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哈佛医学生历练读后感

哈佛医学生历练读后感

哈佛智商课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哈佛智商课读后感”,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哈佛智商课读后感
今天,我在《哈佛智商课》上看到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父子俩牵着驴回家,有人说他们真笨, 有驴不骑,于是父亲让儿子骑上驴;这时有人又说儿子不孝顺,儿子赶紧自己下来,让父亲骑上去;有人却说父亲狠心,父亲连忙让儿子也骑上驴背;可是马上就有人说不怕把驴累死,父子俩只好把驴的腿绑起来扛着走。
书中指出,人们的这种指责是针对身份的指责,容易让人受到别人言论的控制,比如书中人们就是针对儿子,父亲这两个身份,产生了不孝,狠心的指责。
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都习惯于把各种人应该做的事强加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比如老师指责学生;作为一个学生应该把学习放在首位,先做完作业,不要总想着玩,你将来又不是要从事那方面的职业。实际上,许多杰出的人物如比盖茨都没有完成学业。学历并不代表能力,但没有学历的人却经常被指责为无能力。
即使是在我的生活中,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
上一次考试,由于我过于注意前面的答案的质量,导致了作文没有写完。但我的对手们在超过了我之后,却指责我过于骄傲,甚至以前只是靠运气。为此我一度颓废过。可是现在我才发现这只不过是一种嘲讽的伎俩。虽然我曾经有年级第一的身份,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不能失误的理由。
还有我的妈妈,总是说我作为一个学生却如此地拖拖拉拉,作文也写不好。老师也指责我作为一个学习知识的学生总是不能完成作业,只知道玩这是不行的。这些都是因为我是个学生为学习而生,学习就是生命。于是我经常大发雷霆,但仍然于事无补。
所以我要想现在取得好成绩,将来成为有能力的人,就不能被别人的言行,指责控制情绪。即使我是为学习而生,也是为学习智慧所生,而不是为成为别人眼中的学习知识而生。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范文一

这本书名很山寨,但绝对值得一读!正如我的一位女性老师所说的,能让人感受到阅读的快感。

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社会心理学家,领导着一个研究人类幸福本质的社会认知与情感实验室,并提出了预测偏差理论。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他可以预见未来,也就是说,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想像力。可惜的是,想像力本身有着固有的缺陷,所以人类对于自己未来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作者引用了大量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最新实验研究成果,详细为我们剖析了想像力的工作机理,它是如何提纲挈领地描述未来的,它又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擅自在未来的空白处添加了各种细节;它是如何基于现在的情境去构画未来的场景,同时又天生缺失对未来情感的想象能力我们了解了这一些,或许如同魔术揭秘一样,让我们在观赏想象力这个魔术大师的表演时,能够会心地一笑。

作者的文笔如同他的专业知识一样让人叹为观止!

这样的一本书,何曾与网上热播的沙哈尔教授的幸福公开课:积极心理学相关呢?出版商们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将这本《Stumbling on Happiness》非要硬译为《哈佛幸福课》(也许他们是正确的,因为这本书曾以《撞上快乐》发行过不成功的一版)。在对沙哈尔教授表示敬意的同时,对吉尔伯特教授来说,这又是何等地无奈啊!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范文二

不懂感恩将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为不懂感恩的人根本就没有体味幸福生活的能力,他们的内心已经麻木,没有了人情味。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现代人幸福感的缺失成为焦点问题。而泰勒教授的幸福课就如同雪中送炭,让人们的心灵久旱逢甘露。

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从看到目录之后,就已经有感觉了。因为目录中实实在在的、质朴而平凡的语句,很能打动人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触动我们的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作为现代忙碌的都市人,我们已经被太多的说不上来的东西包围了,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到。每天的工作、家庭琐事、孩子的健康、学习、个性发展,等等,请问我们经常想到幸福这个词了吗?你感到自己幸福了吗?可能很多人经常会说的都是对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唠叨和抱怨吧。相信大家应该有同感。

这本书中我重点关注了两个章节:友情是温暖我们的心灵鸡汤,学会感恩才能体味幸福。

古人云: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俗语也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都说明了一件事:朋友在我们人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希望能有朋友,多多益善,谁又会嫌朋友多呢?而我们的心灵对友情的渴望就像干涸的土地需要水的滋润一样。相信有朋友的人,生活会快乐很多。书中写到:要想得到珍贵的友谊,就不要自私、远离刻薄、不要吝啬,要学会包容、关心别人、替别人着想、和朋友分享快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孤独前行,也没有谁离开朋友而不觉感伤。没有朋友相陪的人生是寂寞的人生。所以,珍惜我们现有的朋友,在未来的日子里去交更多的朋友吧。

