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阿q正传读书笔记

阿q正传读书笔记

阿q正传读书笔记(汇编十二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12篇读书笔记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阿Q正传》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1

六年级语文书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的。这几天我们陶醉在鲁迅的“百草园”里,听着卜老师绘声绘色地描叙。于是,一个经常穿中式长衫,留着刷子似的短发,以及长着隶书“一”字型胡须的鲁迅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对于鲁迅的作品,我最感兴趣的是《阿Q正传》,它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欣赏。

阿Q是未庄一个贫苦的小人物,他很穷,连名字都没有,人们都叫他阿Q。阿Q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平时靠给人家打短工挣钱养活自己。他又穷又瘦小,常常遭到别人欺辱,当人家嘲笑他连家都没有时,他却自吹“我的儿子比你们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每次和王胡打架,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时,他总是用“这是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挣来的钱被别人抢了,阿Q很生气很愤怒,会狠狠地打自己一个耳光,然后把它想象成打了别人一样,从而莫名其妙地又高兴起来。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总能用精神胜利法让自己“反败为胜,反辱为荣”。

读完《阿Q正传》,阿Q的形象便在脑中挥之不去,阿Q是一个被时代所抛弃的人。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他常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麻木自己,以求得心里上的安慰与平衡。虽然我们已远离阿Q那个时代,但他的精神胜利法却阻挡不了现代版阿Q的产生。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同学,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父母责怪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说,班上还有谁谁谁,比我还少呢!如果他考80分,会说还有人只考70几分,如果他考70分,那就会找出60分,甚至不及格的同学来,以此证明自己不是最弱的。

不光考试如此,平时的`作业,上课回答问题同样如此,自己做得不好,不去从自身找原因,总是拿别人的短处来和自己的长处比,从不拿自己和成绩好的同学作比较,这和啊Q的精神胜利法不是如出一辙吗?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我们每个人总是向下看,和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那么你会进步吗?这个社会会进步吗?我们的祖国会进步吗?

所以,读完《啊Q正传》后,我想:啊Q生长在那个特殊的,人性扭曲的年代,他才有了那样悲惨的命运。而我们生长在阳光下,在这个和平幸福的年代里,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我们不能再像啊Q那样麻木自己,而要不断地给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不断地进步。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2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墮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 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來讨论。“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來的东西,说好听 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決问題,只能够转身就跑。

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來 存活下去,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在工作了、如果再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來应该是非常的慘吧,就连在同学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脚。而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給来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痺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现实,就因为这样使得阿 q以自负來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勢,但是卻又因 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來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強,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吧。

还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写給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沒有,沒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沒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 一样被玩弄。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可以给予同情呢?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体会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3

我每每捧读《阿q正传》一书,不禁思绪万千,对鲁迅的景仰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他给予所有读者做人的标准,今特将满腔悲愤拟信与主人——公阿q。

辗转即秋。你之“大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那又成了平庸,不思进取,堕落的代名词。依书中情景,阿q大师被污辱至今,竟还能若无其事,让自己更加堕落,难道你的“阿q精神”如此超群。

夜深了,月光皓洁,但心中却有一层抹不掉的哀痛,你出身卑微无可厚非,便古往今来,此例数不胜数,回首“寒窗苦读”之圣贤:张继“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勤勉犹胜古;匡衡“凿壁借光”,废寝忘食,犹感世人,而你却选择了堕落,让自己变得颓废,麻木。被人痛扁,而自说占了便宜。何为自期期人,此矣。

回首往事不堪,展望未来几分胜算。阿q,难道你愿意如此既已,命运的事实并非不可改变,成败得失仿如梦中惊鹤,何须戚戚然,茫茫然?人们都说逆境造就人才,为何你却愿在逆境中沉沦,所谓:人生几回伤往事,青山依旧枕寒流。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为何大丈夫顶天立地的誓言,却被你踩在脚下。

