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模板9篇)。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用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模板9篇)》,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篇1】

在我看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教育责任。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存在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对所有学生所有学习内容都是最佳的,只有适合的、有效的。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寻找并且完善,找到适合的教好他们的方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什么是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呢,在我看来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就是适合他的学习方式。兴趣是动力,是源泉。因此要重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我们大家的共识。

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如同前面提到的那样要作为老师要懂得放手。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缺点。

不仅是这样,如李希贵校长说的那样“不同的学习内容应当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的课堂里,可以试着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我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样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英语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面向个体的教育》所带给我的感触不仅仅有这三点,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长时间的事,不应该带有功利心去看待他,我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应该多看到身边的榜样,多拜读经典,多向身边的老教师进行学习,从那里得到更多的智慧,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篇2】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会处理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以前总以为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是学习。最近,发生几起事件让我不得不去思考、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深知无论是在对学生思想管理上还是在教育教学方面都迫切地需要我去学习、进步。在课余事件,我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颇有感触。

这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里面有很多教育案例,其中说到这样一个事件:一位曾经做过二十多年的班主任不当班主任以后与学生用了整整一下午的时间进行谈话,可没有多大的效果,这名学生仍然没有从谈话中反思、改正,于是他们预定明天继续交谈,第二次的谈话中那位曾经的班主任首先向学生道歉,而且带着一定要说服那位那位学生的想法进行交谈,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见到老师的态度有转变,学生立刻向老师赔礼,不应该对老师出言不逊,这样接下来的谈话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是啊!纵观当今教育,有几个班主任能做到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呢?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不久发生在我们班里的一件事:一天中午放学后,英语老师气愤的过来对我说:"罗老师,你们班XX简直无药可救了,作业不写,单独辅导他也不学,今天还跟我犟嘴。"听完,我感到吃惊,以前从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呀!虽然有个别学生顽皮了一点,但从没有发现有学生跟老师对着干,我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一个午自习时间我悄悄把XX带到操场上找他聊天,了解他最近的心理状况,期初他不什么也不愿意说,担任我班三年班主任基本上对每个孩子都很熟悉,我明白XX是一个喜欢被夸的孩子,于是我改变策略,从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出发以朋友的身份跟他聊天,慢慢地,他对我不再有戒备心,道出了事情的缘由,我表扬了他愿意坦白事实的态度,进而分析问题,加以正确引导,很快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如何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曾经听过一句话:"教育的力量可以使石头开出美丽的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发挥教育的积极力量去提升每一位学生。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说道:"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是一位管理者。"管理学生学习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环节----激励评价。激励评价不是课堂上的一个附属品,它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让激励评价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应有所体现。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学习上表现的优势各不相同,李希贵说:"教育永远不可能让每个孩子在同一个舞台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机会让不同的孩子赢得同样的成功。"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以同样的标准来对待不同的孩子,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那就要求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分数论长短,而应该全面的去看待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让我想起上次青年教师素养大赛表彰会上李校长对我们青年教师说过这样一段话:"精确的分数不一定是准确的评价,不要死死盯住学生的分数,很多老师每次模考算出评分,为了那零点几分的差距争得面红耳赤,非得分出高低,这样不仅伤了老师之间的和气,同时分数过多的压制学生,那一分可能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读完《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有很多章节给我很深的启发,让我认识到,要想做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应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多革新教育教学方式,多看书,多向身边优秀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提升个人教育素养,尽快让自己成长起来。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篇3】

一所中学,没有了行政班,没有了班主任,没有了班干部。4000多名学生,4000多张课桌,1430个教学班,100多门课程,200于个社团,40余款校服这是北京十一学校。

这些归因于一场静悄悄却震撼人心的改革。多年来,李希贵校长和他的团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调整组织结构,进行各种激动人心的创新。在十一学校,因材施教正在落地。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一个孩子从6岁进校园,到12岁离开小学,他在学校能获得什么培养什么,知识和思维,习惯和能力,而这一切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子呢?课堂学习、生活实践、死记硬背、试题累加、社团浸染,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讲授和练习的角色。很多教师知道学习是有规律的,成长有特点,个体是有差异的,知道学习的有效规律,且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我们所面对的个体问题呢?所以我们要学习有关儿童成长的心理生理知识。

要改变世界,我们内心则要有新生。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一书中这样说。没有高考的检验,没有个体能力的蓬勃喷发,基础教育学校要实现要面向个体的教育,改变现在这种应试教育留下的顽疾,必然只有依赖与教师个体的新生,依靠与教师观念的转变,在乡村,提高教师个体爱的能力,是实现抵达面向个体教育的武器。

爱什么呢?爱生命,爱生活,爱教育,爱学科,爱学生。

教育不是在教师的传授中完成,而是在教师的态度里实现,一个教师对于自然、社会、生命、生活、学习、他人等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是怎么去看待世界、自然、学习、他人等的。

刚入初中时,看到一个男同学写得一手漂亮的草书,便好奇的问他,为什么会写草书,这个男同学回答,六年级时,是一个年青语文老师,这个老师时常在课堂黑板上写草书,不依规矩也不工整,一年临摹下来,他不知不觉也学会了草书。

一个老师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和生动的情节,那他或她的学生也学会了在传递中去爱生活。

一个老师爱教育,那他便会带着对职业的崇敬和神圣来对待职业中的每一个孩子,孩子既是我们工作的对象,更是和我们同走幸福职业路的伙伴,一个问题学生的存在就意味着我们有提升功力的机会了,教师应该是领着薪水做慈善事业的人。

一个老师爱学科,在他眼里,他是为学科而存在的学习者,那么他的孩子所感受的就是学科的魅力和神奇。

一个老师爱学生,他知道,学生是一朵朵来自不同家庭的花苞,早开晚开不开都是个体的存在,他们在这个土壤上,不是来遭受歧视和统一的修剪,他们需要的是适合自己呼吸系统的氧气和水分,承认个体差别,才会有个体教育的眼光。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篇4】

李希贵老师的这本书相当于一本精彩的教育思想集锦,许多教育观念都给人启迪与深思,相信很多老师都是边读边用笔作着批注,嘴里还念念有词:“嗯,有道理,有道理。”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小教师,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两个字:叹服。谈教育思想、教育见解,我肯定不如李希贵老师皮毛,因此只能谈谈里面有一点点共鸣的地方。

在这本书《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一篇中,李希贵老师讲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曾做过二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师告诉我,在不当班主任之后,他与一位同学的谈话整整进行了一个下午,但还是没有多大效果,因为这位同学不以老师说的为然。这位老师告诉我,这在过去他做班主任时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个时候的谈话一般15分钟就能解决问题。

我相信这种体验每个当过班主任又当过普通科任教师的老师都有体会,在我们学校,每个班都设有班主任,班主任就管理着这个班的一切事务,甚至当其他科任老师上课时出现学生状况都会让班主任来解决,所以班主任都会有所埋怨:科任老师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不解决自己课堂上的问题?而科任老师呢,也很无奈:不是我们不想管,而是学生根本就不听,好一点的学生还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给点面子听着,不好的学生则当场顶撞,给老师甩脸,都能把科任老师当场气得晕倒,久而久之,很多科任老师就对很多不好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将问题丢给班主任。于是班主任就成了繁忙的救火员。

这里面有很多问题,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学生听班主任的话,而不听科任老师的话?我想这无非就是“班主任”三个字的威力,学生虽然不懂得班主任三个字的准确含义,但他们非常明确地知道班主任就是直接管着他们的“领导”。有时候我们老师常常开玩笑说学生都非常精,学校里哪些人是领导,要有礼貌;什么场合很重要,要好好表现,学生无比地清楚。

在班主任面前一个样,在科任老师面前又一个样?到底哪一个才是学生真实的自己,有时候我们只是用某种“头衔”或权利压制住一个问题,但并没有去关注学生真实的自己。所以才会出现不同的学生自我表现,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更危险的,它只会培养出一群屈服于权利、不分事理的公民。

李希贵老师说:在以往的校园里,我们按照行政组织的构架,把学生划分在一个个行政班里进行管理。在威武的管理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学生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学生送出了校门,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

所以我想说,当一个孩学生只听班主任的话,不听科任老师的话时,班主任先不要沾沾自喜,反而要有担忧意识,去了解真实的他,你对他施加的教育影响他是否接受,还只是盲目屈从于“班主任”这一行政头衔;当学生在重要场合、领导面前有礼貌、表现佳的时候,我们不要盲目欣喜,而是要了解不同场合下的他们,对待学校的食堂阿姨、清洁阿姨及任何一种人,能不能做到最基本的尊重和礼貌。

我们的教育是培养独立的、真实的、合格的公民,任何时候都能遵纪守法,尊重每个人,而不只是盲目屈从于某些东西。作文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篇5】

一晃来咱们学校都已经好几个月了,每天备课,教课,忙忙碌碌,每天的各种情绪都和一个词一帮人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他们有的时候是让人烦的“熊孩子”,有的时候又是给我惊喜,让我富有成就感的乖学生。作为一名新老师,每日课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觉的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做的不够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这样的反思太有必要了,但是除了反思之外还需要向老教师们学习一些他们优秀的学习经验。读书便是最好的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最廉价的学习方式,我甚至都不需要上缴学费就能学习到李希贵校长多年积累的教学感悟。下面我就谈谈我读了《面向个体的教育》之后的一些感想。

一、放手也是一种教育

我非常喜欢书中第二章《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也非常赞同其中的观点“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学生本就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着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独立的爱好,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绽放属于自己的美好。他们不是流水线上的零件,按流程拼装起来就好,适度张扬自己的个性本就是教育所应该带给学生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明白放手也是一种教育,当然放手并不是说让学生放任自如,而是指充分尊重并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更多的自主权,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创造,体验活动的乐趣,同时老师把握大的方向,在方向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比如我在教授留学生班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件事,刚开始教留学生时,纪律是困扰我的大问题,课堂里总是向打地鼠一样的,这边的同学不说话了,那边的同学又开始嘈杂了。有一天一个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同学向我提议,老师我们去活动室做PPT然后做Presentation吧。说实话,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就是NO,心想你们这帮孩子不就是不想上课然后借此机会上网玩吗?可是转念一想,让他们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不错。于是给他们制定了Presentation的题目和使用活动室的相关规定,比如不能玩游戏,不能看视频,不能大声喧哗等就让他们去做了。当他们完成PPT的制作之后我大吃一惊,他们中有的同学把PPT设计的简直是非常的精美,并且也很遵守纪律并没有随便乱上网,虽然之后的Presentation还有些不足,但是那如同广告一样的PPT已经让我很是让我惊喜了。这件事让我印象很深,也让我学习到,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重要性。作为教师应该要充分的信任学生,不要随便的去给学生贴标签,学生的纪律不行,坐不住,不代表他别的方面不行,不代表他不会创作,没有创意。适时的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加以充分的发挥是非常有必要的。课堂教学应该要解放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敢说,敢做,敢研究,这样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充分的发挥。

二、读书是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俗话说:多读心中有主,多写笔下生花;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些话都告诉人们应该多读书。不言而喻读书是受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可能有人会说学生天天在学校不就是在读书吗?这里所说的“书”不是指的教科书,而是鼓励学生阅读他们有兴趣并且能够培养他们内在文化素养的书籍。但现在的学生总是抱怨作业太多,任务太重,不喜欢读书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同学认为读书不仅读不出钱来,还是件耗时费力的事,更有甚者嘲笑不读书的人挣读书人的钱。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教育的可悲。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很多人一直以为学生读书就是要读好教科书,为什么?因为考试考的是教科书上面的内容。一种功利色彩相当强的学习氛围在全社会没有得到很好的遏止。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但是考上了好大学就会有好工作的思想在很多人心里还是挥之不去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也在逐渐的丧失阅读的兴趣,也只去进行与分数相关的阅读和学习,可是广泛的阅读,对构建学生健康的完善的人格,养成终身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改变这样功利的行为我觉得营造一个好的阅读氛围,学校也应该多开展与读书相关的活动。《面向个体的教育》中提到的十一学校开展的“阅读都德”以及“阅读法兰西”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故事的传播中,营造校园的书香氛围,我也希望我们学校以后能够多开展这种类型的活动。

三、帮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

在我看来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教育责任。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存在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对所有学生所有学习内容都是最佳的,只有适合的、有效的。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寻找并且完善,找到适合的教好他们的方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什么是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呢,在我看来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就是适合他的学习方式。兴趣是动力,是源泉。因此要重视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我们大家的共识。

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如同前面提到的那样要作为老师要懂得放手。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缺点。

不仅是这样,如李希贵校长说的那样“不同的学习内容应当选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在英语教学的课堂里,可以试着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我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样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英语教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面向个体的教育》所带给我的感触不仅仅有这三点,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长时间的事,不应该带有功利心去看待他,我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应该多看到身边的榜样,多拜读经典,多向身边的老教师进行学习,从那里得到更多的智慧,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篇6】

工作之余,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每天上课、备课,忙忙碌碌的,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各方面还有所欠缺,也许自己的学习范围面太封闭,但还是凭着自己认真的心态去面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收获更多。我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我们的教育理想里,真正的教育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富有个性,都在校园里找到自己成长的独特之路,我以为这还是不够的,应该加上“每一位教师”,因为好的学校教育不是仅仅面向学生个体的教育,同时也应该是面向教师个体的教育。

《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这本书很好读。“好读”有三层意思:

一是,每篇的篇幅不长,基本控制在两页,让读者在阅读时无压力地轻松读完一篇;

二是李希贵校长的文笔朴实近人,没有过多的修辞和太高深的理论,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其表达方式很适宜于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阅读和效仿;

三是,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会使人不由得反观自己以及自己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并产生了新的思考。