心理学家认为,感恩是个体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的恩惠在内心的认可,是个体接受被认为珍贵的、有价值的和利他的帮助后出现的一种情感。懂得感恩代表一个人对生活有着淡然而乐观的态度,他更多地看到了生活给予自己的好处并且对这好处感激不尽,由此,他也更懂得幸福的含义,更能体味幸福的滋味。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人应该懂得感恩生活,感恩逆境和敌人。不懂感恩将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为不懂感恩的人根本就没有体味幸福生活的能力,他们的内心已经麻木,没有了人情味。

生活中,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人发达,自己沾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感恩的心善待他人,而感恩不只是一种单向的付出,它让我们在施与的同时感受到了生命的阳光和感动,领略了幸福的真谛。生活中,我们始终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任何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都要心怀感恩,包括与我们素不相识的人。因此我们要及时地向帮助过我们的他们表达自己的谢意,学会说最简单的两个字:谢谢。用真诚的善心、不带如何私心杂念的,不去为了做善事而做善事,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俗话说:多做善事,福未到但祸已远离;多做恶事,祸未到但福已远离。所以,试着每天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吧,在不断给予的过程中,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其实,幸福感原本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往往被来自生活的不良情绪与压力所掩盖,导致人们无法将其发掘,因而觉得自己不幸福,甚至最终失去寻找幸福的欲望。幸福本来是离人们很近的,只要你愿意伸出手,就能够得到。

《哈佛女孩气质课》读后感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哈佛女孩气质课》。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道理,其中,第一个就是要微笑遇人,微笑,这个简单的动作有着很大的魅力。著名的辛迪克劳馥曾经说过女人出门若忘了化妆,最好的补救方法就是亮出你的微笑。微笑,它不仅仅只是一种表情,一种神态,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在生活中,我们认识的人很多,我们可以每天都对他们微笑,让他们知道你有多好。对待陌生人,我们也可以如此。一个微笑,或许可以让路人感到无比亲切;一个微笑,或许可以让失败者看到黎明;一个微笑,甚至可能让犯罪分子放下作文手中的屠刀。所以,学会微笑吧,一切便掌握在你手中。

还有一个道理就是要做到不张扬,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不张扬,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气质。我们要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比自己优秀的人还有很多,又何必张扬呢?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谦虚的人往往都有一种动人的姿态,不自夸,不炫耀,静静地做事。如果过分的自夸、炫耀,往往会给人一种浮躁的印象。所以,学会不张扬,你便会一步步走向成熟和优雅。

《哈佛女孩气质课》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有气质的女孩。女孩可以不漂亮,但一定要有气质,气质决定女孩的一生!

《哈佛幸福课》读后感1500字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现代人幸福感的缺失成为焦点问题。而泰勒教授的幸福课就如同雪中送炭,让人们的心灵久旱逢甘露。

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从看到目录之后,就已经有感觉了。因为目录中实实在在的、质朴而平凡的语句,很能打动人心,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触动我们的心里最柔软的部分。作为现代忙碌的都市人,我们已经被太多的说不上来的东西包围了,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到。每天的工作、家庭琐事、孩子的健康、学习、个性发展,等等,请问我们经常想到幸福这个词了吗?你感到自己幸福了吗?可能很多人经常会说的都是对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唠叨和抱怨吧。相信大家应该有同感。

这本书中我重点关注了两个章节:友情是温暖我们的心灵鸡汤,学会感恩才能体味幸福。

古人云: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俗语也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都说明了一件事:朋友在我们人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希望能有朋友,多多益善,谁又会嫌朋友多呢?而我们的心灵对友情的渴望就像干涸的土地需要水的滋润一样。相信有朋友的人,生活会快乐很多。书中写到:要想得到珍贵的友谊,就不要自私、远离刻薄、不要吝啬,要学会包容、关心别人、替别人着想、和朋友分享快乐。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孤独前行,也没有谁离开朋友而不觉感伤。没有朋友相陪的人生是寂寞的人生。所以,珍惜我们现有的朋友,在未来的日子里去交更多的朋友吧。

心理学家认为,感恩是个体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的恩惠在内心的认可,是个体接受被认为珍贵的、有价值的和利他的帮助后出现的一种情感。懂得感恩代表一个人对生活有着淡然而乐观的态度,他更多地看到了生活给予自己的好处并且对这好处感激不尽,由此,他也更懂得幸福的含义,更能体味幸福的滋味。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人应该懂得感恩生活,感恩逆境和敌人。不懂感恩将会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为不懂感恩的人根本就没有体味幸福生活的能力,他们的内心已经麻木,没有了人情味。

