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集锦。

通过阅读作者所写的作品,我收获颇多。写读后感首先要读好原文,好读后编辑精心整理了“《论语译注》读后感”的相关内容下面请您看详细的介绍,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我们的网站!

《论语译注》读后感【篇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每个人从小都受到了《论语》的熏陶,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等等。其实,《论语》的道理都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它教会我们如何看待生活,如何做人,如何增强我们的幸福感,理解生活的真谛。

尽管我对《论语》仍是一知半解,但读《论语译注》后,受益匪浅,感悟颇多。

心态决定一切。孔子告诉我们做人的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遗憾和失望。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对这些事情的态度。

这是告诉我们如何以平和感恩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缺陷和痛苦。首先,我们应该能够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遗憾,而不是纠结于其中,否则只能加重我们的痛苦;其次,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来弥补这个遗憾。虽然我们无法左右外面的世界,但是我们可以让我们内心的世界变得更加从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现实中我们都在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信条。我们都要求自己对人,不要太过苛求,要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心情和相处得很好。

我看过一个小故事:一头猪、一只羊和一头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民捉到猪时,猪大声嚎叫,激烈反抗。

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嚎叫,便说:“牧人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

“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牧人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 所以说,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对自己的心去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遇事先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多体会他人的难处,就可以做到仁者爱人。

海纳百川,靠的是宽容的心。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多为他人着想,实际上是为自己铺路,宽容不是纵容,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考虑别人的自尊和承受度。善待别人,等于就是善待自己,无论生活受到怎样的伤害,不必忿忿不平、耿耿于怀、怀恨在心。

学会忘记,学会感恩。

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孔子要求我们有谦虚、严谨、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在治学方式上要求我们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孔子也一样。他没有呆在家里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周游世界,讲课。

他还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读过了千万本书后,悟出人世间的道理,写出了对中国发展至关重要的六本书:《诗》、《书》、《礼》、《乐》、《易经》和《春秋》。因此,在工作中,首先要努力学习,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三要学以致用。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能提高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有理有据的判断,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才能使自己不断温故旧学、收获新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多向身边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要想在本职工作中有所作为,真正胜任本职,就要多听、多看、多问、多思,以我们的身体力行结合别人的间接经验才能使我们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孔子教导我们幸福的秘诀是如何找到内心的平静。生活的幸福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人和事物的看法。一个人的视力有两种功能:

一个是向外看出去,无限宽广地拓展外部世界;二是向内看,发现无限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得太多,看得太少。

你的态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如果你认为自己贫穷无望,你的生命将在贫穷中度过;你认为贫穷是可以改变的,你会积极面对它。其实,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心相连。我们今天的生活与过去的生活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享受着高度发展的文明带给我们物质上的享受,也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烦躁不安的心绪,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物质和名利中丢失了自我,丢失了快乐。

看一看我们的身边,有了小车,嫌自己的小车不够档次,要换新车;有房子,嫌自己的房子没有别人的面积大,想换房子;我有固定的职业或收入,但我认为我挣得不多,等等。生命本来已经很短暂,何苦还要自寻烦恼?我们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通常用加法生活,就是不断地从这个世界上收集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

三十岁以后的年纪,我们就要开始学会用减法生活,也就是要学着舍弃那些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学会选择,学会放弃;人生有进有退,有加有减,进退自如,加减适当;不要灰心丧气,不要怨天忧人。

《论语》这本书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对于《论语》的感悟每个人理解程度不同,感受也会不同。但一本好书,可以慧智;一本好书,可以明心。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绿化精神荒园的绿草,是陶冶人格、陶冶情操的花香。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明理,健康向上的书籍能让我们明辨是非,懂得礼仪廉耻,在好书的引导下调整我们奋进的方向,用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信条来支配自己的行动,用事迹来引导我们的思想,在精神的世界里为自己建造一座无与伦比的心灵花园。这样,你就不再担心自己的困惑了。你将得到的是快乐、自信、勇气和成功。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实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等于一对翅膀飞到成功的圣地,防止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共同营造温馨和谐的阅读环境!养成一起读好书的习惯!