读的过程中我不时感叹着书中关于教育的“奇思妙想”和实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尤其欣赏书中随处可见比如“取消班主任”“让校园里生长学生的想法”“学校狂欢节”“让选择成为学校的主题词”“学生为学生颁发奖学金”等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气息。真正贯彻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思考并发现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说实话,我们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慢慢找到了一点教育的感觉,品出了一些教育的味道。而一直困扰校园的“教育不足而管理过度”的问题渐去渐远,平等的师生关系无须呼唤便出来,学生的真实与真实的学生让我们很容易找到教育的起点。当然,我们也遇到了从未遇到过的教育的尴尬与教育的挑战,第一次感受到了管理的捉襟见肘,因此在这样一个智慧奔涌、个性夺目的校园里,必须实现从管理到领导的过渡。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实施包括调整组织结构在内的学校组织变革。

李希贵说:“教育永远不可能让所有孩子在同一个舞台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机会让不一样的孩子赢得同样的成功,我们能够具有竞争优势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造就一个充满选择的校园。”在我看来,“充满选择的校园”不仅是学生学会选择,教师同样要学会选择。对教师而言,学会选择就要常常问问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这是需要每位教师穷尽一生去思考的极具个性化的教育哲学命题。对这系列问题的回答和行动,体现了教师个体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它不仅决定着教师的职业生涯,也决定着被教育者和教育的未来。这一切,我们都在进行中。尽管在很多时候和很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但是,至少有一点让我们充满信心,那就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面向个体的教育生态。因材施教的命运从过去教师的手上转到了学生自己的手上。选择之下,孩子们慢慢生长出了责任心和使命感;选择之下,他们发现了自我,唤醒了自我,我相信,他们也必然最终成就自我。

《面向个体的教育》带给我很多的感触,也让我明白教育和学习一样是长时间的事情,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我要多读书,多向周围的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和智慧,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篇7】

有幸研读了李贵希先生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又通过《开讲啦》节目的深入了解,我想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会被这样一位在课堂中表现的比学生还积极,学生眼中神一样的“贵爷”的人格魅力和教育魄力、理想震惊,更会被他的非常规校园所吸引。

古往今来,学校到底是什么?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学校应该是学习的场所,但是在学生眼中他们希望是这样的吗?在北京十一中学,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施展才能,体验生活的乐园。学校开设了34门选修课、37门活动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开办那些银行、书店、食堂、参加戏剧、摄影等不同的社团,因此4000多名学生有着4000多张课表,他们做的好像都是与高考没关系的事,但是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接触了社会,认识了世界,丰富了人生。北京十一中学从原来的2人考取本一,到百分之九十九的本一录取率,不为高考,却赢得了高考,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与优秀升学成绩的统一。我想如此出色的成绩来源于平等的师生关系,来源于助人自助的学校氛围,更来源于学生的真实内心的需求,这样的学校有哪个学生会不喜欢呢?

我想我们无缘进入到这样的学校学习或者是工作,但是完全可以将他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来。李希贵先生认为教育不仅应该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帮助每一位学生。这不禁让我想到每个班级中所谓的“差生”,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呢?他们可能成绩差但是却有着其他才艺、他们可能行为差但是思维敏捷,我们要帮助他们全面发现和认识自己;并且利用他们的长处激发“差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比如让成绩差但是画画好、体育好的学生担任班干部,让卫生习惯差或者纪律差的学生担任卫生委员或者纪律委员,容人之短,用人之长,不仅可以管理好班级,而且可以帮助“差生”进步和发展。当他们犯错误时,我们可以可以少一点粗暴的批评,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感受,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温和的措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且心服口服,对老师产生信任和尊敬,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学生学习是为了今后的人生做准备,而不是三年后的中考或者高考,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唤醒潜能、激发潜能,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有所成长和进步,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成才!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篇8】

阅读《面向个体的教育》仿佛是武陵人闯进了桃花源,在桃花源里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封建社会作为一个文人的理想国。而我们作为一生奋战在普通高中的教育人,我们仍然是遵循孔夫子的教导,尊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自己的教育理想。在李希贵先生所著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中,我们仿佛来到了一个属于我们教育人的理想国——北京十一学校,观摩到在一所班级授课制的中学里,实现因材施教的一种理想的教育范式。

这种教育范式的构建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9月开始,全面实施走班上课,通过不同学科在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实现教学资源与学习过程的对接。按照学科学习的需要配置资源,依据学科学习的规律装点环境,让学科教室洋溢着学科和课任教师的个性魅力,让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同时,选择在同一个学科教室学习的学生,因为具有相同的志趣,共同的目标,因而更容易相互合作,形成比肩竞争,相互影响的教育情境。

第二步是从开始,实行选课走班,数理化生每一个学科按难度分为不同的层次,语文、英语、体育、技术分类设置了近100个课程,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生涯规划进行选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自己选择的课程表。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课表,组合成1430个教学班,形成了一种面向个体的教育生态。

这种教育范式不是李希贵先生的原创,而是国家教育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在广东省的深圳中学,我就已经参观了这样的类似范例。李希贵先生是作为一名校长,通过这本著作将其新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的体会和发现精彩的展现出来,帮助我们解读国家教育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深圳中学、北京十一中学的教育范式类型,也是国家教育部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教育范式的发展目标!我们绝不能学武陵人,到桃花源中一游,感叹一番,登船还家,依然故我。而应当通过阅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明确目标,对照反思,发现差距,奋起直追。

江苏省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开始于,十年改革之路转眼过去,江苏省普通高中的教育范式和教学生态已今非昔比,上级主管部门对普通高中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也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在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江苏省四星级高中评估标准及评价细则(20修订版)》中明确规定与课程改革相关的评价细则:近三年有60%以上的教师兼教过一门以上的选修课程;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形成基础性选修课、核心性选修课、拓展性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超市,其中高一、高二的选修II课程各不少于15门,12轨以上同比增加。在选修指导、网上选课、自主选班、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实践。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职业资格)工作领导小组于年5月13日印发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中“高级教师评审条件”关于“教学工作要求”中明确要求:主持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这些细则和要求都是代表政府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我们所作出关于课程改革和实施发展目标的规定,其目的就是要我们建立起“面向个体的教育”,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范式。

我校新课程实施以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设计了自己的以因材施教为目标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目标,确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发展”的育人理念。“弘毅致和,追求卓越”的沭中精神。其建设过程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构建“定向——结构——活动”主体性课堂教学范式,并开发各个学科、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操作规范,打造符合新课程精神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展后评的高效课堂。

第二步是加强学科建设,按照新课程建设的要求,强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实验室建设,新建成语文(印咸书屋)、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室,数学、生物学科分别申报并被确立为江苏省和宿迁市的课程基地。

第三步是强力推进我校的校本选修课程建设,从学校自身发展出发,借鉴儒家经典《中庸》中关于“中和”的论述,提出通过打造“致和课程体系”实施“致和教育”,其体系包含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等,这些课程在社会实践、人生体验、科普知识、传统文化、工艺制作、学科兴趣等诸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多样化发展平台,“尊重差异,包容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谐而有个性的发展。本学期以来的工作重点是依托我校的省市课程基地硬件设施和网络平台,发挥教科研的导向引领作用,强化落实,将工作目标分解细化到高一、二年级具体学科备课组。

三个步骤同步推进,目标就是建设具有我校个性特色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以因材施教为目标的教育范式,通过学习李希贵先生的《面向个体的教育》,如同听取一位先行者、过来人的言传身教,其中鲜活的探索经验、案例解读、教学感悟对于我们都极具启发和导向作用,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各级管理人员深度阅读、反复揣摩,以便更加明确我们的工作目标、坚定我们的工作信心、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我们每一位同志都应当结合自身的工作职责积极投入此项意义深远、刻不容缓的伟大工程中去,并在内心经常问自己,因材施教,我们已做到了第几步?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篇9】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看到书名我马上想起了“因材施教”。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一直以来,我们喜欢站在教的角度设计课堂,按照教学进度确定学习任务。其实,我们应该首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先退避在一边,把“教”先剥离出来,设身处地弄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起承转合,教师应该是鼓舞者,让学生始终有不竭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是欣赏者,让学生在欣赏的目光下,变得自信阳光;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成功。

可贵的是,十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想尽各种办法,给了孩子一片广阔的天地,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课程,帮助孩子在活动中寻找团队精神,在集体之外成长,孩子们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会管理自己的业余时间,他们在各种有趣新颖的活动中锤炼自己,成长自己。在这里,每个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有自己的故事和收获。一名在学校戏剧课上担任了一个学期导演的学生这样说到:“领导力就是你尽心尽力地为每一位演职人员服务,不遗余力地为剧组的每一个部门提供帮助--当他们认同你的服务与帮助,全部死心踏地地跟你合作的时候,你才真正拥有了领导力。”读着如此深沉的体验和感悟,我深受感动。

在现代社会,大部分孩子的一切都是家长给孩子们预先设计好的。包括我们的传统教育课堂,孩子们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便很难从事自己关心的事情。其实我们更多的是要尊重我们的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些宽容、耐心,尤其是当孩子们还没有真正从错误中走出来时,就特别需要我们学会等待,在等待中学会捕捉教育的契机。

从这本书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北京十一中的学生是如何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是鼓舞者、欣赏者。学习过程必须让学生自己亲力亲为,谁也无法替代。相信孩子,承认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别,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孩子的成长道路,将更加充满阳光!

“我深切地感受到,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这是李希贵校长的管理体会,我想,《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放大教育的智慧和力量,为创建让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而努力!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看到森林中的那棵树

每逢假期,便是培训季节,从新入教师到班主任,培训的名目应接不暇,然而培训水平却是良莠不齐,讲课的专家也是有高有低,本着学习的态度参加培训的同仁,甚多深感失望。大家欢迎的是务实的教育,是源于学情的教育,是迎合时代发展的真正的教育。《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符合了我们的要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最受教师喜爱的称号当之无愧。

书中对教育是服务业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当教育成为服务业,研究学生的需求必然成为我们工作的前提、师生平等就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状态,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就必然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重要指标、我们就需要调整心态。教育不是万能的钥匙,教育不能包治百病,教育需要学会等待。当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时,不得不意识到:教育成为服务业对师生平等的要求,居高临下的姿态、高高在上的架势、教训的口吻、已经无法立足,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与孩子对话、沟通、合作,在这样的校园生活中,共同成长。

对于平等对话,作者认为平等对话,教育才真正开始。这个环节是给我们启发最大的环节,全国课改,浙江省走在改革的前沿,走班制选修课成为常态,行政班的概念成为历史,在这种变化中,怎么管的问题的受关注程度超过了怎么教的问题,作者在书中指出,当一个班级没有班主任后,教师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来自平等。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担任班主任多年的教师觉得学生工作比以前难做了,是因为学生心中对学科老师和对班主任的看法是不同的,而老师的角色还没有调整过来。许多时候,学生在我们班主任的行政权力下被迫想通了,其教育效果的真实性却大可怀疑。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面向个体的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思维。

那么怎样寻找真实的学生呢?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想法是:努力在学校形成一种面向个体的教育生态,按照因材施教的想法,由学生自主选择。选择之下,孩子们慢慢生长出了责任心和使命感;选择之下,他们发现了自我,唤醒了自我,我相信,他们也必然最终成就自我。这对学校的管理要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管理到教学,都有了新的要求。课程是学生的产品,学校在制定课程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真实要求和真实能力,在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激励手段,在评价方面需要真实的评价结果和有效的评价机制。

书中的学校开发了203个校本课程,选修课程多达199个,甚至国家课程也分为多达5个不同难度的分层课程,充分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温州地区也在教改的春风中,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改革,各学校耳朵优质课程层出不穷。课程的选择性决定了在我们的教育下,学生具有良好的未来规划、自我评价和选择能力。而选择的能力,正是我们国家的孩子所欠缺的能力之一。让学生学会选择,就是让学生成长。

与传统教育相比,现在的教育既面对学生的整体,也面对每一个个体。作者认为:在传统的学校里,教育的全部意义可能就是教给学生知识,当然,往好的方面延伸一些,可能还培养学生的能力。可是,如果我们从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却应该是通过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人性,不断推进孩子们的社会化,让他们走向成熟,学会生存。在心的教育中,我们尽量避开竞争后的淘汰,因为那些孩子生而平等,因此我们需要发现每棵树的生存价值。而在发现每一棵树的过程都是有要求的:发现那棵树,首先要为之提供适宜的土壤、水分、气候、养料,需要教育者的胸怀,需要去除校园里的权威。需要我们教育者在心中都早已有了理想之树的轮廓,但这个轮廓,绝不是一个条框化的标准,不然我们很容易走入传统教育的误区。这对我们提出的主要要求就是要用多元化发展的观点去看学生,在动态的调整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斯宾塞说过,不要希望儿童有大量的美德,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际上就结束了。作者在书中提出: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教师在研究学情时更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从师生间的关系开始,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作者提出了:一所学校,只有一大批优秀教师以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态和教育家的智慧影响学生成长、推动学校发展的时候,这样的学校才真正实现了教育家办学。这让我们想起了很多教育家对过去的教育的回顾,为什么过去的教师队伍里可以涌现一批批的教育家,而教育家又总是热衷于一线的教学,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希望教育的评价体系更多地倾向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多地倾向于教室,而不是如现在般,一篇又一篇的学术论文榨干了教师的大好精力,教师不得不拖着疲惫不已的身子走进教室。希望今年教育部能将中央对教师发展和减负的口号落实到每个学校,让我们能真正地面对真实的教育。

适逢教改,我深切地感受到,用改革的思路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是最好的改革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课堂走在改革的前沿,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决不能忽略了我们身边的孩子本身,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刘会宝

夜读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整理学习笔记如下:

【阅读笔记】

一、作为服务业的教育

1.教育是服务业,我们通过开发我们的产品——课程,为我们的学生的成长服务;

2.选择性的课程必然造就有选择权的学生,而有选择权的主体,就是我们服务的对象;

3.学生的选择一旦进入校园,教师的角色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不同学生的需求,潜心开发适合不同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体系。

4.教育变成服务业后,对话、谈心、咨询、诊断成为教育工作的重头戏;

二、如何让教室迸发力量?