生活中,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人发达,自己沾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以感恩的心善待他人,而感恩不只是一种单向的付出,它让我们在施与的同时感受到了生命的阳光和感动,领略了幸福的真谛。生活中,我们始终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任何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都要心怀感恩,包括与我们素不相识的人。因此我们要及时地向帮助过我们的他们表达自己的谢意,学会说最简单的两个字:谢谢。用真诚的善心、不带如何私心杂念的,不去为了做善事而做善事,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因为善小而不为。俗话说:多做善事,福未到但祸已远离;多做恶事,祸未到但福已远离。所以,试着每天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吧,在不断给予的过程中,会收获更多的幸福!

其实,幸福感原本潜藏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但它往往被来自生活的不良情绪与压力所掩盖,导致人们无法将其发掘,因而觉得自己不幸福,甚至最终失去寻找幸福的欲望。幸福本来是离人们很近的,只要你愿意伸出手,就能够得到。

《智商的秘密》(读后感范文)


智商与成才

――读《智商的秘密》后有感

我羡慕那些轻轻松松就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我崇拜那些做出了惊天伟业的科学家。我总以为,他们成就的取得,一定是因为有着超乎常人的高智商。当我读完《智商的秘密》这篇文章后,我知道,其实并不是如我想象的那样简单。

《智商的秘密》告诉我:智商,就是我们所说的iQ,是各种能力的总和。普通人的智商在70-130之间,超过130的就是超常人才了,低于70的就是被我们叫做弱智的不寻常人。我们常说的天才就是智商高于一般人的人,世界上有许多名人就是超常的高智商者。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的智商有140,而爱因斯坦的智商有160,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是达.芬奇,他的智商高达200。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高的智商?经科学家研究发现,有多种原因:遗传、天生……

但是高智商并不意味着成功。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专家说,环境会影响“天才”的正常或超常发挥,当然与后天的努力也有必然的联系,高智商并不一定能成才。举个例子说吧,以前有个智商超常的儿童,用四年就将读完了五年的课程,15岁就成了中国科学院院长的研究生。后来,在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他又决定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但是由于和导师的关系处理不当,被迫回到国内。他的成绩优秀,却败在人际关系上。

可见,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勤奋,才能获得回报。人的智商再高,没有付出,没有行动,也不会有回报。反过来说,即使智商平平,只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也能成才。比如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他的智商并不非常高,但是他在数学上就是取得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就向大家揭示了他成功的秘密。

世界上天生高智商的人其实是凤毛麟角的,更多的是一些智商平平的普通人。但是,很多的普通人同样能做出非同一般的业绩。我想,我也一定是这些普通人中的一员。从今天开始,我不应该只羡慕那些天才,而应该脚踏实地地学习,认认真真地学习,用辛勤地付出去换取成绩的进步。(字数812个)

《低智商社会》读后感


《低智商社会》读后感

曹璐

纵观大前研一先生的《低智商社会》全书,感觉言辞激烈,有点儿愤青的味道。正因为看到国家日益堕落,存在许多问题却没有人关注,细思恐极,才十分忧心。“为什么眼里常含泪水,因为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但是本书还是有一定借鉴意思,给读者提供了思考方向。以下是本人对于《低智商社会》提及的关于媒体传播问题的个人观点。

大众媒体有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目前,电视仍是广大民众接受信息、休闲娱乐的主流。新兴的网络发展势头猛烈。仅从电视和网络提些拙见。

“电视进行恶意炒作,媒体误导了民众。电视上尽是些猜谜和笑话之类的节目,观众沉浸在这种环境中,想不失去思考的能力都很难。”(引自《低智商社会》前言)结合中国的现状,电视上充斥着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在开播初期收视率非常高,也就是说受众数量很大。一方面该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平台展现自己,帮助他们解决终身大事;另一方面观众在观看各式各样的人展现自我时身心得到娱乐。随后相亲节目在浙江台、东方卫视、辽宁台,甚至地方台相继出现,造成滥觞。这类没营养的节目,仅供观众消遣娱乐,看完笑笑便过去了,然而收视率很好,表明许多观众沉浸其中。世人皆想过每天可以哈哈大笑的安逸生活,所以这种节目恰巧正中大众“温水煮青蛙的心态”。严肃的新闻节目,往往直逼社会存在的棘手问题,不愿思考解决的青蛙们当然头疼。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的确媒体有时会误导了民众。“从事媒体工作的人进行的一切报道基准就是”大众只喜欢简单的报道”(引自《低智商社会》p165)适于大众接受的东西力求通俗简单,这是传播的要求,因为大众人数广泛而且层次各异,选取简单的东西能让拥有各个教育程度的人都能接受。类似“木桶效应”,最短的木板决定桶里的水位。大众喜欢的东西必定利润高,因为受众面广,然而流行的并不等于大众。知识问答型节目也是电视节目中的王牌。比如《开心辞典》、《一站到底》、《芝麻开门》。《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百家讲坛》等关注国学的节目也不少。这类节目则面向受教育程度高一些的大众了。借鉴韩国电视台的做法将电视节目分级,限定年龄收看各类节目的做法,可以保证尚未形成完善判断力的未成年不受垃圾节目的荼毒。但最关键的在于促使成年人学会选择有益的东西,勤于思考。