若不是你,也许我永不知世上堕落的极点是什么。你背负着“人不为己,天株地灭”的誓言,可到头来收获又在何处?飒飒秋风,吹不动你的堕落的心,它正摇曳于泥涂中。你足可称庸碌无为的名人。

告别辗转即逝的秋季,冬伯伯带怒颜来到人间,大街小巷皆是取暖之人,而你便身单薄,蜷缩在无人的'角落,想着那件只换了短暂饱暖的破棉衣。为何你愿逆来顺受,却不给自己“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不管结果怎样,做了就不会有遗憾。而你却选择践踏自己的尊严,出卖自己的人格。当你蜷缩在一个无人的角落,心中有无想过什么造就了这一切。是否致死不曾相信那悲惨的事实。至今,你的“精神”还被延用着,行容同你般颓废之人。

阿q,若有来世,望你摒弃前嫌,重新做人,做个恒久不渝的人。

鲁迅的《阿q正传》我已经读过许多次了,至今依然还没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4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阿q正传读书笔记200。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读书笔记大全《阿q正传读书笔记200》。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5

看了阿Q的故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旧社会生活的困难,当我看完了这本《阿Q正传》,我总在想:阿Q的身世到底是怎样?是阔得不得了?还是和他现在这样,一天到晚,只要干完活,就一定是无所事事?

像阿Q这样乐观的人,在旧社会,是不是很多?还是一个比一个悲观?阿Q这种性格,让我自悔不如,要是我能交许多朋友,每天快乐地玩,该做什么做什么,这样的我,才是最好的!只要我能把握时间,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我在什么时间可以完成,我一定不会经常反感爸爸,而爸爸也不会说我为什么不完成作业等等的话,不再唠唠叨叨地烦着我。

阿Q的生活,我发现,现代的人从不会过这种生活,每天干完活,上街逛一逛,凑凑热闹,招惹一些人来戏弄他,打他。还参加一些政府反对的事,加入革命党,使得他最后被政府枪毙,还让人说他坏。我想问,现在,还会有人要这样做吗?

最后,我还想知道,在鲁迅先生的`笔下的中国人被他贬得一文不值,可他也是中国人啊,难道,鲁迅的文章,中间还有别的用意吗?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6

也许对于《阿Q正传》我们并不陌生,也常常听到所谓的“阿Q精神”,说实话,读了这本《阿Q》我就觉得阿Q不是指个人,是指一个现象,病态的现象。

全文读下,觉得阿Q是个可怜人,可似乎又不值得我们同情。我们社会中有许多人很“阿Q”,他们说的好听叫知足,知足那是怎样的'精神境界?阿Q打架打不过,就在嘴上赢过他人,可是得到的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心中平衡些——就是所谓的知足。

阿Q欺辱小尼姑,典型欺软怕硬,以获取心里的满足。阿Q胜的是小尼姑,他似乎觉得自己好光荣。

在作者笔下,“看的人们”“闲人们”“大家”“取笑的人”同是病态,病态有下面4钟——自私,虚荣,不管他人,势力。阿Q以为革命是为了自己谋利益的手段,等于造反。像现在,多少人忙忙碌碌,无非是为了寻求更过的个人利益。这不就是自私心的体现吗?在人际交往中,同事互相吹嘘,朋友互相攀比,这便是虚荣新的体现。

生活中真的动起手来,打架时,阿Q那样讨饶的人并不多,但是在公共场合起哄、爱看热闹的恐怕不少,这便是不管他人。

社会大流中个体阿Q病态存在于人群当中,我们将如何将这种阿Q病态改正呢?这就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7

《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 一位机关干部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心中一定想:“总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会栽到我手里……”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传至今。 一个孩子看到父亲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父亲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8

记得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听老师讲到过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里面最著名的就是“精神胜利法”,可是,每当读到鲁迅的文章时,总是感觉有些深奥,难以领会,总是未能读成。