1.教室是学科学习的重要载体,每一个角落都应当彰显着专业和学术,尊重学科学习的规律,完全按照学科学习的需要配置资源,学生在这里可以观察、演示、实验、模拟、讨论交流和网上游历,学习就变得有趣了。

2.教室的力量来自他的人格。有了主人的教室洋溢着个性。

3.教室的力量还在于在这里可以找到那些志趣相投的伙伴。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培育他们的创造性,推进他们的社会性。拥有志趣相投、鼎力相助的同伴是人在社会中搏击风浪的重要支撑资源。学校应当将孩子们能结识到未来社会生活的同伴作为自觉的、理性的使命。

三、课程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1.课程的拉丁语意思为"跑道",因此,课程即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而它的动词形式则是指"奔跑",这样一来,课程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

2.课程的价值应该是尊重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同的成长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开辟一些孩子"奔跑"的"跑道",课程的价值将会在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身上显现的更加明显。

【阅读思考】

每当人们问我是做什么的?我总回答我是当老师的。如果我要说是做"教育"的,人们可能会愣一下。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老师"是一个容易理解的行业,他无非是"上课"、"教书",或者"识得几个字"而已。如果你说你是做"教育"的,人们往往就难以理解了。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似乎只有教育家才有资格谈教育。我以为,这不是一个良性的社会生态。人们只懂教师这个职业,却不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也就被简化为"教师负责把我孩子的成绩提高"这样一个线性结论。

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的部分章节,应该说他把教育说的很朴实,很接地气。教育是一种服务,又一门专业,教育需要彰显学术价值,教育需要通过课程这个载体来建构孩子的生命经验。我相信在许多城市、许多学校都有一些真正践行教育理想的一线教师。

前不久,到一所镇上小学跟岗学习。学校的校长推荐我们去听一位罗老师的课。于是,我们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欢天喜地,老师在孩子们中间,似乎没有身份感和距离感。上课伊始,罗老师一个口令,全体同学向我们听课的老师敬礼,礼毕,罗老师开始提醒孩子们课堂规范,孩子们听的认真。一堂课听下来,确实给了我不小的震撼,我没有听过小学的课,对比前一日,我站在三年级的课堂上手足无措的情形,我对罗老师越发敬佩。敬佩归敬佩,罗老师打动我的是课堂的一些细节:第一,数学课堂的育人意识很强;第二,用描述性的语言对孩子的正向激励,而不是简单的要求,更不是用疑问的语气强调,从心理学上讲,这是非常有效的!第三,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认可,比如,在一位同学演算完毕后,罗老师和孩子击掌表示顺利通过,我想这种动作带来的激励,会直抵孩子的心灵。

我们谈教育家,似乎就想起了那些曾经办了一所知名学校的创始人,有很多很多的教育理论。在我心中,不止如此,一个对教育充满热忱,内心涌动着对孩子们的爱和责任,始终耕耘一线,践行和坚守着一种原始的教育价值和理想的普通老师,同样是教育家,我可以说他是做"教育"的。

我想,只要我们常怀教育的热忱,勇敢的向我们的孩子敞开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就应当这样做自我介绍,我是一名老师,我在做好的"教育".

幼儿教师面向教育的个体读后感


幼儿教师面向教育的个体读后感(一)

暑假里,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一个孩子从6岁进校园,到12岁离开小学,他在学校能获得什么培养什么,知识和思维,习惯和能力,而这一切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子呢?课堂学习、生活实践、死记硬背、试题累加、社一团一浸染,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讲授和练习的角色。很多教师知道学习是有规律的,成长有特点,个体是有差异的,知道学习的有效规律,且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我们所面对的个体问题呢?所以我们要学习有关儿童成长的心理生理知识。

一直以来,我们喜欢站在教的角度设计课堂,按照教学进度确定学习任务。其实,我们应该首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先退避在一边,把教先剥离出来,设身处地弄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起承转合,何处山重水复,何时柳暗花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应该是鼓舞着,让学生始终有不竭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是欣赏着,让学生在欣赏的目光下,变得自信一陽一光;教师应该把学生捧在手心,让学生像是躺在一妈一一妈一的怀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攀上属于自己的峰顶,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成功。

当然,应该亲近的远不止被冷落的教材,成功的教学应该更加开放。打开教师的窗子,扯一块西山的苍翠;推开学校的大门,与学生一同跨入时代的高铁;链接信息高速,世界就在校园。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只有我们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广大、多元的学习舞台时,他们的未来才值得期待。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如果我们能够把更多听课的时间用到老师们关于课堂设计的讨论之中,也许发生在课堂里的教学会有着老师们更多的智慧。

一个老师一爱一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和生动的情节,那他或她的学生也学会了在传递中去一爱一生活。

一个老师一爱一教育,那他便会带着对职业的崇敬和神圣来对待职业中的每一个孩子,孩子既是我们工作的对象,更是和我们同走幸福职业路的伙伴,一个问题学生的存在就意味着我们有提升功力的机会了,教师应该是领着薪水做慈善事业的人。

一个老师一爱一学科,在他眼里,他是为学科而存在的学习者,那么他的孩子所感受的就是学科的魅力和神奇。

一个老师一爱一学生,他知道,学生是一朵朵来自不同家庭的花一苞,早开晚开不开都是个体的存在,他们在这个土壤上,不是来遭受歧视和统一的修剪,他们需要的是适合自己呼吸系统的氧气和水分,承认个体差别,才会有个体教育的眼光。

我深切地感受到,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这是李希贵校长的管理体会,我想,【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放大教育的的智慧和力量,为创建让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而努力。

幼儿教师面向教育的个体读后感(二)

一所中学,没有了行政班,没有了班主任,没有了班干部。4000多名学生,4000多张课桌,1430个教学班,100多门课程,200于个社一团一,40余款校服这是北京十一学校。

这些归因于一场静悄悄却震撼人心的改革。多年来,李希贵校长和他的一团一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调整组织结构,进行各种激动人心的创新。在十一学校,因材施教正在落地。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一个孩子从6岁进校园,到12岁离开小学,他在学校能获得什么培养什么,知识和思维,习惯和能力,而这一切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子呢?课堂学习、生活实践、死记硬背、试题累加、社一团一浸染,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讲授和练习的角色。很多教师知道学习是有规律的,成长有特点,个体是有差异的,知道学习的有效规律,且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我们所面对的个体问题呢?所以我们要学习有关儿童成长的心理生理知识。

要改变世界,我们内心则要有新生。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一书中这样说。没有高考的检验,没有个体能力的蓬勃喷一发,基础教育学校要实现要面向个体的教育,改变现在这种应试教育留下的顽疾,必然只有依赖与教师个体的新生,依靠与教师观念的转变,在乡村,提高教师个体一爱一的能力,是实现抵达面向个体教育的武器。

一爱一什么呢?一爱一生命,一爱一生活,一爱一教育,一爱一学科,一爱一学生。

教育不是在教师的传授中完成,而是在教师的态度里实现,一个教师对于自然、社会、生命、生活、学习、他人等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是怎么去看待世界、自然、学习、他人等的。

刚入初中时,看到一个男同学写得一手漂亮的草书,便好奇的问他,为什么会写草书,这个男同学回答,六年级时,是一个年青语文老师,这个老师时常在课堂黑板上写草书,不依规矩也不工整,一年临摹下来,他不知不觉也学会了草书。

一个老师一爱一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和生动的情节,那他或她的学生也学会了在传递中去一爱一生活。

一个老师一爱一教育,那他便会带着对职业的崇敬和神圣来对待职业中的每一个孩子,孩子既是我们工作的对象,更是和我们同走幸福职业路的伙伴,一个问题学生的存在就意味着我们有提升功力的机会了,教师应该是领着薪水做慈善事业的人。

一个老师一爱一学科,在他眼里,他是为学科而存在的学习者,那么他的孩子所感受的就是学科的魅力和神奇。

一个老师一爱一学生,他知道,学生是一朵朵来自不同家庭的花一苞,早开晚开不开都是个体的存在,他们在这个土壤上,不是来遭受歧视和统一的修剪,他们需要的是适合自己呼吸系统的氧气和水分,承认个体差别,才会有个体教育的眼光。

班主任《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


班主任《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1000字

罗姝琴

作为一名班主任,要会处理在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以前总以为学生在学校最重要的是学习。最近,发生几起事件让我不得不去思考、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深知无论是在对学生思想管理上还是在教育教学方面都迫切地需要我去学习、进步。在课余事件,我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颇有感触。

这本书读起来通俗易懂,里面有很多教育案例,其中说到这样一个事件:一位曾经做过二十多年的班主任不当班主任以后与学生用了整整一下午的时间进行谈话,可没有多大的效果,这名学生仍然没有从谈话中反思、改正,于是他们预定明天继续交谈,第二次的谈话中那位曾经的班主任首先向学生道歉,而且带着一定要说服那位那位学生的想法进行交谈,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见到老师的态度有转变,学生立刻向老师赔礼,不应该对老师出言不逊,这样接下来的谈话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是啊!纵观当今教育,有几个班主任能做到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呢?这不禁让我想起前不久发生在我们班里的一件事:一天中午放学后,英语老师气愤的过来对我说:"罗老师,你们班XX简直无药可救了,作业不写,单独辅导他也不学,今天还跟我犟嘴。"听完,我感到吃惊,以前从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呀!虽然有个别学生顽皮了一点,但从没有发现有学生跟老师对着干,我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一个午自习时间我悄悄把XX带到操场上找他聊天,了解他最近的心理状况,期初他不什么也不愿意说,担任我班三年班主任基本上对每个孩子都很熟悉,我明白XX是一个喜欢被夸的孩子,于是我改变策略,从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出发以朋友的身份跟他聊天,慢慢地,他对我不再有戒备心,道出了事情的缘由,我表扬了他愿意坦白事实的态度,进而分析问题,加以正确引导,很快XX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如何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曾经听过一句话:"教育的力量可以使石头开出美丽的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发挥教育的积极力量去提升每一位学生。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说道:"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是一位管理者。"管理学生学习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环节----激励评价。激励评价不是课堂上的一个附属品,它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让激励评价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应有所体现。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学习上表现的优势各不相同,李希贵说:"教育永远不可能让每个孩子在同一个舞台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机会让不同的孩子赢得同样的成功。"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以同样的标准来对待不同的孩子,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那就要求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分数论长短,而应该全面的去看待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让我想起上次青年教师素养大赛表彰会上李校长对我们青年教师说过这样一段话:"精确的分数不一定是准确的评价,不要死死盯住学生的分数,很多老师每次模考算出评分,为了那零点几分的差距争得面红耳赤,非得分出高低,这样不仅伤了老师之间的和气,同时分数过多的压制学生,那一分可能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读完《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有很多章节给我很深的启发,让我认识到,要想做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应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多革新教育教学方式,多看书,多向身边优秀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提升个人教育素养,尽快让自己成长起来。

爱教育的读后感模板9篇


读后感大全栏目精选:“爱教育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小编花时间为你编辑了爱教育的读后感,阅读了作品这本书后,一些读者常常开始反思内心。我们不妨书写一篇读后感,将对于作品的认同和感悟记录下来,你有记录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心态来写作作品嘛?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爱教育的读后感 篇1

这个学期,我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里面的每一个人都似乎跳出来了一样,活生生地站在我的眼前。读完后,它深深地感动了我。

《爱的教育》是一本非常出名的著作,上面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了安利柯的小学四年级生活。我最喜欢的是一篇名叫《争吵》的文章。说的是安利柯和克莱谛吵了起来,放学时,克莱谛紧跟着安利柯,当安利柯举起戒尺想打他时,克莱谛说:“安利柯,我们和好吧。”回家后,安利柯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很生气,说:“你如果做错了,就应该主动承认错误,而不是向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说着把戒尺折成了两段。他的父亲真是一个高尚的人呀!他让我学会了与他人交往要宽容、大度。

现在到了四年级,我还是那么喜欢《爱的教育》这本书,我每天只要有时间都会看一看。那正直的卡隆、优秀的德罗西、坚持不懈的克莱谛……这些同学都很像我们班的同学。以前,我都不明白爱是什么,直到读完《爱的教育》,我才明白: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会支持你、鼓舞你,为你加油。爱其实很简单,是朋友之间的信任,是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是师生之间的感情,爱的方式,很多很多……

我爱这本书,它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爱教育的读后感 篇2

这段时间,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好书——《爱的教育》。

这本书主要讲了,来自意大利的小男孩安利柯,他一学期的所见所闻。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人是可莱谛,他家是开柴火店的,他家虽然很忙,但可莱谛也不会忘记学习,作业也是在干活时抽空写完成的。他虽然干了很多苦力活,但他从不抱怨,是个能帮父母分担又懂事的男孩。可莱谛的教会我要感恩父母。

故事让我脑子涌出了一个画面:早上七点,妈妈准时叫我起床,我起不来,妈妈又叫了我一声,我才急忙起来了,觉得好烦啊!妈妈又问我有没有刷牙,有没有把书全部收拾好?有没有带好口罩?……我不情不愿的回答:“我都做好了!”妈妈把早餐做好后,又催我快点来吃早餐,我边吃边想:妈妈太烦了!我吃完早餐后,准备去上学了,妈妈又说:“过马路要注意安全,知不知道?”我不耐烦的回答:“知道了!知道了!”出门后,我觉得妈妈好唠叨,实在太唠叨了。但现在我知道是妈妈关心我。看到了可莱谛的感恩,又感受到了妈妈对我的关心,我也要像可莱谛一样感恩自己的父母,爱父母。