1994年中国开始引入互联网,90后可以算作“网络一代”。时至今日,90后成长为20岁左右的年轻人,握着人类发展的“接力棒”成为社会的主力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对手机和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的思考力和交流能力而临日下降。”(引自《低智商社会》前言)

信息量的高度爆炸,致使人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新的事物,比先人更加了解这个社会。“地球村”让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全球共同分享。但是人脑毕竟有限,每天上一下网络,信息扑面而来,关闭网络,其实并没有记住什么,只是单纯杀死了不少时间。大脑筛选提炼信息就需要不少时间和精力,思考就只能靠边站了。各方言论也全部在互联网上呈现,对事物好奇敏感的年轻人,阅历不深,很容易轻信别人的想法。在“昆明事件”刚发生没多久后,就有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在网络上发了新疆语教学,名为下次不用怕了,学会了都是自己人。而实则那些新疆话全是脏话。恐慌面前,来不及思考,不少人在未经查实的情况下疯狂转发了这条假消息。

“你永远不知道躲在电脑背后的是条狗”则贴切得形容了人们可以隐藏自己所有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上塑造自己想要的形象。信息传输需要一定时间,在回复别人前可以在将话语心里百转千回。相比面对面交流,苍白的文字无法显示双方的语气、表情。同时网络上的信息呈碎片化,一百多字的微博是无法将一个人全部的想法完整表达。等待上菜的间隙,朋友间各玩各的的手机,而不愿跟近在咫尺的人交流。年轻人已经习惯了戴上自己的面具,互发简短的话语,在网络上造成一片繁华热闹之景。缺少面对面的交流的经验,所以交流能力下降也有据可依。

那么网络是否破坏了人性呢,文中说到“由于人们陷入了过分依赖网络和邮件的状态中,人的交流能力因此显着退化,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点”,“甚至有些人对自杀网站产生了依赖感,人类心理的阴暗面被大幅度激活了”。(引自《低智商社会》p151)另一方面的网络危害论的观点是网络“导致了智商的衰退”。比如,我要完成一篇关于《低智商社会》的读后感,我甚至可以轻松得通过网络复制粘贴完成而不必绞尽脑汁思考。于是大家的思想慢慢都是克隆出来的,没有创新,失去自我。各种媒体信息的相互交换共享的时代,网络是提高集体智商不可或缺的工具,所以正确利用网络,辨别是非才是正道。

就中国而言,最近看到关于马航失的各种新闻。微博上有个这样的段子,附上各个国家报纸的新闻头条(除中国之外其他报纸的头版头条全为马航),评论说,“3月25日世界各国报纸的头版~你会错觉MH370根本与中国无关,而《人民日报》也肯定与人民无关,人民政府当然也是最与人民无关的了。”转发已过700,其实当日4版要闻就有马航事件的新闻,博主是断章取义罢了,导致跟帖的人陷入自黑与反自黑的怪圈。这种怪圈在中国常有,因为通过网络,别人不知道你是谁,总觉得自己可以肆无忌惮谩骂制造舆论,偏偏就会有人相信这些谬论。有时候真的不知道人类是没了分辨是非的能力,还是“标新立异”。

低智商慢慢由个人演变为集体的低智商社会,我想大前研一先生也是想唤醒起大多数的觉醒,人一定要学会自我认识和批判。

《超越智商》读后感1500字


《超越智商》读后感1500字

作者 航妈

基思。斯坦诺维奇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认知科学家之一,他的理性三部曲:《机器人叛乱》、《超越智商》与《理性与反心智》都是极好的著作。之前粗浅的阅读过《机器人叛乱》,读完很是喜欢,于是买来他的第二本书。

为什么我要阅读这样一本书?