让书本帮助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真正善于学习,认真享受生活!让我们一起进一步推动读书活动的开展,让我们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体会人生的价值、实践人生的追求!

《论语译注》读后感【篇2】

第一次见到《论语译注》是在几年前,那时候正在上高中,我的语文老师建议我们有意愿的学生可以买这本书看看,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本中所学的《论语》。那时的我只是草草地翻过这本书,简单的了解其中的译注。虽然了解其大致意思,但却与许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的精华失之交臂。

再一次读它的时候,窗外静静地飘着雪花。我独自一人坐在窗前,与书中的语句进行默默地心语交流。那时的鸟儿早已了无踪迹,窗前的落叶被白雪掩埋。

在这个安静的下午,沉浸在这本书中,我已经悄悄地理解了这本译本的内涵。

在慢慢咀嚼那些富有哲理的语言中;在静静地感受那些通俗易懂的译注时,眼前时时会出现几个鲜活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孔子、子路、颜渊、有子……

老实说,再次触碰这本书,我的心被震撼了。由于此时与彼时在人生阅历以及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不同,使我对重读这本书所得到的理解也迥然不同。

在《论语译注》中,我对于“仁”的理解尤为印象深刻。在这本译注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 ”当我看到这里时,发现这本译注对字词的注释非常着重,不仅从音形等为读者考虑,例如“弟”音ti,“悌”的古字,表示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同时从语法角度来看这段,比如“‘为之有也’可理解为‘为有之也’;先秦时代,否定句中宾语若是‘之’,一般放在动词之前。

”这段的译文浅显易懂,不拐弯抹脚,直奔主题: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由此可见,本说明的翻译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从统一的角度出发,以便于读者阅读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从《论语译注》中可知,孔子的“仁”,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社交性、实用性等。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如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这本译注中不仅了解其中含义,更能深入内部奥妙,探求人生哲理。

我们能够从《论语译注》不断挖掘出价值内涵,从而推导出人类和谐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根源。几千年后,孔子的一系列思想仍然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和永恒的价值。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源于孔子的孝道。作为一个思想家,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孝是做人的基础,人之行莫大于孝,连孝都做不到,那其他的品质更无法说了。

“子曰:‘弟子,入则孝,谨而信,风爱众,而亲仁。’”可见孝之重要性,可谓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孔子的孝道思想可以分为许多层次,其中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最接近我们。孔子在与其弟子的讨论“三年之丧”的对话中这样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子女就算只念到幼时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之丧。可见父母无微不至地疼爱自己的子女,为子女无怨无悔地付出,子女自然会有报答之心,因而向父母行孝尽孝,子女对父母的孝,则是儒家文化极为重视的思想。

我认为这本伟大的著作,为我们解说了孔子思想的重要性与意义,阐释了生活中的种种都离不开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因此,当我深入研究孔子的思想时,我开始思考我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是否具有思想中的各种品质?

我的人生是否有价值?……

对于我而言,人的人生真正价值在于精神上的胜利,譬如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其表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的核心理念是“仁爱”主要指一种高尚的品德,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追求人生真正价值,应该以爱人为主要前提。“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人在物质上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赢得我们崇高的敬意,真正的敬意在于精神上的,才能使我们感动,并为之震撼,正是因为孔子思想具有精神上的心境,才是我们永远追随,百看不厌,并为之着迷。

《论语译注》读后感【篇3】

我一直以为所谓儒学不过是表面上推崇中庸、仁义、礼教等虚有的东西,做作的让人厌恶。他和他的**连种稻插秧都不会还自居君子圣贤,所有的人民在他们眼里都是低微贫贱的人。”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可见孔子有歧视妇女的嫌疑,另外我至今还记得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鼓励他的同乡努力刻苦学习,尊师: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我承认,宋濂真的很尊师。可是正是这种方式让中国由盛转衰,不敢出一言以复就没有新观点新态度,就没有创新。

苏格拉底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主张学生勇于创新,所以出了一个柏拉图,柏拉图同样没有”架子“,又出了亚里士多德。希腊三贤在哲学物理学都有很好的建树!