读完了这本书,我懂得了:我们要孝顺父母,也要尊重老师,还要与同学和谐相处。不要与父母、同学、亲人吵架,因为我们要心怀感恩。《爱的教育》告诉了我们怎样去爱。爱是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爱是尊重老师;爱是和同学友好相处……

这本书值得大家读读。

爱教育的读后感 篇3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德·亚米契斯的作品。这本书记述了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恩里科在一个学年的故事,其间穿插着老师每个月给学生讲述的一则则美好和真实的“每月故事”。

就拿《寻母记》这篇每月故事来说吧,本文讲述了一个工人家庭的十三岁男孩马可从热那亚出发去美洲寻找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在给梅基内斯家做女佣。马可寻找母亲的途中经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科尔多瓦、罗萨里奥、图库曼,他吃尽艰难险阻后,终于找到了母亲,并救了她的命。

我如果是处在文中马可的位置,我绝对吃不了那么多苦去寻找妈妈。想想现在,我不仅不孝顺妈妈、帮她做事,还总是很任性,会和她顶嘴。看了这本书后想想自己,真是和马可相差远了。有一次,我们家贷款买房,没有多余的钱,爸爸妈妈每个月都用工资还贷款了,但我还是向他们提出无理的要求,理由只是小伙伴有的我也要有。现在回忆起来,就觉得羞愧难当。

《爱的`教育》还给了我其他很多启示:如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示人生的善良与纯洁;同时讴歌了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等。这真是一本经典之作啊。小朋友有空一定要去图书馆借来好好看看哦。

爱教育的读后感 篇4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人一生中要经历无数次的爱,朋友之爱,父母之爱,夫妻之爱,子女之爱,教师对学生的爱,也是爱的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最近,又把《爱的教育》读了一遍,受益匪浅,久久的被爱包围着。

——题记

《爱的教育》,这本书上曾经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当安利柯的老师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女儿;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你们之中,我一个都不愿责罚,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让我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

多么真诚的一段话啊!先生的这一段话,让所有的同学都感动,也深深的让我折服了!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投入在学生身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他们的心声,更用自己的心去感悟他们的想法。他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学生,给予成绩不好的学生希望,鼓励成绩好的学生更加上进,不断突破自我。多么可亲可敬、伟大无私的一位老师。

父母对子女之爱更是崇高的。

一天,一个有钱绅士的儿子诺比斯和一个烧炭工的儿子培谛争吵起来。诺比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花子”,诺比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比斯向培谛和他的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比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比斯道歉。

虽然,诺比斯的父亲是一位有钱的绅士,身份高贵,但培帝的父亲只是一位烧炭工,他们身份相差太大了,可是诺比斯的父亲毫不在意这一点,不会因为自己身份高贵而抬高架子,一副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样子。他认为自己孩子做错事情,就必须得道歉,这样长大以后才会有出息,才能成就一番大业。他熏陶儿子,不溺爱,不袒护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想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尊重他人。做才是对的。如果一味的包庇孩子,就算他们做错了,还是不纠正他的话,让孩子一错再错,因为家长的溺爱,才会害了孩子。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这些孩子虽然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挚爱之情。

爱教育的读后感 篇5

趁着国庆假期,我读了《爱的教育》一书。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者亚米契斯写的,书中有100多个感人的小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争吵》。讲述了:一位11岁的男孩安利柯和珂莱谛,吵架了。这不是因为他前几天受了奖,我嫉妒他,而是因为当时我正在写着每月例话《洛马格那的血》时,他碰了我一下,墨水把纸弄污了。我生气了,他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但是,我觉得他笑的不自然,认为是:这家伙受了奖后得意忘形,于是。把他的写字帖也给弄脏了,他涨红了脸说:“你这是故意的!”他举起手要打我。这时上课了,他缩回了手,说:“下课后,我在外面等你。”我回答道:“好。”终于挨到了放学,我拿着戒尺,来到街上,等他走进,我举起戒尺。可他却说:“我们和好吧!”我高兴地了回家。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父亲,原先是让父亲高兴一下。不料父亲,严厉的说:“你应该向他道歉,不应该举起戒尺,打你的朋友。”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上也经常会发生,读了《爱的教育》后一定会引以为戒,要肯接受别人的错误,不应该向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在生活中,要学会宽容,不要和同学争吵,如果别人错了,要接受别人的错误,因为每个人都会有错误的时候。

在以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要多献出爱,感受爱,让世间充满爱。

爱教育的读后感 篇6

读后感《爱的教育》

作文教学网作

读后感《爱的教育》

任佳文

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的原著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改写是沙铁军。

这本书通过了一个小学生写日记的形式,记述了一个小学生安利柯的所见所闻,以高尚的爱把各个故事中的内容联系起来。

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安利柯的同学洛见谛看见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摔倒在马路上,正巧,一辆马车驶了过来,洛贝谛不顾个人安危,跑过去把那个小学生推了过去,可自己来不及躲开,一下子被马车轮子扎到了脚,骨头都碎了。这让我万分感动,一个小学生竟做出了这么伟大的事情,真是了不起!

还有一些小事,它们为这本书,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啊!

指导教师崔梅茹

爱教育的读后感 篇7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主题,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对此我深有感触。爱是陪伴我们成长道路必不可少的情感,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

(一)如山的父爱

父亲的爱如山一般,如大山般厚实,给我以坚实的支撑。记得有一次我得了肠炎,肚子痛得满头大汗哇哇大哭在床上打滚,这次可把爸爸吓坏了,急忙把我送到医院看,看完刚回到家不久,我又觉得疼痛又大哭起来,爸爸又要把我送到医院,妈妈问爸爸到底是不是在医院工作的,药又不是仙丹,哪能那么快见效。可爸爸不由分说又把我送到医院,在爸爸的背上我感觉到他的紧张,最后打完了针回家已经凌晨两点多了。在父亲的背上我读懂了如山的父爱。

(二)似火的母爱

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但我更想说母爱似火,火一般的热辣。我妈是个急性子。对我很严厉。做事一懈怠就会被妈妈痛骂,甚至还会受一些皮肉之苦。有一次考试,做错了几道题,我只考了七十一分,妈妈看完后,脸色阴沉,劈头盖脸地骂了我一通,帮我分析错误的原因,并责令我重做。妈妈的严厉曾让我难以接受。但我明白妈妈的严厉也是一种爱,像火一般,照亮着我前进的道路。

爱是我们成长道路的力量,我相信有如山的父爱,似火的母爱陪伴,我的人生会更精彩。

爱教育的读后感 篇8

这篇故事讲的是罗伯弟在上学的路上看见一个小学生背着书包去上学,走到斑马线过马路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这时,后面驶来了一辆马车,眼看着马车就要把他撞倒了,罗伯弟马上冲过去,一把抓住小朋友,推到安全的地方,而罗伯弟自己没来得及躲开,马车的车轮压到了他的一只脚,他受伤了。那个被救的孩子的妈妈非常感谢他。

通过这个故事,我觉得罗伯弟非常勇敢,也非常关爱他人。要是我的话,我可能会先考虑是不是安全的,自己有没有能力去救人。我们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去做到怎样关爱他人,比如:“看见同学摔倒可以扶他起来,看见同学要帮忙的时候,我们马上伸出双手去帮助他。”这样大家都会非常开心。

家长有感:爱的教育,讲述了小主人公身边发生的众多的小故事,透过一个个故事,给大家传递了着温情、亲情、正能量。看了孩子选的这篇小故事,为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那种奋不顾身,勇于助人的精神感动。同时,看到孩子说,会在自己能力所及去帮助别人,感到非常欣慰。注意安全,珍惜生命,这同样是需要向孩子传递的正确意识。

爱教育的读后感 篇9

今天我阅读的是一本感人的书。书名叫《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

上作文班时,老师发给我们,叫我们阅读。我读了其中的一篇,标题是《弗洛伦萨的小抄写匠》。讲述了一个孩子的父亲除了白天做工,每天晚上还抄写便条挣钱。孩子为了为父亲分担,等父亲十二点钟上床入睡的时候,孩子便偷偷下床,帮父亲抄其余的便条。那个孩子又因睡眠不足,而影响到学习,被父亲责备。有一次,那个孩子晚上又在抄写便条,抄着抄着,有一本书掉到地上。父亲被惊醒,蹑手蹑脚地走到书房门前,看到儿子在帮自己抄便条,心里很感动。

我很喜欢这篇故事,因为那个孩子不怕辛苦,一直帮父亲抄便条,就算父亲责备他,他也没有怨言。

我觉得这本书最感人的地方,是父亲发现自己以前抄的那么多的便条,原来有些是儿子在帮自己抄。自己感到很惭愧,之前还一直伤他的心。举一个例子就是:父亲使劲地吻着儿子的额头,哽咽地说道:“我全明白了,全知道了,是我,是我请你原谅,我的小宝贝,来吧,跟我来。”“快亲亲这孩子吧,三个月来他一直不睡觉,为我受苦,给我们挣面包吃,我却只管伤他的心!”父亲不了解实情,就随便指责那个孩子,真不应该。

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阅读,我从书中收获到:父母有困难的时候,要多帮父母分担一下。

这本书是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

《面向创造性和人性的教育》读后感


《面向创造性和人性的教育》读后感

作者:孟倩宇

读了《面向创造性和人性的教育》这篇文章给我感受颇深,修正了许多我自己对于教育方法错误的理解,深刻的感觉到作为一位幼儿教师的责任感和对于幼儿人格发展是何其的大。

例如,我很喜欢给小朋友讲故事。我讲故事也非常注重自己的语音语调,想要用自己的夸张动作和诙谐多变的语调来吸引孩子,殊不知这恰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我没有想到要用故事的本身内容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消化,而是我直接加入了自己的情感将这篇故事呈现给孩子,没有去考虑孩子是否和我的理解是一样或他们被动的接受我传递给他们的感情,他们是否会适应呢?看了本文我才知道,我的方法是大错特错的,我们往往会低估幼儿的能力,他们其实比我们更具想象力,在他们的世界里可以把它呈现的更加丰富多彩。

我同时也在思考为什么我这么急于想要向幼儿表达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呢?

第一点,我总是把幼儿置于一个很低的位置,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什么也都不了解,需要我们的引导。看了本文才明白,我们需要敬畏儿童,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团体,而不能把他们当做小大人的方式来进行培养。

第二点,我的教学进度理念太过于急躁,想要幼儿立马就接收到我所传递的信息。这就和我们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有了相似之处,这样方式直接忽略了儿童思考和发觉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我夸张的动作和诙谐多变的语调使得故事形象过于鲜明化,它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冲动,无法表现真实孩子的内心感受。

第三点,源于整个社会的教育大背景。在全实践的过程中,主班老师会要求我给幼儿讲故事,这时的主班老师就会有一个对于我外在表现的评价。我也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才会这样卖弄自己的才能,从我内心来讲也是非常乐意去展示我声音特色和故事表现力,以及对幼儿的喜爱。这样说来在社会的教育大背景下,老师也存在一定的“自私性”。就像我们每到一定的年龄段都会有升学考试一样,各科的老师会为了自己的升学率以及优秀率给孩子施加各种各样的压力。这种方式有好也有坏,面对我们多人口的国家,这的确是个很好的选拔优秀人才的手段。但同时它的的确确让我们的学生生活的很痛苦,本来学习应该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就像华德福教育一样在游戏中得以学习,可是应试的魔爪已经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积极性消磨光了,可能这也是中国在目前为止没有一位本土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吧。

这让我十分羡慕华德福教育下的孩子,他们没有过早的成熟。华德福教育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形式,竭力给予他们一个善、美、真的世界。其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创设一个孩子能创造性游戏的环境,使得这些具有创造力、热衷于游戏的孩子将来会成为最优秀的学者和最全面平衡发展的人。华德福教育非常强调游戏的重要性和成长环境的自然性。他们的玩具都是未完成的玩具,原材料均来源于生活,孩子若想真正地开展游戏,他们必须有一种梦幻般的意识,在那种想要玩的强烈欲望的驱使下,使得自己的行动力增强,各项身体机能得到了更好锻炼。让孩子的真正地游戏是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游戏是孩子释放天性的一种载体,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成人过多的去干涉或者是干扰势必会成为一种负面的形式反映在他们的行为中。

这又不得不让我想起第一次进行全实践发生的窘事。首先我必须声明,我很喜欢学前教育这个专业是自愿填报的并且也想在这个专业领域上有所最为,所以在幼儿园也会表现得很积极。当时我全实践所在的班级是小班,当儿童在进行蒙氏活动时,我想更加亲近孩子,就会跑去问他们问题,这时我的指导老师就会把我叫到一边,说我这样做会干扰到儿童的独立思考和专注力的培养。当时我就很羞愧也很感谢这位老师,是她让我懂得了一位幼儿园老师不是那么轻松容易的,你需要有专业的知识理论来支撑你的教学行为,这样你的教学模式才能得以渐行渐远。本身我对于自己的专注力也是不敢恭维的,因为自己在看书这一块总是会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培养起爱读书的兴趣也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吧,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可以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我会经常强调自己是个行动派的人,不喜欢照本宣科的教条理论,喜欢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去找寻遵循的理论根据。

完整仔细的看了这篇《面向创造性和人性的教育》并结合自己全实践的经验,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没有很好的教育理论作为根基,你连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都不明确,那要做个合格的幼儿园老师谈何容易呢?找到了自己的弊端,我会克制自己去完善它,更好的投身于自己的教育领域。

看了《面向创造性和人性的教育》还想着重强调的一点就是,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成人的工作是孩子游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补充。孩子不仅模仿你的工作,还模仿我们对待工作的专注神态,以及投入其中的热情。孩子是很聪明也很敏感的,他们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能感知外界事物对他们的刺激。有些家长会困惑如何去教导幼儿,原来方法是那么的简单,家长只需要成为一位遵纪守法,勤劳勇敢合格的公民,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学习榜样,那么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像自己一样的人还是轻而易举的。有本文也再次证实了榜样的力量。人永远会喜欢像他的人,永远会像他喜欢的人。也证明了幼儿在幼儿园这个群体中,老师会经常表扬做得好的小朋友,为其他幼儿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其他幼儿也会有模有样的去学习榜样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幼儿的教育也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

看过本文后还有许多感受在这里就不在进行一一赘述了,都在打印文本里进行了标注,我相信这对于我以后的教育生涯将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也谢谢甘老师提供这么好的学习资料供我们学习。

编辑精选: 面向未来的教育读后感4篇


面向未来的教育读后感【篇一】

读完了《爱的教育》这一本书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爱的教育》这本书中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了安利柯这个意大利小男孩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与家人和同学的生活。

安利柯的父母都是非常有爱心的人,他的同学也特别多,在每天的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好的事情让他们开心,坏的事情让他们心烦,不过,无论如何,他们总能坚强的面对。更加的热爱生活和身边的人。

读到这里,我在想,爱是什么?爱,每天都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有父母对我们子女的关怀,有朋友之间的关心,有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等等。

如果我们能够懂得爱自己爱别人,对于我们帮助别人要不求回报,对于别人帮助我们要心存感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了!