生活中,我们总是很容易夸大智商的作用,我自己更是经常崇拜聪明人的人: 人家考试就是容易出成绩,人家毕业于名牌大学,人家学的好很轻松啊……尤其是,每当自己技不如人时,我总是很容易为自己找到类似的理由。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也经常由衷的佩服那些能培养出聪明小朋友的家长,我常常对这样的家长羡慕不已。

直到读到这么一本书,作者说:智商并非是人类智慧的全部,高智商与高成就间并无必要的关联,想过上理想的生活,只拥有高智力远远不够,还要拥有高理性。比如:门萨俱乐部成员的平均智商是148,但这个组织并不为人们所熟知,而基本上也没出过什么特别的人物,恰恰相反,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理查德。费曼,智商却只有120!

那是什么最终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答案是:理性,而且,理性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如果把人比喻成一辆汽车,智商好比是汽车的行驶速度,而理性则决定了汽车行驶的方向。在错误的方向上急速飞驰,最终只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所以,人们现在所热衷的智力测验其实全然没有评估理性,学校里比拼的东西也都是非常片面的。

我们身处的世界一个极不确定又高度复杂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机遇又危险重重的野兽乐园,在现实生活里,理性才是引领我们前行的那盏明灯。阅读这样一本书,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为人父母者的教育焦虑,让我们更加清晰的思考,我们应该重在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能力以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这本书极大的刷新了我的认知,让我明白了,不到人生的最后,绝不能轻易的否定自己和孩子,只要我们潜心努力,靠不断安装好的心智程序来弥补认知漏洞,就可以持续提高自己的理性商数,变得越来越智慧。

这本书是在说什么?

斯坦诺维奇注意到传统智力理论作为考察人类认知能力的理论,缺失了人类重要的心智运作机制:自主心智与反省心智。所以,他重新定义了人类的认知能力,将其分为如下三重心智模型:

一、人类的三重心智模式。

1, 自主心智。自主心智是我们通过进化与内隐学习所得。比如,我们看到蛇会害怕,比如一旦学会骑车,将会终身难忘,不用思考,变为本能等。

2, 算法心智。这个就是传统智力研究的重心。根据CHC理论,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两种。流体智力指不同领域运用推理的能力,包括记忆、处理速度、逻辑推理等受制于先天习得因素的核心能力。晶体智力则指通过学习积累得来的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词汇任务、阅读理解和一般知识测验来测量的智力。晶体智力来自于后天习得的能力,比如语言能力等。

3, 反省心智。指对人类心智过程进行监控、帮助执行决策与判断的人类心智加工过程。

二、是什么导致了非理性的决策:

1, 人类的一些主要的认知漏洞(心智程序缺陷):

A, 认知吝啬鬼。人类在使用认知资源时,喜欢走捷径,能省事的尽量不费事。正是这种想法导致了人类的非理性。

B, "我的就是好的" mine is better,以自我为中心的偏见与失真的自我评估。

C, "框架效应",即人们对本质相同但是表面看起来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

D, 动物性本能冲动容易战胜意志力。"意志力" 是指延迟满足或者压抑本能反应的能力。它使我们在做决策时不短视,能够着眼于长远利益。但当这两种能力冲突时,本能冲动往往更容易赢。

E, 忽略"备择假设",即人们普通倾向于忽略能够证明非焦点假设为真的证据。

F, 忽略"可证伪性",即人们天然的思维倾向是寻找证实假设的证据,而非证伪的证据。

在读完作者列出的例子后,我很快发现我自己也存在着作者指出的一些问题。所以,作者指说: 在大多数专业的行业当中,人们接受了大量专业术语和技能的培训,却没有被教给专业做决策的能力,而恰恰是这种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

2, 污化的心智程序:

包括:庞氏骗局、传销、流行性记忆复苏、"玩弄市场"股票投资建议、盲目信仰、通俗心理理论等等,都是被坏的模因所污化,从而使高智商人群的认知武器(逻辑、理性与科学等)纷纷失效的心智程序。

那么如何避免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蠢人"呢?那就是有意识的为自己安装好的心智程序:

三、弥补认知漏洞,安装好的心智程序。

要想增加智慧,提高理性商数,我们应该着手补充如下这几方面的知识:

1, 概率推理。

2, 科学决策,科学验证。验证假设时,不要忽略备择假设。

3, 因果推理。

4, 逻辑。

5, 经济学知识。

四、这本书对我的启发: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不再重视我是否能把孩子培养成聪明孩子,而是,我要重视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适应社会的理性人。我要增加为自己和为孩子安装理性的心智程序。

这本书难度较高,认知学、心理学和概率论的术语较多,但是为了要让自己过上理想的生活,提高决策质量,变得更加智慧,我们值得花时间来阅读和消化它。愿我们都能成为有理性的智人!

相信《哈佛智商课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哈佛医学生历练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