把曹禺的著作《雷雨》读了一遍。对于《雷雨》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让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雷雨》讲述了一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带有浓厚封建性质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更是作者对于旧社会制度的无情的批判。
故事出现的人物不算多,实际上故事就是意义上发生在一家人身上。而特别之处就是故事写的是小圈子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它的本阿身不仅仅是个家庭的伦理悲剧,更是一个引起人深思的话题。情节虽则高潮迭起,但我觉得发生在每个人物身上的故事虽则意外却又那么深藏暗涌,会发觉结局不言而喻。无论从周朴园的无情自大与他念旧习惯的鲜明对比,从繁漪在封建礼教下的挣脱与妥协,从侍萍的命运的崎岖,从周萍和四凤的不幸乱伦,还是从鲁大海的鲁莽与强烈反抗,似乎都或虚或有地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大爆发,那么震撼,那么惊慌,那么咄咄逼人。
在《雷雨》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便是周冲,我欣赏他的纯真,欣赏他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于自由的追求,对于爱情的勇敢如果他生活在当今的社会,我相信,他一定会是一个成功的学者。
但是,我并不很喜欢周萍这个人物,我觉得他不像周冲那样勇敢,他是一个不敢面对现实的人,当他知道四凤是他的妹妹时,他选择了吞枪自尽。当然,也许这也是最好的结局吧!
《雷雨》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了24小时里面,雷雨的天气更加重了故事的氛围。整个故事也在雷雨中结束,同时也象征了一个家庭的崩溃,更预示着封建资产阶级的灭亡!
故事中各个人物都是一部鲜活的剧集。我比较对故事中的三个女人感兴趣。当年很多女人的命运都与当时社会的男女价值观、思想观念息息相关,甚至决定了其一生的命运。在侍萍、繁漪、四凤三个人的身上有三种不一样的体会。四凤,一开始便预示着死亡的结局。本是一个可爱的女孩,有着美满的家庭,更预见了自己的爱情,在当时看来,已是一个女孩最圆满的结局。但她偏偏活得那样令人心酸与难过,而最终的死亡又那么可惜与哀怨。而另一方面,四凤又是有活力,勇敢的,正是这样,她深深地吸引着周萍和周冲,更加成为周萍的依赖,与他形成了一个性格上的互补。我愈发觉得四凤真是一个无辜的角色。侍萍,也是一个悲剧的象征。从她被周朴园抛弃带着大海离开的那一瞬开始,命运对她就是如此的不公。正是她与周朴园这段悲剧爱情的发生,牵引出接下来的一连串悲剧。很难想像一个未婚女人在那么森严的等级观念和封建压迫下与一个和自己身份地位悬殊的人恋爱并未婚生子所需要的 勇气。年轻的她是一个热烈追求幸福的女人,她忍受世人的蔑视,忍受鲁贵的责难,坚强地活下来。在她重遇周朴园的一刻,她的内心又会有怎样的迸发呢?她是否预见着一场暗涌的发生?再说说繁漪。听说这是曹禺先生觉得塑造得最好的角色。我也觉得她是一个可怜的角色。首先,她与周朴园就是一个悲剧。其次,与周萍的乱伦到最后被抛弃,活在深度的妒忌与仇恨之中,她要反抗,却又被压制着,她一直都在忍受。也许三个女人的命运更多的不是她们故事的本身,而更多的是我对现今女性的思考。对比之下,现代的女性可以不再受传统封建的约束,起码大多不用。故事中的三个女人的命运,是否引起了你我的思考。
我庆幸生活在一个和平,没有等级之分的社会。
现在的我们,也许没有周朴园的富有,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更没有多大的权力。但我们却比周萍,四凤幸运。因为只要我们做的事不违反道德法律,我们就能追求我们自己的梦想。我们不会受到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束缚,我们可以尽情燃烧我们的青春,在属于我们的世界中驰骋!
但是,《雷雨》又何尝不反映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呢?虽然,现在已经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尤其是物质生活,商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任我们挑选。但是,物质生活不断充实的今天,似乎对于精神生活,我们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我们不再有封建制度的家庭,但我们现在仍然有那些家长忙着赚钱而忽视子女的家庭。很多的电视中,那些富家子弟虽然表面风光,但内心却缺乏关爱,于是他们总是做一些叛逆的事去吸引别人的目光。虽然这只是电视,但是也反映了现实生活。试想,如果周朴园能多一点对家庭的关爱,也许结局就不会这么悲惨。
同样的,如果周朴园当时没有因为富贵而抛弃鲁侍萍,那么也许现在周朴园会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现在的社会也越来越物质化,有些女生便打出了非豪门不嫁的口号。在电视节目中,当一位男生问那位女嘉宾愿不愿意和他骑着自行车去兜风?女嘉宾的回答却是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听到这话,多么令人伤心。自然,这一番话也使人们深思现在很多年轻人要结婚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家里有没有房子,如果家里没有房子,那么结婚对象就要重新考虑!也许吧,在现实生活中,爱情终究敌不过现实!
不过,生活总是美好的。我们不能因为这些而否认真爱的存在!
封建制度已经不复存在,我们要为我们现在的自由而欢呼!
也许故事结局那些如晴天霹雳的死亡令人心寒,但或许那是对他们的一种在时间的解脱。一段令人唏嘘的悲剧就此结束。是死亡,为他们的悲剧画上了句号。或许,死了的从此拥有了,而没有死去的却仿佛失去了一切。
这是一场看得见的暗涌。是这场雷雨,为各自的灵魂带来了释然。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观《曹阳飞宇》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祥子在曹宅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