面向未来的教育读后感【篇二】

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而我读了《爱的教育》后,我才真正领悟了爱的境界!

这本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介绍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之间的爱对祖国之间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我觉得安利柯是个孝顺的孩子,也是个善良的孩子。他天真、活泼、好动,我发现,在他生活的周遭有许多关怀他的好朋友,时常鼓励他,安慰他,所以他才可以顺利成长,它里面有悲伤的、高兴的、催人泪下的、发人生省的。但是让我最难忘的还是那篇《灾难》主要说:上学的路上,一位一年级的小学生在过马路的途中摔倒了,这时,一辆车驶过来正好被佩罗蒂看到,他跑过去救起了小学生,然而,他的双腿被车压伤。他为了救人不惜自己受伤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的敬佩吗?

是爱,使我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是爱,给予我们内心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爱是伟大的,爱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多感受一份爱,就多一份温暖,多奉献一份爱,就多一份快乐。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沐浴在爱的海洋!

面向未来的教育读后感【篇三】

书籍,像一个巨大的宝库,它让人得到知识、从书中明白 宝贵的道理。《爱的教育》,却让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真情。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德·亚米契斯的代表作品。它自从 1886年问世以来,成为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手中读物,《爱的.教育》被翻译成数百种文字与方言,广泛流传于多个国家,深受读者的喜爱。

《爱的教育》讲的是一个三年级学生恩里科在一个学年所发生的事,以日记的形式被记录下来。一则则老师讲的"每月故事"、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向我们讲述了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人性的善良与纯洁,和爱祖国、爱社会的精神。作者用这些爱的钥匙,打开了我们的心扉;用这些故事,展现了人性之美。

生活之中处处充满了爱。处处充满了美好的字眼。读了《爱的教育》让我明白了人间的爱,是多么伟大、是多么重要。对国家、对社会有爱,是每一位公民应该明白,应该去对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与爱。朋友之间的友谊,是需要双方的真诚与付出。做人,要敢作敢当,做错了就要改,不能面对自己的过错时,不但不该,还去逃避、不敢面对、那你的生活就不会精彩。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贡献的人多了,就变成了大爱,这个时间将十分美好。读了《爱的教育》让我懂得了很多,所以建议大家也去读一读。

面向未来的教育读后感【篇四】

记得在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活动,各班都要交换书本,我换来了一本《爱的教育》。可是,这本书我却搁在了一边,直到现在才重新拿起,把它读完。

这本书的主题是“爱”。它以一个男生安利柯的口吻,通过日记的形式,纪录了身边各种各样的爱。有一个故事让我非常的感动,这是安利柯的老师讲给大家听的。有一个小男孩,因为老是调皮捣蛋,所以他的祖母给他讲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人生道理,小男孩受到感动,下定决心要改正坏毛病。碰巧,这时他们家来了两个凶狠的强盗,他们盗走了小男孩家的许多钱财。强盗抢完东西,走之前还给了小男孩的祖母致命的一刀,小男孩为了保护祖母,自己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祖母安然无恙,小男孩却中刀身亡了。这个小男孩拥有舍己救人的精神,为了救祖母,宁可付出自己的生命!在小男孩临死之前,他还不停地向祖母保证,自己要做一个好孩子,他实在是太令人感动和尊敬了!="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background:yellow;">

这本书中,有许多善良、正直、有爱的孩子,他们个个都令我喜欢。特别是温和的大个子卡隆,他总是去帮助班级里弱小的同学,爱为他们打抱不平。他们班上还有一位同学,他的父亲原来是一个粗暴的酒鬼,总是虐待自己的儿子。可他的儿子却依然努力读书,最终得到了一个大奖,这是他的父亲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成了一个合格的好父亲。

《爱的教育》里,有父母的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民族的爱、祖国的爱……只要我们能像书中的那些同学一样,懂得感受爱、理解爱和付出爱,我们的生活就会处处充满爱,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温暖、更加美好!

读《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教育》有感


读《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教育》有感:

“除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之外,其他一切均已发生改变”——爱因斯坦

“如果以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学生,那么,我们将掠夺他们的未来”——杜威

“国家繁荣需人民强大,而人民强大则需教师杰出”——李显龙

四月,终究是最忙碌的月份。行程表上重叠的事情多了以来,数不清楚的磨课、调研、督学、会议、培训,还有若干总结、文稿、课题、编著要上交,当然还有毕业班的教学……同时,也越来越感觉到团队的好处,如果没有“一群人”在干着,估计“三头六臂”也于事无补。

早早的把《数学传奇》放在包里,愣是没有看完,想来还是把上次没有写完的《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教育》的读后感写完吧!

(一)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作为教育工作者有没有思考过,20年后的教育会在哪些地方进行改革呢?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让教师称为另人羡慕的职业”,对未来的老师又会提出怎样的要求呢?现摘录本书提到的8个方面。

1.长远规划和领导能力。对于生活在2030年的人应该具有怎样的教育素养这一问题,你所在的地区是如何认为的?关于哪些知识技能最为重要这一问题,你们能否在学生、家长、教师、商业代表、社区机构等群体之间达成一致,并在不同群体之间建立持续的合作关系,以监管新的教育策略的实施?

2.雄心勃勃的课程标准。教育高绩效的国家,其课程的各个环节都设有高标准,这些标准对学生、家长、教师等人来说都是能够理解的。因而,为了使所有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能力都达到较高的课程标准,你能否创建一个关于课程、课程教学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的执行计划呢?

3.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你所在地区成绩水平低的学生在pISA的自然科学学科评估中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关于进行课堂干预、改变学校结构、设置多样化毕业路径、校外支持、教师职业发展及把成绩水平低的学校作为资源支持的目标,你所在的地区应该进行哪些工作以设置一种高底线的学生成绩?

4.高素质的教师和领导队伍。为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领导能力以应对最新的挑战,你所在地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详细内容见本书,其中详细叙述了教育高绩效国家在招聘、准备、支持奖励和保留高素质教师和领导人才等方面的工作

5.教育体系的持续性和协调性。教育高绩效的国家,其学生成绩表现突出,这是因为教育体系的每个部分都相互协作,共同实现教育目标。而在很多国家,教育体系的代表性特征就是国家、州、省或地区所设立的教学目标与具体的课堂教学之间的执行鸿沟。对此,你所在的地区应该作出哪些改变,以消除造成“执行鸿沟”或“执行阻碍”的因素?

6.学校管理与责任制度。将你所规划的愿景、所制定的课程标准作为你所在地区学校的5年期目标。在你所设计的教学体系中,需要怎样的教师、怎样的知识和信息分享机制,以进行必要的教师职业素养建设,从而实现你设立的教学目标?第一年、第二年的目标分别程标准,你能否创建一个关于课程、课程教学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的执行计划呢?是什么?你怎样通过公平、透明的方式衡量你所取得的进步?

7.学习参与度与学习动力。你的学生研究和学习的动力如何?你能否确定哪些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或者不愿参与学习活动?学习动力不足的成因可能是学习内容不具有足够的挑战性,或者他们的学业落后于别人。你能否参考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教学实践,为每个学生制订一个成功的发展计划呢?

8.教育的全球导向与未来导向。世界各地正在发生剧变,学校也不能一成不变。回顾这些优秀国家为使本国教育实践不落后于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教育实践、并与不断提高的世界教育标准保持致而做出的努力,讨论如何在你的学校中建立全球视野。

在上一篇的读后感中,我讲到了“创造力”的概念,像这种概念我觉得都是未来教育工作者要重新思考的话题。有时候,提出一个概念是非常简单的,但是要使概念真正的落地需要经历漫长的一段时间的,这需要我们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积累。

这八个方面,从纵横两个角度概括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作为数学老师我们需要关注教育的全局发展。

此外,我觉得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未来的教师职业凭什么让人羡慕?从现有的评价标准来说,我觉得大部分老师会说“提高经济待遇!”但是,未来30年之后,你觉得我们的下一代会把“经济待遇”作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标准吗?我觉得,不一定!原因如下:其一,如果把经济待遇作为评价标准的话,很多高智商的孩子们,在经济领域工作的收入肯定赚的比教师多,显然不能吸引他们到教师队伍中来;其二,我预计30年之后,中国大部分的孩子不会为了“房贷”等问题发愁,也就是说,大部分孩子是不会因为“缺钱”而工作的。可见,这样的标准不能吸引高端的孩子加入教师队伍。在芬兰,学校规模都比较小,筹薪也不高,但教师在学校(如在课程计划制定、学生进步和评估方面)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中享有的自治权利和职业地位使其成为非常吸引人的职业。

在书中,我看到了各种学校的招聘老师的案例,其中英国在解决教师匮乏问题的招数比较有趣:从2000年开始,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升教师的职业地位,并开始招聘高水平教师。除了筹薪和工作条件的改善,他们采用了现代市场营销技巧、复杂精细的广告宣传活动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展开了“从银行家到教师”的宣传活动,吸引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到教师队伍中来。

我突然想起,我家二闺女的教育问题。我家二宝贝大约2035年高中毕业,然后一直工作到2075年左右。这样看来,像我家宝贝这么大的孩子,今天所接受的教育就必须为她一生负责。请问:我们能想象未来70年之后的世界的样子吗?我们该教给他们什么呢?我们要着眼于为未来的世界培养学生呢,还是为过去的世界培养学生?就像军队里的将军总想着如何打好上一场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经常会按照今天甚至是昨天的社会需求培养学生,而不是为了明天的需求。没人拥有可以准确看到未来的水晶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总有些可辨别的趋势可能成为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力,而这样的趋势可能需要不同的知识和技能。那么这些所谓的趋势又是什么呢?与教育高绩效国家的做法相比,我们所做的工作又将如何顺应这些趋势呢?这些问题是世界各地教育辩论的中心问题,各国的教育者和革新者应与国际同行进行讨论并向他们学习。

(二)教师发展与学校领导的发展

教师人才:高绩效的国家认识到,教师不能在同样的位置上任职超过30年。于是,这些国家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新加坡对如何识别和培养人才有着一套非常明晰的政策: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3年之后,便要接受评价,以评判他们是否具有下述3条不同职业发展道路之一的潜力——高级教师、课程专家、研究专家以及学校领导人。不管是沿着哪一条道路发展,所取得的进步都可以通过额外的培训和年度工作表现评价来获得支撑。而在发展道路上每前进一步,他们们得到的工资也会相应增多。一位高级教师或资深专家的薪金可能和校长一样多,他们在学校中扮演主要的领导角色。对新加坡教师的调查发现,他们们继续从事这一职业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市场汇率为标准计算,教师职业的薪酬相对较好;这一职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该职业具有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

管理人才:学校领导非常重要,而且其重要性在不断提高。所有国家都在建立层级更高的标准和课程来驱动教育体系,通常是国家级或省级、州级。他们也将更多的权利移交给学校,让学校自行决定如何去实现更为复杂的教育目标。当教育体系绩效低下时,就需要政府进行强有力的干预。不过,想让一个体系从优秀变为卓越,就必须超越自上而下的政策指示方式,将重点放在增进学校的能力和创造力、打造能够整编和分享最佳实践方法的职业文化上。

有证据显示,无力的学校领导会致学校绩效水平低低、新雇教师比升高;而业绩出色的校长则能带来大幅进步,这一趋势使得高绩效大学和起小学校长的招聘及培训工作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新重点。学校领导人扮演的角色也在转变。“这项工作曾经只是负责按铃、建房、搞预算、安排校车而已而现在职责的钟摆已经摆动到了教学领导的一边”。根据经合组织进行的一项文献回顾来看,学校领导人有4种职责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关:对师生的评价、合理的校级目标、利用资源提高教学水平、与社区大学支持学生发展。那么,大家觉得最重要的是哪一点呢?

长期以来,我们的培训关注比较多的是教师的培养,对管理层面的培训比较少。不过,随着培训的深入,大家已经关注到这点。尤其是北师大和华师大主要承担了中国高端的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但就其数量上我觉得这样的培训机构是远远不够的。

(三)提高数学和科学成绩的

关键要素是什么?