现已成年,经历了许多,忽然,想塌下心来读一读这本《阿Q正传》,也想彻彻底底地了解一下阿Q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终于,当我们一口气把它读完时,才发现,原来真的是不能用一个“好”字来形容的。我觉得,这里面的时代虽距今已十分遥远,但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之中同样适用。

前些日子,我发现一些新闻上报道,现在的社会中,得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现代社会中的人,虽然基本上不愁吃穿,但是,不知足的人却越来越多,感觉竞争压力很大,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说实话,我们真的应该学习一下阿Q,例如说生活方面阿Q连一个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可以说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照样生活的很快乐。记得文中写到当时被赵家人打了,连被子都被没收了。他还厚着脸皮去尼姑庵里偷萝卜来充饥,虽不是什么光彩的行为,但是,我也很佩服他那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精神。现代的人生活的多幸福呀!国家的政策那么好,可以称得上丰衣足食的.时代,而越来越多的人还是不知足,相比过去的人有多好呀!

阿Q被人打了,还能想到是“儿子在打老子”,也许有的人会认为这是自欺欺人。回头想想,不这样想,又能怎么样呢?报复吗?杀了他,解恨吗?后果呢?说实话,在生活当中,我们真的应该学学阿Q这种看似忍气吞声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却和“忍气吞声”大不相同,因为这里少了一种“闷气”,殊不知气大伤身呀!并且还会怒发冲冠!精神胜利法,就是胜在了内心的快乐和满足!何为胜利呢?只要内心富足不就是胜利吗?就像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为了归隐田园,“不为五斗米折腰”,论生活状况来说,那时候的农民吃的再好,也不如当官的吃的好呀!可是,他宁愿身体上贫穷的活着,也要精神上快乐的生活。生存与生活可是不同的呀!我觉得一个人想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想要生活的富足,就难了!经常会看到某些墙上挂着“知足常乐”的书法,细细想来,那不就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吗?所以,我觉得一个人想要生活的富足,就应该学会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9

鲁迅的《阿q正传》我已经读过许多次了,至今依然还没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

今年寒假我又重温了一遍。

大概是我自己头脑特别笨的缘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样,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现实意义来,并让它创造出价值,带来丰厚的社会财富(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宣传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垒了n块砖,加了m片瓦。我实在是非常佩服这些高明人士的头脑和眼光的。

好读后(hdh765.com)小编精心推荐:
阿q正传读书笔记 | 阿q正传读书心得 | 阿Q正传读书心得1000字 | 读阿q正传有感 | 阿q正传读书笔记 | 阿q正传读书笔记

也许是因为我曾经读了几本古书,中了旧思想的毒,思想比较保守,属于呆子一类,故从来只知道有为圣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圣”),为鬼神立庙 (如文昌庙、药王庙等),而从不知竟会有人为阿q这样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状更无丰功伟绩且曾被拉到十字路口枪毙示众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庙的。

然而,在我国的灵秀山水地绍兴,却有一家“土谷祠”专门为阿q建立起来了。土谷祠是鲁迅小说里阿q住过的地方,是在未庄的。它何以会出现在绍兴,我不得而知,也许这是分店或者连锁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闻了,没听说过哪里还有一家土谷祠,这到现在为止应该还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也许未庄就是绍兴,绍兴就是未庄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没有考证过。究竟土谷祠为什么会开在绍兴,那就只好等渊博的学者们来考证考证了。总之,现在绍兴就是有这样一家土谷祠。