儒学,是该让人唾弃,放在脚底踩的东西!

我甚至觉得古代封建的黑暗落后都是独尊儒术的结果,没有了”百家争鸣“,那就是剩下了**。它至今仍旧影响着政治、教育、法律!

可是,事实上是这样吗?

读完《论语译注》我发现了我自己的目光短浅,相反,我觉得孔子不该出现在那个时代,那个黑暗的时代!孔儒的思想很超前,他说推崇的大同社会就是我们现在初级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我们至今也没法做到,古代黑暗帝国怎么可能实现呢?古代君王扭曲了儒家思想,他们黑着心红着眼把儒学当成统治的工具,他们过河拆桥却同样自称君子,因此,”打倒孔家店“不是推翻儒学,而是保护真正的儒学不为小人所用。

孔子推崇的学而思丢失了,人们只学不思,只为应付考试,这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也是中国科学家得不到诺贝尔奖的原因。

孔子所提倡的仁义之道也缺失了,人自私,见人不济,食则下贱。真的愧对礼仪之邦!

孔子希望人忠义孝顺,谦虚真诚。可是现在的我们多么肤浅做作!

……没错,他的想法是无法治国的,至少不适合现在的国情。可是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儒学。政治课里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发扬”扬弃“,我们却把坏的继承了,好的遗忘了:

我们该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都骄傲自满怎么进步,应该不耻下问,谦虚谨慎!

我们该真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不该做伪君子,应该真心待客。

我们该反省:”吾日三省“,孔子这样的圣贤都反思,我们也该反省自己,知错认错改错。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同意孔子的观点,但我们不得不说他的思想值得学习。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双手交接,孝敬父母,孝顺哥哥等等。他们都在弘扬传统文化,弘扬我们的礼仪之邦!

以前是不喜欢读《论语》之类的”古董“经典书籍的,觉得生涩难懂,也不符合时代潮流。而这个寒假,却对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爱不释手,不仅是因为他把《论语》很好的诠释出来,也因此让我改变之前错误的想法,对中华名著产生了浓厚兴趣。

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马上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由此可见,他对这本书的热爱是许多所谓教授无法比拟的。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和评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一致,但有必要读一读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

孝道方面,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父母希望子己的孩子比自己优秀,有良好的道的品质,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出发点。

因此,为父母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并不是孝道的基础。如果我们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和教诲行事,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道。

治学方面,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亦说乎。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依然睿智而有意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需要联系的人很多,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我们学习,也可以做我们的导师。

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它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而之所以是中国人,《论语》是我们的根。

《论语》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记录的是孔子与其**的日常对话,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使在今天,在我们的现代社会,《论语》中的思想仍然是有意义的。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让我们浮躁,尤其是对金钱、名利的追求,有时甚至让一些人迷失自我。而《论语》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段对话讲的是子贡认为境界,重在”克制“二字,克制内心的欲望而达到清心寡欲,实则可取。然而其危险万分,稍一动摇,便至于不仁不义之地,实在不够坚定。而孔子所谓的君子,则将德行化为自发之道,由内心顺乎自然地感到快乐与敬礼,则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无论欲望功名如何进攻,都不可动摇,才是正道。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认为做子贡所说的是好事。事实上,孔子所说的自然之道才是真正的境界。

在为人处世方面,孔子更是都独到见解。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意思是人不庄重,就无威严可讲,品行浮滑,学问的根基也不能稳固。作为一个绅士,我们应该有忠诚的美德。我们不应该轻视不如我们的朋友。如果我们有错误,就不应该放弃对美德的追求。我们不应该害怕悔改。人谁无过。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不坚持过失,有不怕改正的勇气。好的品行,不在步步不偏不倚,而在心中存在随时把自己的行为努力向好的一方矫正。君子,不过是内在不”小“的那些人而已。

《论语译注》读后感【篇4】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一生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布道、传授知识、解惑。他创造了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它总结并倡导了一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和再传**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而对于《论语》而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与“礼”。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集,它用简洁而有意义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言讲。《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是中国人的必读之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如何在新的“文化重建”里使古老的典籍重新释放出新的活力?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 ,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的言行。而对于《论语译注》而言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