专门研究世界各地数学和科学课程的研究者廉·施密特(WilliamSchmidt)说,一些国家的学生擅长科学和数学这两个科目,究其原因因,大致有三个共同的关键因素:专注、严谨和一致。对于专注,施密特的研究表明在教育高绩效的国家,各年级学习内容所涵盖的专题很少,这就使得学生在进行下一部分的学习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掌握已学的主要概念。而美国的数学课程在每个年级都有大量专题,课程内容泛而浅,也就是常说的“一英里宽一英寸深”现象。许多美国学生在八年级还在学习分数和算术,而其他国家同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习代数、几何和三角了。此外,教育高绩效的国家在数学教学标准的设置上遵循学科逻辑规律,合理有序地增加学习专题,这样就使得学习内容全面而深入。但与此相反,美国许多州设置的标准“就像任意堆叠的各种专题清单,跨年级间也存在许多重复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理科教育是成功的!我们的教材编排采用了“螺旋上升”式的体系,关注了中小学之间的沟通。如果,学生按照教材学,是非常轻松的;但是,现在更多的是我们人为的加大了难度,给孩子们更多的学习压力,这是所有数学教育者要特别反思的。我们再给孩子出所谓的难题的时候,切记:不能仅仅把孩子没有学过的知识作为难点的地方,我们应该关注数学的核心素养和能力。我们要让孩子能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未知的问题,进而理解数学内涵,提高学习兴趣。作者:兰衍局

《面向未来的教育:给教育者的创新课》读后感(优质范文)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十多年过去,我们教育的现代化和未来化做得并不尽人意。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http://m.dhb100.com

现在我们的学校环境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引入了多媒体设备、互动白板等,但这些用来改善教育效果的工具和先进设备被我们大材小用,做着和以前并无二致的事。因此,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认真思考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现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几乎是十几年前我们的老师对于我们的方式,可是十几年过去了,我们应当做出改变。

改变的方法之一就是从教者的继续学习,大胆地拥抱新事物,比如互联网。一直以来,我们视互联网为洪水猛兽,“沉迷”是学生和互联网的永久连接词。可是这种印象何尝不是一种刻板印象呢?《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堵不如疏,在教育中,我们为何不学着接纳互联网呢?现在火爆互联网市场的抖音,使用者人数之多、年龄跨度之广令人咂舌,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利用抖音等之类的互联网产品来拓展我们的教学宽度呢?

改变,对于行为方式早已定型的成年人来说,的确很难。我们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但我们却不能因畏惧而不去创新。走出舒适区,迎接挑战,迎接质疑,积极改变是我们创新教育方式的必经之路。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样重要。学生记住的往往不是那些能让他们考高分的老师,而是触发了他们生命激情的老师。学生如何有激情?每天枯燥的背、写是无益的,只有透过表面的知识,学习到更深层次的思维方式,才能产生与知识的共鸣,触发生命的激情。思维养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循循善诱的必然。教学方式的改变会对他们产生影响,但自身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决定性的。

传统教育中的学习方法大都是死记硬背等无助于开发思维的方法,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有更前卫的学习方法。善用搜索引擎,这将考验你的信息整合能力;玩转抖音,你或许可以入门基础的视频剪辑……我们为何非要局限于课本上的固定知识,而放弃这些可以塑造你其他各项能力的机会呢?要知道,二者是可以兼得的。

善用新技术,改变教法和学法,对一个人的成才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只能制造出一个个机械的做题家。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www.dhb100.com

实用!铁路安全教育读后感模板集合(9篇)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用!铁路安全教育读后感模板集合(9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铁路安全教育读后感 篇1

我们知道:人、车、路是构成道路交通的三个基本要素。作为我们小学生来说,无论你是在上学、放学途中,还是乘坐父母家长的接送车,或乘坐公交车,都等于直接参与了道路交通。因而掌握和了解有关交通安全教育常识就很有必要了。

1.行走的安全常识

每位同学必须牢记如下行走安全常识:

指挥灯信号

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行;黄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但已进入人行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黄灯闪烁时,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

人行横道信号灯

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绿灯闪烁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

行人必须遵守的规定

行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靠右边行走;穿越马路须走人行横道;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遵守信号的规定;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道,要左顾右盼,注意车辆来往,不准追逐,奔跑;没有人行横道的,须直行通过,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有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的,须走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不准爬马路边和路中的护栏、隔离栏,不准在道路上推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行走时,哪些情况最危险呢?

(1)横穿马路很容易出危险。

(2)三五成群横着走在非人行道上,这样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3)上、下班高峰过后,马路上车辆稀少,因为路中车少人稀思想麻痹。麻痹加麻痹就等于危险。

(4)行走时一心两用,边走边看书,或边走边想问题,或边走边聊天,边走边玩……这样做,可能车子不来撞你,你倒自己去撞车子,因此也十分危险。

2.骑车安全

(1)不满12周岁的孩子,不能在道路上骑车。这是交通规则规定的。

(2)不打伞骑车。

(3)不脱手骑车。

(4)不骑车带人。

(5)不骑“病”车。

(6)不骑快车。

(7)不与机动车抢道。

(8)不平行骑车。

最后还要注意,在恶劣的天气如雷雨、台风、下雪、或积雪未化、道路结冰等情况下,也不要骑车。

3.乘车安全

(1)上车前先看清公共汽车是哪一路,因为公共汽车停靠站,往往是几路公共汽车同一个站台,慌忙上车,容易乘错车。

(2)待车子停稳后再上车或下车,上车时将书包置于胸前,以免书包被挤掉,或被车门轧住。

(3)上车后不要挤在车门边,往里边走,见空处站稳,并抓住扶手,头、手、身体不能伸向窗外,否则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4)乘车要尊老爱幼讲礼貌,见老弱病残及孕妇要主动让座。

(5)乘车时不要看书,否则会损害眼睛。

铁路安全教育读后感 篇2

我看了《安全教育》,我觉得生命很重要,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是人,不是九尾狐有九条命。

如果地震了,要找一个空间小的地方,比如:桌子下面,如果找不到,就找一个三角空间,保护好头。不要再窗户下面或阳台上。不要跳楼。如果在外面,要到广场去。

如果发生火灾,把自己的衣服打湿,用湿毛巾捂住嘴,弯腰走路。如果你要开门往外跑的时候摸摸门,如果是热的证明外面有火,不能出去。

要遵守交通信号,红灯停,绿灯行,不在马路上追逐猛跑、嬉戏、打闹,看书。

小孩不能偷偷地去游泳。

我们一定要多学习点自我保护能力的知识。

铁路安全教育读后感 篇3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安全教育,进一步加强同学们的安全意识,在生活学习中确保自身安全,并以达到珍爱生命继而对好好努力创造人生价值的思想升华为目标!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我系在2009年3月19日(星期三)晚上7:30在南103举行了“大学生安全教育”为主题的会议。

此次大学生安全教育会议主要有三个环节:一。学校老师讲叙“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二。观看安全教育的有关视频;三。安全知识有奖抢答赛。

通过此次安全教育,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为什么要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意识到了我们平时生活中有许多做的不足和忽视的方面。通过此次安全教育,我知道了以后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手,做进一步的加强。

首先,在思想上要时时讲安全,事事重安全。在生活,学习中不能对安全掉以轻心,不能麻痹大意,要让安全警钟长鸣。

其次,要在行动上做好一下几方面:

一:防盗

1.住底楼的同学不要将衣物等放在靠窗的地方,以防被钩走;

2.移动电话,手表等小件物品,不要时锁在柜中,做到物随人走;

3.存折,银行卡与身份证要分开放,以免存折或银行卡与身份证一起被盗,造成现金被冒领;

4.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一定要存放在有锁的柜子里,谨防被盗;

5.对无故闯入宿舍推销物品或者找人的陌生人要提高警惕,认真盘问或报告保卫处;

6.人离开宿舍时一定要关好门窗,上好保险锁;

7.在课室打瞌睡,一定要把自己的贵重物品放好;

8.在体育活动场所,书包,衣物,手机,皮夹等不要随意乱放,可托人保管或先放回宿舍去;

9.在吃饭,自习占位置时,不要使用书包,笔记本电脑等,而应使用书本,茶杯等物品,以防造成重要学习资料,电脑,手机等贵重物品丢失;

10.在商店。公交车站台及车上等人多拥挤的地方,要防止后裤袋,背包里的钱物被人扒窃,背包应向前背;

二、防骗

1.遇到陌生人要找钱借物的,要提高警惕,包吃头脑冷静,不要被对方的言辞所蛊惑,不要为对方的允诺所吸引;

2.不要轻易相信张贴的广告或网上勤工俭学,求职应聘等信息;

3.要把几个好友或者辅导员的联系方式告诉家里人,以备不时只需;

4.网上购物防骗应注意:1)网购付款时最好采用支付宝或者财付通;

2)查看卖主是否有不良记录;

3)查看是否有价格陷阱;

4)查看是否告知产品真伪,水货行货识别方法;

5)查看运输安全和售后服务;

6)一低价物品成交第一单;

三、防人身伤害

1.骑车时,提包,皮包应随身携带,而不能将包放在车框里或车架上;

2.步行要走人行道,不要走路边;

3.不要在马路上边走边打手机,要注意周围是否有可疑的人物,以免遭歹徒特别是“飞车族”的袭击;

4.不幸被抢后,注意观察作案人员特征,同时记下他的车牌号码,并及时报警;

四、防骚扰

1.遇到电话骚扰要及时和保卫处联系,以免遭到身心伤害;

2.在平时交友时要保持谨慎

五、防交通事故

1.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走人行道,不横穿马路,不闯红灯;

2.混行道路上,注意靠边走;

3.过马路不要打电话或者发信息

4.不要在道路两边嬉戏,打闹;

六、防火

1.不要随意在宿舍点蜡烛,点蚊香;

2.不要用大功率电器,不随意乱拉电线;

3.不在宿舍堆放易燃物品;

4.懂得相关自救常识,疏散逃生的方法

是的,生命是美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的。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强自我防范能力,做到警钟长鸣,让安全意识永驻心中。全体师生携起手来,珍爱生命,积极创造人生价值,共同营造“和谐平安”的温馨校园。

铁路安全教育读后感 篇4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重于泰山!今天上午,我们全体师生一起观看了《小学生安全教育视频》这一片子。《小学生安全教育视频》以生动有趣的动画的形式,给我们讲述了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居家安全、校园安全等许多方面的安全知识,看了之后,我受益匪浅。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交通安全知识。

交通事故是那么可怕,一刹那间,就夺走了人的生命。每年,有多少的生命被夺走,有多少个家庭被破坏,有多少人要失去亲人了。如果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交通规则,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我相信一定可以避免一启接一启的交通事故。让交通法规在我人们心中生根吧,让我们牢牢记住:遵守交通规则就是珍爱生命!

中小学意外伤害中,交通事故也占不少。我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要走斑马线,看红绿灯。在没有斑马线时,要靠右边走。走路时,不能看书,不能打闹和嬉戏,不能跨越马路栏杆,要走天桥或地下通道。不要在车辆快要过来时,横穿马路。骑车的人不能超载,不能带人行驶,不能突然加速或突然减速,不能作急转弯,如果要转弯,应伸手示意,让路人有所准备。

通过收看《小学生安全教育视频》,我还知道了很多灾难的预防措施以及自救方法。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如果连生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学业呢?关爱生命,让我们一起撑起安全的天空。让我了解了当灾难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怎样避险、怎么逃生自救等安全问题。虽然灾害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了更多的安全知识后,在灾难降临时我们就能有更多获救机会。

同学们,让我们多等一会儿的红灯,我们的生命就多一份保障。让我们多一分责任,就让我们和他人少一分牺牲。

铁路安全教育读后感 篇5

生命诚可贵,安全价更高。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然而,安全是幸福生活的保障,是生命的基石,也是欢乐的阶梯,所以我们要时刻敲醒安全的警钟,多一份安全思想,少一份事故危机。《安全教育讲座》开始了,一张张真实的照片,一个个活生生的事实告诫同学们:注意安全,珍爱生命。

看了安全教育中的事例,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面,那一个个血淋淋的数字,使我更加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安全的重要。有时,烟头虽小,祸患无穷,一个小小的烟头,往往是一场大火的前奏,一个意外往往是一场灾难的发生。

生命安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也是一个至关重大的话题,无论是谁,都要珍爱生命,不可掉以轻心。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了许多的安全隐患,而大多数的人都是杞人忧天,其实,正是因为这些小问题,才一步一步构成了对我们人身安全的威胁,正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如果不去关注这些小问题,又怎能让自己的安全得到更大的保障呢?所以,我们要多注意发现并解决身边的隐患。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不幸的事情发生,有时,一些小事因为处理不当,缺乏安全意识,就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后果,酿成大错。所以,不想噩梦成真,就要重视安全,了解更多的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为安全编织幸福的花环。遇到灾难时不能惊慌失措,一定要保持冷静,用适当的方法自救或向他人求救化险为夷。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每一角落里,都潜伏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生命是宝贵的,同时也是脆弱的。有时,只要你稍不留意,它就会遇到危险,受到威胁。要知道,每天因事故身亡的小学生就有上百个了,这沾满血腥的数字不只是数字那么简单,那是一条条有血有肉的生命啊!一棵刚发芽的种子却瞬间被毁灭了,所有希望都破碎了,所有一切都消失了,这宝贵的生命之火才燃起了多久啊!这生命的花季才持续多久啊!这血的教训时刻警惕着我们:安全是生命的前题,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生命如同鲜花一样娇艳,绽放着生命的美丽。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而人生的花季只有一次,青春的火焰也只绽放一次,我们怎能不珍惜这段美好的时光呢?所以,我们要以安全为首,敲响安全的警钟,热爱生命,奏响生命的乐章,让生命之花更加绚丽!