那么土谷祠里供奉的是什么呢?我没去过,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谷神吧,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我们精明的商家,好像还没这么博爱,眷顾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里面又不供奉阿q,因为他不是圣人,他们为阿q立这一家土谷祠,只是因为这是阿q曾经“下榻”的地方。就这问题我想来想去,最后总算想通了:所谓的“土谷”者,土地和稻谷者也。而现在保佑土地和稻谷之神,就是钱爷爷、孔方兄,亦即财神爷。试想那土谷祠的老板、庙祝,不就是在这万能之神的保佑之下获得建屋买房的土地和吃饱肚子的稻谷吗?至于阿q和鲁迅,只不过是财神爷香案上的香炉罢了,就专门等待那些热爱鲁迅、热爱文化、热爱旅游的 “香客”们前来上一炷香。想通了这些,我就更是对那些老板和庙祝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们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给当地带来了土谷,而且让“香客”们获得了无价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们礼拜祷告完毕之后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样。他们建立了这土谷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为圣人矣! 上面说了这么多,仿佛都是从“耳听为虚”的东西上引发的。

绍兴土谷祠的情况,我只是从那些写得绘声绘色的旅游指南中的介绍和游人的叙述中得知的,自己并未去过,看什么时候去瞻仰瞻仰吧。然而,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却是“眼见为实”的。阿q有一些名言,那就是“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或者是“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阔,他的儿子(不知道他有没有儿子)会不会更阔,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现状很糟,这从小说中就能看出来,不用多说。阿q的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说里看过,仿佛在现实的世界里也能经常看到、听到过。

也许是人们引用了阿q的名言,并发扬了阿q的精神吧。有时候,我很觉得咱们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很像阿q对未庄人的态度,很落实了他名言里的精神。

这就是我读完《阿q正传》的一些感受。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10

鲁迅先生的作品大多深奥不易懂,充满着对旧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其中最具讽刺意味当属《阿q正传》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范,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这真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来讨论。“精神胜利法”是阿q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来存活下去,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工作了,如果再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来应该是非常的惨吧,就连同学中也可能站不住脚。而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来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就因为这样使得阿q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自己的世界里。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

还由于阿q的社会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文章中有写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天空,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住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可以给予同情呢? 如今的社会已经没有了旧社会的黑暗,而那种阿q精神更不能有,只有直面挫折,战胜困难才能迎来雨后的阳光!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11

平衡的现象很常见,平衡的图画、平衡的文字、平衡的建筑……天平是平衡的,世界唯有平衡才能稳定,平衡是不可缺少的。事物需要平衡,心理也需要平衡,看见的东西需要平衡,看不见的更缺不了平衡。但是,这种平衡一旦被扭曲,就不再是原来的平衡了。

我看过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虽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对主人公阿Q却留有很深的印象。阿Q的“一精一神胜利法”,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种阿Q一精一神就是一种心理平衡的扭曲形态。

阿Q经常到处惹麻烦,总被别人打,但他并不伤心沮丧,并没有感受到失败的痛苦。被打之后,总是笑着说:“儿子打老子”,然后很快地将这件事忘记。一般来说,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到酒店去喝几口酒,下次还不改,仍是被打。有一次他又招惹上了一个人,那人叫王胡,王胡打了他之后说:“这不是儿子是打老子,是人打畜牲。”阿Q连连答应,可是王胡一走,他又说儿子打老子了。这种一精一神胜利法倒也好处不少,整天笑口常开。但是他的处理方法不对,不应该将事忘记,而是应该记住,不去再做类似的事了,这样,偶尔用用这种方法,也其乐无穷。

阿Q被比他厉害的人打过之后,不服气。这时候,若过来的比他弱小的人,那就倒霉了,那个人就要被阿Q好好欺负一番了。那次被那个假洋鬼子打了一下,不快活。正好一个小尼姑过来了,阿Q就将她打了一顿解气。那个小尼姑气愤地跑了,骂他,他反倒哈哈大笑。这样阿Q就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尝到了胜利的喜悦。

像阿Q这样的人,现在也有,特别是欺负弱者这一行为,在学生中是常见的。但是,阿Q这样与那时候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是时代创造了阿Q,是时代造就了“一精一神胜利法”,是时代扭曲了人的心理。

鲁迅的这本书,真实地反应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阿Q的悲剧想必是千千万万人的结局吧。难怪鲁迅先生要“弃医学文”来矫正国人“扭曲的.平衡”。