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简洁经典的句子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特征。 因此,中国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平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然而,正如孔子所说,有许多快乐的事情:学习和经常复习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愉快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曰: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现在的大人们,更注重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忠、信。曾子的反省方法似乎给了我们一道亮光: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我的英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关于她的学生的故事。那个学生学习很好,很受同学与老师们的欢迎,但是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那名学生开始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这印证了孔子的一句话: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永远是人生的第一件事。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你离不开道德和孝道。这些话给了我最深的感受。

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

幻灯**

《论语译注》读后感【篇5】

遇见美丽

浅浅的月光在书页上跃动,素纸流转青栀的淡墨色,目光交纵与寂夜唱和。梦里的春秋,因为有孔子而成就经典;而今天的《论语》,因为有杨伯峻先生而重焕生机。翻开扉页,《论语译注》之美,惊世的磅礴,永生的难忘。

邂逅《论语译注》,我遇见了传统孝道之美。

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连被李苦禅大师赞为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的先哲孔子都以孝道为立人之根本,可我们呢?空巢老人、虐待老人已成为我国养老问题的代名词,甚至被提上立法议事日程。试想,当一个国家的道德必须受到法律的保护时,它离灭亡还远吗?

《论语译注》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纵然当今社会年轻人的压力大,外出打工,下海打拼的比比皆是,但我们需时刻谨记:"孝"是稍纵即逝的眷念,"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不求丁兰刻木事亲的惊天动地,也不求王裒闻雷泣墓的感动人心,但求始终心怀父母,常回家看看,无愧于心。

邂逅《论语译注》,我遇见了平和心境之美。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让你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不会失去平衡。两千年前的孔子以前也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能够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穷而作乱。这份安贫乐道的心境至为难得。

因为有了平和的心境,所以孔子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因为有了平和的心境,所以颜回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因为有了平和的心境,所以刘禹锡能发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感慨。

邂逅《论语译注》,我遇见了勤奋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只有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当我们寻求知识或理解事物时,我们应该采取诚实的态度,不要假装不知道就理解。孔子说:“之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

"告诉我们,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只有以学为乐者,方能勤奋学习,奋发有为。

遇见美,无论时光如何飞逝,沧桑如何沧桑;无论月色多少谢,桃花年年开;无论青山如何化作墨,江水如何舞动成绸衣。书中的美已经镌刻在历史的年轮上去,更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作为一名南师的大一新生,我有幸在暑假之际邂逅了《论语译注》,并被书中的美所折服,更铭记于心,深有所感。

大学,我们第一次走出母亲热切的目光,挑起重担,独自踏上了去异国他乡的旅程。或许,我们的思家之情会在繁忙的学业中消失殆尽,但我不会忘记在家中等待自己学成归来的父母,我会经常打**回家报平安,唠家常……让书中的传统孝道之美在现实生活中熠熠生辉。

大学,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可能比我们聪明,比我们富有,比我们的起点更高,甚至有富二代、官二代在我们面前炫耀。但我将永远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比勤奋聪明;不比雄心壮志富裕;不比起点和终点。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做好自己。让书中的和平之美在现实生活中绽放。

大学不像高中,那么累,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家长的监督。我们会有数不清的业余活动,我们会有打不完的电脑游戏,但我会牢记自己的初心,学***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握时间,不负自我,勤奋学习,努力上进!让书中的勤奋学习在现实生活中扎根。

书页或是倦了,被风吹合着进入沉眠。抬起头,才发现如水的月光像霜落在木隙一样,精致得似乎可拿捏在手中把玩。

看着手边的《论语译注》–原来美一直就在身边。一景一物一书一画,哪怕是最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论语译注》也能有如此触动人心的美丽,那是一种流传千年的世间大美,一种能让你受益终生的美。

不是不曾遇见,而是不曾用心去感触。

*** 王燕

喜欢《《论语译注》读后感集锦》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语译注》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