铁路安全教育读后感 篇6

今天,我们五年级让我们各班都看一遍安全小卫士,但由于我们班的多媒体不能使,所以我们班的一部分同学去一班;一部分同学去二班;一部分同学去四班,我去了二班坐在后面。

视频里的主要人物是东东、东东妈妈、小胖和小胖的妈妈。

我们去二班的同学加上我有21位,我们坐在那儿专心致志的看着。我们和二班的同学一会儿笑,一会有为视频里的人物不禁感到可怜。

视频里为我们讲述了东东和小胖他们发生的各种不安全的行为。每播完一段视频,银幕上就有人怎样预防这些事情的发生:不能乱吃东西;如果点着蜡烛开着窗户写作业,下楼一定要把窗户关好;不要上他人的敲诈;如果有人给你好东西还说车上还有,也一定不要跟着他走,最后遇到陌生人他答应你也不要答应他;独自在家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等等。

看这个安全小卫士主要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就上了坏人的当和不要干什么可能中毒发生火灾的事情。

看完这个我知道:生活中处处有危险,必须提防这些危险,同时也要把危险值降到最低,以确保我们人身的安全。

铁路安全教育读后感 篇7

游泳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一项夏季活动,你在玩耍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小学生应在成人带领下游泳,学会游泳;

2、不要独自在河边、山塘边玩耍;更不能下去游泳。

3、不去非游泳区游泳;

4、不会游泳的同学,不要游到深水区,即使带着救生圈也不安全;

5、游泳前要做适当的准备活动,以防抽筋;

防止其它有意伤害常识

1、防止坏人绑架拐卖。此类事件多发生在学生上下学的途中、中午家中没有家长,以及学生傍晚外出玩耍时。

2、坏人实施不同侵害,方法各不尽相同。如:问路,帮助找人,帮助找东西等。谎称孩子的家人受伤、生病住院或者称是家长的同事、朋友,有紧急情况,代替其来接孩子。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不和陌生人说话,更不跟陌生人走。

生命是美好的,也是最宝贵的,而要拥有这一切的前提是安全。让我们一起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铁路安全教育读后感 篇8

为了提醒我们全家都注意交通安全,今年6月1日,我曾提议把6月1日这一天定为我们家的安全警示日。目的在于警示我们家每个人都要注意:过马路不仅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要走斑马线;还要左右看看,没有汽车再过。这样,即使有飙车和醉酒驾车闯红灯的人,也不至于发生意外。

尽管这样,爸爸每天上班前,我还是要不厌其烦地对爸爸说一声:“爸爸,上下班路上要小心。”

铁路安全教育读后感 篇9

交通安全,我们应当牢记在心。更主要的,是要知道交通安全常识:首先,行人须在人行通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靠右边行走;穿越马路须走人行横道(斑马线);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遵守信号的规定;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道,要左顾右盼,注意车辆来往,不准追逐,奔跑;有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时,须走人行街天桥或地道;不准爬马路边和路中的护栏、隔离栏,不准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最新爱的教育读后感9篇


书籍鼓舞了我们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在读作者的作品时我陷入了忘我状态。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了。那怎么写能把这奇妙的感觉写出来呢?读后感大全的编辑推荐你不妨读一下最新爱的教育读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最新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1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爱的教育》,里面的所有日记都体现出对老师、父母、同学的爱,让人倍加感动。

《爱的教育》全文采用了日记的形似,讲述一个叫恩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十个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师讲的动人的每月故事。 爱就像空气,虽然天天都在我们身边,但经常被我们忽略。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快乐,可爱的少年。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有出生于富裕家庭的,有出身于贫穷家庭的,但他们互相尊敬,互相关爱。这些孩子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爱的教育》里到处都体现了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每月故事--万里寻母记,讲述了主人公马尔可的妈妈为了让家里付起债务,便远渡重洋,孤身一人来到了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富人家去做女佣,后来断绝了联系。13岁的主人公马尔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亲的请求。这件事一开始虽没成功,可两天后他父亲的一个船长朋友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去找到了他父亲告诉他可以免费带马尔可去美洲。于是,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 掩卷沉思,马尔克是这样的爱妈妈,为了妈妈,他甚至不顾一切危险,远渡重洋,从热那亚来到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真另人佩服。并且每当他来到母亲曾经住过的地方,见不到母亲时,心是多么难受,但他并没有放弃,依旧没有抛开母亲,真叫人感动。 我有时和马尔克一样爱母亲:每当母亲吩咐我时,我总会去做。在母亲生日那天,我还给她写了一封信,洗了一次脚呢!当然,我有时会犯错,每当母亲打骂我的时候,我对妈妈的那些尊敬的地方顿时无影无踪。回想起来真不应该。

让我们深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携手共起,一起乘上爱的小舟。

最新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2

暑假里,我用一个月的时间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是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十个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和对祖国的爱。让我感受到了爱无处不在。

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有一位爱国少年他为了国家的尊严连钱都不要,把它全扔到了辱骂他国家人的脸上和头上。在《伦巴第的小哨兵》中讲述了一位流浪的小男孩给一位骑兵队当哨兵,为了看清楚敌军的危险,勇敢地爬上树梢,最后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从这两篇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勇敢和忠诚和对祖国的热爱之心。在《爱的教育》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小抄写员》朱利奥每天半夜起来帮助爸爸分担抄写工作。

看到这一段时,我觉得和他比起来我太惭愧了。我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却体会不了爸爸妈妈的辛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帮父母分担一些家务活,让我们学会爱是相互的。在《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每个故事里都充满了爱,让我知道了爱是什么。让我们学会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生活中处处都有爱。

最新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3

难得的一个机会,跟儿子一起分享了《爱的教育》一书。里面的故事到勿兰谛的母亲这个故事让人不由感触颇深。

故事的主人公勿兰谛是一名顽劣的学生,因此也被学校给与了开除。可怜的母亲带着孩子通过苦苦的哀求,最终学校同意了,给了勿兰谛一个机会从新回到学校。然而回到学校的他依旧玩世不恭,继续原来的样子。孩子的校长、母亲都感到了非常的痛心。

故事的结尾孩子依旧是原来的样子。这样的一个故事,也让我不由的反思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小小的勿兰谛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应该是一块无暇的白玉,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不断的雕琢。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在这样一个日趋激烈的社会中,也不断的受着各种各样的影响。

孩子的好坏与否,是否也是我们父母需要自我反省的一个问题。或许以一种新的方式,能让学校出现另外一个新的“勿兰谛”。

当我们从小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孩子会有另外一翻成长。让小时候的快乐成为他们长大后美好的回忆和安慰。父母给与孩子的不仅仅是物质与期望,而是他想到父母时,内心就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改变自我的勇气和能力。以此获得人生的乐趣和自由。

看过这样一段话:0到3岁,你是他的全部。4到12岁你是他的晚上。13到18岁,你是他的周末。19到23岁,你是他的寒暑假。23岁以后,你仅仅变成了他的春节。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却要花一生来治愈。

当我们在思考勿兰谛这个孩子的同时,能否让我们更多人通过努力,从一开就打造一个新的“勿兰谛”。

最新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4

爱会是什么呢?是人与人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是簇拥在雪山上的美德之花?

《爱的教育》是一部伟大的爱的经典。小说记述了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包括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及老师在课堂是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这部作品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关注、欣赏、品味、思考,用爱心与读者对话。

其中,“扫烟囱的小女孩”最吸引我的眼球。

谁都有可能遇上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一个扫烟囱的小女孩就遇上了大麻烦,她将劳动得来的钱不小心丢在了路边上,几个有爱心的女孩们帮助了她,把自己身上仅有的零花钱给凑在了一起,帮助那个小女孩攒够了回去的路费。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孩子们都是非常具有同情心的,看到伤心的人物和事物时,都要力争伸出援助之手,这是出于内心的一种善良品质,那种关心是急切的,更是真诚的。女孩们倾尽全力、不求回报的爱心不仅感动了那个扫烟囱的小女孩,也感动了我们的心。而我们,更应该向文章中的女孩们学习,把自己这一点微不足道的爱也给传递出去,也许一个细小的善意的行动,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这让我联想起了岳阳三中的陶星,他根本没有想到他对母亲的关心和照顾,会变成一种“感恩教育”的范本,没想到他的故事会到处传扬,让下岗的女工获得精神的鼓舞,让任性的孩子懂得反省。

少年陶星带着他患有智障、先天聋哑的母亲上学,并且悉心照顾母亲的故事,原本只是一个儿子孝顺母亲的故事。其实中国人是最为重视家庭、亲情和责任的。

我们总是觉得这个世界缺少了爱,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爱的眼光。美是无处不在的,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你的心灵是快乐的,奉献一片爱心,收获无限快乐,你的人生就会变得五彩缤纷,世界也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动人。

来行动吧!让我们一起,把爱寄出去······

最新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5

爱是什么呢?爱。爱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但我们的心时刻感受着。爱就像阳光,照亮了我们的心房;爱就像雨露,滋润了美丽的花苞;爱就像空气,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得到。正是因为爱,我们燃时间才会变得更温暖。读了《爱的教育》,更使我感受到爱的重要性。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塑造了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却很不平凡的人物:老铁匠.铁匠的儿子.卖菜的妇女.少年鼓手.父亲的老师.带病上课的教员,等等。小说并没有用华丽的语言讴歌爱,只是通过朴素的话语诉说爱,一个个充满爱心的故事阐述爱,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啊!而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东西--爱。

小马可为了寻找自己的母亲,用双脚走出了万里长路;马里奥为了让同伴活下去,把唯一求生的希望给了同伴,而自己却随船沉入海底;小小少年跳入湍急的河流中,不畏惧自己被冲走,就上落水的孩子;还有一个小鼓手,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拖着满是子弹打伤的腿,爬到友军基地,报告情况,打退奥军……这难道不是爱的力量吗?

由小马可,我想到了自己.爸爸妈妈.家人和老师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爱。爸爸妈妈为了我的学习买来做不完的作业,买了看不完的书籍,时刻督促我要好好学习;下雨天,年迈的奶奶为了不让我淋雨,不顾体弱多病,到学校给我送伞;我没一点成绩的取得,都是离不开平时来是对我的关心和教诲。点点滴滴都体现了他们对我的爱!由马里奥,我想到了《斑羚飞渡》中的老羚羊们,它们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年轻的羚羊,自己却面对死神。由勇敢的小鼓手和小小少年,我想到了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们不怕牺牲,只为了我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你体会身边的爱了吗?

我们不能只是接受爱,我们也要给予世界最美好的--爱。爱世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生命中美好的篇章。让我们珍惜这无价之宝吧!

最新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6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就会给你的心灵上一堂非同寻常的课,让你有一次灵魂的洗刷。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好多本书来犒劳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但是,最让我爱不释手的是《爱的教育》这本书。

这本书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书中有泪有笑,涉及到了人间所有高尚的爱,博大的爱:有父母与子女的爱、姐弟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其中最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扫烟囱的孩子》这一篇。一个扫烟囱的孩子在辛辛苦苦一连扫了好几家烟囱后,发现钱都不见了,担心空手回去会被师傅狠狠地打,伤心地哭了起来。女子小学的同学们知道后,为他感到非常难过,于是大家纷纷把零花钱都捐给他,有的甚至把花束都插满了他的全身。孩子终于露出了笑脸,欢欢喜喜地走了。

爱,像把金钥匙,打开了人们的心扉;爱,让我们奋不顾身地去帮助别人,不怕牺牲自己;爱,是多么伟大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读了这一篇故事后,我被同学们的善良、真诚的爱心深深感动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像扫烟囱孩子的人,需要人们的关心和帮助,让我们献出爱心和真情,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幸福,也让他们感到更自信!是啊!其实只要你我都伸出温暖的双手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付出真情的关爱!那么世界就会处处充满爱意!

最新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7

幸福是一个小小满足的连串,它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只是我们从没感觉到它是如此近距离,触手可及。

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了书中故事情节中的幸福,也让我学会怎样体会自己身边的幸福。以及书中的主人公相比,我是有多么幸福。

这种幸福和爱就像书中介绍的一篇故事中,作者在与一位小朋友谈话中了解到:小朋友的妈妈是个急性子的人,一次接电话时把脚扭到了,小拇指中了好长一段时间。所以,小朋友就给二老约定:小朋友给二老打电话时,先让电话响两声,挂掉,给二老准备的时间,然后在打。就是这细微之处,中间就已经洋溢着爱,不是吗?

而我从没有注意到父母的细微之处;而我从来都是被父母呵护着、注意这、操劳着;而我却从来都没有呵护过父母、注意过父母、操劳着父母。

而这本书里面还有好多好多另你感动、落泪的句子、段落、故事

和主人公相比,人家虽然穷,但穷的有志气;人家虽然穷,但直到父母为自己付出有多少;人家虽然穷,但能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知道自己要好好学习来回报父母

这,就是一本好书的感染力,就是一个省略号,都能激发你无尽的想象。

热爱书吧!它会把你带到另一个世界!

最新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8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著作。一看这本书的书名,也许有人会认为,是有关谈情说爱的,不利于少年儿童阅读,那他们就错了!这本书里处处洋溢着健康的、令人感动的爱。很适合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阅读。

这本书的小主人公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安利柯。这本书是以日记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每月都有一个故事,称作每月故事。它主要讲了安利柯从新学年开始一直到一学年的结束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洛贝谛舍身救人,卡隆的高尚品德……但最令我感动的还是恩里科的母亲。当她的孩子生病后,她无微不至的关怀着自己的孩子,她可以置自己的尊严于不顾,上街乞讨,甚至连自己的命都要搭进去了,也不在乎。

恩里科的母亲是伟大的,我的母亲也是伟大的。昔日,幼稚的我不理解母亲的苦衷,不理解“打是亲,骂是爱”的真正含义,当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还要为我生气,那谁还受得了呀!小时候,母亲担心爷爷、奶奶把我“宠”坏,就一直坚持自己带,母亲既要上班,又要带我,还有那么多的家务等待她去操持,她没有一丝埋怨。要是我,那我肯定会发疯的!但母亲依然一如既往地忙碌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每个人都感受过母爱,哪怕一点点。我想:母亲是上帝赐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是谁把我们带到人世?是谁把我们抚养成人?又是谁给我们不厌其烦地讲述人生哲理?是母亲。她无私地为我们奉献自己的一生而不图一丝回报。当我完全感悟了这本书时,我才明白了原来自己体会到的母爱是那么浮浅。

没有什么爱能比母爱更加伟大,母爱是大公无私的、母爱是不求回报的、母爱是奉献到老的、母爱是无怨无悔的、母爱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和衡量的!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相信,如果我们都能像这首歌中所唱的那样,亚米契斯笔下的东西就会变成现实——爱无处不在!