阿q正传读书笔记 篇12

今年寒假我又重温了一遍。 大概是我自己头脑特别笨的缘故吧,不像有些人那样,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奥妙,一眼就能挖掘出它的现实意义来,并让它创造出价值,带来丰厚的社会财富(其实就是他自己的财富),同时也宣传了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建设垒了n块砖,加了m片瓦。我实在是非常佩服这些高明人士的头脑和眼光的。 也许是因为我曾经读了几本古书,中了旧思想的毒,思想比较保守,属于呆子一类,故从来只知道有为圣人立祠(如武侯祠——武侯可能是“智圣”),为鬼神立庙 (如文昌庙、药王庙等),而从不知竟会有人为阿q这样的不知名氏不知行状更无丰功伟绩且曾被拉到十路口枪毙示众的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建祠立庙的。

然而,在我国的灵秀山水地绍兴,却有一家“土谷祠”专门为阿q建立起来了。土谷祠是鲁迅小说里阿q住过的地方,是在未庄的。它何以会出现在绍兴,我不得而知,也许这是分店或者连锁店吧。但我又太孤陋寡闻了,没听说过哪里还有一家土谷祠,这到现在为止应该还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也许未庄就是绍兴,绍兴就是未庄吧,但我又不懂考古,也没有考证过。究竟土谷祠为什么会开在绍兴,那就只好等渊博的.学者们来考证考证了。总之,现在绍兴就是有这样一家土谷祠。 那么土谷祠里供奉的是什么呢?我没去过,不大清楚,大概就是社神谷神吧,好保佑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我们精明的商家,好像还没这么博爱,眷顾到上至神只,下及黎民。但里面又不供奉阿q,因为他不是圣人,他们为阿q立这一家土谷祠,只是因为这是阿q曾经“下榻”的地方。就这问题我想来想去,最后总算想通了:所谓的“土谷”者,土地和稻谷者也。而现在保佑土地和稻谷之神,就是钱爷爷、孔方兄,亦即财神爷。试想那土谷祠的老板、庙祝,不就是在这万能之神的保佑之下获得建屋买房的土地和吃饱肚子的稻谷吗?至于阿q和鲁迅,只不过是财神爷香案上的香炉罢了,就专门等待那些热爱鲁迅、热爱文化、热爱旅游的 “香客”们前来上一炷香。想通了这些,我就更是对那些老板和庙祝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他们既保佑了自己的土谷,也给当地带来了土谷,而且让“香客”们获得了无价的精神享受,就像是善男信女们礼拜祷告完毕之后的精神上的舒坦一样。他们建立了这土谷祠,真是利己利人,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真真足可为圣人矣! 上面说了这么多,仿佛都是从“耳听为虚”的东西上引发的。

绍兴土谷祠的情况,我只是从那些写得绘声绘色的旅游指南中的介绍和游人的叙述中得知的,自己并未去过,看什么时候去瞻仰瞻仰吧。然而,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却是“眼见为实”的。阿q有一些,那就是“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或者是“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可是阿q先前是不是很阔,他的儿子(不知道他有没有儿子)会不会更阔,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阿q的现状很糟,这从小说中就能看出来,不用多说。阿q的这些名言我好像不只是在小说里看过,仿佛在现实的世界里也能经常看到、听到过。

也许是人们引用了阿q的名言,并发扬了阿q的精神吧。有时候,我很觉得咱们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很像阿q对未庄人的态度,很落实了他名言里的精神。 这就是我读完《阿q正传》的一些感受。

推荐阅读:
阿q正传读书笔记(汇编十二篇) 阿Q正传读书笔记 《阿Q正传》读书笔记 阿Q正传读书笔记4篇
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阿q正传读书笔记网内容,请访问阿q正传读书笔记
热门标签: 鲁迅先生阿Q正传读书心得 阿Q正传的成因读书心得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书心得体会 阿Q正传读后感悟 读阿Q正传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