最新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9

又是一本以前读过的书,封面的灰尘上隐约有着几个手指的痕迹,这“手指”捧着书,也捧着书上不可缺少的东西——爱。《爱的教育》它不是课堂上严谨的教学方式,也不是长辈语重心长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仅仅用爱来感化读者。书中的文字很普通,语句很通俗,故事很朴素,但读过者必会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这种关心帮助永远离不开爱。子日:“仁者爱人。”为仁者也。必先有一颗充满爱的心。书虽薄,文虽少,但其内涵深厚,其人物小而不凡,数凡人之品质,甚大,大而感触吾心,心之感,波澜一片。书之目的,似要日于读者,爱之广,广于对父母亲,敬于对师长,爱于对众人,思于对手足,惜于对卑贱。。。。。。有一个故事曾经这么说“二年级学生洛佩谛为了救一个站在当街的一年级学生,而赶在车前,救别人,自己被轧断一条腿,读过后,我不会大夸其词的表扬他的品质,我只想说,他,做足了自己的本份,什么是朋友,他不是在你胜利之时,送你礼物的人,他是在你攀山中,帮你上进的山石。在你的背后默默帮助你的是真正的铁哥。再把目光放到现在来看,只能这么说。古人结交在意气,今人结交为势利。”呀!现在啊,依然是“流俗众,仁者稀。”一个小孩能这么做,试问:那些“大人们”你们也能像孩子一样的爱心吗?《爱的教育》中,有人问:“爱是什么?”这个问题没准确的答案,但是我可以告诉你,爱是博大,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在教育中不可缺少!

面向未来的赶考读后感


“面向未来的赶考”读后感

近日读“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访记”,感触很深。

有了理想,才有活的灵魂。现代革命史上,这片土地哺育的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血沃中华。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在革命时期,共产党人高唱“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前赴后继;在和平年代,共产党人“心中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自己”,鞠躬尽瘁。反思自己,这几年开拓进取的精神松懈、干事创业的劲头不足,从根本上来说是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是精神上的缺钙。怕接触矛盾,多栽花少栽刺,表面看是一个处世哲学问题,根子还是理想信念蒙上了灰尘,思想路线出现了模糊。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看似无形,却无处不在;看似平常,又与群众息息相关。现实中我们渐渐地应酬多了,学习少了;应付多了,研究少了;会议多了,落实少了;推诿多了,担当少了。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我们经历不自觉到警醒、由不情愿到震动的心路历程,经受了一次先“痛”后“快”的心灵涤荡。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工作中我们要问计于群众,并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工作方案要取得群众的支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只要群众动员起来了,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群众需求、群众认可、群众参与、群众满意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我们共产党人每一次重大改革,其实都是一次面向未来的赶考;作为个人的每一次职务变动也是一次面向未来的赶考。考得好不好,大到国家、民族盛衰;小到单位、个人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赶考”警示,是沉甸甸的责任感,更是崇高的使命感;重温“赶考”警示,是迎接挑战的宣言,更是鞠躬尽瘁的宣誓。我们一定要静下心来,工作之外要多回家、多读书、多思考;要多做调查研究,要了解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要重落实,把工作落到实处,改进老问题,减少新问题。我们要结合自身工作,切实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创新工作举措,开创社区卫生工作的新局面。

爱的教育感恩的读后感9篇


书籍是明灯,可以照亮我们前方的路。我相信您在阅读过作品之后,已经有了非常多的读后心得,我们在写读后感时,一定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写自己想说的就好了。我们怎样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由此,我们为你收集并整理了爱的教育感恩的读后感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爱的教育感恩的读后感 篇1

这个星期我用了五天的时间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当我读完这本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好书,我深有所感。《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这本书是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已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它是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理解!

里面有许多作者的小伙伴,他们是可爱讲道理的孩子虽然有的贫穷,有的富有,有的残疾,有的学习落后,但作者他从不计较,与他们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并从开心和快乐中得到了教育,《爱的教育》这本书塑造出一个个貌似渺小却并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小铁匠,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等等,这些平凡的人物在许多感人事件,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感情。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认为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

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我,一个泛泛之辈,有许多朋友,但真正的好朋友屈指可数,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但读完《爱的教育》后我懂得了我的好朋友为什么很少的原因了,要做一对好朋友不应该分贫穷贵贱,更不能因为自己朋友的学习差了而认为他不是你的朋友,而作为真正的好朋友应该在朋友困难是帮助自己的好朋友,这样才算是好朋友。正如我们班的张晟他助人为乐,经常帮助同学,因此他有那么多的好朋友,我真感到羡慕。我要向他学习。

这本书还教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毫不后悔用我寒假里的五天时间来读完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令我收益匪浅,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爱的教育感恩的读后感 篇2

《爱的教育》是至今为止写得最人性化的书。这是一部单纯的小学生日记,是由一个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感构成的。

书中的故事极其简单,但以小见大,揭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全书,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只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观察世界,进而反映人与人之间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更多的是懂得感恩。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谓感恩?“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这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种责任。“有爱就有感动,感动是一种责任!”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感恩是一种爱,是一种对爱的追求、对善的坚守;感恩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对责任的执著。如果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感恩是一种回报。每当你受到别人的帮助时;每当别人给你鼓励微笑时;每当他人给你鼓劲加油时,难道你没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他人吗?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而每个人又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豁达地处理。感恩谁?首先,我们要感恩那些帮助过我们、鼓励过自己的人。是他们在自己最困难最需要最无助时雪中送炭。使自己有勇气在摔倒后能爬起来,微笑地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其次我们更要感恩自己的“敌人”是它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是它让自己选择独立,是它激起自我的挑战,使我们勇往直前。学会感恩!在感恩的空气中,我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我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我们可以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我们能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感恩的空气中,我们将不会感到孤独和无助。就如歌词中唱到:’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没有爱便没有幸福”,这是高尔基说过的话,”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去爱着身边的一草一木,去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心中有爱才能真正去体验感恩。

再回头品味《爱的教育》,感觉心中爱的涌动,相信您读此书,如我共鸣,心灵洗礼,爱在深处!让我们用感恩来装扮自己的幸福生活,快乐成长!

爱的教育感恩的读后感 篇3

今天我看的一本书,名字叫《爱的教育》,一听这书名就觉得很有爱。《爱的教育》是意大利小说家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的代表作。写于1886年,这部取材于儿童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在世界儿童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本书写得蛮有意思的,以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通过小主人公一年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深情抒写了师生之谊、同学之情、亲子之爱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体贴和关爱。更让我觉得《爱的教育》是一部伟大的经典,值得我们阅读。我印象最深的是二年级的学生罗贝蒂,他为了保护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朱利奥不被马车撞到,自己却来不及躲开,被马车把脚骨压碎了,之后只能靠拐杖行走,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敬佩的。虽然做不到这样的“见义勇为”,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做个团结友爱的好学生不是吗?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有爱、团结互助、互相理解、互相帮助是不可缺少的东西!而这种关心、理解、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孔子曰:仁者爱心。可见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必须具有一颗美好的爱心。虽然这本书文字并不多,但是里面却蕴含了无比深厚与沉重。它用朴素平淡的语言,塑造出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却很不平凡的人物:老铁匠父子、老石匠父子、卖菜妇女、卖柴人、父亲的老师、带病上课的教员等等。这些平凡的人物在我心中激起一阵阵强烈的感情,让我久久难忘。

爱的教育感恩的读后感 篇4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效仿一名小学生的手迹写的,其文章虽然没有用非常多的好词好句,但其中却蕴含着许多道理。

下面我来简单的介绍一下《爱的教育》:这本书它是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十分明确,他构思了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他希望孩子能明白: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敬重和终生不忘、对周围人的爱、对同学的关心、对贫苦人的同情;对英雄的敬仰和做过的热爱等。书中有很多小学生的形象,如学习成绩好的代洛西,生性无赖的弗兰諦。这些平凡的人物,却在读者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同的映像。

这本书中,从对周围那些贫穷人的关心,到对祖国的一片大爱。在这本书中,安利柯的父母曾经多次叫他一定要爱国。是的,如果没有伟大的祖国,还会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吗?

这本是真的给了人很大的启发,我们每人只是要多一份爱,我们的生活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爱的教育感恩的读后感 篇5

这学期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它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无处不在的爱: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情……都令我不由得被感动。

《爱的教育》文字简单朴实,通过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抒发了作者本人对爱的理解。这种情感是普通的,但却是不平凡的。

文章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爱”的一些思索。爱,是什么?爱,如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我们的日记上却还挂着一把小锁。我们都忽略了最简单的东西,正如这博大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

但“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我们的鼓励、父母对我们的关爱、甚至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救助灾区人民、帮助希望工程……“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耳边再次响起那首感恩之歌,就让我们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爱的教育感恩的读后感 篇6

《爱的教育》这一本书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给大家展示了各种不同的爱,有热爱学习的,有热爱朋友的,有热爱父母的,有热爱师长的我心里跌荡起伏着一阵阵感动,如同决堤的洪水喷涌不断。同时也受到很深很深的教诲,感觉到了世上的真爱无处不在。

《爱的教育》一书是由意大利的着名作家德亚米契斯写的。这一本书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做安利柯。他记录下的每月故事都是身边一个个感动人心的故事。包括他父母的淳淳教诲,老师的默默辛劳和同学的团结互助,都体现了各种不同程度、但却温暖人心的爱,我仿佛融入到了故事里面,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感动之中,我也在默默反思着,我想:父母那么疼爱我们,给我们吃饱的,穿暖的,用好的。我们对父母抱有感谢的心吗?我们爱自己的父母了吗?也许,给他们倒一杯水,给他们捶捶背,问一下他们的工作情况或身体状况,听听我们诉说心中的烦恼和分享心中的愉快,父母就能心满意足了。相同,许多老师、同学也曾经帮助过我,我心存感谢吗?我是否将这种无私的爱接力传递给别人呢?我是否尽力去关心别人呢?所以,有爱的社会,才能将爱传递每一个角落,让全世界的人知道爱有多么的重要。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爱,让我从小开始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疼爱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

《爱的教育》这本书的道理我要时刻铭记心中。

爱的教育感恩的读后感 篇7

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它是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它是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爱的教育》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感恩,知道了我们要在感恩中成长。我们要感谢父母。

父母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他们把我们含辛茹苦地抚养长大。每天,他们辛苦的工作,回家后,他们顾不上休息,为我们烧饭、辅导功课。在我们伤心的时候,父母来到我们的身边安慰我们;在我们生病时,父母那温暖的手抚摸我们的额头;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帮助我们一一克服;在我们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父母教育我们不要骄傲;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父母给我们一片阳光······我们要感谢老师。是老师交给了我们知识,老师带领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他们每天辛苦地备课,批改作业;他们循循善诱,绘声绘色地为我们讲课。同学们有不懂的题目,老师一遍又一遍耐心的给同学们讲解。

老师们像红烛,照亮了别人却燃烧了自己;老师们像太阳,温暖着我们的心;老师们又像园丁,滋润着棵棵树苗······我们还要感谢许多人,我们要感谢爷爷奶奶,感谢叔叔阿姨,感谢一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陌生人······我们要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要当老师的小帮手,要做爷爷奶奶的开心果,要更努力的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让我一生,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花开花落我依然会珍惜······”我的脑海里又回想起这首“感恩的心”。让我们学会感恩吧!感恩,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爱的教育感恩的读后感 篇8

翻开书《爱的教育》。

有一篇文章:一男孩他不好好学习,经常玩耍。一天傍晚,他奶奶对他说:你父亲看到会生气的。他觉得很丢脸,望了望窗户,发现下雨了。突然,电停了,奶奶去拿蜡烛,忽然,小男孩听到了脚步声,他问奶奶:听到脚步声了吗?奶奶摇了摇头,脚步声接近了,小男孩问,是谁?他的奶奶也看了看。一个男子冲出来威胁道:快把值钱东西拿出来,不许报警,否则.(男子拿出尖刀来)奶奶小声的说:在厨房里,奶奶见歹徒转过身体,便朝门口大叫:快来人呐。歹徒转过身来,拿起尖刀朝老奶奶冲去,小男孩扑在奶奶胸前,歹徒跑走了,小男孩用虚弱的声音对奶奶说:奶奶,我会悔改的。奶奶点了点头,小男孩的声音越来越小,奶奶觉得很奇怪,转过身,看见自己的孙子背上插了一把匕首。小男孩慢慢的到天堂了

虽然人有许多的过错,但是只要悔改,知道错误,但那个小男孩懂得感恩,让我学会了感恩,我们要在感恩中成长。

爱的教育感恩的读后感 篇9

感恩在我们心中——读《爱的教育》有感“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这是东汉后期著名思想家王符说过的名言,这句话在《爱的教育》这本书中让我深有感触。

在《爱的教育》这本书中,讲述了一个有一个温馨而又美好的故事。它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其中,《墨水瓶的故事》让我感悟到了只有爱才是打开人们心扉的钥匙。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老师在监狱里为犯人们上课后,让一位七十八号犯人学会了读和写,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过,并为自己做过的事感到非常后悔。六年之后,这位刑满释放的犯人为了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再次找到了这位老师,送给了他一个自己利用在监狱里的空余时间手工雕刻成的墨水瓶,以表达他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当我把这个故事看完之后,不禁想到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民间俗语。

我感到了这位犯人才受到了老师一点点小小的恩惠,却懂得回报。一位曾经犯过罪的人都能感谢一切帮助过她的人,而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感恩,要感谢亲人,感谢师长,感谢朋友,感谢一切帮助、关心和爱护过我们的人。学会感恩,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模板9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